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实操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实操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实操制度

篇1

[关键词]大跨度;石膏板吊顶;轻钢龙骨;转换层

中图分类号:TU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04-01

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风雨操场网球馆采用钢桁架结构,平面尺寸39.36m×37.56m,楼层结构净高15m。网球馆顶棚采用“波浪状”弧形石膏板吊顶,该分项工程施工的控制难点是在严格的工期要求下保证各工序的有效组织及工艺质量的一次合格率。

一、施工控制难点分析

风雨操场网球馆吊顶为大跨度弧形石膏板吊顶,工艺要求复杂,施工难度高,同时因为该项目为浙江省电力公司2014年“两会”主会场,工期节点必须严格保证,其施工控制有诸多难点:

1、网球馆空间跨度大,需要在原钢桁架结构与吊顶龙骨之间增加平面钢结构转换层。转换层因受高度及场地局限性,其吊装就位及安装工作都极为不便。

2、网球馆结构及地面基层于2013年8月23日移交进行装饰施工,根据节点要求需要在2013年11月10日前完成网球馆吊顶平面内转换层钢结构、吊顶、水电安装、消防安装、通风空调安装、涂饰工程施工,工期极为紧张。

3、吊顶转换层、龙骨、石膏板、涂饰等施工需要在较为平整、且能承受相当大荷载的平台上施工,普通脚手架用毛竹片或脚手板无法满足要求。

4、吊顶需要采用弧形轻钢龙骨,经市场调查,弧型轻钢龙骨定制加工周期需要60天,无法满足本工程工期要求,且运输及吊运造成损耗大,价格高。

5、网球馆吊顶施工时,墙体已封闭,为保证防火安全,网球馆,吊顶操作面上照度不高,灯具安装、空调风口、喷淋装置、色带等工艺质量难以保证。

6、吊顶施工必须一次成型,保证工艺质量,一旦操作平台拆除将无法返工修改。

二、工艺流程

为确保如期、优质的完成吊顶施工,项目通过工期节点要求严格进行施工组织,其工艺流程如下:

图纸会检转换层钢结构二次设计备料满堂架搭设操作平台铺设转换层施工防火涂料施工吊杆施工弧形主龙骨施工次龙骨施工建筑安装(照明、常规消防、特殊消防、空调、通风、影像设备)施工石膏板安装防腐腻子涂料操作平台及脚手架拆除

三、进度控制措施

本工程吊顶施工工期仅80天,但需要完成的工序却较复杂,除合理组织施工工序外,还需要对各影响进度的关键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期:

1、钢结构转换层二次设计

风雨操场装饰图并未就钢结构转换层进行设计,无法直接施工。在图纸会检期间,我们及时提出了该问题,并经业主与装饰设计同意后,进行了转换层钢结构二次设计。结合网球馆结构(桁架)特点,将转换层钢结构被设计成相互正交的H型钢+C型檩条布置方案,并根据吊杆分布情况对所有檩条进行排孔,通过厂家预冲孔加工后采用螺丝与檩条连接固定。经过二次设计,将吊杆由传统的焊接或膨胀螺栓连接优化为丝扣连接,极大的缩短了吊杆安装周期。

2、材料准备

所有吊顶及建筑安装材料,全部根据需求量提前采购,并在吊顶装饰施工具备条件前到场。H型钢、C型檩条、吊杆等根据放样尺寸进行厂家成品加工,全面做好了备料工作。

弧形主龙骨因定制加工周期长,且成品运输损耗过大,现场放弃了成品备料的方案,而是直接采购加工和运输都极为方便的同型号直龙骨,在运送至操作平台后现场加工。通过现场制定弧形模具现场弯制,不仅有效解决了工期问题,且避免吊运的损耗,缩减了材料成本。

3、满堂架及操作平台

本工程脚手架搭设时为便于材料运输,在网球场正门处留设了一条通道,并在中部预留吊物孔,便于钢梁、C型钢及吊顶用材料等的运送,有效解决了材料的垂直运输问题。

吊顶施工操作平台需要较平整且能承受较大的荷载,无法使用脚手片或脚手板,现场采用三层墙面装饰用12mm厚细木工基层板相互垂直无缝铺设在满堂脚手架上,在做好固定后再满铺防火布作为操作平台。通过现场材料的合理利用,减少了措施费用支出,同时保证了操作平台的安全、平整,为各工序的稳步开展创造了条件。

四、质量控制措施

本工程的工期特点,要求吊顶施工必须做到一次合格率100%,不能出现返工或质量缺陷。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工序验收与交接

项目制定了严格的工序验收与交接制度,通过项目、部门、班组三级管理将施工工艺流程的各个工序通过逐级验收、交接的质量管理措施,将各项质量责任主体有机整合,形成了良好的质量过程管控机制,保证了各工序的工艺质量。

2、统一定位标准

网球馆弧形吊顶平面跨度大,可视性差,现场通过在纵横方向设置统一的钢丝绳作为定位线,用于各个专业石膏板吊顶开孔、设备安装及色带的施工。对于喷淋、火灾报警、灯具、空调及通风口通过统一的排版设计,在满足特殊设备规范间距的前提下,保证吊顶的整体美观与协调。

3、QC课题研究

为了保证风雨操场大跨度弧形石膏板吊顶的一次验收合格率100%,项目成立了专门的QC小组,通过PDCA循环对人、机、料、法、环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影响工艺质量的弧形吊顶弧度不统一、涂料开裂、棱角不顺直、色带不顺直、灯孔及灯带细部毛糙、涂饰面凹凸不平等各主控因素分别指定了相应的专项预控措施,有效的保证了吊顶施工的一次验收通过。

篇2

关键词:电工;技校生;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线越来越需要素质高、专业技能力强的电工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电工技校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有待加强。

一、电工技校生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广义的定义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电工技校生职业能力可以定义为能将所学的电工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在特定的电工任务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电工实际任务的能力,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能够胜任某个电工岗位的能力;在具体电工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工作中具备的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二、电工技校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1.知识技能方面的差距

电气自动化行业电工工作综合性强,突发状况多,专业性强,这对电工专业技校生提出较高要求。而技工学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与岗位需求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实践能力不高,对实际问题应变能力不强,往往很难适应企业环境和工作需要,面对真实岗位不能马上上手,企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岗位工作。

2.人文素养方面的差距

很多技工学校对电工专业目标定位于技能上,容易造成重技术重能力,往往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际工作潜力不足。创新和发展能力不强,同时也缺乏人文素养,对职业认知度不高,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离职率高,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出现频频跳槽现象。

三、电工技校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1.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直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学校教师积极实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创设多元化教学方法,把授课内容和现场实践有机结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行为导向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将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另外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将日常教学和技能大赛内容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促进教学方法的变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构建真实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有很大差距的,将学生的项目训练转化为实战演练和体验教学,每个项目假定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神和综合素质。学生全程自己组织协调,既是项目的实施者又是工作任务的学习者和体验者,操作和观摩过程中发现自我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得到紧密联系。

3.重视职业精神培养,促进人文素养养成

电工技校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坚持把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度融合,依托校企合作,以实训实习为重点,以社会实践为补充,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敬岗爱业,诚信勤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学生入校第二年参加三个月的教学实习,最后一年参加顶岗实习,都能接触岗位,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学生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知理解,促进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的养成。

4.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有针对性培养人才

技工学校强化校企合作制度,充分发挥企业育人的作用,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促进人才的培养。笔者学校与柳州东风汽车集团、柳州五菱宝骏集团等多个大型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实操技能,到企业一线跟师傅学生产线技术,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学习岗位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渐树立增强本领,立足岗位,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齐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2013(2).

[2]陈杰.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J].职业教育,2015(4).

[3]张金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J].教育评论,2013(3).

篇3

[关键字]电工上岗培训与电工安全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来源已不再是单一方面而是向多元化转变。作为特种作业的电工,安全是电力工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离开安全就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经济效益。

就目前其从业人员也由单一的来自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在职电工,发展到现既有高职院校、技校毕业生,又有刚从农村进入城市、企业的外包工程的新增劳动力;既有下岗后在就业的职工,又有其他岗位的转岗人员。这些人普遍缺乏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也缺乏电工专业方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当一部分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电工操作证”,至于安全不安全,其他也就不再考虑。分析近年来电力安全事故其主要原因:作业人员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章作业,工作负责人现场查勘不到位等。凸显了作业电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强,或缺乏基本的安全技能等。对维修电工从业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安全培训机构培训教师的首要职责与任务。

一、培训机构在执行有关规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一没有经过认可的未取得培训资质的也进行培训,其二培训机构为了减少开支,按国家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减少了“授课时数”;有的培训单位组织,由于条件所限,只进行了理论考试,不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其三培训单位考试要求不严,安排闭卷考试,实作开卷考试,更有甚者是由他人代考,自己只是签名。

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基础工作薄弱

其四培训机构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基础较差,没有建立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档案。对文化程度考核不很严格,未达到实际文化水平的也参与培训;考核不过关的往往也以已收培训费,帮助“过关”。学员的学籍档案未能如实完整建立等。

三、对特种作业岗前培训和安全意识认识和落实力度不够

从业人员都要有一个企业文化教育和岗前的认知,对真正具体从事的某种岗位具体干什么,能接触或遇到什么技术难题,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电工专业术语的掌握也不置可否,按部就班的事情已形成自然。如:什么是短路保护,起到什么作用?高压电气开关有哪几种类型?短路故障怎样排除?其电气设备涉及它们的工作特点和用途。电力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相关要求和技术参照指标等等。由此可见,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是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在培训中及安全生产中加强以下环节:

1.重视职业培训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完善培训体制。作为特种作业的主管部门,加强对培训单位的检查,抽查对未按要求操作的单位可以采取不办理证件严重的可停业整顿,主要检查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的水平,学员学籍档案的建立等情况。达到提高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的水平,保证培训的质量,做好学员学籍档案的建立,维护和管理。同时紧跟职业培训的各项仿真和政策,加强法制观念,与企业共存共赢,更有利于培训机构的发展。

2.管理规范化管理与考核必须规范化。(1)每个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去执行。(2)严格按培训大纲和考纲要求,学员登记表,培训时间,课时计划,培训内容及考核等必须符合国家教学大纲规定。并且加强培训现场管理,做到令行禁止,遵章守纪。(3)特别是严格执行“事故责任倒查制”的管理制度。对学员考勤,考核,培训和资料,学员的就业情况等方面认真做好培训档案管理。

3.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针对参加培训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元件,设备及自制的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在实操课上,教师利用线路模拟板,在介绍模拟板上的元件的同时,介绍它在原理图的符号,以及具体符号在元件上的具体部位。进行原理图分析,让学员弄清主、辅电路,自锁、连锁的关系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让学员自己动手,进行接线操作。在对电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时我们还严格按照“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即“四措四制”(保证安全的四项技术措施:一是停电,二是验电,三是装设接地线,四是悬挂标志牌和装设遮栏。四项制度包括: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的要求,让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用电安全知识。这样,学员有了感性认识,学习兴趣提高了,也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4.转变观念,强化理念。观念的转变是安全行为的关键,要从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人手,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工作方针、政策等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使学员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学员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操作者,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具有保护自己、保护别人、保护国家财产的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的责任感。

篇4

[关键词]核电;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安全评估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28-02

引言

在当前国内的核电工程建设中,存在两大客观条件对班组安全管理造成重大影响。一是用工模式转变,施工承包商自有工人比例下滑,大量劳务工涌入。二是受人工价格的影响,加之国内劳动力需求方面的信息日益发达,工人流动率日益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广核工程公司提出了“直线式班组安全管理”模式。然而,有了外驱动力还远远不够。如何提高施工班组自我安全管理水平,形成班组安全管理的内驱动力,需要建立一套核电特色的班组自我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必须简单、可行、有效。

1 核电安全管理的特点

核电安全管理基于安全文化,践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保护员工、保护环境”等理念。受到核这一特殊行业的影响,核电安全管理还带有浓厚的核安全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

(1)纵深防御,保证活动均置于重叠措施的防御之下,即使有一种故障发生,它将由适当的措施探测、补偿或纠正。核电的安全管理往往建立起了多道管理屏障。

(2)严谨的工作方法,理解工作程序,遵守工作程序,对未预计的情况保持警觉,发生问题时停下并思考,需要时寻求帮助,注意有序、及时和整洁,保持细心,不走捷径。

(3)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4)三个认真,即事前认真计划、事中认真操作、事后认真检查。

(5)四个凡是,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验,凡事有据可查。

(6)五个零宽容政策:对于发生或发现事故隐瞒不报的,决不宽容;对于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而未按不符合项要求彻底处理的,决不宽容;发生事故却没有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决不宽容;对于违反安全规章、野蛮操作的,决不宽容;对于在工地内闹事、偷盗、破坏的,决不宽容。

核电安全管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核电施工班组的安全管理要比常规火电和民用建筑工程的班组管理严格。在建立核电特色的班组自我安全管理模式之前,首先应识别施工班组的安全管理要素。

2 施工班组安全管理要素

结合中广核数十堆年的核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实践,提出带有核电色彩的8个班组安全管理要素:班组构成、班组实名制、人员入场管理、培训授权、班前/班后会制度、兼职安全员制度、器材和定置化管理、班组安全绩效管理。下面对每个要素的具体要求进行阐述。

2.1 班组构成

班组的构成包括人员数量、人员组成和知识水平几个方面。工程实践表明,为确保对班组的有效管理,班组人员不宜超过30人[1]。30人及以下的班组,应设立班组长和兼职安全员,兼职安全员由班组长兼任,其他班组成员轮流担任;超过30人的班组,应设立班组长、专职安全员和技术员。为了能够理解、落实安全管理要求,班组长应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了解并认同中广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熟悉相关工种的操作技能。

在民用建筑或火电,对班组人员的数量或班组长的文化水平的要求并未如此严格。这种做法提高了班组构成的门槛,有利于保证班组成员的相对固定,从而不断培养成为合格的核电产业工人。

2.2 班组实名制

班组实名制是指以班组长的真实姓名为班组的命名依据,并结合班组的工种特点来命名的一种制度,是以“某某某木工班”、“某某某电工班”替代“木工三班”、“电工一班”的一种做法。具体做法主要有:建立班组实名制,完善相关规定,对实名制的做法制度化;班组名字以“班组长名字+工种”命名,如“陈子冲木工班”、“陈子冲管道班”等,并制作帽贴粘贴在安全帽显眼的位置;对班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

以上做法有两点好处:一是增强了班组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了班组成员对班组的感情。二是增强了班组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班组长对班组管理的投入,当班组受到褒贬时,班组长感同身受。核电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班组实名制这一要素基本与火电、民建相同。

2.3 人员入场管理

人员入场管理是指对人员准入许可和行为规范的管理,通过对人员的入场控制,确保其身体健康条件满足施工要求,并且无不良记录,从而规范其行为标准。

具体来说,在人员入场方面建立了入场制度。人员办理入场手续时,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或工作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证明其无违法犯罪记录。一个核电施工项目往往是两个、四个甚至更多的机组,由于机组间的施工进展一般相差8个月,建设中的机组和投入运行的机组同时存在的情况比比皆是。为防止不法人员的蓄意破坏,核电施工项目的安全保卫要求比民用建筑或常规火电项目要高得多。杜绝有不良记录的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举足轻重。除提供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外,人员在入场时需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身体检查,身体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血常规、血压、视觉、胸透、内科、外科等项目。体检结果合格,无影响正常工作的疾病,方可允许其到施工现场进行作业。

在规范行为标准方面,施工人员需统一着装,由施工承包商为其配备统一格式的劳保服、劳保鞋和安全帽。由总承包方统一人员行为标准,规范各个施工工种的作业要求,形成标准的劳动纪律―“三铁六律”。

该要求与火电、民建不同之处在于:核电工程建立了保卫边界,人员持证、刷卡通行;核电工程统一了各承包商单位的劳动纪律,所有工人一个标准。

2.4 培训授权

培训与授权是指建立“培训-考核-授权-上岗”制度,通过对人员进行入场三级教育和基础安全授权培训,完成理论考试和实操技能验证,对满足考核要求的人员给以授权,允许其承担相关的工作。这里的培训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安全生产法》要求的入场三级教育,另一部分是具有核电施工特点的基础安全授权培训,即核电施工的管理要求、行为标准和技能。对特种作业人员,需持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并经过实操技能验证。对作业负责人、班组长及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考核合格给予注册、授权,持证上岗,佩戴红袖章。

核电工程还借鉴国外经验,如KYT[2]、JSA、BBO[3](Behavior based observation)等,定期开展风险辨识活动。KYT是针对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性为对象,以作业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教育和训练活动;它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我管理”活动,类似作业安全分析(JSA)。开展KYT活动时,班组全员参与,通过对某一项施工活动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发动集体智慧,找出风险控制措施,从而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除入场安全培训外,班组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如:定期组织安全程序、制度的宣贯,开展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开展事故/事件原因分析、经验反馈,优秀工长、班组长经验传授,讨论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等。

与火电、民建不同的时,核电工程增加了基础安全授权培训环节,在完成入场三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总承包方组织的授权培训和考试。危险源辨识方面的手段也较为多样化。

2.5 班前/班后会制度

核电工程班前会建立分层讲评制度,根据频率分为班组长层、工段(分队)长层、队长(主任)层,其系统性比火电、民工更强。班组长层班前会每天进行,工段长层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而队长层每月至少进行一次。

班组长层:由班组长每天组织班组成员对上一班作业情况进行点评,进行本班工作安排和安全注意事项交底,安全先决条件检查 。班前会交底内容需进行记录,与会人员需签到。班组长层班前会流程如图1,班组成员集合后,由班组长进行点名,由兼职安全员进行劳动保护用品和人员精神状态检查,随后由班组长进行交底,兼职安全员或其他成员对上一班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全体人员填写班前会记录并喊安全口号(如:“我要安全”),然后解散。

工段(分队)长层:工段(分队)长每周一早晨组织本工段作业班组召开“周安全讲评”,主要介绍本工段本周主要作业内容,辨识可能存在的作业风险,开展伤害预知预警活动。班组成员集合后,由班组长对其负责的班组进行点名并进行劳动保护用品和人员精神状态检查,由工段(分队)长介绍作业内容和风险辨识,回顾上周安全状况,指出不足和改进要求,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最后由全体人员喊安全口号、解散。

队长(主任)层:队长(主任)每月组织本队全体员工召开“月安全讲评”,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工作点评,内外部安全事件/事故经验反馈等。班组成员集合后,由班组长对其负责的班组进行点名并进行劳动保护用品和人员精神状态检查,由队长(主任)进行月度安全生产情况点评,并进行事故事件反馈,最后由全体人员喊安全口号、解散。

班后会制度指作业结束后,全员在班组工棚集合,开展班后总结会(10分钟左右),分析当天安全状况,制定改进措施,并填写班后总结会记录。

在核电施工实践中,班前会交底的内容和班后总结的内容已逐步固化,总承包商方通过《班前会安全交底及安全检查记录本》形成固定格式,供各承包商班组人员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核电工程安质环标准化及国际标杆评价手册》中JSA要求,改进班前会,具体做法如下:在班组集装箱内召开,班长分配任务,每名员工自评或互评当天工作风险1~2条,班长总结并结合JSA(如有)进行交底,并记录在班前交底记录本上,全员签字。

2.6 兼职安全员制度

为提高班组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兼职安全员制度,班组成员轮流当兼职安全员。当班兼职安全员佩戴红袖章,承担日常安全巡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报告上级管理员并做好记录。

在核电施工实践中,兼职安全员的检查内容已逐步固化,总承包商方通过《兼职安全员记录本》形成固定格式,供各承包商班组人员使用。兼职安全员需每天参与现场安全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防止走过场。

2.7 器材和定置化管理

器材管理,即对施工工器具的管理。工器具应实行出入库登记管理,建立《工器具台帐》、《工器具检查记录》、《工器具发放、领用记录》,领用、发放、回收配备专人管理。为保证施工工器具安全可靠,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设立专人对班组工器具进行维修、保养。个人防护用品需定期检查,确保性能满足要求,并做好检查记录。工器具每季度全面检查一次,经检验合格的器材粘贴合格标签。工具箱张贴标识,标明编号、使用单位、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定置化管理,是施工总平面管理的进一步细化,即对施工现场的作业区、材料堆放区、通道等进行布置,确保作业区、材料堆放区整齐有序,通道畅通;对工棚的材料工具、防护用品、文件资料等分区摆放,保持工棚整洁。具体要求为:作业时通过实体围栏或警示带建立作业区,悬挂作业信息牌;材料堆放采用许可证管理制度,现场存放物料需办理《物料存放许可证》,现场临时存放危险化学品需办理《危化品存放许可证》;消防通道临时占用也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占用消防通道前需办理《消防通道占用许可证》。

2.8 班组安全绩效管理

为使上述各项管理要素得到落实,对班组安全绩效进行管理,建立安全绩效考核制度。首先是建立班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班组长为班组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签订年度班组、个人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班组年度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措施。其次是建立班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每月开展班组绩效评比和员工评比活动,评选优秀班组和先进个人,奖励先进。第三是建立班组、员工“红黄牌”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借助人员数据库,对重大违章人员和排名末位的班组给予黄牌警告,屡教不改的人员和管理状况持续得不到提升的班组列入黑名单,给予清退出场处理。

3 基于主观能动性的考核

以上要素重点解决了班组安全管理要做什么、怎么做,至于管理的效果如何、是否到位,则需要通过一个方式进行考核测量。考核测量的目的旨在提高班组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对上述各要素的归纳、整合,形成班组安全管理的四个标准化,即“绩效标准化”、“现场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和“行为标准化”,建立班组安全管理有效性评估模型,如附表1。

该评估模型中,每个标准化包含班组安全管理的要素和管理标准,提供管理有效性的检查方法和量化评分方法,给予相应的标准分,将管理水平的高低转化为一个相对得分。通过得分情况反映管理的漏洞和短板。

模型采用量化评价的检查手段。每一部分内容的标准分,都按照该部分内容中所包含的工作项目进行规定。每一要素的标准分按照其工作的频繁性、复杂性、重要性,按照10至35分的标准进行规定,全部项目标准分之和为300分。每一个要素,按照班组是否执行到位进行扣分,直到扣完为止,不倒扣分。其中,标“”的要素为安全标杆班组必须具备的要素,该要素得满分为安全标杆班组的前提条件。对不得分的要素,列为该单位的重大整改项目。该评分标准在非主体工程的班组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对于评判同类型班组则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得分率来反映班组管理的水平。施工承包商可以通过该模型评估其自身班组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提升自身班组安全管理水平;施工总承包方也可通过该模型评估其承包商班组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促进承包商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检查人员水平的高低制约着评分工作的质量,要通过集中培训提高检查组成员的自身素质,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做到评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总结和建议

通过对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特点的分析,结合在建核电工程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中广核核电施工班组安全管理8大要素。在8大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可量化的班组安全管理有效性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已应用于中广核工程公司在建所有CPR1000核电工程项目,并收到良好效果。该模型也适用于其它技术路线的核电工程项目,如AP1000,EPR。

篇5

《电工应用技术》是学院批准建设的一门精品课程,本课程合计约90学时。其建设现已完成。本课程由五个学习情境和相关任务构成课程主要内容。分别为学习情境1:直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学习情境2:电磁电路的应用与测试;学习情境3:单相交流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习情境4: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习情境5电路过渡过程分析与观察;辅以相关的任务实施。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制定以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依据具体的软件和硬件情况及学生和实践过程中设备及器件的配备条件,来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的实施。学习情境中包含相应的知识链接,因为它是先行,对必备的知识不能脱离轨道,必须明确其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其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对重要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哪些是理论教学,哪些是融入到实践环节等。对相关知识链接,确立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要内容,在教授理论内容的同时,积极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2课程的教学实施

《电工应用技术》的教学团队由副教授两名、高级实验师两名、讲师四名、助讲一名组成,年龄及结构梯队较合理,任务开展较顺利,教学效果较显著。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由浅至深,以实训任务为主线,理论穿插在实训中或点评中讲解。而实训按照示范、模仿、独立三个阶段实施进行。实验室、实训室资源充足,有电工实验台50台,学生有充分利用的设备资源。其中理论教学有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指导自学;实践教学有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分组指导、组合式指导(包括利用网络资源)等。同时辅以与学生的互动与座谈反馈。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行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每一实践教学任务完成后都要进行考核与评价。

3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对现状的思考与改进

在《电工应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尽管改革的出发点是切实的,目标是美好的,但确实存在一些现状,值得思考,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

3.1现状

(1)因为《电工应用技术》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许多学生感觉与中学电学相似,眼高手低,没有转变角色和学习态度与方法,故对整体内容形成断层,只停留在中学所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本内容层面上。(2)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单调、枯燥,学习兴趣及效果不尽如人意,记忆不深刻,甚至忘却了,所以与专业课程衔接不上,专业老师在讲到所需内容时,学生跟不上,自主学习能力差。(3)尽管多渠道的相关资源比较丰富,但学生还是希望老师以讲授为准,自己没有意识及行动去主动求知,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发挥的不是很透彻。(4)学生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态度,课上学习效率较低,从而对学习“敬而远之”,甚至厌倦。众所周知,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如某处出现“断节”,则形不成一个有机整体,掌握的只是专业的某些“点”,而不能称为“一条线”。那么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较困难,兴趣也就越发日益低落。

3.2思考及改进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顶岗实习 管理工作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110-02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1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虽然近年来学生顶岗实习的主方向已由发达地区向本区内转移,但由于广西企业资源薄弱,就业机会有限,部分中职学校仍是通过与中介合作,将毕业生送往珠三角或长三角地区顶岗实习。由于学校自身开发的优质企业较少且与企业合作时间短,缺少连续性等,学校难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加上就业区域较远,学生管理和跟踪难以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造成了学生就业率高,而专业对口率、稳定率低的局面。中职学校如何提高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率和稳定率?如何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成为困扰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在多年的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管理改革与实践中,逐步使就业管理工作形成了计划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本文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改革和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一、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程序

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程序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了做好就业工作,2007年年初,广西机电工业学校重新制定和完善了学生外出实习管理细则。其内容包括实习班级班主任/带队教师安全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班级班主任工作职责及津贴发放办法、外出实习班级带队教师及巡检教师工作职责及津贴发放办法、学生实习协议书、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责任书、学生校外实习学籍管理协议书、校外实习管理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等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成立了学生校外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形成制度化对班主任和实习带队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等。2008年以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又重新完善和细化了顶岗实习管理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招生就业办、教务处、学工部、专业科、财务科、医务室等部门在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同时还利用本校教学质量监控交互式信息平台,开发建立了学生顶岗(就业)实习管理与监控交互信息平台,以及远程环境下对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就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监控和评价。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完善,管理科学规范,学生顶岗(就业)实习管理工作得到前来招聘的企业的好评。

二、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顶岗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推荐学生就业过程是一些烦琐、重复的简单事务性工作(见图1)。要做好这些烦琐、重复的简单事务性工作,关键是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好完成各段工作的时间安排表。

(一)加强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是准备工作的核心,该工作做不好,学生易出现顶岗(就业)实习目标不清楚、态度不端正、跟风从众的情况。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中,一是应进行学生顶岗(就业)实习意向调查,摸清学生的就业意向,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数据库,做到有的放矢。二是通过情景照片、影像介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产品、上班的基本形式、员工基本工资结构等,使学生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三是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企业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文化和语言、习俗等差异,做好吃苦和适应环境的思想准备。四是通过相关企业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广义范畴认识专业对口性。如设问:如何理解专业对口性?计算机专业到中兴通讯公司做文员,专业对口吗?数控专业学生到美的公司的冰箱压缩机自动生产线上工作,专业对口吗?通过教师引导、解释和展示本校学生在企业自动线上的工作照片、录像,使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专业对口性,消除部分学生“专业不对口不去”的思想。五是通过学生扮演企业招聘官、求职者、点评专家和观众等角色模拟面试过程,从而掌握面试技巧,做好求职面试准备。

(二)把好易出现学生就业安全隐患的“四关”。消除学生就业安全隐患,首先,从源头把好关,所谓源头是指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就业指导课的惨痛案例教学和班主任组织学生以主题班会形式对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从生命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从生命对家庭影响,从岗位工种的制度要求和违反岗位操作程序造成的血的教训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多角度促使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其次,就业办要选好企业。凡企业生产设备中有旧式冲床设备的或未经学校考察的企业或不给学生办理意外保险的企业,一律不送学生去顶岗实习。再次,把好顶岗(就业)实习学生离校前手续办理关,要求学生做到离校时必须填写“四表”(推荐表、就业信息登记表、就业意向调查表、顶岗实习跟踪表),签订“三书”(安全协议书、实习协议书、学籍管理协议书),对自谋职业的学生把好审核批准关,除填写“四表”、签订“三书”外,还须上缴“学生本人申请书,企业接收证明,家长同意证明、班主任签字”材料,并经就业办公室核实批准,每年6月底学生方能离校自谋职业。最后,学校与企业要签订好实习协议,保证学生的各种权利。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完善,管理科学规范,学生校外实习的人身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

(三)提前安排学生体检和办好学生各类证件。学生证件是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而学生身体健康是保证实习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因此,学生顶岗实习前,应通过班主任督促学生办理好身份证、招生就业办组织办好学生未婚证件和学生健康检查,做好学生顺利顶岗(就业)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加强监控力度,保证顶岗(就业)实习工作质量

(一)加强监控是做好顶岗实习工作的关键。学生出去顶岗实习后,如何加强监控力度,是做好顶岗实习工作的关键。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从2007年起同时用一次性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稳定率、跟踪率等指标,每学期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过程跟踪、监控,并进行一次性评价(见图2)。一是通过安排专题学习和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和相关管理部门例会的方式,研讨交流学生校外实习管理情况,并对校外实习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安排处理。二是班主任利用电话、网络、短信等形式对每位学生的实习情况都进行跟踪管理,每月5日前上交本班的学生信息联系汇总情况表,就业办每月进行一次登记。遇到大事、急事马上汇报及时处理。三是每学期采用就业稳定率和实习跟踪率每学期对班主任和带队实习教师进行一次定量考核,使顶岗(就业)实习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管理制度化,全年学生跟踪率达95%。

(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集中率和稳定率是保证顶岗实习监控管理质量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需安排顶岗实习的毕业生逐年增多,每年需推荐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近2000多人,同时招生和就业工作重叠,人员安排紧张,任务繁重难度高。要做好顶岗实习及就业推荐工作,可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提高认识,团队合作,树立为学生服务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二是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联系制度;三是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就业)集中率,在集中度较高的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地派实习管理教师,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如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根据往年合作企业情况和学生反馈,对企业进行优、良、合格定级,对评定为优、良的企业,优先考虑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每年开学初将需推荐顶岗实习的毕业生信息表送及企业,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克服长期以来顶岗(就业)实习安排无法有序、有计划安排的状态。2009年学校还在广东设立了就业办事处,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跟踪管理。同时派出9位教师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美的微波炉等多家企业进行驻厂管理和巡查,保证顶岗(就业)实习管理质量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凡派出教师到厂管理的实习点,学生实习稳定率高于98%。

(三)提供企业满意的高质量毕业生是构建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纽带。一是创新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教学课程;以岗位知识能力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岗位操作技能要求,确定实操训练模块。大力推行行为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构建上岗前教学训练模块。上岗训练的试点模块一为典型企业的文化、理念、用人要求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模块二是行业和专业发展分析、岗位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分析;模块三是模拟企业招聘面试;模块四是学生吃苦精神、耐力和环境适应性训练,通过上岗(顶岗实习)前教学训练模块的训练,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的要求,缩短教学和生产的距离。三是加强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与华为科技、格力空调、冠德科技(北海)有限公司、新邦物流等大公司合作,推行企业订单培养和企业冠名培养。四是在珠三角成立就业办事处,在北海工业园与冠德科技(北海)有限公司建立专业实训基地等,加强与企业联系和沟通,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篇7

关键词 安全培训 创新 质量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安全技术培训的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是我们从事安培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根据本单位在安全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以便和同行们进行更好地探讨和交流。

1 创新培训载体,引领员工培训

1.1以飞信平台为载体,方便员工学习

为了方便员工学习,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新桥煤矿在全矿范围内创建飞信员工培训信息平台。培训中心对飞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各单位指定一名飞信管理员负责飞信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培训信息的。通过飞信,各单位于每周一把本单位的全员培训内容分专业、分工种发给相应的员工,这样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学习,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1.2以“交互式”视频点播系统为载体,实现“五项结合”

新桥煤矿创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安全培训教学水平,于2008年底投入15万元引入“自助交互式”安全培训视频点播系统。该系统采用开放的通用数据库,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矿区安全生产需要,随时调整培训模块,丰富培训内容。视频教育内容分企业文化和全员技能培训两大主要模块。企业文化部分播放新闻报道,贯彻学习上级精神,活动实况录像,帮助职工及时了解上级和本矿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最新动态;全员技能培训部分可点播各种安全技术、管理、案例剖析和操作示范片等。员工通过班前会、班后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了解集团公司和本矿新闻,提高了员工的执行力,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也提高了培训质量。

1.2.1实现与全员培训相结合

利用视频点播系统对全矿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将新桥煤矿系列片、“手指口述”、“岗位描述”工作法教学片、“现场交接班”教学片、岗位工作流程示范教学片等教学片载入视频点播系统,供全矿员工学习,使他们从思想认识、思维模式和安全技能等多方面能快速提高,为实现矿区和谐,确保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2实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为及时引入当今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先进技术和管理视频教学资料,录入到视频点播系统中,供技术和管理人员收看,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员获得启发和指导。三年来,通过专业技术骨干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努力,先后获得前探梁临时支架、可控型孔口防喷反压装置、铣床防护装置等11项国家专利。

1.2.3实现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为了提高职工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将煤矿安全技术理论教学片、学历培训教学片等录入系统,供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观看学习,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学课程辅导,为他们在毕业考试中获得佳绩提供帮助。

2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小班制实操培训,提高员工操作能力

操作技能是煤矿员工的最主要能力,煤矿高度重视员工的操作技能培训,为此新桥煤矿建立了电钳工、绞车工、矿山急救、钻探工、道工、电焊工、通防工和综合实操基地等八个实操基地,把视频点播系统安装到实习操作基地,让职工一边观看,一边模拟,加速了知识向生产能力的转化,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在实操基地动手练习,提高实操水平。

实操培训班采用小班制全脱产的培训形式,内容紧密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理论学习和实习操作交叉进行。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机电工程师或工人技师担任,由于采取小班制教学,教师可以手把手地指导学员练习,学员的操作技能快速提高。

3创新培训模式,分层培训,加强针对性

3.1前沿管理、技术培训

2009年以来,组织6位矿领导攻读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组织656人次参加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248名管理人员参加拓展训练。

通过矿领导硕士学位培训,使新桥煤矿的高层领导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管理之中,对新桥煤矿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新桥煤矿当前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及时聘请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前来进行培训讲解。先后举办了精益系统专项培训,矿井开拓技术培训等多个培训讲座,这些讲座使新桥煤矿技术和管理人员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一般岗位人员培训

在一般岗位人员培训工作中,新桥煤矿始终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提升员工素质目标,对一般岗位员工实施不间断地安全生产知识培训,重点学习煤矿“三大规程”。

我们根据制定的年度、月度培训计划及相关培训制度,明确区队每月培训工作重点,指导各基层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了实践操作、现场培训、施工方案学习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充分调动了员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职工已经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并且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世英.培训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8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契合当地产业环境,对接产业设专业,以“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建设,建成制造类、现代服务类、艺术设计类、电子信息类、化工类5大专业群,在产教融合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之路并没有在此止步,学校开拓创新,以产业学院为平台,进行了“镇校企”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合理布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继续教育三大功能。产业学院是该校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是“一镇一品一专业”办学思路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古镇、沙溪、南区、小榄4个专业镇(区)的特色产业园区合作兴办了古镇灯饰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学院,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和创新式发展战略,使教育科研资源辐射到镇区企业、社区,有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该校还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通过在产业学院实施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新现代高职院校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学校初步建立了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担的“六共”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实习实训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专业服务产业难等4大现实难题。

该校初步形成了“总部+基地”办学格局,校内依托产学研园,成立产学研园理事会和中山市产学研战略联盟,校外依托4个产业学院建立起辐射24个镇区的成人教育基地。产业学院成为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实践平台,成为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长效校企合作机制、招考制度、面向地方的社会服务能力、面向社区的终身教育等重要和关键领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开创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资源和质量双驱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策略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以下挑战:(1)学校资源有限,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2)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人才的岗位需要;(3)职教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市场运作。为此,该校通过实施资源和质量双驱动策略,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

1. 整合学校自身各种资源,优化合作条。该校采取了三个措施来整合自身资源:①整合专业设置,实行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举措。②提高师资素质,实行竞争上岗、以职定责、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措施,并聘请设计师、学者和企业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聘任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③改革实训模式,通过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把企业引进校园,把课堂搬进车间,实现实训中心对接产业链。

2. 主动融入到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分担政府重任。依托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参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科研机构、高校、地方商会等各种资源,开展五位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

3. 与创业成功毕业生合作,反哺学校发展。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认为优秀毕业生回校寻求合作是最直接的资源。如该校与中山市暴风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商产学园,电商产学园设置了一系列学生的实操岗位,为学生的实训实操提供了大量机会。

4. 给企业最大的红利,发挥资源价值。学校主动提供场室,邀请企业把生产设备、技术精英长驻学校,允许其按照生产实际进行运作。企业把设备和师傅投入到学校教学中,把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和改进教学。

5. 建立民主透明的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形成明确、可操作的机制,并在运行中予以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学生与企业、生产、员工间的利益关系、责权利要明晰,制定产权协议、各方责任书,从而有效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道路上,触碰了职业教育的5个实质性问题,即:如何吸引企业融入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对接岗位工作,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步进行,如何使学生完成“学生――学徒――准职业人”的转变,如何使指导教师完成“职业人――师傅――人师”的转变。为解决难题,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和南沙大酒店10年的合作中,提炼并实施了“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协议;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的合作模式。

“四双”产教融合模式――旅游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新思路

该校和南沙大酒店围绕以下六个主题开展校企合作:一是开发实习教学要点库,解决实习教学内容的问题;二是开发实纲及编写实习教材,解决实习课程微化落地的问题;三是配备企业导师,解决“师带徒”的问题;四是建设企业课堂,解决实习教学场地的问题;五是建设数字化实习课程资源库,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六是落实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解决实习质量评估的问题。目前,学校提炼的“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协议;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的合作模式,已在广东旅游职教集团普及推广,“四双”产教融合模式在解决校企合作相关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1.“双主体”着眼于解决企业融入职业教育的问题。10多家合作企业参加广东旅游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在集团“六共模式”(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基地共建、机构共管、校企共需、契约共守)框架下承担教育责任,开展校企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指导服务六个方面的合作。

2.“双协议”着眼于解决校企合作的规范问题。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并细化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实习协议由学校、学生、家长、企业四方签订,明确学生遵守企业纪律、开展岗位工作的义务,明确企业落实教学计划的义务。

3.“双任务”着眼于解决实训教学体系化的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化指“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的情景教学和“促进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化”的实操教学。

4.“双导师”着眼于解决“师带徒”的问题。“师带徒”指企业技能导师以“师带徒”形式开展岗位职业指导,学校文化导师定期送教上门。该校将此方式延伸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教育中,形成“岗学对接,四级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统领各专业实训教学。

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紧扣实业发展与就业主导的双赢举措

职业教育突出反映了实业发展与就业主导这两条主线,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紧紧依托这两点,清楚洞悉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氛围,深刻把握职教发展的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从“车间进校”,到“企业课堂”,再到“岗位学制”,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1. 车间进校――学校免费提供场地,企业车间搬进校园。2007年,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为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引进了汇丰公司,开创了东莞乃至广东“车间进校”模式之先河。“车间进校”是将企业的模具专业生产车间引进校园,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任务和教学计划全部放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车间的生产岗位就是学生的学习岗位,企业的生产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了车间与教室的统一、师傅与老师的统一、作品与作业的统一、学员与学生的统一。

2. 企业课堂――学校提供优秀学员,企业培训机床操作高手。2009年,为了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大胆走出去,开创“企业课堂”新模式。“企业课堂”是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用自有的师资、设备和课室,在公司内独立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企业课堂教学。对学校来说,毕业后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在“企业课堂”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高度匹配;对企业来说,他们培养了一大批熟悉机床的优秀的模具技能人才,提高了设备的社会认可度和技术人才对设备的忠诚度。

3. 岗位学制――企业为学校建设校区,岗位师傅直接带徒。2012年,学校与拥有省内第一条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生产线的香港朝日集团东莞钜升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设“钜升课堂”,开展“岗位学制”的实践。学校实行“2+0.5+0.5 ”的课程模式,学生先到“企业课堂”学习一学期,然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最终形成“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的课程模式。对半年的“企业课堂”,学校提出了“岗位学制”的要求,安排学生进入钜升公司生产岗位当学徒,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整教育过程。

产教联动,学做融合――生产进校园的创新模式

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在滚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二是“2+1”人才培养模式中也碰到了工、学分离的难题。为破解这两大发展难题,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特点,与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探索“生产进校园”创新模式。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该校成功破解了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破解了校企合作中工学分离的难题,破解了技能训练、竞赛普及化的难题,还破解了“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提高难题。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在生产进校园的实践道路上发掘了以下创新点:

1. 产教联动,创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该校的“生产进校园”教学模式,坚持产教联动,以教学为主,生产为教学服务:学校接订单首先着眼于是否适合教学内容,以合作企业的十个基本固定的生产项目为主要载体;企业专家工作室与专业带头人共同研究生产任务,按不同层次拆分工作内容,开发产教项目,以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以生产为主线,生产活动为载体,理论与实训一体。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一切活动,学做融合,实现了工与学的对接。

2. 学做融合,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设计并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源自企业现实,又经过典型化的“做中学”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核细则,开发项目化教材,设计“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方案,并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实训体系更接近市场。

3. 以产促学,破解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难题。学校从合作企业中建立了一个支撑“生产进校园”的稳定生产任务供应链,这个供应链不仅满足教学训练体系量的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质的要求,确保教学与生产同步,让生产服务于教学。学校强调“课堂与车间一体,生产与学习合一”,使学生“全员、全部、全程”参与生产性实训成为可能,解决了工科专业实操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

4. 以研促教,补强了中职教师科研的短板。“生产进校园”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转变,还把教师带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生产领域。团队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编写教材、承担教学技能竞赛、建设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等,切实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钻研的水平。

引企入校合作培养模式――打造校企资源配置的全新平台

湛江财贸中等专业学校在引进企业入校,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1. 校企共建财经一体化实训基地。学校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3S基地打造、课题研究平台的搭建、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共建合作,打造财经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财经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从指导思想的确定到规划实施,企业全程参与,使得工程施工与实训需求无缝对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了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互动,实现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

2. 校企共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训商场。学校与深圳兴达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引企入校合作意向,在校内开设教学商场,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完全按学生专业学习、实训的教学环境设计,基本体现企业经营氛围、企业文化,专业实训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进行。根据企业实际设立不同的岗位和角色,学生如同在真实工作和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训学习,从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熟悉专业操作规程。

3. 校企共建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公司。学校引入广东叁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学校。网络公司的引入,使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放到校园企业中去完成,校园企业实训成为了超越课堂、超越实验室的大课堂、大教学、大实习活动。学校师生都明显感受到了校园企业对教学实习带来的好处。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建设电梯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电梯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家规定20米以上的高楼就应该安装电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迎来了建筑的黄金时代,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相对电梯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剧。此外,机场、商场、地铁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对自动扶梯、观光电梯等电梯的需求也十分可观。据中国电梯协会预测,在未来几年里,我国电梯产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年增长速度在15%-20%之间。2016年全国电梯保有量为493.69万台,青海省电梯保有量为16500台,占全国的0.3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节能电梯产量将呈现上升趋势,为配合国家有关建筑物节能政策的实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电梯更换或改造计划,将到期需更换的电梯通过更换或技术改造替换成节能电梯。因此,节能电梯未来的市场需求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增需求量;二是旧电梯的更换量;三是节能改造量。

(二)电梯行业人员基本情况

通过电梯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梯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是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电梯的维护保养、安装检修、调试运行、更换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占电梯制造总人数的60%左右。电梯专业属于特殊工种行业,从事电梯行业的人员占比较小,其中电梯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技术的过程中成长周期较长,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较为落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造成电梯行业人才的紧缺。造成高端的电梯人员分布于发达的地区,二三线城市的电梯技术人员分布不均,其中从事电梯作业大多数技术人员的学历普遍底下,应对多变复杂的市场和电梯工程技术,电梯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单片机技术、PLC控制技g、变频器技术等),尤其面对电梯群控系统智能化、超高速电梯、蓝牙技术在电梯上广泛应用、绿色电梯、可视系统或人机对话等情况时,更是无从下手,因此电梯行业的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逐年呈现下滑趋势,这进一步加剧了对电梯专业人员的需求。

(三)深化“校企合作”应对电梯行业的快速增长

为应对电梯行业的快速增长,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来培养人才,一是企业自身培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二是由高校设置专门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但是面对每年增长的电梯需求人员,师傅带徒弟局限性较大,学校的教学理论多于实践,缺乏实际操作,将两者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缓解人员技术不均。引进现代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即学生即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实现学生身份的“双元制”。建设电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电梯工程专业的硬件设施。

二、电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一)深入调研,挖掘地方他特色,确定实训方案

利用青海地方电梯行业的优势资源,对电梯行业调试深入研究,了解电梯行业的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青海属于欠发达地区,随着经济条件的增长,青海20米以上的高楼越建越多,电梯技术人员越来越紧张;电梯技术人员的培训相对不完善,对电梯安装工、电梯维修工四级、三级、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和电梯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实操考核缺乏相应条件。在响应国家现代学徒制号召和校企合作的思路引领下,由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搭建电梯工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借助电梯协会、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奥的斯机电电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力量,形成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由政府来发挥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由学院机电专业电梯工程和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电梯实训中心,共同参与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

(二)“双师”队伍的建设

电梯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高技术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既可以促进企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还可以针对学院的老师展开系统的实操培训。在外聘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电梯安装、调试、保养、检修等的实操课程体系的搭建,提高了学院老师的水平,实现“双师”人才的建设,同时增加多学生的技能提升。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更加的优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为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三)确定基地建设的发展目标

根据调研,在电梯协会相关人员、学院领导和企业领导的支持下,展开了对实训中心的筹划和设计工作。实训基地建设包含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满足在校电梯专业学生的技能培训;满足社会电梯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电梯技能实操考试的需求;符合电梯行业的标准和要求;能够承办和电梯相关的各种赛事的能力;能够实现和行业技术的同步,在电梯发展的过程中留有进一步的空间。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电梯安装工》、《国家职业标准――电梯维修工》、电梯行业的各种标准规范中的技能要求,配备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电梯实训基地的理论支持。电梯实训基地的功能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基础实训和专业实训。在实现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及时的进入实训阶段,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和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借助企业平台,联合学校打造电梯实训中心

实训基地的建设始于2015年4月,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工作指导保障了实训基地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竣工于2015年11月。期间完成了实训基地的选址,为了方便学校学生授课,同时也能方便企业人员的培训,地址位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能够实现60个学生的集体授课、容纳10人的同步实操及考核。作为配套资源的还有一个电工电子实训室和一个PLC控制实训室。2015年11月,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接待了第一批青海特种设备协会作业人员110人培训考试。

(五)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明确校企合作的双方责任和义务,加强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资源互补、为实现双赢,抱团发展的理念下,建立了校企双方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是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建立健全《电梯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现代学徒制三方责任管理办法》、《师傅带徒弟教学规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计划的编制,拟定相关的教学大纲、编制实训指导书、实训考核方式等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办法。及时更新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保证学生的实训能够与行业动向同步。

三是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相互的职责和协作关系。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产学结合的协议,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六)电梯培训中心设备及资金投入

2015年5月由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出资198.5万元,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投资80万元,后期陆续有资金注入,经青海省教育厅批准成立“青海建W电梯技术培训中心,场地面积850平方米,有综合实训场地1个、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微机室1间(电脑60台)。主要设备有有机房乘客电梯1部、自动扶梯1部,反复拆装的XO-REZO-800垂直电梯2部、全封闭钢结构井道2个,10个实物演示操作模块、30件/套主要电梯部件、10个考试实物授课平台、2部整梯功能和性能试验电梯、5个电气线路实操板及全套试验用测量仪器仪表。培训、考试场所均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考场无线广播系统。

三、电梯实训基地的效益分析

实训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具有行业电梯的基本功能和所具备的所有特性。为学院和从事电梯行业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升技能的平台,为高职院校的电梯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平台,实训基地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同时为同行业的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起到了辐射作用。

举办青海省大学生电梯安装调试技能大赛一次。建奥电梯培训中心的建成不仅为学校的学生提供服务,而且将面向社会开放并共享以下资源:为电梯安装和电梯的维修等工种提供技能鉴定;为社会转岗人员、再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的产品开发、调试、试验提供环境。力求为青海省电梯行业的发展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上升,我国的电梯行业也在飞速发展,那么电梯行业的顶尖人才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快速提高从事电梯行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建奥电梯培训中心的建成是学生的是实训场地,更应该是校企合作的平台,是教学和企业实践的纽带。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拉近了企业和学校学期合作的关系,更是接轨了技术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平台,为更加快速的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教师的“双师”人才建设,也巩固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为老师和学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建奥电梯培训中心也可投入科研技术的研究,解决电梯行业的各项难题,为新型的电梯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社会中从事电梯行业的人员提供了就业培训的平台,为一个地区的电梯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妥善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是指概念性、理解性、论证性的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实操知识”是指策略性、经验性的知识,是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那么对同学们的知识结构的设计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程内容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化如《PLC技术》课程可将《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等课程的内容综合,根据《PLC技术》的相关知识点组合上述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使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对比,激发起对学习的热情。

2内容综合模式

电气技术基础课一般有《电工学》、《电子测量技术》、《电机及拖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六门课程。前三门课程为电气技术的基础课程,可以三合一,综合为一门课程。后三门课程是电气控制部分的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可以三合一,综合为一门课程。而每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均可以以某一问题为主线使其产生紧密的联系,寻找这条主线,是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课程内容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6]。教学内容体现对职业岗位群的对应性是高职院校教学特色之一。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包含了一定范围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学内容,以某一问题为主线,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当中,这样,综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由此组合的课程既包含理论教学内容,也包含实践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综合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课程的综合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是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已。

3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可采用的措施

3.1把好教学组织实施关首先,制定教学大纲,并经产业界和学校相应专业的专家、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审核。其次,制定一套保证教学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控制并优化教学质量。最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5-7]。

3.2注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中心可以与企业联合共建,设备与人才做到共享,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也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尤其对专业任课教师,特别是对讲授与本专业跨度较大课程的教师以及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应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评价体系,并通过学生、教师、督学及其他相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信息,使教学方法得到优化,教学精华内容得到提炼。

3.3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支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可以致力于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根据每位专业教师的特点,做到人尽其才,使他们不仅善于进行课程建设,同时也乐于进行课程改革。

4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教育部关于《如何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该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来开展。根据市场需要制定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顶岗实习以及就业都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过程中的技能训练更是需要在行业中的具体企业中进行,根据企业需要,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由于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学生与其职业岗位对应性较强,因此,突出自动化专业特点,同时兼顾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技能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自动化专业学生,我们本着理论教学知识够用为原则,实践教学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原则。

5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发展的道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为依托,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依靠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实习岗位进行实施。基于“深入交流、专业对口、就业对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不仅做到了资源共享,还促进了人才技术交流。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