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消化内科;安全隐患;患者满意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和我国医疗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选择住院接受治疗。在消化内科中,因为高龄老人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其他疾病,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多。要确保治疗质量必须要做好措施,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本文以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安全措施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和安全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60岁,平均年龄为(69.12±2.8)岁,患者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肺部疾病3例。安全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70.34±1.8)岁,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肺部疾病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遵医嘱进行护理操作,对患者病情加强观察,给予相关的心理护理。安全组护理采用安全护理模式,降低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具体方法如下:①加强基础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技能强化,使他们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例如帮助患者翻身的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穿刺技术等等,以高标准的护理技术减少安全隐患。②优化轮班制度。在科室中实行新老结合的排班模式,资历较低的人力人员与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搭配,相互监督,减少护理失误。护士长不定期对病房护理情况检查,利用激励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③重视环境安全。保证病区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防止再次感染,设置防滑地面,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对医用器械做好消毒,防止器械二次感染。④饮食健康教育。消化内科老年人的护理中要提高对饮食护理的重视程度,让患者多吃流食,加强饮食安全,尽量避免饮食引发腹胀、腹痛现象。
1.3统计指标护理效果的对比主要包括跌倒、感染、用药错误、压疮。患者满意度评价有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SPS13.0做数据处理,p
3讨论
3.1消化内科高龄老人护理安全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消化内科安全隐患多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各项设施建设中没有考虑安全性,很多设施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地面防滑性不好,老年人容易摔倒。另外一方面是环境空气质量不好,病菌较多,引发感染,对患者治疗产生不利影响。②管理因素。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安全隐患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护理程序不规范、器械使用不合理、排班不合理等都可能造成护理中失误的出现。③患者因素。很多老年患者在治疗中不遵医嘱,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够,擅自行动从而提高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3.2加强消化内科高龄老人护理安全的意见①改善环境:要对病区环境优化,控制好床的高度,做好防滑设施,在危险地带设置警示标志,定期消毒,减少感染。②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在用药护理中要做好三查七对,保证药物使用的正确性,对各种意外事件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③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针对病人进行安全教育,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告诉患者,让患者加强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长华.浅析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管理[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11(9):316-317.
[2]于炳凤.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1):3224-3226.
[3]王亚楠,温揽月,郑琳静.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1(2):295-296.
篇2
【关键词】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高龄;临床护理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疾病,高龄老人是主要的患病群体,由于高龄老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常伴有骨质疏松、行动迟缓以及骨骼弹性较差等症状,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且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的日益激化,高龄老人比例不断上升,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均有严重影响。传统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致残、致死率极高,因此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因高龄患者手术前大部分合并有其他并发症,且因身体原因导致手术难度增加。传统的手术方式以内固定治疗为主,但术后极易发生并发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者年龄在65-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3±3.4岁;其中男25例,女17例。受伤原因:因摔伤者27例,因车祸伤者15例;根据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标准:8例II型,15例III型,12例IIIB型,7例IV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距离手术的时间在3-7d,平均4.3±1.2d。42例患者骨折前均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但日常基本生活可以自理。
1.2手术治疗方法对42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或股骨头置换术,其中29例患者采取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方式,13例患者采取混合型全髋置换手术方式。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积极处理并发症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对进行全面、细致的全身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评价患者的骨折程度及手术耐受力,了解患者合并症情况并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①糖尿病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应服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密切检测血糖变化避免出现低血糖。②高血压患者应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20/12kPa左右。③慢性肺部病变患者应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时刻监测患者呼吸和体温的变化,随时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可给予间断吸氧处理。④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失衡及酸碱平衡失调等症状。
2.1.2心理护理进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由于下肢骨折无法正常下床站立行走,部分严重患者甚至缺乏基本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由于高龄老人长期卧病在床,活动受限常常会产生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术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流程、内容和基本原理,并告知患者主治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最大限度的排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2术中护理为避免麻醉风险,对所有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处理,采用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护患者的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患者液体出入量。在距离患者小粗隆2cm左右截骨部位进行大粗隆、小粗隆保留处理,并在股骨的骨缺损部位用骨水泥填充满。指导患者足底紧贴地面,将膝关节、髋关节弯曲90°,在人工股骨头前倾20°角方向平面插入患者的股骨髁,然后进行髋关节手术,若患者关节伸缩时无脱位现象说明关节复位成功。最后在关节腔内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关节囊,术毕。
2.3术后护理
2.3.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高龄患者通常反应迟缓,身体机能衰弱体,行非理性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无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因此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每1h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以及神经面貌,连续监测24-48h,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①对于术中使用骨水泥患者,应时刻利用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等情况变化,以防出现休克,并提前备好一切急救药物及设备,随时准备抢救。严格控制输液滴速,避免发生肺水肿过心衰等并发症。②肾功能障碍者应密切观察尿量及其颜色。③疼痛难耐者应及时给予止痛药物,避免加重合并症病情。④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值,注意患肢的色泽、皮温、感觉、肿胀以及伤口情况,以防伤口感染。
2.3.2指导及患肢护理术后应指导患者避免过度伸直、屈曲或内收运动,防止关节外旋;术后固定好引流管并保持畅通,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流量以及性质,密切观察患肢末梢的活动、血流运行以及感觉情况,检查手术创口是否出血及感染,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输液过程中,协助患者适当抬高患肢,避免肿胀。出院后,指导患者注意患肢应向外伸展,保持中立位,尽量穿钉子鞋,有利于避免髋关脱位现象。
2.3.3并发症的预防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极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一般发生在术中或术后的数日内,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肢体坏死症状,严重的话可能导致肺栓塞甚至死亡。术后早期观察患者的病情,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术后可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有效预防。每天认真对比患肢及正常下肢的肿胀程度、颜色、浅静脉充盈、肢体远端感觉以及皮温等情况,若患者出现下肢胀痛、沉重,皮温上升,这是DVT的前兆应警惕。每天做深呼吸锻炼,避免过度屈髋运动,注意下肢静脉回流通畅。②褥疮、肺部感染、便秘及泌尿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褥疮是患者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注意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动作应尽量轻柔。指导患者多进行深呼吸训练,并进行有效咳痰,必要时应给予雾化吸入祛痰治疗,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建议患者多摄食高营养、高蛋白以及粗纤维等易消化食物,切忌摄食辛辣、油腻或煎炸等食物,以防便秘。注意保持会阴清洁,在术后12-24h内拔除导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出现泌尿感染。3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配合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后,术中及住院期间未发现有死亡病例,卧床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出院时患者基本上可借助助行器自行下地行走;术后经6-16个月随访,未发现并发症,也无假肢松动或周围骨折现象。4护理体会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老年性外伤疾病,由于老年人的骨头强度下降很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骨骼弹性下降等症状,发病率极高。且术前均存在几种并发症,手术耐受性较差,增加了手术风险,手术难度也相应增加,因此术中及术后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因此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术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积极进行并发症的对症处理,术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银凤,刘云娥.无痛护理管理在骨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2,11(11):38-40.
[2]刘复安,尤元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19(10):696.
[3]余新颜.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2,12:2550-2553.
篇3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下肢骨折;硬膜外麻醉
The study of anesthesia of femord neck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CHE Lian-sheng.TheXi’an Hospital of China Aviation Industry Anesthesiology,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during anesthesia choice of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experience.Methods From March 2007 to March 2009 in our hospital 68 cas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aged over 65 were completed by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surgery.Results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was satisfied in every patient After effective treament,all patients recorered smoothly all Patients were cured
.Conclusio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dequat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ndition is closely monitor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ittle physical interference,security,large,satisfactory anesthesia,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Senior citizen; Thighbone neck bone fracture; Lower limb bone fracture anaesthesia;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anaesthetizes
股骨颈骨折是创伤外科中常见的下肢骨折,麻醉前消除下肢骨折患者搬移痛有着积极的意义[1]。硬膜外麻醉(CEA)是临床上外科的常见麻醉方法,能提供完善麻醉效果,解除患者的疼痛,又可用于术后止痛,免除患者的术后痛苦[2]。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应用CEA于老年人下肢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65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共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65~82岁,平均73岁;美国麻醉学会分级(ASA)分级Ⅱ~Ⅳ级;手术时间0.5~2.0 h,平均1 h。术前心电图异常者12例;心律失常、心功能在Ⅱ~Ⅲ级者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7例。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0.1 g,阿托品0.5 mg(循环系统异常者禁用)。
1.2 麻醉方法 麻醉均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操作开始前开放静脉输液,穿刺由患者自己选择,大多数取患侧在上侧卧位,穿刺间隙两组均为L1~2或L2~3,头向置管3 cm,仰卧后给2%利多卡因试验量3 ml,继给1%利多卡因+ 1.5%地卡因混合液3~5 ml/次。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排除全脊髓麻醉后,根据麻醉平面扩散情况酌情追加量,再观察10~15 min,待麻醉平面确定后,开始手术。本组患者均作预先扩容,以300~400 ml/h的初始速度先输平衡液500 ml,继续输6-羟乙基淀粉500 ml,术中出血较多和术前有较严重贫血者输注浓缩红细胞或全血。
2 结果
本组病例麻醉平面确切,麻醉效果均满意。手术时间最短30 min,最长120 min,因麻醉或手术原因引起血压下降幅度超过20%者14例,经快速扩容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恢复正常。术后神志清醒,呼吸道合并症少,疼痛不明显,患者术后恢复好,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骨折明显增多,下肢骨骨折特别是股骨颈骨折亦显著增多。高龄患者由于机体组织形态和脏器功能发生较严重退行性变化,贮备能力和代偿功能减退,对麻醉的耐受力减退。持续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循环及意识影响相对较轻,用于此类高龄患者是可取的[3]。虽然本组患者阻滞平面多在T10左右,但仍有半数患者血压明显下降,表明高龄患者的循环代偿能力明显受损。在下肢骨折手术老年人的并存疾病中,循环、呼吸系统的病变常是麻醉科医师选择麻醉方法时考虑较多的问题。一方面麻醉方法的选择要满足手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所选麻醉方法须尽量减少对患者生理机能的侵扰。在国内,椎管内麻醉以其便捷、经济,术中保持意识清醒,术后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的机会少等优点,仍是大多数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CEA用于下肢骨骨折手术均可满足手术要求。CEA具有对呼吸、循环及意识影响相对较轻、并发症少、可用于术后镇痛等优点,更适合高龄患者。
高龄患者往往多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化,并且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肺脑血管疾病,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但高龄合并内科疾病并不是手术的禁忌。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术前对高龄患者进行客观的麻醉风险的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高龄患者术中安全的重要环节。术前必需加强相应的治疗和调理,以改善全身状况,提高麻醉手术耐受力[4]。术后严密监测是安全保障。超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发生在72 h内,因此术后3 d内应继续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冠心病、肺栓塞、脑梗死是高龄患者发生在围术期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故术后首先要维持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保证心肌氧供/氧需间平衡,防止缺氧以及疼痛诱发心动过速及高血压导致心肌缺血。
总之,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老年患者生理干扰小,安全性大,麻醉效果满意,应提倡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景川.氯胺酮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麻醉5例报告.中国全科医学,2004,7(8):549.
[2] 陈国振,陈传义,张志辉,等.股骨头置换术老年病人轻比重比卡因单侧连续腰麻的可行性.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5):338-341.
篇4
1.1心理护理老年人思考问题细致、处世经验丰富,当看到、听到他人手术的良好效果后,对手术会寄予希望。但确定手术后,焦虑、恐惧、思前顾后的心态会接踵而来。各种心理变化过程都会影响饮食与睡眠。护理中不应因手术简单与否而忽略心理护理,应根据心理状态恰当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向患者介绍手术经过、护理措施及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老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1.2全面观察及常规检查对病人全身状况的观察和必要化验检查是全面了解病人生理状态的必要手段。不可因一般状态佳而漏掉某方面的检查。老年人脏器的储备功能低,应激能力差,使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不稳定或失衡的边缘,应予以重视。发热、多汗、食欲不振均使机体入量不足或丢失营养成分,为适应手术,术前应予以纠正,加强营养。老年胸部疾病患者多数营养差,胃肠功能低下,术前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按成年人中等体力劳动16.742kJ/kg)、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利术后机体恢复,防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如消化道进食无法达到要求,遵医嘱给予补充静脉营养支持,如输入清蛋白、血浆、新鲜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老年病人的输血、输液要严格掌握输入速度,过快不仅增加心脏负荷,还会因高龄者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高而并发肺水肿,一般40滴/min为宜。结肠灌注也可作为手术前、手术后补充营养的方式,但需行胃肠道准备的病人不宜使用。
1.3加强呼吸功能锻炼胸腔手术患者,手术前常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常有清理呼吸道无效,并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术前1~2周戒烟,锻炼腹式呼吸及排痰,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术前1周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炎症。对于咳嗽剧烈而不能平卧的老人,应按医嘱应用化痰药,补充足够水分,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按医嘱适当运用止咳药,以利于老人睡眠和休息。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老年人,除有心、肾和其他需要限制水摄入的疾病,应鼓励老人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制定呼吸康复锻炼计划,包括有效咳嗽,有规则的练习深呼吸,腹式呼吸(膈肌每下降1cm可增加肺通气250~300ml)。对患有COPD的老人可指导进行呼吸操锻炼。肺切除术后有效排痰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对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诱发咳嗽反射:用手指在患者颈部按压气管或天突穴位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使呼吸道分泌物随咳嗽而排出[2]。
1.4灌肠时注意事项老年患者扩约肌功能降低,对灌肠刺激耐受性低,肛管插入时动作要轻,有痔疮者要用细肛管,肥皂水一般为20ml左右,压力要低。胃肠道准备中,要注意老年人对冷、热反应不敏感,耐受力又差,灌肠洗胃用液温度准确(39~40℃),液量因人而异,还需防止由于反复灌洗出现虚脱。
1.5预防切口感染自术前准备皮肤开始,老年人皮肤张力低,给轻微压力即可伸展,伸展后又不易回缩,故清洁、涂擦或备皮时动作应轻柔,操作者注意力要集中,以防皮肤损伤。重视全身卫生,能下床者协助其沐浴,卧床者给予全身擦浴,要注意保暖。老年人皮肤干燥,对碱缺乏抵抗力,不宜使用碱性肥皂,以免引起皮疹或降低皮肤防御能力,影响切口愈合。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1.6训练为适应手术卧位,术后各种,术前要进行充分训练,一般训练为2~3次,平卧排便,对老年人难以习惯,麻醉后膀胱松弛,增加平卧排便的障碍,术前应重点宣教。
1.7特殊病人的观察与护理对特殊病情观察不容忽视。心血管疾患老人,对手术耐受更差一些,按时记录生命体征,有心衰时需纠正后再施行手术。贫血老人应针对性地纠正贫血后合理膳食。患老年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表现为换气功能低,运动后动脉血氧张力下降,有二氧化碳潴留,直接影响手术,术前要彻底纠正,吸烟、嗜酒病人要禁烟酒。对于存在高血糖、高血压患者,应控制饮食,监测血压、血糖,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周密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并与家属合作,配合手术要求。
2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38例,女22例。60~69岁40例,70岁以上20例。入院时心电图异常26例,肺功能减退38例;入院时测血压23/11kPa以上15例,血糖7.0mmol/L以上8例。本组60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呼吸系统气管及肺疾病48例,食管癌等消化系统疾病8例,循环系统心脏疾病6例。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工作更注重“为患者全方位服务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针对老年患者提出舒适护理,注重心理护理,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进行方式不同的健康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指导计划,使老年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性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者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的整体化行为,注重与患者的交流和互动,努力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休养环境,并为配合手术治疗调整好患者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顾恺时.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1-333.
[2]余同珍.患者咳嗽技巧的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7):407-408.
篇5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40-01
Effect of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y in Treatment of Senile Femoral neck Fracture
Li Qiang, Cui Haiyong, Dong Bi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ainan City,anhui,232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ith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in senile patients. Methods:From Jan.2004 to Dec.2007,66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operated using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0 months to 38 months The average period of follow-up was 20 months.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judged by Harris score system. 61 patients scored≥80points, 4 patients 70~79 points, and I patient <70 points.Conclusions: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is rather ideal method to treat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 It can recover movements of hip joint and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lying in bed and presented advantages of little wound and little time of operation.
【Keywords】Femoral neck fracture;Hip joint;Replacement; Senile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2004年1月到2007年12月作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70岁以上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6例,本文就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17例,女49例;年龄70~94岁,平均年龄77.3岁;致伤原因:走路滑倒54例,车祸外伤12例。骨折分类:头下型47例,经颈型14例,基底部5例;按Garden分型:Ⅰ型21例,Ⅱ~Ⅳ型45例;均为新鲜骨折;术前检查59例有合并症,占89.94%,2种以上合并症者47例,占71.2%,其中糖尿病37例,高血压病42例,冠心病23例,慢支肺气肿8例,脑血管疾病11例,偏瘫2例。术前行下肢皮肤牵引。控制血压血糖、感染,积极改善心肺功能。
1.2手术方法本组66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治疗。均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固定54例,非骨水泥固定12例;采用外侧小切口;切口负压引流24~48小时;术后行皮肤牵引或穿矫形鞋,患肢外展中立位,膝下垫软枕;预防性抗生素治疗5~7 d。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合并症的发生,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1 d即开始肌肉等长舒缩功能锻炼;术后3 d开始半卧位;术后1~2周在有人陪护下扶拐下床站立、行走;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术后第3天即可步行练习;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则术后6周开始步行练习。3个月内不盘腿,健侧卧位时在两膝之间放枕头;建议长期扶手杖活动。
2结果
本组无手术中和住院期间死亡病例,随访最短时间10个月,最长时间38个月,平均随访20个月。临床疗效按Harris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本组优良(≥80分)61例,占92.4%;尚可(70~79分)4例,占6.1%;差(<70分)1例,占1.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热敷及溶栓等治疗后痊愈。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为1.5%。
3讨论
3.1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股骨颈血供的解剖特点,股骨颈骨折后易导致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高龄患者更不易愈合,且长期卧床制动保守治疗常有褥疮、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具有致命危险。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1,2],可早日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合并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主要并发症为髋臼磨损,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比全髋置换更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出血少,对患者全身状况影响小,术后恢复快,能尽快下地活动,减少了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曾水平[3]认为高龄老人活动量小,生存期短,加之长期扶手杖,因此磨损相对较小,人工股骨头的最佳使用期可满足患者的需要。张勃策等[4]认为双极人工股骨头在改善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单极人工股骨头。
3.2术前准备高龄人群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多,多器官系统功能减退,生理功能老化,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低下,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减退。本组病例术前伴有两种以上的合并症者占71.2%。骨折后可加重脏器功能衰退和诱发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且机体应激代偿能力较差,在争取尽早手术的同时,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耐受性的估计尤为重要。除常规的术前准备外,应做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必要时请内科医生协助诊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针对所存在疾病进行相应术前调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0 mmol/L左右。心肌梗死者病情稳定至少3个月;心力衰竭、脑梗死、脑缺血者,病情稳定至少6个月,对于严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与传导阻滞患者术前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高血压者术前使血压稳定控制在≤ 160/90 mmHg;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须无咳嗽气喘,鼓励患者间歇深呼吸,应用沭舒坦口服或静滴,促进排痰,术前P3O2>60 mmHg,PaCO2>45 mmHg,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3.3术中及术后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规范化操作十分重要[5],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规范化操作,提高手术速度,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在手术台上出现意外;选择外侧小切口。该切口有入路简单、创伤小、暴露好、出血少、假体易插入、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6];对于患肢肌力较差的病人,特别是偏瘫的病人,手术中尽量减少关节囊及外旋肌的切断,术后将髋关节囊及切断的外旋肌群缝合固定于大粗隆上,重建髋关节囊的早期稳定性,能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及有效地降低术后人工关节脱位。马超等[7]报道随着理论的提高和手术者经验的成熟,由于假置不良所导致的脱位逐渐减少,软组织失平衡已逐渐成为假体脱位的主要因素。杜全印等[8]认为术中外旋肌及关节囊的修复、人工关节松紧度的调整是恢复患者早期髋关节活动及防治术后脱位的有效措施。
高龄患者术后护理与康复治疗也同样重要,不适当的锻炼和康复也可能成为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因素[2],所以要求: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下至生命体征平稳;继续进行合并症的治疗;术后肺部感染常是造成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常规采用半卧位,利于减少患者心肺并发症,早期的雾化吸入及间歇深呼吸及积极咳嗽排痰是防止其发生的较好方法;高龄及手术创伤打击,使此类患者成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肺栓塞已是该类患者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进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同时可辅助运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或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术后预防性应用甲腈咪呱或复方丹参等药物,对预防一些术后早期并发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完善的术前评估,正确的围手术期的治疗,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将使并存到种疾病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经人工关节置换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伟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5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7,1:102-103.
[2]邵敏.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骨折的疗效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10:775-777.
[3]曾水平,陈维善.骨水泥双极式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浙江医学,2007,7:671-672.
[4]张勃策,蒋阅,闻久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3:305.
[5]王爱民.人工关节技术规范化操作十分重要[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1):804-805.
[6]董德凡,刘明.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24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24:1908-1909.
[7]马超,赵凤朝,张春才,等.关节囊修补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再脱位[J].中国骨伤杂志,2005,18(5):298-299.
篇6
让老人住的舒心
如果你认为老人在老年公寓过着枯燥、沉闷的生活,那你就想错了。老人们在老年公寓各有所为,其乐融融。
走进西安百岁爱心老年公寓,身体健朗的老人,一大清早就沿着院内的花园晨跑锻炼。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则在公寓楼前的草坪地上,由护工搀扶着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有说有笑。
“住在这里舒服又安心,什么事都不操心,吃饭、洗澡甚至上厕所都有人服侍。”行动不便的张大爷笑着说道。这家老年公寓为老人们聘请了50多名护理人员、两名职业医生,专门照顾老人们的起食饮居。
“人到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最需要的就是有能够谈心交流的人,老年公寓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说起老年公寓,已在这里居住了3年、90岁高龄的纪洁贞老人深有感触。“在这里,心烦了有老哥姐弟妹们聊天、打牌解闷,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人来慰问,热闹一点不比家里差,我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女儿女婿和外孙们想我了,随时都可以来看我。”纪老的家人时常来看望她,还经常带些老人们爱看的京剧、秦腔光盘,引来许多老年戏迷观看,让老人们每次都能过足戏瘾。
70多岁的李天寿老人退休前在企业工作。退休后,每月拿着一千多元的退休金,一直轮流和几个子女一起生活。儿子媳妇都很孝顺老人,可由于子女工作忙,家中总是只有老人一人守着住房。退休后整日满大街的闲逛,打发时间,最怕寂寞的他因此非常想找一个能够谈心说话的地方。
2005年,李天寿在电视上看到了老年公寓的新闻报道,老人怀着好奇心到公寓里逛了逛,觉得条件很不错,从此有了去老年公寓里生活的想法。当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左邻右舍以及亲朋好友不住地劝阻:“老年公寓,不就是一些没儿没女、没亲人的孤寡老人住在里面,里面的人大都老弱病残,年龄大小不一,饮食起居各不相同,你去那里,肯定过不习惯,哪里有家里舒服?”儿子媳妇也不理解,轮流劝说老人放弃这个念头。“先试住一段时间,好,就住下去,不好,就回来。”老人顶着各种善意的劝阻,还是住进了老年公寓。
原本只想试住一下,谁知一住就不想离开了。用老人自己的一句话,“从此以后就赖上了老年公寓不想走了”。 在老年公寓里,老人终于找到了可以谈心的同龄人,“大家年龄都差不多谈得来,还有专人照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环境优美,肃静,设备条件丝毫不比家里差;老人们在一块有共同语言,没有烦心事。”老人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营造舒适环境
2005年以前,西安市没有一家老年公寓能够专业接收无自理能力的老人,西安百岁爱心老年公寓院长刘洪义打破旧框框,他说:“不能把需要照顾的老人拒之门外,宁愿花大力气、多支出、少收入,也要收他们入住公寓,解放老人的子女。”
于是,这家老年公寓首先在环境方面,侧重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使用条件,除传染病、精神病类的老人以外其余一律接收、无一拒之门外。如今,老人们在这里安享晚年,当然离不开这些护工的细心照顾,也得益于温暖和谐的公寓环境。
“一切以老人为中心,关爱老人要从小事抓起”,这是院长刘洪义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夏初有老人反映洗浴室的水忽冷忽热,水温很不好把握,公寓就把所有的莲蓬浴头更新检修,护理人员先将水温调节好放到水桶中再让老人使用,让老人既方便又舒适,再也不用为水温忽冷忽热而烦心了。
记者还发现每个浴缸旁都配有扶手,这是为了方便老人起身而特地制作的,还有楼梯的扶手,阶梯的设计完全按照老人的特殊情况而特殊制作的,细心之处随处可见。
有的老人因长期承受病魔折磨,丧失生存的信心,这时,护工既要细心照顾,又要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心灵的医治需要耐心、科学性,一次不行、两次、三次……有时甚至还遭到老人的误解,他们虽含委屈的泪水,但仍旧面带微笑。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护工的辛勤付出,换来了老人的微笑和健康,换来了家属送来的锦旗。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家老年公寓还定期组织老人参加户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老人的情操。经常会有秦腔自乐班来到这里为老人唱戏,着实乐坏了老年戏迷。
老人当然也有情绪低迷、闷闷不乐的时候,这时护理工的身影定会出现在老人的身边。“我们就是你们的子女,就是你们的依靠,有什么事就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是护理李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有着4年护理经验的李丽服侍老人非常仔细,“这些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比他们亲子女更亲”。80多岁的朱秀禅老太太刚来时,总是念叨着要回家,又哭又闹。在李丽以及周围老人耐心的劝说下,老人终于安心地住了下来。每当看见老人沉默不语、闷闷不乐时,李丽总是主动走上前去与老人交流谈心,化解老人心中的不快。
在照顾老人物质生活方面,李丽俨然成了贴心管家。这不,今年夏天刚开始她就犯愁了,原来院里很多老人的记性都不好,一到夏天换洗的衣物多了且换洗的衣物都差不多又是集中洗涤,很多老人都不记得哪件是自己的了,这可急坏了李丽,不厌其烦地挨个让老人认清,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总算认清了,于是李丽努力记住每件衣服的特征,谁的衣服旧一点,谁的衣服尺码大一点,着实花了一番工夫,终于把每位老人的衣物记在了心头。
老年公寓的刘洪义院长告诉记者,现在公寓里的老年人精神状态都比较好。这些老人中,多数都是自愿选择到老年公寓来的,他们都有幸福的家庭、子女也孝顺。他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享受老年生活,那种到老年公寓就是儿女不孝的旧思想,已经被这些老人抛得远远的了。今年西安百岁爱心老年公寓又在占地百亩的汉林苑,进行了二期工程改造,并即将投入使用。改造后的公寓设床位2000张,是集休闲、娱乐、疗养、护理、旅游为一体的陕西首家综合性老年公寓。
关爱老人生活
入住百岁爱心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多数是年事已高或卧床不起的重病患者,这类老人大多需要喂饭、翻身、擦洗、处理大小便等又脏又累的服务工作,特别需要护工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细心。很多老人刚入院时全身带着褥疮,恶臭的气味令人难闻,连家属都捂着鼻子,远而视之。面对老人痛苦的表情、难受的,这些护理人员不怕恶臭,耐心仔细地清洗老人的疮口,及时更换尿布和尿袋。尽管汗水浸透了衣帽,劳累使他们身体疲惫,但看到老人们的身体逐渐康复,他们才落下心头的巨石,显得轻松和舒畅。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行为退缩、敏感多疑等情况,这家老年公寓还开办聊天室,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加强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老人的心理动态,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坚定的生活信心,增强安享晚年的乐趣。
临终关怀护理工作,不仅要治疗病人的疾病,还要照顾到病人和家属的精神需要。对于用药物已无法治疗的病人而言,爱是最好的治疗。患病老人在精神和思想上的折磨是最大的障碍,这些老人往往会出现消极、自卑、恐惧等情绪。这时,护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老人们减轻病痛的折磨。更加关怀和体贴他们,鼓励他们,使老人们逐渐有了战胜疾病的勇气。
篇7
1临床资料
我们对2007至2008年在我院内科住院的对106例老年肺部感染排痰困难者采取稀释痰液、定时翻身、叩击背部等利于痰液排出的措施,结合饮食调理、心理护理、营造舒适环境等综合护理方法。结果:106例患者痰液均能顺利排出,呼吸困难症状减轻、肺通气功能、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情绪得到改善。结论:综合排痰护理措施可改善肺部感染,患者对治疗的适应症、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通过恰当的护理方法,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
2排痰护理措施
2.1气道湿化
2.1.1超声雾化吸入
在雾化器中加生理盐水10ml,a-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4~8万U或生理盐水3ml加氨溴索15mg行雾化吸入,吸入时嘱患者重复做深呼吸动作,直至雾化液吸完。每次雾化时间约15~20min,以使水分和药液可随深而慢的吸气沉降于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这样既可湿化呼吸道、增加纤毛活动能力、防止分泌物干涸、促使痰液排出,又可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对于神志不清,体弱无力,严重呼吸困难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守护在身边,密切观察其吸入情况,一旦痰液稀释,痰量增多而无力咳出时,及时电动吸痰协助清除痰液,避免窒息发生。
2.1.2氧气的湿化与温化
严重缺氧患者长时间地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易导致气道干燥,痰液变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而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40~60℃温灭菌水进行湿化吸氧,可温化气道、稀释痰液。
2.1.3补充水分
患者常因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张口呼吸,使部分水分经呼吸道散失,进而致痰液粘稠。因此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以稀释痰液,一般20~30min饮水30~50ml,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加体内水分,必要时亦可增加静脉补液量。
2.2物理疗法
2.2.1定时翻身
定时翻身(每两小时为宜)可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有利于肺部炎症的吸收好转。翻身时宜缓慢进行,同时配合拍背、咳痰,将患者逐步翻至所需。对神志不清的病人,翻身前先吸净口腔、鼻腔的分泌物,以防活动后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的发生,保证了痰液引流通畅,达到引流的目地。对于危重、衰竭病人在翻身的同时要观察其面色、呼吸等情况,动作轻柔。另外,定时翻身也可防止褥疮的发生。
2.2.2叩击背部
通过叩击震动患者背部,间接地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咳出。叩背操作时,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120°,指腹与大小鱼际肌贴背,以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自边缘到中央,有节律地叩拍背部,同时嘱患者深呼吸。叩背时用力不宜过猛,防止肋骨骨折、肺泡破裂等意外发生。
2.2.3有效排痰
经过以上3项措施,痰液大多已从肺泡壁进入气道,此时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嘱病人深呼吸,在呼气约2/3时咳嗽,重复数次,因深呼吸可带出少量肺底部分泌物,配合咳嗽可产生痰液运动及咳出的效果。对无力咳出痰液的患者用双手压迫其下胸部和上腹部,嘱其用力咳嗽,可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排痰的效果显著。
3其他护理措施
3.1饮食护理
饮食方面应注意选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营养的摄入,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忌辛辣刺激及油腻食品,萝卜、黄瓜、百合、银耳、芹菜、西瓜、橘子等蔬菜水果较为适宜。
对吸烟患者,应劝说患者积极戒烟。注意环境卫生,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温时应注意保暖,以防受凉感冒。
3.2环境舒适
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具体做法:①每天进行室内通风,一次15~20min。在冬天选择恰当的时间通风换气,通风时给病人盖好被子,以免着凉,注意室温保持20℃左右,湿度50%~60%。②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注意室内卫生。③保持病房安静,以利于患者休息,避免情绪波动。
3.3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体质较弱,睡眠、饮食、活动受到影响,患者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或烦躁情绪,对治疗及康复不利。加之病程长、对治疗缺乏信心,对痰液引流存在恐惧心理,认为排痰的这些措施只治标不治本,因而不愿意接受此措施,这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采取以上护理措施前,耐心说服病人与家属,使其明白疾病的控制,单靠抗菌素治疗是不够的,而结合护理,才能收到显著效果。特别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尤其重要。通过排痰减少细菌、病毒在体内的数量,从而达到减轻疾病的效果,这些排痰的方法,只要能坚持,效果是确实可靠的。我们鼓励病人要面对现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切忌紧张、焦虑和悲伤。因为一切过激的心理反应,均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全身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转移到肺循环内,肺血容量急剧增加,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困难加重,痰液不易咳出。另外,在做上述护理操作时,我们尽量做到动作轻、稳、减轻病人的痛苦,经过耐心说服患者都能积极配合,痰液引流顺利。
3.4康复锻炼指导
3.4.1身体锻炼
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年龄、心肺功能及合并疾病等情况,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运动锻炼的方式可选择散步、跑步、骑车、健身体操等,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作、进展。选择锻炼的项目和强度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3.4.2呼吸锻炼
呼吸锻炼可增加呼吸肌的强度、消除肌肉特别是辅助呼吸肌的无效作用,从而减低呼吸时的氧消耗量,可增加气道的消除及防御作用,减少胸腔运动,减轻患者气喘的难受程度,并可使患者树立日常活动的信心。呼吸锻炼的方法有:发展胸式或腹式呼吸体操、延长呼气或吸气时间的呼吸体操、中医保健呼吸体操等。
3.4.3穴位按摩
平时可经常选择手足三里、迎香、太阳、百会等穴位轻轻按摩,对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作、进展有一定帮助。
篇8
[关键词] 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4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根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消息,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 657万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空巢老人”比例显著增加;18%的城市老人常感孤独;养老保障尚有较大差距[1]。世界各国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社会的过度一般需50~8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上述情况说明,应对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任务紧迫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为此,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状况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走访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漯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双龙、沙北、干河陈、郾城区、天桥、翟庄和万祥街等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涉及人口35.27万,其中60岁以上人数30 307万,慢性病人9 224人。并对漯河市社区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2调查方法
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健康档案逐项统计。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见表1,表2。
2.2结果分析
2.2.1漯河市共有4个区,9个社区服务中心,城区人口46.8万。本次调查涉及7个,调查总人数为35.27万,建档达19 096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数30 30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6%,慢性病患病人数9 224人,占被调查老年人数的30.4%。由于各个社区发展不平衡,入户调查正在进行中,社区高危人群和5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占建档户人数比例也各不相同。
2.2.2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需要政府财政做出相应安排;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消费的特殊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代际关系出现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正如同志指出的:“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同志也强调:“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2.2.3解决好我国健康老龄化问题的主题思路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和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服务体系。
2.2.4 照管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把低龄和健康老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加入创造社会财富的行列,减少需要养护的人口,将老年人重新融入创造价值的生活主流,开发老年人人才资源。要在关怀老年人健康前提下,量才发挥,量力而行,使“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相结合。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奉献光和热,创造更大的财富。
2.2.5实现健康老龄化,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节省医药卫生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老龄化紧逼中国社会[N].河南日报,2007-12-18.
[2]王睿.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93-94.
篇9
正本清源,才能使相关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真正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的关键方面,“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何看待今天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接受了《望东方周刊》专访。
2014年初,全国老龄办了《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吴玉韶强调,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当前老年人现状的基本判断。市场建设和政策引导,也将以此为核心。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望东方周刊》:现在从市场到社会舆论皆出现“养老热”,养老被称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你如何评价这个市场的情况?
吴玉韶:2013年底,中国老人数量已达到2.02亿,目前还在以每年增加900万的速度增长。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蕴含的消费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从已有的几种预测来看,2015至2050年间,对中国老年人消费潜力的预测最低是在2050年达到19.67万亿元,最高则是5093.56万亿元。预测结果差距很大。
关于老年人的消费潜力,目前的预测普遍采用标准消费人的方法,即把处于劳动年龄的人作为标准消费人,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儿童和老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通过计算标准消费人的平均消费水平,来预测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
我认为,对这个市场进行预测应综合考虑,细分群体。
以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床位预测为例,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我国老人中的失能比例为5.6%。假设失能比例不变,则可推算出未来的失能老人将由2015年的590万增加到2050年的1893万。
但如果以此推算未来我国城市失能老人所需的床位数是1893万,就是高估了。因为这些老人中,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11.3%。
其实,2010年的这个调查数据显示,10年间,城乡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主流。
对比2000年的首次调查数据,2010年城镇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10年间从18.6%降到11.3%。这个比例下降是正常的---应该还会再下降。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大约占97%,在养老院的不到4%。这样的结构比例,我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如果再考虑收入水平、市场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未来对床位的需求量显然没有那么大。
应该说,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是一段时期内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的主要方面。
老龄产业是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提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产业部门,而是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是一个具有经济和福利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集群。
总的来说,这个市场前景很好。一是老年群体庞大,并且人们更趋长寿化;二是老人的自有财产越来越多,这块刚需蛋糕必定越来越大。
但现在养老产业有个怪现象,一方面很多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一方面又有相当部分的老人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市场经济发展30年的其他领域是很少见的。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对老年人需求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望东方周刊》:按照你的说法,现在大家对于老年人产业和市场,还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判断?
吴玉韶:对老年人需求有三大认识误区。
一是整体高估了老年群体消费水平。目前我们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2012年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月人均养老金为1721元,并且中国老人大部分在农村,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更低。而且,大部分老人的消费观念也偏于保守。
以养老机构为例,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养老机构?2010年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城镇11.3%愿意入住,可承担费用1016元;农村为12.5%,可承担费用172元。这个调查是没有前提的,如果加上前提,一个月5000元、一个月3000元、一个月2000元,再加上区域,比如在城里、在北京是五环以内、还是在五环以外,再加上子女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数字会大幅度降低。
应该摸清真实有效的需求,包括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养老机构占4%。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发展和对待。东西部、城镇和农村、不同民族,都是不一样的。全国各地都用一个标准建养老机构,未来可能出问题。
真正养老机构紧张的还是大中型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而不是所有养老机构都紧张。
二是过度关注高收入老年群体,普遍低估了中等收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目前老龄产业尤其是老龄服务业,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普遍走“高端”路线,市场开发和服务定位以高收入老年群体为主。但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未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6亿,他们才是未来老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消费力量。
三是重普需轻刚需。根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我国民办养老机构中87.1%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仅11.4%以提供护理康复为主,入住的老人中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比例达到69.7%,不能自理和临终关怀的老人只占30.3%。
这说明很多刚需没有得到市场足够重视。还有精神障碍、心理服务、法律支持、房产处置、金融理财等,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老年人的刚需是什么
《望东方周刊》:通过这次调查,老年人的主要需求都是哪些方面的?
吴玉韶:应该说,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整体文化程度高、经济和健康状况良好。不识字的比例只有7.1%,小学文化程度20%,初中文化程度30%,中专文化26%,大专及以上的有16.3%。空巢老人的比例占51.1%,近九成被访者以退(离)休金为主要经济来源,月均2532.8元。超八成患有慢性疾病,88.5%生活完全自理。
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亿,世界最多,但对他们的有效需求要作具体分析---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量,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
老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比如老年餐桌,就是刚需,尤其是独居的男性。
市场上餐饮供应一直很成熟,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差也很微小---老年餐桌自报价格8.47元,期望价格8.51元---但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需供应,老人需要低盐、清淡、易消化。
餐饮追求高利润,但老人需要的是价格低廉又品质优良,所以老年餐桌一定是具有公益性的。我们鼓励社区成立老年餐桌,也鼓励大的餐饮公司配餐,这样质量和成本都可以兼顾。
比如上海有助医、助浴、助行、助急、助洁、助餐的“六助”服务,其中“助餐”最突出。在普陀区的真如镇社区老年食堂,番茄炒蛋、清炒西兰花、烧大排,再加一碗蛋花汤,二两饭,定价10元。为了照顾糖尿病人,食堂还有少糖无糖类膳食。
现在面向老人的健康讲座也是以公益为主。老人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需要管理控制的健康常识。现在许多社区和社团、包括一些公司都有在做。
老人对健康的需求是很大的,比如照护和康复服务,在受访者中的需求都超过20%。护理是刚需,尤其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我们2012年统计,我国失能半失能的老人3600万,占老人总量的19%。
北京从2010年开始实施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按规定,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00元服务券,可在指定服务商那里购买生活照料、家政、医护、心理慰籍等110多项服务。目前有1.1万家服务商进行为老服务,包括北京青松居家康复机构。以这家机构为例,有了养老服务券,去那里康复的老人从几千人增加到了十几万。
应重视老年人需求的差异性
《望东方周刊》:如何看老年人需求和可支付能力之间的差异?
吴玉韶:调查显示,在被访者的自报价格与期望价格中,请保姆和维权服务的差价最高。前者是每月2220.80元和1381.48元,后者是每次219.39元和52.82元。这一方面需要提高老年人收入,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让老人有支付能力,消费无后顾之忧。
贫困、疾病、失能是老人面临的三大风险,需要国家制度来保障。长期护理保险是养老里的专门险种,是国家的社会化保险。
当前最主要的是进行养老保险的实际全覆盖,新修订的《老年法》第30条规定已经指出“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上海和青岛都在试点。
比如青岛,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的,患各种严重慢性病且全身瘫痪、偏瘫、截瘫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参保患者,在定点医院接受医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可报销90%。目前青岛承担这项服务的医疗专护机构达到13个。
调查显示,被访者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还没普遍形成,市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比如北京、上海,被访者对由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都超过45%,但成都仅24.2%。这个差异出自哪里?不同城市,对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接受度会有差异。普遍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流动性越强的地区越能够接受。
老年人是一个差异性很强的群体,不仅是地域差异,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导致老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偏好不同。所以,老年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
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是治本之举。
《望东方周刊》:政府在老龄产业的发展中应如何定位?发挥哪些作用?
吴玉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老龄产业中,如何提高老年群体收入,引导老人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治本之举。
最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在广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给付水平,完善低保、高龄津贴等各种养老福利补贴制度,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老人们不要为了顾虑未来的风险而不敢花钱。
同时,还要通过扩大宣传、引导消费、体验式服务来逐步提高老人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
第二个方面,是加大对产业的扶持。目前,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措施文件,但这些文件都存在一个限制条件,就是把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的落实与强制企业为非营利性捆绑,这个问题就导致政府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初衷和民间资本的盈利发生本质冲突。
第三个方面,政府要减少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比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不可以直接提供服务,但可以购买公共服务。
篇10
一、广东老龄化趋势及特点
据20*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6.82万人,占总人口的7.91%。按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20*年之后,广东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70~79岁中龄组的老年人口比例有所增加,一方面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则对今后的社会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逐步加重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经济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人口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都在1万美元以上,而广东目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若按官方汇率折算,只有20*多美元左右。足可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
(二)老年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缺口较大,老龄化趋势和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广东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85%、28.06%。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几千年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方式。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四二一"(两个中年人,赡养四个老人,抚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的出现,家庭养老、育幼的压力增大,势必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社会化养老”的课题也由此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三)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
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6.82万人,目前拥有各类城乡养老福利机构1988间,床位数7.5万张,收养长者和服务对象共4.6万人。*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94.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85%,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有儿女的老人可以依赖家庭养老,鳏寡孤独老人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政府救济上,也就是各级福利院和老人院。但目前国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有限,不能惠及所有鳏寡孤独老人,以我们*市老人院为例,床位利用率已达到98%,可等候入院的老人仍需要排队,要入院还要等待一两年时间。
二、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的社会需求
(一)传统观念与现代养老模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道的民族,望子成龙,养儿防老这是不是传统的养老观念。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四二一"(两个中年人,赡养四个老人,抚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的出现,一对年轻的夫妇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儿女,还有双方四位老人,如果家中老人重病需要长期护理,那么即使子女有一片孝心也会力不从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由过去的“居家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现在很多住进养老院的老年人,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都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且相当多的人具有很高的文化层次,他们要求到养老院享受集体生活。在养老院里,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文化圈子,还能享受到规范的照料和专业的护理。
(二)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
人到老年期,生理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老年人对体内外异常刺激的反应性、适应性、防御性及代偿能力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老年人成为健康最脆弱的群体。因此,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伴随着老年病患病率的急骤升高。家庭作为基本照顾单位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在社会养老体系中的作用
国办福利养老机构是政府赡养三无老人的基地、是代表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对民办养老机构起着示范引导作用,是社会福利行业的排头兵。在满足三无、特困老人入住(政府给予补贴)的前提下,招收社会老人入住,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民政为民解愁,为党分忧的具体体现,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三、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创新发展思路
近年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造福了老年人、残疾人和诸多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样,社会福利社会化也为社会上一批热衷公益,心系慈善的成功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奉献爱心的平台。目前,民间力量举办社会福利服务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势头,但民办养老机构多数是由于实力不足,在设备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许多方面还达不到《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法规的要求,只能收养一些生活上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人。
(一)生活不能自理、患有疾病的的老人是最需要进养老院的,需要养老机构提供颐养、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但目前相当多的养老院拒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能提供医疗康复等服务,老人精神上的需求就更难以满足。因此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应摒弃过去单一的救济型、供养型服务模式,以管理好、品牌新、服务有特色的思路,把眼光瞄向更高的发展方向。逐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救济型向福利型,从供养型向供养、医疗、康复多功能并重型转变。
(二)针对老人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高档化,养老机构要做到:一.要满足老人集中养老与单独居住相结合的特殊需求;二.要开展康复健身与教学娱乐服务;三.要按照绿色环保要求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实现服务功能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五.要确立适合老年人需求的重点服务项目。六.确立供养与康复、医疗并重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七.按照ISO90001:2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供“优质管理和持续改善服务”。
四、*市老人院的创新发展探索*市老人院是一所集颐养、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大型国办养老机构,建院于1965年7月,现有床位900张。建院40年来,*市老人院努力办成对内在同行业起到示范、辐射功能,对外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养老机构特色的“窗口”。2002年我院管理系统顺利通过了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一)住院老人按生活自理能力分区
住院老人按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分住七个区:即慈慧一园、慈慧二园、慈云园、明心园、颐养园、慈恩园(医疗楼)和慈爱园。设有门诊部、化验室、文娱活动室和接待室等。慈恩园(医疗楼)是卫生局批准的医疗执业机构,有120张床位按综合病房模式管理,主要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特别护理、急危病人的抢救等项服务。慈云康复大楼拥有100张康复床位,可为老人提供康复训练、医疗护理等项服务。痴呆老人综合服务大楼主要接收老年痴呆症患者,主要为痴呆老人提供认知训练、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等项服务。明心园主要接收失明、弱视等介助老人,而颐养园则是接待自理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区,即将建设的临终关怀大楼(慈爱园)是为疾病晚期的老年患者提供静谧、安宁的场所和专业化、人性化服务的园区。
(二)发展重点服务项目:
1.老有所医近年来我院有计划的引进医疗护理专业技术人员,2001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目前我院共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生2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2人,住院医师6人。医技人员5人;护师、护士共82人;康复理疗人员4人;专业营养师1人,养老护理员130人。一般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够在院内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解决了我院老人的看病难题,为老人及家属解决了后顾之忧。基本上保障了院内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所需,成功的挽救了无数老人的生命。目前我院是*市公费医疗定点单位、*市首批医保定点医疗单位。
2.老年性痴呆康复训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性痴呆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老年性痴呆患病率约占60岁以上人口的10%左右,在80-85岁的病人中有20%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是继心脏病、肿瘤和脑卒中之后的第四位死因。为此,我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于三年前在香港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开办了老年性痴呆智能康复区,为老年性痴呆病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顾、智能训练服务,减轻社会及患者家属的负担。投资20*万元兴建痴呆综合康复大楼(慈慧大楼)的综合大楼,260个床位,内设居室、病房、智能训练室、心理治疗室,认知训练厅、功能训练厅、游荡花园、资源阁和老人食堂,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认知训练、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热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3.老年偏瘫康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因脑中风引起偏瘫患者与日俱增。有关资料表明,75%的中风病人会有偏瘫后遗症。目前在偏瘫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认为偏瘫是“不治之症”而忽视康复。使“久病”偏瘫老人生活质量下降,在病床上度过自己的佘生。我院针对为中风后遗症、骨折、骨质疏松等运动障碍的老年患者提供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以及“作业康复治疗法”等。这是为适应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设置的康复治疗项目,康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偏瘫老人恢复自理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偏瘫老人发挥残存的身体功能,防止变成“卧床老人”,从而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4.引入专业社工服务20*年我院开始引进具有专业化知识背景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了主管社工发展、老人活动、义工服务的社会工作部。将社工先进理念与技巧元素融入到传统的管理与服务中,提高传统服务的专业化技术含量。一方面用“助人自助”的理念指导个性化服务的开展,社工指导员工承认老人的特殊需求,负责老人需求评估、跟踪导住。第二,在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个案、小组新的工作方法,充实了为老人服务的手段和技能。进入老人院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变,如果适应不好,老年人就会产生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问题,社工利用专业方法帮助老人重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第三,利用专业化技巧规范了原有的团队活动,提高了住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规范了原先开展的老人兴趣小组,强调老人的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业余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社工专业技术对特殊老人以及特殊服务领域进行了拓展,老人特殊需求有了满足的新方法。通过二年的实践,社工被老人所接受,半自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全护理老人情感关怀、心理护理的比重增加。
(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在院内有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等多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温馨家园。
1、院内万岁艺术团成立十年来,以"发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增进老人身体健康,丰富晚年生活"为宗旨,吸收对文艺有兴趣的长者,成立时其成员达130余人,年龄总计超过一万岁,故称为"万岁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多样化、健康文明的文艺生活,由老人担任团长、副团长,分舞蹈组、唱歌组、乐器组等,充分发挥了老人的才艺和潜力,展现了新时期老年人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20*年1月参加"*老干部跨世纪迎春体育文艺表演邀请赛",获得"优胜奖";20*年9月参加"*老干部颂党80周年历程夕阳情文艺汇演",获得"铜奖"2003年10月参加"省直属机关''''精力沛杯''''文艺比赛",获得"奖"。艺术团的团员们每天都在充实、激情中退而不休。
2、为使住院老人身体、心理、思想全面发展,经过充分准备,我院于20*年9月28日(中秋节)开张了*市老人院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趣、促进健康,发挥佘热,奉献社会。开办课程有:法律常识,文学欣赏,历史,地理,安全常识,老年保健,心理卫生,计算机应用,园艺手工艺,英语会话,音乐欣赏等课程;学员根椐自身情况选修课程,目前在校学员60多位。
五、末来的发展思路
(一)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按照管理好、品牌新、服务有特色的思路,以创国内领先、国外有影响的新型老人院为目标。为了给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提供一个环境祥和、具有专业化、人性化服务的临终关怀场所,减轻临终前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垂危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生理痛苦,让弥留之际老人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使他们无牵无挂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市老人院投资1500万元,于今年下半年动工兴建临终关怀大楼。
(二)兴建门诊医疗综合大楼*市老人院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3岁以上,慢性病患病率近八成,而院内原设有的简易门诊和住院部设施简陋,只能进行简单治疗。今年6月富力地产集团捐款1508万元,下半年为我院兴建门诊医疗综合大楼。门诊医疗综合大楼规划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楼高9层,将配备中、西医诊室、观察病床100张、X光室、检验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等,从而使住院老人患病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三)预防和规避养老风险随着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在进一步加强养老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依法、合理、有效预防和规避风险。由于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工作不仅多了一份难度,无疑也增添了一份风险。面对风险:跌倒—骨折致伤、外出—走失、因喂饭—窒息、因洗澡—滑倒、因扶抱—骨折,心理问题-自杀等等。一方面加强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保障;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水平等的软件部分的保障。
(四)关注心理问题,重视精神赡养老人要面对一个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再次是心理调适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是人,人就有需求,我们不理解或无视老人们的需求,是对老人最大的伤害,会使老人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恶劣心境,甚至导致疾病复发或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五)走规范经营、品牌经营的道路目前我院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护理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临终关怀、康复、心理、娱乐等多种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的对文化生活、服务质素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求服务队伍职业化,服务水平专业化,运行机制社会化,管理水平国际化。同时养老服务中技术、科技含量的急剧上升,对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我院仍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服务,把痴呆康复、偏瘫康复、临终关怀等项目做大做强。
六、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会福利养老机构依托政府的的财力支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服务项目齐全。传统上以收住三无五保老人为主,现在也收住社会上在家养老有困难的老人。由于其设施完善、服务项目齐全,是政府投资的福利事业,有着民办养老机构没有的资金和政策优势,但在收费上也相对完善。实际运营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需求量大但床位有限我院因收费合理,管理完善,尽管床位已经发展到900张,一直以来仍供不应求。
(二)市场需求大但费用负担能力低大部分老年人退休金不足够负担养老费用。据调查,多数老年人为中低收入者,大多数老人每月能承担的费用有限,如得不到子女的资助,无法享受完善的服务,如“一对一”式服务。对医疗、康复项目收费等无法负担。
(三)家属子女对老人的养老花费持消极态度,把它作为一种无意义的投资,经常出现拖欠费用问题。
(四)理人员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社会上对养老服务仍然有一些偏见,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遇到意外纠纷无法可依,因此,国家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的立法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