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

篇1

一、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流程优化策略

1.预算编制组织流程。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总经理、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牧业总监、财务总监、信息总监、行政总监和执行秘书等八人;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董事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确定本年度预算的重大前提条件,并编制预算样本格式下发各部门;销售部根据市场形势和公司经营目标制定年度销售计划;牧业部根据牛群存栏情况和育种情况制定年度原奶产量计划;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查销售计划与原奶产量计划后,审议通过或退回修改;各部门根据预算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销售计划和原奶产量计划,编制本部门预算;财务部审查、平衡各单位提交的业务预算,汇总出公司的总预算;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财务部提交的公司总预算,同意提交董事会批准或退回修改;董事会审议通过或退回修改年度总预算;批准后的全面预算下达给公司各部门执行,做到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全面落实。

2.全面预算编制业务流程。每年10月-12月为下一年度预算制备期。10月末,预算委员会将公司董事会审批的经营目标分解,下达给销售部、牧业部、生产部和其他各管理部门。销售预算制定,销售部根据经预算委员会审批的总销售计划和目标市场份额,制定销售品种数量、价格策略、销售渠道比重和销售费用预算;并在11月20日前将销售计划提交给生产部门;11月30日前将销售费用预算和应收账款账龄计划提交财务部;牧业预算制定,牧业部根据经预算委员会审批的总饲养计划,首先制定四个牧场的分别饲养计划,并制定畜牧饲喂计划;并在11月20日前将下一年度原奶产量计划提交给生产部门;在11月30日前将牧业部采购预算、应付款账期计划、畜牧饲喂计划提交财务部;生产预算制定,生产部根据销售部提供的销售计划和牧业部提供的原奶产量计划,制定产品生产成本、包材采购、制造费用预算;并在11月30日将采购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提交财务部;行政部、物流部、信息部等管理部门在11月20日前将本部门下一年度的费用预算提交财务部;财务部汇总上述预算与经营计划,在12月10日前制备财务费用预算、资金预算和预计财务报表,并提交董事会审核;董事会不通过,则返回到相应的部门重新制备;董事会审核通过则执行。

二、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与监控优化策略

1. 预算执行的原则。一是严格按照年度预算和分解到月度的预算内容执行;二是有预算不代表一定要执行,预算金额不一定是执行金额;三是无预算的项目原则上不执行;四是对于特殊情况确需增加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公司预算外支出审批流程》执行。销售部执行销售预算,包括销售计划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和应收账款预算,由财务部监控销售计划完成率、销售费用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生产部执行生产成本预算,包括原材料耗用计划、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由品控部监控原材料耗用、产出率指标;人力资源部监控人工率,财务部监控销售毛利率。牧场执行牧业预算,包括原奶产量计划、饲喂计划,牧业部监控原奶产量计划完成率、成母牛单产指标、繁殖率指标,财务部监控原奶成本单价指标。物装部执行采购预算,包括采购计划预算,财务部监控采购计划完成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指标。每月月末的固定日为预算报告日,财务部汇总品控部、人力资源部、牧业部提供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向董事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组织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就每个指标的差异分析讨论其原因,并对未完成指标进行预警。

2.单项指标预警。对以下指标的当期单项指标值超过年度目标值的则进行预警:产成品资金占用、生产资金占用额、内部质量损失额、外部质量损失额、采购资金占用、索赔净损失额、资产负债率。对以下指标的当期单项指标值低于年度目标值的则进行预警:货款回收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存货周转次数。对以下指标的当期单项指标值低于月度预算值的则进行预警:销售收入、净利润。对以下指标的当期单项指标值超过月度预算值的则进行预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对以下指标的当期累计单项指标值低于年度目标值进度的则进行预警:其他业务收入、利润、采购降成本、质量降成本、制造降成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管理降成本、消耗物质降低率。

3.成本费用指标预警。部门费用指标的当月值超过预算值的则进行预警,同时冲减次月费用预算指标。生产制造部成本费用指标的当月值超过预算值的则进行预警,同时冲减次月成本费用预算指标。

4.发现差异的处理办法。内部可控因素引起的不利预算差异,由对应的部门调整其经营活动,采取措施消除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在后续月度消化已形成的预算差异。结合公司为消除不利差异所做的调整,由财务部对初始编定的后续各期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在完成年度预算目标下,月度预算能及时反映经营活动变化。

三、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估优化策略

月度考核,各部门考核指标如下,考核结果与部门领导绩效挂钩。销售部考核销售收入、销售费用率、货款回收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残次率五项指标;生产部考核成品产出率、生产资金占用、制造费用降低率、消耗物资降低率四项指标;牧业部考核原奶产量、存栏数、繁殖率、被动淘汰率、存货损失、原奶成本单价六项指标;物装部考核采购资金占用、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三项指标;信息部考核日配收入、开发费用完成率两项指标;财务部考核财务费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五项指标。

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医疗机构

2016年12月14日财政部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征求意见稿)——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指引对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做了明确指引;国家卫计委《2015年卫生计生财务工作要点》中要求: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分析和结果利用,做好决策支持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对公立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医院财务会计报告已经很难满足内部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构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越来越迫切。

一、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和特点

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单位内部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性信息,包括用于生产经营决策的作业成本信息、变动成本信息、机会成本信息等,用于投资决策的现金流量信息,用于控制的预算信息,用于考核控制结果的业绩评价信息等。这些信息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核心内容。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也可概括为五方面,即管理决策、经营预测、成本控制、绩效评价和战略规划等。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包括以下特点:

(一)提供相对及时和灵活的相关性信息2014年10月的全球医院管理会计原则将“提供相关性信息”作为管理会计四大原则之一,即“帮助组织筹划和收集制定战略和执行战术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属于内部报告,主要是为医院内部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时效上相对及时,形式上相对灵活,项目设置和展现方式上可以不受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严格约束,可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进行编制和调整。

(二)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医院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服务于政府管理和决策,是服务与医院外部相关者决策的信息。医院管理会计则是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侧重点在于针对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各个方面进行实时反馈和分析,以便向医院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战略规划、成本控制或科室运营方面的信息资料,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面向医院经营管理的未来医院财务报告主要是反映过去的历史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反映、分析过去,而且要利用历史资料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考评医院的一切运营活动。医院管理会计报告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和控制现在。

(四)兼顾医院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管理和决策需要医院财务会计报告旨在反映医院整体的财务状况,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则要以医院内部各层级责任单位为会计主体,如医院层、职能部门层、临床科室层等等,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使用者进行针对性不同的、详略不同的设计。面向院领导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战略层或决策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医院整体的运行情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指出存在的运行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管理环节,作为决策依据;面向职能部门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不同职能部门对不同管理环节或管理对象的关注情况,如面向医务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着重医疗运行情况、医生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反馈等等信息;而面向临床科室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需将具体科室的业务运行情况、医生护士工作情况以及科室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给予明确的说明。

二、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与内容

本文按照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析维度搭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从财务效率、资产效率、患者分析和科室运营四个维度。

(一)财务效率报告体系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反映医疗机构各层级(全院、各类科室和具体临床科室)的财务效率和效益情况。虽然公立医院属于非盈利组织,以“公益性”为目标,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合理的抗财务风险能力以及良好的偿债能力都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财务效率和效益。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应基于财务会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报表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基础指标应包括:医疗业务收入、医疗业务成本、边际贡献、总资产、总负债等等,分析指标应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例、成本率、边际贡献率等等。

(二)资源效率报告体系资源效率报告反应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情况,也反映医疗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广义的资源应该涵盖人员、场地和设备等等内容。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是医疗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疗机构的资源效率报告体系应该分别从人力资源效率、房屋资源效率、医疗设备资源效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报告。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人均医疗业务收入、人均结余、人均检查人次、每医生负担出院人次、每医生手术量、每医生门诊量、每护士负担床日等等;房屋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单位面积结余、每床边际贡献、人均占用房屋面积、医疗用房占比等等;医疗设备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医疗设备投资回报率、每万元设备检查人次、每万元设备检查收入等等。

(三)患者分析报告体系患者分析报告从患者角度反映患者费用情况、患者来源和患者付费类型结构等等,卫生主管部门和未来医疗改革都对降低病人费用做出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医院层和科室层时刻监控患者费用水平和药品比例、卫生材料比例等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患者来源(本市、外市或本省、外省等)是判断学科或医生专家个人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患者付费类型(自费、医保、公费医疗等)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医院针对不同付费类型患者进行不同的费用管理和控制方法。

(四)科室运营报告体系科室运营报告体系反应科室的运行效率、收治疾病的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临床科室的业务管理和分析提供实时的准确的数据反馈,科室运营报告分析指标应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周转天数、三四级手术比例、CMI值、收治病种结构等等。

三、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同,管理会计报告由于其职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其传递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应包括非财务信息,从而实现更全面的管理视角,才能提出更深入的管理决策建议。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CMI值、手术分级等等非财务指标和信息。同时管理会计报告还应包括内部和外部信息,尤其是同行平均水平、最佳水平,以及竞争对手信息,从而为内部管理提供标杆,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相结合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属于事后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要求其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相结合。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通过战略规划报告、全面预算报告等部分为单位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事前预测,并通过实时的、动态的专项资产或业务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改正从而达到事中动态管理和控制;最后通过总体的运营情况分析为医院整体或个别科室提供事后反馈和评价。

(三)与信息系统相结合管理会计报告的数据应基于大量的医院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和医疗运行数据,为了保证管理会计报告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管理会计报告与医院HIS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紧密衔接,要求医院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信息系统的支撑是提高管理会计报告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有条件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应逐步形成财务业务一体化,建成医院资源规划系统(HRP),并通过管理会计报表和报告经HRP产生的大量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从而形成各层管理主体决策的支持信息。

(四)提出管理建议是落脚点管理会计报告汇集了大量相关性信息,发现和指出问题是管理会计报告第一阶段的任务,而仅仅停留在提供信息则远远不够;管理会计报告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寻找可改进的管理单元,提出切实可行的有影响力的管理建议,即解决问题。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应该将如何提高运营效率、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问题作为落脚点,针对存在问题的业务流程或临床科室,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玉红.构建基于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管理报告体系[J].财会与会计,2010,05:58-59

[2]张先治.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构建[J].财务与会计,2005,12:19-21

[3]王环环.从“取经”到“造经”透视管理会计报告[N].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84-88

篇3

2016年12月14日?政部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征求意见稿)――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指引对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做了明确指引;国家卫计委《2015年卫生计生财务工作要点》中要求: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分析和结果利用,做好决策支持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对公立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医院财务会计报告已经很难满足内部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构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越来越迫切。

一、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和特点

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单位内部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性信息,包括用于生产经营决策的作业成本信息、变动成本信息、机会成本信息等,用于投资决策的现金流量信息,用于控制的预算信息,用于考核控制结果的业绩评价信息等。这些信息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核心内容。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也可概括为五方面,即管理决策、经营预测、成本控制、绩效评价和战略规划等。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包括以下特点:

(一)提供相对及时和灵活的相关性信息

2014年10月的全球医院管理会计原则将“提供相关性信息”作为管理会计四大原则之一,即“帮助组织筹划和收集制定战略和执行战术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属于内部报告,主要是为医院内部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时效上相对及时,形式上相对灵活,项目设置和展现方式上可以不受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严格约束,可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进行编制和调整。

(二)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

医院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服务于政府管理和决策,是服务与医院外部相关者决策的信息。医院管理会计则是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侧重点在于针对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各个方面进行实时反馈和分析,以便向医院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战略规划、成本控制或科室运营方面的信息资料,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面向医院经营管理的未来

医院财务报告主要是反映过去的历史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反映、分析过去,而且要利用历史资料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考评医院的一切运营活动。医院管理会计报告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和控制现在。

(四)兼顾医院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管理和决策需要

医院财务会计报告旨在反映医院整体的财务状况,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则要以医院内部各层级责任单位为会计主体,如医院层、职能部门层、临床科室层等等,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使用者进行针对性不同的、详略不同的设计。面向院领导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战略层或决策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医院整体的运行情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指出存在的运行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管理环节,作为决策依据;面向职能部门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不同职能部门对不同管理环节或管理对象的关注情况,如面向医务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着重医疗运行情况、医生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反馈等等信息;而面向临床科室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需将具体科室的业务运行情况、医生护士工作情况以及科室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给予明确的说明。

二、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与内容

本文按照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析维度搭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从财务效率、资产效率、患者分析和科室运营四个维度。

(一)财务效率报告体系

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反映医疗机构各层级(全院、各类科室和具体临床科室)的财务效率和效益情况。虽然公立医院属于非盈利组织,以“公益性”为目标,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合理的抗财务风险能力以及良好的偿债能力都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财务效率和效益。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应基于财务会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报表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基础指标应包括:医疗业务收入、医疗业务成本、边际贡献、总资产、总负债等等,分析指标应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例、成本率、边际贡献率等等。

(二)资源效率报告体系

资源效率报告反应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情况,也反映医疗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广义的资源应该涵盖人员、场地和设备等等内容。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是医疗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疗机构的资源效率报告体系应该分别从人力资源效率、房屋资源效率、医疗设备资源效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报告。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人均医疗业务收入、人均结余、人均检查人次、每医生负担出院人次、每医生手术量、每医生门诊量、每护士负担床日等等;房屋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单位面积结余、每床边际贡献、人均占用房屋面积、医疗用房占比等等;医疗设备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医疗设备投资回报率、每万元设备检查人次、每万元设备检查收入等等。

(三)患者分析报告体系

患者分析报告从患者角度反映患者费用情况、患者来源和患者付费类型结构等等,卫生主管部门和未来医疗改革都对降低病人费用做出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医院层和科室层时刻监控患者费用水平和药品比例、卫生材料比例等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患者来源(本市、外市或本省、外省等)是判断学科或医生专家个人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患者付费类型(自费、医保、公费医疗等)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医院针对不同付费类型患者进行不同的费用管理和控制方法。

(四)科室运营报告体系

科室运营报告体系反应科室的运行效率、收治疾病的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临床科室的业务管理和分析提供实时的准确的数据反馈,科室运营报告分析指标??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周转天数、三四级手术比例、CMI值、收治病种结构等等。

三、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同,管理会计报告由于其职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其传递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应包括非财务信息,从而实现更全面的管理视角,才能提出更深入的管理决策建议。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CMI值、手术分级等等非财务指标和信息。同时管理会计报告还应包括内部和外部信息,尤其是同行平均水平、最佳水平,以及竞争对手信息,从而为内部管理提供标杆,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相结合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属于事后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要求其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相结合。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通过战略规划报告、全面预算报告等部分为单位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事前预测,并通过实时的、动态的专项资产或业务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改正从而达到事中动态管理和控制;最后通过总体的运营情况分析为医院整体或个别科室提供事后反馈和评价。

(三)与信息系统相结合

管理会计报告的数据应基于大量的医院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和医疗运行数据,为了保证管理会计报告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管理会计报告与医院HIS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紧密衔接,要求医院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信息系统的支撑是提高管理会计报告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有条件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应逐步形成财务业务一体化,建成医院资源规划系统(HRP),并通过管理会计报表和报告经HRP产生的大量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从而形成各层管理主体决策的支持信息。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优化

中小企业是指可独立自主经营但规模具有局限性的经济单位,在税收贡献、技术创新、带动就业方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报道显示,至2019年,中小企业数目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对我国社会及经济影响重大。新时代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中小企业承受着较大生存压力与发展压力,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关乎着大众就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为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有必要对“新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优化路径”展开研究,以此帮助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在获得更大生存空间的同时寻求发展突破。

一、新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化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化困难,是指中小企业在融资前对自身需求认识不清,不能确定自己究竟需要多少资金。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化,有两点需了解:第一点,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进行精准量化,是合理融资、成功融资的第一步,若不能精准量化自身融资需求,融资方案往往得不到供资方认可;第二点,中小企业在对自身融资需求进行量化时,可能无法区分资本需求总量、外部融资需求量二者间的差异,从而导致无法对自身的融资需求进行精准量化。

(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存在问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存在问题是新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难度。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点,中小企业在很多时候不能判断外界融资渠道是否安全可靠,而确定可靠的融资渠道(比如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又更倾向于投资大项目、大企业;第二点,风险投资是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之一,然而风险投资因其追求高收益等特点,多用于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较难以其为投资渠道;第三点,中小企业选择内源融资时,融资过程缺乏规范。

(三)中小企业融资工具选择不当中小企业融资工具,即融资时中小企业采取的融资方法与方式的集合,融资工具选择不当,即融资时中小企业采取的融资方法与方式低效、不安全且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融资工具选择不当,很多时候是因为中小企业忽视了融资创新,习惯了已有的融资方法与方式,比如某中小企业长期在某银行处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虽然信用贷款无需抵押,但贷款利率偏高且对贷款人资质有较高要求,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非常大时若仍旧采用信用贷款,则会面临偏高的融资成本,令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时承受较大压力。

(四)中小企业融资面临信用困境中小企业信用如何直接关系着融资成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困境,主要可总结为两点:第一点,信用调查体系不足,供资方无法全面、客观地展开资信调查,自然也就无法信任中小企业;第二点,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简单来讲就是当前信用评估体系无法精确、客观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而信用评估有失精准与客观,很可能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或导致供资方错过好项目。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优化路径探讨

(一)通过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实力,发展创新来获得资本认可,从而达成融资目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建议如下:一,结合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保障企业内部秩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二,重点加强财务部门及人员的管理,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条件。

(二)通过加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化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化能力,有以下两点建议:第一点,对自身融资需求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可根据中小企业融资后的资金用途,将融资需求分为偿债、投资、流动三大类;第二点,在融资时中小企业必须弄明白“融资做什么”“自身偿还能力如何”“融资成本如何”等问题,在明白上述问题后,再根据事先构建的融资需求量化模型,联系利率、退还方式及期限等等对自身的融资需求进行较为精准的量化。

(三)通过维护、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关于维护、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点,做好融资渠道了解与渠道储备,比如在融资前收集多条融资渠道的信息、对融资渠道的安全性进行质疑与调查、比较多条融资渠道的质量等,通过这些做法尽可能避免融资骗局;第二点,重视融资关系培育,比如,比起国有五大银行,当地农村信用社明显倾向于投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可与农村信用社培养良好的融资关系,以此为自身融资创造良好条件。第三点,对内源融资进行规范,比如以“向亲戚朋友借贷”为融资渠道进行融资时,应对借贷金额、借贷日期、偿还日期、偿还方式等等进行清晰明确,并在第三方见证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文件。

(四)通过合理选择中小企业融资工具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关于合理选择中小企业融资工具,有如下建议:建议一,在选择融资工具时,需注重融资创新,要全方位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应同时联系融资需求、发展阶段、所处行业)灵活进行选择;建议二,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必须重视融资工具组合效应,简单来讲就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融资方式或方法,例如,中小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融资需求较大(比如需要500万元),此时可从外源融资渠道进行选择(比如联系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吸收直接投资、商业信用等),而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突然面临短期资金周转问题需要融资(比如要10万元进行短期周转),此时就可以选择内源融资(比如员工集资)。

(五)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达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关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主要有三点建议:第一点,加快信用信息共享的脚步,以此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即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快工商、银行、司法等部门间的公共信用信息互通,以此为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提供便利;第二点,合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数据,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进行优化,以减少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例如,城市商业银行在网商贷业务中,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时,几乎完全借助银行背后的信息系统进行,先通过大数据技术在网络上采集中小企业的信用相关数据,在签订“征信查询同意书”后借助信息系统查询客户征信,然后将中小企业多方面的信用信息数据后输入构建好的信用评级模型中,从而得到较为精确的信用等级,整个过程人为干扰的可能性极低,得到的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篇5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成本控制和利润实现等主要方面,也包括对资本进行管理等其他管理内容。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与一般性企业经济管理大致相同,其本质目标均在于通过经济管理尝试,实现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长期以来,农垦企业中的经济管理活动开展较为僵化,农垦企业经济管理能力也未有较好的提升。

二、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垦企业经济管理受重视程度较低

农垦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中,存在着经济管理受重视程度不够的具体问题,很多农垦企业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并不重视,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并未积极进行经济管理尝试。部分企业虽然进行了经济管理的尝试,但是由于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受重视程度不足,也就无法达成预期的经济管理效果。农垦企业并未给予经济管理以充分的重视,所以其经济管理活动开展的偶发性较强,经济管理的非常态化进行,导致经济管理对农垦企业的促进性作用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很多农垦企业不重视经济管理,其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经济管理制度缺位也无法给农垦企业经济管理应有的规范与指导。

(二)农垦企业内部管理科学性较低

农垦企业经济管理是一种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息息相关的具体管理,农垦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科学性较低下,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农垦企业以往在政策红利的影响下,即便其不进行科学的内部管理,其依然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部分农垦企业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对企业管理依然具有影响,农垦企业的内部管理科学性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农垦企业内部管理科学性较低时,其财务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与企业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管理活动,其管理科学性低下也不利于农垦企业较好地开展经济管理相关活动。

(三)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下

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着相关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中,相关管理措施与手段往往会与具体经济管理成果取得直接相关,在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的管理手段影响下,现代农垦企业经济管理呈现了高管理投入、低管理效率的状态。例如,农垦企业成本控制相关的经济管理中,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上依然对人力资源有较大依赖,在传统方法下进行具体经济管理不仅耗时较长,错误率较高,更加会导致农垦企业整体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长期存在于经济管理体系之中,更加导致农垦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提升的难度不断增加。

(四)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欠缺

农垦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活动开展中,缺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性人才较少,农垦企业经济管理大多由财务管理人员来具体负责。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种管理之间依然具有很大的差别。依托财务管理人员开展经济管理事宜这一做法并不可取,很多农垦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也是这一问题影响下的一种必然现象。此外,部分农垦企业中负责经济管理的人员专业能力与素养较低,其大多无法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个人能力的欠缺导致不仅无法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甚至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引发很多新的问题。

三、农垦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经济管理受重视程度

农垦企业加强经济管理首先要提升经济管理受重视程度,并在企业内对经济管理有较好认识及重视的基础上,开展系列经济管理实践活动。鉴于很多农垦企业内部存在着经济管理制度缺位这一现实问题,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实际与经济管理实际,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制度中,农垦企业需要将经济管理的权责关系予以确定,并对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般原则以及实际管理地位予以较好的说明。通过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农垦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与规范,在认真执行经济管理制度开展经济管理时,农垦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环境也能得到较好的优化。

(二)提升内部管理科学性

农垦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也需要从自身综合管理体系的调整和优化上入手,提升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也是加强其经济管理的必然选择。建议农垦企业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发现企业在综合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农垦企业也要做好内部控制建设相关工作,从而对综合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予以解决,有针对性地弥补综合管理中的薄弱之处。由于经济管理大多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农垦企业要额外关注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以及资本结构优化等具体管理的科学性提升。农垦企业在内部管理体系科学性提升的实践过程中,也要注重综合管理与经济管理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内部管理科学性提升能够为经济管理能力提升产生正向影响。

(三)提升经济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

农垦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也要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程度,将更为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引入并应用到农垦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之中。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现代农业的特点之一便是其能给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农垦企业作为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企业类型,其在经济管理手段上也要注重对先进技术进行较好的应用。建议农垦企业在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中,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并通过加大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系列经济管理计算机软件应用到经济管理实践活动之中。经济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程度得以较好的提升后,农垦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效率也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四)培养并引进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垦企业经济管理最终依然要由具体的管理人员来负责,加强农垦企业经济管理就需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农垦企业在当前经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也要培养并引进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使得自身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更为顺利。具体来说,农垦企业可以定期对经济管理工作负责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企业内部定期培训与鼓励相关人员自行接受社会培训的办法,不断提升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农垦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专业人才极度欠缺的情形下,也可以通过社会招聘等渠道,引进更为专业与优秀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使得经济管理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强化设备 内审管理 综合效益

内部审计在卫生系统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的主要工作还是围绕财务审计开展,对医院各个职能科室的相关工作还没有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但由于内部审计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上的显著效果,已经得到了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推广。

一、加强医院大型设备审计的必要性

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提高医院医疗技术及水平的物资基础和先决条件,关系到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综合性医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实施有效的监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是综合性医院发展的必然路径。内部审计对于强化大型医疗设备的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一系列审计活动,审计人员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操作、维护、管理模式、资源利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方案和建议,进而进一步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成本效益状况。下面就以我院审计部门今年针对16排CT大型医疗设备开展的审计项目为案例,分析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对综合性医院发展的意义。

二、审计案例分析

(一)审计目标和范围

根据绍兴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投资效益审计的要求,我院审计部门针对16排CT大型医疗设备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围绕审计重点开展工作。

16排CT的审计重点围绕相关科室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制度、成本效益等情况开展。审计人员通过对我院放射科进行实地调查取证,采取一系列审计程序评估CT整体工作环境、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根据上述情况,审计人员对16排CT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其在控制环境、控制制度、资源利用、成本投入等多方面的情况,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CT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环境,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效节约成本,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审计实施过程

对16排CT开展审计工作,主要采用了以下审计方法:抽样审计、观察分析法、询问法、分析性复合法、信息系统评估法。审计人员执行了一系列审计程序,用于核算成本收益,分析业务情况,评估控制环境和控制制度。成本效益评估方面,审计人员以2013年2月为审计区间,通过分摊核算该月人员成本、设备折旧额、维修维护费、医材消耗、库房用品消耗、房屋折旧费这几项成本费用,汇总2月CT成本总计441069.84元。通过医院HIS系统医技工作报表,计算2013年2月放射科总收入为2086158.6元。经过审计分析,CT收入占科室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成本占收入比重为36.22%,其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43.61%。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环境方面,审计人员采取实地考察取证的方式,通过查阅文件资料,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病人问卷调查,环境测评、风险评估等方式开展具体审计工作。针对CT工作效率性的问题,审计人员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检查过程进行了全程测评,对抽样病人从领号到检查的各个环节耗用时间进行测算,进而对当前CT工作效率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

(三)审计问题和结论

1.在与诊疗科室衔接方面缺乏明确统一的工作规范,尤其是针对急诊优先权这一工作规定缺乏严格的标准。

2.检查程序存在缺陷,叫号系统不能运作,人工叫号一方面加重检查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导致检查秩序混乱,医患矛盾频发。

3.检查需求大,设备持续超负荷运转,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工作强度超负荷,影响工作积极性。

4.检查环境有待完善,候诊区座位严重不足,等候环境狭窄、拥挤,检查区域与候诊区没有明确的划分管理,病人时常拥挤在门口,严重影响工作进程。

5.对于辐射危害宣传警示不足,病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频发涌入检查室。

6.材料费占总成本比重过高,特别是医用胶片的成本过高,存在医用胶片无人认领,以及病人遗失胶片需多次打印的问题。

(四)审计建议

1.尽快落实放射科排队叫号系统的运行工作,改善等候秩序,保障检查工作有序开展。

2.加快新CT机的添置速度,门诊病人、急诊病人、病区病人进行分区域检查,优化检查流程,提高检查效率。

3.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相应增加CT工作人员数量,增加相关引导维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

4.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提高检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安装自动取片机和自主取单机,实行病人自主取单的方式,用以缓解窗口压力,同时也可解决医用胶片的浪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成本。

6.优化候诊环境,解决等候区域小、座位少的情况,同时为了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解决由于候诊区和检查区划分不明确而导致的门口拥堵这一情况。

7.进一步加强CT辐射危害的宣传和警示,敦促病人自觉远离放射源,减少病人频繁涌进机房这一现状,保证检查通道的顺畅,节约检查时间。

三、被审计单位后续发展状况

上述审计项目得到了医院领导和被审计科室的重视,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通过审计给出的建议,医院方面也有了相应举措。CT作为医院重要的大型检查设备,也是各项诊疗的基础,其运行状况的好坏和工作的效率性及效果性与医院的医疗工作紧密相关,进一步完善设备的工作情况,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也是医院发展的要求。截止目前,与被审计科室和被审计对象相关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1.自动叫号系统和显示屏已有序运作,无需检查医生人工叫号,候诊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医患矛盾也大大减少。

2.自动取片机和自主取单机已经投入运作,病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自主取单,对于有需要的病人可取检查胶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材料成本,同时也解决了无人认领检查胶片的问题,杜绝了浪费。

3.通过招聘,放射科新进了一批工作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科室人手不足的问题,减少了检查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加了工作积极性和集体凝聚力。

4.医院对放射危害的警示和宣传力度有所增加,在检查室门口张贴更为显眼有效的警示语,也通过其他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病人及家属频繁涌入机房造成检查困难的问题。

5.针对检查需求大,原有工作量不能满足CT检查需求这一问题,放射科也对工作量做了相应调整,通过调整排班和加班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增加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用于缓解检查压力。

6.64排CT的购置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各方准备工作都有序开展,预计明年能够投入使用。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和完善,CT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作流程更为明确有序,候诊秩序明显改善,日常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与此同时,医患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工作氛围相对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稳步提升,同等时间内检查数量有所增加。总体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对医院的整体检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效用,进一步加快了我院整体诊疗工作的进程。

四、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对综合性医院发展的启示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开展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工作,加强各方对大型医疗设备运作的重视程度,对优化放射科的检查工作以及全院的医疗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现代综合性医院各项诊疗工作的基础,其检查质量的好坏,检查工作是否及时有效地开展都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及患者的切身利益,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备管理或者操作管理,应该从内部控制入手,实施更为全面、综合的管理模式。利用内部审计的有效手段,对大型设备的购买、运作、内部管理、成本效益控制等多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实现大型设备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尽可能多的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介入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运行和投资效益控制是当前卫生体制下综合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完善我国综合性医院管理模式,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敬毅,韩小苗.2012:医改中应加强大型设备效益的考核评价和管理[J].中国医院(12),P73-74.

[2]杨细玉,黄芳.201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做法[J].现代医院(6),P139-140.

[3]蔡开清.2013: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思考[J].医学信息(1),P38-39.

[4]辛学瑾.201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5),P86-87.

[5]雷晓莉.2013:浅谈医院内部审计文化建设[J].现代医院(6),P125-126.

[6]王梅云.2012: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发展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3),P1-2.

篇7

笔者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体现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功能,并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理论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Abstract〗:Theobjectofthisstudyismodernenterprise.Iusedthenewestideaofauditinworld,analyzedallconceptsaboutinternalauditofmodernenterprisesynthetically,appraisedthedifferenceandconnectionamongmanagementaudit、operationalauditandinternalcontrolaudit.Onthisbase,Ianalyzedsomeunsuitabilityoftheseconceptionsbecausetheinfluenceofchangingenvironment,thenIputforwardthenewidea“internalmanagementaudit”,droughtthescop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definedthat“internalmanagementauditisthedevelopingandextendingofinternalcontrolaudit.”Internalmanagementaudit“concludeinternalcontrolaudit、governanceauditandriskmanagementauditandsoon.Thispaperbuiltanewmod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Ihopethispaperbringsforthnewideasinthetheoryandhasthefunctionofguidingpractice,Ihopeitcanreflectsthedevelopingandchangingcharacteristicofinternalaudittheory.

〖Keywords〗:modernenterprisemanagementauditinternalcontrolaudit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功能?审计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意见,实务界也在观望与彷徨之中左右摇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管理功能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组织改革,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层级,扩充内部审计力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权威性,为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主张只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企业,其管理者却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良和经营管理职能的组合排列中将内部审计斥之于公司之外,纷纷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弱化了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内部审计停留在微观审计层面,使在公司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臃赘。国外实践如此,国内也有效仿之倾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何去何从?公司治理是否因内部审计的进入而更加有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认识

衍生于授权管理之需要的企业内部审计,根植于传统企业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完整的体系格局。但当传统企业演变为现代企业之时,原有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碰撞,许多既定的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显得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尤其是针对公司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适当定位的热潮。什么是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当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日本松田修一也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无关的独立第三者,即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收益力、资金力和组织力进行个别的分析研究,来表明公司经营妥当与否的综合性批判意见,旨在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松田修一,1999)。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1996)。

2、经营审计(OperationalAudit)O.美国D?L?弗莱什S?西沃尔特在《经营审计及其起源》中谈到,经营审计并非财务审计,它的目的是评价一个公司或者公司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极其效率。它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活动。D?J?开斯勒、J?R?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有些学者还认为,“经营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实质上是同义的。戴维?S?科沃克瑞克早在1987年就在其编著的《现代经营审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经营审计指的是在许多不同公司中的内在事物,无论你怎样称呼它,它总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营审计就是内部审计。

3、内部控制审计(internalcontrolaudit)。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但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共同来承担这一责任。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COSO报告,1992)。成功的企业经营来自全体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是整体人员中的成员,负责检查企业各层次为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各项控制。审计人员评价这些控制如何联合才能最有效、最有利地服务于整体经营。简而言之,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保证这样一种管理,那就是合理地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国际内部审计是协会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控制,它的作用在于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观点,从多个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关注各管理层可能建立起来的或执行的所有控制形式。

二、针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我认为,上述三种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特征。之所以产生这样三种概念,完全是因为定义内部审计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企业经营,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环境下,借经营手段的援助,以多数人的协调,继续不断地实现经济财产的生产与分配的一种动态活动。管理是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古典管理学派代表性人物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它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组织整体的活动,以有效的方式达成经营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营与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相对而言,管理是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管理与经营又不能割裂开来,管理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没有经营活动所支撑的企业管理不成为管理,反之,没有管理的经营活动也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经营活动融合到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中。这样说来,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从审计涵盖面上看,二者都涉及到经营活动全部;从职责上看,二者都通过管理职能体现出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内部控制既是管理的一个主要职能,又以管理活动为依托加以实现控制的功能。现代管理审计将其核心放在了针对内部控制而开展的内部审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者实际内涵的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审计,尽管名称叫法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体现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的纵向维度,符合现代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就现代企业而言,没有必要对上述三个概念进行苛刻的区分,从规范的角度界定,管理审计,更加清晰明了。

三、内部管理审计构造

现代企业环境下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理论,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建树:

1、重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目标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指南,是特定系统的特定任务。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目标,它们应清楚地加以规定而且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审计事项与设定标准或一定要求的相符合程度进行的确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传统审计将其目标锁定在“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IIA,1947)方面,但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其实质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效率(IIA,1999)。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转换,意味着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未来事件,参与管理层规划现在与未来的决策工作。因环境快速变迁,组织所需要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内部审计目标本与组织目标、作业及改变作更进一步的链接,将内部审计的重点置于组织全体,强调内部审计主要关心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而非个别作业部门或个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已经不能仅将焦点置于控制系统之审计,也不能置于单位决策之外,应该更积极了解、确认单位风险并加以评估、管理,而风险管理审计则可以提供内部审计整合风险管理的利器。内部审计也将因提供单位附加价值的服务而更接近单位的价值链,其专业形象将更加肯定。

2、拓展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与范畴。审计内容要服务于审计目标(谭劲松等,2002)。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是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与之相应,企业内部审计也从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再到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治理程序审计。财务审计是指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凭证、帐册、报表,核实货币资金、财物物资,查证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判断财务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秦荣生,2000,P81)。无论企业形式如何变化,其财务审计始终是基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控制”一度曾为管理审计的核心,它将内部审计的焦点由财务及遵循性控制转换为管理控制,但这与内部治理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围绕增加价值展拓的内部管理审计,除了应包括原来在管理审计理论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之外,还应向风险管理审计和企业发展治理审计方向延伸。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专业指导小组颁发的新定义向我们发出了警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注意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这一领域是不行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要为内部治理审计这一职能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相关部分内容。

四、实施管理审计,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

1、关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然会涉及到独立性与审计风险问题。如何保证管理审计不与之相互摩擦呢?我认为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1)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2)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参与了管理决策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最好不要再继续从事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则有必要要求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与决策审计的时间间隔应比较长,至少,它不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建议造成影响,这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一种良好举措。

2、关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其业务能力,具备与管理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传统审计不同,管理审计本身涉及到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内部审计人员如果还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锁定在财务知识方面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吸收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

3、关注管理审计功能定位问题。必须界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与“审计监督”功能之间的差异。从实际效果上看,管理审计更多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那么,当咨询服务功能与传统的审计监督功能并存于同一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内时,我们就要警惕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注意保持审计的审慎性,不对审计结论作出绝对的保证。

4、关注组织保证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改革企业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从而具有实施管理审计的组织保证。“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应给予内部审计师适当的地位,使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审查本公司经营的所有方面。内部审计师应向组织中的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应有充分的权威能保证审计师进行广泛范围的审计,并能对他们的建议采取行动(库克温克尔1986)。”从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最高行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以第一种组织模式为最佳,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师向最高权力机构作报告,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助于其恰当决策。还有人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向财务副总裁或主计长负责。处于这种地位的人通常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能客观地考虑审计师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同时也深为熟悉由最高管理当局所规定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向之作报告的有权威的人,要能根据审计师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说:内部审计应同时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人员由于不能接近日常经营,因而,难以评价内部审计师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也许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功能链接起来,则可以使这种模式的效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集团公司,它能够延伸监事会的职能,同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无论怎样说,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目标不受干扰。企业管理当局能做不少工作去树立这种独立性,诸如准许审计师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特定业务加以研究,并通知那些经营负责人在审查中全面支持审计师的调查。不论内部审计师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全公司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他们应该具有与管理主管人员接近的权力,这些主管人员能对审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迅速而恰当的考虑。由于每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在公司的组织地位中,内部审计将成为一个参谋职部门。

5、关注审计方法问题。实施管理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前移,变事中、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真正其到“事前反馈”的作用。

6、关注管理层的主要兴趣。因为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任何部门或职能管理的基本目标都是要达到总体管理制定的总目标。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最高管理当局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下问题:(1)加强经营、加强经营控制及有助于实现目标等方面的建议;(2)向上级报告和说明经营结果的方法;(3)有关经营的总政策、指令和分配方法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按照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要求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时,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有个明确的回答和解释,以便于董事会在进行企业决策予以考虑。

7、关注业绩评价。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管理问题,但也需牢记内部审计人员不是经理或经理的监督人,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医生、诊断师、顾问和参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随时随地地提醒管理当局在作出决策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足够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都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应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8、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审计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顾客的利益。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将逐渐代替传统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资产驱动型”思维为基础,由此而导引的运营方式是:资产投入产品服务渠道顾客;今天,受新经济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战略理念应有所改变,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正好与传统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顾客渠道产品服务投入资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顾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可以说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至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购买动机等进行分析。因而,内部审计也应转变管理审计的重点,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尤其是顾客问题。

五、结语

内部管理审计概念是在现代企业研究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之倾向,关注内部审计的发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企业治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公司治理之进程。从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研究》,《财会月刊》,P3,2002、06;

2.项俊波等,《国外绩效审计》,P362,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3.科沃杰瑞克,《现代经营审计》,P4,中国审计出版社,1987;

篇8

如何从竞争的角度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经销商产品优化组合?这是经销商营销管理升级的一个重要课题。经销商在进行优化产品组合时,一定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助力内部管理提升

1、经销商在多个品牌的时候,每个厂家营销模式、操作流程各成体系,这直接降低了经销商的经营效率,比如可口可乐要求经销商按照22种渠道类型的模式去操作市场,而统一企业要求按照批发、零售、HBR、KA四大类的通路结构操作市场,支撑这两种操作模式所设置的岗位体系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要兼顾两家的要求,势必造成经销商业务员的职责难以划清,内部难以有效分工,市场操作的专业性自然难以保证。

要解决经销商粗放的产品组合带来的内部不经济现象,首先要求经销商对厂家选择要更加慎重,各厂家的操作模式应该大致接近,避免“内部人员因为要承担过多的角色,或者角色界限的迷糊,最终会因为职责不清而导致营销人员缺乏责任感”的现象。

2、要加强渠道管理的专业性,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提高的品牌的销售渠道重叠性,也就是产品之间的相容性,

比如,汇源与鲜橙多,太子奶与光明牛奶,看似都是同类产品,其实销售渠道差异性很大。前者侧重餐饮渠道,后者走传统渠道,要两者兼顾的话,战线必定很长且粗放,经营效率不高。

如果能将汇源与太子奶,鲜橙多与光明牛奶组合,渠道的相容性势必更高,这样更有利于改善物流配送能力和提高服务能力,经销商越容易集中精力,就越容易做得更为专注。

3、内部管理的提升,更多是不断学习的结果,经销商的内部管理提升更多依赖于引进成熟的操作方法和思路,因此品牌中应该有知名品牌或有潜力的公司品牌,这样的公司具有营销,管理以及财务上的综合实力,经销商由此可借机与厂家直接资源共享,再者可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对于成长期的经销商,学习成熟企业的成熟流程更是当务之急,尽量避免走弯路,缩短自己摸索的过程。

而且,名牌产品通常起到汇聚人气的作用,经销商可以借用这些产品“带货”,在产品组合上以知名度高,价格敏感的品牌产品作为吸引客流的产品,来带动利润空间较大的非品牌产品销量。

4、产品之间最好要有一定的相关性以及关联性,或者是互补性,也是“带货”的绝好产品组合。比如,做酒的,通常可以烟品类,常言道,“烟酒不分家”,在销售时,两种或多种关联产品互相拉动和促进销售,向进货烟系列的客户推销酒,通常是十拿九稳的。

而且如此专注于某一类的产品组合,其实质就是定位在某一个细分市场,这样更有利于建立经销商自己的品牌,比如某经销商将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做某地区的干货大王,这样客户一看到干货类的产品,自然就会想到该经销商。

强化财务运营能力

5、一般而言,经销商产品组合的应在生命周期内均匀分布,当成熟产品衰退时,成长期的产品也就进入成熟期,形成产品成长梯队,从而保证经营状况不会大起大落,这是成熟市场的最优产品组合。

但对于处在成长期的经销商而言,经销商要向精细化营销升级,避免不了要将渠道扁平化,另外增加人手管理市场,此时的产品组合的要求品牌也应该大多处于成长期或者成熟期,如果经销商的产品大多处在导入期,成长期的产品不够多,建议在削减一部分瘦狗、甚至问题产品的基础上,引进或培养更多明星产品。

因为在精细化营销的业务升级过程中,很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单笔业务的费用率增加了,如果产品在精细化营销的助力下,市场成长速度不能超过费用的增长,通常会更加恶化经销商的财务状况,最终会引致现金流危机。这也是经销商在转型过程中必须逾越的一道大坎。

6、通过考虑产品季节性来优化产品组合也可以改善企业现金流状况,比如两支产品的淡旺季节正好交错,一方面保证了总销量大致稳定,另一方面从资金上看,所需现金流量能保持稳定。

比如,方便面与饮料的通路差不多,而且在季节上也能互补。即使同类产品在季节上互补也比较常见,比如白酒和红酒以及啤酒、糖果和散糖,就能正好互补。

有的经销商初始的品牌较少,但是在立项时,经常遇到产品立项的两难抉择,比如面对两个品牌,其中一个是季节性互补品牌,另一个是明星品牌,如何取舍?就要看经销商的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以及融资成本等,如果资金实力不足,建议先选择前者,即互补性强的品牌,这种产品组合可使资金的利用有效性大幅提高。

7、日常的现金流固然重要,但是怎么组合能带来最优的利润状况以及相对最低的风险,才是经营的主要目标,从风险与收益的角度看,根据两者成正比的关系,收益较低,但成长稳定的投资性产品可保证经销商的永续稳健经营,这样的产品通常是成熟的品牌产品,成熟品牌有利于建设和维护一个覆盖率比较高的市场网络;然而收益较高、但风险较高的投机性产品无疑是很好的利润源泉,投资性与投机性产品相互搭配,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在规避与防范风险的同时,充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营的稳定。

8、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每个产品的周转速度,虽然利润率是根据利润额与周转速度的除数来决定的,不乏有利润空间非常大,但是也相对非常滞销的产品,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要使现金流平稳,就要尽量选择周转周期最短的产品,至少要让各种产品的周转周期处于均匀分布的状态,防止公司产品的因现金流不足而陷入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

协调渠道各方关系

9、产品组合应当遵循互斥的原则,也就是说,其中一支产品的销售不应该给另外某一种产品带来负面的作用,就像可口可乐的健怡可乐和传统的碳酸饮料一样,无糖的健怡可乐是更有益身体的,直接影响了它的含糖的传统可乐的品牌形象以及销量。

再比方说,很多商想“通吃”某一类产品,比如有的商既做可口可乐,又做百事可乐,或同时做统一与康师傅,同时两个相互竞争的品牌,虽然能够减少或避免价格竞争,但是一旦某厂家要执行方案以提高市场份额时,经销商害怕对自己其他品牌产生负面影响,故而会将策略执行变形,或束之高阁,经销商以为自己左右逢源,其实是将自己堕落为“二传手”和“搬运工”,在没有竞争机制的环境中,经销商的外部市场与内部管理能力都是很难成长的,而且也很容易激发纵向渠道冲突,毕竟厂家也非常忌讳这样的形式,同时也会对经销商的诚意失去信任感,这也是导致厂商之间彼此不合作的根源。

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对策;股权结构;激励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2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48- 02

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也随之产生了重要的发展和进步,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管理工具,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建立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着很多如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亟需应对与解决。本文就以“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来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此有贡献性作用。

1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涵义

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盈利目标、保护自身资产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经营运行效率以及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的切实实施和落实而制定并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性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是关键性和基础性的,它是整个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指导性组成和约束性因素,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以及运行管理中提高效率的首要因素,是建立并切实执行企业激励机制的保障性因素。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着诸如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应对与解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我国企业内部股权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企业中,大股东往往拥有绝对控制权,而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会因此受到影响和制约,这就使得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其长效的机制性保护作用。根据在企业内部股权的占有份额的不同,大量资金会用于大股东倾向的项目,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投资和运营时会带有决策性特点,不利于其经济效益和科学配比的追求和实现,从而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也使得在一股独大的不合理股权结构下,整个企业在权力制衡机制上很难做到有效性和及时,往往是那些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凭借自己的股权优势来进行股东大会的控制,通过挑选亲信进入董事会的方式来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难以发挥其真正的效用,机构相当于形同虚设,影响并制约了其有效机制运行中的相互牵制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和管理被少数人控制和操纵,并将企业权利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利益牢牢控制于少数人手中。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是企业内部股权结构不合理,很多股利分配往往是以个别大股东为准,没有以全体股东或者是整个企业为准,这就在严重损害广大中小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出现了权力不平衡和不制约的问题,使得企业在决策和执行时缺乏科学化和合理性。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失董事会功能。我国现代企业的董事会中绝大多数董事来源于企业内部,而董事往往是从股东中选举出来的,控股股东自然是会通过推举代表其利益的董事来加入董事会这样的方式来加强其掌控企业的目的,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内部董事会功能的真正作用发挥不出来,甚至出现了董事会被架空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实际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也有些企业会通过聘请独立董事的形式来加强企业经营与管理,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些所谓的外部董事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此外,企业中的大多数董事多为委派,其本身对于资本市场中的财务信息缺乏重要性认识,加之董事长与总经理往往会合二为一,这就使得董事会对于经理阶层的监督、控制职能被大大削弱,从而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不合理和缺失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更谈不上机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在我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影响其有效经营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如何对其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激励,尤其是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对违反企业经营政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员工进行约束和惩罚,才能使得整个企业得到长足和有序发展。不能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忽视企业管理人员利益与企业利益脱钩的现象,这就会导致企业出现动力不足和激励不够的问题,而是应该将企业管理人员利益与企业利益协调一致起来,使得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得到有效应用并发挥其最大作用。

3 解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即:如果不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并给予认真执行和落实,那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就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此,关于解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如下:

(1)优化我国企业内部股权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的弊端。由于我国现代企业中大多存在着股权结构比较单一且较为集中的问题,这就使得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企业中具有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的权力垄断系统的形成,加之缺乏制约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少数人凌驾于内部管理控制之上的现象严重。因此,要彻底改善我国现代企业的股权结构中的问题就需要对企业中第一大股东降低持股比例进行有步骤、有次序的引导,真正建立股份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相互制约与督促的有效机制,切实完善内部管理控制的力度和有效性,削弱权力垄断体制或是制度的形成,以市场发展规律为基础,实现财产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基础上的合理健康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正常公平的委托关系,从而形成具有能发挥资源有效配置的控股权市场经营体制和企业制度,强化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的权力和利益,共同为企业利益的最终实现而努力。

(2)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董事会制度,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中的核心性手段和措施。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董事会制度可以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纽带性的协调职责和作用,因此,只有做到董事会保持相对独立于公司控股股东及内部经营者的工作原则,才能使得它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中的核心性手段和措施。那么,在实际的贯彻和落实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构建并落实完善董事会机制,为董事会真正赋予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构,优化董事提名机制,形成有效的董事会责任追究与免责机制,使得其能真正发挥独立履行权利并有效承担责任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合理、有效、负责”的原则从人员配置上给予董事会成员相对独立性,真正实现为企业利益服务的目的,实现自评他评的有效结合与统一,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核心性作用,严格执行权责利划分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3)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要高度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实现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激励与制约,通过建立适时的监管系统,加强对企业员工与管理者的监管,并严格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的执行。对于管理者和员工的激励机制也要切实发挥其作用,提高其工作和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采用责任分级管理制,激发每一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其职责和权利有着严格的要求并通过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机制来进行激励和制约,将考评结果体现在下一年度的薪酬、岗位安排等各项工作中,以此来激发员工的最大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的是要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进行合理建议,促进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和健康发展。总之,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这个体系中保证良好的协调关系的建立和实施才能规范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林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2] 孙宏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12(1).

[3] 张素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

篇10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前,人们习惯用内部牵制这一概念。1949年,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1958年美国学者又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88年,AICPA的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特征的过程。并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五个要素。2004年COSO又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并形成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管理概念和工具”。

1 加强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 追求利润最大化 小微企业立足市场竞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主要目标。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主要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果。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2 抗风险能力低,风险水平高 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但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总风险水平较高。一是市场变化、业务扩张、产品生产等都存在经营风险;二是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忽视客户质量及回款管理等出现现金流紧张,财务风险较高;三是小微企业对政策依赖度高,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强,所以外部风险高。外部风险不可控,因此只有通过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水平,才能保持较低的风险水平。

1992年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中包含风险评估要素。2004年COSO报告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内涵,使内部控制更加关注企业风险,风险管理框架增加了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一系列风险管理活动,为小微企业建立以风险为重心的内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1.3 融资难与银行的惜贷行为 由于小微企业风险水平高,内部管理水平有限,而且大多小微企业账目不规范,甚至缺少专业的会计人员,不能向债权人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导致大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行惜贷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系统,使企业能够提供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要求的会计信息,满足债权人、投资人等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这样才能成功迈出市场融资的第一步。

1.4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与家哲学的管理理念 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所有权结构简单,经营者与所有者往往为一人或具有亲属关系的几人。在“家哲学”的思想影响下,小微企业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主要靠创业者创业经验和主观感觉来制定规章、做出决策。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立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构建适应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制衡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企业,对于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小微企业建立执行内部控制的困难

据统计,60%的小微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5年,这也突出反映了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比较欠缺或薄弱。有调查研究表明,小微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尚有不到位的地方,而且有很多空有制度缺乏实践执行。

2.1 控制环境方面的困难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土壤。只有先把土壤养肥,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的贯彻执行,才能结出硕果。企业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影响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风险管理观念。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小微企业建立执行内部控制的困难主要在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缺失。本文将从控制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小微企业控制环境的缺失,从而为下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小微企业内部控制找出着力点和方向。

2.1.1 内部治理结构设置。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他要素有重要影响。小微企业规模小、投资者结构简单,往往由一人进行经营管理。企业的发展往往系于一人之身,“人治”色彩浓厚,加大经营风险。小微企业缺少大中型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2.1.2 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理念影响着各个员工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看法,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学习和执行,影响内控的执行效果。我国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普遍有限。

内部控制的建设成本和执行成本很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效机制,短期内付出成本较大,但能看到的成效有限。成本高、见效慢,这也影响和考验着管理者对建立内部控制的决心。因此,加强小微企业内控建设,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2.1.3 小微企业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慢慢积累沉淀而成的,是企业全体成员所认同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人文环境。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大多数小微企业不注重企业精神、忽视企业文化等的塑造。所以小微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缺乏一种团队精神和文化氛围,员工中缺乏忠诚、正直、勤奋的起到自我约束作用的职业道德。

2.1.4 员工教育培训不到位。企业由于业务简单、人员少,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由于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目前尚处于薄弱阶段,小微企业往往缺乏对员工进行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有的员工片面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甚至碍于人情而不执行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这就会使内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2.2 控制措施实行的困难

2.2.1 小微企业人员少,不相容岗位易成串谋。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少,不相容岗位人员工作岗位设置时,较大中型企业难度大。同时,企业人员越少的情况,各岗位之间越容易达成“串谋”,尤其是在小微企业成员中“人情”观念较重。如果员工没有真正理解,往往觉得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会很不讲面子,缺乏人情味,在实际工作中因碍于人情和面子而不执行或折扣执行,这样一来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2.2.2 会计工作由内部人把持,会计系统控制作用受限。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往往由内部人主持掌握。主管会计的人员不具有专业从业资格或专业素质较低,会计系统混乱,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科学的会计信息处理体系和流程,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账务系统,不能满足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3 关于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3.1 关于控制环境建设的建议

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它不仅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也影响着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的执行效果。

3.1.1 建立适应小微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第十四条指出,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小微企业应该分析实际情况,建立适应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董事长或执行董事与总经理尽量分别由两人担任,充分发挥董事成员、高级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同时,建立完善相应的人事任用考核、薪酬、财务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来经营管理企业,减少人情的因素影响。

3.1.2 加强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管理层较高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能够有助于小微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及实施。因此,应该加强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哲学、职业操守及价值观等的培养,加大对管理者关于风险识别及防范的知识普及,提高领导者的风险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此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升。

3.1.3 加强小微企业文化建设。小微企业应该塑造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注意形成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统一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正直、诚信的价值观。要注意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把对风险的防范、控制、应对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处。

3.1.4 扩大员工宣传教育。加强员工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了解本职岗位在流程中的作用、职权和责任,增强风险防范的行动力,破除员工的人情、面子观念,使全体员工能自觉地将各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3.2 关于完善若干控制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