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产业;服务化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制造是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导向,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数据挖掘出客户需求信息并贯穿于供应链中各个生产环节,包括生产、设计、产品库存、客户需求、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关键环节,使用先进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制造系统进行柔性化生产,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智能制造系统。通过智能制造提高核心竞争力,革新旧有的劳动密集型模式,把传统制造业打造成高附加值并提供生产服务化的高科技企业。智能制造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智能制造集中体现在“智”。随着互联网+APP技术的兴起,“智”更多在于通过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拉进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通过海量的数据采集并利用大数据挖掘客户的有效信息获知客户的需求,融合先进制造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2.智能工厂为载体,全面深度互联

智能工厂是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而智能制造系统则是智能工厂的核心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智能化调度,有效执行生产和按需生产,按订单投产零库存是智能制造中最关键的制造节点和生产管理节点。以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智能生产系统为导向,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工厂,实现生产过程如每个生产单元、工艺设计、智能设备的投放和使用、知识工人的运用、执行系统、物流自动化配送等系统进行实时管理和优化。

3.以客户端到生产端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客户能在网上直接下单,C+M模式和O2O模式已成为现实。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对网上生成的大批量订单进行智能分析,可以实现对个性化定制中的同类项需求合并。智能制造的驱动要素主要在于数据,当产品可以变成数据时,每一个生产工序能用一组数据进行串联,即可实现以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全程生产协同完成整个制造流程。简言之,智能制造环节是以客户端、生产端的信息源为核心驱动,使客户需求变成协同化制造的生产单元,实现大规模化的生产定制,从而实现从生产向服务、由用户直接驱动的制造方式。

4.以互联网驱动的新型产业制造模式

通过互联网+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智能化3D打印技术、先进生产装备、机器人的应用,传统制造业中的流水线生产可升级为个性定制化的大规模生产,在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实现端到端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生产型制造企业逐步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高科技制造企业。

二、传统生产型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

1.传统制造业附加值低,产销结构不合理

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约束、产品附加值低、产销不对路导致库存积压、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

2.先进制造机械零部件依赖进口,替换成本高

智能制造的生产更新换代需要机器人的投入使用,需要提升生产效率。而先进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订单小、资金周转慢等原因,大面积把工人替换成机器人也不现实。

3.智能软件系统发展滞后,自主研发程度低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等一系列“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传统的生产线操作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要求,特别是落后的生产软件系统无法生成一系列自动指令来指挥机器人操作。数控机床、机器人、行业内的生产工序的操作系统大多靠国外软件公司。国内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的软件技术非常滞后,如CAD、ERP、MES、传感器等基础操作系统,仅有部分大型企业能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操作系统,融入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柔性化生产。

4.各行业内自动化生产基础差异导致智能化升级难度大

由于原有行业内的生产自动化、数字化基础差异,各行各业的智能制造升级路径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生产制造主要企业生产什么,市场就会提供什么产品。但随着互联网+制造业工业融合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订单,掌控最新的市场需求,实现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控。而部分企业数据集成和综合利用能力低,无法利用海量的源数据提取有效的客户需求信息,从而无法转化成生产数据和精准的经营决策。

三、智能制造的价值创造优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时代。而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劳动力成本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产需求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生产制造资源进行敏捷化柔性化生产,基本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制造业服务化、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互联网与工业跨界融合。

1.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客户端,互联网融与制造工业的融合使得来自全球或全国各地的订单数据

能够零时差、零失误传递至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从网络云端获取订单数据,依照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生产,企业所有员工直接面对客户,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在生产端,通过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把工人从纯手动操作释放出来。生a过程采用全程数据驱动,把各项生产工序转变为系统指令,实现人机一体化,大大缩减研发、设计、管理人员,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需求驱动

通过互联网技术,采用C+M的商业模式可以使消费者与生产者深度融合,满足顾客个性化私人定制的需求。以需求驱动为契机,企业生产效率更高,服务更为精准化。订台集合而来的数据,基本可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化设计需求。数据驱动和智能生产制造能有效化解个性化定制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难题,从而形成面向客户的极有竞争力的优势,把传统的制造企业变成高附加值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网络科技企业。

3.实现了零库存,引导消费时代

通过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的综合应用,发展生产过程智能化,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可以实现零库存。个性化定制采用全程数据驱动,先付款后定制,避免了企业产销不对路的市场供给方式,原辅料和产品均能实现“零库存”,解决了库存长期积压企业资金周转慢的顽疾。

四、启示: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

根据Andy Neely对全球130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的结果,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而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进展所有企业的2.2%。通过“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的制造业对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模式、盈利模式、物流系统重新再造,建立高效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模式,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

1.革新产业业态与定制化运营模式

从“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视角出发,树立协同创新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商业思维,将产品设计研发、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生产制造流程、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过程进行高度整合,重塑价值链延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逐步有序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创客和众包设计,从而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打造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

通过打造智能车间和数字化工厂,让制造资源、生产过程、现场运行、物料管控、质量管控数字化,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积极性。此时,通过机器换人,把人从传统的工序中剥离出来,由传统的“人指挥机器”转变为“人根据信息指令完成生产工序的调度”,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脑力劳动自动化效率低的难题,同时可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中低端产业转移至毗邻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3.制造业智能服务化的战略及实现路径

(1)注重客户需求,实施个性化定制

通过移动互联网+电商渠道模式,积极探索客户需要,鼓励客户参与产品研发过程、消费体验,让制造企业从价值链低端逐渐延伸到价值链高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共创,提高服务化产出,进而提升服务化水平。在产品销售管理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微信公众号、网络商城、天猫淘宝、移动电商、跨境电商等渠道,来拓宽客户需求的层面。同时,鼓励自动化生产基础强、有一定影响力的制造企业率先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形成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心,从而带动薄弱的中小微企业逐步升级为以服务提供商为主的制造企业。

(2)打造全生产服务生态链

以消费者为核心,重构产品个性化研发、柔性化生产、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制造体系,通过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的运用,融入顾客参与设计产品服务的流程,增加制造业服务要素的投人和供给,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上游扩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此外,借助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打造智能产品平台和渠道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链延续。

(3)应用信息技术,革新营销方式

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企业自身涵盖客户需求层面和工厂内部生产过程及设备运用的大数据体系,要将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内部治理。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革新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等,进行服务创新。

(4)政企联动,鼓励智能制造服务化

长期以来,受粗放型工业发展影响,制造业企业过度追求规模、以产定需、重产品轻服务、忽视客户个性化需求,产品的附加能力相对较低。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企业继续通过智能制造转型来解决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白热化的价格战、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境。为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应采用政企联动战略,即通过政府的“手”打造生产集群基地,在财政税收、土地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措施,健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融合发展,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斌.大数据颠覆传统产业[J].企业管理,2017(04).

[2]余海燕,湛军.顾客体验与价值共创--宜家和曲美的服务化转型[J].企业管理,2017(04).

[3]柳屹立.酷特的智能之路[J].企业管理,2017(04).

[4]曹根基.互联网+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链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

[5]肖静华,毛蕴诗,谢康.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制造体系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J].产业经济评论,2016(03).

篇2

关键词:建筑节能;太阳能;热泵;生物质能

能源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的比例为30%,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比例会呈现上涨的趋势,运用建筑节能技术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应用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雅津甜高粱等,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格来说,是人类历史时期内都不会耗尽的能源。

为了实现建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功能,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减轻对能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可以在有条件的改造区设计安装专门的系统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来取代传统能源。

1.1太阳能建筑应用

从目前来看,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光热利用,光电利用两种形式,具体包括太阳能热水制备技术,太阳能供暖/供冷技术,太阳能绿色照明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相关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组合供能技术等等。光-电技术所解决的是化石能源发电势必面临的世界动力源缺失问题。而光-热技术解决的是节能建筑中的能源消耗问题。这两个技术领域,所针对的两大问题是能源总体问题的不同层面,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根本性的战略选择,而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应是人类重要的责任。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太阳能发电能力的提升,包括太阳能电池的材料革新技术;其二是由实验室转化为现实应用的场域转换推进技术,如何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将是开发光一电技术的基础与核心。而太阳能发电网络的基础框架整合技术,即区域性或全局性的太阳能发电网络建设技术,涉及到社会现实层面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引起广泛重视。

1.2热泵建筑应用

(1)由商住区域向生产生活过程推进,将来的地源热泵系统不仅用于一般住宅,办公用户的供热和制冷,更趋向于将供热的废弃能量(冷能)和制冷的废弃能量(热能)综合利用。

(2)采热与传热技术一体化趋势。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将来的地源热泵系统可能将热泵的转换系统与地上散热系统一体化,使采热和传热的效率更高。

(3)基础设施化的趋势。在未来,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能源,因地制宜地设计,制造和配套安装相应的地源热泵系统,使地源热泵系统成为基础设施之一,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1.3生物质能建筑应用

虽然目前生物质能领域在研发和应用方面相对于热泵、太阳能领域较为薄弱,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生物质能是以有机废弃物和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生产出的一种新兴能源,而且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按照其特点及转化方式可分为固体生物质燃料,液体生物质燃料、气体生物质燃料。生物质能分布广泛,在我国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薪柴、人畜粪便,城市生活有机废水及生活垃圾和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使用生物质能的显著优点是污染小,可利用气化和液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成高品位的燃料气和燃料液。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相继制定系列重大计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而我国对这一能源的利用也极为重视,已连续在四个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户用沼气池,节柴炕灶,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气化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取得了多项优秀成果。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进和实施建议

建筑领域在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降低开发和转化利用的成本,摆脱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国家应根据地方气候环境特点,分别制定和完善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规划分步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适时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并强化从建设规划、设计、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及运行效果各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尤其应重点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能效考评工作,以逐步形成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环境。

2.2应该打破目前各自为阵的行业分散格局,在加强行业或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产品与建筑产品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工作,使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设施与建筑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与建筑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满足与建筑主体围护结构的一体化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和相同寿命周期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解决建筑供暖、空调、照明和生活用热水等日常用能需要,使建筑产品在逐渐降低对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逐步实现绿色环保和低能耗的建设目标。

2.3在太阳能的转化技术方面应该突破太阳能低温利用的制约瓶颈,加快研究开发中高温的太阳能光热利用核心技术产品,尤其应在研究开发新型高效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太阳能装置转换效率的基础上拓宽太阳能技术产品的应用领域。

2.4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这一宝贵的清洁能源,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测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并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地热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逐步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的规范化、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以避免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地下水质资源污染的现象发生,使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早日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2.5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产品应用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强化全民节能意识的同时,提高全社会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意识,同时根据地区环境建设工程示范小区,待技术成熟后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同时还应注重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真正落实工作。

3结束语

建筑能耗位居行业之首,开源节流是降低能耗的关键。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节能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能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水平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何永清.现代住宅建筑节能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

[2]郭建.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模式浅析[J].大众科技,2009,11:74-75.

篇3

关键词:全价值链分析 生物质能发电企业 应用

邓州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邓州生物质能项目于2007年由中国大唐集团开发,201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两台1.5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总投资26848万元,单位造价8949元/千瓦。2011年9月份#1机投产,2012年2月#2机投产。2015年9月之前一直亏损,当时累计亏损为5815.33万元,2014年被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列为低效无效资产。亏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外部原因:一是政府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规划项目;二是政府承诺没有完全兑现;三是国家政策不能执行到位。内部原因:一是设备选型先天不足,后期改造压力大;二是设计燃料无法保证,各项经济指标超标;三是管理经验欠缺,生产成本较高。

全价值链分析法在邓州公司的运用

全价值链分析法在邓州公司的运用就是遵循“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原则,结合生物质能电厂的特点,将整个价值链分为三个环节: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

(一)供应环节

供应环节主要是燃料、物资、工程、服务的采购供应。其中燃料供应是关键,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因此,供应环节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就是控制燃料成本。

邓州项目投产以来,燃料成本平均占总成本的60%左右,为第一大成本支出。要降低燃料成本,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入炉燃料单价,二是降低发电料耗。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保障燃料资金供应,掌握燃料采购价格的话语权

邓州公司目前周边生物质能电厂已投产4家,北面镇平电厂距离46公里,是小火电改造机组,1台1.2万机组,每天耗料400吨。西面是凯迪谷城电厂,距离80公里,一台3万机组,每天耗料800吨左右,现已在邓州的榆林、桑庄建两个收购点和邓州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榆林地区的板皮是邓州公司的主要硬质燃料来源地。南面安能宜城电厂,距离120公里,两台1.5万机组,每天耗料1000吨左右,在邓州公司的东南两面对燃料进行争夺。周边的燃料市场已被纷纷抢占,燃料采购竞争日益加剧,一方面导致燃料收购困难,另一方面导致燃料采购成本升高。因邓州公司隶属于中国大唐集团,可利用其央企优势,融到更多的资金,保持良好的企业信誉,保障燃料款的及时支付。这样比其他私营性质的生物质能电厂更能吸引送料人的目光,使他们自发自愿地给公司供料。这样可基本保证燃料供应,在保证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就掌握了定价的话语权,然后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价格。

2.制定优惠措施,赢得燃料供应商的信任

邓州公司结合实际,制定了8条优惠措施,稳定燃料供应队伍,对重点大户从价格、入场计量和料款结算等方面给予“VIP”服务。一是设立公司采购经理,及时解决问题。对每一名重点供应商都设立一名专职采购经理,及时解决经纪人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二是优先签订合同,确定保护价。三是优先计量过磅,在麦收、秋收季节,开辟快速通道,不用排队过磅。四是免费快速提供化验信息。确保第二天将化验、扣杂结果以手机信息形式及时发送。五是优先结算。根据送料情况,确保在5-10天内结算完毕。六是优先帮助开辟运输“绿色通道”。公司出面为每一名重点供应商协调解决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大家办理邓州市政府出具的“绿色通行证”。七是优先提供资金扶持。对于为邓州公司计划开设厂外料场进行收购、加工、存储的供应商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免付利息,一年内以料款冲抵。八是帮助协调政府,对于供应商在租地、购买设备、申请农机补贴等方面帮助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实施到位,培育了一批忠实可靠的燃料供应队伍,确保了燃料供应。

3.加大燃料采购价格管理,降低燃料收购成本

一是利用季节特点,自然降价。比如在夏收、秋收的秸秆量产季节,优先收购小散户送的低价秸秆,待燃料紧缺期再通知大户供应商送料;在花生收获的季节,根据周边市场竞争情况及花生剥壳集中地的花生壳产量,对花生壳进行价格调控。二是通过提高燃料付款效率,自动降价。加快供应商的资金流转速度,缩小燃料中间商的利润空间,可适当降低采购价格。三是按照“零水分”优化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木材板皮等主要燃料的阶梯价格,鼓励供应商多送水分低的优质燃料。四是针对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燃料实施“竞价准入”制度,价低质优确保收购,价高质劣拒绝收购,从而有效降低燃料收购价格。

4.加强燃料的厂后管理,降低入炉燃料成本

一是加大质检力度,打击燃料掺杂使假行为,尤其是严格控制入厂水分。二是强化料场管理,坚持“分类堆放、合理晾晒、烧旧存新”的原则,充分提高燃料热值。三是经济掺烧,根据燃料品种,设计了六种燃料掺烧模型,麦秸秆、玉米杆等软质燃料掺配原则上不得低于20%,通过调整燃料掺烧结构,有效降低入炉燃料成本。四是按时校验皮带秤,确保准确性,为料耗统计计算提供依据。

(二)生产环节

就生物质能电厂来讲,生产环节主要是指从燃料加工、上料、燃烧调整到发电上网这一系列活动。这个环节涉及到燃料质检化验、燃料加工、调度上料、设备管理以及发电运行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必须本着安全生产的原则进行,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对能够提高经济性方面的因素加强管理,因此,生产环节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是设备可靠性和经济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邓州项目投产以来,也发生了许多安全事故造成机组停机修理,直接影响发电量11735万千瓦时。究其原因,就是轻视小机组,放松了管理,安全意识不强,安全基础薄弱。为此,邓州公司2015年以来,加大了安全生产治理活动,围绕“七个加强”,强化红线意识,牢固树立“设备是企业的主人、违章就是事故”等理念,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上台阶。

邓州公司根据其储存生物质能燃料的特点,始终将消防工作作为安全管理重点。针对麦收和秋收季节麦秸秆、玉米秸秆大量收购进厂,严格执行运料车辆安装防火罩、人员车辆严格出入厂登记、进入厂区人员一律交出火种制度;按规定保持料场防火通道畅通,在厂内的主干道路口设置限速标识和道路广角镜,要求供应商车辆遵守厂内交通安全规定。为防止生物质燃料发生自燃,加强对料场巡视监控,进一步明确了料场消防巡检路线和内容,规定每两个小时对料场消防情况巡视一次。控制码垛宽度和高度,预留消防通道,严格执行料场安全及防火规定,确保火灾隐患可控再控。

自2015年以来,我们根据大唐集团公司“三层三级”的工作要求,依照“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思路,持续落实“三基”工作实施计划,深入开展班组建设活动,树立“想当将军的士兵首先要当好班长”的理念,在薪酬待遇、荣誉激励、职业发展等方面对班长倾斜,完善班组绩效评价体系,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班组,突出班组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提高设备可靠性

邓州公司2012年发生非计划停运24次,因设备原因减少发电量4973万千瓦时,2013年发生非计划停运14次,减少发电量3258万千瓦时,2014年和2015年发生非计划停运次数显著下降,减少发电量分别为2428万千瓦时和1076万千瓦时。

在经历了2012年如此频繁的非停事件后,邓州公司总结经验,并加强力度对设备情况摸清底数,找到问题症结,并有针对有重点地治理改造设备存在的隐患。这几年分别在上料系统、锅炉、汽机、电气系统方面进行了改造,提高了设备可靠性,增加了安全系数,最大限度消除影响产量因素。

(1)对上料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将之前料仓上料系统设计的双螺旋输送机拆除,燃料由皮带直接落入料仓,有效杜绝了堵料现象,且可节约用电约40万元/年。此项目改造之后,未再发生过因上料系统堵料而造成机组非停的事件。

(2)2014年组织系统专业人员初步解决了关于锅炉受热面积灰严重的问题,有效延长了锅炉运行周期;对引风机叶轮进行了改造、材质升级,改造后引风机运行平稳,有效保证了锅炉连续稳定运行的需要;对一、二次风机进行联通改造,加装了手动蝶阀进行隔离,有效避免了因一、二次风机故障而导致机组停机,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另外对省煤器进行了改造、材质升级,有效降低了因省煤器泄漏而导致非停的几率;对振动炉排挠性管进行了整体更换,同时对运行方式也做了相应调整,避免了挠性管弯头处多次发生爆管的现象。

(3)通过在#1、2汽机侧分别增设一台疏水扩容器,将经常疏水作用变为启动疏水备用,另外还集中力量解决了机组自动主汽门和高压调门不严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可靠性,增加了机组安全系数。

(4)增加了快切装置,提高了厂用电切换的可靠性;添加了保安电源装置,确保了厂用电全失情况下的备用紧急用电,提高了机组安全性。解决了电气二次存在的重大隐患,将两台机组380V工作段直流控制电源单电源改造为双电源供电,解决了易引发大面积控制电源失电的问题;电动消防泵保护由电磁感应继电器改为微机型综合保护装置,消除了保护误动的可能,确保消防系统正常。

3.提高机组经济性

邓州项目发电厂用电率设计值为9.7%,综合厂用电率为12.09%,但是在投产前三年实际运行中,发电厂用电率最高达12.47%,综合厂用电率最高达15.48%,综合厂用电率每升高1个百分点,每年减少上网电量210万千瓦时,减少利润135万元。综合厂用电率升高,成为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

机组经济性不高还表现在发电料耗这一指标上,投产前三年,发电料耗普遍偏高,平均达到1.6千克/千瓦时,发电料耗每升高0.1千克/千瓦时,每年增加燃料成本550万,减少利润550万元,所以发电料耗偏高也是影响利润的关键因素。

自2013年之后,邓州公司花费大力气,集中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提高机组经济性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机组停机检修的机会集中力量进行了阀门内漏的治理,通过对机侧、炉侧共54个阀门的治理,使机组内外漏大幅减少,使除盐水补水量由每天170吨左右降低到70吨左右,补水率比治理前下降了3个百分点,酸碱用量大幅减少。

(2)对耗电大的三台给水泵进行了节能改造,通过拆除末级叶轮,使给水调门的调整开度增大(开度增大了10%),减少给水调门的节流损失,使厂用电率下降了0.25个百分点。

(3)开展了真空系统查漏工作,找到了长期以来#1机真空严密性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轴加密封不严引起的真空泄漏,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规范了#1、2机组轴加系统运行方式和监视重点,保证了机组真空严密性,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4)锅炉空预器漏风治理,#1炉空预器漏风率降低为4%,#2炉空预器漏风率降低为4.3%,降低了引风机负荷和排烟温度,有效减少了热损失,设备的能耗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4.提高综合效益

(1)质检环节是把好入厂燃料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也是保证燃料质价对等的首要因素。怎样把掺杂使假的燃料拒之门外,怎样对含土含渣含水量大的燃料精准扣杂?为确保入厂燃料质量过关,特制定了《入厂燃料验收管理标准》、《入厂燃料异常管理办法》、《生物质燃料验收扣杂、扣霉变实施细则》等制度。同时积极改善燃料质检工作办法,比如采用增加了条码打印系统的地磅软件,提高了质检公开透明度;将以前计量单据与化验单据合为一体,票据审核实现微机化办公,计算机后台自动记录操作行为,杜绝人为性质更改数据;规范燃料的化验操作,制定标准的操作票,组织考试,要求人人过关;质检员随身携带执法记录仪,记录燃料质量情况及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状况等。

(2)建立数字化料场,确保燃料分类存放,便于燃料进耗存统计和燃料盘点的开展。针对燃料旺季期要合理规划、及时堆垛,比如四季度要优先掺烧花生壳、稻壳等热值高、水分低的燃料,一方面可降低入炉水分,另一方面可腾出场地及时接卸花生壳,同时还要加强料场巡检,对料垛进行测温,并对其进行记录存档,避免发生自燃现象。在收购板皮等燃料的旺季期时采取将水分大的燃料码垛存放2个月以上,优先掺烧水分低的燃料,待板皮水分蒸发后再破碎入炉,可有效降低入炉水分。

(3)调度上料应本着“存湿用干、存新用旧”的原则进行,另外还要控制入炉燃料长度,确保加工尺寸合格;对入厂成品燃料长度不符合入炉标准的应予以二次加工。软质料和硬质料要混合破碎,确保掺配均匀。同时发电部要根据上料情况适当调整锅炉燃烧方式,避免锅炉出生料。经过这几年的经验摸索,我们已经总结出了4种带经济负荷、6种带满负荷的燃烧调整模型。

(三)营销环节

由于生物质能企业上网电量可以全额被电网公司收购,所以与燃煤机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用专门为“发电计划”而四处奔走。本环节就是为争取生物质能行业的优惠政策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手段,因此,营销环节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是增值税退税常态化。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专人负责、责任到位。设置办理退税专岗,业务人员认真研究、学习税收优惠政策及文件要求,务必每月按时办理完毕所有退税手续。

二是加强沟通、取得支持。财务负责人每月及时向国税局领导汇报公司生产经营状况,不定期邀请到厂检查指导工作,取得支持,约定退税到账时间。

三是均衡到账、确保盈利。每月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做到退税按期到账、按需到账、均衡到账,这为确保每月盈利奠定了基础。

自享受增值税退税优惠政策以来,这两年经公司集体的努力,已基本实现增值税即征即退常态化模式。2014年取得增值税退税收入439万元,2015年取得退税收入1028万元,为公司实现盈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然,除了增值税退税这个关键因素,还有一些对企业利润有贡献的做法值得考虑。

1.提高电费回收率

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电价从2012年1月份起实行标杆电价加国家财政补贴方式与电网公司结算,河南省生物质能企业批复电价为0.75元/千瓦时,近几年标杆电价从439.2元/兆瓦时一直下调到现在的355.1元/兆瓦时,每月直接减少176万元的电费收入,对正常的资金需求产生不利影响。电费补贴部分原则是按照季度拨付,若季度拨付不及时,就会造成公司现金流阶段性紧张甚至断流。

在有限的资金流入情况下,如何进行资金筹划,既能够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生物质发电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电费回收管理。加强与电网公司沟通协调,确保电费回收和电价补贴能够按时到位。在2015年12月资金非常紧张的时期,通过与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局多次沟通协调,提前收回10-11月电费补贴款1310万元于12月到账,缓解了当时的资金压力,保证了公司资金正常周转。

(2)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邓州公司在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的帮助下,通过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签订委托贷款合同作为资金补充,确保资金不断流。同时,在资金宽裕月份及时归还,降低财务费用。

(3)积极推进债务重组,降低财务费用。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低费率融资租赁贷款置换公司高利率的存量贷款,优化债务结构。按照河南公司债务重组方案,邓州公司积极响应,提前谋划,经过多次与大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沟通、协商,于2016年4月份与大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签订了5000万融资租赁贷款合同,综合费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7.35%,用于置换我公司在交行河南省分行的基准利率存量贷款,每年节约财务费用大概20万元。

(4)利用资金调度平台,保持预算刚性。利用大唐集团公司资金调度中心平台,严格按照年度、月度的预算执行,有效保证了预算的刚性。在有限资金流入的情况下,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支出,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2.积极争取优惠政策

生物质能发电企业机组容量虽小,企业盈利能力也不强,但是代表的是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方向,国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也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因此国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来扶持企业的发展,帮助这个行业脱离困境。所以争取各项优惠政策是实现公司盈利的一个重要保障。

(1)充分利用CDM和CCER机制,获取减排收益。在邓州公司投入运营之后就注册了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与贸易瑞士公司签订了购碳协议,2014年经联合国气候变化执行理事会(EB)的签发,获得了36万元的减排收益(一年期)。随着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碳交易市场较为低迷,CDM的开发也处于停滞状态。而同时国内自愿减排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因邓州项目属于在注册CDM之前就已经产生减排量的项目,可以纳入到CCER的交易之中,所以邓州公司积极联系抓住了此次机遇。目前碳减排量已经由国家发改委签发,下一步我们将仔细研究CCER政策,待国内碳交易市场供需关系明朗,掌握最佳销售时机,确定交易。

(2)争取地方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邓州公司在2014年3月份开始向当地发改委申报节能减排资金的各项手续,并编制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2015年12月完成了申报工作,取得了节能减排资金102万元。

邓州公司开展多项环保改造项目,于2016年3月份获得了大气污染物防治项目专项资金补助10万元。

价值链分析的运用成果

通过以上产、供、销三个环节在邓州公司这条价值链上相互作用时,从2013年到2016年经过这三年时间的考验,现在已逐步发挥了效益。2014年是扭亏增盈的起步之年,也是各项工作不断规范完善和管理提升的关键年,2015年是攻坚克难、全面实现盈利的一年,从2015年以来直到现在实现了连月盈利,已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轨道。运用价值链分析获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电形势平稳

通过生产一系列环节的分析,结果直接表现在发电量、厂用电率、发电料耗这几个主要指标上。

投产以来发电量基本呈逐年上升之势,发电负荷率更是屡创新高,最高可达106%。具体如图1所示。

投产以来发电厂用电率和综合厂用电率呈逐年下降之势,具体如下图2所示。

从2014年开始公司致力于设备改造降低能耗,通过优化运行和设备改造,发电料耗在2014年与同期数据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2015年由于软质料增加,发电料耗有小幅回升,直到2016年又呈下降趋势。具体如图3图4所示。

(二)燃料成本可控

经过这几年对燃料市场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以邓州为中心,向内乡、社旗、唐河、方城、老河口方向辐射的燃料收购网络。燃料采购量每年至少能保证11个月内两台机组满发。收购情况如图5图6所示。

从图5和图6看出燃料采购量除2012年采购网络还未完全形成和2014年因外界电网因素被迫停机而无法实现大量燃料入厂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30万吨以上的采购量,可维持两台机组全年实现22200万千瓦时电量。

2014年开始燃料实行零水分结算,有效控制了入厂燃料价格,2014年-2016年经历了价格的上涨与下降,还需继续控制好入厂价格,保持平稳发展。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

售电单位燃料成本这一指标可反映出燃料成本的控制情况,通过这几年的走势情况分析,燃料成本容易受燃料市场情况制约,受进料结构制约,受机组经济性制约,总之控制难度较大,目前是呈下降趋势,还应加强管理,保持平稳水平。

(三)降本增效

第一步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审批需求计划,减少了不必要的计划支出;第二步再通过电子商城的阳光采购和依法合规的制度体系,降低了采购费用;第三步通过管理提升,内控制度的相互制约机制,降低了办公费、招待费等费用的支出。具体情况如图8-图10所示。

自从邓州公司运用价值链分析这一方法工具后,严格从产、供、销三个环节中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量化数据分析,最终以数据为依据说明取得的成果,并在后续的生产经营中持续不断地巩固这一成果。

价值链分析的相关建议

生物质能发电企业赖以生存的源头是燃料供应,而燃料成本是制约经营发展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以主要燃料花生壳和板皮为例,邓州公司入厂入炉价格在周边地区来说处于较低水平(详见上表格),但是燃料成本控制并不容易,价格下降空间极为有限,想要实现盈利也是举步维艰。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Kaya碳排放恒等式 可持续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目前山东省的经济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80%左右。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山东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影响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国内外对碳排放量的计算一般采用日本学者茅阳一的Kaya碳排放恒等式,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 建立起联系,具体可以表述如下:

CO2=(CO2/PE)×(PE/GDP)×(GDP/POP)×POP

在这里,CO2、PE、GDP 和POP 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内人口总量。其中,CO2/ PE、PE/ GDP、GDP/ POP 又可以分别被称为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 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i)见表1。

根据以上公式,四个影响碳排放量的变数为:能源结构因素、单位GDP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人口。

山东省碳排放因素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1989-2009),《山东能源年鉴2009》,部分数据来源于宏观数据挖掘系统。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3。

根据Kaya碳排放恒等式的四个影响因素和山东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山东低碳经济发展

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从表2和表3数据看,山东省早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据统计,2006年山东一次能源消费量是28158.5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耗原煤有22442.3万吨标准煤,占79.7%。2007年,全省共消费原煤24000万吨;到了2008年,全省煤炭消耗量就增加到27000万吨,煤炭年消耗量大幅度递增。山东煤炭消耗占一 次能源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山东能源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较为落后等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保障任务越来越严峻。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在20%左右,所占比例和增长率均低于现在国家平均水平,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则更少。根据表1可知:Fi(碳排放强度)煤炭>Fi石油>Fi天然气>Fi电力,煤炭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且远超过了石油和天然气,电力的碳排放强度为0,因此四者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将是在不同时空范围碳排放量不同的重要因素。计算表明,单位标准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等标量石油排放的1.23倍,是等标量天然气排放的1.75倍。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制约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单位产值能耗大限制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单位GDP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单位一般为:吨标煤/万元。可以体现能源的经济效率。亦称单位产值能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强度,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它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人口等。通过表4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能耗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相当长的差距,就是和印度比,差距也不小。“十一五”期间山东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2% ,1978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4.19吨标准煤,1984、1992、2002年分别下降到2.76、1.91和1.19吨标准煤。2007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1.18吨标准煤,比1978年下降3.0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29%。2008年比2007年下降6.47%,从纵向比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山东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2007年,山东工业能耗为23082万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98.7%,年均增长14.7%;占全省能耗总量的80.8%,比全国工业能耗比重高4.7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能耗的11.7%,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山东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加快上升。2007年,山东能耗总量是能源生产总量的2.0倍,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8%,比2002年提高39.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净调入17368万吨,对外依存度升至54.8%,提高37.7个百分点;原油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129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31.7%。

(三)碳排放量增加进而抑制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能源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需能源作动力。在一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经济规模越大,能源需求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高”。 经济规模增长,导致经济活动副产品(碳排放)增加。从表2来看,山东省人均GDP不断增长,从1988年的1395元增长到2008年的33083元,增长了23.7倍。但山东的GDP增长是靠高耗能行业来支撑拉动的。2006年山东水泥、化肥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钢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三,火力发电位居全国第二,全省耗煤量以每年2000至3000万吨递增,2007年山东省耗煤2.4亿吨,2008年耗煤2.7亿吨,生产了全国5%的产量,却消耗了全国总产量10%的煤。预计自2010年之后山东省耗煤将达到3亿吨以上,每年需要从外省净调入2亿吨以上煤炭,并且对外省煤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山东省实有经济可采储量不足40亿吨。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矛盾日益突出,为全省提供能源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人口基数大且质量较低使得山东低碳经济发展压力大

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存在两种方式:一是较多的人口对能源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越来越多;二是快速的人口增长导致了森林破坏,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等,这些都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也增加了碳排放量。人口因素在CO2排放贡献中,始终占据一定的份额(累计约14 %),山东省人口基数大,2011年总人口为9579万人。是全国人口总量第二大省,人口基数大的同时人口密度值也位居全国前列,人口越多排出的二氧化碳势必也越多。

以上是根据Kaya碳排放恒等式得出的四个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因素,除此之外,山东省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山东省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山东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以及传统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较大,造成山东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碳排放的贡献小,而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贡献大。山东省的产业结构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占产业中的比例分别为:9.6%、57%、33.4%,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山东省矿产资源总量潜在总值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50%左右,属于人均资源偏少的省份,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0%左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仅相当全国人均水平的1/6,居全国各省倒数第三位;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2008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17.70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33505亿标立方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索取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道断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使得生态碳汇能力降低。

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因素

国际研究表明,实现碳减排有三种途径:一是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节能减排;三是回收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隔离,即碳的捕捉封存。山东省在前两个方面都具有比较好的条件。

(一)山东省新能源资源禀赋丰富,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初步具备

丰富多彩的新能源赋存是山东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海洋能资源丰富。

山东拥有雄厚的风能资源,据测算,山东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且山东电网消化能力较强,风电本地化消纳条件良好。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为生物质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山东省17市皆有地热资源赋存,热能资源量相当于1236.64亿吨标准煤,地热资源储量仅次于天然气资源储量,大多分布在鲁西和鲁西北平原区。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并转化为新能源产业是合理展开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拥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百余家。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核电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产业等新能源产业不断成长。目前,风电是山东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截止到2010年2月,全省已经投运风电场共24个,装机容量约为101万千瓦。另外,山东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优势明显。2009年,山东省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产量超过400万台,面积有1300万平方米,其比重达到国内总产量的30%左右,居全国第一位。其中,仅皇明、力诺和桑乐三家企业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就达到880万平方米,占山东总产量的67.7%,占全国总产量的21%左右。除此之外,山东在生物质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成果显著。山东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山东已投运生物质能发电项目25个,装机容量达42.5万千瓦。山东省17市均有地热资源,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1236.64亿吨标准煤。目前,山东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应用于洗浴、供暖、游泳和水产养殖等领域。2009年动工的海洋核电项目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总容量8台125万千瓦的AP1000核电机组全部投运后,将以其“零”排放的优势,每年比同类装机规模火电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多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2万吨。2010年5月,荣成市成为山东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低碳经济示范城市的确立以及山东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实力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山东近年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到“十一五”末万元GDP能耗降低22%左右、CO2排放量削减20%、COD排放量削减18%的任务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46%;省重点考核的千户企业49项单位能耗指标同比下降的占91.8%,节能334万吨标准煤;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3763万吨;建成水污染治理项目408个,形成COD削减能力4.4万吨;燃煤电厂现役机组建设脱硫的装机容量达到6377mw;SO2、COD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1%和1.6%,实现了两项指标的“双下降”。2012年山东省建筑节能的三项重点工作是: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年内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800万平方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一五”期间19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鼓励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加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篇5

一、要理性谋选低碳项目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加速、合作加强,使县域经济更有效的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要紧紧瞄准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的机会,以哲学思维、辩证眼光谋选低碳项目。一是选引低碳项目。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祁阳的资源优势,围绕全县确定的工业发展重点,以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坚持低碳环保原则,选择和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支撑祁阳快速发展。二是加快建设项目。要树立进度就是效益的观念,把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全力加快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建设。要不断强化责任,要强化对重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把项目建设实施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强化对项目建设的严格管理,加强跟踪审计,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安全,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三是对接大型项目。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经济发展方向,围绕祁阳重大基础设施、优势产业、改善民生等领域,紧扣上级要求,加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对接央企、省企,促进企业“攀强附贵”;切实做好与长珠闽地区和东盟的承接工作,大力承接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市场潜力大的战略投资者。集中全力争取央企和上市企业落户当地,不断提高本县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二、要全力铸就强势产业

发展产业是提升区域整体实力的基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举全县之力,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扩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质量,推进节能降耗,壮大工业实力,决战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强优势产业。以金浩茶油、银光粮油、天龙米业、湘妹食品、宝达食品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食品产业,打造祁阳食品加工“名片”;以科力尔电机、美星光电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壮大机电制造业,提升祁阳机电制造整体实力。以凯盛鞋业为龙头,大力承接制鞋、制衣等轻纺行业产业转移,打造全国制鞋基地。二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祁阳海螺水泥第二条生产线建设步伐,促成3台2.5万KW矿热电炉达产达效,优化高耗能行业的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耗利用率;科学规范发展玻璃、烟花爆竹、造纸和采矿等行业,促进行业健康、安全和清洁发展。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水能、核能及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和生物制药项目建设,。

篇6

受地区特征和产业结构影响,打造新型工业化低碳城市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经济结构“碳”关联度强。从产业结构看,煤炭一业独大、火电装机比重过高。2009年,煤炭产量1 838万吨,洗煤1 835万吨,焦炭529.5万吨,煤炭及相关产品对全市经济贡献率在80%以上;全市所有发电完全依赖火电。从工业产品结构看,我市大宗产品多为煤炭及附属产品或其他能源产品,原字号工业偏重,存在深加工度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能耗高、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问题。二是风能、太阳能等无碳能源产业起步缓慢。今后相当长时期,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发展仍将受高成本、接入电网难等因素的制约。三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低碳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四是低碳产业技术还存在许多瓶颈制约,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技术几乎没有,二氧化碳利用项目在我市还是空白。

当前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能源需求呈强劲增势,仍将保持“三重三轻”的产业格局。即:从能源结构看,煤炭传统能源占比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轻;从工业结构看,资源性产业占比重,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非资源性产业占比轻;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占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比轻。综合分析,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市以传统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研究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加快低碳经济相关问题研究。切实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重大课题,集中力量进行研究。一是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思路、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二是如何实现高碳行业和重点企业低碳化;三是如何提高无碳经济和低碳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四是如何加快低碳产业的培育和技术创新;五是如何建立低碳经济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等等。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适时编制《七台河市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采取限制生产规模、控制污染排放、减少电力运力供应、给予适度资金补偿、妥善安置职工等综合性措施,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分解下达各行业、各县(区)落后产能年度淘汰任务,督促其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和生产线。强化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降耗监测监控,严厉查处偷排和超标排放行为。抓住产业联合重组的有利时机,推进煤炭、焦化、电力、非煤替代产业兼并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三)全力打造低碳产业。推动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的低碳化改造,降低煤电排碳比重。鼓励煤炭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煤炭净化、电化、气化、液化和废弃物处理等技术的应用。支持七煤公司重介浮选、隆鹏公司100万吨生物质型煤、大唐七台河发电公司锅炉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利用等项目。加快无碳能源开发利用。做好风、光资源勘测、外送通道规划等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并网发电有重大突破。培育壮大木制品产业集群。加快木制品产业园区和家具大市场建设,办好家具节等展会载体。推进集成材、五金、玻璃、油漆、包装物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研究制定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体育休闲娱乐、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全面、科学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做大绿色旅游产业。抓好物流园区建设,支持煤炭、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地方企业上市和国内外银行入驻我市,形成以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四)积极推进低碳技术进步。推进煤炭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创新,在已有洁净煤、生物质型煤、热电联产、煤气发电、废弃物处理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煤气化、煤液化技术研发,深度开发酸、醚、烯、烃、纤维等精细化工产品。推进低碳技术研究,引进国际和国家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储存、综合利用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解决煤炭燃烧零碳排放,为我市能源工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推进低碳节能技术,培育低碳咨询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的研发和投资。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煤化工基地基础地位,企业层面,要采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措施,实现内部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工业园区层面,引入低碳生态理念,以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实现企业间物料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实现垃圾或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六)努力挖掘林业碳汇能力。森林生长出1立方米积蓄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近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快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48.5%,新增森林积蓄量65.6万立方米,新增二氧化碳吸收能力120万吨。下一阶段要继续抓好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好封山育林工程,扎实推进村屯、公路、小区、庭院、库渠堤坝绿化和荒山荒地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吸收。同时要加强森林管理,加大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占用林地草场的防控力度,确保森林面积和质量不断加大和提高。

(七)稳步实施重点示范工程。一是新能源开发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进一步推广普及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突出抓好煤层气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抓好煤层气发电、大中型沼气站、秸秆气化炉、焦炉煤气生产汽油及天然气、煤焦油生产航油等新能源项目。二是新材料推广示范工程。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积极研发节能建筑、新型环保等新材料,逐步替代目前水泥、钢筋等高耗能建材。重点推进煤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煤焦油高速公路沥青、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电石树脂、粉煤灰特种纤维纸浆等新材料项目。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加快矸石山减量和山体恢复治理,抓好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搬迁,压减煤尘排放。四是生态园区示范工程。搞好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摆放新项目,逐步打造大中小项目合理配套、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的产业链,实现园区内所有企业清洁生产。五是城镇低碳化改造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太阳能和节能建筑工程,推广节能灯或太阳能照明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压缩公务支出,建设快捷交通体系。依托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全面实施垃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工程。

篇7

关键词:云南省;低碳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成为专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党的十明确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在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云南作为我国减排试点地区之一,面对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不仅顺应了可持续发展观,还有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云南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背景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正演变为一种全球实践,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焦点。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全世界的人们都意识到,想要经济发展不停滞,必须要使经济与环境相结合,改善人们所生存的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坚持可持发展理念是毋庸置疑的。

(二)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即环境资源趋于供求均衡和配置优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的低碳经济,工业文明的高碳经济,逐渐转向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的一种新型低碳经济形态。这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致力于碳排放的优化配置,使环境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云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云南省化工、有色的重化工业为主要工业,资源依赖高,能源消耗比重大,环境污染严重、排放量高等社会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从2012年25632.09吨上升到2013年27801.98吨,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从5.50吨上升到5.93吨。从2011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1309.53吨到2013年27801.98吨,年均增长率达到7.95%。云南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全国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水平相比高出18%左右。根据2013年数据显示,云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5.93吨低于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7.2吨,主要是因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但云南省碳排放量仍在逐年递增,说明了云南省正不断地加快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更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观来发展低碳经济,云南省碳排放总量大即具有发展节能减排项目的巨大潜力,发展前景广阔。

(二)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云南省2015年三大产业比值为15.0:40.0:45.0,相比2014年三大a业比值15.5:41.2:43.3,第三产业比值超过第二产业比值5个百分点,根据比值云南省已逐步成为理想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根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云南省第一产业投资额为499.92亿元,占所有投资额的3.8%;第二产业投资额为3145.92亿元,占所有投资额24.1%;第三产业投资额为9423.55亿元,占所有投资额72.1%。第三产业投资额的所占比重的增加说明云南省优化产业结构效果显著,大力鼓励和培育第三产业。云南省在此产业结构下发展低碳经济条件优越。

(三)云南省能源消费与能源结构

云南省煤炭的高排量是能源消费的突出问题,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的单位热量燃煤排放量分别高出约36%和61%。云南省虽然可再生能源丰富,但油气资源非常少,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为主。而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的一个原因就是煤炭消费比重大。云南省煤炭的高排放量是个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一能源结构主要还是依靠于资源结构,想要改变相对困难。

(四)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1.具有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云南省作为可再生资源丰富的省市,发展低碳经济比全国甚至全世界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水能资源理论的蕴藏量占全国的第二位;太阳能优势明显;风能资源丰富。且云南省在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的技术和产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电建设水平全国领先,水电发电量居全国第三位,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远超过火电;全国太阳能普及率最高的省市就是云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太阳能产业研发基地之一;在沼气建设规模和技术研发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2.发展低碳产业条件较好

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中生物资源、旅游产业都属于低碳产业,电力中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与火电的装机比例达到61:39。云南水平较低的是工业化的发展,所以云南省具有调整及优化产业结构的潜力,若云南省产业向低碳经济调整及转型有很好的前景。

3.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潜力大

云南省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能、生物质能等条件优渥,碳减排潜力大,符合清洁发展机制减排条件的项目多,在水力发电、余能利用、生物质能源、煤层气、垃圾填埋气、黄磷尾气及碳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CDM项目市场潜力。通过CDM项目挖掘和开发,国际资金和技术进入减排项目投入到云南省的潜力巨大,能够使云南省更好的去做到节能减排。

4.森林碳汇丰富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占地面积广阔,仅云南省的森林资源面积就站全国的十分之一。云南省林业厅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52.9%提高到55.7%。碳汇能力高,单位面积碳汇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碳汇高于碳源的三个省份之一,已被国家列为国内生产森林碳汇的优选区域。作为具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大省,在开展国内外碳汇交易及争取碳基金生态补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三、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云南省2015年三大产业比值为15.0:40.0:45.O,已优化为“三、二、一”状态的产业结构,与全国三大产业比值9:40.5:50.5相比,云南省虽然和全国产业结构趋势一致,但还是落后于全国的水平。根据产业结构比值分析,云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值高出全国水平,说明云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农业所占比例高达15%。第二产业比值与全国产业比值相差不大,说明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第三产业结构比值云南省落后于全国水平,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产业,但设施的不完善以及不充分的服务产业导致旅游产业水平不高,未能带动经济较快发展。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以及民族人文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去发展第三产业。

(二)能源结构较为单一

云南省是高碳排放省市,煤炭是云南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单一的能源消费品种致使云南能源结构单一。2013年煤炭消费量占全省消费总量比重相对于其他消费总量要高很多,比重占到62.5%,而水电消费量占21.1%,石油制品消费量占11.1%,天然气消费量占1.4%,其他能源消费量占3.9%。这些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的煤炭能源消耗水平非常高。且2013年云南万元GDP综合能耗1.73吨标准煤相比较全国1.2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51吨标准煤,也就是说,全省若每消耗1吨标准煤,只能创造5780元的生产总值,比起全国的8197元少2417元。比起全国能源使用效率的平均水平云南省的能源使用效率非常低。

(三)能源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1.工业耗能比重大,能源使用效率低。

在全省能源消费中,2013年工业消费能源4390.68万吨标准煤,占全省所消费能源的72.9%,与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30%。从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看,2013年,云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3.55吨标准煤,与全国的2.59吨标准煤相比较高37.1%。反映了云南工业企业能源使用效率非常低,资源被严重浪费。

2.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较高

导致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2013年云南省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显示,能耗较高的产业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每万元产出为1813元,在工业部门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值排在24个工业部门的第二位,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5.5%;但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3.5%,使GDP能耗居高不下且使全省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保持在该水平上的原因就是这样的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

(四)科技落后

云南省比起低碳技术起步较早的地区来说发展低碳经济较晚,技术研发的落后阻碍了云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相对于低碳技术发达的地区,云南省的低碳技术研发比较落后,如热电多联产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落后于起步较早的地区。其次云南省研发低碳技术所投入的设备仍然依靠传统技术,并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更新设备。最后,由于云南省低碳技术起步较晚,所以市场并不广阔,使得资金投入较少而致使技术研发缓慢。

(五)生活方式、运输工具能耗高

近年来电商交易已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物流运输占据交通运输能耗排放的比重较大,也是致使云南能源消耗较高的原因之一。云南省的物流运输主要是公路运输,是全省货物运输总量比重的91.6%,仅仅只低于旅客运输量的0.9‰这种交通运输结构不仅物流成本高,还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云南省的物流成本比重高于发达国家14个百分点,高于我国6个百分点,物流运输所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各式交通工具使生活更为便利,化石燃料与大部分交通工具息息相关,二氧化碳的排放连日益增加,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且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会抬高全省的单位GDP能耗。

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支持并实施低碳生活的方式,日常生活的能源消耗也是云南省能源消耗高原因的一部分。餐厅里随处可见一次性碗筷,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塑料瓶等等都是导致能源消耗高的原因。

四、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低碳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l展第三产业。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太阳能及光伏产业。积极推进太阳能在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中的普遍应用;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积极培育风能产业,促进风力发电的发展;加强政府对生物质能行业的引导发展作用,落实各项政策及资金的扶持措施,鼓励研究云药的新型技术,积极开发云药新型品种;完善旅游产业的相关基础设施,大力宣传具有云南民族人文特色的旅游产业。

(二)以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降低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强度

应充分利用云南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发展太阳能、水电、风能、生物质能,扩大这些清洁能源和在工业生产中可再生资源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排放量。以低碳技、节能降耗技术为核心,促进能效的最大利用,能耗的最低排放,研发建设能耗与产出成正比的产业,打造具有云南省特色的低碳产业。

云南省若要调整能源结构,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且降低高碳排量,逐渐改变以煤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因地制宜提高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省能源构成及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

(三)完善低碳城市基础设施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能源设施的转变,加大投入绿色基础设施。例如推动全省电网全面覆盖;天然气管道的扩容并应用到居民生活当中,天然气作为优质的替代性燃料,可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量;将传统公共汽车转型为混合动力或电力公共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建林,新修公园,扩大绿地植被面积等。

(四)创新研发、应用低碳技术

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新型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在有利的丰富能源资源条件下,研发具有云南特色的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等能源的低碳技术。加快力度推广和运用一些新型的低碳技术替代传统的高耗能产业。鼓励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到能源的低消耗,煤炭的低排放。

低碳技术的研发同时也能运用到农村当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也是致使碳排放高的原因,开展“林-草-畜-沼”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总量,且促进了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并保护了环境。

(五)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云南省应在全省普及低碳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向全省人民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向人民提倡低碳新生活,引导低碳生活方式。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可再生资源产业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应用,鼓励和推动全省人民消费模式向低碳的转变,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健康低碳的生活新模式。不断地向全省人民普及低碳经济、低碳贸易、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使这一理念真正融入人民生活当中来,全民动员共同构建宜居环境。

篇8

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中国曾经有过四次科技机遇,但四次均错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事实上,近几年,不管是实业界还是投资界,对新兴产业的热情都越发高涨。如在沪深股市,节能环保概念的上市公司有45家,新材料概念的上市公司有54家,太阳能概念的上市公司有40家……这些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行业并不是新兴产业领域,而是在近几年进军新兴产业的企业,如杉杉股份、维科精华等等。就在最近,细心的人士发现,远比股市风火的风投也开始扎堆瞄向新兴产业,意欲展开新一轮的投资赛跑。

经济转型契机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先是“新兴能源产业规划”点出能源行业的“先锋军”,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圈定七大领域,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出炉前夕,新兴产业已在起跑线就位,为逐步取代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接力赛热身。

一系列的“连贯动作”寓意深刻,新兴产业抢占结构调整制高点,蕴藏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物联网。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000亿,包含IC、传感器、软件等关联产业;2015年,这一规模将达到7500亿,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关于宽带战略。“十二五”期间,预计电信业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6%。其中,将有80%的投资用于宽带建设,超预期。

关于低碳经济。预计到2020年,包括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在内的领域预计累计增加5万亿投资。

综上所述,“十二五”深化产业变局,战略新兴产业“寻宝图”初现,两化融合也将渐入佳境,信息产业机遇显现。

从长远来看,3G建设为即将爆发的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空间,传统行业和移动互联网的交叉将越来越紧密,最终会形成融合的数字产业,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化经济。

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刚刚卸任的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之前也表示,“十二五”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明确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的增长点。

金融资本抢滩

新兴产业要腾飞,金融资本的托举至关重要。信贷、股权和创业投资、债券等各种直接或间接融资渠道成为为新兴产业供血的路径。银行早几年就已开始尝试间接进行股权投资;险企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的闸门开始打开;而国内外各路资本在PE和创投领域淘金新兴产业也是热火朝天。

“之前,张江科技园区有家芯片企业,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金500万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不过,经过几年的研发,基本耗尽了全部资本金,企业净资产只有100万元。”

“由于是轻资产企业,此前,这家企业向多家银行融资均没有获得银行支持。”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心、科技企业服务中心总经理林江谈及新兴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深有感触。

然而,针对“十二五”规划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行凭借海外市场的优势,对这类产业的金融支持也早已开始。

据悉,渣打银行从海外市场引进一套针对新兴产业的风控系统,收集了海外市场大量样本数据,由于样本资源丰富,该行可针对企业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负责人纷纷表示,新兴产业虽然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却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转向,调整内部业务结构以迎合国家政策。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透露,对新兴产业项目将提供金融支持,包括在费率上给予优惠,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资金支持规模,提供持续的信贷支持,同时后续服务更加灵活、全面。“针对新兴产业的风控难题,建议财政通过贴息的方式建立风险保障措施,以更好地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支持新兴产业。”

据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分析,产业的转型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外在的动力。推进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将导致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和企业间的流动和重组,由此将带来市场重构、企业重组这些变革,都是商业银行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外在动力。

风投扎堆淘金

“政策很给力”,这是股权投资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对于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创投行业无疑是重大利好,也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创投投资风向标。”清科研究员分析说。

Vantage Point合伙人李峰近日表示,对比“十二五”和“十一五”规划,国家已经从政府层面真正把清洁能源、节能减排、二氧化碳低碳技术作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产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而言,风投最近一段时间更加关注节能环保领域,因为通货膨胀加剧,原材料的涨价给下游商品和工业成品的成本,最终带来很大压力,也消耗了很多的能源。有道是,节省的能源(还未消耗的)是最清洁的能源。所以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服务和设备产品,应该会给消费者、企业带来成本上的缩减以及环境的改善。

继2010年10月青云创投投资两家清洁技术领域的企业之后,凯鹏华盈也于近日表示,已经投资两家污水处理公司金额达千万美元。种种迹象表明,“清洁资本家”们对清洁技术领域的布局明显加速。国内第一家专注于该领域投资的青云创投总裁叶东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对中国而言,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这是新的清洁文明的开始。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四个与清洁技术有关,行业的盛宴到来,但恰恰更需要冷思考。”具体到细分行业,叶东认为,太阳能行业投资已过青春期;秸秆发电可以作为补充型的能源来使用,前景好但问题多多;有机农业前景远大但是做得很艰辛。

近日,凯鹏华盈创始及总裁合伙人汝林琪透露,旗下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在污水处理行业分别投资了两家国内领先企业,投资金额在千万美元级别。

这是继青云创投上月8000万元投资沁园、1000万美元投资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之后,创投基金在清洁技术领域的再次出击。

资料显示,凯鹏华盈所投资的两家企业,一家是从事环境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综合治理等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另一家是从事膜技术研发设计工程实施的早期公司。不过,基金目前暂未透露投资企业的名称。

篇9

一、现状

我省2005年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几年来,我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规划引导,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进力度,深化试点,全面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28%,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2007年全省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4.87%和7.96%,连续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上年下降17.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82.5%,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省循环经济工作已进入由局部试点转向系统化推进的全面发展阶段。

(一)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一是省委、省政府在所有全局性会议上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并对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先后出台了《xx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xx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省政府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批转省经贸委、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分阶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三是设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四是全省各地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得到加强。南京、无锡、苏州、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泰州等市相继成立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南京、苏州等市在市级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了发展循环经济扶持资金。全省已初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推进试点工作向系统化方向发展。2006年,省经贸委、环保厅、外经贸厅联合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5个城市、15个园区、10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培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二是推进试点向深度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重点支持试点单位实施示范意义较强的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苏州高新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宜兴协联热电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扬州经济开发区等9个单位先后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有6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被国家列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三是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通过试点,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gdp能耗、cod和so2的排放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将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全国首批3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我省将占2席。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以“零地”招商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构建园区生态网络,已被命名为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综合运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生态延伸等技术,打造绿色钢城,经济效益显著。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突出稀贵金属再利用,加快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取得较大进展。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和机械化破碎分选预脱硫工程已动工建设,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进一步完善。南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目前集团已形成了制种、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一条龙“公司+工厂+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体系,在发展农业区域循环经济与丝绸生态工业园以及静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宜兴协联热电公司利用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柠檬酸高浓度有机废水作为脱硫的营养剂,不仅每天可消耗大量的高浓度废水,而且可以把单质硫置换出来成为硫酸厂的资源。与传统的石灰石法比,每年减少的资源消耗和产生的副产品收益可观。

(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突出抓好节能降耗。一是初步建立了通报审查考核的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基本制度,加强引导和源头把关。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组织淘汰落后的电力、炼铁、炼钢、建材、电解铝产能;关闭所有的石灰法制浆企业,淘汰落后的化学制浆、酒精、淀粉企业的生产线,查禁“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结合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调整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实现产品的升级、结构的优化,2007年全省现已依法关闭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2713家。开展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三年攻势”,现已淘汰高耗能变压器、空气压缩机、锅炉、电机等落后用能设备约1万台。三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五大重点耗能行业,以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共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0余项,年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四是组织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67户“千家企业”和126户“百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五是全面推进商业和农用、农村建筑、交通、政府机构等各领域节能。六是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全省经认定的综合利用企业558家,累计1865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以上。

(四)清洁生产大面积推行。一是依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定实施了《xx省清洁生产“十一五”行动纲要》,围绕淮河、太湖、长江、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化工、印染、酿造、造纸、电镀、钢铁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全省共有84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自愿审核717家、强制审核128家。1997年以来,全省累计审核企业达3600家,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坚持“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方案的实施。“十一五”前两年,全省1650家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投资18亿元,实施2000项中高费改造方案。3600家企业,累计节能900万吨标准煤,企业削减主要污染物20%,增收节支效益达60亿元。三是加大省级扶持力度。2004年以来,运用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防治、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了多个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工艺改造项目的实施。四是拓展审核领域,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清洁生产审核正在向一、三产业拓展。

(五)技术开发应用取得新进展。一是组织力量在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材料等相关领域开展了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xx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针对目前公路养护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沥青路面旧料处理及恢复路面沥青材料性能和路用性能问题,自主研发出高效沥青再生剂,这种沥青再生剂应用于路面的再生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和砂石材料,有利于处治废料、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我省开发的陶瓷分离膜技术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开发的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技术在核心技术上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技术应用领域,以减量化为重点,应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了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十一五”前两年共实施了260多个项目。其中工业余热余压利用项目61项,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项目65项,废弃物资源化项目75项。

(六)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加强规范和引导。省政府先后出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分别从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健全价格杠杆调节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大经济调节。去年在全国率先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从2007年7月1日起,提高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提前实施国家规定的差别电价加价标准。三是推进市场化运营。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全省已有500多家排污单位实现了治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去年全社会环保投入510亿元,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一些地区和部门及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能源资源约束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规模、轻消耗的思想。有不少的人将循环经济单纯地理解为垃圾经济,把循环经济简单地归结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包括整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要求尽可能从全过程避免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从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而且特别强调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中前两个过程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发展节省稀缺性原材料的循环经济,更要重点发展针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量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二是资源利用水平总体不高。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生产率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从产值能耗看。2006年全省每万元gdp、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虽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38%,但高于xx,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从单位产品能耗看。2006年,我省火电供电煤耗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克左右,但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综合能耗约、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高出10%—50%。三是再生资源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废弃产品再制造发展滞后。四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在部分地区还未形成,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应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缺乏鼓励减量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

三、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对xx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从预期目标看,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和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2008年全省单位地区产值能耗需下降4.4%;单位地区产值取水量下降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cod排放量削减3.0%,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到2012年,全省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确保完成“十一五”目标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5.1%、18%的基础上,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削减,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把我省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四、措施

篇10

本报告所列举的投资案例涵盖多个社会和环境主题,如清洁技术、微金融、可持续农林业等。这些投资或被归于“效果投资”,或被归于“可持续性主题投资”及“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虽无统一定义,但其均致力于促成正面的社会、环境效应和可观的资产收益。

这些不同类型的投资越来越受到PRI联署方(Signatory)的青睐。2011年,38%的PRI资产所有者开展了这方面投资。这些所有者包括企业与非企业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发展金融机构和各类基金会等,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清洁技术是最常见的一类投资主题,即投资者感兴趣的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水与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利用私募股权进行清洁技术投资较多,上市股权和定息债券并不多见。社会层面上,微金融投资很受PRI联署方欢迎,还有卫生健康、教育和基础设施等行业。另外,可持续农业和林业亦越来越为投资者所重视。

可持续投资的挑战与前景

报告的案例研究显示,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中,用于投资的比重通常较小。投资者希望扩大投资,但往往会受制于融资规模、投资风险与绩效等诸方面因素。不过,更多的可持续投资主题正进入投资者视野,这些领域的投资风险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却能带来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回报(见“Obviam”和“CalPERS”案例)。

此外,投资者在不断寻求克服挑战的一些办法,如进行合作投资和公私合营(见“PKA”案例,其与养老基金和发展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投资)。投资者就投资事宜与养老金领取者等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亦有显著成效(见“PGGM和Christian Super”案例)。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对于投资方向,政府出台的旨在降低投资风险政策至关重要。例如,Obviam案例显示,政府机构应允担保部分可持续投资的风险时,投资便纷至沓来。这一点在新兴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欧洲、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很受青睐,关键在于诸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PKA案例就是证明,案例中,丹麦政府承诺电价的稳定收益。

总之,应对可持续投资挑战的同时,投资者若有意于融入长期的风险与回报,那么良机仍广泛存在。尽管存在一些障碍与困难,使得可持续经济方面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始终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PKA:携手合作方创新绿色投资

PKA是丹麦最大的专职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30亿美元。PKA会员主要是公众事业、社会组织和医疗行业的雇员,女性约占90%。该基金公司拒绝投资于有违联合国人权及劳工权益保护、环保、反腐败和军事武器管制公约的企业。

PKA是丹麦可持续性主题的最大投资者之一,其资产总额的5%(约12亿美元)用于投资绿色经济。投资方式有私募股权和基础设施建设,入股,如1.85亿美元投资于Genan(丹麦的一家轮胎再利用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于KK电器(风电场电子系统供应商)。

该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领域涉及太阳能、可替代燃料和清洁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则涵盖印度和中国境内的风力发电、生物乙醇、水、太阳热装置和水力发电站。

PKA经由公私合营来发掘更多的绿色投资机遇。2011年,PKA联合头号国内养老基金公司“丹麦养老基金”,投资10亿美元,购得国有能源公司“DONG能源A/S”的一处海上风电场50%的股份。PKA与DONG的合约期为15年。在此期间,PKA拥有风电场的管理控制权,负责丹麦全国约4%的电力供应。

更重要的是,这项投资得到政府长期而坚定的支持。为促成交易,丹麦政府保证合理的电价调整幅度。在丹麦,由于决策者的政策支持,类似的能源交易趋于普遍。在PKA看来,这将会带给其每年6%-7%的投资回报,回报周期会长达20年。

PKA另一项重要的投资领域是林业,投资额6亿美元,主要用于投资美洲的大型种植园,也包括新西兰和莫桑比克等国。

PKA新的资产投资方向是非洲大陆的可持续农业。该基金已承诺拿出4200万美元用于私募股权下的可持续农业投资。同时,用于非洲的2.2亿美元投资之外,PKA该项投资还会扩展至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考虑到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渴望更加优质的食品供应,PKA选择在非洲投资农业。PKA相信,这会成为愈加重要的市场,刺激相应的可观需求,因而可视为具有长期回报潜力的投资机会。

另外,PKA在2011年进行了首次微金融投资:联合丹麦基金公司和PBU,投资丹麦一家名为“发展中市场投资基金”的半官方机构。三者共同出资6700万美元,经由第三方投资管理者,用于入股微金融机构。PKA还划拨专款用于非洲和印度地区的微金融投资。

PKA董事会和成员致力于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应对投资可持续经济带来的挑战。目前,可持续性主题投资领域正显现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趋势。在一般意义上的低利率市场环境下,这并不多见。

PGGM:融合投资回报与社会效应

PGGM是一家荷兰养老基金服务提供商,服务于6家养老基金公司。截至2012年5月,PGQM管理着超过1500亿美元的养老金,涉及250万荷兰养老金领取者。该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养老金管理、综合的财产管理、面向机构委托方(Institutional Client)的管理支持和政策建议。

PGGM鼓励投资组合经理们寻找可行的“定向ESG(Targeted ESG)”投资,不仅要有必要的资产回报预期,还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类投资分散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和经营团队。2011年,PGGM的定向ESG投资达61亿美元。

一些PGGM委托方进行的定向ESG投资案例如下:

承诺投资38亿美元于一家专门的投资组合公司“负责任的股权组合”,对象是那些开展负责任经营的上市公司。

通过与其中一家委托方Banco Santander的两次交易,PGGM实现了欧洲项目金融投资组合的风险共担。其中约有57%的风险交易额与可替代能源有关,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

承诺3.24亿美元投资于12家美国、欧洲和亚洲地区的清洁技术基金。此项投资意在平衡两类基金公司的发展:专注于创新技术的基金和基于现有成熟技术的基金。这两类清洁技术的使用均有助于提升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使用导致的环境恶化。

与国际金融公司(IFC)成立合资公司,即“拉丁美洲、非洲和加勒比基金”。该基金宗旨在于通过投资私营领域,帮助非洲、拉美和加勒比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4000万美元的气候变化碳基金,投资于碳信用额度。

2.54亿美元投资于2家林业基金。

投资“草根资本(Grassroots Capital)”的全球微金融股权基金,其从事微金融创业组织的借入资本运作。

3家基础设施基金公司和主要用于欧洲可持续能源项目的一项直接投资。

迄今,尚无有关上述投资社会效应的可参考信息。PGGM计划设定一些模式化的指标,以衡量其投资效应所在。不过,PGGM通过与鹿特丹大学战略慈善研究中心合作,已经分析出八类投资领域效应的相应识别方法。

2012年,PGGM与外部的基金管理者就每一投资领域的效应指标研究进行了密切合作。今后,这些效应指标将会纳入报告程序之中。PGGM致力于同其他的资产管理者一起,不断细化这些指标,以寻求一种更加精确的效应衡量方法。

PGGM相信,跟踪量化定向ESG投资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做出投资决策。同时,也使得PGGM与基金管理者主动合作,创造更多的社会效应并减少可能的消极影响。

定向ESG投资能够像其他类别投资一样获得经济回报,但明确其对诸多投资证券组合产生何种风险回报效应,还为时尚早。一些投资者团队认为,这类投资确实有利于投资的多元化,反过来影响风险回报的部分效果发挥。这也是PGGM计划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Obviam:新兴和前沿市场下经济收益和效应之记录

Obviam是一家独立的投资顾问,服务于在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译者注:前沿市场尚无一致定义,一般指区别于“金砖四国”的部分中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效应投资的众多投资者。自1999年起,Obviam的高级合作伙伴代表瑞士联邦政府,已经完成了超过4亿美元的投资,用于70家基金和300个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至今,Obviam仍代表瑞士联邦政府进行投资,并担任瑞士新兴市场投资基金(SIFEM)和瑞士联邦发展金融机构(DFI)的投资经理人。

Obivam成立的初衷是鼓励私人投资,其最大的股东一直是SIFEM。Obviam旨在引导更多愿意在新兴市场开展负责任投资的委托方。同DFI一样,SIFEM主要投资于中小企业,这样才能够最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就业率,发展私营行业,提升经济效益。

新兴和前沿市场的诸多中小企业因为当地有效融资不足,面临着资本发展困境。因此,Obviam主要通过鼓励投资当地的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人,以提供充足的资本储量投资于制造业等产业,如扩大生产线或建立更大规模的仓储。

Obviam为SIFEM的提供所有投资建议均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辅(Subsidiarity):提供必要的长期市场融资。

杠杆效应(Leverage):以自身投资引领第三方资本市场。

额外性(Additionality):引导私募股权基金借鉴国际最佳投资实践,尤其是那些新的投资团队和首次发行股权的基金组织。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确保投资兼顾经济收益和ESG原则。

Obviam希望其所促成的投资可带来多重效果:创造就业、获取资本、引导第三方资本、改进劳工权益、改善环境与企业治理。

在资本需求之外,许多中小企业仍缺乏一定的操作性与战略性投入。为此,Obviam开展一系列从财务报告到产业革新等方面的战略支持,包括帮助中小企业管理ESG议题,选择有效投资领域,确保商业经营符合社会与环境标准。这些举措使得中小企业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向同行业全球最佳实践标准看齐。

Obviam正着手参与发起可持续私募股权基金倡议,涉及清洁技术、教育、护理和林业等领域。例如,Obviam最近促成了对一家非洲可持续林业基金的投资,该地区森林滥采现象严重。其他的投资对象有印度的教育基金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首个清洁技术基金等。

随着内部收益率(IRR)由5%升至15%,Obviam的投资战略成效逐渐凸显,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与环境效应。

CalPERS:投资不同资产类别的可持续经济

加利福尼亚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代表着加利福尼亚州3000家雇主,向140万名公众雇员提供养老和健康医疗基金,其投资证券组合的市值高达2300亿美元。CalPERS的投资决策中,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可确保其履行信托责任并获得长期的收益回报。

经由机构自身的可替资管理(AIM)项目,CalPERS投资12亿美元用于可替代能源行业。这些投资以私募股权的形式进行,主要是风险资本,投资对象有数百家公司。其中,大多是生物燃料和太阳能产业公司(分别占22%和21%),其余则涵盖风能、建筑与能效、生物质能和废弃物处理等行业。

已有几家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行业发展较好的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不过,成功募股的公司尚属少数,需要一定时日才可形成规模,因为市场反应通常滞后,可能会暂时低估这些投资的回报前景。

对于CalPERS这样的超大型基金来说,尽管12亿美元的投资占其资产管理规模的比例不高,但以绝对量而言,足具规模。CalPERS希望通过上述投资实例,向资本市场发出初步信号。例如,之后的40亿美元投资到可替代能源行业,就缘于该基金AIM环境技术项目投资的示范效应。未来,随着投资成效的不断显现和扩展,将会有更多的可替资被应用于各子行业。

在公共持股领域,CalPERS看重的是那些对于气候变化有着前瞻考量的公司。2010年,CalPERS拿出5亿美元投资干一家发行国内公债的环境指数基金。这项投资仿效了汇丰全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投资对象为遍布全球的380只有价证券,这些证券的相当部分收益来自于低碳产能、能效管理和碳交易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CalPERS还长期进行林业投资,目标额度是达到23亿美元总投资基金的1%。这类投资分布于美国及全球,由外部经理人管理,主要是一些大型种植园通过碳回收减少碳排放。对于CalPERS这样的战略投资者而言,林业投资显现出稳定的风险调整回报(Risk-adjusted Returns),且不影响其他多元化投资,颇具价值。

Christian Super:获取竞争优势

Christian Super成立于1964年,是澳大利亚一家非营利的工业养老基金公司。Christian Super奉行基于基督教教义的管理原则,管理着18000名雇员的退休金,约6亿美元。

雇员选择加入Christian Super的部分考虑在于该基金的经营理念:既可以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又获取一定的退休金收益。Christian Super进行了许多产生社会与环境效应的投资,投资本身的较高收益回报率也使得基金得以履行其信托责任。

Christian Super与此相关的第一笔投资用在清洁技术领域,以私募股权基金的形式,投资额为2500万美元。尽管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票市场震荡影响,尚未完全达到Christian Super多元化投资预期,但这项投资总体效果好于一般投资。目前,清洁技术投资占Christian Super管理总资产的3%,均分布于澳大利亚境外。

澳大利亚政府于2012年提出了一项投资额达100亿美元的“绿色银行”计划,即成立清洁能源金融公司(CEFC)。澳大利亚政府希望借助此举,促进私营行业资本和机构投资者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

但是,Christian Super仍认为澳大利亚清洁技术市场发展难有较大改观,因为廉价的洁净煤易于获取。在澳大利亚,清洁技术市场发展空间一直有限,因为有更多的廉价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表现欠佳。因而,很多能效技术转向国外,寻求商业化。

Christian Super在微金融领域亦有投资。迄今为止,该基金已经做出两项微金融相关的投资:2009年700万美元的首期投资和2010年500万美元的第二期投资。两项投资的最终受益者均是全球微金融业务银行的客户群,受益人群中女性超过一半,40%至50%在农村地区。这些客户主要投资于微型企业,投资行业多元,从农牧业到服装业、小型硬件设备或旅行商店到小件物品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