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精神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精神的内涵

篇1

关键词:体育 人文精神 内涵 作用 地位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8-02

在几百年前,欧洲出现一场高举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人命,也就是经常提到的欧洲文艺复兴,它的出现和开始,逐步将人类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以神为本的人文精神中解放出来,并逐步向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转变,这一场人命深刻的洗礼了广大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有效将人们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充分释放出来,为后来的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空前高涨,人类的物质财富积蓄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既精神文化生活已经被物质文化生活远远地甩在背后,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追逐物质财富,渐渐淡化了对精神、对情感、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在新世纪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有效接触这种精神文化、人文情怀的危机,那么人类自身所要表达的意义将只能通过物质追求表达出来,人类也将除了拥有物质而别的一无所有,丧失人类的灵魂既精神家园。所以,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人文精神有效重视起来、利用起来,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人类身心的健康成长。今天,该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体育人文精神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经验提出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以及重要地位。

1 对体育人文精神含内涵的分析与研究

简单来讲,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大文化中的一种,其可以归类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信念,也可以称为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价值追求,其具体的可以分为三大不同层次的种类,而最深层次的就是今天所要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包括人类的精神状态、人类的价值观念、人类的情感倾向、人类的道德情感、人类独特的审美情感等文化因子。而在这些文化因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共同本质的特征就是非知识性,也就是不受知识的束缚而显现出人类的道德、精神、情感等主观意识,而这些文化因子又对人类的思想、人类的行为、人类的主观态度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人类对自己的全面关怀而言,其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在人文关怀、人文价值日益淡化的今天,不断深化研究体育人文精神,不断推动体育文化精神的理论发展以及体育活动的实践,对于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可谓意义重大。所以,作为新时展下的人类,要不断强化、深化研究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来丰富体育文化精神理论,并结合当前的实际将体育人文精神理论付诸于实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当前社会给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2 对体育精神的作用与地位的分析和研究

体育人文精神简单来讲就是体育活动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灵魂所在,也是其体育活动生存、发展的根源所在。要知道,在人类出现的早起活动中,其活动动作结构非常简单,而活动手段也仅限于与几种,可以说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简单的活动也是有目标、有过程的,可以说是人类体育活动形成的原始阶段。而这就导致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体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二者之间可以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体育活动离不开人类满足身体、心理上的需要,这也是人类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归纳出来就可以得出体育人文精神从人类产生到发展至现在都是体育现象、体育形式多样发展的根源所在。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逐步从巫术与宗教活动及生产劳动形式中显现和独立出来的主要动因。在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各种自然灾害反复击碎着人类幸福生活的希望与美梦,尚未强大起来的人类,真诚的敬畏和恐惧着自然。而在这些巫术与宗教活动中,人类文化发展水平注定了各种身体活动是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现象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类的体育行为是一种非生产,其活动的结果并不是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生存问题是最重大问题,漫长的贫困时代中,人类之所以还总是从不间断在这里或那里、在这部分人中或是在那部分人中萌发出对身心快乐、社会交往、增长与显示身体活动才能的冲动与行为,显然是不灭的体育人文精神使然。

体育人文精神所体现的目标追求是评价体育效益的根本尺度和指引体育健康发展的航标,对体育效益的评价就是对体育的运行结果、现实价值的高低进行评定。所以其根本尺度就是体育在满足人对快乐有趣的、丰富多彩生活方式的需求,促进人身心与精神健康,促进人的和谐而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上实际表现出的实效性、有用性和价值性。所以,归纳上述,可以得出结论:体育人文精神所体现的目标追求是评价体育效益的根本尺度和指引体育健康发展的航标。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对整个体育的价值系统追求,可以从价值主体的不同上将其分为两个部分:(1)是以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为价值主体的“个体性体育价值追求”。(2)是以整个社会及社会群体、社会集团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性体育价值追求”。以上论述提示了我们,体育人文精神深刻影响着体育的各种合理的价值追求,影响着体育的道德追求。此外,体育人文精神还深刻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审美追求等体育生活中的多种追求。所以很自然的结论就是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所以,在新时展下,要不断强化我们的体育人文思维,提高体育人文精神素养,来丰富和发展体育形式的多样性。

3 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大人们避免不了被金钱等物质利益的诱惑,所以,在此背景下导致广大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正大范围缺失这种人文精神,其中就包括体育文化精神的缺失,若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导致人类的精神食粮、精神家园彻彻底底的物质化,最终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恶性循环,引发社会发展危机,所以,在全球化体育发展过程中、在全民化健身浪潮中,只有不断强化体育文化精神的引领作用,才能保证在体育事中、体育锻炼中坚持正确价值观引领,才能不断提高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广大人们群众的身心素质,使其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好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促进体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56.

[2] 李石.奢侈在消费时代[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14-17.

[3] 朱宝信.人道主义:实践哲学的内在意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9-13.

篇2

摘 要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衍生物,具有多重的意义,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素质,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象征。本文旨在指出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分析我国体育文化的特性,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出体育人文精神建设构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内涵 特性 体育人文精神建设

一、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体育与社会发展

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表现,因此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1]。推动社会发展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生产制度的完善。体育活动从产生起就伴随着众多则,规则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类的行为。在当今世界,体育运动的核心规则是平等公平原则,通过多项体育运动的开展,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平等公平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体育文化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前进。

(二)体育与个人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倡导全民参与,体育活动不是某个阶级的专属,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平等公平的活动。当今社会体育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意识到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力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含义。加强体育锻炼,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体现。

(三)体育与世界交流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发展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已加入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在文化领域,体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展示自身的窗口之一,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

二、体育文化的特性

中国的体育文化有中国特色,是吸收了世界体育文化共性中的精华,同时结合了特殊国情衍生出的特色文化。具有以下特性。管理制度严格[3]。国家对于体育的投入非常大,所以也需要看到足够的收益,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运动员出成绩,各专业运动队伍都在效仿军队的管理制度。每天有规定的作息时间,训练强度和任务都很艰巨。成为专业的运动员之后,运动员需要控制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能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能做出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重视人才培养。我国是举国培养机制[4],很多运动员都是从小就接受训练,一直到为国争光的一天,从不停歇。我国运动员储备量庞大,专业的体育院校,每年数量繁多的体育比赛,这些都是发掘体育人才的来源。拼搏性。中国的运动员都有一种不服输的气质,眼中只有冠军,因此会展现强大的斗志。所以近几年来,中国能够频繁在世界体育竞赛中取得傲人的成绩,不断刷新纪录。坚毅性。中国运动员不怕吃苦不怕累。在赛场上的时间是短暂的,在场下的时间才是漫长的。赛场上需要过人的抗压能力,而在场下,需要坚持不懈的耐心。因此中国的运动员和教练在场下默默训练,一直坚持很多年,只为最终能为国争光。

三、体育人文精神建设

(一)制定总体发展目标

体育人文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期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进行详细而又科学的规划。当前我国体育竞争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国体育项目发展不均衡,全民参与体育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我国应该利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群众基础,从全局的眼光看待体育人文精神建设。在全国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提高人民的参与度。积极申请承办各项体育赛事,提高知名度。在各大高校、行政机关宣言体育人文精神理念,让有知识的人先接受并践行这种理念,进而推广到更多的人群中去。基层与上级一起开动,全民参与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时发展,形成综合的一体的全局发展战略。

(二)完善体育人文精神理念

体育人文精神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理念,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有深刻研究不同环境下的体育人文精神,才能更好的建设体育人文精神。对于国家而言,体育人文精神应当与体育强国的口号相契合。鼓励运动员努力训练,为国争光。同时国家要发展体育行业,激发民族自豪感,让更多的民族体育企业走向世界。对于社会而言,倡导公正平等的人文内涵,鼓励在体育行业的从业者秉持这样的原则。做好本职工作,让体育行业规范运行,构建和谐的体育发展规则。对于个人而言,发挥坚持不懈,拼搏不息的斗争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超越自己。

(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中国体育文化有很多传统的体育精神,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空谈建设。应该始终坚持传统精神中的优秀精华。踏实工作,制定合适的阶段性计划,不能出现空想主义,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保留举国发展体育的机制,中国长久以来就强调集体主义,举国体制可以调动一切能够使用的力量,为运动员创造更好的训练环境,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宣扬奋斗精神,对体育事业怀有极强的热情和积极性,认真工作,有责任意识,愿意为体育事业奋斗终生。发挥创新精神,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良。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任何行业都需要具备多重意义,既能表现出民族的特性,也能对外展现出中国的国家符号。体育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对体育文化发展一定要用更加全面和创新的眼光看待,才能制定更适合体育发展的战略,从而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晖.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2:22-26+32.

[2] 夏漫辉.当代中国主流体育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渗透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重视和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改革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入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文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思考。尤其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必然要发挥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进行,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我们要把握的一个核心要素。教师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要从整个历史观的角度入手,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看待历史事件,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吸取宝贵的人文精神内涵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人文精神的教育要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地探索。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要能够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只有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积极实践,才能扎扎实实地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

二、弘扬人文精神,创新教学方法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工作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进行创新。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和联系,并且采取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避免简单的灌输使学生厌烦和排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主体自主式的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学方法转变的同时积极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运用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理念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用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索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入到创新型的初中历史课堂构建中来。历史教师也要善于将历史课堂向课外延伸,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入课堂之外的实例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也要把学生引向课外,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让学生积极融入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现实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而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将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继而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所以,在和谐社会条件下,中国体育需要认清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且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人文精神,以便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1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体育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人文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经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提炼和沉淀,体育人文精神不仅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将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从核心理念上看,体育人文精神需要以人的生存和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的解放,需要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探索。而由于其衍生于人文精神,所以具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但是同时又通过与体育事业结合拥有了自身特点。从主体层面上来看,体育人文精神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表示尊重。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从而使人类对公平、自由和正义等社会和谐价值的追求得到满足。

2和谐社会建设与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关系

2.1体育人文精神构建能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家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而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则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得到推动。首先,构建体育人文精神可以进行人文体育的发展。人文体育则具有养性、修身的功能,可以引导现代人进行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继承,所以能够使人际关系得到完善。而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所以体育人文精神构建将有助于增强社会团结,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其次,现代体育文化不仅包含体育健康文化,同时也包含体育环境文化,比较注重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构建体育人文精神,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方式的联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因此,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将能够实现人文和自然的高度融合,继而使国人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此外,进行人文体育的提倡,可以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1]。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是社会建设的载体,所以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实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通过人文体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则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

和谐社会建设,也将为体育人文精神构建提供一定的助力。首先,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需要以人为本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理念的推广,可以使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与社会精神文化的联系得到加深。而伴随着社会精神,体育人文精神也将得到发展。其次,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同样需要使体育文化领域得到振兴。而体育文化领域的振兴,将能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莫大的动力。因为,在加强体育文化领域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传播媒体需要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宣传。而随着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人文精神建设也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2]。此外,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人们可以从思想、内心和精神上了解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重要性。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将能使体育人文精神得到长久发展。

3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体育人文精神构建途径探讨

3.1构建新的体育价值取向

体育人文精神是社会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所以应该以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自身价值取向的构建。首先,为使过去带有阶级特征的体育价值取向得到根本转变,需要进行以全人类利益为基本的新的价值取向的构建。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存在较大差异的东西方体育文化也在逐渐融合。面对这一发展趋势,还要构建向整体化发展的价值取向的构建,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建设满足时展需要。再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消费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所以,体育运动必将向着追求健康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因此还应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新的体育价值取向的构建[3]。此外,想要构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文精神,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便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转变。

3.2构建新的体育人文学科

在体育人文精神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人文学科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所以,想要构建体育人文精神,还要构建新的体育人文学科。首先,面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发展趋势,应该通过引入众多学科实现体育科学创新,从而为体育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结实的基础。同时,需要进行体育人文学科研究范围的拓展,并且加强理论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改进,从而使体育科学得到更深一步的研究。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本的体育理论结构得到了突破[4]。面对新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还应该构建新的体育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以便展现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再者,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将受到研究方法落后与贫乏问题的阻碍。所以,还需要加强引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使体育人文精确的研究方法得到及时更新。

3.3构建以科学为基础的体育人文精神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所以,还应该构建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体育人文精神,从而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科学构建。首先,需要使体育文化研究面向社会和面向其它学科,甚至使其面向世界,以便形成能够将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的体育科学网络。其次,需要进行科学观念的强化,即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科学研究,并且构建体育运动的社会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目标,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成为体育学科的理论支撑[5]。再者,在研究体育人文精神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从而将有限的研究经费和力量集中在重点问题的研究上。此外,还要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研究成果的转化,并且发挥体育人文高精神的综合性特征,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的实践研究成果。

3.4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途径

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需要建立在体育人文精神得到普及和传播的基础上。所以,国家还要加快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途径,从而使人们将体育人文精神看做是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化,并且积极进行这种文化的选择。而除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媒体平台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还要有选择的进行体育人文精神内容的选择,以便使其中的优秀内容成为人们选择的有价值的资源。为达成这一目的,体育人文精神研究者应该深入社会,并且加强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从而结合社会环境使体育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普及[6]。此外,研究者还应结合其他文化理论和这些理论的传播途径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从而通过指导人们参与蕴含体育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加强对该种精神的了解。

3.5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

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体育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等教育。为此,还要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以便将体育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种体育理论的内涵,并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并且使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得到贯穿。而通过良好的人文氛围,则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的体育道德和体育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7]。因此,通过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将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得到提高,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继而更好的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

3.6构建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的精神条件和思想条件支持。而构建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则能够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度和风气等条件,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比如在统一的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思想观念、体育社会舆论和体育制度的教育管理下,人与人之间也将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而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体育人文精神将不再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所以,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需要以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为基础[8]。为此,国家还应加强人们体育人文环境意识的培育,并且利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等多种方式进行体育环境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国民的体育人文环境意识得到加强。而通过提高所有公民的体育素质,并且营造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体育环境,则能够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更多的支持。

4结论

总而言之,和谐社会建设与体育人文精神构建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在和谐社会条件下更好的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还要构建新的体育价值取向、新的体育人文学科、新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途径,并且构建以科学为基础的体育人文精神和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才能够使体育人文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张翠华.体育人文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28-130.

[2]代万雷.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03:119-120.

[3]洪庆林,李绪稳,宋晓俊.体育人文精神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探究[J].才智,2015,36:255.

[4]程丽芬,温元秀.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之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3-4+27.

[5]唐文俊,余玲玲.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1,05:108-110.

[6]高杰.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育人文精神研究[J].现代商业,2012,06:278.

[7]杨娇.人文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06:82-84.

篇5

一、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现代内涵可以概括为是基于对人个性的尊重而体现的“以人为本”价值尺度,最初源于传统的礼教文化。因此,对于人文精神的阐释,应当体现出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时至今日,人文精神成为一种境界,即对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高度追求。从此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就是对体育所提出的创新要求,包括体育技术、体育理论、体育教育以及体育竞技等等,以公平、平等为原则,通过团结一致展示出体育之美,从而成为和平、发展、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二、人文精神视域下现代体育教育发展路径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已经成为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共识,对人主体性的认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切实体现。然而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异化发展态势,人文精神开始逐渐迷失。在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深入的当前,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全面素质教育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因此,本文认为人文精神视域下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应当明确几大方向:

首先,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在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导致运动负荷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同时,体育场也在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成为功利的竞技场。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逐渐减弱似乎成为情理之中,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出于体育被“物化”之后所导致体育教育观沦为“以物为本”。不可否认,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大多仅停留在对体育行为的认识层面,实难深入了解体育哲学精髓,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体育同人文精神相连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文精神也就自然被忽视。而体育教育的意义重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竞争意识,同时素质教育也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视为核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更应借对体育精神的领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重视体育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

其次,学科结构的调整。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已无法适应于当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教育形势的演进对体育单一的学科结构进行多元化创新调整。具体来看,即以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基础,对体育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此作为核心对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编制进行全面创新。从本质上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即在于做好人性的教育,体育本源于生活,因此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亦有必要回归到生活,对于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积极引导给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现状分析;培养路径

艺术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价值,而人文精神作为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当前各个院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我们发现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尤其是中职院校教育中更是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教学,漠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错误教学倾向,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多元化人才竞争。因此,中职院校有必要重视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培养人文精神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能够对事物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1中职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学校教育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工作,将其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义,学术界说法很多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多数学者基本认同的一点是,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有着多层次的概念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人文精神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升华,对于中职美术教育而言,即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操作;第二,人文精神是道德修养的提炼升华,即中职美术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知识,还应引导学生主动追求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高尚的品格;第三,人文精神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第四,人文精神中的社会关怀层面。所谓的社会关怀即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意识,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还应当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塑造学生的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上是目前关于人文精神内涵的主流观点,中职院校应当紧紧围绕这几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层次的美术教学,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

2中职美术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现状

2.1对多元化缺乏包容

包容性是人文精神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因而人文精神的交流与发展也应当是不受地域和种族限制的。因此,中职院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时,也需体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然而,就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现状来看,不少中职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强调本土的美术文化教学,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一些优秀美术文化艺术则很少提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发展。

2.2实践活动较少

美术教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后需亲自动手进行创作才能体现出对这门课程的掌握与应用程度。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中职学校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开设情况普遍不理想,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美术实践活动,进而很难深刻体会到美术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3赏析教学力度不够

赏析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然而中职院校美术教师团队整体的师资力量水平较之其他院校要稍显薄弱,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对于赏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对美术内容的基本赏析,显然也就难以理解并掌握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深刻内涵与人文精神。

3中职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具体措施

3.1拓展文化领域

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多元文化教学,课堂上积极引入其他地域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让学生领略到不同国家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知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此外,不同领域的文化作冲击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丰富精神内涵的优质人才。

3.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绝大多数作者在进行美术创作时,都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点融入到作品当中,这也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总通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原因。因此,中职美术教师应多注重开展美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使其在亲自绘制的过程中感悟作品的形与神,进而更好地领悟到作品中的内涵,有利于个人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

3.3加大赏析教学力度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力是中职美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也正是建立在此前提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赏析能力之后,才能正确解读并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透过作品的形去感知其中的人文精神。因此,中职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赏析教学力度,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解基础。

3.4转变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进步的教学思想。在当今的教学背景下,学校应准确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新趋势,制订相应的美术教学计划与任务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充分挥发美术教学塑造人文精神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

3.5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中职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完善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榜样作用,并且能够自觉利用美术教学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3.6转变教师思想观念中职美术教师除了要清晰地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还应彻底转变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思想观念,准确定位自己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塑造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激发他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拓宽他们知识视野与人文精神世界。

4结语

总之,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并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创作,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知美好事物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中职院校必须深刻意识到通过美术教学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摒弃传统的教育观点,拓展美术教学的文化领域,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竞争,符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多元化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凯.中职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26.

[2]王游广.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求知导刊,2015(14):31.

篇7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融合;工科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30-02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培养通专结合,具备创新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的综合型人才。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但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内涵

1.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活动,在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主体性的社会意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其实质是人生意义和人的文化价值属性的肯定。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尺度,尊重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追求人生的价值理想;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主体自我反思、自我抉择和自我负责的自律性和不断创造超越的自由创造性。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人性养成”,其价值追求是培育健全的“人”,是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独立自由理性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学识、智慧、热情、能力、修养、爱心和胆识。

2.科学精神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信念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认识成果的精神升华,是对科学这一特殊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1],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其内在要求则是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

二、加强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不仅要求经济的知识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化,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追求的是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既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人文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融合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单独提升科学精神,必然会使科学主义泛滥起来,从而导致对人文主义的忽视;反之单独提升人文精神,不用科学精神来限定人文精神的界限,人文精神就会淹没在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中。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长期以来,中国工科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把人文教育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与发展,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修养,从而难以形教育的应有氛围。人文教育的薄弱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脱离已经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警惕和忧虑。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取向。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但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高等教育中必须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三、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措施

1.树立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国高校长期单科性教育形成的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氛围,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到决策导向,都体现出与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观念的距离。要实现大学现代化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必须重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强调整体协调性,多学科综合解决问题,以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充分发展、和谐结合的人才为核心。

针对当前工科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处于分离缺失状态,必须形成关于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共识,充分认识加强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加强人文科学研究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继承与综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注重介绍学科专业中涵合的人文知识和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把专业教学和人文科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判断力、意志力,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浸润在专业知识中。让学生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体制,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人文科学融合的平台。目前众多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明显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是依靠熏陶。为此高校必须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改革教育体制,科学设置人才培养课程结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整合,拓宽专业口径,扩充专业内涵,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理渗透。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文、史、哲、社会学等核心课程。对学生实行通才教育,是学生全面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主流思想。在学籍管理上努力推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文理交叉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塑造完善人格。

3.注重教师在课程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育者要有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意识。现代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生理、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终身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专业中挖掘出丰富的科学与人文教育内容,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将传授理性知识、培养理性能力和关注学生非理性精神世界的完整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师岗位和教育职业的时代特征, 塑造新的师德,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除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之外, 更要拓宽知识面, 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增强对自身教育教学反省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素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科学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3]。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中的隐性课程, 其中蕴涵着价值观、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形态内容。重视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对人才的教育作用。学校要以先进文化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自我实践和自我完善功能,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善、创新精神,在师生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空气,这些都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 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大力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在举办活动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到学术并进、文理交融。再次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宣传教育作用。要注重加强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电视、论坛沙龙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价值, 陶冶情操,铸造人格。

总之,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但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将提高人文修养和增强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努力搭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汇的教学平台,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起可以传承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聂莉娜,周金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渗教育[J].教育探索,2006,(12).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相关概念的介绍

1、语文教学

根据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对于学好其他的学科知识、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对于弘扬和吸收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对语文学科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的文化财富和经验。

2、人文精神的内涵

当下关于人文精神内涵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大家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比较多样。有人认为:“它是包含一切对人的关切,”有人认为它是:“对人价值的思考,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一种探索,”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人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超凡的精神、自觉的精神”等等。统一各方面对人文精神的界说,可以将其内涵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的核心是人,前提是对人存的关注;第二,它的基本概念是人性,它展现的是人们对人性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第三,它在强调关注人存在的前提下,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四,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为之人的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1、人文教育能够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当下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但是这绝对不是中职教育的全部,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人的教育上,它的意义在于塑造人,在于人的终身发展上。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教育在于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为了实现人生目标思想上的准备,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职教育绝不单单是技能教育。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为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职生一生的发展提供永恒的思想保障。

2、中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是一个恒远的话题。著名的教育家钱理群曾经说过:“人文教育必须要落实到语文教育中去,也就是说要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这种语文教育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都不可弥补的。”所以说,当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地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创设和谐的人文气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情感的人。否则,反其道而行之,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导致人文价值和底蕴的流失。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人文关怀的教学观念

俄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要具备三方面的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树立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道德教化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起到模范的作用,对待教育事业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让学生记在心头,让其感觉关怀无处不在。其次,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人格主体的培养。要尊重爱护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回归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2、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灌输式”和“结论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东西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情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违背了“教不是为了教”的理念。因此,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教学平台,才能逐渐增加学生对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程度,使着语文教学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共同实现。

3、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基本依据,但绝对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依据,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一些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好处的。首先,要注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艺术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杜甫诗云:“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需要教师教学讲求艺术性,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美的享受。其次就是要注意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通俗性,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各种成语演绎成学生通俗易懂的各种寓言故事,用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使他们体验语言生动与深厚的一面,这样人文精神也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展现。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36-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学校关注到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问题,高中语文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对于培养高中生的高尚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意义非凡。本文深入探讨了高中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如何将人文精神渗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等问题。

一、高中语文课程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具体体现为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尊重,对人类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塑造的渴望。人文精神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其内在核心就是人。

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怎样为人,却不能形成完整体系自成一派,所以,必然要以一门具体的学科当做媒介来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将二者融为一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实现学科当中的人文教育。语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毋庸置疑,高中语文又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在高中语文当中教授人文精神也是最佳良机。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如今在枯燥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基础上,加入人文教育无疑会给如文课堂带来新的活力,既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也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快了与世界文化接轨的步伐。我国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倾向于培养人文精神,选在高中这个阶段,就是期盼着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影响能够减弱,培养出全面复合型人才。所以,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教育方针的榜样。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后各界更加关注人文精神教育,在新课程标准影响教育内容不断深入后,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实施的步骤,都愈加贴合人文精神。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1、采用人文教学的思想

首先,纠正高中语文教育传统理念的不正确之处,纠正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味注重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的思想。我们应把人文精神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结合,两种理念取长补短,发挥人文精神对语文知识技能学习的辅助作用和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领路人,唯有教师自身真正的理解了人文精神的精髓才能引导学生走上人文精神语文基础知识共进的正确道路。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人文素质,重新树立新型的人文教学理念,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督促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2、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学习的效果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人文精神渗透表现在可以帮助建立一个人文精神浓厚的教育环境,学生们身处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当中,长久下去定会耳濡目染。教师要给学生们充足的沟通机会,以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和踊跃性,使之爱上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培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积极影响。

3、用一定量的课堂时间,教授人文知识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几乎全是针对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想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老师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课程结构,利用一定课时进行彻底的人文教育,例如在讲解《长恨歌》时,我们不但要分析和背诵文章,更要深层次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意识,作者个人的遭遇等进行深入讲解,尽量从人文关怀角度让学生领悟文中的情感。

4、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做为人文精神教育坚实后盾。

高中语文教学知识较为丰富且较之初中语文来讲更加深邃,因此,为了让学生更立体的感受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应竭尽所能准备硬件设备给学生运用。比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将诗歌以标准的朗读方式读给学生听,为学生表演提供道具,例如老师教授完《雷雨》内容后,可以让学生们以表演方式重回那个年代,即复习了知识又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了那时那物。

5、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接受人文精神影响

多姿多彩的人文活动利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比如可以采取诗歌朗诵或者话剧表演的形式开展比赛,学生表演前定会身临其境的从文章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深入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深刻的感受文章作者的初衷,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总之要在高中大力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活动,多角度的帮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美。

6、采用人文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于能够全方位掌握学生知识熟练程度和能力强弱,更有助于老师自我反省以求教学更加完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心理差别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教师要用心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对于好的方面要给与肯定和奖励,学生得到肯定后一定会带着愉快的情绪,更加努里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刻板,要学会灵活教学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总之,前文所讲的人文精神不止涉及精神层面,对物质方面构建也是有益无害。所以,身为一个千年古国身为一个文化大国,怎能在人文精神上败下阵来,怎能没有一个完善而优秀的人文价值体系作为软实力。完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措施,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与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人文精神最早体现在对“人文”的阐释中,“人文”一词见于《周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运行的规律,“人文”与“天文”相对,指有序而文明的社会规范,即中国的礼乐制度。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发端于西周的礼乐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在“克己复礼”的道德原则中,遵从“三纲五常”的教化,重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实现,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当代,中西文化不断融合与交流,人文精神也在融合中发展。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中国思想界开始反思讨论人文精神的价值,立足人类文化与终极关怀,对当代的人文精神内涵提出了阐释:其植根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中,超越中西方传统人文思想的局限不断发展,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完善,是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综合中西对人文精神不同的内涵阐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本质上是对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价值的综合反映。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重人伦、重现实、排斥人欲,提倡在社会伦理中实现人的价值。中国当代对人文精神的阐释是在中西方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价值评判体系。它超越了中西传统人文思想的局限,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具开放性,是真正的“人之为人”的精神。中国当代对人文精神的全新阐释具有中西文化的融合性、历史的发展性、对现实的超越性、个体与社会的全面统一性,这也是笔者在本文所认可与探讨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与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以美育人的音乐情感教育,作为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音乐艺术和人文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实践方式。高校音乐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滋养学生的个体生命,以音乐中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理性与追求。而人文精神则决定了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核心,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高精神追求。人文精神与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相互统一、不可分割。人们自古就意识到了音乐的精神教化作用。例如中国先秦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西方中世纪大学的文学院推行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将音乐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并认为音乐审美教育能传承人文精神。先秦的贵族与士大夫阶层传承的音乐教育内容为礼乐思想,为后世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西方中世纪大学实施的音乐教育则是在基督神学桎梏中对人文自由的一种执着追求,也为西方文艺复兴保存了人文精神的火种。因此,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应充分让学生认识到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存在方式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应让学生在宏观音乐历史的发展中感受中西传统人文精神的流变,认识人文精神所具有的文化融合性与历史发展性,深刻理解当代人对人文精神的全新阐释。在微观的音乐作品鉴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音乐家通过作品所表达出的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让他们深刻领悟艺术家个体的追求,以及对人们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时空的人文关怀。

二、人文精神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体现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灵魂。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说过:“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音乐是人文精神的艺术表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以乐育人的情感教育,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根本追求,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在我国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以乐怡情,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是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部分年轻人陷入了物欲化与机械化的泥潭中,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因此,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者应肩负起时代的责任,用音乐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情感丰富、热爱生活、具有高尚人文情怀的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乐由心生,每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作曲者的情感表达,也离不开欣赏者的审美与感悟。音乐审美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在古今的经典音乐作品中感悟多彩的情感世界。如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中美好而充满希望的音乐旋律,可让学生体会强者在与命运抗争后所拥有的成熟而淡定的气质,引导他们敢于在人生的苦难中寻找希望;我国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雄壮之美与《霸王卸甲》的悲壮之美,让历史中的垓下之战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美感,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借助现代技术,邓丽君与王菲跨越时空演绎的《清平调》,以清韵空灵和意蕴古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品格

音乐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音乐修养,还要以乐养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人文品格。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时有不道德和不诚信的事情发生。2015年复旦学生林森浩投毒案、2015年三名中国留学生绑架两名中国同学的案件……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震惊,更多的目光开始关注中国年青人的道德教育问题。加强道德教育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因此,高校音乐教师要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寓教于乐,以乐养德,充分发挥音乐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教育。重视音乐的道德教化,是中西方自古有之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礼乐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正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一直奉行的理念。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苏联音乐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意义。”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能够体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并具有道德的启示意义,激发人向善而尚美。三国时期的音乐家嵇康,以《广陵散》精妙绝伦的曲调展现魏晋名士的气节与精神,面对名利保有的一颗纯净与淡泊之心;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通过哀婉凄凉的旋律表达出不屈的生命意志;史诗歌舞《复兴之路》是中国当代最具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它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又有感人至深的人性关照,以激昂澎湃的曲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鼓舞他们在青春岁月中奋斗与拼搏。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要善于在音乐审美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在思想道德层面的意义,启发学生在音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有形而上的崇高理想,形而下的深刻思考,在“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双重构建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品格。

(三)注重促进学生的人文追求

音乐审美教育要以美育人,以乐尚美,激发学生在人文追求中领悟美的真谛。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美是一种信仰,追求美更是人本能的生命追求。所以,人文追求的本质就是对美的追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促进学生尚美的人文追求,其具体内涵包括追求艺术的意境之美与追求生命的自由之美。艺术的意境之美是音乐审美的核心,生命的自由之美是音乐审美的至高追求,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音乐审美中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东晋诗人陶渊明曾言:“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意境之美由心而生,存于弦外。这种“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能使欣赏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思妙想,获得“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美感体验。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有境界则自称高格。中国古琴音乐历史悠久,具有高格的人文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古琴音乐以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精神内涵伴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引导中国文人修身养性,追求弦外之音的意境之美,体验生命的自由高格。古琴曲《梅花三弄》的高洁、《山居吟》的淡泊、《平沙落雁》的清雅、《鸥鹭忘机》的纯正、《酒狂》的狂放,都有着超越于音乐声音本体之外的意境美感。

三、结语

中国的传统音乐博大精深,相关教育者可对其多加借鉴。高校音乐教育者可以用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感悟意境之美。让他们在音乐的联觉想象中感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蕴无穷的意境之美和生命的自由之美。在音乐意境之美的陶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胸怀、思接千古,在天地山川、万物生灵中感受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激发他们的向善、向美之心。

作者:刘晓婷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乔欣.人文音乐的性质特点及功能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