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中的意象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之中的意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这些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和演变,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导向和精神动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在当今复杂快变的社会背景和高校环境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发挥优势,必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使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教化作用和对青年学子的引导作用日渐式微,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重续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和教化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因此,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更加“有血有肉”,更有说服力,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博爱大众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克勤克俭”的勤俭精神等都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教育的内容。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古圣先贤的教育思想内容精辟、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弘扬这些优秀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所肯定的思想和行为,会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追求和提倡。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正确的价值观,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情况看,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象明显,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
受市场经济环境、应试教育、西方价值观和网络文化盛行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状态很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传统美德观念薄弱;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常常重利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表现得较为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等。
(二)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然后现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机会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无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也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的,大学生身上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也体现在辅导员身上,加之辅导员工作繁忙、琐碎,很多辅导员无法自觉、主动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没能切实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质,无法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水平。
(三)高校传统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很多高校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选修课,而在大多数的高校课堂里几乎找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重政治性轻文化性的现象普遍,多数高校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平台和有效模式,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相对较为迅速和及时。而传统文化的影响过程相对较为缓慢和长久,教育效果比较隐性、不易表现,这造成很多传统文化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比重降低,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
(四)从研究层面上看,一般只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虽然现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问题,但多数没有提出可行性方案,这导致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不多,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升反降。部分学者的研究缺乏从受教育者的视角考虑问题,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研究成果缺乏有效性。
三、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一)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从政策层面凸显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具体落实作出规定并要求各高校严格实施,推动和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并制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经费投入、政策配套等内容的具体实施规划,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课程改革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1、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在目前“两课”的基础上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变“两课”为“三课”,同时开设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注意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专业教育。专业教师要理清“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把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有机结合。
3、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优秀的文化、历史、价值、美德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告别苍白无力的灌输,实现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高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高校可以邀请名家开设传统文化人文讲座、举办文化论坛、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等浓厚校园传统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征文、读书月、经典诵读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具体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四)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应利用各种建筑、橱窗、灯箱、板报、横幅、标语、路牌、警世语等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校园各处都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氛。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通过网络、电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篇2
思维模式与思维过程本身是一个哲学领域的话题,但思维本身也是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得以建立的源头性基础,所以思维模式又是一个各学科都离不开的话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思维模式,带有显著的民族印痕,这就是超越于逻辑规则的象化思维,象化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心意化过程,即将原始积累的信息资料转化为心理上的形象模型后进行意象化的思考。中医学作为一门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其产生与发展更是与中国文化特色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个人体验基础之上而不是实验,科研中观察认识的对象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观察者通过对自身体验的研究而认识世界。从心意化的角度探讨中医学理论不仅是一次深入领会中医学玄奥理论的机会,更是一次直面中国文化本源性思维形式过程。
1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中医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东方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的形成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首先,作为一种医疗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以大量的原始医疗经验与预防保健知识作为积累的,《内经》就有不少解剖方面的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肠胃》记载胃长二尺六寸,……径五寸;……小肠长三丈二尺。“其次,在拥有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医疗理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遵循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形成一套严谨的医学体系,而是跳过了逻辑的思维规则,以意象化的方式,构建了一整套立体的具象的中医理论体系,这种意象化的过程称之为”心意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推理过程,主要由个体的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所构成,对于心意化过程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更深层地了解中医理论的渊源及本质,也将有益于临床过程中对于中医理论的灵活运用。
2“象思维”方式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中医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自然哲学的影响,古代的哲学家不擅于抽象的思辨,而是常常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中医的理论有许多直接导源于古代的自然哲学,而古代自然哲学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主要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周易》的不少内容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周易·系辞传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则反映了象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利用象进行思维的目的就是要”尽意“,即达到一定的认识意境。《周易·系辞传上》又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即阴阳;四象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思维的总纲。
阴阳象模型:有两种,一是阴阳二象模型,二是阴阳四象模型。阴阳二象模型,宇宙是一个整体,由阴阳两个部分所组成。将宇宙事物类归为阴、阳两大属性。按此模型,可以把握事物的属性。阴阳四象模型,说明阴阳的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少阳象,说明阳始长,阴渐消;太阳象,说明阳盛极,阳始转为阴;少阴象,说明阳渐消,阴始长;太阴象,说明阴盛极,阴始转为阳。五行象模型:取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的特性之象,来归类宇宙一切事物,分为五大类。阴阳与五行学说所建立的具象模型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所有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通过阴阳与五行学说形成了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本质意义的一大观念,这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整体观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宇宙包含着小宇宙,小宇宙融于大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拼装或叠加。要了解个体必须将其放在整体大背景中去认识,必须注意个体存在的外环境及各种关系,而要认识整体则不能靠切割个体来实现。并且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3中医学理论“象化思维”后的“心意化过程”
中医的辨证过程可归纳为象化的“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中医理论的象化思维是指将内在的认知与理念以形象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心意化的过程是指通过自我意识的想象力与意念力,将具象化的思维内容立体呈现在个人的感知阈之中的过程,强调的是整个具象思维的形成过程。
心意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性推理过程。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基本要求是: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
非逻辑性推理过程是东方文化的特色性心理过程,包含了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等意象化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推理是存在的,只是推理的规则不是严密的形式逻辑,而是立体生动的意象化情境,这种非逻辑性的推理过程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并且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对中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深远影响。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它赋予《黄帝内经》整体观,进而奠定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1体验过程
通过个人的切身体验,对于某一事物、现象或者规律形成最为直接的认识。个人的体验以感知觉为基础,在视嗅触听味等本体感觉能力所采集到的外界信息基础之上,综合形成象化思维。藏象理论的建构过程是来源于对直接经验的描述,受制于人类的行为环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其结构是知觉主体的创造,表现出明显的现象学特征和质化分析方法。如神农尝百草,通过个人对于药草的感觉体验,构建起了对于药草的形象化思维,并归纳出药草性味及功效,最终而成书于《神农本草经》;另一方面,对于学习本草的后人,最为深刻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本草中对于各种药味的文字记忆,更要借助文字的记载,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建立形象化的思维,对每一味药再次形成生动立体的直观感受,甚至需要通过采药、炮制等实践过程,以辅助这种具象化思维在意识中的形成。
3.2经验过程
经验是个体对于既往经历的总结与归纳后所获得的对未来行为具有参考指导意义的认知。心意化的经验过程是重建曾经经历的整个过程,不仅是记忆中的回忆,更要通过想象力,在意识中以形象思维的形式再现整个经验过程,使得经验可以立体饱满地呈现出来。中医的系列理论形成的原始材料包含着许多临床中的经验积累与总结,如在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以某种偶然的药物组合对某种特殊病种发挥了明显疗效,而这样的一种经历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经验;再次遇到类似的病情时,可迅速在象化经验的指导下,选择疗效显著的方药。
3.3想象过程
想象过程是心意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几乎每种心意化的心理过程都要或多或少地借助想象的力量完成心理意象化。单独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所形成的心意化过程就是这里的想象过程,这种过程是形成象思维的基础过程,“想象”进入理性的层面就开始形成更高级的象思维。比如在中医的人静内观过程之中,要求的返观内视五脏五色,就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想象过程,通过专注的想象,最终可以构成具象思维,甚至在躯体感受上产生变化;阴阳理论中,对于感受到的温热感的事物可以想象为阳,对于感受到的寒凉的事物可以想象为阴。
3.4类比过程
缘类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的核心心理过程,整个中医理论系统都是通过人与自然界类比方式逐步建立起来的。类比过程是通过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相似的规律性,进行对照关联,并借由一种事物的规律与联系推论得出另一种事物的规律与联系。例如阴阳学说,以自然界中接受太阳光照的多少来区分阴阳,山南水北类比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通过自然界中热量分布的类比,将整个自然界做了阴阳两端的划分,再根据机体与自然界的对比,又将人体分出了阴阳两端;五行学说中,对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自然属性的归类,并推演出其中的生克制化关系,将整个自然界进行了对比,并通过类比方式,以五行的形式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建立起了新的联系。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其建立过程融汇了类比、想象、体验、推理等心理过程,但以类比过程为核心过程,在应用中医理论的过程中也要求灵活运用类比的方法应对临床中的复杂情况。
3.5暗示过程
暗示过程是一种使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过程是中医心意化过程中将心意化的中医理论发挥影响作用的过程,中医理论形成后本身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通过中医的理论观点以暗示的方式向社会人群发挥影响。例如,许多人了解脏腑亏虚的理论与观念后会开始感觉自己也有些亏虚,就医后根据舌脉等身体情况却毫无虚象,但是予以安慰剂治疗后却有效。
3.6信仰过程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在一个信仰的状态中,个人十分容易发生各种认知的心意化,信仰的状态下可以很容易的在意识中构建形象化的思维模式,例如,佛教的信徒可以在想象中很真实地见到阿弥陀佛,基督徒也经常会在特定的情况下遇到耶稣,在内经中也有”不信医者,病必不治“的观点,说明患者对于医生的信念本身也是中医治病过程的一项基本环节。
4中医学理论”心意化过程“的结果
4.1“医者,意也”
在心意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医系统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并不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需要以意象化的方式进行思考,故有“医者,意也”之说。例如,在临床组方配伍之中,常以君臣佐使喻用药草,配伍的思路是一种形象化的意象结构,而不是有严格药理基础的逻辑推论。
4.2医疗过程中的医者之意与患者之意
在医疗过程之中,医者与患者共同构建了医患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整个医疗过程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在传统的医学诊疗过程中,医者在行医的过程之中要持有医者自身的意象化思维,如《大医精诚》中所要求的“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在具体的诊断过程里又要充分地根据舌脉等信息在意识中重建患者的生理病理的意象化模型,而治疗过程中在没有相关既往经验的情况下,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医者的一种感应能力,运用开创性的治疗方法,医者的这种敏锐的感应力并不是以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而是以意象化的灵感为基础。所以对于医者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身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与身体品质,因为医者自身的健康是思维形式有效意象化的基础。
在患者层面,也经常有其固定的意象化形式。患者通常会带有对于疾病的一定焦虑恐惧的心情,就医过程是一种向医生求助的过程,这种求助在一方面承载着患者个人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于所选择医生的信任。所以焦虑一期望一信任,是一个正常患者的意象化思维,具备这种内心意想的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是比较易于与医者沟通并服从治疗安排的。但也总会有许多患者的意想结构中并不完全地含有焦虑一期望一信任三个层次,当患者并不在意自己的疾病,没有明确的治疗医院,甚至没有对于医生的信任时,患者的心意化的意识结构并非一种对医疗过程的接纳状态,不仅难以在诊疗过程中收获良好的疗效,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
4.3医患之意所构建的社会之意
医生与患者的意识情况仅仅是个体情况,当双方被放大到整个社会之中,显示出医生与患者两个社会群体上的意识情况,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这个心意化过程所形成中医的理论思维,也就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意识的升格过程中,融入到社会意识之中。在整个社会意识的运行过程中,方方面面会体现出中医的意象化思维的影响与渗透,例如,传统上就将治理国家比喻成治理身体,“上医治国”的认知传统。这种中医意象化思维的社会渗透一方面对于没有形成理论指导的社会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的延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推理思维的发展,使得许多领域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
4.4文化形成过程
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中医理论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在中国社会不断发挥着影响,也不断地渗透到了每个社会个体的意识层面。这样的一种趋势就逐渐形成了特殊的中医文化,不仅仅是当今社会中喜闻乐道的各种中医理论知识、方药技巧及养生理念,更是一种跳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以想象、类比等方式构建的意象化理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意化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深刻的民族烙印,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具象化思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维模式。心意化的思维形式不断地再造各种文化成果,也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与氛围之中,东方人对人体生命的体验与意识过程之中也会不断地完善、修正自己的医学体系。
5结论
篇3
关键词:意象油画;传统文化
中国油画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这种具有典型西方文化精神的画种被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民族审美,其审美心理和审美结构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同化并予以发展,“意象油画”的概念渐渐明晰。当然,意象油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其语言特征、表现形式、造型方法、色彩观念等艺术元素都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性审美特征,尤其是受到我国文人画的审美精神的影响尤甚。正如丹纳所指出的那样:“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他所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自然包含民族的审美精神和价值理念,中国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周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导致他们特别偏爱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油画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衍生并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也是融合主义精神不断完善和强化的过程,从表象上分析,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沿着写意和写实的语言结合模式而展开,而从精神上说,这个过程,又正是艺术家对中国特定的社会情境自觉对应的结果。”[2]我们从20世纪初期的林风眠的仕女人物、关良的戏剧人物,庞熏的中国图案到现代的吴冠中、苏天赐、邱瑞敏等人的油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入和自觉表达,油画中的文人画笔墨趣味和意境跃然而出,用关良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西画,要用中国画法画,我是中国人,应画出中国的东西来。
“意象”是我国古典审美中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也是衡量艺术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化品位的主要标准之一。意象的本质,是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3]油画的意象性特征符合我国诗性文化特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它是观照自然的意象思维和描述方式在审美经验上的投射,最终转换成油画的诗性艺术语言特征。
1 感性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的追求是感性的,其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摹写,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月,水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4]中国艺术注重心源和造化,其造型观念是意象性的,艺术家面对客观世界不能简单孤立进行审美观照,而要把主观的情感参与对形象的理解和认知,追求“得意忘象”,并不寻求物象的真实再现,夸张、取舍是意象性造型的主要艺术特征,以达到抒情表意的艺术目标。我国传统绘画造型的审美取向无意于精准的描绘,重视意象的情趣抒发,就是所谓的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齐白石就认为造型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用传统的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以表达作品的神韵和意境。而油画是追求理性的“秩序、和谐、比例、平衡”之美,在这里中西文化的异质就需要在情感的表现和抒写中建立同构关系,对造型进行夸张和取舍,赋予造型以情趣和生气,画面的韵律通过笔墨式的节奏来表现,最终衍生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意象油画,我们从吴冠中、赵无极等人的油画作品中不难看出。
2 诗性的审美意境
王夫之在《诗绎》里论到诗中意境的创造,指出我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是“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中国画的写意性用笔所表现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无不承载着画家的深情与深意。意象油画正是运用这种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表现方式负载了艺术家的情感与理想,渗入和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气质与文化心理,在创作理念上,不局限于真实的形象再现,而是综合提炼出客观物象的体验和感悟,凸显我国文化的品位格调和审美境界,正是以追光蹑影式的笔法来表达胸中之逸气与情怀,创造诗性审美的意象,所呈现的是纯粹的心中景观,如徐复观所说:“我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相,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境,不是摹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5]所表达的正是一种诗性的精神存在与生命跃动。
意象油画展现了诗性与油画的“异迹而同趣”的审美意象,内在精神追求中不仅凝结着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还预示独特的东方哲思,是一种油画本土化的诗化意境的展现,其蕴含着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精神。在艺术构思上,中国油画家借鉴文人画的逸气抒发的表达方式,启发受众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在审美的外在表现上,忽视油画的光影、空间、体积等艺术元素,以灵动的笔法来诉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的满足,极大地融入个人情感,从视觉方式上予以概括,以诗性的审美观照来体现民族艺术的特质。
3 结语
油画在进入中国之初,就因其脱离中国传统平面视觉习惯而受到诟病,因而也无法得到宣扬,当油画作为完全的视觉画种,而不是传教士的道具进入中国,中国的画家也面临如何改造以适应中国人的视觉审美样式,这也就为意象油画的形成埋下文化之伏笔。因此,在第一批完整学习西画的画家的意象性表现中,可谓是被动的意象性,因为其本质就包含了对东方艺术本质的献媚,当中国画家们慢慢从西方艺术中梳理之后,感受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之融合的空间,这种意象的追求进而从被动变为主动,其表现力也就慢慢得到了最大的强化。意象油画作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造,边界十分宽泛,它表现的典型的东方审美,我国的意象美学结合于油画的创作实践中,透析着我国意象的思维方式和表述经验对油画的审美结构的“我化”,传达出中国艺术家以独特的自然感悟方式驾驭油画的语言,诠释东方精神和东方意蕴。我们在解读意象油画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油画材料画中国的水墨语言,需要重新审视东方审美的现代性意义,尽管西方油画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并不局限于此,但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面临现代文明下的文化冲突。艺术的时代性和传统的融合会形成“意象油画”,但是,艺术的多元价值又鼓励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种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但任何成功的样式,都足以建立一个解读的建构体系,成为艺林一枝,创造我们艺术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丹纳(法).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8.
[2] 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285.
[3] 尚辉.意象油画百年[J].美术,2005(6):45.
[4] 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6.
篇4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意象”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意象”的产生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意象”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审美范畴,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的含义。所谓“意”是指意图、意向;“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象”概念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最早由王充提出,主要在哲学范畴内讨论;魏晋时期刘册将“意象”概念引人到文艺美学中,是最早关于文艺方面的描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一书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是指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在这里,刘姗指出“意象”是在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之上而产生的,并肯定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意象”在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式和领域。它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因此,研究“意象”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意象”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
“意象”是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造型设计美学的核心概念,工业设计是“意象”的思维结果。WwW.133229.COm这里我们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意象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悦为目的审美意象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某种思维产物。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意象”化的审美设计就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追求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根据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是让人们在看到设计者的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两种概念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高度统一。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意象”相近于想象,也可以认为是想象中的“艺术”。而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师物化想象产品艺术化、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计过程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大脑中产品模型“情、景”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效;“意象”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缺一不可,互为系统。“情”(意象)、“景”(产品)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不能还原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单纯的“景”。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也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向。
3“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深刻影响
“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影响涵盖古今,随处可见。古代的手工制品都是早期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思维的作用下,经过制作者按照“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意象”造型设计之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完成的。如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作的木锁等生活用品便是佐证。如今,过去的手工制作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目前市场上一些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精美的工业产品设计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这些产品是设计师大脑中“情”、“景”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传统“意象”造型观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深刻体现。
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于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并形成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流派和体系。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在这些建筑中,不仅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都有中国本土传统“意象”造型美学的缩影。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没有“意象”,就不存在现代艺术设计,正是由于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科学化、艺术化、美观化,现代设计才发展到了今天。
4结语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三坊七巷;标志设计
1 福州三坊七巷的雕饰图形特点
福州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图案。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图案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图案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纹样也是丰富多样,有简单的几何图形、花鸟人物图形以及历史故事、汉字图案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工艺均反映出明清福州人民的文化生活景象。
2 运用福州传统文化雕刻图形的价值意义
(1)消费文化需求的满足感。现在,现代消费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和一切商业行为的运作,标志设计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但在商业社会的特殊要求下,这种艺术文化内容需要更多的人得到满足。现代人是追求文化满足的人,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令文化消退,而是使文化越发丰富多彩。由于这种转变,消费者对企业生产、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标志设计的文化性也油然而生,传统文化图形再一次被人们重视,并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来满足人们根深蒂固的文化需求。
(2)满足设计的需求。在某些特定的工业产品,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一些传统文化的传统雕刻图案的需求。在该类标志设计中,往往采用传统图案的流变形式作为表达方式。某些传统行业,如福建的茶、酒等有着自身的文化要求,从产品到企业的品牌都与传统雕刻图形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联系。
(3)彰显民族的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化场景下,以民族精神的形式和话语作为表达,是区别于其他文化话语的最好方式。现在很多设计师都有意向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吸收创作的灵感。这种民族化的标志设计外国人觉得独特新奇,本国人觉得亲切自然,很好地解决了标志设计通俗个性的特质。
3 福州传统文化图形与标志设计的融合
(1)具象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再创造。将具象传统图形艺术糅合于现代标志设计之中,是标志设计创意的第一个有效途径。传统的图形化建设方法主要侧重于装饰的形状;注重形与形之间呼应和穿插关系,在组合众多遵循整合和均齐的形式。简洁、直观、理性的具象标志形象是用鲜明、具体、感性的形象造型来塑造的,这种形象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是经过概括、提炼,乃至夸张,再结合一些现代构成手段。例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来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分解、转变和重构的元素重新和标志进行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标志形式。大量的具象图形如鱼纹、蛙纹、松菊鹤雁以及佛教神纹等各种人物、动植物图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意识,将它们的文化精髓和造型理念用于现代标志设计艺术,是标志艺术创意的途径。
(2)意象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具有美好寓意的意象图形也是福州传统图形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意象的传统图形糅合于现代标志设计之中,主要是取其意,其次才是用其形。用这种方法进行标志设计,要求设计者在研究传统图形时摆脱其物化表面,深入其精神领域,再结合现代设计技法,才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用意象图形的美好象征意义来象征企业机构、经营理念或产品时,通常会采用比喻、形容、暗示等方法来表达标志的设计意念。
(3)抽象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将抽象传统图案艺术用之于现代标志设计,也是标志设计艺术行之有效的审美创意之道。设计的表达形式应是多样的,单一的具象或意象表现势必会扼制设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抽象表现即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的含义,并以变形乃至写意的几何图形或符号为其表现形式。在这里,抽象造型虽源于自然形态,但经提炼后,却舍形而取神,表达的是某种抽象的意念与感觉,较之具象和意象形态更具艺术张力。
4 标志设计中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
(1)提取福州传统图形的形态。福州传统图形中的祥花、瑞草、回纹、凤龙纹、祥云等等在标志设计中的出现率是极高的。在人们的眼中这些元素是非常熟悉的东西,它们根植于每个人的思维、观念和教育当中。因此,它具有亲切感、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要坚持设计的原创原则,在丰富的福州传统图形资料中,探求自己的原创图形,才是真正的借鉴和吸收。
(2)重构传统图形的造型。重构是一种先分解,再合成的方法,不断演变成各种形态。它是设计师自觉的转化,是在理念指导下的变异。它不是一种巧合,只有一个共同因素,不管是繁是简,原形变像或原形变异,都是为了“美化”。打散构成的原理,是强调了物质重新的组合作用。这种量变、质变、形变的“变异”,比原始的因素有用得多,它发挥的力量更大。“打散”从表面看是一种“破坏”,实质是一种提炼的方法。构成,也即是组合,两种形态组合后,原有的两种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如此标志就是利用构成组合,利用传统龙纹与茶壶设计巧妙的组合,使标志栩栩如生。
(3)延展传统图形的意蕴。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以“中”为核心。随着中心的展开、演进与丰富,文化发展史渐渐呈现出来。宇宙因“中”而能“和”,因“和”则“中”。所以,“统一”、“和谐”无一不寄托了人们对美的朴素愿望,就如同大家都向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与“和”成为中国人审美的基本法则,凝结着一种理性化的象征形式。
5 结论
福州传统的图形资源丰富多彩,它涉及、哲学观念、道德审美、吉祥观念等多个方面。只有文化的才是独特的。要彰显标志设计的独特性,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福州传统图形艺术与标志设计之间寻求审美融合,创作出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及独特性的标志作品。
参考文献:
[1] 戴之间.闽海民系民居建筑与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黄汉民.福建大观-福建传统民居[M].福建:鹭江出版社,1994.
[3] 孙建峰.论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7.
[4] 李林森.现代标志设计中传统图形文化意境的再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
[5] 苏金成.标志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兼论标志设计的要素与原则[J].艺术百家,2005.
作者简介:章嘉磊(1993―),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学院动画专业2011级学生。
篇6
【关键词】意象油画;意象油画语言;表现形式
一、意象造型
意象造型是意象油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特点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所形成的充满意蕴的形象。意象造型的依托是我国传统意象美学,因此,它呈现出具有中国本土化审美意蕴的形象特征。它不以客观真实为描画对象,而是遵循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的融合,从而达到以神写形的目的。意象造型是通过画家以寄物抒情的内心愿望将形象简扩随心地“塑造”出来,使之充满诗意和蕴味。譬如,画家洪凌以造型的夸张、取舍、概括为意象造型的表达手段。把中国画的用笔方式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他用笔豪迈、率意放纵、不计较细致的刻画。他的作品《碧苔芳晖》,表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色,但经过他的意象描绘之后,便具有了浓郁的意象神韵。意象造型,删繁就简、不求形似、犹如水墨画中的大写意一般,用笔奔放,挥洒自如。在他的意象造型中,看上去是不经意间的意笔草草,但却表现出朦然诗意的意象。可见,在画家意象油画语言的表现中,画面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为意象造型助力,并经过反复深入细致的表现,从而达到他想要表达的意中之象。图1洪凌《碧苔芳晖》布面油画150cmx250cm2013年意象造型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主观再创造,它借鉴中国画中的造型理念,将夸张、取舍、变形等融入创作中,并遵循自身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的交汇与融合,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建立在特殊意蕴的表达上,从而使作品独具特色,达到诗情画意的视觉效果。
二、意象色彩
意象色彩是意象油画中最具视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萌动的气蕴直接与观众产生共鸣。在画面中呈现出的面貌可以使油画作品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视觉吸引力。意象色彩,在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的影响下,最终在色彩上形成不以真实再现客观物象本身的颜色为主体,而是在画家的创作中注重自身的内在情感,将西方油画的色彩体系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规律相交融。在意象油画中,通过“以意生色”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并在遵循客观物象色彩的基础上,表达出画家自身的意象性色彩。画家张钦若是较早在意象油画实践中获得鲜明特征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北方的景物、草地、山川、大地等,都将成为意象油画语言的元素,赋予其意象色彩所具有的形式特点,表现出他对家乡的感情,充满了美好的意象色彩。他的作品《九月雪》,整幅作品的颜色没有按照写实色彩的理论体系来描绘,却是以充满活力的意象色彩表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雪的颜色原是白色的,但在他的笔下,雪却成了绚丽的粉红色。可见,画家通过其主观意识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形成了干净利落、颜色鲜明的色彩关系,与观者产生共鸣。意象色彩是主观性更强烈的,不以真实客观物象的颜色表现在画面中,是画家抒发内在情感和客观物象的互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意象性色彩,从而使画面的效果更加浓烈,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美感。
三、意象笔法
意象笔法是构成意象油画语言的重要因素。画家借鉴传统中国画中的笔法,把中国画中的书写式笔法运用到创作中,形成一种充满意蕴的用笔方式。譬如张冬峰、任传文等画家的作品中,就借鉴了这种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并将其微妙地融合在作品中,产生或给人以轻松愉悦感受的自由随性的笔法,或给人以质朴沉重感受的沉稳厚实的笔法,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张冬峰的作品《家园》,以南方自然的景象为描绘对象,运用中国画中的笔墨方式和墨点表现技法,表现近景的树木、中景的房舍和远处的高山,与朦胧的河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使画面更加诗性化,其笔法的运用更为变化多端,使他的作品笼罩在诗情画意的晨雾之中,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境界;任传文的作品《浮生自然》,将意象笔法贴近自然物象的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运用写意的笔触画出远处的树木和草地,人物形象也没有细致的刻画,整幅画面以平面化大色块的叠加,空间感更加强烈,使画面的整体布局和局部的对比关系呈现出宁静怡然的东方韵味。他的意象笔法充满我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与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完美的融合,由此,达到了独具特色的意象传达。意象笔法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既遵循了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又注重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并在书写式笔法运用下,表现出不同感觉和视觉心理的意象语言结构,从而形成独特的意象语言风格。
篇7
关键词:咏莲赋;莲花;意象;意蕴
莲花,又被成为荷花、芙蓉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本身又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广受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在诗文中表现莲花的意象,借用莲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从自古以来一系列的咏莲赋中,就能够看出莲花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
一、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
莲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因为其自身的形态特征等而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自古以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借用莲花的意象来表现某种思想与情怀。莲花意象最早是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我国汉代就有大量的咏莲的辞赋,在汉乐府《江南曲》中就有典型的对于莲花的描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是通过民歌的形式来表现莲花这一意象,鱼儿戏莲,比喻一种比较坚贞的爱情。莲花意象最初也与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关联,很多咏莲赋中都借用莲花来刻画女子的容貌,同时也用来表现女子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在《诗经》早就流传,就是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就提到:“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描写的就是将男人将莲花比作自己倾慕已久的美女,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内心的伤痛。无论是是睡着还是醒着,眼泪和鼻涕就像下雨一般情不自禁的流出来。盖莲花也叫芙蓉花,也叫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莲花的最初内涵与莲花与女性的关系十分亲密,这就使得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与莲花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用莲花来描述女子的容貌,通常把莲花比作美丽纯洁的女子。王昌龄的《采莲曲》就有描述,将莲花比作魅力的女子,是对美妙美好的象征,也是文人的千古绝唱。哪吒也是生与莲包,死后又复生与莲花,这都是蕴含这贵人生贵子的吉兆,所以自古至今莲花都是一个美好的吉祥的征兆。
二、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莲花是佛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蕴。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象征着菩萨与佛的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另一个特性就是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这就象征人死魂不破,在不断的轮回中。在佛教中,他们把莲花看作最圣洁的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象征我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在佛教哲学体系中,莲花是至关重要的象征物。莲花生长的泥塘,象征未开化人类所处的混沌之中。泥塘同时代表着生与重生之转轮。当花茎出水面,此时生出的莲花象征佛教的核心思想:人类通过提升自己,可以超越较低本性。当花苞于手面徐徐绽放,这一幕被视作纯洁的象征,而盛开的莲花,则代表人类已经得到启迪和教化。
与此同时,莲花意象也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内涵。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具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从以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各个时代的诗人都是以莲花自喻,学习莲花本身的高贵品质。另外,从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中也能看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都表明了荷花的自然之美。荷花的象征意义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清廉。青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荷花,即“清廉”之意也有谐音,就是因为这个也被比作做官清廉,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例如,一幅由青莲和白鹭构成的“一路清廉”图,就被很多仕途的官员放在自己的书房,来告诫自己要像荷花一样清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荷花更代表吉祥,在其它的传统文化中荷花也被很多地方作为吉祥的象征。
篇8
关键词:水墨元素;传统文化;现代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98-01
包装设计现在作为一门艺术呈现给消费者,它结合了美术以及自然社会科学,可以说是综合学科要素的交融体现,在实现其科学合理、美观利于销售的必备条件的同时更具有艺术内涵、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成功的包装不仅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精神境界也可以得到了很大的升华,以此同时正确引导了现代市场消费。
一、水墨元素在插画艺术中的独特体现
(一)传统水墨和插画的现状
中国传统水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质,插画将水墨融入其中,既丰富了插画的表现手法,也为水墨艺术注入了新的命脉。满足了国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的要求。水墨艺术承载着中华名族的悠久文明历史,也承载着历代人的艺术审美。水墨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影响已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精神与感觉之中,它的独特文化气息更渗透到人的内心以及审美理念。传统水墨已失去了现代人对于它实用性的依赖,但是用插画艺术作为媒介载体就会唤起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特别是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是不可替代的一种艺术传播媒介。当水墨在插画中有新的体现时就像水墨在宣纸上会有无穷变化,这是艺术之间相互借鉴、融汇的效果,使艺术表达语言上另辟蹊径,无论传统的水墨艺术还是具有现代风格的插画都会产生更大的社会认同感。
(二)插画中提取的水墨元素
水墨元素从中国水墨的结构中分离、提炼出来的,水墨元素讲究用笔、墨色、构图和韵味,这是水墨丰富的艺术蕴含感受以及精神内涵的体现,水墨精神的本质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和谐境界,历经发展演变更具有雅韵深邃的意味,博大的精神内涵表现在插画艺术中,传统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插画中通过其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及水墨形式的变化,可以按照艺术法则和艺术规律搭配组合,浓缩为一种意象复合。由此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表达作品的主题,创作出新的表达理念手法。这不是对传统水墨的单纯照搬,而是对艺术的思考以后进行的加工和再创造,这种赋予新的理念的意象符号,既没有流失传统的韵味,又给人一种现代潮流的感觉。水墨艺术融合了现代化的插花艺术,必将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插画艺术带来长远的发展。能够挖掘中国水墨艺术元素及风格与世界现代艺术更多的融合点。
现代插画中的水墨元素丰富了其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有着诸多方面的结合创新。首先是点的创造,点是造型的基本元素,其表现既丰富又简单。利用水墨形式不仅可以描绘细枝末节,而且在插画中可以大面积渲染气氛。其次,从线条中演变,线条无疑是突出的造型手法,将笔、墨、线条融为一体,讲究一气呵成的笔韵,笔触的自由发挥,线条形象的由繁到简。最后,墨法中的演化:块面是插画的组成部分之一,泼墨技法打破了拘谨的结构,淡墨勾勒、重墨泼洒使画面存在丰富的关系,运用到插画中可以有强烈对比、画面张力顷刻而出。墨的节奏变化通过笔韵所表现,线的韵律美是笔和墨色全面体现,水墨意境在现代风格插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插画中的水墨元素在现代包装中的作用
传统水墨元素画艺术赋予新的内涵与风格,使其拥有自己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不仅是具有文化韵味的欣赏性象征性符号,也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视觉艺术,多样的表现手法让包装设计思维和创意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现代人们对于包装的要求不只是艺术美感,更注重其传统文化内涵。
良好的包装设计除了保护促销手段更显现丰富的是审美价值,突出个性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尤为重要,决定其形式的美感。经过演变的水墨元素符号既赋予了文化意蕴也为外包装奠定了独特的风格,所传达的信息性体现包装的情感性,传递包装的名族性,表明与众不同的品质与内涵,回归名族路线也追随现代的设计潮流,从文化继承来看,强调了传统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彰显包装的时代性,反映与时代相符的精神价值,让其背后的美学、文化等内涵与大众的发展需要相一致。从插画中挖掘的具有创新的水墨元素如果在现代包装中合理应用,那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的相互渗透,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传承了传统,也形成了具有名族特色的现代包装。
从插画中挖掘具有现念的水墨元素,再将纯艺术符号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理念中,融汇贯通了多种艺术门类有机结合了其艺术内涵与审美形式,这种新理念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也是对于现代风格的呼唤,这是艺术名族之路也符合设计的时代性现代化的创新理念。
篇9
东方与西方绘画艺术对待描绘的客观对象在其思维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西方传统绘画重视客观对象自然属性的真实性,而中国传统绘画重主观、重表现,客观自然只作“凭借”,只是借它来抒发个人情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品中所表达的自然现象和要表现的并不是来自表象的属性,而是要突出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随意表达,也是现在所谓“象外之意”的体现。创作中国特色的东方油画,即是将一切描绘客观事物统统作为“凭借”来营造抒发个人主体情感,从而进入自由作画境界。
意象油画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词语,即运用西方油画的材质(油彩、画布、刮刀、画笔),按照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随意描绘作者心中对风光、花卉、人物以及个人情感的触动。这种形式虽颠覆了传统的油画流程,但更接近艺术自身的本体。
意象油画的兴起让很多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艺术家进入意象油画的创作中来,同时也使很多对中国传统绘画情有独钟的人进入了欣赏油画的境界。它的出现使艺术界的纵横面大大扩展,同时繁荣了当下的艺术市场。
一、选择中国传统绘画题材
在东、西方绘画传统题材分类上,笔者认为中国山水画、花鸟画题材较之西方风景画、静物画、花鸟画作中人格化的象征方面体现出的意象审美更为典型,尤其是中国历代文人水墨花鸟画,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因此,在探索意象油画创作体验时,优先选择中国传统花鸟画、山水题材,使其形式语言融入油画中,能够很好地拓展东方意象油画韵味。
在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山水画中以大自然为描绘客体的方式,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创作中选择这些题材所绘制的画面,在传达情感方面,可以因“熟悉感”而被接受和理解,同时与西方传统油画形式产生距离。
在笔者的意象油画实验作品中,对代表精神层面的山水和品质层面的花鸟领域都进行了一些尝试,其中有较大篇幅是表现“荷”,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寓意,带有一定的道家思想,但中国传统绘画“荷”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些程式化了,相信经过西画的转换、融合会产生新的视觉感染力。
二、选择中国传统文人水墨画的意象形式
中国油画的“意象化”或者是意象油画在创作和形式方面,都与西方油画追求立体空间、以写实为主的具象写实绘画有着传统上的不同。中国绘画有着造型不苟求形似的美学传统,追求的是“神似胜于形似”的审美价值。
中国艺术哲学的命脉,是以老子的“大象无形”中的“立象以尽意”的意象说为依据,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品貌和深刻的内涵,也是历代文人水墨画的体现中尤为典型的特征。所谓的“遗形取神”即“不似而似,得之象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要求描绘客观事物更着重强调象外之象。
在笔者的意象油画探索中,尽力摆脱过去所接受的西方绘画中对形的具象束缚,尽量吸收文人水墨画“似与不似”意象中的造型传统,让物象的“形”服从“意”的表达。
笔者作品《又西风·荷》系列中,在造型上体现了“似与不似”,比如有表现灰色调的池塘,几片残荷孤零零地迎接着风雪的袭击。
三、中国传统绘画技巧在意象油画实验中的尝试
(一)构图形式借鉴
传统中国水墨花卉常采用花卉折枝来表现,这种构图形式与西方油画有区别,笔者有意识地在油画中借鉴了这种形式框架,摆脱现实主义再现传统,将花卉放在自在的空间和时间之中,营造一个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写意花卉,又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个人油画图式。
传统中国画构图讲究画面的主宾、虚实、开合、争让、向背关系,这些都为笔者的意象油画实验在画面形式构图处理上提供了要领。
(二)虚实、留白借鉴
传统中国画研究“意象”之“空灵悠远”,水墨写意往往依托大面积虚空,以“无”为“有”、以 “空”显“境”、计“白”当“黑”,使作品有供人想象、供万物呼吸的生命空间。
在笔者的意象油画实验作品中,常有意在画面留白,但此中的“白”常采用微妙的印象派冷暖丰富色层组成淡雅高调色域,以表现一种光感,有意区别中国水墨画的宣纸留白。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意造势
中国传统水墨画用笔的轻重徐疾与刚柔并济的干湿枯润,使其所描绘的水墨意趣融入画面中。
篇10
早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寻求艺术变革、生产范式转型的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文化表征就以强调个人生命经验表达、释放文化想象张力的书写形式,出现在了一些颇具梦幻色彩、先锋意味的动画影片之中,如《101忠狗》(OneHundredandOneDalmatians,1961)、《森林王子》(TheJungleBook,1967)、《黄色潜水艇》(YellowSubmarine,1968)等,在言说契约精神、自由、公正等价值语义的基础上,又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思辨、自我成长,彰显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图景的体认与追寻,为其后后工业时代美国动画电影的主体身份建构,奠定了基础[1]。而作为后现代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后工业文化在好莱坞动画电影文本中的呈现、并渐次成为一种人文情怀与美学符码,则是在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语境形成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占据消费主义话语中心位置,逐渐成为当代美国文化群落中颇具象喻张力的人文景观。依托新技术产业作为增加经济价值的物质基体,后工业时代使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主义进入了新的井喷期。而由此衍生的后工业文化,同样具备与后现代主义趋近的颠覆性、多义性、同一性等一系列复杂特性。同时,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西方当代新思潮的荡涤,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后工业文化内核的生成与演变,从而使其“有别于前工业化时期的传统文化,更不同于现代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化,而是高度的商品化,并应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2]。而动画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与后工业文化语义建立了映照关系。尤其是具备高度敏捷的市场嗅觉的好莱坞动画产业,开始将后工业文化进行重新编码与再解码,围绕“自我再造”“回跃”等后工业文化生态的核心价值,对长期留存于美国动画电影序列中的工业美学意象、人文能指,如都市、工厂、汽车以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英雄主义等,进行了更具时代文化投射性的阐释。而后工业文化所释放的巨大的发展张力与合力,也促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好莱坞动画工业,开始充分吸纳异文明中的美学意象,如阿拉伯世界的神秘主义,东方的禅意、道家理念、物哀意蕴等,与西方文明中的主流意识进行耦合,催生出了包括《阿拉丁》(Aladdin,1992)、《狮子王》(TheLionKing,1994)、《玩具总动员》(ToyStory,1995)、《埃及王子》(ThePrinceofEgypt,1998)、《花木兰》(Mulan,1998)、《海底总动员》(FindingNemo,2003)、《功夫熊猫》(KungFuPanda,2008)等在内的流播全球的动画巨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具备症候性的观影现象与文化讨论。与此同时,根植于西方文化母体之中、言说美国核心价值的影片,也仍占据着好莱坞动画电影输出量的主导地位。其与吸纳异文明元素的影片彼此映照,共同建构了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后工业文化景观。在多样化呈现后工业文化符号、表达文化消费诉求的同时,好莱坞动画电影也并未忽视对人类生存主题的表述与探索。在上述带有后工业文化表征的动画电影文本之中,都折射出了对于“自我再造”(Selfreconstruction)与“回跃”(Ricorso)这一对核心语义的多重表述,以兼顾浪漫主义想象与写实主义审视的视点,全方位彰显创作者对成长、死亡、自我救赎、阶级和解等人性亦或社会议题的言说,完成了自我实现、自我满足之间的充分衔接。所以,后工业社会可以视作是具备高度发达、富足的产业经济与社会生活等突出特性的文明形态,并建构起了极具开放性、包容性、多变性的空间场域[3]。而由这一物质的“庞大之物”所催生出的后工业文化,则与好莱坞动画电影实现了跨文化层面上的聚合,以对在地文化、他者文化进行重新编码与解码的形式,生成了指涉更为丰富、多元的美学符号。通过对主体文化进行继承与革新,重新审视并对“自我”进行再创造、再超越,当代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美学思维与表达策略,也在整体上显现出重现历史记忆、高扬未来想象理念、注重跨文化主题言说等表征,由此也能与后现代、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形成紧密对接,从而进一步凸显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媒介功能与社会价值。
二、后工业文化视野下好莱坞动画电影美学的边际延伸
(一)他者文化意象的聚合呈现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欧洲文化曾对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美学思想、表达方式,产生着基础性的影响作用,使其在审美意象的形塑上,往往都会围绕教堂、王宫、航船等极具代表性的欧洲文化符号展开故事书写,以表述威仪、忠诚、自由等价值语义。而随着移民文化的形成打破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单一格局,西方文明之外的“异文明”,如黑人文化、印第安文化、阿拉伯文化、亚裔东方文化等,也开始在美国社会涌动,并逐步成为好莱坞动画电影美学中异文明的标签符码。其中,与美国民族独立、建立现代国家、施行民主政治等历史记忆紧密联结的黑人文化,最早在好莱坞动画电影文本中形成了符号序列,其通过被塑造成忠厚仆从、社会底层人物等固化形象,一度成为彰显白人文明优越性的点缀物与投射物。而在倡导开放、包容、多元的后工业文化潮流的激荡之下,黑人音乐、舞蹈、歌谣等文化符码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潜质,得到了好莱坞工业的重视。如以黑人公主为主角的奇幻动画影片《公主与青蛙》(ThePrincessandtheFrog,2009),就通过打造基于奥尔良黑人文化社群的想象空间,聚合了涂鸦、说唱、灵歌等多种黑人文化意象,营造了颇具冲突张力的美学体验。在此基础上,影片也得以从隐性层面去指涉族群身份、权力秩序的更迭与转换,由此折射出“去白人中心化”的演变趋向、表达异文明与他者文化的话语诉求[4]。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后工业文化同步生成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发展诉求释放出巨大的推力,驱动好莱坞动画电影将呈现视野延伸至全球范围之内,由此衍生出了以异文明符号为书写主体的影片。如基于伊斯兰文明母体、描摹阿拉伯世界民间神话图景的《阿拉丁》(Aladdin,1992),重现埃及古国历史文明、言说西方宗教文化意志的《埃及王子》(ThePrinceofEgypt,1998),寻求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与东方文化理念超越性对接的《花木兰》(Mulan,1998)、《功夫熊猫》(KungFuPanda,2008)等,都通过集中展现具备辨识性的他者文化符号,完成了对于异文明美学能指的多样化呈现,加强了传统美学所指与现代美学意蕴的跨越融合。也正是在吸纳异文明、建构他者符号的过程之中,好莱坞动画电影也得以进一步打造其极具张力的后工业文化美学空间。
(二)基于主体文化的“自我再造”
在不断吸纳异文明美学元素的同时,好莱坞动画电影工业也始终强调对于主体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基于后现代主义所鼓吹的颠覆主流逻辑、打破威权秩序等变革理念,后工业文化将召唤新的、多面向的“自我”作为核心,逐步建构起了质疑、挑战以及更新“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话语体系[5]。而以后工业文化作为精神母体之一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也在平衡影片娱乐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同时,将一种具有“保护性反讽”的美学主张进行张扬表达,以狂欢、戏谑、消解等多种叙述方式,去解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英雄主义等美国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能指,尽情书写个人生命经验,深度询唤个人主体意识,将新生的多样化的“自我”表述,导流进入主体文化的庞大基体之中,从而在隐性层面言说正向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以试图缝补文化想象与现实图景之间的裂隙,强化情感与民族身份认同,由此也在夯实与更新民族文化主体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了全新的“自我”所指。如《怪物史莱克》(Shrek,2001),以夸张、癫狂、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格调,诠释审美取向的多义性,刺讽“经典式”(Classical)的美学意象,围绕自信、自由、奋斗等个人主义的核心语义展开复调叙事,以戏拟风格去象喻西方文化所谓的开放性、包容性。《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2005)则运用意象拼贴的表现手法,将颇具美学冲撞感、对比性的物象进行聚合呈现,以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所代表的“自然文明”逃离“后工业文明”为视点,聚焦作为每个独立的“自我”的动物们的生存诉求,审视了生态哲学理念与发展主义之间的冲突,以竞合作为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方式,隐喻表达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在世界生态危机议题中的话语意志。而近年以来的《无敌破坏王》(Wreck-ItRalph,2012)、《疯狂动物城》(Zootopia,2016)、《寻梦环游记》(Coco,2017)等构筑“美国梦”想象景观的巨制,也无一例外地采用戏拟、象征等表达方式,尝试以后工业、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逻辑,去诠释个人生命经验与价值的全新涵义,力求借助形塑差异化、多样性的“自我”符号,去消解传统美学符号的陈旧表征,生成更具时代文化特质的审美肌理,不断丰富、变革主流意识形态的内生力,从而进一步强化美国主体文化的社会辐射力与牵引力。
- 上一篇:机械设计教程
- 下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