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30 00:2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硕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硕士

篇1

通过对现代艺术设计与科技、资源再利用和常用材料三方面的正面论证以及借低碳之名行炒作之事实的负面论证形式来突出“低碳”理念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就是形成了“低碳”艺术设计形态——“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这一论点。

【关键词】“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低碳”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引言

“低碳”一词自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以来,已经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刮起了一股“低碳”之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设计理念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最为突出。“低碳”的意义无非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在本质上也是如此,但就表现形式而言却又有所不同。低碳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其实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新的艺术设计形态——低碳的现代艺术设计,具体说是指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和技术的同时运用一定的设计理念,巧妙地从现有材料中来提炼设计元素,并以精练、纯粹的设计语言,来创造一个具有当代艺术内涵和精神的绿色设计。“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作为现今艺术设计发展的主潮流,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结合

低碳设计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科技的运用。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设计的发展,其在现代艺术设计里是低碳设计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一)运用科技手段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科技的运用是必然的,而在低碳风潮掀起的现今,科技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建筑领域,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5%,所以科技的使用在这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低碳理念而言,在建筑行业要想实现低碳化,首先就应该解决建筑设备对电力和燃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而解决的手段就是科技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如最近世博会上英国的零碳馆,其设计和建造主题就是零二氧化碳排放,向人们展示的就是一个零碳的未来。这个展馆集中体现了世博会的“低碳”主题,可以说科技对能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场馆中,空调使用的是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能的联动能源,通过安置在屋顶上的22个色彩鲜艳的三角形风帽,将室外风动力转化为室内建筑通风的动力,从而免去了传统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并在外界风力不足时,通过来自光电板收集的能量进行通风。这种通风方式使能耗降低为常规系统的1/5。而在零碳馆的地下埋着一根细小狭长的管道,可把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通过馆内的水源热泵装置,为游客送来徐徐凉风;在零碳馆最北面,有一套生物质锅炉,可把剩饭剩菜即时降解,转化成电能和热能,而被系统处理后的产品还能够用于田间生物肥。而这个展馆的外观造型并没有因为要体现低碳而忽略了设计元素,从外形来看,零碳馆更像是两栋造型别致的“小别墅”,而不是展览馆。它的外墙主要为黑白两色,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屋顶22个色彩鲜艳的三角形风帽和屋顶充满绿意的空中花园。这在各国的特色场馆中显得十分低调,但更为人性化更为低碳化,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当然,科技对现有资源的运用在其它现代艺术设计中也是都有着突出的表现的。

(二)运用科技手段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在如今低碳潮流的引领下,人们追求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当然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如在工业设计上,人们对于当代低碳理念以及时尚的追求,促使工业设计在体现功能性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时尚元素和低碳元素。就以手机设计来说,手机的基本功能定位在初期就是打电话发短信,随着人们不断的需求,手机功能也不断完善,到目前低碳风的出现,我们的一些高端手机已经如电脑一样可以进行软件的运用,这对我们来说手机设计的发展其实就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低碳设计的一个过程,把多种功能融合为一个物体,不仅在制作上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能耗,而且在环境保护上也起到了低污染,低排放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带动了手机功能的发展,实现了低碳化设计。但反观,低碳化设计也促使手机外观设计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动手机外观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带动了手机界面设计的发展,而手机界面设计在一定时间的发展演变后,已然成为了现今一种新的现代艺术设计形式。所以科技手段的运用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与资源再利用的结合

低碳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还可表现在对资源循环利用上。如在室内设计中对一些老旧家具,可在其表面刷上特定的颜色,再配以一些相应风格的织物和其它软装,打造一个富有情调的怀旧复古风格,也可打造一个时下最为流行的混搭风格,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营造一个环保的绿色空间,充分体现了“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原则;又如在陈设品设计中,东京的艺术家河地贡士就利用旧的、厚厚的漫画书作为介质,开辟了低碳环保的“漫画农场”之“种植技术”,独具匠心地使植物种子以漫画书为营养源,发芽并茁壮成长,以这样的方法让泛黄的旧书再次重新充满生机,使之成为了一尊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品;所以,资源再利用的低碳设计理念不仅节省了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耗,同时在现代艺术设计上打开了人们更为广阔的创意之路。

三、现代艺术设计与常用材料的结合

在现代低碳艺术设计中,要善于寻找和研发最常见材料的美,即利用身边最常用的材料,用合理的设计方法来进行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如在家装设计中,常用的纯棉、棉麻制品,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而棉、麻、木等非人工合成的化学材质,又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至于余下的碎布头也可制成布艺装饰、靠包、首饰袋等。这样,不但节省了购买和运输成本,还将材料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又如在服装设计中,可运用羊毛保暖的特性,在秋冬多选用羊毛做材料,亦可运用丝麻柔滑凉爽的特性,在春夏多选用丝麻做材料,并用现今流行的设计方式来带动人们的审美,让人们接受这些纯天然的绿色面料。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工序成本的消耗还起到了绿色环保的功效。由上述可看出低碳的艺术设计不光是要有低碳的理念还必须要有艺术设计的思想,只有这两者兼备才能真正成为“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但是就目前来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借低碳之名行炒作之事实的风气,这对低碳艺术设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某书法爱好者在博客中这样写到:“我在90分钟内写了83幅书法作品,创下了用纸、用墨的最大节能,单位时间作品产量最多的纪录,我称这种节能为低碳艺术。”在90分钟内完成了如此多的书法作品的设计,对于纸和墨确实是做到了节能环保,但这83幅书法作品确实具有艺术价值吗?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低碳艺术设计除了具有低碳理念外还必须具有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并不是随便一个作品就可以被称为是低碳艺术设计下的艺术作品的。在《艺术概论》一书中就这样阐述过,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多元化的,艺术品所蕴含的价值是一种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种社会文化价值构成的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审美价值整体,其包含了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收藏价值也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成败,其与艺术品的创作者、材料、技术、稀缺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83幅作品与低碳艺术设计下的艺术品意义相去甚远,其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人书法爱好练习下的产物,并不具备一定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如果反过来看的话,这种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是浪费,并没有起到话中所说的节能环保的功效。要想使之成为真正低碳艺术设计的艺术品,贵不在多,而在于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的含义。由此可见,这83幅的书法作品并不是低碳艺术,只不过是一种被冠以“低碳风”之名的莫须有的炒作。所以我们在做低碳的艺术设计时要正确认识其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精彩的“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综上所述,“低碳”理念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随着人们对于低碳这一词的深入认识,“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方式将会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其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将会成为可持续发展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吴建中.上海世博会看点[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篇2

关键词 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 质量监督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Master of Arts (MFA)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HUANG Qin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Management office Wuh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s,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Arts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ory teaching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relative to the academic graduate degree typ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graduate degree in art education training management of biased perception of inadequat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s not perfec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o enric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change teaching idea foundation condition specifi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so on.

Key words master of art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management system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上偏重理论传授、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是相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与公共管理类(MPA)、工商管理类(MBA)、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等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办学宗旨一样,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开设目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艺术理论基础和高水平创作技能,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目前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学科发展不断拓新、学位类型不断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新局面,满足社会各界对艺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通过并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实际为例,反思、分析了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管理中存在的实际情况,以期找出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

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5]9号)并颁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相关说明。2005年5月,首批32所研究生单位获批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5年7月,为加强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首届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经过近几年平稳、快速地发展,目前,全国开展艺术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教学单位已经达到102所。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初步规模。但是近年来,随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1 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存在偏颇

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严重制约了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开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的学校规模,还是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数量等方面来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专业学位教育及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显得分量不够。

本文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在艺术类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社会对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普遍认识不足是制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MBA、MPA、Mpacc、JM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名称在大众范围内已经耳熟能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FA)在社会上的享誉度却显然不足。除了知名度不够以外,很多人还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理解上存在偏见与谬误,认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如学术型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含金量”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始终影响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1.2 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专业学位的整体发展历史较短,最早设置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始于1990年,后经论证批准了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农业推广、公共管理硕士等一系列专业学位,与这些专业学位相比,艺术类硕士(MFA)于2005年才获批,设置的历史较短,在培养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基础条件不完善特点。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础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使用教材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就目前国内各培养单位所使用教材来看,教师们受掌握资料所限,编写时间仓促、经验欠缺等原因,不少教材虽然大量借鉴了国外艺术类硕士的教材与案例分析,但是明显带有“拿来主义”倾向,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有些教材则是在国内原有艺术教育相关教材基础上做的一些修补,内容重复、资料陈旧的问题突出。

二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办学模式的要求,案例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诸多优点更加适合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从国外知名学府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哈佛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等都有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目前,我国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案例教学在教育培养环节的缺乏在所难免,未来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不断创作出贴合时代要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丰富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

1.3 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从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来看,入学、课堂、毕业等多个教学环节存在疏漏,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从入学的招生形式来看,应试现象较为突出,不少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考试的目的存在盲目性,个别考生以获得硕士学位为努力目标,往往为考研而考试,而并非出于对艺术事业的追求。而在录取过程中,不少招生单位以初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复试成为一种形式,一些初试成绩不佳,但极具艺术天赋、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往往被“拒之门外”。在教学环节,受师资力量、学科基础、办学条件所限制,一些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未能根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培养方向来确定,所开设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不强。

1.4 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就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而言,与其他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体系基本相同,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进行评估。但是,由于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才刚刚建立,各个办学机构的发展时间普遍较短,所以,近年来新成立的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只对少数院校的专业学位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查评估,相关部门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评估检查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因此导致部分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质量观念和危机意识不强,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能严格把关。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今后必须尽快严格完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1.5 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

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的品德思想、治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水平都有着较高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建设理念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由于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现有指导教师数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增加的局势,在某些院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且,不少授课老师为传统的理论科研型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课堂经验,但知识结构的陈旧、与社会艺术市场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社会艺术实践的发展情况,失去了本应有的教学价值。此外,还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总体数量和梯队建设不足,难以适应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属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其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输出规模,其面向应用型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目前在我国加快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亟待在借鉴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发展战略与应对措施。

2.1 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

教育实践学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仅仅通过传授教学知识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注定是低效率的。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践也告诉我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专业学位教育的推广可能带来盲从、“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果。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基本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从根本观念上树立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教学理念,克服传统观念中的偏颇认识,摒弃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陈旧观念,要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类人才迫切需求的客观实际出发,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培养出艺术类各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艺术人才。

当然,这包括转变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的观念、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一线岗位上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用人单位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人才性质的认识。

2.2 夯实基础条件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可以根据各个学校专业特长的优势,在教育部统一规范一般理论指导用书的同时,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专业教材。相关管理部门要规定各学校所编教材要突出艺术类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态势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满足艺术类工作者的现实需要。对于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参考借鉴国外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拓展、修改和完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把有现实针对性的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和质量。

2.3 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专业学位教学过程管理是指教学管理者依据教学管理目标,按照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过程。只有在坚持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严格规范教学管理过程,重视教学质量监管与教学评估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管理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自身特点,该专业教学管理过程的重点环节应该是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其中包括对指导教师职责的明确规定、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具体要求、教学行政档案与教学成果档案的完整保存等内容,要结合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教学课堂管理方法。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范制定,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对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并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规范、科学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评估督导机制。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对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办法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借鉴美国高校在招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师时采用的竞争性聘用制度,在遵守严格的评聘程序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各个环节的公开化和民主性,重视社会同行专家对教师职位应聘候选人的客观评价,以使招聘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公正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可以借鉴德国等国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中采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打破单一的师资结构,选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指导经验的校内教师的同时,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类实践工作者一起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职业背景、较强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充实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3 结语

设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无到有,一步步走来,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在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夯实基础条件,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定能让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为我国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的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明勇.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9).

[2]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 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与学位教育,2007(6).

篇3

【关键词】钢琴艺术 硕士培养 讲座音乐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71-03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钢琴演奏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技术操作与实践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理论不足、实践缺乏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是在相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以模式革新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分解、重组、叠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讲座音乐会”既是成果汇报会,也是钢琴艺术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它将“学术讲座”与“钢琴演奏音乐会”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即在舞台上把对作品的研究通过演讲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再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式展示作品的复合形式。因此建立在“讲座音乐会”之上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通过对相关理论与钢琴演奏等学科的有机整合,运用音乐史学理念、音乐音响暗示性的抽象概念、美术具象画面、钢琴演奏实践指导理论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结合,更科学地提升钢琴学科的发展。因此,本文试以广西艺术学院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为例,对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讲座音乐会”的立体呈现

2013年6月6日晚,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这既是一场成果汇报会,也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在讲座音乐会共同展示了莫扎特的作品,从整个音乐会的筹备到现场演出,收获颇大;台下观众皆反映本次音乐会形式新颖,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视觉盛宴。本次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的主角是2011级、2012级的5位钢琴艺术硕士研究生,他们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共同研究莫扎特音乐作品,还针对各自不同体裁和作品表现样式,分别与7位双排键、声乐、弦乐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合作。经过5个月的策划、准备、训练,最终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将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搬上舞台。在内容上,涉猎领域丰富,体裁多样化。包括经典歌剧选段、钢琴三重奏、双钢琴演奏、协奏曲,变奏曲、幻想曲等,囊括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莫扎特对不同体裁、风格音乐的轻松自如掌控的创作才华。在形式上,用语言文字解析、相应画面诠释、作品表演呈现,立体地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内涵,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对讲座音乐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逐一介绍:

(一)讲解部分

讲座音乐会的特色在于“讲座”部分,它是研究生对钢琴相关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1.在整场音乐会的开场之时对整场音乐会进行概括介绍,包括节目构思、音乐作品类型、演出人员、演出目的等,对莫扎特的总体创作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短阐释,对了解“讲座”的意义和莫扎特其人、其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2.在表演每一个作品之前,钢琴演奏者都分别从钢琴在作品中的角度、作用,对作品的创作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讲解,内容涉及作品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作者心理活动、乐曲地位、教学重难点、作品本体分析、弹奏技巧等,弥补了以往对乐曲介绍的空白,不仅展示了演奏者对作品的研究成果,还具有引领观众的理解作品的教育和提示功能。

(二)画面部分

在舞台的左侧采用屏幕投影展示PPT图片,目的是展示作品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给音乐会的音响听觉以视觉补充、联想拓展。具体方法包括:第一,作曲家的照片拉近间距。如在音乐会的概括讲解之时配合莫扎特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提升了观众对作曲家的感性认知。第二,图片背景诠释作品基调。如c小调幻想曲K475的图片背景为繁星蓝色夜空,直接带来浮想联翩的浪漫色彩。第三,文字展示讲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增加理解作品的框架概念。第四,曲式结构图和主题谱例,使演奏的音响与乐谱符号相互对应诠释。第五,对应画面给音乐音响的抽象性与画面的具象性联觉。观众从视觉到听觉对作品有指向性的了解。如“歌剧”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配上欧洲歌剧舞台的油画,画面宽敞的空间感指向作品旋律声音的通畅明亮,气息绵长;画面鲜活的人物塑造与暖色的色彩指向作品情绪的热烈,表现了莫扎特以音乐去赞美人性,追求光明和幸福的音乐内涵。

(三)演奏部分

演奏部分是钢琴艺术硕士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与以往多为独奏单一形式的钢琴音乐会有很大差异,本次音乐会增加了钢琴合作的多样性,尽可能的涉及莫扎特创作的各个领域,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现使音乐会更具魅力,增添听众的新鲜感。从独奏到双钢琴演奏、钢琴协奏、钢琴三重奏,展示钢琴从单一乐器独舞到共舞、与担任乐队角色的两台双排键电子琴的竞奏、与小提琴、大提琴不同乐器间的相互共欢;从器乐合作到与歌剧演唱合作,展示纯乐器音响合作的特色到引领、陪衬、配合歌唱演员在舞台从表情、声音到动作的全情演出。不仅体现了钢琴艺术硕士的钢琴不同角色的应用技能,还能多角度的展示莫扎特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从讲解、画面、演奏等三个部分,观众能够从听觉到视觉形成联觉享受,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全方位的感知,三部分穿插并进,相互补充,共同诠释,形成立体多彩的音乐会形态。

二、“讲座音乐会”新型教学模式的架构

讲座音乐会是教学、演奏、成果汇报的一个平台,它从琴房个别教学延伸到音乐厅,完善了钢琴教学模式,体现出综合性与新颖的特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近半年时间筹备的音乐会在短短1个多小时进行完毕,它要求展现学生对于西方钢琴文化知识架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学科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全过程需要学生厚积薄发,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完备的、可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科相对孤立、能动性不足的缺陷,将理论学习、审美赏析、实践操作三方面结合在一起,不拘泥于只能接受自己导师的“专业门第”观念,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应用能力与音乐综合素质。

现将包括讲座音乐会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讲座音乐会要求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求学生研究作品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主动研究钢琴文献、与钢琴艺术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风格、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以及钢琴教育理论、钢琴教学法等学科知识。讲座音乐会还要求对同一作品进行三位钢琴演奏家演奏版本的研究对比,学生通过研究钢琴演奏家的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将各种乐谱版本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客观准确的音响,科学合理的操作技能去演绎作品。如此主动的理论学习,不仅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也更直观形象,学生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二)审美赏析

审美赏析能力培养的主要是视听能力、联觉能力、立体思维观等三方面。

1.视听能力,即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对演奏操作技术的协调性认知与演绎作品音响听觉的灵敏度,通过观摩名家的演奏视频和接触、储存不同器乐的音色与演奏特色,加上教师在感官上的视听引导,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视听审美能力。

2.联觉能力,是各感官之间形成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现象,在课堂和讲座音乐会的准备中,利用现代多媒体音响与画面课件设计手段与讲授法、示范法,强调使用同时期美术绘画作品的重要性,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语言特点相对应、相比较,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在学生心中形成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互通的整体感官体验,因此也对西方钢琴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在拓展艺术视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3.立体思维观,即将艺术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钢琴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某一个视角对艺术整体进行研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与教学方式的立体化、多样化,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立体式的思维观,使学生突破传统钢琴学习过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为其研究方向寻找切入点。

(三)实践操作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教学的重要指标。演奏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大量的技术、技巧、作品的连贯完整的练习,这个学科特点对于长期从事钢琴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讲早已认可适应,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钢琴的演奏、教学、作品内涵等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确是需要调整适应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把乐曲的色彩、性格、情境等内心的感受形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反复勾勒描绘;对乐谱进行研读、分析,探索适当的演奏窍门,在实践操作练习中不断听辨、调整、修正,再听辨……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赏析能力。这种提升音乐赏析能力的实践操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座音乐会

讲座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往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教案与讲稿写作,包括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对此曲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大量地阅读有关莫扎特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古典时期音乐艺术知识背景,形成的教案和讲稿也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经导师的指导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钢琴教学能力。

二是演奏练习与配合训练过程,涉及2人或2人以上需要相互配合的双钢琴、钢琴三重演奏、协奏、歌剧演唱等内容时,不停地磨合沟通与同步训练,不断调整演奏方式,弥补缺陷,培养研究生钢琴协作能力。

三是由于演奏作品有不同专业的合作,可经过多位导师的指导,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突破导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局限,例如C大调钢琴三重奏Kv548,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的配合作品,在大提琴导师的指导下,钢琴的旋律演奏方面得到弦乐横向拉弦奏法的提示,提升了对室内乐认知。

四是练习与演出场地的变换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与调整键盘控制能力。小琴房、排演教室、音乐厅等不同的场地,空间感与声学要求也不同,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及时研究调整弹奏方式,把声音传递出去。

五是后台布置与准备,培养研究生组织钢琴演出活动能力。在演出之前需有调理地将舞台场地、乐器器材、电子设备、演出服装、背景幕布、PPT教案、邀请函、座位排序等一堆零碎繁杂的准备活动筹备妥当。

六是在音乐会后的总结。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演奏与教学实践的文字总结汇报,在与导师、同学间交流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钢琴应用能力。

三、“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的优势与难点

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优势即难点,因此同时也较大地考验教师的知识背景和讲授能力,在可复制性上还需要注意理论联系的尺度把握,关注教学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2页)

其一,从学科整合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度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及演奏方式。传统教学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钢琴作为技术学科以练习为本,容易出现理论学科与技术实践学科学习分离的现象。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在讲座音乐会汇报中通过演奏者对知识背景的讲解分析和实际弹奏的立体呈现,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活学活用,避免了死读书现象,能全面而系统地深入音乐艺术研究,加强了学术能力。

学科整合的难点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勇于创新,与相关导师合作,合理设置课程,保持与学生高频率的沟通。

其二,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来看:钢琴教学能力与钢琴演奏能力共同培养,赢得应用型人才的优势。钢琴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流向学校,培养教师队伍人才,钢琴讲授教学能力便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之一,讲座音乐会要求学生对曲式内容进行讲解,能够强化学生的讲授能力。从教案编写、弹奏练习、协调配合、后台准备、总结经验等步骤,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更能胜任教师、演奏者、学术研究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讲座音乐会要求导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具备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拼搏精神。难点在于:第一,在整台节目的选择上,要保持选曲的整体性,从莫扎特众多作品中抽选既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要适合每个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演奏特点,需要细致的准备工作。第二,学生除研究自己的作品外,还需研究莫扎特的总体风格,了解其他同学演奏的作品,这样才能增强音乐会的整体效果。

其三,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来看:提升了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整合书面、口头、画面、弹奏的各种审美表达过程中不断悉心揣摩,仔细感受和体会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提升了审美素质;音乐会上要求达到轻松自如的舞台效果,就需要在平时训练中不断强化舞台练习,锻炼台前讲解的胆量,特别是演奏中维持内心平静与兼顾表演情绪的传达,提高了舞台心理素质;钢琴如何与不同乐器合作?对钢琴不同角色的把握?与合作者如何形成默契配合?这不仅掌握了钢琴的专业应用能力,也训练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综合性音乐人才,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立体、系统,更适合新一代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其具有的可复制性,可以延伸到音乐专业的其他学科,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

篇4

【关键词】MFA 文化滋养 艺术实践 艺术信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绘画类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自2009年起,吉林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期间,研究生的培养层面所开设的方向均是以架上艺术为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是造就专业性和创造型的人才。就我国的艺术教育宗旨和实际社会需要来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身来讲,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似乎更加具体和复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绘画类艺术硕士(MFA)研究生培养做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打破形式界限,宽泛的文化滋养是当代绘画类研究生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

绘画的形式特征与艺术本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特殊矛盾。以媒材和手段来划定艺术种类的界限、区分艺术家的特征,亦或以这样的方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缺乏以及对技术、手艺的热衷。只有打破媒材的界限,突破形式特征的束缚,在技术的实践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才会造就更为优秀的艺术家。

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当代绘画各种艺术形态的有效构建和综合化探索,使学生在创作中多维度地考虑到艺术与物质文明、科技文明间的流通与结合,打破原有的形式界限,实现艺术观念的充分表达。这种培养方案不仅为学生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而且使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在多媒材的综合化探索基础上,体现出更具独创性的视觉表达。艺术的独创性产生源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增加了创作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以创作实践类课程的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梳理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脉络,充实和完善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架。学院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艺术本体理论课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文、史、哲的基础理论课,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绘画专业的学生将最终投身于艺术市场,为了让其明确学习目标,针对中国的艺术市场有相对整体的认识,学院在课程的框架中增加了艺术市场学、艺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的改革和置换,有效地增强学生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彰显个性特征、寻找理性艺术实践途径是成就绘画的重要方法。

个性体现是衡量艺术家品质和特征的主要依据。这里所说的个性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一种习惯,是思维、行动和艺术表达综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艺术个性是文化视野、视觉智慧和娴熟技艺的总和。艺术个性的彰显表现在作品中,当作品背后人心与绘画作品的形式具有一致性才真实可信。

近年来,学院在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针对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以“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多方面引导,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尤其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三、四学期,学院着重安排了系列的创作课程。学生通过对自身感兴趣的题材、主题、绘画风格等方面的借鉴和整理,进行探索研究,同时梳理了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通过学生们对于题材选择,可以看出其更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发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还在试图探寻一种新的理性精神,即艺术理性精神。艺术理性的自律性使得学生在不断批判、超越既定现实的同时注目未来,通过语言、概念、图像的内在转化达到审美转化的需求。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每位艺术家不可忽视的问题。重视感性与理性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感性情感是构成油画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是作品的血肉及灵魂;理性则是丰富情感的骨架,二者相辅相成。感性与理性情感的交织可使学生创作出具有伟大心灵感召力的艺术作品。

第三,坚持艺术信念,把握时间规律让艺术发生具有多种可能。

成就艺术的条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熟都需要以时间作为代价。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多、更有效的尝试是提高品质的最佳办法。能以时间线性的考量看待自我艺术成长的艺术家,最终会获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任何社会体验与尝试都具有丰富自我文化经验和艺术感悟的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在国家提倡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艺术生态。

现今,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个人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并行机制,不仅在校内给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座、研讨等学术交流平台,还鼓励学生体验和参与各种大型展览、评选、青年扶持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学院更多地希望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磨练艺术创作能力,积聚艺术创作能量,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青年艺术家的要求有所不同。只有那些努力表达时代气质,愿意尝试更具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并且努力学习传统,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的艺术作品。

吉林艺术学院自2009年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以来,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前沿性、当代性的MFA教学模式。针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的特殊性,学院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要根据培养目标正确认识自身与专业方向的差异,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有指向性和创新性的精学和泛学内容并付诸实践,促使学生艺术观念的养成和创作表达方式的自我生成。在创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媒介、语言的认知和应用,最终形成以宽泛的文化滋养为教学背景、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生成为目标、以培育学生艺术信念为核心的MFA培育模式。

篇5

1、封面

2、目录

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4、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5、正文

6、全文脚注

7、参考文献

8、附件

9、 封底

二、论文各部分具体要求

1、封面:应包括论文题目、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本人姓名及学号、论文完成日期、指导教师及职称等内容,统一用打印方式。

2、目录:包括摘要、引言、各章节标题、文献附录(包括图目、表目、谱例等)及其所在页码,依次编列。

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硕士论文的中文摘要1000-1500字左右。摘要应说明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力求语言精炼,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为便于文献检索,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须符合《汉语主题词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图书馆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规范。

4、英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内容须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以便于国际交流。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3-5个)。

5、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正文篇幅一般为15000-30000字左右,其中,理论专业字数不少于三万字,正文部分一般包括:

(1)绪论:或称序言、引言,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指明论文的研究范围,要求对该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文献综述。

(2)本论: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包括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论点要求有新见解或新发现,提出新观点;论据要求充分翔实、准确可靠;论证过程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概念明确、逻辑严密。能体现出研究者本人自觉而训练有素的方法论意识。文字表达力求规范、准确和流畅。

(3)结论:论文应有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和作用。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导师或其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6、全文脚注:凡引用或转引他人观点或文献资料,均应如实说明、详加注释,力求准确、客观。文章所有注释及引文出处一律采用脚注。要求注明作者、文献名、来源(期刊名称、年份、期数、页码,书籍需注明出版单位、年份、页码,网上资料需注明网址和时间)。

7、参考文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只列出自己阅读过、文中引用过、正式出版和发表的文献资料。要求注明作者、题目、来源(期刊名称、年份、期数,书籍需注明出版单位、年份)。外文文章应列出原名。中外文献分开,中文文献按著者姓氏笔划排列,英文文献按字母顺序排列。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8、附件:第一手资料或新发现材料要求以附件形式提供。

10、封底

三、论文的书写与排版要求

1、本规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为基准制定。

2、提交纸质文本和与之一致的电子文本。电子文本用WORD软件编辑保存为“。doc”格式文件。纸张与版芯均采用WORD软件的默认值,即:A4纸张(210mm×297mm),上下边距为250mm,左右边距为260mm.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统一格式,用A4标准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正文中的附图和谱例必须为插入的电子文本。

3、字体要求:中文字体统一使用宋体,英文字体使用Times New Roman.

4、字号要求:

正文中的一级标题:小三号字

二级标题:四号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

四级标题:五号字

标题一律用粗体(Boldface),标题体系须一致

正文一律用五号(10.5号)字,1.5倍行距

引文一律用五号(10.5号)楷体字,1.5倍行距

脚注一律用小五号楷体字

篇6

【关键词】函数;数列

一、会用函数知识解决数列的问题

既然数列可以看出特殊的函数,那么能否用函数的知识来解决数列的一些问题呢?

例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n2-4n+6,求Sn的最小值。

分析:由于数列可以看成特殊的函数,那么Sn就可以看成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由对称轴n=2,可以快速得出这个数列Snmin=2。

例2: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25,S9=S17,则此数列前多少项和最大?

分析:由于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的Sn=An2+Bn,由题可知这个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n=13,所以前13项和最大。

反思:上面两个题目利用函数的知识都可以快速的解决,简单方便,但是这边涉及到的对称轴恰好是整数,若不是整数,就需要我们抓住数列的特殊性,避免发生错误。

例3:在数列{an}中,a1=1,a2=5,an+2=an+1-an(n∈N*),则a2014=

解:法一

通过递推关系式,可以一一列举出等,由此发现这是一个以6为周期的一个循环过程。所以只需看2014中有几个这样的周期就可以了。

法二

由题意,其实告诉了我们f(n+2)=f(n+1)-f(n)的抽象函数关系式,且n∈N*,

f(n+2)=f(n+1)-f(n) (1)

令n=n+1

f(n+3)=f(n+2)-f(n+1) (2)

(1)+(2),得f(n+3)=-f(n)

令n=n+3,得f(n+6)=f(n)

从上式可以看出此抽象函数以6为周期且每隔两项的值是相反的,还可以得出每个周期的和为0,同样可以得到

法二很巧妙的利用了抽象函数的知识解决了数列的问题,使得此数列的特征更加明显,解题也更加规范。

二、抓住特殊性,精准做题

在利用函数知识解决数列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数列的特殊性而导致错误。这时候一定要认准数列的特殊性,抓住其本质,才能做到精准做题。

例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n2-5n+6,求Sn的最小值。

分析: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但是这个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n=2.5,由于数列的特殊性,n只可取正整数,当n=2或3时,Sn都能取到最小值0。

例2:已知数列{an}是递增数列,且an=n2+λn,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

法二

an=n2+λ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根据函数图像的单调性

只需对称轴满足:

即λ>-3

反思:解法一根据数列单调性的定义,转化成恒成立的问题。解法二利用函数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批阅过程当中,学生出现了错误答案,究其原因,是只考虑了而得来的错误答案,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抓住数列的特殊性,与连续函数图像的区别。

例3:设,且{an}是递增数列,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错解:把此数列完全等同于分段函数,只保证了分段函数在每一段的单调性和在分段点处的递增性:{an}是递增数列

由于没有考虑到数列是个特殊的函数,自变量n∈N*,对应的图像为一个个孤立的点,所以在分段点处不需要考虑绝对的递增性,只需保证a7

{an}是递增数列

篇7

协议方:甲方(接 受 进 修 单 位): ______大学

乙方(丙 方 所 在 单 位):

丙方(_____师大录取考生):

为满足中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根据______大学和______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协商,南师大同意接受______师大____级部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进修课程。经南京师大、______师大、考生所在单位及考生几方协商,现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丙方在甲方进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累积时间一年半到二年,该阶段的学习和管理按甲方的教育硕士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丙方付给甲方进修学费总额为______元整(¥______),其中第一年进修费______元(¥______),第二年进修费______元(¥______),每学年开学报到时付清。如丙方不能在报到前付清进修费,甲方可拒绝丙方听课。付给______师大的学费(含论文指导费和答辩费共计______元¥______),由丙方赴______师大报到时缴纳。

三、丙方在甲方进修完规定的课程,由甲方负责将丙方的成绩等学习档案及时转送______师大。

四、乙方应主动配合做好丙方的进修和管理工作。若丙方在学习期间因生或学习成绩不合格以及其它原因中途需停止进修的,由甲方根据有关规定与______共同处理;丙方停止进修后,甲方不退还已收进修费,也不再收取下一学年的培养费。

五、丙方的论文指导和答辩必须按______师大的统一规定进行,丙方在甲方修完课程后必须到______师大报到。

六、本协议书未尽事宜可由三方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均不得中止本协议,否则将依法追究违约责任。

甲方: 乙方:

负 责 人: 负 责 人: 丙方(签字):

联系部门: 联系部门: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篇8

协议方:甲方(接 受 进 修 单 位): ______大学

乙方(丙 方 所 在 单 位):

丙方(_____师大录取考生):

为满足中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根据______大学和______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协商,南师大同意接受______师大____级部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进修课程。经南京师大、______师大、考生所在单位及考生几方协商,现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丙方在甲方进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累积时间一年半到二年,该阶段的学习和管理按甲方的教育硕士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丙方付给甲方进修学费总额为______元整(¥______),其中第一年进修费______元(¥______),第二年进修费______元(¥______),每学年开学报到时付清。如丙方不能在报到前付清进修费,甲方可拒绝丙方听课。付给______师大的学费(含论文指导费和答辩费共计______元¥______),由丙方赴______师大报到时缴纳。

三、丙方在甲方进修完规定的课程,由甲方负责将丙方的成绩等学习档案及时转送______师大。

四、乙方应主动配合做好丙方的进修和管理工作。若丙方在学习期间因生或学习成绩不合格以及其它原因中途需停止进修的,由甲方根据有关规定与______共同处理;丙方停止进修后,甲方不退还已收进修费,也不再收取下一学年的培养费。

五、丙方的论文指导和答辩必须按______师大的统一规定进行,丙方在甲方修完课程后必须到______师大报到。

六、本协议书未尽事宜可由三方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均不得中止本协议,否则将依法追究违约责任。

甲方: 乙方:

负 责 人: 负 责 人: 丙方(签字):

联系部门: 联系部门: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篇9

1、周三径一,出自唐朝杨炯的《浑天赋》 "周三径一,远近乖於辰极,东井南箕,曲直殊於河汉。"

2、径是圆的直径。周是圆的周长,基本意思为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这是古算学计算圆周率的近似比,后借以比喻两者间差距很大。

3、与"周三径一"相对应的是"方五斜七",方五斜七是工匠讨放正方形的口诀,是说正方形的边长为五,斜边长约为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后现代小说;历史;政治

“多克特罗是美国当代为算不多的一流严肃小说家之一。”193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犹太移民知识分子家庭。受父母影响,他从小就酷爱书本和音乐。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攻读戏剧,后以写作和教学为生,先后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莎拉・劳耸斯学院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院校任教。多克特罗以其创新立异的独特风格吸引读者,他把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交织在他的作品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时代气息。多克特罗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笔会福克纳奖和全国人文科学等诸多荣誉。作品有《欢迎来到哈德泰姆斯来》、《大如生活》、《丹尼尔之书》、《拉格泰姆时代》、《鱼鹰湖》、《诗人的生活:六个故事和一部中篇小说》、《世界博览会》、《比利・巴思格特》、《自来水厂》、《上帝之城》等。

《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的第四部小说,1975年出版。这部作品完美地把史实和虚构融合在一起,引起美国文坛的轰动,并于次年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界奖”,现在成为美国大学文学课程必读小说之一。作者以拉格泰姆作为书名是很有深意的,因为拉格泰姆是一种快速、任性、摈弃严谨结构并不断变调到有些“乱来”的音乐,这就有点像当时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当时美国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进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提高生成效率,然而在这种繁华的表象下面又蕴藏着无限危机。在这部小说中,垄断资本家、企业家、文艺家、、知识分子、平民百姓交错纠缠在一起,欺诈、爱情、、拐卖人口、街头杂耍、罢工等也此起彼伏,可谓一幅喧哗与骚动的美国社会图景。《拉格泰姆时代》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的荒诞性、历史化和政治化,并且运用了后现代的戏仿/拼贴写作手法。

一、荒诞性

传统的小说通常都强调故事和情节的完整性,叙事角度的统一性,这就是德里达所说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倾向,“即相信世界存在着作为真理本源的最终现实或中心…… 这种渴求中心的倾向必然导致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因为在一个统一体中确立一个中心自然就意味着另一项被去中心。”德里达在其《人文科学里的结构、符号、游戏》中写到:“这种结构的组织性限制了结构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由嬉戏的内容。”而后现代的小说则打破了这一传统。在叙事结构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消解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幻想虚构的境遇、荒诞不经的内容和逻辑混乱的片断表现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和人生。在艺术手法上,后现代主义取消了作品的中心意义和逻辑一贯性,通过文本中的前后矛盾和断裂、情节的随意变更和组合、精神分裂式的表述和极度夸张的修辞手段,发泄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漠视、不满和反抗。

在《拉格泰姆时代》这本书中,多克特罗虚构了三户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即中产阶级的白人家庭、犹太移民家庭和黑人阶层。小说先展现中产阶级的白人家庭的情况。“父亲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制造国旗、彩旗、花炮等表达爱国热忱的产品积攒起来的。” 他喜欢探险,参加过著名的彼利北极探险;“母亲”是家庭主妇,经常勉为其难地满足“父亲”的强烈性需要;“母亲”的弟弟“是个孤独、内向的年轻人,常常被人认为缺乏自知之明”,然而又疯狂地暗恋上了当时的大美女伊芙琳・内斯比特,并为她而失魂落魄乃至堕落;小男孩是个不被人理会的孩子,喜欢看报纸和胡迪尼的杂耍表演。小说到了第一部第3节叙述角度突然转移到犹太移民家庭上,“这家人有妈妈、爸爸和系着短围裙的小女孩,全都住在一间屋子里,也全都要做活儿。妈妈和小姑娘缝制短裤,从起床忙到睡觉,每打可以赚七角钱。爸爸在街头摆摊糊口。”小说的主人公从“父亲”、“母亲”等突然转变为“爸爸”、“妈妈”等,而且作者没用具体人名,使读者头脑一下子很难反应过来,不知此“爸爸”、“妈妈”是否是彼家庭之“父亲”、“母亲”,这体现了后现代小说逻辑混乱的片断性,文本的断裂和情节的变更。小说的叙述角度在“爸爸”、“妈妈”的家庭和“父亲”、“母亲”的家庭间互相转换,到了第二部第21节出现了第三个家庭的代表人物小科尔豪斯・沃克,他是一个有教养的钢琴家,与“母亲”收留的黑姑娘相爱并使其生下了个小孩。要不是白人对他的侮辱,他们就会成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拉格泰姆时代》里,这三个家庭互相关联,体现了混乱中的统一,断裂而又联系着,使小说充满活力。

二、历史化与政治化

琳达・哈琴在其《后现代主义的诗学》中提出:“众所周知,历史与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相互渗透的学科。”然而到了现代,历史和文学被分离为两门不同的学科。“正是这种文学与历史的分离现在受到后现论和艺术的挑战。”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新走进后现代小说,被利用和质疑,琳达・哈琴称这种小说为历史元小说,她认为“真实”和“谬误”不应该是讨论小说时用的词汇。琳达・哈琴在《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学》中进一步提到:“我所认为的典型的后现代方式不仅包含了小说和历史,而且也包含了阶级、种族和国籍。差异和非中心性取代了同一性和中心性成为后现代社会分析的焦点。”

《拉格泰姆时代》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的历史化和政治化。在叙述三户人家命运的同时,多克特罗又穿插了这一时代的历史事件和名人进去。如“父亲”参加了彼利的北极探险;“弟弟”爱上了风靡美国社会的名妓、绝代佳人伊芙琳;曾经风靡世界的脱身术大师胡迪尼因汽车事故闯进那个白人家庭的家中;金融寡头摩根和汽车大王福特见面讨论再生问题;奥匈帝国太子斐迪南接见胡迪尼;无政府主义革命家埃玛・戈德曼在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说后开导伊芙琳等。小说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美国上下,与死亡难解难分。私奔的女子在一阵狂欢的颤栗中丧了命。” 描写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甚至童工的剥削:“在罐头食品厂和其他工厂里,这是他们最容易丢掉手指、把手臂弄得血肉模糊或被压断腿的时候……每年都有上百名黑人被私刑处死,上百名矿工被活活烧死,上百名儿童变成残疾。这类事情似乎都有定额。”还有对工人罢工的血腥镇压;种族歧视更是严重,小科尔豪斯・沃克受到消防队员的侮辱,无法用法律等正当途径取回尊严时,决定以牙还牙,制造了一系列的暴力事件。

三、戏仿与拼贴

戏仿利用过去,但又不是怀旧的,不为过去所限制,而是批判性地利用和质疑。它不是毁坏历史,而是铭记历史的同时质疑它,这也是后现代的矛盾性之一。戏仿把各种不同质的片断,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文本或要素糅合到一个没有内在联系的文本的后现代叙事策略,通过把史实与虚构结合在一起从新塑造过去。

在《拉格泰姆时代》里,多克特罗把当时的政治人物、金融寡头、心理学家、文学家等都拼贴到小说里,进行利用和篡改,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讽刺效果。小说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讽刺性的评论,有钱人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某铁路兼焦炭大王的一个怪僻的后代哈里・凯・索”开枪打死建筑师怀特之后虽然被关进监狱,但是他在专门为他设计的如皇宫般的监牢里生活悠然自得,每天都有报纸看,他“不太喜欢狱中的伙食,于是他们就从德尔蒙尼哥餐厅给他带饭。他喜欢干净……换洗衣服递给他……索并没有忘记狱卒们的好意,并以粗鲁而无懈可击的方式表示感谢:他把一张张20元的钞票揉成一团扔在脚下,等他们弯下腰捡钱时就骂他们是蠢猪。”脱身大师胡迪尼在政府自认为“万无一失”和“插翅难飞”的牢房里安然逃出,也是对美国监狱的讽刺。当时的总统老罗斯福也免不了被讽刺一番,这位被称为“伟大的自然保护主义者”在一次非洲狩猎之行中“猎获了17头狮子、11头大象、21头犀牛、8头河马、9匹长颈鹿、47只瞪羚、29匹斑马,还有角马、条纹羚羊、黑斑羚、大羚羊、小羚羊等等不计其数”。金融寡头也在被讽刺之列,摩根和福特组成秘密社团研究死后再生,意图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摩根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大鼻子而“异常满足”,此外,“洛克菲勒称自己有习惯性便秘,常常坐在马桶上考虑问题;卡内基喝了白兰地就打盹儿;而哈里曼则尽说一些无聊的蠢话。”即使是心理学家、文学家等,多克特罗也不放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被拼贴进小说里,被描绘成“德国的一个学家,一个用高深的理论谈论下流事情的性自由的倡导者。” 可见多克特罗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持否定态度。小说里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在作品无人问津,贫困潦倒时,“他开始养成了坐在房间中央一把木椅上的习惯”,并常常把椅子转了一圈又一圈,像个傻子一样。

在《拉格泰姆时代》里,多克特罗通过不同的视角叙述了三个虚构家庭的命运,同时拼贴了历史事件、名人、社会风气等进去,使其相互反应,实现了对过去的重写、对历史的质疑,使小说历史化和政治化,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表面繁华而危机四伏的拉格泰姆时代,让读者反思历史和社会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 [美]E.L.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Z].常涛,刘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1

[2] 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Alan Bass.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