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硕士范文

时间:2023-04-05 19:3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专业硕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专业硕士

篇1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篇2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三、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四、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

五、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篇3

010-51656177 010-51651981。全国免费直拨:4000-716-617;(24小时咨询热线) 咨询QQ:864429365,976457629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篇4

1、河北金融学院有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在2011年获得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并于2012年招收了第一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较早开展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等院校。2012年以来,金融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招生19人,2013年招生38人,2014年招生48人,2015年招生63人,2016年招生75人,2017年招生96人;

2、招生电话:03123338138;

3、办公地址:河北金融学院国际交流中心203;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理论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古典劳动价值论把劳动看作同质的,在时间长度相等的情况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因此时间长度是决定价值量的唯一因素,没有对人才价值做出独立分析,从而对人才价值的分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至少说明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劳动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是市场所需要的。马克思认识到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提出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说明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价值创造中量的区别。马克思指出了人才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性,但依然没有把知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来对待,而只是作为附属于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因此用来分析当今社会人才价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说明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多,金融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当今的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了服务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人类的价值创造已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转变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这个事实决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也要有相应的转变。同时,在价值创造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向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者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创造的财富是不断增加的。从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劳动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变化,人才的作用大大提高。现代社会使服务、知识、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发生了质的飞跃,把它们当作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来对待,而不是劳动力的附属物。而服务、知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以人才为载体,或者由人才来提供,因此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和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与从事相对简单生产过程的劳动者相区别。据此人们提出了现代劳动价值论。现代劳动价值论认为不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服务劳动、知识劳动、信息劳动等劳动也能创造价值,在相同时间长度内,后者创造的价值很可能比前者多得多。地方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人才作为掌握大量金融知识和金融工程技术的人才,能够提供金融服务劳动、金融知识劳动和金融信息劳动,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成为金融行业劳动力市场的新宠。

(二)人力资本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也可以称为人才资本理论,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建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知识进展和应用,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人力资本理论总的来说包括以下核心观点:

(1)人力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的另外一种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金融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金融物质资本和金融产品服务,更重要的是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也就是金融人力资本的投入。金融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大学教育和培训。在我国当前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鉴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在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较小,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加入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队伍。金融业要现实现代化、国际化、自由化和金融工程化,建立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必须培养本土金融人力资本,离不开的大力推动和贡献,让地方高校逐步参与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显得重要和迫切。

二、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金融业全球化扩大了金融工程人才需求,强化了人才质量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金融市场的步伐加快,世界金融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也更加深化。

(1)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促进金融机构竞争,竞争的本质在于本土化人才的竞争。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促进金融机构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的竞争,从而产生对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最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和业务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不仅开设大量的分支机构,而且业务和经营规模逐步扩张,需要大批来自中国本土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以解决作为外资企业适应投资环境本土化的问题,由此将形成对国内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和拓展新型业务,这些都是金融工程的内容,因此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但我们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必须立足于本土,进行大量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2)我国金融业的全球化及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必然强化人才的质量。在我国金融市场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根据WTO的互惠原则,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也向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一方面,近些年我国金融机构加快了到海外增设分支机构的步伐,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因此需要一批批具有双语能力,熟悉外国法律法规、金融业务并富有管理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特别是欧美等国的金融业务中利润最为丰厚和发达就是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因此,在海外金融人才需求中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更多一些。另一方面,近些年,为了规避风险的需要,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经常参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利用期货、期权等产品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出现了一些巨亏的案例,因此,我国这些企事业单位急需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管理其国际金融工程业务。

(3)我国金融业全球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需要。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风险的全球化传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其危害性,各国都需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管。一方面,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金融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各类金融风险也随之更为突出复杂,而金融工程最主要功能就是风险管理,所以金融业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另一个方面,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原则,银行根据自己面临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加强风险管理。随着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金融的竞争激烈,市场风险随之加剧,在金融业务交叉和运用衍生工具的情况下,控制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对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外,还必须培养相应的金融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监管人才。

(二)我国建设完善的金融体系需要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无论从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还是从金融产品和业务都取得长足的进展,而且逐步呈现金融工程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需要不断吸纳大量的金融工程等专业的人才,而且提高了金融工程等人才需要的层次。

(1)从金融机构体系上看,我国全国及地方金融机构体系的快速发展,凸显了对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银行机构。从规模上讲,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外,还有大量的中小银行,都在招兵买马,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区域上讲,除了全国性银行,大量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和由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而来的农村村镇银行都在所属区域不断开设分支机构,招收大量的人才。特别一些地方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增加资本金,扩大规模,并向全国市场发展,也需要招收大量的人才。其次,证券机构。除了传统的证券公司外,现在新兴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QFII机构、QDII机构、投资机构等证券机构都获得了大量发展,需要招聘大量人才。再次,其他金融机构也发展十分迅速,主要有保险机构以及外汇、期货、黄金等交易的中介机构。

(2)从金融市场体系上看,金融市场呈现的多层次多元化复杂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第一,我国正在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从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到基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典当市场等都全面快速发展,一个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针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格外明显。第二,我国正在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成为金融市场主要发展方向和领域,这种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需要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参与,才可能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再次,我国金融市场变得日益复杂和动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人才才有可能更好对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变化。第三,我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技术革命。信息化全面推进,技术带来金融业新的变革,网络银行、低碳银行等金融创新成为全球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高低,需要更多复合型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从金融产品和业务上看,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的金融工程化趋势提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随着金融业的金融工程化发展日益明显,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金融竞争的焦点已转向金融工程化竞争,即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拆分、组合、创新,以特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工具、方案、策略等),为各种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这种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借鉴金融工程管理的思维,将现金融工程方法和技术引入金融实际运作领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程的、信息的方法,及时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由此可见金融工程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或者说金融业运行已离不开金融工程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了。首先,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将其传统产品和业务融入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进行创新,研发了新产品,挖掘了新的业务空间,拓展了新市场,成为银行竞争的焦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传统存款融入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创造出结构性金融产品,如将传统理财业务与金融工程的思想与技术结合,开发新型理财业务,金融权证、金融期货等理财业务,如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等,这些已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而这类业务的开展需要集多种研究、应用能力于一体的金融工程人才;其次,证券业将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风险的管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交易策略的创新等领域,这些都有赖于金融工程人才。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工程学者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创造出利率免疫、风险价值VaR(包括其衍生品如CVaR、ES等)、Delta(以及Gamma、Theta)中性等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方面,金融工程师已开发出许多新的证券产品,如资产证券化产品、证券投资基金、奇异期权、结构化产品等;在交易策略创新方面,金融工程学者和业界已经创造出了套利、套期保值、杠杆投资等的策略,如标的资产与期权的组合策略、差价组合策略、差期组合策略、对角组合策略、混合期权策略等。再次,金融工程是保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保险产品创新的技术和工具。

(三)金融工程理论的广泛应用增大了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金融工程在实际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已经远远超越了金融和财务的领域,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投融资决策和资金管理、兼并收购、激励机制设计、战略管理等多个领域。

(1)风险管理。企业综合运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金融工程工具,应用套利、套期保值等金融工程交易策略,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供应链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2)投融资决策和资金管理。人们将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投资决策和融资管理,用于解决企业投融资定量分析难题。首先,投资项目可以被视为公司增长的“看涨期权”,期权定价方法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定量化的方法;其次,为满足融资的特殊需求并降低成本,金融工程师们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浮动债券、息票变化型互换等;最后,随着我国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资活动日益扩大和复杂化。他们不仅需要有专门的金融人才来进行日常的资金管理,还需要通过金融人才来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进行各种投融资决策。

(3)兼并收购。人们将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兼并收购,用于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的融资困难,金融工程师们引入了垃圾债券和桥式融资;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的资产定价难题,金融工程学者引入了实物期权;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看法不一致问题,金融工程师们设计了领子期权得到解决等。

(4)激励机制设计。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作为员工薪酬设计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许多非上市公司也相继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来激励自己企业的员工。

(5)战略管理。人们把金融工程作为一种战略工具而不仅仅是价值评价工具,是企业战略管理这一领域思想的巨大进步。其实,战略可以被视为由一系列的实物期权和学习过程形成,期权定价方法可以用以提高和改进企业在战略投资组合的序列和时机上的决策过程,对创新性战略的形成及其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总之,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建设完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工程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都必须有赖于金融工程人才,而且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质量、层次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需要了地方院校培养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

三、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对策

篇6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

2016年招生简章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

为帮助在职人员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法治建设需要,帮助学员掌握更加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提高运用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决定在学院本部开设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一、招生对象与条件

参加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班学习的在职人员,需符合下列条件与要求:

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

2.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欲申请硕士学位者需在取得学士学位满一年后方可报名。

二、报名方式及时间

1. 报名时间:即日起报名,每班人数为60名;

2. 报名地点: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号楼112室(杭州市之江路51号),邮编:310008;

3. 报名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学历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2)1寸免冠照片和2寸免冠照片各2张;(3)报名登记表(需加盖单位公章)。

4.上课地点:a,、杭州市之江路51号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杭州班)

b、温州市浙江工贸学院1号楼(温州班)

三、录取事项

1. 录取审查: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和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共同进行录取资格审查;

2. 正式录取及学费收取:凡审查合格者,发入学交费通知。学员依据通知规定,入学前完成交费。

四、学习年限及收费

1. 学习年限两年。按规定学时面授,充分利用在职人员业余时间;

2.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民商法学方向)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公司与金融法方向)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刑法学方向)

学费:21000元,资料费1000元。(经济法学方向)

五、主要专业方向及课程

民商法学:法学前沿(含刑事法学)、民法总论、债权法学、商法学(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事诉讼与仲裁法、国际法学、硕士生英语、民商法专题、民事法律与特别法、法律行为专题、刑事法专题、行政法专题、商事案例研习、服务合同专题、侵权案例研习、票据法专题。

公司与金融法:法学前沿、民法总论、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硕士生英语、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刑法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法学方法论、刑法原理、各罪研究、民法总论、国际刑法、证据法学基础理论、犯罪学专题、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侦查与司法鉴定专题、行政法专题等。

经济法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法学方法论、经济法专题、商法专题、行政法专题、民法专题、刑法专题、诉讼法专题、知识产权法研究、金融法研究、国际经济法、劳动法学、环境法研究、财税法、企业法等。

六、结业与学位申请

1. 进修学员按专业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考核或考试合格,发给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

2. 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具有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语统一考试与法学综合课考试者,通过浙江大学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硕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篇7

关键词:教育投资;行业工资差距;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工资分解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0086-09

一、问题的提出

王霆和曾湘泉认为。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供需间存在的就业能力缺口,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产生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而就业能力与职业定位脱离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张桂文和孙亚南指出,非市场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本与产业需求耦合关联度不理想,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何亦名证实其引发的工资压缩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直接影响了硕士教育投资的回报,甚至出现如汤二子发现的负向收益回报。

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全面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满足硕士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并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战略性转变。过去的8年时间里,专业学位教育承担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重从2008年的7%提高到2014年的44%,学位种类增加到40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作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供给,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服务实际生产性活动中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相较于学术硕士,其课程内容从学科基础研究转向专门化职业技能,能力要求从传统学术研究转向应用导向下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潜在的受教育个体是其结构优化得以实现的政策参与主体,是具体教育产品的直接投资者和受益者。周其仁指出,劳动力市场对技能要素稀缺性的价格信号或激励,是潜在受教育个体决定其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和强度的重要依据,是当事人在价格信号下做出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专用性,雇主为其所需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成本分摊以及转移支付。卢晓东认为,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学费分摊机制的推行,实质已经指明其具有典型的私人产品属性,私人收益成为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主要激励动因。因此,可以认为潜在受教育个体投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更强调谋求劳动力市场特定行业或岗位的工资回报。那么,相较于相同学历层次的学术硕士研究生,个体接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否显著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工资回报?其潜在的工资差异的机理又是什么?就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而言,劳动力市场的要素价格既是高等教育供给“质量”的重要市场指标,也反映了当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中高等教育人才的配置状态。二者的工资差距的结构特征又能否反馈产业结构演进中劳动力要素需求?能否为优化研究生教育产品结构提供微观证据。从而验证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市场成效?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各级各类教育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在教育现代化中应当走在前列。回答这些问题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为“经济新常态”下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

二、教育产品选择与工资回报的理论分析

已有的关于教育回报的文献都大量考察了国民教育序列中不同教育产品对于城镇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尽管人力资本理论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基于总量的政策依据,然而,现实中出现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对个体的高等教育回报产生不利影响。诸如“就业难”“专业不对口”和“脑体倒挂”等现象,都反映出具体教育产品与市场技能需求的不匹配。李晓曼和曾湘泉指出,众多研究主要以不同学历层次或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产品的纵向划分,继而视之为人力资本度量,并将之简化为“计算外壳”得出教育回报率及其工资效应,扭曲了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客观上掩饰了大学生就业中结构性矛盾的成因。使得其成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与现实中较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单以时间或等级学历等均质增量度量人力资本,解释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搜寻、匹配与工资差异,忽视了个体对高等教育具体专业、学科以及产品的选择,具有过度简化的倾向。尤其在分析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时易陷入o效率的困境。

微观层面上,高等教育各层级中均存在着明显的冷热门专业,反映了雇主通过要素价格释放出的稀缺性信号,并给出了配置人才供给过程中易于观察的结构剖面。因此,对于结构性矛盾研究更多应通过教育产品内部横向比较,聚焦于其对市场实际技能需求的真实反馈。

具体教育产品作为就业能力与特定职业技能的间接转移,暗含着与受教育者预期职业或从事行业的内在联系,进而关系着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和行业分割。反映了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匹配联系。个体接受教育。事前必然会选择与其预期工作有关的学科、专业或特定教育产品。就预期工作而言,个体必然会对与其相关的职业或行业进行信息搜索,从而通过后续教育获得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差异化技能累积。Betts认为,一定受教育水平下,个人会因其选择的学科或专业不同,对于工资回报期望也显著不同。个体对未来从事职业或行业有着各自的偏好和预期,影响着其具体教育产品的选择、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为之付出的沉没成本,从而进一步锁定了事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或行业。因此,面对劳动力市场不断分化的需求结构,技能要素的价格信号激励个体进行后续教育投资决策时,不仅仅包含以等级学历文凭度量的纵向数量决策,还包括以技能溢价中具体职业或行业为依据的横向结构决策,并通过二者的结合以获得个体高等教育投资利润最大化。

Mortensen认为,传统人力资本工资方程解释了单个工人工资方差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存在更大系统的行业差异,反映了行业之间未被观察到的工人能力差异,而自选择行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行业选择并不是随机配给,投资教育产品的沉没成本对其行业选择产生影响进而形成行业分割。苏丽锋和陈建伟‘加’按不同学历层级划分,受高等教育者的行业集中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较低,而研究生的行业分布却更为集中并加速提高。这一现象一方面源于研究生教育自身相对本科与大专的教育所具有的深度与专用性;另一方面,在于受教育者为此支付更为昂贵的机会成本,使其在就业搜寻中更加注重工资回报或具有更高的保留工资,而行业的工资信息搜寻难度又远低于具体职位的搜寻,使得其更加倾向于进入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

行业间显著存在的工资差距被广泛证实。行业分割作为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现象之一,不同行业工资决定机制存在较大差别。教育产品与行业的内在联系成为个体行业自选择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由此,在同一学历层次下,个人通过对教育产品的选择直接产生与行业选择及分割相关的工资效应。

人力资本通过具体职位所需的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率以及与之匹配的工资率,都阳认为,受教育程度不是对技能的直接度量,而适配的有效技能则是生产率的背书。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体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正是这一过程中演化出的新教育产品,具有世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普遍特点。而尽管学术硕士在学科设置上与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布具有一定联系,但其形成的科研型人力资本如果不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就不能有效服务实际生产中行业或职业技能需求,这也是现实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写照。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具有非学历等级的横向人力资本差异。表现为二者于现实生产中劳动力市场具体技能需求的满足程度。专业硕士通过接受的针对特定岗位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形成更高生产率与更低职位匹配成本,从而影响二者的教育回报。同时,专业硕士的专业设置所对应的行业限定于为数不多的几类现代服务业中,导致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从业分布与学术硕士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个体通过二者的选择实现了对预期行业的事前锁定,进而产生行业分隔,而行业间客观存在的工资差距进一步影响了二者间的教育回报。

三、数据与模型

1.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W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政策研究”的部分调研数据。该调研是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全国性调查,于2014年7月开始,历时半年。调查地域涵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共15个省/直辖市。调查的对象覆盖了高等教育阶段各学历层级。调查样本抽样框采用地区与行业分类结合的思路,以2008年中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库名录为基础进行构建。采用樊鸿康和张凤敏提出的等价于PPS抽样的二阶混合抽样技术。依据本文研究目的,截取其中最高学历为硕士的调查问卷。样本行业分布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进行了划分。问卷中工资定义包含了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其他劳动相关收入。有效研究样本共计1163份,细分样本如表1所示。

表1中专业硕士的平均工资高出学术硕士约13.132%。从总体样本的行业分布来看,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行业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专业硕士就业的行业分布高度集中于金融业(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1%)。学术硕士则集中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教育(13%)以及制造业(12%)。有理由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行业的分隔与选择差异。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是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承载体,但求职者尤其是专业硕士仍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平均行业工资与门槛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对于专业硕士而言这也是其学科设置与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分行业样本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平均工资大幅高于其他行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子样本的平均收入最低。就样本分行业平均工资而言,与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中反映的行业工资差距相契合,进一步验证了混合抽样方案的有效性。

2.计量模型与方法

笔者的目的是估计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工资回报的差异程度,并探讨其构成机制。

均值分解作为研究群组间工资差异的基础方式,自Oaxaca衍生出众多分解方法。考虑到本文研究着眼于因教育产品选择导致的行业分隔,而对于行业间的工资方程估计涉及行业选择等内生性问题,选用Appleton等的方法分解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与程度,其优点是对于Brown等的指数基准问题和行业选择性偏差问题都有良好的解决。

四、估计结果与分析

1.教育产品与行业分布差异

基于上文介绍的行业选择因素,利用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混合样本进行Multinomial Lonit估计,得到式(6)混合样本下的个人无偏好的行业选择方程系数。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群体各自行业选择概率进行预测,得到式(7)的无偏好情况下的行业分布。表2给出了具体实际和纠正选择偏差后的估计分布结构。

从估计的行业分布来看,印证了苏丽峰和陈建伟。关于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且存在产业内显著行业集中。然而,不同于苏丽峰和陈建伟纵向比较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集中度,笔者发现尽管硕士研究生集中度较高。但就其内部而言,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第三产业内各行业集中度又存在明显的不同。样本的实际分布与式(7)在控制个体特征变量得出的行业预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中,二者的比例有着较大变化。如果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行业选择机制一致,那么,学术硕士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比例会提高7.125%和8.233%。同时,学术硕士在教育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就业比例会下降5.702%和8.407%,并与专业硕士在其中的分布比例接近。因此,可以认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存在行业选择并导致分布上的差异。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两点:(1)尽管硕士受教育者都存在获得行业工资溢价的动机,但是由于二者在学科布置与行业针对性上的较大差异。使得专业硕士进入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概率更高,在总体样本一定条件下,则必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加剧了分布的差异性。(2)由于学科布置与行业针对性等产品信息对于潜在受教育者是公开透明的,对二者的选择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的风险偏好,由于本次调研期间获得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样本人员大多是2009年教育部推动全日制专业硕士政策试行者,对于相对陌生的专业硕士产品投资而言,其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当事人具备相当的非从众心理与风险偏好,而风险又与收益并存,个体倾向选择与高收人行业相关的专业硕士产品。由此,结合表1中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通过行业分布的显著差异与客观存在的行业工资差异,使得二者的工资差距扩大成为可能。

2.教育产品与回报差异

教育产品的选择带来了潜在的行业选择行为。为此需要估计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群体因行业选择所导致工资差距的具体程度,笔者将行业大类作为虚拟变量(以制造业为参考组)纳入工资方程,对样本进行了回归试图发现影响二者收入差距的因素。回归方程中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和硕士毕业学校背景,综合反映了个体可观测的人力资本因素。此外,还控制了性别、地区和单位类型等虚拟变量,如表3所示。

表3进一步报告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各自细分的样本构成。从表3可以看出:(1)专业硕士中,毕业于原“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学术硕士,相比对达到1.724,远高于学术硕士的1.045。这是由于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初期,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试点工作一般集中于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部属院校,客观上增加了其所占比例。(2)专业硕士就业迁移和就业目的地中地级市约占14.9%,与学术硕士的31.8%形成明显对比。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地级市劳动力市场对其的低认同度,在某种程度上将专业硕士倒逼至一线城市,而专业硕士学科设置与现代服务业紧密挂钩,导致专业硕士一般集中于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又多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3)单位类型的分布中,专业硕士更加倾向就职于民营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累计为74%,而学术硕士则在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就职相对占比较高,累计为75%。考虑到前者更有经济动机接受以技能为培养导向的专业硕士,后者则受国情等综合因素影响,薪资制度计划经济色彩较重,从而形成明显的选择差异。

利用表3变量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群体对数工资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表明,纳入行业的工资方程回归系数在二者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反映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行业间和行业内都存在回报差异。就行业方面而言:(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只在学术硕士中具有显著的正向工资回报。而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只在专业硕士中显著。在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二者工资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回报,但系数差异较大。专业硕士在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中的回报更高,而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回报则低于学术硕士。二者在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均获得显著的回归系数。(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对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都具有显著负向工资效应,且均为分行业中最低水平,分别为-0.152和-0.191,由于该行业所对应的相关单位类型普遍为政府机关或所属事业单位。相对于一般性企业而言,等级性行政薪资架构等非市场化因素导致人力资本的报酬率贴水,形成报酬洼地,但可能存在社会声誉等非货币收益作为补偿。(3)分行业收入系数中差距最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专业硕士高出学术硕士10%,由于专业硕士中的会计硕士和法律硕士与该行业联系甚为紧密,相比于各自行业中的学术硕士,学制上的差异使得其从事业内诸如会计师、律师以及商业咨询等高负荷、高激励的职业而言,带来的年龄或时间优势更加突出,而这一现象在金融业回归系数中也有类似的体现。

其他控制变量方面,笔者发现专业硕士有助于减少性别歧视,不同于学术硕士,其工资回归方程并未观察到显著的性别工资差距。笔者认为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窗口期能够选择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女性一般具有较强的政策阅读与自主决策能力,有助于其在职场中获取更好的收入,从而缩小性别歧视带来的工资收入差距。年龄、工作年限对于工资回报的正向作用,符合人力资本理论对于年龄和经验的基本认识。二者年龄和工作年限系数的差异,证实了专业硕士学制上的差别使得专业硕士更具有时间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是贯穿行业、所有制以及地区等各类劳动力市场的分隔。无论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原“211”学校硕士毕业生的工资回报显著高于其他院校的硕士毕业生,这符合预期,也与其他研究发现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省会、计划单列市以及北上广的工资回报显著高于地级市,尽管符合我国目前地区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但反映了大城市发展对于发挥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的显著效果。近年来推行的国有企业薪资改革使得其工资更加贴近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工资回报差距并不显著。没有观察到有企业部门中存在非市场因素带来的支付不足现象。

3.Appleton分解结果

为了进一步估计行业选择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工资回报总体差距的影响程度,按照式(8)和式(9)的分解方法对工资差距进行了分解。表5分别给出了实际工资差距与带自选择修正项的工资差距的分解结果。

从表5中可以发现:(1)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实际对数工资差距为0.121,在纠正了样本存在自选择问题后缩小到0.105,Lee两步法有效抑制了样本自选择问题,改善了个人禀赋特征的差异对于二者工资差异的解释,由原先的20.661%提高到32.381%,但其仍不是解释二者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2)无论是实际差距还是修正后的具有反事实性的工资差距,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差距主要来自行业间,分别占到85.124%和72.381%,而行业内部因素对于二者工资差距影响较小。就行业内而言,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回报接近,在工资回报方面并不支持存在专业硕士受到歧视的潜在证据。(3)专业硕士的行业选择无论在实际工资差距分解中还是带修正项的差距分解中都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因素,分别占到57.025%和44.762%,结合学术硕士行业选择差异的分解值,可以认为行业选择成为解释二者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也印证了表2中二者的行业分布差异性和表4中行业虚拟变量问的显著性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是两种具有不同培养目标、模式及体系的教育产品,对其各自投资个体产生了不同的工资效应,其产生的工资差距主要来自行业选择,而行业选择又是通过各自教育产品自选择行为得以锁定与实现。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其学科设置承接大学本科教育的门类科属,致使学术硕士全学科谱系的平均覆盖,所联系的就业面更为广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的设置则是服务于劳动力市场对特定行业专门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学科门类上则集中于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具体到专业一般对应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审计硕士以及金融硕士,其所对应的行业多为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分布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也是高等教育“服务需求”的本应具有的市场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对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工资进行Appleton分解,发现二者在行业选择导致的就业分布上的差异是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专业硕士相对于学术硕士有着更高的工资回报,二者真实工资差异的67.769%是由行业选择造成的,通过Lee两步法对样本自选择偏差进行修正后,行业选择仍然是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行业间平均工资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工资的差距。造成这种行业选择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专业硕士教育产品反映并服务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二者的工资差距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激励方向,揭示了我国产业演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新需求,也从侧面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微观证据。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工资差距作为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指标与价格信号之一,肯定了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初步成果,但现行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下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应当引起政策制定者足够的重视。

第一,相对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明晰,短时期内大量流向劳动力市场中,从事一般性实务工作的学术硕士定位有待明晰。进一步推动博士研究生招考的“申请一考核”机制,统筹安排硕士,特别是学术硕士与博士培养联系,适当引导学术硕士攻读博士学位,从而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篇8

1、计算机类专业:该专业需求档次逐渐拉开。计算机层次相对较高的岗位,例如项目研究人员,能够胜任的人选依然不多,研究生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

2、法律类专业:近年来,法律硕士报考人数增长迅猛。司法、立法、执法都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科生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法律硕士有非法律专业的背景,可以解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跨学科的问题。

3、通信类专业:国内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以及国外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人才就业前景广阔。除传统的电台和电视台之外,通讯公司等企业也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

篇9

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一方面可满足我国当前对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我国相关学科设置中,金融学是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财务管理则是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面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方向。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建立,金融改革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金融市场已密不可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齐鲁工业大学开展了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这将有利于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合格的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国外相关学科发展模式分析

(一)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国外金融学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所谓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即学术性学位模式与职业性学位模式。在两种模式的选择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张亦春、林海(2004)的总结,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强调经济学院模式,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大学;二是强调商学院模式,大多数的美国大学,一般将金融学专业安排在管理学院、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三是两者的结合,即不少西方大学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由经济学系与管理学院联合开设。

(二)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宏观层面的分析。在课程设置方面,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重点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宏观经济政策,博弈理论,经济史等为其普设课程;强调数学工具与实证分析,重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开设;兼顾微观金融(佘德容,2010)。[2]澳大利亚各大学的金融学课程设置具有经济学院模式的特点,如西悉尼大学的金融学硕士专业,设置的课程包括:FinancialModelling(金融建模),FinancialInstitutionsandMarkets(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FundsManagementandPortfolioSe-lection(基金管理与投资组合选择),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SecurityAnalysisandPortfolioTheory(证券分析和投资组合理论),CorporateFinance(公司财务),FinancialInstitutionManagement(金融机构管理),CreditandLendingDecisions(信贷决策),LawofFinanceandSecurities(金融与证券法),RealEstateFinanceandInvestment(房地产投融资),MarketingofFinancialProducts(金融产品营销),StrategicBankManagement(银行战略管理),InternationalFinance(国际金融),Economics(经济学),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Economics(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学),等等。该课程体系中包括微观金融、宏观金融以及经济学等各类课程,整体上与我国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同。

(三)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微观层面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侧重于微观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等,重视开设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佘德容,2010)。[2]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提供的金融学硕士课程相对较多,包括:AdvancedCorpo-rateFinance(高级公司金融),AppliedQuantitativeMethodsinFinance(应用金融定量方法),Behavior-alFinance(行为金融学),BusinessEconomics(商业经济学),CapitalMarkets(资本市场),Continuous-TimeFinancialEconomics(时间序列金融经济学),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CorporateValu-ation(公司价值评估),EmpiricalMethod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实证方法),EmpiricalMethodsin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实证方法),FinancialDerivatives(金融衍生产品),FinancialEconomics(金融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UnderImper-fectInformation(不完全信息金融经济学),FixedIncomeSecurities(固定收益证券),InternationalBanking(国际银行业务),InternationalCorporateFinance(国际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国际金融市场),IntertemporalMacroeco-nomicsandFinance(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InvestmentManagement(投资管理),Macroeconom-icsandtheGlobalEconomicEnvironment(宏观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MethodsinFinanceTheory(金融理论方法),MonetaryEconomics(货币经济学),PrivateEquity(私募股权投资),RealEstateInvest-ment:AnalysisandFinancing(房地产投融资分析),SelectedTopicsinEmpiricalCorporateFinance(实证公司金融专题),TheFinanceofBuyoutsandAcquisitions(收购和并购),Topic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专题),VentureCapitalandtheFinanceofInnovation(风险资本和金融创新),等等。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主要以证券市场、投资分析等微观金融的课程为主。

(四)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科是何种关系呢?肖鹞飞(2005)认为,美国金融学科的发展主流在各大学的商学院,金融学和财务学合二为一,公司财务被称为企业金融,金融学科归属于管理学科,以公司财务学、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机构学、国际金融市场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学等课程为核心。公司财务学和投资学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并成为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3]孙建强、罗福凯(2008)则指出,欧美国家只有一个finance,我国则被解释称为财务学和金融学,我国的金融学是西方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economics),而我国的财务学即欧美国家的finance。[4]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即可认为基本等同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FinancialManagement)。

三、我国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

(一)金融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在我国,金融学科长期以来都是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肖鹞飞,2005[3]),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黄达,2001[5])。但是,对于"金融"涵盖的范围、金融学的学科建设等,一直存在争论。这种争论主要是金融学应该以传统的宏观货币银行学为核心,还是以现代微观金融理论为核心。强调现代金融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方面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学习商学院金融学科的人员回国,带来了国外微观金融学科体系设置的理念。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各高校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安排,主要是以宏观金融学为主要内容:一是金融学专业公共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计算机信息、数学、外语等课程;二是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通常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三是金融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政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四是金融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三个方向。与此同时,当前也有部分高校强调微观金融的教学,向国外商学院模式靠近。根据戴晓凤(2006)搜集的资料,北京大学已开设有时间序列分析、动态优化理论、博弈论、随机分析、固定收益证券、信息经济学等较前沿的课程,上海财大设有数值方法、金融期权与期货等课程,厦门大学则有财务报表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分析、金融中介理论等新兴课程。

(二)财务管理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前后为分水岭(刘淑莲,2005):在此之前,财务管理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之后财务管理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7]就本科层次的的课程设置而言,我国一般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差别不大,曾富全(2010)指出,该专业培养目标来源于会计专业,缺乏清晰定位,课程设置与会计学专业课程重复严重,特色课程并不明显。[8]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李连军,2006)。[9]在硕士培养层面,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方向。同时,部分高校则自主设置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或者在经济学硕士下面设置相关方向。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与财务管理方向课程体系中,学位课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业选修课包括:高级公司理财、金融市场、财务管理实务、公司理财与项目融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税务筹划、固定收益证券产品分析、投资银行经营与业务、金融投资分析与实务。

(三)国内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改革设想关于我国财务管理与金融的关系以及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如何改革,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应该与微观金融学的研究范畴相一致(刘淑莲,2005),[7]即财务管理学科应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与微观金融中的公司金融相一致,而不包括金融市场和投资学,如范从来(2004)认为,[10]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公司金融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学体系,公司金融是从金融体系运行的角度研究公司的融资行为。关于财务管理的课程设置,徐焱军(2012)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应围绕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资本运作等内容开设相应的初、中、高级课程。[11]上述观点基本都认同,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与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清晰地区分,与微观金融学课程设置内容相一致,即与国外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一致。

四、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在分析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经济学院、商学院发展模式基础上,借鉴我国高校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齐鲁工业大学在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优化研究方向,确定课程设置,以体现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与相近专业的区别以及本专业的优势。

(一)研究方向结合对国内外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科的讨论,齐鲁工业大学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为四个方面:1.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决定因素等相关问题,资本市场效率、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定价、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财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2.金融市场与公司筹融资管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类型和功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公司筹融资行为、风险、影响因素、效率,融资约束、融资政策,资本结构,收益分配,金融市场与公司筹融资之间的关系,营运资本管理;3.投资管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兼并与收购,资本资产定价,投资组合理论,风险管理,基金与风险资本,金融市场中介机构,投资项目评价,创业融资、风险投资、技术创新与投资决策;4.行为金融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司证券相对收益偏离与风险的关系,投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非经济因素影响资源配置等等。

篇10

分数线上涨解析

1、国家线划线分类

2011年全国线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统筹考虑学术性和专业学位两个类型的实际情况”,2011年全国分数线继续延续2010年考研国家线的分类,国家线总共分为两类——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两条国家线。

2、新增专业硕士首次划线

2011年研究生招生新增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新增专业硕士首次划线。

19类新增硕士专业学位具体如下表所示:

金融 应用统计 税务 国际商务 保险

资产评估 警务 应用心理 新闻与传播 出版

文物与博物馆 城市规划 林业 护理 药学

中药学 旅游管理 图书情报 工程管理

3、国家分数线多数上升,个别门类与去年持平或下降

分数线持平“---”

农学和体育学两大学科的考研国家线与去年持平,保持不变。

分数线上升“”

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的国家线则比2010年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上升。其中,哲学和工学的上升幅度多达25分,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上升20分。

分数线下降“”

只有教育学学科分数线比去年有所下降,降幅仅达5分。

整体走高原因剖析

1、国家政策影响。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表示,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11年争取达到招生总规模的30%,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达到50%。这个可谓是国家线总体走高的重要原因。

2、题目相对简单,考生分数普遍较高。

比如,经济学管理学总分提高达20分,数三考题相对往年比较容易,这个从全国考研普遍分数较高就可见一斑。

3、辅导班对于分数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全国从事考研辅导的机构数以千计,课程种类也从普通班延伸到了高端辅导课程,像飞跃计划,类的课程等,参加辅导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学生考试成绩也随着参与了专业的辅导而有了整体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