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

篇1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农村不断的开展合作医疗项目,大部分孕妇选择医院分娩,这就提升了产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医院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1]。儿科相对特殊,尤其是新生儿各项功能尚未完善。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60例新生儿,对其操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80例新生儿,其中100例为男孩,80例为女孩;年龄在1~6d之间,平均为(2.6±1.8)d;将所选的新生儿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不安全因素

1.2.1环境因素 主要是指病床问题,随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数量增多,对医院病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生儿出现问题后需要特殊护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增加了院内护理中出现危险的几率。院内感染也是护理中存在的一个不安全因素。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低体重、早产儿,其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另外,产科仪器较多,而且人员相对疾病,可能在对新生儿护理中出现安全隐患。

1.2.2人员因素 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的人群较多,包括医生、护士、家长等,一些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进行,违规应用操作仪器,护理责任心不强等等。新生儿的行为能力较差,没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发生几率[2]。家属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其不了解护理知识,护理缺少科学性。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不利影响。

1.2.3管理因素 新生儿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无法满足,无法严格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工作中容易引起护理差错,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对护理工作的监察和管理至关重要。应严格执行管理操作制度,定期检测护理质量。

1.2.4技术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新仪器、新设备逐渐的在临床上应用,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应用,大部分医院应用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新设备、新技术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同时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电脑上进行护理记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程度越多越多。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假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停滞不前或者经验缺乏都会影响新生儿的护理要求。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为6.7%,对照组为17.8%,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比较分析(n,%)

3预防措施

(1)医院应加强会人员巡视病房的次数,保证病房的安全性。对新生儿病房做好卫生清洁工作,管理好各项物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尽心,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安排探视人员时间和次数,避免出现院内感染。(2)医护人员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综合素质,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及专科理论知识考核,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对新生儿相关疾病知识进行了解,能够完成各项急救操作,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应用方法,做好相关的护理操作记录,交代好交接班工作[3]。另外,还要注意提升护理人员的信息学知识和法律意识,完善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与新生儿家长沟通,提升家长的保护意识,指导其正确的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3)规范入院、住院以及出院流程。刚入院时,护理人员必须和家属一同对新生儿进行检查,在家长面前为患儿佩戴腕带,标注基本信息,同时请家长核对签字;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每次操作前核对腕带信息,向家长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4]。出院时要对新生儿基本信息进行查看和核对,教会家长正确的育儿知识。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尽量吸收护理人员,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密切观察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同时按照护理人员的等级制定护理操作,做到权责明细,责任到人。对交接班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实行床头交接制度,对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以及特殊注意事项进行标注,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及交接班记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4小结

护理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特别的新生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对复发。通过对其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生儿护理中的高危、薄弱以及经常出现的问题,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此外,所有医护人员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是保证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在逐渐重视技能培训,专科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依然要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要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护理的表现和方法,积极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24(02):145-146

[2]潘晓兰,王海霞,张静,等.护理安全管理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20(05):642-643

[3]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48(06):102-103

篇2

【关键词】母婴同室 安全 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母婴同室已是目前医院产科的基本住院方式。其优点是: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有利于新生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 。如:窒息,感染,意外伤害等,加之母婴同室病房探视人员较多,对病区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母婴同室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现将我院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母婴同室的常见安全问题

1 、 新生儿窒息 婴儿误吸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容易发生呕吐和溢奶。溢奶、喂哺过多,喂哺后即平卧,极易发生误吸,甚至引起窒息。

2 、 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感染多发生在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及母婴传播感染等。

3、 新生儿意外伤害 多见于新生儿烫伤,新生儿摔伤。

4 、 产妇睡眠型态紊乱 产妇睡眠时间不足,不能入睡等。

二 、 母婴同室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相应措施

1、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多发生在母子同床同被的情况下,被子盖得过于严实,导致新生儿缺氧窒息。对此,应向产妇进行卫生宣教,新生儿适当保暖,盖被时应露出口鼻部位,棉包不能包得太紧,保证有充足的新鲜空气。

2 、母亲喂养姿势不当

压住新生儿口鼻,特别是夜间躺着喂养而母亲睡着时,也可见于喂水或喂药不当,造成新生儿呛咳而引起窒息。应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和手势,夜间易采用坐位哺乳;人工喂养时速度不易过快,奶嘴喂养时奶嘴不易过大。不能让新生儿吃得过急,新生儿喂饱后应轻拍背部,以排出吞入的空气。

3、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亦是引起窒息的重要原因。

应告知家属及时帮助新生儿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出生后1-3天新生儿易取侧卧位,头遍向一侧。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刚出生时羊水吸不净或反复负压吸引易造成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易致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出生时的清理呼吸道非常重要,既要吸净又不能过度。新生儿进入母婴同室后应嘱咐家属让新生儿头偏向一侧,若吐出羊水及时擦净,防止误吸。

5、医务人员因素

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 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律和业务上严格规范产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使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也是职业保护,需时时牢记医疗安全,定期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护理措施。定期举办专科护理培训、专科护理查房、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等。科室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按制度落实每日与每周的考核工作。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护士工作,每周召开患者座谈会,倾听产妇和家属对护理诊疗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保证护理安全。凡是工作人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病灶,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均应暂离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及接触新生儿或母亲前后均应用消毒液认真洗手。

6、家属因素 母婴同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直接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应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工作;凡在家属中有患传染性疾病的,均应做好与新生儿的隔离工作;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减少病房人流量;母亲在喂养前应洗手,并用温水擦洗,以减少哺乳过程中的感染性机会。加强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育儿观念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1)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以免发生意外;(3)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

7 、新生儿自身的因素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尚末成,皮肤角质层较薄,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均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且新生儿含IGA抗体较少,对致病菌的抵抗力差。对此,应加强对新生儿使用物品的管理与基础护理。直接接触新生儿的被服应高压灭菌,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加强新生儿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脐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感染新生儿应做好隔离工作。

8 、环境因素 病室内的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新生儿磅枰,操作台,治疗车等物品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应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空气传播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途径。母婴同室内的空气流通、温度、湿度对预防新生儿的呼吸道感染很重要。母婴同室应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40 min,温度控制在22 ℃~24 ℃,相对湿度在55%~60%。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1~2次。(3)污染的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随空气的流动也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母婴同室应每日紫外消毒一次,每次30~60 min。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9 、新生儿意外伤害

1 、新生儿烫伤 多是因为洗澡对不注意水温,热水袋与新生儿贴身接触,或热水袋漏水引起。新生儿淋浴前应常规侧水温或用手背感觉,有条件的应用恒温热水器。使用热水袋保温应先测好水温,用双层包布包好,并应确认无漏水后,放在离新生儿10cm处,并应加强观察,注意皮肤有无发红气泡,防止烫伤。

2、新生儿摔伤 可见于新生儿转动过程,新生儿淋浴称体重等工作环节,也可见于母婴同床,抱养方法不当等。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认真遵守各项工作的操作规则,沐浴区地板应保持干燥,不放杂物,称体重时应双手在两边保护。

10、 产妇睡眠形态乱

1、产妇自身因素 产妇可因母婴同床,担心婴儿窒息或摔伤而不敢入睡。此时,应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告知其只要做好防护措施,新生儿就不会有危险,消除顾虑,使其可以安然入睡。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新生儿入睡时,产妇应尽量多休息,以增加体力。

2、新生儿因素 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应尽量调为白天醒多睡少,而夜间的睡眠时间长,同时,在满足新生儿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恰当的安排好哺乳时间,以利于睡眠。

,总之,通过采取以上预防对策,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新生儿在母婴同室中的安全隐患,让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参与到婴儿的护理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家属及产妇护理婴儿的知识,且为婴儿以后的护理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当前妇产科对胎儿及新生儿的护理中,常见的异常护理主要包括胎儿窘迫的护理 和新生儿窒息的护理,本文从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分别对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进行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就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措施就行剖析。

【关键词】胎儿窘迫 新生儿窒息 护理措施

一、 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概述

1、 胎儿窘迫

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称为胎儿窘迫。根据胎儿窘迫发生的速度,又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胎儿窘迫多发生于分娩期;慢性胎儿窘迫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产妇多伴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孕期加强检查及孕妇自我监护,分娩期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和胎心变化,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异常,为抢救胎儿创造有利时机。

2、 新生儿窒息

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临床特点是新生儿窒息根据Apgar评分分为轻度与重度:评分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也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

(一) 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评估

1、 胎儿窘迫的异常护理评估

(1)健康史/致病因素

首先,母体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贫血、急产等;其次,胎儿因素:胎儿畸形、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最后,胎盘及脐带因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绕颈、脐带打结等。

(2)身体状况

一是胎心率改变,胎心>160次/分,或

(3)辅助检查

主要包括胎动计数、胎儿电子监护、NST为无反应型、OCT出现晚期减速、胎盘功能检测以及血气分析、B超等。

2、 新生儿窒息的异常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有无新生儿窒息的诱因如高血压、贫血、产程延长、前置胎盘等,产程中镇静剂、麻醉剂使用情况(药物、剂量、使用时间、给药途径)。

(2)心理状态

产妇因担心新生儿的安危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表现为分娩疼痛、切口疼痛暂时消失,急切询问新生儿情况,焦虑不安。

(3)辅助检查

查新生儿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新生儿头皮血PH值,了解缺氧和酸中毒情况。

(二)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诊断

1、 胎儿窘迫的异常护理诊断

一是气体交换受损(胎儿)与胎儿宫内缺氧有关;二是焦虑与胎儿有生命危险有关;三是有胎儿受伤的危险与胎儿缺氧及抢救胎儿需要手术有关;四是预期性悲哀与胎儿可能死亡有关。

2、 新生儿窒息的异常护理诊断

第一、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内羊水、粘液等梗阻有关。

第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肌张力降低有关。

第三有感染的危险与抢救操作时可能的损伤及缺氧引起的抵抗力下降有关。

第四、产妇焦虑与新生儿生命收到威胁有关。

三、 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措施

(一) 胎儿窘迫的异常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

首先,加强孕期检查,并增加检查次数;其次,指导孕妇自测胎动,有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最后指导孕妇左侧卧位,阶段吸氧,改善胎儿缺氧状况。

2、 医护治疗配合

一方面,要遵医嘱给药,遵医嘱可静脉滴注葡萄糖及维生素C,纠酸、补液、给氧等;另一方面要终止妊娠,产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有条件者可用胎儿监护仪监护,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及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工作;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助产。

3、 病情监护

严密监测和动态评估胎心音一般15分钟听取并记 录一次胎心或进行胎心监护。严密监测胎动、胎动时胎心率变化的情况。

4、 心理护理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向孕妇及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经过,耐心解答孕妇及家属的问题,减轻焦虑,使孕妇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5、 健康指导

宣传孕期检查的重要性,使孕妇主动定期检查,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教会孕妇妊娠晚期自测胎动,发现异常随时就诊。

(二) 新生儿窒息的异常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

对复苏后新生儿加强观察和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心率、体温,按医嘱用药,预防感染,做好重症护理。侧卧、保暖、吸氧、延迟哺乳,以静脉补液维持营养。严密观察产妇宫缩、阴道出血情况,保持外阴清洁。

2、 病情监护

严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呼吸、心率、喉反射、肌张力。待呼吸道通畅后给予氧气吸入。

3、 心理护理

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对于重度窒息患儿,应告知产妇新生儿可能因重度缺氧出现后遗症(智力障碍);抢救新生儿应有条不紊,避免喧哗、紧张,以免增加产妇思想负担。

4、 医护治疗配合

首先,准备:分娩前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包括人员、设备、器械、药物等;其次,医护配合: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A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B即建立呼吸。C即维持有效循环。D即药物治疗。E即评价。

5、 健康教育

指导产妇和家属学会观察新生儿的变化,如呼吸是否平稳、面色是否红润、哭声是否响亮,吸吮力和大小便是否正常,以便尽早发现新生儿异常,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程小红. 新生儿窒息110例的临床病例分析及处理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2011(06).

篇4

中图分类号 R4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090-02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原因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1]。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脑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疗意义重大。代丹丹[2]研究认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新生儿黄疸的疗效,缩短临床康复时间,有效防治治疗后遗症。笔者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23例,女27例,入科后均进行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肝功能等检查,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日龄3~25 d,平均(6.37±2.62)d;体质量2.4~4.3 kg,平均(3.65±1.48)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75±1.63)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10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8例,足月儿14例,过期儿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3例;日龄2~26 d,平均(6.42±2.74)d;体质量2.3~4.4 kg,平均(3.68±1.56)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83±1.54)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6例,剖宫产9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10例,足月儿13例,过期儿2例。两组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两组患儿性别、日龄、体质量、出生时Apgar评分、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即给予基础护理、病情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1.2.1 循证准备 笔者认真学习循证护理的起源、概念、本质、实施步骤、实证分析与应用等,充分掌握循证护理的内涵,并积极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相关知识,经充分准备后实施本研究。

1.2.2 循证问题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和预后等,结合儿科实际护理经验,充分考虑新生儿具体病情和特点,确立如下循证问题:(1)新生儿黄疸;(2)蓝光治疗;(3)疗效;(4)护理服务质量。

1.2.3 循证支持和评价 将上述循证问题输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近3年的文献资料(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仔细评阅文献资料,分析、论证文献实证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结合科室护理经验,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2.4 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和患儿的病情特点、心理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蓝光治疗护理:调整好暖箱蓝光照射距离,一般保持灯管距离新生儿50~75 cm,照射过程用黑布眼罩遮住患儿双眼,采取妥善固定措施,防治患儿无意中拉扯掉,可用棉布将患儿手脚包住,避免抓、拉、扯等动作伤害。加强照射期间体温监测,一般保持体温29 ℃~32 ℃,保持房间湿度50%~60%,照射面积尽可能最大,每2 h全身性翻身一次,定时喂水,避免光照射脱水。(2)加强新生儿补水护理:充足的小便是排泄胆红素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儿每天小便次数,若每天6次,除非严重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若患儿躯干和四肢黄疸时,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严格按照奶粉配方要求饮食,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影响机体营养状态。(4)抚触护理:饮食1h作用开始抚触护理,时间15~20 min,依照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和臀部顺序抚触,特别是背部和腹部,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内容排泄,减少胆红素吸收。抚触用力均匀、适度,动作舒缓、轻柔,抚触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异常哭闹、不安、肌紧张等,应停止抚触护理,立即汇报医生处理。(5)出院指导:交代患儿多休息,适度运动,避免劳累。加强家长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出院治疗依从性。保持合理饮食,定期到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变化。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 d,患儿黄疸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有效:治疗5 d,黄疸临床症状显著减退,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降低,但未将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5 d,黄疸临床症状未见缓解,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不明显[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按照科室调查表格标准,出院时分别有科室护士长和患儿家属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2 μmol/L,早产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5 μmol/L即可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常见类型有感染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肝炎等,胎儿出生后肺循环运行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而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血液内胆红素浓度过高,产生黄疸。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核黄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早期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弱、嗜睡、呕吐等,晚期可导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4]。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疸意义重大,其中早期护理干预能促进胆红素排出,有效缓解黄疸的临床症状[5]。

篇5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内涵上秉承了整体护理的概念,护理人员综合考虑新生儿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和精神各方面的状态和相互关系,通过其父母的全程参与照护新生儿,使新生儿各方面都能到达完善的状态。该模式可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促使父母的情绪和育儿行为改善,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我们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为主要干预内容,观察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家庭分布于都匀市市区内的25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 104例,女152 例,出生天数7~27d。随机抽取126例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从产科出院时均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天数、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操作方法

①干预组新生儿出院后3d,有专业护士按预约时间上门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沐浴、脐、眼、皮肤、口腔等护理技术现场示范、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纠正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每户15min左右,并设立咨询电话,解答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专业授课内容包括:新生儿特点,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采用一对一操作示范,然后调查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情况。②对照组新生儿出院后采用传统的育儿方法,未进行家庭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从沐浴、脐部护理、眼部护理和皮肤护理4个方面观察家庭护理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情况;②从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和脐炎4种疾病观察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的发病情况。③发育指标、体格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长、头围,测量者为经过培训的护士。④智能测量标准,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检查过程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测量资格证书的护士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比较

由表1可见,126例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比例显著提高,且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表1 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护理知识与干预前比较,*P<0. 01

2.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脐炎发病率除结膜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表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质量增长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对新生儿体格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 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 01

2.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

由表4可见,两组新生儿行为能力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水平。表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 01

3 讨 论

由专业护士上门示范新生儿护理操作,用一种直观的、手把手的指导方法把知识传授给产妇,易被产妇接受和掌握,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产妇。为新生儿沐浴是产妇难以掌握的操作,通过专业护士的示范和讲解,使产妇明白沐浴能更好地清洁皮肤污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进行新生儿抚触等,纠正了以往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皮炎、红臀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另外,传统的坐月子房间紧闭门窗,喂奶后不拍背,也得到了纠正。从表1可见,干预后126例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现在多数产妇虽然知识层次较以往有所提高,但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教条地沿用书本上或传统的育儿方法,常因喂养或护理不当而导致疾病。因此,适时开展新生儿护理干预,因人而异地向产妇及家属传授有关产后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满足产妇的求知欲,确保母婴健康。如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处理不当继发其他疾病。专业护士入户向产妇、家属宣教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知识,让他们主动参与、配合脐部皮肤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从表2可见,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篇6

关键词:新生儿 皮肤损伤 干预措施 预见性护理 护理质量 护患纠纷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17-02

新生儿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3部分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表皮的角质层很薄,只由2-3列角化细胞组成,细胞间连结松弛,容易脱落,形成生理性脱屑[1]。表皮和真皮间靠近弹力纤维连接,新生儿皮肤纤维形成少,表皮、真皮间连接欠紧密,皮肤游动大,在摩擦和牵拉作用下发生部分或全部剥脱[2],由于这些组织结构特点,使新生儿皮肤防护功能比成人差,容易损伤,微生物很容易侵入,成为全身感染的门户[1]。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皮肤受损也是引起护理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发生皮肤损伤的常见原因、主要环节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而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有效减少皮肤损伤发生率,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入选者住院时间大于72小时,入院时体表皮肤完整。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658例住院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41例,女817例;入院时日龄1-25天,平均(3.5±1.76)天;体质量1830-4120g,平均(2730±240)g;住院天数3-67天,平均住院天数(7.2±1.46)天。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864例住院新生儿作观察组,其中男958名,女906名;入院时日龄1-28天,平均(3.2±1.80)天;体质量1910-4060g,平均(2660±255)g;住院天数3-48天,平均住院天数(6.9±1.73)天;疾病种类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新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咽下综合征等,新生儿皮肤感染的患儿不做为研究对象。二组新生儿的性别、日龄、体质量、住院时间及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皮肤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有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与环节进行有效的干预。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①召集所有参与护理的人员,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环节进行讨论与分析。②针对发生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将各环节的干预措施串连,制定流程。③干预流程切实可行,并征得护理人员的认可。④流程制定后,对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⑤护士长合理排班,保证人力、物力,以利干预措施有效落实。如我科制定的“胶布粘贴所致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如下:选择3M透气敷贴或胶布贴胶布前对粘贴部位进行仔细评估,确认无皮肤炎症或损伤去除胶布前先湿润胶布,揭胶布时动作轻柔每天更换眼罩与心电极片,毎班更换血氧探头部位,留置胃管与普通留置针使用时间不超过72小时严格交接班,落实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定期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整改措施,调整护理干预流程”。

1.2.2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新生儿胶布粘贴伤、尿布皮炎、穿刺部位瘀血、医疗物品接触部位压伤、面部指甲划伤、高危药物外渗伤、烫伤等七项指标。将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构成比,以及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例数进行比较与分析。

1.2.3 数据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与构成比比较[n(%)]

2.2 对照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观察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因皮肤损伤所致护理投诉比较

3 讨论

3.1 新生儿皮肤是机体重要保护器官的屏障。它比较脆弱,并且经历了从母体子宫内羊水到出生后暴露于外界空气的剧烈环境变化,所以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其他系统疾病[3]。

3.2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护士有目标的、有预见性的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科学工作方法,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尽可能消除发生皮肤损伤的隐患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我科在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结合我科实际情况,使得流程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使本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3.3 表1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各类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本科制定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共7个,根据不同的原因,从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管理。从表1可以看出,杜绝了面部指甲划伤,是因该流程中有“入院时仔细检查患儿指甲,根据需要进行修剪”的环节;胶布粘贴伤与穿刺部位皮肤瘀血发生率下降幅度较显著,提示该两类损伤与护理人员的操作关系较明显,可控制性较强;对照组胶布粘贴伤发生率排第一位,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观察组以尿布皮炎发生率排第一位,说明尿布皮炎的发生与患儿个体体质有关,可控制性相对较弱;两组均未出现烫伤,说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烫伤的防范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但护理管理者不应掉以轻心,仍需加强防范新生儿烫伤的培训与管理。

3.5 表2可以看出,两组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有所下降,说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后,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0

篇7

结论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既有患儿本身的因素,也有护士以及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给与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护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探析

新生儿,指的是宝宝自脐带结扎起,至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宝宝的健康非常重要。由于新生儿比较脆弱,所以新生儿病房的设计和管理十分严格。新生儿病房应安静清洁,布置优雅,阳光充足。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1度―24度之间,湿度为60度―65度左右。新生儿无陪护病房每日都进行严格的消毒,温度适宜、环境温馨舒适、四季如春。住院宝宝不需要家长陪护,24小时均由专业医生、护士守护,不仅能够保证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周到的照顾,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宝宝的生命质量,并能让生产后的妈妈得到良好的休息,从而减轻家长的精神压力。现在在我国,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种管理模式。从加强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及便于医务人员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集中精力和时间诊治和护理新生儿患者的角度来看,无疑它仍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管理方法。

以上我们分析了新生儿病房的严格要求,所以护理工作要更加规范、严格。虽然如此,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因素。由此,笔者对此展开讨论,分析其中护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查阅相关资料和医院本身对新生儿病房管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护理经验,总结相关材料和研究成果。

1.2方法

通过对本院护理规范、护理制度进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结合自己的护理体会,总结新生儿护理安全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且给予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新生儿病房存在许多风险因素,护理要以安全为中心,做好各项防范工作能够有效防范风险。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既有患儿本身的因素,也有护士以及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给与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护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3讨论

护理风险是临床护理当中客观存在的,虽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更加规范、严格,但依然会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既给患者带来了危险,又对医院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临床各个科室当中,妇产科新生儿病房是护理风险较高的一个科室,在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现在大部分医院实施无陪护制度,采取了24h的护士全过程护理模式,这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更高,责任更重,一旦出现新生儿死亡等恶性事件,极易发生护理纠纷。因此,新生儿病房要做好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明确各种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小风险或者是杜绝风险。

3.1新生儿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3.1.1新生儿因素

由于新生儿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不能自己反映自己身体的状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病情,这就需要护士仔细地观察,认真对待,才能够发现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现其病情;新生儿身体比较脆弱,代偿能力较差,身体组织以及系统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因此在用药之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说新生儿的用药也容易引发一些意外情况;新生儿对环境的要求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和防御力很差,环境的稍微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新生儿的窒息、感染、先天畸形等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对这部分新生儿的护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患儿的疾病变化较快,极大地增加了护理的风险。

3.1.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麻痹大意,不能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诸如不能及时、认真巡视病房;常规操作人为失误较多,在对新生儿输注具有刺激性的药液过程当中出现针头脱出或者药液渗出等情况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缺乏耐心细致的态度,这样可能导致新生儿皮肤坏死或是感染,严重的可能造成死亡;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当中,有些护士没有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对新生儿的情况缺乏一个清晰的了解,容易出现失误。同时,使用一些设备的时候缺乏程序上的规范,在对新生儿使用蓝光治疗仪、暖箱以及沐浴水温的时候,有些护士在使用之前忘记进行调试或者是监测,导致新生儿出现烫伤等,从而引起护理纠纷。再有就是日常生活护理,诸如新生儿尿布湿了之后,护士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尿布,造成新生儿的臀部皮肤出现破损;由于新生儿没有家长陪护,护士在进行喂奶的时候如果没有专人守护的话,容易出现误吸或者是呛奶,或者是由于卧位不当吐奶导致误吸引起新生儿窒息。这些因素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麻痹大意、疏忽导致的,护理是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3.1.3管理因素

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日常规范的进行缺乏专人监督,特别是护士长等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这使许多护理规范形同虚设;同时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这就导致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明确找到责任人员,相互推诿扯皮。

3.2安全管理对策

3.2.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这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首要因素,之所以出现风险,很大的原因就是管理不到位,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根据儿科的具体情况,可以成立一个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小组,主要人员是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经验丰富的护士共同组成,专门负责护理质量的管理问题。采取防控关口前移的策略,预防于未然,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每周都要不定时地检查各班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的具体情况,护士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危重患儿的护理计划以及具体的抢救护理措施等,还要仔细检查护理文书的记录情况,通过检查以最大程度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增强规范的效力和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要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将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报告给护理部,以便获取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立相应的汇报制度,并且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吸收相应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瞒报的行为要给与严格的处理。

3.2.2加强培训与继续再教育

之所以出现风险,与护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进入临场护理一线之前,都经过了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但是由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在在护理部进行培训的基础之上,还要根据新生儿患儿的疾病特点等因素,指派一名护理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或者是请一些新生儿患儿护理方面的专家对年轻护士进行综合岗前培训以及考核,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护理文书的书写、各项操作技能与注意事项、一些疾病的特点与患儿表现、岗位职责以及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等。新进护士除了要参加护理部的考试之外,本科室每个月要组织一次考试,直到考核合格能够胜任本职的工作。另外,在培训的时候要注意适用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科室实际案例进行培训,做到学以致用。

3.2.3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规范的执行和操作至关重要,这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很大诱因。由于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巡视,积极做到勤询问以及勤观察,不能放过任何的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记录新生儿的不同变化和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通过对患儿的仔细观察以及检查来发现一些主要的疾病症状与阳性体征,争取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一些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同时,严密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一手资料。

3.2.4用药护理

新生儿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新生儿用药要特别注意。在对患儿用药的时候必须要准确地执行医嘱,在用药之前仔细核对医嘱与拿取的药量,同时仔细核对患儿床号与姓名,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同时要了解患儿的用药禁忌情况以及合并症情况,以保证准确用药。在用药之后,护士先要对患儿观察一段时间,在确定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迹象之后在离开。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患儿造成损害,护士根据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还要备好一些急救药品。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涉及到患儿住院的全过程护理工作,各个环节都有风险因素,给患儿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害。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查找护理当中存在的护理隐患以及护理缺陷,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认知,尽力消除风险因素或者是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害,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参考文献

[1]李吉华,李慧丽,李兰,郑永华.新生儿病房风险管理探讨[J]. 河北医药,2010,32(02):240-242.

[2]陈娟弟,郑淑智,胡飞.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 护理与临床,2011,15(05):30.

篇8

[关键词]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黏膜损伤; 预见性护理; 护理程序;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05-01

新生儿皮肤黏膜损伤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病症之一,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皮肤薄嫩,其屏障功能较弱,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皮肤损伤。为了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2009年下半年,我科对新生儿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对其进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446例作为对照组,男826 例,女620 例,2009年7~12月1569例作为观察组,男887例,女682例,入院年龄为20min~28d,平均住院日为10.4d。疾病种类有:早产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腹泻、先天性闭锁等外科术后监护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

1.2.2 预见性护理 责任护士根据每个患儿的病情,进行认真仔细的入院评估、检查皮肤黏膜是否完整,有无异常及损伤,并在入院评估单、护理记录单、基础护理本如实记录,并向家长交待病情;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及皮肤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护理及保护措施;评估潜在皮肤黏膜受伤因素,包括尿布皮炎、鹅口疮、皮肤皱褶的红斑、脱屑、粘贴伤、摩擦伤、静脉注射外渗、造瘘口周围皮肤、抓伤等皮肤损伤,启动相应的预防和处理程序;严格交接班、落实责任制;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及各班护士对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由护士长、责任组长组成质控小组,定期组织召开责任落实质量会议,分析造成皮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处理意见。

1.2.3 评价方法 统计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发生皮肤黏膜损伤的情况,包括尿布皮炎、鹅口疮、摩擦伤、静脉穿刺伤、粘贴伤、抓伤、皮肤皱褶的红斑、脱屑、造瘘口周围皮肤损伤及其他皮肤损伤。

1.2.4 统计学方法 记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1446例作为对照组,与2009年7~12月156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比较(χ2=33.528,P=0.000(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观察组发生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新生儿皮肤黏膜损伤问题的重要性:根据新生儿皮肤结构的特点,一旦皮肤损伤极易发生感染及败血症,增加患儿痛苦,增加家属经济负担,特殊部位的损伤还会引起功能障碍、毁容。随着法制的健全,法律知识的普及,患儿家长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由此而引发的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因此,新生儿皮肤黏膜损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3.2 预见性护理是护士有目标的、有预见性的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科学工作方法,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尽可能消除发生皮肤损伤的隐患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治疗[1]。预见性护理无疑能增进护士对病人的责任感,可以充分挖掘护士的潜能和提高护理专业水平,促进护理科研,从而进一步体现出护理的价值。但它对责任护士的知识、业务技术水平及总体素质要求较高,新上岗护士、转科护士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缩短适应期,提高工作效率[2],会努力学习专科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从而减少了因经验不足而发生的皮肤黏膜损伤。责任护士通过认真、仔细入院评估,可以预见每个新生儿各自发生皮肤黏膜损伤的危险因素,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由高年资的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的全身情况、局部皮肤、血管等情况制定,效果评价、动态的修改计划贯穿始终,使每个患者都得到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护理。

3.3 分析皮肤黏膜损伤常见原因。(1)尿布皮炎:新生儿尿布皮炎是最常见的皮肤损伤,它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皮肤娇嫩,尿布区域的皮肤长时间受尿、便刺激;皮肤表面及粪便中细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产生大量氨,浸泡和刺激皮肤,据有关报道[3],新生儿红臀的发生率为14.1%,有腹泻的新生儿发生率则更高。腹泻时稀便中会有较多的脂肪液及变形杆菌和微生物,均可诱发和加重尿布皮炎,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2)鹅口疮: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菌群失调,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护理人员的手及奶具消毒不严交叉感染引起。(3)粘贴伤:主要是因为使用普通胶布,粘贴时间长,远红外辐射床、光疗箱、保暖箱内治疗的患儿,加热后胶布的粘性增加,撕胶布时动作粗暴引起;使用透明敷贴过敏等。(4)静脉穿刺伤:剃伤头部皮肤和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肿胀、水疱和发黑,主要是经验不足和观察不到位引起。(5)磨擦伤:暴露在保暖箱,光疗箱、远红外床治疗的患儿,双足外踝皮肤擦伤,耳后乳突压疮,主要是床平面过硬,患儿哭闹,活动过多磨擦引起。消瘦新生儿骶尾部等易受压部位压疮;经鼻气管插管所致的鼻部损伤等。(6)其它损伤:肥胖新生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的红斑、脱屑;在光疗箱,保温箱内患儿面部、胸部的抓伤;遗留在床上的硬物、利器所至的皮肤损伤;造瘘口周围皮肤损伤等。

3.4 防护措施 经过分析,质控小组一致认为皮肤黏膜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绝大多数通过努力是可以避免的,因而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1)防止尿布皮炎所至的皮肤损伤:勤换尿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同时局部涂老茶油或鞣酸软膏保护,腹泻的新生儿须加强护理,若合并感染使用抗生素软膏等联合治疗,促进其痊愈。实行预见性护理后,尿布皮炎的发生仍高居,但只是轻度红臀,就得到控制。(2)防止鹅口疮:彻底清洁消毒奶具,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营养不良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儿,加强口腔护理,必要时用2%~3%碳酸氢钠、制霉菌素联合涂抹口腔[4]。(3)防止粘贴伤:①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3M 防过敏系列产品,注意观察使用透明敷贴部位的皮肤。②接触探头每3~4小时更换粘贴位置,电极片每天更换粘贴部位;若胶布太粘,撕胶布时边湿润边分离。③早产儿皮肤薄嫩,动静脉止血,尽量采用手工按压止血,减少粘贴。(4) 防止静脉穿刺伤:①新入院的危重病人,宜选用静脉留置针穿刺,选择粗、直血管,注射部位先选择手、足静脉,后选择头部静脉。根据新生儿皮肤损伤的统计,早产儿皮肤损伤占大部分,体重越小发生率越高。主要与早产儿皮肤薄嫩、水肿、皮下脂肪少及治疗多有关[6]。因此早产儿静脉穿刺选择有经验护士担任,以减少损伤,同时对极低体重儿开展中心静脉置管(PICC) 新技术。②头部备皮时,使用一次性安全剃刀,避开骨缝,轻轻剃去毛发,防止剃伤头皮。③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发现穿刺部位红肿、异常或药物渗漏时,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部位重新穿刺,防止发生起水疱、坏死、感染等严重后果。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与时间有关,一般3~4h更换血管1 次更安全[5]。因此输血管活性药物、刺激性高、渗透压高的液体时,采用留置针保留2 个输液通道,每3~4 h交替使用。高危新生儿由于缺氧、酸中毒及有效循环灌注不良等原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钙剂外渗的比例大[7]。要求注射钙剂时护士必须守在旁边,不得重复使用1 处血管。因额部和颞部的皮肤损伤会导致该部位形成永久性疤痕,不长头发,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及葡萄糖酸钙等特殊药物时要避开额部和颞部细小血管。(5)防止磨擦伤及其它损伤:①更换柔软、安全的床单位,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防止遗留硬物、利器等;体质消瘦、危重的新生儿定时更换,防止压疮,使用气管插管的新生儿防止损伤鼻部;吸痰时动作轻柔,负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口腔、鼻腔黏膜。②在辐射床、蓝光箱、保暖箱治疗的患儿,定期剪指甲并挫平,或双手双足用小袜子包裹,防止磨擦伤的同时防止指甲抓伤。③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减少哭闹,并仔细查看,必要时给予安慰,遵医嘱予以镇静,适当约束,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及远端血运。(6) 防止感染:出现皮肤损伤时马上报告,及时处理。根据医嘱局部用药,如涂抹抗生素软膏等,加强护理,必要时进行合理的包扎,防止进一步的损伤,促进其痊愈,做好交接班。

3.5 成立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及有关人员组成的质控小组,是落实好预见性护理的保障。质控小组定期组织召开科室护士会议,进行防止皮肤黏膜损伤的重要性讨论,从思想理念上提高认识,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将防止皮肤黏膜损伤作为交班和考核内容之一,责任到人,逐级处理。通过对新生儿实施预见性护理,新生儿皮肤黏膜损伤的发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此也提高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素芳,吕元红,段伟莉,等.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护理学杂志,2007,22(13 综合版):38-39.

[2] 张泓,李善玲,赵冬梅.护理流程管理尝试.护理学杂志,2006,21(7):54-55.

[3] 冯丽琪,江瑜茵,李小薇,等.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因素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3-4.

[4] 龙琼芳,周丽平.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新生儿鹅口疮效果观察.护理研究, 2008,22(10):2683.

[5]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8.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085-03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Neonatal Jaundice/ZHAO Jian-qi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3):85-8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eonatal jaundice.Method: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and 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taken for comparison and research.Result:(1)The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 of intervention after 1 day of the neonatal jaundi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2 d,3 d,4 d,5 d,the level of the routin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Neonatal jaundi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Nanchong,Nanchong 6370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40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黄疸是属于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1]。既往文献[2-3]报道中显示:针对新生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的临床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临床实际效果,以便为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对相关护理方案和措施进行了尝试,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对其临床护理干预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选本次研究的患儿共计86例,男66例,女20例;平均体重(3.64±1.34)kg,最重5 kg,最小2.5 kg;患儿母亲平均(26.45±5.44)岁,最大34岁,最小21岁。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将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两组均43例。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例)

平均体重

(kg) 患儿母亲平均年龄(岁)

男 女

早期干预组(n=43) 33 10 3.66±1.35 26.35±5.55

常规干预组(n=43) 33 10 3.55±1.32 26.55±5.33

字2/t值 0.0000 0.3820 0.1704

P值 1.0000 0.7034 0.8651

1.2 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实施护理:主要包括实行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干预[3]。

1.2.2 早期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以下早期干预措施和方法:(1)当新生儿黄疸出现之后,应嘱咐产妇或亲人让婴儿晒太阳,来消退黄疸,与此同时,还应观察婴儿的大小便,若有问题,及时制定治疗方案;(2)反复评估,尤其重视喂养这一方面,应采用科学、适宜的喂养方式;(3)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正确的游泳、抚触、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以及喂养方法等;(4)为产妇及家人进行演示、讲解,并发放图片资料,其内容包括科学的育儿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康复指导、饮食指导以及卫生指导等。同时,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若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则应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其甘油灌肠;可进行适度的光照来消退黄疸[4]。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2)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测定。测定的部位均选择在新生儿前额正中右眉上方0.5~1 cm处。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工具均为PEMS 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不同时间的黄疸指数比较

干预后1 d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2、3、4、5 d,常规干预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显著高于早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比较,早期干预组患儿的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h

组别 第1次排便时间 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

早期干预组(n=43) 5.27±1.71 28.34±1.11

常规干预组(n=43) 18.77±3.22 60.43±2.33

t值 24.2809 81.5332

P值 0.0000 0.0000

3 讨论

在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影响[5]。所以,对于医学领域而言,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既往文献[5]研究和报道结果证实:早期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指数,从而有效的消退患儿的黄疸,并且相关临床护理操作方式极为简单,并无任何不良反应,效果极为显著,值得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来说,胎便当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是正常新生儿的10倍。如果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那么则会增加患儿的胆红素,从而出现黄疸。早期干预组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让新生儿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蛋白与充足的营养,快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排出胎便。据相关临床研究和调查研究显示:与常规干预组相比,早期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出胎便及胎便转黄的时间更早,(P

进一步总结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后,发现,新生儿可通过游泳来消退黄疸。水温有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加速胎便的排出、促进新生儿肠胃蠕动[8],增加其食欲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指数。

篇10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复苏  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紧急状态,需要紧急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目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可引起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快速有效的复苏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对降低围产期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由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进行了20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抢救和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11例,女9例。胎龄小于37周者4例,37周到42周者12例,大于42周者4例。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者5例,2500g~3000g者13例,4000g者2例。其中剖宫产10例,顺产或会阴侧切助产7例,臂抽产3例。20例均有窒息史,新生儿窒息按缺氧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轻度窒息8例(Apgar氏评分4~7分),重度窒息12例(Apgar氏评分0~3分)。住院天数共120天;平均住院天数6天。

        1.2临床表现  除有缺氧、窒息症状外,主要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惊厥,面色青灰或紫绀、尖叫、烦躁,肌张力增强或减弱、呕吐。20例中12例重度窒息经过复苏抢救成功治愈8例,死亡4例(包括1例呼吸衰竭,1例吸入性肺炎,1例颅内出血和1例肺不张)。

        2  治疗方法 

对20例新生儿窒息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严防窒息再次发生极为重要。20例患儿均经过吸痰、复苏囊复苏、吸氧抢救治疗,其中12例经脐静脉给药,8例经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复苏囊复苏、吸氧、保暖很重要。

        2.1先吸净口、咽、喉、鼻腔粘液、置保暖台上。

        2.2Apgar氏评分差及疑有胎粪吸入者,应插管吸痰,未将呼吸道清除干净前,不得刺激呼吸,必要时给氧吸入。

        2.3呼吸抑制,心率慢,肌肉松弛先给碳酸氢钠或呼吸兴奋剂,由脐静脉开放给药。

        2.4心率低于80次/分者可作心外按摩,无好转时给肾上腺素,按新生儿体重给不同剂量皮下注射。

        2.5 心率大于100次/分,皮肤转好后要注意能量的补充,预防感染和颅内出血及防治脑水肿。其次脐静脉给药过程保持脐静通畅,掌握药物浓度剂量,缓慢推注。

  3  护理措施

        3.1保暖  保暖是护理工作中首先解决的问题。除给足够热量与水份外,要注意室内的环境温度,暖箱温度,一般可根据患儿病情调至30~32℃之间,要注意皮肤颜色,末梢循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