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救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急救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1.1.1培训的师资由本院ITLS分部的导师开展PTLS的培训。每位导师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有多年儿童创伤急救的临床经验,均接受过系统的儿童创伤急救培训,获得ITLS认证的导师证书,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
1.1.2培训时间及课程PTLS培训班包含儿童基础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的8h课程,包括病情评估和稳定、气道管理和胸腔减压术、液体复苏、颈部制动保护以及与家属之间的交流等。理论与现场操作时间比为1∶2。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及仿真案例培训和考核三方面,授课方法包括理论讲座教学、教学视频播放、技能操练和仿真案例教学。
1.1.3理论课内容根据2009版本PTLS官方教材[6]:①场景评估、与患儿和患儿父母亲属的交流;②气道管理和心肺复苏;③胸部外伤;④休克和液体复苏;⑤头颈部损伤及脊柱损伤;⑥腹部损伤;⑦脊柱保护固定和解脱技术;⑧四肢损伤;⑨烧伤和溺水。
1.1.4技能培训①技能A,即转运固定技能。在转运前的环境评估,准备物品,患儿评估,和患儿父母亲属的交流,转运决策,如何去除头盔,对怀疑脊柱损伤患者使用颈托和保护脊柱的搬运手法等技术,对怀疑骨折部位的固定技术等。②技能B,即初级、高级气道管理。发现和取出气道异物,双鼻道吸氧,面罩吸氧,气管插管合并机械通气或球囊通气,张力性气胸的判断及紧急处理技术。③技能C,即休克类型判断和处理。包括开通补液技术、患者、休克患者静脉补液方案、骨髓穿刺补液术。
1.1.5仿真案例培训包括十余个典型场景。行人车外伤,车内的儿童伤害,摩托车等机动车导致的儿童伤害,重物撞击伤,儿童虐待,高空坠落伤等。学员以3~5人的小组为单位,每位学员轮流担任指挥者(leader)和队员(responder),组内各位组员在各种仿真模拟环境下,对各种事故现场作出现场评估、体检和伤情判断、相应的处理决策、询问病史、快速转运和医院联系及交班。
1.1.6培训教具包括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箱、脊柱固定板、颈托、头盔、担架、固定肢具、止血带及补液设备等。
1.1.7考核方法学员分别在培训前进行理论摸底考试,培训后进行理论、技能和仿真案例考核。理论考核选用PTLS的课前及培训后试卷,全部由单项和多项客观题组成,满分100分,>74分为合格,>86分为优秀。操作考核包括技能考核以及仿真案例考核,技能考核和仿真案例考核结果为4个等级: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根据PTLS的规定,学员培训后理论成绩>86分,且仿真案例考核判定为优秀者,获得优秀学员荣誉,可参加ITLS导师培训。考核结束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学员一般情况共61名培训学员,其中院前组35名(57.38%)、院内组26名(42.62%);两组学员间年龄、性别、已参加培训比例以及职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组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高于院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前后测试成绩比较院前组培训前理论测试成绩为54.27±6.30,培训后提高至83.70±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00);院内组培训前理论测试成绩为62.34±8.84,培训后提高至92.30±4.8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15.13,P=0.000)。院前组培训前理论测试合格率和优秀率均为0%,培训后合格率提高至100%,优秀率提高至3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00、15.96,P均=0.000);院内组培训前理论测试合格率和优秀率分别为11.54%和0%,培训后合格率提高至100%,优秀率提高至8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24、41.24,P均=0.000)。见表1。培训后,两组学员的技能考核和仿真模拟考核均达到合格;其中优秀率依次为,转运固定技能(技能A)42.62%(26/61),初级、高级气道管理(技能B)81.97%(50/61),休克判断和处理(技能A)70.49%(43/61),仿真模拟考核72.13%(44/61)。
2.3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成绩比较。培训前,院内组的理论测试成绩高于院前组,培训后院内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仍高于院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院内组理论测试优秀率高于院前组,而院前组技能A优秀率高于院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理论测试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学员对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合格问卷52份(合格率85.25%);其中认为该培训课程效果良好的46份(88.46%),认为课程中仿真案例的急救流程培训效果很好者51份(98.1%),认为课程设置较简单的12份(23.08%),认为教科书是英文,课前自行阅读障碍而影响教学效果的40份(76.92%)。
3讨论
儿童意外伤害死亡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交通事故、坠落伤、自杀/他杀均明显增加。良好的创伤急救技能和儿童转运系统对挽救生命、降低病死率及伤残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创伤急救业务水平。近十年来,我国儿科急重症生命支持培训领域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长期滞后于国外一般水平,迫切需要引进和实施国际先进的PTLS培训教材和培训项目。我国儿童急救培训明显落后,培训模式单一,临床培训仍习惯于教大课的传统模式,忽视实践与操作以及对现场实际快速处理能力的培训。本次PTLS培训资料显示,学员经过PTLS培训后不仅提高了儿童创伤急救的理论水平,理论知识成绩较培训前明显提高;而且,学到了很多儿童创伤急救的实战技能,技能考核的合格率达100%,每组学员在仿真案例考核中大都能正确完成现场评估、伤情判断、急救处理和快速转运。经PTLS培训后,学员的临床实践和综合救治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在操作技能培训方面,PTLS强调在抢救的黄金时间快速识别并实施能挽救患者生命的技能;在本次培训中发现,院前急救人员在现场操作技能方面完成较好,特别是转运技能较院内医护人员有显著性优势,可能与两组人员平时的工作重点不同有关。院前急救人员往往是最早抵达现场接触患儿的医务人员,需要早期快速评估危及生命的伤情,现场采取挽救患儿生命的救治措施。而院内急救医护人员现场急救技能培训较少,平时主要侧重高级生命支持,全面评估患儿的伤情,平时对患儿的转运培训演练不足。因而,在培训分组上,要合理分布院前和院内的学员,促进相互交流提高,有利于院前、院内儿童创伤急救的一体化建设。
PTLS培训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了场景评估、医患交流、休克、儿童虐待、烧伤等方面的详尽内容。尽管有54.1%的学员在此次培训前经过各种类型的儿科培训,但培训前理论测试的合格率仅为4.92%,可能因急救医护人员对PTLS的考题不太适应,同时我国在儿童创伤的急救培训率和复训率上有所欠缺。同时我们注意到分组比较中,院前急救学员理论成绩明显低于院内组,可能是儿童危重症急救的培训主要局限于儿童急危重症专科医疗专业人员和医学院校,尚未覆盖到院前的急救医护人员。PTLS仍未成为儿童创伤急救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儿童创伤急救人员尚无统一的准入标准,特别是儿科急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有待重视、提高。维持儿童创伤急救从业人员的儿科急救临床能力,需建立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包括有计划地参加当地专业组织的儿童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课程并参加仿真案例演练。PTLS特别强调模拟案例的现场急救培训,它占总培训时间的30%,占操作培训时间的50%。在7个儿童创伤模拟案例中,包括了车祸伤,坠落伤,撞击伤(棒球棒)等常见情景,由模拟人模拟伤者,配以图片、指导讲师描述,学员的学习热情较高,接受程度好,师生互动性强,培训效果突出(优秀率72.13%),98.1%的学员表示认可。我们几届PTLS的培训实践表明,PTLS理论与操作培训时间比例合理,培训方法多元化等优点确保培训效果。由于为英文教材,有76.9%的学员反映难以在培训前完整预读教科书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救护意识;学习意愿;调查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13-03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从院前需急救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14~35岁为主要救治人群,说明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较多。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火灾、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伤亡。大量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都对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关于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意愿的调查分析资料。因此,为了解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旨在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兰州4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400名,其中2所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每所学校各抽100名学生。性别:男生244名(医学院校123名、非医学院校121名),女生156名(医学院校83名、非医学院校73名)。年龄:19~25岁。调查时间为2008年11月19~20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和问卷调查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359份,回收有效率为97%。
1.3调查内容 包括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救护常识(常见生活急症和灾难急症)及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的知晓情况、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是否参加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对急救知识的学习意愿、学习急救知识的最佳阶段等方面。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和制图,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进行两个率的比较,取a=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2.1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
2.1.1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调查的359名本科学生急救电话号码知晓率为97.77%(351/359)。其中,医学院校为98.90%(179/181),非医学院校为96.63%(172/178),两类学生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3,P=0.273)。
2.1.2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359名本科生中,完全知道的为59人(16.43%),知道一点的为218人(60.72%),完全不知道的为82人(22.84%)。完全知道的,医学类学生占26.52%(48/181),非医学类学生为6.18%(11/178),两类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34,P=0.0001);知道一点的,医学类学生占68.51%(124/181),非医学类52.81%(94/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74,P=0.002);完全不知道的,医学类学生4.97%(9/181),非医学类41.01%(73/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7,P=0.0001)。见表1。
2.1.3遇到急症时采取的措施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9.22%),自行处理(28.18%),呼叫家人或邻居(22.65%),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18.78%),不知所措(2.76%);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5.96%),呼叫家人或邻居(28.9%),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25.84%),自行处理(23.03%),不知所措(3.37%)。
2.1.4救护常识及技能的获得途径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54.70%),电视、广播等媒体(34.25%),面授或电教授课(24.86%),网络(18.78%),亲朋好友(17.13%);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72.47%),电视、广播等媒体(61.24%),亲朋好友(34.27%),网络(30.9%),面授或电教授课(6.74%)。
2.2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意愿
2.2.1是否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被调查的359名学生中,只有54人(15.04%)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其中医学院校有17.68%(32/181)、非医学院校有12.36%(22/178)的学生参加过培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88,P=0.159),见表2。
2.2.2对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学习意愿在关于是否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方面,96.66%(347/359)的学生表示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其中医学类学生有94.48%(171/181)的学生表示愿意,非医学类学生有98.88%(176/178)的学生愿意学习。
2.2.3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被调查的359名学生认为,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为小学,其次为中学、幼儿园、大学,没有学生认为工作以后学习急救知识较好。
3 讨论
3.1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较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的学生,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呼救或寻求他人的帮助,医学院校只有28.18%的人会去自行处理,非医学类院校也只有23.03%。这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普遍偏低,依赖性强,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想到的只是求救而不是自救。
3.2大学生获取救护常识的途径单一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院校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部分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掌握了部分的救护常识及技能,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则缺乏学习环境、氛围和途径。当前大学生仅有的救护常识及技能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报刊和书籍自学、或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和学校设置的相关医学课程中获取的,调查中有58%的学生建议学校应通过选修课向学生传授救护常识及技能,24%的人认为采用必修课的形式,18%的人认为应采用电教、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等多元化的形式。因此相关部门,如学校、社会等应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非医学类院校的救护知识普及更应引起重视。有文献报道,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育成本低,效果好。上海市急救中心已与部分高校合作,将急救知识和技巧正式列入大学选修课,已有成功的经验。
篇3
关键词:诊断;护理;实验中心;探索;实践
临床医护实践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临床医护人员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身医疗水平。但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法的出台,患者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临床医护人员应用新的诊疗技术和急救技术在患者身上"临床实践"的可能性也日趋减少[1]。面对这种现状,对于本科专业医学、护理学生及住院医生, 临床护理诊断实验中心是她们学习基本技能的平台, 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1诊断护理实验中心的功能
诊断护理实验中心已成为医学院人才培养的摇篮,诊断护理实验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是医疗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2]。诊断护理实验中心运用模拟技术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安全性高,无风险性、重复性好、低成本和开放性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了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临床技能训练及医学护理人员的执业培训。
诊断护理实验中心建立了现代化模拟诊断实验室、儿科学实验室、妇产科检查操作室、心肺多媒体室、五官科模拟诊室、针灸推拿室、急救医学基本技能训练室、模拟手术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重新整合、规划, 形成了包括临床模拟外科手术室、多媒体网络室、影像学实验室、模拟妇产科实验室、病房诊疗模拟操作室、中医操作实验室、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标准化患者、医用标准化模拟人,其中标准化患者可以无体征(供学习诊断学的问诊和正常体格检查)或有真实而恒定的体征(如心脏听诊、肺部罗音等);或模拟多种病史(如头痛、发热等)和体征(如心率增快、呼吸音增粗、步态异常等)。标准化患者通过被问诊、体格检查对患者做出评估及进行反馈教学。
2执业医师考试培训
结合国家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制定适合的诊断学教学大纲。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接轨,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实践技能的评价体系[3]。培养诊断学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改革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培训方法。
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如交互式教学,结合"标准化患者"、多媒体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模拟人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为基本形式的"诊断学教学实验平台"和CAI课件以及网络课堂的应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中,强化正常检体基本功训练,继续保持传统的教师指导,同学之间一对一的练习全身系统体格检查;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观摩检体诊断录像片,使操作手法规范化,与国内医学院校统一分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之间可相互查体,以训练查体的基本方法及查体的顺序,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4]。临床实践教学:在病房、门诊、急诊对患者进行正规的查体、异常体征的识别、心电图、X线及CT及临床思维的训练,把诊断学教学延伸到毕业实习中去,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临床技能。
3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毕业后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其内容包括内外科系统常用基本技能操作培训、急救技能培训、计算机能力培训与考核。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都会遇到突发的危急重症需要做出快速反应并实施紧急抢救,心肺复苏技术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为提高住院医师总体急救水平,按照住院医师培训的阶段要求,并根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住院医师开展了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和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读判等培训与考核。培训内容还包括人工呼吸,心外按压,简易呼吸器的使用,除颤仪的使用和气管插管。
培训考核方式采用现场培训与网络授课将结合,现场演示,技能实践与考核一体化模式。为了保证培训的标准化,包括专业技术及临床决策能力两方面,前者由专家对住院医师的病史采集、体检能力、医疗操作技能、手术操作技能等进行面对面考核;而后者则分别在第一阶段与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进行。可采用面对面病例分析的考试方法,也可使用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进行测试,使临床决策能力测试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5]。为了在培训中加强和巩固住院医师的问诊和体检的临床技能,另外还引入标准化患者的考核方式。
4护士培训与考核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提高临床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特别制定了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使护士能较好掌握基础及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规范,动作熟练,如专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血糖监测技术、口服给药法、动脉血标本采集技术、静脉血标本采集技术、儿童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护士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护理规范到位,如: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床上擦浴、床上洗头、排泄护理、留置尿管患儿的护理、压疮的预防与护理、鼻导管给氧法、超声雾化吸入疗法、吸痰法、鼻饲法等。健康教育内容恰当,落实到位。病情观察及时,能正确判断分析病情变化;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急、危、重患者抢救配合能力,意外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并具备较强的护患沟通、护护沟通、医护沟通能力。
对护士要护理风险教育与培训,如危重患者转运、患者发生误吸、发生输液反应或疑似输液反应、发生静脉空气栓塞、药物过敏抢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突然停电、发生火灾、护理投诉。进行安全防护意识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观念。做好氧气筒使用、存放工作,远离易燃物, 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操作使用过程中做到防震、防火、防热和防油, 每次用后检查开关。穿刺操作训练的物品需经灭菌处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物品一经污染主动汇报、更换, 过期、破损的物品严禁使用。
5体会
医学诊断护理实验中心是进行实践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能培养培训医学生的各种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提高诊断护理实验中心利用优化教学资源,为各层次培养培训提供高水平的训练平台,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护理诊断实验室中心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的功能和效率,护理诊断实验室中心围绕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出综合型、开拓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频,陈琰,黄静.充分发挥临床模拟训练中心在医师在职培训中的作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2,10(5):485-486.
[2]李云芳,于兰贞,邱玉贞.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功能和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91-92.
[3]孟红旗.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
篇4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在2001年基础上孕产妇死亡率至少下降1/4。
(二)年度目标。孕产妇死亡率:在2001年基础上至少下降1/4;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
(三)年度支持性目标。消毒接生率达98%以上;产前检查覆盖率≥90%以上;辖区医疗保健机构产科人员“三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考试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二、项目内容
“降消”项目工作的主要内容:项目培训、健康教育、专家蹲点,以及健全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抢救中心,加强信息管理和监督指导。
(一)加强培训。为提高降消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强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机构的急救抢救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短期培训。对项目管理人员开展项目实施方案、实施策略、项目目标、管理职责等培训,对辖区接产医院助产人员进行产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技术规范等培训,对助产人员进行正常产的处理、常见产科急救基本技能及转诊过程中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对村保健员进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信息报送、护送孕产妇住院分娩注意事项等培训。
长期培训。至少安排一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人员到区级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以上。
(二)专家蹲点:蹲点专家负责监督和指导蹲点的接产医院项目实施工作,协调规范接产医院的产科业务,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培训解决,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培训产科人员和妇幼保健人员。专家蹲点一年不少于一个月。
(三)开展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老百姓真正了解“降消”项目,提高“降消”项目知晓率,积极主动参与到“降消”项目中来。积极推进健康知识传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孕产妇进行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行为,并制作孕产期保健和住院分娩知识宣传资料,张贴于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共场所,扩大群众对孕产期保健知识的覆盖面,提高妇幼保健服务的利用水平;各医疗保健机构要举办“孕妇学校”、家长学校”进行健康知识传播。
(四)孕产妇产前检查。孕产妇在孕13周前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接产医院建立《孕产妇、新生儿保健手册》,参加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服务。
(五)降消项目与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并轨管理。在提高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率,加强三级保健网络建设,促进辖区产科建设快速发展等工作内容各有侧重,目标一致。因而,要求各级妇幼保健地段及产科医院做好两个项目的协同管理,发挥项目带动妇幼保健工作的综合作用。
(六)健全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加强孕产妇“绿色通道”和“危急症抢救中心”建设,村卫生室负责孕产妇的筛查,动员孕妇住院分娩,转送高危孕产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严格按照高危孕产妇转诊指征转诊孕产妇;区医疗保健机构负责高危孕产妇和儿童院前和院内急救抢救工作。
(七)加强产科建设。规范产科设置,提高产科工作质量,各接产医院严格按照市卫生局《市产科建设与验收标准》(市卫发[2003]58号)要求,加强产科建设,规范各项技术标准和操作常规。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准入制度,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不得擅自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八)强化信息管理。各项目实施单位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0日前上报住院分娩救助进度表到区降消项目办公室,区降消项目办公室及时报市卫生局。
(九)开展项目督导。落实妇幼保健督导管理制度,努力发挥区妇幼保健院督导管理职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对服务单位进行督导,形成书面督导报告报区“降消”项目办公室。
三、项目组织机构
成立区“降消”项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降消”项目工作实施、协调、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以及上级交办的“降消”项目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妇幼保健所,办公室下设监督指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赵辉同志兼任。
1、监督指导小组:
主要职责:负责对项目实施、阶段评估、宣传、健康教育、产科规范、人员培训、急救緑色通道建设等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2、技术指导小组:
负责全区产科工作人员适宜技术的培训及考核,产科急救知识和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指导产科规范化建设、高危孕产妇筛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和接诊转诊工作,审和村和二级妇幼保健地段信息统计资料的质量,指导开展有关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项目活动。
四、“降消”项目保障措施
(一)成立“危急症抢救中心”。设置“危急症抢救中心”,由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分别是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和正和医院,负责全区医疗保健机构转送的高危孕产妇急救工作,及时派出急救人员到达指定地点参加抢救工作。以上三家医院要加强院内产科急救能力建设,为辖区接产医院培养产科人员,完成基层临床进修人员带教任务,与此同时及时收集和报送妇幼相关信息。
(二)建立妇幼保健工作指挥中心。设置妇幼保健工作指挥中心在区妇幼保健所,负责全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与监督评价;掌握全区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情况,组织健康教育素材并开展健康教育;协助医疗保健机构培养产科医务人员;畅通产科绿色通道,指导全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危重孕产妇的转诊、急救工作。
(三)加强与市中心血站联系。各接产医院要加强与市中心血站联系,使中心血站及时提供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血液,送达指定地点,满足危重孕产妇抢救用血需要。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准确掌握妇女儿童有关信息。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及时掌握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情况,要重点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及一般处理,及时转送疑难危重孕产妇或报告就近区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急救。与此同时,认真填写《孕产妇、新生儿保健手册》和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并加强对村卫生室督导与保健员的培训。
(五)村保健员认真履行职责。村保健员要准确掌握本村孕产妇基本情况,动员孕产妇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接产医院做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村委会成立孕产妇护送小组,负责护送孕产妇到接产医院或“孕产妇急救中心”住院分娩或急救。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人员对孕产妇进行产后访视,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的培训,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孕产妇高危筛查及进行高危孕产妇管理。
五、项目实施时间
(一)完成“降消”项目的前期工作,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并完成区产科医院产科基本情况调查工作。
(二)12月上旬完成辖区产科人员培训及一、二级妇幼专干的培训工作。
(三)在全区119个农村抓119个卫生室,作为农村妇幼保健知识推广点,培训273余名村医和村妇女干部,使他们成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和保健知识推广宣传的主力军,使10000个家庭得到及时适宜的保健知识。
(四)年底前对全区产科建设及产科质量进行检查,整顿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市场。
六、加强项目的监督与评估
(一)区“降消”项目办定期对实施单位进行检查指导,了解年度指标和年度支持性目标完成情况,确保“降消”项目落到实处。
(二)监督指导的内容:项目计划的落实情况,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的效果,产科建设及设备的使用情况,绿色通道及急救中心运转情况以及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篇5
一、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城区以东12公里处的汉江南岸,东与XX县XX镇接壤,南与XX镇相连,西与XX镇相邻,北与XX镇和XX镇隔江相望。辖12个行政村(9个贫困村,),134个村民小组;5879户,18110人。国土总面积66.9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006亩,其中水田1394亩。地域属中高山和浅山丘林地形,地势南高北低,张青公路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公路以南5个村属中高山区,以北7个村属浅山丘林地形。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10余种,主要是重晶石其储量达1081万吨,品位、含量较高,全镇正常生产重晶石矿山企业4家,平均年开采10万吨。烟花爆竹零售户16家,辖区无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液化气站点1个。
二、应急工作情况
1.风险分析与应对:一是道路交通:辖区县乡道、村道共计110余公里,多数路段临崖临水而生命防护设施严重不足,群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是道路交通方面主要安全风险点。针对现状每年我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加大道路改造提升力度,并在每个村配备一名道路交通劝导员,常年向群众宣传道路不得酒驾、不得乘坐非法营运和农用车的安全常识;定期组织执法检查,对非法营运和农用车载客行为严管重处;二是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点主要集中在爆破排险过程和事故救援,应对措施是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知识、事故案例、业务技能教育培训、从根本上解决职工侥幸和不以为然的心态。辖区XX公司成立有非煤矿山救援队,但救援人员的业务水平、医疗条件、交通条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和高标准的应急救援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森林防火,辖区有林区5万余亩,近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荒地荒坡逐年增加,森林火灾的压力与日俱增,森林防火通道建设还较为滞后,主要原因是环保要求,但我镇已配备护林员235名,发生森林火灾时能够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处置。近年来镇级救援器材逐渐配备,但受财力影响村级救援器材一直未能配备。三是预防煤气中毒方面,近年随着群众异地搬迁,大量的群众由土胚房搬到砖瓦房居住,在冬季较多群众使用无烟煤取暖,针对该现状,我们每年专门印制预防煤气中毒宣传彩页,对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儿童进行宣传,效果较好,目前全镇未发生一例煤气中毒事件。四是水上安全,辖区共有渡口11个,近期根据禁捕工作安排,对辖区渔业22艘船只进行了销毁,只保留青套村渡口趸船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但随着旬阳水电站建设,我镇成为库区后,可能会增加船只,将采取严格的准入机制,获得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并采取镇村分级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加强监管,确保不出事故。
2.应急人力资源储备。2019年成立了镇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辖2个救援队伍,一个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一个是水上应急救援队伍,成员主要是镇干部和两违干部组成,12个村都成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主要依托各村基干民兵、护河员、养护员、护林员等为主组建。应急专家队伍,由武装部、党政办、国土所、农综站、司法所、公共事务办、派出所、卫生院、中心校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成立镇应急管理专家队,为科学开展抢险救援提供技术支撑。
3.应急物资储备和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应急物资储备库1个,将各行业部门应急物资统一储备管理、使用。配备价值5万余元应急物资,主要有救生背心、救生圈、雨衣、雨靴、防火头盔、防火罩、风力灭火机、水泵、摩托锯、割灌机、应急照明灯、镰刀、锄头、铁扫竹等;按照区应急局关于建设标准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的要求,近年镇党委政府,划拨180余平方房子,计划年后开始按标准建设。不足的是水上应急物资欠缺,比如救生艇、抛绳器、单人救援滑板等。
4.应急资金。我镇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发,每年水毁道路、群众粮食作物和房屋受损比较严重,上级划拨救援资金对我镇受灾情况来说,犹如杯水车薪。
篇6
母婴健康安全行动计划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自2018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18至2020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制作参与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急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能力。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人才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辖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确定技能培训主题。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应当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保障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产后出血防治、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便民优质服务行动。
17.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在门诊合理安排B超等设备,增加胎心监护等可穿戴设备,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在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室。
18.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对预约孕产妇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19.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通过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等候时间。提供自助打印、网络查询、手机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规范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
20.倡导温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积极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分娩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五、行动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1-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行动计划和当地实际,制订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要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制订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2018年6-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年工作安排。
1.2019年1月,总结2018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8年度情况,部署2019年工作。对2018年度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19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三)2020年工作安排。
1.2020年1月,总结2019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9年度情况,部署2020年工作。对2019年度示范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20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4.2020年10-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母婴安全行动计划3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母婴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行动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工作进展。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全国示范单位组织系列报道,供各地交流学习。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篇7
(一)影响学生安全的校内外因素
(1)校内因素
(2)校外因素
(二)针对影响学生安全的校内外因素制定对策
(1)设立安全主任,加强安全管理
(2)合理做好安全评价
(3)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创建平安校园
(4)加强安全教育
(5)警民齐手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6)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关键词:安全;因素;对策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学校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师生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事故。
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广大少年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是社会、家庭和三位一体的共同责任。因此,在学校(教育系统)这个特殊的部门里,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防止学生的伤亡事故,其次才是财产损失事故。现就学生的安全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影响学生安全的校内外因素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有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在校园里则体现为学校的各项设备设施是否安全,是否有存在不稳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碰到而导致事故发生。在校园的安全工作中,安全管理员或老师的意识行为对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能否维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成长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影响他们安全的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根据两者不同的环境特点又可以把其再细分如下:
(一)校内因素
1.场地、器材、设备设施
2.规章制度
3.思想教育
4.消防安全
6.预防坍塌
7.防震减灾
8.食品卫生
9.课堂实验
10.体育锻炼与竞赛
(二)校外因素
1.治安状况
2.交通状况
3.天气情况
4.消防安全
5.用电安全
6.预防坍塌
7.防震减灾
8.防溺水
9.食品卫生
10.城市建设
11.校园周边环境设施
所有社会人士及教育工作者、家长都不愿意看到安全事故的发生,但事故一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那是违背人们意愿的意外事件,是一种失去控制的事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就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去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了。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会遇到而且必须克服来自自然界的不安全因素,如:地震灾害,上体滑坡、路陷、恶劣天气等。
二、针对影响学生安全的校内外因素制定对策
所谓对策,即预防事故发生,确保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二是控制事故损失扩大的措施。
(一)设立安全主任,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全面而又耗时、艰巨的任务,需要安全管理者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落实、执行。
一个称职的安全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努力的敬业精神,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不掌握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不熟悉安全专业技能,仅凭一股工作热情是无法胜任工作的。再者,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安全科学技术在我国作为一门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级学科,更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中,不学习就会落伍,不学习就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安全技术知识,以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去学习、去钻研、去提高,才能胜任并做好工作。
安全主任要胜任工作,必须把安全原理作为一门重点课程来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安全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支撑的管理体系,又为单位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供保障。
安全主任的管理责任:
安全主任的管理责任,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点内容:
1.依据国家颁布的《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协助学校领导,督促建立并逐步完善以安全工作责任制为中心的教职员工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2.熟悉掌握校园安全工作的现状。尤其对校园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及重大危U源点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随时向学校领导提出事故隐患情况报告及整改建议。
3.学校人员发生伤亡事故,须积极组织抢救伤员,并根据国家规定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统计和报告,同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做好工作。
(二)合理作好安全评价
通过评价的结果,决策者才可以选择最佳方案,领导和监察机关才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督促学校改进安全状况,保险公司就可以按学校的安全性要规定不同的保险金额。我校的做法是与保险公司合作,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和“教师意外保险”,使学校在发生安全意外事故时把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学校和师生的利益。
(三)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创建平安校园
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卫、自救能力,创建平安校园,我校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学校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落实安全工作措施,健全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2.利用安全教育日,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安全手册》,举办交通、消防、法制等知识讲座,提高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后勤组要扎实落实门卫管理职责,完善门卫管理制度,规范学生上学放学秩序,防止校门口大量聚集学生。
(四)警民齐手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一方面,安全教育能提高各层级岗位对安全工作保护方针的认识,增强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提高贯彻执行安全法规以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安全教育能使广大教职员工掌握安全工作的科学知识,提高安全操作的技能,为实现安全教学创造条件。
安全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1.安全态度教育
为了增强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首先应使之对安全有正确的态度。
2.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3.安全技能培训
安全技能培训包括正常作业的安全的技能培训,异常情况的处理技能培训。
4.分享一下我校密切与相关部门联系,警民齐手加强安全宣传的工作:
(1)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反恐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事故和防范各种灾害事故的安全教育,并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保证每学年“四防”教育不少于10课时。
(2)继续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活动周”、“安全教育日”等活动,适时组织安全演练,丰富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全面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
(3)继续完善消防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消防安全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研究、同布置、同落实、同评比。
(4)继续做到各项安全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研究、同布置、同落实、同评比。
(5)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做到每月一小查,每季一大查,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治。
(6)严格落实门卫、保安等人员的聘用和管理制度,严格登记、验证,把好进出校门第一关。
(7)为了加强少年儿童的法纪教育以及规范“交通安全卡”的使用,提高少年儿童对交通法规的认识
(8)组织了师生进行次以“安全第一线”为主题的逃生演练。
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11月9日是消防宣传活动日。我校每年开展2次安全逃生演练,提高师生的预防、避险、自救能力。主要内容有:①悬挂一条宣传标语;形成校园浓厚的宣传氛围;②上好一堂主题班会课,并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普及应急知识;③特别组织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安全第一线”的逃生演习活动。师生们再一次了解了当危险来临时尤其是在地震来临时自护自救以及逃生的方法、要领等。
(9)与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如交警中队、消防大队等),完善和加强我校校园的安全宣传文化建设。
(10)加强对有先天性疾病、特异体质学生的情况了解,建立和妥善保管学生健康档案,并给予特别的关心。
我们通过开设讲座、班会讨论、小组交流、墙报展示、观看宣传短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学习。配合影像视听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并将教育主题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好读易背,便于记忆。
(11)与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如交警中队、消防大队等),完善和加强我校校园的安全宣传文化建设。
(五)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把我校的做法分享如下:
1.我校将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员要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并经常深入安全第一线进行检查、监督、落实,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安全管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2.对内部安全及周边安全进行认真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有关部门。
3.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按照安全文明校园的要求构建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4.以学校正门为起点,在两边辐射200米范围内做到“五无”,如有发现立即向教育上级部门以及派出所报告处理。
5.全面排查学校内部安全隐患
加强对我校体育场馆、运动场等场所的管理,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督,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不留死角,对查出的安全隐患立即处理。
6.全面整治学校周环境
学校周边100米范围内有网吧、游戏机室、赌博性游戏场所等立即上报有关部门或公安机关处理,并教育师生不要乘坐“黑出租车”。
7.全面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
按照省教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落实各类事故的预防措施,如交通、消防、食品卫生、防溺水等,禁止12周岁以下的学生驾驶非机动车上学,禁止未成年学生驾驶机动车上学。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侵害师生安全的流氓团伙和黑恶势力。
8.学校―社区居委―警务室―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四部门联动”,确保“防溺水”工作有效开展,我校做法如下:
从接通知开始,学校安全工作小组迅速制定《年度防溺水工作方案》,并以全校师生动员大会为起点,开展了一系列防溺水工作;全校上下形成浓烈的预防溺水宣传教育氛围,效果显著。
(1)学校悬挂“珍爱生命、谨防溺水、远离危险、平安成长”横幅,加大力度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宣传教育。
(2)进行全校性防溺水动员大会。全体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宣誓,表决做到“六不”。
(3)各班级不下于三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班内调查,鼓励学生一旦发现同学到河边玩耍的,立即向老师举报;
(4)最后,现场统一签订《防溺水家长承诺书》,一式2份,学生家长、学校各一份。
(5)每周末发送短信提醒,让学生家长了解预防溺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6)落实“一日一提醒”、“一周两教育”。坚持做到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最后3分钟,提醒学生不到河边玩耍,注意途中安全;每逢周五或节假日前夕,各班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安全教育,重点宣讲的主题有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和防天气灾害安全,每周必讲主题是防溺水安全。
篇8
龙头领航,志在担起全市妇幼保健工作重任
作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的龙头单位,医院自成立以来,依据一法(《母婴保健法》)两纲(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开展妇女、儿童的临床和保健工作,并承担着全市十一个县市区妇幼保健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任务。随着对医院管理探索的不断深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医院工作的首项议题。创新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已成为全院职工的共识。本着“树妇幼保健品牌,建百姓满意医院”的目标,面对医疗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把加强内涵建设,以质量求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提出了“坚持人性化服务打造品牌妇幼保健院”的办院思路。
同心协力,锻造不断凝聚的共同向心力
医院领导班子坚持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医院的持续长远发展不断凝神聚力。新班子上任后,先后整修了职工单身宿舍和院容院貌,为合同制职工交齐五险,新建职工书屋,探索绩效工资改革和合同制职工增资机制等,并组织职工健康查体、开展文体活动。让内聚的力量不断增强,加强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是必选之路。医院组织职工学习《员工手册》,强化保健院精神、工作目标的普及和认知。通过开展全员素质教育活动,修订《精神文明考核标准》,严格医德医风考评,设立投诉电话、院长信箱,监督规范医疗行为,让职工深刻认知医者的责任,把握医生的神圣职责。
医患和谐,是医院在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目标
医护工作者们把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沟通作为工作的关键点。坚持人性化服务,不断提升病人满意度。通过增设门诊楼公共区域空调、改造孕检门诊和儿科输液室、改善单间病房条件、购置临床检验设备等措施,持续优化诊疗环境和条件。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住院病人满意度达95%以上;免费24小时接送孕产妇、免费产后饭、免费赠宝宝出生照片、儿童保健咨询“温馨电话”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措施的实施,在细小处彰显保健院的“用心服务”,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医院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现有60余名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建立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回访、康复指导。
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
医院贯彻落实医改要求,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实行新农合病人优惠治疗,为参合农民减免十个服务项目医疗费用,切实减轻了患儿家庭负担。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妇幼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切实增强。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65%,全市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95.97%,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5.87%,产后访视率98.5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100%,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6.92%。
有序开展妇幼工作,科学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成为医院工作的重点
积极拓展和深层次发掘妇幼保健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启动了脑瘫诊治康复项目、儿童营养监测指导、儿童髋关节筛查项目,产后康复、孕产妇营养检测与指导项目,强化乳腺病、宫颈病变的筛查和诊治能力。在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实行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直报,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两病患儿的及时、有效治疗提供有力保障,医院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卫生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监测,启动了全市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向十一个县市区免费发放乙肝免疫球蛋白,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进行免费注射。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加强基层业务指导,提高全市保健管理水平
医院工作人员深入县市区各接产医院、公安局、殡仪馆进行认真细致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全市孕产妇死亡及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及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卫生强基工程”中,对口支援的武城县妇幼保健院,在人员培养、技术指导、设备资助等多方面予以帮扶,以此促进全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做足公益性,守护妇女儿童健康,是医院不变的职责
作为公立医院,医院坚持公益性,是职责所在,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作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的龙头单位,医院尤其要走在深化医改的前列,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做榜样、做表率。为使现有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有力维护妇幼健康,医院每月面向社会免费举办两期 “好妈妈课堂”、一期“宝贝课堂”,普及孕期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预防出生缺陷,降低残障儿童的发生率。作为全市的产前筛查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新生儿眼病筛查中心,为保证全市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新班子上任后把强化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提高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素质、减轻残障患儿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启动全市婴幼儿听力筛查、监测业务,对先天性聋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病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2011年该院顺利通过“山东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终期监测评估检查,省考核组对其在实施“两纲”妇幼卫生指标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做好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是医院不断发展的软实力
篇9
基层护士工作总结1
我于7月毕业于湘潭卫校临床护理学专业,获得临床护理学大专学历。于5月进入我院,在儿科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至今,目前在省儿童医院进修。借此机会,对两年多来一直默默关心和帮助我的院领导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各位尊敬的院领导报告我的工作情况,请予审阅。
自从进入儿科工作以来,我一直在科护士长的带领、指导和帮助下,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我的本职工作,至今无一例医疗护理事故、差错或纠纷发生。两年来,我积极地参加了院内、院外举办的各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或考核,在加强自己的政治思想认识之余,时刻不忘随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和按照各项医疗护理操作规范做好护理工作。我一直认真参与每月一次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温故而知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巩固自己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极支持每月一次的护士长查房工作,提升患者对我的服务的满意度。此外,还一直坚持自学护理本科知识,争取在理论知识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个人与医院的同步发展。
去年,我和科内同事一道参加了医院举办的“XX”技能操作竞赛,我们科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还是去年11月份,我参加以“构建和谐医院”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获得了二等奖。无论是个人参赛,还是团队作战,都凝聚和加深了我的集体荣誉感,强化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我深知个人只有与集体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最大合力。今年,在同事和领导对我在此前的工作中的表现的一致认可下,我得以被派到省儿童医院进修。在此,非常感谢各位院领导给予我这次光荣的深造机会。
在过去的两年工作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譬如专业知识的薄弱,技能能力的欠缺使我在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失去了许多学习和提高的机遇;又如工作中不够细心,给患者带去了不必要的'痛苦的同时,也给同事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对于这些缺点和短处,我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一直在努力地改正和提高。我一定会加倍刻苦地学习理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并磨练自己的性格,以此来弥补过去的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使自己能以更专业的素质,更积极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此后的日子里,我将把做一个优秀的护士并晋职为护师作为我的目标。首先,我会认真对待接下来的进修学习,力争学到真知识、练到真功夫;然后,我会把自己所学到的一切带回医院,与同事一起分享,并学以致用,完全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来。并深入学习“5s现场管理法”的基础知识,领悟“5s”的精髓,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五个方面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和同事一道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参与,事事遵守标准”的良好氛围。
基层护士工作总结2
在护士工作中,每一位护士都肩负着重大任务和职责!天使不好当,这或许是所有护士工作者的心声!护士工作又苦又累,只有投入其中才能对护士工作有深深体会!
一、全年各项护理工作量及工作达标状况
1、工作量:急诊人次。参加抢救人次。配合急诊手术例。护理留观病人人次。出车车次。处理突发事件次。
2、工作达标状况:急救物品完好率达。无菌物品合格率。病历书写合格率。护理综合满意度。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
二、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带给优质服务
1、强化服务理念
全科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优质服务培训班活动,不断进行礼仪行为培训、规范常用礼貌用语及操作过程中的交流用语,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就沟通技巧方面问题进行领悟和讨论,培养护理人员对纠纷苗头的预见性,有效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共同构建护患之间互坚信任感,全年实现0投诉,综合满意度达99。1%。
2、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
不断改善输液大厅的环境,安装电视等设施,带给纸巾、水杯、无陪人患者床头一杯水等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及时进行分诊,对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诊优先服务卡优先缴费取药等措施,减少候诊取药的时刻。并透过环境的.卫生督促、护理巡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三无人员的病情处理、基础护理和三餐饮食、及时了解其状况、帮忙联系家属或救助站,今年救助此类病人达人,透过身份证联系省外家属人。此举措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他病人的赞许。对患者的意见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不断提高服务形象
三、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重点监督制度落实状况。
1、透过分组区域管理,进行分组连续性排班,减少交x次数,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透过高年资护士的动态质控,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减少护理隐患,保证各班的护理质量。
2、对质控员进行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各区域的物品、工作流程等管理,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讨论修订,保证各区域的护理质量。切实履行绩效考评制度,如实反馈人员层级潜质,使护理质控落实到位。
3、透过一年时刻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根据急诊区域划分,基本上按个人工作潜质定岗,基本实现护士层级管理,到达人员的合理分配使用。
4、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合理利用绿色通道的措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刻。
5、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6、制定各区域详细工作指引及各区域工作告知事项,新入科人员工作注意要点等,系统引导新入人员和年轻护士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
四、急诊专业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
1。全年科室组织业务领悟次,病历讨论次,操作培训项。
2。第二季度组织全科人员按要求完成了急诊岗位技能培训,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全科护士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全院考核毕业三年内护士急救药品知识,全部合格,达标率为。新毕业生考核岗位技能操作,全部达标。成绩良好。
4。基本完成全年护士进修培训计划,安排了护士到icu进修领悟危重病人护理,安排年轻护士到儿科注射室进行小儿头皮针穿刺技术,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技术水平。外派多名护士外出短期领悟,并将新的护理理念带回科室。全年完成了名轮科护士的急诊培训工作。
5。每季度进行三人、两人配合抢救演练,透过演练不断加强护士的应急应变潜质,反复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
6。根据护理部要求进行微型培训,培训年轻护士的技术操作熟练度及急救仪器的使用潜质,要求每组人员利用班上空闲时段进行小组病例讨论及护理查房。效果良好。
7。制定急诊岗位培训小本子,组织人员对科室人员层级潜质评定,指定辅导老师,实施一对一辅导教育。要求每人每季度完成护理病例个案分析一例,透过案例分析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护理质量。
五、护理实习生带教
学生带教工作进一步规范,小讲课、操作示范、教学查房、抢救配合演练等教学工作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是抢救配合演练的教学方法收到全体实习生的一致好评。今年顺利完成人次的实习带教任务六、配合医疗开展专科发展调整原办公室建简易监护病房,留观病人逐渐增多,护理方面加强落实留观病人的病历书写、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同时安排人员到icu进修危重病人护理,腰穿配合、胸腔闭式引流等管道护理。
XX年护理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未能顺利完成护理研究课题,个别人员在培训中存在消极、被动的态度。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个别人员语气较冷淡、生硬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等。
新的一年咱们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流动人口减少等,咱们将不断发奋,进一一步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养,培养专业护士,提高服务质量,完成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基层护士工作总结3
时光如白驹过隙,2021年年末又至,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院领导、护士长及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我认真学习了很多。
一、思想道德方面
在思想上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和业务素养。始终坚持把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作为提高政治信念、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外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一直坚信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内心的纯净,言者易,行者难,要耐得住寂寞,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专业知识方面
信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跟上时代的进步,今年我克服了倒班工作,照料家庭的繁忙,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护理中级职称考试、通过了计算机职称考试、本科在读等等
三、工作能力方面
对工作热爱,心不累则身不累,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对于自己的工作要高要求严标准。我院的住院病人以老年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主,日常工作中我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人们对新生命的诞生固然充满了喜悦,在经历了一生辛苦劳作,暮年时却又回归了婴儿时期,老人的今天也许就是自己的明天,善待老人,视同亲人,多一声问候,多一点微笑,用自己的爱心陪伴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同时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及医疗文书的整理工作,认真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医疗文书的书写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我认真学习科室文件书写规范,认真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危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遵守规章制度,牢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四、结协作方面
篇10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以培训基地为中心,分级实施。转岗培训工作以《规划》为指导。社区、乡镇在岗临床医师为对象,全省统一规划,市州分配培训计划,县区确定培训人员,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培训任务。
二)立足省情。与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相衔接,分类培养。根据我省卫生人员培训无专项经费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位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时间、内容与流程。
三)突出重点。以加强培训对象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实用技术为重点,提高能力。采取临床观摩、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基层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培训对象对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四)责任分解。省卫生厅科教处拟定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各负其责。建立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织管理网络。负责方案实施的综合协调工作;省卫生厅妇社处负责组织实施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省卫生厅农卫处负责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各市、州卫生局负责培训基地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负责培训对象的确定与相关工作的协调、沟通;各培训基地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指导老师与培训对象的一对一联系,具体组织实施全科医生培训、考核和培训效果评价。
三、培养目标
通过开展转岗培训。培养一支适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生队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医疗技术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5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在身边”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需求,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条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工作1年以上。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优先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骨干人员以及曾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全科医师骨干进修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人员。
二)培训对象选拔。省卫生厅科教处根据卫生部下达的培训任务。厅妇社处、农卫处向各市、州卫生局下达培训计划,按照我省培养目标向厅妇社处、农卫处分解任务。各市、州卫生局向各县、区卫生局分配培训名额,各县、区卫生按照培训对象条件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并上报市、州卫生局。
五、培训基地
一)基地确定。
1.理论培训基地。分别确定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结合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在岗人员培训工作实际。
2.临床技能培训基地。根据我省实际。分别承担本市、州培训任务。确定14个市、州医院为转岗培训的临床技能训练基地。
3.基层实践培训基地。以各县、区医院为主。由县、区卫生局遴选,选择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中心乡镇卫生院为补充。市、州卫生局确定。
二)基地职责。负责本基地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质量检查与培训对象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根据卫生部的培训大纲安排培训对象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等。组织与实施培训对象科室轮转、进出科考核与培训结业考试、技能考核,组织管理指导老师与培训对象的培训计划的制订和落实。组织落实培训对象集中学习期间的生活安排与管理。
三)指导老师。理论培训指导老师由各基地相关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临床技能和基层实践培训指导老师应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须经基地推荐,并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由市、州卫生局认定。
六、培训时间及方式
培训时间不少于12个月。基层实践不少于4个月。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学术讲座、科室轮转、基层现场指导、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132学时)临床技能训练不少于7个月。
原则保证培训大纲所要求课时的情况下。应本着“缺什么,对已参加过全科医生骨干培训、全科医生在岗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人员。补什么”原则,由指导老师参考培训对象个人的意愿,采取按需分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相应缩短培训时间。
七、培训内容及要求
培训内容以卫生部制订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为主。主要包全科医学理论培训、临床技能训练及基层实践。结合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确定。
一)理论培训。重点学习全科医学及相关理论、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康复医学、心理卫生、预防医学和医疗信息管理等内容。远程教学为辅的形式进行。以集中面授为主。
二)临床技能训练。分为临床基础培训和临床科室轮转两部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原来的专科,以轮转科室为重点。选择其中至少四个科室进行轮转。各科实习内容及时间,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也可参照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系列教材急诊急救指导手册》对培训内容做适当调整。
三)基层实践。主要是带教医师的指导下。使其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和预防保健相关工作的能力,通过学员直接参加基层全科诊疗实践和病人管理活动。以培训讲授、具体工作实践、演示观摩、案例讨论等形式进行。具体为:
1.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实践不少于1个月。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医患沟通技巧;以个人为中心的照顾方式;家庭保健的内容与方法、家系图的绘制与家庭结构分析;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每人至少完成2份规范的健康档案)社区常用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观察;双向转诊原则及其操作方式;病人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教育技能(包括教育、咨询、评价等)至少组织实施一次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熟悉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社区卫生诊断的原则和基本步骤;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方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及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儿童免疫规划知识和预防接种技术要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理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2.慢性病管理实践不少于0.5个月。掌握高血压、糖尿病、COPD脑卒中等重点慢性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查、预防控制与连续性综合管理技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营养学基本知识;慢性病的膳食、运动及心理指导原则与方法;居民群体和病人个体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方法。解冠心病、COPD脑卒中等常见疾病的康复方法。
3.重点人群保健不少于1个月。包括《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熟悉老年保健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要求;老年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处理及居家照顾、家庭病床管理。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及相关政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参观见习不少于0.5个月。解传染病的防控体系及工作流程;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体系、内容与方法。
5.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不少于1个月。熟悉基层卫生服务中的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常用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病人满意度调查及分析方法;基层卫生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与社区组织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技术。解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及管理模式。
八、结业考核
结业考核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厅妇社处、农卫处、科教处和各市、州卫生局各负其责。对考试考核全部合格者由省卫生厅颁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
厅妇社处、农卫处分别负责社区人员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的理论培训阶段的理论考试;各市、州卫生局负责临床技能训练和基层实践培训阶段的实践技能考核;厅科教处负责考试考核的过程监督和证书发放。主要检查培训对象的理论考试试卷、实践技能考核方式与过程、临床技能训练和基层实践记录。组织专家对培训对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九、组织实施
一)执行时间。
二)培训计划。
三)政策支持。岗人员转岗培训培训期间。由所在医疗机构发放,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计算工作年限,住宿由培训基地统一安排。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者可变更注册为全科执业范围,同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