线上教学好的经验和做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好的经验和做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上培养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一点粗浅体会.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6.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篇2
[关键词]:衔接 预习 实验 复习 习题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师同学朋友,他们肯定满怀憧憬与激情。学生如果有憧憬与激情,那么他们就会有学习与探索的欲望。我们若能抓住学生的这股劲,让学生感觉到学习高中的化学是很有趣的、只要用点心思也是很容易学好的,让他们喜欢上高一的化学,学好高一的化学,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学好高一的化学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从启蒙开始到毕业参加中考,时间仅有短短一年。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内容紧密相联,如:初中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和高中的元素周期律。初中的酸、碱、盐、单质、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与高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初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与高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等。为了更好地学习高中的新知识,为了温习巩固初中的已有知识,我们选择了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前对初中的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了衔接。衔接内容如下:
1、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区别(2课时)
教师介绍初高中在教材、学法、课时等方面的不同---1课时
座谈会:请高三的化学优秀生与同学们进行交谈、经验传授---1课时
2、化学基础知识(2课时)
个体归纳与集体总结相结合
3、化学反应及其规律(2课时)
主要介绍初中的一些常见反应及类型
4、化学实验(2课时)
布置实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5、化学计算练习(1课时)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基础。我们经常说"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那么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
三、重视课堂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动力。而我们的化学实验,反应产生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良药。
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其中又蕴涵着各种化学原理,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转化,我用这样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点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时间,苹果汁很快变成的黄色就较深颜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由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实验来源日常生活现象--苹果汁的变色。内含的化学知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
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实验现象会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出现反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成功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实验的功能,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故意做一些这样的实验来强化某些知识。就拿反应的方程式书写来说,我们都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化学的语言基础,但总有一些同学不把反应的条件不当一回事。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不显色,高中学生都知道;但在浓度高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它会变红,振荡褪色;再滴加酚酞变红色,振荡又褪色;在浓度高于80%的浓硫酸中加入酚酞,溶液显橙红色,振荡不退色。例举该实验不是想说明其中的原理,也不是说前面的结论有错误;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强调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而学生置若罔闻,时常在书写方程式时把反应条件置于一边给忘了"。原因是我们认识到在实验中,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反应质的变化,关系到实验的成败;而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通过该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条件控制重要性。
四、重视课后的知识巩固
做好课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复习时,我们应强调让学生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花费很多功夫,对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时间。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五、重视习题的精选及讲评
练习是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选题科学,用题准确,注意从不同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另外,还应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对完成情况定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程度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实现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躬行"。
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应针对性地对一些题目进行评析。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抓好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总之,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是本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望能给予高一年的学生一点指导,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星、走进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葛献峰、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G].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篇3
平常教学中,我们大家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了,能力越来越差,这个知识点我都讲过三、四遍了,题目还是不会做,真是难以理解,这个班太差,均分太低。出现这种状况,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大环境的因素,如,绩效工资的冲击。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年年面对同样地教材,高级已经评到,还有什么追求,随着年龄的增大,已经没有多少激情,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事还不一定多拿钱,甚至拿钱少。有学生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兴趣已经大大转移,几支试管,几瓶破试剂哪能提起他的激情?学习是一种压迫式的学习,能学好吗?曾经看过一位学者发出的这样一句感慨:“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被搞死在起跑线上。”想想确实是这样。
面对多方面的问题,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只有去适应,不敢说把它当事业来做,我想把它当养家糊口的手段还是必要的,不
想流芳百世,最起码不能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留下骂名。今天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本着增强教学实效,不想每节课都是精品,最起码每节课做到朴实、实惠的“素课”的目的,大家一起努力。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影响课堂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
性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
在初中,让学生强化练习,有限的内容在反复学习之后必将使学生失去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习惯于背诵标准答案,学习相当被动,尤其是化学,首先是启蒙,又要升学考试。让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在那里发呆;上课讲练习,学生却不愿意听具体的解题思路而在那里等着参考答案;让学生看书,学生可能在那里走神。学生明显缺少参与意识,或许就是缺少吸引其注意力的情境。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
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教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一位专家在听课中曾有意识地统计过4位教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中,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教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缺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
虽然在备课时都写下了三维目标,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而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哪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4.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
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5.教师可能局限于教材的讲解,学生听着感觉没意思
可能过于延伸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无意识地追求一步到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部分学生课堂消化不了,学习热情日渐消退,课堂效率低下。
6.课堂“讲风”太盛,课堂教学没有“留白”
大量的练习,侵占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是其他休息时间,学生疲于应付,失去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现象限制了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三、化学课堂期待“素课”
什么是“素课”?“素课”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作秀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就像我们平时喜爱的生态食品,直接从生产基地采摘而来,不是那种罐头,不是那种腌制、烘烤或油炸过得变形成品,也不是那种反复提炼而制成的什么“精”啊“神”的。纵观现在的形形的优质课评比,举办的各种教研活动,总觉得技巧太多,荤腥太多,油酱太足,色彩太浓,口味太重。
纵观一些教师成功课堂的经验和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分享以下几点经验。
1.我期待这样的素课――素色的教学语言
教师所说的,就像平时所说的。也许不是很流畅,不像语文教师说得那样动人,也许没有多少比喻和夸张,也没有一大串的排比以增强气势。平时怎么说,就怎么说,有断有续,又急有缓,有点头有叹息,只需集中在某一个化学话题上,只需围绕某一个化学中心内容上。只不过开个头,引个路,就怎么说说、问问,引学生想一想。偶尔一幽默,偶尔明知故问,偶尔重复几句以示警觉,一旦发现,马上就承认,而且一点也不丢面子……不时又在黑板写上几个字。
素课的气氛是宽松而随意的,态度是自由与平和的,但教师所说的,全都是内心世界的声音,不需半句夸张,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句为了迎合学生,也没有一句为了讨好,更没有哄骗和威吓。学生所说的,就是自己最想说的和最想问的。他们一点也没有觉得这节课特别重要,没有想到为班和学校争光不争光,也没有要为教师争面子的想法。有了疑问,马上可以问,有了感受,站起来就可以说。
素色的语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自然表达,是在和谐关系中的真实交流。说得正确而流畅,教师会由衷而简单地送去一个夸赞:“行!”不会是那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吹捧“哇――你真棒”,甚至更肉麻的。说得不当的,教师会坦诚而直接地说“真的,你说得不太好。”不需那种明明说得不对,故意转弯抹角地说:“这倒也是一种想法”“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含含糊糊,让人不知对与错。
2.我期待这样的素课――素色的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教师只有一个粗略的大概,一条主线,三四个分叉而已。设计学案,一页或半页。至于枝枝叶叶,花朵花瓣,那是课堂中自然产生的,要靠自己的机智和敏感,随时捕捉、描绘和点染,用不着都一一想好。但是,课堂不是以设计技巧的高超而取胜,而是以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和领悟而取胜;不是以蓄意安排的转折、推进、而赢得喝彩,而是以无数随意碰出的智慧火花而得到首肯。这样的设计,课堂是清淡的,但值得咀嚼和回味;这样的设计,似乎没有艺术匠心,但意味深长,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感觉。
3.我期待这样的素课――素色的实施条件
课堂上,不一定要用很多课件,像放幻灯片似的,眼花缭乱,让学生手头的书都可以丢了。几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学案,偶尔几帧投影片,一方板书,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开始文本与心灵的真诚对话。
素课是家常菜,没有精美的盒子包装,但菜绝对是新鲜的,做法是简单的,没有添加任何醒目的色素,但营养绝对是丰富的。
4.我期待这样的素课――素色的作业布置
作业肯定是要的,但要讲究实效,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素色的作业,不花哨,不含糊,针对性强,不是胡乱地从多少页到多少页,为了落实某一点,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又一次地收获。一节课,40分钟,七嘴八舌说到底,“动口不动手”,光说不训练,怎能有效果?
篇4
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因课程种类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深,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正。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作比较。学生在这一比较中,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你,还是以消极、挑剔的态度来对付你,影响着他们学习兴趣的增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我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我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还提问学生:你能画一条直线把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有几种分法?同学们迅速地说出了几种回答,我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的更快,做的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课后通过了解学生,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信服和接纳,从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直喜欢学习数学。知识是美丽的,是法力无边的,我正是用数学迷人的魅力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篇5
关键词:兴趣 分层分组
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因课程种类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深,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加以比较。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我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我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得更快,做得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他们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信服和接纳,从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识是美丽的,是法力无边的,我正是用数学迷人的魅力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连续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等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三、分层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知识水平起点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大,大面积的学困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到无从入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讲解和实施合作学习,并在练习的设计上适当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座位特点进行了分组,小组内的互助帮扶合作学习,同班学生互相交流,同时结合本校教学教研组“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要求,笔者加大了“优帮差”的比例。指导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本组学习实际,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收集、了解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解决的办法,加强小组内学优生对“学困生”的指导帮扶,学习检查,“兵教兵”互助合作,为“学困生”请教问题,追求进步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和环境保障,学优生在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灵活应用水平,同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学得到,笔者对课堂练习作了适当分组,让学生在解答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内化、掌握、巩固数学知识。
四、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学生亲其师,是因为教师爱其生。初一学生一般都会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同学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教师要主动热情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加强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和指导帮扶,融洽师生关系。刚上初一的学生往往和小学生一样,对教师、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脱离依赖心理。课堂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在练习中设计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自学理解能力。
篇6
关键词:实际问题 数学基础 知识联系
一、设计习题时不要局限于理论说教,更要联系实际内容
在设计习题时,有以下几条总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习题时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拓展研究领域,扎实开展对数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做题的准确性、迅速性、简捷性; 要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让学生取得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在设计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习题时,要考虑到常规辅助线的做法和综合知识在证明中的运用。
二、设计习题时要注意题目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获得数学“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性
要抓住本节课内容的核心,促进概念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生成。如在学习角平分线以后,就要针对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个性质来设计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例如,如图:射线OP是∠AOB的角平分线,∠AOB=60°,PM∥OB,PM=4,PNOB。求:PN的长。
此类型的习题既训练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又运用了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2.有效性
要关注通性通法,抓住基本概念,不要只在技巧上做文章。代数部分要注意适当地加强运算的训练。如学次根式时要针对最简二次根式的一些基本运算技巧设计习题。
3.创新性
题目要有新意,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设计习题时要注意不离教材本质,要体现真正的应用,不要人为编造。如在设计线段的中垂线的习题时,要让学生养成把线段中垂线上的点连结到线段两个端点的习惯。
例如,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C=90°,AB=7 cm,CD=2 cm,过AD的中点E作AD的垂线交BC于F,交AB的延长线于G,连结CG.
(1)当BG2=BF・BC时,求证:∠DAG=∠CGA;
(2)当BF∶FC=2∶3时,求BC的长.
这道题可以利用中垂线的性质,第(2)问的思维障碍将被巧妙化解。
4.层次性
要关注层次和梯度,理解教材有关习题的各部分、各栏目的要求,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训练系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要起到训练作用,所以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要有考查基本知识的选择题;还要有考查运用的分析题;也要有考查综合能力的发散思维训练题。
5.精确性
不仅要保证习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且要尽量精确。要考虑所选习题是否能达到训练效果,对题目要仔细推敲,不能有歧义。
三、设计供课外使用的习题要关注本节内容
1.复习巩固题
此类习题的要求和练习类似,可稍作归纳和提高。例如,已知一次函数y=2x+4,求其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道习题包含了对当堂课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复习了一次函数基本知识,也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有关知识与方法的需求,是能体现教学“弹性”的一道习题。
2.综合运用
此类习题涉及相关知识的联系,要在数学思维层面体现思想方法、技能技巧,还要在数学能力方面体现综合运用本节知识来解决问题。习题可以和相关内容建立联系,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核心知识。例如,有关抛物线的知识点可以选取一个题目,对抛物线进行三种表达方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去设解析式而达到求解析式的目的,也可以就抛物线的特殊点(定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与线段相互转化进行综合训练。
3.拓展探索
此类习题更注意探究性、拓展性。数学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看的内容和做的内容。正文、习题是一个整体,习题是正文的自然延续,是通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正文内容的。练习、习题就是给学生做的内容,练习、习题、复习题构成了教材的训练系统,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逐步深入,提高能力。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习题设计中,可以根据同学们获得的知识进一步猜想:一次函数y=kx+b (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并进一步思考:①作一次函数图象时,要取几个点?②用两点定线法作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③你取的是哪几个点?学会比较,怎样取比较简单?探索出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通过习题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开发思维引申,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意识,使课堂学习效果得到了升华。
四、设计习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习题训练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要考虑。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的训练题,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鼓励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解法和表述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评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有难度的问题,鼓励他们探索问题的多种表述方式和解题方法,同时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宽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教材中的习题与中考题的定位不同,因此,教材中的习题可以兼顾中考(越往后可以兼顾的内容越多),但绝不等同于中考题,要注意对中考题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有利于训练本节(章)的核心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和其它行业相比,我们面临的是一群最具活力、最具生机的人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个人世界。再和其它学科相比,我们的学科更具人文性,收入教材中的篇章无不彰显着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的鲜明个性。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的语文教师怎能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再让结论的统一性和教学的程式化束缚我们的手脚,应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化。
首先,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显著标志和突出特征。
语文教师若不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和技巧方法,就不可能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创造、个性、独特风格,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唯有个性化的教师和个性化的教学,方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特质的人才。
其次,教学的个性化应具有明确的标志,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状态。
教学的个性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的教学具有个性风格,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学生;二是指学生的学习富有探究精神和自主能力,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个性决定着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精神、气度、情绪等个性品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个性的张扬也应包括自我解剖和自我完善。在教学中,要使教师的个性真正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就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阅读文本的个性化情感和思想与学生的成长和谐地统一,形成充满张力的教学流程。当个性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心灵的交流形成生命的活力,语文的个性化教育和教师的个性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教师进行“错位发展”,各具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如特级教师魏书生、李镇西、于漪、钱梦龙等,他们有的侧重感情,有的追求导读,有的培养能力,有的发展智力,有的张扬民主,可谓各具特色。
再次,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应体现在平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
如一味地统一进度,案,统一练习,统一讲评,搞“标准化”生产,将无法形成个性特色。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给教师更大更自主的教学空间,让教师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成了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教师成了“教学共同体”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其气质、风格、情感等个性品质对学生都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果说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那么,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则是最具感染力的经典,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他们更具人格魅力。
要发展自己的个性首先要发展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放飞学生的思想,因为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教师就会难以应付。长此以往,必然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虽长着自己的脑袋,里面却装着别人的思想;虽然长着一张嘴,却只会说别人教会的话语。
教师要有思想,就必须博学,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尽可能多的文化素养。因此,各门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都与我们的专业有关。说到底,就是大专业与小专业、小语文与大语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链接、碰撞,必将创造出新思维的火花。
最后,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必须有真正能用于实践、便于操作的做法。
篇8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空间观念 学习能力
数学在日常生活、生活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几者相互渗透,协调进行。下面我谈谈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热情
兴趣是隐藏在学生心灵里的老师,是启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呢?
1.游戏引趣。适当地把游戏寓于教学中,赋予枯燥无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进入课堂,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这样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设计了一个“兔子跑跳”游戏:在地上画一条直线表示一条数轴,请一位同学做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数游戏。在直线上找一点为原点,向左跳一步为“+1”,向右跳一步为“-1”。要求参加的学生先向左跳3下,再向右跳2下,这时自己在原点的什么位置?用什么数表示?算式是什么?即+3+(-2)=+1。然后继续游戏。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愉快地学到了新知识。
2.设疑激趣。兴趣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迷,用数学故事数学谜语等,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好奇。这种疑问和好奇心正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例如,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李财迷爱财如命。市场卖的鸡蛋每500克称10个,共1.54元。李财迷让小伙计去买,并想从中扣他的工钱,就出了一个难题,他给小伙计拿了1.50元,非要买来500克鸡蛋不可,买不来就不给工钱。你能帮小伙计想出个办法吗?学生非常好奇,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学习。原来可以分十次购买鸡蛋,每一个鸡蛋0.154元,“四舍五入”只花0.15元,买500克(10个)共花1.50元。聪明的小伙计用“四舍五入”法知识斗败了这个财迷。
二、数形结合,展现知识的魅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教学中,常常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这样做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在学生学好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把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指导学生先把条件和问题反映在线段图上,想好思路再列式计算,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他们解决了解答应用题的一些困难。在初一年级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一题: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15个,小组成员共有多少名?他们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设小组成员共x名,画线段画分析:
由线段图可知这个小组计划做“中国结”(5x-9)个。据题意列式5x-9=4x+15,通过数形结合,学生能很快地在线段图上把数量关系正确地表示出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三、借助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直接感知到表象,再到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表象介于感知和形成科学概念之间,抓住这中间环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让学生准备一些常见的立方体实物,通过学生的剪、拼、摆、拆等实际操作,了解图形的变化。学生从熟悉的基本图形,感受到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化,感受到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是由基本图形构成的。
四、引导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篇9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 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纪 《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x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 反思 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 黄丽娜 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石晨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后带回家,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距离缩短,(9、10、11、12、1)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四: 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分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在11月12日进行了期中质量检测,全校学生全都参加,及格率为97%,优秀率为78%。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新教材新特色──特色新、实、精
(一)新。
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二)“实”指素育落的“实”。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是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三)“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
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后,第三章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新教材新体现——体现“七性”
(一)目标性。
新教材要求给了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评价方式多样化、习题类型多样化、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化等,为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化学课程标准》,通过研究课标、学习教材、精选习题、调查学情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二)趣味性。
古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学生是否学好这一科的关键,因此,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学习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尝试性。
实行新课标,教新教材,无论对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创新,跳出教材用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研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勇于尝试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敢于尝试新的课堂形式,等等,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地去尝试,我们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我们才能做到老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四)探究性。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也逐渐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认为:新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鲜明的特色。例如,教材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方法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科学探究”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进行科学过程方法的教育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五)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愿思考问题,或者说跟本不去思考问题,总想让老师讲的细致全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运用孔子他老人家的做法“提出话题——学生讨论——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然后让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且,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比一比哪个小组总结的更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学习知识!
(六)生成性。
有人说:学生会的不用讲。那么,哪些是学生会的呢?哪些是我们需要讲的呢?在课前通过了解学情,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需要讲什么,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全面,甚至回答错,课下,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生成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七)达成性。
在每一节的最后5~10分钟,是我们巩固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最佳时刻,所以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限时定量地给一些当堂达标训练,使学生在巩固本节内容的同时,体验成功!
三、新教法新硕果——渴望追求创新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一)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科整合”的理念,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二)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 下一篇:防拐骗安全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