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

篇1

我国是世界钢铁大国,钢铁产量多年居全球第一,钢材产品种类和结更新速度快,要求钢材冶炼技术不断取得新进步和新发展,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不断取得新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冶金技术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较多的问题,我们应该认清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运用,制定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

1.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1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末开始至今,我国的有色冶金自动化工业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冶金工厂的各个工序现场自动化设备比比皆是,这些设备拥有较先进的单机操作系统,同时工厂内部总体呈现出完善的集散式分布系统。我国大型有色冶金企业从国外引进了大批量的自动化控制装备,并在这些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创新,制造出符合我国有色冶金企业自身生产实际情况的装备,使得我国冶金自动化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际最先进冶金技术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我国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我国有色冶金工业生产的控制体系分为四级:采集执行层(即传感器和执行器),对钢铁进行物理量的测量、执行控制命令;基础自动化,集中控制生产工艺的过程;过程自动化,控制生产的优化;管理自动化,调节个程序之间的工作,使其分工合作。

1.2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其一,冶金企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完善。国内较多冶金企业已经对自身的过程控制系统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但与世界冶金先进技术国家相比,仍存在应用不广泛。冶金工作流程已经逐步采用当前先进的传感、光机电一体化、数据处理技术基础,同时也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参数闭环控制、产品物流跟踪、环境和产品质量控制等先进技术。其二,冶金生产实现全面实现信息化。冶金生产流程的信息集成,实现铁钢轧之间横向数据集成和传递,使得生产信息也实现纵向集成,整理分析冶金企业的生产实际数据和企业仓库数据,为在冶金企业中实现生产管理控制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我国有色冶金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型有色冶金企业从国外引进了大批量的自动化控制装备,并在这些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创新,制造出符合我国有色冶金企业自身生产实际情况的装备,使得我国冶金自动化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随着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对我国冶金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与客户需求以及国际最先进冶金技术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我国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淘汰落后的冶金技术和设备,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购置或制造新的自动化冶金生产设备和单机自动生产系统,不断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具体来说,我国与世界先进冶金自动化水平比较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我国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受到国外技术和产品的限制。很多国家将自己国内已经不用或即将淘汰的技术和设备输出到我国,使得我国有色冶金自动化系统平台难以有效整合。二是我国有色冶金技术发展与国外相比较晚,特别是在成套技术上缺乏经验。三是有色冶金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我国较多冶金企业仍在走着“先污染后治理”西方老路,资源利用和能源结构的局限要求我国冶金企业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淘汰高污染设备和技术,实现低消耗低污染生产,提高自动化技术在冶金方面的运用。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运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即FCS),该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有三十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际上已经有超过六十个的不同生产厂家惩处出来的总线产品。该技术拥有各种冶金技术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冶金装备,同时能够实现冶金企业的高层联系,该系统被广泛运用到有色冶金工业中,使得系统开发和系统功能之间能够实现自治和自动调节系统结构。

2.2工业计算机的运用

工业计算机(即IPC),指的是将冶金企业的计算机安装系统控制软件,让冶金企业的生产通过计算机体现出来,便于企业进行生产控制,使得数据信息在企业内部之间高度开放,减少人力资源耗费,提高工作效率且具有价格低廉的优点。

2.3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

冶金企业管理好坏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将充分发挥企业共恩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持续性发展。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应强化工业以太网的运用,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应加大以太网的运用,以太网能够解决新旧技术之间在控制系统上难以高度集成的难题,以太网具有数据传输快、带宽和存在时间足够长,标准统一、通信协议形同,在系统诊断方面较为成熟的优势,同时以太网还支持不同的通信协议在统一总线上运行,为企业公共网络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有色冶金企业应将企业不同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IPC连接到统一总线上运行并加以控制,实现分析和数据网络化并直接传送到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何在有色冶金工业中运用自动化技术成为发展的关键。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能较低生产人员的危险性,是我国今后有色冶金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在冶金自动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冶金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制定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彦广.冶金自动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冶金自动化,2011(8).

篇2

关键词:冶金; 节能; 减排; 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冶金企业节能生产技术的现状

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增加, 钢铁业的技水装备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主体装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干熄焦、高炉喷煤、炉外精炼、薄板坯连铸- 连轧等环境友好型工艺技术也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在能源有效利用方面, 国内和国外先进的冶金企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钢铁生产的各个工序上。国内和国外先进冶金企业的综合能耗差距虽然只有14% , 但个别工序能耗指标差距较大, 存在一定的挖潜降耗潜力。目前钢铁行业主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技术措施, 以及对原来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措施, 来降低能耗, 保护环境, 采用的主要措施如下:

1. 焦化方面

1. 1 干熄焦技术的应用

干熄焦技术工艺流程主要是: 从焦炉推出的红焦温度为950~ 1 050e , 通过运载车送往干熄焦容器内, 由循环风机鼓入冷惰性气体, 与红焦直接进行热交换; 从干熄焦容器内出来的惰性气体温度为850e 左右, 经过除尘进入余热锅炉换热, 从余热锅炉出来的惰性气体再由循环风机送入干熄焦容器内进行循环使用。

1. 2 炼焦配煤优化系统的研究利用

配煤就是将两种以上的单种煤料, 按适当的比例均匀配合, 以求制得各种用途所要求的焦炭。采用配煤炼焦既可保证焦炭质量符合要求, 又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同时还可增加炼焦化学产品的产量。2. 2 烧结方面

1. 3 烧结烟气的综合利用

低温烟气余热发电需要三项核心技术: 一是废气温度的梯次科学利用, 二是低能耗、高效率的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和设备, 三是生产和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应用这些核心技术建设低温烟气余热发电项目, 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吨烧结矿的发电量可达23. 6kW# h,机组发电可满足烧结生产用电量的35% ~ 40%。

1.. 4 催化燃烧烧结助剂的应用

在烧结过程中, 除了电以外需要最多的能源主要是煤或焦粉。在煤中或焦粉中添加燃烧催化烧结助剂, 提高煤的燃烧效率和热值释放, 可以大大节约能源, 尤其是可以提高烧结矿厚度, 提高烧结矿的强度, 从而提高烧结效率, 节约能源。

2.炼铁方面

2. 1 提高高炉喷煤比

高炉喷吹煤粉, 强化冶炼是优化炼铁工序燃料结构, 以价格低廉的煤炭代替价格较昂贵的焦炭, 从而实现降低生铁成本、降低炼铁能耗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合理搭配使用煤种, 控制好混合煤成分, 实现煤焦置换比达到1. 0。

2. 2 高炉喷煤助燃剂的利用

高炉在喷煤时, 煤粉在高炉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喷吹的煤粉能否燃烧完全是关键所在。从除尘灰中可以检测到煤含量, 有时除尘灰中高达50%~ 60%的碳粉, 说明喷吹的煤粉在高炉中没有充分燃烧。

3.炼钢方面

3. 1 转炉煤气回收利用

在冶炼过程中转炉内处于高温, 碳氧反应形成的CO气体称为转炉煤气。转炉炼钢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是以高温煤气为载体的, 要做到负能炼钢必须回收煤气, 而且应尽可能提高回收煤气的数量和质量。

3. 2 干法除尘技术

氧气转炉炼钢的净化回收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煤气湿法( OG 法)净化回收, 一种是煤气干法( LT 法)净化回收。干法除尘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除尘净化效率高, 通过电除尘器可直接将粉尘浓度降至10mg /m3 以下, 不存在二次污染和污水处理问题, 且系统阻损小, 煤气发热值高, 回收粉尘可直接利用, 节约了能源。因此, 干法除尘技术比湿法除尘技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3 连铸坯热装热送技术

钢水经过连铸后, 形成的连铸坯表面红热, 温度较高, 在冷却达到一定强度后, 直接进入加热炉进行加热后轧制, 从生产工序上实现了转炉- 精炼- 连铸- 连轧短流程新工艺。采用该工艺后, 加热炉热装比达90%以上, 轧钢的吨钢煤气消耗明显降低。每提高热送率1%, 吨钢大约降低1m3 煤气, 直接节约成本0. 52元/ ,t 同时, 提高加热炉的加热能力, 减少了烧损, 提高成材率0. 08%, 吨钢效益约2. 80元左右。

4.轧钢方面

高效蓄热式加热炉和煤气、空气预热技术在轧钢工序中的应用。高效蓄热式燃烧技术, 可以降低加热炉能耗35%, 目前我国已有270 多个蓄热式加热炉。

节能减排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1.焦炉大型化及非回收型炼焦技术

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焦炉7. 63米超大型焦炉, 利用干熄焦技术回收热能用于发电, 装煤系统采用了负压抑尘无烟装煤等技术, 实现焦化系统的节能减排。

另外, 为了减少焦炭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美国Sesa 炼焦公司建起了非回收型焦炉[ 1] 。这种炼焦工艺不回收化工副产品, 而是将其燃烧回收热能。生产时看不到明显的污染物排放, 而且产量提高30% , 焦炭质量更佳。非回收型焦炉的投资少于传统焦炉, 操作也比较容易。

2.氢冶金技术

目前, 炼钢系统也普遍采用了煤气回收、气化冷却、全连铸等技术, 并同步建设冶金固废综合处理及循环再生利用工程, 进一步实现炼钢工序的节能减排。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 将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由于炼焦煤和焦炭资源的日益短缺,限制了传统炼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氢冶金工艺, 替代碳还原剂的炼铁工艺, 不仅可行, 而且有许多传统炼铁工艺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 M idex 和H yL - Ó 竖炉法使用的是用天然气重整得到的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在委内瑞拉、澳大利亚等国建设的Finm et流化床法工厂使用的则是纯氢气。如果用氢气进行铁氧化物的还原, 就意味着零CO2排放,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丰富而廉价的氢气。

3.冶金渣的显热利用技术

冶金渣是钢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大量的副产物, 冶金渣温度较高, 显热温度都在1 400e 以上,是一种非常有利用价值的二次资源。通常情况下冶金渣主要用于水泥厂或建材厂作原料使用, 或直接做成微晶玻璃或者矿渣棉等建筑装饰材料等。但是, 冶金渣所含的丰富热量却还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 1) 钢渣滚筒法热能回收的新设想

俄罗斯利用采用滚筒法处理钢渣的可集中排放, 进行显热回收开发。钢渣经渣罐进入滚筒, 在滚筒内生成的蒸汽混合气体温度为90~ 170度 , 可直接用于生活设施或将其加热至600度 用于发电, 经测试, 热利用系数可达到50% 。

( 2) 钢渣风淬法热能回收新工艺

俄罗斯乌拉尔钢铁研究院曾为查布罗什钢铁厂研制了一套附有热能回收的风淬钢渣处理工艺。将液态钢渣倾倒过程中与空气流接触产生的辐射热通过专用设置收集后作为热水、蒸汽和热空气回收利用。

结束语:

在炼铁、炼钢、轧钢系统的能耗、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废弃处理利用等方面,节能工艺新技术和装备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在节能减排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一些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今后,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冶金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节能减排生产新技术的跟踪和研究, 为建设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钢铁工业而努力。

篇3

关键字:机械工程 水泥工业 输送设备 槽式输送机

1.槽式输送机简介

槽式输送机又称拉链机、盘运机,它能够连续进行水平和倾斜输送,适合输送粒度不超过200mm的非粘性散状物料或重量不大的单件物品。槽式输送机工作时连续沿同一方向输送,装料和卸料无需停顿。相对于其它输送设备,它具有以下优点:

1.1.适用范围广。除粘度、粒度特别大的物料以外,一般散状物料和成件物均可用它输送,并可输送高温物料。

1.2.输送能力大,可高达1000t/h。

1.3.牵引链的强度高,可用于长距离输送。输送距离可超过200m,高度可达70m。

1.4.输送线路布置灵活。输送倾角可达60°,弯曲半径小至10m。

槽式输送机也存在缺点。设备自重较大,消耗钢材较多,空载功率大;结构复杂,制造工作量大,造价高。

2.槽式输送机的应用现状

槽式输送机与连续式鳞板输送机类似,广泛应用于水泥工业,并在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得到了应用。与其他连续运输机械相比,可输送比较沉重、粒度较大、磨琢性强的物料,并适宜输送600℃的高温物料或成件物。

槽式输送机的应用实例:

2.1.水泥行业。在水泥工业的应用最为普遍,用于将烧成后的水泥熟料输送至熟料库。槽式输送机可以多台配合使用,输送至多个料库。

2.2.电力行业。在火电厂和生物质电厂均有应用,用于代替埋括板输送机和NE提升机,输送煤渣、炉渣至渣库。

2.3.冶金行业。在冶金行业主要用于输送冶炼后的废渣。这些废渣温度较高,普通输送机难以满足要求,而采用耐热材料制作的槽式输送机可以输送温度高达600℃的物料。

3.槽式输送机的发展历程

槽式输送机最早应用于水泥工业,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3.1.发展初期(20世纪70~80年代)。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在原国家建材局的领导下,开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到80年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开发出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由于各单位所引进的技术来源不同,产品的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出SDBF型熟料链斗输送机,输送能力为10~120 t/h,适用于150~2000t/d水泥生产线;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出SCD630型熟料槽式输送机,输送能力为80~120t/h,主要配套2000t/d水泥生产线。

3.2.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2001年)。20世纪90年代,2500t/d熟料生产线全套装备实现国产化,开始4000t/d熟料大型干法烧成系统的国产化开发。随着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加,槽式输送机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但制造标准未统一,产品形式繁多。2000年, SCD800型槽式输送机研制成功,输送能力为125~170t/h,配套4000t/d干法水泥生产线。

3.3.高速发展期(2002~2012年)。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长,水泥工业进入生产大发展阶段。单条水泥生产线产能越来越大,槽式输送机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 SCD1000型槽式输送机研制成功,输送能力为220~250t/h,满足5000t/d水泥生产线的输送要求; 2005年~2006年, SCD1600型、SCD1400型、SCD1200型槽式输送机先后研制成功,输送能力为280~450t/h,与万吨级水泥生产线配套。槽式输送机的技术标准逐渐统一,行业标准JC/T821-2007出台。

3.4.稳定发展期(2013年~)。水泥行业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面临全行业产能过剩和环境、资源约束加剧的形势,其发展触及顶峰,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进入平稳期。受此影响,槽式输送机的发展也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4.槽式输送机的发展趋势

槽式输送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行业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市场需求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等,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规格大型化。大型化生产线与同样规模的小型生产线相比,不论是生产成本、工厂占地、投资费用、生产能耗、劳动生产率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排放,都更具有优越性[1]。当前水泥行业的发展政策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减量置换,水泥行业装备的大型化不仅是规模效益的需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近两年,已有多条12000t/d水泥生产线在建或投产。为配套大型水泥生产线, SCD1800型、SCD2000型甚至更大规格的槽式输送机不久将面世。

4.2.功能多样化。目前槽式输送机的应用领域尚不宽广,要开拓新的领域,必须向多功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通过技术改进,或者通过全新的模块化设计、制造以及不同模块之间的柔性化组合,实现产品功能的多样化。

4.3.控制智能化。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设备接入统一中控,从传统的人工统计、管理转化到设备的远程控制、工作数据的自动采集、传送和统计汇总,自动生成相关报表,提高生产系统的管理水平。

4.4.技术创新化。我国机械工业产品整体技术含量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需要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满足各行各业用户的需求。

4.5.低耗高效化。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别对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要求。槽式输送机的发展方向应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节能方面,要通过优化设计减轻自重,降低自身能耗;选用节能的动力装置,减少能源浪费;根据使用工况自动调整功率及运行速度,产能不大时自动降低功耗。在环保方面,虽然其本身无排放、无污染,但物料在装料、卸料过程中会产生粉尘,需要通过改进减少粉尘的扩散,改善作业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非煤矿山机械 发展趋势 大型化

智能化

一、前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瑞典的基律纳铁矿和加拿大国际镍公司的矿山是两个依靠采矿装备进步来提高采矿效率和促进矿山稳步发展的典型代表。以基律纳铁矿为例,尽管长期开采使得该矿的开采条件逐渐变差,但其年生产能力一直维持在千万吨以上,其中虽有管理水平的因素,但装备和采矿技术的进步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在1983年,基律纳铁矿分段崩落法的分段高度为12m,使用阿特拉斯-科普柯(Atllas Copco)公司钻孔直径57mm的Simba 323型风动凿岩台车钻孔、8t斗容的Cat980型柴油装载机装载。目前分段崩落高度己增加到30m,钻孔主要用重型液压凿岩机或潜孔液压钻机,钻孔直径115mm,85%的矿量采用斗容为15~25f的电动装载机装载,装载作业也由每周5个工作日改为7天,有些采区还采用夜班工作制。在我国,凡口铅锌矿和金川公司是两个依靠装备进步、改进采矿技术与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典型地下金属矿山。

近30年来,地下矿山依靠装备进步,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5倍或更高。目前,人们又在努力研制和开发适合连续开采的采矿装备,以期进一步提高采矿效率。在露天矿,依靠装备进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开采边界的效果更为明显。

纵观采矿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矿山机械的革新是源动力,因此大力发展矿山机械设备是目前国内矿山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矿山机械设备发展趋势入手,重点分析矿山机械大型化和智能化的意义,对国内矿山机械发展进行探讨。

三、矿山机械大型化发展趋势

近20多年来,采矿设备大型化的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没有作业空间限制的露天矿设备,工作质量达数百上千吨、乃至数千吨的设备种类繁多。例如P&H 5700XPA型电铲的工作重量达1500多吨,最大电机功率近4000kW;RH400型液压挖掘机的工作重量达800吨,柴油机功率2500kW;L-1800轮式装载机的工作重量217吨,柴油机功率近1492kw;Cat797型矿用汽车的工作重量达558吨(满载),功率2404kW:T282型矿用汽车的工作重量为528吨(满载),功率2000kW;而小时生产能力为10000吨的大型可移动(或全移动)破碎站的重量达2000吨以上,配备动力2000多kW。

与此同时,地下矿采矿设备也悄然变得越来越大。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常用铲运机的装载质量一般为6~10t,斗容0.4~1.0m3、装载质量1~2t的铲运机也在一些矿山得到应用;而现在大型地下矿常用铲运机的装载质量一般为15~20f,装载质量25f的Toro 2500型铲运机、Bison电动铲运机及更大的Toro2500E型铲运机也在矿山获得实际应用。常用井下运输汽车的基本吨位已从20~30t提高到50f,最近Tamrock公司又推出了Super系列井下运输汽车,其中的Super 0012H型载重可达100~120f。钻孔深度可达60m以上的Simba W469型凿岩台车,已使得基律纳铁矿分段崩落法的分段高度从12m提高到近30m。

矿山主要机械作为引领采矿技术革新的主要力量,其发展趋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钻孔设备

目前,由长沙矿山研究院与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研制的YZ-55型牙轮钻机,其钻孔孔径为280~380mm,在结构参数和技术性能方面已经赶超美国60RⅢ型牙轮钻机。由宣化采掘机械厂和长沙矿山研究院研制的SC-165E型和CBH一10型潜孔钻机,已将气压提高到1.6~1.8Mpa,并实现自动作业、故障自诊断、误动作保护及远程监控管理。从矿山钻孔设备设计研发阶段来说,国内技术已经基本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从国内矿山企业运用矿山机械设备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露天矿山已基本实现潜孔钻穿孔进行中深孔爆破和机械铲装等机械化采矿,但地下矿山特别是矿体赋存较薄的矿山仍主要采用手风钻进行浅孔留矿开采方式。无论从我国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钻孔设备的现状来看,仍然和先进水平有所差距,这种差距更多的是来自于国内矿山未使用与之相匹配的更为先进的采矿方法。

可以说矿山钻孔设备的发展应该向着机械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和精度化的趋势逐步发展,并逐步使用与之相匹配的采矿方法。

2 装运设备

矿山装运设备包括铲装和运输设备,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装运设备从发展对比来看,露天矿山装运设备的更新与发展取得了更为长足的进步,地下矿山主要是受限于地下运输巷道的尺寸大小和囤岩岩性等。

从大型露天矿装运设备研发看来,太重集团成功地研制出了WK-55型矿用机械正铲,斗容为55m3;由北方重汽公司研制的MT5500型电动轮矿用卡车,额定载重量为326t。但此类装运仅在国内特大型露天矿山有可能见到,中小型露天矿山仍采用4-10m3的电铲和20-50t的自卸矿车。

铲运机、井下自卸汽车和电机车(柴油机车)是地下开采主要的装运设备,目前国内许多地下矿山仍采用有轨运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输效率。在采矿业发达的国家,如瑞典、加拿大、美国、德国、芬兰等,地下矿山已广泛推广应用无轨化采矿技术。这些国家使用铲运机、井下矿用自卸汽车等井下无轨运输设备的出矿量已占总出矿量的80%~85%。一般来说,日产1000~3000t的地下矿采用20~35t矿用汽车,日产15000~40000t则采用45~60t的汽车,20t以下的井下矿用自卸汽车则很少采用。

地下无轨运输方式的优势现已逐步吸引了绝大多数国内矿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矿山企业)的目光,可以说无轨运输会逐步取代有轨运输成为国内地下矿山运输方式的主流,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大型井下装运设备也呼之欲出。四、矿山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智能化”己成为知识经济重要标志的21世纪,在采矿设备向着大型化发展的同时,随着卫星无线通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矿设备在开发和应用方面也逐步开始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进程。可以说,目前采矿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无论在露天矿还是在地下矿,无人驾

驶程式化控制和集中控制的采矿设备,已经进入实际研发与应用阶段。在今后的20年里,完善的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将会在采矿设备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采矿方法和提高采矿技术水平。

信息、定位、通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采矿工艺,无人工作面、遥控采矿甚至是无人矿井等已在瑞典、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成为现实。加拿大INCO公司通过地下通讯、地下定位与导航、信息快速处理及过程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地下开采装备乃至整个矿山开采系统的遥控操作。在当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加拿大国际镍公司斯托比矿,除固定设备已实现自动化外,铲运机、凿岩台车、井下汽车全部实现了无人驾驶,工人只需在地面遥控这些设备,就可以保证采矿工作顺利进行。我国也正在朝这方面发展,自动化调度系统、采矿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也已在一些矿山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总体水平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实现我国采矿工艺与采矿设备智能化,提高矿山安全生产度和劳动效率。首先,加快建立矿山设备智能化体系,结合运用网络、相关软件、矿山数据和模型及调度优化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构成了矿山生产智能化采矿系统;其次,逐步发展智能采矿机器人系统技术,使采矿机器人进行开采过程的联合作业,形成矿山开采作业完整体系。

矿山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将以单台设备的遥控化和智能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矿山系统的智能化。尽管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智能化在中国矿山的实现还心存疑虑,但国外有些矿山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凸显出了经营优势,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数字化矿山将会在冶金矿山变为现实。

篇5

关键词:粉末冶金;汽车零件;金属粉末;高性能

粉末冶金材料是指用若干种金属粉末或是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作原料, 通过按比例配料、压制成形、烧结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材料。这种生产工艺过程也就是粉末冶金法, 它属于一种不同于熔炼和铸造的方法。由于其生产工艺过程与陶瓷制品工艺极为相似, 所以粉末冶金法又被称为金属陶瓷法。粉末冶金法不仅是制造某些具有特殊性能材料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无切屑或少切屑的加工方法。它具有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节省机床和生产占地面积等特点。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金属粉末和模具费用高, 制品大小和形状受到一定限制, 制品的韧性也较差。粉末冶金法常被用于制作硬质合金材料、结构材料、减磨材料、难熔金属材料、摩擦材料、过滤材料、无偏析高速工具钢、金属陶瓷、耐热材料、磁性材料等。

一、粉末冶金技术的含义及其特点

粉末冶金技术附属于材料制备和成形的加工技术,而作为粉末冶金的雏形就是块炼铁技术,块炼铁技术也是人类最初制取铁器的唯一手段,其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 粉末冶金技术的含义

粉末冶金的方法其实诞生已久。人类早期通过机械粉碎法来制取金、银、铜和青铜的粉末,用来当作陶器等的装饰涂料。早在200年前,一些欧洲国家,如俄、英等国就曾大规模的制取海绵铂粒,并经过热压、锻和模压、烧结等加工工艺来制造钱币和一些贵重器物。1890 年,美国的库利吉发明用粉末冶金方法制造灯泡用钨丝,从而奠定了现代粉末冶金技术的基础。直到1910年左右,人们已经开始用粉末冶金法来大量制造了钨钼合金制品、青铜含油轴承、硬质合金、集电刷、多孔过滤器等,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粉末冶金相关技术。上世纪30年代,旋涡研磨铁粉和碳还原铁粉技术问世后,从而为粉末冶金法制造铁基机械零件较快的发展机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粉末冶金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型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新的材料和制品不断出现,开拓出一些能制造特殊材料的领域,成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粉末冶金技术的主要作用

由于粉末冶金技术的具有特殊优点,使其已成为解决新材料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在新材料的发展中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粉末冶金技术由于其可以在最大限度地来减少合金成分发生偏聚,消除粗大且不均匀的铸造组织。在制备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催化剂、新型金属材料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制备非晶、纳米晶、准晶、微晶以及超饱和固溶体等一系列高性能非平衡材料,这些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电学、光学、磁学和力学性能。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多种功能类型的复合,充分发挥各组元材料各自的特性,是一种低成本生产高性能金属基和陶瓷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可以生产普通熔炼法无法生产的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和制品,如新型多孔生物材料,多孔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材料等。可以实现净近形成形和自动化批量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可以充分利用矿石、尾矿、炼钢污泥、轧钢铁鳞、回收废旧金属作原料,是一种可有效进行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二、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和飞机零件以及切削和成形工具发展的需要,粉末冶金制造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和提高。汽车制造业作为粉末冶金零件的最大用户,1996 年汽车行业占有美国粉末治金零件的市场份额的69%,成为美国粉末冶金零件的最大市场。发展粉末冶金需要制取新技术、新工艺及其过程理论。

1 、向全致密化发展

粉末冶金的重点是超细粉末和纳米粉末的相关制备技术,机械合金化技术,快速冷凝制备非晶、微晶和准晶粉末制备技术,粉末粒度、结构、形貌、成分控制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粉末冶金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超细、超纯、粉末特性可控方向发展,从而建立以“净近形成形”技术为中心的各种新型固结技术及其过程模过程理论,如粉末注射成形、挤压成形、喷射成形、温压成形、粉末锻造等。建立以“全致密化”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固结技术及其过程模拟技术。

2 、向高性能化、集成化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粉末冶金制造零部件相关的新的成形技术层出不穷,如:粉末注射成形、温压成形、流动温压成形、喷射成形、高速压制成形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 粉末冶金技术正向着高致密化、高性能化、集成化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有代表性的铁基合金,将向大体积的精密制品,高质量的结构零部件发展;制造具有均匀显微组织结构的、加工困难而完全致密的高性能合金;用增强致密化过程来制造一般含有混合相组成的特殊合金;制造非均匀材料、非晶态、微晶或者亚稳合金;加工独特的和非一般形态或成分的复合零部件。

3 、粉末冶金产业化发展

由于相邻学科和相关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更赋予了粉末冶金新的发展活力。粉末冶金新工艺层出不穷。粉末冶金产业化是指这些技术已比较成熟。甚至在一些国家已有生产规模,但主流还处于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之中。其工艺、设备、市场等已为产业化准备了条件,可以产业化,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集群化、模块化发展。其主要应用领域有汽车用粉末冶金零部件,汽车制造业仍是粉末冶金(PM)发展的牵引力;粉末注射成(PowderInjection Molding(PIM))温压成形技术(Warm Compaction)在众多为提高PM 件密度的生产方法中。温压成形技术被认为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新工艺。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产业化技术:

① 温压技术

温压技术在上世纪90 年代被誉为粉末冶金技术上重大突破,并于1990年取得了第一项采用一次压制烧结工艺制备高密度铁基(P / M)零件的美国专利。该技术可以使烧结钢中的孔隙度降低到6 %左右,而传统技术的孔隙度为10%以上,产品的密度能达到7.3g/cm3或以上,因此较大程度的拓宽了高密度、高强度烧结钢零件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② 模壁

模壁和温压是两个平行的提高铁基结构零件密度的方法。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是干模壁技术,即采用静电的方法,从而将干剂粉末吸附到模壁上进行,从而很好的避免了湿模壁在制备过程中压坯表面易于粘粉的缺点。

③注射成形

金属注射成形(MIM)是一种将塑料注射成形与粉末冶金技术结合而成的近净成形技术,此技术也是国内外公认的21 世纪粉末冶金的主流技术,被称为“第五代加工技术”。而且该技术也最适于用来大批量生产一些三维复杂形状的零件,同时还可以实现自动化连续作业,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MIM技术已经成为一项最具竞争力的金属成形技术,而且开始大量用于不锈钢粉末冶金生产。

三、粉末冶金机械零件的制造现状与挑战

我国粉末冶金技术起步较晚,自1958年诞生以来,一直是处在蹒跚学步的状态中,而且一直不被人们重视,被当做是一个没有前景的小行业来对待。然而从世界粉末冶金行业发展状况来看,粉末冶金行业却是一个最具市场活力,发展速度极快,同时应用范围也是最广的冶金技术,尤其是日本在粉末冶金技术方面发展飞快,每年生产烧结含油轴承十几亿只。直到上世纪80年年代初,在我国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粉末冶金零件行业正式划归当时的“基础件工业局”进行管理,并结束了粉末冶金零件行业自身自灭的状态,从而得到相应的发展机遇。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约20多年间,粉末冶金零件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表1是我国自2007-2011年间粉末冶金分会53家会员企业的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虽然我国粉末冶金行业目前显示出盎然生机,但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现笔者将自己的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看法和相应的意见提供给大家参考:

四、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制造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因而轻量化的汽车也越来越受人们的亲睐,从而汽车工业也开始大量使用轻质合金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来生产汽车零部件。也正是由于粉末冶金能够很好的避免成分偏析,又可以满足具有各种特定性能的零部件一次性成型的要求。

目前粉末冶金汽车零件主要有两个市场,一个为汽车生产商市场,另一个为汽车维修服务点,即维修配件市场。而汽车生产商市场则是粉末冶金零件的主要市场,通常情况下,汽车生产商会与粉末冶金零件制造企业进行定向合作,从而导致其他零件制造企业难以插足获利。而维修配件市场相对来说则要开放的多,而且需求量也较大,但大多都是存在某些质量问题的货物。从表2可知,我国在汽车制造行业中对粉末冶金技术制造的零件的使用量只有日本的2/3左右,但我国的粉末冶金制造的零件的总量却要比日本的多,可见粉末冶金汽车零件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我国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因此也给我国粉末冶金零件制造企业带来了难得市场机遇。同时根据美国一家信息分析中心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2000万辆,届时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国家。而我国粉末冶金汽车零件的主要制造企业有三十多家,且其主要生产的零部件为汽车所使用的一些轴承或者是小配件,总体呈现出还是处于相对来说较为低端的位置,而关于发动机或调速箱等关键部位的零部件则基本上是整体通过国外进口,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速,我国粉末冶金企业毕竟面对国际化市场,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就需要我国粉末冶金企业把握机遇,迎难而上,主动积极的溶于国际化市场当中。

参考文献

[1]韩凤麟.粉末冶金零件与汽车工业[J].新材料产业,2007(11):31-38.

[2]杨伏良,甘卫平,陈招科.粉末粒度对高硅铝合金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14(3):268-271.

[3]印红羽,张华诚.粉末冶金模具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李祖德,李松林,赵慕岳.20世纪中、后期的粉末冶金新技术和新材料(1)――新工艺开发的回顾[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11(5):315-322.

[5]刘文海.铝合金新材料的发展动向[J].机械工业杂志,2007,291:160-162.

[6]黄培云.粉末冶金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工业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现状;建议

一、国内外工业仪表行业发展现状

1、国际发展现状

当前,国际过程工业仪表和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迅速。工业仪表方面,普遍采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数字信号处理(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及表面贴装技术(SMT)等技术,直接带来的就是仪表测量精度的提高、可靠性的提高、易维护性提高。控制系统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步向功能模块化、规模大型化、网络开放化的方向发展,系统软件呈现出接口标准化、应用便捷化、应用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型工程的联合装置往往使用一套控制系统,操作室高度集中,控制点规模达到数万点,开放的网络和软件标准化接口实现全厂异构系统的互联,使测量控制系统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形成从生产控制的底层到企业管理上层的管控一体化。

2、国内发展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一些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电力、石化、冶金等领域的企业和工程公司在应用软件和优化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有了相当进展。通过承担国内外系统的工程应用,掌握了一批大型工程和装置的自控应用技术,总线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等方面应用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国产DCS系统成批进入大型石化工程项目,浙江中控公司ECS-700系统、和利时公司MACS系统都有非常良好的市场表现。

二、发展趋势与对策

1、发展趋势

(1)仪表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化是仪器仪表发展的核心,在工控方面,过程控制以前主要由调节器、PLC或DCS来完成,如今一台智能化的变送器或者执行器,只要植入控制算法模块,就可以与有关的现场仪表在一起组成现场系统,实施现场自主调节,实现了控制的彻底分散,使调节更加及时,系统可靠性得到提高。

(2)仪表测量控制精度不断提高。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对生产过程测量仪表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很多企业还建立自己的计量与能源管理中心。随之而来,各类变送器的精度普遍从百分之0.5提高到0.02,为企业管理精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保障。

(3)现场总线应用越来越广。现场总线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组建集中和分布式测试系统变得更为容易。现场总线已成为全球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为过程测控仪表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为实现进一步的高精度、高稳定、高可靠、高适应、低消耗等方面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发展空间。以现场总线为代表的控制网络技术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推广,自上海赛科项目大规模采用现场总线以来,各种工程项目采用现场总线的心理障碍已经基本消除。由于近年大型工程项目较多,我国无论在采用现场总线仪表的项目规模还是在采用的数量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4)网络化趋势明显。现场总线技术采用计算机数字化通信技术,使自动控制系统与现场设备加入工厂信息网络,成为企业信息网络底层,可使智能仪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随着工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结构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自动化仪表,即IP智能现场仪表代表了新一代控制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控制网络的传输速度虽然可以满足许多一般应用的需要,但是对于动态测量控制要求高的应用无法满足。“响应频率宽度”、“响应时间”等时间相关技术指标是控制网络系统和仪表的软肋,大部分系统回避这些指标。由于网络瓶颈,一些较复杂的数据交换量大的控制回路不得不减少网段内仪表数量,这样又增加了跨网段的信息交换量。

(5)控制系统越来越开放。现在的测控仪器越来越多采用以Windows/CE、Linux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为系统软件核心和高性能微处理器为硬件系统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技术,未来的仪器仪表和计算机的联系也将会日趋紧密,标准接口可连接多种现场测控仪表或执行器设备,在过程控制系统主机的支持下,通过网络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测控系统,实现了多种智能化现场测控设备的开放式互连系统。

(6)安全性得到空前的重视。DCS和SCADA等控制系统逐渐与互联网相连,网络安全问题正引起大家的关注,特别是美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网络病毒攻击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工业控制领域的网络安全问题,我国已启动网络安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的系统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

2、发展对策

(1)建立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产业的风险投资。仪器仪表行业,是国家的基础装备产业,必须大力支持。降低企业税赋,尤其是增值税,使企业能够积累较多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扩大再生产。允许企业提取上年销售总额10%用于科技开发,计入当年成本,并能够滚动使用。

(2)抓住市场导向,拓宽领域。在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的仪器仪表的同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拓宽其服务领域,培养新市场,增强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3)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鼓励产品出口,尤其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与之相应制定鼓励出口的有关政策;明确制定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采购政策;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在制软件产品。

(4)推进新一代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仪表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特种工况要求的执行器与调节器等系列产品的研发,重视冶金、石化、建材、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所需的各种专用仪表的开发和生产。发展适合自控应用需求的工业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全智能控制器、基于混杂、非线性系统的新一代先进控制技术、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成技术和软件开发。

(5)大力培养人才,吸引和使用人才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保证,扶植和发展一批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支持一批当前国内需求较大、在经济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建设项目作为发展的依托工程。

(6)体制创新,优化结构。大力推进仪器仪表行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改革,优化结构。全面贯彻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建立行业的质量体系,加强可靠性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内在质量水平。

(7)我国军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具有很强的实力,制订政策,鼓励民;同时鼓励民用企业接受军工任务,相互渗透,促进发展。

三、结束语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作为整个装备的神经中枢、运行中心和安全屏障,已经成为重大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装备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产仪器仪表产品在可靠性和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尚有一定差距,产品精密度、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一般常规品种居多,高档智能型产品较少,前沿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的研究还很不足。基于此,对于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

关键词:钢材 板材 需求特征

一、钢材市场的板材需求整体情况

从日本地震、海啸方式之后,对我国国内部分合资汽车厂商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需求较为旺盛的汽车板材受到明显的牵连。使得当年6、7月份的汽车板材销售大部分都没有完成预先制定的月度指标。与此同时,我国的汽车需求增长量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减缓,从2013年1季度的汽车销售量情况来看,环比下降达到了8.7%,而且乘用车也继续出现销售量下降。

不但汽车板材的需求出现萎缩,家电、造船用板材的需求量都出现了下滑。同时,主要用于农机、汽车以及部分建设工程的带钢,近期钢材市场对之需求量也并不旺盛。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近期就曾向媒体透露,该省所生产的60%都是窄带钢,而由于从2011年开始,带钢市场的需求形势并不好,导致销售价格上不去,使得钢厂徘徊在微利的边缘。但是,其他诸如螺纹钢、线材等建设型用材的需求却表现较为旺盛。进入2013年,板材市场需求比较低迷,相对建筑钢材市场而言,热轧钢板材的价格依然要低于螺纹钢价格。因此,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板材企业的利润要低于建筑钢材企业,而且表现为生产板材的国有大型钢厂利润要低于生产建筑钢材的民营小型钢厂的利润。

二、高端板材的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从当前国际高端板材市场需求特征分析来看,日本依然是全球重要的高端板材生产基地。根据世界钢铁协会(IISI)2012年的统计资料,日本2012年的钢材生产总量为1.22亿t,占到全球钢材总产量的7.56%。而其中大概72%以上的属于高端类板材品种。

而我国的主要高端品种板材都以进口为主,尤其以来日本的高端板材十分严重。从2012年我国的进口板材情况来看,来自日本本土的高端钢材数量达到了786万t,其中仅板材数量就为689万t,板材比例高达87.7%。而我国2012年进口的板材数量中来自日本的板材就占到了46.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进口板材都属于高档或者是国内紧缺的钢材类产品,例如冷轧宽幅带钢、镀锌板材等。而且这些板材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汽车类用板材以及家电板等,工业用普通冷轧板的种类较少。

而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板材质量可以与日本钢板相比,最为接近的是宝钢股份的板材产品。作为我国最大的冷轧板材的生产企业,该公司2012年的冷轧产品总销量为101.25万t,占到了该公司总销量的43.61%。其汽车板材在国产板材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3%以上,而彩涂板和家电板则分别占到了51.6%、39.7%。由此看来,我国钢企在普通板材市场的占有率还较高。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钢材市场板材需求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潜在转型以及世界经济重要变革的阶段,全球经济将出现重大变化。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将出现全面的转型,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也将出现产业革命相类似的“结构性再平衡”。

对我国而言,“十二五”则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将浸入到产业创新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阶段。就我国的板材生产企业而言,随着市场对高端板材的需求质量以及高端板材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板材生产企业则应该针对这种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要求钢企对未来市场板材需求特征以及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高端板材的需要是整体趋势

在“十二五”期间,高端制造业是国家深化产业改革,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反向。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将高端制造产业定位国家战略性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例如,核电装备、大型风机装备、冶金工程设备、环保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将来五年的发展期间内,机械制造行业发展需要的钢材除了普通的钢材、板材之外,还需要大量能够保证高端制造业需要的特优等钢材、板材。例如,高速列车车箱体的轻质高强度板材、飞机用的高档铝型材、大型机床设备中用到的稳定性好、耐高温、低磨损的板材、大型变电设备中用到的高磁感取向硅钢板材等。这要求各大钢企在生产传统的钢材产品的同时,还应该掌握这一基本趋势,将企业的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端板材的研发和生产当中。

(二)外需结构将发生变化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外需依赖性特征。而在“十二五”期间,这种需求格局将可能发生改变,既有的产业格局以及产业发展思路都将出现较大的调整。这时,外需与内需、消费和投资之间必将出现失衡的矛盾,而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化是一个必经的手段和过程。基于此,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这一变化。通过自身结构的适当调整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将在将来几年将投资的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农村道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建设等方面,这将持续拉动市场对板材,尤其是冷轧和中厚型板材的需求。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汽车消费的增加也将使得汽车、家电等耐用型消费品的生产量增加,直接推动了钢企板材的生产发展。因此,钢企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将生产重点放在国内新兴行业对板材的需求方面。

参考文献:

[1]曾斌,谢国乔.华东主要城市钢材市场的板材需求特征[J].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0,38(2):60-64

篇8

多年来,四川在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下,不仅解决了吃穿用问题和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瓶颈”制约问题,而且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由于我们对支柱产业的选择未能形成高度共识和持之以恒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支柱产业的科学选择

四川正处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在发展阶段上落后全国,因而应实施重点发展与统筹协调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根据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我们认为,应从省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科学选择和确定支柱产业,以带动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四川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和跨越式发展。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四川的支柱产业应当是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业、食品业和旅游业5个产业,其中工业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电力业、钢铁业、天然气化工业、食品业6个产业。2006年,五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223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8.9%。其中,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446.3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1.4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当年实现利税106.6亿元;钢铁业实现增加值459亿元,同比增长24.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3%;食品业实现增加值446.4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当年实现利税182.9亿元;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18.8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

从工业内部来看,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应当是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电力业、钢铁业、天然气化工业、食品业六大产业。2006年,这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834.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8.3%。其中,电子信息业实现增加值173.7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5%;电力业实现增加值289.3亿元,同比增长21.8%,占工业增加值的9.2%;天然气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同比增长36.2%,占工业增加值的3.3%。

目前,航空航天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石化业、医药业、环保业、文化业还不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但是战略后备产业,它们很可能发展为支柱产业。此外,四川的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产业拥有居于全国前列的大学、研究院所和较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也有一些企业,但在产业化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尚处于产业形成的雏形阶段,应当作为四川的先导产业予以培育。

壮大支柱产业的战略措施

政府要在争取重大项目、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优势资源开发特别是就地加工转化等方面,制订和完善财政贴息、折旧、技改投入和税收优惠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时,要充分用好用活用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建立与各类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联系,把支柱产业的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向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推介,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支柱产业中的优势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要加大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促进银企良性互动,为支柱产业发展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要大力实施3个百亿工程,即“百亿企业工程”、“百亿集群(园区)工程”、“百亿项目工程”,特别是要做强做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其为核心和引擎,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制订和完善支柱产业的名牌产品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以争创名牌产品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打造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名牌产品链,以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

要进一步完善对支柱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和运行预警预测制度,为其健康快速发展奠定统计监测基础。

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强发展支柱产业的组织领导工作。要确定省领导及有关部门与各支柱产业及其重点企业“联系”的目标责任制,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为支柱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链接1:

我省支柱产业的选择历程

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大发展规模、较高技术含量、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产业关联度较强,能够支撑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支柱产业先后经历了“8+5”工程、六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多次选择和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重点发展冶金、机械、电子三大支柱产业,钢材、电视机、录像机、通信设备、摩托车、汽车及农用运输车、工程机械及建筑机械、发电设备及输变电设备8个拳头产品,改造丝绸、纺织、食品、医药、建材5个传统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点又放在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建筑建材、饮料食品、化学医药、旅游6个支柱产业。2000年,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1世纪前10年“逐步形成水电、电子信息、机械冶金、旅游、医药化工和饮料食品6个支柱产业”,并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2004年,省委工业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并于2006年确定把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07年初,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下,省委提出了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跨越的战略构想。同时,提出要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钢铁钒钛、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以及盐化工、食品、医药七大支柱产业。

链接2:

先导产业是代表时代高新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经济增长需要超前发展的新兴潜力产业。先导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孕育期,一般规模不大,但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战略后备产业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增长较快,产业带动性较强,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新兴战略产业。战略后备产业处于产业发展成长期,一般是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最有希望成为支柱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

篇9

【关键词】 纳米增强 制备方法 优缺点

随着科技进步,各个领域对于相关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纳米增强技术是改善材料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金属材料领域尤其应用广泛。在电子、汽车、船舶、航天和冶金等行业对高性能复合材料需求迫切, 选用最佳制备方法制备出性能更优良的纳米材料是当前复合材料发展的迫切要求。

1 纳米增强技术概述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是由纳米相分散在金属单质或合金基体中而形成的。由于纳米弥散相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强的界面相互作用,纳米相增强金属复合材料在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磁学性能方面不同于一般复合材料,其强度、导电性、导热性、耐磨性能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高[1]。

1.1 机械合金化法

机械合金化法(MA)是一种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通过长时间在高能球磨机中对不同的金属粉末和纳米弥散颗粒进行球磨,粉末经磨球不断的碰撞、挤压、焊合,最后使原料达到原子级的紧密结合的状态,同时将颗粒增强相嵌入金属颗粒中。由于在球磨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晶格畸变、位错、晶界等缺陷, 互扩散加强,激活能降低,复合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不同于普通的固态过程,能制备出常规条件下难以制备的新型亚稳态复合材料。

1.2 内氧化法

内氧化法(Internal oxidation)是使合金雾化粉末在高温氧化气氛中发生内氧化,使增强颗粒转化为氧化物,之后在高温氢气气氛中将氧化的金属基体还原出来形成金属基与增强颗粒的混合体,最后在一定的压力下烧结成型。因将材料进行内氧化处理,氧化物在增强颗粒处形核、长大,提高增强粒子的体积分数及材料的整体强度,这样可以提高材料的致密化程度,且可以改善相界面的结合程度,使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1.3 大塑性变形法

大塑性变形法(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是一种独特的纳米粒子金属及金属合金材料制备工艺。较低的温度环境中, 大的外部压力作用下,金属材料发生严重塑性变形, 使材料的晶粒尺寸细化到纳米量级。大塑性变形法有两种方法:等槽角压法(ECA)和大扭转塑性变形法(SPTS)。

1.4 粉末冶金法

粉末冶金法(PM)是最早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其工艺为:按一定比例将金属粉末和纳米增强颗粒混和均匀、压制成型后进行烧结。

1.5 液态金属原位生成法

原位反应生成技术[2](In-situ synthesis)是近年来作为一种突破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合成技术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其增强的基本原理是在金属液体中加入或通入能生成第二相的形核素,在一定温度下在金属基体中发生原位反应,形成原位复合材料。

除上述几种常用的纳米增强制备方法外,还有真空混合铸造法、纳米复合镀法等[3]。

2 纳米增强制备工艺优缺点比较

对以上几种纳米增强制备技术在工艺及质量性能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2.1 工艺复杂性及成本和产量方面

机械合金法:制备成本低、产量高、工艺简单易行,但是能耗高;内氧化法:制备工艺简单、有利于规模生产,但是生产成本高;大塑性变形法: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不可规模生产;粉末冶金法:制备工艺复杂但成熟、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原位生成法:工艺性差、制备成本高、不适于规模化生产。

2.2 制备材料质量和性能

机械合金法:各项性能良好,硬度提高明显,能制备常规条件难以制备的亚稳态复合材料,但增强粒子不够细化,粒径分布宽,易混入杂质;内氧化法:提高增强粒子的体积分数,改善相界面结合程度,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提高,但内部氧化剂难以消除,易造成裂纹、空洞、夹杂等组织缺陷;大塑性变形法:组织晶粒显著细化,无残留孔洞和夹杂,粒度可控性好,但粒度不均匀,增强粒子产生范围小;粉末冶金法:材料性能好,增强相含量可调,增强相分布均匀,组织细密,但材料界面易受污染;原位生成法:材料热力学稳定,力学性能优良,且界面无杂质污染,但增强颗粒限于特定基体中,增强相颗粒大小、形状受形核、长大过程影响。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粉末冶金法技术最为成熟,机械合金法工艺最为简单易行,内氧化法有利于大规模生产,金属液态原位生成法最具有发展前景。王自东[4]等人应用金属液态原位生成纳米增强技术,使得金属材料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塑性也能大幅度提高,解决了增强同时增韧或增强同时塑性不下降这一世界难题。以锡青铜为例:强度从270Mpa提高至535Mpa,延伸率从12%提高至38%,冲击韧性从14提高至39。这项技术成果独立于国外,优于国外,为我国原创。

3 结语

纳米增强金属材料在工程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领域和前景,例如:我国目前建筑用钢约4亿吨,如采用该技术,至少可节约10%的用量,在节约资源,节能减排,提高效率等方面意义重大!其它主要应用领域有:铁路应用的高铁输电电缆、高铁车轴、轨道、车辆走行部分、车钩等需要满足强度要求又需满足如导电性、韧性、耐疲劳性、减轻结构重量等特殊要求的领域。船舶中大量的铜合金泵、阀和管材,材料大幅增强、增韧后可减少用材10%-20%。轧制低于8μm的铜箔用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覆铜,减少用铜、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等。武器装备中装甲用钢、舰船壳体钢、飞机起落架用钢,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要继续开发新型的具有高性能价格比、工艺简单、适于大规模生产且符合我国工业现状的纳米增强制备技术。

参考文献:

[1]郝保红,喻强,等.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一).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3.

[2]王庆平,姚明,陈刚.反应生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江苏大学学报,2003.

篇10

【关键词】柳州;多区域;合作;SWOT分析;策略

随着广西跨区域合作进程的加快,柳州跨区域合作也紧跟步伐。柳州市积极融入北部湾,走进“珠三角”,对接港澳台,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项目230个,合作金额418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9.86%、61.73%。东部地区到位资金334.34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79.87%。其中长三角地区新签项目78个,合作金额97.24亿元,到位资金(含续建)99.02亿元。珠三角地区(广东省)新签项目95个,合作金额210.48亿元,到位资金(含续建)152.27亿元。①然而,柳州跨区域合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缺少区域合作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缺乏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作为依据,与区域合作的联系紧密度不高、合作的规模与水平有限,合作项目单一等。因此,如何加强跨区域合作,展现柳州的独特产业优势,促进柳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内部优势分析

1.1 交通便利

柳州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铁路方面,湘桂线、黔桂线、焦柳线交汇于此,可通往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福建、浙江、山东、陕西、山西等地方。在陆路方面,境内拥有桂柳高速公路(桂林至柳州)、柳南高速公路(柳州至南宁)、宜柳高速公路(宜州至柳州)和柳州环城高速,可通往南宁、来宾、北海、桂林、金城江、湛江、广州等地。在航路方面,柳州白莲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深圳、厦门、武汉、西安、海口、三亚、温州等多条航线。在水路方面,可直达梧州、广州、珠海、香港和澳门等沿海重要港口。

1.2 工业优势明显

柳州是广西工业重镇,现已形成以汽车、冶金、机械为支柱,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汽车工业是第一支柱产业。其中,零部件产业已形成车轿、车架、车身冲压件、车身饰件、座椅、车厢等基本完整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涌现出方盛实业等一批骨干零部件配套企业。冶金工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为主。机械工业以工程机械、空压机、预应力锚具等产品为代表。另外,柳州还拥有两面针集团、柳钢、柳锌、“花红”药业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以及两面针牙膏、金嗓子喉宝等一批闻名全国的产品。

1.3 产业结构优化

柳州工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冶金、机械)优化升级,五大传统产业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正逐步由“354”(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五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制药四个新兴产业)向“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转变。

1.4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柳州市工业园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阳和工业园区、柳东新区等十二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以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为主,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阳和工业园区以机械制造为主,重点发展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等系列产品;汽车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高性能车用发动机、传动轴总成、减震器、消声器、汽车空调、刹车防抱死系统等产品。另外,造纸、制糖、建材、轻纺等工业基地也使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初显。

2.内部劣势分析

2.1 专业人才供应不足

柳州市的高等教育十分薄弱,资源不足,规模有限。根据2010年《广西统计年鉴》可知,柳州市普通高等学校只有七所(即广西工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而工科院校只有一所,没有综合性人文类大学,没有应用科学方面的高层次咨询研究机构(如社会科学研究院)。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学校难以担负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与柳州工业城市地位不相称。

2.2 融资渠道窄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来源。大多数企业由于自身社会信用偏低、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产品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以及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支持力不够等因素造成融资困难。

2.3 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柳州从“九五”期以来开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拥有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它们拥有自主开发的品牌。如,两面针公司利用中医传统理论提出“中药护牙”和“中药护龈”;柳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2002年世界第一台高原型轮式装载机赢得青藏铁路工程的招标。但从整体看,柳州乃至广西大部分企业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数量不多、科技活动人员不足、科技活动经费缺乏等,这些都阻碍了柳州创新能力的发展。据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可知,2009年我国31个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科研活动情况中,广西在“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个数”中排名17;在“专利申请件数”中排名23;在“新产品研发项目数”中排名19。要促进柳州经济发展,必须加强科学技术创新。

2.5 物流体系不健全

柳州市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构成了物流市场,包括:生产服务型物流企业、运输型服务物流企业、仓储型服务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柳州物流业存在许多问题:物流成本费用比例过高、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效率降低、货损率高、物流服务单一、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等,这些阻碍了区域性综合物流体系的建立。

3.外部机会分析

3.1 广西发展战略的实施

2009年12月,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及40个配套文件,明确指出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与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

3.2 经济区全面建设的形成

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为柳州开展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西部面向东盟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西江经济带前沿紧接经济发达的广东“珠江三角洲”,背靠桂西北和大西南,有利于主动接受港、澳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广西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将更加密集,广西将建成以泛北部湾海上、南宁─新加坡陆路、南宁通往东盟国家航空三大通道为主轴,以广西通往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方向运输通道为主线的“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大通道体系,成为连接中国泛珠三角洲、西南及中南半岛最为便捷的国际交通通道。

3.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增长

我国汽车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产销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②我国将逐渐走入汽车社会,迎来汽车消费大众化的时代。我国汽车产业将沿着自主品牌汽车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小排量汽车的重点发展等趋势进一步发展。同时,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它要求装备制造业高效、高精、可靠、集成和同步配合汽车产业的发展。

4.外部威胁分析

4.1 招商引资竞争剧烈

当前,全国招商引资的趋势快速上升,各地区为了获胜采取各种措施,如,成立驻外蹲点组,选拔有招商经验且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从事蹲点招商工作,拓宽招商网络。然而,柳州招商引资工作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参与竞争的能力还较弱,招商引资手段落后,再加上柳州投资环境不完善、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影响外商投资信心,这些都会对柳州跨区域合作造成威胁。

4.2 投资的风险性

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企业投资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如,受国家宏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利率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投资企业的投资到期时所获现金的购买力下降;另外,政治因素的不同、劳工法律制度的差异、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动等也会影响企业投资风险。

5.柳州加强跨区域合作策略

5.1 优势产业合作

近几年,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石油化工、钢铁锰业、高新技术、建材等优势产业。柳州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承接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引进技术水平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大项目,引进高科技生产设备,吸收高科技生产技术,将合作着力点放在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上来,确保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持一致。

5.2 工业园区合作

加强园区跨区域合作、促进“百企入柳”、全方位打响各园区的招商品牌是第一要务。第一,加强园区硬件环境建设,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引商”等方式引资吸引一批国内外民营企业来柳投资,解决融资难问题;第二,聘请专业人士对市场、成本、收益、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论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第三,选择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探索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西江经济带、东盟国家合作对接点,将重点放在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装备制造业上,打造经济合作示范区。

5.3 物流产业合作

随着柳州工业物流需求的旺盛跨区域合作发展物流产业十分重要。首先,培育出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物流集团,形成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其次,加快物流设施建设,引进区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服务供给水平。第三,发展一批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重视第三方先进物流企业的引进。第四,尽快建立在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国家以柳州为中转方的物流市场。

5.4 教育合作

为柳州制造业基地提供高级专业人才是加快柳州工业发展的前提。第一,联合区外专门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第二,通过访问、讲座等形式加强柳州高校与外省著名大学的科研项目交流,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第三,重视柳州高校和外省企业交流,引进优质技术人才,提供经验教育,建立直接服务于“汽车城”的“汽车学院”。

注释:

①资料来源:2010年招商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柳州市招商促进局).

②资料来源:顶点财经(2011-1-11).

参考文献

[1]孙代文.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柳州各级各类教育[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9):5.

[2]黄忠伟.柳州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J].教育经济研究,2008(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