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纳税信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纳税信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纳税信用;信息共享;奖惩
中图分类号:D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57-02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党的十也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作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对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两个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税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税务领域信用体系的升级版,并构建纳税信用管理流程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此次纳税信用管理办法的设计实现了几大创新:一是广泛采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作为评价基础。纳税信用信息除了包括纳税人信用历史信息、税务内部信息之外,还涵盖了外部信息,最大限度为纳税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支撑。二是统一规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对信用信息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明确了纳税信用信息的取数来源,而且从纳税人主观态度、遵从能力、实际结果和失信程度四个方面来设计信用评价指标,明确对应分值和直接判级方式。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信用管理的标准化。将纳税信用评价从信息采集、信用评定到结果等环节由“人工评定”改为“计算机生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统一。纳税信用信息在税务管理系统中实时记录,按月采集,按年评价。四是推进分级分类管理。针对A级纳税人出台多项激励措施,如发票领用、认证、纳税申报、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便利;对于D级纳税人则重点监控,采取严格发票供应、限制融资授信、阻止出境等惩戒措施。并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28个部门出台了对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实施联合激励措施的合作备忘录,联合20个部门出台了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合力。《纳税信用管理办法》是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侧重于建立守信激励机制;《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则是新推行的失信约束措施,是纳税信用领域的“黑名单”制度。这两个办法实现了涵盖信息采集、级别评价、结果确定和、结果应用等环节的全过程纳税信用管理,对促进纳税遵从,降低税收行政成本与社会管理成本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纳税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还不够完备,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不强,税收失信行为仍屡有发生,纳税信用体系的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一)优化经济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法律是信用的最低标准,信用是对法律的有效补充。税收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有效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有序的经济环境至关重要。如果纳税失信,不仅会侵害国家利益,造成税款流失,更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市场公平。而公平的税收法治环境是税收信用体系的有效保障,纳税人的失信行为使得纳税人实际税收负担偏离了税收制度设计的初衷,使得原本公正的税收制度扭曲,造成税负不公,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营造公平、和谐、互信的经济环境要求完善纳税信用体系。
(二)强化纳税意识的需要。当前,我国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尚未建立,仍存在假停业、假申报、做假账等以虚假手段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纳税人不重视纳税信用,追求短期利益,这一方面源于我国现行税收法制不健全,尤其是有关税收诚信方面的法律,对守信者保护不够,对失信者惩处不力;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执法、司法不公等现象,破坏了征纳双方诚信的法律基础。此外,相关行业信用制度也需同步规范,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税务所、税务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在承接相关涉税业务时,有的唯利是图,帮企业瞒报税,有的甚至与税务机关内部人员勾结,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因此,税务中介及关联人的诚信缺失也是造成纳税人信用状况堪忧的外部因素。
(三)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当前,出于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税收管理环节也随之由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后管理转变。大量涉税事项由事先审批改为事后备案,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充分运用新手段来加强税收分析、防范税收风险。纳税信用体系的建设正是对纳税人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引导纳税遵从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设置信用评级指标可以及时发现纳税人在办理涉税事项过程中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根据纳税信用级别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到税收管理最薄弱的h节。此外,完善的纳税信用体系还可以使征纳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办理涉税事项,保证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称性,有利于减少涉税纠纷,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发达国家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
篇2
一、典型信用模式
(1)市场主导型模式,又称民营模式。这种社会信用体系模式的特征是征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收集、加工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以美国为例:一是美国政府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期间,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二是设立信用记录公司。美国政府将征信机构列为独立发展的市场服务业,通过设立信用记录公司,对金融市场参加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将记录资料输入电脑数据库,数据库一直连续跟踪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金融机构可以向信用记录公司购买该客户的信用记录资料。三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美国的自然人信用体系即每个人的“终生社会安全号(SSN)”,实际上就是个人的信用档案,由专业资信公司对个人的信用加以记录并予以公布,一般通过网络就可以查询到个人的信用记录,任何公司、银行和交易对手都可以有偿查询。(2)政府主导型模式,又称公共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的社会信用体系。中央信贷登记系统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全国数据库网络系统,直接隶属于中央银行。中央信贷登记系统收集的信息数据主要是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信贷信息。系统信息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央行进行金融监管及执行货币政策。(3)会员制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由行业协会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为协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互换平台,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这种协会信用信息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该种运作模式的特点是:一方面,信用信息机构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信用的透明性,防范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会员制以“讲究诚信,互惠互利”为原则,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不得入会。日本是采用会员制信用模式的典型代表,日本银行协会会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非盈利银行会员制机构,在共享信息的同时自觉履行向信息中心提供其掌握的准确全面的个人信用的义务。
二、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对我国启示
(1)税收信用立法亟待完善。美国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就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而我国是 1999 年才开始进行税收信用体系的探索和实践。(2)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加强信用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世界上发达的征信国家大都依托规范性、权威性征信机构进行税收信用评估,如美国依靠的是商业化运作的信用管理服务中介机构;德国等欧洲国家依靠的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兼有私营征信机构;日本依托的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建立的信用信息中心。在我国,税务机关中没有专门从事评估的专业人员。纳税信用评估机构提供的是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因此,它应该是由国家承认资历的专业评估人员组成,以独立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外的第三者身份参与评估,从而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公平性。(3)遵循互利原则,实现信息共享。在我国,除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的信息等特殊信息要设立保护措施外,其他政府部门特别是工商、税务、法院、技术监督、统计、中央银行等要尽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掌握的信用信息公开,使各个部门同时具有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实现信息交换自动化,提高信息采集和利用的效率。(4)加强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建立税收信用与个人信用、商业信用挂钩机制,发挥税收信用的效力。世界上发达国家将税收信用分散在种种信用体系中。例如,美国将税收信用作为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重要指标,间接地影响着个人信贷、教育、申请、日常消费、领取失业救济金及租房等。我国在处理“税收失信”事件时,也应当多管齐下,除建立税收信用破产惩罚机制外,还要与个人信用、商业信用挂钩,使得不讲信用者或信用不佳者难以立足,难以生存。
总之,构建税收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基础上,在政府引导下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多层次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一系列由政府、征税、纳税和中介机构四方共同参与的信息收集、信用考核、信用评价、信用奖惩和信用监控的信用管理机制。
篇3
一、实施分类激励惩戒,构建诚信征纳体系试点背景
2016年4月,河北省地税局与国税部门联合了《纳税信用级别分类服务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税务机关应按照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此前,我省在纳税信用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的信用等级评价上,在对评价结果的应用上远没有到位。一方面,在税务系统内部,重评价、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对A类纳税人服务不到位,对D类纳税人远未强化监管。另一方面,纳税信用尚未融入社会信用体系,未能在其他领域予以应用,未能与其他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评价、评估、审查结果等形成合力,促进企业守法经营,依法履行义务的功用未能充分发挥。《纳税信用级别分类服务和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省从制度层面对不同信用等级纳税人开始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在全社会共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唐山市局积极行动起来,对纳税人实施信用分类激励惩戒,努力构建诚信税收征纳体系。
二、实施分类激励惩戒,构建诚信征纳体系试点工作思路
(一)构建诚信税收征纳体系,税务机关坚持依法征收是前提
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坚守原则,严格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所有的征税行为都要有充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对于税务机关而言,法无明确不征收;对于纳税人而言,法无规定不缴纳,既不能随意扩大征收范围,又不能任意提高税率或单位税额。严格依法征收、依率计征,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坚持组织收入底线,坚决不收过头税,努力做到丰年不惜收,歉年不虚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寅吃卯粮、虚收空转、混税种、乱级次,做竭泽而渔、饮鸩止渴、侵害纳税人利益的行为。同时紧盯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经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和税制改革、征管范围调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好收入预测,保证收入平稳、均衡入库。三是牢固树立税收优惠政策不落实就是虚收、就是侵权的理念。对各类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企业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退的退。在坚持应收尽收,坚决杜绝和防止“过头税”的同时,持续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执行力度,使纳税人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为将来培育好税源。
(二)构建诚信税收征纳体系,必须对不同信用等级纳税人实施分类激励惩戒
一是将A类信用等级纳税人纳入“红名单”,并实施优先办税、专家团队服务、减少检查频次、美誉度宣传、纳税信用贷等12项激励措施。二是将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中所列明的当事人和纳税信用等级被列入D级的纳税人(以下统称当事人)纳入黑名单。对D级纳税人实施加大评估检查频次、提高处罚标准、限制融资授信等8项惩戒措施;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限制政府性工程建设项目投标资格、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限制股票、债券发行、限制担任相关职务等21项惩戒措施。
(三)构建诚信税收征纳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是开展工作的保障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建立健全了信息传递、重大事项例会、激励惩戒结果通报、激励惩戒效果宣传、激励惩戒动态调整等5项工作机制,并以制度为抓手努力打造改革试点创新亮点。一是提出了“构建诚信征纳体系,需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在先,纳税人依法缴纳在后,税收法定是对征纳双方的共同约束,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征纳双方共同维护税法尊严”的观点。二是首次将纳税信用服务和管理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联合惩戒进行了有机融合。三是首次将纳税信用D级纳税人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一同纳入税收黑名单。四是对组织收入三原则——“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应收禁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五是增加了市县两级人大、政协、组织部、住建局、国土局、电子政务办公室等联合惩戒部门。六是增加了“限制矿业权受让、限制国有产权受让交易、限制政府性工程建设项目投票资格、限制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等相关职务、限制参加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等荣誉评选、在‘诚信唐山’网站曝光”等联合惩戒条款。
三、实施分类激励惩戒,构建诚信征纳体系试点工作进度及初步成效
篇4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近几年,随着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政府强化了企业诚信建设的宣传力度,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进步伐有所提高,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已初步形成。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着较大的脆弱性和不完整性。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损害其他企业和社会利益,以及自身企业信誉为代价,导致各种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出现了企业之间不正常的竞争行为。市场欺诈、假冒伪劣、偷税漏税、骗税逃税、债务逃避、工资拖欠、贷款拖欠等问题比较严重。无数企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信用风险意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没有设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职能。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评估部2002年1O月份组织专家对全国上万家企业进行了信用调研,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中国企业因信用问题导致损失5855亿元。
具体来讲,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
因此,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信用建设,重视内部信用管理,自觉地组织和推动企业内部的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地研究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方法,努力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1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目标:围绕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内容强化信用自律,建立有效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内部信用管理;要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落实信用责任,加强信用考核,实行全程信用监控;力求企业在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低至最低水平,使企业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一个对企业的受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科学管理全过程。从广义上说,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以筹资或投资为目的的管理活动。从狭义上说,企业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以信用销售为主要管理内容的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制止和减少企业的失信问题是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对其内部信用管理的内涵进行重点研究。企业信用的社会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提升企业信用水平,必须积极引导企业注重内部信用管理。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既是提升企业信用水平的内在要求,又是企业信用的社会外部监管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抓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要引导企业抓住信用管理的关联环节和重要因素。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内涵应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四大关系以及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信用销售等方面内容来确定。
1)处理好企业与政府间的法规信用关系。在当前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对企业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企业与政府的信用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在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及可允许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背景下建立的,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市场竞争过程。
许多企业错误地认为,在中国的市场中只要搞好与市长的关系,便可逃避激烈的市场竞争,逃离倒闭破产的严酷事实。所以,有些企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找关系随大流上,忽视了依法纳税、照章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等环节。事实上,企业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提高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水平,打造自身的含金量,营造无污染的社会氛围和经营环境。
2)解决好企业与债权人间的资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实际是一种信用合作关系。企业使用债权人的资金,要承担使用资金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并确保支付给债权人约定的资金使用费。企业的资金流转行为体现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所以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必须要规范企业的资金流转行为。企业的资金使用、流转、融资必然要与债权人发生信用的借贷关系,所以企业要诚信,正确使用债权人的贷款,依法偿还债权人本息,不得有逃废债权人债务的行为出现。资金的使用风险体现在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上,没有信用支持的借贷契约很难实现和维系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良好关系。为了规避风险,企业资金信用关系要通过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企业对债权人的资信关系也就体现为企业对契约规则的遵守程度上。
3)维系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
维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大前提。企业之间要诚实守信,要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信用来保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的失信,导致了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正因为如此,维持企业之间相互良好的信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我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的失信行为普遍,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十分严重。你欠我的债,我欠他的债,他又欠你的债,正因这种混乱不堪的循环欠债,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为“三角债”。“三角债”产生的后果相当严重。受拖欠所累,很多企业都面临收不到毛收入的问题,致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因缺乏资金而难以扩展生产;巨额的未清偿债务的拖欠,使企业或不能进一步向银行申请贷款,或难以申请到信贷;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陷入债务死扣之中,每一个企业既不愿意偿债,它的债权也无法得到清偿。应当承认,“三角债”问题是我国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深刻体会到,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商品、销售场所等这类的硬件,而是那些无形的东西,即交易规则、契约原则和信誉等。正确处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强化信用意识,才是市场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是企业在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中,从产品质量、结算方式、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所作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的。没有消费者,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可能,尤其是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偏好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消费者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从而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保证商品的质量要求。正确处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提供质量优良、适销对路的产品,是良好顾客关系的基础。②优质、周到的销售服务是良好消费者关系的重要保证。⑧妥善处理好一切消费者有关的中间环节关系,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④认真处理好与消费者的纠纷,挽留住老顾客并进一步争取新顾客。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企业的评价,是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希望和认可。消费者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评价高,就认为企业具有好的信用,就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消费关系。
5)掌握好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工作——信用销售。信用销售是企业销售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销售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信用销售的方式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正在静静地引发一场企业经营治理上的深刻变革。所谓信用销售,是与现金交易方式相对的交易方式,即买方预先获得卖方货物或服务后,买方按照购货协议规定的付款日期,以后期偿付货款的商品买卖行为。在这种销售方式下,卖方企业无法立即收回货款,其一部分资金被买方企业所占用。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由于以买方市场为特点的激烈竞争以及企业间贸易方式的改进,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赊销已成为国际上居主导地位的交易结算方式。在2008年10月~12月,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针对5万家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资金链出现了明显紧张,表现为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付款条件,其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54.1上升至2008年的64.9,与之相对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货到付款的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5.8滑落至2008年的12.9。而赊账销售额占企业的国内销售额的比重更是攀升至了51.3%。目前发达市场国家的贸易活动中,80的贸易额是在信用方式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并对企业的经营治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完善,企业信用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欠缺,管理方式的落后等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出现了“不赊销是等死,赊销是找死”的严重信用失控局面。能否成功运用信用方式扩大销售额,将取决于企业本身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能力,包括企业是否建立了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及在业务中运用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技术,否则即使面对信用可靠的客户,也无从判断,将大量的优秀客户拒之门外。
2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传统经济的企业经营环境治理是在统一计划之下进行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由同一个管理者管理,因此企业不必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企业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如果沿用传统的治理体制,其信用风险和矛盾会逐渐变成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经营治理目标的偏差、基本治理职能的欠缺、治理重点的严重滞后、信用治理方法的落后、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和失控,是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据外经贸部对全国24家建立“科学信用管理模式”的中国外贸企业调查显示,信用管理制度实施后的第一年,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从14~//o下降到9%,赊销额度平均上升13,坏账率平均下降了3.6%,综合经济小时指标平均上升。
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改变信用管理落后的局面,就应该推行现代的信用管理模式,探求企业内部科学的信用管理方法和措施。
2.1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的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流程的完善,都将最终落实到既有效率又讲效果的信用管理部门上来。企业首先应当建立一个由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治理机构,由企业负责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或者负责市场和销售的副总经理来主持这个部门的工作。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技术上能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利益上独立于企业奖惩而提出中立的观点,责权上能与销售协调有关商业风险的冲突,操作上能被企业大多数部门所接受,在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财务目标的基础上,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将信用治理的各项职责分解在各业务部门的业务工作之中,企业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属于自己的信用治理工作。
2.2确定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规范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与企业外部的政府、社会等信用监管力量相对应。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着信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企业信用管理亟待解决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素。因此,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对企业所需遵循的信用基本规范做出明确的要求。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基本规范如下:
1)资金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资信管理制度,保证依法纳税合法经营,按期归还债权人的贷款,募集资金的使用、变更应严格按《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2)合同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要加强合同信用管理,建立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合同签订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合同信用档案管理、客户信用管理等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在供货合同实施上,企业应严格履行订货合同,建立购货时按合同验收,违约时依照合同索赔的管理制度。在商业信用授受合同管理上,企业在前期要加强资信调查和评估,中期要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后期要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
3)产品(服务)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产品(服务)信用管理制度,自觉遵守对消费者的产品(服务)信用承诺,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服务),不虚假的产品(服务)信息,杜绝产品(服务)价格欺诈行为;要及时与用户沟通信息,增强互信,增强售后服务,通过实现用户对产品(服务)的最大满意度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财务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要按照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要求,建立健全对财务帐户的登记管理,保全并不得篡改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原始凭证,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审计制度;要合理俺排调度资金,按时缴纳各项税收,做到依法纳税;除自身不得逃、骗税和伪造发票外,发现此类违法行为要及时举报。
5)劳工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健全劳工信用管理制度,用工要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严格执行用工备案制度,不得非法雇佣童工,不得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不得违背职工意愿,擅自变更劳动合同;要保证职工的劳动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提供健全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条件,依法参加并按时足额交纳职工社会保险。
6)环保信用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是企业对社会公益的应尽义务和法定责任。企业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有足够的环保投入使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及排污总量控制的要求;要建立并实施生产全过程的环境检测与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制度,按规定及时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交纳排污费;不能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整顿,仍不能达标的要及时转产退出该领域。
7)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职工的生命安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作业场所劳动条件;加快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教育,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2.3实施企业信用全过程管理方法
现实工作中,有一些企业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方法,所以在信用销售、应收帐款的清欠等问题上,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按照过程控制和系统分析的原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监控。企业信用的全过程管理,指的是在信用管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活动的监督。事前管理侧重于收集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分析;事中管理是根据客户资料制定授信计划,确定客户的授信额度;事后处理就是针对企业的信用行为形成的应收帐款的管理
。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的规范治理规范企业客户资料信息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工作。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治理的第一步,就是在与客户交往之前,必须根据企业的规范和要求对客户的信用资质进行收集和调查,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客户资信的整合治理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按照业务流程以信息表格的形式,搜集可能得到的客户的所有信息。通过电话或者走访的形式,发现客户的交易意向以及客户资料的变动情况。这种信息的变化一直要跟踪整个商品交易的全部过程。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治理:按照企业的管理规定,建立客户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应该在企业各有关部门之间形成共享机制。各部门除了享有使用客户档案的权利之外,还有义务对客户档案信息进行甄别和增加,并及时通过网络向信用管理部门进行通报。
客户信用分析治理:建立客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以明确企业可能遇到的信用风险,为企业最终确定对某一客户的授信额度提供依据。此项工作应该由专业信用分析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人员联合完成。
客户资信评级治理:由公司决策层组织有关专家和信用中介机构制定信用评定标准,以保证客户信用信息的公正性、科学性、有效性。评定标准要参考本行业的行业因素、客户特点以及信用政策等。
2)事中管理——信用销售的授信管理授信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中之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控制是企业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治理部门产生信用风险的主要环节。所以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赊销期限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销售人员或者个别治理人员为了完成销售任务,无限制无防范地加大客户的赊销额度。企业要根据建立的客户档案直接确定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及信用等级,避免个别销售人员“间接治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规范和制定内部授信制度,制度化治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信用计划及政策的制订:信用计划的制定以一年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授信活动的预算为准。授信总额以企业能正常运转为限,其中要制定企业现金回收的具体目标,避免由于回收目标的降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及授信额度无法回收的情况发生。企业要根据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政策等要素制定相应的信用计划及政策。
信用限额的审核确定:为客户确定授信额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授信管理的落脚点。授信额度的计算是一个科学、精密、复杂的工作过程。要为此项工作建立一整套数学模型,要考虑授信额度预付款风险的关系、客户亲近度的关系、行业内的规则等诸多的因素。
销售风险控制方法:授信期限到时,企业要完成授信额度的回收。合同的签订必须具备有利于回收信用资金的条件和方法,要考虑客户延期付款和无法付款的情况发生,要具备对客户监控、追诉、诉讼、冲销、抵押、收购等法律手段。
3)事后管理——应收账款的监控和资金回笼应收帐款的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来看,只有全部的资金回笼才能代表一个销售周期的结束。许多企业围绕应收账款治理,制订了一些相应的治理制度,但有些制度缺少治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改进这方面的治理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化规范:
应收账款总量的控制制度: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控制应收帐款的最佳额度,必须对应收帐款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潜在的风险进行权衡做出科学的抉择。在明确的风险下确定最大的应收帐款的规模,或者,在一定的收益下确定最小的商业风险。
销售分类账治理制度:对企业的应收帐款进行合理地分类是制定相应政策的基础。应收帐款分为合同期内和合同期外的帐款管理。在这两个时间段内,企业都必须合理的控制应收帐款的持有水平,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理制度,以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
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治理制度:帐龄分析是将应收帐款按时间加以分类统计,对不同时段内客户支付或拖欠情况进行监督控制,这也是企业应收帐款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客户拖欠资金的时间越长,形成坏账的可能就越大。信用管理部门可通过帐龄的分析,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扭转不利局面。
篇5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诚信环境
1、部分企业的信用问题影响到了整体中小企业的形象。在一项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样本金融机构贷款平均违约回收率为47.9%,国有企业贷款违约回收率为39.8%;非国有企业即个体和中小企业贷款违约回收率48.9%;其中国有企业中计划内破产的企业贷款违约回收率最低,仅为12.1%。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破产的方式来逃避欠债,这就使贷款机构遭受很大的损失,贷款机构也就渐渐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产生怀疑。尽管许多中小企业的效率及信用等级比较高,但是由于其他中小企业的影响也使其在贷款过程中遭到很大的麻烦。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不是某一个中小企业本身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所有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机制。
2、政府诚信度下降。前些年,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央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大上工程项目,为了企业稳定、解决人口就业,政府出面承诺担保向银行“逼贷”。结果是普遍出现了诸如“企业破产银行还钱”,拖欠工程款政府是最大的债主等问题。
3、抵押资产变现难。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发达,使许多资产在产权市场上无法变现;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产有限,而在这有限的资产中可以作为抵押的大部分是房产和一些机器设备,使这部分资产的变现非常困难。如果中小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贷款机构处理这些资产将是很大的麻烦。
二、中小企业存在的诚信问题
1、对消费者而言生产信用不足。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追求暴利,隐瞒事实、欺骗消费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认证;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劣质甚至有害的原材料、采用落后的生产技术进行非法生产。这都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的危害,应该杜绝。
2、对社会而言财务信息存在失真。财务信用缺失是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个问题,大量的中小企业为了逃税避税都曾想方设法地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甚至与审计机构串通一气,从而少纳税或者不纳税;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设分公司,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以达到其套利的目的。虚假财务信息也欺骗战略投资者和银行,造成大量资本金的误投和流失。这不仅使我们国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还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3、对金融机构而言融资信用不足。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仅占到大中型企业的0.5%左右,但在业务审批时,每笔业务的流程是完全相同的甚至会比大中型企业的还要繁琐,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严峻的融资信用问题。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为中小企业树立了不好的形象;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
三、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首先,中小企业的短命和高违约率是融资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有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盈利水平低,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营前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倒闭率高。一些银行管理人员估计,我国近30%的私营中小企业在两年内消失,近60%在4~5年内消失(由于国有中小企业的调整通常由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故国有中小企业和私营中小企业的情况差别较大)。另外,中小企业贷款偿还的违约率要高于大企业的违约率。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差,在出现经营困难时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入手,而往往采取逃废债务的做法。因此,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向其发放贷款的银行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这样就会使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
其次,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低,投资者的权益难以保障的现象,这些往往都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因为这些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但实际上是家族或私人企业,是个人说了算或内部人说了算。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就难以节制,就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权利,单纯的所有者权利就没有价值,必然使新投资者望而却步。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一)宏观上国家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监控体系的建立
1、有法可依。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必须制定完善的经济法律制度,以此督促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以法律来约束、打击那些投机倒把的投机者,维护合法企业的合法权利,保障那些遵纪守法的中小企业的利益,维护我们的市场秩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中小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走商业化的道路,创造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的一条必由之路。
2、有法必依。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来监督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实行监督机构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3、执法必严。各地方政府要按市场规律进行管理,公正办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逃债和失信行为,严把信用关。对严重违法并屡教不改的中小企业就要予以取缔;对诚信守法的规则要从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发改委中小企业中心处长宋新力表示,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央财政将加重公共财政支持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比例。国家财政支持将着力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和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国家已经增设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政策性资金并将进一步加强,其着眼点更多地放到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创业与创新的风险上来,重点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支持技术开发初期的原始创新。
(二)微观上中小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就要建立自己长远的发展规划。改变人们以往的那种中小企业“一年盛,两年衰,三年五年寥寥无几”的看法。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够使中小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会因为近期的利润而裹足不前。同时,详细具体的长远发展规划能够使贷款机构对他们充满信心,改善贷款环境。
篇6
从我国金融领域信用体系的发展来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社会信用的法律支持环境的营造、信用数据库建立与开放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框架
(一)管理框架的建设思路
根据国际上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在信用体系建设初期,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刚性作用,随着信用体系的成熟可以逐渐过渡为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应当以社会中介机构作为社会化信用体系的主体。根据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实际,信用体系建设初期应当将体系建立和营运分离开来,首先由政府部门管理,待信用体系运行成熟后,再采用市场化运作,转交独立的中介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其原因是:
第一,从效益角度来看,在信用体系建设初期,通常在信用体系建设的5年内,信用体系的建立成本与服务收益反差大,入不敷出,一般处于亏损状态,显然由企业来承担建立成本很不现实。
第二,从征信数据征集能力来看,在信用体系建立的初期,只有政府凭借行政行为,才能征集、建立起基本的信用信息的数据库,而企业性质的中介公司很难做到。
第三,从信用消费意识来看,作为信用消费主体的企业和银行领域,当前普遍消费意识不强,信用消费需求不足。只有依靠政府强化信用管理,才能推动人们信用消费意识的增强。
第四,从信用体系成熟的周期来看,在自发状态下,信用体系建立到发展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150年的时间,而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社会信用体系快速建立与成熟,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
(二)层级框架的发展思路
要按照全国统一协调的原则,建立信用体系的层级组织结构,自上而下的层次组织应当是:全国社会信用领导组织机构、信用建设的政府主管部门和银行领域层面、征信中心、征信中介公司、信用消费企业和个人等五个层面。
(三)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统一原则,即达到规划统一、信用编码统一以及技术标准的统一,以达到整体推进的目标;第二,主旨多元原则,即信用体系建设要综合考虑其道德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第三,整体与局部协调的原则,即要兼顾整体结构与具体细节,运作体制与操作程序的关系;第四,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问题的原则;第五,效率性与公正性结合的原则;第六,以法来统一规范信用建设行为的原则。
二、社会信用的法律支持环境的营造
信用虽然属于道德范畴,但是作为市场经济基础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依靠法律来保障其正常、健康发展。根据国外信用体系成熟国家的经验,通常情况下应用于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及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等,只有具备了完整、规范社会法律体系为保障,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管理的法律环境,才能使政府、企业、银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信用定位和活动得到顺利发展。当前我国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很多方面的缺失问题,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有:
(一)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
这是用于规范个人和企业信用资料等征信信息的法律,它对于界定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程序,防止征信数据的部门垄断,而导致信用信息公开不当、使用错位,最终形成信用管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促进信用信息标准化方面的法律
征集信息数据库标准化是实现信息评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应当按照国际通行的数据库统一编码及相关标准,出台相关法律规定。
(三)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法规
包括对咨询机构、评估机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以及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社会资信评估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等企业税收管理方面。
(四)加强信用行为的监督与惩治方面的法律
包括对诉讼审判的效率、审判结果和行政执法内容的执行保障方面,以及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违法违约侵犯他人权益者依法惩处方面等。
三、信用数据库建立与开放
征信体系中的数据库建立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应当在信用法律范围内,进行企业及其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并提供有效的信用评价服务等。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信用信息的建立与开放分3个层次推进:
(一)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信息征集与管理的决策领导机构
负责组织协调国家的信用信息建设,制定信用征集的标准、业务发展模式和工作指标体系和工作管理办法,研究确定信用记录及其公布的制度,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变化中的信用信息管理与协调机制。
(二)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基础进行全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企业的经营状况、资本实力、产品质量、品牌及企业完税、年检、法人行为、债务纠纷等信息,都属于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范围,这些信息征集首先应以国家工商管理部门为基础,用企业登记号码作为信用信息的编码统一,以其具有的企业户口数据库为信息征集的基础平台,充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登记年检系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现有系统的优势,以此为基础整合银行、技监、税务、海关、保险、公安、法院及相关社团单位的企业信用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多信息的企业信用数据库,进而推进社会的企业信用信息建设。
(三)以国家金融机构基础进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篇7
诚信纳税,就是所有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能按照税法的规定,诚实地履行对国家应尽的缴纳税款的义务。诚信纳税是现代税收法制的必然要求,它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规范着征纳双方遵循的税收秩序。目前,许多纳税人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纳税意识,各种偷逃税行为还比较严重,因此在我国鼓励广大公民和企业学习税法知识、提高纳税意识,倡导和推行诚信纳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诚信是做人处世之本。作为纳税人,诚信纳税是提高和维护自身信用的需要,是其社会道德信用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丧失纳税诚信那是最坏的一种社会信用记录,必将影响其一系列社会活动。依法诚信纳税,是建立公正、竞争和统一的市场秩序的重要条件,它对于实现全面建议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倡诚信纳税,有利于全民纳税素质的提升。以前我们一直讲公民要依法纳税,现在提出公民要诚信纳税。从形式上看,二者没有太大区别。但从内涵上分析,二者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前者只是一个单纯的税收法律规范,纳税似乎是被动的;而后者使纳税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所以说,后者更有利于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各方面的条件,但最根本的是要依靠自身的信用,所谓商无信而不兴。是否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支付货款、交付货物,表明一个企业对其他商家和客户的商业信用度;是否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纳税义务,是表明一个企业对国家的纳税信用度。重新修订颁布的《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收优先权原则。如果一个企业不诚信地履行纳税义务,其对外提供的抵押、质押等担保的信用程度会大大降低,包括它的合并,分立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企业不诚信地履行纳税义务,还要付出额外的税收成本,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会使其因此而失去很多的商机。所以,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来考虑,也应当提高自身的纳税意识。提倡诚信纳税,也有利于改进税收工作,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提倡和实现诚信纳税,仅靠纳税人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为实现诚信纳税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作为征税主体的税务机关,要规范纳税服务,做到文明执法;要诚信地履行对纳税人的承诺,为纳税人诚信履行纳税义务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同时要做到公平执法,使诚信纳税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偷、逃、骗税者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国家依法征税。
二、我国纳税信用体系现状
当前,我国税收流失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组织和专家估计:我国增值税流失率为44%,所得税流失率为79%,关税流失率为56%。笔者认为,纳税人信用的缺失是造成税源监控难的最主要原因。不讲信用,正常的社会关系就难以维系,市场经济难以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通过信用的方式可以调整税收征纳关系,规范税收秩序,净化税收环境;另一方面,在实施依法治税的同时,通过税收信用的形式加以管理、指导、教育纳税人自觉纳税,不断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然而,我国纳税人在纳税上缺乏的正是信用。现实生活中,由于相当一部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税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尽完善,征纳双方的互信关系尚未完全建立,诚信纳税的环境远未形成,依法治税任重道远。加之目前我国非现金交易程度很低,现金使用的范围很广,频率也高,通过现金交易使得建假帐、隐瞒收入偷税的现象十分容易,也比较普遍。同时,由于个人信用制度还没建立,银行网络与税务网络互不相连,在纳税人的纳税信用很低的情况下,对税源实行有效监控就显得十分困难,特别是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更是力不从心。因此,加快建立纳税人信用体系,积极推行诚信纳税,是解决税源监控难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推行依法治税的必然选择。
三、建立和完善纳税信用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通过宣传教育为诚信纳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是广泛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要建立以诚信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以“诚信兴国”为根本的宣传教育,形成“诚实守信者光荣,尔虞我诈者可耻”的社会氛围,坚决摒弃非道德主义的行为,使全国人民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并以诚实守信作为规范各类经济主体之间乃至一切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准则,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二是在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税务宣传的专项教育,使诚信纳税的理念深入人心。税务宣传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强化税收社会意义的宣传。从税款使用效益角度,进行“诚信纳税,利国利民”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使纳税人明白税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益,从而取得纳税人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要改进现有的税务宣传方式:将税务宣传与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以诚信教育为基础,使税务宣传落实到诚信这个根基上,使诚信纳税蔚然成风;完善税法公告制度,使纳税人能够通过各种公开的、易得的、无偿的载体了解各种税收法律与法规。
(二)完善对纳税人经济活动与纳税活动的记录制度。我国税务部门在纳税征管过程中,一直在收集、保存着各种纳税活动的记录。但这种纳税记录作为反映诚信纳税的依据,还有必要尽一步完善:一是建立综合的纳税人经济活动记录。它是对纳税人在经济领域中所有行为记录的真实写照,是全方位评价纳税人经济活动信用水平的信息记录。二是健全纳税人的纳税记录。运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纳税人的纳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记录、储存,建立健全完备的纳税人纳税信息档案。上述记录为税务部门今后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经济与纳税信用信息提供方便。
(三)严征细管,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在税收征管上,要严格以税收法律为依据,做到规范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有利于经济成分之间、各行各业之间税负公平合理。同时,要加大对偷税的打击力度,使纳税人真切地体验到不诚信纳税的成本高于诚信纳税成本,从而使纳税人自觉诚信纳税。
(四)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激发纳税人诚信纳税的积极性。要创建诚信的税收环境,各级税务机关要转变理念,把纳税服务作为税收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培养税务干部崇高的职业操守。全方位推行“阳光作业”,实行办税公开,增强税收执法的透明度,从制度上确保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公正执法。开展文明服务,落实“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创新服务手段,在全国税务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办好税务网站,提供法规咨询、申报纳税、税收公告、检举申诉等综合服务,建立与群众畅通的联系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五)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社会合力。税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工商、银行、公安、新闻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社会合力。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共有资源,降低纳税成本,提高服务能力。利用银行电子结算工具,推进多元化电子申报和缴税进程,加快实现税收业务的“同城通办”和“异地通办”,切实方便纳税人;利用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电子信息系统,实现通用纳税人有关信息一次录入、各家共享,简化办税手续;定期进行纳税数据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发现和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净化税收环境。
篇8
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资本运用而言,信用对于生产具有促进作用;从刺激消费需求来说,信用又具有创造购买力的作用。如在美国,银行利润的50%左右来自消费信贷,而花旗银行对消费信贷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美国信用消费规模的急剧增长,正验证着信用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关系必将进一步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信用交易日益活跃,但随之而来的失信行为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这即为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对其建立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进一步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发展城乡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据工商总局统计,2006年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就业人数达1.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4%,其总产值分别达到10731.6亿元和31855.1亿元。但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仅靠自身积累很难实现规模经营优势,他们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各界的信用支持。由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产权特点和资产规模特点,其业主的个人信用状况就成为其获得信用支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既有利于规范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经济行为,又能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信用支持,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信息,改善交易主体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从而有效避免诸如逆向选择等消极现象的发生,达到维持经济秩序的目的。其次,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开发个人信用资源,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源,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目前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信息资源供需不足,市场狭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没有完整的信用数据库,在我国“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还十分盛行,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还是零信用记录。尽管大城市人们的消费观念在转变,但很多人对信用消费仍持谨慎态度。同时,有些企业及个人的信用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法院、税务、海关等部门,不能形成统一的数据使用平台,加大了信用资源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市场交易主体使用信用信息资源的意识非常淡薄,对信用信息的需求严重不足。
(二)缺乏法律保障。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较差,即法制不健全,人治重于法治,这是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最大障碍。法律的不健全一方面表现在无系统的专门法律,2003年12月12日,上海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并于2004年2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国内首次以政府令形式的、并首次为个人信用征信定规的政府规章。此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系统的规范社会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近几年除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外,并无其他专门针对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出台;另一方面表现在有的法律内容过于笼统、抽象,甚至相互间也多有抵触,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法律的执行造成了障碍。
(三)没有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标准。在信用价值的评估方面,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评估模型比较单一,科学性有待提高。在以往的工作中,银行和信用中介机构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了一些信用评价指标,但由于各种局限性,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不能全面正确的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银行内部建立的风险管理机制发展较早,但这种系统内的机制受到信息使用次数、调查成本等方面的限制,范围较窄,对整个信用体系的作用有限。
三、建立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个人的信用信息需要法律的支持、规范和保障。而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信用指导法规,因此信用立法势在必行。信用立法应主要包括两大类工作,即对现有的信用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以及建立相关信用新立法。在借鉴国际经验与遵从国际惯例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信用立法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必须开放的数据源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对于向公众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惩罚;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2、建立与界定商账追收的法律法规,其中应包括允许各级工商局开放商账追收类信用管理公司的注册,明确用法律或信用手段进行商账追收的程序和行为约定。3、修改已有的部分授信机构的信用管理规则,注重平等授信、公平授信、合理授信,鼓励诚实守信。
(二)建立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没有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估指标标准,各评估机构做出的信用评估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不利于信用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不利于与国际同业接轨。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是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信用信息包含其年龄、还贷情况、履行合约、被客户投诉、产品质量、融资信誉、纳税情况、涉诉案件、被政府表彰或被处罚情况等,涉及个人及其所拥有企业的多个方面,数据纷繁复杂,如果没有科学的信用评价标准,则难以直接运用信用资源。对信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科学信用评估标准对特定的对象评定出合理的信用等级,简明反映个人的真实信用状况,使诚实守信的人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客户。
(三)重视征信,夯实社会信用体系的数据基础,建立公开的信用网络。征信数据是信用管理和信用咨询的基石,也是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数据的征集要有完整的征信登记制度,要根据市场需求,广泛搜集个人信用资料,这样才能为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针对当前征信数据由政府各部门主管的情况,我们应当把征信数据集中起来或实行对外有控制的开放,建立起我国各地和整个国家的庞大征信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开的、完善的社会信用网络,实现征信数据的网络共享,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这是我国信用体系的可靠基础,唯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确保国家信用安全。
篇9
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活力强,生产技术先进,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随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本文结合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控制风险的管理方法,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关键词:
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违规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容易发生违规问题,面临较大的违规风险。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流程简单,经营决策、管理决策也更注重短期效益。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投入资本低,经营方向很容易发生变化,遇到较大的外界经济影响和冲击,很容易导致企业破产或者转行,也就是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产生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双高”局面的原因。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更容易在经营期间通过违法财经法规的活动,来获得高额利润,使企业面临高违规风险的原因。二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对企业违法财经纪律行为的警觉性和抵制性不强,也容易让科技型小微企业处在违规的风险之中。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资本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运营与管理风险的原因。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要面临较大的利息偿付压力,一旦经营效果不理想,会造成资金链断裂,产生企业破产等严重的经营管理风险。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创立之初,自有资金的投入量有限,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资本结构也不合理,已经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再加上经营期间的更高的借贷成本,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将如履薄冰。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者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对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有限,对财务人才的培养和财务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而受到企业成员间的裙带关系,同学关系的影响,也无法实施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经营控制,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内部资金管理控制等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也无法发挥作用,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选择融资渠道较少,信贷途径供给量不足,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只占到1%左右;二是融资成本高,银行融资不行,只能转向民间借贷机构,而其借贷成本非常高,年息大约在20%-40%之间,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利润也就在20%左右,难以承受高昂的利息成本,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举步维艰,风险增大。
(五)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信用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主要是受企业销售理念和销售方式的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不断放宽信用额度,来获得销售量的增加。而对赊销客户的审查工作滞后,带来的就是巨大的应收账款回收的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给科技型小微企业追要应收账户增加了难度,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坏账损失压力,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营管理水平低
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灵活,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科技型小微企业转行相对容易,企业管理者容易忽视管理水平的提升。这种松散的管理思维和形成的较粗的管理制度,很容易使科技型小微企业从事违规的活动,从而引发较高的违规风险。企业内部相互之间的监督约束力也差,加剧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资金与生产管理困境
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无形资产占比较高,可利用的抵押标的物有限,使得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大,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紧张就更加无法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与进行产品创新,使得较高产品附加值的生产项目无法实施。这样形成的资金与生产管理困境,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难题,需要通过扩宽融资渠道,来满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财务力量薄弱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财务核算上更多的是采用聘用兼职会计或者专业技能不高的专职会计人员担任。这些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手段也相对单一。在建立一套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提供相对专业的意见,并且在实施财务管控过程中也不能发挥出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科技型小微企业薄弱的财务力量困境,增大了财务管理风险。
(四)融资困难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如实反映小微企业的总体价值,而且也不能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无论是发展初期,还是成长阶段,资金缺乏使小微企业无法实现产品创新与扩大再生产。一旦遇到较大的经济波动,企业很容易因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
(五)信用管理手段落后
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并不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对于赊销的客户的资料档案也没有专人进行管理。当实施急于求成的市场营销策略时引发的就是大量的应收账款。而较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使得企业资金周转缓慢,有些甚至成为呆死账,这就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原来单薄的资金存量状况,增添了危险因素。所以,科技型小微企业要重视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关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提升经营行为的规范性
调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捋顺内部管理层级,改变松散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的规范程度。从内部控制角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置和改进,特别是在重大管理决策和重大资金使用决策方面,增加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估活动,从不同角度提升决策的有用性与科学性。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时提出财务专业意见,并适时调整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策略,从而满足相应的发展要求。
(二)建立匹配的资金和生产管理计划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筹资计划要与生产计划相匹配,一方面,避免冒进地进行生产扩张,实现资金与生产的适度配比。另一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积极地从多角度获得资金,满足生产经营需求。首先,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奖励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政策惠及的范围,让更多有潜质,短缺资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也要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帮扶作用,减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纳税压力,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的留存比例。其次,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拘泥于银行借贷来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通过积极需求国内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帮助,利用参股合资等方式获得生产所需资金,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保证了资金链的完整性和企业的经营安全。
(三)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鉴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工作与财务人才培养的现状,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对本单位的财务人才进行培养,要将财务人员的培养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计划中,逐步培养具有较高财务技术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并赞同企业价值观的专职会计人员,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发挥出财务人员的聪明才智,通过财务核算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同时,财务人员也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树立与企业同发展的自我完善意识,做出财务人员应有的贡献。
(四)科学解决融资问题
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较好地解决。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奖励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政策惠及的范围,让更多有潜质,短缺资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更要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帮扶作用,减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纳税压力,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的留存比例。另一方面,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拘泥于银行借贷来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通过积极寻求国内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帮助,利用参股合资等方式获得生产所需资金,既能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也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保证资金链的完整性和企业的经营安全。
(五)加强综合的信用风险管控活动
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提升企业风险管控的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并强化风险意识,有计划地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让企业全体人员都参与到风险防控建设事业中,通过全民参与的风险防控,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事项,并从中获得减少风险损失的有利建议,不断提高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措施的有用性,最终形成一个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风险防控网络。较大的应收账款规模也会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带来管理成本损失,不适合资金紧张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信用政策,来降低信用损失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和客户的企业性质,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信用政策,在信用期限、信用额度等方面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不同的方案,并规定销售经理认真执行。同时,强化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工作,认真调查客户的信用水平,评估可以采用的信用政策方案,并由单位主要领导审核批准。在应收账款管理中,添加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对账龄较长,额度较大的客户,减少或者停止赊销货物,避免较大坏账的产生。
四、结束语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对企业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鉴于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企业经营者应该从企业战略、内部管理关系和流程、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力度,从而适应企业的经营成长阶段的发展实际,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素嵘.企业财务管理及其风险控制探讨[J].品牌.2015(03).
篇10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法;诚信理念缺失
税收服务诚实信用,原本是一种道德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诚信原则已经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早已被奉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此外,由于公法与私法相互渗透与融合,诚信原则也被引入到公法领域,将其引入个税法中,对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人所得税流失的现状
自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个税为财政和调节贫富差距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诚信纳税的环境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信用纳税现状令人担忧,个税流失很严重。1.纳税人不申报纳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与自主申报相结合的征税模式,代扣代缴只针对工薪阶层,还只能是管理规范的工薪阶层,对多处取得工资、薪金的群体,管理仍然有难度,许多高收入群体不自觉申报纳税,比如一些公众人物、演艺人员的巨额收入很难被查清,游离于个税之外,因此,个税法实际上就成了工薪阶层的税法,其作用很难实现。以广东郭某转股瞒报个税案为例,2016年广东市地税局查办了一宗自然人涉税违法案件,该案涉及复杂的股权交易,牵涉的人员众多,社会关系复杂,其中与该股权交易相关的银行账户有11个,参与交易的公司6家,为了查明案情,广州地税局检查组前后共调取了与股权交易相关的协议45份,经过艰难地调查,层层深入,最终核实郭某取得的1.278亿元所得未申报纳税,成功查补个人所得税2410万元,此外,还核实了郭某及其他人员尚未实现的合同利益约6亿元,潜在税收超过1亿元,由此可见,除了郭某以外,其他人也涉及巨额不申报纳税。2012年,天津开始实施个人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专项核查制度,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累计核查出69.7万纳税人纳税不按要求申报纳税,有25.6万纳税人补缴税款3.9亿元,还有一大部分纳税人仍没申报纳税。这些只是少数被查出没申报纳税的代表,还有很多查出未披露的以及绝大多数没有被查出的,由此可见,我国个税诚信纳税现状的严峻性。2.纳税人通过偷逃抗等非法手段实现少缴或不缴税。纳税人除了不申报纳税外,还通过伪造、变造、隐匿、销毁或设置多本账本等方式,在申报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实现少缴或不缴税,特别是很多个体户,没有健全的记账系统,有些甚至根本没记账,或者设置多部账本,真实账本供自己经营参考,假账本,多记支出、少记收入和利润的用于申报纳税,例如,2014年潍坊昌邑市国税局对一经营饲料的个体户于某进行了调查,发现其重复套用一企业发票号开具发票销售饲料油脂,其中查出的涉税金额高达27.57万元,查补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共55.39万元。2007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被举报,近十年来其在工资外的收入大约有15亿元人民币,没有申报纳税,按照20%的个人所得税率计算,应交税款为3亿元。因此宗庆后涉嫌偷逃个人所得税3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纳税人还利用暴力手段抗税,暴力抗税扰乱社会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是诚信纳税理念严重缺失的表现。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
首先,造成个税流失的关键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特性,公有制主体之外的社会主体的经营信息,国家很难清楚地知道,只有纳税人自己明白收入、成本和利润,让其自觉申报纳税,基于人的自私心理,在利益的驱动下,于是纳税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隐匿收入和利润,扩大成本,提供不真实的纳税信息,表面上是诚实申报纳税,实则纳税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总会千方百计地利用信息优势来保护和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税务机关没有参与过经济经营,并不了解经济行情,征税依据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提供的纳税资料,很难真正判断其是否造假,使纳税人有机可乘,提供虚假材料,不诚信纳税。其次,税收法律不完善。伯尔曼曾在《法律与宗教》中提出,“不被信仰的法律形同虚设。”如果一部法律制定出来得不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更不用谈对其遵守了。我国税收领域的法律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德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制定了税收基本法,而我国截至目前仍没有一部税收领域的纲领性法律,很多重要规则只规定于条例中,层级较低,权威性不够;二是,我国的税法没有将诚信原则作作为其基本原则,也就是没将诚信理念这一重要理念引入税收法律领域,虽说诚信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要求,但也需要将其引入法律中进行强制指引,强化其重要性;三是,税收法律责任设计不合理,虽对透漏逃避税等非法行为规定了处罚,但处罚力度过轻,人们敢于违法,因为即使败露,付出的代价很小,此外,目前我国税法未引入奖励制度,对按时足额纳税的人没有奖励,而不诚信纳税的人也没多大的惩罚,于是人们的纳税积极性不高。最后,公民的税收意识淡薄。一方面,税务人员将征税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完成征任务是他们的工作,至于怎么完成,完成得怎么样,不是他们关注的,征税过程中忽视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忘了收税的最本质特性是依法征税,有的征税人员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追求政绩,违背税收法定原则,任意规定税额,进行估税或者收人情税,不平等对待相同条件的纳税人,政府官员都无视法律,不讲诚信,又何谈让纳税人诚信纳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时代,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对税收权利义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纳税就是国家单纯地强加给他们的任务,却不曾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其享受的社会福利、社会资源。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保障,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撑,何来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除此之外,纳税人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了,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是人们思想意识并没有同物质财富增长的水平相匹配,并不觉得透漏逃税等非法行为可耻,反倒认为通过“装饰”纳税申报材料,实现了少缴或不缴税款是自己的本事。
三、税收诚信体系的构建
1.建立健全税收诚信立法。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可以发现,仅有极少诚信方面的条款规定在民商法领域以及行政规章中,系统立法根本没有,总的来讲,我国关于诚信方面的立法几乎是空白的。同样是大国,美国早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其中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结账法、公平信用报告法以及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等十五部法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律框架。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等信用立法较完善国家的经验,制定诚信法律以及配套的规章制度,首先应制定一部纲领性的《诚信法》,此外,在税收领域,也应该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税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完善相应的具体条款,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引作用,而不仅仅是空洞的原则,留给人们很大的解释空间,实践中运用难度较大。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同样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传统观念认为,税收仅是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而没有相应的权利,这一观念让税收不仅不能被纳税人认同,甚至造成了纳税人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想凭什么无缘无故要交税,交了并不会受益,税收只是强加给纳税人的义务,于是,纳税人不可能诚信交税,这不是纳税人不交,而是制度使他们没有纳税积极性。介于此,法律在规定纳税义务时,更应该保障纳税人的基本权利,让纳税人自觉认同纳税义务,减少税收治理过程中的阻力,同时也约束税务机关的行为。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关于税收法律责任方面规定不是很完善,税收法律责任应分为惩罚和奖励两方面,激励纳税人诚信纳税,对于不诚信纳税的人,应规定较重的处罚,增加其社会成本,让人们不敢触碰法律的红线,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将面临很重的处罚,使其“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另一方面,对于诚信纳税的人,应规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比如根据诚信纳税的年限,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减轻其社会成本或者增加发展机会,让纳税人能感受到诚信纳税带来的好处,激励其诚信纳税。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是依法治税的前提。2.加强政府税收诚信体系建设。2.1依法征税。征税既是税务机关法定职责和权力,又是税务管理的首要环节,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税务部门严格依法收税,杜绝任意估税和收人情税等违背法定原则的征税行为,如果税收机关不依法征税,纳税人有权拒绝纳税。政府应当从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树立纳税服务理念。税务人员在征税过程中要坚持征纳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既要严格依法征税,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尽最大可能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这对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营造好的税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以纳税人为本,在征税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公开税收政策、税收标准、法律责任及办税程序等,简化办税程序,创新纳税方式,热情耐心地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办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2.2合理用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用税是征税的结果,是实现个税法目的的途径,是实现实质公平的手段,纳税之后,纳税人关心的是自己所缴的税究竟用在了哪里,是否合理,所以,政府应当依法合理地使用税收,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抱私心,徇私枉法,将每一分税收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首先,纳税人对税收的用途由知情权,政府应该公开财政预算编制,让纳税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缴的税款用在了哪里,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关,如果纳税人发现没有,或者是自己所缴税款被浪费了,这将严重影响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其次,纳税人对政府用税有监督权,对不合理的用税可以提出异议,促使每一份税收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依法合理开支税收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而且还能让纳税人产生纳税认同感,自觉诚信交税。3.加强税收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国家应大力推进公民诚信道德建设,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漫画和书籍等多种形式加强税收诚信的宣传和教育,使各个收入阶层、各个年龄阶段都能接触到相关知识,其中涉及的内容应全面且通俗易懂,既有税收的用途、诚信纳税带来的好处,又有违反诚信,不依法纳税收到的处罚等,通过一系列例子,让人们能直观的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让更多人认识到诚信纳税的重要性。4.完善监督机制。4.1加强税源监管。由于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不了解纳税人的情况,只从申报材料来计算纳税额,完全不能判断其是否诚信,导致巨额个税流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一方面,税务机关应改变传统的“坐堂征税”方式,即税务人员坐在大厅等着纳税人申报纳税,或者税收代缴人前来缴税,只是为了完成征税工作,税务人员应走出办公室,进入纳税人的家里或公司等生活和工作场所,查明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以及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应加强对纳税人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监管,多了解经济发展行情,这就要求税务人员要多加强学习,懂得经济学相关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判断纳税人提供的纳税材料是否真实,由此使纳税人没有空子可钻,只能如实申报纳税。4.2加强信息披露,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公开不诚信纳税事例,披露尽可能全面、直接,最重要是要公布处罚结果,让大众都知道这样的行为将会面临很重的处罚结果,使人们不敢随便挑战国家权威。此外,对于不诚信纳税人的信息应该送至银行、投资机构、融资机构和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税收信用污点的人将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受到到极大的影响,得不偿失,使人们不敢违法。
四、结语
好的制度让人无法做坏事,坏的制度让人无法做好事,要使纳税人积极纳税,国家首先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税收宣传与教育,完善税收监督机制,此外,网上电子交税系统、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等配套设施也必不可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公民和政府官员的素质,只有全方位建立起一个好的税收制度,营造好的税收环境,才能使公民诚信纳税。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3]徐国栋著:《诚信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林剑秋等:《多项措施鼓励诚信纳税》,载《中国税务报》2010年第3版.
[5]张国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 上一篇:公益广告的功能与意义
- 下一篇:绿色消费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