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利用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资源的利用

篇1

关键词:利用;身边;数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76-01

在一次教学中,我借助远程教育设备,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一个片断:一位选手按照游戏规则,一步步获得了正确答案,成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和一部摄象机。我问同学们:“这位选手在答题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也遇到了困难!”一学生说。“那么,她是如何度过难关的?”教室沸腾了:“她在确定不了正确答案时,求助现场观众投票”;“她还通过电话请教她的表哥”;“她还要求降低难度,去掉了一个错误答案”。我肯定地说:“不错,她依照游戏规则,充分地运用了身边的各种资源赢得了胜利!”接着,我趁热打铁地启发说:“这对你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启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有分歧还可以辩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我会向老师请教”;“我求身边的同学帮助”;“我和同学们讨论”;“我上网找答案”;“我爱独立思考,万事不急于求人”;……。通过交流讨论,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其实,想真正成功教好数学课,教师也同样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一、结合实际,灵活使用身边教材资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对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平台。但教材不是圣经,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于教材的编写不可能适合各地区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科学而创造性地用活身边教材 ,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例如,我讲“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在导入新课时,增添了新的内容,借助DVD光盘资源,截取学生熟悉而有趣的儿歌:(让学生看投影)“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接下来,让学生说出2只、3只、4只…10只、a只青蛙的嘴的数目、眼睛的数目、腿的数目、跳下水的次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字母表示出来。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然后,再举出课本上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去便势如破竹,问题迎刃而解。

二、抢抓机遇,巧妙利用校内外活动资源

学校的一些活动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学科间的教学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抓住这一纵横交错的纽带,巧抓机遇,不失时机地借用活动资源、学科资源,用于数学教学。

如我们有一周安排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这也是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也是数学课进行“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一次绝好机会,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接受体质健康测试时,运用数学知识,主动有意识地参与经历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过程,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得出明确的结论。结果,有的学生调查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男生、女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还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或是别人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与本班、本年级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产生了不同意见,给出了不同解释,引出了许多问题,甚至发生了争论。教学中巧妙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

三、精心设计,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教学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通道和网络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使它成为教师了解社会的平台,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从而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并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与学,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计算机上做数学题,查找有关资料,解答考试题等。

教师在利用媒体资源时,不应简单地追求形式,而要学会裁剪,恰到好处的使用,要关注对其教学效果的优化,不要一味地照抄照搬。如我在讲前边所提到的“字母能表示什么”的第二个例子——用火柴搭正方形时,提出了(教材中)四个问题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各自的方法。学生热情很高,有的学生借助拼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试图寻找规律……

篇2

小学语文课堂的构成要素多种多样,不乏讲台、学生、教师、直尺等。其课堂主要是由“人”为主要构成要素,此外,语文课程本身又是一门完全的主观性课程。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广泛性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意识到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所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必须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

小学语文科目与其他科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仅内容丰富复杂,理论性内容的涵盖极多。即使教师按照系统化的教学依然会遗落诸多的教学资源,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资源的高效开发中不断成长,就需要教师提高对课堂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利用工作将教学中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提炼出对教学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倘若教师能够进一步将教学资源整理并利用到教学中去,语文课堂教学生活便会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亦能够得到提升。对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开发课内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本身是最佳的课内资源,为此,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要以教材为首要开发对象。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多种多样,在对其进行资源开发时要从多元化的层面展开。例如,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从多角度对教材资源进行利用,如教材文章知识点的拓展、知识点解析和体系构建等。在帮学生梳理知识点的同时,又帮学生提高了个体的学习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具有极强的举一反三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充分融入此类学生的举例能力。在资源开发中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自身得思维得到拓展和锻炼,更有助于宽泛课堂学习环境,让其他同学在举例分析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第二,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小学语文与其他科目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区别在于语文课堂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为自由。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开发的各种想法付诸实践行动,进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更加便捷。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放时,语文课堂的课外教学资源同样重要。例如,在对课外教学资源开发时,若能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直观性;通过辩论赛的组建进行资源开发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不同角度的想法。由此可见,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增强对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挖掘,进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性,对其深入开发便存在多种多样的手段。然而,教学资源的开发终究要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服务。为此,在不断强化对语文课堂资源开发的同时,亦要重视对其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保证教学资源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合理利用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对于课堂教学资源的运用,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当前小学教学环境与过去小学教学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教学器材还是教室内饰的布置都均呈现不断完善的趋势。为了能够有效地将教学资源进行利用,教师除了可以在班级开设基础的板报设计和盆栽等,还可以将班级一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让其他同学在品鉴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语文学习素养。在校园图书馆方面,学校要积极对语文课外阅读书籍进行分配,购置符合小学生研读的课外读物,进而便于小学生进行阅读和案例分析。

第二,将教学资源全面付诸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教学资源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资源全面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学习积极性。教师便需要在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与生活实践相对接。此外,教师可以周期性举办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娱乐性的活动中不断强化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让“寓教于乐”的教学资源利用理论得到落实。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既能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提高对语文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 课堂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地灌输,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形成动态课堂,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把握《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哲学与人生》各单元理论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贯穿于理论学习之中,与学生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我们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课堂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对哲学课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一、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教学活动为例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内容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探讨的理论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是指导学生在人生选择和人生实践中,坚持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尊重规律,自强不息,从而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一)竞拍活动设计

围绕本单元内容,我们设计了一次人生目标竞拍活动。活动程序如下:

1.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出各组的组长;

2.由组长统计小组各成员5年内的个人目标,每个成员限提出一个目标;

3.各小组在小组成员所有目标中,选出一个小组目标,并以小组名义写在黑板上;

4.以展出的小组目标为拍卖的标的,每组的竞拍资金为6000元,500元起拍,每次喊价加500元。喊价最高的为买家,组长为竞拍人。

5.写出本次竞拍活动的感想。

(二)竞拍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后,各小组的组长开始统计本组成员的个人目标。对于即将面临实习就业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都进行过设想,写出个人5年内的目标,应该是不太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要实现的目标太多,只写一个太少。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家庭环境,写下一个最符合实际的个人目标。

接下来的一步是小组成员讨论气氛比较热烈的一个环节: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综合成员目标,经过讨论,认真思考,写出一条最符合实际的小组五年内实现的目标。并要求组长谈谈最后为什么会确定这个目标。

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在会计班的教学中,会计班的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目标: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②五年内存二十万;③周游世界;④考取专科本科文凭;⑤找一份会计工作,工资不断提高。

当各小组将本组的小组目标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时,各组成员都会把所有目标进行比较。这时,对于竞拍哪个目标,各组都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竞拍结果可能出现有些小组如愿以偿,有的小组没有拍到想拍的,而有的小组居然拍到了两个目标,有的小组经过深思熟虑放弃竞拍,竞拍过程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竞拍结束后,我们将各小组的竞拍结果列出来。逐个目标进行分析。例如,对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个目标,我们进一步引导,对于会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来说,什么才是理想的工作呢?月工资是多少?什么岗位?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环境要求?发展前景如何?通过这样引导分析,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理想工作这一目标。而对于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这样的目标,教师也不应该进行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追求,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获得物质享受的合理性。我们给学生做了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目前一名中职生的基本工资大概是2000元左右,然后列出每月的伙食、房租、水电、话费、日用开支等,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已经非常清楚,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的目标是不太现实的问题,把学生从幻想中拉到了现实,这时开始有学生嘲笑写出这些目标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棍子扑灭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许多的惊喜,五年内拿到二十万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关键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人的发展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并且不断努力。学生们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才能更加脚踏实地地考虑,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必须付出努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有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有的则明白了要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定位,重新设定自己的目标。

而当我们关注到竞拍的结果时,有一个小组花了2500元拍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1000元拍到了考专科、本科文凭,总共耗费小组资金3500元拍到两份目标,他们说,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又有了文凭,相信五年后的自己会更加优秀。有的小组开始互相埋怨,意见不统一,有的小组犹豫不决,最后什么也没拍到,有的小组甚至最后否定了小组目标,放弃竞拍。对于这样的小组,我们给予更多的理解。人在做选择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犹豫不决将有可能失去机会,互相埋怨将更不利于团队合作,而当认为目标不切实际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一旦确定好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对于那些什么也不拍,认为存了6000元的小组,我们给予的提醒是:你们放弃了一次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或许你再也不会碰到。

因此,竞拍人生目标的活动,让学生懂得用哲学思维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不光理解了本单元的内容,而且明白了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从而达到了本堂课的目的。而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都会产生我们在课堂设计时没有预想到的情况,而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动态,同时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最后,我们让学生写下这次竞拍活动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次拍卖,我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望、梦想。也觉得部分人的愿望是无止境的。这次拍卖后,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踏实一点,别过分浮夸。我觉得这次拍卖活动很特别,因为它使我认识到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从而让我发现,若要实现某个梦想、达到某个目标,必须要量力而为,要实现这些目标都要努力,没有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我希望以后在课堂上有更多这类型的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实现愿望就必须努力。

二、对《哲学与人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让教学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这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初衷。我们在设计《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生,真正地把哲学课堂从教师的“授”转变为学生的“SHOW”。而每次在活动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更加开拓了我们教学的思路。因此在设计哲学课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1. 教学活动设计应灵活开放

当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们都会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同时要利用好生成性资源,有效进行引导,使得这些资源为课堂所用。

比如说,在竞拍活动中,学生对竞拍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而真的开始竞拍时,有些小组不敢竞拍,担心其他同学笑话,有些小组在说明竞拍理由时,担心说不好,不敢畅所欲言。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气氛不断融洽,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给予鼓励,使学生融入活动中,开始学会思考,师生双方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探究或自发讨论。

2.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进行充分预设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也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预留“弹性空间”。在实施过程中,要预设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应如何作答,应如何引导、归纳。而对生成性资源的关注和整理,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这也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考验。

在竞拍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最有可能会写出哪些目标,在分析这些目标时,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引导。竞拍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竞拍的结果:①各小组各自拍下自己的小组目标――这个很有可能。②某些小组可能拍到一个以上的目标;③流拍,不参与竞拍;④某些小组竞拍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⑤几个小组竞争一个目标。对于这些结果,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释。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活动中出现偶发事件时,使活动不发生偏差,导致活动失败、失去意义。

3. 教学活动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个性空间

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就是对学生个性的最好保护。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个性也不是我们拍一拍脑袋为学生想出来,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中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该传输给学生的是塑造正确的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文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写出了各自的目标并竞拍,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而学生最后写下的感想,更是一种心灵碰撞后人生观的升华。这些活动环节,都随时产生了许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把握得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标准应多样化

每个学生的成功肯定充满个性,每个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施的,评价措施的运用,也应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竞买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竞买前要说自己的目标,竞买后要谈谈为什么竞买这个目标,放弃的也要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活动后写的感受,也给予及时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感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附《课堂活动设计表》

【参考文献】

[1]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自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在周而复始中实现教与学的目标。这些信息,有些是非预设产生的,有些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筛选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1.挖掘教材,诱导生成利用

新教材独具的优点是:新颖、灵活、画面鲜艳美丽。教材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了,能给教师以广阔、自由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把教材激活,引领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历程。我在教学"2×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在学生已有的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及能随口说出"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我没有急于灌输在乘法算式中有一个因数为"0"的意义及结果,而是继续出示乘法算式卡片,让学生讲出对应的乘法口诀。课堂气氛高涨,学生有些得意洋洋了,此时我再出示卡片"0×2=",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0二得二"。有部分学生沉思了,对以上的回答持有怀疑的态度,进而讨论开了。实际上,学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是由于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精心预设,虽然教材上这一知识是隐形的,但不能说生活中没有涉及到这一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花点时间教学这一内容也未尝不可。让学生亲身经历"出现错误--发现错误--寻求答案"这一过程,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比较深的理解。接着,教师教学"0乘任何数等于0"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挖掘教材内涵,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把握数学的本质。

2.启发思考,随机生成利用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启发,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指明方向。教师要启发学生,并利用学生"反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再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把握课堂的动态分寸,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课时。让学生动手用纸折(或剪)出自己的佳作展示于黑板。"你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什么?"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出了图形的共同点:有一条线,每个图形的左右两边一样大。答案的诞生,证明了学生的发现,达到老师预设的目的。"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些图形的相同点找出来了。那么谁知道'这条线'在书本上叫什么?'左两边一样大'又怎么说?"亲切的激励语,坚定了学生的自信,加上问题的步步紧逼,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他们摆正自已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又开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老师、我知道这条线叫'对称轴','左右两边一样大'说成'左右两边完全重合'……"。"你是从那儿知道的?""书上。""真聪明,你知道老师今天要上那,还能从书中找到答案。"此时揭示课题恰到好处,把学生的思绪拉了回来,定格在课题'轴对称图形'上。这一过程促进了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但不都是有效的资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信息反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适时纠正、引导,还要会慧眼识金,果断取舍。使课堂教学向纵横方向发展,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利用错误,促进生成利用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这是心理学爱盖耶说的。因此,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如:本人听过这样一节课--"圆锥的体积。"老师让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老师没有马上做出肯定,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说说、量量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上时,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白了圆锥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此时,老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A:"找到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师随机补充)那我们测量实心的圆锥的高时,就要准备打孔的工具,从圆锥底面钻个孔才能测量?"生沉思……

学生B:用我们量身高的方法,把它靠在墙边来量……

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在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中,既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利用疑点,机智生成利用

篇5

一、更新与补充教材资源,让教学更具时代感

教师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缩短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认知能力、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最佳载体。

1.关注时效,补充数据

社会进程不断加速发展,信息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对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主题,在教材编写时可能会存在材料陈旧的情况。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些事例与材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显得陈旧,且缺乏时代特征,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以“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为例,教材中呈现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数据截止到2001年,距今已有10余年,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显然无法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搜集、补充2001年以后的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并在课堂上出示2013年的农产品产量情况,让学生选择某一农产品,算出从1949年到2013年,它们的产量各增长多少倍。这就有效地更新了教材内容,增强其说服力。

此外,教材编写时还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如反映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世界交往日益密切的教材内容都需要教师及时收集、补充,增强教学的时代感。

2.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处理更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它们的真实生活。例如,“我长大了”一课中给出“假如我有20元钱,让孩子设计消费计划”的内容,其意图在于引导孩子学会合理消费。但实际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独立用钱的机会不多,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凭空设想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结合春游活动,设计采购计划,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开展教学,就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时,可以摒弃教材中的案例“掏粪工人时传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展现新时代风貌的普通建筑工人。因为对学生来说,掏粪工人离他们很远,而建筑工人却跟他们息息相关,生活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外来民工子弟,他们的亲人或许就从事这样的工作,选用这一材料,可以让学生有较深的感触,有话可说。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具有时代特点、较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小到校园的变化、家庭物品的添置,大到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开拓教学资源,更新并充实教材,才能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搜集与整理生活资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生活中记录成长痕迹的素材,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与家长、教师、小伙伴交流获得的认知,这些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动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资源,让品德课与学生亲近起来,接轨实际生活,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真正体现并落实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

1.搜集照片,再现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学生的真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他们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源于他们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也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与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生活资源是最为丰富的,而偏离学生生活开展的教学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也就无法唤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教师要选取源自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拨动他们的心弦,提升课堂效果。

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照片,看着一张张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路、从学会学习到学会自立的照片,他们会在开心的欢笑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正是源自学生成长经历的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调查采访,走进生活

品德课程的教材应成为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社会生活)的桥梁。因此,教师不但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而且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例如,在教学“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为了弥补学生收集资料的缺陷,教师可以组织小记者采访镇政府的相关领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疑问设计采访问题,有针对性地采访,这不但会扩充学生的认知,丰富教学素材,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地新农村发展的相关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交流或进行组间补充交流。由于学生走进了生活,收集到鲜活丰富的材料,在汇报住房与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关注拆迁安置小区有电梯、保安,绿化设计富有美感,会从细节上感受新农村的变化。还有些学生会关注自己家的书房、厨房、生活设施的变化,并带来老照片进行对比。

课前参与生活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得来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适度少讲,多让学生进行交流,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联系生活,内化收获

品德课程要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理念变革,回归生活,可以说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必要教育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生活资源,通过课堂联系生活,引发学生的感悟,理解相关的知识,锻炼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稀少”时,教师会发现由于学生身处水乡,对水资源的匮乏认识不到位,节约用水的意识也非常薄弱,对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抽象数据(淡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3.5,而其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存在感知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别具一格的活动――五切苹果,告诉学生这个苹果就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切去1/2(非淡水)、1/4(被污染的水)、1/8(被浪费的水)、1/16(被蒸发的水)……当学生觉得苹果所剩无几时,就会惊呼:“老师,不能再切了!我们的水不够用了。”此时,教师可以拿起这1/16的苹果,削皮,并语重心长地告知学生,全球60多亿人口可利用的总淡水资源相当于1/16苹果上的那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在倍感震惊后会陷入深深的思考,随之淡水资源稀少和珍贵的概念就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中,使得节约用水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行动选择。

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贴近生活进行体验与探究,就能使抽象的知识得到深化,让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与内化。

三、把握与巧用生成资源,让教学真实富有魅力

生成资源是指在教学动态进程中生成的,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重视生成性资源的运用,是实现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倡导以生为本的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而又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课堂上会出现大量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新资源。这种新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相比,具有随机性、动态生成性、鲜活性,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会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有一定的“干扰”。那么,教师要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真实而富有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学生在“绿意盎然”的课堂中学习且快乐成长呢?

1.适时追问,敞开心扉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只有尽情地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真实可信。例如,教师在教授“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是否愿意从事门卫这样的行业,有学生可能会表示不愿意,并阐述理由,说门卫起得最早,睡得最迟,太辛苦,甚至还会被人瞧不起。时代的变迁,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上,直言不讳的学生既令人为他们的敢于直言而高兴,又会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挑战。应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应变,既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又及时予以互动讨论,深化教学目标,点出“生活中,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有各自的辛劳和困难,那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辛苦的劳动者?”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品德课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但面对脱离课堂教学目标的发言,面对明显的情感偏差,如果听之任之,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点拨与追问,组织讨论甚至辩论,在抓住学生的坦率直言的同时,恰当组织追问,可以引领学生敞开心扉。

2.机智调整,破解疑难

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亦能生成精彩细节。如何筛选生成资源并巧妙地调整教学预设,这对教师来说是个具有高难度的挑战,用好生成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妙笔生花,彰显无痕的魅力。

在执教“宝岛台湾”一课时,我们发现有学生会表达这样的观点,认为台湾海峡如同鸿沟一样割断人们的自由往来,自然亲情也被割断。这时,教师要机智地调整教学环节,引领全体学生探讨,有效改变并提升学生的认识,因此,可生成精彩的发言,如“我希望在台湾海峡上架一座桥,让台湾人民能与我们自由地来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反馈做出及时调整,快速反应,展示自己的教育机智。机智的调整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点亮思维火花,更会激发他们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课堂生成的资源,肯定学生的想法与表达,更要真诚地引领他们思考。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积极地看、用心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行为,立足他们的思想实际,抓住有利契机,落实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资源 兴趣 开发 利用

当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及时作出转变。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将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变学生被动、消极学习,为主动、积极学习,这就成为了我们任课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历史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文字、图片和图表及阅读材料外,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再提供一些材料,努力寻找和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话题来进行教学。如何能够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将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社会资源融为一体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资源获得的途径

从历史学科来讲,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按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资源虽然是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我们对它的利用却并不陌生,因为有课程就一定有资源作为前提,只不过,原来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有限的。

1.因特网提供了丰富快捷的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历史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历史资源。

2.教科书是资源的核心。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导入新课。如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夏朝的历史;用“制作司母戊大方鼎”的想象图引入商朝“灿烂的青铜文明”等等。总之,这些图片和文字相辅相成,对增加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每课中都设有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栏目、“自由阅读卡”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利用其他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身边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展开小规模的拓展教学。根据目前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两类活动是比较可行的。

1.学期初开设一节校史课。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环境,都是校本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开发学校校园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校史陈列室,要用文字、图画、声像去装点校园时空,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发扬光大昨天的历史辉煌的同时,让校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历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把一些写得好的学生的日记妥善地保存起来,这或许是为今后留下的历史财富。

2.学期末开设一节汇报课。可以以家乡的历史或旅游的见闻为材料完成一份历史作业,引导学生利用好乡土资源和旅游资源。以富阳为例,富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些著名历史遗迹、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历史能起到独到的作用。

实践证明,历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的开发必须多元化和社会化,而要实现这一切需要实现教学策略的转变,而教学策略转变的核心是要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性转变。

三、历史课程资源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历史学科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和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作用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凭我多年的教学体会,历史课是很多学生不愿上的课,这就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任务,必须想方设法点燃他们探求新知的星星之火,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

篇7

随着科学技术时代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互联网已走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已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为一体,现代教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资源的支持与促进下实现的,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网络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随着校园内部局域网的普及、多媒体进入教室,便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条改革的捷径。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我们近几年来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投资,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现已拥有一套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能及时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们已经是苏州市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我校在教学过程网络资源的使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表现出,在运用网络资源时缺乏组织和管理,效率低下,还存在一些教师资源不能很好的共享,学生学习仅限于课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互性差等缺点。

依据这样的事实,我们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的界定

1、网络环境:a、指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的互联网和校园网。b、能进行师生、生生、人机交互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

2、教学资源:在本课题中指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虚拟网页、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等。

3、开发和利用:是指对这些资源进行劳动(学习、研究、实践),使这些资源发挥效能,为学习服务。

4、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教学资源素材,重组商品化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虚拟网页,提供学习平台,构建特色资源库存等。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适度、合理地利用,让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2、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上。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网络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

2、终身教育思想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如同人类其他许多能力一样,这种能力,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终身学习能力应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培养,而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研究的目标

学校层面:1、完善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2、开发开放的教学资源,探索在局域网内利用共享教学资源,重组信息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3、关注网络技术的大容量信息储存,高性能交互,准确快速地检索等技术特性,提高教师教育软件技术的运用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完善学科网络资源库,为网络应用提供支持。

教师层面: 1、通过研究,青年教师要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研究发展教育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资源,提高执教能力。

学生层面:1、培养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能力的发展.2、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来配合各学科的学习。3、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协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自我发展能力、协作能力。

科研层面: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为、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评价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研究的内容

1、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

开发可以方便添加内容、增加学科、与其它教学资源联系的,快速搜索、组织教学资源的资源库。建立便于搜索各学科信息的组织架构的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各学科的特点,建立利于应用者查找和重组的组织架构,将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组织起来。

2、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补充的方法的研究。

教师直接使用现成课件、利用材料重新组合、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搜索时,使用教学资源的合理方法,及新内容的添加方法。

3、相关知识综合利用的研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德育实效性;网络教学环境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网络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等。

4、学科教学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研究。

研究过程

1、加大投入,完善管理

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投资,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建成了“家校路路通”,完善了学校的内外网络系统建设,从2011年开始学校所有班级教室均配置了教学多媒体设施,创造了课程与网络整合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了使教学设备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做到了专室专人专管,使用频率均有统计,努力做到管好、用好、养好,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快速牵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活动,逐步推进

为了提升全体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2011下半年开学初,学校进行了教师多媒体使用与维护培训。从9月中旬开始,10月、11月学校按教研组陆续开展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开展了优秀课件与教案的评比,并择优选送参加省教科院、教科所举办的优秀课件及教案的评比活动。多媒体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2012年,学校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递交了开题意向书,修正与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环节,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分工,成立了由学校信息技术组人员为主的多媒体教材制作组,制作、收集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并将之到学校校园网上,以便于教师在备课或制作课件时浏览和下载。进行了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教师层面的信息技术培训,青年教师的电子白板应用培训,结合学校的“三大杯” (“新苗杯”、“亨通杯”、“长青杯”)赛课活动,按教研组陆续开展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学科课程与电子白板整合研讨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录像课观摩活动,并进行了主题为“常态课堂下的有效训练”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围绕相关主题开展了各类研讨与交流活动。

3、搭建平台,有效提升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对的网络化管理如何细化进行了具体商磋,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研讨与进一步提炼,对课题研究的信息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组织教师进行了“教育系统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等级测试种子教师培训”,苏州市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课件比赛

2013年,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了微型课理念,对学校网站建设进行了评比,分学科组织教师观看了的“教学新时空 名师课堂”活动,对一些许嫣娜、陈大宁等著名教师的课,真聆听了专家老师对课的点评,组内进行了相应的研讨。4月份,课题组成员对下一阶段 “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如何分步实施,进行了具体的研讨。

2014年,进行了CamtasiaStudio软件应用培训,针对教师微课活动中微课视频的制作,主要介绍了CamtasiaStudio软件的运用的要点与注意点,设置好截取屏幕的大小,外部录音的输入等等,在录制过程中运用继续、停止等按钮,以及录制完成之后后期的编辑工作,推荐了五位老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参加省级评比,从而不断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课题研究成果

实践过程中,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走上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平台,结合吴江市第三届“有效研究节”,围绕“有效课堂”这个中心,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课题研究以来,有两位老师分别获得年苏州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小学科学组)一等奖,吴江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比一等奖,录像课《冰棍棒小木屋》获全国二等奖,朱芳老师的论文《整合,让信息资源优势在语文课堂释放》发表于《小学时代》,董永飞老师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王颖老师的《人事档案管理适应现代化科学化的点滴思考 》发表于《苏州档案》,夏兆平老师的《让多媒体凸现体育课堂教学之趣》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顾建荣校长的《电子备课:变洪水猛兽为灵丹妙药》发表于《小学科学》,董永飞老师的《“分层教学”为信息技术课添光彩》发表于《新教育》,等等。

课题人员及教师发表的相关论文共计68篇,在市、大市、省、全国参评的论文、案例、设计、活动报告共73篇次。由课题研究生成的引领的学校荣誉(含学生的长线实践活动)共17项。

问题与思考

1、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层面均缺乏引领,研究的深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学习,总结反思。

2、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方面存在漏洞,要定时做好相关资料的备份工作。

3、教师整体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教学资源平台软件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随着互联网上各种不健康内容的网页和链接越来越多,如何让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保证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成为课题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篇8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物;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先进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校也没有完整实验室,绝大多数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因此对一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网上资料与信息的收集比较困难。作为生物教师,应挖掘一些隐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抽象的、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细胞膜直观化。

一、细胞膜与糖醋蒜

宿羊山镇是大蒜生产基地,生产的大蒜名扬全省各地。在讲到细胞膜的功能时,课前教师找到一名宿羊山镇的同学了解糖醋蒜的制作过程,并让其作为小老师在班上讲述:将蒜晒一下使其失去一些水分后放入醋酸和蔗糖的混合液中,过10天左右辣辣的蒜就变成酸酸甜甜的糖醋蒜。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蒜的味道为何改变,学生自然想到是醋酸和蔗糖进入蒜的细胞。教师马上反问醋酸和蔗糖都是细胞不需要的,为什么能进去?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和小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和咨询,结果一致认为混合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醋酸和蔗糖进入细胞而成。

这样,让部分学生先学,带动另一部分学生,更容易贴近学生的思维,而非将教师的思维强加于学生,能使学生间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合作、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活动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物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呼吸作用一直是考试的重难点,学生对其原理及应用不易掌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从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来具体分析。在学习本章之前先布置下列问题:(1)秋天收玉米之前,很多农民为什么要摘除一些变黄的老叶?(2)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为何要定期排水?(3)水果和蔬菜有哪些储存方法?(4)粮食的储存方法和原理是否与水果蔬菜相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咨询、走访,回校分组讨论。

在讲析呼吸作用的原理与应用时,教师让学生呈现各组讨论的结果。这样,根据农村日常生活的事例,充分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再次挖掘学习潜力,诱发内在动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不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实现了由“乐学”到“会学”的有机统一。

三、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

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师的建议,把各乡镇的同学分在一组,在双休日回到家里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调查内容:本地主要栽培的农作物、大棚蔬菜的种类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农作物栽培的技术和措施。

本次调查发现:本地栽培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黄豆、蚕豆等;大棚中主要种植的是一些反季节蔬菜等。

通过访谈、观察,我们了解了农作物栽培上的很多技术和措施。与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相关的措施有:(1)保持一定株距和行距,保持通风。(2)大棚二氧化碳发生器或多施农家肥。(3)合理灌溉。(4)使用复合肥。

通过分析多种措施的原理和本次调查的验证,让学生意识到平常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蕴含着很多的科学道理,要善于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

四、顶端优势与水杉、银杏

港上镇是银杏之乡,因“天下银杏第一镇”而远近闻名。在学习植物激素时,当教师讲到顶端优势时,可以让此镇的学生介绍银杏的形状及果实采摘的情况,其他同学讨论其顶端优势是保留还是破除,然后再肯定是破除。

邳县——苍山是一条水杉路,素有“天下水杉第一路”之称,可以说是驰名中外。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水杉的形状以及作用和保护措施,知道要保留顶端优势。

这样,通过实物与部分学生具备的原有的知识、其他学生渴望了解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腐乳与发酵技术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生活的生物技术入手,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自我构建到自我生成,进而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生活中。

在选修1的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中有腐乳的制作。八义集镇的腐乳可以说是“臭名远扬”。为此,教师找了几个八义集镇的同学,向他们了解腐乳的制作过程,并结合教材进行了整理。在学习时,教师先买几块普通的豆腐和腐乳,课堂上让其中一位同学讲述腐乳的制作过程:让豆腐块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入卤汤装瓶——密封。学生提问:本地有两种豆腐,是用老豆腐还是嫩豆腐?加盐多少有要求吗?通过讨论得出答案:用含水量少的老豆腐,水分过多腐乳不易形成;豆腐和盐的比例为5∶1,要分层加盐,随着层的增加而增加盐量。最后,学生再根据教材讨论卤汤的配制。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课程,使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等.生物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继飞,陈雪梅.生物教育科研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9

一、对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认识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是活动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其中,教师决定了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

由于不同的教育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资源方面有着地区的差异而不平衡。我国的一般情况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状况比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落后,农村比城市落后。造成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识别、开发和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的意识与能力,从而造成了许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实践活动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三、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证、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篇10

一、开通乡土文化课堂主渠道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绝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语文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文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其它文化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教材和乡土文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设计并切实开展了一些校本乡土文化活动课,比如《家乡的母亲河――黄河》、《我爱家乡的风味小吃》和《走进家乡名人》等,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乡土文化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欲望。同时,2015年12月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乡韵乡情――孟州乡土文化资源小读本》装订出版,在全市获得一等奖,并且在全市各学校学习推广。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文化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去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文化的内在美。通过“结合区域、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学习、结合提高”的“五结合”,学生不仅能准确生动地学习乡土文化,而且能生动有趣地传播开来,在校内外形成人人懂乡土文化、人人会乡土文化的局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沟通乡土文化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不光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课外活动知识比赛,校内外、班级黑板报有乡土文化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与熏陶正是借助传统乡土文化的感染。每年的传统节日,学生也可以自愿组织参加一些“以文会友”、“学术报告”、“游园观光”等活动,学习乡土文化的知识。比如,端午时,让学生搜集端午的由来或者一些本地的风俗习惯,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从而养成探究的习惯,也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做粽子,讲述粽子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下来展示;还可以去看看春节高跷表演,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在班内交流,锻炼一下转述的能力。这类民族传统节日放假时,教师还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访问等。寒暑假时,则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考察活动,可以是本地的一些特色产业:如对黄河砚作坊进行一些调查,对其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去本地的一些古村落,如“老家莫沟”进行一些考察,对村落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

总之,通过多条线的练习、巩固,提高乡土文化教学的实效,从理论到实践,从普及到提高,虽说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达到炉火纯青,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意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三、尊重学生乡土材料的自主选择

新课改标准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提倡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既遵循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乡土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语文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乡土文化是丰富的,她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学习乡土文化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她的方方面面,而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去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通过学习,学生们更是硕果累累,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其中关于乡土文化的优秀习作和手抄报在河雍中心学校展览,七四班张星竹同学的《继承河南文化爱我家乡沃土》、八三班赵宇翔同学的《纵观孟州惟叹韩愈》、七三班程一诺同学的《情系孟州浑浆凉粉》、九三班刘晓妍的《永不逝去的芳华――追思忧国忧民的韩愈》、九二班郝梓帆同学的《说说孟州韩陵的酸枣树》、八三班王汉普同学的《孟州丧葬习俗》、七四班王鸿坤同学的《初探孟州小吃文化》等10多名同学的习作在孟州市语文教研活动中获奖。

乡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学生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也可以自主进行发挥和创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结合乡土文化的特点,发展的趋势,尝试自己学习教材,多写多练,多问多练。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探究的过程可采用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整体汇报等形成,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乡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继承,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真正受到了以文辅德、以文增智、以文滋体、以文怡美、以文补劳的整体效果,逐步形成以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