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1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影响因素 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一直备受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探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这一说辞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得到彰显――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养成对阅读教学的高效性起关键性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策略的有效展开和调节是关键。下面就从阅读策略的内涵、阅读策略的形成等方面,谈谈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策略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一、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

1.背景知识

初中生由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困乏,导致阅读时容易产生阅读障碍。

2.词汇量

词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影响外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关键因素,听、说、写等方面会受到制约。对于中学生而言,词汇量直接影响英语水平,因此,词汇直接决定英语的学习和提高。

3.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文章,读起来兴趣盎然,且读起来比较容易,反之会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对阅读毫无兴趣可言。

如学习“The ghost in the park”时,教师们会担心文章篇幅长,又是刚接触一般过去时,过去式形式几乎每一个句子中都含有,认为阅读有难度。可是上课时会发现,学生因为对GHOST的话题感兴趣,所以阅读兴趣浓厚,效果不错,对于Seasons of the year等诗歌的学习乐在其中,而对于一些知识型浓烈的材料则兴趣全无。

既然学生阅读中有如此之多的阅读障碍和拦路虎,那么,教学中为他们扫除障碍,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策略是关键。

二、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1.方法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1)速读把握大意

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知其意。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经常在阅读测试中看到诸如“What is the main idea about the passage?”等问题,显然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如“The story of Xiwang”,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介绍熊猫的危险处境,以及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捕捉具体信息

捕捉具体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训练的目标之一,是精读、细读的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关注具体细节。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并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训练捕捉信息的能力。如对于“The story of Xiwang”的学习,熊猫面临哪些危险,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以保护大熊猫等,都是应该关注的信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What danger is Xi wang facing?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pandas?”等而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细节。

此外,方法策略还有很多,如图表信息化、分析文章的结构、事件排序、猜测单词等,都应该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

2.合作阅读策略

(1)阅读前准备

阅读前准备是阅读教学的前奏,这个环节的小组合作阅读,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一般是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把握阅读文章的大意,了解所要阅读的相关的信息,激活背景知识。如在“What a brave young man”一文的阅读前,教师可提出“Who is the young man?”等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因为学生的层次性不同,所以阅读的效果不尽相同。那么,同伴交流就很有必要,既实现资源的共享,又收到“优带差”之效。

(2)同伴指导

同伴指导,简言之就是同学之间相互指导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通过相互指导,相互交流,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自信。但在操作时,应注意不同的学生的组合,如阅读细心的学生与阅读快速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成绩悬殊的学生在一起,这样优势互补原则,让优秀生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3)同伴阅读

学习了“What a brave young man”一文后,引导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演电视台记者采访林涛大火中救人的事迹,一个是林涛接受采访。这个活动的开展,表面上看是实践活动的展开,是对阅读教学的延伸。但重点仍然在于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林涛火中救人而提出问题,如“Were you afraid of the fire?”等,并且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达到“一箭双雕”之效。

此外,阅读策略还有很多,如增大课外阅读量,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阅读的材料等,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性因素,英语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策略的有效使用和阅读策略的培养和指导,使阅读策略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局限于课本出现的阅读材料,造成阅读的狭隘性。

2.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因为自身的语言能力有限,会有说中文的现象。

3.阅读时,部分学生遇到不懂的单词,会依赖字典,部分学生遇到不懂的句子,不会联系上下文内容对其含义进行猜测。

二、针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施阅读教学的策略——“三读”策略,即“读前读中读后”策略

1.读前(pre-reading)

读前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并大胆地对文章进行预测。

经过这两年的不断探索实践,我将读前的方法总结如下:

(1)通过对图片的介绍,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

(2)根据文章标题或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3)根据已有事实,让学生预测故事的情节。

(4)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意思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因为“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读前这个热身运动对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快投入本堂课的学习中具有重大作用。

2.读中(while-reading)

跟读前一样,读中也是输入阶段。在此阶段,我们重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验证其预测是否正确,对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与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答题的技巧。

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略读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阅读一段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精读时,我们要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o,what,where,when,why,how等基本事实。而我们设计的细节性问题有时是简单的问与答,判断对错,选择答案等,有时是填表格,给图片或句子排顺序,图片与句子的配对等等。在学生完成精读练习后,对答案时,我们会让学生在原文找到原句(关键句),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技巧也就提升了。

3.读后(post-reading)

读后是输出阶段,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阶段,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学生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

我们在读后这个阶段,经常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巩固语言的目的。有时我们通过听说与阅读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去欣赏短文;有时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以第三者身份介绍故事的内容,但不是复述课文,原文照搬;有时我们让学生通过对故事进行改编并表演;有时我们让学生模仿教材故事形式编写自己的故事等。

篇3

关健词:简约性阅读 策略

所谓“简约”,《辞源》上的解释就是“简易”、“简单”,但从其广泛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简约”并不是简单意义的做“减法”,做“瘦身”,它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在去繁就简中又极其完美地保留了事物本身的内涵。

一.拟定简约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包涵着“教什么”与“教到什么程度”等要素。“教什么”当然是内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理念――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不少教师把三个维度误解为三个不同的方面,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从这三大目标切入,然后在每个目标下面又细致地拟定出几个分目标,这样一来,一堂课堂的目标就有六七个。这种设计,看起来全面,实际上相互交叉或者叠加,有主次不分之嫌。拟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符合《标准》与教材的客观规定性。《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反映,它专设“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对“教什么”的内容问题与“教到什么程度”的达标问题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说明,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把客观规定的内容置于其中。其次要展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阅读标准与教材都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要在不违背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标准一以贯之的目标与内容,拟定出具有独到见解、符合本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拟定教学目标,还要让目标反映教学内容的具体性。所谓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就是把教学内容说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说到最小化,落到最实处。还要让目标具有测试性(评价性)。教学目标不仅是“教什么”的内容表达,而且是“教到什么程度”的定位,因此,目标表述要选择恰当的可测试(包括评估)性的词语,这些词语《标准》中列举得很清楚。

二.确立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在“阅读教学的简约化”这短语中,“阅读”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的目标,即教会学生“阅读”,“简约化”是教学的一种策略,所以,“读”是最简约的教学手段,应当成为教与学的主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最典型的经验总结!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却摒弃了这个优秀传统,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课堂上,看不到学生默读,听不到学生朗读,现代媒体大展宏图,音响、视频等五花八门的课件竞相登台。比如,有的教师上古体诗歌时,既让学生观看有关壮阔画面,又让学生倾听有关歌曲,还让学生欣赏有关舞蹈,整个课堂,没有诗句的解读,没有诗歌的朗读背诵,更没有诗歌意境的禅悟,这种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图片的欣赏课,失去了语文味,表面上生动而灵活,精彩又趣味,实际上背离了语文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的魅力既需要文本自身的艺术,又需要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导读艺术。教师和学生都要摈弃“万花筒”似的形式,用“读”这种最简约最高效的手段充分地阅读文本,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师生各自充分阅读基础上,再进行阅读教学。

篇4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 策略 中职学校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和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寻就涉及思考、提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是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其次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对一个班的要求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没有首先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风情,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在课后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四、在鉴赏品味和合作分享中提升能力

篇5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并能促进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了如下六种策略:

一、 在角色中体验

阅读教学要充分激活文本的感染力,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之同呼吸、共悲喜。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情感熏陶,才能高效提升感悟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海伦・凯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海伦・凯勒如饥似渴、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与学生展开了角色对话。老师走到一位学生面前说:“海伦,你这样不分昼夜地摸读盲文,可不要累坏了,快歇会儿吧!”学生答:“不累,不累,现在我虽然不能用嘴说话,但一定要学会用手指‘说话’。”老师再走到另一位学生面前说:“海伦,你手指都摸出血了,快停下来吧!”学生答:“不行,我可不能停下。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没有知识那怎么行?”老师又走到第三位学生面前说:“海伦,你不要再摸读了,学了这些知识够了,再说还有爸爸妈妈照应着你呢!”这位学生说:“不行。我现在一定要学习,我不能处处都靠爸爸妈妈照应。将来我还要考大学呢,没有知识哪行?”

教师与学生展开角色对话,就是引导学生揣度海伦・凯勒的内心想法。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体会到了海伦・凯勒的坚韧与好学,海伦・凯勒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是可感的、立体的。这样的效果是分析式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二、 在比较中体验

比较能凸显人物的特点,在比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中人物与自己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人物产生尊敬、赞叹或鄙视、斥责之情。

一位教师在教学《军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接受手术过程中的坚毅、刚强品质: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被小刀或其他东西划伤的经历以及自己的疼痛感受。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同学们,你们只是不小心被划或刺伤了一次,却一连接受了72刀,请说说你们的感受。”有的说:“,你真了不起,你接受手术时间长,刀数多,你没叫一声,太伟大了!”有的说:“,你接受手术,不但没有喊疼,还笑着说出了刀数,你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有的说:“沃克医生为你做手术,手都在微微颤抖,而你却一声不吭,这是常人达不到的,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你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的坚毅与刚强。课堂上,学生的赞叹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也是油然而生的,充满了真情实感。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朗读也一定会融情于声。

三、 在想象中体验

想象是学生结合已有的见闻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形象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谈迁重写《国榷》的坚定与艰辛,紧紧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以及“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等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在学生读了这两句话后,问:“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情景?”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填空题进行交流:“在炎热的夏天里,他 ;在寒冷的冬天里,他

。白天,他 ;夜晚,他 。这些艰辛难不倒他,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学生想到了谈迁冒着风沙,顶着烈日或在风雪之中四处寻访的身影,想到了他夜晚不顾疲劳奋笔疾书的情景,想到了他那不完成《国榷》决不罢休的坚定与年老多病生怕倒下的担忧。

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体验59岁的谈迁克服千难万苦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逸闻的过程,就是体验谈迁内心深处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过程。因此,谈迁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中就有了根。

四、 在演示中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演一演,或者用手脚比划比划,有利于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情况下增强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遣词造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精妙之处。

教学《推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理解贾岛《题李凝幽居》中“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他先请一位学生走到教室门外,轻轻把门关紧后让学生推门。学生推了推,发现推不动,就改为了敲门。教师让学生进来后说说感受。学生说:“‘推’不行,如果门关紧了,推是没有效的。主人也听不见,如果敲一敲,主人就会听见了。”老师说:“看来还是用‘敲’好些。”接着,教师又让另一位学生也来推一推。这一次,门是虚掩着的。学生用力一推就进来了(学生笑了起来),老师也让这位学生谈谈体会。学生说:“‘推’不太好,第一是没有礼貌。第二,如果用力过猛,自己还可能会摔倒。而‘敲’就不会了,既有礼貌,也不莽撞。”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看看文中韩愈是怎么说的,进一步体会“敲”字还有衬托夜晚宁静的妙处。

上述教学,教师让学生亲自推一推、敲一敲后再谈感受,学生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对哪个字用得更准确、更传神,理解是十分到位的,这样的教学实实在在,效率高。

五、 在情境中体验

声、色、景构成的静态或动态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中,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形象化的展示。

《安塞腰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描写的场面,不少地区的学生并没有身临其境的经历。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忘情、激昂以及惊心动魄的气势,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表演时的视频。那急促、铿锵、震撼人心的鼓点,那红高粱、黄土高坡映衬下的鲜艳的流苏,那豪放的、火烈的、梦幻般的舞姿,给学生带来了极强的震撼力,学生的眼、耳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体验着难以置信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那激昂、快乐、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会有一种别样的激动与酣畅,共鸣因此而产生。

文学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脱离了形象,文学的表现力是苍白的。因此,语文教学要还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在形象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相应的体验。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色彩,语文教学也因此而迷人。

六、 在活动中体验

教学,不是只在数十平方米的教室里进行的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如果是这样,教学就太狭隘了,学生的发展也会因时空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到生活中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语文。

一位教师在教学《秋游》(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前,为了让学生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秋天美景及秋游的快乐,一天下午,他将学生带到了田野。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受秋天的凉爽,一起看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起猜猜这朵云像什么,那朵云像什么。和学生一起看农田,看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看小河里倒映着的各种各样的美景。与学生一起在草地上奔跑、打滚、逮蚂蚱、唱歌、跳舞、拍照、摄像……第二天,学生在教室里朗读《秋游》这篇课文,回味昨天班级秋游的情景,十分快乐。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

篇6

1. 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阅读退化是当今青少年文化中一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其表现有四:①阅读量减少;②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下降;③阅读兴趣及品味下降,阅读兴趣感性化;④书刊消费偏低,花钱先买娱乐。其次,当前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贪多求全。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必然要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句段、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这与是哪个年级,什么教材及什么样的教学对象无关。②讲解分析繁琐不堪。内容的繁琐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内容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从头至尾进行分析,不管课文的深浅和难易程度;方法的繁琐导致了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③学生主体意识失落。虽然新课改目前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四少”现象,即学生读书时间少,揣摩语言时间少,语言训练时间少,独立思考时间少。 2. 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找到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

⑴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⑵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⑶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⑴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⑵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⑶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的确,语言文字文学的分析设及到很多理论性的的东西。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教者充充实实地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殊不知,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新的方法: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者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中心,生动活泼的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才得到开发,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才逐步深厚。厚积薄发,考试时,学生自然地有料可用,自由发挥。开放型阅读教学的模式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应该说对素质教育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74―01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在我国,英语教学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中英语教学工作。在实施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和学校依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以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获取优质的英语资源。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英语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英语教学工作主要是依据考试进行,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文章进行单词、短语以及段落的有效解析,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缺少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阅读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相应的文章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相应的教材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以此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未来学习的发展。第三,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同时教师也存在这种想法,以此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这种教学理念的弱势,促使大部分学生没有获取相关的英语阅读技巧。这些教学问题促使相应的英语阅读教学并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以此阻碍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观念实施改革,从而发展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实施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并且依据高科技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创造完善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提升学生相应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与高科技技术结合,从而发展新式的英语阅读教学。现阶段,高技术不断发展,促使手机、电脑等新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新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语言规律和学生的阅读需求,设计完善的教学方案,其中就包括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相应的文章、体验相关的教学方案、并且进行自主式学习。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可以依据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口号Green Olympic, high-teach Olympic and people’s Olympic的内容与意义导入课文,并且依据文章阅读,找出Chinese seal, dancing Beijing代表的意义及文章的脉络结构。第二,利用会徽宣传片让学生从视角上,听觉上感性体验seal的含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并让学生为会徽宣传片配上英文解说,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第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新闻文章的结构与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对第二篇文章进行快速阅读,达到新闻阅读方法的巩固。第四,让学生共同讨论如何为北京申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并回顾了新闻的阅读策略。第五,在设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网站,让学生上网,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的具体内容,并对中国的2008年奥运会的准备情况作一了解,并在第二节课上进行报告。

篇8

关键词:生活化;阅读教学;策略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见,生活是最好的、最有意义的教学情景。

语文教学需要生活化,阅读教学需要生活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大语文观”理论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充分营造生活氛围,创设生活情景,让阅读教学与生活相沟通,从而达到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即进行生活化阅读教学。

那么,进行生活化阅读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课前观察了解,联系生活

有的文本中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有一定的时空差距,学生往往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去亲近生活,指导他们留心观察、聆听、感悟……

策略二:以文本为蓝本,还原生活

受生活所限,学生的直接经验在阅读不同的文本时往往显得比较苍白。我们应当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文本内容。

1.模拟场景,还原生活

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教学片断采撷:首先,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图片演示玫瑰怒放、蜜蜂忙着采蜜……教师借助课件虚拟了小鹿的玫瑰花给大家创造了幸福的场景,还原了文本生活内容。接着,学生想象小动物们看见玫瑰花后的动作、语言,仿照5~7自然段来说话,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也经历了一次童话世界的漫游。

2.补充资料,再现生活

如《怀念母亲》的第2自然段的教学,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的爱、悔、痛、恨,不失时机地先后两次补充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再进行练笔――“作者的补白”,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写下作者的心声。这样通过揣摩重点语句、补充资料、补白练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策略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再现场景,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慈母情深》重点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导读,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品读:学生自由品读后谈感受――学生想象母亲的背是一个怎样的背,并带着想象读句子――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把课桌当作缝纫机,弯曲着脊背。学生在演绎中感受那头昏目眩,感受母亲劳累与艰辛。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感受母亲的工作是那么枯燥,那么乏味。

策略四:唤醒生活经验,反思生活

我们要唤醒学生生活经验,链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然后进入充满生活灵性的阅读教学殿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或生成一些类似情境,引领学生回忆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内化,语言实践。

如《葡萄沟》一课的教学,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后,教师设计仿写练习:临海素有“江南桔乡”的美誉。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向大家作介绍。学生聊起蜜桔,心中油然而生自豪感。可是对蜜桔的生长过程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课件演示桔树开花、结果、丰收的过程,学生迅速将单调的仿说变成了“角色演说”,实践了课堂人文思想与课文内容人文思想的结合。

策略五:推荐课外阅读,走进生活

一堂课的终结,往往是另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始。教师可以推荐与文本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如学习了《找春天》,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描写春天的经典诗文进行课外诵读;学习了《怀念母亲》,教师可以推荐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寸草心――我的母亲》。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教材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可以是与文本同一主题的群文阅读,可以是同一人物的生平故事阅读,还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的阅读欣赏。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让阅读教学与生活很和谐地接轨,把生活融入阅读教学中去,学生学会了用语文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那也就达到了“真正的”语文教学之境界。

参考文献:

[1]刘云生.在文本与生活对处感悟.小学语文教师,2008(10).

[2]李秀香.课文内容与生活融合的尝试.小学语文教学,2008(10).

篇9

1.阅读文字信息灵活

语言文字是一个个单独的汉字,当作者将文字组合成带有感彩的阅读文本时,便给文字赋予了灵魂。当读者在理解作者的文字作品时,需主动带着情感去阅读文章,这样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阅读也就有了意义。

2.阅读内容全面化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地区的语言特征,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情感时,也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经过长期形成的语言表达习惯,在不同的场景,即使同样的语言,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因此在理解作品时,学生需要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才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的基调。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教师深思并加以改正,努力探寻创新的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脱离实际

阅读文本中包含空间地理知识、人文思想文化素养、实际生活经历等多重内容,学生只有紧密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年代,才能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介绍人物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也没有详细解释作者的写作风格,只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内容,生硬地解释其所表达的含义,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2.教学方法不正确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在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教师不能紧密联系课本教材,或只依据自己的喜好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降低学习动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虽然名著阅读效果显著,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抱着功利性的心态阅读名著,并未能深入理解与掌握名著的内涵,进而影响到名著教学效果,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发挥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

1高中语文名著阅读的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年纪,充满好奇心,“三观”处于塑型期,通过名著阅读可以塑造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阅读心理,通过泛读方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并不是所有名著都适合高中生也读,要根据高中生心理拟定书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1.1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名著蕴含经典文学形象与丰富的情感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其健康发展。如,《老人与海》学习时,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要做生活中的强者。

1.2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容众多,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学习习惯等内容。高中生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积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通过广泛阅读名著,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体验,拓宽知识面并积淀文化内涵,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2.1尊重学生,掌握名著阅读技巧

根据高中生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促进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自己编写教案内容,接着筛选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这种教学模式较为被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考虑学生个性化要求,如:让学生阅读后讲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教师在学生描述后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考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与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名著阅读时,教师不需要强行安排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阅读时间,利用宽松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度理解名著内容,切实感受到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丰富自身情感并进行延伸,养成课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此外,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对提前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阅读,随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名著阅读质量与效率。

2.2创新方法,名著与教材的结合

“整本书教学”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学生对整个书本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学习,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整本书籍中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方向。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过的体验,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对人生有所改变,独特的成长经历会树立不一样的人格。

2.2.1单篇与整书融合策略

教学过程中注意整合单篇文章与整本书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整本书思维,有机联系碎片化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与阅读文本。如,《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时,作为鲁迅的散文集,其中很多文章都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等。这些文章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朝花夕拾》散文集的作品,理清时间线索,帮助学生掌握创作背景,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单篇课文的阅读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2.2.2阅读与实践相互促进

名著阅读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改写、仿写或续写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这种模式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名著阅读时掌握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等内容,拓展与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如,《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阅读目标与主题,包括:发生的原因、过程、蕴含的精神等,带着问题的阅读效率将更高,避免出现整本书读完都不知道自己的收获。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和相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提高阅读的质量。此外,将名著阅读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历史地位,提升名著阅读治疗和效率。

2.3影像结合,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

名著阅读时可以使用泛读的方法,这是一种追求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并深刻感受名著内容,完成阅读的初步目标。整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课文预设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并方便教师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解答、交流,顺利完成名著阅读的目标。高考中明确规定了10部名著,其中《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为长篇阅读名著,其余名著篇幅相对较短,可以引入泛读这一技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了解主要任务、主干剧情、表达风格等即可,整体教学掌握名著的艺术内涵。《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种长篇巨制,具有较强的文学底蕴,学生看完难度较大,这时把握主要章节知识内容及人物关系。如:可以根据魏蜀吴三国国别对人物关系进行梳理,三国前期则可以根据地图郡名划分诸侯,提高阅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