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家校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家校合作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ICQM 家校合作 个案研究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欧美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家校合作一直是其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在中国的香港地区,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家校合作得以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我们研究团队在考察“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该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相比于香港其他学校,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个案。
一、家校合作概述
现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随着社会变迁速度加快、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复杂,仅靠学校这一专业机构承担所有的教育事务是不可能的。现代公民的健康成长需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任何一个方面的残缺,都会使教育变得不完善,甚至会给受教育者造成终身的遗憾。而学校如果不能与家庭、社会等不同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因素取得协调一致,也会导致各方面的教育功能冲突和抵消。
未成年人由于其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其生活基本在成人监护之下,主要时间均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社会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透过家庭和学校来实现的,这与成人经常独立面对社会事务不同。因此,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社会化场境,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协作,在教育上形成共识,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就指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颁布《综合行动纲领》也提出,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促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作。
在英语表达中,“家校合作”最常见的表达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和“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一教师配合),此外还有“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m involving(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parent participation”(家长参与决策)等。“家校合作”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内地地区的家校合作实践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与此同时,大陆学者也对家校合作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并提出了众说纷纭的见解。关于什么是“家校合作”,我们比较认同如下定义:“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开展有组织的家校合作实践最早的国家,其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也较为丰富。早在1897年,美国就成立了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组织——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并成为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作的主要力量。除PTA外,还有许多推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融合的组织,如全国家长教育协会、全国家长和教师大会、美国儿童研究协会等。在理论研究方面,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认为,家校合作有以下目的:①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等);②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导等);③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的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④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一教师协会等)。另外,美国较具影响力的家校合作研究机构“家庭、学校及社区合作伙伴中心”提出的家校合作的六大领域则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具体为:①亲子教育,学校帮助家长提升其亲子能力;②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建立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③家长辅导子女在家学习,家长要知晓子女在学校所学,配合学校教育,辅导子女在家学习;④家长无偿参与学校的义务工作,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力所能及的参与子女所在学校的义务工作;⑤家长参与学校校政决策,这属于家校合作中比较高的层面;⑥学校与社区建立协助关系,随着家校合作的发展,可以把这种合作推广到社区教育中间去,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家校合作在香港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家长极少有机会踏足学校或参与学校事务。198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顾问团来港,考察香港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指出香港学校缺乏与小区的联结,华人传统文化相当强烈,“学校与教师各自有一股尊严,学生应该服从而家庭应该附和”。这种学校指令学生和家长的学校权力中心模式,是当时香港典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随着香港小区发展和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香港教育署先后推出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推动现代学校的家校合作发展。199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第四号报告书》指出:学校与学生家长互相合作,会为教育带来莫大裨益。1991年,教育统筹科和教育署颁布《学校管理新措施》(SMI),指出家长不应停留在接受通告的被动层面,而应该有机会与教师商讨其子女的情况,并参与到学校的一些事务中去。SMI还建议学校应允许家长和学生循正规的程序适当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并倡议成立“家长教师会”以在家校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在校董会中引人家长代表。1992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第五号报告书》大力推行家校合作,建议成立“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并指出“家长有权知道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和有责任参与教育子女,而家长对子女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和教育专业人士的知识和技术相辅相成”。1993年2月,教育署正式成立“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负责推动学校的家校合作事宜。
在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过去近二十载的努力下,香港的家校合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全港所有政府及由政府资助的中小学校均设有家长教师会。家长教师会的目标及功能:①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及沟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②透过家校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子女在学业和身心各方面健康成长;③透过策划及举办各类发展性及康乐性活动,发展家长潜能,加强父母与子女关系;④借着家长教育,让家长更明白子女的需要,关注青少年政策;⑤让各家长及学校就校政提出意见,推动学校发展;⑥选出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家长校董,与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学校。家长教师会既有家长代表,也有教师参与,是学校实施家校合作事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香港还建立了家长教师会的地区网络,在全港十八个区均成立了家长教师会联会。这些联会对促进区内家长教师会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家校合作、凝聚家长力量、促进教育及社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的家校合作实践
“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由基督教教会办学团体主办,是一所全日制男女生中小学“一条龙”贯通的、以音乐教育为特色的优质私立学校。该校是获得政府以“象征式地价”批地和1.7亿标准校舍基建投入,并自筹两千多万建校,2003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至今已配齐中小学阶段的所有年级。ICQM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办学上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ICQM尽管办学只是短短的10年,但已为香港输送了一批优质毕业生,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
ICQM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但有良好的学术和艺术修养、丰富的创意,更有良好的文化气质、道德操守、使命感,愿意献身本港和祖国,以致整个世界——他们正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该校强调“以灵育为核心”,“以圣经真理为办学的基石,以音乐为培育的土壤”,促进学生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该校在办学中,基督教教育和音乐教育是两个十分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家校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彰显。
本研究重点关注ICQM的家校合作实践。我们在考察中发现,ICQM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家长建立紧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设立家长教师会和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校合作: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是,“引领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意图,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大环境,更有力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自我增值”。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围绕学校展开各种教育活动;另一类是“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围绕家庭展开各种教育活动。以此观之,ICQM的家校合作,采取的是“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但我们分析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发现,在ICQM的家校合作实践中,学校和家长两者的角色是一种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不是“伙伴合作关系”,学校重在“引领”,家长则主要是在学校的“引领”下“参与”、“理解”、“配合”、“支持”。因此我们认为,ICQM的家校合作,可以称之为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
ICQM的家校合作之所以运用以学校为主导的策略,我们认为与其以坚定的基督教信仰立校密切相关。目前,香港由宗教团体主办的学校为数不少,据《香港2011》年报统计,基督教团体开办了639所学校(包括260所幼儿园、199所小学、180所中学)及相当数量的幼儿中心。此外,罗马天主教主办学校和幼儿园也有278所,就读学生约192000人。但是,香港绝大多数宗教团体所办学校,从学校经营的模式、教学的内容、具体的目标各方面看,已与一般的现代学校差异不大,宗教团体更多的只是扮演主办或承办的角色。但ICQM的创办,是要在当代的香港社会建立一所在基督信仰指引下,具有国际视野,充满音乐艺术氛围,理念先进、办学规范、校风淳厚优雅的优质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宗教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艺术气质、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热诚的服务社群精神。ICQM在办学中,尽管要履行香港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但更注重发挥私立学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将基督教教义的宣导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工作之中。ICQM的教师全是基督徒,在校学生已超过90%是基督徒,可以这样说,ICQM是期望全体学生在本校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养成坚定的基督教信仰。而要达至这一目标,就需要学校始终秉持办校宗旨,去主导包括家校合作在内的所有工作的开展。
下面对ICQM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1.家长教师会
ICQM和香港其他许多中小学校,在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并设有专门的家长教师会办公室来方便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每位家长会员(学生家长自动成为会员)每年缴交的25元会费。
ICQM这样表述家长教师会成立的目的:“本校致力推行基督教教育,为了促进、巩固及强化家长与学校间之联系及沟通,建立家校合一的和谐气氛,本校特别成立家长教师会,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桥梁,联系学校、家庭、教会三方面合作,使学生在学业和品德上有更好的发展,促进家长与学校合作,协助推展学校办学理念,同心协力,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ICQM家长教师会上述成立目的,充分体现在该校家长教师会的宗旨上:①联系学校与家庭之联系、沟通和了解,促进彼此间合作;②透过组织各类型的亲子活动,促进彼此间合作,让孩童在智慧、身量、灵命和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得到适当的栽培和发展;③家长与教师能同心协力推动本校的办学理念,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分析ICQM家长教师会的成立目的和办会宗旨,有几点特别之处:①家长教师会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桥梁,要联系学校、家庭、教会三方面的合作;②家长有协助推展学校办学理念的义务;③最高目的是共同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将ICQM家长教师会的成立目的和办会宗旨,与香港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编印之《家长教师会手册》所确定的“家长教师会的目标及功能”相比较,可见ICQM家长教师会并没有提及“让各家长及学校就校政提出意见,推动学校发展”和“选出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家长校董,与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学校”这两条。为此,我们与学校相关人士进行过讨论,校方认为:家长中不乏专业人士,但并一定是教育专才,而且本校有既定的办学宗旨,学校需按自己的意志处理校政。同时,ICQM是私立学校,可不按照政府津贴学校那样设立家长校董。由此可见ICQM在家校合作上校方的主导地位。
ICQM家长教师会自成立始,就一直高效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家长教师会下设行政组(负责策划及推动会内一切行政事务)、义工组(负责招募和培训家长义工)、活动组(负责策戈Ⅱ及推动会内活动)、学生福利组(负责跟进学生福利事宜),这些小组的角色及职责分工明晰,积极为学校提供支持。行政组做好制订工作计划、文书记录、档案收集、经费稽核等工作;活动组负责筹办每学期的亲子活动,如家长合唱团、家长一教师合唱团、大型家长分享会等;义工组专责招募家长义工,每学期都有200多家长报名,其中服务于图书馆的义工——故事爸爸、故事妈妈特别尽职尽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福利组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庭提供辅导,也负责监管校巴、午膳等方面的服务质量。
2.家长学校
ICQM像香港其他学校一样,也设立了家长学校。但是,其他学校的家长学校一般纳入家长教师会的工作范畴,但ICQM的家长学校则由校长直接管理,属于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作上强调学校的主导性。该校对家长学校如此之重视,源于如下考虑:“本校深信要帮助同学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除了老师与家长的合作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也是责无旁贷,因此,本校除了重视学生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家长的教育,本校每位家长都要参加本校的家庭教育课程。”由此也可见,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并不因应家长是否自愿,而是学校的一项规定。
ICQM家长学校重视帮助、引导家长按着圣经的真理去教养孩童。家长学校的学员不仅仅是本校学生家长,也包括他们的亲友。家长学校课程以讲课、讨论、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透过分享经验或现实个案,帮助家长掌握教育技巧,解决切身问题。2010-2011年家长学校主要课程有:亲子沟通、上帝是子女的最好辅导员、全家蒙主祝福、沉迷打机深渊、洁身自爱、主动学习等。这些课程由陈永生校长主讲,同时也邀请资深社工、教育心理学家及其他资深人士授课。这些课程让家长得到成长,进而让孩子得到更优质的培养。
3.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
ICQM十分重视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要求家长主动完成督促孩子完成课业。为此,该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协作,且这些措施也显现出以学校为主导的特点。
(1)学校网页及内联网
ICQM会定期将学校最新的消息上载于学校网页,并将学校通告eNotice上载于内联网(Intranet)。家长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随时上网,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亦可在网上方便地签署通告。这项措施反应良好,深受家长欢迎,每份通告的签署率达70%,有的通告的签署率甚至达到90%以上。
(2)网上家课日志
ICQM将小一至小三的各科家课上载于学校内联网页内,使家长能提醒学生完成家课。而一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各科评估也上载于内联网内,设定各班每天不超过两科的评估,从而增进各科间的协调,避免一天也过多的评估。此措施反应良好,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备评估,又能让家长对孩子作鼓励和监察。
(3)欠交功课措施
为帮助家长了解子女交功课情况,同时鼓励同学准时准时交功课,ICQM设计并实施了欠交功课措施。如学生当日欠交功课,班主任会于学生手册上盖上欠交功课印,需要家长签名,以助家长提醒子女完成功课。如学生于该学期内,欠交功课达五次或以上,需于星期五留堂完成欠交的功课,班主任亦会盖上留堂印以通知家长。如小学生能持续一个月交齐功课,老师会奖励学生小天使印一个并豁免以往的欠交记录,以加鼓励。此措施使学生明白准时交功课的重要性,懂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欠交功课的人数明显减少。
4.学校教会工作
ICQM在学校内设立了基督使命堂,从事宣教使命。基督教使命堂80%的教友为本校家长,方便教会服务家长、引导家长。使命堂两位牧师经常探访教会家庭,了解家长的需要,共同牧养学生。每周五,教堂都组织家长祈祷会,祈祷、分享本周牧养孩子的经验(该校对学生实施“牧养计划”,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措施,也是树立学生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引导家长按圣经标准去牧养儿女。周日家长还带着孩子回到校内基督使命堂参加礼拜活动。此外,基督教使命堂教会还对在学生中开展的宗教活动提供协助。
基督使命堂的教会工作,帮助ICQM实现了家校合一的牧养。这种学校教育与基督教增长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形式,对ICQM办学宗旨的实现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促进。
5.其他家校合作形式
ICQM在家校合作方面,还通过开放日、家长晚会、学生手册等形式,密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和家长同心协力,共育学生。
四、结语
ICQM的家校合作在运作上,似乎有着“学校为中心”的印记。回顾基督教会办学的历史,其实也有着“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但细究之,ICQM的家校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它也有着与时俱进的方面,如成立家长教师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内容针对孩子应对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等,都显示出受到香港地区学校家校合作不断发展这一大背景的深刻影响。ICQM提出要培养“面向2l世纪所需人才”,在办学上,在家校合作上,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潮流也是应然的选择,也显示出ICQM在办学上开放性的一面。
当代社会强调开放,强调对不同主体的尊重,因此,在家校合作的理念上,十分强调学校与家庭建立一种“伙伴合作关系”,亦认同家长对学校决策的参与。这些方面,在ICQM的家校合作上似乎并未得到充分体现。ICQM在学生的培养上,既强调能适应当代社会,又要树立基督教信仰。而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纷繁杂乱,ICQM办学者坚信圣经真理的价值,不仅将自己视为教育者,也将自己视为圣经真理的宣导者,因此在办学上十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得到落实。鉴于此,ICQM在家校合作上突出学校的主导地位是必然的选择。这其实是ICQM对自身办学信念的一种坚守。
- 上一篇:电子商务主要盈利模式
- 下一篇:财务监督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