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师范文

时间:2023-04-07 13:3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程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工程师

篇1

书中所有内容正是有关机械工程的学生、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所需要知道的,提供的专题十分广泛,每个专题都包含讨论、案例和分析等内容。

本书共分4卷,每卷分不同章。第1卷 材料和工程力学,含28章:1.碳和合金钢;2.不锈钢;3.铝合金;4.铜和铜合金;5.对设计中选择钛合金的指导;6.镍和镍合金;7.锰和锰合金;8.对设计中选择高温合金(Superalloys)的指导;9.热塑性塑料、热固塑料和橡胶―说明和性质;10.复合材料;11.智能材料;12.陶瓷材料的概述,设计和应用;13.电子材料和封装;14.材料数据的资料源;15.材料选择的定量方法;16.应力分析;17.力的测量;18.电阻式应变测量仪;19.有限元方法引论;20.失效模型:21.金属的性能和服务要求;22.塑料的失效分析;23.失效模型:陶瓷的性能和服务要求;24.粘性的测量;25.摩擦性能的测量;26.振动与冲击;27.声学;28.声学测量。

第2卷,设计、仪表和控制,含25章:1.计算机辅助设计;2.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3.环境过程和工具的设计;4.设计优化:综述;5.机械系统设计中的总的质量管理;6.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可信度;7.考虑可持续性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8.使用寿命设计;9.可维持性设计;10.再制造过程(Remanufacturing Processes)的设计;11.塑料的制造和装配的设计;12.Six Sigma的设计:竞争力的授权;13.虚拟现实的工程应用;14.物理工效学(Physical Ergonomics);15.电路;16.测量;17.信号处理;18.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19.系统工程分析,设计以及分析和设计的信息处理;20.动力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21.基本控制系统的设计;22.控制装置的一般目的;23.反馈控制系统中的神经网络;24.机电一体化;25.微电子机械系统引论:设计和应用。

第3卷:制造和管理,含28章:1.制造系统的组织、管理和改进;2.良性环境中的制造;3.生产计划;4.生产过程和装备;5.制造系统的评估;6.金属的成型和铸造;7.喷镀和表面工程:蒸汽的物理沉积;8.机械的紧固件;9.密封技术;10.满意的质量控制;11.计算机整合制造;12.创新方法;13.用STEP做数据交换;14.采用新的过程技术达到企业的目的;15.无损检验;16.材料管理系统的设计;17.材料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18.采用工程和技术管理人们;19.工程经济;20.估价和选择基于技术的项目;21.精益管理;22.机械工程师的总的质量管理;23.注册、认证和奖赏;24.安全工程;25.工程师需要法律做什么;26.专利;27.机械工程师的在线信息资源;28.机械工程信息资源。

第4卷:能源和电力,含31章:1.不可压缩流体力学;2.热力学基础;3.能量分析,熵增最小化和构形定律(Constructal Law);4.热交换基础;5.温度测量;6.热流率测量;7.燃烧炉;8.热交换器,汽化装置和冷凝器;9.热管;10.空气加热;11.电气设备的冷却;12.制冷;13.低温工程;14.室内环境控制;15.热力系统的优化;16.燃烧;17.气体燃料;18.从石油提炼的液体矿石燃料;19.煤、褐煤和泥炭;20.煤的清洁发电;21.运输用的生物燃料;22.太阳能测量;23.地热资源和技术:引论;24.泵,风扇,排风机和压缩机;25.气体透平;26.风力发电;27.废热发电;28.氢能;29.蒸汽透平;30.燃料电池;31.流体动力系统。

篇2

(一)实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明晰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2]。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没有把实验实践教学放到一个同等于理论教学高度,使实验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仅仅满足以对原有结果的验证和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缺乏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规范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是将目标任务具体化,合理配置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安排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但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仍以单科课程-实验实践为主导,没有形成课程之间横向融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还有部分高校不能合理安排实验实践环节,导致前后脱节,事倍功半。

(三)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保证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管理制度有名无实,很多文件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喊得山响,落地无声”,很多实验实践环节无人督查。

(四)实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到位师资队伍中从事实验实践教学的老师严重匮乏,双师型老师更是凤毛麟角;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实验实践教学缺乏优秀教材,有教材又缺仪器设备;实验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保证等。

(五)实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实际的实验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粗放,评定方式单一,考核过程不够重视,考核管理不规范。

二、地方高校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一)建立现代的实验实践教学观改变实验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把以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实践教学,改变为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创新精神为目的,把封闭性、单一性、程序化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改变为开放性、多科性、综合性、整体性、设计性的,从而真正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化的实验实践教学观[3]。

(二)构建多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发展进程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三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次重点强调专业性,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侧重单课程实验实践或单台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层次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践项目,通过实验实践的开设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应用与开发。创新层次实质是指在实验实践内容设计上进一步拓宽,增加工程实践环节,与生产实际和科研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实验实践教学从基础到应用,从提高到创新循序渐进,加强了大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从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从探索实践到创新能力的层次化培养全过程[4]。

(三)构建开放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开放包括时间与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开放和实验项目开放等。通过自由选择时间和实验室,可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做出必修或选修的实验要求的前提下,整合、精选和更新实验项目,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大的实验内容选择性。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阐述实验知识、操作规程和仪器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补充相关知识,了解实验原理、目的、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写出预习报告,自己决定实验时间,独立完成全部实验[5]。开放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常规实验的基础上,依照兴趣自行选择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或者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控能力和开放性思维。

(四)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大学生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学科竞赛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竞赛为契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竞赛来检验创新实践教学效果[6]。学生通过竞赛拓展思路、大胆创新、善于思考和提升动手能力。大多竞赛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不同层次、不同优势的学生参与,培育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不断规范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明确组织程序和职能分工,确保竞赛有序进行;设立专门竞赛基金,保证稳定经费来源,认真开展经费预算审查管理,专款专用;将学科竞赛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科竞赛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扩大学生参与面,发现和挖掘人才;学分设置中设立创新学分,按照竞赛不同层次、获奖层次授予学分;鼓励优秀教师指导学科竞赛,对获奖指导教师给予荣誉的同时给予物质或奖金奖励。

(五)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实践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在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考核与聘用方面建章立制,不拘一格引进实践教学方面人才,形成以科研基础为依托,实践与理论教学互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针对实践教学教师缺乏的现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和引导部分专业课教师转型,充实实践教学队伍[7]。

(六)推进校企合作,拓展实验实践教学空间工科实践教学中,工程实践能力强化的前提是实践教学空间的拓展。学校在开放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的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和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参与开放式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工程实践活动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上开展复杂的综合型、应用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践教学活动[7]。同时,按照卓越工程师建设要求,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负责制,保证学生实现学校-企业、学校-就业的无缝对接,缩短就业适应期。

(七)改革实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在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备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应该更多体现实践教学“教-学-做”相结合的要求,注重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内容多样性等特点,具体根据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训、定岗实习、毕业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体现评价指标的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适于教师和学生参评,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和校外企业专家评价结合起来,体现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8]。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械类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

(1)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机械类工程师来讲更为重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解协调能力等。创新设计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会如何发现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演绎出新的知识和结论,不断诱发创造性思维。而提出新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思维转换能力是用已有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创新设计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还需要有敢于创新的机械设计能力,包括原理方案设计、传动方案设计、执行机构设计、结构设计等。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根据需求设计机械系统、零部件的能力,初步掌握在机械工程设计实践中使用各种技术(现代机电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对机械设计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应当去机械装备创新基地进行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的培训,掌握当前主流商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相关的创造性的装备设计与分析,提高综合设计素质与技能,以加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两个层次的深化和提升,包括实验设计能力、制造加工能力、分组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创新实践是将创新设计内容动手制作转换成实物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加深对机械系统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设计积极性,锻炼了分组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如何培养机械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2.1大力改进学校教育

主要是高等工业学校教育, 其目的是为机械工程师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与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其学习和掌握坚实的、广泛而深入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但是,据权威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许多知识, 但可用于创造性劳动的知识太少。这会导致一种悲剧,就是学的东西不能很好地与实践接轨,耽误了创造产品的时机。所学无异于纸上谈兵,这种状况说明,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造发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薄弱的, 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僵化的、用一个统一的方式“塑造”全体学生的模式, 已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也不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特别是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 ①各门课程学科化倾向严重, 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缺乏与相关课程的总体联系与配合, 出现内容重复、孤立和割裂等现象; ②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严重误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 造成工程实践环节教学薄弱, 使得学生形成了实践知识少与课程实践性强的矛盾; ③课程内容狭窄、陈旧, 现代科技理论与方法在课程中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 ④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启发引导较少, 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上,致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1) 以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优化课程内容, 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形体信息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目标; 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 机械精度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 机械工艺性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明确各课程能力培养点及水平界定后, 对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环节进行综合性整体优化改革。

(2)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培养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做到工程教育不断线。要求培养人才在保持较宽学科基础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训练, 具有设计和开发有竞争力产品的集成知识和系统方法, 并具有开发市场的能力。学生一入校门就从“机械认知与实践”内容开始接受工程实践教育, 并保持四年不断线。除一般实践环节外,有条件的高校应与一些公司企业建立合作教育计划。学生经批准后做公司的课题, 进行工程实践, 并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完成学位论文。

(3) 建立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开发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 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机械工程师要掌握的技能应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两方面, 因此学校除金工实习基地外, 还应建立比较系统综合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由机械基础认知实验室、机构分析和方案设计实验室、机器结构分析与设计实验室、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室、现代设计实验室等组成的机械基础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工程实际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层次的生产实践和机械设计内容, 使大学生实践性环节不断线, 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积极推进社会实践

一般说来, 一个机械工程师从大学毕业到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工程师和技术带头人, 大约需要经历 7 年~ 8 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至少要参加和完成 3 个~ 5 个较大的工程设计课题, 得到设计的锻炼。设计实践的锻炼必须贯彻设计系统工程全过程的始终。必须从了解设计任务和内容开始, 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实验、设计、审定、制造、组装、营销、安装、使用、维修、反馈有关信息, 一贯到底。设计工程师在完成这些工作时, 必须亲临现场, 包括销售现场、使用现场、实验现场、制造现场、安装现场等, 最后回到设计现场。美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从学校开始的, 每个学生大学期间有一年以上到企业参加课题的研究, 使他们大学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工程师的工作,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3鼓励自我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机械工程师是同等适用的。机械工程师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设计基础知识和特定的专业知识, 而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以前学校里不曾学到的课题。所以, 作为一名设计工程师,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水平。唯有如此, 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独占鳌头。

三、结语

机械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更多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同时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宗德.论机械工程中的创新设计[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1)

篇4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经从学校毕业三年,来启源工作也已经三年了,在启源工作的三年里既有收获的踏实和欢欣,也有因不足带来的遗憾和愧疚。

启源公司是一个以生产变压器装备为主的一个研发型企业,它是国内著名的变压器装备制造企业,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电工装备制造企业。生产部的工作是繁重和艰巨的,因为它肩负着公司所有设备的装配和现场安装调试任务。我在车间领导和师傅的指导下,较好的融入了这种紧张和严谨的工作氛围中,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各项工作,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工作有了更多的自信。过去的三年,我参与了较多的产品装备和设备现场安装调试工作,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对动机装设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了我作为机械工程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我认真工作,坚持自学,提高了理论水平。具体总结如下:

一、xx年年的工作成绩(以时间为序)

我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xx年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程专业作为新员工。首先,参加公司的培训工作。了解了公司的基本情况,了解了自己在公司岗位工作的基本工作和任务。作为一名新员工,同时,我也积极地参加公司组织的其它培训,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理念。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起初,感到一切都很茫然,我虽然是学机械专业的,。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车间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好地方。到车间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工作起来非常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工人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对这些设备图纸看起来都是很忙然,只有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很肤浅,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我就虚心向师傅请教,多问,多看图纸,立足于岗位工作,从基本做起不怕不会,就怕不学,不问。在见习期间,由于我勤奋好学,加上师傅的指导有方,很快,就对公司的设备有了基本的了解。见习期,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师傅装配,到库房领零部件,同时,也是对零部件有一个认识,在装配中,知道它在整个设备中所起的作用。在装配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工作,攻丝,钻孔之类的。虽然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也是做一个装配工作应有的基本功夫。所以,我对这些小的工作,做的也是特别仔细,做不好的话就要别人来返工,同时也是浪费别人的工作时间。

在工作的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的机械制图能力不是很好,我结合工作的需要和我个人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了autocad制图方面的有关知识。使得自己在机械制图方面的基本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给我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实习,使我在机械知识和工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2010的工作成绩

经过一年多工作的锤炼,我已经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完全转变,已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随着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我开始考虑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从来都是积极的,从来都是不甘落后的,我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好每一件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通过这一年的摸打滚怕,我深刻认识到:细心、严谨是所应具备的素质,而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和不断创新是平庸或优秀的关键因素。

由于我们的见习工作结束后,就是正式参与设备的装配了。也就是要独立的去工作了,师傅只是起指导的作用,关键在于自己。由于我在实习期间的好学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练就了很好的基本工,所以工作起来就很顺利,识图能力也很不错,很快就适应了独立装配的这份工作,而且也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由于我在实习期见,一直在箔绕机小组,所以,独立工作后,也就是跟着师傅们一起继续装配箔绕机。由于箔绕机是一个液压元件比较多的设备,它主要靠液压驱动来完成工作。所以,它就有很多液压阀和油管。由于液压是一个比较麻烦,也是一个比较难搞懂的问题,刚开始,老是搞不清每一个液压阀的原理和它所控制的部件,不是装反就就是把进油与回油弄反,后来在师傅的耐心的讲解和指导下,慢慢的掌握了它的窍门,加上平时多和设计人员沟通,这些问题也就慢慢的随之解决,现在觉的它也没有什么难的,只是,没有掌握窍门而已。还有就是,箔绕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那就是硬路油管的弯制。由于以前采用胶管连接,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老化现象,漏油现象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无缝钢管连接。由于胶管软可以任意布置,可是硬管就不行了。硬管必须在连接前采用气焊加热后,将它弯制成各种不同的角度,难就难在角度的控制上,大了或小了都不行的。弯制成型的油管既要外观漂亮美观,还要保证焊接的地方无砂眼,不漏油,这就凭的是一个经验了。由于,我刚开始,没有什么经验,对管子的角度控制不好,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弯制出来的管子老是装不到位,或者就是长了,短了,在设备上无法布置,很多管子都报废了,在这时候,我就及时向师傅请教,多学习他们在弯制油管时的一些方法,看他们弯制时是如何控制角度的,我再自己结合师傅们讲的,以及参照他们的方法,先弯制一些角度简单的,在其中慢慢的摸索经验,熟能生巧,终于在我的刻苦努力下,攻克了这个难关。

三、2012年的工作成绩

经过两年的装配工作,平时在实践中的积累,以及从师傅身上学到的东西,多多少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由于公司是生产设备,我们生产部的工作不光是装配,更重要的设备的调试工作。调试工作经验是最重要的。从xx年开始,我就慢慢接触设备的调试工作,当然刚开始,还是跟着师傅一起调试。调试就是在设备装配工作完成后,通电,检查设备的各部分传动是否正常,并对设备进行空运转,检查,排除一切异常情况,并完成设备的合格出场,给现场安装调试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条件。

篇5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6岁(1988年12月17日)

居住地:武汉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机械/设备/重工

职 位:工程/设备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学 校:华中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有较长办公室行政文员工作经验。能够使用英语日常交谈,通过CET6考试。学习能力强,能够较快接受新知识。有电子技术类知识储备。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优秀的团队意识。待人真诚、心态积极,有进取心和责任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强。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可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目标地点:武汉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机械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4/2 – 2015/2: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机械/设备/重工

工程部 工程/设备主管

1.设备开发的方案确认,标准元器件的选型审核,设备开发过程中的进度管控及异常问题处理;

2.公司业务报价及工程图纸的审核,生产进度的跟踪,项目结案的质量审核与文件的整理备案;

3.维持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在生产前准确完整的了解客户的需求,生产中及时了解客户的设计变更,持续交流直到产品合格验收;

4.工程部业务流程和工作效率的改善,缩减公司运营成本,提升员工工作能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

2013/7 – 2014/1:XX有限公司[6个月]

所属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轧钢部机械工程师

1.运用AutoCAD进行非标设备制图,主要为轧钢精整生产线设备,如横切机组、纵切机组、酸洗机组、矫直机组、重卷机组等。

2.与公司主管一起进行前期项目的跟踪,业务的洽谈及招投标工作。

3.负责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及问题沟通,外购件的采购与外委加工跟踪等。

4.售后:负责现场设备安装、调试指导工作。

教育经历

2009/8— 2013/6 华中科技大学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本科

证书

2010/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6

关键词:机械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0-02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和内容抽象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一直是授课教师所不断追求的目标[1]。2011年,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遵循卓越工程师“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上海理工大学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等多门机械专业骨干课程进行了改革,本文将从改革思路、具体方法等方面将课程改革的做法进行论述。

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普遍存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内容抽象等问题,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3]。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紧扣卓越计划精神实质,提出“保证基础,重在应用,教法先进,强调实例”的课改指导思想,进一步制订出课程的改革方案。

二、“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1.保证基础,重在应用,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质是使工科教育回归工程,面向工业界。在“保证基础,重在应用”的指导思想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改革。杨叔子主编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内容完整,案例经典,同时获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理工大学一直将该教材作为授课教材,但在机械专业课程数目增多而总授课时数却在减少的大环境下,“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理论学时数由48课时减少至32课时。因此,在课堂中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对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在保持理论框架完整的基础上,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减。对推导过程冗长、对学生理解基础理论帮助不大的内容去除,减少课堂单纯的理论传授比重。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完备的机械控制理论体系,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在减少理论的基础上,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应用实例,更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教材第五章的系统稳定性为例,在新的自编教材中,弱化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严谨的数学描述,而是突出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统稳定性在工程应用中表征。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主要以罗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判据为主,而根轨迹的讲授仅限于方法的介绍。在减少纯粹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幅增加教学实例,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象,增强对控制理论的感性认识,而实例的如何选择将在下文介绍。

2.教法先进,发挥工具软件的辅助教学功能。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高性能数值计算软件,现在已成为适合多学科的功能强大的科技应用软件。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主要处理以传递函数为主要特征的经典控制和以状态空间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控制中的问题。该工具箱对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4]。另外,Matlab提供方便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将Matlab控制工具箱的相关功能集成一体。Matlab仿真工具箱(Simulink Toolbox)为实现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具,师生通过Simulink,能方便地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5]。将Matlab软件引入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在很多学校已做过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海理工大学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理论课程进度,将相应的Matlab知识添加到课程教学。以第三章中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为例,对照课程中的一阶、二阶和多阶传递函数,利用简单的命令,方便的实现传递函数对各种信号的响应仿真,并通过改变传递函数的参数观看传递函数动态响应的变化趋势,不仅达到一般的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工具软件强大的“即时所得”功能使学生参加仿真实验的积极性大大为提高。

3.面向应用,突出实例教学。按照“卓越计划”的突出创新的要求,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的每一单元后增加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工程案例分析,突出工程背景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以往课程授课中存在的理论比重偏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弊端。教材每一理论章节均附3~4个与本章内容紧密相关的工程实例。实例选用的原则:应较全面的包括启发型、认知型和设计型工程案例[1];讲述实例对象应是机械工程人员熟知应知,或对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实例内容的编写应该注意包括如下环节:问题及发生现象简介、问题或现象的简要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等。以教材第五章系统稳定性为例,在新的自编教材中,选用了4个典型的机械工程中常见的现象或系统:金属切削过程中的颤振现象、电液伺服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静压轴承及其稳定性分析和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稳定性分析。这四种现象或系统在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发生的现象或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在教材中对每一个问题的产生原理通过与稳定性原理进行结合,使学生学习时理论知识具有落脚点,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其本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又借助工程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旨在提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通过课程改革和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袁明新,王琪,洪磊,张鹏,申.数字仿真在机械控制工程教学中的强化应用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4):182-184.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30.

[3]白丽克孜・尤努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法探讨及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3,(13):159-160.

[4]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王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5):76-78.

篇7

[关键词] 机械电子工程;应用技术型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95-04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作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我国拥有210万名工程师,现役和后备工程师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在瑞士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的工程师数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排48位[1]。可见我国的工程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这与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目前本科高等教育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不相匹配。2014年4月2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引导一批普通高校转型,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应用技术大学时代如何迎接》一文,文章指出: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2]。各高校尤其普通地方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内知名大学有所区别。作为一所地方院校,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立足本省行业发展,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做足“应用”,即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通过课程平台体系和实践能力递增实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1 机械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定位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定位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工程师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3]。其中研究型工程师属于研究型人才,而设计型工程师、工艺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属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应用理论知识与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企业现场实际问题,是连接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4],主要在生产现场、工程一线、服务管理等岗位上从事技术服务等工作。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具有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因而对学生的培养应该紧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之能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

2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要求,制定了“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有技能,强实践”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机、电为两大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为支撑,构建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搭建了应用技能递增的实践训练体系。

2.1 “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根据人才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理论课程进行优化,改变原来以机械为主、机电为辅的教学理论体系,采用机、电并重的方式,融入大量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并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技术型”工程师的知识交叉与应用技能的培养。采用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纵向课程培养体系(见图1)。设置了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这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并且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在一定方向上有专长,才能在就业时占据优势。为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化系列课程,即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形成了“平台+模块+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如专业能力模块中开设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PLC原理及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机电传动、机电设备控制技术、单片机接口及应用等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原来重叠和交叉较多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术能力,采用案例式、项目式、引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热情,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在学生考核方面,改变以往“理论考评+实验成绩”的简单方式,通过“理论+实践技能”的考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评理论考核占60%,实际操作占4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常规实验,而是以小组为单位,以所学理论为基础,自己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模块化体系、案例式教学、突出实践的考评方式,可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搭建能力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构建,包括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是逐步递增的(见图2)。

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验证所学理论课内容,使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有一定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树立实践意识;专项技能主要是通过CAD制图、PLC、单片机、Protel实训等,为机电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综合技能主要在大三学年进行,通过课程设计、机器人实训、生产过程调试实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专业比赛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岗位技能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或岗位模拟训练来完成。这个环节以毕业设计为核心,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2013届毕业生中,20人到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做皮带输送机机监控系统方面的设计,20人到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采煤机截割、牵引与控制方面的毕业设计,25人到哈尔滨煤矿设备厂做煤矿防爆设备的相关毕业设计题目,25人到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做掘进机方面的毕业设计,另外30人通过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签约的方式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每名学生由1名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联合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其专业岗位技能。

3 保障措施

3.1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必须在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环境。从2006年起,学校对机电训练室进行硬件建设,购买了机器人实训系统、过程控制实训系统、单片机实训包、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台、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五合一综合实训台等实训设备,使机电实训基地的实践功能更加完善,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和实践训练项目,并按照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在线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校企深度融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多年来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建华皮带机厂、哈尔滨东金沃尔有限公司、哈尔滨特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鸡西矿务局机电总厂等14家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可接待本专业120名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与哈尔滨煤矿设备厂每年开展煤矿专业定点“3+1”联合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缩短了学生的就业实习时间,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3 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论基础强,同时要具备突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功底,同时教师应该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能够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对接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及管理,掌握企业技术研发与市场对接等技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学校实际主要采取两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针对现有的教师理论功底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分批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项目对接、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尽快实现“双师型”转变。二是从企业聘请现场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负责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与企业的真正对接。

4 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获得全国TRIZ大赛、全国航模大赛、全国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多个奖项,95%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就业率连年提升,2013年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20%以上的学生进入全国500强企业。尽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需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探索有效的校企联合机制,通过双赢的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保障机制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崔玉祥,刘颖楠,石华敏,等.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格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5):51-53.

[2]董少校,引导一批普通高校转型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应用技术大学时代如何迎接[N].中国教育报,2014-04-26(1).

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素质提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4-0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1]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专业工程师进行资格认证是国际惯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增设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助力。

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本课程设置的思考

掌握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受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都还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创建,强调论文的发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工程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 而不应该只拘泥于现成教材的讲授。[2][3][4]本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通过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以及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满足行业需求,又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

本课程以机械工程学会冯敬之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指导书》为主要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图、极限与配合,机械工程相关标准;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机械产品设计;四是机械制造工艺;五是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六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七是数字控制技术及机械制造自动化。

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的企业管理,工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及制造工艺中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车间平面设计及装配等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工科在校生来说是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基本见不到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工科学生对于上述知识基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片面地了解一点,既不系统又不全面。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高雅教育,而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务实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教育。[2]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既对其已有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其知识范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三、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及考查方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一年一次,属于全国范围的国考。这个考试在1天之内完成,上午下午各3个小时,教学内容的7大部分在考题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试内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题型分为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每小题5分,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下午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80分,考试题型分10分的综合题和20分的综合题2种,每种均为6道考题,其中10分题6选4必答,20分题6选2必答。开卷考试题目综合实践性非常强,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本课程自设立之初各位教学相关人员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全面丰富学生工程理论,打造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己任,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动力,以机械工程师技能要求为标尺,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研讨,并制定了下述相关措施。

(一)专家组团授课

由于本课程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参照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范围广,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采取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及各专业教师组团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邀请的专家有的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授课过程中他们引用的各种实践案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接受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学骨干,他们知识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在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读研之前来自不同的院校或企业,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时又短,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课程结合课程组的优势,最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理论授课过程中,相关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教师负责答疑讲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三)开展专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课程组研读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以及历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试卷,结合一些典型题目给学生讲解,并组织一些项目研讨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四)开设学生研讨课

由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总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整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专门针对学生开设了研讨课,并在课程中期和末期分两次进行,这样做克服了时间跨度长、知识遗忘多的弊病。为了增强研讨课的针对性及效果,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陆续收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形成研讨课的研讨内容。同时把要研讨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层进式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课下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写出讨论结果并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工程背景及相关案例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继续在课上讨论,要求学生辨别讨论题目的共性及差异性,形成思维要点。

五、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参与选修的学生都在用对待必修课的劲头在用心学。2014年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学生有34%多顺利通过考试,与全国平均3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2015年参加考试的人员与2014年持平,通过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觉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前学的机械基础课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识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为解决综合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在以前的课程中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诸如设计中要有人本思想,设计的产品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同时,课程组也询问了各位硕士生导师对本课程设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知识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碰到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1-23.

[2] 曾泽斌,汪建英.对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际化发展的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3-134.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inspired by modern education principal, probes into the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scheme based on the training approach of mechanical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How to establish an unique dual-ability teacher group and how to build a cooperative form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applied engineers with all-round capability like engineering thought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关键词: 应用型工程师;校企合作;实践能力

Key words: applied engineer;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practi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55-02

0引言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向生产第一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急需探索和形成一种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办学模式。基于工程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按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遵循应用型本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学校试点单位试点专业,校CDIO工程训练模式试点专业。我们以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的标准,探索现代教育理念引导下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实践。重点研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具有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推进“四项试点”工作,我们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成立了学院专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院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副院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统筹领导推进试点工作;按试点大类成立专项推进工作组,对试点工作进行集中攻关。

1“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科研实践,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弱,从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底气不足。而工程应用型人才恰恰需要在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更多的训练。在落实“人才强校”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既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和引进人才,又要以务实的态度,应对人才市场,贴近工程实际,寻找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因此我们一方面通过直接引入具有工程经历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采用多渠道积极培训现有教师,,进而打造一支具有“双师型”特色的教师队伍,从提高教师实践水平来提高对学生的工程训练指导,为培养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寻找新途径。

1.1 鼓励教师到实验室参加实践锻炼我们规定每周理论课教师在实验室的学习时间不少于三天。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大有提高,同时又丰富了教学课堂上的实践讲解,大大增强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原有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他们还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利用自己充实的理论知识来对实验设备进行维修与维护。

1.2 鼓励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修学习①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我们每学期都会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各种学科相关资质证书培训,如PRO/E三维软件资格培训,数控技术维修培训。同时我们也聘请了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为教师培训,从产品加工过程的演示、讲解和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②选派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我们每学期都选派教师在生产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从而对丰富教师的实践技能大有提高。③选派教师参加新产品技术培训。通过学习首先让教师了解新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新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迈入社会后可以更快的适应企业需求。

通过进修学习,深入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增强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做了积极的工作。

1.3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工作我们要求教师要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撰写科研论文,做到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教师要注意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前沿的生产动向,最新动态及成果有效地引进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借此机会,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可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也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建立校企合作群

我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水平创新机制,积极与企业建立更加深入广泛的产学合作联盟,解决办学目标与企业需要的良性互动问题,努力增强主动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增进工学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产-学-研教育活动模式,并在多个领域采取多种机制与模式推动产-学-研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使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和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且开拓了国际视野,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使得学校能为企业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智力支撑,校企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校继与美国卡特彼勒、澳大利亚威斯特合作“订单式”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之后,又和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采用本科生订单式联合培养,采取“3+1”教学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并将在企业学习阶段分散到4年中的不同学期,做到企业学习“4年不断线”,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互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成工程文化教育。

校企合作是将企业资源引进校园,融入到整个办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将办学过程延伸到企业,将办学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以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达到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这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我们在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创新模式。

3结束语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从固有的思维模式限制中解脱出来,以更加明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明确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什么、摒弃什么,把明确的办学方向与合理的人才培养过程结合起来,用创新的思想,谋划出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办学途径。

参考文献:

[1]章跃.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7-9.

[2]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篇10

[关键词]机械原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CDIO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132-03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理论课程向工程实践课程转换的过渡性环节,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在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系列课程中是不可替代的。[1]但是,传统机械原理教学存在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方法死板、考核简单片面等不足,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相关课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整体协调性不足等问题[2] [3],导致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听课乏力,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对立的师生关系。

学校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进行了基于项目的CDIO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和创意兴趣的自主学习模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从机械原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介绍。

一、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处理好机械原理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间分工和衔接,不同于机械制图与建模、刚体运动与力分析、零部件强度计算与校核、材料成型与加工等专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4],机械原理以培养学生面向机械系统的机构设计与分析能力为主,在机构学、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等基本知识学习基础上,更加注重机械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5]处理好机械原理课程内部各章节间内在关系,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可划分为机械系统、基本原理和常用机构三大模块,构建各教学模块间有机联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块关系如图1所示。

机械系统模块是培养学生系统观念的重要途径,利用完整的机械系统实例把课程知识点串联,贯穿绪论、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等章节的教学全过程,形成闭环。

基本原理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分析、效率与自锁、机械平衡、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等章节,重点讲授:1.机构结构分析中机构组成、自由度计算、组成原理和型综合等知识点;2.机构运动分析中解析法;3.平面机构力分析中运动副总反力和机构受力分析;4.机械自锁和速度波动调节。而与理论力学等前期基础课联系紧密的运动分析图解法采用实例化教学,在学生自学、练习、讨论基础上,点明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等知识点;实践性较强的机构运动简图、机械平衡以实验教学为主线。

常用机构模块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和其他常用机构等章节,重点讲授:1.连杆机构中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2.凸轮机构中轮廓曲线设计解析法;3.齿轮机构中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定律、啮合传动、变位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4.齿轮系的传动比和效率计算。而常见多杆机构、凸轮基本尺寸确定、渐开线特性、其他常用机构等知识点以自学、调研等自主学习方式为主。

二、基于认知规律的“以生为本”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国内众多高校长期开展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使教学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在教材、电子教案、电子教具、教辅参考资料、教学视频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进展显著,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奠定基础。

(一)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的机械系统概念强化与贯穿

课程学习前,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慧鱼创意组合模型,让学生按照已有拼装路线亲手搭建典型的机械系统模型,如各种类型机器人,使课程教学从“积木游戏”场景中开始,逐步了解机械原理所学的连杆、凸轮、齿轮及齿轮系等机构;课程教学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搭建一个新型的综合型机械系统。学生能够全程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学生自主搭建典型机械系统模型为课程学习对象,贯穿机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等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其隐藏的科学问题,包括概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求解等主要的学习环节,教师承担定义阐述、提出问题、思路引导、方法总结和疑难解答等辅工作,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校园内学生上网便捷快速,机械原理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6]、江苏科技大学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7]、第一视频教程网[8]等,为机械原理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奠定基础。同时,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上开设相应的同步网络教学班级,实现课上课下同步进行。随着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推广,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得到加强。

由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且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效率存在差异,教师需做好前期引导和后期考核工作:每次课结束前,应明确下次课教学内容和对应的网络资源材料;每次课开始时,需通过提问、课堂练习等方法检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解释,强化理解。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自主学习环节实际上是一次学习阶段,课堂提问与检测环节则是二次学习阶段,课后作业、答疑等环节则是三次学习阶段,三者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论和吸收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课程教学。

(三)基于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式教学分为科技论文写作与课外大作业两类。在机械原理学科发展方向调研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机械发展史、医疗机器人、生物机械、仿生机构、微小机械等,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规范撰写报告,包含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课外大作业是项目式教学的重点,引入计算机技术和Matlab软件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课外大作业的解析法分析。课外大作业包括运动分析、力分析、连杆机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齿轮轮廓曲线设计和速度波动调节这六种类型,要求全体学生自行分成3-4人一组,从六类大作业题目中分别选择三项,共同完成分析建模、编程求解、报告撰写、演示答辩等环节,各团队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禁止以逸待劳现象。完成后要求提交大作业实践报告、Matlab程序源文件及分析建模的关键草稿纸等材料,实践报告应达到内容完整全面、字迹图标工整清晰、格式符合国家科技论文规范等要求,Matlab程序源文件应达到运行流畅、注释合理充分、格式整齐美观等要求。

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答疑作用,实现科研基本思路和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编程技术进行学习、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后继其他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至毕业后科研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综合改革实践效果与注意事项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学生的机构设计、综合、创新等专业能力和系统性工程意识、基本的科研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在后续的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如课外科技制作、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毕业设计等学习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第二课堂,机械类专业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上手快,创意多,动手实践能力强。

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内容体系、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大作业和期末考试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存在面广、点多、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保证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综合改革实践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学生的兴趣与投入。课程学时不断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越来越短,但教学内容与要求反而提高,而课余活动(尤其是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活动)不断丰富,导致学习时间减少。针对现状,必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投入一定的课外时间用于课外学习,包括项目驱动式课外大作业、课外科技创新与制作等内容。

(二)教师的钻研与投入。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使职称评审、考核奖励等活动的科研成果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教师对教学的专研精神和精力投入不足,需从学校制度上做适当引导,如我校职称评审中的教学绿色通道和重金奖励的教学模范奖,将教学成绩、学生评价作为考核指标。

(三)课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外学习的硬件资源包括场地(如开放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和慧鱼组合模型、常用工具、常规机床等设备设施;软件资源包括课外大作业的项目和本科生创新计划、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

四、结束语

为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上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课程体系梳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构建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块,实践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网络教学资源、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程意识和科研素养。

[ 注 释 ]

[1]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于晓红,王小群,邱丽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4-36.

[3] 赵京,赖德华,门淑贵.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4(2):50-52.

[4] 陈文华,陈秀宁.“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71-74.

[5] 于晓红,韩建友,邱丽芳,等.深化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4):25-26.

[6] http:// / details?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91e8-0636 / 201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