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公园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背景
(一)必要性:森林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高低,从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角度来说,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是及其必要的,是带动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盈利性:随着森林公园游的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给旅游业带来的收益也日益增加。各林业部门不断统一思想认识,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加速发展全国森林旅游,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稳步增长。
二、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影响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突出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对森林公园的了解及其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充分挖掘并发挥森林公园资源的价值
长期以来,旅游资源开发者及旅游经营者起先仅重视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后来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又开始注重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却忽视了森林公园自身具备的可供人们游览、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研究等活动的价值。这样浪费了森林公园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森林公园给旅游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可能性。
(二)保护与开发难以兼顾
开发的同时必然会给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森林旅游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旅游消遣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对森林公园的旅游需求更加迫切。许多投资商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旅游法律法规,没有按规划布局,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只热衷于一些回报率高的项目。对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不加节制的开发给这些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三)建设与管理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直以来,在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方面都存在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森林公园的建设未能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不能得到国家和地方的专项投入,缺乏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有力扶植和引导。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森林公园发展的重要阻力之一,全国范围内的森林公园中,至今仍有许多因缺少建设资金而未能启动。在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会导致其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或便而不畅等问题,资金的短缺还影响着宣传促销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发展。
(四)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匮乏。
近些年来,森林公园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管理型及对相关旅游知识有相当程度了解的专业人才一直是其致命的软肋。由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都具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工作起来十分辛苦,许多旅游相关专业的人都不愿从事这些让人又累有苦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了很短的时间之后又去选择其他相对来说较为舒适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没有一个专业的领导队伍,很难促进森林公园的整体发展,更不能曾强其综合竞争力。
(五)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自然景观是国家珍贵的自然保护遗产,应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应该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对这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及破坏。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的行为,高举保护森林公园的法律武器。
(六)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
一些森林公园只注重靠森林景观来招徕游客,旅游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乏品牌意识,对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和森林旅游的内涵特点认识不到位,在规划和发展中标准不高,技术水平较差,不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缺少游客参与性设施,缺乏主题精品。
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
鉴于森林公园在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用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难题。具体的问题对策如下:
(一)应对没有充分挖掘并发挥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的问题
首先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资源开发,还要遵循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包括重点原则、可行原则、生态原则、市场原则、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殖性原则等。尽量使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全面的发挥。
(二)解决保护与开发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1.做好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
在对旅游景区及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完善对景区的规划,在开发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保护。
2.加强立法
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加强限制和监督,同时对景区资源的开发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保护资源少收破坏。
3.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上
首先应加强融资方式多元化,“广辟筹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国家投资、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筹集办法,解决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中资金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其次加强投资的多元化,政府应该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将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对于森林公园开发不能单靠政府投资,应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广集资金,加强森林公园建设的社会化进程。
4.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上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入手解决。从政府方面来说,加强人才规划和信息引导,根据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化、经常化的旅游人才信息预测和机制,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实现更好的对接。从企业方面来说,要改变森林公园人才缺乏的现状,实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吸引旅游人才,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5.在法制建设滞后这一问题上
应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机制,国家需出台相应的保护条例及其配套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制体系,以此来保护林区的自然资源及自然景观。在森林公园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参照《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破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条例》、《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相关条例,做到有法必依。
6.解决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的问题
篇2
首先,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景区间发展不平衡。大小石林的喀斯特景观及撒尼(阿诗玛)民俗风情多年来一直维系着石林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开展其他类型旅游活动的空间有限,已经形成了观光旅游一头独大的局面并形成了“压倒性”的品牌效应,对石林公园的其他景区(如乃古石林)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如民俗风情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科考等)形成了顽强的“遮蔽”效应。目前形成旅游规模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景区,其他景区还处于原始、半开放状态,没有开发成严格意义上的景区。上述已开放的四大景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相当明显,景区之间的发展程度严重不平衡,整个“大石林”旅游的畸形发展。
其次,社区间发展不平衡,社区利益冲突明显。石林旅游业的影响范围还很有限,旅游带动最大的是县城所在地鹿阜镇和中心景区(大小石林)所在地石林镇,而其他景区所在的乡镇还呈现出明显的农村经济特征,其综合发展水平也较低。景区与社区重叠的地方还普遍存在利益的“恶性”博弈,这导致了社区群众与景区以及基层政府之间关系的紧张,最为典型的就是2010年5月的石林景区内五棵树村原住民搬迁风波。
再次,自然生态日益蜕化,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有不少“剑状”、“塔状”石林由于雨水和风化作用产生了裂缝,碎石散落一地,地表石漠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农民毁草毁林开荒、对喀斯特湖泊进行排水造田、乱采乱建等行为,加快了水土流失、石漠化以及耕地减少的速度;有的旅游服务机构、周边工厂产生的“三废”直接作用于环境。喀斯特地区本来生态环境就脆弱,这种脆弱性是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再加上上述这些人为破坏活动,石林地区自然及生态多样性受损严重。大小石林的几个景点平均的日游流客量都在1万人以上(旺季则更高),远远超过了景点承载力。目前对石林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投入的现象。虽然近年来石林游人如织,门票收入可观,但落实到保护上的资金却极为有限。据统计,2006~2008年,除去上缴政府、财政、旅游公司和维持人员开支的资金,平均用到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还不到门票收入的10%。最后,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的科普价值未得到应有的发挥。石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还停留在在概念性的资源开发方面,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还远未体现出地质公园的科普价值。可以说,石林对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其开发项目还主要集中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以地质公园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
2云南石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基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模式
石林今后的旅游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既可以协调旅游开发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又可以使旅游环境和资源得以永久持续利用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是以资源保护为基础的新机制条件下,按照生态资源绿色消费及环保的要求,以强有力的现代旅游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方法,实现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系统相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因此,生态旅游的基本观点、理论和实现方法与石林目前迫切需要的旅游发展形式相契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石林旅游今后发展的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择。结合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发展阶段(二元生态旅游)以及石林目前的旅游发展实际,目前石林应该走“以大众化生态旅游市场为主,以高端生态旅游市场为辅”的生态旅游发展道路。在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上,应该以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处理好游客、景区开发商、社区居民、旅行社、地方政府和其它关联行业(及从业者)六者之间的利益责任关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方法,最终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2.1树立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旅游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石林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是加快石林县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突破口和新型驱动力。旅游发展中首先要做的是宣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方法,再结合旅游发展实际,让广大旅游参与者领会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与顺利实施。
2.2整合多方力量,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一是理顺、协调和完善好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统一制定和完善“石林保护条例”。石林目前有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圭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多项桂冠,因此石林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来自不同组织、机构的法律、法规的制约。这些来自不同机构和组织的法律、条例时有分歧和冲突不利于石林的统一管理。因此,有必要在理顺和协调上述来自不同组织的法律和条例,统一制定和完善“石林保护条例”。二是按照规划严格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执行(法)力度不够的情况,比如在一级(核心)保护带的大小石林景区存在未设立严格的禁止活动区以控制游客的行为的管理缺失,在二、三级保护地带也时有砍伐森林、开荒、开矿以及违章建设等情况发生;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执法力度。三是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石林进行定期监测是实施有效保护管理措施的重要手段,是每个片区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监测项目将收集各个时期、各项指标的数据,对自然环境、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供指导,主要包括游客监测系统和喀斯特溶蚀(退化)监测系统。
2.3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有利结合彝族阿诗玛文化是石林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也是石林的重要旅游资源,近年来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挑战,归根结底是其生存土壤日渐枯竭的问题。除了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以外,大多当地居民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民族文化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更不会为了单纯的保护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要激发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让他们目睹这项遗产所展现的实在价值、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圭山、大叠水、月湖等区域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目前五棵树、阿着底、大糯黑等生态村还尚未充分融入石林旅游圈),再和石林诸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包装和打造,实现“大石林”生态旅游区。
2.4完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大旅游产业的形成石林世界遗产地的组成地域分散于石林县各乡镇,其自然环境、社会、人文条件复杂,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单一的开发模式难以取得综合的开发效益,需要在大旅游战略指导下采取综合的开发模式,以推动大旅游业格局的形成:多打造参与性强的项目,继续深化以大小石林(喀斯特生态)、长湖(湖泊风光)、圭山(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体验旅游;加快打造以五棵树、阿着底、大糯黑等村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逐步开展以乃古石林为代表的生态科考、教育以及现代康体健身旅游。此外,在各旅游集散地打造高水平特色旅游商品及服务区。
2.5构筑社区利益契合点,实现生态旅游区和谐发展生态旅游游客对景区的人文环境的要求较高,对其变化也比较敏感,他们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是安宁、和谐的社区;而创造安宁、和谐社区的关键在于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景区在开发、经营过程中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关键在于找到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契合点,特别要重点注意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契合。政府与社区居民利益的协调关键在于:政府在统一规划、管理和监督的前提下,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使社区居民享有同等的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权利;政府可以和当地居民之间应该建立沟通机制,可以在门票收入或者其他旅游业收入中提出一部分资金对各社区进行补贴,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真正介入决策,可以全面引导社区全面介入旅游活动。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关键在于:尽量使用来自本社区所供应的产品及服务;在开发、经营中有损害社区利益的地方要给予及时、科学、合理的补偿。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形成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关系。
篇3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法律 政策
生态旅游一般认为最初始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1965年赫特泽(Hetzer)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1)。生态旅游在我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近几年前往各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中外游客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虽然,我国在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今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现有的相关法律不能适应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缺失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规范旅游和旅游区经营者的行为,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平衡,是保证我国生态旅游沿着法治路线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然而,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综合性的旅游保护法律法规,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其中,对于利益的分享及产权问题规定不明确。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一般都是具有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特征,且国家采取特别措施加以保护。对特定区域环境的保护法律和相关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条例的规定存在一些,但这些规定只是很笼统,不全面的。其中,对旅游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的均未涉及。
二、相关政策欠缺
旅游政策是国家和最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旅游发展目标,根据旅游发展的现状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指导并服务于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是衡量旅游事业取得成效的尺度。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双刃剑”,一方面提醒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向本应保护的生态地提出新的经济利益要求,这无形中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和紧迫感。但是我国相关的政策并不多,例如建立资源保护基金。充足的资金是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的关键,有些自然资源保护区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设备较慢,保护力度不够,加上片面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态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又如我国部分地区现在掀起了一股参与性生态旅游潮,即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旅游业,如农家乐、休闲农庄等。由于资金的短缺,当地居民并不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规划和开发,例如旅游生活垃圾任意堆放,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肆意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
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
生态旅游规划不合理将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其严重性远远大于游客旅游带来的污染。通过科学专业的规划,可以使旅游开发有序的进行。在项目开发中,要有专家的可行性论证,在与环境协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合理布局。做到环境保护、检测的统一,避免造成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旅游相对国际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其政策法规出台较晚,尤其是在生态旅游规划方面,统一性缺乏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主要依据国家旅游局1999年颁发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划》、《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其中涉及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非常的少,或者还存在空白,例如对环境容量、市场前景、旅游者的旅游线路、生态环保教育、生态景区布局等方面的规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除此之外,关于生态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规定。
其次,缺乏科学性。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的前期工程,是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容量的量测、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设计、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目前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研究还不是很多,如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未能真正建立,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甚少。已有的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多局限于自然环境承载力,而忽略了旅游对生态旅游区及周围社区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研究。因此,要全面考核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区的影响,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3个方面。在具体对评价指标筛选中应在遵循综合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衡量精度及研究方法。
四、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旅游管理方面,其管理范围和法规层次远远达不到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据初步统计,我国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大12个,我国景区名义上属国家所有,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和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往往在同一个景区内,建设、文物 、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景区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导致了旅游景区宏观规划和微观发展都呈现出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形势较好,但是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应该加快生态旅游相关法制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源头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合理优化我县畜禽养殖规划布局,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畜禽养殖规划布局依据和原则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4月23日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8月26日第三次修正)、《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4年)、《XX省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11月30日修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XX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2015年7月20日修订)、《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99号)。
(二)规划布局原则
1.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优先扶持发展生态循环养殖的原则;
2.节约用地、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原则;
3.符合城乡、土地、交通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
4.流域、区域综合考虑,总体协调的原则。
二、畜禽养殖区域类型
XX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非禁止养殖区。
(一)畜禽禁止养殖区。
畜禽禁止养殖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在指定范围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已经建成的,由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限期关闭或搬迁。
(二)非畜禽禁止养殖区。
非畜禽禁止养殖区是指禁止养殖区以外区域。
三、畜禽养殖区域规划布局界限
(一)畜禽养殖禁养区
1.饮用水水源区:
利民水库:截碱沟外沿以内。
2.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XX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红坛寺森林公园等国家AA级景区核心区域。
3.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1)XX县城建成区;
(2)各镇政府驻地建成区;
(3)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区域。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建设养殖场的区域。
(二)非畜禽禁止养殖区
畜禽养殖禁养区以外的区域作为非畜禽禁止养殖区。
四、畜禽养殖区域建设要求
(一)畜禽禁止养殖区的要求
1.严禁在禁止养殖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
2.现有规模化养殖场要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限期关停或搬迁;
3.各类畜禽养殖场在实施关停或搬迁前不得扩大饲养规模,并应进一步加大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力度,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XX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534-2005)的规定。
(二)非畜禽禁止养殖区的要求
1.适合养殖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提升,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程度,要坚持种养结合,走农牧循环、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线,逐步形成生态农业新格局。
2.已建畜禽养殖场要采取生态环保养殖、雨污分流、固液分离、沼气利用、污水和废渣无害化处理等污染防治措施,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的要求,做到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3.新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并具备下列条件:
(1)地势、水源、土壤、空气符合相关标准,未被污染、无疫病的区域;
(2)生产区、生活管理区、污物处理区明显分开,有对废水、异味、畜禽粪便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的设施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鼓励发展生物环保养殖;
(3)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同一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内不得饲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畜禽。
五、相关要求
篇5
【关键词】五大连池景区;旅游业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5)12-0072-02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推进环境保护与恢复,着力建设生态美丽风景名胜区1.强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4月至7月,恢复植被5万亩,核心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恢复性提高,五个湖泊水质明显好转。2.全面实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先后实施多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重要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相继建成山体护坡1万平方米,保护通道58公里,保护栈道20公里,保护围栏12公里。严格执行《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健全完善巡视巡察、资源保护管理等制度20项,成立了资源管护队伍,充分发挥省科学院五大连池矿泉水研究所、水文监测站、火山地震监测站、环境监测站等机构作用,实施常态化监管。
(二)积极争创世界级和国家级品牌,努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1.品牌争创成果丰硕。2010年以来,成功入选世界最佳保护地绿色名录,荣获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至此,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已拥有3项世界级和19项国家级品牌,成为国内拥有荣誉最多的风风景名胜区。2.对外交流成效明显。与20多家国内外知名公园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与德国埃菲尔、韩国济州岛、意大利奇伦托、中国香港等国内外16家公园和生物圈保护区签订了姊妹协议。赴韩国、蒙古、加拿大、香港、长白山、黄山等地参加8次国际会议。召开了由15个国家参加的第六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培训班。3.中期评估顺利闯关。成功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十年中期评估、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五大连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评估报告和文件,被推荐为世界其它生物圈保护区评估参考的两个范本之一。在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中,国际评估专家称五大连池是“五星级的世界地质公园”。4.科研工作不断进步。重新设计制作公园中英文网站进行宣传。组织召开了十余次专家研讨会,形成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报送公园动态通讯25篇。几年来,五大连池在国际上的声音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品牌魅力越来越彰显,提升了五大连池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三)加快支柱产业发育,努力打造世界旅游名牌1.旅游产业不断进步。(1)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先后赴俄罗斯、韩国济州岛、台湾、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国内外城市举办推介会。通过电视、报纸、网站、飞机、火车、机场等媒介进行全面宣传。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标识、广告语和吉祥物。采取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线上宣传营销。与国内外400余家旅游企业洽谈对接。游客已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区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2)加快风景名胜区景点建设。新开发火山堰塞湖水上观光新风景名胜区,对新期火山奇观、世界名泉、熔岩洞穴等景观区提档升级,形成6大观光区300多个可视景观点,建成登山步道5公里,公园主碑、副碑、完善标(警)示牌700余块,果皮箱1000余个。标牌、栈道、栈桥等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风景名胜区景点和设施建设实现精品化、人性化。(3)完善旅游要素功能。推出矿泉鱼、矿泉豆腐、矿泉米酒、山野菜、农家饭庄等特色餐饮品牌,深受游人喜爱。提档宾馆疗养院48家,晋星10家,总床位8200张。开通8条区内外旅游线路。购置10台大中型客车,开通景点间旅运巴士。发展旅行社20家,国家级导游员230人。2014年旅游人次达到123万,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9.4%、24.2%。风景名胜区已成为环勃海乃至长三角—东北自驾游,首选线路上的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龙江旅游的节点风景名胜区和重要旅游目的地。(4)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药泉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中国百大民俗节庆。特色精品舞台剧《神山圣水亘古情》投入常态演出。成功举办环湖公路自行车赛、中俄国际散打擂台赛、汽车穿越赛、元旦登高等活动。入选黑龙江文化产业十大品牌,被同程网评为“年度最具网络人气风景名胜区”。2.康疗产业稳步发展。不断提档升级南饮泉、翻花泉等康疗设施。发挥省工疗国际康疗度假基地作用,积极赴俄开展宣传促销,五大连池已成为俄罗斯人的重要休假康疗目的地。鼓励支持居民开办家居疗养所520家。2014年共接待国内外康疗人员25万人次,其中俄罗斯10万人次,综合收入6.6亿元。3.矿泉产业不断壮大。荣膺中国矿泉城荣誉,五大连池矿泉水、矿泉鱼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矿泉豆腐获绿色产品标志认证。引进北京御银山公司,开发年产100万吨矿泉水项目,目前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扶持矿泉酒、矿泉豆制品、矿泉护肤品、矿泉鱼深加工等特色企业扩大规模,2014年矿泉特色产品总产值达2.3亿元。
(四)以建设新镇为重点,实现整体功能提升1.加快新镇建设。根据省政府批复的规划,新镇一期占地285公顷,总投资45亿元,其中政府配套投资21.6亿元。通过争取上级支持、贷款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目前新镇已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了道路、供热、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50万平方米房建工程,游客信息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中小学等公共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入住居民1563户,入住师生2300人。一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品味高端的现代化旅游服务区,已初具规模。2.优化老镇环境。维修老镇巷道130条,整修路面2万平方米。沿街8公里主路两侧,铺植草坪55万平方米,植树10万余株,安装草坪灯550盏。完成老镇沿街28座建筑物立面改造及石龙南路环境治理,35家宾馆、疗养院内部设施提档升级。
(五)加强内外路网建设,打造便捷交通内通外达,是搞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风景名胜区始终重视道路建设。先后完成风景名胜区内98公里环湖环台道路、北五高速连接风景名胜区新镇8公里支线、沾五公路大修、农村公路改造、风景名胜区游路改造等项目,今年完成了邻泉村道路维修、二环路路面维修和老黑山游路维修,风景名胜区交通路网基本实现畅通。南接哈尔滨、北至黑河、东连伊春的高速公路全面贯通。五大连池机场建设正式启动。北安经五大连池市至风景名胜区铁路总长58公里,一期拟修至五大连池市,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外交通不便。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地处偏远,远离大中型城市,离省城哈尔滨380公里,游客从省城乘坐客车到达风景名胜区需要四五个小时,乘坐火车到达风景名胜区需要六七个小时,对外交通不便。二是招商引资困难。受对外大交通格局未形成、旅游旺季时间短、名镇人口规模小、投资成本高、回报期长等因素影响,招商引资工作,收效不佳。三是资源保护压力大。在矿泉水带上,仍有一镇二村等建筑,受资金制约,生态搬迁实施艰难。四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不足。目前,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承载了原五大连池市的全部职能,但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风景名胜区至今没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致使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监管还不到位。
三、对策建议
(一)做优旅游产业,打造国际旅游名牌建设精品风景名胜区。坚持保护第一、开发促进保护理念,有计划地开发卧虎山野生植物科普和民俗特色风情园、五池灰鹤湿地、焦得布森林公园等新景点,丰富游览内容,延长体验时间。增加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设施,提档升级现有8个观光区。积极推进风景名胜区经营权面向社会资本放开,努力实现老景点拓展经营和新景点开发经营。发挥节点作用。打造南接哈尔滨,北通黑河、漠河,东联伊春、同江、抚远,西达齐齐哈尔、呼伦贝尔、满洲里的旅游经济圈,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节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四季升温。做好冬季温矿泉浴和冰雪游乐、观火山冬景等项目开发,推出春赏山花、夏游火山、秋品神韵、冬观雪景主题,实现四季升温。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文化娱乐、特色餐饮、星级酒店、特色旅游商品等要素功能,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丰富游人的休闲娱乐生活。启动上市融资。对风景名胜区相关优秀企业资产优化配置,组建旅游股份公司,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实现企业上市。
(二)做大健康产业,建设国际化养生打造名水品牌。加快生态矿泉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专业水、功能水和高端水,打造国际高端矿泉水品牌。主动与国内外从事矿泉水行业的大企业对接,力争3年内矿泉水年产能达到100万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税收7亿元。提升康疗设施档次。依托独特的康疗环境,针对疾病、亚健康和养老等不同人群需求,在翻花泉、氡矿泉、南洗泉、北饮泉、二龙泉建设特色康疗中心,将泡冷泉健康治病时间由两个月延长到全年。做强健康养老服务业。采取“医疗+康复+养生”模式,引进有实力、讲诚信的大企业,建设国际矿泉中医健康园区,配套完善老年养生公寓、老年俱乐部、度假疗养公寓、综合医院、中医矿泉科研等设施,实现“洗肺、养胃、深睡”三大功能。预计康疗产业综合收入,由目前的3亿元增加到15亿元。
(三)统筹规划布局,建设美丽城镇和旅游康疗服务区五大连池新镇,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城镇,其突出特点是为安置风景名胜区内5200户生态移民、保护恢复自然生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而易地择址新建的。其目的是全力发挥其在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旅游康疗产业发展。要加强对新、老镇统筹规划,老镇突出为康疗养生养老人群服务,不断优化环境,提档升级服务功能。新镇以安置生态移民和健全旅游要素功能为主,完成已建城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收尾工程,收缩政府投资规模。调整新镇建设规划,对可利用的90公顷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开发商旅住宅、商服设施、家居宾馆等,炒热土地,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对新镇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供水、垃圾、供热、市政管理如物业等按PPP模式运作。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 环境执法 有效策略
周至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群山俊美、碧水环流的汉唐京畿之地,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山区占到76.4%,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6.6%,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享“金周至”美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周至县环保工作者的我,肩负着神圣的环保使命,在长期的环保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探索,现将自己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概述如下:
一、强化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哲人说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知识深入人心,让群众树立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我们通过黑板报、宣传条幅、宣传橱窗、宣传车等形式,进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贴近生活举办“水与自然”、“我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等绘画、手抄报展示。每月集中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两次,在各峪口设立大型永久宣传栏。节假日根据游客流量大的特点,每个峪口设立2至3人的宣传点、定点宣传,并组织自愿者和辖区团员青年、中学生上街进峪口进行全方位宣传。在网上建立一个宣传网页,进行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宣传;组织自愿者一起在景点进行宣传并发放宣传册。在“金周至”报创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人文历史资源宣传专板,定期发送稿件。以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村庄等绿色文明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倡导低碳经济,宣传环保理念,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人口日等纪念日,举行多部门联合宣传活动,每年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极大的提高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组织开展了“爱我绿色西安、爱我绿色校园”、“做节能减排明星”、“关注农村环境污染、保护母亲”等十多起环保公益活动,在全县营造了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二、秦岭北麓周至段生态保护是周至县保护西安水源地关键之举
周至县是大西安建设发展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秦岭北麓生态修复和保护的主战场之一。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6.6%,生态良好是周至的特色,也是周至的发展优势。周至县环保局将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文化兴县的战略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周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秦岭北麓周至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明确秦岭北麓保护区涉及范围,科学履责,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水源地做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确保秦岭生态环境和水源地安全,着力做好“护绿、保水、造林”三篇文章:一是“保护绿肺”强基础。实施“三河三园两湿地”建设。即实施沙河县城段、黑河平原段、渭河周至段“大水大绿”的生态景观带建设。加大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力度;挖掘佛坪厅旧城遗址历史文化内涵,启动厚畛子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使老县城―厚畛子―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成为高品质景点;以市场运作的形式加大陕西省翠峰山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启动黑河湿地、芦河湿地保护区工作,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二是“绿染秦岭”构屏障。开展“关中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部门联动,资金捆绑,将“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生态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整合使用,成片推进,建成一批“人在村中,村在林中”的美丽村庄。以秦岭北麓生态保护、黑河水源地保护工程为重点,继续实施大绿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秦岭北麓浅山直观迎面坡绿化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秦岭北麓百里杂果林带,确保为大西安构建良好的生态屏障。三是“治理水脉”促优化。以确保“一河清水润古城”为目标,编制《周至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及利用规划》,加大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切实控制矿产及水电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强黑河水源地生活污染治理,为大西安提供安全洁净、水量稳定,水质监测达标的水源。
三、环境监测是制定环保法规和推进环保工作的有力依据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认真落实2015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周至县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周至县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相关指标环境监测的要求,周至县环境监测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要求,认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工作。 2015年周至县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分地表水、水源地、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达标率监测四部分(监测时间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一是在黑河入渭河口和田峪河两处设置两个断面,每月手工监测一次,全年共计12次。二是在黑河水库水源地布设一个监测点位,每季手工监测一次,全年共计4次。三是收集周至县八云塔大气自动监测子站全年PM10、PM2.5、SO2、NO2等四项监测数据。四是污染源排放达标率监测按监督性监测有关规定执行,对周至县污水处理厂、陕西马鞍桥生态矿业有限公司、西安市西亚医药用布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每季度监测一次。这些数据的测定,为周至环保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理依据,助推了周至环保事业健康稳定、科学实效的发展。
四、环境执法是周至县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保证。
环境行政执法是指依法享有环境管理权的行政主体,依职权适用法律手段,对环境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环境行政行为,并进行其它环境监督管理的活动。环境行政执法的具体形式有环境行政许可、排污收费、现场检查、“三同时”验收、限期治理、调查取证、环境行政处罚等等。环境保护重在环境管理,针对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设扬尘、机动车尾气、生活污染源不断扩大,周至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是抓好建设扬尘依法防治。针对建设施工和拆迁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加大执法监管及查处力度,督促施工单位对施工场地、拆除场地、道路改造及管网建设等工程采取围挡、洒水等防尘措施,对运输车辆严格管理,防止带泥上路、高尖装载污染道路和空气环境。二是抓好机动车污染源依法防治。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采取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推进燃油质量升级及城区主干道车辆实行合理分流等措施,减轻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三是抓好餐饮(夜市露天烧烤)业油烟治理。督促饮食服务业、露天烧烤等污染采用清洁燃料、安装油烟净化装置、设置专用烟道等措施进行治理,做到餐饮业油烟污染物达标排放。四是抓好道路扬尘依法治理。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合理安排清扫时间,加大对中心城区路面喷洒的范围和频次,减少二次扬尘污染。五是抓好工业污染依法治理。依法加快有机废气治理,督促城区燃煤设施使用低硫、低灰分优质煤。通过以上措施,持续加强大气污染依法防治力度,加大扬尘污染依法防治力度,加强联防联控,构建大气污染依法防治的长效机制。可见,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行政执法,只有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周至的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环境保护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环保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工作实际,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搞好环保工作,全身心地保护好周至生态环境,依法治水护山,出台实施有关规划和条例,让秦岭保护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实施了整体绿化、亮化和美化周至的山水环境,改善周至的环境质量,让绿水青山永续,让空气清新自然,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周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周至县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4年10月。
篇7
说起广东愈趋严峻的生态形势,徐颂军总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堆事例,并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事实上,从2008年进入政协后,徐颂军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就一个接一个,他在2010年的提案《加强湿地保护,建立重点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和2012年提出的《着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碳汇林业的建议》,均被评为年度省政协优秀提案。
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从广东省乃至全国,徐颂军的头衔可谓多不胜数。尽管成绩斐然、名声在外,然而他却从来没想过就此在自己的生态环保路上停下来,正如他所说“离真正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能做更多、更多。”
水土流失引震撼
就像徐颂军说的,地理和环保本来就不分家。但在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上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年头,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事实上,徐颂军从还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担任讲师时起,就一直走在自然保护的道路上,从未偏离过。他早年参与编撰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一书,是广东省第一本关于省内自然保护区概况类的书籍。
“当时,生态保护还远不如今天这般被重视。”回忆当年,徐颂军感慨地说。据他介绍,58年的、大炼钢,很多森林遭到砍伐,被用作炼钢的燃料。78年,此前属于国有的森林权下放,农民拥有了自己的森林山地。然而农民大多环保意识薄弱,基本也没有可持续发展一说,只知道树砍下来可以卖钱,收入可观,这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是一次严重的破坏。
80年代,徐颂军所在的华师地理学院受广东省人大之托,到梅州涵江上游的五华县调研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五华县是广东长期以来有名的水土流失重灾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生产环境不断恶化,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破坏。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是五华县昔日山河的真实写照。森林破坏对水土保持的冲击,可见一斑。
看着受尽沧桑的林地,徐颂军的内心受到了震撼,也坚定了他要尽一份力,在自然保护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的信念。
翻山越岭只为保护自然
谈到多年自然保护区的调研和规划工作,徐颂军感慨良多。其中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早年调研江门市古兜山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往事。
古兜山位于江门市境西南部,是新会与台山的界山,绵亘数百里,逶迤起伏,峰峦叠翠。当时的古兜山还是国有林产,不属于自然保护区。这片区域附近的山林不少都因为人为的砍伐,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有的山头光秃秃的,看不到一颗树。当时林区的负责人对此忧心忡忡,他一方面是担心古兜山有可能遭遇到周边山林同样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担心要保护这么大一片林区,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找到了华师地理学院,想请其为古兜山的自然环境作评估,申请成立自然生态保护区。
徐颂军和他当年的导师经过实地调研,初步肯定了古兜山的生态价值,决心为古兜山作更详细的考察,为其保护区的申请作准备。他们翻山越岭,一点点的收集材料,记录林区的生态信息。一天天过去,他们收集制作的植物标本铺满了山路。
当时林区的条件十分窘迫,能提供给他们的就只有最基本的三餐一宿,更不要提其它的费用。而且,调研自然保护区,意味着整天都是在“深山老林”里做学术,这种完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是难得的,但也是艰苦的。“早年在粤北南岭的林场调研时,还睡过山上的木屋,晚上刮风下雨屋子会渗水,把所有衣服都裹上还是冻得不行。”徐颂军回忆道。支撑他克服困难一路走来的,是一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
“也许现在我的学生听我说起这些往事,都会觉得很惊讶。他们觉得,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相应的报酬,更何况是如此艰辛困难的一件事。但当时的我却没想那么多,一心只想着能保护一处是一处。”徐颂军如是说。
提案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潼湖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生物种群繁多。然而徐颂军几年前偕同调查人员再访潼湖时却发现,周边不少养猪场、烧砖场、养鱼场占据了原属潼湖的“领地”,周边不少企业集体向潼湖排污。潼湖面积比当初足足减少了近60%。虽然惠州已经出台相关规划并投入巨资,希望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环境,然污染易,修复难,为时已晚。潼湖的情况,也是省内不少湿地面临的困境。
有感于广东湿地的严峻形势,2010年,担任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的徐颂军草拟了一份提案:《加强湿地保护,建立重点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徐颂军认为,广东省的湿地已到了不得不马上行动,给予适当保护的时候了。
徐颂军在提案中反映道:湿地是“地球之肾”,在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稳固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居全国首位,然而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和破坏活动还在持续。尽管广东省政府对湿地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在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颁布实施了《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加大了湿地普查,建立了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但当前湿地受人为侵占、污染的状况仍时有发生。
针对广东的现实情况,徐颂军从专业的角度给出建议:一是政府要对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给予一定的补偿;二是对因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湿地的,按照占补平衡原则,恢复等值的湿地或按开发价值赔偿;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制订重点湿地补偿制度和重点湿地勘界管理办法。
令徐颂军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提案很快引起了省政府的关注,顺利被采纳,还被确定为当年省政协重点提案,由时任政协主席的黄龙云亲自督办。随后,相关的工作方案也迅速被通过,徐颂军与多个厅局的相关专家组成的调研小组,对广东省多个重要湿地进行了调研考察。最后决定选择有代表性的6个重点湿地作为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单位,分别评估6个试点的利益相关者因湿地保护而受损的程度,经专家论证后按“一区一制”的方式开始制定生态效益补偿方案,分别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并计划未来在全省全面铺开重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广东的湿地保护工作又向前迈出一步。
2011年,徐颂军的提案被评为了广东省政协年度优秀提案。
生态保护不停步
得到了省政府、政协领导的肯定,徐颂军很受鼓舞。一方面是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对于环境保护事业愈发重视与关注。
经过1年的研究,2012年,徐颂军又提出《着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碳汇林业的建议》的提案。他认为林业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因此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十分重要。针对广东来说,经济社会还将持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势必继续增加,因此应该考虑加强林业建设,进一步开展碳汇林工程,增加森林碳汇。这回,徐颂军的提案又一次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被评为2013年度优秀提案。
由于工作的关系,徐颂军几乎跑遍了整个广东,多次参加林业、环保、农业、海洋、国土和旅游业等相关项目的评审和论证工作,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科研和考察等项目。他对广东自然生态状况的深厚了解以及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使不少单位、企业都争相邀请他担任战略顾问,指导生态建设的规划和论证工作。
篇8
这次全省林业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省“两会”和全省经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和“十一五”林业工作,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年重点工作,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安徽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局面。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刚才,副省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各地要认真学习,切实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年及“十一五”林业工作的回顾
刚刚过去的年,既是冲刺“十一五”目标的决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工作的关键之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指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同德,以贯彻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林业重点工作稳步推进,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林业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一是在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层层开展检查验收,全面组织“回头看”,进一步补缺补差,不断巩固完善改革成果。二是积极探索推进配套改革,全省已建立林业要素市场81个,其中县区级45个、乡镇级36个;林权流转达4.4万宗,涉及林地面积301.4万亩,流转金额22.3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9万宗,抵押林地面积45万亩,办理贷款15.4亿元;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598个。芜湖、安庆、宣城、黄山等地还开始了森林保险、林业担保等方面的探索,芜湖市由财政出资45万元开展了12万亩森林火灾保险试点,黄山区组建了林业信用担保中心。三是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等,都在试点中不断总结、持续推进。铜陵市率先实施育林基金免征机制,形成的林业经费缺口由同级财政足额补齐。四是林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断加强与省外、国外的林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五期项目全面启动,中德财政合作林业三期项目即将实施,中日合作小渊基金造林项目进展顺利。
(二)城乡造林绿化获得新成效。全省共完成成片人工造林85.7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2.4%;义务植树1.1亿株。一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9.7万亩、抑螺防病林造林14.3万亩、长防林造林9.7万亩。二是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向纵深推进,完成国省道和大江大河绿化2639.3公里,县乡村道路、沟渠绿化7201公里;启动实施了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和合宁城际铁路三条道路高标准绿化396公里。三是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省共完成集镇绿化8.7万亩,绿化自然村庄5691个、新增绿化面积12.4万亩。四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带头参加劳动,义务植树形式不断丰富,全民绿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合肥、安庆、池州等市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淮南市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淮北市继续主攻东部山场绿化,高标准推进石质山造林,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特别是合肥市,明确提出五年造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建设森林合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亲自动员部署、亲自带队检查和召开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外出考察、统一思想、强化举措,领导重视程度之高、推进力度之大,不亚于当年全省实施“五八”规划的力度。
(三)森林质量提升赢得新突破。一是以油茶、毛竹和杨树三大树种为重点,深入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115”行动计划,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杨树产业发展的意见》,省林业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编制出台了《全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全年新造油茶9.59万亩、竹林5.2万亩、杨树29.1万亩,建设油茶良种采穗圃1300亩、油茶种质收集区和试验示范林1800亩,新造新建4个万亩毛竹高效示范园,新续建杨树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圃2600亩。二是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森林经营237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97.5%。三是切实强化林业科技工作,实施了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十项急需实用林业技术”、“林业科技推广‘2111’示范工程”和“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建设”等林业科技项目顺利推进,全省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达到9个,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突破1万户。黄山市大规模、高标准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规划投资10.7亿元,在全市9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的1162个点进行绿色质量提升。
(四)生态保护管理得到新加强。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开展了湿地补助试点,升金湖和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湿地补助范围;加强野外保护,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增长,扬子鳄人工繁殖1196条。二是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定额管理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国家林业局下达我省林地征占用定额2600公顷,实际使用2600公顷;林木采伐763万立方米,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823万立方米指标以内。三是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先后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春季行动”等三项专项行动,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共侦破和查处各类林业案件5369起,省林业厅被评为全国“春季行动”优秀组织单位。四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林进程,《安徽省古树名木条例》颁布实施,《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即将出台,《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完成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工作。阜阳市还制定出台了“林木采伐许可(审批)规范”。
(五)林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各地认真贯彻全省林业产业大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全面激发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经济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年林业产值达7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一产265.3亿元、二产384亿元、三产66.1亿元。宣城、六安、宿州、阜阳、黄山、滁州、安庆等七市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其中宣城市达到133.1亿元,六安、宿州市超过90亿元;有22个县(市、区)林业产值超过10亿元,10个县(市、区)超20亿元,宁国市达到42.9亿元。二是大力引导新型产业发展,新增苗木花卉育苗面积10万亩,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达到40亿元;森林旅游呈现良好态势,全省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直接收入3.5亿元,较上年有显著增长。三是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圆满完成第二届全国绿化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参展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我省林业企业和林产品的知名度。
(六)防灾控灾工作呈现新面貌。一是森林防火全面加强,进一步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无森林火灾单位创建活动,森林防火总体态势继续保持平稳。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84次,其中一般森林火灾93次、较大森林火灾91次,受害森林面积392.74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0.103‰,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0.5‰目标以内,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强化,组织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年”和“为世博服务,保生物安全”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均达到国家林业局要求,其中测报准确率为97.38%、成灾率为0.52‰、无公害防治率为75.6%、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4.2%;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在全国首家出台了《松材线虫病防治责任追究规定》,与2009年相比,松材线虫病净减少6个疫情发生区、22个疫情发生点、面积减少1.39万亩;皖北地区各市县全面发动、主动部署、积极防控,有效抵御了美国白蛾的入侵。黄山市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对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等进行明查暗访。
(七)涉林民生工作迈出新步伐。一是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全面完成公益林区划界定,全省共区划界定公益林2491.516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770万亩、省级公益林721.516万亩;属于集体的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0元,兑现林农公益林补偿收益超过2亿元。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共完成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造林13.4万亩。二是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年先期启动的7400户改造任务,至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深入实施,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林业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全年中央和省安排的林业投资超过16.3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余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75.2%;各项林业基金筹集规模创历史新高,省本级共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1.89亿元、育林基金1310万元。四是各项强林惠林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省委、省政府组织对贯彻省委30号文件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池州、亳州、安庆、铜陵等地在减免育林基金、理顺和保障基层林业站所供给渠道、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八)生态文化建设实现新气象。一是林业宣传进一步加强,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围绕“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林业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树立。二是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淮南市上窑国家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安徽恩龙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三是生态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理念普遍得到增强;淮北市邀请北林大党委书记吴斌教授,在《淮北科学发展大讲堂》上作了“生态文明理念及思考”的专题报告;蚌埠、安庆等地开展“百万人植百万棵树”活动,池州市开展“走近古树名木”有奖征文活动,等等。
同志们,经过过去一年的冲刺,我们已经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省林业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加快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突出林业的核心职能、拓展林业的发展新空间,聚精会神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取得了林业资源显著增长、三大效益明显提升、林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林农涉林收益不断增加的显著成绩。总结“十一五”的林业工作,硕果累累,成绩喜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标志,林业改革进程全面加快,林业发展活力日益显现。自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安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到年,全省共完成集体林勘界面积5287万亩,占应勘界面积99.1%;发放林权证240万本、发证面积5131万亩,占已勘界面积97%;林权到户率88%以上,以确权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配套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并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是全国林改行动较早、进展较快、成效较好的省份之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带动,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断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林业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等相继破题启动。体制机制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第二,以生态优先战略为引领,生态建设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资源全面增长。加快城乡造林绿化步伐,五年共完成人工造林453.1万亩,森林经营700万亩,建设绿色长廊1.9万公里。以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单位和林业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城乡绿化统筹发展步伐加快,马鞍山市以及9个县、18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模范县和模范单位称号,有5个县、36个村、378个农户分别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小康村、小康户称号。全面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林木生长量大幅增长、采伐量明显减少,年净增林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以定额管理为标志,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林地资源保护跨入新的阶段;湿地资源保护首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全省实施了7个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并首次实施了国家湿地补偿项目;新建县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68个,全省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00个,总面积近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3.59%,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扬子鳄野外种群恢复保护和野外放归取得积极成效,已成功跨越野生动物种群濒危线。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显示,到2009年,全省森林面积达380.42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0.35万公顷,增长5.65%;活立木总蓄积2.17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5400万立方米,增长33.5%;森林蓄积量1.8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4319万立方米,增长31.4%;森林覆盖率达27.53%,比2004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第三,以兴林富民理念为指导,科技兴林与产业活林成为自觉行动,林业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林业科技支撑力度加大,开展了科技服务林改、林业科技特派员、“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等专项活动,实施国家和省林业科技项目200多项,林业科技推广年度直接投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年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比“十五”末增加7个百分点。首次把提升森林质量作为全省林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组织实施了“森林质量提升1115行动计划”,第一批主攻的三大树种——油茶产业、竹产业、杨树产业,进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序列,得到重点推进。首次开展了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以林业外资项目、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经营项目为重点,森林经营工作在全省全面展开,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18立方米。以“生态产业、绿色富民”为核心,全面加强林业产业建设,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年林业产值达到715.4亿元,是“十五”末的3.12倍,年均递增2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造板产量达到729.5万立方米,全国排名第七,比“十五”末增加473.8万立方米,年均递增26.5%。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6家,首批特色林业产业村190个。农民收入中林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宁国等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中有一半来自林业。
第四,以建设和谐林业为目标,全面落实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林业防灾控灾能力明显增强。林业防灾控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林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中央财政首次对我省林业系统抗灾救灾安排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共争取中央和省救灾资金近8000万元。“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管理预案”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森林火灾受害率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率分别比“十五”下降了21.1%、37.1%、37.5%和66.7%,多次受到国家林业局表彰。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警森林部队于2009年正式进驻安徽黄山,并于最近靠前驻防安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行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7‰以下,全面完成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松材线虫病防治实行政府目标管理,如期实现了既定的各项治理目标。
第五,以强农惠林为重点,林业支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林业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空前良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召开了高规格的林业工作会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连续五年纳入省委重点工作;各市、县党委政府也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层层出台一系列支持林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级林业部门扎实推进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围绕安徽奋力崛起大局,主动服务于大发展、大建设,积极作为,林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势头向好,林业的地位和林业部门的作为越来越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首肯。林业机构队伍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全部进入公检法序列,不少地方把基层站所全部纳入财政保障。经过积极努力,强林惠农的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全面启动,水电路建设陆续进入规划,公益林补偿标准、造林补助标准得到提高,湿地保护补助、林木良种和森林抚育补贴开始试点。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造林补贴、生态效益补偿、减轻林业税费、落实林业项目配套资金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拿出了“真金白银”,林业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林业投资67亿余元,比“十五”增加70%以上;争取林业贴息贷款23.8亿元,增长153%;落实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贴息资金1.01亿元,增长235%。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省务林人的艰苦努力,也凝聚着在座各位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五”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经过“十一五”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我省林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林地产出率还不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机制不活、生态不牢、产业不强以及林业系统自身基础薄弱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全省林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判断:
第一,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二五”时期必将大力推进。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打造绿色安徽、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决策。林业承担着建设与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持续改善生态状况,才能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森林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资源库和能源库,是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摆脱拼资源、拼能源、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林业在促进转型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第三,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些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由于林业具有吸收、储存和替代三大特殊功能,“十二五”时期我省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为此,在全省“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
第四,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我省有26个山区、半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人口占全省的20%。解决好山区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些年山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区农民的依靠在山场,潜力和希望在林业,靠山致富、兴林发家的事例在我省山区已屡见不鲜,“十二五”时期林业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林业发展已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当前林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优惠政策和积极向好的势头维护好、发扬好,全面加快安徽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根据对形势的判断和我省林业建设的实际,厅党组确定“十二五”林业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省、产业大省、生态文明先进省”这个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推动、创新驱动、科技拉动、政策带动为抓手,加快构建生态屏障,加速发展林业产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大支撑保障力度,全面实施“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兴林富民、和谐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产出率持续增长,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9%,森林蓄积量超过2.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主要着力点是,突出抓好“四大区域生态屏障、主导产业、一批重点生态文化基地和三大保障体系”建设。
(一)构建“四大区域生态屏障”
一是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绿色生态屏障。以农田保护为中心,以万里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和高标准平原绿化为抓手,重点建设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为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二是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城市带绿色生态屏障。以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发展城市森林、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和加强城郊绿化为重点,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植被,增加绿色总量。
三是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重点,采用封、改、补、造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
四是皖南山区旅游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重点旅游区生态安全保护建设为中心,采用封、改、补、造等措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总体水平。
(二)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林产工业产业。重点打造我省四大产业集群区,包括:淮北地区林板结合的中高密度人造板产业集群和皖东、皖西、皖南林产工业集群。
二是竹产业。重点建设广德县、宁国市、黄山区和霍山县四个“中国竹子之乡”,加快金寨、泾县等十个10万亩以上的竹子重点县基地建设。打造皖西和皖南竹产业集群。
三是木本粮油产业。重点建设油茶基地、山核桃基地、薄壳山核桃和核桃基地,积极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
四是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建设水果基地、杞柳及加工基地、木本中药材基地、板栗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及加工业基地。
五是优质苗木花卉产业。构建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皖北五大产业区和沿江平原产业带的“五区一带”优质苗木花卉基地。
六是森林旅游产业。培育和形成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森林旅游人家、生态山庄等服务业为辅的全省森林旅游网络,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产品,实现森林旅游业系列开发。
七是木材及其它原料林产业。重点建设沿淮淮北地区、江淮及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地区、皖南地区四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油桐、乌桕、黄连木为主的林木生物质能源基地。
八是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和林下经济产业。引导扶持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事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扬子鳄、梅花鹿、雉类、麂类等的养殖和系列加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森林蔬菜、药用植物和森林水果等有机食品。
(三)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文化基地: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植物园等为基础,创建一批重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逐步使每个省辖市建设一处国家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县有一个省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森林镇活动,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有5个省辖市和20个县级市(县、区)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100个重点乡镇达到省级森林城镇标准。
(四)构筑三大保障体系:就是种苗基础工程体系、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以上就是我们对“十二五”林业工作的初步构思。在这次会上,也将征求大家对“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完善,努力使规划更加科学、贴近实际、富有成效。
三、年的林业重点工作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顺利实现五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生态产业、绿色富民”,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致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力推进森林经营,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加快产业做大做强,加速民生工程建设,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的动力。一是要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各地要深入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有误必纠、有错必改,全面补缺补差,并继续做好纠纷调处、档案管理等后续完善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报请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大会,对配套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各地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标准与办法等建设,加快建立林权管理信息平台,在规范林权流转、促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产转变上取得新突破;加快组建林业融资担保公司和森林资源收储机构,扎实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重点发展农户以林权证为抵押的免评估可循环的小额贷款;多渠道、多形式鼓励和支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示范合作社建设,争取建立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社。三是要继续抓好林业其他改革。以国有林场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林业综合执法体制、林木采伐管理和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总之,今年林业改革的任务很重,希望各地,特别是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地方,要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努力为全省提供更多好经验、好做法。
(二)扎实开展城乡绿化,加速筑牢生态屏障。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核心。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90万亩,其中成片人工造林70万亩,森林培育120万亩。一是要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围绕“双增”目标,以提高造林质量为核心,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抑螺防病林、防沙治沙林、平原绿化、易灾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在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大力培育造林绿化新亮点。继续实施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合徐高速公路宿州和淮北段、合界高速安庆段、济广高速亳州和阜阳段三条道路高标准绿化;认真总结推广淮北市等地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皖北石质山地等立地条件困难区域绿化。继续推进林业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绿色城镇和绿化模范村、绿色小康村活动,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促进身边增绿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深入推动全社会办林业。加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造林和中低产林改造,加快社会造林步伐;以纪念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化义务植树内涵,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四是要加快优质林木种苗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木种苗补贴试点、林木种苗能力建设试点省工作,新续建林木良种基地1万亩、林木采种基地10万亩和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4200亩,新育苗面积6.57万亩,完成湿地松等用材林树种良种苗木2000万株培育任务;完成薄壳山核桃育苗150亩,并加快推进试验示范林建设;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执法检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三)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载体。一是要加快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计划。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竹产业、杨树质量提升的三个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首席专家制,加快实施油茶产量翻番工程、竹林增效致富工程和杨树丰产示范工程,在发展高效林业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实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油茶良种苗木3000万株,新建油茶林基地15万亩,加强对老油茶园的垦复改造,积极引导各适生区科学发展油茶;制定出台竹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广德县、宁国市、黄山区、霍山县竹科技示范园和金寨等四个县(区)毛竹钩梢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并在金寨等10个10万亩以上竹林的县(市、区)开展竹科技示范园建设;制定出台杨树质量提升规划,以淮北、沿江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9个县(市、区)杨树示范点建设,认真实施12个县(市、区)杨树间伐与修枝技术推广示范工程。二是要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整合项目资金,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森林经营工作,以及国家中幼林抚育示范项目,抓好全国和省级森林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扎实推进杉木、松类、硬阔类树种示范点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中德财政合作安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扶贫、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加快推进与德国、西班牙及国内合作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外资项目在推动现代林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在提升森林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四)全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科技兴林步伐。坚持把科技兴林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关键。一是要认真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配套项目,加大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具和急需实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进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建设项目,加强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科技培训,全面完成省妇儿工委“两纲”培训任务,培训农村妇女3万人次,全方位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制修订省级林业标准,突出抓好现有9个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林业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站建设,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支撑项目。三是要加快林木良种选育与推广进程,加大轻基质培育用材林苗木力度,不断提高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使用率;继续做好石斛等组培育苗工作,逐步加大培育规模。四是要根据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林业局的新要求,积极开展碳汇林业、森林认证、林业发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试点,探索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和森林认证的途径和模式,加快完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监测与计算方法,在强化林业考核评价、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五)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切实巩固建设成果。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一是要抓紧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省、县两级规划编制进程,力争年内完成,尽快发挥规划的法制性、权威性和约束性作用,在依法保护林地和森林资源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启动全省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加快湿地公园、保护区建设步伐,精心实施好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升金湖湿地保护项目,在加强湿地保护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扬子鳄全国示范保护区建设和野外扬子鳄保护、放归工作;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对全省名木和一级古树实行挂牌保护。三是要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和定额管理各项制度,对近两年征占用林地的植被恢复费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依法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四是要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落实森林公安执法权限,组织开展林业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五是要继续抓好林业立法。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进程。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即将印发的《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
(六)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坚持把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支撑。一是要加强林业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在提升应对林业突发事件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突出抓好森林防火。修订完善《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森林部队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扑救森林火灾能力,确保全省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全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三是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一步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与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全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5‰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76%;严格松材线虫病防治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与治理,加强监测与检疫力度,加快实施黄山松材线虫病防治“三道防线”工程,确保松材线虫病发病面积稳中有降;积极主动防御美国白蛾的入侵,在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四是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做好重点时节、重点区位和重点疫病的监测防控。与此同时,妥善处置雨雪冰冻、旱涝灾害、风沙灾害等对林业的影响;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深化林区禁毒工作;妥善处置涉林非法集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七)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源泉。力争全年林业产值突破900亿元。一是要加快特色林业发展步伐。加强木本粮油、名特优经果林、苗木花卉等特色林业基地建设,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大径级材培育,开展油茶和竹子之乡评选活动,新建一批特色林业专业示范村(镇),尽快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型产业。鼓励和引导发展林下经济,抓好林地立体开发,积极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在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景观价值,进一步扩大森林公园建设规模,继续抓好“森林旅游人家”评选,大力开展走进森林、关注森林活动;继续打造“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会展品牌,认真做好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和西安园艺博览会筹展参展工作;探索林业咨询评估、规划设计社会化服务之路,加快林业服务业发展步伐。三是要做大做强林产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人造板工业、木浆造纸业和林产化工业,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规模档次;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林产加工企业,努力形成区域集群优势;全方位开展林业国际合作,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和鼓励省内林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四是要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审核、认定第三批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省级龙头企业创建名、特、优商标给予重点扶持;积极筹建省级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中心,加快推行林业标准化和大型批发市场林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在加强质量监管上取得新突破。
(八)加快建设民生工程,推动林区和谐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林业局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林业建设投入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更多项目实施,为广大林农带来更大实惠。二是要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快剥离国有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国有林场分类管理体制;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继续加大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改善基层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认真实施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加强补植补造和经营管护;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完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时完成年度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支出的拨付,确保兑现林农收益。
(九)认真抓好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管理能力。坚持把提升能力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一是要深化效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优化办事流程,加强监督检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不断提升各级林业部门的行政效率和质量,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基层机构建设。切实加强林业站、木竹检查站、国有林场以及森林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着力解决一线干部职工关心的民生问题;按照省委30号文件要求,尽快将林业执法和公共管理服务机构的人员与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理顺供给渠道和管理体制,在建立林业公共财政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强化人才培养。认真落实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各类培训,并把培养林业各领域领军人才放在首要位置,给予优先扶持;加大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力度,加强新进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不断优化各级林业部门的人才结构。四要大力反腐倡廉。继续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各级林业人员廉洁从政。
以上就是年的全省林业工作重点。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明确本地的工作重点和突破抓手,进一步细化任务,谋划举措,切实抓好落实。
四、做好下一阶段工作的几点要求
经过“十一五”的奋力拼搏,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已经迈上新的台阶,站在了发展现代林业的新起点上。新形势和新目标都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在工作推进中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服务大局,始终把林业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运作。多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安徽林业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每一步发展都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更为迫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把林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摆在促进全面转型的大局中运作。要紧扣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在建设皖江示范区和振兴皖北经济中,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搞好服务,充分发挥林业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各地实际,想党委政府之所想,急社会百姓之所急,找准本地林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更好服务大局中实现林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现代林业建设的大道才能越走越宽,现代林业发展的活力才能越来越强。
二要坚持生态优先,始终扭住“双增”这项中心任务不动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作出了中国林业“双增”承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已成为“十二五”时期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安徽实际,省里已确定“十二五”时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净增加1.4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加3900万立方米。对这两项指标的考核,国家正在制订具体操作办法,可以肯定的是,测算将更加科学,程序将更加规范,要求将更加严厉。大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一定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动摇,大力拓展植树空间,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千方百计在扩大森林覆盖率上做文章;要真正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加强抚育管理,完善保护机制,想方设法在提高森林蓄积量上下功夫,确保实现“双增”目标。
三要落实以人为本,始终把发展林业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内在和本质要求。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到林业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善谋百姓期盼的事,多做林农关心的事,大干增进群众福祉的事,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速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林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实惠,林业生态建设导致的环境变化,共享林业发展成果。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国有林场、苗圃等一线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在不断促进民生改善的进程中,现代林业建设才能获得取之不竭的动力。
四要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提升林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林分质量较差、林地产出率较低、林业效益不高,是当前我省林业建设最突出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基础,加快破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切实用现代林业理念指导、推动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切实把林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把科学经营森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把林业发展由单纯量的扩张转到质和量的共同提升上来,全面提高林业建设效益。
五要强化自身建设,始终着力提高“务林人”服务管理能力。现代林业建设对“务林人”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把能力进一步搞强,把作风进一步搞实,把风气进一步搞正,在大有可为的时期实现大有作为。要切实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努力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要着力提振精气神,积极进取、敢为人先,保持好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加快转变职能,更加注重政策指导、行政执法、科技支撑和公共服务,深化效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要强化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切实把国家和省对林业的各项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要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群,切实加强教育预防、制度制约和监督约束,加快建设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最后,我就当前几项重点工作再强调一下。
第一,关于植树造林工作。当前正值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和关键时期。各地要狠抓当前,层层宣传发动,层层明确目标,层层抓好落实,尽快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确保完成造林任务。去冬今春以来,我省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普遍减少,各级林业部门要科学应对,加强指导,切实做好抗旱造林工作,保证新造树木成活。要坚持把造林质量放在首位,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要进一步搞活造林机制,多渠道加快石质山地等立地条件困难区域绿化。
第二,关于林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为实现“双增”目标,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国家林业局明确要求今年完成省、县两级规划编制,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对这项工作,省厅还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保护耕地是“红线”,保护林地是“绿线”,同样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在。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抓紧向党委、政府汇报,安排专项经费,组建专门班子,制订工作方案,周密部署安排,尽快进入实施层面。规划编制工作既要保证进度,按期完成;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充分体现保护林地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本地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衔接好。
第三,关于森林防火工作。去年入秋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节期间全省森林火险等级急剧增高。2月1日至6日,国家卫星林火监测我省热点20起,其中林火多达13起。随着气候逐步转暖,春耕季节到来,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将出现高森林火险时段,加之清明临近,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已进入最为紧张的时期。各地务必时刻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进一步落实好森林防火责任制,全力做好野外火源管理、扑火应急准备和值班调度等工作,确保预防措施到位、扑救工作有效,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四,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清醒认识目前美国白蛾防控的严峻形势。去年,与我省砀山县接壤的山东省单县首次发现网幕,江苏省连云港市也发现了疫情。务必切实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认真做好各项应对准备,确保一旦侵入,及时发现、及时消灭。要抓紧做好春季松材线虫病除治,按照省里下达的治理目标和要求,在4月上旬前完成病区松林采伐等工作,省里将于4月中下旬组织检查验收。
第五,关于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为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职责,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已组织完成了16个省份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今年将启动包括我省在内的9个省份调查工作。近日,国家林业局已在江西召开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厅对此次调查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调查工作专家组,组建了省级调查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将之作为履行林业部门职责与“守土扩疆”的大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和《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的要求和安排,成立调查队伍。要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相应的调查资金,以保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水利、农业、环保、国土、统计、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湿地调查质量。
篇9
世界尽头去过一回便无悔
中国大陆暂时还没有开放直接的南极旅行业务,原本也有好事者想过把中国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拿出来作商用,可计算一下航行时间,要整整半年的时间,看来这条路走不通。只能到其他国家去倒一倒。不管选择哪条线去南极,都花费不菲,5万到10万的价格,顶得上一幢小房子的首期。但据说没人会后悔,此生去过一回便已无憾,更过分的是,有对澳洲夫妇更是偷渡到南极,高兴坏了,决定再也不回来,还在南极生了3个小孩。
目前开通到南极旅行的国家有阿根廷、智利、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国家,前不久刚在上海大剧院看了来自阿根廷的《探戈女郎》,便索性把中转国定为阿根廷,去亲眼看看《探戈女郎》里所描述的声色犬马的浪漫国度。此行便不仅能看自然风光,阿根廷的人文风景也将是一大收获。
上海没有直航航班可以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要其他城市转机前往,因此在天上的时间便不短,估计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要花去1天的时间。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约待上5天,可笃悠悠地把城里城外玩个遍,稍作休整,接下来便整装待发,乘飞机向“世界尽头”飞去。
7天南极计划:极光和企鹅相伴
幽灵极光
世界最南端的城市是火地岛的首府乌斯怀斯,这可算得上是“世界尽头”,坐飞机前往,然后赶晚上8点的豪华游艇马可波罗号。当天晚上,就可以在船上看极光,据说那如幽灵般泛着绿光的奇妙天象,将伴随此行每天看到海鸟飞翔。
第2天,按照计划游艇将会经过著名的德雷克海峡,那里的大风大浪是要亲身经历一下的,据说还能看到无数的海鸟,其中就包括海燕。这下可以亲眼见到高尔基笔下海燕与风浪搏斗的经典场景了。
第3天,到达欺骗岛和屈维维尔岛。这儿可是货真价实的南极大陆,可以想像得到,船在蓝色的冰川中航行的情景,估计呼吸也会格外清新,毕竟南极是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
第4天,将会在洛克鲁瓦港登陆,这里原本是英国科学考察基地。有礼品店和邮局,肯定要在这里往家乡多寄几张明信片,南极的邮戳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藏得都不会多。关于南极科考的小博物馆也值得一游,他们才是最先到达南极的人类。
第5天,是等待蓝鲸出现的日子。船出了洛克鲁瓦港会经过天堂湾、诺伊迈尔水道。据说这里是蓝鲸出没的地方,不过可遇不可求,得预先祝自己好运。
第6天,到达有个美丽名字的“月牙岛”,这是南极最大的企鹅和燕鸥岛。可以看到无数长得像卓别林的企鹅们,据说南极的企鹅一点都不怕人,还会围着人团团转。
第7天,是返程的日子,将再次横渡德雷克海峡,回到乌斯怀斯。
7天时间几乎都在船上,所到之处虽然只是南极大陆那突出的一只小角,却也算到过南极洲了。最后一天的旅行,还是把重心放在这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斯吧。坐市里的小火车,到世界最南端的火车站逗留一下。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即可看到雄壮得不可一世的雪山,也可看到阴柔的湖泊被群山包围,为此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布宜诺斯艾利斯看南美酷哥辣妹
年底或年初的时候去南极最好,我们这里是隆冬,南半球却是仲夏。尽管南极最高温度也仅0℃,但比起南极的冬天来,这样的气温不会让我太过狼狈。况且在有“南美巴黎”之称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还能穿夏装,吃冰淇淋,在街头看南美酷哥辣美们的探戈舞。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作家博尔赫斯的旧宅,可以一窥。他在早年的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里面,有这么几句:“这座魂牵梦萦的城市/就像是映在镜子里的花园/虚幻而又拥挤/远近交汇/屋舍重叠不可企及……就在曙色/潜进所有朝东的窗口的同时/召唤晨祷的呼喊/从高高的塔台/飞向初明的天际/向这众神聚居的城市宣告/上帝的孤寂。”
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两样特产一定要看,一是足球,布市的博卡青年队盛产大球星;另一个是探戈,据说布市街头便随处能看到探戈。当年水手们在用铁皮建筑了这个五彩斑斓的城市同时,那些浓妆艳抹的女郎试探着向英俊的水手们伸出手去……这便是探戈的第一个动作。当然,烤肉也不容错过。
篇10
关键词:WTO国际贸易植物检疫
加入WTO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粮食、饲料、蔬菜、水果、苗木、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进出口数量剧增,伴随而来的是各类危险性病、虫、杂草进出国门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什么是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简单地来讲,就是1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危险性病、虫、杂草是指主要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传播,传入后1旦蔓延将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后患并且极难防治的病、虫、杂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范围包括5个方面:(1)进境、出境、过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2)装载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容器、包装物、铺垫材料。(3)来自动植物疫区的运输工具。(4)进境拆解的废旧船舶。(5)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际条约或者贸易合同约定应当实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其他货物、物品。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以下简称《检疫法》)规定,不论是入境的还是出境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都要进行审批和报检。检疫方法分为:产地检疫;现场检疫;室内检疫;隔离检疫等。检疫结果的处理包括:检疫放行;除害处理;销毁或退回;检疫特许审批等。
2、植物检疫的历史和现状
最早应用检疫是在1403年,当时的威尼斯共和国规定,凡从国外驶抵威尼斯港口的船只,必须强制在港外停泊40天,以便检查船上人员是否感染有威胁人们生命的黑死病、霍乱、鼠疫等传染性疾病。1929年,在意大利罗马产生了“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罗马)”(IPPC公约),促进了国际间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此后,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植物检疫制度。WTO的SPS协议将IPPC作为植物卫生标准,使得IPPC在SPS协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92年建立了IPPC秘书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PPC秘书处和各国植保组织开始制定“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ISPMs),”,现已制定27个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是协调贸易伙伴之间的植物保护规则,贸易伙伴共同遵守ISPMs,并以其为依据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植物卫生检疫争端。1991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6年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我国现行的《农业法》、《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中都有涉及对外来物种的管理的具体条文。
3、植物检疫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检疫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明:
1。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巨大
由于植物检疫不严,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外来物种不断增加,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估计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林业的损失是每年660亿。农业部门的估计是每年损失574个亿。
美国白蛾1945年传入日本,后传入朝鲜半岛。1979年传入我国东北,现已侵入北京、山东等地。据估算2004年美国白蛾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合计为2。300亿元~3。052亿元。
原产南美的凤眼莲(水葫芦),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56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推广,此后大量逸外野生。在云南昆明市,20世纪70-80年代建成了比较理想的大观河水上旅游线路,游人可以从昆明市内开始乘船游滇池和西山。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观河和滇池中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大观河以及部分滇池水面,致使这条旅游线路被迫取消,原来在大观河两侧的配套旅游设施只好报废或改作他用。
有森林“SARS”之称的松材线虫1982年随木质包装从日本传入我国南京,随后在广东、浙江、山东、湖南等地相继立足。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巨大威胁。湖南是我国第十2个松材线虫病疫情省,自2003年9月首次在郴州发现染病枯死马尾松以来,目前发生范围已扩展到4市6县,发生面积超过1万亩,对全省4236万亩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松材线虫病直接威胁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故居韶山、南岳衡山的生态安全。
美洲斑潜蝇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发现,到1998年已在全国21个省市区发生,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它寄生22个科的110种植物,尤其是蔬菜瓜果类受害严重,包括黄瓜、甜瓜、西瓜、西葫芦、丝瓜、番茄、辣椒、茄子、豇豆、菜豆、豌豆和扁豆等。目前在我国,每年防治美洲斑潜蝇的成本高达4亿元。
外来生物的入侵除了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外,还将带来以下危害: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1定的数量上和栖息环境中,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1种生物传入到新的栖息环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优势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组成,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由于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
(2)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1,所引起的“枯草热”对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1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麝鼠可传播野兔热,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2。WTO规则与植物检疫
世界各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均非常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在WTO的众多协议或协定中,与植物检疫有关的有《农产品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的协定》(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简称SPS协议),与植物检疫关系最密切相关的是SPS协议,要做好入世后的植物检疫工作,首先要认真研究SPS协议,掌握其精神实质,特别是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SPS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在长达8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的1个重要的国际多边协议。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各国实行动植物检疫制度对贸易的影响已越来越大,某些国家尤其是1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畜产品市场,多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阻止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其中动植物检疫就是1种隐蔽性很强的技术壁垒措施。由于GATT和TBT对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约束力不够,要求不具体,为此,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通过许多国家的提议制定了SPS协议,它对国际贸易中的动植物检疫提出了具体的严格的要求,它是WTO协议原则渗透到动植物检疫工作的产物。SPS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SPS协议的宗旨、适用范围、同等对待、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简称PRA)、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透明度特殊或差别待遇、组织管理形式、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是建立检疫措施的基础、必要的检疫措施。风险评估已成为植物检疫工作最锐利的武器之1,是制定检疫法规和检疫措施的1项基础性工作。零风险是不存在的,零风险意味着闭关自守,也不符合SPS协议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按照IPPC的指南进行风险评估,并寻求降低风险的管理措施。我国1996年就成立了植检PRA工作组,已经对地中海实蝇、小麦矮腥黑穗病、松材线虫、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梨火疫病等有害生物和木质包装、马铃薯、苹果、李子、葡萄、柑桔等植物产品进行了PRA。PRA还可以作为1种隐蔽的技术壁垒加以应用,合理阻止或延缓国外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保护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可以将保护水平定得高1些,风险分析涉及的有害生物多1些,所需要的科学依据就相应增加,有时还需要在评估过程中增加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这样,完成评估所需的时间就会长1些,客观上起到阻止某些产品进境的目的,并且不违背SPS协议规则。如:日本因为担心西红柿是烟草霜霉病的寄主,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对美国的西红柿进入日本进行PRA,1直到1996年仍未结束,最后在美国要将此案提交WTO裁决时,日本才决定于1997年4月允许美国的西红柿入境,从开始评估到同意进口,前后用了15年时间。换句话说,日本人利用PRA这1隐蔽的技术壁垒,在15年的时间里,成功阻止了美国的西红柿入境,保护了日本国内市场。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如何合理应用PRA很有学问,值得我们广大植检工作者去研究,在这1点上,我们应学习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争取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3。植物检疫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植物检疫工作不断发展,在进口把关、促进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进口植检:2006年前10个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截获有害生物2471种10。4万次。2007年3月15日,上海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1批进境的土耳其棉短绒实施检疫查验时,发现皮蠹类有害生物幼虫。检验检疫人员当即将样品送实验室鉴定,确定为我国禁止进境的1类有害生物谷斑皮蠹幼虫。该批进口土耳其棉短绒共有1645吨,价值41万美元,分装71个40英尺集装箱。为防止疫情扩散,外高桥局立即通知港区锁定所有71个集装箱,并逐箱实施了严格的熏蒸处理。这些植检措施,既将有害生物挡在了国门之外,又为进口企业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出口植检:国家检验检疫局全力促进农产品扩大出口,相继与墨西哥、秘鲁、智利、泰国、阿根廷、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检验检疫部门签署了多项关于我国水果出口的植物检疫议定书或工作计划。湖南检验检疫局协助当地政府大力加强湘西椪柑出口基地建设,2007年2月9日,20吨湘西椪柑顺利出口加拿大,标志着湘西椪柑近十年来首次直接向发达国家出口。
(3)双边协商、互利互惠:近年来,1些国家对疫区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和做法,SPS协议也承认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的存在。在1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检疫防治措施等不同,对1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来说,可能存在疫区和非疫区。对疫区和非疫区的检疫政策应区别对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1规则,打破国外壁垒,扩大出口。如日本过去把整个中国都列为瓜实蝇疫区(实际上仅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后经双方检疫部门共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确定中国的新疆地区为非疫区,因此,日本允许进口新疆的哈密瓜。同时,我们也可以接受非疫区的产品,促进贸易发展。我国过去将美国和智利两国列为地中海实蝇疫区,禁止进口两国水果,近年来,经双方植检部门共同努力,确认两国的部分地区为地中海实蝇非疫区,允许有条件(指定果园、包装厂、监测、低温处理、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定入境口岸等)进口美国华盛顿州的苹果,智利非疫区的苹果和猕猴桃。上述做法建立在1定的科学基础上,符合SPS协议的要求,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出,又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是今后植检工作的努力方向。
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SPS协议指出:“动植物检疫措施通常是以双边协定或议定书为基础实施的”,因此,我们应进1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实际需要争取签订更多的双边协定或议定书,以避免双边检疫问题的复杂化,引起多边的参与或SPS委员会的干预。我国至今已经签署了约400个检疫议定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确定了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具体检疫要求,从检疫措施上帮助解决了1些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加强了国际交流和合作,确保检疫标准、方法和检测手段与国际接轨,将国际组织的标准在议定书中予以明确,弥补当前国内检疫标准严重滞后的问题,确保了检疫质量。SPS协议客观上要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检疫技术基础研究中去,要充分利用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的有利条件,利用特殊差别待遇条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增加技术储备。
2。加强立法和管理
我国目前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政府部门有4个: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下的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农业部及各省市农业部门的各级植物检疫和动物检疫部门、国家林业总局及各省市林业部门的森林检疫部门、国家环保总局及各省市环保部门。
但有害生物的发生、分布和危害常常是不分农业、林业的,且进口、传入、扩散是连续性的,因此我国分此4个行业是不科学的,已造成了许多交叉、脱节,很多专家学者多年来1直呼吁予以统1,但因为权利问题仍未统1。而多数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只有1个行业行使涵盖上述4个行业的职能,人员、设施力量集中,检疫、防疫更系统、街接更紧密。
另外,目前《检疫法》是我国主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规范,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国经济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贸易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逐渐暴露出1些问题。表现在:1)立法目的上,只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而没有明确提出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的目标;2)外来有害物种不仅只是动植物还包括各种传染病、害虫、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和杂草等。所以从该法的名称上来说就不足以全面地对外来物种防治进行规定;3)动植物入境的管理机构是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这样的管理机构设置不能有效地从入境时就对外来物种实施有效控制,因为鉴定是否构成外来物种入侵是比较专业的技术,外来物种的侵害也可能需要在1个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显示出来,只赋予动植物检验检疫机构1个部门职权是不能实现有效的进入控制的;4)鉴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的检验检疫的复杂性,应对于任何外来物种的进入问题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和申报制度,对没有申报并进行风险评估的货物应1律退回或就地销毁。
3。加强宣传教育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有的是人为无意引进的,这与宣传教育不足有极大的关系。当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外来物种,以及外来物种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后果时,很容易有意或无意通过交通、旅游等进出境方式带入外来物种。加上监管不严,导致大量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外来物种侵入1地时,主要依靠当地群众及时发现和清理,所以宣传教育是防治外来物种侵入的重要方式之1。
4。加强人才培养
加入WTO后,很多单位拥有了外贸进出口权,但既懂外贸,又懂检验检疫的人才希缺。2005年因我国某重要水果产区的检验检疫机构实施了不当的分类管理,业务人员审单不严,对1批输往墨西哥的苹果在未经检疫的情况下,出具了不符合议定书要求的植检证书,致使该批水果到达墨西哥口岸后被拒绝入境。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促进我国的植物检疫事业与世界接轨,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保护我国的农林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我们必须抓紧培养1批精通植物检疫业务、熟悉WTO/SPS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素质的植检人才,以便于同国外的合作与交流。入世后,如何建立起既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符合WTO通行规则的植物检疫工作规范和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体植物检疫工作者和国际贸易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了共同的历史使命,让我们1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柯炳生:WTO与非关税措施简明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7
[2]白旭光:储藏物害虫与防治。科学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