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中医教育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  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  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篇2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并不重视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原因是他们以为逻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很有市场,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勒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相倒置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没有创新意义的。二是认为,纯粹逻辑是同义反复,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逻辑思维不仅自身有创新性,而且引发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所以,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科学的发展输送生力军,务必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翻开科学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往往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先导。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带来了古希腊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空前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狂飙;而现代逻辑则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这种史实,的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它,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如此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理非常简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科学都具有创新性;而逻辑思维则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据此,有理由说,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但近代科学革命恰恰没有发生在中国,对此他感到困惑不解,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用不着惊奇的”,[4]中国贤哲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认为:“古代中国赢过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没有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是有限的。”[5]而技术优势没能转化为科学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缺少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人们知道,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大自然客观规律,但要获得对未知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推论,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偏重整体直觉顿悟,而缺乏逻辑思维传统,而且注重实际应用,轻视基础科学研究,这就使中国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却没有产生一门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状元、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般的科学家;有发明了火药的著名实践,却没有发现火药的成分结构,没弄懂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说明离开逻辑思维,知识、技术就是片面的和离散的,只有逻辑思维的介入,才能最终整合成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自身就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能够引发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就在于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基质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用概念进行判断,形成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用命题进行推理,于是就会推演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知道,关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时,人们的感性认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概念思维,对许许多多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之后才抽象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摹写,而是一种理性创新。没有概念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上,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产生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对感官所反映情况的简单重复。一位农学家来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当地人向他咨询能否发展养羊业,他说“要养羊先养猫”,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与众不同的眼光。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他说:“要养羊就要大量种植三叶草,但三叶草要靠蜜蜂传粉,而本地田鼠太多,蜜蜂巢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三叶草的发展,所以应先养猫灭鼠。”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新断定。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本身具有创新的特征。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推理都有创新性质。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必然性在逻辑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样以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析现状而发现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思想观点。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就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人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即物体重量越大,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观点,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认为无可置疑的真理,但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思想试验,对该观点提出质疑,他设想:若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其中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与B捆绑丢下,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体单独落下时快还是慢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和B相加重量加大,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快,但两个物体重量悬殊,下落时慢的B拖住了快的A,所以A与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慢。通过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暴露出来,而包含逻辑矛盾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最后被新的观点所取代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经验知识直接推出一般知识的推理,这种推理天生就有创新功能,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相对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例如,人们发现柳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柳树、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由此人们推出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关于归纳推理推陈出新的创新实例随处可见,都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思维。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异,断定这两个(或两类)对象在另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异的推理。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也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在医学史上,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发现当蛇的动脉被夹紧后,蛇心由于充血变大、变紫,松开动脉则正常,夹住其静脉,蛇心由于缺血而变瘪、变白,松开则正常,由蛇推及人,于是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诸此等等的思维事实,都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被称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性的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中,直觉、灵感、联想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先前艰苦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着脑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一瞬间,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自咬尾巴,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凡此种种,科学家们似乎是凭非逻辑思维悟出科学真理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顿悟无论多么奇特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顿悟之前,都曾冥思苦想,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了无数次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不断思考和计算;牛顿在实验室里忘记了自己是否已经进餐;凯库勒在参加舞会时仍在想着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非逻辑思维是不可能“顿悟”出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的那样,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邦格说得更直接,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很明显,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的确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在紧张的创造思维活动中,没有逻辑,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道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如果是有目标的,那只能是在逻辑思维指引和统率下进行的,如果离开逻辑思维,就等于是神经错乱,或者是裂脑人的互相矛盾的杂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的,而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的,正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确定目标和方向,而且还为直觉、灵感、联想产生的结论作逻辑的分析、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自恰性,就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想。凯库勒风趣地说:“假使我们学会做梦,我们也许就会发现真理,不过我们务必要小心,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头脑证实之前,千万别公开它们。”因为臆想的东西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见,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之后,随之就应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只有这样,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是创新性思维。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诸多路径,但最基本的路径是加强逻辑学科的建设,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作者:魏凤琴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西安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6. 

[2]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3]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99 . 

[4]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 

篇3

 

1科技编辑的智能因素

 

智能泛指智慧和才能科技出版物作为智能的结晶,当然要求科技编辑具有较高的智能智能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先天的成分(父代遗传的结果),即通常所说的智商;另一部分则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这己为现代心理学所证实。智能因素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从科技编辑工作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其智力因素一般应包括下述7种: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搜集和阅读科技文献熟练使用学习工具的能力科技编辑的工作特点,要求科技编辑尽可能地博学,但是任何博学都是相对而言的。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日涌入大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这种信息搜集能力,不能随时补充知识,调整知识结构,科技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感官接受自然信息的能力科技编辑工作实际上是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的系统工程,在这里观察能力作为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因此,观察能力的强弱影响着科技编辑工作的结果作为科技编辑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便保证在鱼目混杂、良莠参半的众多稿件中识别优劣,准确、及时地发现新人,扶植新人,充分发挥科技出版物的职能。

 

记忆能力主要表现为记忆的速度、记忆的广度、记忆的长久性和准确性4个方面。记忆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没有记忆何谈能力。科技编辑应该具有良好的记忆,特别是在记忆的速度和广度方面尤应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把握科技新动向,更新知识,以期博学。

 

思维能力既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又包含非逻辑思维能力严格的逻辑思维使科技编辑可以通过形式逻辑的规则识别、把握、修改作者的文稿,特别是那些编辑本人专业领域以外的专业文稿,可以以此去判断它在逻辑上的自恰性(无矛盾性)而非逻辑思维当中有很多属于创造性思维,如:想象、灵感、直觉、反向思维、发散思维等这些思维形式使科技编辑独具慧眼,能够另辟蹊径,及时准确地把握好选题方向和发表时机,将出版物办得具有特色,极富创造十性。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自然语言、文字和形式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表达能力不仅作用于编者、作者、审者、印刷者、读者之间,同时也反映在作为科技编辑工作的最终成果一一科技出版物上靠这种能力沟通编者、作者、读者乃至整个社会的联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进行选题设计、决策及指挥的能力科技编辑不仅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需要做计划^进行决策,而且在印刷、出版发行,甚至在编辑部自身建设方面均需做出计划,进行决策,负责指挥因而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科技出版物的质量。

 

社会活动能力是科技编辑不可缺少的能力。靠这种能力科技编辑编织了一张作者与编者、编者与审者、编者与印刷出版者、编者与编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网。这张网的好与坏,直接制约着科技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并影响其生命力

 

2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

 

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是由上述7种智能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促逃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而构成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系统框图(见图1)将它形象地表示在此,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作为智信息传递过程。

 

智能系统的输入“装置”,主管信息的追踪学习能力与获取;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别作为智能系统的存储“装置”和信息处理“装置”,进行信息的判断过滤及优化组合;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为智能系统的输出“装置”专司信息的转译和传输。由此可见,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实际上就是以上述7种能力为要素的信息传递系统。

 

对于不同的人,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有所区别,其智能发展情况也不同例如,有的人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却不善于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只猶地表达所接受的东西;有的人学习、观察能力不算很强,却很善于对己获得的自然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善于运用己有的知识,提出新设想、进行再创造很显然,后者的智能系统更具创造性同时也说明,对每位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做统一要求是不合理的。

 

正像对智能系统不能做统一要求一样,对构成智能系统的诸要素,也不能做齐一的要求一般来说,在各方面能力较好的情况下,有一两种能力突出,就能建构一种好的系统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结构,人的智能系统遵循着系统论的规律非加和性原则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要素之和。因此,即使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智能因素只达到一般,并不十分理想,但若整体智能系统的情况很好,就可各种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发挥综合效应反之,尽管某人各方面能力都很强,但如若把握不好各方面的联系,则其智力肯定不会超常发挥,这个人的整体智能系统也算不上是好的智能系统特别是在各方面能力要素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不同人所表现的智能差别主要取决于各自智能系统的结构,即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3科技编辑智能系统的调整

 

现代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都己经证明,人的智能情况虽有先天决定的成分,但大部分是后天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纵然先天因素再好,不注意后天的培养和自觉努力,终有一天会“江郎才尽”;反过来,一个人先天因素可能一般,但后天的教育、培养十分得力,再加上本人的勤奋,其智能总水平可能会高出一般水平,极富创造力任何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努力最终都将有所发展

 

每位编辑的智能系统在他从事编辑工作前就己形成,但这并不表明己经形成的智能系统就是合理的、适合编辑工作的因此改造自己的智能系统,使之向适合科技编辑工作方向发展是必要的系统论告诉我们,要素的功能好,整体的功能未必好;要素的功能不好,整体的功能未必差。因此,科技编辑在改造自己的智能系统时,首先要对自身各方面能力作一个客观的分析,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和规律对欠缺的能力加以补充改造、培养,使之达到一般水平。例如,在追踪、获取搜索信息时,注意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自觉坚持全面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努力避免先入为主片面错觉带来的影响同时要根据心理学的规律认识周围的一切。

 

智能系统应该调整,也能调整智能系统的好坏,关键看人们后天的努力和勤奋程度,而努力的成效又与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直接相关仅就思维能力方面而言,它是科技编辑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使人们这方面的能力很强,但思维能力不仅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非逻辑思维能力关于非逻辑思维是学校教育所忽略的,像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想象、灵感直觉等思维形式,只能靠人们在实践中去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悟得来非逻辑思维中有许多是创造性思维,尽管它给人们的结果是随意的、易错的,但由于它突破了逻辑思维的框框,往往能提出新东西,具有创新丨性无疑这对科技编辑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过程都是必要的有关非逻辑思维的发生、特点、心理、生理机制,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还需研究,因而掌握它要比掌握逻辑思维难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逻辑思维只能靠天赋、靠运气。

 

20世纪人们己经创造了创造学,发明了几百种发明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研究它们,提高我们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如在科学的某一领域里发现了一项新成果,对于这项成果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我们还一无所知,如果找到这种联系进行组稿,无论对科学的发展,还是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都是有益的编辑可以运用创造学中的“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诱发联想,先发散思维,后集中思维,在众多近似荒谬的结果中寻找可行丨性据此联系作者,反复论证,进行组稿,达到最终的目的[3]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不仅正常地做了编辑的工作,同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智能系统的改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采用一定的信息积累方式外,采用下列方法论的原则是有效益的:定向原则,即首先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围绕目标筛选相应的信息,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广博原则,即在精通专业的同时,广泛涉猎有关信息;适度原则,根据各种信息对实现目标的相对价值,确定对有关信息的掌握程度;组织原则,将得到的信息优化组合,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有效驾驭和及时补充信息,调整并完善智能系统[4]

篇4

【关键词】数学 教育 强化 观念

一、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观念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复数时,“1<|Z|≤2”所表示的意义,若用日常语言说明就较麻烦,而懂数学语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维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当好引导者,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民主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本世纪末30年代后期法国出现的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就是由一批年轻人经常集会,在一起探讨各方面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取得的数学成就硕果累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五、确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篇5

人的思维,从思维方法上分,可分为逻辑思维(分析思维)

和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而体现在小学生方面它则主要表现在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有目的地训练创造性思维。

1.放手学生操作,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其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地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综合的整体判断。换句话说,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小学生思维以从对具体形象事物的观察开始的直觉思维为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上有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教材上没有的,创设操作机会,也让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现象,产生对新知直接领悟的思维。例如:在认识正方形教学时,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总结正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测量四条边,沿对象线对折再对折、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等,发现四条边都一样长,看到正方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操作,学生对新知识有了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从而得到正方形的特征,并增强了记忆。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直接用笔在纸上画圆,体会画得圆不圆,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钉、线绳、铅笔头小组合作画圆,学生通过合作画圆认识到圆的构成有圆心、半径和圆形。这一认知过程通过直觉达到了满意的思维结果。

2.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统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处理问题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正确途径。发散思维的含义即求异、求多解。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离开了发散思维,缺乏对儿童灵活思路的训练和培养,就会令思维变得呆板。适当设计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儿童的个性思维特长。开放性问题极具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设计一些不同问题,联系实际自编应用题。例如,请你使用8,15,24这三个数字尽可能多的编成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应用题。学生根据要求,展开个性发散思维,很快得出代表学生个人水平的答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而且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胜利的喜悦,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如,进行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我设计根据条件填问题或根据问题填条件等数学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用去3/4, ?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提出不同问题,得到解答相关应用题的不同方法。

再如,在综合应用题复习时,让学生对一个问题分别填写两步计算或三步计算的条件并列出算式。这样学生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时,还要注意集中思维,使得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从集中到发散,在从发散到集中,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效果。

3.巧设数学问题,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让学生能突破传统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在情况和条件发生变化时,善于打破常规,迅速地放弃旧的想法和设计,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将所学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学习的迁移应用,分析出新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授“倒数的意义”后,设计一道填空题:()×3/8=1/5×()=0.125×()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填写出答案之后,继续思考一些新的不同填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求异状态,寻求填写规。

4.循序渐进,训练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与习惯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通过逆向思维换一种方法寻求答案。如有25名小学生参加乒乓球比赛,实行淘汰制,经过几场比赛才能决出冠军?学生只要逆向思考,比赛只有一个冠军,每场淘汰一个选手,淘汰24名选手,需要24场比赛才能决出冠军。可见,逆向思维比顺向思维寻到了更简捷的方法。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证明能力;思维培养

数学证明教学始终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此前仅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像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则稍显欠缺,事实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学生只有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才能将证明题做好,也才利于接下来数学知识的学习.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存在哪些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几何证明与代数证明两类数学证明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证明类问题对于整个数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有些学生甚至没能掌握最基础的证明方法,在解证明题时存在吃力、无从着手的问题. 具体来讲,学生解几何证明与代数证明时有如下问题:第一,概念的理解有误. 每个概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图形,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殊含义,如果对概念含义的理解有误,不能准确领会各概念的组织、区别、联系,肯定会出现几何语言的领会障碍,最终造成证明过程的混乱. 第二,几何作图零乱. 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来说,首要任务是能够科学地识别各类图形,在大小、形状、空间位置等方面全面把握. 作图以识图为基础,同样要求做到合理、合规. 第三,逻辑思维不清. 逻辑是数学之魂,如果学生缺乏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无法根据题目要求系统论证,甚至出现书写格式的混乱. 第四,证明方法不规范. 证明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问题,方法过程是解决问题成功的关键要素,如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答案,而自己做不到方法过程的独立探索,倘若题目条件稍加变化,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每一名学生的数学证明能力都是一座璞玉浑金的宝库,至于为什么在几年的学习时间里,有的学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的学生则相对滞后,其实这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的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证明能力,其实就是要考虑数学证明能力的影响因素,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个人认为影响因素有四:第一,学习兴趣. 根据相关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有62%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数学学得好同怀有强烈学习兴趣有关,有57%的受调查者从初中开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24%的受调查者从小学开始便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据结果充分证明,若想学好数学,培养浓厚的兴趣是必然过程,而数学证明题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所以愿意学的学生肯定更具解题优势. 第二,大脑思维习惯. 有部分同学的观察留于表象,即便遇到明显的关键已知条件,也无法有效反馈,久而久之便会思维怠惰,而这却是证明题解决效率无法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在多方面,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知识,各种知识的综合表现决定了教师的不同教学能力,也决定了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师的态度. 如果学生的态度积极,则学习效果好;如果学生的态度消极,则学习效果差. 第四,教材因素. 不同教材在内容、思路、难易上都存在很大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证明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推动力或者阻力.

培养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的角度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有些是教师可控的,比如大脑思维习惯,有些是可调节的,比如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有些是难以控制的,比如教材因素. 不管怎么说,教师都应尽最大可能在如下几方面加强对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的培养.

1. 理性思维的品质

理性思维的品质,指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认为所有人都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天分,它主动追求真理、反对迷信愚昧,在解题过程中极力要求注意严谨,因此对于数学证明能力培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培养理性思维品质应当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始终坚持演绎证明法,集中精力进行最基础的证明演绎推理,第二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层次的推理能力要求,使学生都能够把求真务实的意识贯彻到数学学习全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与非逻辑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强调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学会抽象概括、习惯推理证明、认识到逻辑思维的抽象性特点等,这些一向为初中数学教育者所重视,此处不做重点说明. 非逻辑思维是指脱离固定化逻辑程式,对认知对象做出直接判断的思维方法. 在证明题的训练中,非逻辑思维要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非逻辑思维还可再细分为直接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

直接思维类似于直接猜想、识别,具有跳跃性与突发性的特点,能够在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不过分关注细枝末节. 在训练学生的直接思维时,我们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避免脱离基础知识而胡思乱想. 正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所说的那样: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的直觉才是科学的直觉. 其次,应以教材为原点,进行大胆的直接思维的训练,大胆的思维会产生伟大的成果,而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猜想,则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比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任意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比较两个角在度数上的关系,然后猜想并证明同弧对应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形象思维借助直观形象处理问题,解题过程具有形象、概括、整体、灵活等特点. 形象思维的解题过程是对数学素材的重新加工构造,以使原素材产生新的意象. 培养、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应当关照以下几点:其一是用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手段感知形象,这会为解题奠定基础. 比如讲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一条直线,然后沿直线对折白纸,让三角形的三个点落到直线对面,形成另一个同样的三角形. 接下来提醒学生:若想得到轴对称图形,是不是每次都要对折?我们怎样看待直线两边三角形对应点的关系?学生由于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会很快得到正确结论. 其二是注意“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明确建立“数”与“形”对应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思维形成的过程,数轴与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相结合思维方法的有价值工具. 其三,锻炼学生的空间意识,在观察分析图形、绘制图形、分解组合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有利于解题视角变得更广泛、解题思路变得更宽. 因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空间意识培养手段也会相对变化,可以依次借助实物、模型、图象对学生进行感性意识训练.

3. 证明方法合理利用

若想提高证明能力,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证明方法,换句话说,证明方法丰富了,在选择、利用方法时,证明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锻炼. 如果按照推理的顺序,可以把方法分成分析法与综合法;如果按照论据的性质归属,可以把方法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果按照证明对象是否为原命题进行划分,可以分成直接法与间接法. 初中时期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分析法、综合法与反证法(间接法之一),以综合法为例.

4. 积极发现新规律

初中时期所接触到的全部是基础性数学命题,如平行线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不等式性质等,我们要在加深对这些基础性命题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数学命题存在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把证明能力内化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认识数学命题不能只停留于基础层面,还应继续进行拓展、延伸,熟知基本的公理、公式后,还要能以其为支点向更宽广的空间发展. 比如,学生了解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边)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两角相等,并且其中一角的对应边也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发现角角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在发现新规律的同时,同学们的证明能力也会取得进步.

篇7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是进行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劳动者。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功能。这是因为,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同于一般性(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更不同于主要运用人的双手进行具体操作的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劳动价值学说,体力劳动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劳动时间的长短,而脑力劳动价值的大小则应取决于其能动性和创新程度,创新程度越高,价值量越大。脑力劳动巨大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须从历史、人文、心理、思维等各个层面较细致地进行剖析。

(一)高级脑力劳动者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为高深的知识所武装的劳动

他们所掌握的高深知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累性,可使其劳动的创新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因而其劳动支出能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实际上是站在一代又一代代代传承的众多巨人的肩上)。知识的历史积累性,是高级脑力劳动者的超常智力之源!

(二)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异常艰辛的劳动

不仅需要高度专注,还需要创造激情。当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进行到紧张阶段时,就会象艺术家进入创作一样,工作与休息是很难明确区分的,因为进入高度活跃状态的思维活动很难遵循通常的作息时间。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甚至在做梦时,也会突然闪现出一个“创意”来。这也充分说明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的高强度性。

(三)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创造过程往往具有不可重复性

因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同劳动主体瞬时的心境、情绪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可贵的创意、灵感、顿悟的涌现,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是转瞬即逝、难以重复的。这是创造性脑力劳动与一般性(重复性)脑力劳动的根本差别。

二、“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提高的关键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通常认为,人类具有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奇妙的器官――“大脑”,是人类所以能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最根本的标志。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而人具有“创造性思维”,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分水岭。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由于“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富有个性(独出心裁)、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因而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高级形式,能不断产生“创意”(creative idea),在思想观念上产生新的飞跃,这是一切创新之源!因为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一切实践上创新的先导,更具根本性。一个人在思想观念上如果因循守旧,只会循规蹈矩,跟在别人的后面人云亦云,在行动上必然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求具有这种思想状况的人进行创新,就象缘木求鱼,是完全不现实的。因为,创新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突破),只有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飞跃,创新的实践才能实现。

(二)“创新能力”的培育应着重关注的几个主要方面

创新能力是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能以己知为起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陈出新,提出新理论、新学说、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理论、新学说的创立,往往能引发社会秩序的变革;在自然科学领域,重大的创新成果往往会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飞跃。当今世界,一个民族能否称雄世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能力。”

较具体地说,“创新能力”的培育,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对现实世界没有的东西进行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通过对自己已有的认识进行延伸、扩展,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构筑新的形象。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往往同时是最富想象力的幻想家。

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源泉!

2.质疑能力

质疑是对世界上各种各样已有“定论”性的东西进行质疑。因而质疑能力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善于质疑(于人无疑处有疑),是一个人探索精神的表现。一个人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则无进矣。

3.记忆能力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积累和保存知识,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加工必须不断有新的材料输入。学习就是从外界吸收各种思维材料,通过记忆内化于自己的头脑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进行加工,使之活化和扩展,才能从已知创出新知,不断丰富、发展已有的东西,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否则,头脑空空,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是决不能闪现的。因此,博学强记,往往是一切有大成就的学者的显著特点之一。如当代举世闻名的大学问家陈寅恪、钱钟书等就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要什么材料都可以很便捷地从电脑上查到,今天还谈什么记忆能力,已完全不合时宜了。须知,电脑上的东西,都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没有经过记忆,使之内化和活化于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收到“积学以储宝”的效果。

4.自信能力

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都是个性鲜明、独立性、自信心很强的人,独立自主性是创新人才的核心品质,其创造能力往往就蕴藏在独特、鲜明的个性中。

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信,才能特立独行,不迷信任何权威和已有的定论,而能坚持不懈地通过自己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源源不断地开创出原创性的成果。

5.洞察能力

洞察能力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所具有的敏锐、正确而深刻的预见能力。洞察能力的提高,虽不能完全排除天赋的因素,但主要是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能“见微而知著,鉴往而知来”,其中隐含着许多闪耀着“东方智慧”光芒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以上各种能力综合地、灵活地创造性运用,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对“创造思维”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前已指出,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奇妙的大脑。人的大脑是极其复杂、高级的思维器官。人类思维具有多种形式,较深入地分析,可作如下细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非逻辑思维又可细分为: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和哲学思维(悟性思维),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一)逻辑思维重“理”,具有推理严谨、定量分析精密等特点

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式来实现。逻辑思维对确定性、可量化事物的认识,可以编成严密的程序,用计算机模拟再现。”

(二)艺术思维重“情”

主要表现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创作,要达到以情感人,作品的内含不仅不要求精确性地描述,反而要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以便给人较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因而古往今来,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情景交融,善于表达出许多人心中所有、而自己又无法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能超越时空、扣人心弦、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赞叹,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哲学思维重“悟”,同佛教中国化的禅宗有着直接的关系

禅宗讲求的“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感受。”一般地说,“所谓悟,是运用直觉、灵感、想象、联想、类比、假设等手段,经过思维的飞跃,突然了解、领会、判断以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现象。”大量实践证明,对确定性事物的认识,有赖于理性;对不确定性事物的认识,则有赖于悟性。许多表面上看来不确定的无序现象,实际上其中也是深藏着一定的有序性的。大量无序现象中的有序性,是不可能直接用计算工具“算”出来的,而有赖于高智慧的人通过悟性思维“悟”出来,据以作为行动的指南。

属于非逻辑思维的艺术思维与哲学思维都具有不追求精确、清晰、规范和可量化的特点,这是它们之间的共性。那么,我们又应怎样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所在呢?

哲学思维可以看作是艺术思维的升华和超越,因为它更具深刻性,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领悟世界!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亦称《道德经》),全书只有5000字,被尊称为中国智慧的源头。其最大特点,就是围绕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来探索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显示出既高屋建瓴、又包罗万象的大视野和大智慧!因而被称为世界哲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受到普遍地尊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皇皇大著《史记》中作“老子韩非列传”就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申子、韩子……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老子哲学所包含的超越时间的真理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司马迁不惜长期忍受世人不能忍受的屈辱和痛苦用血泪写成的《史记》,将“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融合在一起,是用老子的哲学思维观察事物的卓越范例,也是司马迁本人以其大视野、大智慧融入其中的生动体现。

(四)直觉、灵感是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灿烂之花

哲学思维重“悟”,“悟”孕育“创意”(creative idea),而“直觉”与“灵感”则可以看作是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灿烂之花。这是由于“直觉与灵感”思维能发挥独特的突破性的创新作用。许许多多为人敬仰和怀念的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奇谋”,科学家特有的“顿悟”和“豁然贯通”等等,都是在说明直觉与灵感思维在关键时刻建立的奇功。

爱因斯坦依据自己的科学创造实践,得出结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还认为:在科学发明创造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颖见解的提出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于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在这里,是将直觉与灵感并提,说明它们之间有共性。共性在于:直觉与灵感都是非逻辑思维方法,当逻辑思维方法失效时,得依靠非逻辑方法来开辟新路;直觉与灵感,都发生在潜意识领域,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交融的结果;都是基于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经外界信息的意外激发而突然地显现的,表现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不可能是无源之水。

而其不同之处在于: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积学以储宝”(《文心雕龙》,见前引)形成了智慧的潜力,灵感是在环境比较宽松、心灵自由自在、从容不迫、无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力突然闪现的;而直觉则是在遇到外部强大压力,情况非常紧急、千钧一发的情况下,潜力突然发挥出来的。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射石的故事,可较好地说明这一点。

(五)以管理会计师面临的时代挑战为例,分析人的思维方式与先进信息技术的关系

篇8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 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旧的教育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已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就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创新教育。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

一、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力争创造适宜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地进行创新。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这样,不仅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的思想僵化,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教师都不要让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目标,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训练。

1.加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思考问题时,教师要想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见解,必须依靠聚合思维,它是跟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循环往复,直到创造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项选择、多题一解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训练发散思维。

2.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但是直觉和灵感产生以后,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严密论证和实践检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示范、引导和逐步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抽象和概括,并运用有关知识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猜想的心智,为探求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

3.注重发散思维习惯的养成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心地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从而养成发散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探索创新。例如: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求异因素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求异成果的价值。当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应细心点拨、潜心疏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这样,学生会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面对问题时就会积极地作出“还有另解吗?”的求异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和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还应该激励学生去思索、去动手。”数学教学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

五、重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的培养

首先,创新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其次,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创新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以人为本,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潜能和创新情感,使之走上健康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25.

[2]李其福.自主探索的几种方法.中小学数学(教师版),2003,(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艺术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方法 创作思维方法 整体性思维方法 曲式

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马可先生曾说过:“程式决不是坏东西,正相反,古今中外,任何艺术总有一定的程式。没有程式,就不能将传统的创造经验固定下来;没有程式,就没有艺术风格,就没有艺术品种之间的差别。” 何谓程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套路。

科学的方法,在一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看成是一般科学思维方法 ,即各门集体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对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的专门方法的概括与总结,是具体科学思维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之间的中介层次的方法。

音乐专业许多同学大三时已经对传统曲式分析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在进入后两年的学习中,除了运用传统曲式理论分析音乐作品之外,研究浪漫派后期至二十世纪以来的作曲技术理论以及掌握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成为更为重要的学习方向。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理论研究与分析实践形成很好的互动关系,成为大家进一步追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创作服务是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功能。所以,关注和研究作品曲式的分析成为音乐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学科技能。然而,大多数的情况却是对作品的曲式结构不能全局做出明确地判断,对乐句和乐段的划分不确定,对作品的和声分析不透彻,对作品的分析报告做得不详细不到位。

针对以上的情况,可以采用艺术思维方法进行曲式学科的的学习。艺术思维方法包括抽象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创造思维方法等。对于曲式分析学科,比较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方法、创造思维方法以及整体思维方法。

首先要明确艺术抽象思维是从无数艺术现象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从曲式分析的角度来看,分析曲式作品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了解不同作品的曲式结构,既要看到作品的不同曲式结构特征,又要看到不同曲式特征之间的相关点和共同点。逻辑思维方法,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艺术世界的过程,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是艺术理论过程中常用的逻辑方法。创作思维方法,即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灵魂与核心,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创作的准备阶段;2.创造的酝酿阶段;3.创造的明确阶段;4.创造的验证阶段。它有两种形式:1.非逻辑思维状态的创造性思维,如想象和灵感;2.逻辑思维形态的创造性思维,如直觉归纳。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辨证;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组合。整体性思维方法,即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和它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和表现的思维方式。

通常我们分析一首作品往往要将以上几个思维方法的相结合。下面我们以舒曼作品《梦幻曲》为例来说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曲式学习的重要性。

《梦幻曲》这首作品,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音乐的整体手段,即分析该曲的主题的构成、发展以及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结构。该乐曲的主题就是乐曲的前4小节,曲式结构是并置形中段的三段曲式。呈示段的第二句用主题材料进行发展,通过变化重复的手法将主题再次演绎。并置形中段也是运用用主题材料进行发展,频繁转调手法和展开型写法展开。再现段是呈示段的变化重复。

在这首的宏观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抽象思维是从无数艺术现象中把握一般。对乐曲主题的发展和曲式的构成,我们就运用了逻辑思维方法,运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该作品的发展。同时,也运用了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把这首作品的个性化的曲式特点呈现出来,它与整个曲式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在呈示段的第二句主题的变化变化重复,又运用了创作思维方法。

在微观方面,我们要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或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旋律、音程关系、进行方向、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音色、音区以及织体等。如何将如此之多的音乐表现要素融入曲式学的分析当中,需要我们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该曲呈示段第一句是上行级进和跳进的旋律,从中音区的“1”开始,然后反向跳进和级进下行,迂回成S型的波浪起伏的线条,中速的,力度弱,歌唱性的,比较悠长的节奏形态,F大调。第二句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用原材料发展。开头与第一句相同,第6小节音乐旋律大跨步跳进上行,为音乐的发展增加了张力,是音乐情绪增涨,有短时的离调到F大调的ⅴ7/Ⅵ,转调至C大调结束。

篇10

一、对直觉思维的理解

(一)内涵

目前,研究者虽然对直觉思维的内涵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它就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思维的高级活动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作出迅速、综合性判断;直觉是由情感、意志及直接认知所构成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不是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是通过无意识或潜意识表现出对事物本质有一种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也就是对所探求问题的"一眼看穿"。直觉也与"顿悟"伴生,因为顿悟是指人们对长期探索而未能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突然性领悟,也就是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的"茅塞顿开",是对真理的顿然觉悟,所以直觉和顿悟统称为直觉思维。

(二)特点

一是简约性。直觉思维对思维对象是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并通过丰富的想象而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省去了逐步分析的中间环节,是跳跃式的思维过程的瞬间简缩,但它却清晰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它依据事物整体及最突出的特征来做出大致判断。如教学第一册的"认识图形"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借助幼儿期(学前期)和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直觉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图形再观察它们的表象。通过直观比较,作出直觉判断,说出图形名称。

二是互补性。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直觉存在于逻辑方法运用过程的整体或局部,而分析思维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一位老师教分数应用题:轻机厂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14天完成,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零件数比原计划多。加工这批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独自列出不同算式,看谁列得多?最简便?结果孩子们在黑板上写出了几种解法:

(1)1500×(1+)x=1500×14(2)14÷[1500×(1+)÷1500]

(3)1500×14÷[1500×(1+)](4)14÷(1+)

(5)14÷[(1+)÷1](6)1÷[×(1+)]

从学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既有分析思维的逐步推理,又有抛开具体数量、排除多余条件而进行假设猜测的直觉思维方法。多数学生列出(1)~(3)式是习惯于分析思维。列出(4)~(6)式则具有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的成分。由此说明,分析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逻辑思维方法可作为组成因素渗透到直觉思维的过程之中;有时直觉思维也需逻辑思维来验证其结果。

三是创新性。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于细节的推敲,而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使它的想象既丰富且发散,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从而具有反常规律的创新性。正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试图解决数学问题之前,脑子里都可能同时涌现几种思路,应该抛弃哪些思路,确定哪条思路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时,需要借助直觉思维进行辨识。

二、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

《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都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其它思维方法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四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用直觉思维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受逻辑和常规的制约,在做数学题或回答问题时,"莫名其妙"的事常有发生。这正是他们富有直觉、猜想甚至幻想的思维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有的学生瞪着小眼睛久不动笔,但突然又列出了算式或回答了问题(结果不一定对)。老师习惯于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算?"站得笔挺的小孩有的脸红耳赤无言以对,或有的说来说去说不清。类似这种情况,往往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只要答案正确就该肯定,老师大可不必要他说出"想的过程";换句话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逻辑思维的框套里,而应当给予鼓励表扬,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以呵护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萌发,诱导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启迪直觉思维的数学活动,诸如:精心设计教科书里《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课的训练内容;在低年级多玩些"猜一猜"、"走进数学王国"等数学游戏;在第二学段则有机安排些"脑筋急转弯"、"智力冲浪"、"趣味数学"等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灵感,使他们在乐学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综合简捷思考问题。布鲁纳说过:"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途??。"直觉思维是以跃进式、快速地对知觉对象作细致、全面的观察,并动用他的全部知识经验进行急速思考、提出假设,敏捷进行判断,经瞬间的思考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直觉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