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范文

时间:2023-04-09 12:0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硕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硕士

篇1

1体育俱乐部的设立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体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针对其实践的课程教学,不仅在专业课程上作出相应调整,而且在实习环节上,专门为其建立了实践基地,为体育硕士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除以上的举措外,则着力于提升技能水平、教学能力等实践能力,而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正为此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通过将学生平常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到二级院系下的管理制度,设立体育俱乐部这一正式组织,将最大多数的学生纳入到常规化的体育实践活动管理中,发挥组织优势,同时也正是发挥体育硕士的主动作用,将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提升。

2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2.1研究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高校之中,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域同乡型、学术团体型、兴趣爱好型、利益共享型等,基于这些类型的存在,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在其学习、生活中,往往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在研究生的管理中往往还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也是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专业性质等而存在的,所以,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它是管理研究生的重要命题之一。

2.2整合非正式组织的形式

在整合非正式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发挥研究生群体内最大化的主动性,选择符合他们兴趣、需求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组织在整合过程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组织有安排、活动有成效。而体育俱乐部正是基于研究生群体中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需求和内在动力,根据其群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设立不同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聘请教师及技能水平高的同学作为教练和负责人,进行常规化的教学和训练,提升技能实战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3体育俱乐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整合的优势

研究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往往导致在研究生的管理中,正式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够,而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整合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一是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训练氛围,促进学风的优化和提高;二是可以弥补党团组织管理中的不足,促进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群体间的交流和沟通;三是俱乐部的平台可以锻炼负责人的管理、组织、教学能力,可以提升研究生一专多能的技能水平;四是可以通过俱乐部的活动,发掘素质优秀的人才;五是通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素质,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分类指导。

3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和效用

区别于社会盈利性的体育俱乐部及一般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既非盈利性组织,也非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而是作为学院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并重的体育项目团体。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旨在提升研究生特别是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学院总支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为模式。一方面,总支管理可以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纳入到学院的长效机制和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研究生自我管理既可提升其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也可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俱乐部的参与度。

3.1俱乐部活动开展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有利性

体育俱乐部设立在党总支这一基层组织下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提升。从体训研究生这一层次来看,党员的人数在总人数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性研究——关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体育俱乐部陈鸿俞秋玥(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摘要:自2005年始,我国创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着重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以调整我国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并适应现代体育事业的需求。在体育硕士的培养中,本文特别提出了对其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着力于从我院设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而延伸出此类活动对于体育硕士技能、教学、组织、管理等综合实践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关键词:体育硕士体育俱乐部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3)07(b)-0155-02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党员的高比例,更有利于活动开展中参与的积极性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党总支的管理,更有利于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

3.2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设置和活动开展,注重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倡导在总支管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体育俱乐部项目的开设,根据每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二是体育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教练由学生自己报名,经总支选拔后聘用,并在总支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各项活动;三是在活动开展中,倡导俱乐部负责人和教练充分发挥管理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内部的教学指导、交流活动、技能训练等活动;四是俱乐部成员的参与,完成按照学生意愿和兴趣,自我选择要参与的俱乐部,并通过活动、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俱乐部结合研究生分会,做好每一阶段的活动总结和计划,总结优势,发现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俱乐部活动。

3.3俱乐部活动的效用

篇2

论文关键词:专业硕士,就业,调查分析

在如今这个社会竞争相当激烈的大环境下,只有拥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占有主动权,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发展,同时,人才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文明、经济进步的重要保障,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对社会的迅速发展更是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生的就业过程可以直观的对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检验。

1.1 毕业生的来源

通过对吉首大学近3届毕业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进行整合分析,在 2013、2014 、2015年毕业的硕士毕业生中的生源地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表格显示,近三届毕业生生源来自农村的人数 49 人,占总体的 41%;来自于城镇的人数是 70 人,占总体人数的 59%。而在这些生源当中可以看出,考取该专业的学生从2013年来看,更多的是城镇的学生考取研究生,而到了2014年、2015年,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各占50%。

1.2 就业率

对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3、2014、2015届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近三年吉首大学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已就业人数均已超过占70%,未就业人数只有十多个人。

1.3 就业职业

专业硕士是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就业人才而采取的培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各项体育工作的全方面人才,体育专业硕士的接收单位大多还是高等院校、教学培训机构,有少部分流向国家基层单位、部队、政府机关单位;从就业单位性质的调查来看,三届毕业生体育专业硕士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其他与教学培训相关的的机构单位,高等院校占了47人,其他教学单位占了32人,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两项加起来占了总人数的66.3%,其中有5人进入机关单位工作、9人进入企业工作、14人在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就业单位。

1.4 就业城乡分布

从表1毕业生的来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有一半来自农村,一半来自诚镇,吉首大学地处于四省交界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生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主要因素是被城市的生活节奏、发达程度、文化环境所吸引,对吉首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在城市工作,有78人,占了总人数的74.2%,而选择在乡镇工作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20%,而在农村工作的只有6人,占总人数的4%,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完成硕士学业以后回到生源地工作的只占了一小部分,而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在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回生源地所在的城市进行就业。但是硕士研究生对于城市工作的热衷,也给城市就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2 影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需求对就业的影响

篇3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体育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体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领域逐渐分化成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中,公共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远远超过了市场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体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研究的对象是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论文,隐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学位论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选题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第一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内容或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选题的“三要素”构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成为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笔者査到2002?2012年间710篇有关体育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总数的71.4%;涉及市场管理的203篇,占总数的28.6%。

在本文中,笔者对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为体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间,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高峰。从主观上看,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必然增加;二是体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体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巳进人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⑴。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巳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5.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5.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6.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体育学 硕士研究生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和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体育类研究生的学习也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二、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问题

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整个学习质量。多数体育研究生在规避了本科就业高峰后仍然信心不足,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在考研动机和学习动机存在认识误区。调查结果表明,33% 的硕士研究生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62.6%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这一组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已经较严重。从目前体育研究生的考研动机基于增加就业筹码,学习动机不明确,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情况。

(二)学习品质问题

在科研方面,学术不端与失范现象在研究生中日趋盛行,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来看,存在诸如论文质量不高,论文复制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反映研究生学习品德生活化取向明显。

(三)自我认知问题

部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过高估计。一些研究生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而现实社会又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这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据调查分析,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健康水平要低于全国成人水平。民族传统体育学心理健康程度最高,运动人体科学较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因对自己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学习质量提高。

(四)角色定位问题

就业定位教师的体育研究生,对安排的研究任务能保质保量完成,并能提出一些创新点。就业定位于仕途和商途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期望在商途、仕途上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不管处于对自己什么样的定位,硕士学位都很重要,是否有真正的学术训练并不在乎。多数高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对于体育学科研究生的要求是以教学训练为主,势必造成与社会需求无法顺利接轨。这些问题反映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

(五)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问题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具备学术能力,还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提高综合能力和丰富知识。然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只有在本科受到专业训练,技战术水平不高,导师比较重视理论的培养,轻视技术学习,致使本专业的学生技术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体育学硕士知识的匮乏和综合能力不足,致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三、体育类研究生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明确挑战程度

体育研究生在入学前相关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目标清晰。在学习时间,阅读书籍,写作方面有定量或定性的要求,注重过程,重视效果,明确自己在学业上的困难与难度,找寻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二)积极合作学习

建立学术团队或者课题小组,定时定期进行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分享在学习上的观点与问题,集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相关的学术训练与技能训练。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下,在校的研究生要转变观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学习和研究。

(三)加强师生互动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但是导师在学术研究有着更多丰富的经验,导师应该与体育研究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氛围。

(四)丰富学习经验

提供更多教育实习机会,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进一步开拓跨学科及跨学校的学习活动,确保教育质量,提高整体素质。

(五)校园环境支持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与奖励制度,在与体育研究生相关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设施进行完善。例如课程资源、需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场地与器材等等。

四、结语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体育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自己对学习上精力的和投入,对各个方面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很好的处理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关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在将来的事业上能够有所作为,在未来的生活更能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 赵蒙成,刘婷,母小勇.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 (5):77-80.

[2] 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2).

篇5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体育; 课程设置; 教师; 体育设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65-002

当前,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加大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在广大研究生应对繁重的科研压力的同时,许多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逐渐下降,为此,如何积极开展研究生体育教育课程和系列活动,努力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以体育教学为主线、以课外体育为补充,全面推进了研究生体育教育工作,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资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水电学院、农学院的在校硕士研究生共786人,其中,男生451人,女生335人。

2.研究方法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百链”以及“谷歌学术”等数据库,对全国的研究生体育教育情况建立了充分的认识。

通过对公共体育部和研究生部的主管领导访谈,结合自己的亲身执教经历,得出我校的研究生体育教育基本情况,包括各个学院的具体学生数目,得到了关于下一步研究生体育教育改革的合理建议。

通过设计“硕士研究生体育运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按照专业、年级对问卷进行发放。问卷共发放786份,收回765份,有效率为97.3%。此外,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通过两次的调查,得到相关系数为0.92,问卷信度较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情况

为积极探索新型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对研究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并提出了初步设想。此次改革以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和倡导“快乐体育”为目的,着力改革课程项目设置、课程组织形式、场地器材安排等方面。课程设置上,河北工程大学将研究生的体育课设置为选修课,但是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算作研究生部所规定培养中的课程学分。我校设置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瑜伽等。课程组织形式上,要求老师安排有体育理论课、对该体育项目的发展史、技术、战术、规则裁判等内容进行传授,使学生有清晰的认识。而在体育训练课程上,主要为加强体育锻炼的相关技能。该校研究生对于体育设施的供给,同样遵循河北工程大学《场地器材管理办法》和《场地器材使用时间一览表》。对786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5.4%的学生认同研究生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和组织形式,约70.8%的学生对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表示满意。

2.研究生本身参与体育情况

问卷对研究生体育活动的情感认知程度进行了调研。通过表1发现,在被调查的研究生786人中,对体育特别爱好的有152人,对体育比较爱好的有416人,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一般的有 197人,而不喜欢进行体育活动的有21人。广大的研究生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的必要性,并对其兴趣整体较高。共计有76%的研究生表示自己希望通过体育课来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跟研究生本身的性格有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分别为90.5%的男生以及78%的女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体育课程非常满意,此外,在体育教学实践方面,男生在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机能方面均高于女生。

3.教师对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投入情况

公体部的体育教师为了切实引导学生热爱运动、享受运动,积极健身、主动健身,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爱岗敬业、逐渐提升业务水平,这具体体现在每一节课程上各个任课教师亲自提前到场地指导、安排内容。在传授和考察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切实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合理规范和保证研究生的体育锻炼,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快乐运动,享受健康”的体育理念来实施研究生体育教育。通过学生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们充分认同体育教师的工作。通过学生对教师接受度的调查,显示约96%的学生都认可教师的实际工作。仅有5.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教师缺乏对该项运动的技术指导。由此可见,所调查的高校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具有非常高的敬业精神、事业心和上进心。

三、对高校研究生体育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学校公体部在教学中应尽量安排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任务。首先需要完善体育选课程序和方法。其目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满足所有研究生的体育课要求,将体育课由原来两学年选一次专项课,改为每学年选一次。其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通过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的项目内容来实现,我校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在原有15项的基础上,准备再增加5项内容,包括田径课、体育游戏、花式跳绳、百米定向、艺术体操和素质拓展等项目。具体地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以加强身体素质、军体拳、交谊舞为主,从第二学期上体育专项课。此外,在研究生的体育场地器材方面,学校应该将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建设的规划中去,加强运动场所建设,增加对我校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充足的运动资源,通过良好的体育设备和运动环境来激发研究生对体育的兴趣。对已具备的场地和器材,应进一步规划使用,使其井然有序,能够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

2.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为提高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清华大学校长提出了“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以影响清华人强健体魄,坚持体育锻炼。因此,研究生应进一步加强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充分认识到缺乏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危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体育对健身和健心功能的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尤其是女硕士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结合我校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探索新的体育活动方式,努力构建快乐校园、文化校园以及和谐校园。引导学生热爱运动、享受运动,积极健身、主动健身,使阳光体育活动成为研究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为此,增加体育教师人数,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从而在深层机制上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3.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对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投入

研究生的年龄都偏大,他们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因此,要想使我校研究生体育教学课程效果更好,更吸引人,需要进行研究生体育教育的教师进一步开放教学思想,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教学观念,放宽教学手段,放活教学内容,提高执教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进一步提高文化思想素质,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严肃、保守和教条主义抛开,充分遵循研究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因素,从而构建开放式的体育教学。逐渐落实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联系起来的模式,即适当地在教学环节过程中加入研究生健美操比赛、研究生趣味运动会、研究生太极拳表演和研究生的足球、篮球、轮滑等各单项体育比赛。本着“锻炼第一,友谊第一”的原则,切实探索创新型人才的体育教学培养模式,并进一步丰富我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四、结束语

本文从河北工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学生自身参与和教师投入方面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当前我校公体部在研究生体育课程改革、加强研究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体育教师对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投入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编号:HB14TY023)

参考文献:

[1]唐晓义,刘铁军.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1(2):62-64

[2]金凯.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116-118,125

[3]M ahoney C A ,W are J E, Raczek A E. TheMOS 362item Sho rt2 Fo rm Health Survey: II: P sychometric and mental health constructs[J]M ed Care, 1993,31(3):247-263

[4]张丰涛.高校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3):63265,78

[5]Cox D R, F itzpatrick R, F letcher A E, et al. Q uality2of2life ass2 essment: can we keep it simp le? [J] J R Statist Soc A,1992,155: 353

[6]王莉.体育锻炼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心境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45-147

[7]芦忠文.研究生体育参与问题的研究[J]体育世界,2008,(9):21-23

[8]夏祥伟.体育锻炼对研究生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1):42-47

[9]马云.我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体育行为现状及干预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3,3:19

[10]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77

[11]黄永飞,刘冬梅.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02-104,127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大学在校研究生。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高校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的文件、书籍、论文。(2)问卷调查法,在老师指导下,小组成员自行设计对我校在校研究生的问卷,共100份。(3)访谈法,访谈了山东大学在校研究生10名,并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对结果进行了综合归纳处理。(4)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数据用Excel2003进行了常规处理。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在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受调查者中,大家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很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在调查者中仅有6人认为参不参加体育锻炼无所谓,只有2人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可见大家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身体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在100名受调查者中,身体状况为“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和“容易疲劳,精力不够”的受调查者基本上分别占了一半;平时的心理状况为“很健康,积极向上”和“总体抑郁,偶尔抑郁” 的受调查者也基本上分别占了一半。所以可以看出是有一定因素阻碍大家参加体育锻炼。从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调查研究显示,阻碍大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两个,分别为科研任务重,没时间和自身惰性缺乏毅力。现在许多硕士学年由三年变成两年,让本就已经的很辛苦硕士研究生学习变得时间更紧,研究生们忙着去搞科研、做实验,根本没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目前在校的研究生少则2―3年,多则5―6年脱离了系统的体育教育,很多人的体育意识、习惯趋于淡化,靠“吃老本”去应付繁重的学习和工作。自身惰性、缺乏毅力,没有把搞科研的刻苦努力运用到参加体育锻炼中去也是阻碍研究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

2.2 在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男女相差比较大

在受调查查者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男生、女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锻炼目的、运动项目、运动次数、运动时间上。在运动目的的一项调查中,有“减肥、健美”目的的男生仅有8人,女生却高达27人,超过受调查女生的一半,而且是男生数量的3倍之多。在调查者中选择“篮球、足球等集体性高强度运动”的男生为20人,而女生只有一人;相反在选择“健美操等健美类运动”的调查者中女生为10人,占受调查者的20%,而男生一名也没有;在一周锻炼次数的调查中,仅仅有两名男生基本不运动,而有10名女生选择了基本不运动这个选项,占了受调查女生的20%,竟然是男生数量的5倍。在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中,选择“每次一个小时以上”的女生仅为6人,占受调查女生的10%左右,而男生为10人,占了受调查男生的20%以上。

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男女本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喜爱和渴求程度不同,男生大部分比较喜欢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而女生则比较喜欢选择更安静的一些方式比如看书度过业余时间;二是,传统观念作祟,有人认为女生就应该文静,不能像男生一样肆无忌惮的做运动;三是,学校的相关锻炼设施不完全,像许多女生喜欢像健美操、瑜伽这样的运动,而学校却没有这样的场地供她们运动,这也是阻碍女生运动的一个原因之一;四是,女生本身的体力情况不如男生,这也导致她们不能像男生那样长时间大强度运动。

2.3 对于改善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体育参与现状的问题意见多而集中

针对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体育参与现状的问题大家对于学校的建议比较多,将近有半数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其他的还有为研究生开设体育课、学校多组织体育赛事和加强终身体育的宣传力度。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是,学校的体育设施确实不足,对于大家喜爱的羽毛球运动,不仅场地不够而且还要收费;对于女生喜爱的健美操、瑜伽等运动根本没有足够的适合的场地,这大大阻碍了大家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二是,不少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对研究生体育更是放任自流。主要表现为体育课仅为本科生开设,不对研究生开设;运动会仅仅是本科生的活动,研究生也不参与;体质测试也只是针对本科生。三是,目前对高校研究生体育现状和体质状况的研究只有零星的纯理论性的文章公开发表,而且往往是思考性、建议性、定性的研究,可操作性差,尚未见到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和身心健康状况的全国性研究。四是,国家没有为研究生的参加体育锻炼建设提供一些资金性援助,很多学校因为资金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研究生体育锻炼工作。五是,在现行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所有行政法规文件中,对研究生体育工作均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开展研究生体育工作没有行政保证。

3 结论

(1)在校研究生大部分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认识到了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2)由于科研任务重缺乏时间和自身惰性、缺乏毅力等,在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实施程度并不理想,研究生们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健康状况也并不容乐观。(3)在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性别有关系,男女有比较明显的区别。(4)为了改善在校研究生的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现状需要从研究生本身、学校、国家各个方面着手,对改善研究生的健康现状做出努力。

4 建议

4.1 为拥有健康的体魄高校硕士研究生要从自身做起

一是要充分重视体育锻炼对增强自身体质的重要作用;二是研究生要克服自身惰性,增强毅力,要把投入科研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运用到体育锻炼中;三是,不能以科研任务重为借口不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是挤出来的,为了拥有让自己受益一生的健康体魄要努力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4.2 学校要为改善研究生健康现状把各方面落实到实处

学校应加强硕士研究生健康管理工作,建立硕士研究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高校体育工作者要加强硕士研究生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做好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高校有关部门应深入地对体育锻炼知识进行宣传,提高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增强体育锻炼意识;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结合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和环境,研究生管理部门还应为硕士研究生建立体育俱乐部。

篇7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

1.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黑龙江省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国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再构建,以期为我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问卷调查法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和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制定并发放问卷300份,具体情况见下表。

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

2.3访谈法

对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和牡丹江师范学院部分体育学全日制研究生及导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培养现状的看法。

2.4数理统计法

本文中的数据的计算与处理主要采用了Excel软件完成。

3.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培养目标重点不够突出,没有形成各院校的个性特点,执行性不强,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明确

通过调查得知,研究生基本了解所读专业的培养方案及目标,这有利于研究生的自我定位,提高学习效率。各高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相比过去有了很大变化,基本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但在具体的宣传和教育上大同小异,时代特点和宣传教育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各校的培养方案特色不鲜明,大多缺乏操作的细致要求,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具体,这样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能更好的定位自己,从而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

3.2没有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相对固定,申请提前毕业制度较为刻板

调查结果说明黑龙江省学术硕士研究生都认为目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年限较长,非常渴望实行弹性学制,同时也可以看出实行弹性学制是我们体育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趋势。很多高校虽实行了弹性学制,但对于申请提前毕业的研究生要求还是比较严的,对于这些要求,很多学生在表示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不应用硬性指标作为衡量是否能够申请提前毕业的标准,学校应该灵活的把握弹性学制。

3.3培养方式单一,导师组制度实行不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法中依旧以单一导师制为主。从研究生自己所期望的导师制度的选择来看,占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指导。从论文上来看,研究生学位论文正向着多学科方向发展,单一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发展,使其单一、研究科学范围缩短,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毕业时学位论文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3.4导师与学生普遍交流沟通频率偏低,效率不高,部分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

研究生要顺利完成学业,除了要自己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多与导师交流沟通,更多地探讨学术问题,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对本学科知识有更深的理解[3]。

在调查与导师交流少的原因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导师工作太繁忙或指导学生人数较多而无暇与学生单独交流指导。而超过半数的学生是因个人原因导致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少。

3.5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知识,与本科课程重复较多,选修课种类较少,技术课比例小

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所讲授的内容与本科课程基本无实质性差异,不能体现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从而导致课程开设效果不佳的局面,学生对课程开设状况的认可度不高。

3.6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强,以完成学校规定为主,多数人很少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或论文报告会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最大特点是,要掌握更深的理论知识、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4-5]。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未来工作岗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探索客观真理、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检验一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文字功底,思想层次及创新能力。

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几乎都在2篇以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发表任何论文。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有:部分调查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入校不久,未能及时;自身科研能力有限,力不从心;时间原因,不够重视;经费不足等。

撰写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最为重要的学业任务。对于学位论文的要求,有57.4%的研究生认为比较严格,只有10.2%的研究生认为不是很严格。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部分院校都采用了随机抽审、学术不断检测等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杜绝论文抄袭的发生,在审核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实行双盲评审的方式,整个论文评审的过程都是比较公开和严格的。

4.建议

4.1注重加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在研究生招生中应打破“重考分轻技能、重书本轻能力”的思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反应的角度评价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2目标设定应更具体可行,符合目标设定的基本要求,实行弹性学制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具体,让学生明确研究生阶段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针对性地朝着目标努力。学制方面应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学习年限,允许部分优秀学生在提前完成学业的情况下申请提前毕业,为优秀研究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4.3增强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实行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制

导师的“导”与研究生的“学”是互动关系,而关键取决于研究生的自觉主动性研究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采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之中,不断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导师制度方面,可以考虑采取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制。

4.4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新颖性、专业性,体现专业特点

在开设课程全面性基础上,注重增加实用性和新颖性的课程,应增加选修课,及时传授前沿性的科学知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各种技能和创新能力。

4.5提高要求并落实,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招生生源质量,逐步推行改革,提高人才选拔的精准度,录取真正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同时,各单位要积极搭建平台为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导师也要加强指导和督促,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林,闻兰,路锋辉.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1-113.

[2]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3]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7-9.

篇8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大多数教育硕士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刻苦努力,注意多方面提升自己,而另一方面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他们的学习多处于忙碌而盲目的“拿学分”状态,对实际教学的反思帮助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究其原因虽有多种,但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特别需要探讨。从教育硕士的学习状态、论文水平等方面来考虑,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

问题一:外语课程比重偏大,且应用性不强

在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计划表中,外语课的比重显得十分突出,开设学期为两学期,学习时数为160学时,占到了整个课时数的21%。作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并没有突显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更难以体现对教育硕士提出的“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外语要求。尤其是第一学期,学生们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英语上,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带着这种生怕过不去的担心忧虑,在专业课上似听非听的状态,必然会影响其专业课的学习,这对于仅有一学年脱产学习宝贵时间的教育硕士来说,时间与效率效果反差太大。

问题二:课程理论灌输多,针对实践研究少

教育硕士是带着一线教学中的许许多多困惑来学习的,他们渴望的课程是问题解决型的。“源自实践,高于实践”,这应该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对比美、英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教育理论课程与技能、方法类课程的设置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别。比如,英国教育学位课程中,无论哪一学科方向,均没有单设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类的教育理论课程,而是将这些原理、规律、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了其他所有的课程之中。我国教育硕士从培养目的来看,需要更多关注的应是其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技能的理论完善,因为教育硕士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当然,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脱离实际教学实践的理论学习并不都适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如果以为我们的课程越讲理论越解渴,就会偏离他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增加针对实践的研究性课程以适应实践需要。

问题三:学科交叉课程存在不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具体设计了文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及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了综合的“艺术”课程。这样的背景对实施此类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学科知识上的更高要求,即需要这些教师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对于以现任中小学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育硕士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提供一些学科交叉课程,帮助其获取在进行实际教学中所需的交叉学科知识,反映基础教育中这种变化的需要,是应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忽视这种需要,必会在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上存在不足。

问题四: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中存在误区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规定》中指出:教育硕士的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结合所学专业对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在我们接触到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有一部分偏重于理论性研究,而不是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他们丢掉了自己的优势,还以为如此研究才能显示深度;还有一部分论文缺乏理论性,如同教学经验总结。另外,由于平时缺乏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经验,论文格式、结构等不太规范,这都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依据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提出的原则,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出发,结合近些年给教育硕士开专业必修课的体会,针对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比国内外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情况,提出以下课程设置及改进的建议:

建议一:教育硕士课程总体设置构想

在原有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跨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的目的在于打通学科界限,丰富教育硕士的知识素养,拓宽他们的单一学科领域,为适应中小学课程综合化对教师提出的具有多门学科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构建一个获取的平台。此类课程主要内容设想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供艺术方向和理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基础知识内容;自然科学类供艺术方向和文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应用性基础知识内容;艺术类供文理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音乐、美术、体育、艺术与设计等基础知识内容。设置“教学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联系起来,互相促进,更好地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化发展。

建议二: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分类构想

对公共必修类课程的设想:在原有政治、英语、教育学原理、教育方法和研究等课程的基础上,调整课时比例、课程内容。首先,减少英语课的学习时数,并开设专业英语,包括专业词汇,阅读、评价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英语专业论文的撰写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调整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与比例,增加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联系的教育理论内容,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以调整教育硕士的教育观念。其三,增设一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作为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远程教学等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对专业必修类课程的设想:加重学科教育类课程,对学科专业课程应删繁就简,增加课程容量,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学科的前

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减少课程比重。

对专业选修类课程的设想:可考虑打通各方向封闭开设的局面,学生可在任意方向选修专业选修课程,甚至打通教育硕士与其他研究生课程。在可能的情况下,修读全日制研究生的某些课程。

教学实践的设想:应对教育硕士教学实践的学习时数和实践内容进行具体的要求,为教育硕士提供对中小学各阶段的专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了解,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教学中教师各管一段,缺乏前后了解和上下衔接的意识漏洞。具体应包括在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指导下,有组织的听课、备课、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实习课、学生作业评定、教学实践和研讨以及自我评价等实践活动。

对跨学科课程的设想:此类课程设想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三种类型,分别提供给非本领域的教育硕士修读。

建议三:教育硕士课程实施构想

对于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其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其课程的价值和体现课程的预期目标,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在课程设置改革的基础上,打破旧的以传授知识、讲解理论为主,学术气味浓厚的课程实施方法,在提高教育硕士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以实施训练型和研究型的课程来培养他们高层次的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能力。

其一,从课堂教学入手,打破施教者“坐而论道”、“满堂灌”、“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形式,通过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授释疑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尤其是在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广泛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的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把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借助教育硕士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教学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

其二,在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上,突破大学的课堂局限,深入到中学,组织教育硕士进行教学观摩和研讨,通过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训练他们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已有的技能进行改造和完善,以适应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同时提高各种现代教学培训手段,进行教学的模拟实践,为他们提供及时、直观、全面的反馈,为他们直接观察认识自己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分析研究教学技能和细节提供现实的基础,提高训练效率、改善培训效果,真正把教学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循环。

其三,真正将教育硕士论文过程作为课程来加以实施。教育硕士的论文过程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学习过程,教育硕士的论文不仅要反映其学术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论文过程中,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过程,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会使他们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论文写作”课的实施过程,促使教育硕士在课程结束之后,学会梳理、总结、提炼,学会用正确的观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清晰地、系统地、符合逻辑地加以表述。

建议四:教育硕士课程评价构想

篇9

一、中小学体育说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这种教研形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思想认识不到位和理解不透彻,对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说不出道道来,无法对自己的说课提纲和设计作出必要的说明和论证,容易说偏、说漏;有些教师在说课时照本宣科走过场,没能体现贯穿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课堂管理随意性大,教学思想和课堂创意不能同构。另外,体育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互动的过程,一堂成功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在说课时,大多教师都说到了发挥师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但往往是浅尝辄止;对学生作基本情况分析时,也总是敷衍了事,说得比较笼统、含糊,以致程式化,给人一种无个体差异的感觉,没能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安排、搭配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因此,容易造成体育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甚至背离课堂教学的主旨。

二、体育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说教学内容。说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定位及处理。可分两部分来说。

一是说教学内容及地位:说明本课所选内容是哪个水平段、哪个单元(或模块)的哪节课,单元(或模块)的主要安排,本课内容在教材及单元(或模块)中所处的地位。学练此内容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说教学内容处理及依据: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安排教材内容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这部分要说清楚课程标准中对相关水平段、相关项目的目标要求,以及此项教材的教学比重、课次、目标落实等问题,还要说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

这部分既要讲清执教者授课的内容安排及教学意义,又要为后续的教学设计确立依据。

2.说学生情况与相关条件。针对所执教班级(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本教材可能的理解程度,以及现有基础等进行分析说明。一般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技能储备、学习能力及基本素养等方面谈。

3.说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各方面预期的发展和达成的进步。一般采用预期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来描述,也可采取表现性描述方法。学习目标是统领着本课的内容教学,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因而说课中表达好目标非常重要。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根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着重学练和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理解或学习有困难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有区别。说课不仅要说清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要说明确定此重点,难点的依据,以及突破重点和化解难点的措施。

5.说教法、学法。说教法就是要交待教师怎样教,也是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目标的要求,说出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说学法就是说出学生针对所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结合自身或小组的实际情况,学练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的学习策略;学法指导是教师对学生选择的学法所采取的临场提示和引导。包括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技巧的指导,或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及自评互评方法的指导,等等。说教法、学法一般采取是先概括说教法、学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说出具体的教法和学法的方法。

6.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为达成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学练的实践过程,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过程。说教学过程一定要以目标为引领,以学习步骤为脉络,以练习方式为环节一层一层地说清楚;说教学过程一定要说清自己的教学思维、课堂结构,练习设计,同时说明组织队形、教法学法(进一步交待)、练习时间与负荷等环节的安排设计。说教学过程时还要交待清楚课的各部分的大体时间。

7.说场地与安全。有必要说清本课准备的场地、器材及环境设计,说明场地器材选择的卫生和安全性,以及这样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8.说教学特色与效果。说教学特色就是说这堂课教学设计亮点,一般说在贯彻新课标精神及教改方面的特色,也有说采用新的组织教法和学法等方面亮点和可能的成效。说课的最后要说明本次课的教学效果预测,一般说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大体上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参与度及心理感受(课堂情绪)、生理负荷水平。

三、以教学过程为依据,说课分为教学全过程说课、部分教学过程说课和专项内容说课。

部分教学过程说课即片断说课法。片断说课法就是对一堂课的某个片断从某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说课。就教学的观念、师生的关系、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处理、媒体的使用等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较深入地分析,使用片断法说课虽然是对某个教学片断进行分析,但是窥斑知豹,通过对某个片断的深入透彻评析,也可以反映出整堂课的基本情况。由于片断法只是对某个教学片断进行评析,因此在使用片断法说课时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009年的高级教师评比中,就出现了片断说课法。教师要针对评委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慎重考虑,然后作答,不要偏离问题的内容,这样不容易偏题。在2009年的小学高级教师评比说课中,有几个教师不管评委的提问自顾自说,结果问答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以说课活动目的为依据,说课分为示范性说课、备课性说课、研讨性说课和评价性说课。

这样的说课其实就是培养教师理清自己教学的思路,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的过程,我们现在的教研活动不断地渗透这个内容,教师要多加重视,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快速反馈和反思的能力。通过每次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和进步,等到要参与评比性的说课时,就会胸有成竹了。

篇10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