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物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生物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9-02
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向宏观和微观领域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在农业生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新时期的农学类大学生必须具备系统的现代生物学知识体系,较强的整合知识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技能和积极的创新精神。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发展的前沿学科[1]。在我国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农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农学方面的专业课,更应该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课,以便为自身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建立奠定扎实基础,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笔者通过近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结合农学类专业学生经常反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探索出“五要”教学方法,现分析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 学习兴趣要培养
农学类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大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大二学生的课程数目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之初应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运用书本的图片,还结合网络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角色,突出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 理解和记忆要结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2],如果学生仅单纯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很难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需多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相应知识点的连线,最终形成知识面,这种方式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强度,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要联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3],在课程的前半阶段介绍生命体内主要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相关特性,后半阶段学习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调控。因此,在向学生讲授课程时应将各类物质的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让学生清楚各类物质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功能是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学生才能很好理解各类物质的生物学特性和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各个知识点,并更易于形成系统性思维。
4 阅读和实验操作要加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包含大量需要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4],并且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是经科学实验证明而获得的,因此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自身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课中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的实验数据。加强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乐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水平。
5 科学思维要锻炼
现代的农学类专业学生承担着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而学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中,有助于在今后学习工作时能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5]。
6 结语
总之,以“五要”对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措施进行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
7 参考文献
[1] 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7-28.
[2] 罗建平,周建芹,姜绍通,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101-104.
[3] 张廷华.生物化学课学习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6-139.
篇2
关键词:中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40-01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困难,对有的知识点无法全面地理解透彻。下面,我们将详细地讲述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启发式教学。从教学形式上看,教师授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教学知识,但实际上则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点。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包含课前布置的问题,同时也包括课上提出的问题。设置课前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预习功课,因此,才能提前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师讲课时,才能理解得更快。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不仅需要考察学生对平时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同时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学生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全面地掌握知识,才能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从而能够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实施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同时,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最终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质量。
1.2 讨论式教学。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范围较广,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化学结构以及化学反应公式,其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多变,很难理解,特别是有关"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较为难以理解,由于其中的糖、脂类以及氨基酸代谢的反应步骤较多,因此认为其是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难点之一。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忽视了生物学科对临床医院的重要作用,比如,许多学生没有全面地了解到生物学科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因此,许多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缺乏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师可以在讲授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课程之后,设计一场合理的阶段性讨论课。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胰岛素分泌异常对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展开,具体是通过分析某个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改变分析胰岛素与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之间的联系。题目布置后,学生可以自主地组成各个讨论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准备发言稿。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由各个小组自主发言,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1.3 案例(范例)教学法。案例(范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知识点时,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与所讲知识有关的糖尿病病例或者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病例等,让学生自主地讨论。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准备,提前将需要讨论的病例布置给学生。需要将重点问题放在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上,不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的习惯。
2.善于加强学习方法研究和指导
有句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许多的中专学生来校之前基本都是初中毕业,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由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师需要善于通过板书提纲的形式,总结和归纳所讲的教学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提纲或者是分类图解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总结。积极地引导学生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搞好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积极地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因为信息的反馈是双向的。当课堂的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可以仔细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利用书面测验、提问、布置作业、实验报告、技能操作示范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来获取学生的达标的信息。教师需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一评价,评价的内容需要涉及到哪些指标已经达到,哪些学生的指标尚未达到,对已经达标的学生提出表扬,对没有达标的学生,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其进行有效地改进,从而补救自己的失误。
总结语
综上所述,改善生物化学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自己去摸索和创新,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断累积自己的教学经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生物化学知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天雯、韩金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版中专《生物化学》编写问题商榷[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33):119-120
篇3
关键词:生物工程类 分子生物学教学 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53-02
在现代生物学领域,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学科和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学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这些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提供机理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目前已逐渐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学的面貌,被认为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前言学科之一,也是目前高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必修专业课之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知识点具有繁杂、更新快、抽象、难以掌握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专业情况做出调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突出重点,强化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和实验技术方法。本文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学重点,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我们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适应普通高等教学需求的基本原则;二是适应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原则。在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三条改革思路:一是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突出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工业微生物研究和改良中的应用趋势和途径,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本学科的认识;二是遵循高等院校教学特点,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一套能够培养理论素养与实验能力并重的工程化人才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三是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中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引出理论,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并加强对本学科的理解。
2 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2.1 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授学时,首先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选择赵亚华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基础教材,该教材主要阐述的是狭义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范畴,编写内容具有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信息量大,实例丰富等特点,并且全书系统地在重要的知识点后附有简要小结,便于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从繁杂的信息中快速的查找和理解重点内容,比较适合于普通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使用。
分子生物学课时少而内容繁杂,在有限的课时之内不可能按教材内容全部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能够接受。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取舍,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补充,突出专业领域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选定教材之后,我们根据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1)弱化学科交叉重复部分,分子生物学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决定了分子生物学中有很多理论知识与其它学科具有交叉和重复,如生物化学、遗传学、酶学和微生物学等,我们在分子生物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已经学习过的交叉部分的知识点采用复习的方式快速进行;(2)强化对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例如DNA的重组、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调控等内容;(3)引导介绍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知识点,学生如有兴趣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以满足求知欲望较为强烈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如噬菌体基因的表达调控、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等;(4)结合专业方向补充教学内容,加大应用实例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解特异位点重组内容时,可以结合目前研究领域应用较多的Xer/dif重组系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了特异位点重组概念和过程的同时,又学习了该重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生物代谢途径工程中的应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实用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并举。
2.2 改革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而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及其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理论体系和生物过程复杂而又晦涩难懂,极其难以掌握,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有限,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授课方式,使抽象化的概念能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效率尤为重要。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做了以下四项改革:(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精美图片、动画和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的生物过程或概念中涵盖的大量信息有效、生动、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例如,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涉及的起始、延生和终止三个过程以及延生过程中涉及的进位、转肽和转位三个反应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间涉及的概念和因子很多,通过板书无法有效地进行形象化演示和解释,而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借助大量图片和动画实现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该生物过程,可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该部分内容;(2)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搜寻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和科教视频,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从不同视角、不同阶段对重点内容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RNA干扰技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过程,课堂调查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双链RNA的产生、水解以及Dicer蛋白的作用过程等概念,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选用一段网络公开视频(Nature系列)通过三维动画模拟,使学生轻松地“看到了”生物体内RNA干扰过程,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相关过程的认识和理解;(3)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演示促进学生理解,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无论是简单基因的比对分析还是复杂的蛋白质定向进化模拟都离不开专业的生物学分析软件,在教学方面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序列(CDS)和开放阅读框(ORF)两个概念的时候,学生短时间之内无法深刻理解,如果使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对一条基因进行分析演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CDS与ORF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结合实例对重点理论进行剖析,例如基因表达调控部分内容,在目前的科学研究领域和实际工业化应用领域研究都极为广泛,但在实际教学时,由于知识点多,过程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枯燥而不知所以然,此时即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个具体的相关研究项目(例如硕士研究论文、博士研究论文或科研基金研究项目)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进行讲解,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例中引出理论概念和过程。通过大量实例的讲解,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3 强化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实验论证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对实验技能要求很强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也必须有实验教学作为支撑,只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对工科的生物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将每个班分为10组,每组3~4人,每个学生可以且必须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掌握本专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中常用的经典方法。实验教学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比例设置为1∶2,保障有1/3的教学时间用于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主要围绕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经典的四个步骤进行,即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载体的构建(克隆载体)、受体细胞(大肠杆菌)转化、结果验证(限制性酶切和PCR),在此过程中连续进行染色体提取、PCR技术、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转化、质粒提取、限制性酶切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等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DNA体外重组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原理。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多数实验步骤中都是微升级反应体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极高,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并强化学生的“精细化”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分析能力严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做出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对分子生物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在初步改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感觉到枯燥和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复杂而重要的工程,我们需要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期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篇4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农学学科;分子育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学科,它主要讲授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转基因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促使农科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知生命现象的本质,增强同学们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能让同学们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能促进农科学生的就业,并为他们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分子生物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点量大、新知识涌现快、课时严重不足等,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时代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本文将结合本人学习和教授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历和经验,对如何提高和改进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观点。
一、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课本通常会包括:核酸结构与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章节。要想在32个课堂教学的学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讲完这些章节,上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全部讲授内容进行有目的精简和优化。
《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也是农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且这两门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等。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分子生物学》课时,就需要根据农学专业的前修课程,进行相关调整和整合。根据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将全部内容整合成如下章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的表达与调控、RNA的翻g与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其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大量讲解,因此,此章节可以降低为6个学时;“DNA的表达与调控”章节的内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调控、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等内容,内容较多,涉及基础知识点较多,对后续专业课和学生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应分配12个学时;“RNA的翻译与调控”涉及mRNA的翻译过程、翻译过程调控机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译调控,本章节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对后续专业课和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涉及较多前沿知识点,应分配10个学时;“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涉及测序等现代技术,是大多数同学们从未涉及到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应选取此章节进行讲解,并分配4个学时。
二、合理化实验教学、突出实用性
实验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基础性、与课堂知识的关联性、不同实验间的连续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且是目前农学专业研究生所用的主流实验技术。只有实用的实验技术才能满足农学本科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只有基础性的实验才能加深同学们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为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以下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组质粒的构建(2学时)、质粒转化(3学时)、大肠杆菌培养(2学时)、质粒提取(2学时)、质粒酶切(2学时)、目的基因的琼脂糖分离(3学时)、分离目的基因的处理及测序(2学时)。这个系列的实验包括了生物工程的质粒重组、转化、菌培养、质粒提取、酶切、电泳、测序,基本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知识获取的全部重要实验和分析技术,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同学们的自主实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三、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传授知识、突出趣味性
同学们都是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待新鲜事物容易接受,因此能否借助现代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传授知识,是能否真正将知识灌输给同学们的关键。“微信”和“QQ”软件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社交软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信息交流的全天候化。教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全体同学们加为“微信”和“QQ”好友,然后就可以利用“微信”里的“朋友圈”和“QQ”里的“好友动态”全天候的给同学们灌输知识。
当然利用社交软件灌输知识不能采取和课堂授课同样的内容,只有的信息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才最终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并推动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例如转发以下话题:“一个细胞引发的惨剧(2016-07-26,丁香园)”;“红杏出墙――肥胖易感基因FTO的家丑(2014-03-14,丁香园)”;“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博士后不幸死亡(2015-12-18,澎湃新闻)”警醒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四、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前瞻性
农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考研;(2)本专业企事业单位;(3)本专业私人企业;(4)非本专业工作。对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可能帮助他们考研和更快的开展相关工作;对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同学,本课程的学习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因此,农学本科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应立足于本专业未来的就业市场,而必须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内容,并且突出前瞻性。
总之,《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学校农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石,授课效果的好坏对农学专业学生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以授课内容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评价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实用性建设、新传授方法应用及接近市场需求,能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我将始终以“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3]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自省吾身”并不断学习和求索,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散发出自身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多元考核方式 改革与实践 分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42-02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Wang Fei,Li Hongbin,Ren Linchang,Shi Feng,Yan Jie,Ge Juan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China 832003)
Abstract:Discussing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 appraisal system mode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Utilizing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apacity grade, class presentation,midterm and final grades,especial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apacity grades including chapter summary,class presentation and short papers,the aim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is to emphasize on capacity and quality training,to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consciousness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to reflect student learning situation objectively.These discussions will help to furthe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to improv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Molecular biology.
Key words: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reform and practice;molecular biology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对于了解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原有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时期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发生了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进行了多次的修订,这就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以及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考评意义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2]。
生命科学领域学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含众多,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其内容广泛,涉及知识面广,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前导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又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严重的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深化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课程考核改革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因学时少,教学内容偏重基本原理且较多,因此,通常采用课程结束时闭卷考试。考试中理论性、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和技术的内容偏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这种一次性的终结考试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不认真,考前死记硬背,考试后全部还给老师等等。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严重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能力;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探索的积极性[3~4]。
为了达到科学考评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及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淡化一次性终结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引进形成性考核评价因素,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使形成性考试得到强化并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最终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并在综合能力方面获得提高。
1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与中学生显著不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5]。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因素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知识掌握得好可以取得高分,但并不一定说明其能力就强,在现实教育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为此,笔者以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在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推行形成性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在考核方式中,除了卷面成绩之外,最终的考评部分有注重能力成绩的组成,包括课程章节总结、课堂报告和小论文等几部分。
章节总结安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及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在课程教学的每一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章节小结,通过主动思考、总结对内容进行有逻辑的整理和复习,以分段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章节总结,教师则在课堂上对优秀的总结进行展示和点评,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实践表明,这样的章节小及报告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培养学生边学习、边复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了解和客观评价。
课堂报告主要目的是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扩展,如:抗生素的抗病机理、基因工程等专题,除了课本中的内容之外,学生自己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通过这一自学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写出专题报告在课堂上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课堂报告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了解了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对于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都会获得显著的提高。
小论文撰写这一教学手段,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丰富的资源,通过查阅大量,了解所感兴趣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写出小论文。在小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做相对宏观的分析比较。从学生递交的小论文来看,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积极性很高,反映了现在学生的兴趣宽泛,常常会迸发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很多学生能够写出一些图文并茂、有新意的小论文。
此外,加强平时成绩的考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后作业、课堂测验及课堂提问。其中课后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让学生理解、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课堂测验主要是采取课堂随机抽查的方式,主要检查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督促学生按时上课、注意听讲从而达到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课堂提问则是针对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当场给出成绩。通过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随时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
通过教学实践实施以及实践后的调查和分析,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展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通过考核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延伸中的探索创新能力获得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淡化一次性终结考核,注重和推行形成性过程考核,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改革同时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考核的反馈调节,通过考核后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来指导后续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良斌,祁嘉义,冒小.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2006,3:91-93.
[2] 蓝琳,姚桦.论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职业时空,2010,6(11):77-78.
[3] 李林,张宇辉,郭晓强.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构建综合型教学与考核模式[C]//首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2007:165-167.
篇6
关键词: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科学家们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要点,采用科学技术分析手段,分别从生物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等方面去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规律。经过多年的长期发展,我国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对细胞生物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许多重大发现,推动了我国生物学、医药学、农林业学、畜牧学等的发展。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现,高校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也随之更新,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掌握更深入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对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一、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一)适当取舍,合理突出教学重点
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细胞生物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在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叠,由于不同学科在教学安排上有先后之分,因此,教师如何有效避免与先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又能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合理突出教学重点,成为每个细胞生物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此,教师必须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划分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细胞周期调控的遗传基础内容是现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也较为感兴趣,但由于学校之前已经开设过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了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累赘,提高教学成效,本人在授课时侧重讲解CAD基因的实验操作、原癌基因的发现和基本调节功能、常见抑癌基因的调节等内容,便于学生对生物细胞的功能及其内部关系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本人在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法。细胞生物学中涉及较多知识繁杂的抽象理论,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觉得抽象难懂,甚至会感到很大的学习压力。为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本人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制作和编辑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例如,在讲到“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内容时,本人制作了关于细胞信号通路与分子间作用的教学PPT,使复杂的知识点更为简化,学生也容易归纳知识重点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式教学法。个体生物的遗传到变异、生理到病理都与细胞的生长发育情况密切相关,为加深学生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本人在教学课程中增加了6个课时的讨论课,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的议题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统一结论后在课堂上总结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例如学生曾经参与过“光合作用对人类未来粮食影响的问题探讨”、“探究细胞信号传导与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克隆对人体遗传及生物伦理的影响”等讨论议题,学生通过分组协作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组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展示成果、课堂成果汇报等工作,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价,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问题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3.探究式教学法。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思想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探索之上的,因此,教材中也列举了许多经典实验。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讲解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理和操作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和归纳实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后本人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本人的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科研项目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基本的探究实验环节,并将科研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围绕重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因此,本人在教学课程中会适当增加实验环节,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进行免疫荧光法显示细胞骨架实验时,本人不仅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细胞骨架在细胞的分布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荧光显微镜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知识印象。为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本人在细胞骨架显示实验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细胞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培养基的颜色变化特征,同时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被污染的细胞培养情况,加强学生对“无菌培养”的认识。此外,本人还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细菌培养观察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细胞从单个悬浮状态至贴壁的形态变化,并根据这个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严谨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生物学、医药学、农林业学、畜牧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优化教学评价手段,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朝霞,肖萍,曹芳,张宗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114-115.
篇7
【关键词】学习动机 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
为了响应新课改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生物老师一直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目前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养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如何正确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值得各初中生物教师深思。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学习动力,学生才会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并长期坚持,因此老师想要在生物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第一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兴趣培养。兴趣是带动学生学习意愿的有效手段,在让学生产生兴趣之后,他们的探究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老师想要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先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喜好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只是有学习兴趣也许学生的学习意愿只能是一时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期进行生物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时间段内都能有一个进步的标准,一步一步不断进行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帮助学生自主对实物以及模型进行观察
由于生物这门课程源于生活,且一些知识点抽象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借助一些实物以及模型,学生会有较多机会对实物与模型进行观察,所以这一部分也是自主学习中的重点,老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观察学习方式。以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观察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栖息地特点,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成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同时允许其他同学提出自身的质疑,并由演讲同学进行解答,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则只需掌握课堂节奏与纪律,并适当提供帮助即可。这样自主观察、整理资料以及解题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任务活动的驱使下,观察更加细致,养成良好地生物学习习惯。
三、使用游戏增加自主学习趣味性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稳定性以及耐性还没有完全定型,一味让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生物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老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一些游戏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运动》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动物聚会”这一自主学习游戏。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动物,并自主对其运动特点以及规律进行研究;其次要学生模仿自己选择的动物来进行“聚会”,并由其他同学来猜测其扮演的是何种动物,再一起对这种动物的运动特征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最终知识点学习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设计这种自主游戏活动时,必须要先对本次游戏的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中心对游戏各个步骤进行细化,确保活动的实际开展质量,否则会存在流于形式的可能性,违背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初衷。
四、课后自主学习的开展方式
课后的自主学习多以知识点复习为主。为了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理顺生物知识点的能力,一般老师都会在教学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复习。但这种复习方式为了照顾所有学生,复习的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复习质量与预期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主复习方式的运用,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生物学习的薄弱点,寻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能够确保最终复习的效果。在开展自主学习复习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自行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老师也要设计一些启发性复习题目,来帮助学生复习。例如在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笔者向学生进行了提问“同学们,老师在家中养了一盆绿萝,请大家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绿萝会发生呼吸、光合以及蒸腾作用呢?”这种启发式的题目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思考以及知识回顾之后,学生能够快速分析出这三种作用产生的条件,给出正确的答案,而老师也是用这些问题达到理想的复习教学效果。
结束语
自主学习与学生自学的概念并不相同,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带动初中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并在愉快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活动自主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具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 朱兆军、薛松. 例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 中学生物学,2015(06):13-14.
[2] 周颖. 生物课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53.
篇8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体会 时代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9-02
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其对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微生物学又是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1]。不难看出,理论结合实践,是这门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而如何使学生一方面能够牢固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树立起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应用的意识,是每个从事微生物教学的老师所要承担的基本责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生的思想认识、相关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紧跟时展,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讲述笔者有关现代微生物教学改革的观点和体会。
1 丰富和更新微生物教学内容
1.1 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微生物相关其它课程内容的补充
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遗传等几大部分。可以看出,微生物学实际上缺乏自身所独有的理论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其是综合讲述具体与微生物关联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虽然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会在相应的课程中学到,但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有关背景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出该理论下有关微生物的特性,即与高等生物的不同之处。比如:在讲述光能营养微生物时,老师需带领学生复习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以及ATP合成酶等生物化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点出相对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存在着更为丰富的磷酸化途径,如紫膜光和磷酸化,就是嗜盐古菌所独有的途径。这样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1.2 不断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结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开篇中已经提到,微生物的学科发展速度是飞快的,而知识的快速更新已经使人们感到有些“应接不暇”。这可从微生物学教材的修订速度得到充分体现。如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于1993年第一次出版,而第二版于2002年面世,仅仅8年后作者就进行了第三次的修订。然而这种修订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难与学科发展同步。例如:目前的教材中有关微生物CO2固定的内容提及了4种已知的代谢途径,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有两条全新的固定途径在微生物中被发现[2]。再比如,在微生物的生态这一章中涉及的有关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内容中提到:硝化作用是由亚硝化细菌引起的,但当前的研究表明:古菌在硝化过程中似乎发挥了比细菌更大的作用[3]。诸如这些最新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热情。虽然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这确实可得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和叛逆性强是现代大学生的普遍共性。学生们往往凭借个人喜好而专注于个别课程,同时也很容易对某些科目产生较强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如今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紧密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中心。
2.1 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2.1.1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吸引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办法就是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完全相同的染色步骤,不同的细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2)而为什么有些革兰阳性细菌会呈现出阴性,而有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又会呈现出阳性的结果?(3)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结果的出现?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得到积累,身心得到鼓舞,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2.1.2 设置特定话题,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在全面而详细的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可围绕该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案例,设置某一话题,展开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话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鲜性或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讲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这一内容后,可设置如下话题:为什么国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该话题本质是在讨论海底资源的开发,通过讨论学生会对海洋微生物的资源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微生物资源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多媒体课件正在或已经成为微生物学的主流教学手段[4]。这是由于多媒体的以下优点决定的:
(1)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多媒体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集中于一体,可把抽象、微观的东西变得直观生动。事物的具体结构、变化过程直接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时,由于其结构微小,肉眼很难识别,因此学生并不像学习高等生物的形态那样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扫描或投射电镜照片,把微生物的实际结构直接呈现给学生,化微观为主观,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容易,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教学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明显提高。
(2)包含的信息量大,可节省讲解时间。微生物学的知识点繁多,而运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分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从而使得教学进度变得缓慢,而且学生也无法形成连贯和系统的思维,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使师生双方都从繁重的板书或记录中解脱出来,缩短了讲述时间,同时也使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举更多的实例,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更清晰的讲述教学难点。
当然,在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授课老师去解决或避免。
(1)课件的制作相对简单,许多课件都包含过多的文字。教师往往把大部分自己要说的话直接呈现在多媒体中,而在课堂上直接朗读,学生阅读的速度比老师讲的速度还要快,这种授课方式不但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授课老师需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多用图标和动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由于多媒体教学可缩短讲述时间,老师们很容易忽略学生对内容的接受速度,这样在快速的知识灌输过程中,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这样反而无法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充分的理解。
另外,当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后,多媒体课件中一定要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就像传统的板书授课那样,学生可最后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回顾,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认识。
3 增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如前文所述,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因此微生物实验课在微生物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科研实践的开展可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
础[5]。所以,是否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是评价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3.1 注重培养学生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任何一项研究性实验都是由若干个基础实验构成的。因此基本实验操作是开展科研实践的前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需特别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详细讲解实验的操作原理,着重指出关键操作步骤,特别强调重要的操作细节。然后自己亲自演示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可将前面讲到的原理、步骤和细节重新重复一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细菌的划线纯化操作,教师按照规范完成培养皿的打开,接种环的拿放,特别强调当划完第一个区域后,需灼烧接种针,然后进行后续划线。当学生亲自操作时,需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指出不规范的地方。
3.2开展设计性实验
3.2.1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先提出某一特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撰写实验方案。方案的内容具体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实验流程,所需试剂和器材,推测可能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是预期的结果。完成方案设计后,老师需认真审阅,和学生讨论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并确定最终方案。
3.2.2 全程监督实验过程
由于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学生已经对实验内容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因此对出现的问题会主动解决,但学生毕竟缺乏经验,很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所以,老师需以监督和指导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到实验中去,启发学生如何解决意外情况,切不可撒手不管。
3.2.3 引导学生尝试撰写实验性论文
当整个实验结束后,带领学生对结果开展讨论,提高其逻辑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将实验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4 结语
相对于其他科学,“日新月异”是包括微生物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授课过程中如何采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传授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将是需要长期和深入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只是谈谈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个人观点和体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和广大同行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总之,微生物学还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的,只要授课教师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做好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Berg I, Kockelkorn D, Ramos-Vera W, Say R, et al. Autotrophic carbon fixation in archaea[J]. Nat Rev Microbiol, 2010, 8(6): 447-460.
[3]Leininger S, Urich T, Schloter M, et al. Archaea predominate among ammonia-oxidizing prokaryotes in soils[J]. Nature, 2006,442(7104).
[4]郑毅.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1): 123–125.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复习方法
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高中生物教学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的复杂性。复杂性科学的新进展为我们研究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论。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观点,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生命的非线性、自组织性和系统性。高中生物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与非预期性;教学过程的非线性和突现性;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教学方法的无序性与互动性。读写复习法 [提要]阅读过程包括对课文的感知、识记和理解。认真地通读统编教材,是搞好生物复习的基础。对于原理、规律、概念要认真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阅读主要是默读,还包括看图、识图、画图、图解。也可以以图带文,看图理解,加强复习效果。
一、以点代面牢固每个知识点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阶段,很多知识点都是依循着每个单元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的.但是在复习阶段开展的教学,并不是对知识进行一个全新的学习而是重新梳理知识点,完善知识系统。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开展复习时就完全可以脱离单纯的单元框架,跳出来,对知识点逐一进行复习,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来达到牢固知识点复习的目标。
这种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按部就班的复习方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汇总,然后再梳理出一个全局的知识点以共享。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破除往常的单元复习思维,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生物的总复习阶段,学生面对的是所有生物知识点,而且很多知识点具有相似性,容易混淆。以点代面的复习方式就是要通过打乱知识体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牢固记忆所有的细小的知识点,进而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增强生物学术语表达的准确性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做题时错字连篇,书写格式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些基本功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要怕出现问题,而是要有意设置考题让学生尽可能暴露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有些同学做题只爱做选择题,不爱做主观题,即使做也只是粗略想想,不愿写出答案,嫌麻烦,这显然不利于主观题答题能力的提高。现行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占总分值的一半还多,为避免主观题成为同学们的弱项,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刻意找一些典型例题,要求学生一定要把答案写出来,再对照标准答案,查找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接近出题者。要让学生相信,只要勤加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就能做到表述准确、简练。
三、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有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了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篇10
1案例引导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临床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临床,接近实际,又要体现出基本知识点。首先,通过给出一个合适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然后由老师对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接下来,回到开始的临床案例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病例提出诊断诊治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查漏补缺,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一个人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报告单,提出问题:该受检对象是一名健康人还是病毒携带者亦或是感染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通过老师对乙肝病毒基本知识点如形态结构、致病性等的讲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开始的病例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强调几个重要知识点如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乙肝的诊断与防治等的掌握[3]。这样的课堂组织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能从中找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文献阅读研讨课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被鉴定,也有过去已被基本控制的致病微生物又重新流行,构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课本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4]。因此,想要了解一门学科的前沿进展,阅读文献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中开设了文献阅读研讨课,并将其安排在了理论课的最后两次课,此时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有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课程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拟定一个专题,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流行,然后列出几个相关问题,如(1)禽流感为什么会导致人类感染?(2)什么情况下可能导致禽流感大的流行?(3)目前针对禽流感有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4)针对禽流感引起的民众的恐慌,作为一个医学生,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给出经典的综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1~2篇,让学生课下针对专题和给出的题目,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接下来,就是课上讨论部分。针对八年制学生人数少的优势,进行分组讨论。将20位同学分为A、B、C、D4个大组,每个大组的5位学生分别对应1~5的编号,即A1、A2、A3、A4、A5等,每组分别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5~8min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就自己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陈述;然后,A、B、C、D4组中每组编号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新的一组,即A1、B1、C1、D1为一组,以此类推,共5组。5组同学就4个问题进行交叉讨论5~8min。最后,老师对整个文献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交叉讨论的分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参与得更彻底,对文献了解得更全面[5]。
3学生自主授课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知识相对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笔者通过挑选合适的教学章节,在临床八年制班级中推行角色互换,让学生由过去单纯“听”到主动“讲”。这一转变迎合了青少年们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自主授课的开展,第一要素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社会关注度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动力,因此本研究将逆转录病毒中的HIV这一节作为学生自主讲课的内容。为了防止内容上的重复和单一,笔者将20位同学分成4个组,给出4个专题,例如(1)HIV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2)HIV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3)HIV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4)HIV的研究现状及有无有效治疗方法。每组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备课,准备15min左右的PPT。课上,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台讲授。每位同学讲完,老师从教学内容、PPT制作形式、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作简要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讲课同学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老师对4个专题的内容进行抽提归纳,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学都上台授课,为了让所有同学都有参与感,笔者要求同学讲自己制作的PPT内容打印为纸质版上交,设立评分标准,由老师批改打分,按10%的比率计入最后成绩[6-7]。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主讲课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4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医学微生物学这种临床基础性学科,实验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课的设立,有利于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锻炼其动手能力。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课的内容多是一些单纯性验证学科基本理论的简单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本校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培养中,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因此,笔者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辅导活动[8]。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在老师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指导老师。一般1位老师带教1~2名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中,笔者首先会对所有参与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则及仪器的安全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等。然后由带教老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辅导。老师会给出3~5篇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学生阅读后与老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学生提出科研问题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文献的阅读及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操作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期间老师可一周组织一次实验进展的汇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以学生汇报答辩的形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实验进展顺利,实验结果理想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撰写研究论文并发表,并给予一定奖励[9]。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的窗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笔者在对本校临床八年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案例引导教学和学生自主授课,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考验了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献阅读研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给热爱科研的学生创建了一个平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尽管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们中普遍得到好评,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申晓冬,黎庶,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16.
[2]李亚敏,陈俊国.临床医学八年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17-118.
[3]陈静,李树清,张颖,等.以病案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20):2677-2678.
[4]胡晓梅,汪正清,胡福泉,等.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1):1108-1110.
[5]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等.文献导读研讨教学模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1):1399-1401.
[6]陈霞.学生自主讲课方式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36):662-663.
[7]张洪平,张永红,张海英.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对大学生自主讲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70-72.
[8]何海洋,吴玉章.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2):1885-1886.
- 上一篇:烹饪职业生涯规划
- 下一篇: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