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技术教学步骤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技术教学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篮球技术是进行篮球比赛的基本手段,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训练效果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本文根据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结合篮球教学训练的特点及规律,对篮球技术教学训练实施程序控制。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篮球;教学;应用;发展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对篮球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其衡量技术的标准,不仅仅是技术全面、准确、熟练,而且还要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快速、准确、稳定、可靠地完成各种动作,并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战术配合行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鉴于此,在篮球技术教学训练中,对其实施程序控制,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训练过程的监控,学生通过信息反馈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篮球技术教学训练的目标
篮球技术教学训练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本队的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只有按一定的步骤进行才能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
1.使学习者掌握全面、正确的篮球基本技术动作,并达到规范熟练程度。技术教学训练的第一步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了解技术动作的方法及其内在的联系,即完成动作的顺序、完成动作时力的传递顺序及动作的节奏、方向、速度等。
2.逐渐把已掌握的技术动作有效地组合,使之成为实用的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并在比赛条件下合理运用技术。这一教学训练程序除了要求技术动作正确之外,主要任务是解决动作之间的衔接问题。进行组合技术教学训练时,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根据比赛中经常出现的技术组合进行筛选,再组合练习。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技术的改进、完善和创新。根据个人特点,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长技术。
二、篮球技术教学训练的内容
把技术体系重新分类,以技术系统为教学单元,抓住技术系统中的典型技术为教学重点,积极地向其它技术迁移,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运动技能迁移形成规律,把篮球技术分成若干个技术系统并组成串联式结构,由浅人深、由简到繁、螺旋递进,使得整个教学训练过程系统有序、合理进行,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技术系统的重新组合加强了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者不仅掌握了各种技术,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技术的异同点。由于技术系统组合练得多,练得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篮球的技术种类繁多,但同一类的技术动作其动作结构大致相同。例如传球技术,可分为单手传球和双手传球两类。单手传球技术中的几种方法其动作结构基本相同,这就形成了一个“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身体状态、持球手法、球处于的身体部位、球的飞行路线。这四个基本环节是建立技术系统的分类基点,同时也是进行技术迁移教学训练的基础每一个技术系统中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最具代表的技术动作,称之为典型技术,学习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这个典型的技术,之后再向技术系统中的其它技术迁移。迁移教学训练时,只需在技术的某一环节上稍加变化就能省时、省力地掌握整个技术系统。例如双手传球技术系统,只要掌握了双手胸前传球这个典型技术,改变出手的方向(向前下方出手)就是双手反弹球;改变出手时的部位(从胸前变到头上)就是双手头上传球。技术系统的重新组合,以技术系统为教学单元,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单个技术系统:包括移动、运球、传球(单手和双手两个子系统)、投篮(投篮和行进间上篮两个子系统)、突破、防守,六个技术系统。
两元技术系统:包括攻防移动技术、运球传球技术、运球投篮技术、突破投篮技术、防守对手技术。
多元技术系统:包括移动与运、传、投组合技术;运、传、投组合技术;传、突、投组合技术;突、投、防组合技术。
三、篮球技术教学训练的方法
篮球技术教学训练的方法要注意系统性。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技术教学训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根据篮球运动的规律和教学训练工作的发展规律,教师和教练员要掌握一系列的若干方法,其间具有内在联系,安排好运用秩序与教学步骤,根据学生不同的条件、水平及教学训练的进度,学生掌握的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注意方法的系统性,并能及时由一种练习方法转换为另一种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难度,强度和对抗性,促进技术一步一步提高。方法之间如何转换,技术之间衔接也十分重要的,根据安排好的秩序和教学步骤,什么时间运用什么练习方法,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又采用什么方法,都要靠教学过程中的深入观察,细致的思索。要有预见性。
根据以上的教学训练目标和内容,可采用以下具体的练习
方法:
1.体会动作练习法:可采用徒手模仿练习和减慢速度练习方法。目的在于体会动作顺序,对于学生建立动作表象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加深学生技术概念的理解。
2.分解练习法:这是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关键主要方法。即在练习中把技术动作按其动作顺序分解成几个环节,而后逐个环节解决,但主要应抓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3.反复练习法:是为强化某一技术动作而进行的连续反复练习。此练习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完成该技术动作时肌肉活动的规律,如动作的方向顺序、用力方向顺序及用力大小、动作快慢与节奏等。最初阶段可用慢动作,逐步加快动作速度。
4.组合技术练习法:在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除了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动作定性,主要是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掌握各种组合技术,为在对抗件下运用技术打好基础。
篇2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理论模型
论文摘要:传统的篮球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高校篮球教学相关资料的调研和问卷调查,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了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
本文拟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为以后的实践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1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中学生203份,篮球教师27份,教练级和篮球相关人员25份,有效率98%。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弊端。下列问题尤为严重:在教育学相互适应问题上,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学生们对自然分组以及集体授课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并且大多数学生反对讲解示范的传统教学手段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普遍感觉学习的技术比较单一等等。
2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2.1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理
从宏观上看,篮球技术教学必须符合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适应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技术、智力等最佳发展邻近区的现状。从微观上说,“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亦就是使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和是否具备了能力、性格,又要看学生能否将知识、技能、能力和性格转化出来,成为现实的力量。
2.2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根据篮球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依据篮球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对球性、动作技术和攻守关系的认知规律,遵循技术多样性以及高强度、高速度攻防直接对抗的现代篮球运动竞赛发展趋势,篮球课程技术的教学原则应该有:(1)注重基本功的教学原则;(2)注重基本动作规格的教学原则;(3)注重弱手弱脚运用技术的教学原则;(4)注重技术组合的教学原则;(5)注重对抗中运用技术的原则;(6)注重适度内部与外部负荷相结合的教学原则;(7)注重智能开发的教学原则;(8)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原则;(9)注重竞争与合作的教学原则;(10)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3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操作层面
3.1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当前篮球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课程的任务”与“课程的目标”不分,课程目标的陈述含糊不请的现状,可采用“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理论和技术,即教学设计者自觉运用分类学习论思想,通过任务分析(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进而确定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的终点目标的技术制定课程目标。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其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最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和类型。例如,“通过本次突破技术课的学习(可省略),学生能够在紧逼盯人的条件下,至少突破3次。”谁?——学生;做什么?——突破过人;在什么条件下?——紧逼盯人;做到什么程度?——至少突破3次。这是一个标准的动作技能形成领域的教学目标,它的构成要素齐备,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
3.2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
首先,在选择诸如最为基本、最常用又易掌握的个人技术中的徒手动作——急停、侧身跑、变向跑、滑步、持球技术——胸前双手传、接球、头上双手传球、体侧传球、单手勾手传球、运球急停急起、运球转身、体前变向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急停跳投、低手上篮、抢篮板球、交叉运步、持球突破等篮球技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突出诸如接球一急停一投篮;接球一急停一突破一上篮;接球一急停一突破分球等一个动作按攻守情况组织成几套组合技术的教学。其次,通过概念模式充实篮球意识的培养的教学内容。所谓概念模式是运动员的知识和比赛经验整体化的一种形式。它是运动员对赛场变化的分析,以概念模式为依据,经过瞬间判断,迅速做出高度预见性和目的性的反映行动的一种策略。因此,通过诸如强调冲抢篮板球、防守首先判断落点、卡位后再抢篮板球、抢到篮板球落地后缓冲保护球、准备攻击的进攻行为概念模式以及控制对手直接运球上篮得分,迫使其向边线、场角或拥挤的地方运球,运球者一停球,应立即上前封堵其传球或投篮的防守行为概念模式等内容的教学,以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
3.3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将篮球选项技术课程教学合理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本掌握主要教材内容为目的。第二阶段是在复习提高第一阶段所学内容基础上,增加组合技术和对抗练习的内容,提高运用的能力。第三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比赛的形式强化所学的技术达到能运用的目的。3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循环组合阶梯”式教学基本形式,即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篮球技术的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循环练习,使动作之间的转化有连贯性,更有实用价值。
3.4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解决课堂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紧密更协调地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采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身体条件等方面指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实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成绩,分为若干层次,将篮球水平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组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篇3
关键词: 篮球 进攻技术 教学方法
1.引言
篮球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学生的喜爱。篮球进攻技术教学是围绕掌握与运用篮球技术这一内容而协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攻技术是竞赛中进攻的基本技术,也是重要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动作的规范性在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而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合理、适当地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信息反馈教学法、“中轴”教学法、“重点”教学法、自主指导使教学法、快乐式教学法、“链条式”教学等,根据四种进攻技术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动作方法和不同的完成方式,适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为了在这个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教学过程中,达到篮球技术教学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析与研究篮球进攻技术教学的特点与方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篮球进攻技术的内容及教学特点
篮球进攻技术包括传接球、运球、投篮、持球突破,它们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是篮球比赛的进攻手段。进攻技术是身体动作与控制支配球的结合、动态与对抗的结合、相对稳定与随机应变的结合、规范性与个体差异的结合。
篮球技术教学根据教学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来进行,同时也要遵循动作技能的形成、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组织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在其过程中,任何时候都有教学与训练的因素,都是动作方法和运用的信息接收与反馈。
3.篮球进攻技术的教学方法
3.1传接球和运球的教学方法——自学指导式教学法
传接球和运球动作结构并不复杂,但要在比赛中运用自如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球感”达到一定的程度。
传接球技术是进攻队员有目的地转移球和进行战术配合的必要手段,传接球不是一个人的行动就能完成的,它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组合技术动作,把球传出并不难,但若同伴不积极移动,不设法摆脱防守抢占有利接球位置,那么传球这就很难把球传到接球者的手中。运球技术是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的重要技术,不仅是个人摆脱、吸引、突破防守的进攻手段,而且是发动、组织战术配合的重要桥梁。
自学指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学教材为起点,依次进行讨论、描述练习、解疑、精讲指导、辅导练习等教学步骤,学生边学边练,理解一层,实践一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技术,在辅导练习中巩固、提高,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以建立学习意识为先导,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主动自觉地强化学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联想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信息反馈及时,易于控制。
自学指导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信心坚定,练习劲头增强。由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在自学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分析、思考,通过亲自实践,进而发现学习重点、难点所在,加之启发辅导、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的适时运用,引导学生对技术动作有感性认识,不仅加深对篮球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的理解,而且加深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对学习过程有充分的预见和想象,知道为什么学,怎样学,在头脑中形成将要进行学习过程的定向印象,从而促使对篮球理论知识记忆牢固,对掌握篮球技术动作的速度加快,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循循善诱,引其入门。学生总是以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去探索,去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但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或袖手旁观,而是不断地加以督促检查和指导。指导时是把激发学生内部活动的方法和外部活动的方法结合起来,既心动又身动,这样的“双部性”和“两动”,使学生既感受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又体会到学习的艰巨性,从而明了一切知识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掌握的道理。
为了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培养学习兴趣,我们摒弃生硬的说教,少讲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常采用设疑的方法,课课有质疑题、思考题,让学生去主动探索、讨论、求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知,渐渐深入,从而去把握学习的规律。或采用双向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发问,很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即老师提问学生以了解其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反问老师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趋向。如此既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加深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教学方案,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学生思维得到积极发展。
3.2投篮的教学方法——“中轴”想象教学法
投篮是篮球运动的主要进攻技术,是得分的唯一手段,动作技术具有准确性、对抗性和技巧性。投篮动作是由肩、肘、腕、指关节与下肢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篮球中轴想象投篮法就是在篮球投篮教学或训练初期,预先在队员大脑中建立起一个自己能知觉到的人体“中轴投篮坐标”,并结合此坐标对投篮技术动作进行讲解示范,让队员结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自身知觉到的“中轴坐标”对投篮技术动作进行想象和自我监控,即是说,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每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着人体中轴坐标的,所以学生在主要技术环节上都得到“中轴坐标”想象的控制,避免常见错误动作的干扰,强化投篮动作的主要用力环节。例如在跳投技术教学时,教师应指出,手臂须沿中轴向上,即肘关节应垂直向上用力,用力轨迹应靠近人体中轴。此时可制定简短易记的动作口诀,让学生进行“自我暗示”。这样,学生投篮时肘关节就不会出现外展或内收现象,动作抛物线轨迹也就不会出现偏差。
“中轴”想象教学法不仅对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规范的投篮技术有显著效果,还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投篮稳定性和命中率。该法是建立在投篮动作基木结构和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之上的,它既能及时地为投篮队员提供准确的身体感觉,还能有效地强化投篮动作中每一个用力环节。另外,此教学方法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想象规律。为学生建立的“中轴坐标”相当于为学生本体感觉建立了一个“投篮的动作坐标”。它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具体的、直观的外部信息,而且有利于得到清晰的“内部信急”,从而准确地体会和形成正确的本体感觉,为改进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创造有利条件,使条件反射的分化抑制得到加速发展,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为巩固、正确的投篮技术动作。
3.3持球突破的教学方法——“链条式”教学
持球突破是持球队员运用脚步动作和运球技术快速超越对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技术。技术动作包括蹬跨、侧身探肩、推放球、加速等,需快速连贯地完成,运用难度较大,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较好地掌握和运用。它的特点是动作突然,攻击性强。
“链条式”教学就是将某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有机地分解为若干紧紧相衔接的链条环,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旨在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消耗、吸收,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技术链条,并纳入学生思维中原有的技术链中牢固掌握。教学中每个链条的各环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各个环节通过游戏的分解练习,加深对技术结构的长时记忆,较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从表象向思维的过渡,为掌握系统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链条式”教学要注重技术的系统排列,每一链条的教学并不需要较大地改变教学的形式,并且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数内掌握技术动作。
“链条式”教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教学中,结合心理训练,建立一套学生内部语言反馈机制,有利于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每个技术环节分练习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意念训练,注意细小环节动作质量的完成,同时体验最理想的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完整练习,这种“想、练”结合的方法,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时控制肌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大脑中强化最佳技术状态的感觉,大大加速良好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加速技术链条各环节技术动作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建立了技术动作知识体系,而且建立了相应有序的链条体系。
4.结论与建议
传接球和运球采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投篮的教学方法运用“中轴”想象教学法,有效地监控整个投篮动作的用力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投篮技术主要环节的掌握,还能有效地纠正易犯的错误动作。
持球突破的教学方法运用“链条式”教学,保证了教与学的逐渐优化,缩短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加深了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优化了教学过程。
篮球技术教学多种多样,不同的技术动作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在篮球进攻技术教学中加入一些“快乐”因素、自主学习因素、“发现”因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等,形成“混合型”教学模式,缩短教学时间,又保证教学质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
[2]滕朝阳.篮球技术“中轴”教学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55-50.
[3]滕朝阳.篮球中轴想象投篮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3):32-35.
[4]刘社桥.篮球技术教学的特点、认知规律与原则[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112-113.
[5]孙世明.信息反馈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试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2):90-93.
[6]冯守东,韩伟杰.篮球技术教学中运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9):103-105.
篇4
论文关键词:篮球教学;对策;探析
一、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篮球教学是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大都有此教学内容。但因学校条件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有较大差异。有少部分学生曾是学校篮球队员,参加过比赛,但也有偏远地区的学生根本没摸过篮球。由于程度差别较大,在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时,基础好的学生不以为然,认为早就懂了、会了,而根本没摸过球的学生,没有切身的感受,又觉得难以理解、掌握,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篮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篮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引起学生动机、维持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有效率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展现。目前,篮球教学通常是由易而难、简单而复杂、基本到应用等原则,循序渐进。但由于体育课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篮球课程,其教学时数有限。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把篮球教学内容分为移动、球性练习、传接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等几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侧重于技、战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提高、篮球意识的培养以及篮球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体能薄弱,对抗能力差以及篮球理论知识的匮乏。这是与“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相违背的。
(二)男女生选择篮球课现状
篮球运动具有极强的运动趣味性,是一项灵活巧妙的技术和变化多端的战术相结合的对抗性很强的竞赛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激烈的对抗性、严密的集体性等特点。男生比较倾向于竞争激烈,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喜欢比较平缓的运动项目,强调的是身心愉悦。通过对各个学校篮球选修课学生的调查,男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为篮球,占总数的44.3%。而对女生来说,她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健美操,占总数的36.8%,其次是羽毛球,占22.1%,篮球对大多数女生来讲,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由此可见,男女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篮球教学设施场地缺乏
场地器材不足是制约体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优越的教学设施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体育场馆、器材的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但由于近几年各校学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总体来说,目前有不少学校还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之需要。大约有30%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场地器材不能保障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阻碍了他们锻炼的热情。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目前篮球的场地器材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此不难看出篮球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篮球教学、课外篮球活动和课余篮球训练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四)篮球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缺乏新意
篮球教学不能忽视该运动是娱乐性与竞技性两种对立统一的。在并存的基本形态中,学校篮球教学要从“普及”与“娱乐性”的教学特征入手,重视教学主体心理与生理同步发展的基本需求;重视篮球教学的育人功能及其篮球文化的丰富内涵等。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体验个人战术行动和整体战术位置关系时意识更明确,能更好的把握起动时机和整体战术行动机会的层次效果。提高篮球教学的授课效果。
二、提高篮球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改进篮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篮球教学内容较多,如何选用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要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多样化。 转贴于
调整课程模式,合理制订篮球教学内容。篮球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入手,改变大而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寻找篮球技术教学的客观规律,抓住主要环节,使学生学到实用有效的篮球技术,应是篮球课程的教学方向。在教学中,熟悉球性的练习,应贯穿始终,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并以此带动其他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时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对学生综合性技术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具体做法:
1、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当前篮球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课程的任务”与“课程的目标”不分,课程目标的陈述含糊不请的现状,可采用“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理论和技术,即教学设计者自觉运用分类学习论思想,通过任务分析,进而确定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的终点目标的技术制定课程目标。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其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最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和类型。
2、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将篮球选项技术课程教学合理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本掌握主要教材内容为目的。第二阶段是在复习提高第一阶段所学内容基础上,增加组合技术和对抗练习的内容,提高运用的能力。第三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比赛的形式强化所学的技术达到能运用的目的。三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循环组合阶梯”式教学基本形式,即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篮球技术的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循环练习,使动作之间的转化有连贯性,更有实用价值。
(二)培养学生篮球学习兴趣
篮球是一项集体的竞争的运动,由投入篮圈的球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游戏。在整个篮球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必须有实践、比赛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篮球技术,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比赛中学会打球;掌握篮球打球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体会乐趣。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竞赛性和对抗性,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加强比赛教学,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锻炼身心,体会乐趣,营造一种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气氛。篮球教学过程中将不再以基本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篮球规则、战术意识、抉择和解难能力作为教授重点。
(三)提高篮球教师专业技术和授课艺术
提高授课艺术是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师要认真研读相关资料,解决课堂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紧密更协调地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采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身体条件等方面指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实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成绩,分为若干层次,将篮球水平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组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收集、筛选、优化,并进行集成,形成针对性更强且综合功效更显著的系统整体教学方法集,无疑对更加有效地提高篮球技术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鉴此,设计“优化集成”教学方法则成为必然。优化集成的基本方法是:
1、在技术技能教学过程中,汲取程序教学法中(1)小步子安排学习,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学习;(2)及时强化原则,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巩固成绩;(3)以自学为主,有助于培养自学、钻研能力;(4)降低的错误率的优点。
2、从教学的第二阶段起,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依靠自己去获取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奋感、自信心、内部动机,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保持和运用学习的内容,则可吸取发现式教学方法中探究一讨论的长处。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使学生能利用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应全盘接受小集团教学的组织方法。
篇5
关键词: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31-05
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之前,我们对体育课教学方法的认识较为固定,即传统教科书中的讲解法、直观法、语言法、示范法、分解与完整法、预防纠错法、游戏与竞赛法、循环练习法、重复练习法等,自新课改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以来,体育课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开始出现“一分为二”现象:“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体育课教学方法同样开始“一分为二”: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并出现了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不同的编写栏目,从而导致了很多具体内容的错误与偏差:有的老师只写了教法、不写学法;有的老师写的教法与学法是不对称的;还有的老师不知道怎么写教法与学法,乱写一通;等等。
把体育教学方法分割为“教法与学法”并非体育课程特有的现象,它是新世纪教育学科改革的产物,对于这个新生事物,我们采用拒绝与否定的态度是不明智的,接纳与深化研究才是正确的选择,但前提是:我们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明确体育教学方法的意义、作用与价值;体育教法的种类、体育学法的种类;体育教法与学法预设的规范性;等等,这就构成了本文的研究问题。
一、再次认识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意义
体育教学方法意义何在?这个问题似乎问的有些多余,因为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着形形的方法,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不多问个为什么,那么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会迷惑我们行进的方向,体育教学方法也是如此。从词义角度来理解,“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我们从上述概念中不难发现,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是“教学目的或教学目标”,换而言之,体育教学方法因体育教学目标预设而立,因体育教学目标达成而亡。结合本年度体育教学质量的讨论选题,笔者把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构图为图1所示。
如上所述,体育课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体育课教学方法为体育课教学目标服务,进而为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预设的体育课目标是配置体育课教学方法的前期;体育课目标的达成是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终结;体育课教学方法选择需与体育课教学目标相一致。
二、体育教学方法划分与种类回顾
规范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所需,也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急需,但其难度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中有关教学方法的提法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因此,教育学有关教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有限;二是前期有关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较为匮乏,划分体系不够科学与完善;三是,体育学科不同于教育其他学科,是一门以操作性为主要特征的特殊学科,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相对不足。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国外有关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根据人的活动特点,把教学方法划分为三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拉斯卡依据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把教学方法归为四类:呈现的方法、实践的方法、发现的方法、强化的方法。
威斯顿和格兰顿根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1)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2)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3)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4)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I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其次,我们回顾国内对教学方法的表述。
李秉德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教学方法分为五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黄甫全教授提出了层次构成分类模式,把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1)原理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2)技术性教学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3)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的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再次,我们回顾各类教材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划分种类(表1)。
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理论对教学方法的划分由于其依据不同而呈现了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学校体育学》教材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划分因其依据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种类:有的按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划分: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的方法;有的按教法与学法进行划分:教师指导的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有的把学法特指为学生练习法;等等。总之,以上划分依据很不统一、种类差别较大,对于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设计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并形成了现有大量体育课教案中教学方法非常混乱的现象。
三、体育课教学方法重新划分
以矛盾论视角分析,“教法”和“学法”是构成教学方法这一矛盾的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教法”和“学法”具有不同的主体,“教法”的主体是教师、“学法”的主体是学生,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两者之间相互关联,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如教师在做动作示范时,学生则在现场观看教师示范的动作);再次,在不同的阶段,两者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教学初期,教师“教法”是主要方面;教学后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学会所学内容,即体育课教学目标达成,“教法”随之告终)。
总之,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与新颖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而学法的主要核心在于是主动地学还是接受式地学、是个人自主地学还是团体合作地学,这就涉及了传统教学方法改革与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变革,根据前期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方法相关性的认识,结合学生学法核心内容,针对体育课教案中“教学方法”描述较为混乱的现象,我们把体育课教学方法一分为二:“体育课教法”+“体育课学法”:体育课教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实施的方法、体育课学法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方式为主实施的方法,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所示,从“教法”角度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关运动技术理论知识的教法。虽然运动理论知识并非体育课教学的本质内容,但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有关运动技术概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把运动理论知识的教法总结为:讲解法、启发法、提问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第二,运动技术是体育课教学的本体,其教法为:动作示范法、实物演示法(图片、展板、模型等)、媒体辅助法、动作分解法、动作完整法、口令指挥法、保护帮助法、动作纠错法、反馈评价法、重复训练法、游戏竞赛法、情景设置法等。
第三,把课改之前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修改为“发展学生心理与社会适应”方法,结合十提出的“教书育人”基本精神,本文把“发展学生心理与社会适应”的方法调整为“育人”方法,具体为:榜样法、鼓励法、奖惩法等。
第四,把传统体育课的“体能”教法简化为:负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并把之前的“练习”改为“训练”,因为“练习”主要是从学生角度而言,“训练”则可从教师角度而言。
另外,从“学法”角度而言,其划分的依据是:一是学法与教法基本相对应,如教师实施了动作示范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观察法等;二是学法主要以学生“主动或被动”“个人或合作”的方式为核心。因此,“学法”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运动技能的习得是学生个人的事,只看不练是不能达成掌握运动技能目标的,所以,涉及学生个人的学法有:如观察法、聆听法、探究法、反省法、模仿练习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动作纠正法、负重练习法、重复练习法、持续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2)由于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长期以来体育课教学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学生的集体学法可采用全班集中学法、分组合作学法的形式,分组合作学法又有:两人一组、三人一组、五人一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
四、体育课教案案例分析与教学方法规范性建议
篮球:体前变相换手运球教案
1.指导思想(略)
2.教材分析(略)
3.学情分析(略)
4.教学步骤(略)
5.具体教案(表2)
(一)以上教案主要的亮点
(1)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2)球性练习内容较为丰富,包含了众多的练习形式:两手弹拨球,球绕环:绕头、绕腰、绕膝、绕腿,双手拨地滚球,持球左右转体探肩,胯下绕“8”字,抛接球:击掌或转体;(3)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形式循序渐进:由原地三个练习转向绕“障碍”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步骤等方面的问题
因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本文选题关联度不大,因此,我们将在另文中具体阐述,本文只对具体教案中与教学方法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体育课教学目标方面的问题
(1)体育课教学目标陈述格式不够到位。该目标表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其主要的缺点在于:首先,技能目标中的“技能”并非特指运动技能,与体育学科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次,缺失体育课中有关“身体”方面的目标。
(2)体育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首先,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较好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含糊不清,不够具体,不具有课后评价的操作性。其次,一方面技能目标之一“使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技术完成练习,一半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大部分能连续运用此技术在游戏、比赛中有所体现”不够具体,没有说明具体的运动技术核心内容,缺乏评价的操作性;另一方面,该课是新授课,也是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能实现吗?显然不能!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只学了一节新课就基本掌握了“篮球变向换手运球技术”,那么这个老师真是神了。技能目标之二“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快速移动能力”并非是运动技能目标;再次,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同伴合作友好相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课中实施路径与操作的可行性。
(3)领域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互混淆。“领域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上位目标,在具体的教案中再次表述领域目标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没有必要。其次“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领域目标吗?是什么领域的目标?
3.教学单元学时不明确
该教案虽说明了是新授课,但没有说明总学时(在教材分析部分也没有说明),这就容易导致该课教学目标盲目化,因为同样是新授课,总学时为3的新授课与总学时为6的新授课,其教学进度是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也是不一样的。
4.动作讲解要领缺失
该课的主体教学内容是“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但在整个教案中却没有该动作的技术要领,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师“讲什么”的模糊性,设想一下,体育教师连主体教学内容的技术要领都不熟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精讲多练”呢?
查询《篮球》相关教材发现,教科书对该动作技术的描述也是不够准确的,如《篮球》教材之一的表述是:“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以由右向左做体前变向换手为例:变向时,右手拍按球的右后上方,把球从自己的右侧拍按到左侧前方,同时,右脚向左前方跨出,上体左转,用肩保护球,然后换手运球,加速前进。
该表述存在的问题是:(1)左右方向没有明确交代是以进攻队员还是以防守队员为参照的。(2)按拍球的右侧上方与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的动作不是“同时”关系,而是先后关系。
查询另一本《篮球》教材发现,其表述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运球队员从对手右侧突破时,先向对手左侧运球,当对手向左侧移动时,运球队员突然用右手按拍球的右侧上方,使球经自己体前右侧反弹至左侧前方,同时,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用右肩挡住对手,接着迅速换左手按拍球的后上方,从对手的右侧运球超越对手。”
该表述存在的问题是:(1)左右方向一般以进攻队员为参照体,而该表述是以“对手右侧”中的对手为参照体的。(2)文中的左右指向有矛盾:最先的“右侧”是指“对手”右侧,之后的“右脚”又指“运球队员”。(3)按拍球的右侧上方与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的动作不是“同时”关系,而是先后关系。
观察图3“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经本文修改后的技术要领为:“以进攻队员由右向左做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为例――进攻队员先向右侧运球,当防守队员向右侧移动时,进攻队员突然移动身体重心至左侧,同时用右手按拍球的右侧上方,从体前右侧反弹至左侧前方,随后,右脚迅速向左前方跨出,并用右肩挡住对手,然后换手运球,加速前进。”
若有口诀则使讲解更为简练:“左侧变向佯攻右、重心迅速向左移、右手拍球反弹前、右脚跨左并探肩、摆脱防守换手行。”
5.“运球抢球游戏”安排不合理
该教案在课的基本部分后期安排了一个“运球抢球游戏”,要求学生在练习中体现所学的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设想一下,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课就能实践运用“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吗?显然不能,既然如此,安排此类竞赛游戏的作用是什么?是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兴趣还是巩固所学内容?如此安排不仅会牺牲前期所学内容的成果,而且更有可能会对所学内容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改进建议
1.理顺体育课时计划(教案)的结构
综合以往体育课时计划设计的形式与内容,笔者把体育课时计划(教案)总结为7个部分的内容:(1)设计理念;(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重难点;(6)教学步骤;(7)具体流程(表格式)。
2.表格式具体流程的规范性建议
建议把之前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放在教案的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表述;把教师活动的具体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教的步骤与教法;学生活动的具体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学的步骤与学法。
3.具体流程中的“教法与学法”表述建议(表3)
篇6
关键词 高校篮球 教学方法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有关教学方法概念的讨论更多的是在教育学、教学论中的某一章所进行的。关于教学方法概念的讨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概念。
其中较典型的“活动说”认为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说”认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手段说”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用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办法说”认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办法”。“步骤说”认为“引导、调节是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它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学科课程)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旨在接受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养内容、教材),师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等。
二、国外高校篮球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美国在21世纪以来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跨学科教育模式、交流技术训练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介绍了哈佛的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等六种世界一流大学的经典教学方法。如根据语言教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了10种语言教学方法,涉及了语言教学简史,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性质,听说法、情景教学法等;就英语的教与学加以系统阐述,提供了全新的、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方法。
总结来看,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力求在教学方法的观念上有所突破,方法上有所创新。这些研究都对以后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三、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校篮球教师都在篮球课程技术教学和理论教学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有一部分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改革离高校篮球科学化、现代化理论化教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篮球教学思想存在偏差,老师学生都太过重视分数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篮球教学也比较重视分数,忽视了“篮球精神”的内涵,使得篮球的教学思想出现了偏差,老师、学生为了分数不惜。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篮球教学的课堂效率也会受到影响,造成了篮球教学的失败。
(二)教学方法内容、方法和手段缺少主题特征。
高校篮球教学的内容、方法多给人以简单枯燥的感觉,导致学生篮球课上缺乏兴趣主动性,不愿听教师上课讲解。学生基本怀着被动接受的心理,这样就缺少了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
(三)篮球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不科学。
当今的高校篮球考试体系不尽完善,一般都是让学生进行三分球、带球上篮、篮板球等内容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单一,这也是造成老师过度重视篮球技巧的原因。考试内容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篮球能力,而且通过一场考试的表现成绩决定学生整个学期的表现,对那些发挥失常、基础较差的学生极为不公平,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四、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方向
基于高校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的分析,结合篮球教学的特征,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归纳综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制度;进一步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等。各高校应选派工作作风好、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高教研究、教研科等部门,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全校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工作。
(二)教师方面
高校篮球教师应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注重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积极提倡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成绩考核方法;重视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
(三)学生方面
在校学生要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竞争能力。改变对篮球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创造力进一步发掘潜能。
五、现有篮球教学研究的不足
首先,现有对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调查统计研究,更缺少科学的量化研究。由此看出,进行一个深入、系统、详细地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对篮球教学方法的研究没有跳出篮球专业学科的枷锁。国外的研究文献大多是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而我国在篮球教学方法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实战和比赛上,从而未达到真正发现篮球教学规律的目的。所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是今后高校篮球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爱莉.竞赛评比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篇7
关键词:体育;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6
一、激发学习激情
(1)利用体育理论课堂教学,介绍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有所触动。通过宣传画报、图片、网络信息、讲座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多种功能和锻炼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
(2)挖掘教材内在乐趣。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把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竞技性、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以活跃课堂气氛。
(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学生们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在篮球课学习定点投篮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让他们选择不同的投篮点,通过努力,去感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怎么学"的科学方法。例如在篮球传球技术的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篮球传球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练习该掌握技术动作的方法,并且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其它的技术动作进行模仿自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2)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创编徒手操做准备活动,自由选择练习形式,自己调节运动负荷;在体育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并指导学生自己确定锻炼目标,选择锻炼内容,并自由组织进行锻炼。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运动能力,并且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同时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是非、鉴别优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观察组和练习组,在练习组的同学进行练习时,观察组的同学对练习组的同学的练习效果进行评价,然后让他们互换再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以及集体评价。体育教师只是在练习之前教给学生评什么和怎样评,让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一般需要安排给学生更多自学时间,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较少,这样教师通常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就相应减少。在体育课堂中,为了有效实施自主学时,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牢固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应该信任并尊重学生,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其次,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步骤、合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点到为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练习。教师应把学堂与讲堂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而不能进行疲劳训练、繁琐分析,而从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在自主学习的初中体育课堂,许多教师往往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跟着学生走。这种过份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也不能为了所谓的自主,而完全友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对中学生而言,对体育教学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自学行为不都是自主学习,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不管是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长还是短,教师的作用都是不能被疏忽的,他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还是活动的监督者,只有在教师的组织指引下,课堂教学才有序高效。例如,在教师简明扼要地讲了打篮球的技战术、传切、突破等要领后,马上把剩下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也不应该闲着,在场边加以监督,中间没有任何干预,时间一定很充裕,学生也很乐意,又能达成了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
有时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领,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学生发生这样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指出错误动作,讲析技术要领,然后再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活动中去,这样就有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这样练讲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动作要领上等到更好的领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体力上得到很好的休息,然后可以投入更好、更深的学习中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四、结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树立"重在引导,贵在转化"的思想,将自己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思""问""练"上来,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锻炼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是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通过自我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他们的生理机能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
篇8
关键词:动作起源;特点;运动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14-03
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和主要学习内容,不管学者们把运动技能定义为熟练的行为方式也好还是完成动作的能力也罢,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都表现为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学练一个个具体的运动性动作,并在学练过程中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结合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特点,深入探讨分析动作起源及其特点,对于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教学可产生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一、动作的起源
人体在神经、肌肉和骨骼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劳动、军事、游戏等动作,也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及运动性动作(以下简称动作)。细心体察不同运动项目动作的共性,深入解析各种动作的产生根源及其特点,有助于体育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考察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动作,可以将这些动作的起源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1.演化而成的动作
田径类运动以及许多活动性游戏中的动作多是由人类的生活、劳动或军事动作演化而来的,是人类基本活动动作在体育运动中的演进与发展,如走、跑、跳、投、跨越、攀爬等。进一步分析这些动作,可以发现它们又是由上肢的推拉、鞭打;下肢的蹬伸、摆动;躯干的扭转、相向运动等基本动作有机组合构成的。当这些动作演化成为体育项目中的动作之后,由于竞技的需要,其动作方法被不断改进并趋向合理,以充分发挥人体肌肉的各种能力,创造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成绩。例如,跳高姿势从屈腿纵跳、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到背越式的演变;短跑技术从直蹬到屈蹬的演变;推铅球从滑步到旋转的演变;等等。虽然技术的不断演进使这些动作与起源时的生活性或劳动性动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竞走和日常生活中的走,跨栏跑和最初的英国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蹲踞式起跑和最初赛跑时千姿百态的起跑姿势,滑步或旋转推铅球和最初的士兵推炮弹,掷标枪和最初狩猎时的投枪等,但这并不改变此类动作的产生根源。
演化而成的动作一般是动作的出现在先,动作技术的演进和理论形成在后;体能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技术细节和运动员体能水平密切相关,并且存在个体差异。演化而成的动作大多属于人体基础性动作或本能性动作,是学习掌握其他复杂新动作的“元动作”,即“动作的动作”,练习“元动作”有助于学生通过技能迁移作用学习掌握新动作,小学阶段的体育教材多是跑、跳、投、攀、爬、钻之类的人体基本活动动作构成,理由和依据正在于此。
2.创编形成的动作
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的动作是人为创编形成的,是专业人员或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为了健身、竞技、军事训练、表演展示等特殊需求,依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规律而人为创编出来的,是人类生活与劳动中原本没有的新生动作。这些动作已不再局限于人体的走、跑、跳、投或者推拉、鞭打、蹬伸、摆动等基本动作,而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上下肢动作和身体姿态以及各种特殊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手位等。例如,五禽戏、八段锦、广播体操、健美操、啦啦操、单双杠、武术套路、广场舞;等等。创编形成的动作随着各体育领域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出现和翻新,如竞技体操中的京格尔空翻、托马斯全旋、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武术操、花样翻新的广场舞、啦啦操套路等。
与演化而成的动作不同的是,创编形成的动作大多具有技术理论在先,动作出现在后的特点,即人们先产生有关动作的创编设想和预先设计,然后再通过专人演练将其实现,并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形成多样化的单个、组合或套路动作。创编形成的动作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和独特的运动风格,这是体育教学中必须予以关注的特点。
3.情境生成的动作
球类运动大多起源于游戏,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让我们想象一下史密斯最初发明篮球游戏时的情形,那时候一定不会有什么反弹传球、运球突破、扣篮、盖帽等篮球技术,一定是人们在轮番进攻与防守的对抗情景中,由于情势所迫而急中生智,为了攻防需要或适应规则等,陆陆续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进攻与防守动作及应用方法,如投篮与封盖、传球与抢断、突破与关门、盯人与掩护等,这些动作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当今篮球运动复杂的技战术体系。这种在比赛的攻防转换条件下,由于攻防对抗及适应规则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动作可称之为情境生成的动作。情景生成的动作在球类运动发展历程中会不断创新和新旧更替,有用的动作流行,无用的动作消失,如英国球星的“马修斯过人”、法国球星齐达内擅长的“马赛回旋过人”等,都已被写进足球教材,成为经典的过人技术,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篮球教材中的原地双手低手投篮动作则早已无人知晓了。
生成性动作一般与特定情景下的应用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应用性和开放性是此类动作的重要特点。虽然球类技术动作也是在人体基本活动动作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每个动作都具有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应用价值,不但能做出动作并且还能在实战中应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与创编形成的动作不同的是,情景生成的动作在实战执行中对外部信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动作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外部信息的变化随时加以修正和调整,而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通过实战对抗练习才能获得。
二、动作起源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不同起源的动作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策略取向和教学侧重有所不同。体育教师应当高度关注动作起源的特点,尊重不同类型动作对学练过程的特殊需求,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实效性。
1.演化而成的动作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演化而成的动作具有体能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体能性是指运动成绩和动作技术与个人的体能素质密切相关;差异性是指动作技术细节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此类动作的技术一般是从运动成绩最优秀的运动员身上归纳出来的,理论上讲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但这最合理的运动技术是与运动员最优秀的体能素质相关联的,体能达不到一定要求或水平,这最合理的技术就不一定能表现出来,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练习者尤其是初学者采用。如果体育教师教授此类运动技术时,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规范技术去要求和评价学生,效果一定难遂人愿。例如,有体育老师反映,当他们向学生反复讲解、分析并强调了短跑的规范技术后,许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跑甚至跑得还不如以前了,不知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最合理的运动技术与个人原有的动作定型以及体能素质现状发生了冲突,学生必须颠覆自己原有跑的动力定型或习惯,以自己现有的体能素质水平去完成最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规范,这怎么可能?又怎能不出现问题?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学习以田径为代表的演化而成的动作技术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体能现状及其个体差异,不能以理论上最先进、最合理的技术标准去规范所有学生的动作,而应充分顾及学生在完成动作时表现出的个体技术差异。例如,不能要求学生在短跑时大腿都能摆到接近水平部位;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时都达到同样的背弓幅度;也不能强求跳远成绩达不到一定距离的学生做出挺身式空中动作;强求小学生在跨越式跳高时做出摆动腿过杆后内旋下压动作;等等。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大肌群工作粗略做出动作轮廓,然后通过大量反复练习,提高体能素质水平,逐渐动员更多小肌群和小关节参与动作,改进完善动作技术细节,才是此类动作技能学习的合理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演化而成的动作大多与人类生活、劳动、娱乐及遗传性本能动作密切相关,原本具有基础性动作或“元动作”的特点,练习此类动作可以成为学习其他新动作的经验储备,如果教师忽略此类动作的“元动作”特点,单纯按照竞技体育的技术标准去要求或衡量中小学生的动作,往往会使动作学练过程失去乐趣而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令学生望而生畏。国际田联十几年前就曾大力推广趣味田径运动,设计了丰富多样、简便易行、富有趣味的跑、跳、投练习和新颖安全的软式器材,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学习借鉴并将其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
2.创编形成的动作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创编形成的动作具有规定性和表现性等特点。规定性是指练习者必须按照特定要求完成动作,必须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即不同的人完成同一规定动作时应该是整齐划一的;表现性是指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风格,如同是肢体动作,啦啦操、武术套路和广场舞就风格迥异,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味儿”和“范儿”完全不同。在大家都能按照特定规范完成动作的前提下,完成动作时对特有运动风格的表现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水平的高低。上述特点启示我们,创编形成的动作不经过教师的示范、讲解、领做等教学步骤,学生无法或很难自行掌握动作,特别是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即通^教师示范、讲解、领做以及设计各种诱导、分解、慢速练习,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此类动作的学练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对动作表现力的培养,使学生细心领悟并努力表现出所学动作的运动风格,不能把武术做得像广播操,也不能把啦啦操做得像广场舞。表现力具有可意会但难于言传的特点,仅凭讲解提示难以奏效,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动作示范能力,彰显动作的表现力,让学生在不断模仿中细心体验、揣摩,努力体现出所学项目的独特运动风格。
3.情境生成的动作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情景生成的动作具有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应用性是指学习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在对抗条件下合理应用动作去克敌制胜,即学以致用,能在对抗条件下应用的动作才算是真正掌握;开放性是指在复杂比赛条件下应用的动作技能对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常要根据对手及外部信息的变化来决定采取什么动作,并随时调整动作的时机、用力、方向、幅度等。例如,在篮球学习中,学习反弹传球是为了增强传球的隐蔽性,使防守队员难以断球,应用时必须根据对手位置、距离等因素来决定传球的反弹点;学习跳起投篮是为了在比赛中利用其突然性摆脱防守,获得有利的投篮时机,应用时必须根据对手的位置、重心等因素来决定跳投的时机等。球类运动的学习乐趣正在于攻防对抗条件下的动作应用和动作的开放性特征,因此,没有应用价值的动作学练,不结合实战需要和开放性特征的练习方法,往往会失去学练动作的乐趣及其意义。例如,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篮球的行进间运球,却从不让学生在对抗条件下尝试怎样应用运球技术突破防守队员;只让学生反复练习持球突破,却从不让学生在真实的对抗情景下应用突破技术,这只能使学生在无对抗条件下熟练做出动作,却无法使学生获得在比赛中应用所学动作的能力,更可能使学生逐渐失去对篮球练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现状和所学球类运动特点,创设特定的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攻防对抗条件下练习所学球类动作,体验动作的实战用途及其应用方法,在实战中逐渐学会打球,这应成为球类体育教学的侧重点和基本取向。
篇9
由于先入为主使然,在篮球教学上,我们传统的单元教学的过程结构也沿袭了体操、田径的法则,总体上体现了“基本技术应用比赛”的渐进教学过程。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不高;教完的东西用不上,学生只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而没有学会上场如何打球;教学方法死板生硬;教学进度缓慢;无场上意识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呢?其实,篮球运动是一项以集体竞争的形式、把球投入篮圈的数量多少来决定胜负的运动。当教师从徒手滑步和徒手投篮“开始”进行篮球教学时,学生虽然在理性上知道这是在学习篮球,但手中无球、眼中无篮,既无同伴又无对手、既无规则又无比赛,事实上他们在感性层面并没有在学习篮球。而且这种过细的教学步骤又一再地制约着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篮球学习,加之单元偏小,学时偏少,常常是还没打上比赛,单元学习就宣告结束了。
系统论研究认为,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有共性但也有其各自的特性,运动技能的教学在遵循一般技能的习得规律的同时,更应符合自身的技能习得规律。篮球技能有别于体操、田径的身体操作运动,它恰恰不属于固定而封闭的动作体系,而是一个动态变化而开放的体系。因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不能客观地反映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精辟的论断:“教的法子必须符合学的法子,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情,必须在水里学习。”这就启示我们要注意一个以“学”定“教”的问题,应该从“学生乐于怎样学”的维度去探索篮球教学的科学化进程。在篮球课堂上学生心里想的就是2对2、3对3、打全场等。所以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与“学”的心理冲突,更何况,学生通过比赛的实践,更能亲身体验到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学习的针对性就会大大地提高。
篮球教学需要体验,让学生体验一种充满活力的篮球,而不是干瘪的篮球单个技术。所以教学中的课前设计第一步应设法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来,而不是先学什么技术。
鉴于对上述遵循“分解整体”原则而设计出的“基本技术应用比赛”型的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与探问,我们根据篮球运动自身的技能习得规律,从学生乐于怎样学的维度出发,设计遵循“整体分解整体”原则的“比赛应用基本技术”的全新教学过程。
鉴于上述认知,我们通过对本校两个班进行了单元教学对比实验,对照班仍采用“基本技术应用比赛”型的教学过程;实验班采用“比赛应用基本技术”的教学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呈现出传球次数多、配合意识强、投球次数多、进攻的有效性强等特点。
二、简化篮球规则
1.降低球篮的高度
球篮的原本高度是3.05m,学生感到遥不可及,把高度降为2.75m,对于素质好、身材高的男生通过练习,在奋力一跃下,许多孩子也可以像NBA选手一样成为“灌篮高手”,孩子们的兴奋与欢快的笑意溢于言表(把篮球架改为升降式)。篮球课改用2.5m高的小篮板,学生大部分能扣篮,有的还做出了“空中接力”等高难动作。
2.扩大球篮的内径
标准球篮的内径是45cm,如能把球篮的内径扩大至60cm,必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投篮的命中率,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从运动中得到满足,找回自信。
三、异化篮球规则
所谓异化,就是对规则进行不断的创新,使之经过创新后更适合学生的客观实际。
1.“积分制”比赛法
“积分制”实际上也可称为“Trops”法,就篮球教学而言,就是通过采用一些特定规则,从而来贯彻“比竞争但更比合作”的教育理念。具体如下:该投的球投篮命中得5分(简称A型);该投的球
没有投中得2分(简称B型);不该投的球侥幸投中得0分(简称C型);该投的球没有投扣1分(简称D型);不该投的球却投了,但是没有投中(包括被对方封盖或“带球跑”违例等)扣2分(简称E型)。
比赛过程中由教师进行报分,指派学生在记录纸上记分,比赛后统计每个队员的积分和全队总分。如果比分相等,则以扣分少的一队获胜。若扣分也相等,则得“5”分多的队获胜,依次类推。
记录方法:2人配合,一人观察并解说,另一人记录(用打“×”的形式),如观察人员说“A型”、“B型”等,另一人则用不同记号分别记在每个队的栏目中即可,最后通过合计算出每队的积分。
2.“每人触球制”比赛法
采用“每人触球制”,即一方由守转攻时,同队的队员必须至少触球一次,否则投中无效,判为违例,由对方队员掷界外球重新开始比赛。
3.“不合理”比赛法
可采用变换人数或要求,例如让技术水平较好的4名学生对一般水平的5名、甚至6名学生进行比赛;也可在人数相等条件下,变换比赛要求,使弱的一方投进一球得3分,抢一次进攻篮板球即得1分,“补篮”进球得4分,强的一方投进一球得2分。这样使比赛双方拼抢更加积极主动,比分却不会拉得很开。这样无论哪一方都必须十分努力才能获胜,有均等的获胜机会,从而使教学比赛能取得较好效果。
4.“成功防守”比赛法
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是一个“一守一攻”的游戏。也就是说一次进攻之后,必有一次防守,只有有效地防守之后,前一次进攻才真正具有价值。篮球圈内已树立了“比赛看进攻,胜负看防守”的理念,可见,防守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比赛过程中,学生“重攻轻守”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采用“成功防守”这一特殊规则,用来评价学生,从而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5.“五分制”比赛法
“五分制”就是事先对场上的五名队员的技术与得分能力进行民主评比,将篮球水平最差的一名学生定为“五分手”,即该同学每投进一个球得五分。次差者为“四分手”,中等者为“三分手”,较好的为“二分手”,最好的为“一分手”(三对三比赛时,也可依次类推,实施“三分制”)。我们曾对此进行过一场对比的比赛实验(时间为各10分钟)。同样是这五名队员,先采用标准篮球竞技规则进行比赛,通过中场休息后,再采用“五分制”特殊规则的比赛。比赛过程中的数据统计方法是由2名队员相互配合,一人观察并解说,另一人进行记录。
四、拓展课程资源,变形篮球运动
所谓变形,就是突破运动项目的原型,或者是几种运动的相互吸纳,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新运动项目。
1.“小篮球”运动
针对学生们的想玩,但又苦于球太重、场太大、篮筐又太高,此外,还容易使儿童形成错误动作,错误动作定型后极难纠正,不利于正确技术动作的形成的现状。可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改革成为小篮球、小场地、低篮架。
1篮圈高:小学低年级(1--3年级)200cm;小学高年级(4--6年级)225cm;中学285~290cm。
2球的周长及重量:低年级,球周长49~51cm,球重量170~290g;高年级,球周长58~60cm,球重量268~395g。
3球场尺寸:标准型,长18m,宽11m;简易型,长14m,宽11m。
2.三人制篮球运动
三人篮球规定每队上场队员为三名,而不是正规篮球比赛的五人,只有一个篮筐,半个篮球场,与正规的五人篮球比赛相比,三人篮球赛的个人进攻面积和防守面积增大,人均投篮次数与持球次数和时间增加,进攻与防守交替加快,因此具有较大的运动量。
3.“无板篮球”运动
无板篮球不仅没有篮板,也没有篮网。它是一项7人制的篮球赛。这种篮球只有篮圈而无篮板,学生将球投中悬挂在3m高、30cm直径的篮圈内便算得分。球场长30m、宽15m,双方各有7人上场,其中3人为前锋,1人为中卫,3人为后卫,只有2名前锋可以进入对方篮下的投球区内投球,
其他球员不能投篮得分,队员持球不得超过3秒钟,不得运球,只负责在本活动区域内传球和防守。规则限制不允许身体接触,深受女同学的喜爱。
4.篮球“三国演义”
这是一种半场玩法,又是一种独特实战演练方式,把通常两队的集体竞技项目演变为三人各自为阵的单打比赛。即三人(甲乙丙)各为一方,在同一个半场进行角逐。在这种既分又合、忽合忽分的攻守转换中充分演示一场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蜀、吴、魏纷争天下的场面。其规则是:三人同时参加竞技,各自为阵,在篮球半场内进行。每场比赛规定得分(或球数)先达到的为胜;或在规定时间,以得分(或球数)多少,判定名次。比赛开始时,由三人划拳(手心手背)单数者获首先掷球权;或在罚球线或其它点罚篮决定谁拥有掷球权,在中场圆弧内掷球比赛。比赛中防守者抢得篮板球必须运出限制区才能再进攻,攻方抢得篮板球则可连续投篮,不必运出限制区。凡是进攻者违例或犯规,由离防守者最近、防守积极造成进攻者违例或犯规的那个队员拥有球权,掷界外球均在限制区的端线两侧以外处掷界外球。无论掷中圈球或边线球,都把球传给某一防守队员,接回传球后方可开始进攻。
5.乒乓球篮球运动
把乒乓球和篮球合二为一,使用普通的乒乓球与球拍,球台比普通球台小一半,中间有球网,球台两端的中线处各有一个直径为10cm的篮圈。双方像打乒乓球一样,每打入篮筐一球便得1分,要是在球无弹跳的情况下,直接打入篮内即可得2分。
6.人篮球运动
(1)比赛场地:长40m,宽20~30m,线宽10cm,整个球场由边线、端线、中线、中圈、队长区等构成。
(2)比赛时间:10分钟,上、下半时各5分钟,中间休息2~3分钟。
(3)比赛方法:每队10~30人,队长1人,如果队长接到同伴的传球,该队得2分。对方队的一个队员站在队长圈中作为看守,防止本方队员传球给其队长。
篇10
笔者来自一线,对常态课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体育课是没有外界想象的不作为,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许是体育教师在执行课堂计划时长期忽视的。表现在,统一的素质练习不够,强度不够,没有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很多体育教师怕出安全事故;女生和部分不喜欢运动的弱势男生运动量几乎为零。一节课内女生准备活动做完后,分组打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由于场地和器材有限,一节课下来,没能轮到几次。而弱势男生则在一旁观看篮球半场比赛,由于基础差,一则自身没有勇气去参与;二则优势学生也不愿意掺和这些同伴,于是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几乎只能是看的份。
上述是本身课堂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当然不是全部。本身学生的体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所任初一学生,从上学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析,多表现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耐力素质普遍差,尤其是男生,全班有2/3的男生没有达到及格线,每班7~8位学生1000米成绩在5分钟以外,甚至出现6分钟以上的。这部分学生往往自身存在较为严重的肥胖问题;二是坐位体前屈成绩出现负数的现象普遍,负数出现率比耐久跑不及格率还要高。三是立定跳远1/3学生在2米以下,2.20米以上者寥寥无几。总的归结为,耐力、柔韧和爆发力素质低下,女生素质整体优于男生,特别是耐力素质这一项。基于上述体质不良现象,学校校长从这学期开始,对体育课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师的绩效挂钩,要求体育课必须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我校常态课实施“课课练”就是从这一背景下开始实施的,经过近一个月的实施,提出以下值得商榷的问题。
课课练内容的“正名”与整体设计
课课练按照过去的观点就是身体素质练习,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程度的误区,笔者了这个观点,提出课课练就是我们的基本教材,而且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开展的课课练内容,25米计时折返跑或10秒钟25米往返跑,其实就是田径内容中的跑的练习。按照以往的观点就是素质练习,定位是练习而不是教学内容,或者不能称之为主教材。而现在我们的观点是,这部分以往认为是课课练素质练习的内容都是常态课的主教材,给予足够的课内地位,甚至安排在准备部分之后的主结构时间段内。
课课练正名后,接下去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由于是主教材,因此,选择的内容范围更加宽泛,不局限于田径和体操(以前往往是俯卧撑、立卧撑、两头起、仰卧起坐等),可以结合球类练习,比如足球带球跑1500米,30米带球绕杆折返计时,篮球全场运球上篮30次跑,撑球俯卧撑,排球两人一组5分钟对垫计数,四人移动换位5分钟计数垫球,两人一组仰卧起传接球计时计数等;可结合一些简易常见的器材,比如跳短绳,3分钟计时跳绳,5分钟踢毽子计时计数。
课课练结合器材开发出更多的与素质相关的练习,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内容,只不过界定问题,足球运球1500米跑,是耐久跑还是球性练习,毋庸置疑,两者兼而有之。其手段上出现变数,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这一内容,既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又培养学生的足球球感,而不是单纯的1500米跑,也不是单纯的运球技能教学。由此,可以提炼出常态课基本要求:学生持续心率高位运行是根,技能跟进是本,两者有机结合。不能这样认为,我这堂课是教技术技能,就对心率无任何要求,只以技术为重;也不能这样认为,课课练内容不讲究技能教学,没有技术含量,而贬低体育教师的课堂作为。
课课练形式须要“统分结合”
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课课练形式往往集体统一进行,在完成主教材教学之后,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素质练习的补充。笔者提出课课练形式统分结合的模式是依据学生学情,学生个体差异决定形式必须是集体统一下的分层练习。所谓“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提出一个达标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达到这个及格线;所谓“分”就是面向弱势群体,教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达到及格线,给这部分弱势学生“开小灶”。开小灶的部分学生就是上文提到的运动量不足的女生群体以及部分旁观男生,有些女生即使达到了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课课练教学中还是要有更多的量和强度的补充,特别关注耐力性素质的培养,以及腰腹肌形体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节奏明快的韵律操,配合音乐练习效果更好,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编。耐力性内容可以结合跳橡皮筋练习来强化,比如四角站位,每位学生在一条边上完成一站跳的练习后,跳到另一个边上继续完成练习,依次进行,可以计数计时。
中学女生往往比较乖顺,容易集体行动,组织效果也很好。最难的就是部分旁观男生的课课练教学,由于这部分男生多数都是自身肥胖引起,有些是运动基础差,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位差生的转化强于十名优生的培养”,在分层练习中,需要降低要求,给每位学生一个近期小目标,比如一节课中能带球跑800米,我就不规定时间,只要求能慢跑完成,过些课时,逐步适应自己跑的节奏后,设定具体的时间内完成,逐步提高要求;学生不愿意参与篮球比赛是因为没有球类基础,我就设计简单的运球练习,先是走动运球,再过渡到慢跑运球,逐步提高要求,只要课时量下去,这部分学生球性慢慢熟悉,基本能适应比赛要求后,就可以组织低层次的比赛,但要求是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运球跑练习,而且是憋气球的运球练习。
课课练实践教学中主要方法分析
众所周知,体育课具有人际交流频繁,互动作用强烈,个性充分暴露,行为表现明显等主要特征。在课课练统分结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方法的积累,避免盲目蛮干,防止给学生贴标签,个别优生滋生骄傲情绪。
1 目的教育法
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上文提到的旁观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体育课上漫无目的,只是看看其他人打球,聊聊天,对这部分学生必须树立目标,提升信心,让他们在体育课有事干,有价值,有意义。
2 纪律教育法
即在教学中应重视课堂常规的培养,避免散漫的教学氛围,每堂体育课都必须严肃认真紧凑,体育教师不能有时间熬到算数的念头。要从提升学生体质的高度来实施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只有以良好的常规教育为基础,教师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弱势群体,让优生有更多自由张扬个性的机会。
3 培养安全感
部分弱势群体往往在课堂上成为嘲讽的对象,甚至有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也肆无忌惮的黑色幽默这部分学生,这是绝对禁止的。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要更多地关注弱势学生,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不断地鼓励和欣赏,培养安全的教学气氛,提高课课练的教学效果。
4 时间重点法
课课练内容不是课堂结尾的教学补充,而是学生的课堂正餐,应该安排在固定的教学结构段落中,一般可以安排在准备活动后的15分钟内,要以主教材的“身份”出现。
5 培养骨干法
在课课练教学中,由于内容相对于主要技术的教学还是较为浅显的,一般是教学技能的专项练习的一个分支练习,一般学生骨干更能适应指导与帮助同学,因此,教学中要不断挖掘优生资源,帮助教师指导弱势学生,这不仅能培养教学的和谐氛围,同时也能提高课课练的教学效率。
6 教学吸引法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合理安排教材、负荷、密度与教学步骤,革新教学方法,利用体育教学本身具有的吸引力,使女生和部分旁观生能在适合运动负荷下逐步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达标基本的要求。
7 榜样表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