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线上教学的有效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线上教学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片段实录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0页。看习题1.1A组第2题的第(2)小题。题目是:在ABC中。a=lSem,b=10cm,∠A=60。,求c。
学生通过思考后能用正弦定理求解。
师:正弦定理我们是怎样推导的?三角证法的关键点是什么?
生:三角证法的关键是作高线,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阃题。
此问题学生很难用正弦定理求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此问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思考后觉得比较难解,教师提示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前面三角证法的关键点是作高线,这里是否也可以呢?学生通过作高线,作CDAB,垂足为D,在RtAADC和RtACDB中求出AD、CD与BD,用勾股定理求出BC(即a)的值,再次让学生感受三角证法的关键点是作高线。
然后给出了变式2:在ABC中,已知c,b,∠A,求a。
余弦定理源于向量和基于向量,它是“好看又好用”的又一数学典范。余弦定理向量证法的价值:向量的数量积是―个重要的工具。余弦定理向量证法基于一种新的数学结构――空间向量。
问题的引入:引用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研究所的一个问题“甲离学校10千米,乙离甲3千米,问乙离学校多少千米?”这问题太简单了,简直是小学生的问题。不过,该问题并没有说明甲、乙、学校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若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答案是13千米或7千米;若不在同一直线上,甲、乙、学校三点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问题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若甲、乙、学校三点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就变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夹一角”如何确定第三边的问题,明确地指向余弦定理。
二、科学地解渎教材、合理地挖掘、利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科学地解读教材,合理地挖掘、利用教材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只有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材是学术数学到教育数学转化的产物,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又是一个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是否适合学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理解全章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把握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正确组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才能明白本节课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是什么。哪些内容不宜放在这一课,哪些知识在本节课学习比较合理,哪些知识适合后续学习;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习题该怎样变式,变式的核心是什么,问题的解决还有哪些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等等,这些都值得教师深思。这要求教师从整体性、联系性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学,使教学设计不偏离数学本质。其实,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教材介绍了用极坐标证明余弦定理和复数证明余弦定理等等。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定理给出新的证明方法。教师把握并使用教材是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对教材进行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要努力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只要我们下真功夫研读教材,科学、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学生求知的星星之火定能成燎原之势。
三、对常态课的一点反思
篇2
关键词:教学导入;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1-01
设计导入环节,目的是为了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进入一种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地理课中怎样导入新课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先出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挂图等,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教学氛围。如教中国地形,就可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提出问题:
1、中国地形有何特点?
2、这种地形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河流流向及水能有何影响?
再如,教学某地矿产资源,就可以先拿一些矿石标本,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矿,然后导入新课内容。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的沙坑,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堆成各种类型的沙丘,然后让学生按20厘米高差在沙丘上划线。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沙丘上这些线条有何特点并将其画在纸张上且标注各条线的高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有何特点?
2、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是否相等?
3、两条不同等高线会相交?
4、每条完整等高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5、等高线的稀疏程度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6、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有何特点?
通过这样的自己动手操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涨,教学效果一定也不差。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用一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黄鹤楼,就可以用它由来的故事导入。“三国时,有一位姓辛的人家在黄鹤楼卖酒,生意本分清淡,一位道士常来酌饮,有一天,道士喝醉,随手从地上拾一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说道:“酒客至拍手,鹤下即飞舞。”语罢辞去,自此,凡有酒客到来,只需拍一拍手,那只黄鹤就从墙上飞下,为之舞蹈助兴。辛氏因之门庭若市,遂成巨富。过了十年,道士又来店中狂饮,醉后从腰间取笛吹奏,黄鹤飞舞下壁,道士跨鹤腾空而去。辛氏感其恩德,即建此楼。”再如讲桂林山水,讲云南石林便可用刘三姐的故事和阿诗玛的故事来导入。
这样,学生被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兴趣浓厚,再讲解课程内容,学生怎能有听得清,记得牢呢?
三、描述法导入
描述法导入就是用优美的、描述性的语句来导入新课。如讲到钱塘江大潮时,我就用下面的导入语:“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人们来到海宁观潮,登上钱塘江大堤,只见潮水从水天一色的远方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飞来,临近又似乎变成亿万只银色的海燕在宽阔的满面上追逐,不一会儿,海潮越涌越高,白浪冲天,似万马奔腾,刹那间,像一堵高墙陡立在江面上,排山倒海,浪花飞溅,响声如雷。”而后勤部我提出问题: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哪些地理知识有关呢?
通过这样引人入胜的描述,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钱塘江大潮,激起了他们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心理,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诗词歌赋导入法
诗词歌赋导入法就是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诗词歌赋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长江一节,就可以用演唱《长江之歌》或让学生齐唱《长江之歌》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泰山一节,就可以用杜甫的《望岳》导入。优美的诗词歌赋不但能激发学生对长江泰山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还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能不说是一箭三雕吗?
五、电化教学导入法
电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利用电化手段导入新课,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取得教学实效。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
初中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因此对初学地理的学生来说,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融感情、知识、能 力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重视“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 业的地 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 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课?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重视新课的导入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 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导入要导入新课要注意:
(1)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 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 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 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2)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讲“大陆漂移 假说”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 教师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 先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们表现出惊奇的神态。“可以合在一起。”终 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 。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 课的一个主要内容。”
又如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 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 愕。教师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教师 接着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上述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 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3)新颖性。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 能引 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 ,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 ,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 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4)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 ,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
三.重视技巧的力量
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和记忆术在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 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 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等,都是一些很成功的方法。如:有关等温线、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方面的知识既是教学重 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分布规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高低低高”。即 与同纬度、与两侧或与同一水平面的周围地区相比较,向高值凸的地方低,向低值凸的地方就 高。“高低低高 ”以化繁为简的手法巧妙地加以归纳, 使学生较易地对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理解和记忆。等高线知识很抽象,用等高线模型图直观演示,较形象具体,学生当时也可以理解,但过 后学生却很容易忘记,尤其对于等高线的弯曲与山谷、山脊之间的关系更易忘记,运用“高低低高”(也可解释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来巧妙归 纳它们的关系,就易记不易忘了。又如:对于我国的的34个行政区划名称的记忆: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 相 邻 湖北、广东 相 邻 广西 、河南 相 邻 河北 、山东 不 相 邻 山西
五江(疆)二宁青甘陕-----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新疆 ,辽宁 、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内蒙台海福吉安-----内蒙古、 台湾 、海南、 福建 、吉林 、安徽
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 、贵州、 、四川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港澳好河山-----重庆 、香港 、澳门
又例:关于中国陆上邻国的记忆:
俄朝蒙哈巴(狗)--阿吉塔(朝鲜除外,七个与新疆相邻),与云南接壤的三个---缅老爷(越南);
关于中南半岛上国家和首都的记忆:老万越河捡金太慢泪满面(老挝---万象 越南---河内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内比都);
关于众多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汉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最少的珞巴族,但是人口在500万以上的除壮族和藏族外其余的七个就不容易记住,不妨把它们编为:蒙古(蒙古族)人回(回族)土家(土家族)是为(维吾尔族)了满(满族)意(彝族)地种禾苗(苗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次课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新的世纪在呼唤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基础教育。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多媒体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但运用多媒体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并及时地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创编“原创题”,让学生感受生活
“从学生身边教起, 从学生感受到的事物教起”,既有 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有效地发 掘学生潜 在的学习智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创编 “原创题”和“传统题”,通过它们的比较, 创编“原创题”形式活泼有趣,更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生活中距离会产生美,在学习中距离则会产生体验的提升),使教学与 学生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成功地践行了“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如:例一:地球的自转轴--地轴
例二:地球自 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例三、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例四: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追求和谐高效,教师就必须运用适合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老师都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程就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初中地理 教师就可以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教师,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可以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学论》(美)布鲁纳 著,姚梅林、郭安 译.2008年0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4
一、工作目标
自延期开学之日起至正常开学期间,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前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APP和智能终端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线上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育教学活动,消减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特殊时期教育教学顺利过渡。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部署,逐级推进。教育局负责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各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做好本校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学校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差异化实施办法和措施,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
(三)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校应用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务实高效,与春季学期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加强与国家、省和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引导互联网教育企业向各学校免费提供安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三、组织实施
(一)基础教育
1.教学组织。
(1)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延期开学期间,采取“一校一案”模式,以学校为主体,区分不同学段、年级、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网络教学方案和课程表,编制“居家学习”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
(2)注重线上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教学环节设计。各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备课资源库,尤其要加强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教学标准不降低。积极研讨交流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线上教学水平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答疑,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
二是科学设定教学内容、时长。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线上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进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赶超教学进度。线上教学第1周以检查寒假作业、在线答疑、心理辅导、指导课外阅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讲授新课内容。(小学段,一、二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三、四、五、六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1.5小时/天。初中段,初一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小时/天;初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5小时/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4小时/天)。因疫情期间耽误的教学内容,开学后将酌情通过调减周末时间、压缩暑期假期等方式来补偿,以保质保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
三是加强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指导。各学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备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线上学习要留痕、存档,要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其他年级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防止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3)幼儿园可通过APP、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严禁幼儿园直接面向幼儿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线上培训机构不得以网络教学名义,违规组织超纲、超前培训。
(4)网络教研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网”“教研”微信公众号、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完成新学期线上集体备课工作。教研员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探索创新网络教学多样化有效形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以创响名师名校“金名片”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我市优秀教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组织名师工作室开展网上答疑解惑,并进行实时跟踪指导和检查。有关网络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将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发文。
2.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课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直播课堂,教师集中授课,课后分校(分班)辅导,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3)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指导、推送给学生供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4)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5)线上辅导答疑。各学校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加重课业负担。
3.教学资源。
按照“用好国家和省资源、聚集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内生特色资源”的总体思路,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提供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和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
(2)充分利用省、市、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各学校可登录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或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3)鼓励各校开发开放本校网络教学资源。各校要积极发挥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按程序逐步遴选一批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面向本校中小学生的网络教学服务。在疫情期间,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录制线上课程。
(二)职业教育
1.教学组织。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要本着“合法合规、精准有效、安全快捷”的原则,优先支持实时直播,优化已有合作平台课程,按需扩大合作平台范围、加大合作共建力度,为线上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支撑。组织本学期任课教师,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建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培训。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应为网上教学和相关培训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线上直播授课、同步课堂、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开展线上理论教学。职业技术学校要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和指导,任课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直播授课、同步课堂、发放学习资料、开展网上交流与讨论、学习辅导答疑、布置课后作业等。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大纲,方便学生线下自学。学生应通过学习平成学习任务,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习质量。任课教师要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微信群等适当方式开展教学研讨,备课,做好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对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的学生,要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授课,开展学业指导。高教社自2月15日起,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免费提供77门在线课程教学服务。
3.调整实践教学安排。职业技术学校要调整新学期实训教学计划,一律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技能竞赛集训等在内的所有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一律暂停未经批准的一切团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组织、不参加人员密集的各类活动。调整实验课的安排,等待学生返校后,根据实际教学周数进行安排,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弥补延迟开学导致不足的学时。要及时调整新学期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另行通知。对目前已在外实习、暂时无法撤回的学生,要采取自愿原则,协调实习单位、学生家长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并安排专人加强日常管理和预防教育。要切实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4.就业指导与服务。禁止组织学生参加集中招聘活动,禁止职业技术学校赴市外开发就业市场(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灵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及时通过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平台等或推送供需信息,广泛采取网上招聘、线上面试等方式完成双选。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市内就业创业。要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的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四、工作步骤
(一)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指导及实施准备(2月18日前)
各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二)教师网上培训与备课(2月20日前)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培训。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开展网上备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网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测试(2月21日前)
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和教师代表开展相关教学平台测试工作,利用各种线上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工具对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应用培训,为全面实施网上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实施(2月24日后)
各学校于2月24日起全面启动实施网上教学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教育科、职业与成人教育科、法规科、教师进修学校、幼儿教育工作办公室、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相关科室和部门为成员的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市延时开学期间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学校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负责教学计划编制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指导教师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根据教学实效对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二)强化培训指导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网上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各学校教学指导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要紧贴教师需求,做好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三)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各电信运营企业、各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的沟通协调,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协调各互联网教育企业同步做好相关平台的资源更新和教学应用支撑工作。
(四)强化家校共育
各学校要结合《市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加强家校联系,分班级指定专人及时向家长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准备,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完成网上作业。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延期开学期间活动计划,让学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通过增大休息间隔、做视力保健操、强化体育锻炼,适当开展劳动教育等方式,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选择网络学习或电视空中课堂学习,防止再购置新的设备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五)强化质量监控
各学校要切实做好网络课程内容监管和质量保障。教师直播或录制的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的选用,由各学校负责审核,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大作业考核检查、在线学习督导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篇5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教学;联想法
英语新教材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分了几个等级。五级要求:理解和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七级要求: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的搭配。九级要求: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二十世纪末我国旧大纲的要求是1800~2300,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达到七、八级的词汇量。而2009年高考词汇要求由2008年的2000左右提高到2500个左右;对于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词汇更加重视;考查了在语境中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语篇中的生词按考试大纲严格控制在3%以内。单项填空语言真实地道,语境完整可信,采用了一些以口语交际形式出现的语境化句子时代特征明显,既有很强的典型性,有灵活多样,所有这些题目中,词汇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出现了如recommend, reliable, access, adapt等。
单项中有八题考查词义辨析,占40%。阅读中还出现了新生代的词汇如e-nose(电子鼻),也就是说,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凸显重要性。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词汇教学,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前进。David Wilkins在1972年就提出: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和激励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学生中的一些共同现象。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比较差,特别是英语。我们县的招生政策是这样的:第一批的学生是进宁海中学,第二批学生进知恩中学,第三批学生进柔石中学,最后这一批在普高线上的学生才轮到我们学校招生。总体上学生成绩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语。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英语正是那块绊脚石,妨碍他们进入知恩及柔石中学。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词汇。记好单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在听写英语单词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老师在报一单词,学生写出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单词。
这到底是为什么?最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读音规则。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在初中音标学习中,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所以在进行高中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先进行音标教学,如48个音标如何发音,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规律,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及闭音节的发音,以期待学生能悟到一些规则,结合自己的基础能在记忆单词上得到些帮助。笔者认为根据音标来记忆单词是一种最牢固准确的方法。
二、有效扩大学生词汇量
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这时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学生拓展词汇量,但又不能太多。这时笔者往往以某一单元的单词为基础,利用英语常见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及转换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
三、充分利用课文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词汇,在每一单元中会出现了大量常用的词汇,因为现行高考中往往考查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而我们的教材又是教育专家从大量的文章中精心选择改编的,在这些文章中都体现了英语基本词汇的运用。笔者往往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下这些常用词汇,并要求学生熟记这些词组,熟读课文。每一单元的阅读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两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充分利用合适的教学辅助资料
我们学习给学生订了比较适合学生特点的资料,如《黄金讲义》,《学英语》及让学生自行购买英语字典如《高考必备》、《牛津字典》等等。如在《黄金讲义》第四单元中,对turn 进行了拓展了: turn on/off, turn up/down, turn to, turn against, turn out, turn over, turn away, turn back。这本资料对于许多常用词的同根词进行拓展,如课文中用到了动词succeed, 《黄金讲义》中就提到了success几个常用的同根词,名词success,形容词successful,副词successfully,而这几个词的拼写及词性的误用又是学生常犯的错误,需要教师时时提醒。
五、词汇表达上中英文化差异和惊人巧合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中英表达词汇的文化差异。如中文表达“吃了没有?”英语为“How are you?”这两者均为常见的打招呼时常见用语。“您干得真好!”“ You did a good job.”“慢点走”“Take care.”“我浑身上下摔得青一块紫一块”“I’m black and blue all over.”这里的blue不能解释为常见的蓝色,而为紫色。
六、科学记忆
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要科学记忆,循序渐进,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注意遗忘曲线,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遗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明的遗忘曲线表明,在记忆后短期遗忘率相当高,而以后逐渐缓慢。所以教师应注意这种遗忘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地把新学的相关知识在脑海里建立牢固的联系,尽可能减少所有知识“回生”。
因此复习是最有效的防止遗忘的办法。可分为间时复习和过度学习。前者指讲学的知识每隔一定时间复习一次,而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学完了所有规定的材料后继续学习的情况。就单词学习而言,必须过度学习,为了达到长期的记忆保持。所以对于单词学习,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经常性读写背,达到熟能生巧。
七、适当编制适合学生的词汇练习
由于学生总体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应编制适应我们学生的练习。如笔者在教学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时,就根据课文内容编制了一段课文内容缩写。同时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笔者利用《学英语》上的课文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汇短语填写,借此,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词汇短语在课文中的运用,并在学习完单词短语后,布置相关练习,即根据括号里的单词、单词首字母或汉语提示,用单词的正确形式完成句子。
八、利用brainstorm及联想法学习巩固新旧单词
如笔者在将高一必修二第五单元及“Using language”中,就以文中的主角Freddy为例,问了学生一个问题:What will come to Freddy when he has become a famous singer? Just brainstorm with your classmates.学生就能够马上联想到以下单词和短语:fame, money , expensive car, a lot of fans, a large house, beautiful girls, performances on TV or at the theatre,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fame,busy。而在这些单词短语中,像fame, performances为新单词,其它均为已学过的单词短语。所以这种brainstorm方式对于学习使用词汇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英语的词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就像房子,词汇就像造房子的红砖,没有红砖,房子是无法成形的。所以教师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词汇教学,把"房子"的基础打好。
篇6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教学;联想法
英语新教材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分了几个等级。五级要求:理解和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七级要求: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的搭配。九级要求: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二十世纪末我国旧大纲的要求是1800~2300,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达到七、八级的词汇量。而2009年高考词汇要求由2008年的2000左右提高到2500个左右;对于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词汇更加重视;考查了在语境中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语篇中的生词按考试大纲严格控制在3%以内。单项填空语言真实地道,语境完整可信,采用了一些以口语交际形式出现的语境化句子时代特征明显,既有很强的典型性,有灵活多样,所有这些题目中,词汇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出现了如recommend, reliable, access, adapt等。
单项中有八题考查词义辨析,占40%。阅读中还出现了新生代的词汇如e-nose(电子鼻),也就是说,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凸显重要性。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词汇教学,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前进。David Wilkins在1972年就提出: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和激励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学生中的一些共同现象。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比较差,特别是英语。我们县的招生政策是这样的:第一批的学生是进宁海中学,第二批学生进知恩中学,第三批学生进柔石中学,最后这一批在普高线上的学生才轮到我们学校招生。总体上学生成绩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语。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英语正是那块绊脚石,妨碍他们进入知恩及柔石中学。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词汇。记好单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在听写英语单词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老师在报一单词,学生写出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单词。
这到底是为什么?最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读音规则。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在初中音标学习中,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所以在进行高中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先进行音标教学,如48个音标如何发音,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规律,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及闭音节的发音,以期待学生能悟到一些规则,结合自己的基础能在记忆单词上得到些帮助。笔者认为根据音标来记忆单词是一种最牢固准确的方法。
二、有效扩大学生词汇量
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这时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学生拓展词汇量,但又不能太多。这时笔者往往以某一单元的单词为基础,利用英语常见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及转换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
三、充分利用课文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词汇,在每一单元中会出现了大量常用的词汇,因为现行高考中往往考查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而我们的教材又是教育专家从大量的文章中精心选择改编的,在这些文章中都体现了英语基本词汇的运用。笔者往往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下这些常用词汇,并要求学生熟记这些词组,熟读课文。每一单元的阅读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两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充分利用合适的教学辅助资料
我们学习给学生订了比较适合学生特点的资料,如《黄金讲义》,《学英语》及让学生自行购买英语字典如《高考必备》、《牛津字典》等等。如在《黄金讲义》第四单元中,对turn 进行了拓展了: turn on/off, turn up/down, turn to, turn against, turn out, turn over, turn away, turn back。这本资料对于许多常用词的同根词进行拓展,如课文中用到了动词succeed, 《黄金讲义》中就提到了success几个常用的同根词,名词success,形容词successful,副词successfully,而这几个词的拼写及词性的误用又是学生常犯的错误,需要教师时时提醒。
五、词汇表达上中英文化差异和惊人巧合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中英表达词汇的文化差异。如中文表达“吃了没有?” 英语为 “How are you?”这两者均为常见的打招呼时常见用语。“您干得真好!” “ You did a good job.” “慢点走” “Take care.”“我浑身上下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I'm black and blue all over.”这里的blue不能解释为常见的蓝色,而为紫色。
六、科学记忆
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要科学记忆,循序渐进,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注意遗忘曲线,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遗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明的遗忘曲线表明,在记忆后短期遗忘率相当高,而以后逐渐缓慢。所以教师应注意这种遗忘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地把新学的相关知识在脑海里建立牢固的联系,尽可能减少所有知识“回生”。
因此复习是最有效的防止遗忘的办法。可分为间时复习和过度学习。前者指讲学的知识每隔一定时间复习一次,而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学完了所有规定的材料后继续学习的情况。就单词学习而言,必须过度学习,为了达到长期的记忆保持。所以对于单词学习,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经常性读写背,达到熟能生巧。
七、适当编制适合学生的词汇练习
由于学生总体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应编制适应我们学生的练习。如笔者在教学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时,就根据课文内容编制了一段课文内容缩写。同时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笔者利用《学英语》上的课文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汇短语填写,借此,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词汇短语在课文中的运用,并在学习完单词短语后,布置相关练习,即根据括号里的单词、单词首字母或汉语提示,用单词的正确形式完成句子。
篇7
【关键词】 巧用图形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解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训练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可使学生封闭的思维开阔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广阔性,而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应有品质,是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一题多变的训练往往是将一个题目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或求解目标或图形稍作改变,便可得到一个题族。题目变了,审题角度思路随之改变或从特殊到一般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应变精神,做到处事不惊,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出题,自编自解,这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应付自如。作为数学教师,不只是要在理论上认识一题多解与多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使其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大显神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而后者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本人认为一题多解与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渠道,如何使多解、多变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围绕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1.改变题的条件或图形
课本上的例习题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后精心设置的,大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和探究性,其内涵都十分丰富,深入研究课本中的典型例习题,挖掘其潜在的价值,进行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既可优化认识结构,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提高学生重视教材,钻研课本的自觉性,提高解题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1:在初三习题中常常会看见这样一道题。如图一所示,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CD
图一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通过三角形全等很容易得出了结论。大家都觉得特简单,乘着同学们的兴趣,我说如果将图稍稍改变一下,如图二示若B,A,D不在一条直线上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图二
学生通过与上面的比较,很容易地知道证法与例1相同,通过类比的方法只需证明ABE≌ACD即可得出结论。而证明过程同上,由题知AB=AC,AE=AD(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只需证∠BAE=∠CAD,而∠BAE=∠BAC+∠CAE, ∠CAD=∠DAE+∠CAE,由∠BAC=∠DAE=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AE=∠CAD,就可得ABE≌ACD(SAS)后得出BE=CD像这样抓例习题的变式,能使学生对所讨论的命题的认知更加深化,获得融会贯通的本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
2.要求学生一题多变
做课堂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让一位学生板演后,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言,开展“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最简捷?”,“谁还有其它的变化?”的比赛活动。本人常在课堂上说:“这种方法好”,“这种解法妙”,“此种解法真优美”, “此种解法真新颖”“这种变化真灵活”等鼓励学生的话,为此学生露出了自豪的笑脸,营造了学生乐于探索新解,乐于钻研简捷解法的氛围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例如:例1、题我让同学自己看看还能不能改变图形或条件得出其它结论作为作业题,学生的几种好的探讨方法择录如下:
如图所示,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与AC交于点P, CD与AE交于点Q, BE与CD交于点O。
求证:(1)PE=OD, (2) PQ∥BD, (3) ∠BOC=60, (4) OA平分∠BOD
证明思路如下:(1)由ABE≌ACD(已证)得∠AEP=∠ADQ,又由∠PAE=∠DAE=60(∠BAC=60,∠DAE=60,∠BAD=∠BAC+∠CAE+∠EAD=180),AE=AD(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PAE≌QAD(AAS)故得PE=DQ,还可得PA=AQ.
(2)由PA=AQ. ∠PAQ=60(已证)得PAQ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APQ=∠BAP=60故得PQ∥BD。
(3)由BAE≌CAD(已证)得∠DBE=∠ACD,又由∠ACD+∠OPC+∠POC=∠DBE+∠APB+∠BAP=18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而∠OPC=∠APB(对顶角相等)可得∠BOC=∠BAC,而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得∠BAC=60,故得∠BOC=60
(4)由BE=CD,PE=QD得BE-PE=CD-QD,即得BP=QC.又由PQ∥BD(已证)得,而由∠ABC=∠DAE=60得AQ∥BC故得,所以又得到OA平分∠BOD
课堂上要求面向全体,因此题目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快,这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常常感到吃不饱。因此,要求学习好的同学采用一题多变,有困难的学生可只会做题上给的条件和结论,一般同学通过讨论可能会变一种方法,学有余力的同学采用多种解法,变法,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师生共同讨论。本人注重对解法巧妙的同学加以表扬,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山外有山”;解题技巧“楼外有楼”。 经过阶段性对学生要求一题多解,原来勉强做两种变法的学生改变了态度,会主动做更多的解法;而本来只做一种解法的学生,有的也做两种解法;还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踊跃举手要求上台做不同的解法或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长期性要求学生一题多解,潜移默化地养成探索习惯,真是受益匪浅啊!
3.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参与变式
紧扣课本,挖掘教材中的例习题潜在的内涵,让学生改编题目得新题,可训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亲自参与变式的活动,就是创造思维的行为。一滴水可折射出太阳光辉,一道题也常常发出智慧的光芒。只要在学习中做一题,变式一类,猜想一串,不打题海战,不打疲劳战,不但符合课改减负的要求,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在证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时,先给出了如下所示条件,已知在ABC中AB=AC,D是底边BC边上的中点,你能得到ADBC吗?∠BAD=∠CAD吗? 学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B=∠C(等边对等角),又由 AB=AC,BD=CD得ABD≌ACD(SAS)然后就得到, ADBC, ∠BAD=∠CAD
然后因势利导让同学将条件改变看看还能不能得出不同结论,同学们积极忙碌起来, 很快地探索出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高线,顶角平分线 ,互相重合。
篇8
关键词:悟;“少教多学”;导学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58
新课标实行多年,各级领导、各校专家、各校教师对教师们的教学评价各持己见。但教师们如何实行合理的教学?学生如何进行有效果的学习?将是课改的核心、永远的问题。我们是农村学校,但在实行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仍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点。近两年来,在校长带领下,凝聚全体数学组及校长的智慧,数学组各成员积极投入教学教研中,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相互观摩、相互评课,几轮初步讨论确定“教少,学更多的”导学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在研究“教”与“学”,“学”即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即是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是为了培养什么思维能力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探索经验,立志要“少教多学”导学的教学模式,笔者深刻理解了以下的变化和困惑: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过去的“灌溉式”教学模式和过去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过程模式,改变过去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变化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站在同一条起点上,师生之间形成了“同等的对话”,所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导学案在设计上要让学生有充分思维的灵动空间。“导学案”要成为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指导教师”,但不能成为教师驾驭整个课堂的“指挥军师”。
例如,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章节的第三课时,课文中的这道例题:
做一做:
小李设计了一个“紫色”游戏为学校体育:以下是一个自由旋转的转盘,每个转盘分为相等数量的风扇。同时该播放器旋转2个转盘,转盘一个如果出了红,蓝出来,然后他就会赢,因为红蓝一起变成紫色。1. 通过使用树装图或列表法,表示玩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2. 赢得这场比赛的概率是多少?笔者在导学案中提出这样质疑:(1)列表法和树形图法的共同优点是什么?但又有区别没?(2)在使用“列表法”方法时,使用“树图法”比较其优缺点,更方便。实行课改的“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为主思想的“导学案”模式以后,以上问题笔者在两个班的教学中采取的不同方法,一个采取讲解方法,一个采取不讲,采用“点拨”,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学习兴趣。结果在时间上两班差不多,但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一个班级知识容易遗忘,而另个班级知识记忆牢固,且运用灵活。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
研究编制与初中数学“少教多学”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中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教师队伍的近况和学生的特点,确定“少教,多学”的导学案整体框架。一改过去过分依赖教材,夸大接受性学习、情境定型的培养,决定初步确定今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索发现、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兴趣导向,由此制定“初中数学‘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1. 出示目标,依案自学,2. 合作交流,成果展示,3. 精讲质疑,知识归纳,4. 合作探究,巩固提升。如笔者设计一个简单的对称轴(2)的学案:
1. 课件出示目标,然后依案自学
复习巩固:(1)回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有那些?
(2)自己回忆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线?(阅读课本,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自学:①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呢?②分别指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角,腰,底边?③等边三角形是
的等腰三角形。即 和 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2.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拿出你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如右图2,记作ABC。把纸片折折看,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
(1)等腰三角形 轴对称图形。(是或不是)
(2)∠B = (3)∠BAD= , AD为顶角的 。
(4)BD= ,AD为底边上的 。
结论1:等腰三角形的那些性质?
3. 师生一起精讲质疑,知识归纳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证明(1)(2)吗?理由: 。
根据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它哪些性质?你能通过所学进行证明吗?
结论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边 。(2)角 。
(3)对称性 。(4) 三线上 。
除了根据等腰三角形定义判别等腰三角形判别方法之外,阅读看看课文是否有其余什么方法判别?那等边三角形呢?
结论3:(1)等腰三角形的判别方法。(2)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方法。
4. 小组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1.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为 和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90°,则另外两个角为 和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则另外两个角为 。
2. 在ABC中,AB=AC,且AD平分角∠BAC若BD=3,AD=4,则ABC的面积= 。
3. 若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为6cm,腰为scm,底边为tcm,(1)请写出s与t之间的关系式 。(2)当腰为1cm时,此三角形是个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当腰为2cm时又如何?反思:本题你运用的哪些性质?有何规律?
三、小组合作问题明确又有深度,提高课堂效率
“少教多学”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不管采取什么模式,一定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不管采取什么模式,课改的理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题不能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了重新再认识,应该更深层次地思考导学案的设计每个环节,即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要从一定的高度看待教学内容,在怎么教之前先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所以,在小组合作时:
首先,教师所提供的小组讨论的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有效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其次,每节课的思维要定好位,每节课让要学生了解掌握哪些知识,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法方,使学生明确学习哪些知识和哪些能力需要得到提高,转变对双基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应思索原来的双基层是否已发生变化?原来的双基是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如教《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一课时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的开始阶段,设置自学环节,由教师设置情境导入课题,出示并说明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学案内容,同时完成学案中所提供的尝试练习。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始终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笔者从操作性直观性角度实施概念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创设学生有效探究的问题串,然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活动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四人为一小组的组合交流、操作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发现有三个四边形对边会平行,借此机会充分调动小组内合作交流、分析原因,教师在旁边巡回指导,同时将三角形用学生喜欢的不同颜色涂上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引导效果,这样才能使大部分学生顺利地拼出相应的四边形来,从而教师既能够顺利过渡这个教学环节同时又能激发中差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锻炼合情合理的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就顺理成章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同时从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由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为下一环节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做铺垫,锻炼学生的数学化归思想,尽而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掌握准确的自学方法的技巧,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并坚持在教学中用适当的方法来教。每一次在适当的指导下,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自学技巧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积极配合思想,并及时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在主体地位上,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语言概括能力等。
四、学生学习逐渐高度自主,差生面减小,巩固率提高
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改被动性地学习行为为主动性独立性学习、探究体验性学习,使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少教多学”导学案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能逐渐高度自主,语言表达能力及胆识得到很大的提高。小组捆绑,学生集体荣誉感加强,差生面减小,巩固率提高了。
学生的厌学情绪,归根结底在课堂的枯燥无味。“要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性学习计划”的推广,以促进学生的出发点是按照规划指导,让学生充分自主。所以,这样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如何导”上狠下工夫。要从中获得学习兴趣、引入开场、设置悬念故事和设计故事开引、游戏导入等方法导出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脑子里有不同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以用游戏、诙谐的谜题、有趣的笑话,开展小知识竞赛或支持音乐等趣味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积极、激发和培养兴趣。教师一旦导学生兴趣,就能有机会实现学生变“厌学”为“愿学”的可能性。教学时,笔者多次举行各种比赛,如上图巧用“七巧板”设计美丽图案主题不限,学完平面图形镶嵌要求同学设计美丽瓷砖大赛,在比赛中引导学生发明创造,在比赛中具体的经营活动,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去碰撞创新思维。
2012年开始实施的课改实验以来,从课改行动中升起差生面减小,睡觉的学生少了,厌学的学生少了,怯懦学生少了,发言积极同学多了,学生当小老师时解题的解说水平清晰了,想法也创新独特了,课堂是他们真正展示才华和智慧的平台,巩固率提高了,为控辍保学工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厌学情绪,进一步加强控辍保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当然我们学校部分教师在使用学案导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困惑
学案内容容易习题化,一节课都在做练习,讲解。把“教学目标”容易当“学习目标” ,拔高学生学习的要求 。利用“导学案”上课不知不觉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虽有导学案,但教师还是不放心学生,直接剥夺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结果还是讲的多。自主学习时间与尺度展控不了结果放任自流,一节课都要花两节才能上完。教师总是替学生解决,怕误导学内容或上课时间,特别是大型公开课。上课计划容易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教师为了完成已设定的“导学案”,直接剥夺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进入了另一种固步自封的境地。我们教员应当了解,学生碰到困苦是很正常的,但是一遇到困苦便忙着借助教师的外来援助,何时也难于有自我超越困苦的能力,很多当母亲的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跌倒时,不是忙着去把孩子拉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学习也一样。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难以找到警察”的做法,抓住机会的“难”,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灵感”,以帮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个环节处理好的教师,能把“问题”变成课堂上难得的“生成点”,教师利用好这个“生成点”,便能够让课堂出彩。
篇9
论文关键词:《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改革,开放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是为规划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它着重阐述城市道路设计、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城市道路的分类、城市道路平横纵断面和交叉口规划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方法,城市各类交通规划内容。这些内容对城市规划设计起着引导制约和具体表现的作用。
针对这门学科基础课的特点,特别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较少进行系统整理完善的特点,如何教好它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规划教育者。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尝试。
(一)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特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结合课堂讨论及现场观测,在一定实践中应用理论以加深理解,最后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难度的规划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
整个课程包括城市道路的分类、道路平横纵断面及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各项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中的用地规模和选址以及城市各类交通方式的作用和特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的特点:实践性强源于工程技术都是在具体的城市道路沿线地形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的;涉及学科不仅包括测量学、工程制图、工程地质(专业基础课)、路基路面工程,而且与城市总规、控规、详规等专业课紧密相关;同时课程教学中有大量图纸图片演示及较繁琐的推理计算和设计计算内容。
(二)对教学内容组织的思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1.研究重难点,合理分配课时
本课程两大部分涉及内容较多,全部内容的讲授宜用60~70学时,而实际情况是: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调整表现为增加课程门数以扩大知识面教学方法手段,课程的学时数相应减少,目前《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计划学时已减至45学时。
为了在极有限的学时中确保学生对较大量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领会并精简教材,充分利用有限学时,把教材变“薄”。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对其它一些内容,如行人、车辆基本知识,城市交通特征、路面知识、城市桥梁隧道等,或者在其它课程有涉及,或者课程要求较低,建议引导学生自学,可略讲,甚至不讲。这样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材、规范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对教材内容取舍、更新的高要求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技术及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教学用教材、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应随之不断更新修订。而实际情况是,教材较长时间只有建工80版,2005、2007年分别有一套系统针对性教材上下册,且教材编写摘要新于之教学方法手段,对教材标准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
如交通规划方法中增长系数法,实际应用已不常用,但因其方法简单易懂仍以之作突破口介绍交通规划出行分布预测方法,同时具体讲解其他方法及应用状况,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关键性内容。
3.重视基础课教学,增强专业课内容联系。
《测量学》、《地质水文》等课程是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部分、《城市详规原理》是本课程学习应用相关部分,有知识衔接的关系,学生应结合、交叉掌握。如道路设计的平交口竖向设计中等高线设计方法沿用测量学相关知识。若基础课内容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学中应加强与基础、专业课知识的结合,对学生正确引导,避免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脱节,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三)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课程的教学一般为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观测+课堂讨论+课程设计。
1.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专题科学报告、网上自主学习等。
(1)加强启发式教学,善于运用设问策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被动学习模式,转而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即主动学习)。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启发和引导教学方法手段,注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如在学习城市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后设计一些问题:平面、纵断面设计各自满足设计要求后,设计的道路是否就满足汽车行驶的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寻求答案后再提出:既然道路平面、纵断面单独设计满足要求后仍不能使设计道路完全满足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要求,那么应如何检验并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质疑、思考解答自然引入“线形综合设计”内容,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法
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绝对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可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科学专题报告、网上学习等具体形式实施。如在讨论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时为了在对各类各国交通模式了解中学习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入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及私车交通等代表性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模式中地位的讨论,以宏观、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交通规划的基本点;对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等布置专题报告写作任务,学生从选题、查资料、提出论点论文、汇报展出等5个方面进行,使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锻炼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多媒体教材体系,利用校园网课程辅助学习系统自主学习,辅助学习系统应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案例、授课录像、网上答疑等内容。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解疑、自测。
(四) 对教学手段的思考
教学中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采用CAI教学、多媒体教学、投影电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理解
《城市道路与交通》需要演示、讲解大量图片图纸,如道路平、横纵断面图、道路交叉口平面及竖向规划图、路网构成及交通设施的类型、组织方式、规划布置等教学方法手段,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
如讲解平纵面线形组合时,配合适当和不适当线形组合的道路实貌透视图,加强空问想象能力,加深对线形组合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又如:讲授立体交叉内容时,由于立交特殊复杂的组成结构,不易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讲清立交的基本组成、功能和特点的目的。教学中考虑先选用图片介绍立交基本组成特点等,后用2学时观看录像,内容为某市环线上的各立交形式及交通特点,从而使学生以感性方式认识立交的基本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
(五) 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1.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实践性环节。
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设计实践中,要求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正确运用规范和标准进行道路路线设计和交通模式规划设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我们选择城市新区进行纸上定线道路平横纵设计和交通模式组织规划作业,设计时间为2周。
2.因课程设计在学期末,为加深平时课程学习中的理论理解,宜在讲解中穿插一定的实习时间教学方法手段,亦可以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工程规划项目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部分,考虑将课堂设于工地或设计院,让学生参加技术设计、方案讨论会等,在教师和交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工程方案设计,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积累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六) 对一些教学内容的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道路设计、交通规划的实践也随之发展,设计实践相关规范必随之修订更新,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因与教材、规范等同步而出现内容整合不完善、滞后实际明显的情况,这要求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科理论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将之直接输入到教学实践中,尽量缩小、减少与实践脱节、滞后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因实践发展其解答已与教材、规范有明显不同,这一点应该引起教师的特别注意。如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选用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因规划指标规定中推荐、交管部门的推广,一度几乎都采用三块板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我们的课程学习中也把三块板断面作为横断面的首选形式。但实际上,三块板断面在路段上有积极分流的作用,但在交叉口由于机非矛盾尖锐,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混乱、通行能力降低;比起一块板,比起放弃三块板改为多条平行支路,后者更容易合理安排保证路网畅通。再如其它知识点,路网中支路作用的重要性、交通方式结构中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合理停车规划的重要性等等,实践与理论之间都存在脱节问题,这要求教师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七)结束语
作为一门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过程的进行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而教学过程的效果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本课程最新动态和发展,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真正做到使教学清晰、透彻,这样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19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徐循初.再谈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1994,(4)
[4]宗琦,叶静辉.精简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vol.6(1)
[5]陆建.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vol.24(1)
[6]郑祖武.中国城市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国家数学新课标研制组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的体验。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自尊、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学生看到数学的成功应用和获得较好成绩时,其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这一现状着实让人担忧,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从而让他们能积极自主、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呢?
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初中学生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六种不同的情境入手,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故事情境,以生活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的生活情境,以选编带有“迷惑性”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为目的的陷阱情境等,从而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视听等尽可能多的感官去理解和建构知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在讲授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一章《认识三角形》一节时,我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折线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直线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一有趣的问题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三角形的第三边,这样就自然引入“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论断。
又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再如,讲换元思想可以利用典故“曹冲称象”来说明。
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但在应用故事情境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到收放自如,学生听到感兴趣的故事往往会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讨论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要注意引导,并及时把握学生的注意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创设生活情境就是为学生引入生活场景,让数学融入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级下中讲了矩形的定义及性质的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矩形玻璃,只带卷皮尺去,请问你怎么去检验这块矩形玻璃是否标准呢?这就引出了下一课的矩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课后学生跃跃欲试,寻求方法。
这样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带着问题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找到了解决悬念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悬念也可设在课头,作为引入问题。例如,在引入数轴的概念时,仅仅明确甚至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一定不易接受。我们可以创设以下的情境:拿根杆秤称物体,秤杆上的星点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在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注意应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作标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三、创设陷阱情境
如在平方根复习时,可以给学生亮出这样的判断题: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只有零。全班异口同声回答“错”,老师甩甩脑袋,“啊”了一下,“不会吧,这么一致啊,好像你们判断是对的,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疑惑不已,然后在大脑里搜索思考。
又比如,学完了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SSS,SAS后,给学生这样一题: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OA=OC,OB=OD,试说明:AB=CD。
教师有意识地叫了一错解的学生上来板演,如下:
OA=OC,OB=OD,AB=CD
OAB≌OCD(SSS)
很多学生也是这样做的。
老师指出:这是错的,你们知道错在哪里吗?
学生惊讶,纷纷议论起来……
学生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反应比较热烈。一个学生很自豪地指出:AB=CD是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当已知条件来使用。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别忘了对顶角∠AOB=∠COD。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惊讶迷惑中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改进了知识结构。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大自然中存在一种“毛毛虫”,它们有“跟随”的天性,一位科学家在一只花盆边缘摆放了这样的毛毛虫,并让它们首尾相接,恰好连成了一个圈,然后在花盆几寸远地方放了些它们爱吃的松针。然而,“毛毛虫”就是一圈一圈地行走,最后疲倦而死。假如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我们不能把学生教成毛毛虫式的人,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开放思路,发展创新意识。
比如,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中,设置这样的开放题:要求他们利用两个等圆,两个全等三角形,两条线段来设计图形。给他们充分的探究的时间,学生的构思就异常丰富多彩,让老师惊讶不已,并对他们独特的思维想象力很是佩服。
开放性问题由于条件或结论的不确定性,以至它的解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置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与思维能力,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彻底的体现。
一个定理中,条件改变一下,结论会有什么变化?圆内的点移到圆上、圆外会怎么样?正数改成负数会怎么样?锐角改成直角或钝角怎么样?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改成中线、高线会怎么样?大于改成小于怎么样?另外,增加一些条件,是否还有新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可随时设置。代数中可以加强变式训练,在变与不变中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也可以通过学生质疑,学生提问,进行问题的开放。
如,学习“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之后,自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三角形两边不等时,大边对的角是不是大一些呢?”这就引出了三角形大边对大角的结论(虽然这个定理已经不作要求,但适当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有理数加法”中,如何理解4+(-3)=+1呢?若引导学生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4看作手里原有4元钱,把-3看作支出了3元,则手里还剩下1元钱,故等于+1。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
又如,在七年级下册《可能性和概率》教学中,可以设置现实中的转盘的游戏,在游戏中充分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另外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去分析本质,即概率的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立障碍,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 上一篇:幼儿园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下一篇:光伏电站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