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资源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资源的性质

篇1

论文摘要:结合福建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阶段工作,对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长系列法和典型年法的应用、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的计算、河道外用水的界定、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的分析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引言

为了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与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进行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阶段工作中,对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长系列法和典型年法的应用、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的计算、河道外用水的界定、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的分析等技术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

众所周知,根据水文数理统计学理论,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计算常采用频率组合公式法、图解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不同水资源分区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成果不能简单地按同频率相加而得。同一水资源分区各变量因同频率出现机率较大,故在数值上可以相加。正因为水文变量的地域性与差异性,水资源分区往往要从一级区一直分到四级区或五级区,供需平衡成果才能满足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精度要求。但是,在区域和流域汇总时,在理论上又碰到困难。即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中,不同频率代表年的来水、需水、可供水量、余缺水量等水文变量有严格的频率概念,不能简单地相加。可是,同一个供水设计保证率(即相同的设计供水标准)下的各计算单元的缺水量,因是各区域需要采取供水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决的水量,对应的有水利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工程量与投资是没有频率概念,缺水量也可不带频率概念,是可汇总相加的。实际上不同保证率的缺水量(如有的区域灌溉保证率取P=90%,有的区域灌溉保证率取P=75%)可理解为满足规划的供水标准(供水保证率)下的缺水量,也可汇总相加。就如防洪规划一样,各地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有的为200年一遇,有的为5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量或工程投资可汇总相加成某省的总工程量和总投资。与各地发生设计洪水大多数不会同时出现一样,各区域缺水大多数也不会同一年发生。

二、长系列法和典型年法的应用

根据《技术细则》,“原则上供需分析应采用长系列调节计算”。对此,笔者的理解是:有长系列水文资料的大中型水库及多年调节水库应采用长系列法。长系列法的主要优点是:可进行多年调节,考虑了来用水年际变化,不需要来水、需水、供水是同一频率的不合理假定等。长系列法的主要缺点是:要收集大量的来用水资料,来用水计算工作量大,而对于中小型工程及引提工程,长系列资料是无法得到的,硬性地要求长系列法,其成果精度也是难以把握的。

典型年法的主要优点是资料较易取得,计算工作量较小。《技术细则》规定,“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一般采用长系列按月调节计算,无资料或资料缺乏的区域,可采用不同来水频率的典型年法进行”。设计典型年法主要缺点是假定来水、用水、供水是同频率发生,该假定在小区域范围内可近似成立,到大范围区域内来水、用水不同频率,而供水保证率是二者平衡后的成果,更是不同频率。实际典型年法只能反映某年小区域内具体情况,在大区域内,由于水文气象条件的差异较大,某个单元该年受旱严重,另一单元该年可能不缺水,有余水,也可能洪涝严重。例如:东南诸河一级区P=90%保证率选择1971年为实际典型年,我省闽东诸河二级区来水频率P=95.3%,闽江流域二级区来水频率P=78.3%,闽南诸河二级区来水频率P=73.9%。如到三级区或四级区则差异更大。因此,笔者认为,典型年的选取和汇总,不宜在较大范围内进行。

至于采用长系列法和实际典型年法能否解决或避开流域与区域汇总时碰到频率组合的难题,笔者认为也是难以做到。当然,采用长系列法和实际典型年法从五级区、四级区、三级区逐步同时段相加,可以得到二级区和一级区的来水、需水、可供水量和余缺水量成果,理论上可行,但实际应用作用不大。例如,福建省各四级区有1130年长系列资料,汇总到三级区、二级区、全省得到1130年来水、需水、可供水量、余缺水量4个系列资料,通过排频、适线,可得到福建省P=90%来水、需水、可供水量、缺水量成果,但该成果数值被合并、被均化,很难反映福建省实际缺水状况。如从资源角度出发,应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指标反映水资源,基本上能满足水资源配置工作的要求。

三、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的计算

水库或灌区记录的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利用难度较大。因每年灌溉面积、作物组成、渠系运行状况、水库或灌区管理调度等不定因素影响,缺乏一致性,故长系列实际灌溉用水资料不但不能直接利用,而且还原也很难。福建省在规划设计中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用以下3种方法推求:a)根据常规气象资料(气温、空气湿度、气压、风速和实际日照时数)及推算地点的海拔高度、纬度,用彭曼公式推算参考作物需水量。根据作物生长期及相应降水,采用逐时段田间水量平衡法求出补水灌溉量。即单项灌水定额,用作物组成(复种指数)加权平均得灌溉定额,乘以规划灌溉面积即得长系列用水资料。

b)只计算50%、75%、90%、95%典型年灌溉定额,把这4个数据点绘在频率格纸。通过4个点绘得灌溉定额经验频率线(灌溉用水量频率曲线也可采用P一Ⅲ曲线),在线上按降雨频率查得各年灌溉定额,灌溉用水年内分配移用邻近典型年年内分配,由此得长系列用水资料。

C)采用枯水年分析灌溉定额。分析连续枯水年、枯水年和枯水年前1~2年灌溉定额,如水库调节性能为年调节及季调节以下水库,可只计算枯水年灌溉定额。如水库为多年调节,除计算各枯水年灌溉定额外,还要计算枯水年前一年灌溉定额,其他年份同b)法。福建省有连续枯水两年(P=90%年前一年为P=85%的破坏程度比P=95%年前一年为P=10%为大),连续3年枯水年较少,选择可能破坏年份及前1—2年计算灌溉定额,其他年可用频率线查,不影响成果。福建省东张水库、东圳水库、山美水库等大型灌溉水库曾按a)法计算,精度是高,但工作量太大,难以普及。b)法工作量小,但精度较差,假定降水用水同频率不合理。c)法工作量比a)法少很多,且精度与a)法不相上下,因丰平水年来水量较多,灌溉定额有误差,不影响水量平衡成果。因此,我恕一般推荐用c)法。

四、河道外用水的界定

福建省的福州和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引闽江和晋江、九龙江水对市区内河进行冲污,该部分生态环境用水有人认为是河道内用水,笔者认为是河道外用水。理由是:引水冲污用水与绿化、清洁等生态环境用水一样,也是一个用水户,引进是干净水,回归河道是污水,类似工厂冷却水,引进是冷的干净水,回归河道是热污染的水,虽然水量没有消耗,但水质变了,而航运、保持河道最小生态基流、发电用水等河道内用水,不但没有改变水量,也没有改变水质。

5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的分析

目前水资源系统多为多目标多用户系统,工业生活用水保证率为95%,灌溉用水中,提水的为75%,引水的为80%~90%。不同用水保证率如何计算不同频率的用水量,以某供水区为例,供水保证率为95%,灌溉保证率为90%,那么在19=90%年份,供水用水、灌溉用水均应保证,那么在P=95%年份,供水要保证,灌溉用水该用多少。福建省对此问题有几种作法:①以该年灌溉需水量的60%~90%给水,这种作法人为因素任意性大。②在P=95%年份以P=90%年份灌溉用水给水,可是P=95%年份的来水已比P=90%年份少,灌溉用水怎么能按P=90%年份给水,应比P=90%年份用水还要少。③按19=90%平衡,供水灌溉均要保证,在P=95%年份仍要按供水灌溉要求进行平衡计算。在满足供水要求条件下,余下的供灌溉用水,灌溉用水该削减多少就削减多少。从用水保证率出发,可能第三种用法较合理。

篇2

关键词:孔子学院;新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9-03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在其《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一文中指出:“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国外了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通过何种渠道和策略进行文化传播是实现孔子学院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唯有有效化解影响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才会高屋建瓴。

一、“孔子学院大春晚”兴起的时代背景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加深,汉语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汉语学习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海外展示、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秉承孔子“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肩负着对内继承与对外传播的使命。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曾说:“一种语言是否受到世人的青睐,最根本的是要看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实力如何,看她对异文化的人群吸引力的大小。”如今,全球持续升温的“汉语热”为此言做出了相得益彰的阐释。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内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逐年攀升,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由此带动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迅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汉语的国际地位扶摇直上,迅速掀起各国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潮,这不仅表现在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骤增的数量上,还体现在孔子学院的建设成果等诸多方面。孔子学院就是在此时代背景下,适应海外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客观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二、“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文化特征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古往今来,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承袭千年的家国文化符号,以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无形的精神力量。随着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走向世界,央视春晚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如今,它不仅是各地民俗文化展演的饕餮盛宴,而且逐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虽然央视春晚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可复读的新民俗形象得到了确立,但是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孔子学院大春晚”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观众基础都无法与央视春晚相提并论。若从两者所承载的意义来看,央视春晚承载着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孔子学院大春晚”则倾向于文化意义。“孔子学院大春晚”不是简单的联欢晚会,而是依托春节所独具的文化内涵催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认同感,并为中华民族经典艺术的展示提供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与创造发展的良机。在日本、韩国等许多亚洲国家,其文化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交互关系,茶道、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很盛行,这就要求各所高校对于“孔子学院大春晚”的筹备策划做到“量体裁衣”。节目编排需要不断创作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独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此外,“命题作文”的局限性无疑造就了央视春晚的特殊品格,同时也限制了节目创演的挥洒空间。多数节目注定只能是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无法成为超越时空可以继续传承的艺术经典。有鉴于此,“孔子学院大春晚”多采取贴近受众的表演形式,串并各自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结合受众能够“及时接受”、“及时反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当地社会主流的舆论导向、沟通世界各民族间的信息与缓和国际局势矛盾与冲突的作用。

三、“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战略意义

随着孔子学院的稳步发展,办学影响的不断扩大,如何创新办学的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是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日本冈山商科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员是通过中国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接触汉语并产生兴趣的,其中成绩较为优秀的学员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等项目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递增。但是由于经济和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世界各国仍有许多人不能亲自前来中国学习汉语与接触中国文化。面对现状,我们除了要继续贯彻党十六大提出的“引进来”的战略外,大力推进“走出去”的战略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直观地、高效地对外传播注入恒久的动力。正如宋立林博士所说:“文化传播本身就可以秉承孔子‘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的理念,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走出去、送文化’已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最新姿态。”依笔者看来,“孔子学院大春晚”的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并借此渠道推广中国文化意义非凡。

1.“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整合策划与品牌推广,以独树一帜的创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创造需求力与影响力。“孔子学院大春晚”品牌的设计以吸引视觉的“孔子”形象造型,借助全球华人所熟知的文化符号“春晚”,通过孔子文化中最核心的“和”字精准简约地表现品牌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国家汉办委托全国多所高校奔赴世界各地开展“孔子学院大春晚”巡演活动,围绕文艺演出、互动体验、文化展览三个环节,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欢乐、和睦、共享”的特点,全方位立体展示中华传统的文化理念与品牌形象。以2012年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赴中东地区巡演为例,演出设计经过缜密考究,节目涵盖了民族歌舞、中国书法、传统乐器、民族服饰及中华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演出过程中,此团依据不同的宗教群体、不同的体验诉求、不同的主题特征,进行优势整合、统筹规划,在整体中求和谐谋创新。

2.“孔子学院大春晚”作为一种国家文化意识形态,致力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互动交流中完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设亦是如此,其中潜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汉推工作者必须消除盲目乐观的态度,认清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正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相适应,偏重于西方化、通俗化。《论语·公冶长》有载,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然而面对当前多极化的国际文化格局,儒家之道的海外传播遭受着多重干扰和牵制。如近期美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孔子学院必须在美进行资质认证、部分孔子学院教师将限期于6月30日前离境”的一纸语焉不详的公文即为鲜明例证。面对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砥砺和排斥,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不能拒谏饰非,而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多沟通求平衡。“孔子学院大春晚”开宗明义地获取本土反馈,有的放矢地搜罗各方的建言献策,有利于科学梳理多元文化的融合,不断完善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

3.“孔子学院大春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海外中华文化的追祖溯源。中华民族历久弥新,源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广大海外华人身在异乡,积极投入到旅居国的主流社会,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增进中外两国的沟通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随着与改革开放时代共同出现的全球的“新华侨”群体成长和壮大,央视春晚已经有了一个国际性华人文化的背景,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华人文化的表征。海外华人对于春晚的热情既包含他们对于家乡文化传统的怀念和认同,也包含对于祖国发展的热望和期待。近年来,春晚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可缺少的新民俗的形象已经得到了确立。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择机而出彰显了祖国母亲般的慈爱情怀,增强了中华民族扎根于心的凝聚力。

4.“孔子学院大春晚”作为文化外交的新兴战略,可以优化国家形象,化解“中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虽然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但是由于历史以及意识形态,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依旧普遍存在于西方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甚嚣尘上,虽然中国媒体对外报道了中国决不称霸的意愿,甚至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列举郑和下西洋的例子说明,中国即使在国力强盛时也并无武力征服别国的经历,但是孔子学院快速发展所折射出大国崛起的形象,还是让海外的部分政治家和学者心存芥蒂,误将孔子学院视为侵略本土文化的情报机构。“孔子学院大春晚”依托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办学的地缘优势,更好地收集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的动态信息,及时化解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及其传统文化的各种偏见,增强了塑造“礼仪之邦”形象的针对性,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和谐发展、大同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开辟了中国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新阵地。

5.以“孔子学院大春晚”系列活动为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高校的对外宣传可以“两舟并行”。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是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的普遍模式,“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海外践行是中国高校借助外方院校搭建的平台提升国际化程度的依托和契机,不仅可以拓展中国高校与世界知名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空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层次,扩大中国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容,夯实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建设、进一步扩大孔子学院对外宣传的力度,而且可以大力弘扬和发展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加速形成在周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的布局,不断推进双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文化无国界,艺术心相通,“孔子学院大春晚”借助“四海同春”的主题开展文化艺术巡演活动,在展示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开拓了新途径,更为弘扬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双方互知互信、促进相互交流协作搭建了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2006年度报告[R].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06.

篇3

【摘要】怎样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底蕴是许多企业都在研究的课题。文章认为应该从明确企业性质、塑造企业灵魂、凝炼企业核心价值观、强化企业道德、营造企业氛围等方面入手,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底蕴、精神文化底蕴、价值文化底蕴、论理底蕴、人文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柔性管理、让人力资源活力迸发、人企合一、人事和谐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底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制定出来的制度得不到员工理解,管理办法受到员工抵触,企业对员工不信任,员工对企业也没有认同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等等不和谐现象。究其原因,不仅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认识错位及素质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少文化底蕴。因为没有企业文化作为“指南针”、“发动机”、“黏合剂”和“剂”,人力资源管理的盲目、散乱、生硬、低效及短效就凸现出来了。要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企业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底蕴。

1明确企业性质,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底蕴

明确企业性质,就是企业人应该深刻地理解“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应该如何存在和发展”,清楚地知道企业应该如何去做、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许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企业人对企业性质的迷茫。

大凡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成功企业,对企业性质都有深刻的理解,比如,被誉为“日本财神之王”、“企业之王”的涩泽荣一用“论语加算盘”的经营哲学来回答企业性质问题,认为企业应该追求“道德经济合一”,并把其作为经商的最高境界;松下公司用“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丰田公司用“既造车,又造人”的经营理念来回答企业性质问题,认为企业应该把生产产品和生产人有机结合起来;美国企业家不仅仅把企业员工看成“经济人”、“社会人”,而且看成是“文化人”,确立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中国不少成功企业,明确企业性质,自觉把社会责任、员工需求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事业做得越大越强。正是企业人对企业性质的哲理性思考和正确的解答,使企业确立了正确的管理思想、管理者树立了正确的经营理念、员工形成了正确的工作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哲学,犹如企业发展的“指南针”,为企业进行各种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了企业对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的认识与态度,同时决定了企业对各种事物的偏好及行动,决定企业对某类人才的偏好、招聘及使用,还决定企业发展的高度。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它们能从宏观战略高度看清企业的性质和地位,能从未来趋势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能从人的本质掌握员工的需求,能用辨证的观点理顺和处理好企业活动中的复杂关系。而这些均得益于它们对企业性质的清醒认识。因此,在企业中经常开展有关企业生存之道的讨论,重视企业哲学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层才能多一些理性思维,才会用客观、辨证、发展的观点处理好人企关系、社企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真正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企业员工明白了企业及工作的性质,才能激发其责任心和自豪感,真正关心企业命运,实现人企之间的和谐发展。

2塑造企业灵魂,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神文化底蕴

如果说企业哲学贵在企业人对企业性质的哲理性思考,从而明确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及生存发展之道。那么,企业精神的培育,则贵在塑造灵魂,凝聚人心,激发干劲,把人力资源的潜力转化为动力,让人力资源活力迸发。一般来说,企业员工的动力主要来自物质刺激、精神激励、以及制度约束等几个方面。但相比而言,物质刺激短效而有限度,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能保证企业只有盈利而没有亏本;制度约束立竿见影,但生硬而冷酷,易引起员工的抵触;精神激励无形,但它一旦形成并在员工内心树立,其作用是巨大而恒久的,是任何物质和制度都不能取代的。就是说,没有企业精神的企业如同一盘散沙,聚不起,拢不和,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而没有精神动力的企业犹如没有前进的号角,缺乏号召力和吸引力,难以召唤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群体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理想追求,是企业主人翁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的集合,这些精神像“发动机”和“灵魂”,应该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成为企业求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的重要法宝。如大庆油田用“艰苦创业、忘我劳动”的“铁人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庆人,成就了大庆油田的辉煌业绩;同仁堂把“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同仁堂”精神代代相传,使百年老店经久不衰;海尔以“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激励员工,实现了海尔人让民族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梦想。总之,重视企业精神的培育,不仅可以塑造员工的个性,培养员工的情怀,陶冶员工的情操,使企业精神成为一种激励员工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奋发向上的号角和进军鼓;对于企业来说,还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凝炼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文化底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无非四个环节:人员招聘和录用、员工培训和开发、人员晋升、员工跳槽监管等,由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游离于价值观这条主线之外,看似简单的四个环节却频频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按企业标准录用到的人才到了岗位不能胜任工作;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员工频频跳槽走人;员工纪律松散效率低下,主管琐事缠身工作漏洞百出;企业士气低迷,牢骚满腹,无学习欲望、无信心、无主动性、无责任心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有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企业缺乏核心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企业通过现代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使员工与企业在价值取向、价值判断等方面趋于一致,是化解以上难题的有效途径。

如何凝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世界百强优秀企业的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从价值取向来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在人的价值开发中,认为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在企业共同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中,认为的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价值高于赚钱的价值……[1]等等。世界百强企业这些价值取向的变化说明:企业越是向更高的层次和方向发展,越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思想为导向。而基于现代价值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世界百强企业成功的奥秘。

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文化底蕴,首先,要树立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管理理念。要坚持不懈地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思想为导向,辨证地看待管理者的权力、企业员工的权利、以及企业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摒弃过分强调行政权威的作用,动辄用命令、计划、制度等手段对员工的行为实行硬性约束的权利主义管理文化。其次,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招聘和录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企业要把“适合职位要求”的标准和价值观标准结合起来选人才,尽力吸收那些具备企业某些重要价值标准的、其个人需要与企业需要以及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有更多共同点的人才。再次,把核心价值观溶入员工培训、考核、晋升中。灌输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考察员工不能单一地以业务能力为主要指标,而要以人际关系能力、素质、觉悟和善于把握方向为主要指标;不单凭工作绩效标准来提拔员工,而是用企业价值观和工作绩效两个标准综合考虑实施晋升。总之,如果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它就像“粘合剂”一样,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变得起来,使企业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变得更牢固,有效地克服单凭技术管理而造成的生涩、短效及散乱。

4强化企业道德建设,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文化底蕴

企业伦理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角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伦理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商誉和绩效,同样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无数事实表明,一个没有良好的商誉和口碑的企业,是很难吸引人才和赢得合作者的。

道德建设是企业伦理文化形成的核心。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道德建设,主要包括企业信用和职业道德两方面。企业信用是现代企业伦理的基点,是企业吸纳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最强有力的武器。一个讲信用的企业往往是人才的向往之地。而企业信用建立起来的商誉和口碑,不仅可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提高效率,消除管理阻碍,使企业管理成本大大减少。同时,还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就是企业信用带来的商誉竞争力,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伦理的核心,是企业信用赖于存在的基础。职业道德作为员工工作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要求员工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热忱服务、文明生产或文明服务,讲究质量、注重信誉,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钻研业务、提高技能,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企业员工都能自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将使企业信用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也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轻松自如起来。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强化企业的人际道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贵在人际关系和谐,为此,企业必须重人伦、兴人道、讲人性,努力营造员工之间平等、相互尊重、互敬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用社会主义道德约束和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员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强化企业的行为道德。企业行为应以诚信为本,取信于国家、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顾客、取信于股东、取信于员工,获得社会良好的评价,这是吸引人才的根本。第三,要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自觉,员工自觉又建立在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上,因此,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员工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幸福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篇4

关键词: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模式;遗产资源

21世纪以前的文化遗产单位管理着重于“保护”,主要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科普、益智等职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保护功能不能满足游客精神领域的需求,人们开始追逐更高层次自我满足与实现。面对这种需求提升,遗产单位必须转换管理职能———发挥遗产的经济功能,即在经营保护中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有效的服务,以有效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以有效服务获取最客观的经济收益。管理模式也有特殊性,即根据不同遗产单位的特点与性质来设置。“在遗产经营的理念指导下,在一定区域内,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旅游资源基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求知探索等旅游需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具体包含考古遗址、历史遗址、古陵墓、古城镇、古村落等旅游类型”。[1]而不同类型遗产资源在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一、目前国内文化遗产经营模式现状

(一)地方政府行政经营统一管理的复合模式

这是一种非市场化经营模式,经营主体主要是遗产管理委员会,同时管委会与当地的遗产主管部门(文化局或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遗产管理单位不仅负责遗产的经营,而且还负责区域内遗产的行政管理。遗产保护与开发职能统一归于遗产管理单位。其代表性景区:泰山,“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与泰安市文化局合并成一套人马,分别负责泰山景区的经营管理和保护开发,以及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的指导管理”。[1]

(二)遗产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

这是一种最流行的经营模式,景区也实行非市场化经营。遗产管理机构从属于当地遗产主管部门———文化局。遗产管理机构既负责遗产范围的开发,又负责遗产范围内的保护。像北京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等景区采用此模式。

(三)国有企业经营模式

遗产由当地政府所管理下的国有全资企业经营。地方政府掌控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由全资国有企业掌控;而国有企业也负责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江苏周庄和浙江乌镇是典型代表,所有权归当地县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经营权归国有的旅游开发公司。(四)国有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同国有企业经营模式一样,政府拥有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将经营权下放给旅游开发企业,不同的是由文物部门负责景区遗产事业的发展职能,其代表性景区有广西桂林旅游总公司经营的桂林七星景区、海南三亚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的海南天涯海角等自然景区,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经营陕西华山、华清池等文物景区。

二、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云冈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8月,正式成立“云冈石窟研究院”,其前身是1952年9月成立的“大同市古迹保养所”。云冈石窟研究院是其经营主体,主要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等工作。2008年4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大同市云冈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合并重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行政隶属于大同市文物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2]云冈石窟这种管理模式属于文物局下属的云冈研究院自主开发模式。

三、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多重管理

多重管理主要表现在:云冈研究院上级部门是大同文物局,大同文物局归属大同市政府,大同市政府拥有云冈石窟的所有权。尽管同属一个机构,但是,这两个控制机构的目标仍然是不一致的,在云冈石窟景区重新修复山堂水殿时,文物局主管部门与大同市政府就出现了分歧。大同文物局担心山堂水殿的修复会给石窟的保护带来风化的影响;大同政府则关注的是山堂水殿的修复会给景区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种责权分离的结构特征必然会造成在管控过程的不协调,或者是机构间的不合作。

(二)经营权和管理权混淆不分

云冈石窟经营权和管理权统一于云冈石窟研究院,同时云冈石窟研究院还要负责管理云冈石窟26家企业及15家散铺。云冈研究院既要担负云冈石窟行政管理职能,又从事市场经营活动,这是一种典型的“双重管理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早期遗产单位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中还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这种双重遗产管理模式的问题也很明显。遗产管理单位很少介入市场体制下的经济活动,缺乏市场营销理念和手段,不主动吸引游客上门等现象突出。云冈石窟研究院下设16个科室,407人,其中大多数人员具有政府公务员编制或事业编制,科室繁琐、人员众多、工作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云冈石窟研究院虽有所属26家企业,每年只收取租金,26家企业经营盈亏与否都与研究院无太大的关系,在企业管理上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四、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一)区分遗产资源性质

云冈研究院应根据云冈石窟文化的特点、价值、云冈行政单位从属关系等现实情况,参考其他遗产单位管理的经验,探索适合云冈石窟遗产的经营管理模式。云冈石窟所属资源根据其价值与性质可分为保护性资源和盈利性资源。武周山绵延1公里的山脉上45个洞窟和51000多尊佛像是云冈石窟保护性资源。保护性资源保护第一,其保护与管理由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修复部门负责。“盈利性资源是指遗产区外,以遗产为依托所建的吃、住、行、游、娱、购以及一般价值的民居建筑等相关人造资源。”[3]云冈石窟景区有企业31家,其中同煤集团所属企业5家,云冈石窟研究院管理文化旅游企业26家,这些企业属于云冈盈利性资源。

(二)针对遗产资源性质构建云冈石窟管理新模式

1.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由于云冈石窟资源的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及不可替代性,云冈石窟经营不能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市场化运营,仍采取政府委派下的专门机构(云冈研究院)进行经营管理。但云冈研究院作为云冈石窟的管理机构要根据遗产资源的性质对现有职能部门重新划分,划分后的保护部门与营利部门共同归属于云冈研究院。保护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遗产资源的修复与保护、教育与公益活动。云冈石窟51000尊佛像及石窟是其保护重要资源,但其门票收入即可作为保护以外的经营收入用于工资和必要的管理费用及遗产维修、保护和科研教育。而这部分保护费用微乎其微,大同市政府每年还要拨出600多万的财政专款用于石窟的维修与保护。可见,在中国遗产管理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对遗产单位完全放开,政府需要在遗产经营过程中,一要做好控制门票价格以及经济盈利收入,二要对资源开发保护进行管制。云冈石窟26家文化企业只拥有经营权,云冈石窟研究院每年向这些企业共收取100多万的租金,企业盈亏与否与研究院无关,可见研究院在经营盈利资源并未完全做到市场化运营。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云冈石窟的26家企业从云冈石窟保护资源分离出来,成立市场化运营体制企业,有一定的盈利目标,除此之外,其经营活动收益用于云冈石窟保护资源的保护,经营活动与范围也要受到云冈研究院的审核与监督。云冈石窟研究院作为云冈石窟经营管理主体机构,应针对上述区分资源性质的经营管理模式,对现有的16个科室进行调整,归划在不同部门之下,两个部门各司其责,确保双方能从遗产旅游企业中获益。

2.委托管理模式。根据云冈石窟遗产资源性质划分,遗产单位(云冈研究院)负责保护性资源经营与管理,而盈利性资源由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公司委托经营。2010年深圳锦绣中华对云冈石窟进行委托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云冈石窟的票务、销售与推广及北魏演艺中心的策划,这些资源大部分位于遗产区域内,而云冈石窟研究院只负责石窟的保护以及石窟商业中心的管理。一年后,双方终止委托管理。这种形式的委托管理与云冈石窟遗产资源性质划分不符,委托公司尽管不涉及云冈石窟的保护性资源,但是票务、产品的推广都与遗产保护密切相关;云冈石窟研究院虽然不涉及景区的市场运作经营,但没有额外的经济收益,无法更好的履行云冈石窟遗产事业的使命。可见,云冈石窟并不适合采用经营权与保护权相分离的委托管理模式。进一步来说,云冈石窟景区在省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经营较为有效,不适宜长期接管,目前问题是云冈景区旅游产品缺乏新意,市场营销力度不大,资源重组存在障碍等,针对这些问题云冈景区可采用部分委托或管理咨询等模式。部分委托,云冈石窟景区可以将住宿、餐饮、区外交通、非石窟区的观赏娱乐、购物、通讯、金融等营利性资源交由专业经营机构托管,整合这些营利性资源(食、宿、交通、以及配套设施),针对市场情况提供各种营销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根据石窟文化特点深挖文娱项目及推广,并根据营业利润上交一定的赋税,云冈研究院对其经营内容予以监督和指导。管理咨询模式,是指专业经营机构以“外脑”的角色为云冈石窟的运营管理提供必要咨询建议的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专业经营机构将根据云冈石窟的实际情况,组建一支项目团队,定期前往项目景区,对其管理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创新、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等先进理念的培训,加强知识教导和能力培养。云冈石窟研究院依据其方案效果逐年应付不同的管理咨询费用。云冈石窟和委托单位在达成委托协议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云冈石窟与委托单位签订管理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双方应以保护云冈的保护资源为第一要务,并以非营利性作为双方协议目标,在云冈石窟遗产管理中引入遗产经营、遗产营销等经营理念。

(2)明确各个单位义务。云冈石窟研究院负责云冈石窟的保护,及相关旅游行政事务管理,指导和监督,而委托管理部门根据调研提供大同市外旅游市场信息(大同本地客源以外潜在客源、规模和偏好)以及云冈景区旅游服务的要求标准,丰富云冈遗产旅游的内容,提高云冈遗产旅游的水平。二者在工作权限上相互协调与支持。

(3)经济上共同受益。遗产管理单位从盈利性遗产资源中收益,反过来用于遗产管理与发展,缴纳赋税,支持当地的遗产保护事业;而委托管理单位通过托管收益用于产业扩张、资本升值,共同达到“双赢”。

五、结语

与我国早期以保护为主要目标的行政合一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云冈石窟新模式构建是区分遗产资源性质与价值的管理模式。在云冈石窟区内以非盈利为目标实行保护性经营,在云冈石窟娱乐区采取市场化的盈利性经营,这种模式既兼顾了云冈石窟1500年佛像石窟保护的特殊要求,避免了企业或地方政府短期利益行为;又保证了云冈研究院一定的收入,有利于云冈石窟未来遗产的管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问题———以文化遗产景区为中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0):80-85.

[2]李立芬.青山依旧踏歌行———稳步前进中的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J].文物世界,2004(05):81-88.

[3]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05):15-21.

[4]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徐嵩龄.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J].旅游学刊,2002(06):10-18.

[6]张国超,刘双.中外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2011(04):60-65.

[7]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课题组.国家风景名胜资源上市的国家权益权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0):3-25.

[8]徐嵩龄.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下)[J].旅游学刊,2003(02):52-58.

[9]刘菁,叶再春.风景区旅游经营权到底能不能转让?[N].中国旅游报,2001-08-24.

篇5

关键词:民间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节日旅游;文化建设;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Reutilization of Folk Performance Art in the Context of Festival Tourism:

Taking Specific Performance Art in Nanjing Traditional Festival

WU Fu-rong

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节日之所以不用于一般的历日,就在于这期间包含着特定的风俗习惯。”

①它有别于自然时间,是用文化的方式来划分和度量时间,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中所感知的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间单位,以此来规划和调节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信仰仪式、娱乐活动等诸多民俗事象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画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民众基础生活的节日也不可避免在内容、形式以及功能上有了现代转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前现代社会中基于“野性思维”形成的节日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呈“去魅”状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节日中有“意味的形式”,如狂欢式表演等要素仍然具有再生力量。笔者以南京地区的节俗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论证,对这种再生力量的发掘以及合理应用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分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丰富多样,除了汉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更是独特,经笔者汇总,列表如下:

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及现状一览表

时间(农历)岁节名主要表演艺术类型传承现状

立春立春迎春东郊,举行打春祭拜仪式:接春、觇春、打春、送春;自明初从乡村到城市流行唱“村田乐”的娱乐活动,三三两两,敲敲打打,说说唱唱,索钱要米,俗称“唱春” 打春、送春等旧俗仅在高淳等郊县可见

二月初一春社日祭社,演社戏 今俗已不存

二月初八张王诞(祠山庙会)祭祀张渤(祠山大帝)弘扬其治水精神,祠山庙会仪式严格、活动丰富,包含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打莲湘、草台戏等,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祭祀舞蹈“跳五猖”源自西周傩舞今节已不存,然节俗得以保留,传承至今,以溧水县蒲塘桥和高淳县桠溪镇两地祠山庙会最具代表性,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十八花台会始于清康熙年间;搭建花台,邀班唱戏、看戏评戏;三天六场戏,剧目由主家选定,不能重复,唱得好挂彩加赏,若被评出了毛病,则台前的九联灯就不见升起,那场戏也得重新补唱延续至今;观众云集,连苏、锡、常等地及上海、皖南也有人闻讯而来;还举办土特产物资交流会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三妈祖诞(妈祖庙会)祭祀妈祖:妈祖庙谒祖进香、祈福三献礼大典、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行送神礼等;民间艺术表演及其他娱乐、歌舞、杂耍项目 2006年下关举办妈祖文化民俗节,再现庙会胜景;2007年妈祖庙会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八泰山庙会始于明洪武年间,盛况堪称南京江北之最;祭祀东岳大帝,“出会巡街”、“烧香礼拜”和各式民间文艺表演,如龙舞、狮舞、高跷、旱船、河蚌舞、老汉摊车、抬花轿、跑驴舞、霸王鞭等早期庙会是民众祭祀活动,后来增添了民间文艺活动,现在以商贸交流为主,2004年取消交易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十五蒋王庙庙会祭祀蒋子文,“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有祭祀、民间歌舞、技艺和商品交流活动延续千年至今,2005年暂停办,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这些节俗表演涉及多种艺术,按其载体特性来分,可分为口头艺术、形体艺术、综合艺术三大类:

(1)口头艺术,即口头表达,人声说、唱、吟、咏的文化艺术,属于听觉艺术,如“村田乐”的说唱;

(2)形体艺术,即以形体、肢体为艺术语言,属于视觉艺术,如“跳五猖”

③等各类舞蹈和杂耍等;

(3)综合艺术,即口头和形体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属于视听艺术,如“花台戏”和各类祭祀礼等。

从其传承的历史来看,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的当下趋势呈现出如下规律:①带有农业生产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逐渐消亡或拘囿于乡村;②带有祭祀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娱乐化;③带有娱乐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扩大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1)经济结构变化。节俗表演艺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变异,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始终以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主体,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日文化自然也体现出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直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商业文明大力冲击着传统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随之相应改变,“传统社会的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去效应”

④,如立春、春社日等以农事活动为依据或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节日不可避免地逐渐消退,节俗表演艺术也自然随之衰退。

(2)思想观念更新。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普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人所不能理解,崇拜、敬畏的种种自然现象逐一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传统节俗中迷信、愚昧的消极成分逐渐消失,积极的部分得以保留,其中带有祈福、娱乐等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或是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内容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高淳跳五猖、下关妈祖祭等。

二、节俗表演艺术的现代资源性质

从学术角度来看,在现性传承过程中各种民俗的内涵形变与脱落增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节俗物质外壳的表演要素却在当下的民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功能。在前现代社会中,表演型节俗的最大功能是宇宙观和人际观的呈现,现在节俗表演承担了具有多种现代意义的复合功能,具体说,是如下几种:

1、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地方或族群身份认同资源

节俗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承担民众总是以一个区隔界限相对分明的空间为基础来传承其区域或者族群文化艺术。每个区域或者族群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型节俗,在歌唱和舞蹈中,地方性知识、群体宇宙知识乃至族群历史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沿。在传承过程中,或者本真的含义已经丧失,但是表演特有的物质外壳必然会保留着上述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南京地区的“跳五猖”、“唱春”呈现出与任何别的区域文化不同的身体语言与唱腔。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地方传统表演节俗,是地方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认同载体,是活着的地方志或者民族志,是不可替代的身份表达符号。这种符号系统只在固定的、不可挪移的空间中展示才有意义,特别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日渐夷平,文化身份日渐模糊的趋势下,地方-区域-全球、个体-群体-族群要形成文化自觉,那么对地方节俗表演艺术的认知就是不可忽略的身份标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艺术资源

身份认同是地方节俗表演的基础功能,除此以外,表演节俗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公共资源。地方政府是将民俗表演艺术加以重构展示的主要组织者。作为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节俗表演可以呈三种形态:博物馆型、素质教育型、群众表演型。其存在的空间一般为地方博物馆(艺术馆等)、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等)、城市公共空间(广场、街头空地、公园等)。这种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形式强调在民众层次上普及地方性的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建设地方文化形象。

表演型节俗是表现健康情趣的非物质文化,在民众层次上的普及宣传意味着主动建构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定位。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地方一般会以“良乡美俗”为理性目的对各种表演型节俗加以选择,并将这种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去,通过媒体、教育等精神文化部门,将主要存于乡间基础生活的节俗改造为相对纯粹的艺术样式存放到展示空间。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一个有特色的城市意象不仅靠物质环境来体现,还依靠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来支撑。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主要通过公共文化艺术的展示、公共文化艺术的教育达成。这是一个需要权力机构对地方文化艺术原材料加工的过程。良好的文化艺术资源是城市品格的保证,也是地方区域文化竞争形象的自我塑造。表演节俗的公共展示有利于将城市文化设计为具有连续性的积极文化体系。

3、节俗表演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

节俗表演还是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库。这些世代保存下来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在日益兴起的节日旅游中经历着新的转型,成为节日旅游的核心所在。所谓节日旅游,是以节日文化为吸引物、节俗活动为体验对象的一切旅游活动,大量的本地民众和外地游客,聚集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和相对集中的区域里,参加内容多样、主题鲜明的公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在这种新环境中,传统的节俗表演艺术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空间,其人为传播与获取经济收益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新的再生形态。它虽源于传统,但本身已不仅是本土本族群的文化艺术生活的需要,而是以民俗文艺的演示为手段,以满足外部游客的文化艺术欣赏、猎奇求新的旅游需求及获取经济收益的需要为直接目的,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可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文化资源,具有有偿有价的精神商品特性。

不过,“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取决于:①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②可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正效益;③能为特定时期旅游行业所操作。“民间表演艺术”要转化为“旅游资源”亦然。民间表演艺术的独特性是吸引力产生的根本,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程度则是产生效益的前提。以“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以及“开发的可行性”为准的,审视上表中的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均能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可直接进行开发利用。它们经过某些加工或“包装”后,转化为一种具有商品性质的旅游资源,重新展现在旅游者眼前。

三、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开发中的利用模式

这些经过加工或“包装”的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的开发中,大致有如下两种利用模式:

1、节俗村落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在特定村落的自然环境中,将文化遗产、传统风俗等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因素在原生地加以保存,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成为“活的文化”而一直延续,如溧水蒲塘桥和高淳桠溪镇的祠山庙会、高淳薛城花台会等。在旅游开发中,以传统节日为核心,开展民俗体验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在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小生态”的基础上,由有关部门或单位再进行旅游策划,借助“跳五猖”、“花台会”的独特资源优势,吸引外部关注,重构原生地的文化空间。

2、旅游节庆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通过旅游节庆的定期举办,将原有分散的民间表演艺术移植到一个特定的节日空间里去展示。在旅游开发中,节日的节期和节俗内容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移植或再造,借重“旧”的传统打造出一个新的“传统”,如南京国际梅花节、六合金牛湖“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以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为例,它集中整合了南京民间节俗中的歌舞表演,突出了民间艺术节特色,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作为构建节日文化空间的场域,使其更具有原生态特性,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

3、舞台展演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通过职业演员担当相应的展演角色,通过艺术团的舞台演出,向旅游者展演相应的文化艺术。这种模式直接依赖于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仪式、习俗等文化加以形象化展演。

⑤如《神韵金陵》这类融合了南京历史文化与民俗民情的大型歌舞剧,即可作为此类开发的借鉴。像“村田乐”、“跳五猖”、“花台戏”以及民歌、杂耍等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可表演性和欣赏性;打春、送春以及其他祭祀活动等,既有神圣性,同时也不失娱乐性。借助政府、企业和地方等各方力量,打造一台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展演会,不仅丰富了南京市的旅游演出市场,而且也成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一张名片。

四、结语

从发展的学术角度来看,我们今天所体验的一切民俗都是现代社会中呈流动相的艺术。因此,节俗表演艺术担负的多种现代功能正是其本身发展的体现。在节日旅游开发应用的诉求语境中,节俗表演形式引起越来越多的外部关注,这种关注让表演主体和艺术消费主体双方都能更多体验到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旅游者而言,它们是节日旅游语境中的可预见的消费构成要素,可以获得“陌生化”的艺术感受。对地方旅游设计者来说,这种民俗表演重构本身就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的延续。亦即,地域社会的民间表演艺术,有可能通过和外部的接触而得以再生与维系。“我们今天应该逐渐习惯欣赏那种以一种统合的观念看待多来源的节日文化要素的关系的思维,这是我们这个越来越分化的复杂社会面对多元文化而应该采行的思维。”

⑥ 在民俗的发展过程中,地方传承主体的文化与经济诉求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力量。只要以发展的眼光,而非简单的批评模式看待新历史中的民俗表演形式,可以使得地方非物质文化的承担主体与民俗艺术消费者获得双赢。

①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②本表资料来源:《江宁府志》(清康熙七年刻本)、《新京备乘》(民国二十一年北京清阁南京分店铅印本)、《首都志》(民国二十四年南京正中书铅印本)、《正德江宁县志》(抄本)、《六合县志》(清光绪六年修十年刻本)、《六合县续志稿》(民国九年石印本)、《高淳县志》(民国七年刻本)、《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南京民俗志》(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六朝民俗》(张承宗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南京地方志网站njdfznjecn/wtypeaspx?typeid=1245。

③跳五猖是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南京市高淳县及安徽省郎溪县。相传“跳五猖”兴盛于明代初期,1949年后停顿,如今有所恢复。过去在庙会中上演,现在成为欢度春节的文娱节目。五猖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帝,跳五猖包括五猖、六武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等10多人的舞蹈。先在广场进行,然后巡回表演。内容为逐妖除魔,消灾降福。登场人物,除六武士外,均戴面具,着类似戏曲中的服装。表演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伴奏。道士、和尚、土地的舞姿轻盈简洁,而判官与五猖的动作节奏急促,舞姿粗犷有力。挥舞双刀的五方猖神表演“亮刀”、“劈刀”、“云手”等刀式,显得十分威武雄壮。表演时,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各种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阵式,最多时上场表演者达100余人。

④冉昆玉、董金权《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6页。

⑤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第128页。

篇6

关键词:公园;产权;公共物品;定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62.02

1产品属性分析

公共经济学上用三个不同特征区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第一,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或服务是为整个社会所有的成员提供的,共同享用,不可分割。第二,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该产品的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其边际成本为零。第三,非排他性,是指某个社会成员在使用该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使用该产品。同时具备以上全部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特征,更为常见的是具备其中两个特征,或不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或者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不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特征的公共物品,我们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正确认识公园的基本属性,是分析门票价格问题和公园维护管理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事实上公园的状态不是永恒不变的,公园的门票定价经历了低票价时期、票价递增时期和部分公园免费开放时期,同时游客数量增幅也出现相应变化,由此决定了需要根据公园的不同状态进行动态的分析和预测。

学术界公认公园是一种公共产品。当公园资源充足,游客数量适当时,公园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它们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承载着历史文化,包涵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代表着一种道德精神,也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园以其公共产品的特征,连同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效用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它的公共产品性质。

有些学者认为公园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2009)《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中说:资源系统是一个储存变量,在有利的条件下能使流量最大化而又不损伤储存量或资源系统本身,例如牧场、鱼塘、地下水流域等均属此类;而资源单位是个人从资源系统占用和使用的量。一个资源系统可以同时由多个占用者同时使用,然而资源单位却不能同时使用或占用。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公共池塘资源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在这种资源环境中,理性的个人的问题可能导致资源使用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向题。因此“公共池塘资源”就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当公园面积有限而游客众多,一个游客在享用公园资源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他游客对公园的享用。游客过多,政府或企业对景区的过度开发,都会影响到公园的有效管理和维护,增加管养成本。一旦负面影响超出了公园的承受能力,还会导致共有资源状况的恶化。因此公园是具有竞争性的,由此也使人们想出了收取门票等对策。

笔者认为公园还可以称作为“俱乐部资源”。“俱乐部资源”是指同时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就像俱乐部一样,每个俱乐部会员对俱乐部内提供资源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会员(假设俱乐部对所有会员一视同仁),同时在一定时刻,俱乐部的资源规模会限制会员的人数,于是对于非会员就具有排他性了,这样的一种资源就叫做“俱乐部资源”。同理而言,对于游客来说,公园具有非竞争性,每个游客对它的游览不会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同时在某一具体时刻,由于人数的限制,那些不能进入到公园而言是被排除在外的。

2门票定价分析

2.1理论定价分析

理论上,对公园进行单一定价主要有三种方式。

(1)按边际成本定价,此时进人公园的人数达到最大,满足了效率目标。但是提供公园产品的部门处于亏损状态,这一亏损虽然可以通过财政渠道用一般性税收以补贴的形式来弥补,但会给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间接导致效率的损失,长此以往,也很难保证公园的质量。

(2)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定价,提供公园产品的部门将获得利润,但此时进入公园的人数将远小于该公园容纳量,这意味着公园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对公园的需求也未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既不符合效率的原则,也不符合公平的原则。

(3)按平均成本定价,提供公园产品的部门损益持平。这一定价方式综合了前两种方式,使提供公园产品的部门回收了全部成本,实现了财务目标,但此时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使公园资源的使用率低于有效率的水平。

2.2分类定价分析

实际公园定价时,以公园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为例分析,定价时应更多地考虑其公益性。但是公园的组成复杂,即使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也要考虑到我国财政能力,因此公园定价问题不能“一刀切”,应该分类来对待。综合考虑公园的功能与性质,我们将公园分为以下四类来定价:

(1)城市公园,包括综合性公园和动物园、植物园等。这类公园以观赏、休闲为主要功能,属于居民日常休闲、文化活动的场所,主要为市民提供服务,应逐步实行免票。

(2)城市绿地,包括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这些最贴近老百姓居住的城市公园绿地,属于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收费显然是不合适的。

(3)风景名胜区,包括风景名胜公园和历史名园。这类公园以文物古迹为主,更多地担负旅游功能,要通过门票收费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自然遗产,限制游客过多而带来对资源的损耗和破坏。同时,风景名胜区属于准公共产品,对游客具有教育、熏陶作用,定价应充分体现其社会公益性质,不应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4)商业性公园,包括儿童公园、游乐公园等。这类公园具有私人性质,实行商业性经营,需要得到正常的投资回报和利润,定价应以市场规律为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3国外公园定价现状

在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公园门票价格日益重视社会效益,淡化经济效益。各国公园门票的共性是价格低廉,而且越是涉及国民素质教育类型的旅游参观点,收费价格愈低廉。众多公园更是以免费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以达到国民素质教育、陶冶情操、丰富历史地理知识,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养的目标。

如在美国华盛顿各类旅游景点有300多处,一律免收门票,甚至连总统官邸、国会大厦、五角大楼等,也免费向游人开放。在法国,只要冠以“公园”的名号,公众就可在开放时间自由进出,一年四季免费开放。意大利的各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都很低廉,罗马斗兽场只需6欧元,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英国的伦敦大英博物馆,海德公园、摄政王公园以及几乎所有的公园都免费开放,就连英国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海滨度假胜地、世界文化保护区也一律向游客免费开放。墨西哥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享有世界声誉的墨西哥城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门票约合3.45美元,大致相当于墨西哥普通职工平均月工资的1%。日本众多的旅游景点是不收费的,即使部分历史文物古迹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景点实行收费制,但与日本人的收入相比,完全是象征性的。

其次,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表现方式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制定不同门票价格,如法国大多数人文景观都对记者、教室、档案员、未成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社会特殊群体免费开放。国外景区门票价格监管制度也非常完备,在对待景区价格上涨方面,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比如在美国,各公园每年可以向国家公园管理局申请对门票价格进行微调,但是必须出具足够的理由,价格调整后必须一年之后才能执行。

4国内公园定价现状

国内城市公园的门票均价在20-30元左右,大致可以接受。但是风景名胜区价格整体偏高,近年来更是涨价之风盛行,多数游客表示门票价格较高,难以接受。2012年3月28号,南方日报记者对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非淡季全票)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我国近半数5A景区门票价格超过百元。如曲阜“三孔”景区联票价格为每人185元;布达拉宫旺季200元,淡季100元;九寨沟旺季220元,淡季80元;黄山旺季230元,淡季150元;张家界225元;横店影视城联票255元,统票420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普通门票270元/人,套票680元/人(含游船);兵马俑110元;井冈山旺季190元,淡季160元。

我国风景名胜区一张门票的平均价格接近我国人均GDP的1%,这一比例至少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更违背了风景名胜区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有些景区的门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严重不符,甚至没有仔细考虑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而盲目定价。

2012年3月22号,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休闲旅游客户需求趋势研究报告》调查显示,从国内游客看,景点门票、交通花费最多,分别占21.92%、20.92%,其次是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国内游客旅游花费中门票所占比例最大,然而最令游客郁闷的是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服务水平却不见提高,难免有价超所值之感。

在我国,对于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的制定,也有专门的价格听证制度。但是就目前国内的旅游价格听证会而言,存在着诸多缺陷。制度没有明确具体需要听证的事项及其他细节,使得我国景区门票价格甚至出现了“逢听必涨”的怪事。

5国内公园定价现存问题

我国对公园的财政补贴非常有限,而公园的属地化管理模式使地方政府拥有绝大多数的资源处置权,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增加公园财政补贴,于是门票收入成为很多公园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门票价格的不断提高,游客数量随之下降,也就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1)对风景名胜区的门票定价时,过分注重其经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其社会公益性质。最主要的一点是对于风景名胜区的认知错误: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除了具有经济上的功能外,更多的是要承载社会福利、科研教育等方面的非教育功能。

(2)公园门票价格管理较为混乱,定价机制不合理、缺乏灵活性,在公园的后期维护和监管制度上也存在很多弊端和漏洞,如公园产品结构单一,多数公园以门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国内旅游价格听证会制度流于形式,甚至出现“逢听必涨”的怪事,公园在门票涨价之后风景、服务品质却没有任何改善。

(3)公园开放与管养方式与经验在地区之间生搬硬套,没有注重与本地特色与实际相结合。相关专业管理人才缺乏,不能科学有效地推出创新管理方法。

6问题的对策

为了尽快规范公园管理,使公园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加便民、利民,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门票,加大政府投入,不仅要体现经济效益,还应充分体现其社会公益性质。

其次,加强完善旅游价格听证会制度和其他监管制度,公园资金来源及运用情况透明化。

另外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主管部门应针对各个公园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政府可以聘请专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将公园承包给某个企业或组织,实现经营所有权多元化,确保公园维护运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杨灏.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7,(10):11.12.

[3]张捷雷.对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制定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5,(8):93.96.

[4]李黎.谁为公园付费?——从公共物品理论看公园的供给和收费[J].当代财经,2003,(11):37.40.

[5]陈殿阁.国内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比较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6,(2):54.57.

篇7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文化

网络时代图书馆不再单单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还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将部分或者是全部向社会产业部门转化,但同时又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当前这场信息革命实质就是文化领域的产业革命,是以形成一个先进的文化信息技术系统为目标和结果,这场革命又能导致新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的产生,作为拥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自动技术人才、设备,并以向社会提供有序的信息为职责的图书馆,在信息网络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对网络文化建设能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1 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拥有文献信息最多的行业,是知识的宝库、信息的海洋,而且在这场信息革命的冲击下,它的本身结构和性质、职能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将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方面军。由图书馆本身具备的条件和性质、职能所决定,它应在新的时代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为发挥好这一作用,我们图书馆界的同仁目前要抓紧做好两件事:

⑴我们必须大力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地用自已的文化信息资源去逐步占领国内阵地并向国际扩展,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送上国际网络,以吸引更多的人产生对东方文化的兴趣。

根据有关专家分析,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源的主要提供者有三种类型,即:专门的商业性信息公司,出版机构加入电子信息资源提供者行列,图书馆。在这三者中图书馆又更为重要。网络资源中的很大部分是印刷型文献在网络上的延伸,且这部分是正式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稳定性的有序的信息。目前图书馆积累沉淀的人类文化知识宝藏尚未从印刷品完全转入网络社会,对这些文化宝藏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使其成为信息网络中的最大财富。为此,我国各类型图书馆要抓紧将自已收藏的印刷型及其他各类载体文献信息以相应的电子化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将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为计算机的检索数据库,尽快实现全国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使世界范围内对我国图书馆馆藏得以共知。我们还要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这是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

⑵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整合和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我国基层阵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近年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策划的一项新型文化建设项目,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开辟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共享工程”将彻底消除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差异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快速、经济地传送到全国各地,即使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也能够享受到优秀的文化精品。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又能提高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院团、艺术研究等机构的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由于实施“共享工程”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和资源,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战线中所具备的条件较为成熟,因而应该成为实施的主体。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争取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大力推动“共享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分布全国各地的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网点。

2 繁荣信息网络文化,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即东西文化。西方文化是以科学技术理性为主导的文化,是以人对自然的改造为主轴,实际上是人与物质、能量打交道而铸造成的文化。这种文化大大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西方现代社会的许多弊病。东方文化是以人文伦理精神为特征的文化,即是以人活动的行为意向世界为主轴、为对象、为其主要内容。东方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内求文化,求义而不求利的“君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认识自身和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如今在国际互联网上,东西文化正在频繁、激烈地交融、碰撞,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我国当前着重需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吸收建设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西方文明成果,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当然,我们更要发挥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使中华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今天由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造成的网络文化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个居民,每个人都应对其负责,并受其规范所约束。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修身养性道德自律和整体观念、群体意识等恰好适应了网络社会建立的需求,弥补了西方文化的不足,丰富了全球网络文化的内容。

简略说来,我国图书馆要在这方面发挥好作用,就要像图书馆学专家程亚男所说的:“耕耘好信息网络领域。”一方面,我们要将来自国内外的无限、无序和不稳定的网络信息筛选、分类,将其健康有益部分提供给我国广大网民;另一方面,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发成有序的网络信息和信息产品,尽快地占领国内网络阵地,逐步扩展到国际网络空间,遍及到全球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外宣资料 日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72

The Status of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of

Luoya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LIU Chenxia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he publicity material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tourism scenic area to the outside world show their own mirror,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will natur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Luoyang has a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Luoyang tourist scenic spots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gradually exposed,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the incomplete, imperfect, not careful, inappropriate,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s the tourist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 publicity materials; Japanese translation

对于翻译的定义,日本翻译研究家别宫贞德认为是:“ある言Zで表Fされた情螭颉eの言Zの等な情螭酥盲Qえること”。(将用某种语言表现出的情报置换为用其它语言所表现出的等价情报)。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在情报的传递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翻译的标准,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矣,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矣。”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三句话对信达雅的标准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基本思维。对于翻译的功能,谭载喜的《新编奈达论翻译》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论述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语言交际功能有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移情功能、交感功能、施变功能、审美功能等等。在推动旅游资源对外开放,走进国际视野的历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翻译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注重翻译对体现人文关怀、提高地区知名度的作用。

洛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这些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现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不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探究,洛阳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情况都存在一些问题。宏观意义上的日译问题指外宣资料的有无,微观意义上的日译问题指现有外宣翻译资料中,语法、用词等细节方面存在的的漏洞和不足。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不同侧重的调研,针对每一个侧重点进行了相应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1 文化旅游资源网站日文宣传的现状及对策

文化旅游资源不能与日本游客和日本文化建立一个有效的连接点和契合点。本研究通过集体考查的方式对河南旅游门户网、龙门石窟官方网以及洛阳旅游网关林庙的相关介绍进行了考察。在已知的调查资源上,我们有了以下发现:

(1)河南旅游门户网日文界面存在漏洞。该网站为河南省通向外界的窗口,外界能否通过这个窗口准确地认识和了解其中涉及的各种旅游资源,直接影响到河南旅游门户网站自身的建设是否完善。在网站主页面的右上角我们找到了日语界面的链接按钮,但是在多次点击之后,页面未能出现日语版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给日本游客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惑。

(2)龙门石窟官网无白园日文介绍。龙门石窟是国家著名的5A级风景区,每年为洛阳贡献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在龙门石窟有我国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住所白园。对日本人而言,他们酷爱中国的诗词歌赋,对白居易自然流露着难以言喻的膜拜之情。比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长恨歌》在日本同样享有无上的荣誉,甚至有的日本人可以做到全文背诵的程度。但是通过对龙门石窟官方网站的调查,我们找到了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等相关日文介绍,但是唯独没有找到的就是关于白园的相关日文介绍,因此该网站的建设可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

(3)对关林庙的日文介绍无实质性内容。在日本,以中国的《三国演义》为模板和素材改编的游戏、书籍和影视作品有很多,日本人热爱三国,那些逐鹿中原的英雄符合日本民族崇拜强者的民族心理,在三国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就是关云长。通过对洛阳旅游网的调查,我们找到了关林庙的日语相关介绍,但仅仅是其价格方面,对景点更为深入的介绍则没有涉及。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这事关国家、社会、甚至个人。针对网站建设,就国家政府部门而言,应完善网站服务机制,引进先进服务器技术,鼓励网站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社会而言,应发挥媒体监督,舆论渲染的集体力量,督促,监督网站建设。就个人而言,应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或景区服务中心完善网站建设,定期进行网站维护和检查,提高网站服务质量。

2 景区内部外宣资料的现状及对策

外宣资料服务范围局限,质量水准低下,缺乏包容性。外宣资料是旅游景区和外界相架接的一个桥梁,是介绍旅游景区的一种宣传手段。它包括一个旅游景区的宣传手册、宣传标语、标识语等等。研究小组对龙门石窟、关林庙以及王城公园进行了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以下存在的问题。

(1)关林景区的宣传页和内部的交通指示牌以及内容介绍牌等均没有日译。宣传页等事关游客对景区的一个大致的把握和了解,如果缺少日文介绍,对日本游客而言,很显然不足以准确的把握景区的构成元素及内涵。再者,我们讲究图文并茂,如果只有图有景而没有文,日本游客很难理解其深层意义。除此之外,缺少日译也会降低服务的包容性,难以为日本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经研究小组实际考查拍摄的20多张照片均无日译,尤其是对“旋生柏”、“结义柏”等著名看点的介绍。(2)龙门石窟景区日译资料不完善。龙门石窟是洛阳一大招牌,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对宣传牌、交通指示牌、警示牌等研究小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在考察的50多张照片中,有70%均无日译,剩下的30%还存在语法、用词习惯等不同程度的问题。(3)王城公园外宣资料局限性明显。作为全国第一座遗址公园和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王城公园对于中外游客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研究小组实际考察共30多张照片,其中,英语和韩语几乎涵盖所有外宣资料,而日语则零覆盖。日韩同为东北亚重要国家,同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市场客源,这种外宣资料上体现的局限会直接影响对日游客的服务质量。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建议景区相关部门能够借鉴我国民航(西部航空)服务手册的宣传经验(涉及英、俄、韩、日四种外文),以开放的,多元化的思维认识外宣资料的重要性,完善景区外宣资料。

3 景区内日语导游配备现状及对策

“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导游也可以被归为外宣资料的一种。只是在性质上而言,宣传页等外宣资料属于物理性质的,即“硬”性质的,而导游则属于人文性质的,即“软”性质的。通过游客亲身直接的感受和导游间接的译解,旅游的效果会大大提升。然而经过我们小组的实地调查,得知洛阳市的多数景区内未配备日语导游。就这点来说,景区的服务质量是缺少人文关怀的。

针对这一问题,旅游景区相关部门自身应该完善导游服务体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在现有的服务对象基础上,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作为游客,应积极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官方渠道强化社会诉求,监督和促进相关部门完善“软”基础设施建设。

4 现有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

翻译宣传资料细节处理不当。在经调查收集的外宣资料中,日译过的外宣资料仅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在细节上而言,还存在很多漏洞,通过对日译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了以下代表性问题,以龙门石窟为例作以简要分析:

(1)语法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警示牌“请勿攀爬”被译为「登るないでください。在日语语法当中,「登る是基本形,它后面的「ない属于否定,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登る必须要实现变形,即由基本形「登る变为未然形「登ら ,然后再接「ない,这样准确的翻译就是「登らないでください。(2)用词习惯问题。以“旅游礼品商店”的翻译「Q光念のお店为例,该翻译如果从汉语字面意思去分析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该翻译不符合日本人“接地气”式的表达,即日语式的表达。换句话说,该翻译不大符合日本人所认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习惯。所以经过和小组成员的探讨和老师的交流,建议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针①提出的归化法②翻译为「お土bのお店。

针对翻译细节上的问题,作为旅游相关部门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使与日本相关的宣传资料内容更加符合日本游客的思想意识,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要紧跟语言发展的最前沿,提高旅游标识语等相关用语的准确度。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利用学校或者社会的专业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与日语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沟通,从词汇、语法、翻译方法等角度,对已有的错误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改正,进而给相关旅游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服务质量。

5 结束语

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共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沉淀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长河赋予了华夏文明铸就的人文旅游资源。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经过对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外宣资料日译现状还存在相当多的漏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译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日译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的旅游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剧增。解决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地区知名度,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河洛文化旅游资源的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10464036)和2015年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洛阳文化旅游资源的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09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劳伦斯・韦努蒂针 (Lawrence Venuti)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自2000年起,他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概念以及翻译的差异伦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甚至引起了归化与异化的大讨论。近年来,韦努蒂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包括翻译伦理、翻译的解释学模式、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等方面。

② 归化法:反对中化(原文为欧化)的表达方式,强调发挥日语(原文为汉语)表达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意译。

参考文献

[1] 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雷鸣,付黎旭,肖辉.日汉互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 赵嫣璐,李聿淼.试论旅游公示语日译规范问题――以西安碑林博物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3(6).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文化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文化经济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术语,甚至于学界对其都没有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在本文当中主要表示的是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者是商业经济相对称的一个概念,表示在少数民族内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获得的市场经济价值增值,其基本特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经济是一种人类资本型经济

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体,多方面的包含着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或者是艺术等,具体到少数民族,强调的就是人们所能够获得的所有能力。文化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文化资源的生产、保护来实现的,因此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对整个少数民族内的知识水平、道德高度以及艺术水平等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这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人力资本的优质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文化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本型经济,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

2.是低能高效的优质经济

低能高效优质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经济正好能够达到和实现这样一种完美的目的。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表现,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再生都不需要大量物质资源的投入,只需要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来对其进行发掘和再现即可,而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些方面的人才是并不缺乏的。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相比于其他的经济而言在投入上是大大减少的,尤其是在新世纪新环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更是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

3.文化是一种扩散性经济

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能够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市场性质的展示来扩展出新的良性发展道路来,在此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会大大加强,伴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运输、通信咨询、建筑商贸或者是商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刺激、促进和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对人们文化素质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西部地区想要尽快实现改革开放和进步,就必然需要通过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式来实现,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就是特色文化,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在较多方面处于不尽理想的位置,因此就只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部分来占据市场优势,如少数民族内独特的产品或者是独特的生产技能等,或者是其他更加别具一格的文化资源等,如新疆维吾尔族,就具备相当多这样的典型产品,农业产品如葡萄干、文化产品如新疆舞蹈,以及其他的旅游产品等,都是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的。

2.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化为集放型需要通过文化手段

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放型的转型是我们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需求,而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加新的要素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那么,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就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进行过非常多艰辛的探索和分析,最终认为需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具体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知识的生产力就成为了最为主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成为了成就经济完美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内的文化积淀越深,则越有条件提高当地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整个地区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少数民族的文化功能决定了文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支点

文化经济的功能决定了它确实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在这里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概括。一是文化能够对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予以表现和展示,从而加强对外开放并带动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存在着相当多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名胜古迹,除此之外,在食物、服装、婚俗、礼仪或者是节庆等各个方面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显著特点,这样一些特点的存在都使得少数民族非常具有对外开放的能力和必要性。二是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内较为脆弱的经济结构能够得到良好的调整和改善,文化经济本身的综合性质比较强,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文化经济就能够通过关联性质的作用来带动旅游、交通或者是邮电通讯等多行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三是通过文化的方式和手段发展经济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内的文明建设,可以看到的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还有民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甚至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内的经济都走上更加合理的道路。可以看到的是,通过文化手段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文化活动所构建起的健康、文明和高雅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内的特色,这对于整个国家民族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样是有好处的。

结语

本文通过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就是文化,希望能够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化学教学资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37-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15

化学教学资源是指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能进入化学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化学教学资源有多种形式,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可分为校内的课程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其中校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博物馆就是一种重要的校外教学资源。

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荟萃之地,是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就指出博物馆是以实物的验证而做教育工作的组织,是探讨学问的场所,指出了博物馆所具有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学术性,其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其中教育功能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实物性;二是直观性;三是广博性[1]。因此,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和实物的“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精彩的第二课堂,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博物馆课已经正式纳入山东中小学教学计划,全省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上一次博物馆课。丰富的文物资源具体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实物教育与校内书本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和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中学化学除了化学实验部分,很多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理论性较强,一些概念比较抽象,若是照本宣科的讲授,学生不容易接受。博物馆文物资源丰富,知识涵盖面广,化学原理、化学方法及化学材料等在文物方面皆有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提示学生文物中蕴含的化学知识,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文物资源与化学教学

文物资源中有很多都与中学化学内容相关。通过把文物资源与教材内容相联系,提取出可以利用的部分,将其运用于化学教学,可以拓展教学的内容。博物馆可提供给学校的参考资料很多,包括藏品信息、文物图片、录像或幻灯片、研究资料等。这些信息资料对教学很有用处。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说明博物馆中的化学资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较多,涉及面广,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实用性强。文物资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比如:陶瓷的烧制就包含了硅酸盐类知识和铁铜等金属元素知识。陶瓷类文物是以粘土、高岭土为原料,经过选料、淘洗、沉淀、捣揉后制胎、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的器物,各种色釉的瓷器均是以铁、铜、钴、铬等金属做呈色剂,比如唐三彩就是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形成的。通过我国历史文物的介绍,不仅把枯燥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物质结构与性质

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一化学思想比较抽象,现通过几件不同金属质地的文物来举例说明。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黄金质地的文物永远金光灿灿富丽堂皇,相比之下,青铜器表面坚硬致密的锈层则有一种古雅的色调,象征着年代的久远,而铁器文物由于其性质活泼以及自身的结构缺陷往往布满了锈蚀甚至通体矿化。相同保存环境下的金器、铜器、铁器,由于三类元素不同的结构,导致了不同的反应活性。

3.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文物中的书画、纺织品、竹木漆器等都属于有机类文物,另外,文物保护用材料中也有很多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比如,有机类文物皆易腐朽,对保存环境要求苛刻,本质原因在于其组成物质纤维素易氧化降解造成的。

4.化学反应原理

物质腐蚀变质的根本原因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本体发生了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广东化学高考题就有一选择题,关于青铜器保存环境,该题目就考察了电化学反应原理在青铜器上的应用。青铜器腐蚀本质是一种电化学腐蚀,是环境中的氧气,氯离子、水分与青铜中的铜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结果。也可以利用电化学的方法使其还原,电解质溶液可以用10%氢氧化钠溶液,还原金属则用锌粉或铝粉。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把锌粉或铝粉与电解质溶液调成糊状,立即将糊浆敷在有锈蚀的部位,待反应结束后,立即用棉花抹去,接着用蒸馏水冲擦干净,以去除残余溶液。该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发博物馆中的化学教学资源的意义

通过走进博物馆这种课外实践活动,把化学知识应用于文物,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化学概念认识事物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创造相互动,教学与兴趣相统一,可以使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自我学习的发展。

另外,博物馆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开发利用博物馆中的化学教学资源,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精神。

四、结语

兴趣是青少年在博物馆接受素质教育最好的诱因,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博物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博物馆中开发化学教学资源,不仅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能把人文知识与化学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一个更完整的角度去理解化学、学习化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各种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博物馆有着丰富多样的化学课程资源等待着去开发,我们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去积极开拓。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