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考核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1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5[本刊网址]http://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现实教学过程,许多学生以应付式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依靠期末突击复习通过考试。假期结束后就忘掉了以前所学的知识,这既不能完成当前所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也会对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造成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是能够改善现状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此,我们以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为手段,在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探索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

一、探索考核形式改变的前期准备

(一)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入手,配合教学设计,细化课程结构和知识点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真正精髓,对课程目标、定位、作用等应起到重要的纲领作用。课程建设的首先工作就应该是教学大纲的梳理。重新划分教学单元,增加某些前沿理论和知识,改变部分课程知识编排。在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将原有的5个部分共16章内容,以知识之间的衔接为依据,重新划分了教学单元,划分后仍然组成5个教学单元,打破章节限制,重新调整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前,对于以往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的编排。涉及到的教学的知识点都进行了细化。

学科的知识发展是无尽的,在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应考虑到现有知识的前沿性,吸收新的研究结果。如建构主义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理论介绍之外,增加了现实中的教学案例,供学生理解。

(二)从教学设计入手,分析和制定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制定之后,另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教学设计的制定。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的略显死板的教案,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以注重学情分析,注重教师制定和学生反馈的结合,注重“内省法”应用为主要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主要分析学生的各种情况,并以之为后续展开的教学方法的基础。学情分析应分课前预测与课后总结两个部分。在授课前确定基本学情,在此基础上设计布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总结回顾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表现、手段方法使用的得失及原因,为下一个教学内容的课前预测做好准备。

在教学设计的制定过程中使用了双轨制。即教师按照教学设计授课,课后由学生反馈教学设计意见,并修改教学设计内容,形成教师一份、学生一份的2份教学设计内容,最后由教师合并成一份最终版。

在以上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时刻坚持以内省的方法,报告心理活动(通常由学生自己完成),并会随时讨论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记忆的过程。这种类似内省法的集体讨论过程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实质上也是元认知策略的培养过程之一。

(三)从教学内容入手,结合实际寻找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案例

为解决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的现状,确定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案例的来源主要通过:将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寻找合适的案例。从个人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设计典型案例。

通过以上过程,最终组成了一套适用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案例集。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核评价的探索过程

做好前期准备后,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考核评价的探索。具体做法有:

(一)从考勤制度的改革做起,鼓励课堂讨论的集体行为

任何的教学改革,都是以学生认真参与为前提的。在教学中,主要以考勤形式掌控,改变传统点名式考勤,以加分形式完成考勤登记,给到场学生加分。这样可以保证到场学生得到更好的积极强化,有利于巩固按时出勤。

课堂案例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案例讨论主要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在讨论过程中能感觉到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较强,讨论中设置了其他学生提问,小组代表回应的环节,现场气氛高涨。从后面的学生调查结果来看,案例讨论也得到了学生的重视,表示案例教学的课程内容能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

(二)改变期末考试试卷的内涵

传统视角的期末考试试卷主要以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无论是客观题或是主观题,重点都是考核固有的知识点,这种形式的考核往往会流于形式,也间接造成了学生的作弊现象严重。因此,许多学校都在考试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参考其他院校做法,期末考试的试卷内容上做了一些变动,将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尽量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上,变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为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作弊现象的出现。

如涉及到知识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该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难度大的任务,如要取得高效率,需要降低动机水平;难度小的任务,如要取得高效率,则要提高动机水平”。该知识点在试卷中体现为“让大学生完成简单的计算任务,为了提高正确率,以下哪些措施有效?”选项为:A.按正确率发奖金;B.按错误率惩罚;c.号召大家放松应对;D.边进行任务边放电影。如学生能正确理解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该题目正确选项为A、B。类似这样的题目更多的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能力,已超越“记忆”的知识掌握水平,至少达到了“应用”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出现。

三、考核评价改革后收到的效果

(一)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从2011级学生开始,我们在每年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至今年已经做了三年。为了保证学生不是为了担心受到成绩的影响,以及了解学生知识保持的真实结果,每年的问卷调查都是放在课程教学的第二个学期开学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方法方面,三个年级都认为案例教学是最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分别获得了74%、71%、75%的支持率。这表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较大的作用,这指明了以后在案例教学方面应加大力度,更加坚持。此外课堂讲授法也得到三个年级的支持,支持率均在70%左右,说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有着较强大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的知识,便于组织体系等,课堂讲授法仍将是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效果方面,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单元,将所有知识点组成12个重要知识面,并将课程本身纳入考查范围,共13个考查点,由学生自行给出判断结果。因问卷调查在假期结束后进行,因此以学生的记忆效果作为考查依据,选项划分为“没印象、有印象、学过一点、基本明确、与前后知识形成体系”5个。

经三个年级的调查,教育心理学概述和品德心理是教学效果最差的内容。其他重要知识内容的教学效果较好,其中学习心理和学习动机等部分有学生认为“与前后知识形成体系”。

(二)个别学生访谈的结果

我们曾对个别学生进行过访谈。访谈安排在课程开始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访谈主要内容集中于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方面,抛弃那些纯出于学生自身想法的意见,我们采纳了部分学生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执行。

(三)考试成绩的提高

自2011级期末考试开始,进行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内容改革等。从历年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变化来看,综合成绩越来越高,呈上升趋势。如将期中考试成绩纳入计算(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50%),学生综合成绩将有更明显的提高。

(四)形成性评价的初步尝试

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尝试,我们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形成性评价的雏形。考核评价的改革过程中,已经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做了一定的初步尝试。如案例讨论、期中考试、作业反馈、课程访谈、档案袋建立等。这些从形式上均符合形成性评价的要求。但是否具备真正的形成性评价的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四、遇到的困难

(一)与现行学校考试制度的分歧

无论是哪所高校,考试均为严肃且规范的制度。我校规定所有必修课程必须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完成。总成绩的取得通过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按30%和70%的比例组合而成。如何寻找到考核改革与学校考试制度之间的契合点,在保证尽量公平公正客观的前提下进行的考核制度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核改革。

(二)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网络教学一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以慕课、微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形式也逐渐开展。但本课程改革过程中,网络教学的开展并不成功。学生对于网络教学的反应不热烈,不积极。且网络教学对硬件和网络的要求较高,不易满足。

(三)学生人数多,难以保证获得一致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教育心理学 教学效果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数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性的数学教育研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育领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数学教育心理学在国际上的概念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创建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探讨数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运用认知理论探寻、研究、评述在数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理论性、实践性问题。

因数学教育心理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学者将其单独设立为一门研究性学科,在教育占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应将其当做普通的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直接用于数学教学课堂,因为数学教育心理学中不仅仅是在数学科学中掺杂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观点,也不仅仅是在教育心理学中添加些许数学教学案例,它是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及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普通的教育心理学无法详细阐述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过程,并以此得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总结。应用一般的理论分析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会使数学教育心理学显得过于单调,无法体现数学的学科适应性及特殊性。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增添授课教师魅力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2],教师在课堂将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为学生排疑解难,告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不仅需要授课教师自身具备的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所以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将教师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体,近年来,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授课教师的鼓励、评定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展现教师魅力,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感受。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与其他高中基础学科一样,数学也是通过人类的不断实践发展起来的,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讲究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并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以增强数学的理论性和复杂性。在高中数学学科教育中渗透情感教学,能使具体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学科教育是偏理性的学科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理论与思维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想要学好各个学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态都至关重要。高中数学的难度系数相对中小学的数学知识而言较高,且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如果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较好的缓解和释放,将无法做到高效学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一方面要将结合教材和所学内容以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学生主体进行分析。

1.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化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上得到了广泛运用[5],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短片演示解题过程,也可以将色彩鲜明的图片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应用教学软件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几何》教学中,授课教师就可以选择采用几何画板画图。这样既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轻松,又能利用教师节省下来的画图时间为学生给传授更多知识。

2.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应该把课堂评价当成一门语言艺术,恰当的课堂评价能使学生信心十足。高中学生的自尊性都很强,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积极认可,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如果得不到老师正面的评价,在日后便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质疑,更不敢在课后与老师进行太多交流。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所偏离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和他商量式地探讨学科问题,这样能使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学习,而且因为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学生会更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

3.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单纯采用“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4]。如果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通过教学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整体理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明确要求教师在每个数学知识点的讲解之前,必须将相关知识要点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更方便地组建学习结构,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老师所教知识要点。

(四)有利于解决数学教学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真正研究过数学教育心理,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运用数学教学心理进行高中数学教学[5],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并通过相关书籍提升对数学学科教育的认识,同时通过课堂将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或通过在同年级的数学组展开讨论,交流在教学中学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三、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现阶段,在数学教学研究领域,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是个热门话题,还需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找到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林保平.试论高中数学教育的变革与理性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14(03):56-60.

[2]井琳琳.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84-85.

[3]王敏,张瑞.试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59.

[4]李世青.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18):150.

篇3

一、直观教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忆和操练。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有一个联结,学习的实质是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根据这一学说,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接受英语新知识时,一定要让这个刺激在他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反应,即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或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或运用有声、有图画、有动感的多媒体电脑课件、挂图、简笔画等多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吸引住,并且久久难忘。

二、兴趣教学

1.引入竞赛

中学生好胜心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把比赛引入课堂,并贯穿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师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用比赛积分的方式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比赛内容可以包括必答题、抢答题、对话表演、单词背诵等。在每一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比赛的优胜者给予表扬和鼓励,而落后者也会不甘示弱,他们会在下一次比赛中发奋努力,表现更好。在比赛过程中,每位同学为了整个组集体的荣誉,都会积极准备,上课很少出现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通过比赛,也给了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2.英语歌曲

利用琅琅上口,简单易学的歌曲旋律来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不失为一种巩固知识、增加趣味的好方法。例如:用《找朋友》、《丢手绢》、《两只老虎》等旋律把课本的重点、难点编成歌词,让学生在歌声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到趣味无穷。

三、激发动机,强化记忆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习阶段分为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联合会——记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其中动机阶段列在学习阶段的首位,可见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其学习目的。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出国留学深造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因素。而学生的主观意愿、需要是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求知欲望,那么学习就很被动,成绩就很差。因此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英语学习,增强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学习的第五阶段为记忆阶段,而英语需要记忆的内容又很多,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强化记忆,克服遗忘,我做了以下尝试:

1.小步子,快节奏

平常记忆的内容要控制量和度。量多了,消化不了,反复少了,记不住。所以要进行适当的集中和反复循环。在教学过程中,课前5分钟听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把前一天学习的知识简单的归纳总结后,第二天及时听写,时间不长,量也不大,学生容易记住。

2.趣味记忆

趣味记忆法就是将疑难知识加以高度概括后,再用诗歌、顺口溜的形式将其要点、规则、变化规律等串联起来,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巩固记忆。比如在教序数词构词法时,我教给学生“一、二、三,特殊记,八去t,九去e,ty变成tie,遇着ve变f,再加th”,寥寥几句,把从第一到无穷大的序数词构词细则都包罗在内了。再比如在教可跟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时,我用例句逐字逐句讲解了“一感(feel),二听(listen,hear),三让(let,make,have),四看(see,watch,notice,look),还有一帮助(help)”这句简单的话。其实这是个出错率很高的知识点,也一直是一个让我非常头疼的难题,几乎届届如此,现在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它痛快地解决了,容易记且不易忘。

3.发挥内隐记忆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隐记忆力即无意识记忆力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隐记忆力。平时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内容可涉猎各种各样的语言资料,既可以读教科书,也可以增加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能力许可,可以读英文原著,总之要加大阅读量,使信息量的输入要大,这对培养学生语感很有帮助。

篇4

经过这段时间的网络培训,我反复认真地学习了专家的讲座,观摩了大师们的风采,获益匪浅. 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谈迁移和变式在我的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设迁移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教师要运用转化思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条件,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使迁移顺利实现.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在复习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分析例题的题意,列出了算式:7.98 ÷ 4.2. 接着我问:“像这样小数除以小数的除法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把‘7.98 ÷ 4.2’与‘79.8 ÷ 42’对照比较一下,它的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它们的得数会怎么样?这是为什么?”这样使学生明白,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被除数随着扩大同样的倍数,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算法,也明确了算理. 这样的迁移使学生感到自然,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再如,我们在研究很多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时,也是引导学生用翻转、平移、切割、拼接等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进行推导.

二、应用变式策略,提高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数学变式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下作出有效的变化,其呈现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在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 下面是公开课“线段的认识”的片段.

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 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曲的毛线变直吗?学生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 然后告诉学生:把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引入课题:认识线段. 追问:拉出来的线段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2. 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再请同桌之间互相指指对方的线段的端点在哪里.

3. 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4. 进行变式:(改变毛线的方向和形状)师故意将毛线拉直后呈竖着的状态,问: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是因为它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再将毛线拉直后呈斜着的状态追问:这样还是线段吗?为什么?(是,因为它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师松开一只手,只留下一只手捏住毛线任其自由挂着,再次询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三、变式在练习设计中的作用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变式练习设计,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的变式题,逐步总结得出商不变性质的概念. 第一层次:各题的商是几?已知40 ÷ 20 = 2,那么(40 × 10) ÷ (20 × 10) = ?第二层次: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在里填上“×”或“÷”. 已知24 ÷ 6 = 4,那么(24 × 2) ÷ (6) = 4,(24) ÷ (6 ÷ 3) = 4. 第三层次: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已知30 ÷ 6 = 5,那么(30 × ) ÷ (6 × ) = 5. 以上一系列的变式题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不超过当时学生的认识能力,坡度适宜,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篇5

一、直观教学和建立错题档案

英语是一门实践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忆和操练。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有一个联结,学习的实质是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根据这一学说,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接受英语新知识时,一定要让这个刺激在他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反应,即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或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或运用有声、有图画、有动感的多媒体电脑课件、挂图、简笔画等多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吸引住,并且久久难忘。同时桑代克又指出,学习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率不断加强、失用率不断减弱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我让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把平时练习和小测试做错的题归纳总结到一个本子上,反复琢磨、领悟,直至掌握。每次考试前,让学生再重新复习一下错题本上的题,使其尝试错误的重复率大大降低,考试时准确率大大提高。

二、兴趣教学

1、引入竞赛

中学生好胜心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把比赛引入课堂,并贯穿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师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用比赛积分的方式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比赛内容可以包括必答题、抢答题材、对话表演、单词背诵等。在每一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比赛的优胜者给予表扬和鼓励,而落后者也会不甘示弱,他们会在下一次比赛中发奋努力,表现更好。在比赛过程中,每位同学为了整个组集体的荣誉,都会积极准备,上课很少出现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通过比赛,也给了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2、直观教学

上课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让语言更加真实和具体,创造学习英语的气氛,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无意识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比如,初一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易混且难以掌握,我们既可以利用一些挂图,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练习Who’sthis?He’s/She’s…What’shis/hername?也可以在班级指定几个同学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3、英语歌曲

利用琅琅上口,简单易学的歌曲旋律来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不失为一种巩固知识、增加趣味的好方法。例如用《找朋友》、《丢手绢》、《两只老虎》等旋律把课本的重点、难点编成歌词,让学生在歌声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到趣味无穷。

4、课外活动

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不应该固定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收看英语节目,排练英语小品,猜谜语,快速反应,击鼓传花等。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既玩得开心,又轻轻松松的复习和巩固了英语知识。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三、分层次教学

孔子很重视因材施教,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研究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分层次教学。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按照量力和可接受性原则,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成绩好的学生做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以达到提高的目的;让中等学生做有把握的练习,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成绩差的学生做一些比较容易的练习,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外语的机会。在课外辅导和作业要求方面,也应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要求不同,对中等以上的同学,要求做些课外的练习题,鼓励多读英文原著,以扩展知识面。对一些学习能力欠佳,成绩稍差的同学同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上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句型,总之,对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放开走”、“拉着走”、“抱着走”的策略,尤其对差生,更要多加“偏爱”,因为要想提高班级整体成绩,差生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下,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在知识的技能上的缺欠,分别采取不同措施,满腔热情地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四、激发动机,强化记忆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习阶段分为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联合会——记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其中动机阶段列在学习阶段的首位,可见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其学习目的。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以及出国留学深造等,这些都是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因素,而学生的主观意愿、需要是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求知欲望,那么学习就很被动,成绩就很差。因此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英语学习,增强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学习的第五阶段为记忆阶段,而英语需要记忆的内容又很多,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这了强化记忆,克服遗忘,我做了以下尝试:

1、小步子,快节奏

平常记忆的内容要控制量和度。量多了,消化不了,反复少了,记不住。所以要进行适当的集中和反复循环。在教学过程中,课前5分钟听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把前一天学习的知识简单的归纳总结后,第二天及时听写,时间不长,量也不大,学生容易记住。

2、趣味记忆

趣味记忆法就是将疑难知识加以高度概括后,再用诗歌、顺口溜的形式将其要点、规则、变化规律等串联起来,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巩固记忆。比如在教序数词构词法时,我教给学生“一、二、三,特殊记,八去t,九去e,ty变成tie,遇着ve变f,再加th,寥寥几句,把从第一到无穷大的序数词构词细则都包罗在内了。再比如在教可跟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做宾语不足语的动词时,我用例句逐字逐句讲解了“一感(feel),二听(listen,hear),三让(let,make,have),四看(see,watch,notice,look),还有一帮助(help)”这句简单的话。其实这是个出错率很高的知识点,也一直是一个让我非常头疼的难题,几乎届届如此,现在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它痛快地解决了,容易记且不易忘。

3、发挥内隐记忆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隐记忆力即无意识记忆力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隐记忆力。平时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内容可涉猎各种各样的语言资料,既可以读教科书,也可以增加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能力许可,可以读英文原著,总之要加大阅读量,使信息量的输入要大,这对培养学生语感很有帮助。

五、建立大的语法观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贴近新课程的理念。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这里,我就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阐述教学设计的优化有助于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设计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只有知道了已有的知识,会了才能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更进一步的知识。而已有的知识并不是不会遗忘的,如果一个知识点有一段时间未接触,那么孩子们的遗忘程度是很可怕的,因此,在新知之前需要温故,才能使新知更易于孩子吸收。例课,线段是射线和直线的基础,端点数更是三者的重大区别之一,也决定了三者能否延长、如何延长。在第一次尝试时,并未给孩子复习线段、端点,在教学中发现,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出“线段”,更小部分的孩子能知道端点如同两道门,让线段无法延长。从而影响孩子判断中间一个点是否为端点,从而为发现射线的特点奠定了基础。在之后两次教学中,注意到复习线段及端点的知识后,学生在进行判断时,显然自信了很多,举手发言的同学也更多了!在之后的归纳总结中,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找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端点的不同点,提高了孩子自我学习、总结的能力。

无论是古人孔子,还是现代心理学家,都如此重视“温故”,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从具体到抽象——情境设计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的想象力和阅历有限,很难接受,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又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从抽象到具体,便易于孩子接受、吸收。

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图形,那么在设计中加入生活图片,从情境入手,便能使孩子跟好的接受这突兀的抽象知识。

情境一:在课前,给孩子播放公路、铁路、灯光、湖面的图片,让孩子心中设疑,为何出现这些图片呢,自己去搜索相关知识。随后,在图片中勾勒出一些直线、曲线、射线、线段,让孩子发现图片中所蕴含的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知识,达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设计。孩子们也能清晰的认识到这些线,都是来源于生活,更便于理解。

情境二:“无限长”概念的引入。再次出示灯光图片,发现灯光图片中图形并非线段,它只有一个端点。灯光是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灯光可向外无限延长,也是孩子们能够想象的。抓住这个具体现象,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夜晚的霓虹灯向着美丽的夜空不断延伸。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射线能否延长,就容易多了。如同灯光,射线也能向着一个方向无限延长。过具体事物及情境,孩子们扎实的掌握了,射线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情境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抓住孩子的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情境,能使抽象的只是具体化,便于让孩子学习,同时,丰富的情境也让孩子乐学。

三、丰富课堂内容——环节设计

单一的讲练,往往使课堂缺乏生机,小学生往往无法集中四十分钟的精力来听课和做练习,那么丰富的课堂内容,便能有利的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并未加入过多的环节,感觉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孩子的思维并未完全的开发出来。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加入了猜词游戏:请一位同学看谜底,用最精简的话描述出谜底的特点,请其他同学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在谜底的设置中,由“线段”到“射线”,出现一个层次,学生自然的猜第三个谜底是“直线”。此刻,谈话:第三个谜底有难度,仔细听,让孩子浮躁的心沉寂下来,设置悬念。当出现谜底“直线和射线”时,追问二者相同点,从而使知识点更深的印入孩子的脑中。

在游戏之后,将下一个知识点——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改变成比赛。要求孩子在10秒钟内按要求画直线,看谁画的最多。比赛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单纯的老师演示效果好很多。让孩子在10秒钟的比赛中,发现还能继续画,并且只要再给时间能不断的画,感受无数条的含义。让孩子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知识,并且掌握知识。

同时,在课堂的最后,让孩子欣赏春晚节目《激光舞》,激发孩子发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孩子热爱数学,热爱生活,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篇7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策略 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来实现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各种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实施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讲究策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教师的劳动才有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从教学论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来实现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培养人才这一特殊的工程中,如果没有名师巧匠,就不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策略,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与教师同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开课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巧妙的开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策略针对课堂讲授内容,不经过任何修饰和过渡,直接向学生推出知识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如使用不需要证明的公式、定理等。

承上启下,自由过渡策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的前后上下的连贯性,利用前面的知识作为铺垫。如提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想办法,自然而然引入下一课题,使学生知识的衔接、理解自然过渡,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跃气氛,引人入胜策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产生共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授学生思想修养课关于谈话艺术章节时,可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妇女抱着小孩上了公共汽车,汽车司机对她说:“这是我见过最丑的小孩子了。”这个妇女听了以后很生气,气冲冲地走到车的后座坐了下来,坐在旁边的一位男士关心地问发生了什么事。“那个司机说了侮辱我的话”,她愤怒地说道。男士深表同情地说:“呃,这就是他的不对了,作为一名服务人员,他怎么能对乘客说无礼的话呢?你应该过去狠狠地教训他一下,这样吧,让我来帮你抱着这只小猴子。”讲完故事,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当堂课题,这样的导入自然而引人入胜。

课堂授课策略

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变化过程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理解”、“保持”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其基本原则应是:易于理解,利于保持。

(一)易于理解策略

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般可实施下列策略:

加强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具体的实物、生动的实验、逼真的模型、鲜明的图表和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都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有化繁为简、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和化静为动的作用。

运用恰当的比喻在教学中,把科学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恰当地引用比喻,能使概念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展。从旧知引入新知,是温故知新、行之有效的途径。

选择典型实例通过典型实例,由个别到一般,剖析典型,举一反三,不仅可使学生易于理解、触类旁通,而且往往使学生感到兴味浓烈、妙趣横生,为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教育气氛和条件。

(二)利于保持的策略

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为此,设计课堂教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可采用下列策略:

内容强度适当在一般情况下,讲解内容的数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关系。材料越多越易遗忘,并且过多的材料不仅加重了学生记忆的困难,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内容恰当、数量适当,以利于保持。

内容选材典型实践证明,学生对一般材料往往印象浮浅,而对典型生动材料却铭刻在心、经久难忘。因为典型生动的材料对大脑皮层刺激强烈、深刻,易与旧知识形成联系并获得意义上的支撑点;而一般材料,由于缺乏“典型的光辉”而直接影响记忆保持的效果。

内容系统性强在认识过程中,杂乱罗列的知识往往令人思绪混乱、容易遗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使之纲举目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地掌握和驾驭教材。

强化首次印象生活经验表明,强烈的首次印象往往终身难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首次印象在保持知识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精力安排上,要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切忌“走过场”、吃“夹生饭”。

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探索未知的行动。没有疑问,不善于思索,就谈不上求索,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针对知识点提问策略课堂讲授内容都是由若干个小知识点组成的,每个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加深印象,增加理解深度,针对小知识点设计提问,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总结归纳性提问策略每个小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在横向、纵向上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联系规律,总结性提问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策略

课堂小结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过程。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小结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在课堂教学小结中,或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彦.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陆根书.课堂学习[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诗歌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故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

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化学知识记不住,或遗忘太快。的确如此,化学知识比较散碎,系统性、逻辑性不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又太多,所以学生有这样的感触。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科学记忆法,总结出诗歌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故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记忆效率,现归纳如下。

一、 诗歌记忆法,又称韵语记忆法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过程与成人不同,是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常常感到知识琐碎、难记。而化学韵语就是把化学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知识块的形式,让学生整体记忆,整体贮存,这样记的化学知识不易拆散和遗忘。例如在记忆盐的溶解性时,我给学生归纳了“溶解性歌诀”:“钾钠铵盐都易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中银不溶。碳酸、磷酸、亚硫盐,钾钠铵外几不溶。”在学氧化碳制取时,编写了这样一首诗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大理石与稀盐酸。 两种苏打皆不用, 速度太快控制难。 不用硫酸代盐酸, 硫(酸)钙微溶速度慢。硝酸见光易分解, 鉴别火柴不能燃。”又如学生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对金属参与的置换反应不容易记忆,我将其编成如下韵语:“钾钙钠镁铝靠前,性质活泼不一般;锌、铁、锡、铅在氢前,能把酸中氢置换; 铜汞银铂金末端,和酸反应实在难 ;位置越前越活泼,前把后边来置换。” 由于化学韵语让学生巧学巧记,学生将化学韵语在头脑中变成了活字典。既便是暂时遗忘了,但在应用时也会通过定位联想,迅速唤醒沉睡的记忆,使知识在大脑中重视,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

二、顺口溜记忆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一些化学知识,为学生编制顺口溜,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加强了记忆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元素的化合价时,我让学生这样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元素钾钠银,二价元素铜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氢一氧二最常见,勿忘单质都为零。”在学习过滤操作时,我把所用仪器和操作要领编写为:“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 过滤之前要静置, 三靠两低不要忘。”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领会并不是立即就实现的。它需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在实施顺口溜记忆教学中就不能要求所教学生一步到位全学会,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揣摩,并在学习中逐渐内化。

三、故事记忆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总体来说,先快后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被遗忘的往往是最感兴趣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讲化学史料和化学家的趣闻,并把一些知识点编写为小故事。比如在学习离子的形成过程时,编写了下面的一则寓言故事:一天,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了,钠原子向氯原子抱怨说:“老兄,我最外层的这一个电子太能折腾人了,它让我一刻也不得安宁。”氯原子说:“太好了,我最外层刚好缺少一个电子,你给我算了。”钠原子一听,正中下怀,毫不犹豫地把最外层的这个电子甩给了氯原子。于是,钠原子变成了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氯原子变成了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它们亲热地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家庭――氯化钠。学生饶有兴趣的听完了故事,对离子的形成恍然顿悟。

四、联想记忆法

篇9

论文摘要: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作为拓展语言思维领域的外语学习,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形势的需要,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外语的情感体验需要。在英语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就应首先调动其英语学习愿望,从主观上产生一种动力,然后才能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创新思维,开拓思路,构建了许多教与学模式,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被广大教师理解,并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目前,我校(注:此处指山东省桓台县鱼龙中学,下文同)广泛推行的“生本教育”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构建了新的平台,在此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我校如何实施生本教育、促进英语教学谈一下做法。

一、中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的英语学习现状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突出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1.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不强。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很多学生正是在这种茫然的状态下被动地进行着英语学习。

2.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感体验。枯燥的学习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摧残。由于词汇、句子、语法及写作、阅读脱节严重,学生在单纯记忆词汇或背诵语法条目的环境中丧失了宝贵的学习愿望。

3.学生们的英语操作能力远远低于其应试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在应对考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也成为考试的“机器”,“只会写不会读,只会读不会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生本理念的实践措施

“生本理念”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它所主张的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已得到众多认可。其中教育实施的主阵地课堂也被灌注了生本理念。生本课堂的精髓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不见自我”,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激情飞扬的学习。但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绝非放任自流,而是进行学习发展思路上的引导。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挖掘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在班内以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形式,开展“我为什么学英语”的专题讨论。学生从“拓展个人思维领域”、“丰富个人知识结构”的角度,升华至“英语学习疏通了一条东西方文化精髓交流的纽带”的理论高度,让学生在严肃且富有高度的层次上进行一系列自主目的探索。让学生说服学生,让学生感染学生,是专题讨论的目的所在。

2.有效引导,让学生于课前充分做好知识准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其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针对生本教育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资源的理念,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学生首先询问自己,对于初见本单元内容时的感受及认识,并记录下来。

(2)对于文章内容的承载背景,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联系时代和生活实际进行恰当地扩展或延伸课本内容。可运用文字、图片、画报、视频等手段进行,并可附上自己对于各内容的独到见解与看法。

(3)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组内合作的形式将本单元词汇、句子的读法及写法攻克掉。并针对组内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上提示,如:联想提示,对比提示等。

(4)引导学生在初步掌握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法探究。借助工具书,针对本单元的明显语法重点及难点,进行自主语法结构梳理,按照列语法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要求有针对性地梳理,切忌滥、泛、偏,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相关探索整理,或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具或身势语,及编顺口溜等方式将语法知识趣味化、直观化、简洁化。建议讲解语言知识的例句也要与同学们的生活、时事热点及课堂现场相联系。

(5)最后,在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学以致用方面,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情景展示中。

本组组员自主创设情境,将本单元重点单词及语法简洁明了的融入对话情景中。这期间学生势必要经历一个写的过程,于是便完成了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科学而完整的学习步骤。

3.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为生本课堂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有助于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增加学习使用英语的机会,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都可参加活动,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以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本课堂应有的活跃气氛。

总之,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学生在这种系统完整的英语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势必对于英语学习的愿望及学习方法有了系统完整的感悟。正如《基础英语》的作者埃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就是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对于生本课堂上呈现的富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及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便是英语课堂魅力的最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周宏,高长梅,白昆荣.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3]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1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学生还是会重复犯错.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和易错点作了充分的估计,但他们在课上更想做的是避免学生犯某些错误,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畅. 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犯错,还是应该让学生充分暴露出他们的错误,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呢?

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观点给了我们答案.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那么,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持有合理的和科学的错误观(Labinowicz,1985).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 [1]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教师要以一颗“宽容心”去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效利用学生所犯的数学错误,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从纠错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2]

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出现错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做的不是避免学生出错,而是如何恰当的对待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出现的错误成为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2 概念界定

何为错误呢?在哲学领域中将错误定义为主体与客体规律不相一致的认识或者实践. 对于错误,《辞海》上的解释是“过错,不正确”,因此我们看出,错误是相对于“正确”这个概念而言的. 所谓正确,是指“符合实际或客观标准”. 而对“符合实际或客观标准”则有着不同的理解.[3]

数学学习错误指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4]

鉴于数学学习错误的范围较广,因此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定位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所出现的错误.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分析了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

3 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

通过有目的的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有以下几种可取的做法.

案例1:教师要通过学生所犯错误反思自己的教学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授圆周角,她在引入时问学生:“如图,假如AB代表球门,你会选择从C处射门还是从D处射门. ”她的本意是让学生思考∠ACB和∠ADB哪个角大,就从哪个角射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圆周角,以及比较圆周角和圆内其余角的大小. 有的学生的答案是从两处射门都可以,因为这两点到球门的距离相等. 还有的学生说会从C处射门容易,因为从D处射门守门员将更好防守. 学生的这些答案让老师不知所措,她只好说学生错误理解了她的意思,应该是从哪里射门的角度更大就从哪里射门.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回答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只是那些都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课堂上的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是学生的错误,并不是和老师的答案不一致的就一定是错误的. 教师应该通过此类错误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们为什么会答出“错误”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又具有一定的道理. 本节课的引入教师设计的很好,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圆周角的定义,还可以在后面引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后,再回到此题,通过比较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ADB的大小,回答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最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课堂引入留有悬念,发人深思. 但学生们并不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不会想到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很正常的. 再加上老师的提问不够严谨、准确,导致学生错误理解了老师的意思,使本节课引入的设计黯然失色. 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首先反思自己,在自己身上查找原因. 可能是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也可能是教师对某些知识确实没有讲清楚或强调的不够.

案例2:引导学生出错,加深其印象

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类题目学生经常容易出错. 已知点P(n,-3)、点Q(5,m),直线PQ平行y轴,求m,n的取值. 以往的学生大多数会认为n=5,m为任意实数. 因此在讲授平行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特点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想办法引导学生出错,并让他们自己改错,加深其印象. 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5,-3)、(2,-3)、(-1,-3)、(0,-3)、(3.7,-3),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点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发现他们都在一条平行x轴的直线上. 接着我会问他们平行x轴的直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这些点的纵坐标相同. 总结了平行坐标轴的点的特点后,我出示此题,这样有很多学生都掉进了“陷阱”. 当我告诉他们答案错误时,全班同学都十分惊讶. 我试着让他们举个反例,再提示他们这是“两个”点所在的直线平行坐标轴. 有的学生便意识到此题中还要求m≠-3,这样很多学生恍然大悟. 我进一步追问如果两个点所在的直线平行x轴,那么这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提到他们的纵坐标相同. 马上有同学补充到不但纵坐标相同,还要求横坐标不同,否则就成同一个点了. 这时我准备往后讲,还有一个学生在举手,他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说不仅要求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不同,而且还要求纵坐标不为零,因为如果纵坐标为0,两点就在x轴上了,而不是平行x轴. 我万万没有想到学生会将平行坐标轴的两点的特点补充的如此精确.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 当学生得到某些不一致的结论时,他们会有进一步探索完善的欲望[1]. 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先引导学生“出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完善所学知识,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案例3: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分析其合理成分

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有一类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那么第三边的长是多少?学生经常容易出错,他们会认为是5. 教师在听到学生的这类错误时往往都很气愤,尤其是当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重复犯错时. 但认真分析便可发现,学生犯此类错误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从小学就知道勾3股4弦为5,而上中学3、4、5又是最常见的勾股数,所以他们一看到3和4就固然会想到第三边是5. 在数学中有很多学生所犯的错误都揭示了,学生的错误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 有的是学生已有知识的一种负迁移,如很多学生认为(a+b)2=a2+b2,其中有些学生是受所学乘法分配律的影响. 有的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定理、结论等成立的条件,如有的学生会根据x2=5x推出x=5,而忽视了等式性质中两边除以的数不能为0这一前提条件. 由此看出,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错误,要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因所在,避免其重复犯错.4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有意识的观察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分析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多数教师接受“课堂上学生会犯错误”这一事实.

教师意识到出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大多数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比较理智.

(2)找到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帮助学生改错的关键,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犯同一错误的根源所在.

(3)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归因不够合理.

首先少数教师会分析学生错误的合理成分. 其次大多数教师将学生的错误归因于学生本身,或知识,而少数教师认识到教师的水平,特别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其实也是导致学生出错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结果表明,一部分教师自身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吴丽华、王艳梅[5]调查显示20%的教师在较高观点下理解教材内容有困难;29%的教师认为掌握新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设计提问、讲概念、揭示规律上有困难;5%的教师基本上不了解有关的数学史知识;39%的教师感觉到需要拓宽和加深学科知识.

(4)大多数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错误的纠正,但纠正形式欠佳.

很多教师纠正学生错误的形式是教师的直接纠正和其他同学的纠正,有很少一部分教师选择让学生自己纠正. 4.2

教学建议

(1)数学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与学生、知识、教师都可能有关系,因此教师应理智地对待学生的数学错误,不能单方面归咎于学生. 要认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特别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减少学生出错的可能性.

(2)大多数教师不会无视学生的错误,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分析学生错误的合理成分. 大部分教师在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上还不够完善. 有一项对15名教师的研究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学生作业出现错题时,教师经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改,或多做几道题. 而教师的正确做法是首先分析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分析根源所在,教师要讲清学生的错误,纠正错误,以便其改正错误,减少此类错误的出现次数.

(3)教师要让学生在改错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首先给学生显露错误的机会,其次给学生认识错误的机会,最后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

(4)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和总结,这样才能有效利用这些错误,使之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潘振嵘.尝试错误――学习的“催化剂”[J].数学通报,2003,(9).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1607.

[4]《数学辞海》编委会.数学辞海(第一卷)[M].山西教育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5]吴丽华,王艳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通报,2006,(3):5.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