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表现

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重大恶性火灾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其社会影响恶劣,对居民心理和城市形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现如今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结构特点以及使用需要,多具有面积大、功能复杂、人流量大、可燃物丰富、扑救困难等特点,因此,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已成为了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层建筑火灾发生机理复杂,其影响因素有着较多的关联性、层次性和多目标性,并在火灾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很难套用国外现有的评估方法。因此,建立结合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的火灾风险评估规范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防火规范发展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 火灾风险评估

火灾是人们所不希望的一种失去控制的由燃烧造成的伤害。凡是具备燃烧条件的地方,如果用火不当,或者由于某种事故或者其他因素,造成了火焰不受限制的向外扩张,就可能形成火灾。

火灾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破坏非常大,其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其直接财产损失。火灾代价包括直接、间接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损失,扑救消防费用、保障管理费用、保险管理费用以及投入的火灾防护工程费用。由此可见,火灾防治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根据火灾发生的场合,火灾主要可分为建筑火灾、森林火灾、工矿火灾及交通工具火灾等类型。在各类火灾中,建筑火灾对人们的危害最为严重、最直接,因为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财富高度集中的场所。可以说,建筑火灾一直是火灾防治的主要方面,在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如此。

我国高层建筑的火灾形势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以及建筑市场的同益繁荣,促使建筑向空间发展。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建造现代高层建筑提供了条件,因此,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大城市里陆续兴建了一批多用途高层建筑。尤其是最近几年,形形高层建筑在大、中城市也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发展非常快。建造高层建筑,在节约用地、壮观城市景观和方便人们生活等方面的优越性也已为世人所公认。

在防火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层建筑比低层建筑火灾危害性大,而且发生火灾后容易造成重大的损失和伤亡。特别是现代的高层建筑,由于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及其使用功能和装饰材料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现代高层建筑火灾特点有别于其它民用建筑火灾的特点。概括的讲,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

(2)火势迅猛,蔓延途径多

(3)疏散困难,伤亡严重

(4)消防设施不够完善,扑救困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日益繁荣,很多现代化高层建筑能容纳的人数多在千人以上,有的甚至达数万人。但随之而来的是近几年,我国的高层建筑火灾形式也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按火场统计可以发现,最近几年高层建筑发生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高层建筑火灾对人和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现代高层建筑标准高,而且无论在设备、设施的配备上,还是装修装饰材料的使用上,都趋向高档次,高标准。正是这些原因,使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气及高温辐射,对人员疏散和扑救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再加上空调系统的火灾,不仅建筑物本身的损失非常严重,而且人员的伤亡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受伤人员的治疗费用、死亡人员的善后处理费用等)也是非常大的。

因此,充分认识火灾的基本现象和危害性,掌握火灾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基本规律,以火灾安全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在有限的防火安全投入下,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火灾防护措施,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及火灾发生后的损失程度是广大科学与消防工程研究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国内外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现状

工业发达国家对火灾危险分析与评价非常重视,英国在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性能化防火规范后,各国都纷纷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后再安全工程学和性能化安全设计方法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在火灾的监测、信息分析、火灾危险源的辨识原理和方法、危险评价技术、火灾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开发出一系列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有特色的安全评价方法,对预防和控制火灾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火灾危险评价的可操作性研究和信息管理方面,国外广泛采用系统仿真和数据库技术,已在开发一些可行、实用的方法。目前,有数十种火灾危险评价软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新的实用危险评价软件不断进入市场。“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开展了“重大危险源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重大工业事故和特殊建筑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对石油、化工等火灾重大危险场所,目前,国内主要采用DOW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ICI公司的MNOD法、日本劳动省标准局的六阶段评价法、前苏联化工过程危险评价法等进行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并先后对我国的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和油罐区的火灾、爆炸和毒性的危险性进行了危险评价,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火灾危险评价的研究开展较晚,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

(1)在我国,重大恶性火灾及爆炸事故频繁发生,发生机理复杂,难于套用国外的现有方法。

(2)现有的火灾评价与管理方法过于简单、粗糙,难于有效地对我国各类重大火灾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和控制,而这些方法大部分仅能适用于现有系统的危险评价,对设计阶段的系统危险评价考虑不够。

篇2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高层建筑; 应用与实践; 问题与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演进,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出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特征。对于我国城市建筑建设和应用来说,智能化建筑概念的提出伴随着“智慧城市”的横空出世而饱受关注。相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智能化建筑更加注重建筑自身的用户体验程度的提高以及工程内部各个结构和组成部分的智能化水准。

一、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及高层建筑

(一)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

从当前我国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来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具体安装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硬件和软件作为支撑。一是,火灾报警控制器,其中包含了存储器电路、时钟与复位电路、电源电路、液晶屏显示电路以及键盘电路等硬件,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得以运转和发挥效用的基本保障。二是火灾复合探测节点设计。在这一环节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需要对探测节点的硬件结构、探测节点核心电路以及前段信号调理电路等内容,这一硬件设置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险情确定十分关键。三是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比如无线通信节点设计和无线通信网络的抗干扰措施等内容。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火灾的预警以及火险的处理都要求有流畅的无线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和保障,这一点也成为衡量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四是火灾自动预警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比如借助建立交叉编译环境、创建多元文件系统、移植引程系统等方式构建起嵌入式软件开放环境;强化火灾报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探测节点的软件设计;无线通信网络的软件设计等内容。

(二)高层建筑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在城市发展过程规划之中。学界对于高层建筑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并且取得显著成果。高层建筑在我国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国《高规》(JGJ 3-2010)1.0.2条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为高层建筑。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高层建筑在消防、排气、供水、供电等方面都有着更加严格和特殊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工程建设需要进行专业性处理,对于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来说,高层建筑带来的密集人群、逃生通道、人口密度、通风管道、压力、温度等变化性因素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并且做出针对性应对的关键内容。

二、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一)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内容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化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高层建筑在设计、施工以及验收和后期维护等阶段的重点关注和应用对象。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集中在预警和救灾两个方面。从预警的应用内容来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硬件安装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都将火灾预警的关键指标目录转化为具体的热量、氧气浓度、烟雾等可侦测的数据,并且设定安全值,保证了火灾预警控制系统对火险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随着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报警的准确率不断上升以及对火险的提前感知等功能的提升,这一功能已经逐渐成为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目的和内容。从救灾的维度上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借助覆盖建筑各个角落的通信系统,能够及时对建筑所遇火险进行整体的评估,并借助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制定出救灾预案,确定抢险救灾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附带专业的火灾救援资料和数据库,能够根据高层建筑本身提供的火情数据制定出针对性的救援策略,这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应对工作来说十分关键和有利。

(二)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应用中的局限和不足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极大提升高层建筑自身智能化水平,提高建筑用户的体验度同时也在应用的具体过程中表现出一下三个方面上的局限和不足。首先是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成熟。火灾预警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特色的重要来源是自动化程度的高低。但是目前,高层建筑在应用火灾预警控制系统时还需要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投入大量精力和人力。其次是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安装施工过程中要求过高,操作难度系数大,成本较高。尤其在精密程序设计和精度元器件的采购和安装方面亟需改进。最后是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自身稳定性程度不高,容易受到高层建筑带来的温度、压力等的影响,产生运行不稳,影响预警精度的问题。

三、进一步强化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实践与应用

对于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与实践的强化工作应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强化精度和性能

结合高层建筑自身特征,强化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精度。高层建筑由于在消防通道建设、供水管道、排气管道以及弱电系统等方面都迥异于传统意义层面的建筑结构。这几个方面对于火灾的预警和应对工作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是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必须进行针对性改进和应对的内容。

(二)提高利用率

借助技术便利,优化高层建筑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运行费用,提高利用率。由于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在软件及硬件建设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同时,对于施工技术和施工团队等方面的成本耗费也带来间接的增加,成本的降低能够提高控制系统的安装使用率,当然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响应的新型技术成果。

(三)强化通讯设备

在强化通讯设备中,无线通信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高层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来讲,关键数据、指标等信息是该系统正常运行,同时发挥检测和应对效用的关键。当前的无线通讯系统在覆盖范围、信号强度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应借助无线通信模块的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将使得无线通信网络普及到高层建筑中的各个角落,实现整座高楼运行状况等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交流。

四、结语

火灾预警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一座高层建筑智能化程度的标示之一,同时也是整座大楼用户在火灾面前或者火险面前的应对能力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结合高层建筑在温度、气压等方面的特殊性进行火灾自动预警控制系统的改良,提高其稳定性,并多方式减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率是以人文本发展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孙萍,孙伟,张亮.高层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J].上海:低压电器,2011,24:29-32.

[2]缪顺兵,熊光明,李永萍,等.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研究[J].南宁:装备制造技术,2012,4:90-92.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灾减灾;施工过程;处理措施

0 引言

高层建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也经常发生工程事故,这是因为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长,工程投资巨大,施工人员和机械相对集中,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并引起极为严重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承受的荷载也不断增加,在施工阶段容易发生结构损伤。施工用的附着式垂直起重机,脚手架及模板系统等对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敏感。

传统的设计理论通常认为建筑荷载是静态一次成型,但实际施工时,特别是高层建筑,受到的力和变形都是随着施工阶段不断改变的,逐步计算得到的结构受力变形比一次性施加荷载要大很多。结构抗力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已建好的结构与临时支撑体系及其承载能力和在建建筑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加强防灾减灾措施有很大的必要性。

1 在建高层建筑的灾害识别

1.1 高层建筑施工

高层建筑施工工程量大、工期长、高空作业量大、施工现场狭小,并与深基础有很大关系,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求很高。其施工过程与一般多层建筑类似,主要包括基础工程、主体结构以及装饰工程施工三个阶段。基础工程多采用深基坑支护方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加强基础稳定性。主体结构的主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标准层施工占主要地位,但转换层的施工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控制。

高层建筑的施工工艺不断发展,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施工方法有现浇式、装配式及装配整体式,模板有大模板工艺、爬升模板工艺、滑升模板工艺及胶合模板工艺等。

1.2 在建高层建筑的灾害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对有关人员生命安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经济等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在建高层建筑灾害。在建高层建筑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由自然运动或自然变异导致的结果;社会属性体现在致灾因素为人的行为、管理、技术过失,最终灾害承受体也是人类社会。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

1.3 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灾害识别与分析

在建高层建筑的主要灾害有地震灾害,主要破坏地表、建筑物、次生与衍生灾害等,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与临时性的特点;风灾,会对工程结构的安全和正常生产施工造成危害;火灾,不受时空限制,发生频率高,发生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洪水灾害,在持续降雨、降雪的影响下,水位迅速上升,造成建筑物地基破坏;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管理、行为过失造成的各种工程事故,具有可控性,能够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认识水平来避免和减小。

2 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灾害影响分析

2.1 致灾因素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基坑工程的特点为基坑支护的体系是临时性的,安全储备小,风险高,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涉及多项工程技术知识,综合性强。高层建筑基坑开挖深、面积大、造价高,施工和支护要求高。

基坑工程的失效表现为:基坑整体失稳、基坑底部隆起、支护结构失稳、挡墙结构性破坏、锚撑体系破坏、踢脚破坏、渗流破坏等,会对周围造成建筑沉降和开裂、道路交通破坏、市政管网破坏等。基坑灾害的诱发原因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说明。

客观方面:高层建筑的深基坑理论还不够成熟,施工条件的限制不能严格控制支护结构的变形,在支护结构设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对基坑安全不利,基坑工程综合性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工程质量。

主观方面:建设单位管理上存在不重视、思想问题,主观主义作风浓厚。工程勘察上资料不详细,态度不端正;设计上盲目,支护结构等选型不当,计算不认真;施工上质量不合格,没有按照操作工程实施;监理上制度不完善,工作不到位,人员素质低等。

2.2 致灾因素对脚手架系统的影响

高层建筑施工中脚手架使用周期长、用量大、受力复杂,技术要求高,发生灾害后会引起严重后果,造成脚手架事故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作用激发失效、功能性失效以及生产过程的操作失效三个方面。引起高层建筑脚手架事故的原因包括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表现在设计、施工、材料以及管理上的问题。自然原因包括地震、火灾、风灾、雪灾、水灾等。

风荷载对脚手架的影响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对脚手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地震作用下脚手架可能失稳,失稳与地震的强度等级、混凝土构件抗力以模板刚度、结构抗震性能登有关。水对脚手架的影响主要为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脚手架发生沉降,最终倒塌。火灾情况下虽然脚手架不会燃烧,但在高温情况下强度会降低,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内力重分布。另外混凝土结构抗力的时变性,混凝土浇筑路径等也会对模板系统造成很大影响。

2.3 致灾因素对垂直运输体系的影响

高层建筑每天需要的垂直运输量大、费用高,对工期影响大,使用的垂直运输体系包括施工电梯、混凝土泵、塔式起重机、快速提升机等。常见的塔式起重机有附着式与爬升式两种。附着式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需要墙体作为支撑,对建筑结构产生附加力。爬升式则处于建筑之中,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不断提高,适用于施工场地小的现场。以地震为例,对附着式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塔身失稳、起重臂摆幅过大折断以及基础破坏等。

3 在建高层建筑防灾减灾对策

3.1 在建高层建筑防灾减灾的基本问题

防灾指防止一定区域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减灾表现在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计发生后造成的危害程度。基本思路为改善环境,减少致灾因子的产生,降低致灾因子作用的形式,以降低危害程度,加大对灾害承受体的保护。高层建筑的防灾减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具体表现在,在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复杂,每个结构类型都包含多个施工阶段,并且在每个施工阶段致灾因素具有多样性,对建筑造成的灾害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建高层建筑防灾减灾根据区域性的不同,包含的内容也不一样,所采取的对策也具有多层面性,既多层次性。

在建高层建筑防灾减灾对策的层次体系构建要分三方面进行,即技术与工程层面上、管理与组织层面上以及社会与政策层面上。

3.2 技术与工程层面上的对策

确保勘察资料的全面、可靠,能够详细实际的对工程地质情况进行描述,保证勘察质量符合要求,合理的选择基坑支护类型,正确选取设计参数,以动态的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得到最为理想的结果。

3.3 管理与组织层面上对策

完善健全各种组织制度,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工程建设的步骤,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时刻关注周围环境及气象变化,加强施工管理,杜绝超载现象等违规事件发生。

3.4 社会与政策层面上对策

提高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将在建工程的防灾减灾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来,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标准的防灾减灾规范,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证对策能够真正的运行起来。

【参考文献】

[1]邬华,楼文娟,许国平,等.多高层建筑结构考虑施工过程的内力分析[J].科技通报,2004,20(4):324-329.

[2]张静,张俊,纪扬.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J].施工技术,2007,36(4):36-37,54.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防雷;设计

一、前言

楼房建筑从多层结构到现在的高层结构都要设置防雷系统,我国传统的多层结构中,一般在20m至30m之间,楼宇的电气设备本身也不多,主要以住户的家用电气为主,雷电对于其危害不大,避雷设备较为简单。而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们对于城市来讲越来越密集,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因此,建筑要往高层的方向发展。目前城市高层建筑在20层到40层的建筑较为多见,其中通风、空调、照明、消防、信息系统加上用户的越来越多样的家用电气系统,使得防雷工作变得十分重要。防雷首先保证了居民的人身安全,避免了居民受雷击的伤害;第二,防雷需要防治雷电对建筑带来的火灾;第三,防雷可以确保家用电气的正常使用,尤其是信息化电子产品,确保居民财产免受损失。

雷电对高层建筑电气产生的危害主要由于电气设备的耐过电压能力较低、雷电高电压和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会给电气产生热效应和电磁效应,最终给设施造成损坏。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防雷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高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层建筑防雷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对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外部环境和气象条件等有所了解,掌握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层数、高度和用途。第二,按照我国制定的建筑物防雷标准,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各方面因素,以及气象局的雷电发生规律,以及对雷电灾害对建筑物的打击,对高层建筑的防雷类别进行确定。对于预计年雷击次数达不到三类防雷的建筑物来说,要从建筑物是否是公共场所,建筑用途,人口数量密度等,对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还要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考虑建筑物内部是否包括信息系统。《规定》中要求“在没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在要考虑屏蔽的情况下,防直击雷接闪器宜采用避雷网。”第三,认真查看电气的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三、电气雷电危害

1.直击雷危害

直击雷是带点云层对大地某一点的猛烈放电过程,它的破坏能力非常强大,如果不能及时放电,将会对放电通道内的建筑物、设施、人造成威胁,严重时会引发火灾或造成建筑物损坏和设备的摧毁。

2.雷电波侵入

雷电直接对放在建筑物外部的线缆,而非建筑物本身放电的过程。线缆上的电波以光速分散到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并对其造成损害。

3.感应过电压

指的是雷电释放电荷,在电源、电缆线路和金属管道上感应形成过电压。雷击对具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放电时,会在引下线周围形成强大的磁场,使电子设备受到影响,轻则数据丢失,重则引起系统瘫痪。

4.地电位反击

雷电直接击中带有避雷设备的建筑物时,接地网的地电位会在瞬间提高数十万伏,雷电的高度破坏性将通过各种装置的接地部分对其造成破坏。

四、防雷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接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接地指的是将流入防雷系统的电流释放到大地,避免使电流能量集中在某一个部位,对被保护设施造成损害。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的释放能量,避免发生电压反击。过去的旧规范要求设备单独接地,但是这种做法现在已经不被提倡,而是改为和防雷接地系统共用接地设备。接地是防雷系统中最根本的要求,如果接地质量不合格,则防雷设施的防雷效果都不能表现出来。

2.布线设计

合理布线是为了使防雷技术获得更好的效果。现代建筑和电视、电话、照明等电器的管线息息相关,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为了保证接闪时这些管线免受影响,我们要遵照下面的做法:首先要把这些管线放在金属管内,实现屏蔽;其次,要把这些管线的主干线中的垂直部分放在建筑物的中心,缩小电磁波感应的范围。除了考虑管线的布局和屏蔽以外,还应该在必要的线路上加装避雷装置。防雷是建筑物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且电气设备在建筑物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受到雷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防雷技术的研究已经非常必要。

3.分流

分流是将雷击电压分解的最常见方式,而分流过程所要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少量电流进入电子设备中,这对于不耐高压的设备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4.屏蔽

在建筑物设计时应尽量选择钢筋作为建筑物的主要建材,使建筑物形成一个等电位的网状结构,使雷击电流实现有效的分流,从而实现屏蔽。同时要考虑结构的构造因素,因为结构的构造不同,钢筋的密度不同,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钢筋的密度。屏蔽不仅能轻松的解决等电位和分流问题,而且对预防雷击电磁波也很有效。

五、高层建筑电气防雷及接地技术的优化措施

1.三相供电系统防漏

由于建筑三相供电系统中保护接地技术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较高,而这一要求在一些土壤电阻的P值较大的建筑地点难以实现,因此常常会导致三相供电系统的防漏电措施不够完善,存在着较大的触电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能够提高三相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就需要利用漏电保护器与三相供电系统结合使用的方式来完成。

2.接地系统的优化措施

在对建筑的电气设备进行施工时,要努力提高电气设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使其掌握专业的施工技术,区分好PE线与N线,保证这两种电线的正确连接,杜绝混接的现象发生,从而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接地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建筑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等电位联结系统的优化措施

高层建筑的等电位联结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总等电位联结方式,而第二种则是局部等电位联结方式在利用总等电位联结的方式来对建筑物电气设备进行防雷保护时,能够有效减少建筑物内各种电气设备中的金属部件与接触电击和接触电压之间的电位差,从而实现保护高层建筑内电气设备系统安全与可靠的目的,降低触电的风险而再利用局部电位联结。

4.均压

均压指的是将建筑物内的各个部位都形成相等的电位。如果建筑物中的钢筋结构和各种金属线路形成一个整体,那么建筑物中自然不会出现电位差,这样就能保证建筑物内不会产生跨步电压,对防止雷电对电气设备及人体的危害很有好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相互焊接在一起,最容易实现等电位的条件。在建筑设计时,要把接闪装置和建筑物的梁、柱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再把各种金属设备和金属管线和它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很好的等电位结构,也是符合防雷装置的要求的。

5.电气保护

在高层建筑的计算机房、电梯等由电力系统控制的装置中,可以通过在电气系统的机房内部安装局部等电位联结板的方式来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将设备的引下线与电气系统的基础接地的配电箱的PE线相连接,使干扰引号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以消除建筑内电气设备遭遇雷电袭击的危险。

综上所述,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其避雷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作为建筑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高层建筑电气防雷将根据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调整。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高层建筑电气防雷的设计与施工工作,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斌,施卫星,刘成清.含TLCD超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及其生命周期费用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5(06).

篇5

从2013年6月起,北京市安监局开始开展高层商务楼宇应急逃生装备示范应用,引导大型商务楼宇依靠规范的管理、先进的装备、有效的演练,确保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疏散有秩序、自救有方法、逃生有工具”,提高应急逃生自救能力。经过近1年的摸索,示范应用工作进展如何?2014年5月13日,北京市安监局主办了一场高层楼宇应急逃生装备示范应用现场交流会,向社会进行了成果展示(见图1)。

现状

北京市安监局副局长贾太保在会上表示,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密集的高层楼宇不仅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人们日常生产、经营、娱乐的主要场所,做好高层楼宇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准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高层楼宇应急逃生装备示范应用,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现实需要,是夯实基础安全保障能力的有效路子,是提升人员安全意识的具体抓手。

但是,目前北京市高层楼宇应急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统一的配备标准。高层楼宇在环境、结构、业态、人流密度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在应急逃生装备的配备数量、种类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标准,现有的示范工作只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具体配备明细由示范单位自行确定。

二是对应急逃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如今城市建筑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火灾也是层出不穷,消防硬件设备的更新赶不上楼宇高度和密度的增加。高层楼宇在面临火灾等事故时,如何第一时间有效组织逃生自救非常关键。因此,逃生装备的配备使用,是增强安全意识、提升逃生自救能力和事故风险应对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各高层楼宇管理者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社会公众对应急逃生常识、技巧了解不多,对常用的逃生装备的购置、使用、保养认知有限。

三是应急逃生产品不够丰富。针对高层楼宇个性化需求的逃生产品不多;产品使用、安装易受建筑结构的限制,许多产品针对各类建筑的普适性安装模块设计和开发力度不够;现有市场的产品集中于个体使用的工具,在集成楼宇人员定位、搜救、逃生引导的智能化疏散逃生系统或综合性解决方案的产品和技术不多。

北京市安监局科技处副处长何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现有的逃生装备针对的都是150 m以下的高层楼宇,而高度在150 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的应急逃生,目前在国内外都尚属难题。

急逃生装备示范建设

2013年6月份以来,北京市安监局先后选择了西城区西单大悦城、凯晨世贸中心,石景山区万达广场、北方中惠国际中心,房山区龙建大厦、金桥国际公寓酒店等12家高层商务楼宇,开展应急逃生装备示范建设工作,示范单位涵盖了商务写字楼、商场、酒店等典型业态。

北京市安监局科技处处长李玉祥介绍说:“本次应急逃生装备示范应用力求简便实用,具体配备使用过程中强调以‘配置标准化、存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演练经常化’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商务楼宇人员逃生自救能力。应急装备示范应用的内容根据高层楼宇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实际需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公共逃生区域内基本逃生辅助工具,包括毛巾、瓶装水、呼吸面罩、应急口哨、应急手电、荧光棒、破玻锤等;第二类是紧急缓降工具,包括用于低层的逃生绳,用于高层的逃生缓降器;第三类是大型高层缓降装置,如楼顶逃生舱等。”(见图2)

下一步,北京市安监局将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的规模。李玉祥说:“到2014年底,全市高层楼宇应急逃生装备示范单位力争达到100家。我们还计划于2014年研究制定出台相关配备标准。综合考虑高层楼宇外部环境、内部结构、人流密度及业态等因素,研究基于应急疏散能力达标的应急逃生配备标准,制定配备及使用指导细则,为示范应用工作大范围推动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

体验

在万达广场9号楼19层楼顶,记者见到了该楼于2014年初刚刚安装配备的大型高层逃生装置――楼顶逃生舱。逃生舱是搭建在楼顶一个钢制平台上,平时收起,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在使用时只需由大楼消防中控室或在楼下的工作人员进行“一键式”启动,设备将平移伸出楼外,在3 min之内即可就位,实施载人救援。进入逃生舱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类似于电梯的轿厢(见图3)。据工作人员说,这两个轿厢交替往返运行,一次可搭载6人。记者进入轿厢中后,根据里面的标识提示(见图4),手动拉下入口处的金属卷帘门(见图5),并轻轻拉一下头顶上方的绳状拉手(见图6),轿厢随即开始缓缓下降。记者感觉到,下降速度比一般的电梯略慢一些,不会令乘坐者产生恐惧感。大约1 min过后,记者安全降落到地面上。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一、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预制模板技术

施工工期直接影响到一个工程建设的好坏。而高层建筑对工期有严格的要求,因为高层建筑施工本身具有难度大,要求高,所以要科学的制定工期,在工期范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从结构上来说,高层建筑具有结构施工重复性和竖向结构施工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滑模法来控制工期,进而提高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这种方法在具体的施工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必须加以重视,能够真正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效用。这种施工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的结构性能比较好,机械化程度高,这也相应的对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结构面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预制模板技术,再加上滑模法,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保证质量。

2、钢结构施工技术

钢结构是高层建筑的重要支撑,钢结构具有其他建筑结构没有的高强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钢结构只是一个统称,包括很多的施工类型,例如,空间钢结构、高层重型钢结构等等。钢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超强热传递性的施工材料,如果建筑物发生了火灾,那么整个钢结构就会给建筑物带来很大的破坏,传热快使得钢结构周围的混凝土和易燃材料受热变形,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能。所以在使用钢结构的施工技术时,应该做好防火措施,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性能。此外,选择使用钢结构就需要用到大型的塔吊,一定意义上说,塔吊的起重能力直接关系到钢结构施工能够正常进行。所以,钢结构的焊接技术、控制技术都直接影响的钢结构的施工性能。

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压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水比泥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的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就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就低。因此,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时间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4、地基处理技术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地基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了高层大楼能否建成,此前广东地区的“楼倒倒”便是案例。在地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调研土地,如果是松散的土地,或者河流湖泊形成的以沙为主的土地,则需要先进行加固才可建设摩天大楼。此外,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地下轨道业务,切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北京的京城大厦,大厦高170m,有4层地基,并且采用S框剪,持力层是鹅卵石。当然具体事例需要具体分析,例如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地下有3层,SRC筒中筒,沉降缝,持力层是砂层。对于城市拥挤,地下交通繁忙的上海北京等地,地基通常采用装筏基础,而通常采用装箱基础。

5、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二、高层建筑质量控制

首先,对于高层建筑需要保障建筑物的垂直度,不能只顾进度而忽视其他,应随时监控高层建筑的垂直型。通过在线的一段悬挂重物这种掉线方式,来确保高楼,墙柱的垂直。同样,为了确保万一,可以再垂直墙角内添加倾斜的支柱,以支撑墙面,保持垂直度。而二层以上的建筑需要以一层为基准,采用高精尖设备。其次,需要严格监督混凝土的强度。在初期选材,砂石水的配比,具体搅拌浇灌过程,应力性测试都需要有关部门可监督机构的实时监控。对于混凝土运输,可以采用泵送混凝土,可以极大地缩短工期,提高效率。严格控制高层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到“不抢进度,不涉危险”。从设计开始,到施工途中都需要对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做好后勤工作,对于施工过程中更是实时监督,极力避免一些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的问题。对于,危险工种,需要排专人看护。对于夏季炎热,更需要做好防暑工作,对于雨雪天气,可以适时按照需求,有的放矢,做到从容不迫。对于高层建筑的电梯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由于楼层较高,更多的人以电梯代步,况且运输重物需要电梯,因此电梯的承重能力需要特别关注。

结束语

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性、多样化、额外要求多,而需要更多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更加谨慎小心的态度去对待。安全无儿戏,从初始设计,到中期施工,到后期检查保养,都需要相应人员的全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应付更多的突发状况,才能确保城市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雪华,浅析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

篇7

【关键词】外墙外保温材料;应用;防火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外墙主要由基层墙体、外保温材料、饰面层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应用材料防火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建筑外墙的防火等级。外墙保温有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两种形式,外墙外保温的保温层采用的材料具有轻质、高效、吸水率低、耐火等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墙体的防火等级,有效降低火灾性事故的发生,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种类及防火性能

2.1 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种类

由于各类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作用的特殊性,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应用材料必须经过慎重选择,积极采用耐火、耐高温、不易燃烧的材质。目前,市场上材质性能较好的外墙外保温材料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无机保温材料,采用这一材料的主要有岩棉外墙保温系统和泡沫玻璃;二是热固性保温材料,主要应用于PU现场发泡系统和酚醛板类;三是热塑性保温材料,市场上使用得最多的是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此外还有网现浇无网现浇系统、复合保温板系统[1]。外墙外保温材料属于保温隔热材料的一个分支,外墙外保温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可供选择的材料性能也越来越多,许多优点得到突出显现。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有效降低各类建筑的能耗,具备防火、节能双重功效,在未来的建筑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建筑是火灾事故发生的高危区,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可以极大的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2.2可选材料的防火性能

在建筑外墙外保温应用的材料中,不同的材料类型的防火性能不同。以下是三种可供选择材料防火等级的比较分析,具体表现如下:无机保温材料以泡沫玻璃和岩棉最为典型,岩棉本身属无机质硅酸盐纤维,在25℃左右的常温条件下,导热系数保持在0.036~0.041W/(m•K)之间,防火能力达到A级要求[2];热固性保温材料中聚氨酯发泡属于燃烧碳化型材料,软化温度接近120℃,目前最高可到达的防火等级是B2级[3];酚醛泡沫是目前机保温材料中比较好的防火的保温材料,防火性能高于聚氨酯发泡,燃烧性能接近于A级材料;EPS板属于热塑性保温材料,防火等级为B2级,具备一定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EPS板在温度接近70~98℃时会发生软化、变形,其防火能力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善,采用抹面砂浆可以提高EPS板的防火等级,当饰面外层温度再次提高时才会发生软化、燃烧[3]。

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火灾危险性

由于建筑自身材料、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是火灾事故防范的重点对象。建筑火灾事故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火灾造成的后果严重。民用或工业建筑一旦起火,建筑内的物品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转移,将会带来严重损失。第二,火势难以控制。建筑内部有许多易燃、易爆设备,发生火灾火势将难以控制,扑灭困难。第三,影响范围广。建筑火灾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会影响与它毗邻的建筑,波及到附近的整个区域,影响民众的正常生活。

目前,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选用较多的仍是有机发泡可燃材料,它含有大量的不饱基,为化学反应性极高的化合物。EPS板保温材料的绝热性能一般都比较高,与外来热源接触后,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材料自身的温度上升极快,达到一定的限度时,保温材料就会发生分解反应或降解反应,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和氧气接触,就会引燃周围的物质,火灾事故则不可避免[4]。此外,大多数的保温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都加入一定的阻燃剂,绝热保温材料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的气体,导致人员伤亡。

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防火措施

4.1规范建筑外墙外保温体系的防火措施我国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但是现行的标准中只对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有所要求,并没有对整个系统的燃烧性能、适用范围作具体的规定.要降低建筑的火灾事故发生率,应该要积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火管理体系,对不同的保温材料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做防火测试,并按相关标准分为不同的等级,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规范使用。以外国的规范体系进行说明:德国在法律、法规中就有明确规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材料,建筑高低的不同,采用的外墙保温材料不同;欧洲应用标准规定,外保温防火性能要分别对整个系统和保温材料进行2次测试。参照国外制定的这些规定,我们可以制定一些规范措施,对外保温材料的应用进行严格的测试和监控。

4.2应用材料的慎重选择

针对不同种类建筑的特殊要求,保温材料的选择是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性能的关键所在。有机保温材料不适于高层建筑和公共建筑,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防火性能较低。无机类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自保温系统等,技术尚未成熟,价格比较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4] 。

4.3在建筑材质结构或构件上采取防火分隔

在建筑结构或构件上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目前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构造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防火隔断、无空腔构造和防火保护面层[3]。防火隔断的组要作用在于防止外墙外保温系统墙面整体燃烧,阻止火势的蔓延。矿棉和玻化微珠保温浆料都可以作为材料选择,此外,也可以利用窗台或伸缩缝,采用混凝土做隔火条带。防火隔断的尺寸应该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确定,外形要与建筑里面效果协调[5]。无空腔构造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解决空腔带来的火灾害,在保温板的施工技术中,倘若有机保温板与基层墙体之间或与装饰面层之间存在空腔,火灾发生后它就会提供氧气和烟囱通道,助长火势的蔓延,带来更大的损失,在施工中应尽量采用满粘法。防火保护面层可以降低火灾对保温材料造成的迫害,保护面层的种类和厚度是防火性能的关键。水泥砂浆可以作为保温层的防火保护面层,但是普通的水泥砂浆再火灾尚未情况下容易开裂,影响防护效果,因此应该向办法提高防护浆纱的耐火性。

4.4加强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组织与管理

外墙外保温很多火灾事故大多是发生在施工期间,因此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明火的使用一定要严格管理,需要进行明火作业时,一定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落实现场监护人,确认无爆炸隐患,落实好相应的消防安全后方可动工。

5.结语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在注重防火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保温效果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节能问题。外墙保温的防火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应该要在规范制定、保温材料选择、防火构造、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材料得到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欧志华,刘锡军,王彦.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火灾特征及防火措施[J].建筑科学,2010,

16(11):33-35.

[2]杨宗焜,杨玉楠,华校生,孙伟东. 从建筑保温材料的源头遏制建筑火灾隐患的设想和建议[J].建筑节能,2009,34(09):1-6.

[3]金磊.反思央视新址“2.9”火灾——兼论我国城市建设灾害风险的警示分析[J].住宅产业,2009,31(04):40-43.

篇8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处方式设计;消防设计;火灾模型

1前言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确认危害,第二是明确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它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物内人员特点,建筑物内部操作方式,建筑物外部特征,消防灭火组织特点等。从而针对每种危害或者每个设计区域选择设计方法及评估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设计针对建筑物结构类型、相应的层高及面积的限制,同时提供了更加灵活而有效的设计选择性。

性能化消防设计包括确立消防安全目标,建立可量化的性能要求,分析建筑物及内部情况,设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立火灾场景和设计火灾,选择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报告等步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典型火灾场景下火灾及烟气的发展蔓延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因此计算的工作量以及各类基础数据的需要量非常大,往往需要采用计算机火灾模拟软件等分析和计算工具。

3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流程

性能化设计利用火灾科学和消防安全工程建立设计指标,评估设计方案;并利用火灾危害分析和火灾风险评估建立从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到火灾场景等领域内所需要的参数。性能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是一种可以对诸如非工程参数(如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定义的工程过程。

4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内容

建筑物的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二是保证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

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是从建筑内人员安全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综合考虑各种火灾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火灾安全性,从而防止人员伤亡。其性能化的设计准则是:烟层下降高度和烟气浓度达到人不能忍耐的时间大于人员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

构件耐火的性能化设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分析建筑构件在火灾中的反应,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火灾稳定性,从而防止建筑物的倒塌。其性能化设计准则是:火灾持续时间小于构件的耐火时间。

5国内外性能化设计应用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firesafety

design

method,以下简称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以来,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性能化设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工作。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英国于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性能化防火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确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新西兰1991年的建筑法案对建筑监督立法体系进了彻底调整,于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于1993年强制执行。1993~1998年,继续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五部分。

瑞典于1994年了新的包含有性能化设计内容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澳大利亚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澳大利亚建筑设计规范》(《BuildingCodeof

Australia》,简称"BCA"),并自1997年7月1日起,在各州政府陆续推行。

巴西于1999年颁布了新的《钢结构防火设计》和《对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两部标准。这是南美首次制定的建筑标准,由SaoPaulo大学、Mi—nasGerais大学和OuroPreto大学编制。标准中引入了如时间计算方法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其他消防安全工程设计方法等性能化的新概念,允许建筑物的火灾安全根据其火灾荷载、建筑物高度、建筑总面积以及灭火设备的安装与否等条件确定,而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做要求。

日本政府于1998年6月对《建筑基准法》进行了修订,引入了一些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并于2000年6月施行;另外,还于2003年8月开始对《消防法》进行修订,计划于2005年施行。

加拿大于2001年了性能化的建筑规范和防火规范,其要求将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表述。

美国也于2001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

目前,已有不少于13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英国、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和美国)采用或积极发展性能化规范和基于规范结构形式下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也正在加紧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性能化设计规范的制定。公安部所属消防研究所承担了几项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如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的研究和制定,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承担的“高层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安全评估技术研究”等。

6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是一个逐步过程

尽管建筑物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有很多优点,作为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一“火灾模型”在性能化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部门的人员都不太了解这种新的设计方法。

有人曾对美国、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建筑管理人员在对待性能化设计和处方式设计在能否保证建筑消防安全,以及火灾模型是否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的态度进行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比较。发现半数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性能化设计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三分之二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处方式设计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为火灾模型不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调查结果参见表1。

世界各国几乎都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对性能化设计技术还存在一个从初步认识、深入了解到最终肯定的意识转变过程。

另外,对于采用性能化方法设计的建筑,如何正确地评估其消防安全性方面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7展望

性能化消防设计已成为世界性建筑消防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消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并将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目前还有许多人不太理解和排斥使用它,但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肯定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行列中来。据日本方面的统计,采用性能化方法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正在逐年增加。

我国也应该加快性能化规范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步伐,充分发挥性能设计的优越性。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促进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1)加强各种火灾预测模型和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拓展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空间。

(2)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究,规范材料性能参数,建立和完善消防数据库,提供准确的性能化指标,为性能化应用积累基础性数据。

(3)深入研究火灾规律、火灾情况下建筑内人员逃生规律和构件变化规律,为各种火灾模型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并拓展计算机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

(4)积极向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介绍性能化设计方法,使他们从认识、理解并自觉接受性能化设计方法。

(5)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性能化设计指南,使建筑设计师能尽快地掌握性能化设计方法的使用。

(6)制定性能化消防设计规范,为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田玉敏.论“性能化”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7).

[2]肖学锋.发展性能化防火设计,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5).

[3]SFPE性能化消防分析和设计工程指南.

[4]倪照鹏.国外以性能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规范研究综述.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1,(10).

[5]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2001.

[6]T.Tanaka.性能化消防案例设计标准和用于评估的FSE工具.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

[7]卢兆明.香港性能化消防规范的应用情况.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2002.

篇9

【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特点;对策

引言: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公共娱乐场所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消防安全隐患,消防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时有发生,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群死群伤。

1 公共娱乐场所的范畴及其火灾特点

消防法规定,公共娱乐场所一般是指供公众使用的下列场所: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非洗浴部分)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为了方便消费者进行消费,公共娱乐场所一般设置在人员集中地段,或附设在民用建筑物内,为了节约成本这些场所一般布局紧密,缺少防火分隔,防火分区小,大多数包厢纵横交错,错综复杂。建筑功能复杂,用电量大。内部装修一般多使用可燃材料,而歌舞厅、夜总会、洗浴中心等为了讲究豪华气派,多采用三合板等可燃材料做为夹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火灾载荷,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几率以及发生火灾后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几率。

2 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隐患原因

形成火灾隐患的原因有很多,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可以概括为两类:公共娱乐场所的硬件建设方面和软件管理方面。

一类是由于公共娱乐场所硬件条件方面达不到要求。主要是指建筑场所在投入使用前由于结构不合理,设施安装不到位或不匹配,产品质量低劣,装修、装饰材料选用不当等先天性不足造成的影响建筑消防安全的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扩建工程难以满足消防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目前许多公共娱乐场所是利用原有建筑改建或扩建而成,其内部的消防设计是按照其原有使用性质确定,受原条件的限制,因此难于达到现有公共娱乐场所的防火设计规范要求。比如安全疏散条件不符合规范要求。个别娱乐场所改建和位于高层建筑内,由于建筑结构等问题,门宽无法扩大。安全出口设置数量、设置位置、安全疏散距离、安全疏散指示标志不符合防火设计规范要求,一旦失火,严重影响人员疏散。(2)内部装修工程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公共娱乐场所为了吸引顾客,室内进行豪华装修,装修中采用大量的木材、塑料、纤维等可燃材料,绝大多数未作阻燃处理,不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3)电器安装不规范。公共娱乐场所所用电器数量多、功率大,电器连接插座部分大多数是裸线使用,电器用电量大, 如果安装不科学规范, 容易因短路、电线路老化、短路过负荷等引起火灾。(4)烟气无法有效的排除。近年来,烟气无法有效的排除是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造成群死群伤后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公共娱乐场所自燃排烟差故均采用机械排烟系统。如果机械排烟系统维护不得当无法正常运行时,一旦发生火灾,产生的浓烟将是造成人员伤亡的致命原因。

另一类是公共娱乐场所软件方面达不到要求,主要是指场所投入使用后由于管理不到位,场所内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知识缺乏等原因造成火灾情况下消防设施无法正常使用,人员无法安全疏散,致使火势蔓延扩大,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者消防意识淡薄。经营者追求最大的经营收益。没有摆正经济效益与消防安全的关系,敢于冒风险,未重视对员工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加上场所的员工流动性大,许多服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消防培训,缺乏必要的消防知识,有的甚至不会使用消火栓、灭火器等常用的灭火设备。(2)消防设备、设施不能正常工作。部分娱乐场所的表演厅内,表演时释放烟雾气体,再加上内部人员集中地方吸烟释放气体浓度偏大,导致烟感探测器不断发生报警信号,经营者通常做法是进行隔离或关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用火用电管理不完善。公共娱乐场所经常增加、更换电器设备,擅自将线路乱拉乱接;使电气线路长时间超负荷运行,甚至出现用铜丝代替保险丝,歌舞娱乐场所内经常发现消费的顾客将未灭的烟头随处丢的现象以及在包间内点蜡烛等现象。(4) 单位未落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一些娱乐场所未建立健全防火档案基本上就是为了应付消防部门的检查,没有真正依照规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自查自纠的巡查记录里的检查内容与实际存在火灾隐患不相符。

3 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对策

根据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火灾隐患,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1)对公共娱乐场所使用的装饰材料要严格把关。要求公共娱乐场所尽量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装修中采用无烟、不燃性的新型装修装饰材料。加强对装修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格认证,加强对施工中的监督指导,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对消防产品进行现场判定及抽样送检,查看进货资料、检测报告等, 确保消防产品百分之百合格。(2)严格控制用电线路的铺设。公共娱乐场所内的用电线路最好采用暗线铺设,裸线应用PVC 管穿管保护,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明敷时必须穿金属管并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严禁使用PVC 管代替,严禁乱拉乱接电线,对于老化、绝缘破损的线路要立即督促进行更换。(3)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照明灯的安装要符合规范。在公共娱乐场所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线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面上设置发光疏散指示标志。消防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能在火灾发生时引导娱乐场所内部的人员进行安全疏散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正确的安装以及日常正常的维护保养就显的尤为重要。(4)严格控制用火用电。电气线路的敷设, 电器、空调等设备的安装和检查维修,必须有资格证的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施工安装规程进行安装。演出、放映场所的观众厅以及包房内严禁燃放烟花。(5)坚持做好消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公共娱乐场所的经营管理者要坚持定期对本场所内的自动消防设施进行检测和保养,对于不具备维护保养能力的公共娱乐场所必须由专业消防公司或大厦的物业单位进行维护,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6)加强部门联合整治。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整改,消防部门要加强与文化、工商等单位之间合作,消除火灾隐患。

参考文献

[1]卿婉丽.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5):111-113.

[2]毛久强.浅谈如何加强对公共场所室内装修施工中火灾隐患的监督检查[C].山东消防,2005(2):119-120.

[3]杨师.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特点及对策.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07:NO.35

篇10

关键词:消防规划;现状与问题分析;改善策略研究

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各种灾害事故与日俱增,并呈现多发性、复杂化、自发性的特点,存在涉及面广、危害性大、恶性循环的后果,社会舆论强烈,给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而与之相配套的消防规划薄弱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通过前瞻性、权威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消防规划,指导城市消防建设,进一步提升火灾防控和灭火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水平,有效预防控制火灾,保障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 目前消防规划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在火灾防控、队伍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讲,当前城市公共消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1)城市消防设施(城市消防站、装备及其他消防设施)相对滞后;(2)消防重点单位、易燃易爆设施布局零散;(3)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消防设备相对滞后,消防指挥体系急需更新;(4)消防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指导和调控;(5)拟建消防设施以及新区建设中用地尚未明确,无法有效保证建设需求;(6)消防建设资金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缺口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消防站数量不足,消防设施布局不均衡、不合理

当前中国城市消防站数量与规范要求差距甚远,多数消防站布局于老城区,新区内消防设施缺乏。由于数量不足,不少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过大,特别是部分新区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远远超过《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规定的4—7平方千米的覆盖面积要求,消防人员从接警到达到事故现场的时间也超过规定的5分钟要求,不能有效保障责任区消防安全。此外,部分消防设施布局不合理,一些消防站布置于交通拥堵的闹市区,不利于平时训练,且交通出警便捷性受到影响;还有一些消防站布置于责任区边缘,无法快速有效完成救援。

1.2 消防站规模偏小,无法满足实际使用及训练需求

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资金投入不足、用地扩张受限等制约条件,老城区大部分消防站在用地面积以及建筑面积上均与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要求差距较远,大部分消防站缺乏标准的训练场地和设施。一些消防队伍需要通过道路进行训练,部分营房无法满足消防车辆及装备的停放,影响正常训练及出警。

1.3 消防设施建设迟缓,影响整体消防格局

由于不少政府对城市消防缺乏长远认识,以项目带动城市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将城市消防设施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的后期。同时资金不足、审批手续繁琐、规划调整频繁等,也影响着城市消防设施的建设进度。由于规划消防站未投入使用,遇到火灾或其它灾害,仍需要调用已建消防设施,使该部分设施负担加大。

1.4 消防装备落后,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消防救援需求

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年久失修,个人防护装备落后。特种消防车辆装备,如云梯车、曲臂车等数量不足、质量较差,无法适应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的灭火和救援需要,直接影响灭火战斗力。

另一方面,标配的消防设施装备及人员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消防需求。大部分消防站按照普通规范要求进行消防装备及人员配备,而忽视了日益多样的消防问题。例如:(1)不少地区高层或者超高层建筑较多,而配备的大部分消防登高车辆有效登高作业高度仅为50米,50米以上建筑火灾需要依靠人力负水袋进行抢险。(2)不少大城市负责地铁抢险救援的消防站,缺少配备高标准的路轨两用消防车等用于狭长、密闭地下空间抢险救援的特殊器材;(3)一些辖区内有大量水域的消防站,缺少配备冲锋舟、橡皮艇、水上救生绳等用于水上抢险救援的特殊器材;(4)负责高速公路抢险救援的消防站,缺少配备交通拥堵时能够快速到达展开救援的高架桥救援摩托车等特殊器材;(5)一些辖区内有大量城中村、旧城棚户区或者历史文物古迹的消防站,缺少配备摩托车、人力手抬泵等小而灵活的特殊消防装备,应对该区域建筑密集、通道不畅、水源不足等问题;(6)一些辖区内存在生产存储经营易燃易爆物品、化学危险品场所的消防站,缺少配备针对处置这部分原料和产品爆炸、泄露等事故的特殊消防装备。此外,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高空救援等特殊领域因缺乏特殊装备,消防问题也日益突出。

1.5 消防设施结构建设不完整,影响消防作战能力

目前中国城市消防设施建设以一般消防站(特勤站、普通消防站)、消防水源及消防装备为主,部分城市忽视消防指挥中心、战勤保障基地、消防训练基地建设,消防修理厂等其它指挥、辅助消防救援设施以及针对大区域水面、地铁沿线、高层聚集区等特殊领域的专业消防站的建设。消防设施结构不完善,普通消防站需要承担大量普通灭火救援以外,诸如消防指挥调度、物资储备、人员培训、车辆维修等消防工作,影响救援进度以及作战能力。

1.6 消防供水、通信、通道系统不完善,影响消防安全体系

当前消防供水难以满足需求,城市主要道路沿线消火栓缺乏,损坏严重,部分河道取水不便,导致消防水源难以保证。

消防通信存在接触警系统操作繁琐、数据资源少、关联性差、准确性低、网络速率慢等问题,无法形成统一应急联动指挥网络,满足多媒体调度指挥的需要。目前消防道路系统不完善,老城区交通堵塞严重,消防车进不去或进去出不来的现象时有发生,消防通道不适应快速到达、及时灭火需要。

2 合理编制城市消防设施规划策略

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最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新时期的城市消防规划,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消防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导及约束作用。针对目前城市消防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应加强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方面设计,形成完整、系统并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消防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消防知识宣传与普及,加快消防设施及队伍建设,加大消防建设资金投入,强化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消防责任。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的消防装备建设,充裕的资金及人员投入,坚实的法律保障等,实现公共消防安全环境的稳步提升。主要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2.1 运用新技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消防站

通过火灾风险评估以及GIS路径服务区分析等新技术消防站布局方式的应用,优化城市消防设施布局。针对传统消防站布局模式布局简单、可操作性差的缺点,目前消防设施布局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情况(路网密度、道路等级、实际车速、拥堵情况等)、灾害源情况(灾害类型、分布情况、危害性等)、实际环境状况(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具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四大原则:(1)安全性。保障所有需求均处于规划消防站有效服务范围内,实现消防责任区全覆盖。(2)经济性。减少消防责任区重叠,避免消防资源浪费。(3)可操作性。减少征迁等项目实施阻碍,满足城市近远期建设需求。(4)便捷性。紧邻城市道路,确保出警消防车辆行驶通畅、可达。

2.2 重视其它消防设施规划,完善城市消防作战体系

为确保城市消防作战体系的完整性,消防设施规划中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实际需求,设置区别于普通消防站点,具有指挥、辅助城市灭火救援功能的城市消防设施以及服务特定区域的城市消防站点。具体设施有:

(1)城市消防指挥中心。用于承担城市消防报警、接警、处警、通信及信息管理等功能,并可结合城市综合防灾的要求,增加城市灾害紧急处置功能。

(2)消防修理所。用于承担消防车辆维修、保养等功能。

(3)消防培训基地。用于承担消防队员拓展训练、技能比武以及外来人员培训等功能。

(4)战勤保障基地。用于承担物资、消防器材、医疗用品、饮食等储藏、运输、快速供应功能。

(5)航空消防站(航空消防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布置于高层集聚区周边,用于承担消防直升机高空灭火及抢险应急救援、日常训练及管理维修等功能。

(6)地铁消防站。布置于地铁站点周边。可单独设置,也可结合普通消防站点设置。通过配置适应地铁灭火救援需要的特种消防装备,为城市地铁的灭火抢险救灾服务

(7)水上消防站(救援点)。设置于大型河流、湖泊,特别是人流量较大的景区周边。通过配置适应水上消防灭火救援需要的特种消防装备,为城市水域灭火抢险救灾服务。

2.3 高标准配置城市消防设施,满足新形势消防需求

一方面,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高标准进行消防设施配置。规划应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标准》、《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配备标准》等规范标准,进行城市消防站(普通消防站及其它消防设施)、装备(车辆、器材)等的配置。新建的普通消防站设置以一级标准站为主,对于旧城区用地受限的消防站可按照二级标准站要求设置,对于老城区已建小型消防站或者规模无法满足要求的,可采取近期保留、远期迁建形式对其实施改善。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差别化配置设施应对各类消防问题。针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高层建筑消防、城市综合体消防、地铁隧道消防、水上消防、化工消防、高速消防、“城中村”棚户区消防、森林消防等特殊消防问题,消防规划中各消防站点应结合辖区各自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消防技术手段,建设差异化的消防设施。例如,对于一些高速公路较为发达的城市,高速消防问题较为突出,结合高速消防“车流量大、危险品多样性、供水难度大、受气候条件影响”等特点,需要增配高速公路救援模块集装箱、救援吊车、救援拖车、大功率泡沫消防车、大吨位水罐车、多功能抢险救援车、防化消防车、洗消消防车、高架桥救援摩托车、堵漏器材、液压破拆器材、电动破拆器材、起重设备、撑顶设备等装备。

2.4 加强城市消防供水、通信、通道系统设计,构建完善的消防安全格局

城市消防供水、通信、通道系统在城市消防灭火、接警处警、救援指挥与决策、消防车辆通行等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消防规划中应重视此方面设计,将其与城市消防设施规划列入同等重要的地位。具体要求如下:

2.4.1 城市消防供水

完善城市新区与旧城边缘区的供水管网,主次干管均采用环状网的结构形式,提高供水及消防用水的可靠性。城市供水管道管径规格必须符合生活、生产和消防供水的综合要求。规划新建或改扩建的城市供水管道,必须按照间距要求设置市政消火栓,若市政消火栓出水量小,不能满足消防车的快速补水需求,还应设置消防水鹤或消防水池。此外,针对市政供水不足等问题,规划应充分结合城市自然水体,设置取水平台,提高消防供水的可靠性。

2.4.2 城市消防通信

加强火警受理系统、消防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火场指挥系统、消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训练模拟系统等设计。高标准规划消防通信网络、设备及软件等,构建覆盖整个城市,联通城市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城市移动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及救灾相关单位等环节,兼火警受理、通信调度和辅助决策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消防通信系统。

2.4.3 城市消防通道

重视城市主要道路网规划,形成纵横交错、联系便捷的网络系统,提高消防车车行速度。积极开辟城市应急专用道,保障消防车辆通行。通过城市消防审批,加强住宅小区及其它高层公共建筑消防通道规划,满足地块内部消防车辆通行及操作需要。此外,由于部分天然水源通过消防取水平台作为城市消防水源,应积极规划供消防取水用的消防通道。

3 结语

城市消防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日益复杂的城市消防问题,必须加强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与执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本文从消防问题角度着手,分析探索当前消防规划编制的策略,并提出实施保障建议。具体实施保障措施如下:

3.1 消防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随意改变。确需进行调整时,须向原审批机关提出,获同意后方可进行。

3.2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规划建设的法律及技术规范、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各消防法规、规章、规定,真正做到依法规划建设管理。

3.3 规划应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的关系。

3.4 为保障消防规划建设的实施,在规划区范围内凡编制城市规划及其它专业规划、详细规划等时,均应将本规划的相关内容一并纳入考虑,具体落实,同步实施。

3.5 严格按建设部《城市黄线管理办法》执行,对规划确定的消防站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予以控制,消防站用地黄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3.6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防灾、减灾、避灾、抗灾以及对消防设施保护的意识。

3.7 加大资金投入,优先建设高标准消防设施及消防队伍。

3.8 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政府消防工作组织领导责任及政府部门消防安全监管责任。

3.9 完善消防法制建设,制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公共消防安全管理需要,便于操作的地方消防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 邓轶,李爱勤,窦炜.城市消防站布局规划模型的对比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8,10(2):242-246.

[2] 宋敏,胡浩.快速城市化进程下消防规划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8,30(8).

[3] 袁宝法.浅析城市消防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J].大观周刊, 2012.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