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装备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金装备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冶金装备行业研究

篇1

中冶设备主要从事轧钢、冶炼、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技术工艺开发和设备研究,业务范围包括设备开发、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施工监理和技术经营服务等,是国内唯一的冶金设备研究设计专业科研院所,是国内唯一的冶金装备行业综合性科技期刊《冶金设备》的主办单位。依托中冶设备的各类学术组织包括:全国冶金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冶金机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冶金工业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冶金建设协会技术装备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机械制造学术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液压学术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炼钢设备及自动化学术委员会等。中冶设备投资建设的“中国冶金装备网” 是冶金装备行业的第一门户网站,为国内外冶金装备的制造商、设计院和业主单位(冶金企业)搭建了冶金装备信息的集散平台和交流冶金装备经验的渠道。

中冶设备具有冶金行业甲级设计资质、建筑行业甲级设计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冶金机电产品质量第三方公证机构、贸易流通进出口权资质等。

中冶设备以自己研发的核心设备技术和工艺技术为基础,先后完成了千余项工程设计、工程承包和成套设备供货项目,承担了宝钢、首钢、鞍钢、唐钢、酒钢、新疆八钢、济钢、莱钢、承钢、宣钢、韶钢、三明、天钢、唐山国丰、天津荣钢等全国及境外一系列重大项目,具有丰富的冶金行业设计和工程承包经验。

经多年技术积累,中冶设备在钢渣粒化处理方面技术优势突出,自主开发的轮法处理钢渣的工艺和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在本钢、南京钢铁公司等成功应用。

目前大多数钢厂处理转炉钢渣,采用的是机械破碎、直接水淬、风淬、渣坑内闷渣等方式,这些方法大都存在着占地面积大、投资大、不安全因素多、处理时间长、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

中冶设备在科技部专项资金支持下,自主开发了新型轮法钢渣粒化技术。该技术的工艺流程为:

渣罐接熔渣由渣罐车运至钢渣粒化区,天车将重渣罐吊起座入渣罐倾翻机,渣罐倾翻机将熔渣在5~15分钟内倒入熔渣流槽,熔渣通过熔渣流槽流入粒化器内,被高速旋转的粒化轮机械粉碎,被粉碎的熔渣在抛射过程中与经粒化器内部高压喷嘴喷出的射流冷却水接触、混合,熔渣颗粒开始骤冷脆裂,使得粗颗粒变为较细颗粒完成一次水淬,继续飞行的颗粒,撞击到水冷挡板后,被碎裂成更小的颗粒,同时大量的喷射冷却水也喷射到水冷挡板表面,与新分裂的细小颗粒充分接触、冷却,最终一同落入下部保有固定液面的渣池内,继续降温脆裂完成二次水淬。粒化渣通过淬渣池底部的排料口进入捞渣池。池内的提升脱水器将粒化渣提升、脱水,脱水后的成品渣在提升脱水器的头部卸料,经下渣溜槽落入成品渣运输皮带系统,然后通过布料溜槽将成品渣卸到成品仓内,定期用汽车将成品渣外运。

该技术的特点:

转炉钢渣处理效率每分钟高达8吨;安全可靠;钢渣水淬率可达90%以上;

采用该工艺方式,钢渣分离度好,磁选提取率可达98%以上;

该工艺技术的工艺布置紧凑,主体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100m2);

钢渣粒化液压倾翻渣罐速度可调,粒化周期可控范围大,其时间在5~15分钟;

水淬后的钢渣粒度均匀,粒度小于5mm的比例达95%以上;

节水、节电,耗水量0.457吨水/吨渣,吨渣耗电1.5kWh/t;

转炉出渣后,运输距离短,渣温降小流动性好;

篇2

【关键词】冶金工程设计;现状;展望

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体系自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入之后,就一直沿用苏联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在八十年代之后,又开始引入欧洲以及日本的设计方法,但是整体上都属于半经验、半理论的静态O计方法。现阶段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包含工程哲学、冶金流程工程学以及冶金流程集成理论与方法于一体的学科体系,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1 冶金工程设计体系的发展历程

1.1 传统冶金工程设计体系

早在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冶金工程设计,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尽管一直引进国外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但是一直缺乏有效的理论体系支撑。直到上世纪末,我国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基建投资以及产能扩张为主。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开始侧重研究局部领域理论以及相关的材料、单体技术,没有从整个冶金工程的全过程的优化去分析,虽然有一些进步,但是对于整个冶金行业的结构优化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进而引发了许多诸如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冶金行业的制造流程长期处于不受重视地位,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单元工序或者单一零件,缺乏相应的整体制造流程理念。单元工序的优化只能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局部问题,不能对全局以及整体结构优化起到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成本以及环保问题都与流程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进而关系到冶金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1]。

1.2 传统设计体系的弊端

我国冶金行业的发展方式有着简单、粗放的特点,采用前苏联设计模式,采取静态设计法衡量对不同工序装备的能力进行估算,各个工序之间通过匹配连接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粗放的生产工艺流程。仅仅从单元工序出发,提前预留富裕能力,很少与其上下流程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而实际的“富裕系数”也只是设计人员的大致估算,与实际的生产活动有一定的出入,因此难以做好前后工序能力相匹配、功能相协调以及信息传递通畅等工作,增大了控制的难度。

冶金企业“静态估算、简单堆砌”的设计方式,没有从企业的整体出发,缺乏整体流程的设计理念,在进行分析时也难以做到整体分析[2]。这种传统设计理念方法现阶段仍被广泛应用,进而导致设计方式很难有大的进步,仅仅在局部不断地优化。传统工程设计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出企业的生产优势,在产品质量以及运行效率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2 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现状

2.1 冶金工程设计总体进展

2000年以后,我国不仅在冶金工艺以及技术设备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同时还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基于冶金工程设计结构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冶金流程工程学,该理念可以通过冶金生产过程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传递,进而使得整个冶金工艺向着有序、协调以及连续的方向发展。冶金流程工程学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冶金工程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很多冶金企业在进行整体布置、流程设计、流程优化以及工艺技术的选择时,都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

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去建设现代化冶金企业,能够高效实现流程、工艺、装备的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冶金行业已经开始从以往只追求数量逐渐转变为对市场竞争力的追求,同时对于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冶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冶金企业发展的需求,无法帮助冶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设计的高度以及广度,立足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的设计理念,促进整个冶金行业的发展。

2.2 冶金工程设计的总体成效

新世纪以来,我国多数冶金企业在进行冶金厂的设计时已经开始采用“动态―精准”设计理论。通过不断的探究冶金流程工程科学问题,在冶金工程理论、方法以及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完美的将创新成果应用到了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节约了冶金企业的投资成本,使得冶金企业在进行智能化集成控制以及整体流程控制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在一些关键单元以及整个工程集成化技术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许多重要的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为冶金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保障[3]。

3 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3.1 发展方向

在冶金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现代化钢铁厂的建设,在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国目前冶金企业的优势在于将各个钢铁企业联合在一起建设了现代特大规模钢铁联合企业,同时将新的产品、工艺以及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4]。在未来,我国冶金行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首先要做得就是将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和动态-精准设计法更好的应用和推广到新建或者改建的冶金工程项目中,扩大应用范围,实现我国冶金企业全面现代化。其次,需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对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进行验证,与实际的生产结合在一起,时整个冶金生产流程向可循环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冶金行业的发展和转变,增强我国冶金市场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冶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3.2 发展思路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冶金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就是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以及动态―精准设计理念为指导,实现我国冶金工程设计的全面优化和创新,使之成为一个完成的理论体系[6]。同时与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装备应用到新建或者改建的冶金企业工程项中,对我国冶金制造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更好的发挥出我国冶金工程设计的创新成果,推动我国冶金企业的转型和发展,增强冶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7]。

3.3 发展目标

未来的冶金企业,不仅具有冶金功能,还需要全方面进行提升。在保证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冶金企业发展目标应该是:降低成产升本、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减排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8]。冶金企业想要实现这种目标,需要优化生产流程、不断引进新的生产 以及工艺方式、保证利益最大化,同时一定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目前在冶金工程设计理论与工艺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还需要加强将新技术理论在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力度,全面实现我国冶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与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进行创新和图片,以降低成产升本、提高生产效率、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增强我国冶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冶金行业向着国际先进水平去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殷瑞钰,张寿荣,张福明,颉建新.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6(5):502-510.

[2]杨大锦.2015年云南冶金年评[J].云南冶金,2016(2):54-80+95.

[3]陈林根,夏少军,谢志辉,刘晓威,沈勋,孙丰瑞.钢铁冶金过程动态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J].热科学与技术,2014(2):95-125.

[4]毕献武,董少花.我国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进展与展望[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4(1):14-22.

[5]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冶金工程设计与关键技术研发团队[J].中国科技论坛,2014,9:162.

[6]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J].中国金属通报,2016,8:28-50.

篇3

1.1粉末冶金技术特点

粉末冶金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精密成形技术,具有少无切削加工、材料利用率高、制造过程清洁高效、生产成本低、可制造形状复杂和难以机械切削加工的特点。一般认为,粉末冶金技术工艺的特点如下:

1)不需要或者只需要极少量的切削加工;

2)材料利用率可高达97%以上;

3)零件尺寸的制造公差较小且具有再现性,从而产品可获得很高的尺寸精度和良好的一致性;

4)材料成分、微观组织及组成可以科学调整;

5)零件表面光洁度较好;

6)通过烧结后处理工艺(如烧结后热处理工艺、烧结后表面处理工艺等),可以灵活改善零件的性能(如提高强度、耐磨性等);

7)在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上,形状自由度极高,可以设计和制造出其他金属成形工艺不能制造的形状复杂或奇特的零件;

8)对于自等粉末冶金多孔材料,可通过控制孔隙度来获得材料或产品的性能;

9)适合中等至大批量的零件生产。

1.2粉末冶金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粉末冶金注射成形、温压成形、流动温压成形、喷射成形、高速压制成形、微波烧结、烧结硬化等,粉末冶金技术正朝着高致密化、高性能化、集成化和低成本化等方向发展。

1)粉末冶金零部件的少无缺陷的高强度化趋势:通过对材料的组织控制和制造工艺的综合研究,从粉体粒子的流动、烧结机理、断裂力学等方面找到缺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2)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的近净成形和近终成形趋势:着眼于粉体流动、充填成形、烧结过程粉末特性控制、粘结剂等角度,大力发展近净成形和近终成形的高致密化工艺技术,是降低竞争成本、减少制造工序、适应国际化市场的必然要求。

3)粉末冶金零部件的高精度化趋势:通过对粉末冶金工模具、粉末冶金设备、粉末冶金工艺过程的精确设计和控制,实现粉末冶金零部件宏观尺寸的更高精度;通过对粉体特性、粉末冶金过程显微组织、粉末冶金工艺过程的精确设计和控制,实现粉末冶金零部件微观领域的显微精度。

4)粉末冶金材料功能复合化趋势:针对国际化的高端市场,研究和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新型复合材料或者复合有附加性能的新型材料,是各国粉末冶金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诸如复合材料设计、成行固化、复合材料组织控制、性能评价等方面能够做出开创性的突破。

5)粉末冶金设计的微观化趋势:由宏观的尺寸———形状———性能设计层面,结合到显微组织———微观结构———性能的设计层面,粉末冶金设计也由粉体特性设计、模具设计、产品形状设计等宏观设计体系向显微组织和显微结构设计的微观体系深入和发展。

6)粉末冶金过程控制的数值模拟化趋势:利用数值优化技术、动态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粉末冶金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的观测和数值化的控制,可以实现对粉末冶金产品品质的动态检测控制,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生产效率。

7)粉末冶金制造工艺流程集成化和低成本化趋势:近年来,高速压制成形、流动温压成形、微波烧结、烧结硬化等流程集成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粉末冶金零部件的制造成本,提高了粉末冶金生产流程的单位时间效能,是粉末冶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8)粉末冶金制造过程清洁高效和环保的趋势:寻求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是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针对易再生材料的设计、有害物质的材质控制、剂的煤烟控制、烧结气氛再生方法的开发和烧结零件的轻量化等,从合金设计和工艺设计的角度,进行技术创新,使粉末冶金各项工艺流程符合环保的强制性法规,从而使粉末冶金产业更清洁、更环保。

2我国粉末冶金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粉末冶金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国内粉末冶金工业界的人士如韩风麟、黄伯云、邹仿棱等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次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不合理:我国现有各类粉末冶金企业近千家,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区域。由于产业发展历史特殊原因以及不同行业与区域的多头管理,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大中小企业并存、企业效能和效益较低的产业格局。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条件差、水平低,且存在不同行业间的条块分割,而真正能够形成产业规模的企业还不足十家。据统计,我国规模较大的主要44家硬质合金企业实现的年销售收入仅为SANDVSIK公司的21.4%,其平均利润也仅为SANDVSIK公司的44%。

2)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粉末冶金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高端产品所占份额极少、中低端产品竞争无序、低端产品出现生产过剩、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粉末冶金企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3)工艺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先进设备少且不配套,生产效率低。我国粉末冶金企业的生产工序仍然是以手工操作或自动化操作与手工操作为主的局面,并且不能形成工程工序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相反,却表现出生产过程损耗大、产品精度低、合格率低和产品一致性差等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尽管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先进装备,但由于耗资巨大,长期造成企业赢利包袱,或者设备使用效率低等原因,事实上并不能形成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甚至是国内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无法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经济增长 作用机理 模型估计

一、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历史回顾及现状

(一)历史回顾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一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一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及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电气装备等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汽车、环保、冶金装备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1994-2000年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0年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从150.81亿元增长到319.30亿元,增加了一倍多。而其中对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一直较少。

(二)发展现状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在国家确定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项重点突破领域中,武汉市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冶金成套设备、大型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武汉市在湖北省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项重点领域中,有11项居于领先和核心地位。我市在光通信装备、激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工程及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光通信装备、激光、环保工程及装备、船舶配套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装备、船舶、冶金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重要地位。在这些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配套能力加快集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优化。长飞光纤光缆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邮科院(烽火)在光纤收发器、凯迪电力在电厂脱硫、武锅在碱回收锅炉、长动在热电联产机组等领域居国内第一位;东风在汽车及零部件,武船、青船在特种船舶,武汉船用机械(461)、重工铸锻(471)在船舶配套,中冶连铸、大西洋连铸在连铸成套设备,华工、楚天、光谷激光在激光装备,凯迪蓝天、凯迪水务在除尘、水处理,都市环保在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装备,武重在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华中数控在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系统领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我市装备制造业共拥有制造装备数字化、激光加工、光纤通信技术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数控系统、工业烟气除尘、卫星定位系统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东风、武锅、武船、烽火、凯迪、华工科技、三江航天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光通信、激光、环保装备、冶金装备、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等领域,正在逐步形成以华中科大、武大、武汉理工等高等院校,国家光电实验室(筹)、安环院、中船重工在汉研究所等研究院所,中冶南方、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工程设计单位,及各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发展的创新体系。我市在环保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凯迪、都市环保、中冶南方、中冶连铸等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总承包公司或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2年武汉市各类装备制造业产值。由图1可以看出如今武汉市各类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最大。它是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直接推动武汉经济发展。其中金属制品业产值为186.58亿元,II普通机械制造业产值为180.05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为128.2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为1419.24亿元,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为447.42亿元,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为592.39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为267.08亿元,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为3221.02亿元。

二、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

(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资本决定论。资本决定论是统治增长理论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40年代末以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为代表的资本积累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带来了动态理论的复兴,也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式的理论风格。哈罗德一多马模型通过假设具有不变的资本与产出的比例,并在提出有保证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从而得出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就成为唯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因而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呈递减的趋势。其基本思想是,要实现稳态的经济增长,就必须使得产量的增长率保持在使它所引致的投资恰好能够吸收本期储蓄的水平上。

(2)技术进步论。但从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决定论对于资本与产出比例不变的假设是不现实的,而且它也过分强调了资本和政府干预的作用。技术进步论的产生是增长经济学中一次重大的革命,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索罗一斯旺模型。它采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同时假设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生产技术参数等是外生给定的,通过应用“余值法”来测度总量生产函数中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区分了经济增长中的“增长效应”和“水平效应’,并由此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进步,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的增长必然停止。索罗模型是一个收益不变的模型,因为它假定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但技术进步又会产生收益递增,相互抵消以后的规模收益就不变。

(3)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它认为技术进步论过于强调生产中物的因素(技术进步)而忽略了人的重要性,同时技术进步这个概念也过于宽泛和模糊,难以统计和计量。为此,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以补充和发展技术进步论。它将资本分为常规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认为由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从而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产出的增长,同时人力资本还可以产生收益递增,克服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倾向,从而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他得出结论: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二)装备制造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1)从资本的角度。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利于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25.46%。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每年新增适龄待业人员大约一千八百万,就业压力非常大,必须保持较高的GDP增长水平以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我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装备制造业从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两个方面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2)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从历史上看,制造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的缩影,每一项重大科技发明都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科学技术与制造业从来就是互相依存、相伴成长的。振兴装备制造业,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把多学科多专业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把研究、设计、制造、使用单位联合起来,能够带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各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得以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队伍得以锻炼提高。

(3)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装备制造业占武汉市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武汉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25.46%。近年来,武汉市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动武汉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每年新增适龄待业人员大约一千八百万,就业压力非常大,必须保持较高的GDP增长水平以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我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装备制造业从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两个方面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三、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研究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从GDP与装备制造业产值关系中入手,而一般地,对GDP地研究是从人均GDP,GDP增长速度着手,而将这三者与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产值总额,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结合起来,主要构成了6种理论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6种方法的比较筛选,从简便性和实用性角度考虑,最终选择根据途径I和Ⅱ来研究武汉市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主要反映其产出在装备制造业总值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利用1995-2012 年《武汉统计年鉴》中的武汉历年GDP、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出数据,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即将7类制造业的产值进行累计加总,得到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X,然后对时间序列运用EVIEWS6.0进行经济统计分析。

(三)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Granger和Newbold认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经常发生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而造成结论失效,因此 ,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传统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间,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进行回归分析。若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且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性检验,以确定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关系。

其中,I代表金属制品业产值,II代表普通机械制造业产值,III代表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IV代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V代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VI代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VII代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X代表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由于各变量的ADF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所以各变量均为非平稳的,因此要对各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协整检验。

(四)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对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由于各变量的ADF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所以各变量均为平稳的,因此可进一步检验这9个变量的协整关系。

(五)模型估计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根据前述中国1995―2012 年的年度序列数据,运用 EVIEW6.0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表5结论。

检测结果表明:武汉的装备制造业产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在这种长期均衡关系中,两者之间是正向变动的关系。该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且t值较高。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当每年武汉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每年就会就会增长1.536483 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运用 EVIEW6.0 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下表6结论。

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武汉各类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估计式为:

R2=0.994248 R2=0.989775 F=222.2520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每年武汉市普通机械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3.57亿元;当每年武汉市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15.05亿元;当每年武汉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0.14亿元;当每年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5.22亿元;当每年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2.92亿元;当每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武汉市GDP就会增长2.04亿元。由于X1系数的t值较小,不作分析。

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六)Granger 因果检验

回归模型拟合度高,并不能说明回归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大,充其量说明二者之间的依存度高。而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利用这种检验法对武汉市GDP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由于Granger 检验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滞后期选择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一致的结果。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应选取多个不同的滞后期,若检验的结果一致,则得出的结论较为可信。因此,本文在检验的过程中选取了4个滞后期,相对于自由度来说,滞后期已足够长,检验结果见表。从表7中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是GDP变化的原因。

(七)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在本期给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随后几期GDP均有一个正响应,并且响应的幅度逐渐增大。从整体上看,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冲击对武汉市GDP产生显著的影响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且趋势较明显,这也说明武汉市经济增长受装备制造业产值的影响较强。

(八)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产生影响的程度来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从方差分解的图3中可以看出,武汉市准备制造业产值对武汉市每年GDP的贡献率在20%以上,且呈增长态势。而且从这个增长幅度来看,在未来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将成为武汉市GDP的核心

(九)结论与预测

因果检验进一步反映是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带动了武汉经济的增长,而不是经济增长带动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而脉冲响应函数则说明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冲击对武汉市GDP产生显著的影响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武汉市经济增长受装备制造业产值的影响较强。武汉市准备制造业产值对武汉市每年GDP的贡献率在20%以上,且呈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

[1]朱国娟,钟昌标.装备制造业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7.

[2]方茜,王军.制造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3]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洪银玉.装备制造业对沈阳市GDP及税收增长拉动作用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5]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6]陈宁.上海核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7]夏美霞.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机械制造,2004,(2).

[8]李威.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9,(4) .

[9]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2).

[10]刘华,李亚.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J].银行家,2007,(9).

篇5

立足中小企 业服务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

整合多方资源 组建企业服务中心

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或“企业服务中心”)是根据辽宁省政府2004年12月颁发的《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文件精神,由东北大学批准申报,经辽宁省教育厅、中小企业厅、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五个政府有关机构联合认定且统一命名,并与2005年11月正式注册成立的法人实体。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在东北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平台建设中处于“上、中、下”游的第三层次,学校赋予该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东北大学的学科、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作为学校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代表学校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综合型服务机构。企业服务中心的成立,可以满足社会和企业技术转移时招投标所需的资格、资质、交易票证等项要求,并能有效控制高校技术转移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可以享受政府部门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因此代表了高校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2006年,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将东北大学钎具开发研究中心、东北大学能源环保工程中心、东北大学机电科技实业公司、东北大学冶金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及化工工程研究中心、沈阳东金电子系统工程中心等六家校办企业合并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内,使得其技术转移能力大大增强。

为进一步加强该中心服务能力,方便社会各界企业,东大企业服务中心于2006年迁至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厦内,现有办公面积达到800平米,已形成专职人员15人,兼职人员50人的服务队伍,并通过了IS09000质量体系认定。主要职能和服务

根据政府文件要求及东北大学的相关规定,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转化和推广东北大学产出的高新技术成果;代表学校承接和组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培训和专利技术的实施,为企业提供各类有偿技术服务;为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联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产学研示范中心、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学位培养基地等合作项目提供信息及中介服务。

现已在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四技服务、五金矿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不含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计算机软硬件及外部设备(开发、研制、批发、零售)、企业投资管理咨询、资产经营管理咨询等方面展开服务。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成立后的近两年累计签订140余份合同,金额4700余万元。

在科技部高新司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共同支持下,集成了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02万多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推荐出300多名著名专家,搭建装备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平台,大力开展面向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转移工作,已初步形成集成创新、互助创新的产学研联合长效技术转移机制,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区域和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并通过与外交流,推动和促进学校学科内容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现已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员单位、沈阳市中小企业技术援助中心骨干成员。

自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因工作业绩较为突出,多次受到辽宁省和沈阳市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奖励,辽宁省教育厅和辽宁省中小企业厅专门拨款26万元给予重点支持,两厅还在东北大学联合召开经验交流会,请东北大学介绍相关经验与做法,在省内高校进行推广。可以说,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既是东北大学转移与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实施机构,同时也是辽宁高校转移与转化科技成果的示范和带头单位。

技术转移及服务的模式与管理方法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是东北大学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在科技处的指导下,充分依托东北大学的学科、人才、科研机构、特别是科技成果方面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利用辽宁省给予中心的免税让利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构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专业技术平台,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全国冶金行业和辽宁装备制造业各企业的实际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与此同时,机构还面向社会,汲取学校退休教师和社会科技人员(特别是国外相关人员)的科技成果进行国内的技术转移。

在体制上技术服务中心为东北大学全资的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独立自主。在推进技术转移服务方式上主要包括:

组织学校优势资源,直接进入企业,将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转移给企业,推动行业及企业的技术进步,搞好学校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大力开展技术转移有关工作;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先后同辽宁省内的所有市级科技局、中小企业局及沈阳、鞍山、营口、本溪、朝阳、阜新等地的矿山、冶金、装备制造重点大型特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积极利用互联网覆盖范围广,信息便捷的特点,加大网站信息力度,并把服务器整合在中国中小企业网中,积极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通过网站发现技术需求,并建立科技成果、专家、人才和信息数据库,为有效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搭建技术平台,目前网站已经担负起对外宣传并具备了支持技术转移的基本能力,2008年1月至今累计访问量已达8000余人次,电话咨询数量达230余次,因网站促成的技术交易累计已达40余项;

积极参加国家及地方举行的科技成果展览会、交流交易会,产学研合作现场会、技术难题招标会等项活动,利用这些机会宣传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寻找合作机会,调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承接和组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培训和专利技术的实施,为企业提供实验和检测等条件。

为了加速技术服务中心的平台建设,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出台的有关文件,结合东北大学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合同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费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财务

有关规定》、《合同管理流程图》《报帐须知》《合同项目管理责任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业绩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10项与管理有关的各类文件。在该管理办法中,对于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经营方针、组织机构、操作规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包括合同的收费标准,科研人员及员工的激励政策等等。

推动技术转移,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了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

加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东北大学“98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市场对于高校提出的重大需求。多年来东北大学一直积极搭建成果转移与转化平台,转移技术的方式也从单一的项目转移向系列转移并拓展到共建技术中心、合办重点研究所、国外技术与智力引进等多种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共同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2006年以来共同企业联建科技与研发机构17家,转化了上百项专利技术和一大批科技成果;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达到1000余项,包括“973”计划、“863”计划以及科技支撑计划中的国家批准的重大课题,也包括各企业委托的“四技服务”课题。转移与转化这些技术成果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同时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近年来东北大学及东大企业服务中心多次组织大型技术交易、技术推广和培训等项活动,对高校及整个技术转移行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其中包括:协助省教育厅、科技厅及市中小企业局组织召开多场有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方面的论坛、讲座并作经验介绍;并联合市中小企业局、市科技局举办了“中小企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活动”,提高了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积极配合市电视台、电台、新华社、《沈阳日报》等媒体采访撰稿,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扩大了舆论影响。“服务中心”的工作得到了辽宁省以致国家的普遍重视,也收到很多表彰,先后获得了市科技局颁发的“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和科技部颁发的“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经济效益显著,促进规模产业发展

东大企业服务中心成立后的近两年累计签订140余份合同,金额4700余万元,2007年全年共审查合同68份,合同金额2012余万元,已签订并执行合同40项,其中技术咨询29项、技术服务4项、技术开发3项、技术转让2项,累计交易金额1428万元。累计吸收与转化的科研成果有200多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十亿元,其中,许多高新技术成果不仅得到转移、转化,而且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成功的案例包括:

1,400MPa超级钢成套生产技术项目。该项目为国家”973”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以设备改进、变更工艺并现场指导的方式先后在宝钢、鞍钢、本钢、萍钢等多家钢铁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累计生产超级钢11.735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694亿元,形成30多个专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继超级钢板材取得国际领先成果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对于促进全国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对建设北方精品钢材基地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2,流程工业综合自动控制项目。该项目由东大自动化国家工程中心完成,为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现已在冶金轧钢、发电机组、冶金选矿、回转窑制取氧化铝等不同行业的10多个工艺流程中得到应用,累计签订合同15项,获得合同经费8000多万元,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

3,电渣炉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近两年,东大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专门机构重点开展了沈阳市“高品质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的子项目――电渣炉成套装备设计与制造”,以设备成套设计与开发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目前已签订六项合同,合同金额2911万元。预期6家应用企业年获得经济效益8000万元。

4,冶金合金新材料项目。该项目已拥有24项专利,生产了复合脱硫合金粉剂、复合脱氧合金剂、超细晶粒合金钢等系列产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多次获辽宁省、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目前已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其产品和技术遍及宝钢、梅钢、本钢、鞍钢、马钢、沙钢、包钢、攀钢和福建三钢等四十佘个大中型钢铁企业。现已形成以沈阳总部为管理中心、研究中心,以沈阳、上海、马鞍山、辽阳、包头、攀枝花为生产基地的网络式生产和销售体系。

在长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东北大学充分发挥了作为地方经济“助推器”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东北大学主动向省政府申请,于2001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其中签约国有骨干大型企业共计38家。成立东大企业服务中心以后,东北大学的服务能力与范围更是不断扩展。截止到目前,累计走访校企会成员企业150余次,企业来访300余次;在合作框架协议下企业签订技术合同318项,累计合同金额达到1 126亿元;学校还参与国家发改委东北老工业改造专项工作等,有效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和来自各渠道的科研开发经费,搭建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为加速省内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大了对社会的服务力度。

未来的发展规划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区之一,也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基地之一,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北大学地处沈阳,在科教兴国、振兴地方经济事业中肩负及其重要的责任。作为转移与转化自身科技成果的平台,东大企业服务中心将继续紧密依托东北大学的学科、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在持续转移与转化东北大学技术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技术来源,转移转化的方式、方法,健全机构,人才吸引以及效益追求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所担负的事业越做越好,并在辽宁地区以致全国为其他高校和单位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篇6

一、专项促使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综合自动化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从现场底层的智能仪表、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到企业物流管理与作业调度等在内的企业安全、增效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随着装置的大型化、工艺的复杂化和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开发满足各种过程工业需要的大型综合自动化系统,已成为国际大型自动化公司大幅度占领市场的核心手段。为此,专项支持的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时两大综合自动化系统迅速发展,分别形成了SUPCON和HOLLIAS两大系列产品,形成了年签订千项自动化系统合同的能力,在大型系统的国际招标中已多次中标。目前浙大中控的产品已在燕山石化、大庆石化、镇海炼化、胜利油田、福建炼油厂、宝钢集团、首钢集团、云铜股份等大型企业得到广泛应用,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7.5亿元;北京和利时在开拓流程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同时,在核电、大型火电、轨道交通、铁路等领域也相继取得了突破,产品的市场面更加拓宽,其自动化系统在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北京轨道交通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达到应用考验,2004年控制系统的合同额同比增长100%,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

(二)冶金自动化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专项的实施,在冶金热轧、冷轧、选矿等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成套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使我国钢铁冶金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冶金自动化研究院通过实施产业化专项,形成了冶金综合自动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持续创新能力,使我国成为能够独立开发并完整掌握大型热连轧机主传动交流调速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的国家之一,承担了攀钢等一系列大型轧机亿元自动化工程的总承包,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冷连轧机组和冷轧连续退火机组过程建模、先进控制和装置优化的自主创新和开发设计能力,完成了宝钢2030冷轧连续退火机组以及2030冷连轧机组三电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沈阳东大自动化公司采用自行开发的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和生产执行系统,针对选矿厂原料筛分与输送、矿石输送与干燥、矿石焙烧、强磁选别与弱磁选别、浓缩脱水与精矿输送等过程,实现了全流程检测、控制、优化、调度与管理,这在国内选矿企业尚属首次。

(三)电力自动化形成完整产业链,竞争实力全面提升

本专项的实施,在水电、火电、核电等领域的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输配电自动化系统等电力控制系统成套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从发电到输配电自动化完整的产业链,对保证我国发电、电力调度和安全可靠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和利时公司研制开发的600MW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经过艰苦的市场开拓,首先从贵州黔北发电厂2台300MW火电机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成功中标陕西锦界电厂4台600MW火电机组集散控制系统等大型火电项目,成功应用于秦山核电二期两台600MW核电机组的核电站计算机监控和常规岛控制系统,赢得了我国高温气冷实验堆、实验快堆的核岛控制和监控系统的执行合同,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国内核电站控制系统的垄断,填补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控制系统的空白。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通过产业化项目实施,在水电厂监测和控制系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配电自动化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水电站设施和水力资源监测市场占有率达35%,省级以上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取得了近60%的项目,2004年合同额突破30亿元,已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规模最大的集发电控制、输变电控制、电网运行管理、配电控制等整个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输配电自动化成套系统方面,陕西银河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同维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交大思源智能电器公司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分别在各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形成从电力自动化最基础的电器保护、电力互感设备和器件,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我国配电网络的自动化提供了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解决方案。

(四)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

本专项的实施,促进了机器人及其在焊接自动化、仓储自动化、生物化工自动化等行业自动化领域的快速发展。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是我国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研究开发的高技术企业,通过实施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产业化项目,形成了机器人系列产品及应用工程、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的系统设计核工程继承能力,几年来,在汽车、工程机械、电子装配、制药、能源、电信等多种行业和领域共完成交钥匙工程450余项,占国内机器人市场达1/3以上。项目执行期间,公司经营业绩连续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4年主营业务总产值已从2001年的1.5亿元上升到5亿元。

哈尔滨威德焊接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焊接自动化产业化项目,突出采用系统集成的方式来快速形成不同产品需求的焊接自动化装备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自动化生产线的产业化能力,公司近年来承担了一汽奥迪A4汽车焊接机器人生产线、第一重机厂大厚壁容器窄间隙埋弧焊专机与千吨级加氢反应器弯管内壁堆焊专机、西气东输工程中大口径直缝管焊接生产线等数十条焊接生产线的建设合同,为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提供了近百套关键焊接装备和生产线,有力地支援了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

二、专项实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一)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福建炼化厂的催化裂化装置采用浙大中控的先进控制系统,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万元,镇海炼化的100万吨无铅汽油管道调节采用浙大中控的先进控制系统,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达4000万元。

攀钢1450热连轧机组主传动装置采用冶金自动化研究院的冶金自动化系统,年增加产值9000万元,薄板产量上升效益339万元/年,废钢率下降效益450万元/年,电能节省效益554万元/年,检修费用节省120万元/年。

煤炭总院承担的煤矿生产过程自动化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煤炭产业,促进煤矿各生产过程安全生产、提高效率和质量、减人提效等具有重要作用,该院自主开发生产的现代化矿井提升系统成套自动化控制装置,在大屯煤电公司孔庄煤矿和姚桥煤矿使用,安全性和提运效率的提高,使两个煤矿的煤炭产量分别提高了1.5倍和1.8倍,减少人员30―40%,提高生产能力20―30%;目前,该院已在推广应用113套系统,对我国煤炭工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面提高行业技术、管理水平

深圳达实公司实施的“粮食仓储成套控制装置”项目,形成了年产150套粮食仓储成套控制装置的生产能力,为我国仓储领域发展提供了技术、管理、机制的全面的解决方案,承担了2001年以来国家储备粮库建设的600多个自动化项目合同的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粮食仓储管理技术的提高,为国家粮库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基础。

沈阳东大自动化公司开发的大型选矿过程全流程综合自动化系统,目前已在行业内推广30多套,以酒钢选矿厂为例,自动化系统的采用,可使选矿过程的金属回收率提高2.01%,精矿品位提高0.57%,原矿处理量每年提高12万吨,设备运转率提高2.98%,操作人员减少50%,年节电725.40万千瓦时,精矿成本每吨降低2.14元,年产生经济效益总额为4213.31万元。

(三)对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也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受南瑞集团电力自动化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南京已逐步形成电力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中心,目前已有20多个不同规模的同业公司在南京注册,吸引了许多想在中国电力自动化领域占一席之地的国外公司、外地的大公司来南京设立公司和寻找合作伙伴。这些公司的集聚发展,为南京市的特色高技术产业带来了活力。与此相类似,通过新松公司机器人产业化项目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在沈阳形成了20亿元营销收入的机器人产业联合体和产业链,对推动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冶金行业,国际项目,EPC工程,投标报价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迅速发展,为从事冶金建设的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但现在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的投资增速也在大幅下降。从事冶金建设的工程技术公司和施工单位生产任务严重不足,部分企业开始转型,涉足非钢产业。

我们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建设钢铁企业,这就使我国的冶建单位有机会参与国外冶金项目的建设。例如笔者所在公司,近年来先后参与或完成了印度、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家的冶金建设项目,均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做好该类项目的报价工作,对总承包企业增强竞争力,降低项目风险,拓宽国际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在越南太钢二期扩建项目的相关经验,就国际冶金行业EPC工程投标报价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共享。

1国外冶金项目报价的特点

我国承包商参与竞标的冶金EPC国外项目,一般都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冶金行业方面的设计标准、规范。项目基本采用EP或EPC模式,即:由承包商提供设计、设备供货,有的还提供施工安装,一般采用固定合同总价的计价方式,按里程碑付款。合同一旦签订,价格很少能够调整,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再考虑任何变更。

这些国家建设的冶金行业项目,前期立项及可研等高阶段内容一般都由我国的设计公司进行编制,项目规模不会太大,技术也不要求最新,一般欧美先进国家现在已经不再上此类项目。我国类似项目技术成熟,优势较大,比较适合做总承包商。如越南太钢二期扩建项目,新建一套100m2烧结生产线、47孔4.3m高焦化厂、550m3高炉、50tLD转炉、6500m3/h氧气站,在国内均属于淘汰或落后项目。

这类项目在招标时业主不会提供任何工程量清单,完全由报价方根据业主对项目立项时的要求自主报价。投标方在报价时无可用定额,需自行组价。

这类项目的设备一般均由中国制造,部分安装材料也得在中国国内购买(越南太钢二期扩建项目所有设备均为中国进口,高压电缆等主要材料也从中国进口)。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及熟练技术工人,当地的工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一般需从中国国内派出大量技术人员及熟练技术工人。

2报价前应了解的情况

2.1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及法律规定等情况

主要应调查项目所在国政局是否稳定,同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当地老百姓对中国人的态度;建筑市场是否规范,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健全;进口设备及建安材料是否可以免税或部分免税,是否可以办理施工机械设备临时进口免税;中国工人进入该国是否受限制,办理劳务许可的手续、费用及签证时间。特别是税收,一定要了解清楚,如中国工人及技术人员在当地是否还应交个人所得税等。

如越南政府就要求优先雇用当地施工队伍,中国人员进入越南施工,必须是技术人员或高级技工,否则不予办理劳动许可证。同时越南税务部门还要求中国施工队伍按收入比例在越南上缴个人所得税。

2.2业主及项目资金的情况

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业主的有关情况,业主在国内国际的信誉,业主对于本项目的心理价位,业主现有的生产能力,业主以往项目所采用的设备情况、装备水平等。

还应详细了解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还是贷款,是否得到所在国政府的批准,批准金额是否能够满足该项目需求。例如越南太钢二期扩建项目,C部分费用为业主负责,施工过程中发现该费用严重不足,造成工程款无法及时支付,工期严重拖期,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当地的人、材、机价格

一旦确定对该项目投标后,投标人应参加标前会议,并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劳动力资源情况、当地材料资源情况、当地机械购置和租赁情况、当地运输能力、当地生活物资供应情况、当地税收情况以及清关、当地分包、物价、货币、银行服务、社会、民俗及现场水、电、通讯现状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取得编制报价文件的基础资料。

例如当地的人工除了力工外,是否还能提供其它技术工人,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否能加班,工作效率如何;当地的建材市场价格如何,供应量是否能满足要求;项目的设备从中国国内进口,从口岸到施工现场的交通条件是否满足运输要求,是否需要修路,加固桥梁,对发生的额外费用要进行详细测算。

如越南太钢二期扩建项目,大部分钢材可以在当地买到,但角钢、槽钢的量很少,种类也不全,根本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越南分包商又不愿意自己从中国进口,直接影响了钢结构制作进度,对项目的工期造成很大影响。

2.4设计及施工采用的标准及规范

在投标时经常发现招标文件中对项目所使用的标准、规范及规定不清楚的情况,例如只规定设计及施工验收均按该国相关规定执行,可有些国家冶金方面的标准、规范不全,这就要考虑是否能使用中国标准,这样对设计及施工验收以及最终的性能考核都会带来很大的便利。例如,越南太钢二期扩建项目,经过与业主、监理协商,除了防雷接地、消防执行越南标准外,其它均执行中国标准。

2.5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编制及审批情况

这类冶金行业项目,前期立项及可研等高阶段内容一般都由我国的设计公司进行编制,因此最好能收集一下该高阶段的编制内容,根据高阶段的投资概算可以分析业主对标底的心里价位,做到有的放矢。

2.6竞争对手的情况

明确本次投标的主要竞争对手,调查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全面了解其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投标方案,选择投标报价技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限制竞争对手,这样才能增加中标把握。3报价时应注意的内容

3.1工作范围的准确界定

报价要想做到准确,工作范围必须明确,既不能多报、重复报工作内容,更不能少报、漏报工作内容,工作量不准确,报价的准确性就无从谈起。报价时特别要注意:分清以下工作内容由谁负责:场地平整(业主是否负责五通一平)、无负荷联动试车、设备油和液压油的首次填充、调试用备品备件、二年正常运行用备品备件、业主生产人员的培训、当地政府部门收取的特种设备检验、试验费等。

3.2技术装备水平

在报价时一定要注意选用的技术装备水平不能太高,只要满足招标文件即可。否则价格会没有竞争力。如认为招标文件中配置超常规或可节约投资的,可以在投标书中列明优化的方案,注明可节约的费用,并附上在中国国内成功生产的案例,这样会使业主产生很大兴趣,必要时还可邀请业主代表到国内相关供货厂家参观。如:越南太钢项目高炉的鼓风机,就选用的离心式风机,而没必要选用先进的轴流式风机,其价格就会大幅下降。

3.3工期的影响

业主招标书中要求的工期,必须无条件满足,还要根据总工期编制出总体网络进度图,尽量使业主满意。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新版FIDIC条款EPCT合同模式中,有二种情况可以延长工期,但不能增加费用,即:指定分包商或者供货商的影响、当局造成的延误。[1]对此种情况可能造成的费用增加,应考虑一定的风险费用。越南太钢项目的建安施工队伍为业主指定,工期拖期较为严重,业主也只是同意延长工期,不同意增加费用。

3.4建议采用的报价策略

可采用加大前期各工程子项的报价,以防止出现工程终止时,余款难以回收的局面。有目的地编制投标报价阶段进度计划,一般不采取分段交工安排,尽量把工程的重要部分或部位放在最终阶段完成,这样可以防止当业主资金短缺时,提前接收项目的主要部分,而舍弃非关键子项。

要做好投标报价工作,还应在报价前做出一个初步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设备的投入、大宗设备及材料采购的方法;当地劳工和国内人员的使用计划等,测算出合理的成本价格,做到商务标与技术标相统一,这样才能计算出相对准确的成本价格。同时还应将计算出的价格与国内、所在国类似项目价格对比,分析差别是否合理,再考虑一定的利润、风险及不可预见费用等,才能报出合理的EPC报价。

4结语

篇8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鞍山市 发展方向

从国际工业化历程看,装备制造业自始至终都是制造业的支柱和核心,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鞍山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之一,其装备制造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发挥其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该产业发展方向,对于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重组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着重要作用。

一、鞍山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鞍山市紧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使这一产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其整体形象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6年鞍山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26.6亿元、销售收入105亿元、利润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居于辽宁省最好水平。从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两个主要总量指标来看,鞍山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低于大连和沈阳,全市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从2004年的第5位跃升至第3位。

2007年,鞍山市深入贯彻“加速经济隆起,构建和谐鞍山”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矿产品加工业和轻纺工业等支柱产业。在发展以钢铁为原材料的装备制造业方面,规划和实施了铸锻件、冶金与矿山设备、工程机械、船舶配套件等13个具有鞍山特色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作为鞍山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在装备方面,鞍山市铸锻能力,大型机械加工设备极限能力均位于全省第一。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有249个,总投资172亿元。其中,重点实施的荣信煤矿瓦斯安全排放装置、华冶特种变压器、森远高速公路沥青再生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已投产见效。

二、鞍山市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鞍山装备制造业企业近两年发展较快,在原有的骨干企业如鞍钢、鞍钢重机、华冶、焦耐院、清华同方、海诺集团等基础上又出现了衡业、森远、聚龙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但总体上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很多潜力尚未发挥。

1.强势特色产品不够突出。鞍山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应充分利用鞍钢在区域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形成自己的强势特色产品。而事实上,鞍山市的装备制造业并没有紧紧围绕鞍钢的市场需求,鞍钢的钢材资源优势没有在此行业中体现出来。

2.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目前,鞍钢机械制造公司、鞍钢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华冶集团算是鞍山装备制造业中的较大型企业,但它们自身也并没有形成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其它企业更是单兵作战,游离于市场空隙之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3.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工艺水平要求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鞍山市此方面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健全,研发投入强度低,加之研发人才短缺,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自给率低,尤其成套制造能力比较薄弱,缺乏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目前,鞍山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屈指可数。

三、鞍山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格局正在重新洗牌。目前,全球制造业中心正向我国转移,而东北作为国家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是良好的制造业由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的承接地。面对世界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契机,鞍山装备制造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创出自己的品牌,叫响“鞍山制造”。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实现产、学、研联合,做到产业集群有特色,产品有知名度,企业有竞争力,用“鞍山制造”支撑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围绕鞍钢需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鞍山装备制造业发展要紧紧围绕鞍钢的市场需求,为其生产发展相关的配套产品,特别是在冶金设备、阀门、铸钢件等产品方面要大力发展,同时还要依托鞍钢的钢材资源优势,拉大拉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进而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

2.积极主动接受沈阳、大连等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的辐射,突出鞍山特色,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加大与沈阳、大连等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人才,通过外引内联、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提高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

3.选择一批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如鞍钢重机公司)重点扶持,培育和壮大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作用强、产业优势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4.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用“鞍山制造”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业,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大型冶金、水电成套设备,提高先进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支持发展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环保设备,形成重型机械和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5.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发展,鞍山市装备制造业累积了大量存量资产,一些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具有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因此,要加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技术装备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

参考文献:

[1]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李昌荣:重型机械制造企业现状及发展研究,2004(2)

篇9

【关键词】粉末冶金 模具 仿真技术 加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11-01

0引言

粉末冶金是通过制取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生产原材料,通过过压制成形、烧结等工艺过程,制造出各种粉末冶金制品的工艺技术。现在,这种工艺已经成为我们在新材料研制领域内的重要工艺技术。在粉末冶金工业中,模具对于在很多工序中都有所应用,并且对于整个生产工艺也具有较大的影响。粉末冶金模具是粉末冶金制品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对粉末冶金制品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然而,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它的加工过程。因此,对于粉末冶金模具加工方法及仿真技术的研究,对于粉末冶金工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1 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方法

目前,对于粉末冶金模具的先进加工方法种类很多,其中各种加工方法也是各有特点。现就几种主要的粉末冶金模具加工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对粉末冶金模具的影响进行探讨。

1.1 电火花加工方法

电火花加工的方法,是通过在放电瞬间产生剧烈高温。然后,利用这一高温将工件的表面熔化(甚至汽化),从而达到机械加工的目的。这种加工方法在一些难以加工的超硬材料加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1)电火花加工方法的特点

电火花加工方法能够有效的填补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对于难加工材料的不足,适用于对于强度高、熔点高、硬度高等难加工的材料的加工。另外,由于电火花加工方法直接利用电能与热能进行加工,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实现加工的自动化控制。再者,这种加工方法的精细度很高,对于粉末冶金模具这种加工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加工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利用电火花加工方法加工的粉末冶金模具的表面粗糙度较高,会对粉末冶金工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电火花加工方法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

在粉末冶金模具电火花加工中,常是通过使用数控电火花机床来进行加工的。数控电火花机床可以实现粉末冶金模具的精密加工,确保满足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要求。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尺寸精度、仿形精度和表面质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仿形磨削加工方法

利用仿形磨削加工方法加工粉末冶金模具,即是通过利用专门的平面磨床,通过仿形尺对粉末冶金模具进行仿形磨削。这种粉末冶金模具加工方法的特点是其加工生产的粉末冶金模具的精密度较高,且表面较为光滑、平整,粗糙度较低。这种加工方法的缺点是加工效率较低。

1.3 数控线切割加工方法

数控线切割加工的方法,是通过将金属丝电极安装在一个转动的贮丝筒上,然后分别将被切割工件与金属丝电极接到高频电源的正、负极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控制控制电极的移动方向,并通过电火花加工达到自动切割的目的。

数控线切割方法是计算机技术与电火花加工技术的结合,可以发挥电火花加工方法的优点,还可以实现自动切割的目的。其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这种加工方法对于电极没有特别的要求,并可以对各种硬度和形状的工件进行加工。数控线切割加工的方法,还可以反复的使用电极丝,加工损耗小、精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生产。因此,数控线切割加工的方法也是目前在粉末冶金模具加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粉末冶金模具的数控加工动态仿真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各类科技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已经可以应用到产品从概念设计到结束使用寿命的整个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在产品的加工阶段应用更为广泛。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过程中,仿真技术的应用将对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行业,甚至整个粉末冶金工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过程中,建立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控加工动态仿真模型,通过模拟整个模具加工过程,从而获得在粉末冶金模具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几何数据和力学信息,以及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影响和可能出现的偏差值。通过数控动态仿真模型,便可以在加工前获得准确的信息,规避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有效的降低了加工失误、偏差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过程中,利用精确的数控加工动态仿真模型,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控加工代码,避免加工的错误和偏差;另外,还可以对加工误差值、刀具磨损等进行预测,为保证粉末冶金模具的质量要求和刀具的更换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因此,在粉末冶金模具的制造加工过程中,计算机仿真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保证模具加工生产的质量和提高模具生产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3 结语

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对于粉末冶金制品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对于粉末冶金模具的加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粉末冶金模具加工中的应用,也还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发展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字:钢铁冶金余热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F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基础行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的钢铁冶金行业也发展迅速。但是,该行业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是六大行业中耗能的大户。而目前,我国余热利用的设备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余热利用低的直接原因。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而钢铁冶金行业就成为了重点治理的对象。每年冶金行业的总能耗在我国的总能耗中占据着百分之十以上。冶金中所产生的余热在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于如何合理利用余热资源对于钢铁冶金企业增强经济效益以及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1.现今钢铁冶金行业余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的各个钢铁冶炼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其实力水平相差较为悬殊,而且整体的钢铁冶炼的余热利用设备比较落后。我国对于余热的利用的发展时间较短,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余热利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制约着发展,尤其在我国中对于300℃以下的低温余热的利用更是没有相应的设备处理,余热利用的设备大多数是在很早以前由外国直接引进,设备以及技术已经相当的落后。因此,设备的落后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冶金过程中的余热利用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余热的利用也直接与我国各个钢铁冶金企业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水平以及生产规模的限制,余热利用仍然处于空白阶段,面对着我国存在着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状况,对于余热的利用将会是将来的发展的关键因素。

1.2 我国在节能减排阶段做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钢铁冶金行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其利用率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对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在高温余热方面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吨钢的综合能耗的降低的幅度较大。而对于中低温余热的利用却不是很理想,在中低温余热利用方面,主要是用来预热助燃气体,对于500℃以下的余热,即,中温烟气对于企业都没有进行利用,直接排到大气中。在钢铁冶金程序中,炼铁系统能耗在钢铁工业总能耗达到百分之六十九,而作为炼铁的第二大耗能工序的烧结阶段产生的百分之五十的热能没有达到充分运用,造成极大浪费。综上所述,我国钢铁冶金行业中,中低温余热利用率相对于高温余热的利用低。

1.3 目前,我国的余热利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对于回收的大部分的余热的利用一般是对集中的制热设备。我国每年的夏季都会出现用电紧张的时期,而余热可以转化为电能,缓解用电短缺的危机。对于钢铁冶金余热的利用,在制冷领域的应用比较少,对于企业,从经济角度制冷可以更能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而且与制约相比较,其消耗的能量更少。夏天对制冷的要求会更大,而且余热的资源更多。因此,钢铁余热利用可以是多方面的,拓宽应用领域对于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是大有裨益的。

2.我国钢铁冶金行业余热利用改进分析

(1) 自从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开始,我国每年都会为部分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但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与设备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技术与设备的革新就会造成企业增加资金的投入,对于发展较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使用革新,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缺少了国家的扶持对于这笔钱的投入就会显的力不从心,因此,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投入资金。我国在余热利用方面,一方面需要进行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企业的后期的监督。鼓励企业进行预热利用的技术开发,自主创新。

(2)在我国钢铁冶金行业中余热利用的领域比较窄,回收利用率低是我国余热利用的现实。据统计,我国余热的利用率仅为45.6%,而发达国家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我国在钢铁工业余热余能回收潜力非常巨大。为此,对于余热回收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及结算、预测,见下图:

通过上述图示可以分析得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余热的利用将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先进的科技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拓宽余热利用的领域,在不断发展中,改进新的技术与设备,不仅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国家的节能减排起到促进作用。

(3)通过上述存在的问题可知,我国的钢铁冶金余热的利用率比较低,技术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我国需要进行独立研发我国的技术的同时需要与周围的环境和市场需求发展相适应,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相关的人才。

3.建议

从国家角度:(1)合理控制钢铁工业生产规模。(2)大力发展钢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确保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开发和应用高强钢材,降低钢材消费量;(3)增大对能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技改的热情。

从行业角度:(1)提高钢铁行业准入条件,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无资源的钢铁生产企业进入;(2)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产业生产规模效应;(3)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改善产业产品结构;(4)建立行业间交流平台和机制,定期组织行业交流学习;(5)建立获取境外先进节能技术渠道,引进先进技术理念。

从企业角度:(1)优化钢铁品种结构,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2)加速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现生产设备现代化;(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节能渠道;(4)利用好既有的政策,推广利用既有的先进节能技术,如节能设备的抵税政策、节能技术先投用后付费,以节约费用付技术费用等各种模式,坚决引进低温饱和蒸汽发电、余热蒸汽采暖、制冷等技术,实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4.总结

目前,我国的钢铁冶金行业的余热利用率低,存在着大量的余热资源,未来我国的余热利用将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我国落后的技术设备无法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进行不断的技术设备创新,在引入外国技术设备的同时要与我国的具体环境和发展状况相结合,真正适应我国的发展,使得我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钦新,王宇峰,王学斌。等.我国余热利用现状与技术进展[J].工业锅炉,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