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 教学 记忆
记忆是创新的前提,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尤为显得重要。生物学知识相对比较庞杂,不少内容要去记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头疼。如果讲究一些记忆方法,不仅记忆起来轻松容易了,而且能给学习带来一些乐趣。下面就谈一谈怎样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巧妙地记忆生物学知识。
一、形象记忆
在生物课学习中巧用形象记忆可以使知识记得既快速又准确。例如,核酸中五种碱基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的对应,如果死记硬背会很困难,即使勉强记住,过后也易忘记混淆。可采用形象记忆法帮助记忆。“G”的英文手写体挺像鸟头,从而记住它代表鸟嘌呤;“C”的形状具有包围之势,从而记住它代表胞嘧啶;“T”的形状像西方人胸前挂的十字架,从而记住它代表胸腺嘧啶;“U”的形状较像尿壶,从而记住它代表尿嘧啶(有些不雅,但便于记忆);剩下一个“A”,还找不到合适的形象记忆法,就多读几遍强记住,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二、区别比较
生物学中的许多知识通过区别比较,学生们会记得既快又牢。例如,在讲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时,我强调二倍体和多倍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组的数目是几就是几倍体,而单倍体的确定并不是以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组的数目为依据,而是它是否由配子发育成的。
三、妙用比喻
在生物课课堂教学中,巧妙地采用比喻,能够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生疏的知识熟悉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我把细胞比喻成一个工厂,细胞壁喻为工厂的围墙,细胞膜是起监控物质出入的门岗,各处细胞器就是一个个车间。如线粒体是“动力车间”、叶绿体是“原料加工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车间”、高尔基体相当于“包装车间”。整个工厂的管理机构则是细胞核,它调控、决策着整个工厂的生产活动。又如,讲到“神经”和“神经纤维”时,我把“神经”比喻为中学物理电学实验中常用到的导线,而神经纤维就是导线中的一条条极细的钢丝。妙用比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联系实际
把生物学知识的教学跟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时,我就通过提问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菜市场上的阿姨们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往往隔一段时间就往菜上面洒水;洗衣服时手发皱;糖拌西红柿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多的水等等,这些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是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例子让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所以上课是就会表现的很积极,刺激了他们求知欲。在教学中,长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中效果。
五、编制口诀
在教学中,通过编制口诀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记住许多生物学知识。例如,讲到如何根据遗传图解来判断遗传病的性质时,通过分析,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如下口诀:“双亲正常子女病,此病是隐性(遗传)”、“子女正常双亲病,此病是显性(遗传)”。伴性遗传特点记忆,采用口诀记忆法,伴X隐性遗传特点归纳为“一女病则其父其子必病”,伴X显性遗传特点归纳为“一男病则其母其女必病”,伴Y遗传归纳为“男性病、父传子、子传孙”。这些归纳成的口诀,用在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中非常有效。又如,细胞有丝分裂五期的变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记忆难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变化归纳为一句口诀,借助口诀记忆。间期:“复制合成暗准备”,意为在间期细胞表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在进行染色质复制,包括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意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意为到中期,染色体不再缩短变粗,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并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意为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成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实现平均分配。末期:“两消三现生二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中归纳为“两消两现生二子”,因为不会出现细胞板了)。编制的口诀尚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六、提纲挈领
抓住关键的字词来记忆生物学知识要比记忆一段内容要容易很多。例如,分生区的细胞的特点: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我请同学们只要记住“壁薄、核大、质浓”就可以了。而根毛细胞的特点,我把简化为“壁薄、质少、液泡大”。再如滤纸条上四色素带记忆。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会出现4条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用概括记忆法,概括为“胡黄ab”四个字记住。学生普遍反映采用此法来记忆生物学知识,简洁明了,实用有效。
七、图文结合
我们知识“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有些生物学知识只凭阅读文字可能不太容易弄懂,仅靠看图,图看多了也会混淆不清,最好的方法就是图文结合,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读图。例如,在讲种群数量增长时,我请同学们阅读的同时观察课本上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图。同学们很快的清楚了;种群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增长率随种群的密度上升而下降,有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再如,讲反射弧的组成时,我要求同学们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加以记忆,学生们记得既快速又准确,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形成有图就看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记忆方法的选取很重要,好的记忆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生物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具体、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记住尽可能多的生物学知识,减轻记忆负担,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参考文献:
[1]林本红.巧记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教学,2005,9:64~65.
篇2
对于教师来讲,要善于引导学生,要抓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点,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引课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的把引课环节设计好。举个例子来讲,对于光合作用,之所以会发现光合作用,是在1771年的时候,英国的普利斯特利发现的,而他的发现过程就是把点燃的蜡烛,和绿色植物一同放入到全封闭的玻璃罩中,但是,他发现,蜡烛很难熄灭;儿童诗,他又把蜡烛换成小老鼠,将小老鼠和绿色植物放在一起,从而发现,小老鼠也不会很快窒息。通过这两个实验,就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即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先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然后,按照实验结果,来把具体的原理高速学生,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必然无法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想使得迁移能力培养的效率变得更高,教师可以用实验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但是,教师先不要急着把原理告知学生,而是通过知识串联的方式,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推理判断,鼓励学生自主的查阅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所能够获得的教学效果,必然是十分理想的。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他们对知识学习和获取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也正是因为能力水平的差异,使得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实现迁移能力的运用。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概念不了解,他们在自学的时候,往往会受到限制。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就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有针对性的把指导方案制定出来。举个例子来讲,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的学生来就讲,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来进一步将其深入;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讲,教师应该要注重提问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以此来使得学习的不足得到完善。
二、进行课堂展示,畅所欲言
对了更好的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讲台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此,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课堂展示的方式,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当然,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课程,运用不同的方式。举个例子来讲,子皇族学习的模式,由于其刚开始不久,所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都没有信心,那么,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串讲的形式来实现。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按照之前所制定出来的指导方案,依次将问题提出来。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等到讨论完毕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把自己所在组的讨论结果所出来。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生物知识能力的,通过对教材前后知识的知识,来加强他们对基本概念的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汇总和条理,以求来指导学生的迁移能力让他们自己进行比较和梳理知识点。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细胞,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思考。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能想到什么。信手拈来的有细胞的周期,细胞的构成,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细胞的类型,细胞的分裂情况,细胞的分裂类型,是需氧型或厌氧性,自养或异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对知识的迁移。通过多次的重复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以防止传统的思维定向对学生对新事物认知的的干扰,加强变相,变式的相关知识的训练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迁移。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渗透 物理 化学 同位素示踪法 光学知识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物学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各门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纵横贯通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这样有利于打破因单学科教学而造成的知识、思想的禁锢,解决多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一些问题.现代生物学研究需要大量运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生物与化学的渗透
高中生物内容与化学有着高度的双向渗透性(在大学中甚至就有一门生化学科)。在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渗透着化学知识,一些生物学的实验现象、实验原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化学知识上。这些知识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但是由于高中生物教材与化学教材知识点存在脱节。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高中生物最初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及肽键的分子结构等知识都难以理解及记忆。因此我上高一课的时候,对一些化学知识进行适当的解释、补充。并且安慰学生生物学在开始时较难理解与记忆,万事开头难吧。以后的知识点好学多了,以防止学生一开始就失去学生物的信心和兴趣。与化学知识的联系渗透的例子主要有:
1.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原理与化学知识。
在化学学科中学过、做过许多物质的鉴定实验,其原理大多是利用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或者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物质鉴定也利用此原理:如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如花生的子叶)的某些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例如: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 + 苏丹Ⅲ染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要先加NaOH 溶液创造碱性环境再加CuSO4 溶液)紫色反应。
高一学生对什么是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先通过直观的实验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了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2.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的结构、性质与化学知识。
还是由于高中生物教材与化学教材知识存在脱节,高一学生有机化学还没有学习。因此许多学生对氨基酸、核苷酸和多肽等结构难以理解。教师除要把有关知识讲透,还是要让学生了解教材知识的脱节问题,以提振学生的信心。
3.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与渗透。
高一学生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概念还不了解,应适当加以介绍:同位素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 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来跟踪,判断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去,以及分布情况等。用于示踪技术的同位素一般是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例如3H、15N、18O、32P和35S等。在生物科学的许多实验中广泛使用。如:
①分泌蛋白在细胞中合成部位及运输方向。科学家用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转移情况。从而得到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
②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1939年,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H218O和C18O2,做两组光合作用的实验,最终证明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③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被35S(只标记蛋白质)和32P(只标记DNA)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然后测定子代噬菌体中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而得到DNA是遗传物质。
此外,在研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卡尔文循环)、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确认及胚胎发育的过程等方面也运用到此化学知识。
二、与物理学的渗透
高中生物内容与物理也有着高度的双向渗透性,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列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许多都涉及物理学知识。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的细胞”应用了光学知识;在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也涉及光谱的知识;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则要物理学上的关于电势差的内容。当然,在各个版本教材中,还可能涉及其他的物理学知识。这些物理学的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生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对涉及到的主要物理学知识做一简介。
1.与光学的联系:
①光学知识和显微镜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常用的仪器之一。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使用过显微镜,并在生物和物理教材中,对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做了简单的描述。在高中阶段,进一步要求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各种细胞及结构。(如:花生子叶中脂肪的检测和观察、观察有丝分裂的细胞等实验)。 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涉及到物理学知识。可以给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有关材料或进行讲座。
②光学知识和色素
必修第一册课本P100的例题:海洋中的藻类植物习惯上依其颜色分为绿藻、褐藻(如:海带)和红藻(如:紫菜),它们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依次是浅、中、深,这与光能的捕获有什么关系?要解释好本题就得让学生先了解有关光学的知识。
在光合作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也涉及到光谱的知识;在光合作用的研究史上,美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的实验就是利用光通过棱镜时的色散,得到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③ X射线衍射图和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
必修二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时,出示一张富兰克林使用X射线拍的DNA分子的衍射图,但对这张照片是如何获得、什么意思则没有做说明。如果要了解这张图,就需要物理学上,关于光的衍射的知识。其实从1951年开始,富兰克林、威尔金斯就研究DNA对X射线的衍射,获得了一系列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沃森和克里克则是根据这些图谱、数据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而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开辟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
当然在生物教材中还有许多与物理学的渗透点。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提高了基因的突变率;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要联系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等。
正因为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高度双向渗透,高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渗透着物理、化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又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知识脉络;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材多以“章”的形式组织,介绍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代谢等内容。生物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化学。笔者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根据个人体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规律,对于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一、官能团羟基的重要性
单糖的羟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糖中,单糖通过羟基形成了糖苷键。如淀粉,葡萄糖是通过1号羟基与4号羟基形成糖苷键的。单糖成环之后除两个羟基用来形成糖苷键外,其余的羟基也会有各自重要的用途。以N-乙酰胞壁酸为例,1、4号羟基用来成苷键,2号羟基发生乙酰化,3号羟基用来与乳酸2号羟基成苷键。以核糖为例,成环的核糖仍保留有1,2,3,5号四个羟基,其中3号羟基,5号羟基与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号羟基与碱基形成糖苷键,RNA中保留了2号羟基,DNA则脱掉了2号羟基中的氧以便和RNA加以区别。多糖与核酸都是依靠羟基才能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尽管脂酰甘油酯不需要羟基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甘油是通过羟基与脂肪酸形成酯键的。对聚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说,羟基虽然没有用来成键,但部分氨基酸,如丝氨酸的羟基作为必需基团,对酶的催化起重要作用。单糖、氨基酸、核苷酸都可以形成多聚体,对生命物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脂类分子虽然不能形成高聚物,但可以形成微囊,从而为细胞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C、H、O、N元素的代谢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四种重要的元素,对人类来说,核酸中的N元素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中N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脱去N元素后余下的α-酮酸及脂肪酸进入到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羧基中的C和O元素以CO2的形式排出体外;H元素则传递给O以H2O的形式代谢,同时,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差,生成ATP。
三、空间结构与氢键
氢键在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中起重要的作用。多糖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碱基配对均与氢键相关。螺旋是一种最常见空间结构类型,部分多糖如淀粉、糖元都会形成螺旋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也包括α螺旋,DNA分子也是双螺旋结构。纤维素多糖与β折叠片类似,由氢键维持平行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四、生物分子物性的选择
生物分子的构型具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天然的单糖为D型、氨基酸为L型。绝大多数的DNA都是右手螺旋。以上几点为笔者初步总结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间联系和区别,相信读者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心体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用心学习,用心体会,用心总结,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贯穿于生物化学之中的规律,就能化繁为简,学好这门课程。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篇5
一、理解记忆法
有很多生物学概念、理论要记忆,学生的记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引导学生对问题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并且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
二、骨架记忆法
在通读全文掌握基本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拟出“骨架”进行记忆。也就是说,要学生记住一个问题,首先是给学生一个“骨架”,再提示学生填上“肌肉”和“皮肤”。例如,在讲基因的分离规律时,先让学生记住“三个要点”,就是“三个分离”,即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又如,在学习“有丝分裂”一节时,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点较多,采用此方法,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可巧记为“复制、浓缩、排列、平分”。这样,在掌握骨架的基础上,再填充上相应的“肌肉”和“皮肤”,完整的知识很容易就记住了。
三、比较记忆法
生物学知识中的内容可以通过比较来充分显示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便于记忆和理解。如通过列表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DNA与RNA的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等。还可以比较图形,如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形的比较;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形的比较以及与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形的比较等。
四、绘图记忆法
生物图能简明扼要、清晰直观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学知识中可绘图记忆的内容很多,如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图形,光合作用过程的图形,细胞呼吸的图形,细胞有丝分裂图形等。
五、比喻记忆法
把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以一个形象的动作或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出来,可增强记忆效果。如学习DNA结构时首先要突破的难点是A(腺嘌呤)――腺字中的“白“字似A,T(胸腺嘧啶)――似人得胸部轮廓,G(鸟嘌呤)――鸟状,C(胞嘧啶)――包围。再如遗传实验中雌性用符“”号表示,雄性用符号“”表示。可以把“”联想成镜子,女生喜欢照镜子,故代表雌性;把“”联想成弓箭,男生喜欢打猎射箭,故代表雄性。酶的专一性比喻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六、谐音记忆法
对于很难记忆且彼此之间不易找出有意义联系的知识,可利用谐音来帮助记忆.如记微量元素Zn、Fe、B、Cu、Mo、Mn ,可依次谐音总结成:新铁臂(阿)童木,猛!又如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如何区别有毒的S型菌和无毒的R型菌,可采用谐音“死”和“S”音相同,所以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又能准确无误的记住。
七、口诀记忆法
生物学知识中有些要求掌握的内容复杂、散乱,可以用简单明了的顺口溜的形式表达出来,清晰、明了、直观。如有丝分裂过程中各分裂期的特点编成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前)、形数清晰晰赤道齐(中)、点裂数增均两极(后)、两失两现新壁见(末)。这样,既可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也可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概括记忆法
将难以记忆的内容按一定的方法,如提取关键词等,然后将关键词组合起来,顺次记忆。如叶绿体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可记为:胡爷爱币。又如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可概括为:“显男隐女”。“显男”是指伴X显性遗传特点为“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每句话的前面都是男性;“隐女”是指伴X隐性遗传特点为“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每句话的前面都是女性,这样四个字就把伴X特点记住了。
篇6
概念图可以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它是用视觉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免疫调节的教学要求是: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的考察要求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在本章节中概念多,名词多,细胞名称更多,如何梳理免疫调节中各个概念和名词之间的关系,成为本节的关键。对此,我以“免疫调节”一节为教学内容,围绕让学生掌握免疫的概念、组成、类型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一堂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特征和绘制方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和清晰讲解,学生很快就学会了绘制概念图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念图工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用概念图导入课程,呈现教学内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展示几张有关免疫的作用的图片,引入课题后,接下来教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给大家(如图1所示)。
第二阶段:用概念图进行知识关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可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在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时,可以利用概念图介绍有关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如图3所示)。
在学习体液免疫时,可以先介绍体液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以及免疫物质――抗体,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4所示)。
在学习细胞免疫时,可以先介绍细胞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免疫物质,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5所示)。
在介绍免疫的功能时,提到免疫失调症,可以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6所示)。
第三阶段:为了检查学生掌握内容的情况,用概念图的相关习题进行巩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例1.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回答: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__分化形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的结果。
(2)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属于图中的_______(填数字),在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的作用_______。
(3)图中所示的以下细胞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有_____。
A.记忆细胞 B.② C.③ D.④
(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______,快速产生_______与抗原结合。
(5)抗原可经不同途径刺激相应的细胞形成浆细胞,其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血干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①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3)AB
(4)增殖分化 抗体
(5)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抗原经吞噬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B细胞受抗原的刺激。
例2.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者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三、教学反思
篇7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为:分裂间期:G1期S期:DNA复制时期G2期分裂期:M期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
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粒的两个子染色体(染色单体);当着丝粒分裂后,两个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
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粒的数目,无论一个着丝粒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个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粒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2、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
间期:动物有中心体的复制而植物没有。
末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从外向内凹陷缢裂。
§3、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1、有丝分裂: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分裂、受精卵的分裂。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4、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分化的意义:普遍存在的。经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核)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5、(A)癌细胞的特征、致癌因子
1、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易扩散、转移)
2、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辐射)、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6、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酶活性降低,呼吸减慢;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发生变化: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向内折叠等。
§7、细胞凋亡
注意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不同。
本章实验:§1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篇8
一、化学知识在生物学科(人教版必修)中的呈现举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生物学将与化学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而化学则在高一第二学期或者高二才开始接触这些内容,两学科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上不协调。例如,蛋白质一节,按生物课标要求一个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多样性,而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学生对一些学科名词“基”、“键”、“结构式”、“结构简式”、“羧基”、“氨基”等不能理解,造成学习障碍。而如果详细规范地介绍相关化学知识,则容易把生物课变成地地道道的化学课,就会冲淡主题,也不利于生物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基于此,笔者谈几点思考与建议。
二、有效解决化学与生物知识矛盾的探究
1.从学生知识的实际出发,按照知识的循序渐近性进行教学,适当地拓展化学知识
首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到每章每节所联系到的化学基础知识,然后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凡是学生学过的,上课时稍加复习,就可以用来为生物教学服务。凡是学生没有学过的,应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然后适当拓展有关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的化学知识上学习生物,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完整的理解。例如,在讲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出现了“氨基”(-NH2)、“羧基”(-COOH)等有机化学的术语,而在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清楚地讲符号“―”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并表示共价键。在讲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这部分化学知识,并对蛋白质的结构式加以解释。这样,对生物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不仅对生物课的学习有益,也减缓了以后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
在讲第三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时,教材首先讲三磷酸腺苷这一重要的化合物,学生对三磷酸腺苷是完全陌生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必修2的第二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这部分内容。只要先适当地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讲一下生物的特殊性以及ATP的特殊性,这样,细胞内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储藏过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2.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活化”化学知识
教学中找到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如投影、实物、演示实验等形象而生动地解决化学知识给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构成的障碍,以达到“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淀粉遇碘变蓝”时,教师不妨分两步做实验:首先用纯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实验为参照,其次再用种子加碘酒变蓝,这样,既能说明种子中含有淀粉,而且对“淀粉遇碘变蓝”这一化学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3.优化现行《生物》和《化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及内容
在生物教材的编写中,可以在相应章节中设置诸如“科学视野”、“阅读资料”、“注释”等小栏目,对正文内容中出现的化学名词作以解释和说明。初中化学教材可以提及一些化学键和有机物的初步知识,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像缓冲溶液、层析(色谱)等知识,生物中经常应用,而高中化学未涉及的知识,可以在化学教材的对应章节增加这部分内容。如缓冲溶液知识可以在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中以“科学视野”的形式给出,层析知识可以在化学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中增加。
同时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所以,各学校也可以进行生物与化学校本教材的整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可以科学大胆地重组和优化生物与化学教材内容及其先后顺序。如果将《化学》和《生物》紧密联系的内容安排在一起或同步学习,有助于学生轻松学习好这两门课程。例如将《化学》必修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内容编为《生物》的教学内容。
4.教师要拓宽学习渠道,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想解决化学与生物之间的知识矛盾,显然生物教师必需有较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给自己注入新的知识,打破学科界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各种学习渠道,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科学而恰当、灵活而有效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知识矛盾和新挑战。
篇9
我们都知道初中生物的学习是从植物的学习开始的,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会在第一节课就盲目的开始新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机械而又被动的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不会选择直接开始新课的学习,而是会在讲课之前让学生知道生物的五界分类法: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及顺序,也就可以顺利的过渡到植物的学习中。
二、知识结构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按照教材的思路一步一步的进行讲解,即使教材中的内容安排的很清晰,但是繁琐的小知识点常常会蒙蔽学生的双眼,学生看到的仅仅是眼前的小知识点,而不是一个整体的思路,很容易让学生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时不时帮助学生回顾一遍整本书的思路以及本章内容和本节课的思路,让学生永远保持一个清醒的学习头脑。这里教师就可以采取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学习过的知识应该等到复习课再拿过来复习,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没必要在旧知识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其实不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复习的过程,新知识一旦被抛到脑后,一段时间之后仍旧是陌生的知识,学生只有一遍一遍的学习和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它们,并能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体会出不同的感悟,所谓的“温故而知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知识结构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对于生物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教师都感慨一节课的复习时间实在太少,那么我们就会思考一节课的时间真的很少吗?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整本教材都回顾一遍,时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经验的教师总是会在复习课的前段时间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重新给学生讲解一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重点内容,以致下课铃声响起时才意识到没讲的重点还有很多,而有经验的教师不会这样,他们会把知识结构罗列出来,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我在上复习课时,首先会将书上的内容通过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认为的教学重点,继而我会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把知识结构熟记在心上,很多时候我会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即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提示下让学生把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完整的默写下来,这样学生会不断的往这个大的知识结构中添加一些小的知识点,如此学生不仅会在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下了解哪些小框架下有哪些内容,更会让自己把所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篇10
关键词:高三生物;网络体系;知识复习
一、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策略
1.抓住生物知识的关键点,点点过关
在高中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网络中,“点”指的就是具体的知识关键点,比如相关的概念和特征等知识。通过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就是要将所有的知识点聚集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富有逻辑性,保证每个知识点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便于大脑对知识进行搜索和应用。要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点点过关,提高复习阶段的针对性和高效率。
在高中生物的复习中,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全面地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只有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有效的解决方法。例如,学生在复习细胞的物质组成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先抓住关键知识点再连接成线的复习策略。可以先对细胞中的最基本元素和大量元素以及微量矿物元素等种类进行复习掌握,其次是要复习各种元素的作用和糖类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元素组成,之后还要掌握核酸的分布和基本组成单位。做到从元素的种类和物质的含量以及功能等关键点着手,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采用知识点逐个攻破的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
在高中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网络中,“线”指的就是将生物知识中的某种生理过程作为线索,将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知识链。要将这些知识线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并找出其内在联系进行组合,做到线线清楚,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将分散独立的知识点通过线索进行有效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链,掌握复习中的穿针引线能力,并在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以实现在遇到问题时快速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知识的复习中,每个知识点都有着多维特征,即每个知识点都能与其他的知识点通过不同的关系连接起来,因此在连点成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个知识点交叉存在于不同的线之中,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更为严谨和细致的知识梳理。例如,学生在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连点成线的学习模式。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地区的种群以及他们生活环境的总和。而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相同种类的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学生可以先从个体和种群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并掌握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联系,经过层层递进后实现对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通过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将其贯穿成线,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扩展知识的横纵面,面面贯穿
在高中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网络中,“面”指的就是在点和线的基础上构建的知识体系,是用生物知识点的横面和纵面来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还是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例,比如,在治理一条被污染的河流时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学生可以将生态系统的知识归类划分为多个知识面,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构建生态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对体系中的知识点和线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对生态系统这一知识面的全面掌握。因此在解决生态系统保护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从多个知识面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在治理被污染的河流时,既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着手,又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但最终都能实现对生态系统问题的解决。
二、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完善
1.不断丰富知识网络的内容
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并不断丰富知识网络的内容。学生要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将新的知识补充到原有的知识面中,增加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扩大和优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系统和广泛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中,学生在通过点线面构建知识网络后还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要将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一一对应进行练习,但凡出现不清楚或混乱的情况就要及时回归教材进行复习。同时,还要重视对知识点的还原,在复习到某一知识点时,就要将其还原到知识网络中,通过知识点的每次还原,实现对知识体系的不断强化,实现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