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提问 具体策略 分析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数学老师表示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不够热烈,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阻碍。教学课堂上如何有效的提问,对数学课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归结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种误区:第一,注重问题的数量,忽略问题的质量。有些老师用课堂提问的数量来衡量其学生的课堂活动的丰富性,这显然是错误的。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一味的提问,学生们没有时间思考,这种疲劳攻势的结果是学生没有时间自己消化老师所讲内容,无法获取完整的知识,其效果事倍功半。第二,提问过于形式,缺乏问题深度。如果老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化,不能发挥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思考的能力,思想被老师过多主导,就没了自己的方向,同样也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第三,问题含糊不清,学生理解困难。教师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的话很少学生能答出来,太偏的话学生无从答起,问题表达不明确学生又不理解,这些都会造成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受损,表现不出课堂提问的优点。第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愿主动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分析,更能体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重要性,我们要根据其存在问题制定其相关政策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对策分析
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注重提问的精准度
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精度和准确度,问题要精确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让学生解答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了思维训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推敲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得到锻炼。
(二)把握提问的难度和深度
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先研究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问题的设置。初中数学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才能做出回答。在教师提问时,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如果所提问过于简单,不能发挥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思考的积极性;而难度太大的话,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轻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客观的分析,充分估计学生掌握所讲内容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的基础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问。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
初中阶段,学生自主能力和表达都比小学阶段加强。初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为辅。首先,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发学生的知识探索并培养创造能力。然后,采用提示性的提问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中,老师在问问题时运用提示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自由发挥发展其数学能力。
(四)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
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时,问题应该涉及面要广,要面向全体学生,合理考虑回答问题的对象。所以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难易结合,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题。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差生应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够正确回答,进而建立其信心更好的学习;对优生可适当提高难度,问一些创新性的问题,使其思维更加开阔。所以,提问应该因人而异,因人而问,使全体学生都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五)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教师在提问后应该给学生留时间进行思考,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放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应该着急得到结果。一般对于简单已经学过的知识思考几秒钟就好;但对于决策性问题时时间应该稍长些。但等待的时间不宜太长,太长的话会使课堂的气氛异常,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偏离课堂问题的范围。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等待的时间。
(六)有效提问遵循的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尤为重要,提问时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在设定课堂提问时要明确其目的,不能盲目提问,否则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第二,启发性原则。教师提问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第三,适度性原则。在课堂上提问的量也要把握好,既不能问题不断,也要巩固和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第四,新颖性原则。提问时问题要有趣新颖,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思考问题。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学习 数学思维 创新能力
一、初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研究表明,教学理论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对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心理基础而言,主要包括构建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交流、协作与意义构建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由此可看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习得的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和感受信息导致信息生成的过程,而信息的获得是学生探究的结果,及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最终的解释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是学生直接发现与体验的,并非被动获得的。而“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与其说是依靠自己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而正在成熟的机能则是通过不断的探索才逐步发展成为已经成熟的机能,因此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
(二)教学论基础
一定的教学论思想产生一定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论思想是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论基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思维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与现代教学论思想是一致的。现代教学论思想作为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之外,还应充分体现探究式教学的特征,遵循学生尝试、教师引导的原则,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就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可遵循以下主要程序:首先,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感知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创设探究式情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作为思维的开始,提出问题十分重要,教师要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提出问题,并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增加交流与沟通,进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更为丰满的知识;再次,在探究式课堂情境中,根据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讨论情况提出假设,然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小组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第四,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信息反馈,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给予一定的正面评价与鼓励;最后,结合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技巧的获得等。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探究氛围,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可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选择实物或者实物图片的方式创建探究氛围,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如在几何教学中适当引入著名建筑物作为例子进行探究式教学等。在这一过程中,探究教学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开放性的结论,尊重学生不同兴趣与能力,以及不同的探究问题方向,但探究学习的过程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避免偏离大方向。另外,实物或亲自动手操作的探究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以学生为探究主体,教师处于引导者角色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某些环节,设计探究式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涉及的问题要均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模式,能够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完成独立思考,并结合学生互动与教师引导,实现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性思维,由“经验数学”上升到“推理数学”层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三)注重探究的深度与宽度
数学探究深度是指数学探究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与深浅程度,数学探究宽度则是指数学探究活动所包含的数学要素的多少。对于初中生而言,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表现在数学学习方面则为数学理解能力、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学生智力、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适当把握和控制探究内容的深浅与涉及知识面的范围,尽量做到探究问题的较强针对性。
(四)尊重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对象的覆盖面是整个班级,而非某个或某些学生,因此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个层次的学生,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设计探究式数学问题时,必须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与全面性,让学生敢于积极发言,并感受到自己观点受到认可,从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为了弥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探究过程还应重视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分组,保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吸收长处,提高交往能力。
四、结语
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要强调教学的重点是展示教学的思想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自主学习能力,并积极吸取探究式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使教学模式得以优化。当然,探究式教学虽然是一种较为理想、有效的教学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数学教学要求运用多种方式与策略,这些任然有待于广大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育红.浅析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3.8.
篇3
摘 要:初中数学是初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因此,如何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初中数学内容的预习力度与深度,让学生提前对数学教学内容有一个预见性的认知与理解,找出其中难以理解或者是理解不清楚的问题,并将其及时反馈给教师;老师则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数学问题进行集中性、针对性、专题性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才能真正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策略;翻转课堂;预习考核
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以及数学思维习惯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建模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式。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老师应该积极安排数学预习任务,制定数学预习计划。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数学学习困点,并制定相应的数学教学计划。选择有效、全面、科学、系统的数学预习策略,将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一、分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进行数学预习教学安排
1.分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数学预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为了做好预习教学工作,老师首先应该强化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尤其是应该找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学习难点与学习重点,并将其与具体的数学预习任务结合起来,让数学预习内容可以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活动服务,同时也帮助学生提前对数学教学重点有一个比较直观与准确的了解。
2.加强对初中生数学基础能力的统计与分析,促使预习任务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老师应该全面统计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与个性化学习需求,尤其是应该在制定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将预习任务的难度、数量、知识面与运用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相对应,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数学预习过程中了解、掌握与自身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数学教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优化数学预习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W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1.选择初中数学预习内容,提前规划具体预习任务
在进行初中数学预习教学时,首先应该做好对预习内容的选择以及预习任务的制定,一方面应该选择那些难点适中、思维要求高、知识基础性强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数学预习任务设计,另一方面应该将预习内容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以数学问题的解决为基本数学预习过程,增强数学预习过程中的学习难度。
2.组织学生进行个人与小组两种类型的数学预习活动,加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是小组两种类型的数学预习活动。利用个人数学预习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与学习难点进行全面地掌握与理解,而利用小组预习法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尤其是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与思路转化,优化学生对预习任务的解决。
3.及时统计学生的预习效果,准确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数学问题
老师要及时统计学生的预习效果,尤其应该通过对预习任务完成度的情况,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困境与学习难点,其中应该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逻辑思维过程、数学知识实践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保障教师对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有一个全面精准地掌握。
4.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与数学学习需求,调整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选择
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学习问题来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情境的设计与优化。此外,老师还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学习困点,尤其是应该为那些学习基础弱、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大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辅导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进行教学偏重。
5.优化对预习效果的评价,开展以预习任务相关的数学竞赛
老师应该重点做好对初中生的数学预习效果的评估,老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完成度,而应该通过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下总结出学生的学习困难与学习方向。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预习任务相关的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在课堂上更好地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数学学习困境。
做好初中数学预习教学工作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强化对数学预习内容的选择与预习任务的制定,增强学生在数学预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教学情境中来,让数学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辅导性,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问时的技巧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浅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认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问技巧的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思考 浅谈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技巧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爱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够体现教学的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重大的作用。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61-01
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差别的效果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三、提问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例如:学习映射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下列对应f是否为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A=B=R,f:取倒数
2、A=B=R,f:平方
3、A=B=R,f:乘2加1
4、A=Z,B=R,f:取以10为底的对数
5、A=N,B=Z,f:取绝对值提问:
(1)“哪些是映射?哪些不是?为什么?”
(2)“判断是与不是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
(3)“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包含几类对应关系?”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掌握映射这一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函数、反函数概念打下了基矗
四、问题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五、提问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比如:对数学归纳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时,提问“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很难使学生产生疑问,但若改为提问“数学归纳法为什么要有两步证明过程?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假设’永远是假设吗?第二步证明中的K≥n。(n。为n取第一个数值)的意义是什么?”则会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仅需要对知识的回忆,而且还要理解,因而也就必然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六、提问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七、提问要灵活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八、提问的语言要明确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错误资源
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经过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从错误到正确再到提高,这也是初中生数学学习及进步的一般规律。所以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一、促使深度理解概念,利用错误培养逆向思维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让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深度理解,使他们发现自己在理解方面的欠缺和错误,进而实现及时修正及完善概念。譬如,在平行四边形中许多学生对矩形及菱形等概念容易混淆,常常张冠李戴。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围绕“中点四边形”的主题进行提问:(1)按照顺序依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呢?(2)按照顺序依次连接菱形四边的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呢?(3)按照顺序依次连接矩形四边的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呢?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描绘的几何图形,借助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特殊四边形的识别知识来回答上述几个问题:(1)平行四边形;(2)矩形;(3)菱形。接下来,数学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提问:“请说一说有着何种特征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连接起来可以获得正方形呢?”初中生表现出困惑,回答时的答案便五花八门了。此时,数学教师可旁敲侧击地引导初中生,借助合作探讨的形式让他们认识构造的中点四边形是由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具有的特性决定的。如此使初中生带着问题探究处理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注重变式教学,拓宽思路,培养应变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容易做错的习题实施变式教学,通过错题来不断拓宽初中生的数学答题的思路。比如,针对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经常出错的现象,数学教师可以选择变式教学方式:①已知两圆之圆心距为4cm,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它们分别是方程x2-5x+6=0的两根,那么这两个圆之位置关系是什么呢?②如果两圆是相离的,同时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R,r,它们分别为方程x2-7x+3=0的两根,那么这两个圆的圆心距范围是什么呢?这样一来,借助这种一题多变型的变式教学,初中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两圆位置关系的知识点,并发挥出其的自主能动性及创造力,能够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拓宽,活跃思维,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
三、建立“脚手架”,探究习题的难点
数学教师应建立“脚手架”,帮助学生掌握容易出错的知识难点与疑点。譬如,针对勾股定理的有关习题学生经常做不对的情况,为了让初中生深刻地理解并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错误资源设计以下层次性的习题:①判断题: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边长分别是a、b、c,则a2+b2=c2;②有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之比是1:2:3,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呢?如果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b、c,那么三边关系是什么呢?如果将1:2:3换成3:2:1,所得到的答案会一样吗?③有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分别是5、12,那么斜边是多少呢?如此编排的目的在于:①使初中生明确勾股定理的运用范围只限于直角三角形。②和③使初中生能够从正面认知勾股定理的运用应该做到数形结合。
四、培养模型意识,增强解题水平与能力
有些学生不会做题,往往是解题思路不准确,没有建立相关模型。为此,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初中生的模型意识,增强解题水平与能力。“数学模型”是针对和参照某一事物系统的特点或者是数量的相依关系,运用形象的数学语言来概括出某种数学结构与内在关系。引导初中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是初中数学方法教学中的关键内容。比如,直线上有5个点,问在图中一共有多少条线段呢?接着可以问5个队进行比赛的场数为多少?5人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呢?如此,不一样“类型”的习题放到一起,其目的便在于进行建模思想的渗透,促使初中生能够把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五、提倡说题,揭示数学本质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应该引导初中生说题。引导初中生说题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说题能够解题之惑、总结解题的失败原因,启发学生瞬间的解题灵感之念,促使初中生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切入点和思维关卡等,能够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找到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而让初中生对数学知识、方法和问题的内在联系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思维定式得到解放。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那些有价值的“错误”,并且应该设计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初中生发现错误、探究错误、挖掘错误、总结错误、利用错误,从而提升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水平及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寇占英.初中数学解题误区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6(Z1).
[2]朱献伟.变错误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2009(02).
[3]杨未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7).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法则;法则教学;数学阅读能力
法则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法则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它揭示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进行运算、推断和判断的依据与基础。法则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数学阅读理解,是近几年新提出的数学概念,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理解和领悟数学文化、掌握数学方法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法则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分析、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深化法则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深入理解法则,夯实阅读基础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各个法则,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反复实验探究得来的结论,其语言叙述十分严谨。在法则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阅读和理解法则中的每一个字词,能够清晰区分字词句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符号、数学图表、数学图形来理解法则中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法则,用实践检验真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法则的内涵、外延、适用条件与范围等。
例如,教学初中数学第七册中的“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当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短短四句话,囊括了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所有规则和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一法则的含义,学生们必须学会阅读,通过阅读了解和理解每句话代表的运算意义和方法,然后,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转化过程中,会对法则中所涉及的数学符号、概念和数值等有了充分透彻的认知和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了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图式模型。可见,法则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促进对法则的深度理解,而理解法则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夯实数学阅读理解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数学中的每一条法则都是对一类数学现象的总结,法则学习的过程给人感觉严谨而枯燥。不过,若能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结构特点,创设一些有关法则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过程变得趣味横生,学习就不再乏味。与此同时,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到数学法则的乐趣,对数学阅读也会产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讲到“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时,单看文字表述是比较枯燥的,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富有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法则、理解法则,并学会运用。可以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已经如学过哪几种有理数运算?分为几个运算级别?回忆小学数学时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其中的运算顺序有何规律?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在一边回忆、一边总结的过程中,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实际题目进行具体推导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使枯燥的计算法则多了一点生趣,学生们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三、优化法则思维,升华阅读感悟
法则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记忆法则、掌握规律、学会运算,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数学法则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多向思维能力的过程。有效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则的深入理解,而有效的法则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学生对数学科学的阅读感悟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法则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多方面训练和发展,增加其对数学材料的阅读感知与理解领悟能力。
其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运用法则中学会反问和质疑。反问为学生的思考开辟了新的渠道,让学生通过正向思考、逆向思考及多向思考,来总结、反思、验证数学课本中的各项法则,探究其中的奥妙。反问使得学生在阅读题目或数学材料时,会更加仔细慎微,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阅读能力都会得到同步提升。
其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运用法则中学会比较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发现同类问题的相似之处,发现近似问题的异同点,发现不同问题的差别之处;比较分析也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则的内容及含义。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化法则教学,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及生活经验,采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将法则教学与数学阅读理解有机融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应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发展数学阅读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学学习,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为目标,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
力。因此,合理地运用教学练习反馈策略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思路应着重于课堂练习,以现有初中数学的特点为基础,使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化、趣味性,注重课堂练习的题型和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主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审题教学,活化练习方式
审题教学意思是理解题意的教学方式。就是说在教育学生练习时,应告诫学生要分清题目的已知条件,搞清楚题目的求证目标和求解方向,审清题目的结构特点再来求解。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受题”向“主动受题”进行转变,发挥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练习解题中的内部动机、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编题、自选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练习习题的质量,使他们的解题由“一题一得”向“一题多得”转变,让学生在活化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点,以下面的两道例题为例。
例1.某商店正在销售一批名牌西服,每售出一件可盈利40元,平均每天售出20件,为了尽快减少库存,扩大销售,商店决定采取适当的减价措施。经市场研究表明,若每件西服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问商店每件西服降价多少元时商店每天的平均利润才能达到1200元?
在此例题的解题过程中,首先列出方程式解出所设的未知数之后,还应该考虑“减少库存,扩大销售”这个问题,罗列已知的条件和数据,发掘隐含条件,分析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推敲题目的叙述是否可以作为不同的理解,以此来进行解题练习就不容易出现错误了。
例2.在ABC中,ADBC,AB=AC,CM延长线交AB于N,M为AD的中点,求证:AB=3AN。
在这道几何例题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角度考虑来解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种证明方法:
证法1:取BN中点K,连接DK进行证明;
证法2:过点B作AD的平行线与CN的延长线相交;
证法3:过点N作BC的平行线与AD相交;
证法4:过D作DL∥CN与AB相交于L。
此类证法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只是为了体现“一题多得”的解题思想,这样解答题目,会使学生对几何解题中辅助线的作用更加了解,遇到类似的题目会更得心应手。
二、解法教学,活化练习要求
解法教学即探索解题方法的教学,初中数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保证教学进度、广度和深度都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注重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探索解题过程,使得解题能够更加促进学生的思考,在解题中和解题后做到联想、猜想和回想。同时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保证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分基础题、思考题、选做题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合理要求,以求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有如下一道例题。
例.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与x轴交与A、B两点,交点为C。求:(1)A、B、C三点的坐标;(2)在y轴上作出一点P使得PC+PA的值最小,并求出P点的坐标;(3)在x轴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A、B、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不存在,请说明不存在的理由;若存在,请说明理由并求出Q点的坐标。
在此题中,我们可以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只做(1)题,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要求完成(1)(2)两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完成全部三道题,拔尖的学生,在要求做完全部题目后,启发他们结合本题再另添置条件,拓展思维,举一反三,以此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目的。
三、理解教学,活化练习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要注重理解教学,所谓理解教学,是在找到解题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做出一个完美的题解,这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解题要正确、合理、完满、清楚、简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完善学生的解题步骤。
例.在ABC中,AD是中线,E为AB上的一点,AE=1/3AB且AD与CE交于F点,求证:FD=AF。类型此题在初中的练习中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找出类似题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条件的转化,将两个题目的相同本质发掘出来,通过联想和猜想使解题更加清楚,提高学生对数学解题的认知水平。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从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来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特征,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数学基础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优化课堂结构,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对学生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基于这一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除了要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作用之外,还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满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为此,我们应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等几个方面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数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通的课堂结构是老师具有主体地位,采取了老师主讲的模式,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在这一课堂结构中,课堂教学过程相对单一,教师和学生在角色设定上都过于僵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优化课堂结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老师主讲的单一局面,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为了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积极优化,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老师主讲的单一局面,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实效性,充分满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2、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趣味性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因素,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为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3、分析初中数学特点,使初中数学课堂变得多元化
要想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单一性的问题,就要对初中数学特点进行正确分析,并积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多元化,改变初中数学课堂单调、呆板的问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满足教学需要。
三、初中数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教学方法创新入手
教学的有效性也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老师都有体会: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讲题考题训练,但落实到学生身上往往是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题讲得越多越好?概念是数学的灵魂,而新授课中设置例题的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学生体会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就题论题,解后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例题表层。解后反思既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希望、获取经验的过程。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4,底长为6,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这是课本上一道很平常的习题,只要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的学生应该都不难得出它的结果是14。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是,我们解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求出这个14吗?找到这个14就匆匆开始下一题的讲授,我们就将失去这道题本来应该得到的更多、更宝贵的东西,无异于进宝山而空返。
四、初中数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的作用,形成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把握教学原则和教学特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目前来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老师要利用课堂提问环节,做好教学指导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指导质量,就要利用好课堂提问环节,对学生的课堂知识进行检验,并在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逐一解答,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提问环节是做好教学指导的关键,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引导的实施
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教学引导,使教学引导成为初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学引导的实施力度,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只有做好教学引导,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有力的支持。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引导的实施。
3、老师应发掘数学特点,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引导
考虑到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难度,应在课堂教学中将例题和习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引导,把握课堂教学原则,积极开展习题教学,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从优化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创新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特点和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满足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潘润翠;提高初中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
[2]张立杰;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3]黄汉昌;提高数学作业讲评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国数学教育;2011年Z3期
[4]晏磊;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年26期
篇9
一、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本质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教学情境通常设计为问题、图表、操作活动等等,这些情境都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事件或应用领域,而且明显地带有问题性、探究性和建构性。教科书所设计的情境的本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反映在产生和运用的背景事件之中,把抽象的数学世界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以便于学生对数学有更好的认知和理解。情境设计的本质价值体现在:
1. 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事件或应用领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产生的源头,理解数学的用途。在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并且更容易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2. 情境将抽象的数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抽象到具体,又由具体到抽象,促进数学知识和学生个人经验、认知链接和转化,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3. 情境将数学知识包含在具体的事件中,事件中隐含了抽象的数学模型,是学生学习数学化和再创造的物质载体。
4. 情境生动、具体地揭示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热情,并且对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
二、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和特征
1. 初中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设计的情境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归纳式、活动式、类比式。归纳式就是将情境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一般是给几个例子,先是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再从这个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概括,得出最终结论,即新的知识。活动式则是通过情境假设,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的操作、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多思考,进而获得新知识。而类比式是提供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相类似的、而且是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进而获得新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普遍性的,是一般学生都已经具备的知识或经验,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类比,而得到新知识。
2. 初中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的呈现特征
(1)提供的知识背景具有直观性。情境材料的直观性十分重要,情境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如果背景材料不直观,那么就失掉了其本质价值,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直观感知。
(2)表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初中数学教科书所设计的情境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直观具体的材料中,再一步步地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改提倡要将教学生活化,将抽象知识根植于现实生活,在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情境设计中,背景材料应该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充分体现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在获得了新知识之后,新知识又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了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活实践。
(4)概念与命题的情境设计不尽一致。数学概念的情境设计主要是体现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一般在设计概念情境时,主要是选择比较直观的,能够很典型反映这一概念的背景材料;而数学命题情境注意体现命题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因此,一般在设计命题情境时,通常选择命题的特殊事例,或选择具体的问题或活动作为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命题形成过程。所以数学的概念情境通常采用归纳的方式,而命题情境通常采用活动的方式。
三、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普遍都很重视情境设计,但是情境设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情境设计所体现的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二是存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偏离数学主题、情境缺乏探究性等问题。
四、改进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建议
1. 情境材料的选择方面
一是情境材料的选择必须要全面联系数字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以及现实生活。在知识形成阶段,情境材料应该选择直观的现实生活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在知识发展阶段,情境材料应该尽量以数学理论知识出发,这样才能表现出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而在知识应用阶段,情境材料应该广泛的包括数学本身、现实生活,甚至是其他学科的。
二是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应该要尽量采用多种资源,包括数学史料、其他学科的知识等等。
2. 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方面
上文所述一般教科书的情景设计呈现方式有归纳式、活动式和类比式三种,但是这三种方式可以灵活使用,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3. 情境设计的主题方面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
民族创新能力对于一个民族能否科学快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而学校承担着输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初中数学作为理科学科的重要学科之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极富创新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难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牢记初中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寻找新颖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太过功利化是导致现在初中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数学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学目的仅仅为了应对中考,使得教授内容过于简单化,导致出现了重教轻学的错误观念,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难心理和僵硬的思维模式。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模式只是有利于传授固定的数学定义与公式,完全不适用于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想方设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清数学知识中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相应技巧,熟练应用数学知识中的定义以及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从简单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高度。而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充分掌握课堂教授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加大对课外数学知识的追求和吸收。对于新的数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有利于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外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探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同挫折和错误,教师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嘲讽和打击学生,这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应该坚定不移地支持学生继续探索新知。赞美和鼓励将会让学生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赏识和肯定,帮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求知心态,克服在探索新知识时产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和创造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师想方设法创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敢质疑,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悬念,尤其是在每节课的初始阶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在每节课的末尾针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内容设置悬念,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与正负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举出欠款之类的生活中的实例,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解决疑问,从而顺利成章的引出“正、负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参与了知识的探索之中,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激发起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所学的所有数学知识勇于表现自己的观点,积极发散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盲目信奉已有的知识,尤其是在解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有创造性的提出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这对于学生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模式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更好的思考和探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知识灌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方式的教导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含所有初中数学知识的知识体系架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因人而异,进行具有差异性的教导模式,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散自身思维,在思维变通性的训练上下足功夫,同时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大胆设想,合理想象,严谨求证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素质教育要求下初中数学的应有任务,也能够很好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不断地摸索、研究和总结,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参考资料
[1]夏至贤,《培养个性的花朵,激发创新的思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S2期
[2]杨裕平,《论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第03期
[3]李红东,《浅谈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2期
[4]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
[5]金玉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5期
- 上一篇:简约办公室空间装修设计
- 下一篇:对于智慧课堂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