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学情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情分析;策略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其基于互联网与智能移动终端完成了对传统课堂的变革,翻转课堂课程开展的始点就是学情调查,开展优秀高效学情调查需要从学情问卷层次、学情问卷设计、学情调查分析三个方面精心设计,方能做出精致的学情调查分析。
百度百科定义“学情分析”:指学生在阶段性身心成长规律、学习中所呈现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的现状以及基于现状的应对策略。基于翻转课堂的学情分析是课程开发时的首要环节,迫切而必要。
一、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情调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根据邻近发展区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学生学法、兴趣、能力结构、差异性,以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分层导学、分层测评,努力实现翻转课堂的异步教学。以上将以学情调查为基础。
二、关注学情调查,学情分层呈现
翻转课堂课程资源具有可重现和后续优化的特点,需基于三个层次进行学情调查。
原始学情调查即基于学生未接触过化学教材之前时的学情调查,主要是化学涉及的概念知晓率、学法知晓率、信息来源渠道、学习预期、能力结构等。此学情问卷在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下的假期用智能移动终端的线上完成。
初学学情调查即学生初读教材后进行的学情调查,主要是对教材文本中陌生知识点、难于理解的句段、概念,阅读后所产生的困惑进行学情问卷。完成问卷时间同前,区别在于自主阅读教材后分课题进行。
反思学情调查,即学生完成九年级学习后的暑期再次通读教材,对教材、教法、重难点突破、思维方法、学法等提出实施意见与建议。完成问卷时间为九年级暑期。
以上三种层次的学情问卷均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展开在线上完成,同时用专业问卷平台问卷星进行自主统计分析,以便于后期分析处理。
三、合理调查问卷,生成学情数据
科学的问卷基于科学的问卷设计,问题设计中可采用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三种问题结构而设计,组合使用,方能生成科学的学情数据。
四、科学分析学情,形成学情报告
学情数据分析应运用教育理论辅助分析得出专业分析报告,再将其呈现于课程资源开发之中指导设计与后续优化。
篇2
【关键词】慕课;高职护生;妇产科护理学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7年9月选择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三年级高职护生347人为研究对象,年龄18~25岁,女性332人,男性15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75人,干预组172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既往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作慕课:成立慕课制作小组,由我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妇产科教授、护理专业研究生组成。由小组成员制作慕课内容。(1)选择教学内容。围绕《妇产科护理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如产褥期母婴护理相关内容规划慕课课程。根据护理对象的不同,将课程主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产妇护理,包括头部护理、面部护理、肩背部护理、乳腺疏通、腹部按摩、会阴擦洗、足浴疗法、床上姜浴等。第二部分:婴儿护理,包括母乳喂养、奶瓶消毒、婴儿沐浴、婴儿抚触、婴儿游泳。(2)拍摄慕课视频。与某月子中心合作,由他们提供拍摄场地、相关用具等(该月子中心拥有产妇病房、理疗按摩室、婴儿喂养室、婴儿游泳室、产妇厨房等一系列配套设施)。选择该月子中心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作为操作者,在我院护理学教授指导后开始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拍摄,根据操作内容进行配音讲解。拍摄完成后由专业人员对操作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根据课程内容剪辑视频、切换视角、添加字幕、搭配图片等,形成视频后,反复观看,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改进,最终形成重点突出、画面清晰的32个慕课教学视频。每小节教学视频用时6~7min。(3)慕课课程设计。一门结构完整的慕课课程除了教学视频外还应具有完整的课程配套体系[5]。本研究制作的《妇产科护理学》慕课课程包含教师管理端及学生登录端。教师管理端包括11个栏目:“我的学堂”“学习进度”“作业考试”“见面课”“课程论坛”“成绩管理”“课程事务”“学籍管理”“我的题库”“课程资料”“招生管理”,涵盖了招生、课程学习、课程讨论、作业、考试、学分认证等功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学生注册课程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注册时间和课程进度,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班级,以利于分阶段统一授课和安排教师见面课。教师可以在“我的学堂”栏目中查看学生所选的课程,在“学习进度”栏目中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及时督促。“学籍管理”栏目涵盖了历届学生的选课时间、学习情况、结课时间、考试成绩等相关信息,可作为学生学籍信息留档保存及分析学生学情的数据来源。学生登录端包括8个栏目:“我的学堂”“作业考试”“课程论坛”“见面课”“学情分析”“课程资料”“学习笔记”“我的成绩”。学生登录后,可在“我的学堂”栏目中选课、学习,在“作业考试”栏目查看作业及试卷的批改信息,为保护隐私,系统只允许学生查看当前登录账号的成绩。在“学情分析”中学生可看到课程学习相关的具体数据,如按时完成学习的次数、作业按时完成次数、各章节考试成绩、课程讨论参与情况以及授课教师评价等内容。1.2.2实施教学:本研究于2017年9月15日至2017年10月25日进行为期40d的教学。两组护生使用相同教材,学习内容、课程进度、考核时间、授课教师、考试形式、考试内容、阅卷教师等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即根据课表安排,由同一授课老师在教室里讲授课程,开展教学。干预组采用《妇产科护理学》慕课模式进行教学。护生自主登录学生端口进行《妇产科护理学》慕课学习并完成相应作业;有不明白、存在疑惑的地方可邀请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答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由授课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进行课堂总结等。“慕课制作小组”成员每晚定时登录慕课学习系统的教师管理端,查看护生学习情况,对未完成学习者提醒其尽快完成。
1.3评价指标
于2017年11月4日对两组护生进行《妇产科护理学》相关内容的理论考核。由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资深教师出题,卷面总分值100分,60分为合格。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经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慕课课程学习情况
干预组172名护生均坚持完成为期40d的慕课课程学习,但有16名护生没有按时完成慕课学习,存在拖拉现象,经过老师督促后能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在慕课学习中,师生在线讨论86次,讨论内容主要围绕课堂授课知识展开;组织师生见面课6次,共用时270min,教师对8个教学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2.2两组护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对照组175名护生理论考核成绩为(66.1±11.0)分,干预组172名护生考核成绩为(71.3±11.5)分,干预组理论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t=4.482,P<0.001)。对照组护生理论考核成绩合格145人,合格率为82.9%(145/175),干预组考核成绩合格156人,合格率为90.7%(156/172),干预组考核成绩合格率高于对照组(χ2=187.73,P<0.001)。
3讨论
3.1慕课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引入慕课课程可提高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与连舒婧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慕课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师讲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慕课课程学习依托移动终端进行,使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改变了教师控制知识源、学习进度,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7-8]。此外,慕课课程包含理论讲授、实践操作视频、课后自测习题等多种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多样更能满足学生需求。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机会较少,慕课课程教学为师生提供线上、线下两种互动形式,师生可通过线上随时保持互动,又可通过线下见面课开展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讨论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同伴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9]。
篇3
【关键词】促进;思考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就是体现在发展人的认知力.从数学教育的本质上,发展人的认知力,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就应当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应该以促进学生思考作为第一要务.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考呢?关键是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围绕解决问题,展开一系列探究过程.下面结合直线与方程教学过程的展示,谈谈对促进学生思考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直线的方程是高二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几何学习能力的好的开端.本章内容开始从代数的角度去研究平面的点线关系,是一个新的领域.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影响着对后来学习圆锥曲线的理解.所以,直线部分的学习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直线方程上两个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直线的两种方程的形式.教学难点是环节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推导直线的方程.并掌握方程表示的基本量,以及各种表达形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方程的逐步推导过程,理解各形式之间的内在的实质的联系.体验数学研究与发展的规律.知其所以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引领学生体会发现的过程.增加对本知识的认识,以期达到提高浓厚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在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基础上,来推导方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图形思维与代数思维可以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推导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的严谨性.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直线的方程是高中几何学的开端,学生容易接受且充满好奇与兴趣.方程推导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极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成就感,对培养数学思想有推动作用.
4.学法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完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对此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严谨性的把握上还可能考虑不周全.用代数思想去研究几何问题这一新的思想方法的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但知识内部联系性非常大,在学习过程中难点很容易突破,采用自学加点拨的方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
问题1根据动画,如何把一条直线固定下来,需要几个量?
问题2求经过点A(-1,3),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得出点P在运动过程中与已知点A的斜率始终不变.
问题3根据上节课的斜率公式,可否把直线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点P(x,y)与已知点A(-1,3)用斜率表示出来?
从严格方面说,这个式子有几点需要说明?
追问1点P(x,y)与方程中的x,y是相同变量吗?
总结:点P的坐标满足这个一元二次方程.
追问2已知点A(-1,3)满足这个方程吗?
总结:直线上的所有点的坐标都满足这个一元二次方程.
反之,以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
从而得出该直线方程为y+1=-2(x-3).
一般地,经过点P1(x1,y1),斜率为k的直线的方程为:y-y1=k(x-x1).
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上的推导过程.
问题4这种直线方程有局限性吗?
学生回答:无法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老师板书几个注意点.
例1已知直线经过点P(-2,3),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老师板演.
学生练习:教科书P72练习1.求下列直线方程(2)经过点(3,1),斜率为12.
一名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
变式1:已知直线方程为y-1=3(x+2),则该直线经过定点;斜率为;倾斜角为.
变式2:已知直线方程为y-1=3x,则该直线经过的定点,斜率.
例2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与y轴的交点是点P(0,b),求直线l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索演练,自己归纳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由特殊到一般,学生理解比较自然.
上式中直线方程还可写成y=kx+b,其中b即为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我们把它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intercept),而k即为直线的斜率.这就是直线的斜截式.
学生练习:教科书P72练习1.求下列直线方程(3)斜率为-2,在y轴上截距为-2.
(4)斜率为32,在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7.
学生计算完毕后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指明横、纵截距可正,可负,可为0.
例3已知直线经过点A(-1,-3),其倾斜角为30°,求直线方程.
变式1:已知直线经过点A(-1,-3),其倾斜角为直线y=33x的倾斜角的两倍,求直线方程.
变式2:已知直线经过点A(-1,-3),其倾斜角为直线y=33x的倾斜角的三倍,求直线方程.
学生思考后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能熟练转化倾斜角与斜率.斜率不存在是的方程也得到了训练.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直线l1:y=2;l2:y=x+2;l3:y=-x+2;l4:y=3x+2;l5:y=-3x+2根据图形你能够推测直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当直线的纵截距定时,直线呈现的规律.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直线l1:y=2x;l2:y=2x+1;l3:y=2x-1;l4:y=2x+4;l5:y=2x-4根据图形你能够推测直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当直线的斜率定时,直线呈现的规律.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y-y0=k(x-x0)
局限: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
直线方程的斜截式:y=kx+b
局限: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
4.课后练习(略)
【教学感悟】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应以各种有待探索的问题形式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联系和作用.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及局限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教者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重视问题串的设计,促进学生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实践总结出一种教育方法,现在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法”.意思是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法”一直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又称“问答法”.就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要独立的解决问题是有困难的,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因此问题串特别适合新课教学中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值得我们在新课中实践和完善.
总之,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于我们怎么挖掘与调动.学生的困惑是暂时的,在于我们怎么引导与梳理.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思路,倾听学生的想法,用心策划问题串,从而产生课堂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重视追问的价值,促进学生思考
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将头脑中的信息与已有信息重新整合,建构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影响学生思考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其中追问是把关键教学进行成功调控的有效方法.追问有两大作用: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困惑,激发学生展开积极地思维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一个聪明的追问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捕捉追问的时机,巧妙及时的追问,让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考的过程,让课堂因学生思维的迸发而变得更有活力.
3.重视变式训练的运用,促进学生思维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认知力,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在形成认知力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认知力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多样化的变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
另外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还有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由于定理和公式的实质,也是人们对于概念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所以掌握定理和公式的关键在于明确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的联系,对于这种联系的任何形式的机械的理解,是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定理和公式的根源,它是缺乏多向变通思维能力的结果.因此在定理和公式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变式,展现相关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条件,培养学生辨析与定理和公式有关的判断,运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和盘托出,而是努力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化,而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将其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体会,多回答,让所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4
(2019——2020学年度下期)
姓名
邹冬梅
学 科
语文
任课班级
三年级五班
学期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8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安排了七次习作,第三组课文后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在第五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一次习作例文欣赏,共两篇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250个字,会写250个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5.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8.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9.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10.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1.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以及习作训练。
班级学情分析:
经过三上学期的学习,班上的学习风气已基本形成。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一部分孩子上课发言很积极、学习踏实、认真、稳定,且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发展全面。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基础较差、书写马虎导致成绩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
优生情况分析及培养目标:
优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更多的关注已经基本形成的能力的保持,并逐步提升,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补漏补弱安排:
1、通过对孩子线上学习的反馈,入校后的前3周课堂教学重在前期知识点的巩固和补充,特别是各单元语文要素的深入与拓展,把每单元知识点和框架进行回顾梳理。
2、理清知识脉络,再结合前测里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一些易错点、难点知识,每天在课堂上进行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的专题复习和训练,各个击破。
特殊群体关爱:
1.我班的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关注并提醒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字词,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树立自信心,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1、深入了解学生前期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2、深研教材,根据本班情况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3、鼓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生活材料。
4、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一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 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6、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 学 进 度 表
周次
起止时间
课时安排
教 学 内 容
备注
第一周
2.18-2.21
7
1古诗三首、2燕子、3荷花
第二周
2.24-2.28
7
4*昆虫备忘录、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
3.2-3.6
7
5守株待兔、6陶罐和铁罐、7鹿角和鹿腿
第四周
3.9-3.13
7
8*池子与河流、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
3.16-3.20
7
9古诗三首、10纸的发明、11赵州桥
第六周
3.23-3.27
7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三
第七周
3.30-4.3
7
13花钟、14蜜蜂、15*小虾、习作、
第八周
4.7-4.10
7
语文园地四、16宇宙的另一边、17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九周
4.13-4.17
7
习作、18童年的水墨画、19剃头大师
第十周
4.20-4.24
7
20肥皂泡、21*我不能失信、
第十一周
4.27-4.30
6
习作、语文园地六
第十二周
5.6-5.9
5
查漏补缺、诊断考试
第十三周
5.11-5.15
7
查漏补缺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第十四周
5.18-5.22
7
查漏补缺 23海底世界
第十五周
5.25-5.29
7
24火烧云、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七
第十六周
6.1-6.5
7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6*方帽子店
第十七周
6.8-6.12
7
27漏、28*枣核、口语交际、
第十八周
6.15-6.19
7
习作、语文园地八
第十九周
6.22-6.26
6
复习
第二十周
6.29-7.3
篇5
关键词: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三级分类;管理
高校新媒体文化以其社会性、包容性、自觉性的文化特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政治倾向、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个性心理。
1.立体化的三级平台体系建设
(1)着力发挥一级平台的主流引导功能。宣传部门,学工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工、青、妇等组织作为高校本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组织,由其所设立的新媒体平台也具有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天然优势。从内容上,它更便于把握高校及相关上级组织的工作重点,传递主流思想;从技术上,它更容易争取优势资源,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做到更为先进;从组织上,它更便于管控和引导,容易把握正确的方向。
(2)切实发挥二级平台的同频共振作用。高校校属组织新媒体二级平台数量众多,内容上更贴近于大学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受众面广,关注量大,对师生的影响也更为具体,可被视为高校新媒体平台体系中的主体力量。“同频”就是要使二级平台与一级平台保持传播主流价值的同一频率,“共振”就是要使二级平台与一级平台遥相呼应,协同发声,加强信息的“二轮传导”,扩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3)努力促进三级平台的规范繁荣发展。高校校属组织三级新媒体平台数量庞大,是高校网络新媒体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其单个平台的受众相对较少,影响力相对较弱,呈现出受众细分明确的基本特征。对于三级平台的管理和引导既要本着鼓励其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其交流工作功能和宣传主流价值的原则,趋利避害,加强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管,确保其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科学的组织设置及队伍建设
(1)运作顺畅的管理机构体系设置。在政府层面,建议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宣传部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新闻媒体、高校等多方参与联动的宣传和管理运作机制。高校校级层面,设置由宣传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校属新媒体平台管理机构。针对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三级体系分布和师生参与的侧重点不同,建议还应设置体现管理层级和师生侧重点的管理机构。
(2)强大可靠的骨干管理队伍建设。数量众多的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需要一大批政治上可靠、能力上强大的师生骨干管理队伍。根据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机构体系的设置,分别选配教师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充实相关机构所涉及部门和单位。
(3)各尽其能的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根据现有的工作基础,总体上可以建设以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功能为重点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以加强网上正面舆论传播战斗力为目标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以扩大网络正能量群众基础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和以增强网络正能量支撑力为目标的“好网民”的大学师生网络宣传队伍。
3.相互协同的管理运作机制建设
(1)明确管理指导主体责任。第一,要本着“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各类校属组织对其所属的新媒体平台的运作管理责任,把组织的负责人作为该新媒体平台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第二,要落实学校各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其对新媒体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引导,建立登记备案和舆情事故责任追究机制。
(2)建立舆情分析反馈机制。高校要定期对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舆情状况进行分析和反馈,对于正面信息要积极鼓励,对于中性信息要加强引导,对于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既要进行线上的正面交锋、正面引导和正言澄清,又要进行线下的根源查找和处置。
(3)健全考核激励保障机制。在政府层面上,要将高校对校属组织新媒体管理的相关工作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信息安全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考核体系。在高校层面,要建立针对各校属组织、管理队伍和宣传队伍的考核激励保障机制。把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运行情况纳入校属组织年度考核或注册审查体系,把新媒体平台的师生管理队伍和宣传队伍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党政管理工作考核,学生干部考核、培养、选拔或志愿者管理考核等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26.
篇6
【教材简析】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此外本节课中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从内容上讲跨度较大,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究,动手绘制,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描述分析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优势,从而达到为科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体会数据中含着的信息,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量的不同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图,分别从数学和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总结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作出合理的预测,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本节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很高兴能帮你们解决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我们已经记录了1个月的天气情况,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板书:收集)
然后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这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板书:整理)
并且填入到我们学过的统计表中,这是在描述数据。(板书:描述)
此外我们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分析)
这就是我们统计的全部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地描述,制成统计图并分析。
师:刘老师根据气温小组的记录,截取了5日―11日的最高气温,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出示由气温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7日是25度。
师:这么多直条!7号在哪呢?
生:我在下面的日期中找到7号。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看这是横轴,表示日期。那么25度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看它在24和26度之间,所以是25度。
师:这是纵轴,表示的是温度。真了不起,你能读懂半格的度数。像这样半格的还有吗?整格的呢?
师:继续汇报,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7日的温度最高,其次是6日、5日,10日的温度最低。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直条的高低看出来的。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板书: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看看纵轴一个格代表多少度?代表1度行吗?会怎样?10度呢?会怎样?一格代表几都行,我们根据实际数量的大小来灵活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到横轴可以表示项目,纵轴表示数量,并且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能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制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分工,然后思考怎样绘制?有困难的可以交流一下,想好之后动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云量、风向、风级以及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
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
生1: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怎么办?
生2:我们可以空着。
师:是的,注意我们的直条应该和下面的项目对应。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就把这个条空着。
生1:降水量是24毫米该怎样画呢?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2: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格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在作图的时候一定看好纵轴上每格代表多少?
师:完成了吗?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绘制成果并做简要地分析。
学生回拨相应板书:(晴为主 西南多 微风为主 降雨较少)。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课的需要,本节课我们需要绘制出云量、风向、风级、降水量四幅条形统计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采取小组分工完成,分别出现了1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三种情况,学生议一议,画一画,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多样性。
3、介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图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看你能看懂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一节整合课,这里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省略起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1个月的气温的变化,知道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温度没变。
生2:横轴纵轴没变、
生3:高低不同的点变成了直条。
生4: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看这回你又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5日的气温是22度,6日是24度。
师:这回你们又是怎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看日期对应的线上的点,点上标着数呢!
师:那谁来说说这些高低不同的点表示什么?(板书:数量的多少。)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5日到6日升温,7日继续升温,8日很大的降温,9日10日继续降温,11日有小幅的升温。
师: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气温的走势。伸出左手来我们一起看看。(全班一起做手势)
我们根据线段的陡缓平能够看出什么?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师:老师用电脑制成了全月的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10月份气温的走势?
(板书:有波动整体下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和我们的天气要素有哪些关系?有请史锐老师。
【设计意图】: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同时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成“回顾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全课小结”五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判断、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习,探索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本节课我们做了一次尝试,是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一次整合,是“双师同课”,本节课,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两部分教学内容,四上的条形统计图,五下的折线统计图,刘老师在设计上有两个亮点,一次是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一次是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这两次变化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本节课刘老师能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融洽。
【自我反思】:当史锐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这节课需要用到的是我们数学中的统计知识,既需要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也需要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单式条形统计图》是四上的内容,《折线统计图》是五下的内容,这样跨越了一年以上,两册教材的内容,我们该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经过与科学老师的研究决定,条形统计图作为我们四上的内容无疑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而气温的折线统计图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更不容忽视,所以这两种统计图都要讲。条形统计图为主,折线统计图为辅,条形统计图不仅要读懂图中的内容,还要学会制图,而折线统计图以读图为主,不作图。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不能按着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由统计表变到条形统计图,又由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篇7
1基于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生长点
案例1“几何概型”探究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必修3))
问题1:若A={1,2,3,4,5,6,7,8,9},则从A中任取出一个数,这个数不大于3的概率是多少?
变式:若A=(0,9],则从A中任意取出一个数,这个数不大于3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2:取一根长为9米的彩带,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度都不小于3米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3:某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若在此海域里有面积达01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蕴藏着石油,假设在这个海域里任意选定一点钻探,则钻出石油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4:有一杯1升的水,其中含有1个细菌,用一个小杯从这杯水中取出01升,求小杯水中含有这个细菌的概率?
教学随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斯贝尔曾经说过:“如果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遵循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进行教学,符合皮亚杰的“认识即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的观点.案例中,通过设计问题串启发引导学生以真实的问题(学生头脑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是作为新知识固着点的问题)和真实的经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是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经验)为基础,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古典概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串),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几何概型.通过问题1为学生的思维搭建好框架,通过变式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在A=(0,9]内到底有多少个数,A=(0,9]中不大于3的数又有多少呢?由此在思维层次上,尽可能减小思维落差,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和经验中找到“支架”和“固着点”,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围绕几何概型计算公式中的测度进行递进式设计,从线段(一维)到面积(二维)再到体积(三维),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思维同步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感受到数学所包含的深刻思维和丰富智慧,体验、享受探究的乐趣与魅力.
2关注学习需求,构建教学启发点
案例2“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回顾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及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生:(略).
师:很好!下面我们研究函数的第二个性质――奇偶性.
师:观察函数y=x2与y=1x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特征?
生:y=x2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y=1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师:这两种对称的特点,反映在数量关系上,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先看函数y=x2.
生:对于y=x2,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y取同一值.记f(x)=y=x2,有f(-12)=f(12),f(-1)=f(1),…,一般地,有f(-x)=f(x).
师:非常好,这表明:如果点(x,y)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则该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x2的图象上.下面请大家再来研究函数y=1x.
生: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亦取相反数.例如f(-12)=-f(12),f(-1)=-f(1),
…,一般地,有f(-x)=-f(x).由此可以抽象出:如果点(x,y)在函数y=1x的图象上,则该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1x的图象上.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奇(偶)函数的定义.强调:①定义本身蕴涵着“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②“定义域内任一个”是指对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③判断函数奇偶性最基本的方法:先看定义域,再检查f(-x)=f(x)(或f(-x)=-f(x))是否成立.
教学随想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为了使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效,教师就必须有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开发教学的丰富资源.其中,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爱学、喜学和乐学,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但是,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误区.上述设计在学生已经熟悉的函数单调性的基础上,从形和数相联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两个特殊函数的研究,抽象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体现了化陌生为熟悉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符合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整个过程,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以学生为本、为学习设计教学的高度进行深人地思考,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其意义何在,价值是什么?显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只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按照教师的主观意志组织活动,将教师的意图强加给学生,而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3寻找兴趣焦点,激活教学兴奋点
案例3“弧度制”的教学片断
在“弧度制”教学时,铃声一响,全班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正襟而坐,静静等待任课教师开始上课.这时,只见教室门被推开,上课教师手拿一面折扇,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悠然而立,“刷”的一声打开折扇慢悠悠地摇动起来.学生及听课教师如坠雾里,满眼诧异:此时天气正冷,教师这是唱的哪一出呢?
正在大家莫名其妙之时,教师将扇子一举说:“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图形啊?”学生大声回答:“扇形!”教师又问:“你会做扇形吗?”学生:“将圆剪出一部分.”教师又问:“如果要使做出的折扇更好看,应该怎么剪呢?”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实验,有的却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又说话了:“谁做的扇形好看,我们便把它叫做黄金扇!”听到此话,有的学生顿时惊醒:“黄金分割率”.教师会心一笑:“对,只要让你剪出的扇形面积和剩余部分的面积比值符合黄金比例即可,那么怎么求出扇形的面积,以及剪出扇形的圆心角应该是多少呢?学完本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轻松地完成该任务.”
至此,听课教师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便开始了“弧度制”的学习.因为学习气氛热烈,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弧度制的概念、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教师又提出了新授课前的问题:“哪位同学能给出黄金扇形的圆心角的求法,
请上讲台来展示一下.”话音未落,一名学生
便走上讲台开始讲解:
如右图,假如设计纸扇的圆心角为θ,
则剩余部分的圆心角为2π-θ.而折扇
面积S1与剩余面积S2的比值为黄金比例
值0618.由扇形面积公式可得
S1S2=12γ2θ12γ2(2π-θ)=0.618,
则θ=0618(2π-θ),所以θ≈0.764π≈140°.
即只要纸扇的中心大约为140°时,该纸扇符合黄金比例,所以最好看.
教学随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数学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经过体验、创造、争辩、反思、升华的过程,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案例中,学生分析思路清晰,公式应用准确.本节课教师以满腔的热忱感染着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领着学生,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设计情境前后照应,整堂课精彩纷呈,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这真是:一把折扇贯始终,角度弧度在其中.奇思妙想巧点拨,学以致用标达成.
4分析学习难点,寻找教学突破点
案例4“椭圆的性质”的教学片断
师:有没有同学剪的椭圆纸板是不对称的?
生:没有!
师:是不是可以说任意的椭圆都是对称的呢?
生:必须证明.
师:用什么来表示任意一个椭圆?
生: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求证椭圆x2a2+y2b2=1关于x轴对称.
证明:在椭圆上任取一点P(x0,y0),它关于x轴的对称点Q(x0,-y0),有x20a2+(-y0)2b2=x20a2+y20b2=1,则点Q(x0,-y0)也在椭圆上,所以椭圆关于x轴对称.同理椭圆关于y轴和原点对称.
师:从这一证明过程,你能根据曲线方程的形式快速判别曲线关于x轴、y轴和原点对称吗?
生:用-y代y方程不变,曲线关于x轴对称;用-x代x方程不变,曲线关于y轴对称;用-x代x,-y代y方程都不变,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师:如果一个曲线不关于y轴对称,如何判别?
生:举反例!
师:我们从椭圆标准方程x2a2+y2b2=1的角度还能看出椭圆具有哪些性质?大家讨论一下,然后小组交流.
生:椭圆有四个顶点……
生:椭圆上所有点的横纵坐标有范围……
生:存在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分别与椭圆外切和内切……
教学随想学习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二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三是该知识包含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四是该知识与旧知识联系不大或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对与之联系的旧知识遗忘所致.因此,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对造成难点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找准了,对症下药就不难了.案例中,“椭圆的性质”一课的学习难点是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去发现和证明椭圆的性质,把从具体实物中的发现上升到理论证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本质:利用代数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这里通过教师的引导,精心设计一个个小问题,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目光从具体的椭圆形状转移到它的方程上来,从直观判断到理性思考,找到了三种对称的本质.这样,不作出曲线同样能从它的方程判断其对称性,对曲线对称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掌握了问题的本质特性.学生的思维象脱缰的野马,课堂气氛热烈,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深刻体会到:应该从曲线的方程去研究曲线的性质,这正是解析几何的本质所在.
5发现课堂意外,抓住教学生成点
案例5“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片断
人教A版必修2“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
先创设教学情境,导出坐标法研究方式,预设进行两次探究,建立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
探究1“一点能否确定一条直线”,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观察过一点P作多条直线的区别,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几何量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然后引出倾斜角的概念;
探究2“还有什么量能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引导学生联系坡度比,给出斜率的概念,再导出两点间斜率公式.
笔者在引出探究1和观察后,给出这样一个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几何量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教师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是想让学生用角来描述.但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可以用斜率描述”,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预设.如何处理这一“生成性问题”?若按这位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将打乱原先的教学设计;若是“听而不闻”,再让另一个学生回答,但这样处理势必影响这位学生学习的信心,并对她和其他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所以笔者没有中断她的回答,而是提出:
追问1“斜率是什么?”如果学生按照课本的定义回答斜率是倾斜角α的正切值,教师再追问倾斜角α是什么?自然将学生研究的视角引回到教学预设上来.但是学生的回答又一次出乎教师的预设,学生说“斜率k=y2-y1x2-x1,其中x1、y1,x2、y2表示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显然学生的回答使教师的教学预设又一次落空,再继续下去必然打乱之前的教学设计.
追问2“你是怎么获得的?”“书上有的”,学生们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将k=y2-y1x2-x1板书,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
追问3“我们说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所有的直线都存在k吗?”让学生共同讨论,并结合几何画板演示,明确只要确定两点,当x1≠x2时都有k的存在.
追问4“我们能不能从几何角度研究k=y2-y1x2-x1?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表示倾斜特征的量?”
追问5“能不能用坡度(比)来表示倾斜程度呢?坡度(比)能满足我们研究直线的需要吗?它有哪些局限性?”引导学生回忆起坡度问题,通过坡度比与斜率的对比,不断完善斜率的概念.
追问6“所以我们有继续研究斜率k的必要,斜率k取值与P1(x1,y1),P2(x2,y2)先后有关吗?”通过几何画板,在点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坡度”实际就是“α的正切值”,从而引入倾斜角的概念.
教学随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叶澜教授曾经充满诗情画意地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情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意外.教师需要摒弃固守原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及形势的变化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随机而变,敏锐地发现一些生成点.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完全打乱了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至少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被打乱了,但是教师却在学生“意外回答”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的“问”、“追问”、“进一步追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指向教学目标,借助“坡度”概念强化斜率的概念,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的意义,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说明,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面对“节外生枝”时,能润物细无声地做出巧妙的变动.这同样也是教师的“意外收获”.
篇8
教育问题一直被人所重视,在注重小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别忘了科普法制教育知识。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6课时
二、长方体(一)……………………………………………………7课时
三、分数乘法…………………………………………………………8课时
四、长方体(二)……………………………………………………8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分数除法…………………………………………………………6课时
六、确定位置…………………………………………………………3课时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5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总复习……………………………………………………………5课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全册教学分析
1、教材名称、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上 )
2、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周期现象。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离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3、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
①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②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③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④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
⑤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⑥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⑦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⑨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⑩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 准确计算,引导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5、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6、学习方式: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教学改革设想: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3课时
第二单元:9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7课时
第五单元:2课时
第六单元:8课时
第七单元:2课时
第八单元:14课时
第九单元:7课时
第十单元:5课时
四、各单元具体要求与分析:(按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在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了,“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本单元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因此要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要重视两种相反作用练习。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但不要涉及正、负数的计算。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要突出图形变换在直接计量面积时的作用。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面积的意义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要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要充分发挥方格纸(点子图)的作用。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以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探索。
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
本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知识,将使学生建立比较完善、比较深刻的小数概念,在教学中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小数的认识。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大数目的改写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要注意大数目的改写与求大数目近似数方法的比较。回顾与整理时,要着重讨论小数与分数、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线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适当指导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题目。要恰当把握计算的难度要求。整数加法的运算律的推广,只需意会,毋需言传。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引导学生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增强学习的兴题。
第五单元 找规律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选择合适的时机,突出用除法计算的价值。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恰当把握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第六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要清晰把握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思路。要切实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要仔细分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典型情况。恰当控制计算的难度要求。适当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单位。通过组织看图估计活动,增强对面积大小的实际判断能力适时回顾并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第八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本单元在第六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使小数的除法。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通过计算和比较,认识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运用。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计算和比较,体会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自主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第九单元 统计
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安排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要具体指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要具体指导确定直条高度的方法。结合本地、本班实际,组织实际调查活动。适当组织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图的价值。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5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2.“约数和倍数”部分的调整。
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的调整。
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4.“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的调整。
(1)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至上一单元),并对有关例题和练习题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2)删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5.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步转向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本册教材中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例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字与编码
这个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的有关信息。其次,共同交流了解到的邮政编码及生活中其他数字编码的知识。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号的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一种全新的编码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简单的课题研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 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 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 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进度表
单元教学内容
总课时
时间安排
一 简单的统计(一)
8
第一至第二周
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
15
第三至第五周
三 约数和倍数
17
第六至第十周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
第十一至第十四周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
第十五至第十七周
六 总复习
10
第十八至第十九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五年级一班现有学生x人。大部分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能力,而且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充足,具有观察、分析、自学的能力,不过探讨力还需要提升,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帮助学生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现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假发和减法,统计。
教学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旋转。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
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想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
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的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一个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第四单元、粉刷都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第六单元、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
- 上一篇:电工实训认知
- 下一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