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智慧课堂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智慧课堂实施方案

篇1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1)”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通过参加这次培训,聆听了众多专家教授的讲座,看了众多专家教授的PPT,我的收获与启发良多,悟出了以教师需求为导向,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的教师培训才是有效的教师培训。

一、有效教师培训的理念

传统的培训模式,优点是“计划性强,实施方便。只要课程设计得好,可以对老师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缺点是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师的个别化需求,教师始终处在被培训地位,缺乏主动性。”这是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顾志跃在培训中讲到的,他还说:“现代培训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即以受训者需求为导向的一种专业服务”,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的教师培训才是有效的教师培训。顾志跃研究员的讲座让我提高了对现代教师培训的认识,更新了培训的理念,激发了对有效教师培训的探索。

二、有效的教师培训,需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

想要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非要深入中小学教师当中进行需求调查不可。如何开展需求调查呢?教育项目专家李晶教授的《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工具》讲座,讲了五个方面:

(一)需求调查要在一个思想框架下进行。在确定项目时,要考虑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当前教师需求进行分析,以确定一个适应本地区教师整体发展的培训项目。

(二)用实证的方法多角度了解中小学教师学习需求。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查阅文件、课堂观察、访谈等。

(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工具的开发。主要讲了调查问卷的设计、课堂观察的方法、访谈如何进行。

(四)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透视与评估。通过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师进行观察和访问,用描述性的语言或相关的辅助手段记录在案、收集资料,用归纳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以了解教师对培训的真正需求,对需求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本质和发展规律作出解释,预测与控制需求现象的发展。

(五)撰写需求调查报告。在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透视与评估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描述。

通过培训需求调查,获得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方案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教师培训需要有一个好的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确立了教师培训项目后,接下来的工作是设计一个好的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教授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实施方案必须具有五性:

(一)针对性:就是准确把握项目特点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了解培训学科领域前沿进展。

(二)科学性:就是具有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教育理念,了解成人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实现真情培训、科学培训、有效培训。

(三)逻辑性:就是要有认真的态度和严密的思维,使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整然有序。

(四)操作性:就是能够调用较丰富的培训资源。

(五)清晰性:就是要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除此以外,钟祖荣教授还结合实例讲授了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1.项目背景,2.培训主题,3.培训目标,4.培训对象,5.培训原则,6.培训课程,7.培训模式与方式,8.培训师资,9.教学计划,10.考核评估,11.项目组织,12.管理计划等十二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定义、要素、写作要求、理论依据等等。可见设计一个好的实施方案是多么的不易。

四、有效教师培训呼唤优秀的培训团队

一个好的项目实施方案的设计并付诸实施,离不开教师培训团队的协同“作战”,这个团队要由一批优秀的培训师和优秀的培训管理者组成,优秀培训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和优质服务的意识,有丰富的知识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多方经验的能力,有培训项目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有不断学习、反思、提高的能力,能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引导教师的学习需求以及善于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学习状况的能力”(吴卫东教授主持的互动课堂上总结出来的教师培训师应有的素养),我认为应该再加上一条:教师培训师应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因为任何一个培训项目都不可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优秀的培训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培训者,同时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各方资源创建一支和谐的、富有战斗力的、令人向往的培训者团队。培训管理者对每一个教师培训项目,要有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熟练应用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好的项目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实现。

五、有效教师培训还需要行政的有力推动

为了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行政力度,县政府、县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学校四方人员共同组成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直接领导;由教师培训机构组成执行小组,具体负责培训项目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工作计划;由培训机构的培训师和学校有关人员组成各类管理小组,如学科协作组、校本协作组、校际协作组、课题协作组等等,四方四小组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全力推进教师培训工作。

六、有效教师培训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和奖惩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唤起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培训过程中喜欢听、乐于学,在实践中愿意改、坚持做,真正学以致用,以学促变,让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的快车道。

七、有效教师培训呼唤培训模式的创新

篇2

一、深入推进教学“六认真”常规,继续探索教学“六认真”的实效性,讨论切实可行的低耗方法,从常态走向长效,使教学“六认真”向教学“六有效转变。

二、加强校本教研,促进专业发展。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研讨活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跟上时代步伐。具体要求: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其他不少于8节。

2、加强教研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单周五下午第六、七节课,在教师阅览室,深入开展“学会学习”专题研究,结合“微笑文化”建设,努力做到教研活动系列化、专题化。

3、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积极推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备课的减负增效。备课组将教法研讨、学法指导、作业研究等作为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检测。各位教师主动承担组内工作,积极贡献个人智慧、寻求共同发展。

三、深化教学研究,探索减负增效新途径

1、深入推进“学会学习”活动,优化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组织进一步认真学习《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专题研究,进行学法指导,努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达到减负增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及时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月份完成:同课异构。以备课组为单位,全民参与开课。

月份完成:录像诊断。各备课组推出一名,拍摄录像,教研组共同诊断。

月份完成:优秀课展示。每个教研组推出优秀课。

2、加强对课程标准和试题的研究。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大纲,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把握学科的能力。今年月份物理教师40周岁以下必须参加苏州市把握学科竞赛。

篇3

一、成长课堂:彰显教师独特生命与教学智慧

课堂是教师劳动和展示劳动成果的载体,也是实现生命成长的摇篮;课堂教学是教师独特生命与教学方式的展示场域,是检验教师专业人格、专业理性、教学智慧的主要阵地。为了帮助教师建构具有独特个性、教学智慧和生命意愿的课堂,我们开展了“成长课堂”的教学变革。

(一)成长课堂的价值追求

“成长课堂”,是指以教育生命哲学为指导,以课堂为载体,为了课堂、在课堂中、通过课堂促进师生生命共生成长的教学场域。课堂是师生朝夕相处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与交流情感的阵地,课堂教学“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才能促进师生在真实可感与充满创生智慧的课堂环境中实现生命成长。因此,“成长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使学生努力学会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教师在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课堂诗意的过程中享受教育,实现自我价值,并从学生身上获得精神回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最终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二)“成长课堂”中的教师发展策略

根据学校确立的“成长课堂”的总体要求,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在认真分析学情和教情的基础上,厘清改革实践面临的难点和薄弱点,科学谋划实施方案,明确阶段目标、推进步骤和实施办法,保证“成长课堂”的实施方案站位高、目标明、思想新、措施实,使“成长课堂”沿着有序的轨道推进,避免课堂改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为了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学校坚持把教师的观念转变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校本研修和多样化培训,让教师明确“成长课堂”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期研修、分层研修、分段研修、外出实地观摩、课例研讨、分组研讨等方式,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鼓励教师循序渐进地参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此为基础,加强学科调研,进行课堂诊断,强化学科指导,分学科组织典型课例的主题性教研活动,解决课堂改革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课程建设: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中转识成智

“新学堂”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给教师思的疏导、行的感动、理的启迪,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转识成智、获得发展。

(一)建设走班课程,形成素质课程超市

走班课程和素质课程超市的建设思路是:“国家课程校本开发、校本课程特色开发。”其内容要求是“跟进度、拓宽度、变难度”,引导教师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研发。教师面对没有教材的走班课,刚开始时显得不知所措;以前是“教教材”,现在是“编教材”,需要教师作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进行深度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寻找课程资源,再到预设教学方法和综合评价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追溯校本课程的思路、足迹,提炼成果,形成了包括《未来作家》、《美文欣赏》、《英语戏剧》、《数学奥秘》在内的五十六门“走班制”校本课程,形成了“新学堂”的素质课程超市,提升了全体教师的课程研发力与执行力。

(二)建构和实施系列化的主题文化活动月课程

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及季节时令变化,创造性地开发了一年四季每个学月的主题活动。1、2月份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月”;3月份为“英国文化活动月”;4月份为“科技活动月”;5月份为“音乐活动月”;6月份为“美术活动月”;7、8月份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月;9月份为“阅读活动月”;10月份为“体育活动月”;11月份为“信息技术活动月”;12月份为“数学活动月”。每个学月有计划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已成为学生期待和向往的特色课程,在这些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执行中,教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阳光体育课程常态化

我校大课间由过去的20分钟延长至50分钟,同时增加20分钟中课间,保证教师、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大课间实行课表制(即固化为课表,按课表执行,每月调整一次活动内容,以减少随意性)、轮换制(即大操场军姿、走跑、武术操交替与打乒乓球的班级轮换着进行)、并由音乐代替指令。二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由过去单纯的体质锻炼增加心理辅导、卫生教育内容。三是开展趣味运动、快乐网球、运动会等。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在运动中一起快乐成长。

“新学堂”里不同形式与种类的课程建设,要求老师们从“新学堂”确立的教育价值观出发,立足学生生活与自我发展实际,全面思考学校的教育内容与课程形态,这对提高教师的整体思考力,课程研发力、执行力与创新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些活动中,不少教师转识成智,提高了“新学堂”的适应力与发展力。

三、校本研修:享受生命自主与诗意栖居的职业幸福

学校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构建教师智慧成长平台,帮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自我更新,实现生命的自主成长与专业发展的诗意栖居,在“新学堂”中成为健康、智慧而幸福的教师。

(一)培育“人文情怀+专业精神”的研修团队

教师生命成长的内在要求是人文情怀和专业精神。在校本研修中,我校首先构建了“人文情怀+专业精神”的教育研修团队。通过干部队伍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引进人才队伍建设、“优模”队伍建设、年级共同体建设,彰显优秀教师的良知、信仰、人格魅力,凸显对人才、生命、人性的尊重,将优秀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人生境界、人格修炼、学术视野、治学态度等融于团队中,形成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浸润教师心灵,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帮助教师获得专业人格的升华,实现人文情怀与专业精神同步成长。

(二)构建平等、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

学校组织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开展校本研修,教师通过“主题互动、专家引领”,深刻反思问题,打破原有认知平衡,唤起了解决问题的激情,激活了深度参与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教师在平等、互动、交流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提高反思能力。

一是主题互动。围绕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以观课议课、课堂教学诊断、同课异构等形式,研讨本节课或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些目标?如何选择达成目标的路径?目标达成度如何?通过这节课我学习到了什么等,围绕这些主题互动、交流,享受生命自主与“新学堂”的诗意发展。

二是专家引领。以“提出问题――专家准备――专家报告――双向互动――引领提升”为基本流程,提高专家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智慧。学校为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教研组各聘请了至少1名特级教师做导师,长期蹲点学校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辅导教师成长。

三是开展自主研修。以教育叙事、问题研究、自主学习、自主写作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研修问题源于实际工作,研修进程从实际出发,并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促进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探究和反思,提高全体教师生命自主和诗意栖居的专业能力。

篇4

高新第二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文明儒雅的书香校园为氛围,以高雅蕴藉的国学课堂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支撑,全面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用儒雅、健康、文明的书香氛围感染人

古埃及就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寻找智慧,就到中国去。”前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叫中国。”听到这样的声音,炎黄子孙们能不为之骄傲和自豪吗?

为了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2010年元月,校长就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与经典同行,奠基人生”的倡议,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爱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的出发点和总目标。引领师生从思想上树立文化主体意识,从精神上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精萃、发掘国学经典在现代生活中实际意义,从而调动师生们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们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和赏析国学经典,丰富文化底蕴,彰显校园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徜徉于国学经典宝库中。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文化浸润了师生心灵,规范了人人言行,彰显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实现以经典滋润心灵,用文化打造名校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同时,学校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宣传。如:以班为单位利用教室的板报、壁报展示国学经典内容、古典诗同,使书香墨韵弥漫在教室:以年级为单位利用走廊墙壁举办年级开展的学习“国学经典”的手抄报、读后感、书法作品等,使文化韵味充溢整个校园;以校园广播为喉舌,每周两次进行国学经典的宣讲,让先贤的声音敲击时代的耳鼓:以班队会为契机,邀请学校内外专家作国学经典解读和指导,让学习经典的热情一再升温。

二、以严谨而高雅蕴藉的课堂为阵地教育人

篇5

“‘品智教育 特色发展’是东莞市长安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品智教育是高品质、智慧型的教育,是长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追求;特色发展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发展,是长安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在近日举行的“品智教育 特色发展”长安镇特色学校展示交流会上,长安镇教育卫生局局长蔡少霞这样介绍道。

长安镇特色学校展示交流会主题为“品智教育 特色发展”,为期一天,上午在长安青少年创新中心举行主会场活动,下午在各特色学校举行分会场活动。这次展示交流会的顺利举行,搭建了特色学校建设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长安镇特色学校展示交流会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集中呈现的中小学(园)特色学校建设成果展,又有分别展示的特色课堂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既有蔡少霞的《品智教育 特色发展――长安镇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考与行动》经验介绍,又有校(园)长、民校举办者代表与广东省教育学会学校特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闫德明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红博士等教育专家的圆桌会议;既有“特色学校”授牌仪式,又有特色学校代表的创建经验介绍与教育专家的精准点评。同时,展示交流会采用的形式也很先进:交流会全程采用信息化技术,会议相关资料全部经会务APP,参会人员通过APP报名参会,扫描二维码即可签到,全镇教职工均可通过APP实现在线互动交流。

据了解,早在2007年,长安镇就确立了“一校一品牌,一园一特色”办学思路,各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特色项目。2014年以来,长安镇将特色目建设上升到特色学校建设,引导学校探索特色发展之路。2016年,长安镇出台《长安镇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在学校(园)自愿申报的基础上,聘请专家组成评估组,历时两个月,评选出中心幼儿园、上沙幼儿园、中心小学、实验小学、中山小学、雅正小学、振安初级中学等7所 “长安镇特色学校”以及第一幼儿园、乌沙幼儿园、沙溪博艺幼儿园、第一小学、乌沙小学、厦岗小学、东安小学、振安学校、实验中学等9所 “长安镇特色学校创建单位”。目前,长安镇特色学校建设格局逐步清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发展促进优质均衡的长安教育发展方略,长安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办学新局面。

(本文图片由东莞市长安镇教育卫生局提供)

篇6

老师上课时实时拍下课堂情况并上传到互动学习平台,这不仅使得老师间可以相互交流,学生放学后有不会的知识点,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或者学校公众号“微课堂”上回看到老师白天上课所讲的重点。这是江苏盐城市第三中学的录播教室的功能。

据了解,盐城市第三中学装载全自动智能录播系统的教室,包括1间录播教室、1间设备操控室。该系统有精品课程建设、微课教学建设等重要教学环节,在满足教学常态化的前提下,通过6个摄像头,多角度记录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授课、板书、PPT课件、师生互动等多路视音频信号的自动跟踪、切换、录制和直播功能。这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案例的多人评价,还有教学资源点播、课程直播、教研互动、在线课堂点评、教学课堂等一系列教学应用功能。

“智慧校园”创建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盐城市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2016年为民办实事工程。今年,盐城将有20%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创建市级智慧校园学校,力争创建10所省级示范学校。在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试点基础上开展“智慧课堂”示范工程,建设10个省级智慧课堂示范校,开展MOOC、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兴教学模式和新兴载体的试点示范工程。

盐城市教育部门正在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建成后的“智慧校园”,将有效地改变传统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打个比方,暑假作业是让学生对知识保持一个‘热度’,所以提倡每天写一点。但有人几天就写完了,也有人等到最后几天才突击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盐城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说,“智慧校园”工程实施到位后,系统会按时给学生发一些作业,既能保证学生假期休息,也能保证学生不因为假期而生疏了知识。

“现在的教学模式,老师一道题讲完,到底有多少同学真正懂了,这很难判断。将来判断学生懂不懂,现场准备一道客观题,发到每个学生的操作设备上,现场测试一下,系统立刻就能回馈信息给老师。如果大多数学生答错了,老师就需要再讲一遍。”相关负责人又打了个比方。至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长短问题,现在老师难以获得准确信息,但在将来完全可以解决。

事实上,“智慧校园”的建立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老师上课时直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生动授课;学生也可以借助电子移动设备,查阅学习信息、完成指定作业等。

近年来,盐城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智慧校园”创建为抓手,通过举办全市中小学创客教育项目辅导员培训班及创客教育论坛,加强物联网、3D打印、开源机器人等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不断提升全市青少年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努力打造盐城市创客教育品牌。

盐城市第三中学是首批拥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之一。2015年年初,该校根据《盐城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投资50万元,在各个教室安装了互动电子白板,并新装修自动录播教室、专用音乐教室、专用美术教室、史地教室各一间。

“录播教室打破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现代化与信息化叠加的‘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也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方式,推动其自觉提升教学水平。”该校负责人说,除了录播教室,该校还成立了信息中心,自建学校新闻系统和教学资源下载站,建有可管理的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教学、办公等场所。

截至目前,盐城市通过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施智慧教育资源服务提升工程,整合名师、名校资源,开展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优质资源库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比例分别达85%和50%。

据了解,“智慧校园”创建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要抓认识到位,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思想认识;要抓教师培训,首先要重抓骨干教师培训,形成信息化工作团队,以典型引路,带动整体;要抓资金落实,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经费投入;要抓创新应用,强化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设施设备在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要抓资源整合,整合现有资源和平台,打造升级版,打破数字鸿沟,实现互联互通;要抓督查指导,要加强行政推动和业务指导,近期将启动市直学校信息化工作专项督查,及时发现问题。

近日,在盐城市“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相关专家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诠释与解读,进一步明晰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的方向与思路。各学校分管负责人就创建工作落实与推进情况进行了交流。还对今后一阶段创建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校强力推进创建工作,确保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为提升市直学校教育品质,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盐城市教育部门正在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建成后的“智慧校园”,将有效地改变传统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打造“智慧亭湖”

“智慧校园”的核心是信息化,希望教育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装备的建设和常态化使用,将信息化融入课堂,融入日常教学,融入教育,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全市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器。教育局将以亭湖中学等三所学校的成功创建为契机,立足实际,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智慧校园”创建活动,逐步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使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从去年开始,江苏盐城亭湖区就已经强势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为落实好江苏省、盐城市关于创建“智慧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打造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策应盐城“智慧城市”建设,亭湖区教育局强势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为落实好江苏省、盐城市关于创建“智慧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打造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策应盐城“智慧城市”建设,亭湖区教育局强势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

立足高远,强化领导。亭湖区教育局通过创建“智慧校园”,进一步提升亭湖区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智慧校园”助力“智慧亭湖”建设。为快速有效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亭湖区教育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智慧校园”创建工作。

加大投入,未雨绸缪。为保证创建目标的实现和创建进度的实施,亭湖区教育局在区领导和区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经费投入,依据创建标准配备硬件设施、设备,完善组织机制。

篇7

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成长需求,发展核心素养,让每个个体充盈成长。尊重儿童成长需求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基础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需求,今天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促其成长,明天学生就会带着什么样的能力在社会生存。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校训“做最好的我”,并将其分为“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五个方面,落实学校“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目标(见图1)。

二、统筹管理,突出实践,整合学科

加强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关键。但是现实中往往存在教育思想、教学资源统筹使用、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对此,学校主动研究,积极实践,探索学科实践的有效方式。

1.基于课程实施需求,完善机制,统筹管理

为保证新课程计划在学校的每一门学科落实,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学校创建了“3+3课程管理模式”,完善三个机制,即跨学科教研机制、课程协同落实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着力三个统筹,即统筹学科、统筹资源、统筹人员。完善机制促使多学科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需求协同落实,加强统筹帮助教师节省时间精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

在学时安排上,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学时实行总量控制。一至二年级周学时总量不超过1170分钟,三至六年级周学时总量不超过1350分钟。

2.基于各学科的相关内容,构建学科实践活动体系

学校在充分调研与继承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每周二下午半天作为学生学科实践活动时间,并且按照文件要求每学期设计了15次活动,其中10次校内活动采取了校级统筹、年级实施的推进策略,5次校外活动按照市、区、学校三级1:2:2的比例实施(见图2)。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建立学校内部可行的课程体系,使落实《市区课程设置方案》具有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应,避免局部短期和应时短视教育行为的弊端(见图3)。

(1)宏观层面。依据资源特点及学科联系点,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和特色开展校内综合主题活动。可以拓展课程的空间,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设计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实施方式:结合学校科技节、艺术节、多元文化节、运动会等内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依据《劲松四小学生社会实践导学手册》、社会大课堂基地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2)中观层面。围绕教学内容,寻找多学科交叉点,突破学科课程边界,共同设置学习主题,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学习。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关联性、互补性、优化性的特点。实施方式:年级组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结合学科内容寻找知识、能力及教学目标的聚焦点,统一选题,统一备课,汇集全组教师的智慧,由本班班主任、副班主任在各自班级进行课程实施的大综合主题学习活动。

(3)微观层面。由各自班级的正副班主任组建教师指导小组,结合自身学科背景、自主选题、自主备课、自主实施。由于两位教师的组合随机,因此学科整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主题小而精。实施方式:采取在本年级走班上课的实施方式。

3.基于各类社会资源及实践基地的活动,实施多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敏锐的眼光,帮助学生把各种有利资源引入学校,把学校创建成拥有丰富健康学习资源的“小小世界”。

借助校外学科实践活动,学校从市区分别遴选了国家博物馆、翱翔营地、行知园、垂杨柳教辅中心作为资源单位,每个年级每学期到指定地点开展市、区级的校外实践活动。例如,本学期六年级参加了市级活动课程“国家博物馆”的学习,二、三年级参加了区级“翱翔基地”的实践学习。校级实践活动依托《做最好的我――学生社会实践指南》分为全校性和年级性实践活动。其实早在2010年,学校充分借助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将学科教学实践、社会大课堂资源与“五我教育”相结合,从“学校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家庭活动”四个方面,分年级,分学期,整体构建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编写了《做最好的我――劲松四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具体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活动的实效,实现“学校小世界,社会大课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计划,学校正在修订《学生社会实践指南》,改为《社会实践导学手册》,更加注重借助这些基地的资源,发挥多学科综合育人的实效。

在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指导下,学校与首都图书馆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了系列课程,共同构建了“1+1+1”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固定课程、自选课程和拓展课程。学校还组织在校生到首都图书馆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中感受快乐阅读、体验阅读、亲近阅读、爱上阅读、分享阅读等阅读活动。

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设置使学生每周都能开展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活动。

三、基于课程实施效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课程在学校的深度推进,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合,需要用恰当的方式给以评价。

1.课程评价

结合课程改革和育人要求,重新设计课堂评价表,对课程背景、学生需求、课程目标、实施方式、课程成果进行评价,以评价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生评价

通过学校“五我之星”的评比,即“文明星”“智慧星”“健康星”“尚美星”“国际星”对学生在五大课程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估,尊重和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课程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要素包括自主发展、乐学善思、合作参与、实践创新、学习成效五个方面,凸显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3.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也成为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实践的重要导向性内容。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评价视角有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等。学校同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评估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监督制度等,并掌握激励和强化的运用,制定公正合理的管理机制,真正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成就需求、情感需求,引导教师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鼓励教师不断提升。

篇8

坚持质量强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扬校,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县城学区教育跨越发展。

工作目标

保二争一,继续在全县小学教学改革中起领跑作用。

重点工作

1.常规管理精细化。把每一个管理环节往细了做,往实了做,让有效的管理产生更大的效益。在备课中,杜绝出现“大头教案”、“公式教案”、“洁净教案”,做到集体备课和个人独立备课、电子教案和手写教案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融入自己的思考,正确理解教材,用新的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力求要做到“两个详细”,即,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要详细,设计的综合作业要详细。要把备作业当作备课一项主要内容,备好常规作业,加强特色作业设计,让作业有些灵气,体现智慧,融入趣味,呈现梯度。发挥考试促进教学的功效。要严格实行单元考试制度,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要科学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诊断教学问题。考完后,要客观准确地做好质量分析,以便改进教学工作。中心校对加强各校教学质量的监测,坚持每个学期对全校区的一个或两个年级进行质量抽测,尝试对个别学校或班级进行随机抽测。学校常规检查切忌流于形式,为检查而检查,要记好检查记录,写好检查报告,共性的问题及时在大会通报,个性问题要私下和教师沟通,发现亮点要认真地提炼出来,供让老师学习借鉴,在全校大力推广。培养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日记等,促使其专业化成长。

2.教学研究规范化。立项课题要规范实施方案,完善相关内容,把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组织分工、预期结果、文献资料等要素弄清楚,写明白,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计划性,避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以研究课题为切入口,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计划,逐步开展研究,切实把“组织问卷,分析归纳,整理归档,具体实验,阶段总结、结题报告,推广经验”等项工作落到实处。

小课题研究要在学校全面推开。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学校兴科研)。要把小课题研究当作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基本途径。在做小课题研究时,学校要把好三个关口:开题时,对教师确定的课题要把关,切忌空、泛、大;中间要进行督导,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过程管理;指导教师把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中。课题是从我们教学中来的,很多时候不是刻意去做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用点心就把这项工作做了。期末做好总结,做好推广、奖励工作,激发老师研究的积极性。在校本教研中要坚持课例研讨这一常态化校本教研工作模式。在每次研讨中,要提高实效性,把每一步走实、走稳。要精心确定研究主题,有准备地进行研讨,紧紧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在“最近发展区”进行互助,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认真做好研究的纪录,不断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4.学校办学特色化。进一步落实《县城学区中心校特色办学实施意见》,强力推进特色办学工作,坚持特色办学的稳定性、发展性、发展性。特色项目需进一步明确;教材要系统,最好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这样既开设了校本课程,又促进了特色办学工作;时间、师资要有保障,要有一股韧性,不要忙时忘了,闲时做做,那样成不了气候;要适时检测,督促教师做这项工作,探索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要定期展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全校师生展示,向社会展示,大力宣传学校特色办学项目,让特色办学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中心校在下学期要择时召开特色办学现场会。

5.教师成长专业化。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心校在实施名师工程的同时,要下大力气抓一般教师素质的提高,计划用两到三个学期的时间举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过关活动,涉及到所有学科。对不能按时过关的,要重点指导,反复打磨,限期过关。中心校近期要建立组织,制定方案、推敲标准,组建评委,着手有序开展这项活动。

6.幼儿园建设标准化。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树立发展观念、活动观念、环境育人观念。注重常规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成效。以园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园本课题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课题研究。认真抓好教育研究的四大环节,根据幼儿园教育对象的年龄结构,按大、中、小分组进行教研活动,确保教研质量。加强幼教教研网的建设,开通“教师论坛”“优秀教案”等专栏,创设网上互动交流平台。创建多元教育环境,逐步实现教学设施标准化配置,改善办园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规范化幼儿园,提高规范园所数量。中心校依据《县城学区中心校幼儿教育考核办法》对各园进行打分,年终评出“优秀幼教单位”。

7.教研平台信息化。为了加强各校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增强教研氛围,我们继续用《教育信息》,以小通讯的形式,快捷迅速地沟通各校的信息,宣传各校的好做法,好经验;用教研刊物《观点》,以专题的形式,开辟“工作交流”、圆桌会议、热点讨论、校长论坛、研训随笔、教学反思等栏目,深入推广各校的典型经验;用“博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倡建学校博客、班级博客和教师个人教育博客。为了促使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举行教师教育博客大赛,并准备时机成熟,组建博客群。

8.结对帮扶制度化。进一步落实《手拉手学校帮扶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做示范课、讲座、联考、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形式举行校际间教研活动,充分开发本学区的优质资源,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平台,让教师之间的观课、议课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区域成长共同体。实施对手拉手学校进行捆绑式考核,被帮扶学校的办学效益作为帮扶学校的考核内容,以此推动强校与弱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在区域内整体提高。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提倡班级手拉手、学生手拉手,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成长环境,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成长目的。

9.基地建设品牌化。三个基地要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丰富的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规划、有课题、有研究过程,有阶段性总结和成果,充分发挥基地学科教学在中心校乃至全县的引领作用,力争形成学校的品牌。

篇9

由于我国一些地方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实现均衡发展任务艰巨,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于2014年9月2日出台了《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让学校都有好教师》的政策,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表示,将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努力让每所学校都有好校长,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师资配置方面,各地区先后制定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均衡配置师资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鼓励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任教的切实措施,建立了城乡教育定期交流的制度,优秀校长和教师按20%比例向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流动。那么怎样的优秀校长交流后才能使教育尽快达到均衡呢?笔者认为优秀校长只有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养才能胜任如此重任: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校长,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

常言道:“有一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她的校长。”只有校长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热情,达到以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感化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以心香引领教师逐步走上感恩的道路。具体的工作表现形式有:开展“讲自己最动人的教育故事,争做一名幸福教师”的竞赛评比活动。例如我校在本学期末的讲教育故事活动评比中,程海芳老师的感人故事令全体教师潸然泪下。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程海芳老师是榆林市第六小学派来我校的交流教师,她用自己朴实、贴切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老公因车祸去世一年后,带着一大(高二读书)一小(幼儿园小班)两个女儿的家庭重任,来到我十四小咬紧牙关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动人催泪经过。她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只通过半年的师生磨合,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充满活力与魅力的高效课堂的动人故事,令全场教师怦然心动、感激涕零。教师纷纷情不自禁地说出:“海芳,咱们是弟兄姐妹,以后不要客气,有事就说,你家的困难就是我家的困难,帮助你也是我的义务。”还有的教师说:“海芳,你克服了千难万险挑战自己,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伟岸的丰碑。今后我们一定以你为榜样,克服一切困难,战胜自我,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所有工作。”......说到最后,全体教师都泣不成声了。通过这次面对面的故事交流,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显现出来的工作效率更高了。可见,高尚的师德对一所学校的前行引领是多么重要啊!

其次,作为一名优秀校长,必须是勤于学习反思、善于写作总结、具有深厚知识底蕴的文化领头雁。

学校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可见,学校文化是弥漫于校园每个角落乃至入脑入心的一种正能量磁场,是使学校团队紧密相连,并推动学校发展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譬如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金明东校长结合本地区人民“勤劳、智慧、内敛不张扬、水乡的灵性给了绍兴人深厚的智慧底蕴”的特点和地域文化的滋养,确定了“智慧教育”的学校文化主题。“智慧教育”的使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智慧教育”的愿景是“学习获取未来人生成功与幸福的智慧的密码”。

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智慧引领教育,让教育生成智慧”,智慧是力量,教育是力量,教育智慧是力量,智慧教育更是力量。智慧教育的核心词是“爱与智慧”,智慧需要与爱同行,柯桥实小人祝愿一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智慧幸福的人生。这的确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回归的迫切要求,这对学校承担的重要教育任务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寄寓,美丽的朝向,也是全体柯桥实小人共同奋斗的目标。

还有嘉兴市吉水小学的“智慧”文化也完全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特点,将“智慧”分解为身体方面、心理素质、道德、学习品质、综合素质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绍兴中国轻纺城小学的学校家园文化对师生的浸润、感化,使其得到高度自觉的认同与内化,从而使师生人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这些具体事例充分说明一名优秀校长必须具有先进的文化感召力,才能引领全体师生达到全程、全面发展的教育提高,最终实现文化理校的目标:建有文化的学校,当有文化的教师,做有文化的学生。

再次,作为一名优秀校长,必须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者,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争取实现“一人一课”的目的。

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黄N昊校长为了让学生喜欢学校、热爱学习、协调解决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纠结,于是寻找到了教育的中间地带,开发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课程。也就是说采荷三小除了上国家课程外,还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开发了适合孩子的主题课程和特色课程。学生通过网上自主选课、自主选择老师,学校将30人左右编为一个班,于星期四下午专门进行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有:走读杭州社团、篆刻社团、书法社团、管乐社团、口风琴社团、围棋社团、国际象棋社团、科技社团、美术社团、黑陶社团、小主持人社团、欣赏与朗读社团、电影社团等四十多个,基本满足了学生“一人一课”的目的。

除以上的社团活动外,采荷三小还在四至六年级的每学年分别组织一次主题学习周活动,即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别以农业科普、国防教育、社会实践为主题,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一周的外出实践学习和综合调研,通过确定主题、实地考察、交流反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做的收获是使教师转变了观念、激发了教师潜能、学生收获了自信、然后学生将自信与兴趣迁移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帮助孩子们丰富、积累体验学习的素材和经验,为全体学生的全程、全面发展而教育,为孩子们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还有杭州天地实验小学的体验式校本课程、嘉兴市吉水小学OM课程、嘉兴市实验小学“玩转童年”与“乐学童年”系列课程、金华市环城小学《把世界当做教材》的班本课程、温州市籀园小学的整理课程、温州市瓯海实验小学的“爸妈课堂”等都是把全面发展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度过欢乐的学习时光,实现了“一人一课”的美好愿景。

最后,作为一名优秀校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篇10

一、生活模拟,彰显生活化的“画面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我长大了》,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以“我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为主题,创设了一个妈妈下班回家的场景,由老师做现场的妈妈,一位学生当女儿。 一开始孩子们都还有点害羞,笑眯眯地望着讲台上这对现场“母女”。可当看到老师挎着包,满身疲惫地走入家门,连忙脱了鞋子,放下包,系上围裙就进厨房的时候,大家沉默了:这不就是我的妈妈吗? 为了自己,妈妈忘却了辛苦,忘记疲惫! 孩子们知道该为妈妈做什么了,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端来了茶,有的还给妈妈讲笑话。孝顺父母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但这并不仅仅是表达孝心,而是要使孩子体会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深处感激母亲。因此,教学中选取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找准切入点,学生们的心顿时细腻起来、敏感起来、柔软起来、感动起来,求知欲油然而生。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活动延伸,彰显生活化的“立体感”

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现实生活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有着特殊价值的课程资源。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在学完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抚育我》后,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给妈妈的祝福、我跟妈妈学做事、我让妈妈露笑脸?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学、做做、帮帮,基本上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的事情学着做,爸爸、妈妈做不过来的事情帮着做。并通过学校联系卡,在家里坚持为家人添欢乐,每周一反馈,及时评价、鼓励,人人都在发展中,人人都有成就感。

通过主题系列活动课,学生初步知道了哪些事能为家人添欢乐,要坚持做,悟出了“我是个小学生,要孝敬父母、长辈”等道理。教师也感到在师生、生生情感碰撞中,无须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学生在体验中自然领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行为在活动中得到了规范。用活动激活课堂,学生的个性将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张扬。这种“活”的课堂,才能带来学生思维的活,才能有新的灵感,新的创作,才更能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活动带来的欢乐。

三、实地考察,彰显生活化的“现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