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服务实体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服务实体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服务;研究探讨;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近几年,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实体经济主要是涵盖了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其他的相关经济活动。因为自身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在现实中被广泛采用,实体经济活动占据了经济活动的很大比例,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加大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进行研究,下面从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局势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仍然处于经济危机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金融工具的不理想化,使得了虚拟经济在发展中严重的脱离了实体经济的主体,最终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很难承受虚拟经济的压力,造成实体经济危机严重。

经济模式主要分为实体经济(Real Economy)和虚拟经济(Fictitious E. conomy)两种类型,其中实体经济主要指的是具体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服务活动等。而虚拟经济则是通过有价证券、银行信用、产权、股票和物权等各种金融业的衍生产品所进行的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通常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于虚拟经济,而虚拟经济需要依赖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本身具有不稳定性、高流动性、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虚拟经济,为虚拟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在两种经济的发展中,虚拟经济超出了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实体经济就会成为一个“热气球”,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针刺”就会发生爆破,则表示经济出现衰退、萧条等现象,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现代科技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现代社会中逐渐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品的生产和流动、消费等领域都存在很重要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会相互渗透和依赖,使得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经济大国出现经济危机,其他的国家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前些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最终导致美国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为1.1%,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大大降低,如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

因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所以在发展中必须要处理好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的关系,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1.提高我国的金融业服务水平,使其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但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所以,对外来经济的依存度较大,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对外贸易的各国经济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会受到侵袭,国民经济就会降低,影响整体的经济的发展速度。据经济预测模型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的经济需求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世界各国经济危机,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都会大幅度降低。

现在的投资者都会存在一定的心里恐慌,因为在出现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虚拟经济逐渐体现了其自我膨胀的假象,使得投资者就会产生“利好”的心理反映,导致很多资金流入金融行业的虚拟产品中,很难收回。所以,一旦出现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品存在的虚拟经济就会空前严重,衍生品爆发,大量的投资者资金流失,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心里阴影。目前,投资者主要担心的是,我国的实体经济直接进行投资的几率太小,股市持续低迷状态,很难做出实体投资的决定。

小企业的实体经济会因民间借贷利率的升高而受到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由于资金的供求问题而逐渐升高,导致小型化的实体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因为资金是企业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发展和成熟的血液,要想发展在经济危机中受到侵袭的实体经济,就需要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尤其是要注重对小型企业的扶持。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让经济市场的发展达到新的平衡,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虚拟经济大量游资的流动性,提高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

2.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的经济有助于维持社会安定。国家物价的大幅度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了生活水平。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有关的政策进行控制和扶持,但由于快速上涨的物价,使其解决不了生活问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面,很多投资者宁愿将资金握在手里,也不会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使得企业实体经济的经营利润大大的降低。

三、如何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就需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具体的分析我国的国情,努力打造金融行业的新产品,同时要对落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银行来说,就需要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然后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对实体经济进行服务,实行差别服务,根据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实现最优化服务。

1.选择性的服务农业经济。现在我国针对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较少,对农业经济的金融服务较差,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民生存需要依靠大量的农业经济,且农业经济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为落后。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就需要选择性的服务农业经济。在农村金融中,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的概率很小,因为农民的收入不高,所以我国可以发展小额无抵押贷款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贷款的几率。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农户联保的制度,几个农户共同承担贷款联保责任,相互保险、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同时要注重贷款周期和贷款规模的调整问题。

2.重点服务中小企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机构,但大部分的贷款都是指向大型的企业或者国有企业,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较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出现坏账的几率较小。但在现实的经济局势下,银行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本身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企业发展,获得更高的利润,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现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科技园区以及高新区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为区域的发展增光添彩,如果银行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可以促进这些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这些中小企业依靠政府提供的平台,发展迅速。但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无非是些“小鱼”、“小虾”,但对企业的帮助很大,核心的技术竞争力会快速的发展。

3.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要想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但要提供服务,还要有选择性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要求。例如,可以做好拓展贷款产品、简化贷款流程、缩短流程周期等工作。控制好贷款的流程和审批过程,简化贷款流程,降低流程的周期,提高金融业为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国内经济紧张的局势下,需要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必须要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上升到最高的战略层次,尤其是要发展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晨.转变发展方式服务实体经济——2011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侧记[J].中国金融家,2011(09):28-31.

[2].服务实体经济与发展转型——“中国银行家论坛2012”嘉宾发言摘录[J].银行家,2012(03):10-25.

[3]赵宝根,祝军波,郑秀.规范商业银行收费机制促进民营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3(09):34-37.

篇2

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国有银行的振兴,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落实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一指导方针,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眼下,银行信贷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利差收入也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紧密联系着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因此,如何适时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于能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记者从日前先后召开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各行均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针对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首先要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对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金融机构服务经济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还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等方面。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行将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三大战略领域”,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该行明确提出要求,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四大新市场”的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速。

除此之外,工行还将加大对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创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优质商户、新兴消费业态中的高端商户的合作,大力发展直接消费信贷业务。同时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行方面则表示,该行会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剩”企业、行业贷款,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平台的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国家在建续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国家生产方式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制造业。交行董事长胡怀邦提出,今年该行将根据“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确定投放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具体到当前的实际,即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这部分客户往往是金融市场中绝对的“弱势”群体。经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后,各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各行需要面对的是更加难以把握风险却更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2012年,5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向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如工行,该行已经明确提出,会持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契合的贸易融资等短期贷款,积极支持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行不但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还将此项业务视作本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

篇3

【关键词】国内经济 金融行业 外汇管理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内涵

随着我国涉外经济迅速发展,外汇管理政策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不仅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也赋予了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新的内容,提出了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新要求。

(一)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体现“管理与服务”良性互动。外汇管理与外汇服务的关系是工具与目的、手段与宗旨的关系。在处理外汇管理与外汇服务关系时,不能为管理而管理,而应为服务而管理。各类外汇管理活动或依法行政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其目的在于服务外汇市场安全。当然,强调服务并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服务对象的要求,甚至放弃管理。相反地,为搞好服务,必须强化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是纲,服务是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才能纲举目张。

(二)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必须坚持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为目的。外汇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服务性工作,都是服务于国际收支平衡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三)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必须突出以“外汇资金及涉外信息”为媒介。外汇资金的有序高效流动和涉外信息的顺畅传导是外汇服务的基本内容,也是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根本要求,外汇管理部门应紧紧围绕资金和信息这两个中心环节,把服务工作融入银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政府的涉外经济管理活动中去,不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进程。

二、新形势下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应关注的问题

(一)外汇管理服务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一是跨境资金异动和不确定性对我国造成潜在风险,外汇管理难度加大。从国际经验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危机时,除实体经济受损、经济增长放慢外,通常还出现资本大量外逃、货币急剧贬值、外债问题集中爆发、外汇储备大幅下降等现象。国际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部分资本可能通过贸易预付货款、高低报进出口价格等方式向境外转移,外商投资企业也可能将长期留存境内的利润集中汇出境外。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二是企业与贸易投资相关的外汇业务的外部环境恶化,外汇服务要求更高。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下滑,外部需求萎缩,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可能加剧。许多国家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缺,一些国家的进口商资金链断裂,导致外方恶意拖欠、拒付货款、违约毁单、申请破产等情况增多,我国企业出口收汇风险凸显。这些情况也对外汇管理部门和外汇指定银行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方针,切实提高外汇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外汇管理服务特色化尚存在不足。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动荡和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加剧等背景下,要实现工作理念和方式的改变,更需要外汇管理干部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工作。但目前还未建立起特色化的服务体系,基本局限于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措施,服务“同质化”突出,未对辖内各地的服务特色做法进行归纳汇总,有特色的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三)外汇管理服务效果评估工作欠缺。服务效果评估是依据一定标准,考察服务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对服务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判断服务目标的实施效果。外汇管理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及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尚未建立较完善的服务效果评估体系,对服务效果也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进程。

三、推进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一)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提升外汇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于企业时间要求急的业务,要真正做到“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尽可能地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解决困难,而不能一味地强调行政许可所给出的法定办理时限的规定而耗费企业的生机和有限的时间。对于特殊业务,在本着具有真实易背景的条件下,即使和现有操作规程有所出入,也要积极地帮助企业及时地向上级反映或视管理权限予以办理。二是畅通信息,大力提高政策透明度。积极开展针对企业行业、个体特色的个性化政策辅导,帮助企业不断改进贸易运作、资本运作和资金运作来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三是拓宽思路,加强沟通协调工作。通过向政府职能部门了解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及规划完成情况,明确服务的重点;通过向外经部门了解外资引进审批情况,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保证招商引资工作渠道的畅通。四是推进数据整合,建立企业外汇信息档案数据库,实现基础档案和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共享使用,探索建立外汇收支分析监测体系,实行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网上服务,加强与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合作,推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共促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金改;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47-03

一、泉州金改的发展现状

(一)泉州金改区建立

2012年12月25日《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泉州市成为继温州市、珠三角地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金改方案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强泉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等。

(二)泉州金改与温州、珠三角金改的区别

泉州金改与温州、珠三角金改相比有几个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建立金改区的目的看,温州金改区的定位是进一步规范温州市的民间资本。温州市的民间资本充裕,从前几年的炒房团到后来的炒煤团,一时间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庞大的民间资本缺乏足够的引导和规范,使得温州市民间资本脱离了正常的运行轨迹,“高利贷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何规范这些庞大的民间资本,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而不是扰乱整个市场秩序,金改区的建立便成为温州市的主要目的。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经济转型服务,促进广东省经济新的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萧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珠三角受到极大的冲击,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锐减,发展模式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广东省有大量实体企业倒闭、GDP增速放缓。因此,广东省希望通过金融改革的策略,来探索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利用广东自身的地理、经济优势促进珠三角经济转型。泉州金改区建立的定位与温州市、珠三角地区不同,泉州市与珠三角地区一样,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受影响的力度不如广东省。泉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如广东省强烈,加之民营经济的发展稳中有进,如何进一步促进泉州市实体经济的发展,便成为泉州金改区的主要目的。

2.从建立金改区的意义来看,温州金改区是我国第一个金改试验区,金改区建立之前,其金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有高垄断、高管制的特点,服务的对象比较窄,只服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很少能够受到光顾,温州金改区的建立就是为了打破这个格局,使得社会资金有效分布到各个层次的经济实体。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意义则在于相比温州金改,其涉及“9+2”个城市,无论是金改的内容还是金改的覆盖面都比温州市多,把广东省建成一个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金改区以广州、深圳两个区域为金融中心,建设前海、横琴、南沙三个创新平台,而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作为后援基地的建设总体布局。在金改路径上,珠三角金改区则着力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泉州金改区建设的意义更多的是引金改扩散之风。泉州金改区之所以能够建立也是由于泉州市民营经济的强大和它的影响力。

3.从金改区与外部联系来看,温州金改区主要是着眼于温州当地。温州金改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温州市的民间资本,因而金改区建立与外部关系不大。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区位因素则比较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特区多数集中于广东。此次珠三角金改区的建立也是由于广东省毗邻港澳。香港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引进外资最多的地区,珠三角金改区的建立则能更好吸引港澳资金进入广东省,为珠三角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资金。泉州金改区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批准,一方面除了泉州市经济在福建省排名第一之外,更主要是由于台海关系、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缘故,泉州市当属首选。20世纪90年代台资也曾在泉州市大量集聚,后来随着长三角的崛起,台资逐步北移,撤离泉州市,泉州金改区的建立有利于重新吸引台资,改善两岸经贸关系。

4.从金改区的发展进程来看,三个金改区的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温州金改区自建立起发展的速度就比较缓慢,进展不顺,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高调转低调。珠三角金改区相比温州则是低调开局,但是前景不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基本完成,在“腾笼置鸟”过程中金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泉州金改区则是温和推进,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泉州金改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12年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泉州市始终立足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实体金融服务体系,取得了不错是成效。到2014年底,泉州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增幅比GDP增幅高0.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36%和12.36%,银行贷款余额与GDP比值提高到0.86:1,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提高到12.3%,有效推动了泉州市产业和金融的有机融合。

泉州市的金融改革注重顶层设计,围绕央行等12部委《总体方案》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制定了近20份金改配套政策文件,比如《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基础入手,构筑金融业加快发展的信息、信用和风控“底座”,营造金融业有序竞争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强化专业引领,坚持“专业的决策由专业机构做”;成立市政府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向上对接争取通道和通联机制;完成59个金改项目;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设立多个产业金融专营机构和高新区金融服务中心,在小微金融方面,组建市县两级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建设重点小微企业融资项目库,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辅导。建成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开展多项新业务,如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泉州市引入了更多的金融资源,厦门国际银行、恒丰银行、广发银行等纷纷来泉建立分行,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七匹狼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获批开业。仅2014年准金融机构就累计向中小微企业投放资金360.73|元,为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起到了桥梁和载体作用。

二、泉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泉州市民营经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如广东省明显,因而泉州市民营经济转型的意愿不如珠三角企业强烈,但是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的萧条也让泉州市经济感受到严冬的酷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的订单量大为减少,国际跨国公司把他们的订单转向东南亚、印度等地。

2.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劳动力的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不再廉价,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提高,泉州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的被压缩,现在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在亏本经营,倒闭的企业不断增加,如曾经的品牌价值王“旗牌王”的破产就是典型。

3.泉州市的产业集群是引领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同时也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束缚。由于同业之间无序的竞争,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挤压,泉州市实体经济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4.企业成长中的管理模式和老板角色转变缓慢。泉州市与广东省相比,转型升级较慢,有相当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动力,目标不够明确,战略部署不清,家族化经营依旧是困扰泉州市民营经济的主要因素。

5.国内房地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使得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缺乏资金,企业经营者的心思也不在实体经济上,未来泉州市实体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很多企业都不清楚。

6.福建自贸区建立应该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泉州市这个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的地级市却不在自贸区内,这对泉州市来讲也是个极大的挑战。

三、泉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相对于广东省来讲,泉州市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步显现,市场萎缩,企业倒闭,利润大幅度下降,泉州市传统产业经济发展遇到了最大的瓶颈。至于如何突破,目前泉州市业界和理论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五大传统产业的升级

传统产业一直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GDP 中的贡献率超过85%,拥有众多的国内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是我国知名的品牌之都。但是,泉州市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近几年匹克、安踏、361°等企业在国际上有一些运作,但是相比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泉州市没有一个国际品牌,品牌的国际化运营是泉州市业界的首要任务。产业集群一度是泉州市经济的骄傲,但是集群效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集群重组和转移是当前产业集群的改革方向,产业链重组,重心转移,即以服装鞋帽为主的中心集群转向以机械装备、电子商务及制造服务业为主。长期以来,泉州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行其道,随着竞争的加剧,其优势已经消失,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差异化经营是首选。家族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因素,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实现与家族制管理的融合是摆在泉州市企业眼前的难题。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泉州市的发展目标应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业、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及LED照明、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

四、泉州金改与泉州市经济

泉州市经济的新发展除了需要政策的支持之外,更多的是资金的支持。泉州作为我国第三个金改试验区更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泉州市金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如何一如既往地服务泉州市地方实体经济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要实现共赢还需政府的介入和支持。

2.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地位,使之有序发展,更好地引领泉州市经济的发展。争取引进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泉州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引导和鼓励未在泉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泉设立二级以上分支机构,引导其增加网点设置,包括乡镇一带,使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村地区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要改革审批流程和相应机制,建立完善的平台,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3.支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使它们能够得到快速的扩张。做强做大泉州银行,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对泉州银行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其经营规模,逐步拓展省外市场。

4.有序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让那些地下资本转为地上,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在市级和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有一定经济辐射效应的县(市、区)开展民间资金管理公司试点。

5.泉州市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金融机构对这些传统产业的支持必须有的放矢,重点扶持。

6.大力扶持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才是引领泉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吕振奎.泉州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3).

[2] 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11).

[3] 黄身发.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5).

篇5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实体企业 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将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卖方)不易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即资产支持工具的过程,其目的主要在于实现表外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等。

资产证券化提供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一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么?一切还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方可。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实体企业(非房类)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共有60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我国GDP贡献率超过60%,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实体中、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源主要向大中型国有企业积聚、向房地产企业积聚,广大中、小实体企业在金融资源分配上处于明显弱势地位。每年有大量中、小实体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

三、资产证券化对实体企业(非房类)融资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将有利于为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业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盘活现有资产存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支持,理论上讲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如果深层次分析,此阶段政府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背景,以及真正实施资产证券化后盘活的存量资产与补充的市场流动性是否真正能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非房地产类实体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打一个问号。

(一)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背景。

经济发展滞缓,以往靠投资拉动的爆发性增长无以为继。银行等金融机构杠杆化比例居高不下,工业部门企业负债经营,财务成本居高不下,为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化、盘活存量风险资产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时,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是将银行业的风险分散给大众投资者而确保其不会发生大的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并非完全是金融业通过创新之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主动推进的。

(二)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风险分散而非消灭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风险分散而非消灭风险,故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寄居在资本市场的风险未得到消除,而是从一个部门转到了另一个部门。且社会资金会新一轮的进入市场。进而可能会推高资产价格,而不会在本质上改变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标准和导向问题。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实施证券化后资产流动性增加,资本压力得到缓解。但银行贷款的要求和导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会重复历史,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虚拟经济或是泡沫已经十分严重的房地产领域。要彻底解决该问题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流动性,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改变自身业务结构标准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在技术上设计出更科学的服务产品,打通实体经济融资难得核心症结。

实体企业在未真正学会如何创新、如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自身业务之前,过多的资金供给对于他们来讲未必是件好事。

即便银行或监管机构将腾出的资金引入到实体经济也无法保证其结果也一定是正面的。在过去的快速发展若干年中,我国实体经济已经积聚了大量的低水平的产能,产能过剩已然是当下实体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单纯在资金流动性供给方面进行人为扩张则无异于第二个四万亿,整个实体经济部门将再次利用高的债务杠杆得到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增长。增加的流动性都无法得到较好的利用和释放,最终风险将再次积聚到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从这个角度讲,资产证券化对于实体经济来讲可能又将是一场灾难。如此一来,资产证券化只是解决了短期的银行业流动问题,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

四、结束语

任何一种政策都有两面性,任何一种金融工具都有优劣势。有人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加了就会流入实体经济,流入非房地产实体领域。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金融机构首先是盈利性机构,输给企业血液的时候是想着将来吸回来更多的血,而实体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身造血功能,或整体宏观经济市场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过多的流动性自然又回流到虚拟经济。所以,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属性的,一切要决定于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协调发展,否则最终受累的还是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金融支持回归实体经济

可以说,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最有新意及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清晰思路,提出了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金融市场就得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金融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金融创新只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可以说,这些都是新提法,其与以往金融改革的思路有很大不同。本文认为,这将成中国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方向。

那么,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为何会强调金融业要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上来?这样一个思路对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何会议之前市场所关注一些重大改革暂时没有推出而把重点放在理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可以说,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提出这样的金融改革思路,可能与对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反思有关。当前世界所有的经济问题,与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的危机主要是由实体经济所引发的,而最近危机基本上是与金融问题有关。可以说,当今世界上不少经济问题无不是与金融风险有关,无不是与信用过度扩张有关,只不过,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国家及地区,这种信用过度扩张的方式不同罢了。而信用的过度扩张就是信用的扩张严重超过实体经济对它的需求;或信用扩张严重背离实体经济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全在实体经济运行之外独立运行的金融市场。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各国货币超发、银行信贷滥用、各种金融杠杆无限扩张与放大等等,而这些行为一旦走到极端就是不同的方式的金融危机爆发。

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由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吹大房地产泡沫,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化又把这种过度扩张的信贷无限放大,让信用过度扩张到极致;欧洲债务危机则是国家债务信用过度扩张的结果。

从2003年以来,过度信用扩张也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工具。在1998年-2002年,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年均为1万亿元左右,而当前信贷增长速度则达到年均近8万亿元,后者是前者的8倍,但实际上2010年GDP增长只是2002年的不到4倍。每年信贷增长远远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比如近些来年,每年新增名义GDP5万亿元左右,新增实际GDP为4万亿元,但近3年的信贷增长年均超过8万亿元以上。

尽管这几年的国内银行信贷过度扩张还没有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但这种信用的无限扩张所带的问题与风险也是无可复加了。比如,房地产泡沫吹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的增加、民间信贷市场的“炒钱”等都是一个个可能引发国内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可以说,要深入当前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及防范系统性风险,就得如何来确定信用扩张的合理边界,如何让金融市场的扩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或为实体经济服务。因为,金融发展与繁荣一方面能够化解实体经济所面临资金不足的缺陷,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繁荣;同时,如何金融扩张过度,让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膨胀与循环,又容易推高资产价格,形成金融泡沫及风险,让产业空洞化。因此,如果理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如何界定金融市场的边界,应该是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为,金融就是通过信用对资源跨时空的配置,就是对信用风险的定价。而信用是什么?就是不同的当事人的承诺。而当事人的承诺仅是个人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承诺不能够界定在一定的限度内,如何这种承诺不能够通过有效法律制度来保证,或激励与约束,那么任何一个当事人过度使用这种承诺是必然。因为,他能够把使用这种承诺收益自己成本则让整个社会或他人来承担。如果把信用扩张限定在合理的边界内,当事人信用扩张的成本与收益分配就能够归结在自己身上,其行为就谨慎从事了。可以说,这是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金融理论问题,也应该是未来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基点。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仅企业及个人的信用无限扩张或过度使用金融体系则成这些主体行为常态,而且这也是现代政府用调整社会分配等关系的手段。因为,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不仅方式与工具多元,使用十分便利,而且金融产品的特性使然,即金融投资收益当时性及显性化,而成本及风险未来性及潜在性或隐蔽性。这不仅为政府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来自各方的阻力。表面上看,这种政府过度信用扩张的方式可以通过政府政策来拉平不同的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等财富与收入关系,但事实上它则可能成为成本最高的再分配方式。这不仅危及了接受者的利益,也牺牲了纳税人的利益。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就是通过过度扩张的信用政策滥用信贷给低收入居民购买住房;而中国对银行利率过度管制同样是一种严重的财富转移机制。

而信用扩张过度就会使得融资杠杆提高。杠杆率越高,信用过度扩张的程度就越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之所以会导致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崩塌,就在于其基础资产到最后衍生产品过高的杠杆率(最高倍数达620倍),因此去杠杆化或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成了化解当时金融危机的基本前提。尽管当前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市场有很大差别,但是去杠杆化同样是理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挤出金融市场泡沫的最为重要一环。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基本成了社会的一个共识。因为,金融发展或信用扩张给实体经济带来的繁荣是令人瞩目的。一方面能够化解实体经济所面临资金不足的缺陷,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繁荣,金融业也是政府通过政策来拉平不同的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等财富与收入分配关系最为便利的手段。这就是政府都有意愿把信用过度扩张运用的淋漓尽致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如金融扩张过度或过度使用信用,让泛滥的信用在金融体系内膨胀与循环而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必然会推高资产价格,形成金融泡沫及风险,让整个社会与经济都处于极高的风险之中。

因此,如何理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界定金融市场的边界,应该是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内容,它道出金融业的本质及国内金融市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

开启“去杠杆化”进程

既然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那么“优质的金融服务”概念也就呼之而出了。该概念是本次会议最有创意的金融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涵义与理解,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从文件层面来看,应该理解为金融服务能够做什么及不能够做什么。比如金融服务能够做的方式有,通过金融服务来支持国家经济战略的转移,引导国内产结构业的调整,重点支持弱势的产业、企业及不同的群体等。比如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与市场来鼓励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相关的产业及行为等,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支持,并通过合理的信用政策来拉平不同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等财富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比如,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等。这些将是2012年国内货币政策关注的主要方面。

不能够做的方面有,要严格控制过高的杠杆率,利用过高的杠杆率来推提高资产价格,严禁用“钱炒钱”等。国内金融市场“去杠杆化”将是未来金融改革重要方面。也就是说,优质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所谓创新一个金融产品和工具或建立一个金融市场就可以,而且要看这些产品、工具及市场等是不是保证金融服务纳入为实体经济服务轨道。如果仅是谋取金融收益,而不能够对实体经济能够产生实质性有益影响,那么这种金融服务并非是优质的。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金融服务不能为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可以说,强调“优质金融服务”具有十分强烈的政策内涵。也就是说,基于金融服务的本质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对现行国际市场十分流行的衍生产品、工具及市场推出会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更注重为服务于实体产品、工具与市场上。

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有不少亮点及新意的地方,但总体来看,与会议之前部署所研究的问题及市场所期望的相差较大。可以说,这次会议所要求的国内金融改革可能是力度最小的一次。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当前国内金融改革所面临的难点与困境在哪里?

可以说,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最有新意及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清晰思路。这些方面将成未来国内金融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方向。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各国,全面转向服务于实体经济将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根本方面。2011年10月15日,有82个国家共951个城市响应参与“占领城市”运动,应该是现代金融业这种重大转折的一个先机。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国内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有根本性不同。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往往是发展过度,其国家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往往成了少数人特别政府特权轻易地掠夺绝大多数人财富的工具。而国内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简单移植发达市场过度的杠杆化工具、过度信用扩张,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又是一个不成熟、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政府行政权力主导、信用由政府隐性担保的市场。因此,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达市场国家是很不相同的。它所面临的是双重的任务,既要强调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及去杠杆化,又要加大金融市场改革的力度。

所以,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国内金融市场真正能够从计划经济堡垒中走出。可以说,国内金融市场,看上去是现代最为高级的市场,但是这个所谓的最高级的市场,市场化的程度则是最低或相当不成熟。国内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市场出现几十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是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扭曲。比如政府直接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管制,并让它成为整个金融市场基准利率(而成熟市场的基准利率是货币市场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管制不仅扭曲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价格关系,也成了政府掠夺绝大多数人财富的主要手段。可以说,金融市场的利率非市场应该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不少乱象的主要根源。

二是政府不仅通过不同的政策手段倾向性向一些企业及金融机构注入注资,而且形成了严重的金融资源的垄断关系。这必然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许多资源不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分配与运作而是通过行政方式来分配与运作。金融资源运作的无效率或低效率随处可见。比如国内银行之所以能够不通过努力就能得较高的利润,完全是政府的政策使然。而国内股市的乱象同样与政府对上市资源行政性垄断有关。

三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行政主导过多。这必然造成不少金融市场钱权交易十分盛行等。因此加大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行政主导与干预,应该是当前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与难点。而金融的市场化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加快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我们现在的不少管理者一直没有看到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的真正威力,一直在担心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放开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及负面影响,就是没有看到这种开放可能达到巨大正面作用。这就好象在WTO加入前讨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情况一样。当时有不少认为,如果开放中国汽车业,外国进来汽车企业一定会把中国汽车打垮。实际上,中国一加入WTO,汽车业一开放,它才成了中国汽车业真正繁荣与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国内金融业最大问题就是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就是要弱化金融市场的行政主导,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加大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包括资本项目下的全面开放及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才是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繁荣的新起点。

但是,为何早些时候市场十分关注这些重大问题及热点问题,不能在这次会议上给出明确的答案。问题所在,不仅在于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严重不确定性,而且还在于这些政策的调整或改革都将涉及到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由于这些政策变化不是通过公共决策方式进行而是通过少数利益集团来讨论。当这些重大的金融市场改革将冲击到这些既得集团的利益时,那么这个少数人的既得利益集团就能够利用其手中的话语权来反对不利于其利益的政策,并把少数人的利益制度化。可以说,这已经是当前国内金融改革最大的难点与困境了。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金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已经是绕不去的坎。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的金融改革要想深化与广化是不可能了。因此,如何通过公共决策的方式来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改革垄断话语权则成了当前国内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与重点了。当然,我们会问为何早些时候市场十分关注不少热点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比如“金融国资委”的推出、利率与利率市场化推进、弱化政府的行政主导等(这些都当前国内金融市场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或金融改革的难点)。问题所在,不仅在于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严重不确定性,而且还在于这些政策的调整或改革都将涉及到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如果相关的利益关系没有协调平衡好,其政策的推出将让国内金融市场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篇7

因部分城市楼价急跌、银行限贷以及人民币贬值利空的袭击,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300以及期指1403跌幅一度都在2%以上。金融、地产股成了重灾区。央行推出2014年信贷政策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今年将切实发挥信贷政策导向,更好地支持转方式调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形下,市场如此的过激反应不能不促人深思。

当前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央行今年的信贷政策纲领恰为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促使经济健康稳定奠定了政策基础。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央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投向不断科学合理,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换言之,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而信贷政策作为实现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主要着眼于解决信贷结构问题。通过引导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信贷政策成效如何,主要体现在信贷结构的科学优化与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上,而信贷结构是否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判断标准就是信贷资金的投量和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虽然,这个信贷政策的市场效应的真正体现,恐怕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不仅如此,我们恐怕还得对今年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多种准备。但无论如何,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去年,央行继续发挥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在引导信贷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在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继续支持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全年共有21家商业银行发行1100亿元金融债券,专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投入,服务现代农业。尤其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就业、助学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在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方面,发挥央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的作用,扎实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通过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在扎实推进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面,尽力发挥信贷资产证券化对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作用,积极改进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

此外,信贷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更好地支持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比如,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保持了较强力度。2013年末,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0.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万亿元,同比多增3576亿元。全年新增涉农贷款3.39万亿元,同比多增3806亿元。又如,服务业贷款增长显著加快。2013年末,服务业(剔除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3.7%,增速较上年末上升11.5个百分点。再如,部分“两高一剩”限制行业贷款增速放缓。钢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下降10.7%,建材业中长期贷款同比下降3.3%。

随着管理层推出诸如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完善和加强监管影子银行、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销售行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行为、《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让商业银行倍感压力,特别是娴熟的能够快速赚钱的业务受到管理层制度约束,一时有找不准未来自身发展方向之感。然而,利率市场化这个大趋势只能向前,不可逆转,商业银行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互联网金融机构来势汹汹,商业银行非得在新环境下摸索新的生存规则不可。

央行新年信贷政策工作意见,从六个方面勾勒出了实现马年银行业务的“万马奔腾”的基本轮廓。一是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二是做好新型城镇化各项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特别要抓好科技文化金融政策措施的落实,开发适合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特点的融资产品,支持信息消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公路、流通、能源及煤层气抽采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在信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铁路、船舶等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振兴的配套金融服务;五是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转型转产、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向境外转移产能、开拓市场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不断提升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六是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首套自住购房的贷款需求,切实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金融服务水平。

篇8

一是放开金融市场,让更多民间资本更加自由地进入市场从事金融业务。总理曾经提出要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领域,并明确上半年一定要制订“新36条”的实施细则。但是目前“新36条”细则呈现“难产”之状。现在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主流金融机构,并不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导致大量的民企生存艰难,动摇了实体经济成长的根基。因此,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让民间资本进入,为小微企业供粮输血,这样既符合中央“保增长”的总基调,又能真正实现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二是在金融监管与发展之间做好平衡。现在金融监管的思路主要是防止风险,但有时候基于部门利益而太过谨慎,严厉监管使金融机构的风险小了,但经济体系的风险却增加了。因此,在政策上应该鼓励多设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2011年货币政策的相对紧缩让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了爆炸性般成长。在中国的基层金融市场被国内商业银行忽视的时候,外资金融机构却纷纷通过开设小额贷款公司争相挤入。汇丰、淡马锡、世行国际金融公司、香港惠理集团、法国美信集团、日本邦民株式会社等机构更是当仁不让。监管层不能因为防范过度,同时将有成长性的市场机遇拱手让人。

三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因为这样会有益于金融机构的竞争,让价格信号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国内政策层基本上已形成共识,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这是今年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重要原则,价格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信号,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应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篇9

>>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探讨 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主体支撑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 利率市场化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利率衍生产品发展策略 利率市场化下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 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下的城商行发展策略建议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探讨 浅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探析 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定价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试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票据业务发展 利率市场化下的民营银行发展分析 利率市场化下的民营银行发展探究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蒲 哲.央行2014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互联网金融规模近10万亿[EB/OL]..

[3]如何看待社会融资“一升一降”[EB/OL]..

[4]吴晓灵.影子银行规模超GDP四成刚性兑付严重[EB/OL]..

[5]张茉楠.在实体部门高杠杆率的背后[EB/OL].

.

[6]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过后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90-192.

[7]专家:一季度GDP增速好于预期 但房产持续走低[EB/OL]..

[8]张棉棉.一季度工业态势解读:需求投资和出口待提振[EB/OL]..

[9]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偏高[EB/OL]..

篇10

最近,凤凰卫视《一周财经新趋势》提到当前中国经济“泡沫三剑客”,即产能泡沫、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泡沫。由此联想到“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实际上,这个三期叠加就是应对泡沫三剑客的时期,也是应对泡沫三剑客的有力武器。再联想到股市,这也正是当前股市所面对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对股市的起伏波动有很大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国九条出台,再次明确了股市的功能和发展方向。

股市的首要功能,或者说最基础性的功能,就是直接融资,为实体经济服务。最近几年,我国A股市场已进行了大量的直接融资,但由于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匹配,市场长时间处于疲弱、不堪重负的状态,因而不得不几度暂停新股发行。这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近几年国家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大,已接近“天花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显得不足。当前,国家要稳增长,需要钱,要调整经济结构,也需要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融资,银行要再融资,都把希望寄托在股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上。所以新国九条在提出综合治理和发展资本市场的九条措施中,最核心的是治理,重点是实行新股发行注册制,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对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仍显得不足。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股市究竟能为实体经济做些什么?从已经显露出来的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扩大IPO规模,不仅是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更大量的是新三板,为发展新兴产业和消费类企业服务;为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提供再融资服务;为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和整体上市等提供融资服务;以优先股的形式为银行、能源、电力、交通等大型企业提供再融资服务;为房企再融资服务,这方面比较复杂,都知道房地产有泡沫,但从中央到地方又都不愿意捅破,担心会引起连锁反应,危及整个经济,所以股市在房企再融资方面仍留有余地;推行上市企业退市常态化和制度化,以利于股市汰弱留强,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现在就看如何落实。

最近,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又有新举措,即在信息安全和软件服务方面实行国产化,如政府机关将禁装WIN8软件、银行系统不再采用IBM高端服务器等,以保障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这件事是国家的大事,国家已经而且还会持续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为股市提供融资和再融资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期来看,新国九条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贯彻落实新国九条有一个过程,而在此期间,国家会出台各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会出台促进不同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因而在股市短期内难有大行情的情况下,结构性行情会接连不断,如近期的信息安全和软件服务业行情、新疆板块行情、京津冀一体化行情、长江经济带行情等。以上证综指2000点为例,政策底的特征十分明显。为了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成新股发行任务,服务实体经济,管理层一定会在这个政策底附近做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