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31 01:3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工程硕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企业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96-02
一、引言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坚实的基础专业的理论、广博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工程专业项目的技术和相关的技术管理工作,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如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中的关键问题[1,2]。
2011年10月,上海电机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了硕士层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电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2016年1月,电气工程硕士领域已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63人。上海电机学院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将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上海市高校内涵“085工程”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培养学生为本,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电气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同时以学校为主体,充分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管理体制,不断提升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丰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法,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是使研究生能够掌握电气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电气工程及风电技术相关的专门知识,能胜任电气工程及风电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等相关工作,并具有承担相关工程项目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和方向,能够独立运用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目前,学校正在以教育部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并积极实践了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区别就是在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上的区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是在相关的工程背景下,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技术工艺和技术手段,培养的研究生能够在相关的工程领域具有独立研究与开发、分析、管理与决策等相关方面的能力。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更多地和直接地依托于相关领域的企事业的工作和研究平台,并通过系统的、完整的项目参与和实践,才能逐步地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二、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施必须紧紧围绕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开展进行。主要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科研创新和团队协同能力,以全面提高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为出发点,结合上海电机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特色,通过研究生自主设计、开发和参与相关研究项目,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建立科研创新的理念,在工程实践中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新的科研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改善研究生学习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学校与企业的联动的实践保障体系建设等要素,各要素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只有将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以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为基础,构建面向企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面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的安排应该有别于学术研究生的课程安排,更加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术报告)和1年的企业实践环节构成。通过1年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正确的专业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深化与专业应用相关的数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系统内容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面向企业实践为导向,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开展了《智能控制》、《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两门专业学位课的企业教师进课堂的项目,从企业聘请专家进学校给研究生教授与课程相关的企业案例,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提升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等综合能力,我校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验内容。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让研究生有较多的机会使用相关实验设备,完成实验项目。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导师研究方向积极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总结报告。并依托上海电机学院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报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与其他科研竞赛等。目前我校已立项30项研究生创新项目,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同时鼓励研究生依托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转化相关的科研成果,并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业能力。
(二)加强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课堂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而企业实践教学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工程项目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区别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实践基地不仅使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到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动态,扩大了专业视野,还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项目中,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我国迫切需要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我国科技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个双赢的合作,通过企业的实践基地,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和研究人员的科研研发能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和工程项目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进行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并进行科技成果的共享,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从而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合作机制。
我校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了各类研究生实践基地24个,其中上海市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5个(包括海外实习基地1个,国内实践基地4个),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19个。我校研究生通过在企业实践基地学习,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近距离地学习到了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最后通过撰写企业实践报告,对学习到的实践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整理,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报告撰写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研究生的职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三)积极发挥企业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校企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导师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两名教师同时担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制订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修订研究生校内课程的学习计划和安排,讨论研究生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并且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同时参与相关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企业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我校目前聘请了52名企业专家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是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企业实践基地里,根据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企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导。这种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是无法通过学校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来实现的,切实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我校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积极完善了学校和企业,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度,通过定期举办企业参观、企业调研、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沟通交流会、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座谈会、参加项目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校、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主动邀请企业导师参加研究生复试、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重要的学术活动,加深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的了解。
四、结语
对于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来说,需要全面研究我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培养路径。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需求驱动、工学交替、定制培养”的培养模式,重点做好企业实践教学、职业资格对接和体适能教育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电气工程学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52―05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称“清华大学电机系”)目前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643人,已经超过该系在校本科生的规模。研究生的培养成为本系教学的重点。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的目标,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缩小与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差距。本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学术交流、注重实践培养和严格规范学位评审等环节所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这些改革措施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的积极效果,和对促进学生就业于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发挥的推动作用。
一 根据就业去向确定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
2006年-2010年问,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就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含工程硕士生)人数分别是226人和397人。图1和图2分别据此统计了研究生的就业去向。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近70%的研究生就业时的首选,“进入主流行业、发挥大才干”已成为大多数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取向。
反过来,为了适应这种择业的需求,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把握其技能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205名毕业研究生的调研和对国家电网总公司、南方电网总公司、区域电网公司、省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发电公司、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电力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用人单位的访问,对包括学科认识、毕业生工作状况、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在内的共9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1 基本功扎实是在后续事业中取得成功的基石,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加强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 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智商+情商”兼修,即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施等各项专业技能,也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
结合这些调研分析结果,本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拟定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位评审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来加强专业教育,综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在规范化的学位评审制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二 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
1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电机系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双语或纯英语教学、促进高水平研究生教材编写等角度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多突出性成果。先后有“现代电力电子学”、“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4门课程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称号。“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研究生学位课重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项目荣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生双语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荣获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完善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包括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完善,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增加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与探索性实践,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适当删减部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课程。我们认为所学课程应为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与先进理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仅要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还需拓宽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了一批研究生课程,新增开设了“磁性物理与电磁检测”、“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磁测量原理与技术”、“现代电力系统优化新进展”(深圳研究院)课程。已通过批准开设“电能质量”、“现代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复杂性与大电网安全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了“现代能量管理系统”、“电气设备可靠性工程”、“电力系统广域监测与控制”、“电力系统理论与分析”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由于一方面介绍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另一方面也满足当前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聘请海外学者短期讲学
为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借鉴其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开展“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资助计划”,先后聘请一些国外的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共有100余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了海外学者讲授的课程。表1列举了近年来聘请的国外知名大学来本校进行短期讲学的课程内容。
三 加强学术交流,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 选派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与短期访学
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力度,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短期访学交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电机系已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26人次,前往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2010年和2011年共选派9名博士生进行短期访学交流。表2为清华大学电机系近5年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情况。
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的学生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师从著名教授,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博士生何同学在“IET Generation,Transmission&Distribution”、袁同学在“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林同学更是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的基础上,还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学术新人奖”。
2 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制度,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
为支持博士生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研究进展和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电机系依托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其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影响大的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出成果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专项基金自2009年6月设立至今,已实施资助40名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博士生覆盖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新技术所有二级学科和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学生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又促进了其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如博士生罗同学将与会报告内容完善并在“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文章。之后,该博士生又以此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并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3 改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思想需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孕育。清华大学电机系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的氛围。
电机系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通过组织调研,及时了解研究生所需,定期整理汇总各类学术活动信息。促进二级学科间的学术活动信息共享,以及相近研究方向的深层次学术探讨,使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2007年底创办《学术前沿导读》电子刊物(以下简称《导读》),该刊目前已出版10期。《导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2)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情况:(3)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4)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研究经验等。《导读》主要归纳总结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思路;及时准确、分门别类地归档记录系内教师、研究生已有的与最新的学术方向与研究成果,并定期。《导读》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它很好的起到导引作用,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将初涉学术科研生涯的研究生导引到更广阔的资源、获得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最前沿的学术环境中。
4 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博士生论坛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非常重要的平台。清华大学电机系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安排博士生导师会议在博士生论坛期间召开,既使老师们参加了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同时也保障了更多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生论坛并对博士生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为全系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博士生论坛每年组织一次,每次有120名左右研究生参加论坛。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每次都有10余位至20位博士生导师参加。
以“聚焦行业热点,关注学术进展;着眼学科交融,开阔思想视野;感受学者风范,品味学术人生”为宗旨,清华大学电机系于2004年推出“行家行话”学术活动品牌。该活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现已经成功举办23期。每期的嘉宾均是电力行业内的著名专家或业界精英,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大型电力企业技术专家等。
清华大学电机系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积极组织召开访学报告会,安排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归国的访问学者、公派出国生、短期访学生,向全系师生介绍他们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访学经历。访学报告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 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从2009年起,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个新的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是我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对于这种新的类型,如何制定好培养方案,特别是如何突出“应用型”特色,值得各个学科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有关学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清华大学电机系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成此目的,需要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体验和实践。清华大学电机系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推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系统性、学科交叉性及知识前沿性和企业在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和高水平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电机系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协议。清华大学电机系每年将选拔一批以专业型硕士生为主的研究生,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合作研究,研究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直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仿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工作站的建立是对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很好保障,必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 规范学位评审制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预审查制度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实行《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两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该办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行修订,从而完善了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
2009年,从工程硕士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率先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复度审查。经过对最近两年答辩的近40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的重复度审查,结果表明该项审查对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2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送审评阅、答辩过程
自2006年年底起,清华大学硕士答辩改为集中答辩,给答辩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论文评阅人的聘请、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硕士生和导师及答辩秘书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答辩工作的组织安排、导师和答辩硕士生对答辩后收尾工作的认识等都存在一定问题。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度重视硕士生答辩工作的严格把关, “电气工程”学位分委员会2010年9月专门讨论,通过并实施《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对硕士答辩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编写《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秘书工作提示》和《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工作提示》,专门组织召开硕士研究生答辩动员会,要求全系预计答辩的工学硕士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答辩秘书以及全系各所主管研究生工作副所长参加会议。通过动员会,对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全过程、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进行全面介绍,明确提出系级论文预审查、论文送审评阅、论文答辩各环节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结合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实际情况,对答辩各个阶段中主管副所长、答辩秘书和答辩硕士生等相关人员的各项工作及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对硕士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讲解,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但内容要保证质量,同时也要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答辩动员会效果良好,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比以往有所下降。
六 结语
篇3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物理与信息专业、化学化工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环境与资源专业、管理专业、法学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公共管理专业专业、外国语专业、软件专业、厦门工艺美术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
福州大学于2005年开始以筹建形式成立研究生院,目前在校各类研究生已达到8400多人,是福建省唯一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2012年12月福州大学研究生院的正式成立,为推动福州大学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安全管理;电气工程;管理;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一、安全管理在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性
电气工程是一项投资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工艺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的危险源众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项目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电气工程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采取一定的方案来保证在施工过程各方面的人员与机械设备的安全,从而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面对新的形式、新的任务、新的环境及新的发展,电气工程施工企业做好安全质量管理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对进一步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安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好了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保证电气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性的重要内容。
二、电气工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1、电力线路检查
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安全,就必须首先要对工厂电力线路进行安全检查,因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线路,在电能输送中,电力线路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建筑施工总体来看,却没有对电气工程加以重视,忽视对电力线路进行安全检查,并且也没有重视电力线路的运行维护,从而降低个别区段线路的安全性,从而增加电气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一定要对电气工程施工中加强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恶劣天气,如大风暴雨等,则要临时增加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次数。
2、设置漏电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安全,就必须坚持“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以及三级保护等管理原则,要选择符合相关国际标准的漏电保护器,在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总配电箱以及分配电箱,至少要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安全,对施工现场实施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并且,设置的两级漏电保护器,一定要合理配合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以及额定漏电动作电力路,使两者之间能够保持平衡,从而能够实现分级保护的功能,从而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安全。
漏电保护器的安装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将其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又或者装设在分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同时还要保持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的大小,一定要保证不能超过30mA,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也要得到保证,要在0.1s以内。
3、保证安全电压等级
安全电压指的是在没有佩戴任何防护设备的情况先,与电压接触时不会对人体中的各部位造成损害,根据我国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全电压值的等级有5种,有:6V、12V、24V、36V、42V这五种。同时相关标准规范中还做出以下的规定:如果电气设备采取的安全电压超过24V的时候,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直接接触带电体,从而保证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使工程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保证质量。
4、其他重要内容
1)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安装以及设备的防护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电气设备的安装位置以及配电分级等事项,全部都要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严格的操作,要由专人对其进行操作,并且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也要有专人进行检查,并且还要对每一次的维护保养检查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参考;
2)要想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就必须要保证电气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符合要求,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所有的电气设备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在培训过后还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之后取得上岗证书,才能上岗。并且,其他相关的用电人员等,一定要保证他们掌握基本的用电知识,以及还要保证他们完全清楚所用设备的性能以及操作原理,从而杜绝人为因素引起事故,保证安全管理。
三、如何提高安全管理在电气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有效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针对以往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对施工人员进行讲解,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措施,并要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根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将施工人员的职责、用电的规定和漏电保护的内容进行制定。在电气工程的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按照制定好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约束其施工行为,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2、加强安全管理意识
电气工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不但会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若电气工程管理不善,将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所以,需要在保证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保证施工的安全。首先要从事故产生的根源入手,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针对施工队伍组成的特点并结合各种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实际有效的安全教育,反对脱离实际,脱离岗位的培训方法,从而针对性的提高个人及整个建设队伍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综合素质。明确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跟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3、加强材料设备的控制
在电气工程中材料和设备是很重要的元素,必须要确保其质量。在电气工程安全管理中,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在材料进场前,做好材料的测试和检验,确保材料合格,完整无损。材料和设备入场后,监管部门需要对材料和设备进行质量的检验和审批,得到审批后方可使用,确保施工的安全开展。
4、电气设备管理跟临时用电相符合
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通常情况下,临时用电利用的供电系统是TN-S系统,其优势为在正常状态下PE的专用保护线无电流,保证装置的安全性。因为PE线不能断线,所以在较远距离的供电干线末端必须要重新设置接地;特殊的场地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分配安全电压等级的供电。保证该等级的电压不会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提高安全施工指数。
5、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一般来说,企业的负责人是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作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充分落实到位,要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在企业的内部设置安全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安全这块的领域,机构负责人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有丰富的现场实战经验,这样好便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同时机构还要负责监督检查工作,便于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一步将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安全组织机构还要负责检查那些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的行为,对行为进行具体的调查和分析,以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6、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员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需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员,负责施工现场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立。另外,安全监督员需要定期的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电气工程的安全知识讲解,加强安全知识培训,讲授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技术要点,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时的手忙脚乱。
7、建立技术交底制度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完善技术交底制度,向现场施工人员和专业电工等讲解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的内容,并讲授注意事项,监督施工操作人员在技术交底上签字,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意识。
结束语
电气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在电气工程建设中牵涉到材料设备、吊顶层内配管、电线管敷设、接线盒预埋、配电箱、导线穿管、防雷接地和连线包扎工作等问题,同时存在安装环境复杂、条件恶劣等情况,给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带来一些困难。因此,为保证电气工程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加大电气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的力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优化安全管理措施,从本质上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每个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勇,董方敏,周学君. 提高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篇5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王秀平(1978-),男,山东青州人,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讲师;王胜辉(1964-),男,山东黄县人,沈阳工程学院校办产业处,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校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04-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企事业单位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实践水平和应用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变化,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原来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以技术应用和企业革新为培养目标的工程型研究生过渡。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正在快速扩大,这类研究生在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应具备实践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这无疑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一直以来,工程硕士的生源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般在职攻读,其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自生产实际,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难题,实用性很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大约60%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具有明显的差别。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也有所不同,体现在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既具有特别要求,同时也体现培养特色,因此加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加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指导实践基地建设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工业技术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企事业单位进行自主能力创新的人才缺乏问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基地,必须首先构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这就需要在学校与企业、导师与学生、学校与导师等多个层面进一步理顺产、学、研合作的思路,要以校内实践基地为基础,加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和构建培养机制,让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都走进企业,到核心部门学习提高;依托导师承担的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努力建设、有效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校内实践基地规章制度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取得学科建设成果和研究生实践经验的综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基地设备比较先进,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技术平台。三年来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共申请中央和地方实验室建设资金近2000万,建设成了9个新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可较好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当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应利用好校内的优势资源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可以亲自动手设计实验,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运行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了保证校内实践基地服务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校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管理、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电气设备运行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教学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由于措施得力、执行到位,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设备维护低费用,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2)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以保证实训教师队伍能够辅导研究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组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参与面向社会的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拉近研究生与企业的距离
校内实践基地除了要满足在校生的实践实训教学外,还应积极寻求校外的实践培训工作,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社会化功能,同时更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参与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生必将带动自身水平的提高。
(1)面向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使之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组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参与,进行实践锻炼。
(2)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由于企业发展或行业技术发展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基地应为企业和行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服务,更为研究生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了解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3)面向企业开展因技术工艺更新、先进设备引进而进行的知识更新和岗位培训,为企业在岗人员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工艺,以及高新设备的操作提供服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必将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三、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开发,有效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日制工程硕士其实就是一种产学合作教育,其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国家下发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实行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机制,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
1.有许多成功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经验可以借鉴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应用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技术革新已经成为各个企业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技术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程硕士这样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培养探索,已经在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美国,大学和企业通过签订合同、项目资助、订货单、捐赠、购置设备贷款、人员交流、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因此,美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发达,研究工作比较活跃,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位体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发达的阶段。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业十分重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德国高校的实践环节大多在企业中完成,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成为德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德国的工科高校教师,同时兼任企业的高级技术骨干,企业的骨干人员也通过讲座形式,积极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教学,企业和学校已经通过这些措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校企合作是达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相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与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能力。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是:既具有本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又了解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既懂得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发挥学校与企业在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作用,开发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符合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保证工程硕士质量与特色的必然选择。
3.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探索
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既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教学管理优势,又要考虑企业的工作性质和总体安排。沈阳工程学院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工程硕士,严格按照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坚持紧密合作、双向选择、共同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方法。
(1)突出知识的宽广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体系,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指导。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与企业紧密联系,因此应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企业需求,突出知识结构的宽广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计划设置和教学安排,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性和应用性课程,成立具有高校教授和工程领域专家组成的校外专家组,对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论证、整改;开展最新技术和前沿科学讲座,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2)积极落实“双导师制”,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沈阳工程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了“双导师制”,这样可以充分融合校内、校外导师的优势,达到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由于遴选的校内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承担着国家和省市的纵向课题;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为技术骨干力量,承担着横向课程和企业技术革新课题。因此,采用“双导师”制度可以根据企业具体需要,选择来自生产实际的具体问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关,加强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校规定导师应经常与学生一起到生产一线进行课题研究,以增强对学生的业务的培养指导。实践证明,“双导师”特别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方式探讨,推进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达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互赢,需要对实践基地运行进行规划和管理。制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调动企业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企业的成本必须要认真考虑。长期以来,企业成本无法得到合理分担,企业和参与工程专家的利益无法切实保障,因此为了积极推进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给予参与人员政策上的保障或者经费上的支持,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其次应丰富合作形式,拓宽合作层面,全方位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现阶段高校建立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政府投资,或者大中型国企参与合作开发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对于求才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基本上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之外。高校应积极开拓合作渠道,寻求合作对象,直接接触一些中小企业,与他们进行培养合作,并为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互惠互利。
(4)学校要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固定好权利义务,共同建设、管理实践基地。高校人才资源丰富,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工程硕士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合作开发,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人才资源。企业可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和管理方式方面提供保证。学校、企业双方的研究生导师都需要有制度约束,定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时解决科研研究和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沈阳工程学院的太阳能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可行的经验。学校要积极争取扩大博士后工作站的专业领域,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建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黄秋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8):194-197.
[2]李晔,王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83-87.
篇6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李伟(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助教。(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15-03
受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全程旁听了本科生的电子学(Electronics)和研究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课程,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其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英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位于英国,是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前来深造,不仅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于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因此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研究英国大学的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组成机构及学位授予
纽卡斯尔大学坐落于英国的第五大城市——纽卡斯尔市,位于英格兰北部,距离伦敦400公里。纽卡斯尔大学创建于1843年,位于城市中心,和英国其他大学一样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整个大学融入为城市的一部分。近几年,纽卡斯尔大学在英国近200所大学中排名20左右,2010年统计的在校学生约为18500名,大学教师及职员4800人,全年总收入£288M。
纽卡斯尔大学类似我国的一些综合类大学,包含理工科、文经管、医学等几大类,但大学管理模式上与我们有所不同。大学下分三个学部(Faculties):科学、农业和工程学部(Science,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人力和社会学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医学部(Medical Sciences)。每个学部下分若干学院,实际上学部是松散组织,学院是实体运作部门。笔者所在的学院是EECE(School of Electrical,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属于工程学部,业务范围包含强电、弱电专业。其中弱电集中在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
就学生攻读学位而言,主要包含BEng、MEng、MSc、PhD。本科生有两种学位,一种称为BEng,相当于我国的工程学士学位。另一种称为MEng,相当于工程硕士学位。完成三年的学业并达到学校的标准即可获得BEng学位,如果再继续学习一年且达到学校的标准,则获得MEng。硕士分为授课型(taught)和研究型(research)。授课型硕士学制为一年,主要进行八门左右的课程学习,最后三个月撰写毕业论文。而研究型硕士学制为两年,课程很少,主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和大多数国家培养模式类似。
二、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机构设置及主要科研领域
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共有72名教职员,其中教师32人,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员40人。只有教师才有授课和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教师职称分教授(professo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三类。EECE设置有教授15人,高级讲师7人,讲师10人。所有教师都具有招收指导博士生的资格。
40名职员中包括4个部门负责人(School,R&BD,IT,Technical),13名实验室技师和IT维修人员,8名行政办公人员,15名助理研究人员(Research Associates)。
通过在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一年访学,感觉这种机构设置有其一定的科学性,运行职责明确、高效。和国内高校相比,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人数少,而各类保障人员配备齐全、职责明确。这样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及其基础研究上,而工程实现及其实验室保障则有各类技师负责,实验主要有RA(助理研究员)或博士生们完成。
该学院招收的研究生专业涉及面比较宽,包括电力、自控、通讯与信号处理、先进传感器技术等。
该学院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电力电子技术与驱动设备、纳米材料和电子产品、微电子系统设计、通信和传感器系统。
三、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分析
1.英国大学学制及学期设置
英国本科生学制为三年,学期设置也与我们国家不同,一年分为三个学期。以2010~2011学年为例,安排大体如下:
秋季学期(11周):10月1日-12月15日上课;12月16日-1月16日,圣诞节假期。
春季学期(9周):1月17日-3月25日上课;3月26日-4月20日,复活节放假。
夏季学期(9周):4月20日-6月25日上课,考试,学年结束。
可以看出,学生一年只有30周左右的在校学习时间,约占全年时间的3/5。而我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约为3/4。所以从学制时间上,英国大学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学习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主要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暑期假期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日后就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篇7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5-03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3 丁雪梅等.实施分类培养 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篇8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负荷建模;风力发电;参数识别
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着莫大的联系。在过去,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更注重主网,采用集中发电、远距离输送的形式实现了大电网互联,有效解决了能源供需分布不均的问题。现今,一方面由于美国、伦敦、印度等国接连发生大停电事故,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能源危机与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关的研究成为热点。不同方式实现发电激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这些电压等级低且可连接到配电网的电源,能够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且能够沿输电网络改善电压的分布。但同时,确定分布式发电电源的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更具挑战。
影响电压稳定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对相关的负荷建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输电网络的建模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负荷建模却发展缓慢。显然,电力负荷模型的建立与改善电力系统仿真精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研究中,配电系统可以看作是输电系统中综合负荷组成的静态元素,如阻抗或恒功率负载,以及动态元素,如感应电动机或恒温控制的负载。如果一个分布式电源连接到配电系统,它的影响可能是相当大的,且在建模时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因此,文章对考虑分布式发电的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方法进行探究,首先在第一部分对电力负荷模型进行归类,然后在第二部分总结和分析典型负荷建模的方法,并针对含分布式发电的系统提出综合负荷建模的改进方法,最后一部分进行总结与展望。
1 电力负荷模型的分类
负荷建模是电流或综合负荷的有功和无功功率随母线电压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数学表达式[1],一般将其分为静态负荷模型和动态负荷模型。
1.1 静态负荷模型。一般来说,静态模型ο低程匦云鹁龆ㄐ缘囊蛩夭凰媸奔涓谋涠变化的系统模型。但静态系统模型的建立只是对系统的一种简化,实际情况下显然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系统。当分析对象的主要特征在指定时段内不发生显著变化,或对整体性质不会造成显著影响时,可以将模型看作是静态的,有助于仿真计算。静态负荷模型的物理意义是,反映母线有功、无功负荷功率随模型的电压和频率的改变而改变的特性。其中,负荷随电压变化的规律称作负荷电压特性,负荷随频率变化的规律称作负荷频率特性。一般用于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静态稳定分析,用多项式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的代数方程来表示。
1.2 动态负荷模型。与静态模型相对应,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模型被称为动态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动态系统模型,一类是离散型动态系统模型。动态负荷模型的物理意义是,反映母线有功、无功负荷功率随母线的电压、频率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与静态负荷不同,一般用于电力系统的动态计算、稳定分析,用微分或差分方程表示动态负荷模型来表示。
2 负荷建模的方法
2.1 负荷建模的典型方法。负荷建模一般通过两种方法实现,统计综合法是通过实验和数学推导得到典型负荷元件的数学模型,接着在一些负荷点上统计某些典型时刻各种负荷的组成,综合这些数据来估计负荷的组成。总体测辩法则是将综合负荷看作一个整体,从现场采集测量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辨识负荷模型的结构和参数[2]。
文献中针对总体测辩法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模型结构。在文献[3][4]提出了一种由静态负荷模型与动态负荷模型并列连接的综合负荷模型。建立该负荷模型,负荷总有功和无功功率的消耗是由静态和动态部分消耗的功率组成,如式(1)所示:
其中a1*、a2*、a3*分别表示恒定阻抗,恒定电流和恒定电源组件的有功功率系数,a4*、a5*、a6*分别表示恒定阻抗,恒定电流和恒定电源组件的无功功率系数。
2.2 负荷建模的改进方法。上文中总结的负荷建模的典型方法,是考虑到负载在传输中的功率消耗,因此可以用静态和动态模型组成的复合负荷模型来表示。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中接入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发电设备,而多数分布式发电中的风电电源连接到配电系统,因此有必要考虑从配电系统输送到输电系统的功率。而上文中提出的复合负荷模型,只考虑了连接到馈线上的耗能设备,如静态负荷和感应电机。现在,有必要考虑注入馈线的功率。分布式发电设备被看作是注入功率到馈线的电源。因此,有必要在含分布式风电的负荷节点上定义负荷模型结构。
文章提到的改进综合负荷模型,其思想是将原始的负荷模型一般化,用异步电机来替代感应电机。电动机负载所消耗的功率或是由分布式发电机提供的功率,可以用异步电机来表示,它可以作为电机或发电机运行。如果电机负载所消耗的功率大于分布式发电机提供电力,就可以表示为一个异步电机,即异步机作为电动机运行;否则,表示为一个异步发电机,即异步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KPM表示的是电机载荷占总功率载荷的比例。在耗能设备作用的情况下,所消耗的功率被假定为正,所以此参数从0(无电机负载)变化到1(仅有电机负载)。为了表示分布式电源供电,注入功率看作是负的,也就是说,KPM的变化区间很宽,例如[-0.9 0.9]。
对于负荷建模,参数调整的思想是尽量减少从系统测量的数据和模型模拟的数据之间的平方差的总和。由此提出负载参数识别的目标函数,如下式(3):
其中,PKM、QKM是测得的有功和无功功率,PKS、QKS分别表示仿真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a和b是改善有功和无功功率匹配的加权因子。
3 总结与展望
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日益增多,电网拓扑结构发生改变,这将影响配电网的运行特性和综合负荷特性,传统的综合负荷模型可能不再适用于描述该区域的负荷特性。因此文章在总结负荷模型分类及典型负荷建模方法后,提出一种考虑分布式电源并网后可用的综合负荷建模方法。这种方法需要获取系统正常运行中或受扰动后的测量数据,通过参数识别来确定一组参数,负载参数识别所需的目标函数已在文中给出,该方法适用于电力系统测量中用来估计修改后的复合负荷模型的输出功率。现阶段,分布式发电尚在研究阶段,暂时没有获取分布式电源实测运行数据的条件。因此,目前相关研究还在理论阶段,未来条件成熟时再基于实测数据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吉利,贺仁睦,马进.配网侧接入电源对负荷建模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20):22-26,40.
[2]杨静.电力系统传输网络与负荷模型辨识及其在电压稳定分析中的应用[D].湖南:中南大学,2012.
[3]汤涌.电力负荷的数学模型与建模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3-65.
[4]汤涌,张红斌,侯俊贤,等.考虑配电网络的综合负荷模型[J].电网技术,2007,31(5):34-38.
篇9
和谐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实现手段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资源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带动高等教育全局发展的重要战略,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主体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是站在民族利益全局高度所制定的重大战略。
众所周知,高水平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质量、高水平的管理和一流的硬件环境来支撑。而汇聚创新人才队伍,凝炼创新方向,突出办学特色,是走向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这些都要靠一支又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去实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和谐的创新团队是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创新团队就成了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重要保障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交叉特色十分明显。无论小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绘就,还是宇宙飞船上天遨游,都是各行各业广大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与支持的结晶。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十分重要,团队的和谐更加重要。国家要发展,科技必先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有重大创新项目的支撑,而能够完成国家重大创新项目的必然是高素质的创新群体。因此,和谐科技创新团队是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重要保证。
创新团队和谐的内涵
这里的和谐指4个方面:首先,是创新团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我们要对外部的环境有所了解,即在支持、鼓励什么,要与外部环境合拍、和谐;其次,是创新团队之间的和谐。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学院会有很多创新团队,各团队之间要相互支持、借鉴;第三,是创新团队内部创新人才之间的和谐。各种创新团队里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之间更需要拧成一股绳加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第四,创新人才与为其服务的各界人士之间的和谐。作为创新团队里的单体个人,需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一方面代表自己,同时也代表自己所在的团队,因此需要与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氛围。
创新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源于3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国家需求。围绕国家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需求,结合我们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特色,认真分析围绕这些需求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做哪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能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创新。
第二,问题导向。即在研究中,根据企业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很快就会产生创新思想。
第三,思维延伸。看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或某种思维方式,根据自己的职业习惯,引入或嫁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去解决研究问题,我们很多的创新思想是来自于其他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的启发。
和谐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这里以我本人所在的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的创新团队建设实践经验为例,分享和谐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
河北工业大学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创新团队的实践
河北工业大学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河北省唯一进入与科技部共建的培育基地。
(1)关于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传、帮、带作用
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由老、中、青三代科技工者组成,在这里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对团队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所在的电机系电器专业,老师都是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科生,也有苏联专家培养的研究生,他们都很优秀并十分敬业。
首先老师的自身业务好。这是教授学生的资本。他们出版了许多全国统编教材,出版了凝集自己心血的科研专著,在各级各类重要学会都身兼要职。因此成为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追求的目标。其次是他们的品行。他们严于律己,能够以身作则。比如,在我上研究生时,即便全班只有我一个学生,老师也是一丝不苟地在黑板上推演公式,认真讲授,这对我日后认真授课风格的养成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记得有一位同学考研究生,本来已经达到了录取分数线,但由于该同学在毕业设计中出现了概念性错误,老师坚决取消了他的研究生入学资格。这对于以后的其它各届学生都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其次,无私奉献。老师们由于都很出色,因此到了一定阶段以后都相应担任了一些领导职务,他们除了做大量的行政工作外,几乎节假日不休息,都用来继续做研究和培养学生。很多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科研成果,在鉴定和报奖时让年轻教师或学生作为第一主研,这不仅对年轻人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也对老教师的奉献精神万分感激。
此外,老教师还积极帮助、指导年轻教师申报科研课题,推荐有一定成绩的年轻教师到各级学会任职,这对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中有多人次被破格晋升职称。
(2)怎样做到和谐
在和谐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信任,互相欣赏。能做到这几个“互相”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互相欣赏。例如,我们坚持每周的学术例会和定期的学术报告制度,大家通过报告会的形式汇报工作、暴露不足、寻求支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报告中,老师和学生,长者和年轻人都可以提问题,多次反复研讨,在学问上达到求真的目的。
此外,我们也有一个约定,每一届博士毕业,都提供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目的是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工作,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站在国际舞台登高望远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得回国后更加努力工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俗话说“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在我们的团队里倡导互相学习长处,弥补自己不足,教导大家互相欣赏,对于工作上的缺点都报以宽容的态度;对于学术上的不足,积极帮助,使大家共同不断进步;对生活上的问题给关心和帮助,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在这个无限温暖的集体,更加努力地工作。
团队承担一些横向科研课题会带来一定创收,面对利益,做出贡献更大的老师们从不计较,而是大家平均分配,这对整个团队品格的养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人不能只是为了钱而工作,对学问孜孜不倦地追求,才应成为我们的乐趣所在。
和谐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成效
(1)科技平台建设
1986年电器学科取得我系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电器学科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工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也凭此博士点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得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成为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电机与电器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取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获准生物电工博士授权;2003年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重点实验室成为河北省唯一与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和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学校的本学科。目前,该团队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强势特色学科――电气工程学科。2000年、2002年和2008年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最高奖),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奖。
编写了第一个继电器可靠性试验的国家标准;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了多部本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在国际上本领域国际最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目多次居于全国前列。
团队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许多重大科研项目。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占全校的41%。
(2)人才队伍建设
2人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奖;6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贴;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人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1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6人成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4人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获得省级青年科技奖。一半以上中青年骨干有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半年以上做访问研究或讲学的经历。
(3)学术机构任职
1人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工材学部咨询委员;1人任国家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任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1人任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2人任国家级学会专委会主任委员;3人任国家级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1人任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中国分会主席;3人任电工技术学报编委。多人任省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职务。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作为和谐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成效之一,多年来团队中没有一名专家流失到其他学校。
天津工业大学的创新实践
(1)创新环境与创新成效
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教职员工2300余名。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13个博士点、近50个硕士点和1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以及MBA授予权,50多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自动化与电气控制、环境工程)和3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校拥有很多创新科技团队,这些团队取得了很多成效。
(2)科研创新成效显著
学校于2001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共获得6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在专利方面,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13年申请专利725项,授权178项,年增长30%。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方面,承担多项“863”“973”项目,2013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9亿元,保持年增长30%。2013年学校三大检索论文1200余篇,1区和2区论文88篇。
学校已形成了以纺织复合材料、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特种功能纤维材料、纺织油剂助剂、半导体照明与材料、机电设备集成制造等研究为特色的科研优势,是国内最早开展纺织复合材料研究的单位,研究成功了多项三维异型整体编制的关键技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控制的三维整体编织机等等。在航空航天领域已广泛使用我们的科技成果;我国第一支中空纤维膜组件诞生在天津工业大学,20多年来,生产的多种膜材料、多种规格的中空纤维膜产品在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为我国的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电泳涂装、环保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立了天津高校唯一上市公司――津膜科技,是国内最大的中空纤维膜生产基地,年产100万,亚洲1000余家麦当劳餐厅使用的净水装置就是我们的产品。此外,学校在“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领域发展迅速,成立了天津工大海宇照明等4个相关有限公司,是教育部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学校全面采用电气学院自主研发的半导体节能路灯产品,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科技的同时,学校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产业也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这些校办产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香港凤凰卫视资本市场曾这样评价:“最逆袭学校,唯一非211学校拥有上市公司”。学校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拥有上市公司的高校,市值60多亿,学校拥有20%的股份,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办学资金。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素
篇10
关键词:可变文本;AutoCAD;尺寸标注;属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89-01
图块是一个或多个对象的组合,用于创建单个的对象。在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图形绘制时利用图块可以帮助用户在同一图形或其他图形中重复使用对象,是绘图者熟练灵活运用AutoCAD软件系统绘制复杂图形所必备的利器。例如在装配图的绘制过程中经常会将需要装配的各部件零件图分别以图块的形式保持成单个的对象,然后再逐一进行插入块的操作整合成最后完整的零件装配图。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仅使较为复杂的零件装配图的绘制过程变得更为简捷方便,而且还能够清晰明确的呈现出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次序和配合关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这种图块的应用已经被大家熟知且熟练掌握,而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应用可变文本属性块来简化AutoCAD尺寸标注中一些特殊尺寸的标注过程。
属性(Attribute)是将数据附着到块上的各种标签或标记,它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对象,可包含用户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当插入图块时,系统将显示或提示输入属性数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输入不同的文本数据。属性是非图形信息,但它是块的组成部分,可见,块也可以表示为“若干实体对象+属性的定义”,因此又称之为可变文本属性块。
在机械制图里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尺寸标注,例如斜度、锥度、基准面和表面粗糙度等。在标注这些尺寸时就可以利用可变文本属性块的特性,将可变的参数数值诸如斜度值、锥度值和表面粗糙度值或可变的标志符号诸如基准面的字母表记等定义为属性。这就如同在AutoCAD软件系统中创建了一个新的命令,当每次引用带有附加属性的块时,AutoCAD软件系统就会自动在命令栏中给出提示信息,引导用户输入需要的文本数据。
下面以表面粗糙度的标注为例。
首先,按照图形大小绘制出相应大小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如图一b所示。然后将表面粗糙度符号定义为带属性的图块,也就是可变文本属性块进行标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单击下拉菜单栏中【绘图】【块】【定义属性】的操作命令,弹出定义属性对话框,如图二所示。标记一栏填写表面粗糙度的标识符号“Ra”,提示一栏填写“输入粗糙度”(这一栏的内容将会在插入该可变文本属性块时出现在命令栏中以提示用户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值一栏填写3.2(该数值不是一定的,可根据需要填写,表示在插入改可变文本属性块不重新定义文本数值时,系统默认的数值),高度一栏填写2.5(该数值是指可变文本的字符高度,根据表面粗糙度符号大小进行相应的定义)。
2.设置完成之后,单击属性定义对话框中的确定,然后在绘图区域中指定可变文本的插入点,如图三所示。
3.单击绘图工具栏中创建块的图标按钮 ,弹出块定义的对话框,如图四所示。在名称一栏中输入块的名称“粗糙度”,单击选择对象按钮在绘图区域中选取图三中的对象,单击拾取点按钮并在绘图区域选择O点作为块插入基准点,如图四所示。
4.单击块定义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弹出编辑属性对话框
5.单击绘图工具栏插入块的图标 ,弹出插入对话框,单击确定按钮,并在绘图区域中相应的位置单击,完成插入块操作,如需旋转角度,则在角度一栏填写相应的旋转度数。
6.以上操作将表面粗糙度符号保存为带可变文本属性的块,此块为内部块,只能在该dwg文件中进行相关插入操作,若想在其他dwg文件中也进行插入该块的操作,则需要运用写外部块的命令WBLOCK将表面粗糙度符号保存为外部块即可。
同理,诸如斜度、锥度、基准面等其他的特殊标注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来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方法可以将这些特殊的尺寸标注以块的形式定义成单个的对象,方便反复使用,同时可变文本的属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定义不同的文本,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而不用在每次需要标注的时候重复进行标注符号的绘制和文本的添加。可见将可变文本属性块应用于AutoCAD尺寸标注中可以明显提高标注的效率,更加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张轩.AutoCAD 2004三维设计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电气工程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