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

篇1

内容摘要: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实施准入制度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具有可追溯性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等高效运营的基础,是北京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就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等三种具体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封闭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物流模式 核心企业

自2006年首次提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概念以来,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一直是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安全为目的,利用封闭性的生产经营渠道,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并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创新,确保农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销售终端处于多层次的监督管理和检测之中,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最终实现农产品消费安全的供应链系统。

北京市是一个特大型的农产品消费城市,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新鲜化、无害化、及时化的要求,一直是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来看,近年来,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超市、专卖店等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出现了自营、中介主导型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型等农产品物流模式,但目前仍存在着物流环节多、物流效率低、物流信息流通不畅、供应链缺乏整合等问题。现阶段解决北京市农产品物流问题,关键是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起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发展专业化物流配送。因此,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价值、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与效益、提高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形象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提出

模式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演生出一种新知识。按照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某一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使人照着样子去做的一种标准样式”。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对农产品从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渠道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它包括渠道结构、物流形式、物流各个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合作组织方式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的手段,等等。科学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资源整合、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提高企业响应市场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在封闭供应链上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高级形式。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都具有物流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并且每种模式的发展都与其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时,应遵循农产品物流模式演绎规律,适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发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符合农产品物流特性,做到物流环节精简、物流信息传递顺畅、物流环节衔接无缝、物流专业化运作。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需要通过一系列运行策略来实现维护农产品物流及安全的目标,它需要核心企业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并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因此,封闭供应链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向前的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分销商、分销商的分销商及一切向后的关系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整个链条的管理者,其协调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核心企业除了充当本链条的管理者之外,还要能够保持链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交易关系的稳定。任何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增强整条供应链的价值、提高整体效率都会认真考虑本链上其它成员的利益,并通过突出核心企业的管理地位,使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核心企业。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封闭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中心”。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总体思路

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及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市应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重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问题。在现有农产品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核心企业为链主构筑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经济活动纳入到封闭供应链的体系之中。在封闭供应链内部形成围绕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科学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构建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搭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良性的、现代化的运营机制;对整个封闭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可靠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在封闭供应链外部,通过着力于服务体系的培育,推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构建起柔性好、响应快、过程简洁、信息共享、运行效率高、用户满意度高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新模式。

(一) 建立封闭供应链成员的准入制度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保证整条封闭供应链的健康运行,核心企业要对封闭供应链成员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应依据现有政府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供应链运行的标准体系,包括信用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流程标准等。企业要想加入这条封闭供应链,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封闭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会影响整条链的利益。在封闭供应链建立之初,就要按照规定标准对加入供应链的成员设立准入制度,并应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及其他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从而对供应链成员进行有效的检验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农产品检测和实施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的供应链。参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要求,在多级供应链物流节点上设立严格、可靠的流程监督和检测模式,是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这个多级检测节点体系中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方权威监管机构,这个权威监管机构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行业权威组织出面担当,并与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保持利益关系上的独立。同时还应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实行农产品追溯制度,可以强化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责任,通过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不断优化整个封闭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哲学,其精髓主要体现为: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强调供应链整体,以及核心企业与相关成员的协调运作;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在农产品物流中导入封闭供应链管理,并非只是渠道成员的简单合作,而是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优。要实现供应链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等。

(四)实施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机制

在构建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模式时,必须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加强整合,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营能力,努力寻求合理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转换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具体形式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关键是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得以维持的中坚力量,具有提升供应链的能力。作为供应链的领航者,核心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强战略整合力。考虑到北京市不同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发展情况,从封闭供应链对核心企业的要求出发,研究者认为有可能发展成为核心企业的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因此,以上述三种主体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将是北京市未来一定时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三种具体形式。

(一)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随着企业化批发市场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对市场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相连接,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价格、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些成熟、规范的批发市场运营商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承担封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角色。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来担任,通过将前一体化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环节连接起来,通过将后一体化将农产品的分销和零售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存储保鲜、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在这条封闭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大型批发市场运营商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制定供应链成员的准入标准和封闭供应链流程规范,并依据第三方监测部门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订制更加严格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并定期与合作伙伴探讨供应链合作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条码、射频等)记录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备追溯查询,负责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1所示。

整个封闭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农产品及其相关的加工品都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流动,并通过封闭供应链上供应商、批发市场运营商、零售商三级节点的三级检测,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不会采购非签约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经销商和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也不会销售给非签约的零售企业。

该模式供需、质量、价格等信息在链条上交流畅通,能有效提升物流功能,使得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能确保交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

为满足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高档化、多元化、营养化、快捷化的消费需求,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商业信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它们具有组织协调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的能力,有一定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加工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它们的生产经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所在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立社区专卖店或直接进入超市,控制销售终端,组织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

该模式流通环节少,信息反馈及时,市场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冷藏、保温物流运输条件,提供及时、快速的配送服务,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可加快物流速度,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

(三)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模式

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农产品安全的关注程度的上升,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超市购买各类农产品。超市以其商品标准化、加工化和包装化经营所具有的优势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北京等大城市,生鲜农产品日益广泛地进入大型超市的生鲜区,从而促进了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产生。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是最短的,在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中,超市直接与消费者相连,对市场反应最灵活,农产品消费成为核心,以农业产业链的下游或末端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关注对象,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环节,建立互惠机制,有效组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同时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实现供应链物流功能,创造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超市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发展,形成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生鲜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其成为连结生产、零售的核心环节。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

总之,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推进。为此,应明确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和核心企业的作用,积极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建立有效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国辰,肖为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焦志伦.基于食品安全的封闭供应链设计初探[J].物流技术,2009(4)

3.崔彬.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8(2)

篇2

2015年以来,“互联网+”转型趋势从传统零售企业向专业市场扩散,即专业市场通过嫁接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专业市场的盈利模式也从单一的收取租金方式,升级为依托于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以巨量交易额、资金和物流等流转为基础的综合性盈利模式。公司依托实体批发市场,成立的电商平台拥有巨大价值;比如公司参股的中农网在食糖等大宗商品B2B领域中已具备绝对领先优势;公司全资控股前海农交所、海吉星商城则为公司进行农产品电商结合线下农批市场龙头地位进行O2O布局的重要载体。以金融为核心的供应链业务将成为公司电商业务变现的主要方式。坐拥自身千亿交易额,背靠万亿农业流通市场,实体网络体系和综合性电子交易平台结合,公司有机会成为农产品流通领域里线上线下融合的、产业链一体化、2000亿交易额流转和增值服务价值巨大的生态圈。

公司目前实体农批市场已达29家,拥有的权益土地面积近939万平米,随着核心城市中心的不断扩张,公司一切早期低价获取的仓储用地由于土地用途发生变更,地价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比如原布吉批发市场),简单测算公司已开业市场、在建市场、已拿地储备项目物业价值近500亿元,约为公司当前市值的两倍,为公司估值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深圳国资委是公司控股股东,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32%的股份,生命人寿目前持股29.97%,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此前生命人寿的不断增持,引发其与深圳国资委的股权争夺,深圳国资委于5月初以约21.95元/股均价进行了增持。

无论是实体农批市场的重估价值,还是深圳国资委与生命人寿股权争夺的增持价格,都为公司股价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近期公司启动全新Logo,全面启动由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农批市场”的升级转型,全力打造农批领域流通的平台,而平台蕴含着巨大价值,比如腾讯之于社交平台,阿里巴巴之于网购平台,未来农产品的平台价值将会随着股价的不断上涨被市场认可。

股市动态分析30回顾及评价

股市动态30指数上期收1349.43点,本期收于1376.34点,上涨1.99%,其中股票组合上涨3.17%。本期上证指数上涨2.58%,中小板指上涨1.71%,创业板指上涨1.61%。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上涨37.63%,同期上证指数下跌33%。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跑输、股票组合跑赢上证指数。

篇3

一、行业现状

2014年03月2日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指出了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依然没有摆脱当前行业内“会电不商”的特点,依旧以“营销+流量+交易”的模式为核心[1]。另一方面当前农产品电商平台普遍处于初级层次,定位并不明确,运营能力不足,缺乏差异性。缺少核心商品[2]。这也导致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很难实现真正的有效盈利。同时在2014年初第一企划结合传统营销以及当前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等时代背景前提下提出影响未来营销力量的四种主要因素“real”既真实,体验,影响以及生活分享的概念。

目前有7000多家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大部分存在亏损同时由于受到平台的乱象影响,当前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商品由于其非标品的特性导致其不能进行有效地根据产品属性分类分级和进一步的监管。[3]

同时由于大部分农产品B2C平台将生鲜类商品与其他农产品采取混合管理销售的模式,使得管理和运输的边际成本额外的提升。可以看出,当前农产品电商模式大多仍以传统电商模式开展,缺乏针对性。

二、产业细分

由于农业产品隶属于非标准生产化商品,其无法根据其产品属性进行良好有效地界定。根据先期调查结果中的购买频次将农产品划分为日常购买型农产品和非日常购买型农产品。[4]其二者特点在于日常购买型单月的购买频次较高,一般要高于每周2到3次,其中购买的主要商品你多为生鲜时蔬为主,该类商品单次购买数量日均使用量相对较小,长距离小规模运输成本较高,农产品保质期较短。且产生能够购买决策多发生在商品选购的过程中,购买决策与购买决定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同时此类商品客单价普遍较低。

而非日常购买型的农产品则大多在月购买一到两次以下,购买的农产品则包含有一定储贮藏时间的初级农产品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品。该类商品单次购买数量日均使用量相对较大。长距离小规模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且对运输环境需求不大,产品的保质期较长,且购买决策中受决策型购买比率相对较大,购买决策与购买觉得存在决策时间。同时此类商品客单价相对较高。

结合已有的文献数据,可以得出当前影响购买决策的影响因子中最大的为产品质量与安全。[5]而在针对以上两种类型农产品进行二次分析时得出结果:影响日常购买型的商品的主要因素为购买的便捷性,这一条件在电商平台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而非日常购买性则此类影响较小。

三、产业分析与电商市场的选择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日常购买型商品由于其购买频次较多等要求平均运输成本较大,线上供应链管理困难,且在当前市场模式下购买决策与行动完成时间间隔较短。寻求有效地盈利模式于要结合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运算,才能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形成有效营收,而在当前的运输及电商环境该类商品并不适合进行传统的跨区域B2C式电商模式进行发展。而以O2O社区式以及F2O新闻模式为主的发展方式受区域限制很难快速形成大规模的农产品电商平台,[6]且以此进行农产品电商的逐步发展则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成本和负担。

而非日常购买型农产品由于其具有客单价较高,运输成本低等优势,相较于日常购买型农产品更适宜用于电商的销售。

基于此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电商环境下,进行日常购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来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压力。同时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仍处于成长期,所以在此阶段,通过发展益于进行电商销售的非日常购买型商品来提升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电商的接纳程度,之后进一步开扩日常购买型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由于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生产区域性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层级,从对消费者的满足度为角度,结合电商平台的运营的产品分类方法,对于非日常型购买农产品我们将其分为日常生活型(如粮油),质量生活型(如大闸蟹,海参),以及发现型(新疆切糕,阿胶膏)三种类型。

四、新型商业模式概念

结合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电商的主要购买导向因素在于产品质量,产品特色等特点。能有效地结合R.E.A.L.的观点。

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首先能满足产品具有真实性。平台上的浮现的商品与消费者拍下后所感知的商品要具有相同性。

加强平台运营建设,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感知到产品的质量,同时将非标产品标准化运营,提升体验。与传统定位理论不同,互联网思想下更注重产品的体验感觉,新型企业中在运营文案中更注重将产品的属性和使用体验通过消费者能感知的具现化表达出来。

提升平台用户黏性,形成平台内的核心品类,保证其品类商品优势性与口碑。在电子商务上有这样一个词――爆款,同样在电商平台也需要“爆款”而这种爆款可以是引导消费的一个品类或者一类活动模式。而这类模式和品类的商品,须要保证其自身的可靠性,以此来形成用户黏性,同时依靠此来带动行业的稳定发展。

平台要具有自身差异性,包括商品选择以及平台自身与行业差异性建设。通过具有差异化的产品进行宣导,可以有效产生流量的引入,而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因其抛开了传统货架有限理论的限制,能更好的发挥长尾理论的优势,以用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当前电子商务模式下有61%的需求是新创造的,[7]差异性的商品同时依靠其独特性可以更好的促进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并能激发其进行生活分享。而这又促成了商品的二次传播宣传。

篇4

近期,“菜贱伤农”、“暴利路桥费”等事件背后折射出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及其对通胀的推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物流业发展,说明政府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政府对物流业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进和落实,预期物流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快速发展和全面升级的良机,物流业的春天即将来临。

政策逐步落地 减轻物流企业负担

在所有政策中,业内最关心的政策莫过于减税减负。物流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税费政策问题,税收、土地政策等问题一直束缚着物流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腿脚”。而此次提出的八项措施中,重点强调了要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全面推广。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等。同时,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投入进一步加大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八项措施中,一方面提出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逐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支持大型优势物流企业对分散的物流设施资源进行整合,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联盟合作;此外,对于物流技术的创新应用和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扶持,这些都体现了政策对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和重点支持的方向。在此,我们重申,物流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于:商流驱动物流发展,物流带动资金流动,并植根于信息流。商流是动机和目的,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的整合就是创造附加值的过程。未来,物流业的发展将朝着以下趋势发展: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发展;行业整合,市场集中度增加;供应链上下游拓展,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因此,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四个关键要素:市场需求、资金支持、物流网络支持、信息化支持。在此基础之上,未来胜出者其核心竞争力将体现为三大方面:较高的进入门槛、领先的商业模式、优秀的盈利模式。

保障民生,重点关注农产品物流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提出的八项措施还重点强调了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农产品物流,这是一个关系着百姓“菜篮子”、“米袋子”、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重要行业,也在逐步受到政策的重点关注。由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决定了多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将长期并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如农产品经产地批发、销地批发再进入零售菜市场或农贸市场,符合现阶段生产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仍将处于主导地位。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就提出,大力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是解决农民卖难、居民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化零为整,建立大规模、集中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可以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物流过程安全性,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也印证了我们对于解决农产品物流的观点。我们预期,政府还将会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建设改造更多的大型农批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发展,鼓励物流网络铺设,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篇5

物流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农产品物流也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好时期。但是,相比其他行业,由于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大宗低值特点以及地域广、资源分散等原因,一些现代物流供应链的理念、技术和解决方案还未能与之全方位结合,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的运用方面,还非常滞后。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挡在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面前的首先是标准化难题。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大趋势,但是要做农产品标准化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标准化就很难实现线上交易。我国农产品标准化水平程度不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面粉、玉米、棉花、菜籽等,经过了几十年发展,大多已经形成了工业化流通的标准体系,并借之走入生产与生活的消费中。但蔬果、鲜肉、海鲜等大多数农产品,目前仍以非标准化的状态存在,难以在电商平台上形成规模流通。

――农产品质量管控也是横亘在农产品交易平台面前的一大难题。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电子商务平台必须控制好网上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旦平台做大,企业就必须要投入大量精力保障食品安全。

――如何将多而散的农户与消费者对接好也是一大难题。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农民合作社等形式,但是超过7成以上的农产品仍由散户提供,而消费市场上最末端的消费者也是数量庞大,如何对接好需求两端是一大难题。

――盈利模式也有待探究。如今,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流通主体多、渠道长、技术手段落后、流通成本过高等问题。要攻克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利用好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推进我国农产品信息化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依托,构筑起基于电子商务化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形成农产品流通的新战略新举措。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其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B2B、B2C还是C2C的运作模式都已相对成熟,对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化的运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利用因特网络、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通过对现代商务活动过程进行信息化处理,最终达成网络交易,对于构建我国新型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现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产品物流日渐成为农业电子商务化发展的短板,专业化、个性化农产品配送服务也成为衡量农业企业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专业化配送水平,使其顺利对接网上交易过程,已成为现今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时代的当务之急。

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亟须整合

2013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涉农网站3.1万家,其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出现了多种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

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自营物流配送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自行组建配送系统,并对整个企业内的物流运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有资金实力的电商公司自建物流;二是实体经济体制造企业、零售企业或者批发企业自建渠道。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也称这种模式为外包物流配送模式。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提供商主要包括一些快递公司(如顺丰、申通、圆通等)和国内邮政体系(e邮宝)两种。

“O-S-O”物流模式

这一模式与中国物流发展水平、电子商务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客户需求水平相联系,从最初的业务全部外包、到中期的选择性自建,到最后业务趋于平稳、社会化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必然会要求电商企业开放自身的物流服务渠道以供全社会使用,同时对于自建渠道的不足又会吸纳优秀供应商进入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

生鲜电商模式

2013年以来,以顺丰优选、一号生鲜、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美味七七、甫田、菜管家等为代表的商家相继进入生鲜电商竞争。在这期间,B2C、C2C、C2B、O2O等各种模式竞相推出,越来越多的网络工具如宽带电信网、数字电视网、新一代互联风、云计算、大数据及微博、微信等为各商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工具,如电子菜箱、智能菜柜、“产地+平台+消费者”的模式、“平台+自营+直销”模式、跨境生鲜电商模式、移动农产品交易平台模式等等。

总之,农产品随着电商的融入,目前已进入群雄逐鹿时代,各种发展模式很难说孰好孰劣,期间既需要竞争亦需要整合,而竞合的过程则需要共同打造一个行业平台:即以联盟的方式,以“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为基本出发点,以做大做强我国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以整合优化全国各地优质农产品物流资源,强化新理念和新技术应用为手段,构建完善的全国性农产品电商物流网络服务平台。

抱团发展,唯有联盟可以做到

农产品电商联盟本身不是企业,正由于此,它也就能做到任何单个企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近年来,一些地区性行业联盟的实践已经证实了此言不虚。

如广东梅州市农业电商联盟今年初与广州市元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约,达成了共建农产品电商联盟合作协议, 将传统农业全产业链与农产品电商(营销)、产品包装、品牌打造、农业金融、物流配送、社区便民等独立的商业模式,融合转化为多元化互补的综合服务性的功能性平台,广州市的居民通过电话、智能手机、网站预订等就可以实现梅州安全农产品直配到家的愿望,并实现联盟内部会员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农业企业)的互动,达到“虚(虚拟经济)实(实体经济)结合”,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创新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新兴服务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广大农产品供应商提供一个最为直观和节约流通成本的营销方式,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只要进入多元化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便可实现高效的网络营销。

联盟这一平台的直接好处是可以大大降低营销成本。业内人士称,今后市民从网上购买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有望比市场便宜20%以上。对农产品供应商而言,抱团销售可以极大降低农产品大量积压和损耗的风险。与此同时,联盟将整合各农产品电商的配送体系、仓储资源,形成统一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顺利打通城市配送的“最后100米”环节。联盟还将设立专门的品牌包装、法律支持、信息拓展等平台,为有产品无销路的小微企业打造品牌化农产品体系。

变地区性联盟为全国性联盟

去年,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组织当地20家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建立农副产品产销联盟,通过统一的采购、质量标准、运营模式、物流配送、资源整合,抱团参与电子商务。目前,该联盟在泉州地区有3000多个线下网点,“线上+线下”可一定程度上破解新鲜农产品的配送难题,但目前还仅局限于泉州地区,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是囿于地区性联盟,企业少、市场规模小,生产过剩和流通不畅。

为此,专家建议,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各个地区农产品的生产动态信息、农产品总量平衡警示,让农民通过信息手段能了解到周边地区所要种植的农产品饱和还是不饱和,从而减少农产品滞销风险;同时组织电商通过一个全国性的联盟大平台在全国各地设立直销点,甚至覆盖居民区的便民菜店,以拓宽销售渠道。

笔者综合业内专业人士的意见,认为这一依托于联盟旗下的农产品电商网络交易平台,其基本模式不外乎三大平台、五大系统:即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安全农产品大宗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进出口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安全诚信认证系统、农产品安全追溯监管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物流园区管理服务系统、农产品信用交易系统。

篇6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绿色营销 农超对接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苏州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目前已形成了以优质稻米、蔬菜、生猪、家禽、水产等为支柱的优势产业群。本文通过对苏州市绿色农产品营销现状的研究,探讨苏州绿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

一、当前苏州绿色农产品营销的模式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作为鱼米之乡,有很多特色农产品,至2010年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近1500种,如树山梨、镇湖黄桃和葡萄、碧螺春茶、枇杷、杨梅、苏太肉等都是苏州的特色农产品。

(1)“订单农业”发展加快

“订单农业”是指农产品订购合同、协议。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另一方为农民。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解决了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流通问题,保障了产销的合理安排,不仅增加了单位产量,还能保证上市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2)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猛

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竞争。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导致成本增加,最终抬高零售价格。这种物流模式,在物价高涨期间暴露无疑。为此,苏州市大力发展各种“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销组织化程度,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的“农超对接”项目让生产者和销售者直接见面,省略中间环节,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进而降低农产品价格,是稳定“菜篮子”的有效途径。目前苏州市已形成街道、社区、超市、应急、流动、农贸、高校、网络等8种农产品平价销售模式,到2013年,农产品平价商店的规模将达到350—400家。

(3)网上营销势头迅猛

苏州市农业企业和规模经营大户通过网络平台产品信息,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网络改变了苏州农产品传统销售方式,实现跨空间、跨地域的新营销,例如,常熟配菜网是一家通过网络平台平价直销农产品的企业,运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网上预订、冷链物流、免费配送”的销售系统,使产销对接更加便捷。该网站与8家农业生产基地结成联盟,签定长期供应协议,市民登录网站下单后,基地次日早晨下田摘菜,网站上午免费配送到家,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坐享实惠。

二、苏州绿色农产品营销困境分析

尽管苏州农业的数量规模,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缩小了很多,2010年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也仅为1.7,但对苏州社会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苏州市民喜欢本地的优质农产品,但在绿色农产品营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苏州绿色农产品牌化成本偏高

虽然苏州的大多数绿色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和注册商标,但品牌知名度还不高,没有现代的物流和经营,另外,一些绿色农产品的包装比较简单、粗糙,仅仅是装个盒子、套个袋子,包装标准还未完全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因此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

(2)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不发达

发展农产品加工,既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需要,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占其生产总量的90%,加工后增值2—3倍;我国加工品只占其总量的25%。但是现有的绿色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居多,深加工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低,绿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较少(目前苏州仅有14家),一些鲜活绿色农产品的加工率较低。

(3)绿色农产品价格策略。绿色农产品由于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同时在加工、运输等方面都要求符合绿色标准,因成本较高导致定价较高,如芬兰绿色农产品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50%,英国的绿色食品也比一般食品高20%~50%,我国的农产品应实施绿色食品优质优价,价格既不过高也不过于低廉。但目前苏州在绿色农产品销售中由于经营者对绿色农产品生态有价的观念宣传的不到位,在替代品较多的情况下,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绿色农产品促销尚缺乏整合策略。目前在传播形式上比较注重利用各种层次的农产品展销会和博览会来传递绿色农产品信息,短时间内易取得较好传播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效应逐渐递减乃至于无;而其他促销形式特别是公关和广告促销的力度远远不够。

三、苏州绿色农产品营销的思路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如果还停留在以前的老观念上,只进行生产,不顾市场的变化,就会造成产品过剩。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最大限度拓展农产品利润空间,都离不开农产品的营销。

(1)开发更多优质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

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品种的多样化,要实现农业高效,必须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高产高效策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优价正成为新的消费动向,把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抢占市场的一项重要策略,逐步淘汰劣质品种和落后生产技术,以质取胜,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培育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以增强竞争力

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生产总量的90%,加工后增值2-3倍;我国加工品只占其总量的25%,增值25%,因此我国农产品加工潜力巨大。当前的苏州绿色农产品发展必须采用协调联动的方法,增加产品的关联性、延伸性、增值性,以降低竞争成本,形成集约优势,形成以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带动—协会协调—半成品坯料加工—农户基地协同发展的产业链,避免恶性竞争。苏州绿色农产品企业可通过成立协会来协调规范发展,发挥集约优势,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运用现代流通方式销售绿色农产品

当前苏州绿色农产品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时,要注重原产地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提高农产品在新型业态和高端市场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适时发展冷链配送系统,在城市开设农产品连锁专卖店,扩大对超市、大专院校、餐饮业的农产品配送业务,开展订单销售,发展以B2B为主的订单农业,订单生产,订单采购,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展销会、展示会等扩大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积极寻找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广泛进行网上交易,开展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

(4)加快培养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营销人才队伍

目前苏州绿色农产品营销中将生产、营销策划、销售实施连为一体的复合人才非常少,要通过高校等渠道加大对苏州现代农业的宣传力度,逐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吸引更多的营销人才参与到苏州绿色农产品的营销队伍中,加快培养能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营销队伍,一方面要培育农民经纪人、商、批发商组织,扩大营销规模,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对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具有营销理念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使苏州的绿色农产品营销能更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当前苏州农产品企业面临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个高效的农产品盈利模式应既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傅进 浅谈苏州特色农产品的保护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11期

[2]杨大蓉 创新型社会下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研究——以苏州为例 北方经贸 2010年10期

[3]季辉 市场营销 科学出版社 2007年2月

篇7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品牌授权;选择成本;集体商标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2-0044-00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以政府强制性手段实施流域生态保护措施,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时,传统的政策手段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缺少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我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进展缓慢;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上游负担、下游受益的格局,导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本文对现行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补偿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在品牌经济学的框架下,提出了以品牌授权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机制,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调节利益相关者关系,减少或消除外部性的制度安排。[1]12毛显强等从行为主体的成本角度出发,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2]38

按照生态补偿的实施手段差异,可分为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类。市场主导模式是指在政府引导下,生态服务消费者直接与提供者协商价格并购买服务。而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作为第三方机构代表生态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协商价格并购买服务,第三方机构并不仅限于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等。[3]101部分学者认为市场主导的方式效率更高,双方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不同信息进行谈判,最终在补偿金额上达成一致意见;当市场调节失灵时,才能充分运用政府调控。[4]

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测算方法研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现有生态补偿的计算方法来看,国内外对于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主要为支付意愿法(WTP)、机会成本法、收入损失法、总成本修正模型、费用分析法和水资源价值法,在这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的学者包括郑海霞等、徐琳瑜等、刘晓红等。[5][6][7]其中吕志贤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湘江流域内各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支付能力、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进行界定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补偿系数,对统一的补偿标准进行修正。[8]455禹雪中等归纳了我国10个省份已经和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基本内容,对这些政策的补偿标准核算方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以成本和价值作为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分类的依据。[9]14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转移支付,即通过不同的核算方法对利益受损者进行经济补偿;二是产业转移,将具有污染性的企业部分或全部由流域生态保护区转移到下游地区。对于转移支付的核算方法,由于计算难度非常大,而且容易产生测算失误的情况,目前仍没有找到一种普遍公认的合理计算法,补偿的金额非常有限;产业转移的方式对流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受地域的影响,上游地区在就业等方面仍有较大问题。

因此,已有的补偿方式并没有解决目前我国流域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少数人负担,多数人收益;上游地区负担,下游地区收益;贫困地区负担,富裕地区收益”的不合理局面。本文在品牌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了以发展品牌授权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方式。该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出了一套新颖的、操作性较强的思路。

二、现有补偿方式的缺陷分析

现有的流域生态补偿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基于水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方法;二是基于水资源保护价值的核算方法,即根据上游地区保护水资源所产生的价值作为下游地区需要支付的补偿量。以下分别对这两种补偿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一)基于水环境保护成本核算的缺陷分析

在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是根据保护成本来确定补偿标准。[10][11][12]在实践中,这种基于保护成本的核算方法已有探索性的应用,如河南省颁布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明确了地表水水环境生态补偿的实施办法。这种方法是否能解决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呢?我们进行以下分析。

假设A为流域上游的城市,B为下游城市。如果B采取水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方式对A进行补偿,用RA和RB、YA和YB、CA和CB分别表示A区和B区在水资源利用上的利润、收入和成本,则A、B的利润函数可分别表示为:

RA=YA-CA=·W-(C0+rA·W)=(-rA)W-C0 (1)

其中,表示每治理一单位污染物的成本,W表示B区的用水量,C0表示A区治理水资源的成本,rA表示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给A区带来的收益,rA·W表示A区保护水资源的机会成本。

RB=YB-CB=rB·W·W=(rB)W(2)

其中,rB表示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给B区带来的收益。对于生态补偿方式,只有双方共赢时(即当RA>0和RB>0同时满足时),该补偿方式才能稳定持久地保持下去。对B区而言,赔偿给A的每单位水资源的治理费用远远小于每单位带来的收益,因此RB>0能够得到保证。但对于A区而言,由于其机会成本难以估计,因此其利润的计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机会成本被极大地忽视,使得RA的计算结果大于零。机会成本的忽视使A区承受了更多的保护水资源的义务,而没有享受到合理的利润;随着A区经济的发展,其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RA

(二)基于水环境保护价值核算的缺陷分析

基于水环境保护价值的核算方法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6][13],实践中没有实施。我国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划分为五类(1),每类都有严格的指标进行衡量。这种补偿方式的思想是,A区对于水资源保护得越好,获得的收益越大。在这种情况下A、B的利润函数可分别表示为:

RA=YA-CA=(1-)N·rB·W-(C0′+rA·W)(3)

其中,N表示国家规定的水资源中所含污染物的最大值,如果A区排放的污染物为?琢N,则B区允许排放的污染物为(1-?琢)N,?茁表示A区按照该比例收取补偿金。

RB=YB-CB=(1-)(1-)N·rB·W(4)

从(3)式可以看出,这种补偿方式使A区的收益与保护水资源的优劣程度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A区保护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方法计算的补偿量过大,使得B区的负担较重,且实际的计算方法不成熟。在执行中,存在着取样地点及检验过程的争执等,使得交易费用加大,效率降低。因此这种方式仅限于研究阶段,实际操作可能性较低。

三、基于品牌授权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生态补偿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保证流域保护区和受益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形成了现有的“少数人负担,多数人收益;上游地区负担,下游地区收益;贫困地区负担,富裕地区收益”的不合理结果。生态保护区作为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为保护水资源其放弃了发展具有污染性的工业;同时其低价输出原始资源,却需要高价购入最终产品,上游地区如果继续处于这种状态,则将出现严重的“抽血”效应:通过输出低增值的初加工产品,输入高增值的深加工和消费品,导致价值净输出。因此,如何实现上下游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是目前我国生态补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态补偿,应该以提高生态保护区的人均生活水平,减少保护区和受益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为目标。然而,目前直接补偿一定金额的方式,并不能长期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品牌授权的生态补偿机制,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将生态保护区良好的环境商品化,并注册成为一个合法的集体商标;在受益区的协助和监督下,通过一系列的品牌建设手段,将该商标转化为某种快乐品类的代言;最后通过品牌授权获得相应的溢价,实现上下游双方的共赢。具体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 集体商标的注册阶段

根据2008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颁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文件,可将位于某条流域上的城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区。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能够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生态保护区中对污染性工业有较严格的限制,有利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因此,农作物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而农产品由于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并且近年来由于游资的炒作,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常大,农民的收入常常不能得到保障。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农产品市场价格来看,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根据《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都需要相关部门的认证。而农民受自身资金规模和知识等的限制,在对其产品进行认证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例如,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规定,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要求;(2)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3)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农民在知识技术方面受到较大限制,从而很难依靠自身规模在农产品的价格上形成优势。因此,在生态保护区中,利用协会组织或合作社来进行相关产品的认证,可帮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认证的问题。

假设在生态保护区中,存在Xi(i=1,2……n)种农作物。由于环境保护好,污染性工业少,加上后期对农药和化肥的限制性使用,可设计一个代表良好环境的标志,由当地政府,或者委托相关协会或合作社注册成集体商标。所谓集体商标(Collective Mark),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专供该组织成员在从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

根据品牌经济学原理,在选择成本的分析范式下,引入选择成本的农作物需求函数可表示为Q=f(P,Cc),且

Q=f(P,Cc)=f [P,Cc(B)](5)

B-20(6)

从式(6)可以看出,品牌信用度越高,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越低,进而农产品的需求量越大;反之,品牌信用度越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越高,则农产品需求量越小。因此,品牌信用度是决定产品需求量的根本因素,与市场需求量成正比,为此可构建产品的反需求函数为P=B-cQ(c>0)。则农民的收入可表示为:

R=P·Q=(B-cQ)Q=BQ-cQ2(7)

对上式求导可得最优生产规模,=B-2cQ=0,解得Q=。代入(7)式可得最大化利润R=。由此可见,品牌信用度B是决定农产品需求量和农民利润的关键因素。在集体商标的注册阶段,该商标仅仅是一个受法律保护的标志,对消费者而言品牌信用度非常低。因此,此阶段农作物的需求量较低。

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生态保护区内,通过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组织方式,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使其达到绿色食品等的标准,并通过相关部门的认证。

(二) 集体商标的品牌建设阶段

提高商标的品牌信用度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从而提高消费者对该农产品的选择效率。该阶段需要生态受益区为保护区提供品牌建设的相关费用,提供专业的品牌建设团队,配合保护区的品牌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以保障品牌建设的成功。这是本文所提出的生态补偿的核心,补偿一定数额的货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问题,而通过品牌的建立和发展能够给保护区带来持续的收益,这才是生态补偿的根本目标。

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可导致农产品的需求曲线发生变动。如图1所示,需求曲线D1为品牌建设之前的需求曲线,D2为成功品牌建设后的需求曲线。如图中所描述,当品牌信用度提高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降低,从而使得在任意价格水平下,D2比D1的需求数量都大,即Q2>Q1。实际上,当品牌信用度提高后,人们对该商标所代表的商品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使其需求曲线变为另一条需求曲线。此时需求曲线右移,并且更加缺乏弹性。因此,该阶段农民的最大化利润R=将随着品牌信用度B的增加而提高。

在集体商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当该商标由于品牌信用度提高而获得较高的品牌溢价时,随之而来的严重问题是保护区以外的产品可能会大量流入该区域,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使品牌信用度下降。产品质量是品牌建设的根本,要充分利用自治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机制。根据袁文华、孙曰瑶的相关研究,行业协会从现有的会费收取模式转变为协会品牌机制,并以股份的方式让所有会员参与协会的建设以及增值利益的分享,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14]50

第二,集体商标的使用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对品牌的保护意识非常薄弱,因为使用者众多,合作社和生态受益区的监管成本比较高。因此,可采用“集体商标+农户名字”的方式对产品进行标注,使商标保护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使用者身上。一旦发现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准确地找到责任人,大大降低监管成本。

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提高注册商标的品牌信用度,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作为生态补偿,受益区应为保护区提供品牌建设的相关费用,提供专业的品牌建设团队,配合保护区的品牌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以保障品牌建设的成功。

(三) 生态受益区的市场开放阶段

在完成第一、二个阶段的任务后,生态受益区的市场应向保护区开放。这里指的市场开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的定向采购,受益区政府的采购使保护区的农产品销售有了基本保障,同时相比于直接支付生态补偿费用,这是一种双赢的补偿方式。二是市场的开放,受益区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接受保护区农产品流入本地市场。生态保护区的农产品品牌以本地市场和下游地区市场为基础,可进一步通过借势和造势等手段,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品牌信用度。

当企业在正确的品牌策略条件下,不断提升品类度从而使品牌信用提升到0.8以上时(2),A厂商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然而拥有信用度较高的品牌是进行品牌授权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那么什么样的品牌才能成功进行授权呢?根据品牌品类度的公式b=g(m,e)=m1-?琢e1-?茁,其中,m表示产品的物质利益,e表示产品的情感利益。在同质化的条件下,商品提供给消费者的物质利益完全相同;而不同品牌由于定位差异带给消费者的情感利益差别非常大,正是由于情感利益的差异决定了品牌品类度。从现有学术成果来看,快乐情感的特性决定品牌品类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只有当品牌上升为某种快乐的象征或代言时,品牌延伸才能取得成功。品牌授权是一种特殊的品牌延伸,快乐情感依然是品牌授权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不断突出其“快乐情感”的利益点,同时应设计一个能够代表该品牌的卡通形象,不仅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快乐故事提升品牌信用度,而且也为下一阶段中的二次转换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生态受益区应对保护区农产品的品质进行严格监督,一方面保证流入自身市场的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保护品牌建设成果。

(四) 品牌授权阶段

品牌授权可突破资源的限制,扩大农民的盈利能力。集体商标的使用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具体可参照《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法律中规定“集体商标不得许可非集体成员使用”, 该规定旨在保护集体成员对商标的使用权,防止他人的违规使用。然而该规定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成员利益的同时,集体资源总量也被限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例如,地理标志产品“阳澄湖”大闸蟹,是归属于当地蟹业协会的一个集体商标。关于对集体商标的规定,使当地蟹农的利益受到了保护,但同时使得阳澄湖大闸蟹的总量被限制在了成员能够养殖的最大范围内。集体成员在产量达到最大化后,如何突破资源的限制进一步加大盈利空间呢?本文认为,通过品牌授权,保护区的盈利模式将从资源本身转向到非资源方向,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集体商标不同于个体商标,受到相关法律规定的限制,在进行品牌授权前必须进行商标的二次转换。集体商标的一次转换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品牌建设策略提升商标的品牌信用度,将商标转换成为品牌的过程。商标的二次转换是指,当集体商标转换为品牌后,将代表该品牌的形象注册成为非集体商标的过程,如图2所示。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保护区农民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收益?仔=P·Q-C。短期内排除技术进步的因素,该地区农作物的总产出Q是一定的。一次转换(即商标到品牌)使农产品的价格从P上升到P′,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次转换的目的是为了突破资源的总量的限制,将代表该集体商标的形象注册成为一个非集体商标,归属于个人或企业,协会或自治组织以参股的方式分享该形象授权所获得的收益。

二次转换中注册的非集体商标,是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能够完全等同于该集体商标的形象。本文建议采取卡通形象作为集体商标的形象代表,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卡通形象可以进行夸张的、与实物形象相反的设计,超出人们的经验常识,能够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和牢固的记忆。例如,将老鼠的尖嘴,设计成米老鼠的宽嘴;将老鼠的粗腰,设计成米老鼠细细的蜂腰。第二,可以赋予该形象一系列快乐的情感故事,使之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使消费者一看到这个形象,就想到它身上发生的所有快乐的故事。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是成功授权给其他商品的保障。

如果集体品牌在二次转换后,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形象授权,此时生态保护区中,种植某种农作物的总收入变为

R′=Qi·Pi(8)

其中,?兹表示授权费比率。由(7)式的利润最大化的解R=与(8)式相比: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即B′>B)使农产品本身的需求量上升;另一方面品牌授权扩大了盈利空间。因此R′>R。

四、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才刚刚起步,要大范围地付诸实施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实践部门和学术界正在不断积极地探索,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各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文在上述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第一,建立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等机构,在组织上保证该生态补偿模式的实施。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稳定的组织保障,因此成立合作社或行业协会是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是建立该模式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合作社或行业协会内部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规范竞争秩序。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也有众多的自治组织,如各个行业自治协会、村民自治组织等,但大部分运营不佳或无所作为。在自治组织内部设立剔除机制或其他较严重的惩罚机制,保证成员间有条件相互监督。相互监督机制是自治组织得以稳定运行的保障,若缺乏相互监督则无法维持组织中的规章制度。对违规者严重的惩罚一方面增加了违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监督收益,所以能较好地使自治组织中的相互监督机制发挥作用。

第二,聘请专业团队,保证品牌建设的精确性。集体商标的注册、管理和运营等需要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来领导,专业人员接受过品牌建设体系的专业培训,具有品牌建设方面的实际经验,有利于正确制定品牌策略和规划。例如,新西兰奇异果果农自发组织的“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来制定组织计划、品牌推广、渠道建设,最终完成每年7000万箱奇异果在全球的销售。

第三,发挥生态受益区资金和市场的优势,协助保护区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的关键是产品质量,这是品牌建设的“桶底”,若没有桶底,水桶一滴水也盛不了。质量好不一定保证企业成功,质量不好却能使企业必定失败,因为在竞争条件下,即使顾客不清楚质量问题,但竞争对手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受益区一定要对保护区产品的质量始终严格把关。同时,受益区的市场要首先向保护区开放,并且向其提供专业的指导,以协助保护区进行品牌建设。

五、总 结

生态补偿,应该以提高生态保护区的人均生活水平,减少保护区和受益区的差距为目标。补偿一定数额的货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问题,而通过品牌的建立和发展能够给保护区带来持续的收益,这才能够实现生态补偿的根本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品牌授权的创新性生态补偿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将生态保护区良好的环境商品化,并注册成为一个合法的商标;然后在受益区的协助和监督下,通过一系列的品牌建设手段,将该商标转化为某种快乐品类的代言;最后在集体商标二次转换后,通过品牌授权获得相应的溢价,给生态保护区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

要实现这一模式,具体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集体商标的注册阶段,保护区通过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组织方式,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使其达到绿色食品等的标准,并通过相关部分的认证。二是集体商标的品牌建设阶段,作为生态补偿的手段,受益区应为保护区提供品牌建设的相关费用,提供专业的品牌建设团队,配合保护区的品牌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以保障品牌建设的成功。通过提高注册商标的品牌信用度,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从根本上提高保护区农民的收入。三是受益区的市场开放阶段,作为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受益区的市场应主动向保护区开放,同时作为第三方对保护区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四是品牌授权阶段,品牌授权将提高保护区农民的盈利空间;并且在达到品牌形象授权之后,当地的盈利模式将从资源本身转向到非资源方向,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应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孙曰瑶、宋宪华于2011年出版《品牌工程学》,书中详细提出对品牌信用度进行评级的方法和指标,称之为商标的品牌信用度指数(Trademark’s Brand Credit Index ,TBCI)。TBCI值介于0到1之间:TBCI≥1.0为AAA级,表示极高的信用;TBCI=0.8-0.99为AA级,表示很高的信用;TBCI=0.6-0.79为A级,表示较高的信用;TBCI=0.4-0.59为B级,表示较低的信用;TBCI=0.2-0.39为C级,表示很低的信用;TBCI≤0.19为D级,表示极低的信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毛显强,钟瑜,张胜,等.生态补偿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

[3]王军峰,侯超波,闫勇.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7):101-103.

[4]PAGIOLA S.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C]. Global Workshop o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Mataram,Indonesia,2007.

[5]郑海霞,张陆彪,封志明.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J].资源科学,2006,28(5):30-35.

[6]徐琳瑜,杨志峰,等.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水库工程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125-128.

[7]刘晓红,虞锡君.基于流域水生态保护的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研究——关于太湖流域的实证分析[J].生态环境,2007,(14):129-135.

[8]吕志贤,李佳喜.构建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455-458.

[9]禹雪中,冯时,等.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14-17.

[10]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1]黎元生,胡熠.闽江流域区际生态受益补偿标准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327-329.

[12]蔡邦成,陆根法,宋莉娟,等.生态建设补偿的定量标准——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保护区一期生态建设工程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5).

篇8

自2001年成立至今,公司共获得各类资质16项,主要如下:

1.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2.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3.双软企业认证;

4.原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三级系统集成资质;

5.影响中国信息化贡献企业;

6.中国中小企业100强;

7.中关村最具发展潜力十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最佳创业企业奖” ;

8.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

企业产品

派得伟业依托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软硬件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1.在电子农务方面:形成了以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为核心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和农务通产品,以农业政府管理部门为主要用户的农业综合资源管理决策系统等软硬件产品。

2.在农村电子政务方面:形成了覆盖多级行政体系的农村村务管理系统(eGov.V)和社区综合事务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和社区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推动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

3.在农村电子商务方面:形成了围绕农产品流通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及溯源等软硬件产品,产品能够满足农业政府部门、企业和协会的基本需求,亦可灵活定制满足高端需求。

4.在水务信息化方面:形成了区县级防汛抗旱及实时水资源调度综合管理、水务站信息管理、水环境管理和地下水模拟决策支持等系统,并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5.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基于SOA标准的派得内容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多网合一”信息服务平台,能够满足计算机、多媒体终端、机顶盒(农教通)、固定电话、手机等多种接收终端获取信息,充分发挥不同通信渠道的优势,有效解决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基于上述技术产品,公司提供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规划咨询和综合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

所获荣誉

公司产品共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技术产品奖项29项,主要如下:

1.2007年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农业智能系统开发平台(网络版);

2.2007年中关村十大技术创新产品――便携式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V1.0;

3.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2008年国家重点新产品――农业节水灌溉检测控制器GW1.0;

5.2008年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二等奖――区域农业综合资源管理决策系统;

6.2009年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新农村村务管理系统软件V1.0、农业嵌入式智能服务系统(简称“农务通”);

7.200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节水灌溉控制与远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数字农业测控关键技术产品与系统;

篇9

相比对外资进入保持高度警惕的能源、金融、矿产等行业,中国的农业并购对外资基本没有限制。随着2008年开始的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外资已经开始悄然进军中国农产品众多领域。连高盛这样的原本与农业无关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在中国收购养猪企业。

近年来,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项目和资金数量均呈高速增长态势。尽管外资选择的农业产业有很大差异,但大多是集中度高、消费市场广、利润空间大、发展潜力好的优势产业。已进入的108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有99家集中在粮油、林特产(含水果)、肉类(含鸡、牛、猪)、牛奶、水产、蔬菜产业,比重达到91.7%。外商在山东主要从事蔬菜、家禽和海水养殖及加工。

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秦庆武说,借助外资的进入,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建设与盈利模式构建,加快我国农产品行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缓解农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实现农业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提高农业产业管理服务水平。但外资进入农产品领域是把双刃剑,短期可能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但从长期看存在被外资控制农产品资源和市场定价权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进入农业领域有四大担忧:

一是弱化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控制权。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低,集中程度不高,农业企业规模小,外资在农业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强劲扩张,对我国农业发展和产业安全可能带来较大威胁。外资在行业中交易取得市场垄断地位。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战术步骤一般是先并购同行业中一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内实力企业,避免与这些实力企业直接竞争,但让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大的变化。―旦他们占据控股地位,往往会以技术、资金、规模、品牌等优势,排挤国内同类企业,抢占我国企业市场份额,进而占据市场垄断地位,操控我国产业的发展。我国大豆、棉花等产业在这方面的教训深刻。外资垄断蔬菜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业界普遍担心,―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二是挤压中小农业企业发展空间。外资进入农业领域后,会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定价权,实行恶性竞争,排挤和压制国内农业企业。在外资并购我国大豆产业后,全国90%以上榨油企业陷入严重亏损境地。

三是削弱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农业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尤其是种质资源及其知识产权是农业自立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种质资源及其研发资源被他人掌控,会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害,直接削弱农业国际竞争力。美国在收集到的我国大豆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其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发出大豆优势新品种,再大量向我国出口,并占据竞争优势地位。

“在蔬菜之乡寿光,红皮西红柿、彩椒等部分蔬果的国外品种已占据90%左右的市场份额。”山东省农业部门负责人对此表示忧虑。寿光孙集村村民孙玉爱说,外国种子虽说责点,但产量高、抗病虫,还是划算。自己家差不多有10年不留种了,以前是买种子,现在是直接买育好的苗据了解,我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达市场总量的5%,前2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美国孟山都。

山东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何启伟研究员及其团队近期对山东省境外蔬菜品种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寿光80万亩、15种主要蔬菜中,温室大棚栽培的甜椒、无刺黄瓜、西红柿及露天栽培的胡萝卜等境外品种的占有率分别达到95%、80%、65%和80%以上,整体上境外品种占总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

篇10

[关键词]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724.6;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3

0 引 言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中国经济会飞起来。各行业正加速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发展,农业也不例外。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农产品”的生动实践,有巨大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已进入电子商务发展第四个阶段即农产品电子商务阶段。南通是农产品生产销售大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对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很有必要。

1 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南通基本形成优质粮油、精品园艺、生态畜牧等特色农产品集群,优质粮油形成了“黄金”“龙顺”等名牌产品;精品园艺形成了观赏苗木、盆景、盆花等基地,打造了通派盆景等;生态畜牧初步形成了高商品率的瘦肉型猪、优质苗猪、优质禽蛋、白羽肉鸡、海门山羊和地方良种家禽等基地,推出了以狼山鸡、海门山羊和江海土猪为代表的“通农三宝”,但缺乏有效的品牌整合。

近年来,南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加强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进行农产品网上展示、网上交易。南通农业信息网“市场行情”中增设“供求信息”子栏目。2014年通农物流在淘宝开了通农物流商城店、“通农物流”微信公众号开通使用,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网上商城投入运营。海安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网站,其中丝绸、河豚、紫菜、食用菌、蔬菜等网络销售额达2 662万元,蚕丝被等特色产品在淘宝专卖店销售额达2 100多万元。如皋推出“寿都密码”成功上线京东、天猫、1号店商城,主要销售如皋香肠、玉兔肉松、如皋萝卜条、白蒲茶干等长寿食品;组建的花木大世界网,新增注册用户2.4万家,网络交易额为16亿元。海门已有12家农业企业或园区合作社创建了网站,4家开淘宝网店销售,3家微信营销,1家可在线交易,涉及蔬菜、瓜果、四青作物、苗木盆景、干货杂粮等;海门苏洪鲜食有限公司年销售额1/3通过微信销售产生;海门也通过阿里巴巴、美团网和海门携农网等平台农产品供求信息,年网络交易额5 600多万元。如东曹埠镇双羊蔬菜合作社在淘宝开设双羊生态农场,推介其芦笋及鸡、鹅、羊,开发黑色杂粮系列区,年销售额24万元。2015年6月,南通农产品特色馆上线,入驻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展示、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9月,其手机APP正式上线。据市农委调查,全市有82种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网络年销售额3.17亿元。同时,形成了以如皋县、如东县为江苏省农村电商示范县,以通州区川姜镇三合口村、海门工业园区叠石村、如皋市如城街道安定村、如东县新店镇新店社区、通州区张芝山镇塘坊村等为代表的江苏省农村电商示范村。

总体来看,南通开展农产品电商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较低,尚处于发展初期,与南通经济大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

2 影响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大多无准确数量指标,难以准确定量分析。笔者通过对南通涉农企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经专家指导,整理分析,得到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分析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实现定量化决策。结果得出:对农产品电商意识、采用平台交易、交易主体信息化水平、客户满意度、农产品物流、宣传推广、网络销售份额、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等因素对发展南通农产品电商影响较大。

层次分析法非常适合处理多层次、多因素、复杂问题,它将决策者对复杂对象的决策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析同层因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颇具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全球已得到广泛应用。笔者采用它来分析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能正确反映出对发展南通农产品电商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3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与借鉴

3.1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3.1.1 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美国农产品电商销量全球第一,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在线交易、订单农业等。第一,基础设施发达。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高。并且交通运输发达,包装、储运、冷链等技术完善,实现了信息化。第二,社会化程度高。在农产品电商各环节都有大型农商联合体、合作社、或经销商等提供服务。第三,科技发达。发达的科技使农场主可利用其收集大量数据处理分析,服务农产品电商。第四,政府积极引导。与日韩等分别签订“电子商务联合声明”,出台一系列电商法律法规。政府通过网络定期农业信息,指导生产经营管理。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对农场主技能培训等。

日本农户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农产品商品率高,农产品电商作用极大。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主要场所为农产品电商中心,配备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第二,农协发挥积极作用,农协集中分散农户,为农户提供指导、农产品信息、销售、物流配送、经济支持和法律援助等服务;第三,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关于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识正确化的法律》监管在日本销售的农产品;第四,农产品电商模式多样,既有综合性网上超市、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又有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和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可供选择。

韩国农产品网络交易逐年显著提高。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发达,宽带普及率居全球第一,农业信息化水平高。第二,农业信息建设主要机构是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运维费来源于政府预算。第三,为农民上网制定优惠措施。农民上网费,白天比市话便宜30%,晚上比市话便宜51%,农林水产信息网为农民免费提供。第四,网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农民可通过网络利用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在家实时监控温室,可实时访问各类与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库等。第五,政府通过网络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助力农产品电商发展。

3.1.2 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上海――创新经营模式,应用科技创新与高效配送平台。上海农产品电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在于:第一,成功的盈利模式,如中国优质农产品电商B2C领域佼佼者“菜管家”,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将有机绿色农产品送达高端消费者;第二,科技创新在农产品电商领域广泛应用,通过触屏、手写等方式农产品等;第三,“网上点菜”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冷藏、冷冻、常温等方式进行仓储管理,妥善包装和运输,利用网络跟踪配送,一小时内送达。

阳山――创新平台、建立新型合作社与农产品支撑体系。广东阳山农产品电商取得成功,除搭建了农产品电商综合平台外,主要还在于:第一,引导农产品电商集聚发展,规划建设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立农产品电商运营平台;第二,建立新型合作社打造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农产品生产、标准、品牌、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农产品电商关键节点;第三,建立农产品支撑体系,创建农产品品牌“阳农牌”,对农产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编制农产品信息二维码,建立农户网络身份证。此外,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建立园区农产品分检中心和冷链,完善与农产品电商相适应的物流支撑体系。

北京――模式多样、合作社推动、配送网络发达。北京农产品电商发展得好,除发展基础较好外,主要还在于:第一,农产品电商模式多样化,主要有网上独立商店模式及第三方平台模式;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政府对部分专业合作示范社培育扶持,合作社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平台等进行农产品网络销售,为社员农户提供农产品生产、运输、包装、加工、销售、质量追溯等一系列服务;第三,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成熟。根据规模大小,选择快递配送、社区便利店或社区便利超市、自建物流配送系统。

3.2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的启示借鉴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涉农组织的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农产品的标准化的加强以及品牌化的建设等,有效促进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3.2.1 政府的支持

尽管近年来我国以及省市各级政府对电商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政策和法律法规,但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南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落后,有关农产品电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规范电商市场秩序,加强南通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保障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储备,为促进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3.2.2 涉农组织的发展

发展涉农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能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其小生产的弱势地位,保护其利益,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配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他们可以凭借其实力,搜集分析并共享信息,建立或选用合适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农产品信息、预测价格、在线洽谈、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务。

3.2.3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

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能有效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近年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通铁路大桥、吕四港等的建成使用,南通虽实现了大桥、大港梦,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海路、航空取得较好发展,拥有水、陆、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取得长足进步,但冷藏、保管、加工环节仍显不足。农产品冷链物流急需发展。要实现南通农产品电商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技术和物流设施的大力支持。

3.2.4 农产品电商模式的创新

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一方面,针对城市白领工作者紧张忙碌的工作特点,开展农产品电商,通过高效物流配送,把农产品从田间直销到消费者,保证农产品新鲜度;另一方面,针对普通用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的形式进行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超市的集中销售。并集聚物流、信用、支付、质量监控等资源,形成农产品电商生态圈。

3.2.5 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开展电商交易的农产品是信息化、虚拟化的,需有统一规格,以便农产品信息编码和消费者浏览。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分散,农产品难统一标准。可以在开展农产品电商前,对农产品分拣、分级、包装、加工,并统一标准,方便给农产品做信息编码。同时,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农产品品牌,可采取农产品“抱团”打品牌,形成集成品牌,借助品牌营销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

4 对南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议

4.1 加强培养交易主体的农产品电商意识

加强培养南通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户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社等交易主体的农产品电商意识。南通的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水平还未与经济大市的地位相匹配,很多农产品电商交易主体更是受思想制约,对开展电商的主观意识不强。因此,平时要注意加强对交易主体的培样,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电商的认识,使其认识到电商带来便利,培养其开展农产品电商的意识,加强电商知识宣传和普及,引导其接受和运用网络,开展农产品电商活动,这样才有发展南通农产品电商的原动力。

4.2 政府引导支持农产品电商,拓展网络交易平台建设

政府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电商中的调控作用,加大对电商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力度,制定好农产品发展战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可加强扶持与农产品电商相关的创新型企业,加速改革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为农产品电商提业支撑;落实农产品电商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农产品电商的扶持、奖励、培训以及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信息化建设和电商发展的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专项补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农村电商产业基地、电商运营服务体系和电商人才培训工作的扶持;重视并加强南通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搭建适合南通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鼓励和促进综合性电商服务商与其他专业性农产品电商服务商合作进行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发和建设。同时整合原有第三方平台,形成南通农产品电商在多平台上规范有序生态发展的良好局面。鼓励督促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户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等交易主体选用合适的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商。

4.3 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培训

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培训,培养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不仅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他们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利用各院校、培训机构等场所,对南通农产品电商交易主体进行网络信息、电商等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化水平,尤其是电商专业技能,使其能搜集与网络信息,指导其开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提升南通农产品电商应用水平;同时,给予优惠政策,引入高校电商专业毕业生或其他电商专业技术人员,助力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重点培训农村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主、重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培养一批既掌握电商技术、又懂农产品特性的农产品电商领头人。定期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常态化收集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学习需求,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真正做到培训内容与需求一致。注重培养他们树立“客户至上”服务意识,提升客户满意度。紧紧围绕市场导向,始终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己任,以客户为中心,质量为重点,在线提供客户满意的农产品和服务为宗旨,切实提升南通农产品电商客户满意度。

4.4 创新南通农产品电商物流,完善其体系

大力构建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促进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或措施,如针对农产品物流的高成本,可以引入政府补贴制度,并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费用,降低市民购买农产品的经济负担等。重视物流信息化,构建并实施物流云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发展,建立多元化物流配送模式,同时,建立大宗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心、采购中心、储存中心和分销中心,充分发挥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引导扶持、做大做强像“通农物流”这样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强其专业化、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于像海安大公山羊市场、如皋花木大世界、如东紫菜交易市场、海门实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启东吕四水产品批发市场等的专业批发流通市场,加强电商物流的建设。其中,对生鲜农产品,还应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投入,提高冷链物流技术,着力完善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体系。

4.5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良好商业氛围,提升网络销售份额。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开辟专题、宣传栏,推介农产品电商优秀网站和典型案例等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农产品电商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营造“互联网+”下南通农产品电商的良好舆论环境,宣传推广南通农产品电商,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电商工作的影响力,让大家接受网络销售方式,并自觉诚信,按照“一村一品一店”格局,打造南通特色农产品,重视农产品特色、差异加工及包装设计,深挖农产品文化内涵,实现品牌有效整合提升,着力打造网络品牌,提升网络竞争力,推进电商示范县和电商示范村建设,形成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良好商业环境,最终达到提升网络销售份额的目的。

4.6 创新南通农产品电商模式

创新南通农产品电商模式,发展P2C、P2G2B或P2G2C、M2C等电子商务,同时加强涉农组织建设。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农产品电商模式,开展农户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农户对政府或(经纪人)合作社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农户对政府或(经纪人)合作社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生产厂家(涉农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可通过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集中分散农户,共享信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为农户在产前提供信息指导、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训,产中提供病虫害防治,产后提供搜集和农产品信息、加工、包装、线上交易、仓储、配送等专业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也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开展定制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这也解决我市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销售分散等问题,为农产品电商提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A Gangopadhyay.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Promotional Practices and Decision Making:A Look at Agricultural Industry[J].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