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9 05: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程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机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控制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现代控制理论、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测试技术、计算机系列课程、经营与管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应用CAD及分析软件从事各种机电产品及机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如:进行工业机器人、微机电系统、智能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试验与研究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机械、仪器仪表、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设备/重工;
2、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3、新能源;
4、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汽车及零配件;
6、其他行业;
7、计算机软件;
8、原材料和加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师、高级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工程师;
2、高级机械工程师;
3、结构工程师;
4、自动化机械工程师;
5、电气工程师;
6、机械设计工程师;
7、助理机械工程师;
8、模具工程师。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篇3
1.美国高校。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又译高峰)体验课程,基于工程学开设,绝大数高校(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是(专业)必修课,从3学分到分,学生自行选择,有的甚至长达三个学期,学分也从分到18学分不等。还有课程属于选修课,通常能拿到3~4个学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答,不要求写毕业论文。教学的模式是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接受指教学内容和方法。打通学生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壁垒。科目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主题,整合经验。专家评估后,编写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考核方案等。
2.德国高校。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偏重于应用,毕业设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提供经费、制定法规和优惠企业的政策,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1)本科生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为两年,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阶段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规定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学生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5]。(2)毕业设计选题。①大企业在网站或报纸杂志上贴出课题信息,学生申请企业选择是否录取。②小企业由校内相关部门企业需求信息和课题内容。③一些校内课题信息。(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①一旦学生被企业选中,企业就会派一名工程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要求、课题截止时间、预期结果等。②学生在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后,要找导师审查课题。(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①大约100页的文字材料、论文格式、需要的图表说明。②对于论文的质量控制,坚持应用为本。即使课题未能完成,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获得通过。(5)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五分制评定。毕业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而得出的平均分数是毕业的总分。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有两位考官,其中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另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两位考官在评定毕业论文中发生意见分歧时,以地方性考试规则的评分办法为准。成绩由学校教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二、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
提出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管理,对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
1.时间安排。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16周,每周5天,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学时总数是640学时,便于集中做好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学生。缺点是学生没有充足自由安排时间,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暑期期间,重点学习冶金工艺、相应重点设备结构、传动原理及零件或材料加工机理。大四上学期,基础知识学习、夯实及拓展专业知识、研究及设计工具掌握。如本课题组研究重要方向之一,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就需要学生学习流体力学、传热学及材料相关理论,并且熟悉研究及设计工具,如流体仿真软件Fluent、有限元软件ANSYS、设计软件CAD二维或三维等掌握及熟练应用。大四下学期,进入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阶段,重点是研究及设计方案的创新。
2.结合生产实际或者实验室建设任务,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本专业选题绝大多数仍然以冶金行业中课题进行设计及研究。作者所在的“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研究团队,分为钢板、钢管、棒材及型钢等方面控冷题目的设计或研究,根据品种规格,在一大题目下,分若干小专题。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下,有几小专题“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影响因素研究”、“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上料装置设计”等,这样选题能对学生进行流体力学、传热学、液压传动及机械等各专业的综合训练。对于已经明确就业意向或者是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讲,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就业时的选择以及需要设计相关的毕业课题,如准备读研学生分配做论文(研究)类题目,拟到公司就业学生分配做设计类题目。
3.借鉴国外高校做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的几个专题,研究题目可以为设计题目提供设计合理结构参数,设计题目又可为液压设计或研究题目提供合理结构模型。
4.国内设计成果主要有二类:设计类提供图纸,设计类课题的设计图纸工作量,一般控制在4~7张(折合A1);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有用计算机绘制的图纸;研究类提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使用计算机打印。将毕业设计成果多样化。只要能反映学生的创新成果,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成果形式均可。
5.采取“专题讲座”、“学术汇报”、“个别辅导”、“科研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指导方式指导学生。第三类是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提高设计质量。但必须组织得当,在校企联合中“以我为主”,坚持学校主导作用。
6.毕业答辩时,一般会根据专业大类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单独答辩,答辩组对学生的态度、能力水平、论文质量及应用价值给出评定意见,给出成绩。以答辩组成绩为最终成绩。建议还是建立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组共同给学生成绩较为合理,当然可以给答辩组成绩更高的权重,有的高校达到50%。作者所指导本科生中,优良率一直较高,尤其是在设计方面,图纸规范,结构合理,较好地传承了我们工科院校对本科生进行良好设计综合训练的传统。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卓越计划 联合培养 培养模式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北京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改革完善校内实习、实训。
一、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形成
目前,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签约校外实习基地有五家可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作重点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1+2+1”的培养模式。大学第四年学生要进行专业实习20周、毕业设计16周,鼓励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印刷机械方向)第四学年实践教学安排如下:(见表一)
三、是改革完善校内实习、实训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 机械工程 机械CAD/CAM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CAD/CAM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相关行业也急需大量掌握此技术的人才。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我校机械专业的相关软硬件条件,对机械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关改革,提出了以机械CAD/CAM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改革。
1 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1 基本情况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始设置,到目前为止,已有五届毕业生共737人。学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另外考上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每年约有10人左右。
1.2 存在的问题
在机械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些不足:仅仅将机械CAD/CAM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由于学时的限制,对于机械CAD/CAM技术的学习并不充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两个偏向的问题:
一个偏向,侧重于“CAD/CAM支撑技术”的教学,比如:数据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数据的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等;再就是这些支撑技术在CAD/CAM技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比如:机械CAD/CAM应用软件的开发、CAD/CAM集成技术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CAD/CAM相关应用软件的支撑技术,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与机械工程实践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另一个偏向是,不少学校在机械CAD/CAM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选用具体的三维软件进行介绍,如:SolidWorks、Pro/E、UG等,教学内容只是侧重介绍三维建模、由三维到二维的转换等基本知识,该课程仅仅让学生多学了一种软件。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上述两种偏向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我们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培养方案不再是“大一统”,而是向专业基础上的学生兴趣主导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在人才培养上,根据主流技术的发展,选择以机械CAD/CAM技术应用为主线,课程围绕主线进行设置,由浅入深,理论和实践结合。
考虑社会上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本校机械专业相关条件,选择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和数控加工这三个方向,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方向。即,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机械CAD/CAM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利用相关的机械CAD/CAM技术软件(常用的有Pro/E、SolidWorks、UG等)完成减速器的设计,以及主要零部件的强度校核。
3 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建设
在确立了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教学体系。该工作不是原来基础上的打补丁或者小修小改,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具体方案就是,机械专业的教学就是以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为主线,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一步确立自己从事哪一个专业方向。教学体系是根据人才需求自底向上建立的如图1所示。
在保证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以此夯实学生机械CAD/CAM技术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机械CAD/CAM技术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包含了众多与机械知识相关的一门应用技术。如图2所示,机械CAD/CAM技术其与机械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所以单独在机械CAD/CAM这一门课程中让学生掌握CAD/CAM技术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加强机械CAD/CAM技术与机械专业其他课程的横向、纵向联系,将机械CAD/CAM技术的训练融入在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就必须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课程进行改革。
4 课程及教学环节的改革
4.1 课程改革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机械CAD/CAM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如图3所示,有以下特点:
(1)绪论阶段主要给学生讲述机械CAD/CAM技术在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这些机械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以轴的设计、强度校核、以及辅助数控编程为案例,介绍一些简单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及实际工程案例视频演示。相比整合以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2)在提高篇阶段,结合在基础篇中建立的模型,对学生进行机构运动分析以及零件强度分析的教学。此内容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解,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3)CAM技术过渡篇,此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CAM技术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4)教学改革以前,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而改革之后,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门,还引导学生走进房间对里面的工具进行了了解和使用。(5)教学改革以前,在机械CAD/CAM课程之后,很少继续对学生进行机械CAD/CAM技术应用的教学;而改革后,机械CAD/CAM课程只是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的开始,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还有大量的工程实践来提升学生机械CAD/CAM技术应用的水平。
4.2 教学环节的改革
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资本是“会什么,能做什么”,即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
(1)实训教学加强与机械CAD/CAM应用技术的结合。机械专业的实训教学环节很多,如:制图测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控机床实训等等。在制图测绘环节中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至少自己出图一张,学校计算机房提供了相关的软硬件支持;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机械CAD相关软件(Pro/E或者SolidWorks软件)完成相关机构的运动分析,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培训;同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利用机械CAD相关软件完成某些零件的设计,并进行强度分析以及优化设计。
(2)强化学生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建模大赛等。学生利用机械CAD/CAM技术完成设计、动画演示,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几年,我校学生在相关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成绩。以此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加入到机械CAD/CAM技术的团队中来。
(3)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械专业是个传统专业,但机械CAD/CAM技术的发展很快,充满活力。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期望,选择合适的机械CAD/CAM技术,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建立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始终保持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5 结语
独立学院唯有在人才培养的“特色、质量、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地在社会上立稳脚跟,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相关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从业竞争力。很好地实现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课题来源:(1)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B274),(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14 77)(3)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教研课题(2010JY001一般)
参考文献
[1] 王伟.“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9(11):20-21.
[2] 张融,文友先,刘汉霞.独立学院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文集,2010:28-31.
篇6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机械工程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的关键词。各国政府渐渐开始意识到本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很大程度决定着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竞争结果。工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建设应成为国与国竞争筹码。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在高等教育方面发展卓越,其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将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从课程设置、专业划分、学位等方面对比研究两所学校的机械工程专业。
二、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机械工程专业――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
作为工科领头羊的南洋理工大学,其工程专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机械工程专业是工程学院下设的专业。在新加坡,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初级学院或高级中学学习,少部分学生则进入工艺教育学院进行技能培训为主的学习。
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如我国许多高校一样,该学校的教学系统也是学分制。本文将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分别分析其专业划分、学位授予、课程设置等部分。
在南洋理工大学,所有工科类学生在第一年的课程完全相同,相当于国内的基础课。他们可以在一年的学习后再决定选择哪一个专业进行学习。
新生入学的第二年,随着工科分流的落实,机械工程专业会从主源流中分化出一些新的源流。这时的“源流”有点类似国内的模块,通用机械工程是其主源流,产品设计则是设计源流等。到第三年,随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完成,学生需要参加工业方面的实习。到大学四年级,部分专科应运而生,核心课程学分共计109,占比768%。主要指定选修课共计12学分,占比77%。基础教育指定选修课共计15学分,占比97%。基础教育自由选修课共计分,占比58%。总学分共计155。
国内高校大多分学年开设课程,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则按照学期开设课程。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课是其最大的特征。例如:某一门课因故没有修或者出现挂科,这位同学下学期可以继续选修这门课程。学年并不是按自然年龄划分,而是按每个人所完成的学分来划分。
实验安排方面,头两学年每年安排基础实验课,在第三学年再安排一门专门的实验课。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选择部分辅修课程。最后的学士学位由学生的分数和学分数综合划定等级。
三、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械工程专业――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中国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结果,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机械工程学科排名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之一。机械动力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分为五个方向:机械动力试点班,机械动力类,工业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进校第三年,机械动力类学生还会进行一次专业细分,分为四个小方向,分别为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动力类机械工程和机械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的整个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等教学模块所组成。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分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共计48学分,占比24%,专业教育课程共计985学分,占比497%。专业实践类课程共计52学分,占比263%。
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包含和所有中国高校相同的公共课程,共计27学分。通识核心类课程,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就是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样,学生从第一学期就可以开始选修这类课程,每学期限选两门。大学期间,三个模块必须修满15学分。
四、中国和新加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一)公共课程方面
在国内,大学生在入学后,被分配到所在院系、系、专业各学院。很多国内高校现在已经采用“平台+模块”这种课程体系,但是实施过程中并不如人意,学院和学院之间仍然是相互独立,实现资源的共享实属不易。按照学院、系别组织教学工作把学生按照专业人为地分成几类,这并不能很好地促进专业之间相互的沟通交流。所以,跨专业的交流能够促进专业交叉融合,以便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期课程分配方面
当下,中国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大都按照学年开设。学生也完全按照学院或系里的安排。学生一旦某门课程不及格,就需要等到一年之后才能重修。在这一问题上,新加坡高校所采取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采取按照学期开课,能够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调整,更加具有自主性。虽然这一做法看起来会占用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对于学生数量庞大的工科专业来说,并不是问题。
(三)辅修、跨专业课程方面
国内高校大多也为在校大学生开设辅修专业,但数量较少选择余地小。再者,国内普遍采取学年选课制度,导致学生在选择少的情况下还出现选择难的情况。很多学生在进行选修课方面积极性并不高。但不管在开设课程数量种类和课程安排时间上,新加坡高校都给予学生更大的自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国内高校在近几年也纷纷开始注重工科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但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方式方法还落后于新加坡高校。
(四)荣誉学位、分级学位制度
在国内,对于学位证书的授予要求,学校普遍采取的是学分制。只要不存在挂科情况,无论成绩如何学生们都可以顺利拿到学位证书且没有区别。而在新加坡则不同,由于采取英联邦国家的普遍做法,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会被分为不同等级,相应的,获得的学位证书也是不同的。这个证书等级代表他们在校期间各个方面的表现。所以,想要拿到更好等级的学位证书,学生们就需要在学习、实践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们重视课程的学习,而且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对于学生乃至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加坡高校学位制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放慢学习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选修的课程。所以,新加坡荣誉学位、分级学位制度对于培养本科人才,顺应市场实际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http:///bkjx/peiyang/default.aspx cid=2
篇7
关键词:机械工程;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引言:
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其教学手段必须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建立了挂图、模型、视频、多媒体、实物装备等多种教学手段,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当前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多媒体教学包括音像视频、多媒体课件和素材库等建设,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课堂实物模型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增加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机械工程专业多媒体资源建设
1、建立全功能的多媒体教室
在施教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及工程训练等课程时,建立多媒体教室,可以利用教室内的先进电化手段,教师不仅可以播放视频,而且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各种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对比图像展示给学生[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建设开放式的网络化计算机教室
建立计算机的网络机房,可以预装Solidworks、UG、MASTCAM等先进的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向学生提供计算机辅助计算与分析功能,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提供有利条件。
3、建设音像视频、多媒体课件和素材库
建立多媒体资源库须从积累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及素材等入手,同时必须根据各校具体情况研制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4、应用仿真实践教学软件与硬件
将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引进或研发系列软件和硬件平台,可实现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模拟传统和现代制造工艺的加工过程,有效的提高实践学习的效果。应用半实物仿真训练系统可提供更具真实感的现场实践环境,这在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与实践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建设网络教学环境
建立机械工程多媒体教学网站,通过网站进行课程的说明与选择、实践教材与课件下载与虚拟教学,支持网络教学、网络答疑,提供中心空闲资源与课外实践需求的预约。
6、建设计算机考试系统
建立机械工程多媒体考试题库,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内完成专业综合考试。学生试卷由计算机系统按照既定的规则随机产生,任意两份试卷都基本不同,由计算机自动阅卷。计算机考试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满足教学规模扩张的需要,实现统一的成绩评定标准。
二、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我院多媒体教学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建立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机制,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多媒体课件评价包括教学性、技术型、艺术性三个方面。
1、教学性
课件的教学性主要反映教学意图的程度[2],具体表现在:
⑴教学目标要明确,所有媒体的使用要符合教学规律,突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
⑵适应教学对象需要,内容正确“精练”,多媒体课件可以重组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匹配不同的教学程序。
⑶课件要突出重点,图片要分散难点,能用多媒体深刻剖析原理,点明教学关键;
⑷课件媒体布局能体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注重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把握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整合。
⑸提供多种教与学的工具和典型教学资料,全方位示教。
2、技术性
课件的技术性是指课件运行中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以及操作中的易用性。技术特征的评价遵循一般的软件工程质量的标准[3]。具体包括:
⑴课件用户界面友好;
⑵课件维护和管理的方便性;
⑶课件操作简单、控制灵活;
⑷具有合理多样的交互性和导航功能;
⑸存储的安全性好、软件运行的兼容性强;
⑹ 软件运行稳定、可靠。
3、艺术性
课件的艺术性主要是指课件的美感和布局协调性。具体包括:
⑴课件界面布局合理,整体风格协调统一;
⑵版面设计简洁、可观看,按照三色原则,避免审美疲劳;
⑶多媒体演示平滑自然,效果真实;
⑷信息结构的组织符合流程操作方式;
⑸文字应该尽量简略,课件配音清晰。
三、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过程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组织和教学媒体等方面。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4]:
⑴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应反映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做到知识性和引领性结合。
⑵观点正确、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列举应用案例验证所述原理与方法。
⑶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符合人机工程逻辑思维。
2、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考察教师课前准备情况,主要表现在:
⑴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生动;
⑵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重点突出;
⑶教师的学术水平高,做到深入浅出;
⑷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吸引和调节学生注意力。
3、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组织主要表现在:
⑴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⑵课堂组织管理有序,把握与控制教学节拍;
⑶授课生动活泼,课堂氛围良好。
4、教学媒体
⑴媒体选择合理性,媒体安装与携带是否方便;
⑵媒体界面组合方式、呈现方式是否恰当,看能否展现设计效果;
⑶教师与媒体的融合情况。
四、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
多媒体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从学生反馈和督导专家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学生反馈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表格,也可以向学生做问卷调查,要求每名参加的学生都认真、客观地填写“多媒体教学反馈表”,要求学生分别对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从学生角度对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既要评价多媒体课件,也要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知识运用反馈能力等。
五、结束语
为了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方式。近些年来,我院在学生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机械工程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大鹏等.关于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索.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中南分会2007年年会交流论文,2007年8月,湘潭
[2] 卢耀晖.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图学与机械设计及创新实践论文集,2005年
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08-02
“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学术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增强研究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企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1]。
2009年之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在工程等专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术型研究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为此,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并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颁布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2011―2014年近4年来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进一步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学位类型结构日趋合理。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扩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结构调整,需要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和发展具有郑州大学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1 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涵义及意义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培养以国内高校为主导,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科学预测行业企业人才资源的前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设计指导等,提高实践训练针对性,坚持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突出能力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行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论文研究的三段式培养模式[2-3]。
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校企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结合,实现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就业及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可以同时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标,实现“三赢”。
2 现有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岗位的能力仍未达到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和科研实验条件的限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念认同度较高但实际认同度较低,较多地照搬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毕业论文选题、论文评价等方面,没有进行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缺少一套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以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凸显,未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郑州大学机械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包括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下有4~6个研究方向。而机械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仅有“机械工程”一个专业,一个研究方向,随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加,研究方向的细化问题日渐突出。(3)专业型硕士生培养过程的不完善,现有培养模式虽然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外导师的选聘方式、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及导师的管理等环节没有系统化,统一化[4-5]。(4)现有培养模式虽然建立在校企双方配合的基础上,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实际培养过程中校企未能紧密有机地配合,校外导师沟通和指导不足,学生不能保证至少一年的实习时间,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能力。
综上所述,调整优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培养实践新模式,从而实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变得更为迫切。
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对象,改革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方案,拓展研究方向,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使得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在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同时,又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原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革的目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建立双方对口的管理部门,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共同修改和制定机械工程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培养基本要求(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制与学位、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开设特色课程)及学时分配、课外培养计划、综合性实践教学及毕业要求等。这既保证了保持和加强校企间的联系和沟通,也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6]。(2)“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健全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在新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在保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掌握好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同时,保证至少有1年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以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校企双方联合实行三段式培养: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1.5学期的课程学习(入学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二年5月至第三年9月);第三阶段根据现场课题进展情况,可以返回学校或继续在企业进行论文研究工作(第三年10月至第四年6月)。这种三段式培养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3年不断线,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3年不断线。(3)联合设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把高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重要科研平台。以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为依托建立新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产品技术及创新需要提出研究课题和项目,双方提供研究人员共同成立项目攻关小组,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基地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实用性、适应企业技术攻关的论文选题,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保证。(4)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聘请合作企业人才到我校兼任硕士生导师,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强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硕士学位论文负责制,共同完成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评审和答辩。制定严格的导师考核标准和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给予警告或取消导师资格,对于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设立奖励机制,促进校企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起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5)构建基于“订制+联合培养”协议的定向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根据用人企业单位的职能和标准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制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型硕士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种合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保证了研究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的目标性。从信誉、业绩、专业对口等多方面对参与“订制+联合培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订制+联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学校与企业根据订制培养目标,协调落实教学计划,检查培养过程,及时作出修改和完善,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8]。
4 校企联合培养中的典型案例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三门峡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近来保持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该公司作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双方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已顺利联合培养两届数名“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直接参与该公司磨加工主动量仪产品的研发和调试工作,解决了公司原量仪只能够监控简单的孔、轴和平面的加工过程等系列问题,通过开展大量面向不同特征工件的磨加工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资料,为完善的磨加工主动量仪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受到企业的好评,同时,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 结语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核心。该模式的改革将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关建设成果亦可在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得到共享。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的实施和改进,“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将在相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到示范性作用,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轶,何晓琼,陈维荣.工科类研究生实践阶段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80-182.
[2]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3]沈豫浙,王成军,张瑞.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269-271.
[4]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1(9):176-178.
[5]陈兴文,赵丕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3):558-561.
[6]王艳,施志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69.
篇9
关键词: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5-02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要求,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完善条件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改变重理论教学建设轻实践教学建设的状况,克服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
一、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发展目标
具有行业或地域特色的高校,从机械工程专业的定位上应该是立足本行业或区域,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掌握系统的机械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机械工程领域内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等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等科技及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实践教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深化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团队为保障;以实施教学、竞赛、科研相结合的发展为导向;实现实验教学“设计、制造、控制、检测”四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形成立体化、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信息化、网络化、多方位、开放式实验中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按照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设计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实训、工程(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核心理论与技术,要加强学生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训练,增加必要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比例。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内外”结合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成;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如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传统专业现代化。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专业。控制、信息、测试、网络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贯穿于机械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应用整个过程,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实验中心设备紧跟科技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质量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平台上进行各个实验课程的整合、改造、提高,以四个实验类别为层次,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构成实验教学新体系。新体系打破原有机、电分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训练项目整合为4个层次10个模块。如图2所示。
3.实验内容模块化。以学生为主自主选择训练模块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把基础型、综合设计型与研究创新型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不同阶段训练的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开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
4.实验教学网络化。(1)实验内容的网络化:实现由单机向网络的综合实验发展,现已建有CAD/CAM局域网,虚拟制造网络平台,与学校网络平台互通,有效地促进了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由单机技能教学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的集成技术教学的转化。(2)实验管理的网络化:中心将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将实验教学课件、网上预约实验、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内容都放在网上,使学生能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网上学习、与实验教学互动。目前部分实验室的计算机已联网运行,供学生预习。
篇10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导师作用
作者简介:王筱蓉(1982-),女,河北滦县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69-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概况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目前各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经验普遍不足,有的高校甚至刚刚开始招生,各方面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多数高校还未能建立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这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能否实现,甚至关系到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的成败。现实中,导师队伍建设暴露出许多问题,这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尽快建立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导师队伍,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存在的问题
以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现状为基础,分析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加快该学科导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表1为2011年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指导教师聘任队伍的现状。
表1 机械工程专业导师构成
导师总数 博士学位导师数 新聘导师数 外聘企业导师数
学术型 29 20 3 0
专业型 30 8 8 2
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型导师数量虽多,但是73.3%都属于学术型转聘,只有约27%的导师属于纯专业型导师。此外,外聘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总体上,机械工程专业导师队伍基本能够满足当前指导研究生的需要,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把握不清
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是由原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聘,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规律把握上存在欠缺。[2]尽管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和科研方面具有相当水平,但其主要侧重于理论。目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缺乏掌握,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何不同,只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实践要求,其他就按照学术型研究生来对待了。这种情况短期内如果得不到改变,必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2.校内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力量,由于长期受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影响,许多校内导师缺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虽然在实践培养方面主要依靠校外导师,但是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势必影响其对研究生的指导,甚至有的导师依然按照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3]特别是新聘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年轻导师,他们虽都具有博士学位,且大多毕业于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而这些都将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3.校外导师质量不高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刚刚起步,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目前机械工程专业相当数量的校外导师达不到学校对导师的要求,有的高校甚至连校外导师的数量都严重不足。一些高校急于建设导师队伍,降低了对校外导师的评聘要求,有的甚至聘请一些企业的经理或者高管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他们虽善于管理企业,但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方面所要求的实践经验,无法对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导,以致于使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流于形式。
4.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各自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要求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两者积极交流、共同培养。现实培养中,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外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缺乏沟通,造成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甚至存在校内外导师都互不认识的情况。显而易见,校内外导师工作上的交流缺失是做不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这种培养方式也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对研究生培养非常不利。
三、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校内外导师培训
校内导师特别是从广大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择优遴选来充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部分导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务实且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或者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过程中所没有的各个方面,这既有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文件,也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及其培养环节、培养方案等,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及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校外导师,同样需要对其进行国家和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的学习与培训。只有充分掌握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点,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提升校内导师实践经验
要改善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境况,一方面,实践经验缺乏的导师要主动增强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实践能力,积极学习,加强锻炼。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为需要的导师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对于自身不具备实践条件的,要鼓励导师积极联系具有条件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必要时高校要提供便利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校内导师的整体能力,提高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3.严把校外导师质量关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校外导师业务水平要从过去的注重理论水平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实践能力上来。为此,校外导师的评聘环节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在评聘校外导师时,要改变以往的评聘条件,注重对遴选者实践能力的考察,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评选与聘任。另一方面,在评聘过程中,对于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或者不具备相关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予聘任。另外,对于已经聘任但不符合要求的校外导师,能通过培训或者学习达到要求的继续聘任,如采取措施后仍达不到要求,则要坚决予以解聘。
4.尽快落实校内外导师职责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相关制度。高校要高度重视,从学校层面建立、完善关于校内外导师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职责的政策和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2)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管。缺乏对导师的监管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文件和协议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才能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才能让校内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要求企业和学校对自己所属的导师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3)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除完善上述措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工作中积极利用校内导师来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难点,还要争取让校外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论文选题和实践培养环节等,以实现校外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研究生的优势,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四、结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导师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完善相关导师制度,建设一流的导师队伍,使校内外导师的作用贯穿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刚,李宗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3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