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昆船公司)捷报频传。
其一,7月21日,科技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确定一批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按照要求,入选企业须符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的条件。昆船公司成为首批选定的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之一,也是我国物流装备行业唯一入选企业,体现了国家权威机构对昆船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实力的充分肯定。
其二,由昆船公司承建的国家烟草专卖局重点技改工程――青岛卷烟厂自动化物流系统项目以及上海卷烟厂自动化物流系统在建项目相继完成,获得用户的一致好评。其中,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和专家评审组的严格评审,昆船公司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联合申报的“成品烟丝箱式存储自动化物流”项目,荣获2006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其三,昆船公司不断加大技术研发与生产投入,以增强在物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据悉,近期将投资数千万元改扩建位于昆明市东郊昆船工业园区的国家级企业物流试验室,使之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国内一流的综合物流实验室。同时,昆船技术中心应邀参与机械工业物流仓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昆船公司还通过积极与国外AGV专业公司加强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自身拳头产品在物流装备行业的领先优势。
1996年从零起步进入物流领域的昆船公司,短短十年时间,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行业的龙头企业。截止到2005年底,昆船公司完成了上百个大型综合自动化物流系统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超过21亿元。“十一五”期间,昆船公司将“物流信息倍增工程”列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内容,物流信息已成为昆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昆船公司的成绩有目共睹。探究昆船公司的成功之道,对尚待成长壮大的我国众多物流装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都颇具启迪意义。日前,记者采访了新近当选为中国物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波。他认为,坚持技术创新使昆船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始终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
发展道路:从集成创新到自主研发
纵观昆船物流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昆船公司走过了一条从引进、借鉴、集成创新,以迅速占领市场,到立足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谋求做大做强的发展道路。
1.以集成创新开拓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昆船公司成功地从军品转向民品,从烟机行业进入物流领域,又从烟草生产物流跨入其他行业领域。每一次转变,每一步跨越,仅有超前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领先的技术作为支撑。可以说,昆船物流之所以能够抓住一个个市场机遇,获得行业领先优势,得益于其早期制定的“高起点、高技术”发展战略,坚持“在借鉴中提高水平,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王洪波告诉记者,初涉物流领域之时,昆船公司的物流产品和技术与国外有几十年业内经验的同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尽快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走集成创新之路。即,不搞从零起步的技术攻关,不片面追求国产化,而是基于全球化的国产化,走优势互补、国内外技术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使关键的单机、器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侧重掌握系统设计、系统集成、集成软件、应用软件和核心单机的研发制造技术,通过集成创新获得核心能力,使自动化物流系统技术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以较高的性价比赢得客户,以一个个成功的项目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迅速在物流装备领域崭露头角,站稳脚跟。
2.以自主研发做强做大。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昆船公司认识到,物流是多技术领域交叉的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产业分工大格局中,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年代,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企业就只能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说到底,昆船物流能在行业中占有多大份额,关键在于核心技术是否有大的提升。只有掌握本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才能逐渐增强市场竞争力,始终位于行业前列。基于这种认识,在奠定了一定技术基础后,昆船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视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潜心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产品。
记者注意到以下一组数字:截止到目前,昆船公司在物流领域共获得了“推挽式激光导引自动搬运车”等56项国家专利;特别是昆船公司与红河卷烟厂合作完成的红河卷烟厂自动化物流系统荣获我国自动化物流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首次评选以来,在2003、2004、2005、2006年评选出的全部71个获奖项目中,昆船公司一举获得了其中的15
个奖项,技术领先优势明显。据王洪波介绍,2006年昆船公司计划完成年度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69项,其中物流类就有26项。由此可见,昆船物流的成功,与企业拥有完善的创新机制、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创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多年的实践中,昆船公司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发展与市场的关系犹如船和水的关系。只有深入了解市场,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才能在市场风浪中顺利前行。
1.丰富产品线,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最近几年,在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研发适应市场需要的自动化物流技术与设备的过程中,昆船公司一方面更加注重掌握和提高系统设计、系统集成、集成软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产品的系列化、多档次方面下功夫,追求“高技术、低成本、多品种”的发展方向,使产品有高起点、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以更先进的技术、更实用的产品为各行业、各档次市场的客户提供成本更低、性能更可靠的物流设备与服务,在行业与客户中提高品牌影响力。在注重加强技术储备的同时,不断开拓成熟产品在新领域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单机设备
昆船公司认识到,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外物流设备厂商进入中国市场势必要在国内寻找一些合作伙伴。根据客户对关键设备的要求,采取国内集成、国外配套的合作思路,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样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既可以降低单机设备的成本,又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技术含量。昆船公司先后与Siemens、Rockwell、ABB、NDC、SEW、LENSE、Robotech、Muratec、Okura等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主机设备,如与Robotech公司联合开发生产的巷道堆垛机从2005年开始已批量投放市场。
系统集成
昆船公司通过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与国外供应商相结合,进行国内外多领域、多渠道的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和合作研究,充分利用合作方在高端产品、关键设备上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的优势,迅速实现优势互补。
软件开发
昆船物流管理软件以生产调度为核心,集成物流设备、调度监控、物流管理,实现企业生产物流的流程化、自动化、一体化,实时跟踪物流和信息流,提高整个企业供应链运作的透明性和流畅性。
昆船全面集成物料管理系统(TIMMS)是一套基于统一的数据结构,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多模块系统,主要包括物料管理、调度管理、作业控制3个主要功能模块。物料管理模块支持多种仓库业务的仓库管理,从相关管理系统获取物料基础信息、生产调度计划,并提供综合信息分析查询;调度管理模块集成物流系统控制设备,监控物流执行情况;作业控制模块集成各种执行设备的工业控制网或专用控制系统。TIMMS的界面、文档、帮助、报表符合国人习惯,易于国内用户使用。
昆船物流软件的开发按照GB/T11457―1995等软件工程化的设计原则及有关国家标准,构建在先进的工业控制网上,运行于网络系统与数据库环境下,以集成技术为核心,实现物流指令快速、准确的执行及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存储和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协调各业务环节,从而实现物料高效有序的流动和科学管理,以满足工厂作业计划的需要;同时,还通过对物资消耗、库存分析,及时、准确地了解某一段时间内的生产情况,为企业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所需的物流数据和辅助决策信息。
以2000年底实施的青岛海尔国际物流中心项目为标志,昆船物流软件正式形成了基于统一的数据模型的模块化软件,了TIMMS软件1.0版本。在此版本基础之上,又不断完善形成了2.0版本,现已应用于武汉卷烟厂、南京卷烟厂、蒙牛乳业、济南部队等数十个项目。昆船物流软件也从单一的烟草行业扩展到了其他行业。
为了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提高软件的开放性、稳定性和执行效率,从2002年开始,经过慎重选型,昆船公司决定选择Microsoft.NET作为物流软件开发平台,并组织精兵强将开始了TIMMS.NET产品原型的预研。2004年,在原型版本的基础上,随着玉溪卷烟厂一、二部物流系统项目设计实施的完成,开发了TIMMS.NET 1.0版本。目前,昆船物流软件已逐渐形成、完善了从负责开发到项目实施、客户服务的业务流程,通过建立昆船项目软件版本库和相关的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服务能力。
2.以实用适用产品满足更广大客户的需求。
国内企业在选择购买物流装备时,价格和单机性能目前仍然是影响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同时,非常重视整个物流系统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常常以超前的眼光,体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针对近年来呈现出的市场特征,昆船推出了一系列不同档次、不同价位的产品,以满足更广大客户的需求。从涉足的行业来讲,目前昆船已成功地从烟草行业进入食品加工、医药生产、图书发行、金融仓储、造币、汽车制造、烟草配送、医药配送、科研行业、电力、邮电、制造等十二个行业;从销售区域来看,也从云南省逐渐扩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3.加强与重点客户的战略合作,强化服务意识。
昆船公司一方面摸清市场需求,提高现有产品的先进性与稳定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重点客户的战略合作,加强技术层面的沟通与协作,与之形成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昆船公司已经与上海烟草(集团)、武汉烟草(集团)等客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更重要的是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高水平的售后服务保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项目,切实提高客户满意度。
发展定位:立足工业仓储物流,发展商业配送物流
王洪波告诉记者,面向未来,昆船物流已经明确制定了“十一五”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定位是:立足工业企业仓储物流,包括原料、辅料、备件、成品等发展商业配送物流,重点是卷烟、食品、药品、图书等行业;涉足第三方物流,探索电子商务物流。具体的发展思路是:集中精力,选择重点行业领域,充分发挥国内企业在技术设计、系统规划、对客户整体服务、人力成本上具有的优势,因为直观地讲,国内厂商对客户的整体要求了解更深入,规划设计也更能够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并能随客户的快速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各种流程及功能;在一定时期的特定行业内,把项目做精做细,做深做透,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提出最贴近客户的解决方案,提供用户满意的高质量服务。
1.开发重点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为了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昆船将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王洪波坦言,昆船公司的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集成制造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方面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目前物流产品基本上属“工程型”,难以实现批量生产、规模经营。因此,“十一五”期间,昆船公司将通过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重点组织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寻找突破阻碍物流装备成为公司支柱性产品的瓶颈。其中包括:
堆垛机: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继续开发和完善堆垛机产品系列,尽快形成产品覆盖全国的高中档堆垛机生产基地。
AGV系列产品:抓紧开发形成不同导引方式,覆盖高、中、低价位,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AGV系列产品,力争成为产品规格齐全、国内最优的AGV研发、制造基地。
分拣设备:尽快开发和掌握分拣技术,研制更多种类的分拣装备,以满足商业配送物流的发展需要。
自动货柜:继续完善和开发自动货柜产品,形成自动货柜产品系列。
系统规划设计:采用最先进的系统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建立自动化物流系统总体方案的规划模型,实现自动化物流系统总体方案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自动化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平台,使物流系统的设计更加科学与快捷,缩短设计时间,提高设计质量,降低成本,优化性能,
提高综合调度与管理能力,使其具有自动维护和故障分析与诊断功能,提高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系统调皮与管控(包括信息管理层、调度控制层和设备执行层):完成物流数据库模块、物流调度模块、物流监控模块、综合信息模块、Internet应用模块、仓库管理模块、配方管理模块、数据统计与报表模块、设备管理模块等核心应用软件模块的升级。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物流系统仿真及系统检测技术的研究:完善物流系统与电子商务、ERP、PDM、Internet的系统集成等。
2.积极推广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技术的应用。
在王洪波看来,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物流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我国的物流装备行业起步较晚,进入1990年代以后,我国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才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自动化水平仍然偏低。据分析,我国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自动高架仓库约600座左右,仅相当于日本每年新建自动高架仓库数量的一半;全世界的生产企业和物流中心拥有AGV达10万台以上,我国迄今投入使用的AGV仅仅1000台左右,除烟草行业外,医药、商业、加工制造等一些行业的自动化物流设备和系统的应用还很少。
差距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可以预期自动化物流装备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预计至2011年,国内物流装备的市场容量(金额)会达到50亿元人民币,自动化物流系统产品将进一步向自动化、无人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单机产品的开发方向为技术先进、系列化、多品种、多规格,设计面向系列化、标准化、轻量化和模块化,系统功能和产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件盒小件自动化立体仓库、垂直旋转自动货柜、地面单轨输送小车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需求集中在低成本、多档次的产品方面,实际应用仍处于向各个行业推广阶段。同时,伴随着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些国家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也会对某些自动化物流装备产生需求。
篇2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着重加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应该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进行必要的创新和发展更是今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所在。本文就重点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今后的创新发展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希望有助于提升今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创新发展策略
众所周知,对于企业发展和进步来说,人力资源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充分的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促使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加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极为必要,相对于当前不断发展的企业环境来说,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发展也就成为了今后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只有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现状
所谓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就是指针对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进行有目的的调配和安置,进而充分的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此过程中,促进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能够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进而促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对于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说,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比较多的,这也导致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无法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具体来说,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很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这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在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比较明显,无法充分发挥每一个企业员工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当前很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断地深化和创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对于今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思路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要求,也是实现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尤其是随着当前企业员工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针对企业员工再沿用以往的压迫式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较为严重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因此,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来说,在今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应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多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充分体现出对于企业员工的关怀,较大程度的考虑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
2.充分利用各种新型管理技术。对于具体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来说,从具体的管理技术手段入手,提升其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当前各种新型管理手段的不断出现,其必然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说更是如此。比如,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并且还能够较大程度的简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进而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而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说,主要就是为企业人力资源通过必要的资源,以供企业员工查询和使用。比如在企业主页上相应的消息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企业员工获取相应的信息,促使其更好的工作,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提供给员工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材料,进而为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都是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所不具备的。
3.充分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针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理论来说,终生学习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理论。这一理论也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通过不断地培训和教育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并且保障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地与时俱进,避免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尤其是对于当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现状来说,企业人力资源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更大程度的保障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加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才能够保障这些企业人力资源不断地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源源不断的动力。
4.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相应的激励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对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具备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于具体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完善来说,其类型和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尤其是相对于当前的时展特点来说,单纯的依靠经济奖励的形式来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需求。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完善中,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构建:首先,虽然说单纯依靠经济奖励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但是必要的物质奖励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当前大部分员工仍然比较关心一个内容,尤其是要针对相应的企业工资体系和奖金体系进行必要的优化。其次,把相应的培训教育和企业激励制度的完善结合起来,给予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以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也是今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重点推广的一种激励模式。这一激励策略的采纳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吸引力,还有助于其自身的完善。再次,充分利用升职机制来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并且其激励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最后,在日常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应该熟练地运用各种精神奖励,比如对于平时表现较好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公开表扬就是比较有效的一种精神奖励措施,该措施的应用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来说也是极为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人力资源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战略资源,因此,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人力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就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进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无法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因此,针对这一不良现状来看,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应该重点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用各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手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并且重点优化当前企业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当然,根据当前的人才理论来说,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今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温汉生.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J ] . 现代情报,2003(4):149-150
[2]张牧云,刘天傲,王小丹,何文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4(14):79-82
[3] 朱元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J ] . 现代商业,2013(36):91-93
篇3
一、企业人力资源与管理的必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也在经济大潮中开始崛起。由于国家对这部分企业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其扶植的力度,可以说现在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些企业已经慢慢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的企业目前在我国的数量较多,一般规模较小,很多企业员工人数都不足百人,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者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最终不得不停止经营,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导致这一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人力资源的定位和功能也会随着不断的变化:刚刚起步阶段,人力资源基本就是扮演着企业基本运营的辅助者;在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就开始转变为企业制度的规划者和执行者,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企业运营稳定的阶段,人力资源和企业之间就变为了协调的关系,人力资源工作模式渐渐变得成熟,提出的建议也更专业化和科学化。
二、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机构设立存在缺陷
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觉得人事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很多企业都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有些企业为了方便就直接把人事部门直接更名变为人力资源部门,所以大多数的企业人力资源机构都不健全,没有真正发挥出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没有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想要在企业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制度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人员招聘不够严谨。因为现在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专业,很多负责招聘的人员很多都是非专业
人员,在招聘的时候并没有在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各岗位都需要哪类人才、缺员的人数等情况,招聘工作一直不够严谨,导致企业招聘的效率一直不高,致使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薪资待遇制定不合理。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平等的、相互选择的关系,而薪资待遇由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
所以想要留住员工、吸引人才,企业就要在薪资待遇这方面入手。现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在制定各岗位的薪资待遇时,并没有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导致员工觉得自己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选择离职,出现员工流动量较大的情况。
3.企业员工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工作存在弊端。企业想要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很多企业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效益上,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对于企业没有归属感、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没有奋斗的目标等问题的出现,反倒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实施方法
(一)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部门,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它可以有效的完善公司的人员管理、人员调度,对公司的运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每个企业在成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时候都要确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才能使企业有更好、更长久的发展。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紧跟企业改革的步伐进行转变,打破原有的模式和观念,以平等和尊重的管理理念为主,打造更加专业、规范的管理制度。定期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管理技巧,加强对企业服务的意识。
(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招聘制度
现在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展人才的招聘渠道,打造专业化、科学化的人才招聘模式。比如可以在人才招聘市场和招聘网站两方面进行人员的招聘,减少以前因大量筛选简历而浪费的时间,提高人才的招聘效率。而且企业还可以和各大院校进行合作,针对企业的自身需要向学校招收相应的人才,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企业可以提出有利条件直接将其留在企业中。
(四)强化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
企业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对员工进行培训:一方面是岗前培训。这部分的培训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企业的发展文化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通过这样的培训帮助员工建立自己在企业内部的职业规划,让他们为了更好的发展而积极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也增加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达到企业留住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岗位培训,实际了解各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需要提高的工作技巧,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技巧和综合素质,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篇5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区域旅游创新发展
【中固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6-0087-04
近年来,各地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有的已经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创新发展问题,旨在通过梳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本框架,尝试构建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希望能给区域旅游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
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为转译社会学(Sociology of Translation),是由法国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巴黎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图尔(Bruno Latour)构建的理论。
(一)核心概念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行动者(agency)、转译(translation)和网络(network)等。
行动者一词在行动者网络理论里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指行为人,还包括观念、技术、生物等许多非人的物体,任何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了事物状态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行动者”。行动者概念包括了科学实践中的一切因素。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行动者最基本的特性,表示不同的行动者在利益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是不同的。行动者作为网络的建构者和利用者,在此还具有哲学的本体论意义,描述的基本混沌与无序体现了一种权力本原。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行动者概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称地看待自然和社会在科学技术实践中的作用,反对社会还原论与自然实在论,避免落入这两种解释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对行动者概念的广义界定,行动者网络理论试图取消对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传统二元划分,达到自然物与社会性观念之间的真正对称性。
转译是指行动者不断努力把自己的问题和兴趣转换成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兴趣,或者相反,并通过相互磋商来界定各自角色的过程。只有所有行动者的角色界定后,行动者网络才能顺利连接完成,而网络中每个行动者的角色都是通过其他行动者而得到界定的,这就需要行动者不断磋商来界定角色。行动者只有通过转译才能被组合在一起建构行动者网络,转译是建构行动者网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由于只有通过转译才能实现网络中的行动者之间相互理解和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并且符号学意义上反映的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把来自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的一切因素纳入统一的解释框架中的原动力也是转译,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此意义上也被称为“转译社会学”。
网络这个词暗示了资源集中于某些节点,它们彼此连接成链条和网眼:这些连接使分散的资源结成网络,并扩展到所有角落。网络是一系列的行动,所有的行动者,包括人(human)和非人(nonhuman)都是成熟的转译者,它们的行动也就是在不断地产生运转的效果,每个点都可能成为一个歧义,而作为一种描述连接的方法,网络强调工作、互动、流动、变化的过程。网络不仅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行动者聚合体,还是动态变化而富有政治色彩的过程。行动者网络的构成就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确立,如果网络固定下来,就意味着科学理论的成立。
(二)网络建构机理
行动者网络理论所秉持的是异质建构论的观点,主张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建构不只是由社会来决定,而是同时由人与非人物质构成的异质性的网络来决定的。
行动者网络的建构是通过转译过程来完成的,转译的过程也就是网络的建构过程。卡龙认为,转译过程有“五个转译的关键”: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排除异议。行动者网络的建立需要各主体之间有共同的强制通行点,并能通过共同的强制通行点使每一个主体都能因此获得各自的利益。通过这些转译的关键,每个行动者主体都被转译,由此共同构建成一个无缝的异质网络。
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科学实践是由多种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网络动态过程。行动者网络建构基本的方法论规则是“追随行动者”,即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中确定一个有力行动者,通过追随行动者的方式,形成以有力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在网络建构过程中,自然与社会、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的边界不断改变,同时网络的范围逐渐从局部扩展开来,力量由弱到强,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并相对固定下来。与此同时,已有的网络不断被改变,新的网络也不断生成。行动者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其动力来源是转译。在已有的行动者网络的案例研究中,有力行动者(也有翻译为关键行动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把其他行动者组构起来的作用,通过利益分配将其它行动者征召进网络,并动员其发挥作用。在多元复杂的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中,有力行动者会发生取代,这种取代会使网络持续发展或者变得更强大。
二、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旅游创新是旅游新创意、流程、产品或服务的产生、接受和实现的过程。构建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就是要全面提高区域旅游的创新发展能力,因此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的筛选、建构过程十分重要。
(一)行动者的筛选
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是由所有参与到创新发展网络中的各种类型的行动者,包括人的行动者和非人的行动者构成的。人的行动者包括个人的行动者和组织的行动者,个人行动者有政府官员、企业家、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组织的行动者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金融机构等。非人的行动者包括物质性的行动者和非物质性的行动者,物质性的行动者有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等,非物质性的行动者有地方文化、民俗风情、行业规范等。具体而言,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选取的行动者有地方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吸引物、旅游从业人员、游客。
(二)网络建构过程
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目的是解决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问题。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需要有力行动者,围绕着强制通过点征召各类参与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行动者入网,通过转译活动建构一张异质的无缝网络。在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过程中,初始阶段的有力行动者一定是地方政府,因为此时只有地方政府才有能力将所属区域中的旅游企业、旅游吸引物、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其他行动者组构起来。在网络构建成熟后,地方政府要通过制订有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让旅游企业成为创新发展主体,由旅游企业“征召”“动员”其他行动者,即让旅游企业成为有力行动者。因为在市场经济机制完善的条件下,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保证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思路
区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与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包括各种类型的旅游区和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作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区域旅游创新发展关乎区域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考虑,区域旅游创新发展包括观念创新、策略创新和行动创新。
(一)观念创新:广义对称性原则
广义对称性原则(general symmetry principle)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它要求从实际过程的角度考虑取消对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传统二元划分,要求将具有行动者效用的对象都纳入研究的视野,要完全对称地处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认识因素与存在因素、宏观结构与微观行动等等这些二分事物,对称地看待自然和社会的作用。
在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观念的创新十分关键。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区分不再是确定无疑的,认识因素与存在因素也不再是对立的,要完全对等地处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认识因素与存在因素,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思考问题局限。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人和非人两者相互作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任何一方的因素并未被赋予特别的优先权。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为非人因素,其他的行动者都属于人因素。应采取同人一样的态度去对待非人因素,强调把非人(自然环境、地景建筑、文化制度、历史、语言、工艺、美食、生态、劳力、资本与知识技艺等)与人(个人与团体组织)对等看待,由人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共同联结成一个异质行动者网络,作为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基础。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策略上,就是要改变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发展模式,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尊重旅游资源的自然属性,敬畏非人因素的天然属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策略创新:辩证整体论思想
行动者网络理论将自然和社会这两个不同范畴视为同一个整体,认为它们相互嵌入、共同建构或演进而构成一张无缝之网,从而为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网络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把自然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该整体并不是各部分的简单混合,而是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行动者网络理论利用网络中行动者的行动来替代空间上内外的分隔,通过行动者网络把空间内外的行动者(包括人与非人)联结起来。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自然和社会互动的研究路线,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整体论界定。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可分为内生式发展和外生式发展,两种发展模式各有优劣。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意味着在发展动因上不再区分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影响因素上不再区分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在发展策略上更加时刻关注空间内外的联结,把区域视为一个整体的事物。区域旅游的创新发展,不仅要依靠当地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激发其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同时也要强调对区域外部力量的依靠,要强化对外部的市场、技术、政策、社会趋势和机构资金的可获得性等的利用。在制定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策略时,要把区域旅游创新当作一个整体,时刻注意区域空间内外的联结,保持本地力量和外部力量之间平衡。
(三)行动创新:巴斯德化的经验
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研制炭疽病疫苗并使牛得以免疫,从而成功解决牛炭疽病的问题。这原本是一个医学与公共卫生的案例,拉图尔通过考察巴斯德微生物实验室的扩展与法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之间的共生关系,展示了一个行动者网络的建构过程。巴斯德的成功之处在于构造了一个强大的异质行动者网络,并不断地努力把这些行动者的利益同其实验室联系起来,竭力让实验室成为这些行动者的必经之点。科学知识的成功建构必然以成功地转译相关行动者利益并赢得其支持为前提,巴斯德的实验室由此成了相关利益群体的必经之点。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科学和社会构成的无缝之网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理论的陈述上,而是诉诸了经验解说。通过把科学研究的制造场地——实验室与广泛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行为模式。巴斯德化的经验更加有力地强调,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实现需要“征召”社会中各种与区域旅游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人和非人),构建一个强大的异质行动者网络,确定一个有力的行动者,将行动者网络中的每一个行动者的利益同区域旅游创新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区域旅游创新发展使其各自利益得到最大化。
篇6
我们知道,在软件工程和软件更新的过程之中软件开发方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软件的功能才能使软件开发的方法产生效果,并且我们必须明确软件的功能和目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方案设计,软件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必须对开发方法进行创新,使开发方法能够适应不同的软件需求,只有不断的创新软件的开发方法,才能使软件的质量越来越高,保证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简要概括软件开发的方法
软件开发方法是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在进行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前必须了解相关软件的功能以及制定详细的方案来研究如何进行这项功能,软件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所以软件开发方法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并且要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从两种常用的方法发展历程可知软件开发方法实在不断创新中才能使软件工程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简要描述面向对象和结构化这两种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1、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关键就是结构化设计以及相关的方法,如果要想实现结构化开发方法,就必须在结构化设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大致可以分为结构化设计、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实现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刚刚进行软件开发时,很多专业人员单纯的追求相关的技巧而忽略了软件的简洁性,这就导致在维护时会造成极大得困难,后来人人逐渐意识到软件在开发初期时不要仅仅注意编写程序是否简单还要考虑后期维护的相关成本,通过大家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出了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功能清洗、可理解性高并且后期维护比较容易,并且发现了如果程序具有顺序、选择、循环这三种结构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一方法是软件工程的一大历史进步,后来不仅发明了C语言等,还出现了程序设计的相关工具N-S图,使软件工程取得了长足发展。
2、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所谓计算机,就是将现实社会中的事物反映在计算机之中,我们知道,陈旧的一些软件开发方法都只注重过程,这就使现实世界与计算机之间不能很好的相融,但是自从面向对象这个开发方法的研发成功,弥补了上述的缺憾,C++和JAVA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向对象方法,这就能使计算机产生对象和类这两种概念,并且将信息和相关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专家对面向对象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至于产生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并且可以大致分为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这两种方法。
四、针对上述两种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上述对创新发展过程的简要概括,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两种开发方法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具有4个十分关键的步骤,。
1、结构化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中的4个关键步骤
(一)、在这种方法没有出现之前,软件工程上的专业人员比较随意,都只追求相关的技巧,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制度来进行参考,使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并且应及时发现。
(二)、我们必须掘弃传统落后的理念,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并且不能只注重技巧,还要考虑软件的可理解性和后期的维护成本等问题,并且要选用拥有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组合的程序。
(三)、在对结构化软件进行开发时,我们要运用创新的理念对核心的部分进行开发,我们可知核心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所以需要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将pascal和C语言以及N-S图和PAD图这几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我们必须在完善结构化方法时寻求创新,在结构化设计方法的相关前提下,使结构化分析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2、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中的4个关键步骤
(一)、以前,我们总习惯将数据和操作进行切割,由于一些问题不能在计算机中进行呈现,并且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并且很多模块都不能重复使用,这严重阻碍了软件开发方法的前景。
(二)、对理念进行必要的创新,我们必须将数据和操作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衍生出对象和类的概念,我们通过类之间的层级关系使对象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三)、C++和JAVA工具和Smalltalk语言的出现,导致我们能够利用创新的理念来对面向对象软件的开发时对核心部分进行有效的开发。
(四)、如结构化开发方法一样,我们必须运用创新的理念运用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最后完善的过程之中,并且如今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相关方法的研发,使得该开发方法更加科学以及成熟。
五、结束语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社区已经成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城镇社区。草原文化,这种集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多种性质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在草原人民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草原人民由“逐水草而居”转变到了在城镇社区中生活,在党和国家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政策的引导下,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必将带动草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城镇社区 草原文化 创新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
正 文:
文化,它的概念非常广泛。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概念至少有二百多种。在本篇论文中,笔者采用20世纪中叶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英国的雷蒙・威廉斯的文化思想来分析论证草原文化与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根据他对文化的理解,我认为,草原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所具有的特有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特有的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草原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同时,由于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那么,草原文化的形成也就来源于生活,草原文化的发展也就植根于生活,草原文化的创新也就践行于生活。于是,文化这个被人们认为脱离生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实实在在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挂上了钩。文化不仅是思想家头上的理想光环,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幽灵”。
群众文化,真正开始使用这个名词,是在1953年。它是指:“除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群众文化逐步走入社区,在社区中发展壮大,在社区中为人民的生活传递快乐,成为了人民生活方式有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草原文化与城镇社区群众文化共同拥有着地域特色。在实践中,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往往以草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原文化也往往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民族地区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就经常会看见草原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元素。与此同时,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是与时俱进的。草原文化的民族性在与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延伸、升华,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展现了草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在现实生活中,草原文化中的节庆、旅游、祭祀、娱乐、餐饮、医药、服饰、工艺、歌舞、文学艺术等各种元素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各种成果,并在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重新的发掘、更新和重构,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得到自我发展和创新。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原人民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这一载体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但是这种创新和发展,会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受到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也是符合国情民情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草原文化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首先就会遇到“保护”还是“开发”的难题。 那么,怎样克服这两方面的限制,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呢?以下提三点建议。
建议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应与政府区域文化策略相结合,进而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是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应该纳入到政府区域文化策略当中。通过政府的统一管理,因地制宜的进行文化活动的组织、设置,并找出草原文化中适合政府作为公益文化的部分,将其开发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这将会发挥出各具特色的,资源共享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共同繁荣的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也将营造出良好的城镇社区文化环境,还可以提高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使传统的草原文化融合到现代人民的生活当中进而得到创新和发展。
建议二,优秀的群众文艺工作者应带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并使草原文化结合群众生活得到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创意。创意则是一种突破,这种突破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离不开创意,这不仅需要基层群众文艺工作者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优秀的群众文艺工作者到基层、进社区去挖掘草原文化,去体验人民生活,去引领先进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意,使得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得到创新发展。
建议三,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基层活动空间。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公益性文化供给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通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与覆盖,拓展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通过对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不断的弘扬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
总之,在新时期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草原文化作为草原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也将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将为其提供平台和载体。因此,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将是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文化与社会:1780-1950》 作者:(英)雷蒙・威廉斯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8-01
(2)《浅议群众文化的意义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刘颖 《大众文艺》 2010年19期
(3)《经济增长新引擎-------草原文化与创意产业》作者:朱海强,格广民,苏兴
(4)《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作者:刘春丽 《文化纵横谈》2012年第3期下
(5)《呼伦贝尔市民族文化大市建设规划》
(6)《浅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作者:王红霞 《周口日报》2011-8-5
篇8
关键词:学习能力 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日益重要。在我国,这种类型企业代表主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一般是指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据此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对知识的吸收与整合能力,即体现为企业通过外部学习来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通过内部学习来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多变的环境中,只有更快更好地提升企业内外部学习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已较多,但较少从企业学习视角探究对其创新发展的影响。因此,本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内外部学习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以知识、技术密集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对知识的内部与外部学习能力。企业学习能力(内部与外部学习能力)代表其吸收外部知识、整合内化知识的能力,通过较强的外部学习能力来获取外部知识并为其所用,增加了企业自身知识存量;通过较强的内部学习能力来整合、重组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为新旧知识融合出新知识提供机会,推进企业创新发展(Engel & Palacio,2009)。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
在企业整合内部知识过程中,内部学习是促进通过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不断整合的最佳策略。Nonaka & Takeuchi 研究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化是一个包含内隐、外显、结合与社会化的螺旋过程。企业较强的内部学习能力能够较好地促进知识螺旋转化,促使不断吸收知识,进入整合、重组与创造知识的良性循环。同时,面对日益多变的环境,企业需要具备外部学习能力,认知外部新知识、识别有价值的外部知识,进而通过内部学习将这些知识内化。Cohen & Levinthal 从认知识别外部信息、理解与消化外部信息、应用有价值外部信息三个方面评价企业知识吸收能力。Bou-Wen Lin(2003)研究指出,企业需要具备较强内部学习能力,才能把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与企业现有知识相衔接,并创造新知识。汪凡(2012)研究认为,组织在学习新的外部知识之前,应该先着重在内部学习上,通过内部学习提升组织成员整体吸收能力进而提高外部学习能力。因此,提出假设H1: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能力与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包括从其他企业的知识学习,在不同类型知识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机会。在实践中,外部学习方式有通过产学研获取知识,通过技术或战略联盟取得知识,通过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等参与交流学习来取得知识等。Kim(1997)认为,日韩产业集群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创新优势,尤其是日韩企业通过很强的外部学习能力来快速模仿、改进并创新知识,进而推进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Engel & Palacio(2009)研究认为,外部学习扩大了产业集群的知识视野,提供创新集群建立的基础。外部学习能力加强了企业与其他创新组织协同合作中,促进集群创新发展。因此,提出假设H2: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能力与其创新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创新发展
汪凡(2012)研究认为,内部学习通过组织内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提升组织技术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更新快、动态化的知识环境中,企业除了通过外部学习吸收外部信息外,更重要通过内部学习将企业研发过程中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增量,实现知识的分享与扩散。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将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整合内化为自身知识,并创造出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因此,提出假设H3: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其创新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变量测量
综合考虑胡蓓和古家军(2008)、汪凡(2012)和欧光军等(2013)研究献,本问卷分为外部学习、内部学习与企业创新发展三个部分,并使用Likert Scald 5级量表法测量,如表1所示(已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样本选取与问卷回收
主要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为调研对象,问卷对象主要是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采用电子邮件问卷调研,实地访谈发放纸质问卷等方式进行。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192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69.2%,满足研究需要。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各测量项基于理论与献修订而来,具有一定内容效度。外部学习能力、内部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0.83、0.91,超过了0.7,满足要求。
(二)模型拟合度与路径分析
模型拟合度的GFI、RMSEA、NFI、NNFI、CFI等指标值分别为0.92、0.042、0.93、0.95、0.96,各指标符合评价标准,可见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如表2所示,外部学习能力、内部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的路径关系以及假设检验结果,本三个假设得到支持。
四、研究结论
创新性既涉及企业内部的R&D活动,又存在于企业与集群内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中(黄晓和胡汉辉,2013)。本以17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企业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内部学习是促进通过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不断整合的最佳策略。二是具有强有力的外部学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地增加自身知识存量,推进知识分享与扩散,有利于增加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三是具有强有力的内部学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将通过外部学习吸收进来的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增量,并创造出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提升创新发展优势。然而,本仍有一些局限,样本容量以及地域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扩大,以期更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
参考献:
[1]Bou-Wen Li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Firms with Limited R&D Resources[J]. R&D Management,2003(3):327―342
[2]Cohen,W. M.,and Levinthal,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28―152
[3]J S Engel,I Palacio. Global Networks of Clusters of Innovation: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Business Horizons,2009,52(5):493―503
[4]Kessler,E. H.,nd Bierly,P. E. 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 Speed,Cos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R&D Management,2000(3): 213―224
[5]Kim,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Nonaka,I.,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胡蓓,古家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44―147
[8]黄晓,胡汉辉.产业集群问题最新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软科学,2013(27):5―9
[9]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成厚进.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7
篇9
【关键词】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
在广大员工中树立新时代的同煤精神,是随着社会的不断时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孕育的。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共享和谐成果,潜意识地激发了员工“爱企敬业”的力量。继续发扬勇于奉献,争创一流的光荣传统,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时代命脉,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如何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企业精神的新定位,新内涵,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调,全面落实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部署,就必须在全体员工中培育和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理顺三个关系
(1)爱企敬业、创新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爱企敬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强调的“爱企敬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应该就是要强化员工群众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真正做到目标着眼于发展,措施服务于发展,成效服务于发展来检验。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爱企敬业”正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紧紧把握住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指导原则,凝心聚力,心齐人和。因此在新时期倡导同煤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新同煤的必然选择。(2)爱企敬业,创新发展是实施企业发展新方略的重要手段。同煤集团提出的企业发展新方略,是科学发展观在集团公司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爱企敬业、创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不断培育和树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意识,凝聚力量,为落实提出的战略部署,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3)爱企敬业、创新发展是实现企业发展新目标和可靠保证。集团公司提出的“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的战略愿景,用企业做强的成果服务员工,用员工的本质需要推动企业,体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意愿。实现企业发展新目标离不开的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养成也离不开“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这一共同的心愿来做支撑,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培育三个核心价值观把握四个重点
(1)宣传灌输,凝心聚力。针对集团公司同煤精神的提出,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企业发展战略”的讨论,等一系列新思维,新战略建设思路,利用各种方式开展宣传研讨活动,加深对同煤精神的全面理解,在理念的宣传、普及和初步认可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员工用理念去认识思维,用理念去指导工作,用理念去规范行为,从而实现思想统一,步调统一,信心坚定。(2)形成制度,严格考核。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岗位标准考核机制,用制度把培育的理念形象化,具体化,行为化,程序化,成为企业的规则,通过全面精细的制度规范,使企业管理行为和员工操作行为有章可依,从而逐渐养成爱企敬业、创新发展的良好价值观。(3)以人为本,打造人企合一的情感文化。“爱企敬业”说到底是企业和员工的关系问题,对于企业来讲,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宜的人居环境,适合的个人成长环境等。要对员工具有吸引力,使员工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个人情感。对于员工来讲,要求企业要有稳步增长的工资收入,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以及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此,一是要关心员工健康,改善工作环境。加快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创建步伐,尽早实现环境、设备和员工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二是要改善员工生活环境。在大幅度地提高员工收入的基础上,合理解决员工的生活需求,为员工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三是要创造丰富的学习娱乐条件,不断提高员工学习、娱乐档次。四是要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和群众日常生活难题。(4)从员工自身价值需求出发,为员工搭建成才平台。一是鼓励员工价值取向多元化,注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是鼓励员工岗位争优、选优、创优,技能等级不同,待遇不同,逐步形成爱岗敬业的氛围,三是择优录用,竞争上岗。
总之,企业精神不是由企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也不是消极地等待自然而然形成的。仅仅依靠上述的几点还远远不够,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企业精神生长,更加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新路子。
参 考 文 献
[1]欧阳新年.企业文化认知与塑造[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0)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起来,人均可支配财产也得到大幅度增长,百姓对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关注。我国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在逐渐重视,而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性是需要各商业银行尤为重要的。本文经过笔者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创新过程的研究,提出了笔者对此的粗浅的建议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还望专业人士提出批评指导。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需要创新发展的原因
1.百姓对理财产品的热切需求。根据2012年国家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调查,截止年底,居民储蓄余额已达40万亿元,人均可支配财产的增加,使得百姓对理财的兴趣加深,商业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理财业务正好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但由于各大银行的理财业务大体上一个样,换汤不换药,很难引起百姓对此的兴趣和信任。所以,理财产品创新发展就成为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
2.商业银行发展遇到的外部压力。外资银行在近年来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大大加剧了本就竞争激烈的银行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对银行也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这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创新发展的机遇。日益加剧的国内竞争也加剧了银行间的合并、重组,和大规模的扩张,银行同业的市场结构也在近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商业银行提供创新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是银行发展路上面对的巨大挑战。这就需要各大银行改变发展低层次、拼规模的的产品,转而对理财产品进行创新发展,为自己带来新的活力。
二、银行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同质化发展严重。通过对近些年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研究,各大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大都是在原有理财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值得一提的是,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上大同小异,新产品往往是旧产品的内容,起个新的名字,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使得银行理财业务逐渐失去了百姓的信任。而现存的理财业务大多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科技含量较低的现象使得一旦有新的产品推出,类似产品就会扎堆涌现,客户群体也都集中到少数人群中,因此,各大银行就会形成数量和价格战,比拼销售能力。严重同质化现象的更加导致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市场的恶性循环。
2.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的控制能力还明显不足,理财产品结构简单,产品设计时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不够。一些理财产品在设计时的风险超出了客户的基本承受能力,且银行在信息表达和传递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旦风险发生,对风险的信息无法向客户表达清楚,过于概括和程式化。在风险发生时,对客户不能及时披露产品动向,市场运作,交易细节等等。另外,由于知识所限,部分客户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并不能做到理解到位,而工作人员对理财产品的解释又过于专业化,使得客户对此的理解变得难上加难。
3.银行高级管理和理财人员的缺乏。理财业务是一项复杂,综合的金融业务,对银行理财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来对此做出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包括了股票、基金、信托、保险、外汇、债券等多项领域。因此,更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不仅如此,银行管理人员还需要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对基本的法律知识也需要掌握。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同时掌握并熟悉各种业务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少之又少,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人员自然对此不能达到要求。同时,各大银行对专业人员的考试又比较侧重于销售业务,对理财业务的考试和管理能力的考试就只是一带而过。
三、理财业务创新发展的策略方法
1.设计时要有高水平的顶层设计。理财业务的创新是一项系统性业务,理财产品在设计时要做到对风险的预估完善,在后期的管理中要做到完全为客户着想。相关的监管机构在不干扰市场的情况下,鼓励商业银行间合理竞争,创新竞争,同时银行也需要提高自身软实力,增强创新实力,对公司创新型人才进行表彰鼓励,实行银行中的创新发展竞争。
2.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做理财业务是一项复杂且极具专业性的工作,需要掌握高深的专业化知识。由于能够全面掌握这种知识的人少之又少,所以需要银行在发展理财产品过程中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商业银行可以一方面为优秀员工提供理财业务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为现有的这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定期对理财人员进行专业考试,严格要求理财工作人员,提高理财人员的从业标准。
3.对风险体系进行建立健全。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行需要一个完善的风险体系,而完善的风险体系需要商业银行的各级配合和各部门的协调。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风险体系的宏观调控。风险体系是对一个企业宏观掌控和把握,良好的风险体系可以将市场客观的反应给客户和企业,进而使他们对市场有宏观的了解,在根据市场对自身的企业运行进行管理,然后不断的进行市场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迅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竞争不断的增强,与之对应的是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在发展中,需要长期坚持创新原则,坚持创新,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风险体系和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商业银行在同类型产品中的新鲜力和竞争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林深.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N].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03).
[2]吴洪涛.基于供求视角的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N].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0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