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烹饪职业生涯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烹饪职业生涯规划

篇1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4

Education Statu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Career Plan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LIN Xiangyun, JIANG Xiaona

(Hai'nan Dan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Danzhou, Hai'nan 5717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education ways and means on the career plan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the survey analysis on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help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et up the correct greatly.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ffectiveness

如果在学生进校之初,让学生了解专业、社会职业和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后面的学习生活中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使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就业定位,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会提高,生活懒散的习惯会大有改观。所以,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不仅是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①也是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1 海南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海南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2013年12月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海南省五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850份,回收794份,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1 学生问卷调查的相关结果分析

由调研数据可知,中职生对自身了解不足,大多数学生没有测试过自已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对自己的能力和爱好把握不准。在选择专业时,一部分人受同学、朋友及亲人的影响,听说某个专业好或者是抱着为了能和同学或朋友在一起学习的心态决定选择某个专业。中职生选择专业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显示了他们的不成熟心态,同时,中职生对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满意度不是特别高,自我规划能力较弱,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生活没有目标,生活习惯懒散,提高了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难度。②

1.2 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与调研学校的就业负责人和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访谈,发现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引起中职学校的重视,传授方式主要依赖课程讲授和岗前集中培训,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课时少,授课内容空洞,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实践活动少,课棠效果不理想;师资队伍不专业,教材实用性不强,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不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针对性的“一锅烩”很难激发中职生的兴趣。以上因素导致中职学校职业规划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无法达成。

2 全方位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2.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很难满足职业指导的需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殊性,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定期去企业考察,加强对市场、企业以及就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丰富自身实践经验。这样,教学才能更符合社会及企业的要求,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工作岗位,教学效果更有实效。

2.2 编写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的各专业还是统一使用一种教材,但是不同的专业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岗位,虽然每个学生不一定对口择业,但是一概而论,还是不利于学生更详细的了解本专业职业发展前景。符合专业背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有利于学生制定客观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学校应该组织教师编写符合专业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2.3 加强中职生对专业了解程度

学生入学之初安排专业体验阶段(可以与军训同期进行),该时期不仅是介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就业前景,还要加入专业体验过程,如:参观老生上课状态,去实训室摸摸实训器材,真实感受专业内容,鼓励学生去社会上考察调研岗位需求。专业体验阶段后,学生跟据自己的实践感受再确定或调整专业。

2.4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对自己合理定位

只有学生的兴趣、特长符合专业特点,学生学习才会有主动性。由于中职生年龄偏低,对自身了解不足,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在中职生入校之初应该加强自我认识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生报名或选择专业时,教师可以借助网上流行的人才测评工具,以“多元智能理论”③为指导,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潜能和职业倾向作一个简单的测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给出专业选择方面的相对客观的建议。教学和个别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法④了解自己,理性看待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自己经历的一些事件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性格特点。

2.5 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中职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及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内,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活动,扩大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宣传。鼓励中职生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让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通过主题班会、毕业生报告会和专家讲座等活动辅助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中职生能在了解自身特点后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年级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提升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与创业教育选修课,进一步增强中职生的职业意识;结合就业指导课,对中职生进行求职技巧、简历制作进行相关培训指导;通过班会课模拟面试情境和演讲竞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举办以《我爱我的专业》、《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主题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竞赛,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总之,二年级是中职教育关键的一年,学校需要通过各种举措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学生在学校里能规划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 鼓励中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环境分析能力

鼓励中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能力,增强对职业的认知度。参加社会实践前学生先制定短期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美发专业可以做理发服务;电子电器可以做家电维修服务;烹饪专业可以为孤寡老人做烹任服务等,在服务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其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进入校园,介绍行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职业工作具体内容等。

4 以励志教育推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想顺利实施,首先通过榜样带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当学生有了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引导,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学生有了目标,不代表就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奋发图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中职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容易出现碰到困难就退缩的现象,墨子曰: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励志教育跟进,通过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增强毅志力是必要的。所以,励志教育应该贯穿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保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顺利的实施。

5 规范学生实习管理,在岗位实践中引导

顶岗实习是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曾经的“理想”的人生规划面临现实的检验,必定会出现很多矛盾,大部分学生会出现各种的不适应。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强的学生,会极时调整目标,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充电,为业绩的提升或转行做好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弱的学生会把对工作的不适应转换成抱怨,嫌工作累、条件差、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从而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辅导非常重要,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完善学生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开通就业指导热线,通过电话或网络一对一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中职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一般情况下,人的兴趣、能力,甚至价值取向会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经历在不断调整的,中职生不能过早地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具体的职位上,在工作当中要继续发掘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应对的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QJZ1250024)成果之一

注释

① 庞佳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意义・现状・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② 吴地花.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高职班级管理[J].职教论坛,2011(20).

篇2

1.自我认识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三年前,中考失利的我,如今的经历证明,考场的失败不是人生的失败。烹饪给予了我的那一片蓝天,职业的选择不是偶然,从小随父亲从事烹饪行业,培育了浓厚的兴趣。

在社会的传统观念中,从事烹饪并不是什么值得荣幸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职业,而在于他是否能在所从事职业中实现价值。

我热爱烹饪,并以自己为烹饪人而深感自豪。烹饪并不只是所谓的炒菜,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是一种美的享受。业精于勤,只要用心努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过去的2012全国技能大赛中,我荣获全国烹饪组雕刻金奖,热菜金奖,这样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职业技术经验,而且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烹饪路。

身为商校人,我坚信“天道酬勤”。

我也坚信,成功属于每一个人,只要你愿意努力,相信自己。

2.自我提高

2009年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

2010年食艺社社长

全国技能比赛江苏代表队志愿者

2011年扬州市职业学校技能比赛

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比赛

2012年全国职业学校技能比赛

3.个人收获

校十佳素质全面学生

校党训班第十期优秀学员

校技能之星

扬州市技能比赛金奖

江苏省技能比赛金奖

全国技能比赛金奖

扬州市“三创”学生

校勤奋之星

4.自评他评

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厨师,母亲是一名教师,虽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我很满足。从小父亲就有意的让我接触烹饪,希望我往这方面发展,毕竟相对而言,厨师的失业率相对是很低的,对以后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2.学习环境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一所以烹饪专业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发展现代旅游业、拓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的特色学校,是全国创办烹饪专业为主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国创办烹饪专业最早的学校之一,也是江苏省烹饪专业规模最大的学校,它依托于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发源地――扬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扬州烹饪学校,这是我国现代饮食史上将烹饪技艺的传授由店堂转为课堂,由以师带徒的学艺方式转为正规教育的开端,开全省乃至全国烹饪职业教育的先河,2001年升格为省教育厅直属中专,2003年成立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展示江苏省服务业技能教学的窗口、展示扬州市“三把刀”传统技能教学的窗口、展示扬州市传统工艺技能教学的窗口。

3.社会环境

中国现在正处于近两百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上还有许多的体制弊端,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矛盾,但是政治上比较稳定,法制化进程已经开始,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并步入正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大地充满各种人才成长发展的机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这就更需要在分析好社会现状的基础下,有针对性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分析

1.目标职业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从以前吃的饱,到现在吃得好,菜肴的发展吃的饱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菜肴不仅仅要满足美味营养,更要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欣赏,我想这是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不断进取的方向,社会上擅烹调的人很多,但擅于烹饪艺术的却很少,技能大赛是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烹饪艺术家的艰难,还要继续奋斗。

2.岗位说明

学烹饪,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一个很糟糕的选择,但你有没有真正的细细分析学烹饪的前途呢,好好考虑过学烹饪的发展呢?厨师这一职业出现很早,大约在奴隶社会,就已经有了专职厨师。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烹饪的队伍不断扩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1世纪初,世界厨师队伍已发展到数千万人。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烹饪的发展不可估量。业内人士对厨师培训行业的发展前景评价如下:“因为厨师行业的特殊性,如今学烹饪依然有发展的空间与潜力”。据调查,每年投身厨师行业的人总是保持相对稳定。以某市厨师培训中心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面向社会招生以来,每年都有大约400人接受厨艺培训。学员在结业后,大都被推荐给本地市场和外省的粤菜餐馆。近年来,还有很多学员选择了出国劳务这条道路。

3.职业现状

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4个阶段,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全国已有餐饮网点400万个。2005/2006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资产总额约320亿元、利润总额约60亿元、从业人员约80万人,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0.38%、28.84%和33.33%,高于全社会餐饮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超大规模企业开始涌现,有11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10亿元,有34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5亿元,其中前十强的营业额达到336.76亿元,同比增长18.4%,占百强营业额总量的近五成,达到49.34%,百强企业的整体规模稳步提升。

经济全球化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生机。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外企进入我国,不同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汇聚我国,为我国餐饮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我国对外开放加速,世界知名的餐饮企业将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等更深地融入我国餐饮企业。与此同时,中式餐饮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为弘扬中华餐饮文化提供了新舞台。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1.SWOT分析

2.确定职业目标

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在此我对未来的人生做一个初步的规划。

(1)初始阶段。

报考大学,提高学历,提高内涵修养。

(2)中期发展。

初步掌握美术与烹饪相结合。

(3)长远规划。

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店。

(4)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

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熟练厨师专业烹饪师烹饪大师。

(5)制定行动计划。

(6)职业评估调整。

①职业目标。

原则上不会改变职业目标的,即使遇到困难;

不断学习烹饪技能将烹饪与生活机密结合,将烹饪融入我的人生;

加强烹饪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历,逐步形成与丰富我的烹饪路。

②职业路径。

实习之初,我会尝试在多个酒店实习锻炼,确保实践经验的全面;

初步创业之时,或许会遇到很多困难,先从小饭店开始经营;

经营自己的饭店,形成自己的特色,逐步完善餐饮文化,提升内涵。

③实施策略。

如果创业条件不成熟我会选择从事管理行业;

实习时该公司的待遇可以满足,将不会选跳槽;

如果我从事的企业倒闭,我将选择再就业,其次计划创业。

④其他原因。

如果身体不允许我从事高强度的烹饪工作,如热菜制作,我将选择轻度工作,如冷菜制作,果蔬雕刻等;

即使开始经济无法满足我的要求,我也选择继续走下去;

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有,我将慎重考虑,原则上不会随便跳槽。

总结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才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于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有动力。人生中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只要锁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前进。即使有所出入,但那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让理想的花朵绽放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信自己,成功的日子就会到来。一份规划,一份人生的航行地图。相信有了这一份地图在我人生的远航中不会迷途。

篇3

一、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特点

从性格上看,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活泼好动,思想较为活跃,并不愿意从事单调、机械的工作。这恰好与酒店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相反。并且大学生成就意识较强,喜欢完成既定目标时得到领导赞扬的那份喜悦,更加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从掌握的理论知识看,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社会实践能力不高,眼高手低,理论很少应用实践。这与我国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模式有关,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操演练。期望充分授权和受到肯定。刚走出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都希望较早地完成实习,步入正常工作的轨道。在工作期间,更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刚毕业的大学生,更希望表现自己的能力,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由于工作中权利有限,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二、酒店企业大学生流失原因分析

酒店企业大学生流失现象是一个普遍问题,少量的人员流动可以为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但是不正常的大量流动,则直接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招聘、培训和选拔人才的成本。人员流失,也无形地增加了其他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严重影响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特别是酒店核心员工的流失,不仅仅流失的是管理经验,更是酒店长久发展的商业机密,毁坏企业的形象。造成酒店大学生的流失原因来自很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社会,个人,企业。

(一)社会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在酒店工作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由于服务的标准不可量化,经常遭受到客人的冷言热讽,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认为酒店是吃“青春饭”的工作,一旦年龄大了,就不适合在酒店发展了,没有长期发展的空间。工资作为一个保健因素,显然对于绝大多数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是选择工作的首选要素。一旦不能得到满足,便会跳槽到其他行业。从行业基本工资水平看,酒店行业的工资往往低于其他行业,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从事非本专业的可能性更高。

(二)个人原因

1.个人能力不适合酒店工作。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高学历、低能力,缺乏酒店工作所必要的职业素养和对客服务意识,完全不适应酒店这种实践性的工作,加上酒店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经常加班,没有固定的休假时间等,身体素质差的员工适应不了这种工作环境。在就业心态和定位上也存在严重问题,在观念、价值方面与酒店要求有很大差距。

2.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于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渴望被重用,然而刚刚迈进工作的大门,却要从基层做起,看不到企业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预期和现实相差太大。另外,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专业知识获得及将来个人发展潜力的评估,如果酒店不能给员工提供合理的要求,必然要造成员工流失。

(三)酒店原因

1.缺乏人性化管理。刚刚毕业的酒店管理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但实际上在酒店工作,并没有享受到与众不同的待遇,和其他普通员工一样。甚至得到的薪水没有职高学生的高,同时也接触不到酒店的领导层,得不到酒店应有的关怀。酒店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为了节约成本,会多招聘一些实习生,在工作量的分配上也会不公,让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酒店企业甚至是对酒店行业失去信心。

2.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只是对应聘职位、酒店基本情况的简单介绍,并没有真正从员工的兴趣、特点出发,也就没有一个真正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从面试期间的职业生涯咨询到为新员工设定详细目标,以及工作进度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酒店管理的大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酒店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让他们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久而久之选择退出酒店行业。

3.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是否有好的企业文化,是否有好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企业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企业很难有号召力,自然也不会有强的凝聚力。一些酒店企业文化与大学生员工价值观等不一致,也是导致大学生员工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减少大学生员工流失的主要措施

(一)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

物质激励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的手段之一。酒店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来增加自己吸引大学生的资本,科学的薪酬体系应该考虑员工的岗位、技能、知识、学历、绩效等,这样即使大学生员工与普通员工处于同一工作岗位时,也会因其他因子而获得不同的薪酬,从而平衡大学生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减少大学生员工的流动,特别是优秀大学生员工的流失。

(二)给予一定的授权

每个刚毕业的专业大学生都想当一名管理者,由于酒店要求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员工只能从基层做起,根本了解不到管理是什么,甚至接触不到真正的“管理”。因此酒店企业针对一些大学生员工,提供一些和管理相关的实习、见习岗位,必要时可以进行轮岗实习。特别是酒店在举行周年庆典、员工集体活动时,可以给予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权限。酒店领导同时也要多倾听大学生员工工作中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改进的意见等,拉近员工与酒店领导的距离。

(三)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了解大学生员工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于新员工,可以任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实习一段时间,再进行新一轮的岗位选择,在这期间,可以真正校验员工岗位适应性。不仅可以使新员工对酒店的大环境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当员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低阶段的目标时,则需要设定更高的目标。建立职业生涯管理的反馈制度,跟踪和指导员工生涯计划实施,督促员工向设定的职业生涯目标发展。积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大学生员工实现生涯规划的目标搭建平台。

(四)实施“人性化”管理

从“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可以看出,大学生员工更期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赏识。如果大学生员工在工作中犯错误时,酒店要给予机会改正,少批评多表扬。酒店领导要加强与员工沟通,及时了解员工需求,管理上要针对事,不针对人。要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员工,建立一种相互支持、彼此尊重的关系。

(五)加强对大学生员工的培训

篇4

关键词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建设构想 餐饮行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1新常态下的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1.1发展前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00元增长到2015年的31,195.00元,增长了3.97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为餐饮行业的稳定增长奠定了消费基础。民以食为天,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近五年来,中国餐饮业每年都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2014年,全国餐饮企业单位243.1万个,同比增长1.3%,餐饮企业从业人数1,445.2万人,同比增长14.8%。2015全年餐饮营业收入32310亿元,已经成为全国消费升级的十大行业之一。2016年1-3月份,全社会餐饮收入8302亿元,同比增长11.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的总体增速。餐饮业成为中国增长最迅速的行业之一。

自2009年云南省先后《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意见》、《“舌尖上的云南”行动计划》、《云南省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以来,云南餐饮业进入以大众化为主体,多业态、多层次、多样化、兼具主题文化为特点的发展新时期。2015年云南省餐饮业营业总收入超1000亿元,2016年1-9月云南餐饮业收入606.89亿元同比增,11.8%。预计到2018年,云南省餐饮业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这意味着餐饮业有望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餐饮业正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人才储备状况已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餐饮行业急需大批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烹饪人才,烹饪工艺与营养专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1.2现状与差距

目前解Q劳动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要体现和政策取向。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但是,在边疆地区餐饮行业从事工作的人员中,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人才培养成了发展的瓶颈”,云南餐饮要发展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做强观光游览业、休闲度假业、健康养生业、特色娱乐业、商务会展业、商品购物业、餐饮住宿业7大主导产业。餐饮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能在弘扬云南民族餐饮文化方面有所作为的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烹饪人才培养处于基本建设建设阶段,云南省的烹饪人才教育则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云南省仅有4所院校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年平均招生数不足500人。

与国内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行相比,云南烹饪人才培养存在几个问题:

(1)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不多,专业办学方向不明确,与现代带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距。

(2)政府、企业、院校合作育人机制不成熟,政府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3)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尤其是能对行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条件投入不足,培养的烹饪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4)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不到位,缺少专业理论支撑。

2秉承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专业建设构想

秉承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紧贴云南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实践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全面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构建324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构建324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24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双证、四段、双导师。“行业、企业、学校”三方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构建“企业师傅+学校双师教师”组建双导师培养体制,有效发挥企业和学校两个积极性;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课程模块;与行业企业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四段交替培养,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实现“职业资格证(行业、企业考核)+毕业证(学校考核)双证合一,学生零距离上岗。

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与生产一线直接接轨。

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深化“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研究制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岗位职业标准。

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为开设西餐工艺专业和餐饮管理专业做准备。

推行“双导师授课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现场中学。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的教学任务,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以产促教,以产兴教,产教结合”助推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提高。

2.2构建“毕业证书+职业能力证书”双证合一教学模式

聘请行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研究制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职业标准。专业教学团队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3开展“双师”素质提升工程

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才是学校永恒的发展动力,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方面通过内培外聘,实现双专业带头人,即在校内专任教师中培养一名专业带头人,同时聘请行业大师一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在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的基础上,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核心课程课的教学任务,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共同担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建设。积极推进任务驱动模式的课程内容改革,将每一门课程分解为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若干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了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与技能,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学习的成就感,真正体现了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产促教,以产兴教,产教结合”助推培养质量提高。

4建设学生自我管理体制

学生自主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将于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学生自我管理体制的构建有利于对特殊学生群w进行认知引导教育,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学生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对培养学生在校的主人翁精神和使命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构建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线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实现从他律――自律――律人,从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调动普通学生积极性。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条线管理与班级管理、素质教育与个性特质三结合。

5实施“三段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策略

一、引言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旅游涉外饭店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掌握现代饭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较快 适应现代酒店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传统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幻灯、挂图、黑板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课,结果是部分学生为通过考试取得学分(成绩)而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按照三个阶段,六个学期进行,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交叉进行如表1。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进思路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将会同企业一线专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酒店的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将对多门主干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情境英语等)进行重组或整合,并对核心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案。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立足培养两种能力:一是较强的服务技能,二是基层或中层管理技能。并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及项目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课程、确立课程的实施方案。

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法探讨

1.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酒店管理专业所有的教师中,做到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所能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授课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等思维能力,需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运用组织活动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各项任务,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二)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1.认知实训

为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根据计划,新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见习。主要由老师带领他们参观酒店和风景区使学生大致了解行业的特点,酒店的环境,建立基本的专业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操作实训

学生在校外参加酒店的上岗实际训练,进行客房、餐饮、前台、导游情景模拟、调酒、烹饪等;深入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实习,通过学生在酒店各个岗位的操作实习,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专业的实际氛围,学习到实际操作的技能。

3.模拟现场实训

为增强教学的实际性和直观性,教师在一些专业基础课堂上,应适当运用模拟训练,如设计场景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环境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也根据学生的表现教育学生完善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5.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的职业素质。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他们对未来就业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将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青.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01) .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职业取向;就业指导;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32-03

职业取向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心理倾向,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职业、追求职业及其所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的主观向往。职业取向既是人的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调研组对淮安高教园区内的3所高职院校新生的职业取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

文献查阅 以“职业取向”、“职业理想”、“高职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通过检索获取相关文献数十篇,通过组织学习,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 调研组设计了《高职院校新生职业取向调查问卷》,对3所驻淮省属公办高职院校2011级532名新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最后确定486份有效问卷(见表1)。

统计分析 将统计结果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进行逻辑归纳,总结出影响高职院校新生职业取向的相关因素。

数据统计与分析

入学前是否做过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新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即使有少数学生有了自己的职业期待,也不知道如何去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这说明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相应的指导,往往将升学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取向(见表2)。

在选择职业(专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职业取向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当今社会不少学生较看重薪酬,还有的将工作环境作为择业的首要因素,这折射出部分学生爱享受、怕吃苦的消极思想,对此学校要高度关注并给予积极引导(见表3)。

影响职业(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从数据来看,近半数的学生在选择职业(专业)时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反映出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个性追求。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大半学生职业取向并不确定,更多地受到家长、教师、同伴以及社会的影响,其中家长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最大(见表4)。

入学后的主要感受 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状态,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同伴的落伍者”,情绪低落,态度消极,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入学后感到迷茫和空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确立新的发展目标(见表5)。

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 从学生对高职院校专业认知的程度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并不清楚,甚至有近2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而我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是非常具体、明确的,对此我们要加以引导,尤其对新生而言,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见表6)。

对所学的专业是否满意 一个学生的职业期待是否与其所学专业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学习态度,通常满意度越高,越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主要原因是由于学院根据学生服从志愿以及学校办学需要进行调剂所致,对这部分学生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指导(见表7)。

入学后的发展目标 在调研结果中不难发现,心存升学愿望的学生远远多于希望就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学生则“以升学为目标”,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对矛盾,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具备“自主创业”意向者明显多于工科类学生,对此须加以积极引导(见表8)。

在专业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专业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选项中,选择以能力为重的学生占72%以上,充分反映了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强烈愿望,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见表9)。

希望从高职院校毕业后成为何种人才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从调研数据来看,机械、电子、食品等工科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选择了“技能型人才”这一发展目标,而财会、营销、金融、文秘等专业的学生则倾向于成为“管理型人才”和“自主创业型人才”。从数据来看,不少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比较高(见表10)。

希望毕业后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 心理学工作者经多年研究证实,个体只有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即所谓的“人适其职”或“人职匹配”,不仅能使求职者实现个人价值,而且能使用人单位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据调查分析,高职新生的“人职匹配度”在七成左右(见表11)。

希望毕业后得到的第一个职业岗位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学生存在“白领情结”,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会计、管理人员、办事员、文书、推销员等;相反,对成为一名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不太感兴趣。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尽管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级“蓝领”,但如果受教育者的观念不改变,那么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见表12)。

希望毕业后在哪个行业就业 学生在行业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其中,金融证券、信息传输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备受青睐,而对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则有一种明显的排斥心理,如食品生产、机械加工等。在调研中,食品加工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两个专业有83份有效答卷,而选择食品加工业的学生只有62人(见表13)。

希望今后在什么单位工作 前不久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就业,其中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就业的约占三成,为各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但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就业单位选择上,仍普遍存在攀高与求稳的心态。从调查数据来看,有36.8%的学生愿意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然后是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这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新生在就业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想法,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倾向(见表14)。

毕业后希望在何地区就业 从调查来看,很多高职学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而是片面地认为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少考虑到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见表15)。

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对考试成绩看得不是很重,他们更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不少学生认为拥有一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远远胜过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见表16)。

认为对未来就业帮助最大的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就业市场的不规范运作,有很多学生认为找工作就是要找关系,有过硬的社会关系就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这种想法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分地依赖他人的帮助,常常会导致学生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见表17)。

对策与建议

加强对高职院校新生的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如何看待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丰富的内容。它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选择问题上的反映,对个人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就是说,缺乏正确职业观的指导就很难对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改善生活、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三大要素是衡量一个人的职业取向的重要标尺,三者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职业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以“发挥个人特长和有社会贡献”作为首选标准。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更看重职业在改善生活、发展个性方面的功能和需求,而往往忽视了其服务社会的价值。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择业意向和从业态度。马克思1835年在《青年的选择》一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以人类的福利和个人的理想为主要指针。我们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之间可能发生对立性的冲突,认为一种利益消灭另一种利益,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安排的:他只有为社会进步和同时代人的福利而努力,才能为自己完善起来。”所以,我们在学生职业观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作用与发展前景,通过引导学生放眼社会、紧跟时代,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统一起来,深入了解社会、主动服务社会,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加强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入学教育 提高学生对高职教育以及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是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的偏见,很多学生对职业教育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导致不少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产生了迷茫的心态,学习缺乏积极性。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咨询服务,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锁定在“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新的人生目标。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心理。正如黄培炎先生在《职业教育之礁》中所说的:“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何种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作为高职院校,不能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并由此转化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学校要为新生充分解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理解课程结构及其作用,掌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选择什么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职业方向。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学业与未来职业联系起来,那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也必然会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对高职新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在高职院校有很多新生职业取向模糊、职业理想淡薄、职业意志脆弱,存在从众心理,盲目追风。因此,学校要及时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每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不同,其职业发展方向肯定也不一样,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和职业准备阶段。著名学者先生指出:“大学生选择科系就是选择职业,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职业性格测试软件和职业兴趣倾向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自我评估,确定职业目标,确认专业方向,制定行动计划,分步组织实施,及时评估反馈,切实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凌方栓,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2]李荣华.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3]张小建.职业指导的操作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4]吴俊华.我国大学生职业兴趣现状调查与测验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金一鸣.中学生的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篇7

一、实践教学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1)可以把酒店管理理论运用到酒店实践,用酒店实践来检验课堂学习成果,让学生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酒店知识,看到在校学习中的不足。(2)可以使学生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7](3)有利于教学单位(学校)检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是学校的知名度,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4)从旅游企业来看,通过接纳酒店管理的实习生,不仅可以克服招聘中的不利因素,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同时还可以储备优秀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教学单位及旅游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横纵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一)吉林工商学院旅游管理分院概况

吉林工商学院是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原三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打造了财会、餐旅、粮食、食品等一批名牌专业。目前,旅游管理分院拥有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两个本科专业,以及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两个专科专业。2002年酒店管理专业被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多年来,酒店管理专业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能力结构教育方面,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分为课程中实习和毕业实习,让学生用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二)横向实习制度,为学生搭建三大技能成长平台

从横向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同时这三大部分相辅相成,有机组合,为学生搭建出层层递进的成长平台。

1.以认知实习为契机,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

学生在入学初期,由于他们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极为有限,所以教研室于大一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对长春市各大五星级酒店进行认知实习。首先,教研室设计出各大酒店的常规情况调查表,指导学生自主分组,要求学生对这些酒店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以此为契机,督促学生主动走进酒店,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聆听酒店领导、业务主管及一线员工对于所在酒店文化及工作部门的介绍;同时仔细观察酒店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初步了解酒店运营机制和流程。其次,精心设计多项职业拓展训练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管理沟通能力以及集体观念。通过一周的认知实习,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丰富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初步明晰了酒店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认知实习是分院认真贯彻执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以及落实“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举措。

2.以教学实习为契机,为学生搭建锻炼实践平台

教学实习是在学生完成基本理论教学计划后,于第四学期末和第五学期初进行的一次跨暑假的实习活动。教研室会安排学生到长春、吉林、北京等实习基地(酒店)进行前厅、客房、餐饮、会展等部门顶岗实习,使学生锻炼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深入了解酒店运营机制及服务流程,增加对酒店实务的了解,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学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全局观念、协作观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顶岗实习为契机,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在前两个实习活动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于第五学期末安排学生进行与就业直接挂钩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为期近六个月,是在学生完成全部理论学习并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后,邀请国内外著名酒店来校进行面试招聘,实习结束后,学生及酒店根据双方的表现进行双向选择,最终达成就业。顶岗实习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赢局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顶岗实习迫使学生接受酒店的考验和挑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顶岗实习有助于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及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酒店的角度看,顶岗实习使酒店获得了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酒店行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一线从业者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纵向实习制度,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

从纵向来看,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跟进和实习后的评价工作等三方面内容。

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前,由分院领导及教师实地考察企业环境和教学实习条件,在确认企业的硬件设施与管理水平都符合规定标准之后,与企业进行磋商谈判,最终达成校企合作意向。签署协议后,分院要对即将到企业开展教学实习的学生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岗位设置以及规章制度等方面内容;组织学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旅游管理分院实习生守则》;深入宣传“校兴我兴、我耻校耻”、“我与学院共荣辱、共进步、共命运”的理念,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度,自觉维护学院形象,真正做到有损学院形象的话不说、有损学院形象的事不做。同时,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欲达到的目标以及拟采取的措施。

2.实习中的跟进工作在实习期间,分院领导要到实习企业对教学实习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安排指导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态及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撰写实习心得感受。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促进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

3.实习后的评价工作实习结束后,要及时召开实结大会,让学生及时总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收获与进步,过失与不足;并通过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探索具有酒店管理职业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推动酒店管理的实习工作再上新台阶。此外,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三、横纵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

横纵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专业认知及技能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统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横纵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给吉林工商学院带来了显著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合作过的企业纷纷要求和学院继续保持合作关系,从而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目前学院已实现与吉林省南湖宾馆、长春香格里拉大饭店、海航紫荆花大酒店、长春开元名都大酒店、长春华天大酒店、北京国宾酒店、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深圳木棉花酒店、东莞索菲特酒店、深圳君悦酒店等国内外多家知名的酒店与酒店集团的合作办学。

篇8

关键词:课程体系调整; 评价方法; 考核方案;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4;H319;F719-4

一、背景

酒店是旅游业不可缺乏的元素之一,而旅游业又被国际上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他就业岗位多,层次性强。目前,随着酒店业的迅猛发展,酒店行业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加的国外游客和出境游客市场。提高酒店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和运用英语语言能力,以及培养热爱酒店事业和酒店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二、强化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及其措施

1.调整课程体系,整合部分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增加了具体酒店岗位英语、形体训练、酒店礼仪等课程的课时比例,现有的实践课时比例已达30%。

2.强化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见习、顶岗实习的实效性。课程体系中见习、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在见习、实习中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更好地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形成良性互动。见习、实习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行业的营运中,对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判断,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我校为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以单位为小组分别指导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指导老师,从出勤管理、业务指导、工作实绩等多方位进行管理和评估,使见习、实习工作有序、有效实施,并且对完善整个课程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3.引入职业技能课程,使校内学习与行业需求相衔接。我校根据酒店英语岗位特点设置不同的职业技能证书。不同的课程服务于不同的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期获取与其开设课程相一致的职业技能证书。总体分为基本技能证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托业桥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饭店岗位英语等级证书、涉外秘书资格证书)等。

随着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的不断提高,酒店英语课程设置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不断丰富其内涵适应市场需要,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到行业、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

1、同行专家评价

我校酒店英语课程开设已有近十余年的时间,该课程已形成良好的“课程精神”代代相传。该精神就是“爱”字当头,每位任课老师均以对学生深情的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备好每堂课,以饱满的激情“讲”好课,而不是“念”PPT和照本宣科,以激情感染学生、注重结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分析和方法的启发和探索。教学效果长期获得广泛好评。

2、学校评价

在历年的校、系两级专家和干部的教学督导检查中,该课程组教师所带的课程均获好评。教学督导组评价“我校开设该课程有将近十来余年,但该课程组的老师均形成了备课认真,讲课条理清楚,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方法的教育的“课程精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评价

在每年的学生评教活动中,《酒店英语》课程和其任课教师均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评分均为优秀。在每学期一次的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难易适度。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互配合所开发的《酒店英语系列课件》是一套内容较完整的CAI课件。尤其是客房的模拟实务操作动画演示,达到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的效果。学时安排合理。同学们评价“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各种事例作类别,并根据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正是老师对课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使得这门原本乏味,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

4. 社会评价

惠州市酒店和酒店协会所属的会员单位如惠州宾馆,皇冠假日酒店,康帝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对接受过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并专为为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如烹饪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以上单位定点培养的毕业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本市星级酒店和周边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群里的大中型酒店非常抢手,无论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来说,他们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受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好评。

五、 考核实施方案

(一)教学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酒店英语》的学习规律、特点;掌握《酒店英语》中的一些基本句型,日常会话;熟练运用《酒店英语200句》进行日常英语会话。根据学校的教改精神、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性质特制定《酒店英语》考核实施方案,方案如

(二)教学内容:如何订房、退房、如何刷卡、如何问路、如何兑换外币等;课后操练以《酒店英语200句》(200句出自于这些话题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要求:分A、B、C三个要求

(四)教学形式:

(1)采取两种形式:1.学生与教师交谈;2.学生与学生自由交谈

(2)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

A级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200个与酒店专业词汇有关的句子。学生能围绕20个话题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每个话题约5个回合。

B级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150个与酒店专业词R有关的句子。学生能围绕15个话题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每个话题约5个回合。

C级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100个与酒店专业词汇有关的句子。学生能围绕10个话题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每个话题约5个回合。

(五)具体考核要求

A 级通过率争取20%(全班人数20%)。

B级通过率争取30%(全班人数30%)。

C级通过率争取50%(全班人数50%)。

六、考核方法

每学期开设一次C级英语考核,每学年开设一次B级和A级的英语水平考核,由本校英语教师出题。所有参考学生均可直接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试通过者将分别取得PETS一级B或一级证书。获不同级别的毕业生,.学校应在他的毕业档案中详细说明他的英语考核水平。

另:(1) 如有部分学生第一学年未能通过B级或A级的考核,还可在第二学年继续参加B级或A级的考核.极少数未能通过C级考核的学生,第二学年要参加C级英语补习班,直到考核通过为止.未通过者需重修.

(2)部分第一学年就通过A级考核的学生,第二学年还可以参加PETS 二级考试.

篇9

“活动教学课型”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主流课型,但怎样设计活动,活动设计是否具有实效性,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活动教学课型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采用活动课型开展教学时,必须持有多元化、“一课多讲”的活动形式的观念,并在设计活动教学课型时要以学生为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及选择有效方式促进活动发展,提高课堂参与度。

活动教学法随着课改走进了教师,走进了中职德育课堂,走进了学生。教师通过创设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恚让课堂“活”起来,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德育课课堂教学实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感受活动教学给课堂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发现了活动教学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等生搬硬套的开展活动;开展的活动过多,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过少;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够突出,师生双边活动依然是教师主导下的“互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不广等问题。

如何让活动教学更加有效,我们教研组以教师发展为主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充分利用教师的自我创造、各人专长,发挥特色,深入探讨了“活动教学课型”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创新运用与设计,进一步激活德育课堂,从而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二、活动教学的内涵及其课型类型概述

活动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操作、经历、探究、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操作、感受体验、主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也称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繁衍出不同活动教学课型。广州市德育教研会教研员蒋老师以不同学习内容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划分依据,将活动教学课型分为:认知任务活动型、活动体验性教学、活动探究型教学和实践活动型等四种基本课型。

那么,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哪种活动课型开展教学效果才理想呢?下文将进行一番探讨。

三、以“一课两讲”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学课型实践

为了进一步探讨课型适用性和有效性,笔者与我校江柳苹老师以《职业生涯规划》中《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一课为例采取“一课两讲”的形式对活动教学课型进行比较探讨。江柳苹老师采取“情境――探究式”(活动探究)活动课型在15级高管1班开展教学,笔者采取“实践探究”(实践活动)课型在15级电子商务2班开展教学。

(一)“情境――探究式”课型教学设计与效果

“情境――探究式”课型是一种让学习者在合适的情境中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中,江老师通过创设“读烹饪专业的小王毕业后开餐馆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

具体环节是:情境开始(问题①:读烹饪专业的小王快要毕业了,他将面临怎样的人生选择呢?)――情境展开(问题②:曾经在多次烹饪比赛获奖的小王决定开餐馆,开业需要哪些条件?体现了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情境发展(问题③:小王餐馆开业后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体现了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情境深入(问题④:开业后餐馆处于亏损状态,小王应该如何应对?――创业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情境回顾(问题⑤:小王的餐馆终于扭亏为盈,创业成功对自己、对社会有什么作用?)

这四个情境的设置一环紧扣一环,连贯性强,问题的设置清晰明了,且具有启发性。整节课学生探究气氛热烈,小组竞争意识强。授课班级共有45人,主动回答问题的达31人,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回答问题两次以上的学生达15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二)“实践探究”课型教学设计与效果

“实践探究”课型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课型。笔者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活动:

分享创业、增强自信(学生观看本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张伟欣同学的创业故事视频)――展示项目,争取入股(各小组代表展示课前拟定的创业项目,争取获得教师入股,并评选出最佳创业项目组,初步感悟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启动项目,共同经营(最佳项目组以创办者的身份,教师和其他落选小组以股东的身份入股到最佳创业项目组,共同经营获胜组的创业项目,并说出经营该项目所做的准备和应对经营亏损的解决办法)。

课前,为获得教师20万元的投资,各小组都风风火火地融入到创业项目的设计;课中,各小组成员团结战斗,组间竞争意识表现强烈,为获得最佳创业项目组,各小组都使出浑身解数,拟写最佳方案,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课后自主探究,描绘属于自己的创业蓝图。可以说,整节课,组间争优恐后,组内通力合作,课堂学习气氛浓烈而又有序高效进行。

以上所述,无论是“情境――探究式”课型还是“实践探究”课型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新知――运用知识)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要考虑。注重合作学习,考虑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以生为本”,考虑活动主体性;注重直观、情感、实践产生认识的原理,考虑认识的形象性和抽象性相结合,所以这两种课型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不存在着一种课型能适用于所有中职德育课程教师和班级的教学,评判课型的优劣在于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所生成;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活动方式是否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课型的设计思考

要使活动教学课型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让它成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主要运用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考虑。

(一)心中有学生,提高活动的适用度

教师要想教得有效,并让学生学得高效,必须在确定活动教学课型之前重视研究学情,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立足课堂,致力于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性格等心理特点,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课型,才能提高活动教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江老师任教的班级(14高管1班) 是本校特色专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明确,就业集中在酒店与餐厅。由于入学录取的分数较高,所以该班的学风较好,学习投入高。基于学生乐于探究的学情,江老师采取的是“情境――探究式”课型开展教学,教学中即使是用“语言描述情境”途径也能奏效。

笔者任教的班级(14子商务2班)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据学校就业部门的统计,该专业80%左右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自主创业,因此,针对学生专业的特点对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准备工作的教育,很具实效性。另外,该班学生,男女比例约各半,大部分学生活跃好动,有一定的表现欲,乐于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基于上述学情,笔者采用“实践探究”课型开展教学,其最大的效果是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心中有目标,提高活动的实效度

心中有目标是指在设计活动教学课型时,要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并具有操作性、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赵亚夫教授曾说:“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抢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眼睛、准星、靶心)一线且不能马虎。”在德育课活动教学课型运用的过程中,如果活动目标定位过于抽象、要求模糊甚至脱离学生实际,导致活动游戏化、娱乐化,为活跃课堂而活动,活而无实,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活动目标也就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有了符合学生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的目标意识,我们才能找到相应的、最佳的活动方法,我们的德育课活动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切实有效。

例如,笔者与江柳苹老师制定的目标,两位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两位教师在教学目标上都注重三维目标且在知识目标上都扣住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业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认知目标围绕“说出”“分析”“归纳”等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就可以判断这些目标是否实现。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对象又颇具个性,尤其是“学以致用”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方案一重在让学生明白创业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注重探究习惯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方案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准备意识,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将准备落实在行动上。

(三)心中有方法,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心中有方法是指在设计活动教学课型时要选择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

实践证明,把情景模拟、做游戏、组织竞赛、进行辩论等活动引进的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不是教学目的,所以,在开展活动时不在于采取的活动方式的多少,而在于有否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活动的开展与深入。

“情境――探究式”课型活动方式侧重于“探究”,方式虽单一,但为了使学生大面积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江老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一个个贴近生活情境、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趣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收到预期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实践探究”课型活动方式侧重于“项目模拟、汇报展示、小组竞赛”,方式虽多,但是笔者在设计时巧妙地将几个活动方式一环扣一环的承接起来:由课前设计创业项目到通过课中展示确定“最佳创业项目”,再到全班共同经营“最佳创业项目”,每个活动都安排紧凑,过渡自然并顺理成章地回归到对知识的探究中,课堂的参与度高,同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 聋校 职业教育 问题 发展对策

职业康复是残疾儿童全面康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通过一个系列措施,稳定且合理地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残疾人要与健全人竞争,本身不具备任何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现在用人单位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一技之长,更看重人的素质,如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组织纪律等。职业教育是以培育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的。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基层的聋校,都应重视改革和发展聋生的职业教育。实施系统化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拓实用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途径,建立好学校、社会的就业网络,使聋人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聋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脱轨

全国的高职院校针对聋人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两大领域:服装设计和计算机应用。基层聋校开设的职业教育专业相对集中包括计算机应用、木工、电器维修、缝纫、摄影、烹饪、糕点制作等。一部分聋生通过高考升学继续强化专业学习,另一部分聋生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但现状表明:面对现代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现实,适合聋生的选择面窄、工种少、专业不对口,得不到与健全人合理的待遇。聋生从学校毕业以后,能在社会上在找到的工作岗位和其所在学校的学习专业基本不符,必须边做边学,重新学习。也有的聋生依靠家人独立创业,由于本身的生理缺陷造成实际的交流困难,社交圈子比较窄,工作成效不显著,成就感缺失。专业设置上,从实际出发,职业教育要围绕市场,面对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实,以满足市场需要和聋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对聋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年级的不同而设置不同课程。各年级的课程并没有形成有效衔接,没有建立好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程体系。有的学校开设了职教课程,例如手工课,直接安排对这方面有兴趣或有特长的教师担任,教师在没有教学计划、目标、教材的情况下,课程的执行相当随意,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下学期再开设其他的课程,学生自然也掌握不了专业技能。即便在执行情况较好的学校,高年级的课程在有充分的课时保证下,首要的难题是与专业课程设置配备的教材选择。大多数聋校选择了普通学校的教材,就无法兼顾到聋生的特点,聋校职业教育中教材的使用目前呈现一种比较混乱的现象,没有统一的适合聋生的教材。这些因素都抑制聋校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像普通学校职业教育具有生机和活力。

2.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

教师在职业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聋校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更擅长学科性的文化基础教学。职业技术教育却要求有专任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的讲台并不是让物理教师教计算机、会做饭的教师教烹饪。固有的知识结构与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难以适应不断进步的市场需求。在教授文化课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兼任职教课,即便是优秀教师也难于应付。聋校的职业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需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特色的热爱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3.学校与社会联系不紧密

学校不应单以让学生顺利毕业为己任。聋人就业不仅仅是社会和残联考虑的问题,聋校也应走出校门。除了高职院校的聋生在学习期间能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相应的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外,一些基层聋校的职高班毕业的聋生较少能取得社会认可职业技能证书,合格率不高。实训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课程的安排时间、资金限制、学生安全问题等,学生的实训不出校门,缺乏在社会工作岗位上的专业技术实习机会。脱离了社会实践,聋生不仅不了解自己将来的就业领域及工作岗位性质,而且无法提高自身的就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能力。一部分学校顺应了市场的发展,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并算入总课时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进行心理指导,如何应对面试、面试技巧等,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聋生来说,学校更应重视职前教育。

二、聋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专业与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

现状表明,市场对聋人的职业要求是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其实聋人也可能是工作单位第一线的操作型人才,或者是智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聋校的职业教育都应把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开拓适合聋生将来就业的专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的差距。我们可以在传统的专业中进行调整,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不应只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可以尝试设置动漫制作、电子商务专业。除了电器维修外,也可以设置汽车维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家政服务专业。

课程设置方面:在中低年级的职业训练课程应做好于高年级、职高部的相关专业相衔接。我们熟知的低年级开设的劳技课,高年级开设职业技能基础课,给学生专业的渗透,也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发掘兴趣,为以后的选择专业奠定基础。开发突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或者聘请工商企业界人士担任学校顾问,帮助学校设计和更新课程,进行专业课程的论证、尝试、研究,将成果推广。

2.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充实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引进具有专门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即使是非师范毕业,只要他们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就一样能胜任教师岗位。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实现专业教师由“单科型”向“双师型”转变。外聘、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的优秀工程师和技师作为兼课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可以与有关高校联系,借用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学校来担任专业教师,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训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只有师资队伍整齐,才能真正完成“育残成材”的目标。

3.多种途径加大与社会联系

我们要大力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法》,寻求政府援助,做好民政、残联、就业指导中心、基层聋校的协调工作。组织学生体验社区课堂教育,提升知识和才能。学校应注重职业指导和咨询,与各种社会渠道保持畅通,通过聋人职业教育的规划、培训、就业咨询等网络的建立,提高聋生就业率。可以效仿国外的做法,保证保护性就业政策的出台到位。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与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挂钩联系,设立合适的实训场所,如校企挂钩,产教结合,等等。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培训,既可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又可以节约资金,是实用有效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途径。目前,人才市场没有专门服务于残疾人就业的交流平台。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搭建一个提供聋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人才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条件便利。聋校与劳动局保持合作关系,不仅能优先提供聋生职业培训的机会,而且能使他们毕业时取得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聋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就业创造条件。

虽然聋校的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信心,开创聋校职业教育的新路径,建立与社会对接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创聋校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就能让聋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留生.当前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刘俊卿.树立职业教育新理念[J].现代特殊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