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正如当今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一样,当今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化.如何积极的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形势;如何提高自我能力素质以不断发展自我,是我们立身处世所必须面临和回答的一个问题.而做为一名军校学员,如何培养自身军人涵养,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则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部队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部队各项改革也势在必行,社会思潮对部队管理的冲击等一系列问题,决定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刻不容缓的.
当前,军事院校为提高学员全面素质,满足基层任职需求,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对学员军事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要求.做为军事院校,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但做为军校学员,能否在思想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这些意图呢?今日的学员就是明日的干部,要走出这个思想误区,学员同志们必须澄清以下三对基本矛盾:
一,基层管理环境复杂化与学员思想认识单一化之间的矛盾.部分学员认为管理就是以命令的形式传答上级指示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孰不知,学员不仅要做好上下级之间的“传球手”,更应该做好“扣球手”;不仅仅要传答命令指示,更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确保部队安全的基础上,圆满的完成各项任务.当前,基层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化,如社会思潮对士兵思想的冲击,社会的开放性﹑多彩性与部队的保守性和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部队管理的底线.部队传统的管理方法的滞后性日益暴露.因此,当前基层的管理环境对基层指挥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管理环境要求基层管理员不仅能够敢说敢讲,还要会说会讲,不仅能够敢抓敢管,还要会抓会管;不仅能够做好命令指示的“传球手”,更应当做好创造性出色完成任务的“扣球手”.
二,学院学历教育的针对性与基层管理指挥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学院教学主要针对“文化基础课”与“基础训练课”展开的,旨在使学员“内修涵养,外修武功”.但基层的管理指挥却要求学员不仅仅能够军事过硬和思想文化合格.因为基层管理涉及安全﹑训练﹑执勤﹑思想教育等一系列内容,具有较为宽泛的普遍性.这就要求学员不仅能够会训练,更应当会讲评;不仅能够懂安全,更应当会抓安全;不仅能够表扬批评,更应当把握表扬批评的尺度,学习表扬批评的艺术.因此,基层管理指挥的普遍性要求学员能力素质全面提升,而不是畸形发展.
三,学院教学内容更新的滞后性与基层环境更新的前沿性之间的矛盾.这里所说的更新主要是指基层执勤环境的更新,基层执勤是有开放性的特征,有些执勤目标面向社会,因此执勤方案也会根据执勤方案的不同做必要的修定,而学院的执勤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固定性,即便是更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学员在学习期间能够预见性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多思考如何根据执勤环境制定执勤方案,进行执勤编组,如何预防执勤事故的发生,防止执勤人员思想麻痹和腐化等问题.因此,学员应多侧重性地了解和学习执勤有关的知识.
了解上述三对基本矛盾后,学员应该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然而,做为军校学员,如何积极的适应学院的教学举措,如何真正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呢?
首先,学员应当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学员应当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和定位自己,“今日的学员,就是明日的干部”﹑“干部在这里开始,将军在这里起步”.要求严格,但还要将自己与普通战士等同,因为做为战士,考虑的是如何站好一班哨,而做为学员,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组好一班勤,如何圆满的完成执勤任务;思想活跃,但不要将自己与地方大学生混为一谈.这里的思想活跃,指思想不保守,能够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思考如何在部队的传统的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做为学员,思想开放自由但要自持,释放自我但不要过于放纵.学员在面对自己的明天时,应当认识到自己将成为一名警官,但不大喜,而要多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当想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基层复杂的管理环境时,但不大悲,而是要多思考如何提高自己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员才真正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从而真正做到自己内在涵养上得以提升,外在素质上得以提高,最终使自己适应基层.
其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吃苦意识.入伍前,我们都想过要在部队建功立业,都有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想和抱负.入伍后,当我们面对眼前大片的橄榄绿时,当我们走在“直线加方块”的队伍里时,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都感到茫然,仿佛迷失了自我,心中的雄心抱负也逐渐消退.因为入伍后我们面对的是紧张的生活节奏,艰苦的学习训练,和单调的生活制度.上述困顿的想法,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在我们当兵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过,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做为一名普通的战士,若产生上述困惑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可是,做为一名军校学员,一名未来的干部,我们也产生上述想法,那么,就不得不令人费解,因为,我们下到基层之后,是要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解决诸如上述的问题的.所以说,做为未来的指挥员,我们是绝对不能够有上述的困惑的.要走出这个思想误区,我们应当超脱稚气,用成熟的眼光去面对苦与累.现在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收获.面对眼前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训练任务,不要感到困惑,更不要抵触,而应当把它当成一种必要,把它当做一种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抓紧时间充实自我,锻造自我.
从根本上讲,做为军校学员,应当多培养自己的军人内涵和干部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树立“军人本应吃苦,干部应会管理”的思想,进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训练,最终圆满的完成学业,做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
篇2
【关键词】 网络 智慧校园 建设
引言:所谓的智慧校园,使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园信息的交互,为师生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保证学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建设主要是应用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这些技术将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的模式,有利于校园的稳定发展。
一、云计算技术
1.1内涵
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在各大校园网络中被广泛运用。如今校园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传递的速度很慢。云计算能完善校园的信息化系统,存储大量数据,使各个部门的人掌握信息,制定利于校园发展的相关计划。云计算的基本应用服务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基础设施;第二是基础设施服务;第三是平台服务;第四是应用服务[1]。
1.2云计算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首先,云计算技术可以降低校园的维护费。云计算本身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上也没有过高要求。在日常维护的过程中,云计算的供应商定期对网络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基本不需要学校增派人手,从而节省了学校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其次,云计算技术可以提高校园网络的可靠性。云计算技术具有精确的优势,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的出错率,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如果服务器出现问题,学校网络瘫痪,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将难以为继。但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校园网之后,可以快速恢复数据,使校园网络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2]。
再次,云计算技术可以扩展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应用云计算可以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各部门把校园的有关数据放在“云”计算机中,可以互通有无,扩展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最后,云计算技术可以完善智慧校园多媒体教学的系统。云计算技术可以将多媒体设备和其他遥控设备连接起来,优化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以云计算作为基础,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手持移动终端进行具体操作,如播放课件、选择素材等等,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
二、物联网技术
2.1内涵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2.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首先,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校园一卡通上。校园一卡通集消费、签到、考勤于一身,有利于便捷师生的生活。同时,物联网可以通过短信方式提醒用户账户信息、图书借阅情况、消费记录等等,让校园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
其次,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多媒体教室中。智慧校园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掌握教室的使用情况、教师的课堂情况,还能对教室的使用状态进行查询。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并为多媒体教室提供了音响、投影机等设备。应用物联网,一方面可以使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正常运作,顺利地播放媒体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使这些设备和无线网络连接,丰富课堂内容。
再次,物联网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智慧图书馆中。图书馆作为学生收集资料的场所,急需进行智慧化管理,满足学生的阅览需求。图书馆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后,可以实现无人工服务,优化校园的人力资源配置[3]。当前许多图书馆都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RFID书籍归架车来对书籍进行管理,这种技术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将书籍放在归架车上,通过内部阅读器,归架车可以感知到书内存储的RFID信息。第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查询书籍时,可以将信息传达给归架车,获取书籍的目标位置。第三,学生还书后,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按照屏幕上的指示合理摆放书籍。将RFID应用于图书馆中,可以有效提升工作人T的效率。
结论:我国网络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从数字校园过渡到智慧校园的模式。在过渡过程中,网络技术十分关键,高校只有把握网络技术的内涵,将其科学地应用于智慧校园建设之中,才能推动校园的长足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营造;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15-02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Cultural Horizon――A Case of Jiamusi University
Liang Yinghui et al.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The campus cultural landscape in university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ducating function. Be aimed at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i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Jiamusi University,it discussed how to reflect the culture of the campus landscape unique taste and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and explored concrete expression of the campus landscape in cultural horizon.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Landscape construction;Culture
大学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产物[1]。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思想、教育、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设施,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接受教育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空间和浓郁的文化与学术氛围[2]。大学校园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文化视域下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为师生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与研究环境;二是为城市景观增加一抹亮色,成为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窗口。随着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建设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尤为重要。本文以佳木斯大学第一学区的景观营造为例,阐明文化视域下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环境特征
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迄今为止,大学文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还没有被众多学者认同的统一概念。在海峡两岸跨世纪的大学文化发展研讨会上,众多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由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3]。北京大学教授赵存生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由历届师生创造和传承的精神结果和物质结果的总和”;“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以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为内容,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历史的筛选、积淀及承前启后的过程,达到传承和创新的结果”[4]。清华大学教授方惠坚认为:大学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大学的理念、历史、传统、精神、特色、校风、学风、环境及校园风貌[4]。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包含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方式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显性样式,而人文景观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则是大学文化中的隐性样式[5]。总之,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生活与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1.2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特征包括教育性、象征性、独特性、历史性、聚焦性、美观性及参与性。每个大学都具有其地理、历史、人文的独特性,其艺术与文化的景观构建应当强调不同的特质。大学校园为师生所共有,校园文化景观环境亦应重视人的参与,使文化艺术不仅蕴含于静态的作品本身,还能经由活动的历程,激发师生的情感以及对学校的隶属感与认同感。
2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大学校园景观是由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的物质景观及文化、行为、心理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状态的综合反映[6]。美好的校园景观环境应该充分体现文化和地域特色,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空间。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6]。(下转136页)(上接115页)因此,美好的景观应该带给人们美好的文化体验。佳木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形成校园景观独特的文化魅力,力求创造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和谐的空间境域,主要通过植物、建筑、景观小品等充分表达。
2.1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属于软质景观的范畴,具有不同于其它景观要素的独特之处。首先它具有生命,是最生动、最活泼的要素;其次植物形态特征丰富,不同的植物表现为各异的形态。校园内有高大挺拔的乔木,如旱柳(Salix matsudan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等,也有低矮浓密的灌木和地被,如锦带花(Weigela florida cv. Red Prince)、小叶丁香(Sytinga microphylla)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表现出多样的形态和色彩,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变化。在校园景观中,利用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创造出充满意境的校园植物景观。如佳大主楼后的杏树林(佳木斯市市花)营造出杏花满园、香气四溢的景色,伴着树下的朗朗读书声为无数佳大学子留下深刻印象。
2.2 建筑 建筑是无声的诗,也是有形的画[7],在构建校园文化景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筑或追求艺术的精美、空间的优雅和整体的和谐,或熔铸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体现出功能与美学的奇妙交融。佳木斯大学校园内的建筑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主楼、图书馆等建筑的造型似一本翻开的书,邀请大家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并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佳大的标志性建筑,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2.3 景观小品 校园内的雕塑、景石、喷泉、花架、亭子等景观小品都具有丰富校园景观的作用,同时还充分反映其文化内涵。雕塑作为独立的景观环境艺术品,强调的是其形式和精神内涵,注重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场所空间的控制。体育中心广场的雕塑具有独特的造型及深刻的寓意,寓意着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医学解剖馆前设置李时珍雕塑,不仅点缀环境,还具有独特的寓意。中心花园中刻有“砥砺”的景石时刻激励学生坚忍不拔、完善自我、砥砺前行。各学院楼前草坪上刻有文字的置石,不仅起到了丰富景观环境的作用,还传达着学院的文化、精神与风貌。
3 小结
大学文化是经过自身的努力、历史的积淀与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校园景观应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体现独特的文化品味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佳木斯大学校园中的景观设计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景观设计之中,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良好的育人品质。同时,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景观环境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构建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4):8-10.
[2]杨雪,葛佩琳,段渊古.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 174-1 177.
[3]肖杏烟.大学城制度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教育导刊,2008(6):10-13.
[4]赵存生,方惠坚,郑惠坚.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J].中国图书评论,2002(11):14-19.
[5]赵全儒.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空间营造[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2):49-52.
篇4
【关键词】数字校园;一卡通;需求分析
1 数字校园的内涵与特点
数字校园是一种充分优化利用数字资源的虚拟教育环境,它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基础,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对教研、管理、技术及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用户通过数字校园可以快速获得自己需求的信息。学校信息化建设基于数字校园的“层次化、整体”的观点实施,可以合理的组织和分类校园网信息,方便管理人员科学、规范管理并信息,从而构建通畅的师生网上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实现从校园基础环境、教学教辅资源到教学、管理及服务等各类应用的全部数字化,构建一个在传统校园基础上的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时空维度,提升学校整体运行效率,扩展学校业务功能,实现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学校可以大为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打造出一所超越时空的虚拟大学。
数字化校园就是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和智能化的用户终端,三者有机的结合。数字校园整体架构,自底向上分为基础技术平台、应用平台、应用组件、业务系统和门户层共五层。操作系统、虚拟软件、中间件、数据库等构成基础技术平台,这是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为应用组件以及业务的开发提供服务;为支持系统的功能重构与功能扩展,分析、抽象一些业务,形成应用组件;应用组件与应用平台共同构建业务系统;门户为用户提供单点登录及个性化应用,方便用户的使用。
2 一卡通系统与数字校园的关系
“校园一卡通”即在学校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校园卡来完成,这种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消费管理模式,高效、方便、安全。
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必须服从于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个基础平台和应用领域,是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具有学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功能。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已经进入全面规划和实施阶段,一卡通系统结合统一身份认证、人事、学工等信息系统进行建设。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使一卡通系统成为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一卡通系统不仅仅是消费系统,还具备身份识别功能和管理功能,与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建立独立统一的用户身份信息库,为与其它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打好基础。因此,一卡通系统不仅包括一卡通系统的基本建设内容,还应包括与一卡通密切相关的全校统一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以学校数据资源与交换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应用环境集成系统、基于Web Service技术规范实现的全校资源个性化门户系统、标准三层架构的学校管理应用系统、主要基于Web Service技术规范实现的第三方系统的连接接口。
3 一卡通系统建设目标
建设一卡通系统,应达成以下几个目标。
(1)形成统一管理信息平台,促进教育信息的标准化,构建起学校优良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在校内进一步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管理集中化。
(2)在全校实现统一的电子支付和费用收缴管理,彻底解决校内各类费用收缴难、管理乱的问题。
(3)借助一卡通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整合和带动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各管理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辅助科学决策,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4)促进学校网络应用基础平台的建设,逐步完成校内应用系统体系结构升级。
4 一卡通系统建设原则
4.1 统一数据标准
遵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学校需求为目标,统一信息规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构建一卡通的运行平台。提供标准的接口套件,满足校园原有的MIS系统和扩展应用系统的对接整合,如教务系统、图书系统、财务系统等。
4.2 提高效率
全面整合和优化业务流、数据流;提高办公质量,减少管理复杂度,规范办公流程,保护原有投资。
4.3 开放性和自主扩展性
模块化结构设计,为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提供相应个性化服务功能;系统源代码、数据库结构、通讯接口、密钥系统和卡结构支持学校自主采购扩展软件、机具和卡片。
5 系统需求分析
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使全校所有师生员工每人持一张校园卡,这张校园卡取代以前的各种证件(包括学生证、工作证、借书证、医疗证、出入证等)全部或部分功能,并与银行卡实现自助圈存。师生员工在学校各处出入、办事、活动和消费均只凭这校园卡便可进行,最终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同时带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信息化、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最根本的需求是“信息共享、集中控制”,因此系统的设计不应是各单个功能的简单组合,从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数据传输安全、各类管理系统接口、异常处理等软件总体设计思路的技术实现考虑,使各管理系统,各读卡终端设备综合性能的智能化达到最佳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应考虑学校统一的人员、教学、科研等基本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校园卡作为个人身份ID,通过“校园一卡通”实现校园内信息充分共享,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系统软、硬件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学校需求的变化,其系统扩充和升级的方便性和灵活性,提供标准、通用的信息接口,并能与原有各部门的管理系统相兼容,还需考虑可能与各校本部的“一卡通”系统友好相接,可确保用户投资的长期效益,避免资源重复投资。
系统必须基于校园网运行,使之成为覆盖全校范围的网上应用系统;为提高系统安全性,应在校园网上划出专供其运行的虚拟专用网VLAN,并采用完善的安全技术,通过网络实现跨校区互连,在校园网上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
系统实现校园卡和银行金融卡相结合,实现各种校内外消费,实现校内身份认证,实现校内信息查询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个人身份认证,学生、教职员工的基本信息查询等。
6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学校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和奋斗目标,以一卡通系统为纽带促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志强.一卡通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4):183-184.
篇5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004-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ystem has entered the era of big data, big data as a new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oud-based computing, networking and wisdom campu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sdom campus,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the wisdom of the campus,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wisdom campus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wisdom campus overall design. Finally, the construction steps wisdom campu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niversity wisdom campu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
Key word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wisdom camp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年 “智慧地球”的概念被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成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的重点。在新技术应用的高校,智慧的概念已经渗入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智慧校园正是高校信息化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外诸多高校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1 智慧校园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从电子校园、数字化校园逐步迈向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运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校园的时空限制,把校园里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为一个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实现对环境全面感知、网络互联互通和师生个性化服务,从而对学校的正常运作、教学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支撑。
智慧校园有3个核心特征:①提供一个感知环境和云服务平台,为师生和管理部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②将学校管理和学生生活各个领域的数据,经过统一接口进行数据处理,汇聚于云端的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互联和协作;③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界提供一个交流接口。
2 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SOA、数据挖掘等技术。
要进行统一认证、数据中心、各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借助数据中心以及集成共享平台,将物联网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实现高校学习、教学、管理工作和学校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有:
1)搭建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在原有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形成信息规范体系,将各类管理系统加以集成,搭建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同步交换,促进校园信息资源共享。
2)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简化用户访问校园的过程,将用户和访问权限统一进行集中管理,用户只需通过一次身份认证就可访问具有权限的所有资源,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提升智慧校园的访问体验。
3)实现一站式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智慧校园涉及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智慧校园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各业务系统融合,形成一站式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师生,辅助学校决策。
4)更好地服务移动智慧校园。通过移动终端,师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实时处理信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管理上,提高了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效率,保证实时沟通。
5)保证安全性。智慧校园的安全设计指软硬件运行环境、安全体系、规划管理等方面,包含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安全体系设计。
3 智慧校园的设计
智慧校园基于现有数字校园,增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所需基础设备作为后台保障。在应用支撑层中,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对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这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深层次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基础。智慧校园通过对高校各业务系统的整合与开发,实现校园门户、移动智慧校园、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应用呈现。智慧校园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
3.1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用于对各类活动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并按照数据规范对数据进行简单封装和处理,实现对校园内学生个体的活动状态、学习与生活环境以及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感知,为智慧校园提供海量数据。
3.2 传输层
传输层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无线局域网、互联网和各类移动服务网络, 将感知层处理的数据汇聚并向上传输。
3.3 大数据层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其核心是大数据层,大数据层是智慧校园各部分连接以及各种信息汇聚的枢纽,提供数据方面的保障。包含信息收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存储与计算平台、数据分析处理应用平台。
3.4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教学、管理、服务等校园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利用各类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数据继承、服务和处理,支持最终的分析、决策和结果呈现。在应用层建设中,重点进行4类应用系统的建设。
3.4.1 教学服务类系统
1)网络教学系统:为教师提供在线教学资料管理、远程辅导、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服务,为学生提供资料下载、作业提交等服务。
2)教务系统:进行课程安排和查询、日常出勤查询和统计、成绩录入和查询等功能。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学生的请假和审批流程纳入实时数据传递流中,利用自动点名模块,简化点名过程,为统计学生出勤情况和学生日常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图书借阅系统:提供在线图书查询、借阅、归还、文献检索等常规功能,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向用户有针对性地推送新书及各类信息。
3.4.2 校务管理系统
1)综合办公平台:对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财产、物品、事务四类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生成基本数据,为决策支持和教育查询等服务。
2)教学评价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日常课程教学和各类辅导活动,由相关活动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及活动本身进行评价。
3)招生就业管理平台:本平台涵盖了招生管理、学生实习和就业推荐各个环节,并为后续实习和就业工作提供数据,借助云平台实时汇聚最新的学生就业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推送到使用者的移动设备端,实现信息的高效流转。
3.4.3 校园文化系统
1)校园导览系统:通过在校园各方位部署传感器,为用户提供关键建筑的地理位置及设施信息,帮助用户准确到达目的地。
2)社团管理平台:将校内社团的各类活动信息和交互信息纳入智慧校园建设范畴,为校园舆情监控提供有力保障。
3)校友交流平台:校友资源是高校可拓展、可依赖的办学资源和就业资源,应通过不断丰富校友信息,将校友交流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情感建设工程,从而达到开展创业教育、开发校友资源的目的。
3.4.4 公共服务类系统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于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授权机制,让用户使用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使用校园网络上所有授权使用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各种应用系统无缝接入和集成。
2)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对教学楼和行政楼等各类设备进行智能管理,实现智能化照明控制、水电使用监测、能耗额定管理等服务,实现节能校园的建设目标。
3)公共服务查询平台:各类用户可通过统一查询入口查询各类服务,如学生可查询公选课的开设情况、一卡通账户余额等。
4)智能安防系统:结合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射频识别、遥感等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环境,通过云服务对感知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及时进行提示或报警。
4 智慧校园的建设步骤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目标,拟分步实施并推进整体计划。
4.1 总体规划及基础信息设施建设
前期先对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完成传输层的建设,明确智慧校园建设方向,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理顺高校信息化发展机制,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
4.2 数据中心与应用系统的建设
本阶段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阶段。部署部分感知层热点,完成感知层建设目标。重点完成智能楼宇、数据中心、节能监控等基础设施项目。
校园云数据中心作为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工程,由学校信息中心承担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结合智慧校园的感知层和应用层建设,强化信息编码与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感知层和应用层数据的共享和管理,并加快信息中心建设。
应用层建设,主要面向各类使用者提供教学管理、科研支撑、校园文化和公共服务几类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4.3 智慧化服务建设与应用优化
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重点完成智慧管理、个和决策支持类建设项目,实现校园区域的感知层建设,实现高校信息服务的智慧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不断调整、持续优化,使智慧校园切实为提高教学、管理、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细花.“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D].湖南:湖南大学,2014.
[2] 全增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4.
篇6
一、“智慧教育”办学特色的实施背景
“智慧教育”是学校顺应教育改革趋势而提出的个性化发展主题。纵观当今国内基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已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所谓“特色学校”,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学校, 而“个性化发展”又是其根本。
一方面,“智慧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创建特色学校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贯彻和落实。学校在梳理办学传统脉络的基础上,将“智慧”作为发展的主题,意在创办“智慧”的校园,培养“智慧教师”和“智慧家长”,共同携手培育个性化发展的“智慧学生”。
另一方面,“智慧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众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教育发展由数量发展转向内涵提高的新阶段,学校要加大个性化、优质化的特色建设力度。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昌岗中路小学才选择通过“智慧教育”培育“智慧”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二、“智慧教育”办学特色的内涵诠释
1.“智慧教育”的解读
说文解字中对“智”做如此解释:从白从亏从知,即追求光明,不满不盈,识者觉也;而“慧”字从心,是智慧在心的体现。田慧生教授在其“智慧”理论研究中指出:“智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R、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付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系统的综合能力。”这为学校开展“智慧教育”带来了启发。学校开展的“智慧教育”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广泛、丰富的学习、体验、感悟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内省和改善心智结构,在学习和生活中采取“适时、适地”的方式获得“个性化”发展,并能帮助他人及社会进步的教育。
2.办学理念:智慧育人,育智慧人
所谓“智慧育人,育智慧人”,即学校运用智慧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培养智慧的学生。其中,“智慧育人”是育人手段和方法,“育智慧人”是育人目标和方向。学校通过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家长的教育智慧,共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智慧的学生。
3.育人特色:慧心、慧眼、慧行
培养学生的“慧心、慧眼、慧行”,是学校围绕“智慧教育”而提出的育人特色。其中,“慧心”表现为“用心感受真善美”,是指向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情感的健全;“慧眼”表现为“善于观察天地人”,是指向学生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发展;“慧行”表现为“走好人生每一步”,是指向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慧心、慧眼、慧行”是培养“智慧”之才的重要元素,三者间由内至外层层递进,缺一不可,互相作用。
三、“智慧教育”办学特色的实践和探索
1.管理追求“睿智”
“智慧教育”的实施,首先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对学校的办学目标有深入思考。学校确定了“智慧教育”的办学特色,鲜明地提出了“创建智慧校园,创造幸福人生”的办学目标,倡导“智慧育人,育智慧人”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班子围绕“智慧教育”特色文化,秉承“睿智管理”的理念,整体谋划学校发展。
学校构建开放办学的格局,充分挖掘地缘优势,与周边十多个单位建立共建关系,成为学生们“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校与附近的海珠棋院、海珠区少年宫等单位合作,让高水平的师资“走进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同时,学校和社区、家长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为“智慧教育”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学校领导班子善于把握发展契机,促使学校跨越式发展。为了让两个校区的师生和家长在文化上有一个逐步认同和融合的过程,学校通过多元校本培训,制订了分层培养计划,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通过完善师德建设和科研培训制度,从师德、师能两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了教师在工作、文化上的快速融合。
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的一个主要思路。为了培养“智慧家长”,学校努力办好家长学校,组建家长义工会,不断创新家长学校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使家长们逐步成为“智慧型家长”,成为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德育重在“慧心”
一是树立科学的大德育观,将德育工作作为培养智慧学生的重要内容。学校提出“慧心德育”理念,对“智慧学生”实行“慧心、慧眼、慧行”的评价标准。“慧心德育”以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体验感悟为途径,以智慧之星争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德性、悟性,不断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立足善心培养。先后与省内外的四所小学开展长期的 “手拉手”活动,为贫困学生捐赠学习和生活用品,为留守儿童和山区学生开展捐献压岁钱活动;逢年过节都去慰问周边社区特困家庭的学生,到敬老院探访老人,用爱心和善良温暖他人。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体育、艺术、科技节,成为学生学习才干、展现才艺的舞台;不断创新读书活动、廉洁修身活动、走进社区实践活动、雏鹰争章活动,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学校编写的《“智慧之星”雏鹰争章手册》,设计有“慧心”“慧眼”和“慧行”三大类别的雏鹰奖章各11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德育组开发了《智慧城寻宝之旅》读书手册,《廉洁修身》校本教材和《走进社区教师指导手册》,使德育活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
二是不断拓展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把社区变为学生体验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每年聘请几十名校外辅导员,还有五百多名家长报名加入义工队伍。这些辅导员和家长义工协助学校组织各种校内重大活动和手拉手活动,为特色小社团担任辅导工作,参与编辑育儿心得“哺育集”,参与学校办学规划的论证和后勤服务单位的招标,成为学校工作的坚强后盾。
3.构建“智慧课程”
特色课程的体系建设是学校打造“智慧教育”特色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智慧课程”的体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慧心、慧眼、慧行”的培养目标。
“慧心”是要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社会,用心感受自然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同情心、敬畏心和友爱心,与自我、自然和社会友好共处。“慧心”课程主要包括以校本教材《廉洁修身》为主的修身教育、以职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立志教育和以心灵成长为主要内容的爱心教育。
“慧眼”是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天、地、人,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慧眼”课程包括以校外考察为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自然的认知的课程;以科技、艺术体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以环境熏陶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
“慧行”是要教会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培养他们把握好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能力。“慧行”课程包括指向培养学生智慧学习的内容、指向智慧生活的内容和智慧交往的内容。
4.实施“巧智教学”
在“智慧教育”特色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在教学中推行“巧智教学”理念,开展“‘巧智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促使学生巧学、会学,善于探索和发现,提升学习智慧。
学校提出的“巧智教学”包含人文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四性”教学是教师们教学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人文性”要求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文体验,用“育智慧人”的高度设计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品格、德性及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慧心”。“开放性”要求教学走出课堂,把生活中鲜活的材料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添“慧眼”。“生成性”要求教师亦师亦友,其教学时机与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实现“慧行”。“发展性”要求教师着眼未来,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5.建设“慧美校园”
“慧美校园”是指学校智慧地为师生创造的美好环境,它构建了一整套智慧校园系统,即智慧校园管理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录播系统等,为学校现代化管理提供了保障,成为“慧美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7
【关键词】民族舞蹈;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4-01
一、民族舞蹈简述
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经历漫长的岁月,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产生了千万种内容、形式、韵律、动作、风格各异的民族舞蹈,表现本民族的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与愿望,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动作性等特点,其风格特征相对稳定。
二、推广的方法
(一)舞蹈人才的引进
在高校推广民族舞蹈必须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其次是民族舞蹈艺术特长生,在人才的引进方面需考虑以下几点:
1.特长性:舞蹈从职能方面可分为编导、表演、教育、史论等方面,我国56个民族,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学校在引进人时则要考虑需要哪方面特长的人才,以免造成人才资源的重复。
2.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引进师资和特长生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两个重要因素,因为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舞蹈人才将给学校带来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繁荣校园文化极为有利。
3.性别性:提到舞蹈,很多人思想观念里想到的便是女生的事,其实男生的民族舞蹈同样具有舞蹈艺术的魅力,目前在校园民族舞蹈的推广中,女生数量要比男生多,有的学校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甚至于找个男生舞蹈都困难,这样不利于在校园推广民族舞蹈。学校在招收特长生时,应当考虑招收一定数量的男生,以带动校园内更多男生参与学习和推广民族舞蹈。
(二)开设民族舞蹈公修课
开设民族舞蹈公选课是高校推广和普及民族舞蹈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可以吸引来自各学院(系)喜欢和热爱民族舞蹈的学生,在课堂里普及舞蹈知识,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通过学习,一方面学生能获得学分,另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同学提供平台,交流学习、相互促进,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舞蹈学习氛围。
(三)加强民族舞蹈社团的建设
大学生艺术团体承担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高校艺术教育课堂的延伸,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民族舞蹈社团则是在校园文化建设里,民族舞蹈的普及和推广中最重要的环节,对民族舞蹈在高校里传承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在社团的建设管理中,从选人、日常的排练、场地、教师的指导、演出、目标等应当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另外可以积极组织社团与校外地方歌舞团体交流学习,以完善管理体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四)创编民族舞蹈健身操在校园推广
民族舞蹈的普及和推广,可以换一种新的方式在校园推广,就是把民族舞蹈创编成健身操,以做课间操的形式在校园里普及,这样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使民族舞蹈在校园得以广泛地推广。
三、在校园推广民族舞蹈的意义
(一)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发展振兴的基石,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推广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学习
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集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形成,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学习民族舞蹈要达到一定高度,须深入了解和学习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才能掌握其精髓,@样舞者在创作作品和表演时才具备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舞蹈才具生命力。高校是个大熔炉,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同学集聚,带来多样的民族文化在此汇集,以民族舞蹈社团为平台推广民族舞蹈,使各族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舞蹈文化融入了中国舞蹈文化,其有精华的元素,也有糟粕的成分,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歌舞失去了兴趣,甚至于对自己民族的歌舞、服饰,有自惭形秽的心理,觉得穿自己民族的服装,跳本民族的舞蹈害羞,这样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在高校推广民族舞蹈,学习民族文化,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民族舞蹈的美,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增强各族同学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匾额文化 教化功能 装饰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类人群,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内容结构上,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与行为文化三种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因素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制度与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表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在当代文化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各高校顺应时展的规律,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其发展态势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鲜明的时代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是对于一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通常情况下文化与政治的发展程度是一致的,而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的文化传承,并不断发展,对于外来文化及其他社会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同时将高校自身的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地传播到社会,进而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体现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高校的使命与教育教学任务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具备创新性,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继承中实现必要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障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二、以匾额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构建途径
(一)以匾额的教化功能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中国自古便有“文以载道”、“图以鉴世”的传统,因此,教化、宣扬是匾额的重要功能之一。匾额常被用来旌表功德节操、标榜良善美德,比如,孔庙大成殿中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分别题写的“万世师表”匾、“生民未有”匾与“与天地参”匾,推崇孔孟之道、宣扬儒家文化;河南康百万庄园中的“端节退让”匾、“谦受益”匾,鼓励正直清廉、褒奖谦虚谨慎。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系统中,遵循一定的办学思想和目标,通过全体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学校内所形成的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各种思想意识的校园文化的总和。在高校校园中展示具有宣扬、教化意义的匾额,通过潜层渗透,以化育而非训导的方式强化思想教育。将学校的人气、风气、人文传统以匾额的形式言简意赅地呈现,使师生在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方面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二)以匾额的装饰功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匾额不仅蕴含了文人骚客的艺术创作,还融合了制匾艺人的熟练技艺与辛勤劳动。这种结合了文人与匠人双重优势的技艺形式,将匾额之美发挥到极致。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匾额的评价:“眼前景,手中物,千古无人计及。”
现代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与高校建筑相得益彰的匾额装饰,不但可以发挥熏陶与美育的功能,而且可以起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会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因此,一所高校要持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必须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与校园建筑环境协调、适宜的匾额装饰,充分展现校园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深入挖掘高校的文化底蕴,走个性化创新建设之路,凸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个性与特色。
三、结语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在育人这一永恒的主题上,就是将古人所说的“道”与“器”有机地结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属于表层文化;精神文化是支柱,属于深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核心环节。
匾额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具有自身完整的文化内涵。将匾额的教化宣扬功能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题,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将其装饰美化功能应用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既体现出文化的传承,又具有创新意义。以匾额文化为载体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对个性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道德经》
编者按:“上善若水”,是道家的思想精髓,源自《道德经》的第八章。它是道家思想中最为深邃、广博的理念,在修身律己、齐家治国等方面均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有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水的润泽万物不争与学校育人的价值与方向相得益彰,真正的教育是水样无痕的,如水般的包容与灵动,润物无声,轻柔、舒适而又不露痕迹。基于这样的教育思考,学校匠心独运地将“上善若水”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凝练出“若水教育”的文化体系,将其运用到了校园管理、环境建设、课程创建之中,滋养、呵护着一个个生命的成长。
她就是北京市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在这方校园内,“若水教育”如水般澄澈,如水般灵动,如水般包容,如水般坚守,为每一位师生的血脉中注入了“上善若水”的精神力量,成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带着敬佩与景仰,笔者走进了这所学校,去解读“若水教育”的缘起和深厚内涵,去领略校园内最美的教育风景……
马坡第二小学是位于顺义城区北部的一所农村小学,南侧有奥运大道白马路,东临京密路,学校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目前学校服务马坡镇12个自然村及一些镇村企业。校园占地面积20237平方米,建筑面积5132平方米。目前有教职工52人,区级园丁新星、骨干教师9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5%,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约占67%。现有18个教学班, 604名学生,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其中非京籍学生占72.9%。
学生来自天南海北,生活起居和学习习惯大不相同。如何在生源复杂的情况下,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成为摆在马坡二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基于此点,学校联想到水的包容与汇聚特性,提出了“若水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多方力量与智慧的汇聚,最终构建出“若水教育”的理念体系。在“让学校成为师生喜欢、共进向善的精神家园”的办学目标引领下,树立以“培养灵动儒雅、健康自信的若水少年”的育人目标,灵动儒雅、乐学善思、自主探究的学风,润泽生命、乐业善教、尚学创新的教风,顺势而为、让师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风,全方位、多维度地助力每一位师生的个性成长。
顺势而为,管理文化的最高境界
崔树昆校长是马坡二小在改革新时期乘风破浪再谱新篇的领航者,他到校时间不足一年,却以独特的教育理念与个人魅力,带领学校实现了内涵发展。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让他明白,到一所学校担任管理者,绝不能摒弃学校原有的理念与特色,而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原有的优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思想,他深入探索“上善若水”的文化内涵,得出了“顺势而为”的管理理念。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只有合理地掌握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度’,努力将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文化育人的意识贯彻于管理之中,才能实现‘顺势而为’管理境界,使‘刚性’的制度绽放出了‘柔性’的人文的光辉”。崔树昆的一席话揭示了他对校园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建立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是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些重要决策、敏感话题,学校都以3.18、9.18民主日为契机,向教师广泛征求意见,依靠教师共议解决。如绩效工资方案、考勤制度、奖励政策、福利费使用等方面,学校都会采纳教师们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制定与完善。此外,学校还借助北师大专家团队智力支持,先后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生、家委会成员代表等,对学校管理、教学、德育、课外活动、课程设置、学校文化、后勤等多方面工作进行访谈调研。对问卷、访谈结果,科学分析,认真关注,并在反复与教师反馈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活动是文化再现的重要载体。学校用心设计每项活动,赋予它一种含义,让大家在活动中尽可能地传递快乐,传递温情,传递力量。组织暖人心的工会活动,让教师有归属感。组织全校教师参加踢毽、跳绳、趣味运动会;组织女教工瑜伽练习;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旱地冰球锻炼;组织教师去人民大会堂欣赏高雅音乐……其中,召开的“芬芳他人、幸福自己”庆教龄会,给每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不断成长进步。要求每位入职年轻教师撰写职业规划,拜师献课,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自今年开始,学校在六一儿童节为孩子们送上特别课堂,要求所有在当天任课的教师自主选择想和孩子一起度过课堂内容。孩子们可以将印象深刻的、享受到的快乐与体会记录下来。从反馈看,孩子们这一天过得很开心、很充实,有的了解了很多国家小朋友过儿童节的场景;有的和老师一起在做沙雕游戏,有的和老师在一起谈天说地……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们放下师道尊严,亲近孩子,发现孩子的可爱与闪光点。孩子们也在嬉戏中了解到教师有趣、有才的另一面。
家校协同是马坡二小德育研究的主题,学校开辟了育子经验集园地,传递着家校之间的温情,每年都会组织经典活动拉近家校之间“心”的距离。在中秋“圆梦家园”的家校协同现场会上,学校设计了本地、外地家庭共庆佳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寄相思、了解世界各地习俗,在趣味活动中感受亲情的美好。
精致自然,环境文化的最优设计
文化,对于学校、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清华前校长梅贻琦曾有言:“学校之大,乃谓有文化之谓也。”放眼名校,皆有其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在熏陶、浸染着数辈师生的心灵和思想,也使得学校成为世人景仰的文化圣地。环境文化以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作用。马坡二小又是以何种方式让环境文化体现“若水教育”的深厚内涵呢?将视角聚焦于精致自然的环境景象,最是美不胜收。
漫步马坡二小校园之内,随处可见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上善若水园内,假山石上“上善若水”的字样,时刻提示着师生追求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善行;绿树芳草间,幽幽池水旁,手持书卷的励志学子和嬉戏期间的鱼儿相映成趣;数十年树龄的白蜡树,是学校树中之宝,它的安静、干净、坚韧与二小人的追求相得益彰。温馨相伴园内,戏沙池里,常有师生们留下创意的足迹;一块一亩见方的小菜园,更是师生们体验耕种乐趣之地……这不仅仅是布局现代别致的建筑、花园式的校园和宜人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这里每位学生身上的那种好学向上、严肃活泼的态度和神情。
为了让“书”与孩子在校园中如影随形,时常带给他们阅读的冲动,学校室外配有立体书架、读书桌椅和读书长廊,让孩子们在课外时间随时有书可读;教室书格里放有学生们自选的图书,是每天中午、每周三下午一小时集中阅读的书籍;门口读书长廊处的橱窗中,“读书故事”“推荐书籍”“读书方法”等内容,随时对孩子们的阅读进行着启示。
学校尽力让“玩”随时可能,让一切设施、更多空间为孩子们成长服务,为孩子们所用,释放他们活泼的天性。楼两侧放置各类健身小器材,方便孩子课间随手可取,运动健身;配置18张乒乓球台,让孩子们课余时间体验国球的魅力;甬路东侧建有棋智园,十多张棋桌,十几类棋艺,常常吸引着孩子们乐居其中,在小小棋盘之上,激烈对抗,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在方寸宫格之间,灵思飞扬,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体会着伙伴对弈之趣。
校门口的橱窗里展示的是孩子们成长的身影;楼两侧展板上随时会有不同学生的精美书画作品展示;楼道内、洗手池旁、树木旁、专用教室内外,更是孩子们充满童趣与创意的空间。今年,学校为缓解教室空间小,在专用教室放置了储物柜,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涂鸦,把它变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建设不同风格的室内文化:教室、专用教室是师生们充满自的天地,学校只规定了一条原则,即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次作品在这里被展示。这里有师生们共同设计的班徽、班训、班级发展目标,不同时期的个性化的作品,有学生获得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和各具特色的板报。此外,学校还用心设计校徽,通过内涵文化的建构,营设出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彰显“上善若水”核心理念。校徽的波浪是“马”字的拼音首字母“M”变形,代表知识的海洋;涌起的水滴是“坡”字的拼音首字母“P”的变形,跃出水面代表师生不断求索、锐意进取、共同成长的象征。纯净的海洋蓝色是师生包容豁达、博大宽阔的美好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睿智的马坡二小人,通过外塑形象、内育精神,使校园成为了无声的诗、流动的画,营造了和谐愉悦的乐学氛围,默默地发挥着对师生心灵、精神和思想的熏染作用,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有情有意地做人,有滋有味地生活,有责有为地工作。
灵动儒雅,课程文化的最佳诠释
当今时代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又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学习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在马坡二小,国家课程规范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整合是其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近两年,学校在建立共识与调研的基础上,开设四类活动课程。一是全员参与的成长课程:阅读、国际电影、少先队课程、古诗文诵读考级课程;二是按年级推进的健体课程:一年级快乐健身舞、二年级中华武术、三年级人手一拍的乒乓球、四年级美式橄榄球、五年级篮球、六年级旱地冰球,这些课程很受孩子们欢迎;三是双向选择的社团课程:装饰画、书法、儿童画、种养殖、朗诵与表演、儿童舞、架子鼓、中国象棋、科技制作、葫芦丝等课程,这些课程能让教师因趣而教、学生因趣而学;四是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主要是龙舞、五虎棍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校将其作为传统文化课程传承与发扬。
为了给学生搭建高而坚的展示平台,学校以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为依托,实行班级轮换制度,让各班学生根据学校主题,自主选取讲述内容,自行完成主持与广播。这对师生很有挑战性,但是各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都能勇敢地走上这个舞台,得到了看似只有好学生才有的锻炼机会,涌现出了一批很有主持天赋的小主持人。
崔树昆认为,课程改革的重心在课堂。如果课堂没有发生变化,一切都是虚的。
为此,学校在课堂文化上下功夫,一是探究创建课堂文化。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在每一学科的每一节课上体现马坡二小的灵动课堂文化:有兴趣、有自主、有质疑、有生成。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践,涌现出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生教师”,不仅锻炼了执教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使课堂趣味盎然。
二是给教师自主空间,组织作业、教案的有效研讨与调研。学校尊重教师的意见:教案可以多种形式呈现,以课堂教学实效性为准,要能按年级段逐渐积累适合的有价值的学科教案。作业体现学科、孩子年龄特点,按单元呈现过程性作业,布置、批阅时要求能体现学生习惯培养、学习方法、过错知识的指导等。
三是借助专家团队,进行课堂有效研究。探讨什么样的课堂文化、课程文化才能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更有质量”,才是学校今后追求的目标。在校内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注意借助外力进行高效研究,多次聘请市、区内学科教研员和专家到校讲座、进行课堂指导与示范。
马坡二小的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场所,也是学校文化独特的呈现地与创生地。多姿多彩的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发展的丰厚土壤,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能,既发展了个性特长,又培养了团结、合作、进取等意志品质。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星光闪耀,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这里,有架子鼓击打时迸发出的冲天豪情,有挥墨泼毫时的一丝不苟,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
多年的春风化雨,辛勤耕耘,马坡二小收获了满园春光。学校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批文化建设示范校、区级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参加区运会连续三年蝉联小学普通校榜首;被评为市区级书香校园;少先大队被评为市级“千优带队”标兵校;被命名为全国乡村少年宫;被评为北京市交通安全管理先进单位;龙舞队参加农民春晚开幕式,参加全国少年宫民间艺术表演获金奖;获全国中学生龙狮锦标赛第二名;五虎棍参加民间花会表演获一等奖,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播出。
后记:临行前,崔树昆校长对我们谈及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他提出了“重视学校核心文化的体现”“关注师生文化自觉与自省”两点发展思路。的确,文化的根本在精神和行为,而非五彩缤纷的画面。如果游离于教育之外,就会成为死的东西。有了系统的办学理念之后,就要注重其在校园中的体现,在办学过程中把它转化为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师生有了文化自觉与自省,就像一粒种子找到了土地,就会不断地生长,最终扎根于师生血脉之中,化为一股精气神,默默濡染其成长。
相信马坡二小的未来,正如他所期待的一样,“文化底蕴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一般,生生不绝,磅礴而大气,对身在其中的人产生深远而悠长的影响”。
篇10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或促进教育改革,不仅是一种形式,还应该是一种信念,更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选择。现代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需要的是善于“做”而非善于“说”。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即做到“动手又动口”。
谈及教育技术装备是否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可以蝴蝶效应进行比喻。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空引起一场风暴,教育技术装备作为一只“蝴蝶”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下面以两个案例说明教育技术装备能够推动教育改革。
案例1:印度“墙上的洞”的实验。这是获联合国嘉奖的一个项目,一个慈悲的教授收集了很多旧电脑放在贫民区的街道里,并在一段路外的墙上挖一个洞,用网络连起来,远程开机,从此不进行管理。一年后,专家组对贫民窟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获取与应用能力等多个指标进行评测,其结果比一般学生强很多。
案例2:任何一个小孩拿到一部手机,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里能玩得比大人顺手。这说明,只要有技术、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因此从蝴蝶效应上可获得充分的信息说明技术装备能推动教育改革。
关于教育改革的方向,专家们有很多的理论,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有很多。其实,中国的教育改革很简单,只需要解决3个问题便足见成效。第一,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现在大部分的教育方式,还以教师讲为主,用其自认为比学生高明的观念和所谓的传道方式授课。改革就是要颠覆教师传统信念,变“君子动口不动手”为“动口与动手”并重。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蝴蝶效应的2个案例就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生动写照。如果学习方式改变了,那么教育改革就成功了。第三,改变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如果从这三方面能真正实现改革,那么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便指日可待。
教育技术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物理意义上的,二是作为教育意义上的。
(1)作为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指教育媒体,即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工具和系统技术。具体为:①传统教育媒体包括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语言实验系统;②现代教育媒体包括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和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或移动学习终端、卫星接收、网络及网络与学习终端设备组成的系统、手机及移动学习终端、无线宽带网络、广播音乐网络系统)。
(2)作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 ,以下定义是目前较为恰当的,即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定义突出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②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这一点正是教育技术装备目的、价值所在;③教育技术的三大范畴:“创造”“使用”以及“管理”,也就是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今天我们应有创造、有创新地进行装备、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名词指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即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如: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移动网络教室、多媒体艺术视听室、数字化录播专用教室、校园音响广播教学系统。
在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有一个定义,即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换句话说,即选择和实施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如为学校装备数字化理科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可概括为,选择科学的、实用的、适度领先的物质技术 ,并且通过恰当的、优化的、科学的形式组合 ,这就是教育技术装备。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方法,要从教育改革的“革新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这三个目标出发,为教育、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动力与支撑,这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和价值、职责所在。
下面通过案例阐释教育技术装备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一、以技术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1.美术实验室革新美术教育
美术设计实验室,以先进的计算机及软件组合成的网络技术进行装备,这样的实验室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是用手去绘画设计,而如今被数码数字技术所替代,事实证明其速度、质量和效果远超传统教学方式。
2.高中数学实验室推动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做作业训练”。我曾在任职教研室主任时进行调研,60%的学生最害怕、讨厌数学课,因为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的特点,学生理解困难。“新课改”将数学学科内容、观念进行调整,凸显生活数学、经济数学,使数学学科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打造的数学实验室,正在逐步改变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念,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学好数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基础。换句话说,以计算机、手持计算器、无线网络、数学软件与资源等组成“数学实验室”,以技术为主体进行实验,从本质上推动了数学教育的革新。
3.数字化地理实验室促进学习方式革新
地理学科,同样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由计算机、数字星球仪、GPS、无线网络、资源等组成,让技术成为学习的核心,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充满活力,改变传统“教师嘴巴讲、学生一动不动听”的模式。优秀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发展,推动学科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改变评价模式。
4.远程互动与视频技术等推动学习与教学革命
如今,谈及教育装备问题都离不开“现代化”和“信息化”这两个词,借用一位专家的“微视频”教育方式观点进行阐释。目前,微视频教学方式风靡全球,它基于一种远程的技术和短小精悍的录播模式,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远程学习模式中很受欢迎。其实,这是一种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方法,与南京东庐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类似,不同的是其利用远程与微视频技术将大师的教学与无数的人远程共享、互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方式被称为“智慧学习”,即大家熟知并推崇的“电子书包”项目。“电子书包”是一个有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项目,追求的是在课堂上能够产生远程互动、近距离互动,资源丰富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它产生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新型课堂。
这些技术引领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选择恰当的技术,使技术成为一种动力,教育装备界人士就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二、以形式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其实,形式很重要,例如出席专业场合需要西装革履,强调的就是一种形式,根据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就是体现形式的价值。虽然如此,但人们往往忽略形式。下面通过案例说明形式的强大力量,即教室革命。
我曾鼓励学校将实验室变成课堂,但很多学校都不肯做、不敢做。而北京十一中学(以下简称“十一中学”)却做到了,我在十一中学看到了我理想中的教室。十一中学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普通教室就是实验室,它解决了理科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常态化的融合问题。南京一所新建学校非常豪华,实验楼内建有20多个实验室,但整座大楼却给人阴森的感觉,学校师生都不愿意去,这就是形式带来的压力。十一学校实行“走班制”改革,实现了形式的突破,使改革得以实现。学校的课堂就在实验室中,教室两侧是实验器材、实验桌椅,中间是教室课桌椅,这样的形式迫使教师在这里上实验课并办公,这就是形式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形式的改革,“走班制”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这就是形式的革命。
图书馆装备与书香校园建设同样是一种形式的革命,是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都在尝试让教室成为阅览室。教室中配有书柜、报刊阅览架、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一来,现代的在线网络阅读、收集资料的方式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在一间普通教室里融为一体。南京市正推行“泛阅览室”书香校园模式,已成功实现上述模式。其实,中小学没必要建设超大的阅览室和豪华的藏书室,只需让学校的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特别是教室都成为阅览室的一部分就极具教育意义。
三、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案例
无论是形式革命还是技术推动,都不可截然分开或脱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南京市龙江小学智慧校园“三项工程”的展示阐述综合技术与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
智慧校园“三项工程”指“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以及“科技校园”。
1.书香校园
南京书香校园的目标是“处处有图书,处处可读书”,即要做到阅览室泛学校化。通过这一方式推动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专门建一间藏书室或阅览室。阅览室是学校图书馆的一部分,在此环节中将阅览室和藏书室的界限打破,使二者融合,并与学生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装备和观念也需要革新。首先,阅读方式不必正襟危坐,可坐、可站、可躺,自由闲适。其次,要在校园内创造泛阅读的环境与条件,如通过校园大厅的布置,表达与支撑“大树底下好读书”的愿景。第三,在走廊、教室的公共空间、在教学楼每一层都设置藏书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柜和座椅,便于学生随处读书。这些形式革命推动学校管理理念的革命,要求学校与相关图书管理员不怕丢书,不谈书籍流通率、图书科学分类,因为这些对于中小学毫无意义。第四,增加网络阅览,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启动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可进行小组探讨研究。
2.科技校园
科技校园主要从三个方面打造,一是科学实验室的品质与内涵提升,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新仪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等内容提升实验室装备水平;二是科技实验室的特色化,即以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为目标,打造先进的、有特色的科技实验室;三是科普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科技校园内涵是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现代视频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传统的实验仪器与数字化工具器材的应用结合,加强科普教育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科学实验室中,增加了数字星球仪器、传感器、数码显微镜等高品质的仪器,保证实验室品质达到现代化的水平。科技实验室突出特色化,学校需围绕特色发展、科技特色创建。龙江小学根据学校特色创建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农业科技实验室―“城市小农夫”。在这个实验室里学生的农业种植活动不是传统的,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进行种植实践,主要设备有温度湿度感应器 、光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各类传感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
鉴于当前的环保问题,龙江小学建立了数字化气象站,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每天观察大气变化情况。
除此以外,还建有科普文化长廊进行宣传。地面表现星象文化,将中国古文化里的星象学与现代天文学结合提升校园的特色。科技校园还包括太阳能路灯、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
3.数字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国学校的共同命题,各地侧重、内容、资金投入各不相同。南京市数字校园内容包括:1个控制中心,2个数字教室,3个专用教室,5个基础网络,多媒体班班通与数字化应用到所有领域。
每所学校都应建立一个数字网络资源控制中心,将全校的网络容纳到这个中心统一控制。布线的规范和技术的先进,使之成为学校数字化的心脏和基础。
数字校园又强调数字化实验室建设,一个是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另一个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其外观差别不大,但内涵、功能、实现目标各不相同。
如今,信息技术实验室也就是计算机网络教室很普及,这以信息技术课程必修为前提。2010年,信息技术网络实现家庭普及化,但很多课堂教授的课程已非常落后,特别是相关教材。因此,应把计算机网络教室同其他学科整合作为重要功能进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