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问题 管理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创新,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仍将依赖创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培养人才中起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

虽然在“挑战杯”和各学科竞赛的带动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存在成果利用率不高,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情况。具体来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规范、引导和帮助

由于大多数高校未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未制订相关的规章措施,这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甚少,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在制度上难有充分的保证,学生无法持续深入地开展活动。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很多是在“业余”状态进行的,他们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而同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及指导老师未有足够的激励政策,使教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自发阶段,有的老师明确表示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费时费力,而学校却没有在工作量、奖励等方面给予保障,再加上“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以参加竞赛为多,毕竟能达到预期目标获奖的只是少数。因而,有些原有较高热情的师生也出现了“冷却”现象。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相应的设备和资金支持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因大学生还只是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大规模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而科技创新又必需有资金和物资的保障才能进行,因此大学生的创造发明亟待一些资金和物质的“雪中送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市场观念不足

首先,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分析,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其次,大学生只重视科技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而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这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大学生科技创新前的选题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很少与市场交流信息,不清楚别人是否也在从事同类的研究创新,从而等到成果一出来才发现重复了别人的劳动过程。

4.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的科技含量不高,精品少

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停留在“别人会,我也能搞”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技和应用的附加值,因而实际应用的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只是对别人成果换汤不换药的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有些成果,则是制作粗糙,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5.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

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目前很多学校缺少统一的规划把它变成随机性的活动,遇到重大比赛便组织学生参加,缺少平时的经常性的训练过程,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学生参加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往往是组织者着急而学生不愿意参加,或者是学生想参加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导致二者思维脱节。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对课外科技活动没有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和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校都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方法

我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刚刚起步,因此在具体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上,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能力架构、知识结构等特点和我国高校的教师资源,物力、财力资源等状况,本着“开拓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创新环境、保障学生创新活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具体地说,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 建立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并能保证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条不紊、持之有恒的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要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追求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率和科技成果的高质量。总的来说要做好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首先,保障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场地,以及建立对这些物质有效使用和管理的制度。

其次,管理制度的建设。它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实行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和各院各系共同管理的制度,并由这些部门各出人员组成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领导小组,作为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机构,制定主要的政策措施,听取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报告,审查经费的使用情况,奖励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等。此外还可由专家组成科技创新活动评审小组,审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资格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二是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建立大学生科技成果登记、申报制度,资助学生申请专利,这样可以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或被不良厂商所利用;建立学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推广等应用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成果的生产力化,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再者,奖励机制。奖励是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有重大创新的科技创新或在国家级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学生,可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推荐免试硕博连读;对出一般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可以设立综合评分规定,在学生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以及毕业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以上奖励,都可以附带一定数额的奖金。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电台、广播台、校刊校报等渠道,宣传这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先进事迹。

2.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

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必要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积极扶持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有无具有致力于学生创新教育的教师的指导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点高、成果上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引导式、辅助式指导,就是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点(包括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最后,建立广泛的学生基础,这是促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关键。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性,更要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作用,以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以点带面,各类型科技创新齐头并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局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开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鼓励和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和复合型人才。离开了广泛的学生基础,其他各方面再重视,条件再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开展不起来。

3.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创造力的实践都受到客观条件、社会环境、校风学风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民族传统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制约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说,大学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风的取向,则是最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环境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渲染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只有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坚强的创造意志的培养,才能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创新学校的科技实践环境。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是指要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管理上,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效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生综合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融专业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于一体。创新实践环境主要是指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建立一个良好的实践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和场合,在组织、知识的供给、实践等各方面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4. 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资金和物资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花,难以继续下去。经费的投入要以务实为原则,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必要的支出,用于相关器具、书籍、材料的购买和调查、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其它花费,以及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高校可以从校财政中划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合作,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学校还应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避免浪费,比如实行经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等办法,使之贯穿于每一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始终。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基金制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

5. 整合各种创新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学校现有的创新教育资源

学校通过各种创新教育资源的整合,不仅使学生从学习,实践到参加竞赛各个层面都能得到检验和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使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进一步提高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教育资源包括工作队伍、工作条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队伍方面,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和各院系,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作队伍,各单位在统一的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既分工又协作,共同推进了各项工作;在工作条件方面,各单位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处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教务处的学科优势,团委的课外科技竞赛资源,各院系的创新教育经费等等,很好地满足了开展创新教育的各种条件需求;在工作机制方面,学校领导不仅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而且能够很好地协调创新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助柏,梁辰.知识创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2

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代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甚至进入了科技创新的瓶颈期。本文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为出发点,聚焦其今后的科技创新改革与提升策略,对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定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1.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2.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3.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4.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5.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6.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与意义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或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现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具备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与大型私企、国企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导致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同于大型私企、国企。

1.创新灵活。中小企业人数较少,规模小,但机制灵活。企业具备很强的应变性,由于中小企业员工多身兼数职,导致员工具备灵活的岗位流动性。中小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结构,使企业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2.便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相关事例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能利用技术转移,更适合与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据相关研究结果表示,在科技创新中,不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收益有40%,而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科技创新中,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提升60%。所以,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够更好的利用技术转移。

3.科技??新效率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更高。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活跃的角色,是我国科技创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占据80%比重科技创新份额。对于大企业而言,大企业主要考虑如何稳定企业发展,而中小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寻求突破。所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效率更高。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例如,手机行业中颇具影响力的小米手机,无人机行业佼佼者大疆无人机,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获得了社会的热烈关注,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因此,国家一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创新是国家在国际中突显竞争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

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能有效进行。向银行申请贷款是中小企业应对资金短缺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足,比如,资产规模小,经营能力差等,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据资料表明,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财务、信用等方面,都达不到向银行贷款的条件。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在向申请贷款过程中,银行确认企业能力信息时,企业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认证,从而影响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来进行抵押,而中小企业很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面对这些问题,我国虽然建立了很多应对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的资产少,出现风险的概率较大。

(二)政府政策以及法律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为了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可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得相对较晚,某些法律还不完善,这只能够在一定形式上起到推动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对科技方面的法律保护略显薄弱,只是在行政方面对科技保护进行规定,但规定的约束力有限,依然不能给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决定性改变。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资金有限,各方政府与银行趋向于扶持那些大型的企业,而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支持就相对较少,只能靠自身慢慢地发展,从而无法实现科技创新。

(三)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

人才在企业中意味着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高速发展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人才量还不足,并且由于企业的各种因素,无法对优秀人才产生吸引。中小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处于一种无从下手的阶段,并且出于薪酬等因素,不能很好地控制人才的流失。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来看,一些人才在面对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一些其他岗位的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中。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企业的背景以及区域性改革进展不同,导致人才在思想上出现了固化现象。并且,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目前的发展状况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导致人才的浪费,加上管理不善,让很多人才难以长久稳定地工作,这就造就了企业的人才流失。

(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掌握不足

在现今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信息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做到科技创新,就要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信息获取的速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信息获取的速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当今,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掌握缺乏重视,甚至一些企业属于闭门造车的状态,没有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在相关的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途径,更是忽略对信息途径的组建。由于对于信息的掌握不够充足,致使中小企业减慢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也使科技创新没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好的市场局面。中小企业若想从这种状况中脱困,就要仔细把握市场脉搏,构建起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开展科技创新。

(五)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出现风险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层面,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弱、缺乏资金的帮助,只能够担负起单一技术的创新,而且不能够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创新研究,致使一旦这种单一的创新技术出现纰漏,会导致整个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面临着崩溃的局面,而使企业失去信心,创新的动力因此下降。与此相比,大型企业由于自身资源与技术的丰富性,能够对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避免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中过于单一的缺点。

二是从社会与市场的层面看,在中小企业走向真正成功的道路中,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路程,其本身的创新技术研究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获得经济利益,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还需要经得起市场环境磨砺,这个过程对中小企业来讲也是相对困难一些的。并且,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成功,还需要依靠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中小企业对于技术保护能力缺乏,这点是不能够跟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的。现今,中小企业的科研成功没有一套有效的保护措施,而研发的科技人员很难从技术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同样的,没有足够的利益,科技人员对于创新也不够积极。

中小企业在对知识产权的维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对维护科技专利的资金投入不够,也没有时间对专利申请进行深入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一旦流失,就会出现核心技术转移的现象。并且,如果企业中的核心科技成果被窃,中小企业在产品维权上的投入力度就??不足,会直接将企业的科技创新扼杀在摇篮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企业需要重视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

四、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科技创新氛围

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要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的创新,实施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加强企业自身文化的树立。要引导员工以及企业的整体创新,要建立敢于创新的信念,让企业与员工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搞搞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它是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精神所在,也是企业全身心投入技术开发创新的基础所在。

为了创建和谐的创新氛围,也为了鼓励技术员工的科技创新,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实施技术股份制度,对于那些在技术上有突破,有创新并取得成果的技术员工,企业实行股份奖励措施。企业也要时刻关注员工的身心变化,对于那些受到心灵困扰的员工,要及时交流沟通,让每一个员工时刻都感受到企业的重视,通过关怀员工,加强其对企业的信赖,从而在工作中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并且增进企业的和谐气氛,从而使科技创新更加顺利。

(二)加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的案例,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自身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是为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中保驾护航的一种手段。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程,因为要在已有的技术上探究更大的发展,是需要充足的毅力和勇气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常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科技创新能够获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企业还要担负很大的风险,如果对技术创新失败了,企业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成本问题。并且由于现在信息流通特别的快,创新技术与产品一旦步入市场就会面临着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仿制品,甚至有的企业通过“移花接木”,使企业辛苦研发的技术成为了他人的嫁衣。由此可见,负责技术开发的企业或人员如果对自己的技术或产品缺乏明确的保护意识,那么,其所收获的利益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逆淘汰”的现状。

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对于创新的欲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给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个公平平台,它的责任就在于保护每一个原创者的利益与地位。所以,加强对企业核心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为企业创新人员利益的保护,只有相对应的回报,才能调动企业创新人员工作的激情,同样的,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企业的资金与人员进一步稳定,从而使整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相关机构的开发

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建立传播途径,是社会企业走向商业化道路不可忽视的步骤之一。据我国相关政策,要鼓励科研相关机构转变为中介结构,中介服务机构要服务于企业的科技人员。创新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需要全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或科技发展中心的开发,通过搭建科学技术的共享中心,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人才培养、信息获取,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动力。各地区的政府也要紧随国家的政策方针,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科技创新专区,在各个科研机关、高等院校建立起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群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步伐。

(四)加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当今的经济形势来看,国家若想在这种形势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审视整个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此之中,对基础研究尤为重要。在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上,要以当今科技水平为蓝图,大力发展科技的基础研究工作,给予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一定的基础,使中小企业在各个领域中都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中的科研力量,重点培育科研院校的人才,使中小企业整个群体的科技创新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完善发展。

(五)加快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

中小企业可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技术合作的方式,实现开发上与资金上的互补,并且根据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利润。金融系统更应该加强与民间风险投资企业的合作,从多方面的投资中,降低企业风险,为中小企业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资金与技术的基础。在政策上,对于风险投资的力度与改革,要更加清晰明了,确保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顺利的进行,同时企业的成功也能为投资方面、城市?l展方面带来更大的助力。

国家政策要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在财政方面,要着重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大高技术领域、高风险项目的优惠力度,使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通过降低税收,来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在中小企业进行银行贷款时,国家要给予大力支持,有选择性的为一些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帮助其向银行申请贷款。

篇3

 

1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定位缺乏明确的方向目标

 

目前地方高校存在科研力量等相对分散以及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校在科研活动中并没有根据院校的师资科研力量实际情况进行科研设计,而是选择效仿其他成功高校,最终导致自身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地方高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高校把两者都当成重点来抓,导致最终的实际成效都不是很高。还有很多地方学校在科研规划上更加注重制定科研的项目、经费额度以及奖项等硬性指标,而没有明确科研的定位目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从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利的。而从地方高校内部来说由于高校没有根据高校的科研水平以及特点来规划科研创新的计划目标,导致很多教师只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而脱离企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且教师更加注重完成科研考核的任务,不注重科研科技转化,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

 

1.2 科研硬件设施建设力量不足

 

地方高校在科研设备以及维护经费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不足,比如说:实验室设备老化,维护正常的教学都已经很困难,虽然目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其次,是科研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科研信息化建设是科研获取前沿资料信息的前提条件,而且在互联网科技逐步普及的新形势下,科研平台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获取前沿科技的主要形式,但是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建设相对不足。但是也有些地方高校构建了科技研发平台,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现代化实验室或者是信息化科研平台,但是实验室并不能够被充分的利用仅是把平台建设当成集聚高校名气的资源,没有整体规划如何利用平台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从而导致资金投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不足。

 

1.3 地方高校没有实现与企业成功对接

 

我国科研部门实施了很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高校自身也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与措施,也促使地方高校教师的对科研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比如:科研奖励以及资助办法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激励政策是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科研的实用性,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从而无法使科研成果得到推广与应用。

 

2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2.1 从自身特色出发,明确科研定位

 

地方高校特色是与其他院校进行区分的重要特征,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的历史沉淀以及积累,高校要根据地方区域发展走向,做好科研顶层设计,从而形成显得办学特色。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倾向以及弱项进行分析,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明确科研的目标,要摒弃仿效知名高校的观念以及做法,而是要扬长避短,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空间领域,为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创造驱动力,成为服务区域内的引领者。这就需要高校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遵照客观原则。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合理定位,不能根据高校领导者的个人喜好,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其次要遵照突出重点原则,要以高校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的需求并根据影响科研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上,从而能够有所突破。再次要坚持以推动高校长远发展的原则,高校科研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高校区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要维护高校长远发展为根本前提。

 

2.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注重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因此高校除了要适度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以外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比如说:建设信息化科研平台、更新实验室器材以及设备,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大人才开发的经费力度,从而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提升资源投入的成效。高校要定制培养人才的计划,以培养应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力量支持。健全教师评价体制,鼓励科研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科研创先以及技术服务活动,从而促使科研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化,并把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实际效益当成是制定教师的绩效成绩、资薪待遇以及职称评定的标准,从而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的积极主动性。

 

2.3 促进产学研结合

 

首先可以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以自身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条件主动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企业要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换,这不仅能够解决地方高校科研资金不足以及转化困难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困难的问题。其次,相关部门可以推出相关政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转让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最后创办科技产业园,促使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总之: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高校应该依托自身的人才资源以及科研优势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尤其是高校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使双方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

篇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人力、财力、物力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知识产权成为提高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纷纷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美国早在2001年就了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专利技术进行大力保护;日本在2002年也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其它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依靠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发达国家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得到了很多政治利益。我国在2008年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大幅度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实施、管理和保护水平,提高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能力。时至今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加,知识产权转化效果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高校是知识的聚集地,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任,为整个国家及社会贡献了大量的知识技术。根据统计,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有70%产生在高校,我国也出现了诸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诸多知名企业。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知识产权法律纠纷日益增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高校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高校本身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如何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管理,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1 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1.1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为了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宣传工作的滞后,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混淆。根据规定,职务发明成果的所有权属于高校,但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将职务中的发明创造,以私人的名义申请专利,然后私自专卖,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职务发明的比例远远低于非职务发明,全国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仅占40%左右,而在国外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达到94%左右。二是高校科技人员借调动和离职之便,将高校技术成果占为己有,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例如宁波大学某教师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将学校几项专利带走,自己成立公司,利用学校专利牟利,其以个人名义申请的专利多达十多项。三是某些高校科研人员,素质不高,经不起诱惑,将课题研究成果私下出卖给企业,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四是技术泄密情况经常发生。高校课题负责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课题完成后,没有及时将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原始手稿等技术资料收集好,造成泄密。研究生、博士生在校期间,会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当其毕业后往往带走在校期间参与的技术成果,造成技术泄密。

1.2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堪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是衡量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科研事业的支持力度,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自2000年至今,我国每年向国际提交的专利数量以3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我国专利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到2012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再攀新高,发明专利授权21.7万件,平均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达到3.23件,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4.02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研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同时也说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意识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专利数量依然处于偏低的位置,而且在申请的专利当中,真正能够体现先进技术和市场价值的发明专利并不多,体现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更是数量偏低,很多专利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他人已经研究的项目或者已经申请的专利进行重复研究,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样的专利研究成果投入市场后,很容易引发侵权行为。这些问题在高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目前,我国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高校专利申请积极性不高、专利数量偏低,甚至有很多高校多年来没有申请任何专利,高校论文数量与专利数量严重失衡,这也与当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关,为了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高校教师会第一时间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不是申请专利。结果很多专利技术由于缺乏新颖性不能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1.3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没有针对学生的知识产权课程。据统计,仅有不到10%的高校设立知识产权机构,仅有13%的高校开设有知识产权课程。其他高校既没有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又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有些高校尽管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科技保密制度、人才流动的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合同管理、校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很多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往往只关注有形资产和技术使用权,对校名等无形资产关注度不够,结果校名被抢注和冒用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高校也仅仅是在法学专业开设此项教学,真正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教师屈指可数。因此,很多大学生和教师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高校很多科技成果通过的形式成为公开信息,丧失申请专利的机会,也不受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例如在70年代,我国研究人员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究,开发出化学药物—青篙素,引起全世界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而是通过论文形式发表成为公开信息,国外企业稍作变动就申请了专利,结果造成我国每年将近5亿美元的损失,其原因就是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引

起的。

1.4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成果转化率,高校也是如此。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在高校申请的专利中有超过60%是发明专利,这 充分显示了高校的科研平和原创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非常低,普遍低于10%,平均寿命也仅仅为3年左右。转化率低的原因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属于基础研究项目,不需要转化为生产力。例如我国“985”、“211”等重点高校承接了国家“863”、“973”诸多科研项目,大部分项目都集中在基础研究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主要以课题形式展示,市场转化的可操作性不高。还有一些研究成果属于重复研究,没有转化的价值,例如我国科研部门曾准备投入巨资研究32纳米技术,但该项技术已由英特尔公司推出,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继续研究价值不大,相关生产工艺也难以配套,很难将成果进行转化。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将专利技术投向市场,会经过多环节审批,不仅增加了校方负担,也会延长技术转移周期,使转移风险增加甚至减损专利价值。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

2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2.1加强宣传、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无论学校领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或者普通师生都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为此,高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知识产权宣传作为学校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知识产权法律讲座,针对具体的知识产权案例进行专题报告,强化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利用校内广播、学校网站、橱窗报栏等多种形式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对于学校领导,更是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熟悉《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新入职的教师,其工作与科研紧密相连,要着重加强对其的知识产权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知识产权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不慎,出现技术泄密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经常帮导师做课题研究,会接触到大量的科研信息,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对科研信息的泄露,对其以后的发展也非常有益。

2.2加快高校专利的成果转化

首先,加大对专利转化的资金投入。高校专利要转化为生产力,就要与具体产业进行承接,这一过程不仅周期长,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前的高校专利研发中,专利申请成功后,主管部门就会收回大部分的剩余资金,导致高校在专利管理、维护和成果转化过程缺乏有效资金。纵观国外高校,有大量的基金来帮助高校将专利成果进行转化,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我国高校基金主要用于学校建设、设备购买等方面,在专利研发和转化方面的投入较少。为此,高校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除了政府投入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友捐助、质押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了提高高校专利技术与企业对接的有效性,高校在科研项目立项时,要多征求企业的意见,某种专利技术应不应该研发、研发成功能否与市场对接,能带来多大的市场价值,企业往往比高校科研人员更多发言权,因此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征求企业的建议,减少由于“学术思维”主导带来的立项误区。

2.3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保障,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目前,部分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有的学校还是将科研处作为管理知识产权的部门。从实施效果看,成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承接高校科研处、产业办等部门的一些职能,将其进行重组结合,通过转让、技术许可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使高校利用相关收入创造出价值含量更高。成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可以将知识产权与高校科研部门进行分离,有些知识产权,例如校名,并不属于科研成果,将其分类管理可以各行其职,避免互相混淆。另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人员的素质建设,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性和职业素养,还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一定的技术背景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高校要选择高素质和能力的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并加强对其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2.4完善教师(科研人员)考核工作评价标准

高校应该根据实际,调整考核和评价科研人员业绩的体系和指标,在课题申报项目和成果评价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分量,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可将授权专利计入高校教师工作的考核范围,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工作中对知识产权创造及转化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实行倾斜。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评定时应把是否获得知识产权作为衡量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不能仅看其专利证书或者论文成果,应该结合社会中介机构对该成果的评价以及成果是否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对于高校的在校学生可以成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如果在校生获得相关知识产权,对于贡献较大的指导老师应该授予教学成果奖。

总之,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高校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率,为国家科研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敏,谢再根.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6(4).

[2]谢焕忠.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篇5

关键词:医院制剂 作用 问题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机构也在不断的壮大,为了更好的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许多医院都会配备制剂室,医院制剂是指医院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同其他药品一样,医院配制的制剂必须按照规定和制剂标准进行质量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正规的、合格的医疗机构制剂标签上都会注明制剂批准文号[1]。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医疗事业中,针对医院制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而使得医院制剂的规模不断缩小,但是医院制剂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能够较大的满足现代化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医院制剂创新思路有着重大意义。

1 医院制剂的作用

1.1 在医院用药不足时进行补充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一些疾病也尾随而来。近年来,我国人民患病概率逐渐上升,病人的病情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的促进人民的健康,医院用药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剧增的患者,医院的用药已经不能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因此,在医院里配备制剂室,在发生医院用药不足时,医院制剂可以根据医院临床实际用药情况而进行补充,满足临床上的特殊需要[2]。

1.2 提供实习的基地

医院制剂一方面可以满足医院用药不足时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医院的医药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实习基地。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的医院来说有着重大作用。医院进行医院制剂生产能够为医药技术人员提供医药制剂的基地,在这里,医药制剂人员可以在不断的制剂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中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制药的技术水平。

2 我国医院制剂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缺乏

在我国医院制剂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医院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的医,对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制剂大多都是满足医院用药不足时而进行生产的[3]。而且医院制剂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高,缺乏专业人才,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再加上医院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制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从而制约着医院制剂的发展。

2.2 管理不到位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医院制剂的生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医院制剂的规模也在不断缩小,在许多地方,医院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大量的进行制剂生产,而这些制剂都没有按照标准的生产工艺进行配置,医院制剂人员对制剂生产的不重视,医院对制剂生产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药剂质量存在很大的隐患。

2.3 缺乏原材料

患者病情越来越复杂,加大了医院药剂的消耗,而医院制剂具有生产规模小、品种多等特点,在药剂消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医院制剂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医院制剂的原材料成本高,医院资金缺乏,医院制剂原材料得不到保障,从而使得医院制剂的发展受到阻碍。

3 我国医院制剂的发展策略

3.1 引进先进的设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医院制剂生产中,优良的药剂质量离不开先进的设备[4]。因此,医院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转变传统的制剂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医院制剂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促进患者的健康。

3.2 加大人才的培养,采用激励机制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未来的竞争必将成为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在我国医院制剂中,专业性的人才是保障我国医院制剂发展的根本。只有专业的制剂人才才能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在医院制剂生产过程中,利用专业的知识,规范医院制剂的各种行为,从而保障医院制剂的质量[5]。同时采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调动医院制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相应的激励作用,在制剂工作人员之间形成必要的竞争,从而带动全体制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医院制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3 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研发新的药剂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资源的共享。在我国医院制剂工作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医院制剂的优势,不断研发新的制剂。利用先进的科技,为医院制剂创造优越的环境,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在医院制剂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医院制剂的科技含量,带动整体制剂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安全问题一直是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救死扶伤的医院,其药剂生产必须严格受到控制。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对医院制剂规范越来越严格,现代化的医院制剂规模也在不断缩小,同时在某一种程度上也加大了我国医院制剂的发展,使得医院制剂要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6]。因此,面对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我国医院制剂就必须立足现实,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制剂生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先进的设备,转变传统的医院制剂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医院制剂从劳动型项技术型服务的转变。在医院制剂来来的发展道路上,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晓敏,黄仲义.我国医院制剂的定位与发展―― 由“生产利润型”向“临床制剂型”转变[J].中国药房,2004,10(11):101-103.

[2] 陈静,李长庭,肖杰.我国医院制剂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药师,2007,5(9):18-19.

[3] 陈跃进,伦小燕,李海燕.论医院制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9(23):101-102.

[4] 任贻军,高逢喜.医院制剂的存在与未来的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11(4):23-25.

篇6

一、总体要求

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我区科技产业整体优势,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科技重点项目的实施,对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抓好重点项目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掌握进度、做好服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推动项目的实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做好上下衔接工作,确保重点项目按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高质量完成预期目标任务。

二、落实任务

(一)明确分工。科委调整力量,实行专人负责制,对重点项目实施全程服务。

(二)明确职责。项目责任人,要注意调研了解重点项目情况和项目承担单位情况,准确掌握项目进度和重点难点问题,负责区级领导服务重点项目的协调落实工作,做好相关事务性工作。

(三)掌握进度。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实际、调查走访及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对重点项目的了解,及时掌握项目基本情况、进度安排、难点问题、服务需求等具体情况,及时汇总上报,重要事项,专题研究,加快协调解决,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协调配合。各相关科室要加强协调配合,为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兴区科侧重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文字材料的搜集、汇总、宣传、上报工作;科管科侧重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服务工作。

三、建立制度

(一)联系制度。建立项目推进工作责任人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系制度,定期沟通项目进展情况。拟订《项目实施进度情况表》,通过南开科技网()每月由实施单位网上填报一次。

(二)例会制度。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周研究一次项目推动情况,及时分析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细化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协调解决问题,加快项目推进,定期汇总项目进度情况。

(三)通报制度。建立专题工作简报制度,定期编写《南开区科技重点项目工作简报》,以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科技人员在重点项目中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贡献,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领导

为统筹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做好相关扶植服务工作,确保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成立科技重点项目工作协调推动组,全面负责重点项目的协调管理服务工作。组长由赵元、房晓新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王强、田强、马翼龙、马海生同志担任,成员胡健、赵晖、李健、高银、田媛、史庭仙等同志组成。

五、主要措施

区科委承诺将采取十条措施,对企业进行帮助、扶植、服务和支持:

(一)鼓励创新。切实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列入年度区科技重点项目的单位,凡当年申请专利,减缓部分专利申请费用,并给予专利资助奖励。坚持用创新的理论引导人、用创新的事迹感染人、用创新的成果鼓舞人,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转化。凡如期完成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在申报市级以上政府奖励时予以支持,在申报区级政府奖励时均予以重点倾斜。

(三)资金支持。在各级各类计划项目的申报中,予以优先推荐,凡获得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项目,均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

(四)政策扶植。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项目承担单位,积极引导、认真组织、切实服务,帮助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融资服务。科技主管部门做为企业融资的后盾,通过科技发展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府引导资金的支持,同时与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平台紧密结合,争取更多更快的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六)优化资源。完善健全市场资源配置,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科技咨询、专利、财务咨询、信用评估等服务,并积极组织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专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类展示、交流、推介等活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信息流通。

(七)技术协作。根据企业需求,协调大学院所、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智力、人才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适时组织开展技术协作,搞好联合攻关,突出技术创新点,确保科技研发的顺利进行。

(八)创优环境。努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协调相关部门切实为企业搞好执法、环境等方面的服务。

篇7

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了不让人误会是抄袭或者是剽窃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论文作者对学术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4):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6):88-97.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苏国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1,(6)1-44.

[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5,(6)1-72.

[3]肖黎.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5)1-58.

[4]徐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5,(5)1-85.

[5]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37-38.

[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7]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冶科学院,2001.

[8]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9]高志勇.福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10]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3

[11]樊锡聪.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11-312.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贺警钟、牟筱玲.论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5-36.

[2]邓振营.农业高等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86-87.

[3]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8-9.

[4]张令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289.

[5]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6]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开发与装备,2013(12)67.

[7]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篇8

关键词:创新;战略;认识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16-02

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核心和关键,必须在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强化扶持、注重实效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切实把发展思路聚焦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提高认识,切实摆上位置

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和创新能力的跃升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政府、到企业以及每个人,对此都有责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认清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切实把科技创新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把一切能调动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二)加强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突出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实绩为主的奖励导向,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奖励力度,组织科技创新大会,大张旗鼓表彰宣扬科技创新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的进行重奖。加强区域技术经济合作,以“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引进科技人才、加快产业发展”为主题,举办科技成果交易和人才交流会、举办科技成果会、高端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三)科学部署,强化政策支撑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部门要围绕本地区发展大局,制定自主创新体系规划、人才战略规划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投资导向、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开展创新攻关创造条件。通过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工作,着力构建本地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

二、积极把财力投入倾斜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

激活民间投资,降低准入门槛,按照“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的原则要求,重点向科技创新方面引导。做好中小企业担保、信托投资等投融资工作,有效科学解决创新资金缺口问题,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推进金融资本支持创新

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搭建科技与金融合作的平台,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扶持科技发展的担保机构,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增添渠道。

(三)争取上级补助引导创新

上级专项补贴资金不仅能弥补创新资金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政策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要认真学习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谋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争取国家、省和市科技推广等专项建设资金支持,为创新驱动提供活力。

三、真正把企业主体突出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扶持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科技信息平台,提供国家优惠政策、经济走势、行业动态、科技创新方面的信息;搭建企业供求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供应商和客户,加强双方战略合作;搭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建立本地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企业人力资源高度提供便利 [1]。坚持把优先扶持产学研科技项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适时召开产学研对接大会,组织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企业实现对接、转化,推进产业化进程。

(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对成果转化应用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有根本的力量依托,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2]。可以依托骨干企业,通过战略引进、合作共建、扶持培育等途径,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帮助企业引进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帮助企业重点培育和引进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户籍、档案管理、职称晋级等方面实现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培育创新团队、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夯实促进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四、始终把科学发展依托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依托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动力正在削弱,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由低端到中高端这个形势“倒逼”我们必须通过创新这个驱动力来解决、来发展。要努力在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方面下功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稳步提高竞争水平。

(二)依托创新驱动打造特色专业园区

一个地区要实现创新驱动大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园区,反过来,创新驱动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专业化的科技园区发展与创新发展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要依托创新,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企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区域自主创新发挥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依托创新驱动推进“新四化”融合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须由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是“新四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核心。要通过创新,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而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耿明斋.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传统农区的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59-280.

[2]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海城模式:三化并举协调发展[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1-137.

[3] 曹勃亚.新驱动谋发展[J].时事报告,2013,(3):8-15.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LIU Chang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Zhengzhou 450009,China)

篇9

关键词:科技进步;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一、我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建设存在空白

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从2007年开始实行全行业的会计制度。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开始对在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会计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例如,产品成本的核算,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点环节,我国却至今没有出立系统的成本会计准则,成本核算的规定分散在多个具体准则中,十分零散,而且在成本核算范围、核算方法以及信息披露方面跟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与国际趋同的成本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经常遭受反倾销调查。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其中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则计入当期损益。而反倾销调查机构认可的产品成本范围更广,涵盖了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等诸多内容。如果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就不能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了胜诉的机会,有的企业甚至会直接放弃应诉,导致企业失去海外市场,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制度内容尚待完善

会计制度发展到现在,内容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被忽视的地方。仅就涉及到企业科技进步的会计制度内容来说,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部分,就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研发费支出的总范围的规范和研发支出与开发支出的划分标准。这些问题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操作中会产生一些障碍。缺乏对研发费总范围的规范可能导致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只把较少的物资资源作为企业的全部资产,忽视对技术、人才投入的计量,导致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产生错误的价值估计。

固定资产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中占绝大部分。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按照规定,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计入“制造费用”,非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这些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按历史成本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值随之增加,之前计提折旧积累的资金无法满足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导致企业的研发活动难以为继,生产规模逐渐缩小。第二,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产品的成本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直接人工成本的比例大幅减少,而折旧费用的比例大幅增加,如果仅仅把折旧费作为成本费用的明细科目而不单独设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不符合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分析。第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对象不合理,根据规定房屋和建筑物都需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是随着房价的上涨,很多房屋、建筑物的原值远低于现在的公允价值,对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导致账实不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计提的折旧额被计入成本和费用,使得产品的成本提高,会削弱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3.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除了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空白和制度内容尚待完善之外,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会计制度的执行也存在问题。以跟科技创新企业密切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为例,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规定相对于以前一刀切的费用化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准则规定上看似很完备,但企业研发费的会计处理中很难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区分开。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这两个方面,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可能有相互交错的成分,如果在科技成果转换之前确认研发项目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区分的标准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那么这种方法很容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

二、改进我国财会制度的对策

1.不断完善会计配套制度的内容体系

针对会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空白,应该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强化会计实践研究,针对经济发展中新的会计问题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确保会计制度调整的可行性和及时性。会计核算方面,针对会计制度中存在的空白,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抓紧研究和制定成本核算等会计准则,使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和其他会计业务处理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指导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一度处于独立发展状态,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信息不对称,科研机构不了解企业的运作和产品的生产,而企业的管理层不了解科研成果,无法把握核心技术。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可能就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针对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这些特征,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和会计核算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会计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例如对信息供给和需求以及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会计分配与激励方面,完善的权益分享制度,不仅能保障科技研发人员相应的经济权益,也能为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会计分配和激励制度的改进中,应当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产品研发完成后的销售阶段,应当准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研发基金用于企业科技创新研究的推广活动,让国家的优惠政策真正为企业所用。

2.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会计核算、分析、检查、预测、决策和控制的方法。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成本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不同会导致企业的产品成本出现很大的偏差。高质量的成本信息不仅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的空白给企业的具体执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对于普通的企业研发支出较少,可以依据重要性原则,直接将其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而对主要是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如软件开发、电子信息类企业,可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对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对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且研究、开发阶段投入较大,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处理:如果开发活动获得成功,那么则应该把开发前期进行的研究及开发阶段的全部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报表中列示出本期转回的以前期间确认为费用的资产金额,来保证报表不致受误解;如果开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应当把研究、开发成本计入当期费用,并在报表中进行披露。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中出现的新情况,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在折旧方法上,保持与税法的协同,增加一次扣除法,将价值较低的一般设备和单位价值在规定之下的研发设备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不再分年计提折旧;二是对研发设备强制采取加速折旧方法,降低科技企业研发设备的价值贬值风险;三是对科技企业的设备可以采用现值法提折旧,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资金需求。

3.在会计准则层面提供操作指引

在国家的会计制度建设中,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问题的原则性规定。而在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各方对会计准则内容的理解角度不同,采取的操作方法也大相径庭,导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降低。为了提高企业经济信息质量,有必要在企业准则层面为企业提供操作指引,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以企业的研发费为例,根据企业研发费与会计实践的研究,对研发费用和开发费用做出具体的划分标准,为研发费的会计科目设置、核算、信息披露做出相应的操作指南。对于可能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较大影响的准则内容,如固定资产、所得税、政府补助、股份支付等也应当结合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不断细化准则内容,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出操作性指引。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需要科技、人才、市场、生产链等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财会制度与时俱进,以完善的财会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的经济动态,加强企业各部门的协作和监督,从而节约生产、销售、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开田.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J].管理世界,2013(1):150-151.

篇10

关键词:青岛 科技创新 促进条例

1.实施国家科技进步法以来青岛科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青岛科技发展现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实施《科技进步法》有力地推动了青岛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成效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1.1.1科技进步政策环境逐步优化。为落实国家《科技进步法》,青岛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包括《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青岛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办法》、《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等,营造了依法推进和保障科技进步良好的政策环境。

1.1.2科技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形成。2009年青岛市R&D经费支出,由2001年的21.58亿元,增长到105亿元;2009年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由2001年的2.0497亿元,增长到10.9亿元。

1.1.3高技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427.53亿元,同比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51%,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573亿元,同比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7.01%。

1.1.4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目前,青岛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家、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科研研究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

1.2存在的问题

1.2.1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近年来,尽管青岛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长,但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比较,2009年,青岛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05 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排在第6位;财政科技经费投入10.9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22%,排在第9位。

1.2.2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偏低。2009年,青岛市专利申请8754件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0名,成交总额14.21亿元,排名第13。科技活动产出水平长期偏低是制约青岛科技进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之一。

1.2.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走在山东省前列,但增长后劲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家电领域为主,处于低速增长期;第二,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核心技术相对较少,利润较低;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缺乏科技招商意识和配套政策;第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较小;第五,尚未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1.2.4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青岛拥有十分丰富的科技资源,2009年,全市共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490家,重点实验室104家,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1547台(套)。长期以来,各种科研资源难以打破单位、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导致了科技资源重复配置而不能合作共享,造成了大量的闲置浪费,严重影响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1.2.5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青岛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对大规模技术创新形成了制约。如何为科技型企业等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其成长, 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2.国内外科技立法的经验借鉴

2.1国外科技立法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各国独立的科技创新立法较少,大都散见于其他法案之中。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为科技创新促进和保障进行专门立法的现象。英国196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法》,规定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组织形式等。此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先后制定了本国的科技法,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子法,如创新保护立法、创新促进立法,使科技立法逐步走向独立化和体系化。

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立法覆盖了科技研发、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科技成果转化和保护、科学创新环境、科技奖励、高技术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领域,涉及税收制度、科研设备快速折旧制度、科技投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具体规定。部分国家还将科技立法与科技发展战略相互配套,如日本在每成立一个国家研究机构或制定一项重要的科技计划、科技战略时,日本议会都制定一部相应的特别法,对政府的资金投入数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重要的科技计划及科技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明确保障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综合国外的科技立法,可以看出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有利于科技、经济发展的体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措施,来保障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达到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

2.2国内立法现状

目前,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已经有12个城市进行了“科技进步条例”或者“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专项立法。自2007年国家修订颁布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来,许多城市的人大和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立法工作,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立法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深圳、重庆等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深圳早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重庆市于2006年启动《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于2009年9月1日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