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护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急救护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震灾害 ;手术室;紧急救援护理
地震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现象,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此次世界罕见的重大地质灾害中,绵阳市中心医院这座处在重灾区的一座三级甲等综和医院承担了举足轻重的医疗救援任务。手术室是进行诊疗及抢救的重要场所之一,5月12日3pm至5月14日在抗震救灾中与各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共完成485例灾民手术的配合。救治的灾民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91岁,对于此次抗震救灾中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现总结归纳如下:
1建立临时手术室
地震发生后,原有手术室遭到了较大破坏暂不能使用。在院部的统一领导下,在院前的广场地带搭建了空间较大的帐篷6座, 设立为临时手术区域,其中设手术间4间,物品洗涤处置间1间,物品消毒供应1间。并立即停排择期手术,24小时开放手术室。手术区域设在靠近急诊急救区域处,可以缩短受伤灾民的搬运时间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2手术用物
抗震救灾早期由于地震的原因,原有手术室遭到较大的破坏,院内大型洗涤、消毒灭菌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新建立的蓬区手术室需立即筹备手术用物,合理有效的应急性手术用物的管理对保证医疗救援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1手术器械的准备与灭菌
抢救的第一阶段,约90%伤员是骨科、脑外科大型清创缝合手术。原有手术器械运行模式已远远不够,立即组织人员拆散原有器械打包模式重新组合手术器械包,将原来的6个手术清创缝合包增加到47个。对于使用的特殊器械如:咬骨钳等均采用单独包装。截肢器械包简化成:两把扣可钳、两根线锯条组合成的包,单独包装灭菌。为了应对大量手术运行,原有的高压蒸汽灭菌系统器停止了使用为保持有效灭菌,将所有的快速灭菌器集中进行消毒以应对器械的使用。
2.2一次性消耗性物品
应对如此巨大的伤员群体传统的无菌敷料准备和打包已供应不及,在这个特殊时期一次性无菌手术巾、手术衣等一次性无菌敷料的使用在保证手术的无菌安全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次性无菌敷料的使用节约了物品的洗涤、打包、灭菌的时间,节约出的护理人员更好地配合伤员的手术工作。
2.3器械的洗涤、打包处理
器械的洗涤空间设置在有下水道处,洗涤区内放置4个容积较大的塑料储水槽。塑料储水槽内分别装入清水,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含酶浸泡液、清水。手术用后的器械立即放入清水冲洗掉血迹污物等,再放在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内进行浸泡30分钟,然后放入含酶液体内浸泡5分钟,最后放入清水内彻底洗涤干净,再擦净水分打包消毒灭菌。
3人员的管理
在本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医疗救护呈现的是一个长期连续的作战状态。手术室工作需要24小时开放,且手术量超出日常工作量的几倍。手术室工作与日常工作相比无间歇。因此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取消休假,并合理安排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实行有效分工为以后的抢救工作的高效率、有序的运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1 壮大护理队伍
手术室共有员工41人,其中护士40名,消毒员工1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超出日常手术量近5倍的工作量,由于体力透支,这些员工在恶劣的抢救工作环境中很难24小时持续的保持高效的工作质量,因此壮大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地震发生后立即由护理部统一协调,调配全院曾经在手术室工作过的护士和有手术室工作经验的护士共计8名,从供应室调2名洗涤消毒人员,共计10名护理人员到手术室,协助手术的抢救工作。
3.2合理排班与明确分工
本次地震属于特大地质灾害,外伤重病员非常多,救护车大约5分钟、10分钟一辆,有时是卡车运送来,一次送来的伤员约十几名左右,24小时持续进行,此现象持续到灾后5、6天。受伤灾民伤情多是压砸伤,伤口泥沙较多,清创处理繁锁,劳动量非常大。为保证医疗救援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实行三班倒,24小时连续工作。
救治灾民需要大量无菌手术器械等物品,本次特大地质灾害造成大型消毒灭菌系统严重损坏,物品的灭菌只能利用小型快速高压灭菌器进行消毒。因此在原有后勤人员的基础上增加器械洗涤、打包和消毒人员是非常关键的,设置2名污物收集人员到手术间收集清理垃圾,1名无菌物品准备人员、1名无菌物品传递人员,手术配合护士只在帐篷内配合手术。此项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有效工作效率,在抗震救灾的前48小时内,4个简易手术间成功完成了485例手术。
4术中配合
术中手术配合护士动作要准确、轻柔,全神贯注配合手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器械配合区及手术野周围敷料整洁干燥,避免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被污染,从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控制院内感染?。此次地震中前期手术的伤员90%是大清创手术,创口内泥沙、污垢非常多,需要大量的生理盐水。由于时间紧迫按常规边开启生理盐水的铝盖边冲洗会耽误后面的伤员的抢救时间。则需安排一名工人专门从事开启生理盐水的铝盖事项,并将开启铝盖的生理盐水送到每个手术间以供使用。
5院感管理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具,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1]。因此凡是清创缝合手术我科均在使用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具。清创不彻底易造成伤口感染,严格进行刷洗和清理创口内泥沙、污垢,用大量的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是预防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手术中和手术后特别加强对针头、刀片、空安瓿等用后的管理。注射针头严禁双手回套,直接装入防水耐刺的锐器盒内满3/4即密封焚烧处理。凡术中所用的一次性物品及废弃物品满3/4后均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运出交清洁公司焚毁处理[2]。
手术人员手的消毒:手术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正确的外科洗手是阻隔手术人员携带病原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3]。在帐篷区手术室内是无常规外科的用流动水、肥皂刷手的条件,我科室在我院院感办的指示下采用外科手消毒速干型消毒剂进行外科洗手消毒。消毒方法为:先用清水润湿双臂(肘上7cm),然后用原液5ml搓洗2-3分钟后洗净污沫,用无菌毛巾擦干,再用原液1-2ml均匀涂抹前臂形成保护层,待干后带无菌橡皮手套。
6小结
在抗震救灾初期中,人力资源不足,无菌物质的严重缺乏是整个救灾中最大的救援障碍。 如何把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到最大效率是整个医疗救援成功的关键。一次性无菌物质的充分准备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使用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以上应急性管理措施我科在篷区成功的进行了485例手术的配合,在手术配合中不仅要有快速的操作更要严格无菌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我科护理人员在救灾中严格执行上述工作原则在篷区进行的485例手术只出现了1例感染手术,不仅在工作效率上创造了历史性突破, 在如此恶劣环境下院感控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宋峰、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4-255.
篇2
【关键词】手外伤 应激反应 心理护理
手外伤是较常见的急诊手术,病人由于剧烈的疼痛和较重的心理负担,多数表现过度紧张、焦虑。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有应激反应。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85例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除按一般外科急诊护理常规护理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语言护理,心理调适,行为放松疗法,观察病情和遵医嘱对症处理。由此减轻了患者的应激反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心理护理效果。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外科收治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18~73;平均年龄26.7±12.6岁。
2心理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手外伤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发的。因此,患者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加之面对陌生的环境及面孔,容易出现极度紧张及恐惧的心理。因此,必须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初步了解病情,热情解答疑问,并说一些宽慰的话。由于病人多由重物挤压所致,手部末梢神经较丰富,表现为剧烈疼痛,并且对手术成功与否及术后是否影响生活等问题颇为关心,因此要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介绍手术医师及成功病例,使之消除顾虑,产生安全感,正确面对手术,积极配合麻醉。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情绪反应如焦虑、担心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教,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放松,例如:做深呼吸、分散注意力[1]。病人手外伤后往往出血不止,导致患者过度紧张,易出现休克状态。因此,做每一项操作时,均应先告知病人。防止微小刺激加重病人的恐惧心理,导致意外的发生。娴熟的技术也能减轻病人恐惧,增加对手术的信心。
2.2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开始后,及时询问病人的感受,观察病人反应,借以了解麻醉效果。同时密切注意手术进展、生命征及输液情况。并及时反应给麻醉师。术中不可谈论与手术无关或对病情不利的话题,以免使病人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特别对严重手外伤病人由于突然中断工作,丧失劳动能力,面对病情颇为关心,注意力全集中于医护人员的谈论中,任何坏消息都会对病人造成心理伤害,所以在病人清醒时尽量不谈论病情,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
2.3术后心理护理:术后回访病人时,仍然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让病人减轻对手术后遗症的恐惧,增强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在不违反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前提下,要给患者以满意的答复。通过这样的心理护理,一般患者均能平静地面对手术的结果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行为放松疗法,使患者的焦虑得以缓解具体方法是:训练患者的自我分析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联想能力,嘱患者合上眼,慢慢深呼吸10次,再10次,重复至患者自我感到已经放松不再紧张[2]。另外,保持手术室的整齐、清洁、安静,光线柔和,通风良好,维持适当的温湿度,可帮助患者减少恐惧感和紧张感。同时,给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家属心理平静。可以避免或消除患者家属存在的不良情绪影响而加重患者的应激反应。85例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71例减轻,12例消失,2例无效。总有效率97.6%。
3讨论
整体护理观是将服务的患者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人。从而根据不同的个体,给予与之相应的护理。对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心理护理。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能更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手外伤有应激反应的患者,除遵循急诊外科的一般护理常规外,应用心理护理措施在时间上和顺序上、要具有灵活性,并因人而异。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而充分的心理护理,病人对手术的顺从性明显提高,应激反应显著降低。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手外伤的早日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门急诊;输液;心理疏导;效果
作为医院内一个特殊的科室,门急诊输液室是整个医院门急诊部的输液职责[1]。但大多数患者在进行输液时均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不良情绪,进而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2]。本研究以220例门急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3月本院220例门急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的患者为110例,男性患者为65例,女性患者为45例;年龄18~91岁,平均年龄(52.6±11.3)岁;输液时间2~10 d,平均输液时间(5.1±1.4)d。对照组的患者为110例,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51.7±10.1)岁;输液时间2~9 d,平均输液时间(4.9±1.6)d。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即为执行医嘱、急诊看护等措施。而研究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若患者在输液前其心理状况较差,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其情绪,待患者稳定后再行输液穿刺;另外,护理人员在进行交流时一定要态度友善、语言温柔,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尊重;同时要向患者介绍输液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认真的倾听患者的感受,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保障治疗依从性。
1.2.2过程护理 在进行输液穿刺时,护理人员可告知患者将头偏向一侧,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的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穿刺水平,保障穿刺的一次成功;在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观察其输液的各个情况,包括流速、进度、是否通畅以及患者的反应等;及时询问患者针头部位是否有疼痛感,观察其部位是否出现肿胀的情况。
1.2.3后期护理 输液结束后,及时的为患者拔针,同时拔针动作应轻柔、快速,采用常规的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告知患者要按压穿刺部位。
1.3观察指标[3] 心理状态采用自拟的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其中包括90个项目,取1~5级评分。1分为无,2分轻微,3分为中等,4分为较重,5分为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阳性分布情况对比 对照组110例患者中,焦虑35例(31.8%),抑郁28例(25.5%),恐惧25例(22.7%),强迫28例(25.5%),其他30例(27.3%)。研究组110例患者中,焦虑10例(9.1%),抑郁8例(7.3%),恐惧8例(7.3%),强迫6例(5.5%),其他5例(4.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满意105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为95.5%;对照组满意78例,不满意32例,满意率为70.9%。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由于在门急诊进行输液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等特点,同时患者还存在较大的流动性[4]。另外,在输液的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长时间的输液会限制患者的活动,导致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5]。因此,在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要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才能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6-7]。另外,在积极的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提升自身的穿刺技术,来保障穿刺的一次成功。同时在输液过程中也应加强巡视,定时查看以及询问患者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并且,如果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还能及时实施治疗措施,提高输液安全性,避免出现医患纠纷。输液针拔出后指导患者按压穿刺部位,确保按压时间合适、按压力度适中[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阳性分布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周晓舟,曾继红,赖志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与分析[J]. 华西医学,2012,27(3):112-114.
[2]徐平,金小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门急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77-79.
[3]刘海梅.门急诊输液患者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07(28):210-211.
[4]阮晓玲,邱瑜,黄建平.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12,15(18):122-124.
[5]丁思悦,郭丽华.施优质护理对门急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7(12):149-150.
[6]闫艳芳.在门诊输液护理中使用护患沟通技巧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9):63.
篇4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8~2009年门诊输液室的20例护理纠纷,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对策。结果增强护士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是防止安全隐患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结论认真分析护理纠纷产生原因,系行之有效的措施,护患纠纷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的。
【关键词】 门诊输液室;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门诊输液室工作特点往往是单位时间内病人集中输液多,而患者都迫切希望自己得到优先服务。护患之间或病人之间容易引起争执,导致护理纠纷,现分析如下。
1护理纠纷分类
我们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有护理纠纷20件,其归纳有5个方面:(1)服务态度1件,占5%;(2)护士综合素质5件,占25%;(3)法律意识不强1件,占5%;(4)差错事故1件,占5%;(5)收费问题11件,占60%;
2护理纠纷分析
2.1服务态度护理服务的核心是实现对人的全面护理,满足人们期待的需要。而有的护士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艺术,把不良的心态带到工作中,表现为态度生硬,表情冷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注意自身修养,有时甚至语言带刺,出口伤人,激化了护患之间矛盾,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2护士综合素质护士综合素质决定提供怎样服务质量。如操作程序简化,输液前配制液体未做到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导致橡皮塞屑进入输液瓶中被病人发现;护理技术欠佳;输液不能一针见血,工作责任心不强;输液渗出血管致皮肤肿胀,疼痛呼叫才发现,不注意尊重病人,在不适当的场合谈论病人的私生活,议论病人的长短,侵犯了病人的隐私和保密权,引起了病人的反感。
2.3法律意识淡薄医院与病人是一种合同关系,护士的行为代表医院履行合同,而不是个人行为。有护士把每天重复的打针、输液带有完成任务的意识,不认真对待工作;对病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护理操作不正规、不严肃。如给病人输液时聊天甚至打电话,致使穿刺不成功,给小儿输液穿刺2~3针不成功,也不表示歉意;有护士不理解病人的知情权,对病人的疑问和提问解释不耐烦,也有未做到操作前告知,操作中解释,操作后嘱咐。待病人发生不良反应时才急忙找医生处理,从而增加了病人痛苦,造成了病人不满意。
2.4差错事故门诊输液室病人较集中,流动量大,同名同姓同期打针、输液的情况时有出现,其年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病人反应较差。有护士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给病人打错针,输错液,用错药物剂量;有医生处方剂量与药房发出药的剂量不符,未认真核对,致用药到最后差药时才发现;有交接班不清,给病人漏打针、少输液的;有用一具空针混合加药后液体出现混浊,导致了与病人发生纠纷。
2.5收费问题收费问题是病人最敏感的问题,由于受经济承受能力及有关知识缺乏的影响及一些媒体和人们对医院收费有一些偏差看法,有的病人不明白收费标准情况,带着收费不合理的想法来到医院,加之有的护士解释欠清楚,病人以为是乱收费、多收费,不合理的收费,引起了投诉。
3防范措施
3.1增强护士安全意识规范护士言行,提高服务水平。护士应把人性化服务放在首位,良好的服务才有良好的收获。因此,应做到态度诚恳、用语谦逊,举止文雅,服务周到,同时可因人而异去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操作注意规范,服务注意细节,并注重护理安全。对病人要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耐心、细心,从点滴做起,实实在在为病人服务,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好评。
3.2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一名护士的最基本素质。医院的服务模式在改变,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新药不断推出,临床用药不断改进。因此,需加强在职培训,坚持护士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双向培养,更新护理知识,使护理质量从思想上、技能上、知识上得以保证,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才能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3.3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将法律法规纳入护理学继续教育中,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让护理人员自觉用法制来规范护理行为。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充分尊重和满足患者要求,减少护患纠纷。在尊重维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也要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除作药物、操作等相关知识宣传外,还要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的滴速,是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治疗方案以及结合药物性质而调节的,告知滴速不准确的危害性,使患者或家属知晓,自觉配合护理工作,不随意调节滴速,以确保输液安全。
3.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护士长应根据门诊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培训计划,从综合能力、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并指定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对一些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由高年资护士穿刺,以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保障对患者的穿刺成功率。
篇5
关键词:舒适护理;门诊;手术;注射;满意度;焦虑 门诊是医院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部门,其人流量多、就诊人群复杂,再加上护理人员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门诊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1,2]。所以如何提高我院门诊护理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是我科护理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我科对50例门诊注射及手术治疗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模式,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收治注射及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42.6±2.1)岁,手术27例,注射23例;观察组中患者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1.5±2.0)岁,手术治疗25例,注射治疗25例。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重要脏器损伤及意识清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模式
1.2.2.1一般护理 保持本科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噪音,保证就诊患者有次序的进行就诊及等候座位舒适。
1.2.2.2操作前护理 进行注射治疗或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准备好操作所需用品,认真执行无菌物品的无菌操作。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护理,降低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保证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2.3操作或手术中护理 进行注射或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好合适的。同时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有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疼痛及恐惧。治疗过程中,应要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不适,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2.2.4注射或手术治疗后护理 操作结束后,继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如无异常才嘱患者离开。同时向患者讲解一些相关方面的注意事项,增加相关方面知识,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保证了往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焦虑评分及症状自评分情况。
1.3.1满意度判定 对门诊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根据表中问题进行选择,并对其进行评分,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5~100分;满意:80~94分;一般:6579分;不满意:
1.3.2焦虑评分及症状评分 焦虑评分采取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以分值≥50分为阳性,分值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症状自评应用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说明情况越差。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及症状自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症状自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舒适护理是1995年美国护理专家Kolcaba博士提出的,认为舒适护理应该作为护理艺术的最终追求[3]。舒适护理模式认为,舒适是护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强调护理人员除目前的基础护理操作外,应加强舒适护理研究、探讨和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了解舒适护理模式的概念,注重患者的舒适度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4]。
门诊手术条件有些,只做一些简单的小手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及重视程度可能不够,但患者大都不了解情况,这就使得患者心理上比较委屈,对护理工作不甚满意。如果只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如上文所述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68.0%,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的提高门诊注射及手术治疗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患者焦虑状况,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晖.提高门诊老年输液患者满意度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0):91-92.
[2]张庆玲,高照渝,李颖.2139例老年患者门诊输液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1066.
篇6
【关键词】急救;护理;EMSS;ICU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03-01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在社会医疗保健工作中,急救愈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诊疗危、急、重症病人生命的一个前沿阵地,是患者及患者亲属渴望得到“死扶伤,重塑生命”的希望场所,也是衡量一个医院专业与科研水平的重要部门,同时也是考核与评定整个医院医护工作的窗口部位。加强急诊护理的科学管理,形成规范的程序运行,在短时间内准确、及时、有效地对急诊病人进行急救处理,是提高抢救率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根本目的为中心,主要论述了院前救护、院内急诊救护,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素质、加强急救护理设备及药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 院前救护的先导性
1.1 院前救护的基本概念:院前救护是院内急诊救护中的一项先导性工作,其救护对象是医院以外的病人,病人往往年龄跨度大,健康基础不同,病因、病史常无法提供,急救现场更是复杂多变,病情、伤情错综复杂,这些都给现场救护的医护人员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救护难度。
因此,院前救护就是指在接到呼救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给予现场伤病员以最有效的救护措施,在不停止救护的情况下,安全、迅速地将伤病员转运到相关医院继续治疗。
1.2 院前救护的研究范围:从急诊科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院前救护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宏观上是在研究院前救护与社会的关系,院前救护的社会地位和功能。微观上的主要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对危急重症病人评估方法、标准和检伤分类的研作为一名急救护士,要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应变能力,具有对各种伤员快速,准确地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能力,才能完成针对性的救护活动。因次院前救护应开展对各类伤病员的评估方法,标准和检伤分类的研究,以提高救护速度和救护质量。
(2)开展现场救护技术的研究:现场能否进行卓有成效的救护,除了迅速到达现场,准确评估,判断伤情外,还应重视抢救生命,改善危重病况,预防危重并发症的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展基础生命支持和进一步生命支持,搬运伤病员,在转运途中监护等关键环节的研究。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术和有效的抢救手段,才能为病人提供良好的院前救护服务。
(3)开展院前急救护理仪器、设备开发利用的研究。院前抢救病人生命成功与否,除了与时间和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相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急救仪器。设备的配置,这是院前急救获得成功的物质保障。
2 院内急救护理的延续性
2.1 急诊救护的基本概念:急救护理是院前救护的延续,EMS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急诊医疗服务系统)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医院医疗护理的窗口。
因此,院内急救护理就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立即手术、收住专科病房或收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lcu)的决定。
2.2 急救护理的特点
(1)急诊救护的首要特点是“急”。对危重病人进行紧急医疗处置,要急病人急所急,提高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我院设有“120”紧急呼叫电话,24小时有专人值班,并迅速将急救信息反馈给院方,以备主治医师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同时围绕急救的护理准备工作也能够运作起来。
(2)急诊救护的专业特点是“准”。准确判断病情,准确制定抢救方案,掌握住一个“准”字,增强护理管理就必须要熟练掌握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并且要经常组织急救演练,不断总结和积累急救的经验,在应急情况下能紧急启动急救工作及时有效的抢救危机患者的生命。
(3)急诊救护的工作特点是随机性强。在危、急、重症病人到来时,要求护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灵活的应变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消极地等待医生指令,并且应该主动灵活的准确好施救器械和医用器皿,承担一定的治疗抢救任务。例如:不及时的给氧、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输液止血、清理脏污物品等。要求急诊护理人员人人会使用心电图机,准确辨认正常心电图。每位护士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及心电监护机、除颤机、呼吸机、吸痰机、麻醉机、洗胃机、吸引器等的操作规程,还必须熟悉三衰六个方面的抢救程序(即:心衰、呼衰、肾衰、休克、脑疝、出血、电击、中毒)并能运用自如,在急诊抢救中能更好的发挥功能和作用。
3 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素质
3.1 基本素质
(1)思想素质: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对病人有深情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具有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同时要有团队精神,与医生密切协作,齐心协力抢救病人。
(2)业务素质:急救护理人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尽可能的学习、掌握与急救护理相关的知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的专业技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集知识、智慧和实际工作能力于一身。
(3)身体和心理素质:急救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掌握人际交流、沟通的技巧、与病人和家属建立协调的合作关系。同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只有做到身心健康,才能胜任急诊急救工作的需要。
3.2 开展护理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研究: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研究是急救护理发展的根本,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加强梯队研究就是要求急诊科人员的配备上要着重梯队建设,从知识,能力、专业、年龄等层次多方面考虑,实现最佳组合。最后一个措施就是开展继续教育的研究,对从事急救工作的护士要进行定期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定期考核、持证上岗、使急救人才的培养规范化,保证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4 加强急救设备及药品管理
(1)急诊科必须保证仪器设备功能的完好,建立各类抢救设备、新进设备和特殊设备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使用后登记,以防操作失误,损坏仪器,加强维护保养,及时排除隐患,无菌物品定期消毒或更换,以待备用。
(2)根据每个医院急救任务,合理增加各类抢救药品的固定基数,应经常保持齐全,使用后及时补充。对过期的药品及时更换,严格执行“五定制度”班班交接,确保抢救工作正常运转。
5 总结
总上所述,现代急诊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科学的突飞猛进,急救护理水平和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为急救护理的发展增加了高科技含量。医疗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使各种危急重症病人的紧急抢救水平和诊疗技术显著提高。这些将为改善急诊病人的就诊条件,加快抢救速度、缩短诊治时间、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提高生命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庸晋主编.急救护理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出版,2005
[2] 急救护理学.周秀华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3
篇7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抢救属于急诊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内容, 近年来在急诊医学逐渐发展下, 院前急救已成为抢救患者的首要环节[1]。院前急救工作具有时间紧迫、急救环境差、车载设备有限、随机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隐患[2], 很容易引发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 给患者生命抢救造成影响。为提高本院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对近年来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隐患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防范措施,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本院2004年1~2月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总结, 主要包括出诊前是否存在隐患(呼救电话接听是否及时、对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程度、出诊前药品及物品的准备是否充分、出诊及时与否)、现场急救隐患(急救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掌握情况、急救处理措施得当与否、转运工作开展是否合理等)、转运途中隐患及文书书写隐患等。
2 结果
经分析, 本院在2004 ~ 2014年院前急救中常见隐患主要包括:①出诊前:出诊前隐患主要包括呼救电话接听不清, 未对患者具体地址详细询问, 或对于假诊不能正确辨别, 导致救护车延时到达或空跑;出诊速度较慢, 部分司机、医护人员急诊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不符合急救出车相应时间要求;在出诊时抢救物资的准备不全, 或出诊前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导致患者所需抢救器械、药物漏带或少带, 可导致抢救不及时, 甚至可引发医患纠纷。②现场抢救:部分医护人员缺少应有责任心, 在患者抢救过程中轻言放弃, 中途医疗护理中, 医护人员不在患者身边, 以致患者疾病发生改变时未能及时处理;急救医护人员对急救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 如部分医护人员未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技术, 护理人员在抢救现场条件较差情况下,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较低等, 均会对院前抢救质量造成影响;由于急救本身具有现场救治条件差、情况紧急等特点, 易出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检查不全面或不仔细, 可能会出现病情遗漏, 导致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或发生继发性损伤;在转运前未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具体病情及转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引发医疗纠纷。③转运途中:转运中对患者固定不牢固时, 易造成患者伤情加重或意外受伤, 对院前急救效果造成影响;在转运途中, 救护车内空间狭小且光线较暗, 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观察不全面, 或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未能及时处理。④文书书写:院前抢救时间记录不准确、文书书写不规范, 未详细记录病情, 患者病情改变记录不全等, 可对患者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3 讨论
在我国医学科学逐渐进步背景下, 急诊医学这一与内科、外科、儿科及妇科等临床学科并列的二级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中患者生命保证链的最重要、最初环节, 主要包含患者自现场到医院前的就地抢救、转运途中监护及运送至医院的整个过程, 对患者的急诊抢救具有重要意义[3]。若缺少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 大多数危重患者将难以得到成功救治, 其生命安全也就得不到有效保证[4]。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时间紧迫、随机性强、工作压力大等特点[5], 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隐患。作者通过对本院近十年来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总结, 发现院前急救中常见隐患为出诊前的急诊电话接听不清、出诊不及时、急救物品准备不全等, 现场抢救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救治措施不当、未告知家属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 转运途中患者固定不牢、未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 文书书写不规范、病情记录不全等。为最大限度消除护理隐患, 进一步提高本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防范:①建立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为尽可能降低院前急救护理中安全隐患发生的风险, 医院应制定科学而明确的规章制度, 对急救工作各流程予以明确, 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展开检查与考核, 建立合理的外部监督机制。②合理分配人员:选择具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热爱急诊工作、业务技术熟练、具有高度责任心、服务态度良好, 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护理人员参与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③对急救电话加强管理:保持急救电话畅通是院前急救的开始, 医院应加大急救电话配备力度, 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 以确保电话畅通。提高出诊护士的职业素质, 督促其认真接听急救电话, 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能搜集充分的急救信息, 以确保接诊的高效性与准确性。④加强出诊时间管理:对出诊时间进行严格规定, 在院前急救各环节中落实出诊规章制度, 并将具体工作向各班中每个人进行逐一落实。⑤确保急救物品及用具准备充分且完好备用:每班对各种器械与药品进行仔细清点, 确保仪器使用功能正常;在出诊时及时补充用完的物品及药品, 定时清洁并严格消毒。在班班交接时展开定人管理, 定期展开维修保养, 建立急救物品质量报告制度, 确保有质量问题的物品得到及时发现与及时处理。⑥不断提高急救人员急救技术:定期组织急救人员开展相关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 督促其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能, 对急救操作规程熟练掌握, 不断提高其急救水平。同时科室内应加强急救护理人员气管插管、心电监护等固定操作培养, 展开定期考核。⑦强化道德教育与法律意识:大力宣传“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增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爱心, 同时由科室开展月质量讲评制度, 定期展开院前急救出诊满意度调查, 促使急救护理质量逐渐提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展开学习, 提高其法律意识, 同时对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予以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建立急救登记本、急救转运同意书、患者病情观察记录及护理记录等。要求护理人员在快速完成急救任务的同时, 对院前护理记录及时、准确书写, 杜绝遗漏或涂改现象。
综上所述, 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应加强管理, 对各项规章制度予以完善, 保持通讯联络畅通, 增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掌握程度, 准备充分的抢救设备与药品, 对院前文书书写予以规范, 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及成功率, 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绪桂贤, 王炳莲.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19):19-20.
[2] 高兴华, 张晓晨, 王光元.急诊护士对院前急救护理的心理体验.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8):776-778.
[3] 冯晓薇, 吴仙蓉, 向美焕.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7(22):71-72.
[4] 胡剑华, 顾向军.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7(36):21-22.
篇8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护理 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意外事故及灾害的频繁发生,急诊医学也随之迅速发展。现代急诊医疗体系主要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急症监护等各科融合而成,其中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已有其自己独立的并已形成较规范的学科体系,而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有着与院内部分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急诊医学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工作,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病人的死亡率,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也成为院内急救的前提。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于2007年11月,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及危重急症监护等三部分组成。其中院前急救部分由全市120指挥中心统一调配,共有救护车2辆,医护人员30余人,司机3人,担架员三名。指挥中心设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湖北省主要城市和武汉市及郊县的电子地图、车载电台、车载电话、电话录音、急救预案电脑系统等设备,使救护车可以随时与中心保持联系,中心可以通过GPS为急救车指路,并能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提早做好院内抢救准备。成立至2009年底,共出车1239次,接诊急救患者1084例,行程53925km。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车时间最快半分钟,最慢5min,平均3min。到达现场时间最快2min,最慢20min,平均10min。抢救成功率达96.84%。
2 讨论
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业务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护理知识,熟悉掌握急救车单元,同时具备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
2.1 院前急救工作特
2.1.1 随机性强 病人随时呼救,病种多样性,重大事故或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求救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掌握全面。
2.1.2 紧急 一有呼救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果断。
2.1.3 流动性强 院前急救服务区域广,可以是就近的工厂、学校或居民点,也可以跨区、跨县,对重大灾害事故进行增援。
2.1.4 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急救有时在路边,有时在事故现场及运送途中,光线、噪音、震动会给听诊、测量生命体征、注射等护理操作带来困难。
2.1.5 病种多样且复杂 呼救病人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掌握各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和护理。
2.1.6 体力劳动强度大 现场抢救,有时要弃车步行,有时要上楼梯搬运伤病员,途中颠簸等情况,均需付出较大的体力劳动。
2.2 院前急救中现场抢救的护理
2.2.1 病人的放置 根据病情的轻重与不同,采取相适应的。原则上是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将病人放置成安全舒适的,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使病人放松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但对于猝死、创伤、烧伤等病人要适当脱去某些部位的衣服,以免进一步污染,便于抢救和治疗。
2.2.2 维持呼吸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吸氧、清除痰液及分泌物、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电除颤及体外心脏按压,及时开放静脉,尽量选用静脉留置套管针,选择较大静脉穿刺,固定牢靠,使病人在烦躁或搬运时,针头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保证液体快速而通畅的进入体内。
2.2.4 对症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应用药物或其它方法,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2.5 心理护理 要注意对清醒病人不要反复提问,不要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给予安慰性语言,应尽量使病人能安 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对于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因此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和恐惧,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急而有序的态度,熟练精湛的技术,以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1]
2.2.6 伤检分类 在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佩戴红色标志的伤员、窒息、昏迷、严重出血、严重头、颈、胸、腹部创伤或严重烧伤、异物深嵌身体重要器官。佩戴黄色标志的伤员、脑外伤、腹部损伤、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严重挤压伤。佩戴蓝色标志的伤员软组织损伤(皮肤割裂伤、擦皮伤)、轻度烧、烫伤、扭伤、关节脱位等。佩戴黑色标志的伤员死亡。
2.3 院前急救中转运和途中监护的护理
2.3.1 转运时的护理 搬运动作要轻柔,搬运脊柱受伤病人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准备好后,喊一、二、三,同时搬运。休克病人,将担架水平位或头部稍低,下楼时,前面抬担架者将担架举高,使担架保持平衡。上车时,病人头在前,脚在后,并固定牢靠,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宜。途中转运,既要迅速又要安全,尽量避免剧烈颠簸。昏迷、呕吐病人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脊椎伤病人下垫硬板,若病情变化,车辆进行中不能操作,应立即停车急救。
2.3.2 途中监护的护理 途中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用药时要注意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复核药名、剂量、浓度和用法,并保留空安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以避免出现用药差错。要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护理无菌操作原则。并详细做好抢救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所做抢救措施、用药名称、剂量、用后效果等,记录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以备医护人员交班查询。笔者曾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工作,每天忙碌于各种各样的急诊病人床前,到武汉市急救中心工作之后,接触到急救最前沿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更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院前急救护理这项工作对院内急救及所有急诊病人的重要性。
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业务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护理知识,熟悉掌握急救车单元,同时具备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公路交通建设的完善,未来的救护工作将通过直升飞机进行陆空相结合的院前急救,其中的护理工作也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挽救更多急诊病人的生命。
篇9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篇10
1.1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1)院前急救及到急诊科现场猝死患者,目击者认为发生猝死时间在3min内(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伤患者);(2)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和(或)自主呼吸,窦性心律超过12h;(3)复苏成功时间是指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到自主心跳恢复并成功维持时的时间。选择2009年1月一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男40例,女l8例;年龄32—67(40.58±12.63)岁。另选择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男78例,女38例;年龄3l~65(41.66±12.4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在临床路经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心肺复苏的治疗护理最新进展,制订现场猝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按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确定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院前现场第1步由护士1min内给予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置El咽通气管)并置呼吸气囊,然后由护工或司机协助按压呼吸气囊(在急诊科或医院内抢救可由另~名护士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由医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2步要求护士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首先选择上肢较大血管进行穿刺,全部采用留置针)。2min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除颤准备。第3步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观察指标比较
2组患者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问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25/58)高于对照组的22.4%(26/116),平均复苏时间为(12.84-3.2)min短于对照组的(18.94-3.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8.6%(34/58)低于对照组的72.4%(8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 上一篇:冶金装备行业研究
- 下一篇: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