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是主宰所有事物的主体,它是一切研究的发掘机。艺术好比是一面镜子,人们往往是透过艺术看中国的本质,世界人的本质。也正是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激发了人们创新思考与研究的潜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是从艺术入手,通过艺术形式分析、类型分析、结构分析、工艺过程和场景描述本身,进一步说明艺术背后的文化理念,说明这些艺术形式之为什么的问题。也可能去回答艺术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如形式、情感、激情、想象之类。
1 “主体”与文化
“人”作为主体,是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通过言语、神话、艺术等基本功能实现人类活动的基本结构与有机整体,而音乐能从艺术层面上回答人在基本活动过程中的思维①,其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人,在本质上属于“人学”②。郭乃安先生提出音乐学要把目光投向人,因为“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③。音乐文化正是通过“人”的选择、表达,揭示从本体形态到文化内核的特征,如桥梁般连接着音乐文化的表层与里层,以“人”为管可窥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组织方式及其所蕴含的“人”的内涵④。
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艺术作为人们的表意系统,是揭示人类历史的一种学术或研究科学。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人类学是不同时期的人类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的分析、研究。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已成为现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按照唯物史观对文化的理解进行梳理与研究。例如艺术与劳动,艺术产生的前提是劳动,艺术作为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原始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引起的主题自然文化,如躯体器官结构。
2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艺术作为人们的表意系统,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与文化结合形成进一步思考,艺术人类学着眼于艺术行为背后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如果用生活的视角来解读艺术人类学就好比人穿衣服。以前人类穿衣服是为了保暖,用一件兽皮披在身上,后期慢慢发展,兽皮做出了图样和花样为了视觉的美观,这就是一种进步,是人类的发展的一种。例如艺术与劳动,艺术产生的前提是劳动,艺术作为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原始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引起的主题自然文化,如躯体器官结构。艺术是多层次的一个载体。艺术人类学是与文化人类学很相近的学科,以文化人类学来定义艺术人类学。应该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揭示它的科学发展规律、本质和意义。对各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美术等,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艺术人类学着眼于艺术行为背后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巫术,巫术在北方就叫萨满。萨满艺术我们虽称为艺术,但它并没有脱离巫术。艺术人类学在解说萨满跳神,我们称为萨满艺术,可单独在人类学中就不会称为舞蹈,它不被认为是艺术。
3 变换的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和理解意义体系,其实质是作为交往主体的人自身的实践所致,它既包括不同个体之间的文化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理想交往、行政交往。艺术在不同的文化和交流中表达作用是相同的,例如聋哑人表达想法的身体语言,“它是一种非言语语言,在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体语言的生物特性意味着人们的表达、眼神交流、手势和其他身体动作有着生物的共同特点。当人们高兴时,就会笑。悲伤时,就会哭。尽管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仍然有着这些共同特点。”⑤舞蹈《千手观音》是由四位艺术团的手语老师分别位于舞台四角用手语指挥聋哑人演出,虽然她们听不到音乐,但是手语老师就是她们的耳朵,她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优美的手语传达给观众。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千手观音》一舞惊世界。这种形式的艺术演出是在音乐传播文化的基础上,更全面的紧密了世人的关系与情感。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群体需要我们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把小部分群体融入到我们的交流中,这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这也是文化多层次的一个体现。
不同文化与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总会需要一个系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与体会有着不一样的感悟。而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会在无声中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的人类交往中不是只有单一的语言交流,更多的会涉及生活与娱乐。所以在谈论理想文化的进程中,若没有了音乐艺术的相伴与助阵,相对来讲也会增加彼此合作与了解沟通的难度。在这个文艺的社会与知识的海洋中,人们都在寻求大繁荣大发展的捷径,而艺术的存在就是连接合作双方友谊的桥梁。不论是学术、行政、外交文化方面皆是如此。
4 结论
人是主宰所有事物的主体,它是一切研究的发掘机。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激发了人们创新思考与研究的潜能。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交往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全人类的自由与和谐,而这也恰是它走向最终成熟的标志。人类文化交往的文明化理当是全人类智慧、善良和爱心的持续不断积累的共同结晶,和睦与和谐是人类的理想境界,自尊和尊他是人类的文明愿望。”⑥愿我们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播的热情中综合探微,独具匠心。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6.
[2]俞据,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课堂笔录[Z].
[3]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02).
[4]刘书慧.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同与异[J].海外英语,2012,01,08:245.
[5]王永友.大学文化的多层次性与多元性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55.
[6]杨玲.文化交往论[M].华中科技大学,2010,08,01.
[7]周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三部曲”:评王耀华等著《音乐・中国》[J].人民音乐,2013,05.
注释: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6.卡西尔认为“人学”研究使人从自然、社会及宗教的淹没中解脱出来,使“人”不再是各哲学流派支离破碎的个体,而是使“人”具有了独立地位和本质的学问,讲究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
②俞据,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课堂笔录[Z].
③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02).
④体现为在音乐形态方面怎样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表现中国人的文化,即它们和人的音乐感受、音乐观念和音乐思维方式等的有机联系.
篇2
首先,什么是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就是在西方被称为“ethnomusicology”的学科。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包括对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东方艺术音乐、以及当代口头传承音乐的学习研究,也包括对概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例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变化、音乐作品与即兴创作、作为象征物的音乐、音乐中的普遍模式、社会中的音乐功能、音乐体系的比较、以及音乐与舞蹈的生物基础。“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和最终回归自我的过程。
二、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和共性
1、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定义
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形式、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它指代的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都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音乐艺术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还是不同的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2、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
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诸多的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音乐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年代的文化潮流,还能充分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所以,音乐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综合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例如:西安的“古乐”,山西的“套”等,它们既有传世的古老乐谱,又有数代乐人的相互传承,从这些色彩浓重的地方音乐中,不仅折射出昔日文明的辉煌,也能反映出当今文化的灿烂。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生产生审美感受,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又不等于凡声音就都是一种音乐,如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生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可以不受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而自由发挥创造空间。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也需要从开端一直持续听到尾声,才能准确地感受作品整体所带来的效果,而且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最后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情艺术,音乐艺术所擅长的是内心的表现,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艺术还有一定的再现外部现实的能力,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外部现实,因为客观外物,只要一振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响。如风声、雨声等等,都是现实声音的表现。
3、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
首先,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的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是以音乐为依托,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当下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其次,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创作的根源上,它们都是以外界事物为参考反映到作品当中的,如音乐中的“号子”就是受到集体劳动时劳动者喊出的口号的启发而产生的。最后,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还体现在你作品效果的实现途径上,它们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或悲伤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两者是相通的,可以说音乐文化中包含音乐艺术的元素,文化包含艺术,艺术反映文化,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音乐艺术是以审美文化为核心的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引发共鸣,激发一系列的联想,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社会的某种文化潮流和趋势,最终到达音乐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篇3
与古代艺术的自然的纯朴性相比,现代的艺术存在的形态和价值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这与人类经济的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密不可分。人类逐步从破坏使用自然资源,向开发高附加值的无形智能资源转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更加关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结合。而文化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全球文化的交流融汇,这种非物质的资源的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产业化的运行,借助艺术传播途径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及审美需求,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在艺术产业发展过程,如何协调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对当前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是个现实的问题。本文将从如下几个角度,用审美的眼光考察经济,用经济的眼光来考察艺术,从而辩证地考察和探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功利与审美的辩证关系
功利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虽然“功利”是人类追求生活的各种效益和福祉的基础,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确常常隐含贬义,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从概念上来讲,功利对人类的生存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对功利的追求本身是无可指责的。当然,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不仅需要物质的需求,更需要精神和审美的需求,人类生活真正提升的境界是精神需求。
一方面,功利性需求是不具有超越性的,而精神性需求是具有超越性的,所谓的“超功利”,是指审美和艺术超越了单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功效利益的层面,旨在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更高层面的愉悦需求。另一方面,精神需求的超越性又建立在物质功利性的基础之上,超越性之所以构成可审美的本质属性,是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的内在发展本性,是人的生命特质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更高状态。
二、艺术产业的经济因素
艺术产业的形成,使艺术品这具有审美本质的精神产品,成为按照产业规模生产。流通和销售,并且可以通过经济价值的实现间接满足人类物质功利需要的特殊商品。由此,对艺术品经济价值的追求便成了艺术产业发展的直接目的,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艺术产业与艺术事业相区别的关键所在,经济因素在艺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就不可避免地占据重要地位。艺术产业链所包含的主要环节有:艺术创作、艺术制作、艺术流通和艺术消费。
在艺术创作环节,艺术家通过独有的艺术创造活动,完成艺术品的创作过程。“独创性”可以被认为是区分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一个核心标准。在产业化的经济运行中,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不仅在经济运行模式上存在差别,而且在审美的角度上也各有侧重;既涉及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相关的经济因素,还涉及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相关的审美因素。
艺术流通是连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品的交易不再仅仅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个体之间的简单流通,而是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流通模式。艺术流通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节省了时间,一方面促进了艺术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艺术消费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同时也是构建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使消费者在艺术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标准。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的结合,使艺术的交流变得更加多样化。
三、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
由于审美因素始终在艺术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即便在艺术形成的产业化运行之后,审美也不可避免地要渗入到艺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审美在这些环节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特点也有所差别。
在艺术创作环节,艺术家用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对艺术独有的理解,支撑起自己的创作。艺术家不仅感知体验和认识对象,而且从情感、理智上评价对象,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一个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地整体。这一环节的审美因素作用主要表现在:参与到艺术产业中的艺术家,不仅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消费作为人类独有的审美活动,不仅是艺术产业中艺术产品的归宿,也是消费主体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构建精神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对艺术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审美体验消费艺术品,审美过程也是认识过程,因此艺术消费环节的审美因素也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篇4
关键词: 艺术文化 建筑设计 交互融合
人类在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上的奇迹,这些建筑奇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文化和设计品位。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中国民居,近代包豪斯建筑、概念建筑等都可以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的风格、样式都各不相同。究其根源,影响建筑风格的除了科学技术以外,主要是艺术文化与设计文化起到了根本作用。
艺术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在建筑的发展、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人类通过把各个时代的艺术文化渗透于建筑中,以期通过建筑将不同时代的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建筑就成为反映历史、反映社会、反映艺术文化的有效载体。建筑设计的发展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明步伐。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建筑的发展与革新恰恰成为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性标志。
一、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基本含义
1.建筑设计的含义
早期“设计”一词是用于区别绘画与实用美术的。19世纪,“设计”的概念与“图案”相提并论,带有相当的装饰意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把“设计”一词运用于某些课程的名目,例如“金属设计”、“家具设计”、“印刷设计”等,使设计不仅拥有艺术性创意构思和创造性实践行为,而且要把设计的作品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考虑进去。建筑设计同样也由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经济价值三个方面构成,完成从构思到行为再到实际价值的创造性过程。
建筑设计的构思过程是通过大脑创造事物的一种意识行为,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建筑设计的行为过程是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观实体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建筑设计的实现过程是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并将完成的事物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上述三者的完美结合便构成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涵义。
2.艺术文化的含义
艺术是一种情感活动,艺术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启示,旨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学科。因为只有拥有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人的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净化,人格才会完善。因此,艺术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应该是广泛的,而绝不是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内容向学生传授一些艺术知识和技巧。艺术文化正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完善个人文化品格的一种学科。
艺术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与质的关系中。刘勰《文心雕龙》说得很透:“虎豹无文,则革郭同羊犬;犀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其义为豹皮优于羊犬皮,是由于前者有纹,而后者单色;犀牛皮很厚实,但加了彩绘才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建筑,中外古今争论最多的是艺术文化。无论复古、折中、现代、后现代等风格,追求的都是如何使形式之“文”更完美地体现出建筑之“质”,“质待文也”。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建筑中,无论中国的,还是欧洲的,有的有艺术品位,有的就显得装模作样。同样,在号称反传统而实际是继承西方现代式的建筑中,有的挥洒自如颇有风采,有的就显得搔首弄姿,东施效颦,这里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文化。
二、艺术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1.早期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状况,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建筑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审美的欲望只是次要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神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现,而且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建筑设计和艺术文化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建筑设计也就成了艺术文化展示的一种载体。
2.工业革命后时期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在“新艺术”设计运动中,设计师力图以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装饰。19世纪以美学方式来影响建筑工业的发展是设计改革的一个理想。来自相近专业的人士,如建筑师、美术家试图用自己的观念来影响和引导产品的美学和消费者的情趣。20世纪初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颂扬机器产品,强调几何构图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以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建筑工业的基础。艺术文化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和要求。
3.20世纪初期
20世纪初,现代艺术文化对于建筑设计形式的推崇改变了传统美学观念。它通过将建筑工业的形式与其内涵相分离,从而建立了一种与建筑设计相契合的新美学,为现代建筑设计发展铺平了道路。
20世纪初的现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建筑设计又为现代绘画和雕刻艺术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这种成功的结合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几何形建筑物、简洁而实用的家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都是现代艺术文化和现代设计共同创造的。
三、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艺术是―个多文化、多角度的综合表达行为。建筑设计立足于解决人与其生存空间的关系。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还是从艺术文化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文化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艺术文化与艺术文化之间,从一开始就有一座相衔互济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边缘学科的渗透,科学文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它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建筑设计中的审美、直觉和想象等思维特征都孕育着强大的艺术文化感染力。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不但不是互相排斥的,反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及互相启发的。如果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任何建筑工业产品的设计与运用过程,实际上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勾画、去造型的。建筑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不仅是局部的、个别的、具体化的,而且是宏观的、整体的、广博的。
四、结语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设计、艺术、文化的关系,其内在本质是个总体。实际上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是一根不能打断的链条,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似乎感悟到设计技术与艺术文化的结合,艺术文化是丰富建筑设计的土壤,是建筑设计创造的精神来源。纵观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建筑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文化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度地为表现艺术文化而忽略功能性,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因此,我们如今要正确看待艺术文化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把民族艺术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努力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文化特征的伟大建筑。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荆雷.设计概论[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篇5
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新世纪。《辞海》是这样给文化下定义的:“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博客里为文化做了定义:“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此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特对文化的定义是:“通过某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教授陈华文在《文化学概论》一书中给文化的定义为:“所谓的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文化创意学则认为:“文化需要创意;创意更需要文化”。《文化创意学概论》一书给文化创意及其文化创意传播的定义则是:“文化创意的概念来源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的最高成果。文化创意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一切生物都必须在适应的生态环境中才能生存,信息也同样只有在适合的传播环境中才能进行传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传播环境,这样才能持续有效地传播”。
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存在于内在结构之中,其与价值的统一,便是事物的内在结构与外在作用、功能的统一。为此,如何把握影视艺术传播,也就成为影视艺术传播学探讨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文化创意、创意文化与影视艺术表达、影视文化传播”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创意的成果需要影视艺术化的再现,更需要影视文化载体的传播。而文化创意,它作用于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影视文化的视觉穿透力”。因此,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实践文化创意传播与影视艺术传播的必然关系,如何将文化创意成果通过影视文化载体传播、导入人们的视觉识别系统,真正给人们以深刻的文化意识,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文化创意传播必须立足于专业化和本土化
1.文化创意传播必须发挥“专业化”优势。涵盖文化创意传播的文化经济是全球化经济条件下,人们以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数字、卫星等现代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进行跨国、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完全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向人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等产品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之中。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娱乐型的产业增长模式,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市场,培养新一代文化创意消费群体,是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致分为十余类,即:影视文化类创意、新闻传媒类文化创意、网络时尚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文化创意、表演艺术文化创意、图书出版文化创意、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创意、广告文化创意、艺术品投放收藏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与文化创意等。我们不难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原本就是以知识架构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根本在于知识再造与创新。在文化创意过程中,知识再造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转换与转化的过程。知识再造的特点是链接性、延伸性和转换性;知识创新的特点是放射性、飞跃性和替换性。
显而易见,文化创意传播的文化特质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传播及其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专业化之路的这一要求。一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理性推动,科学发展,通过国家政策引领、政府财力支持、社会多元融资,加快培育以政府为主导、多元结构并存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之文化创意传播实现专业化夯实基础。二是,紧紧围绕文化创意的文化再造与创新,架构专业化体系,通过培训、吸纳、引进等方法,整合一批知识型、科技型、专业型、创造型的团队或专业机构,为之文化创意传播实现专业化注入极具活性的思想力与创造力。三是,要用文化创意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观念重构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对象化的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文化再造。它是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改造、加工和整理。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创造。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文化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是文化发展的内动力。文化创新也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社会活动,人类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是社会实践的成果。我们只有具备专业的机构,有了专业的人、专业的团队,再加上有了专业的意识、专业的能力,就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传播及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
2.文化创意传播必须凸显“本土化”人文特征。顾名思义,人文的核心是“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也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文化创意学概论》中关于人文的解释有四种:一指利乐教化;二指各种文化现象;三指人世间事;四指习俗、人情。学界又把这四种解释规范为两点:一是人类社会;二是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创意的创造者、传播者,我们应该意识到:首先,文化创意中的创意产生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创意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并推动其发展。其次,文化创意的确是多元文化的融合、融解,强调诸学科的整合。显然,文化创意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事实上,人文的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征。最后,我们的文化创意传播必须充分发挥地域人文资源优势,架构“本土化”特色文化创意传播的视觉符号及其视觉识别系统。
我们把2008北京奥运文化创意传播作为一个范例加以分析,就会找出一个“结合点”或者“闪光点”。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创意者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充满了深沉的激情与活力。尺幅之大的会徽,却凝聚着东方与西方文化合璧的气韵;笔划之间,升华着中华民族精神与奥运精神。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印记。以“人”为主题肖形印,是我国秦代即有之印的形式。作为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与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将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书法艺术汇集于一身,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我国古代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这与象征奥运精神的“五环”浑然一体,更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奥运会徽积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以及国际化的创意理念。难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首席设计师、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参与者布雷德•科普兰德先生,从许多会徽设计方案中一见到“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便当即托口而出:她是中国的!有道是业内人士评价说:“她是奥运百年历史中,对举办国和城市名单最大一处空白的填补;她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和体现;她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的首次阐释。”
第二,文化创意必须作用于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人的社会化需要电视文化,电视文化影响着人的社会化。日益发展的电视文化以其重要的作用方式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是社会得以稳定、延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使亿万人民大众在社会化进程中,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国社会主义电视文化肩负的重要任务。这一观点,是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现在《电视意识论》中的观点。由此可见,今天,建设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是如此的重要。笔者强调文化创意必须作用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传播的概念,就是基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需要文化创意。这正是因为影视艺术、影视文化这个特殊载体是承载文化的文化。文化创意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体现在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传播力上。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把这一概念加以充分运用并付诸实施。这就是说,我们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无限魅力与强大传播力,源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给力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传播。
第三,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承载文化创意传播电视意识论认为,文化,是大自然的人化。“文化是社会和人类最高表现形式,其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人和自然分离的程度”。每一代人的文化,都作为一个整体传承给新的一代。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城市也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更是如此。作为影视艺术、影视文化范畴的电视节目的呈现,最终是给人看的,其本质就是传播。传播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功能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使它形成了影视文化特殊的功能与作用,担当起了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使命。然而,语言符号是人类交往中最主要、最常用的符号,也是最基本的传播符号。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构成的词汇———事物的符号,又由词汇和语法逻辑构成一种符号系统,以此来传递思想。那么,电视是这个传播媒介大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由于它广泛地集中了其它媒介普遍的语言符号之精华,所以它既具备了符号系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语言个性。因此,我们说它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具有双重“角色”,前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也需要文化创意。而后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也必须承载文化创意成果的传播。这是由媒体属性、责任、使命所决定的。
就影视艺术、影视文化承载文化创意的文化传播意义而言,我们必须了解“文化创意主要是通过个人或集体的思想创造、技术技巧以及智慧才华来实现,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也是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完善,带来物质和精神的繁荣,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它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精神满足和体验,实现了有价值生活的愿望,以及建立彼此交流、理解和珍藏美好记忆与传统,使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多姿多彩……”这些属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今文化创意的社会责任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是一致的。文化创意的成果需要影视艺术、影视文化载体的传播、导入。也正是因为影视艺术、影视文化是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导入的,它更具可视性,更直观、更生动、更真实。试想,我们现在所有的文化创意成果大都可以通过影视艺术、影视文化载体,运用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开来的。这就是说,我们的影视艺术、影视文化载体及其相关的传播媒介是文化创意成果转化、转换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篇6
人类的设计艺术活动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灵惑的产物,设计艺术决定着人类的自身发展,也决定着环境制约生活质量的因素。设计艺术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而人的生存是依赖于生存环境的优劣而决定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屮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传统设计艺术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基础,现代设计艺术不断创新才能促进设计艺术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的社会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2.设计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智慧的结晶。
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设计艺术,伴随人类文明伊始所出现的设计艺术一直没有离开过人类本身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它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原始人类由对大自然的神秘无知而产生的宗教式的图腾与崇拜,包括不同地理环境,不同部族的不同崇拜物以及日月、山川、河流、各种生物的图形、符号,那些几何形及将生殖器凿刻在石崖或涂抹到器物上抽象的色彩或符号总是带着原始部落、部族的某种心灵意识,在不停地向现代社会的人类传递着某种信息。不同形状的图案、造型器物这一模拟大自然的产物加以不同色彩总是在烘托着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给现代人类以某种形式的启迪。从两河流域文化的器物造型、古埃及法老的头饰及装饰,到我国“青铜文化”时期鼎的造型及“饕餮狞厉”的装饰中我们总能找出它们的使用方式及古代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类,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就在这循环交替发展过程中飞跃、升华。人类的设计艺术活动出现本身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灵感的产物,是组成人类典型生活环境的因素,它的历史作用早已超过了其物质本身。做为精神功能与物质功能综合一体的文化——设计艺术,不仅仅决定着人类的自身发展,同时也在决定着人类精神生活空间。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由设计艺术及其产品所组成的典型环境,也就没有人类的自身发展。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数工艺美术珍宝当中,从“远古的图腾”到“狞厉的美”;“虚幻颂歌”、“无我之境”到“市民文艺”、“明清工艺美术”屮我们总是能找到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踪迹。它们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与平衡的发展关系。
3.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是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精髓。
中华民族所处的封建社会历史之久远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这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出现的设计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几千年来一直受孔子和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及设计艺术作品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在长期与自然界斗争当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身与物化”、“万物与我同一”,从中追求人类理想,达到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其所创造的产品完美的协调,这种与大自然共存“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强烈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这种对大自然的崇尚精神是客观对设计艺术产品既要“顺乎自然”,也要超乎自然,只求“神似”不求“形似”,这种美的标准,美的法度是着意强调人的意识。追求环境与产品的创新功能与视觉美感是人类一直孜孜不卷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活动中,古代设计家们的创作态度是一丝不苟的,利用大自然所赐给的材料塑造了无数“巧夺天工”、“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设计艺术活动展现于城市建筑、居室环境、日用生活用品等领域当中。从秦砖、汉瓦建筑材料到“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的居室装饰;从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从秦代陶雕兵马俑到南北朝的石窟艺术,直至清代的瓷器,织绣、民间泥塑,剪纸……都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几千年文化中的古代设计艺术活动中的的艺术设计家们,一直把大自然美与人的精神美,道德情操美相联系,赋予、着重把握自然美、环境美所具有人的性格,人的精神,在自然美、环境美中追求人类的崇高理想。人类艺术在古代社会虽然出现了科学的萌芽,但由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类对于大自然,对宇宙观的认识长期处于低级阶段,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往往凭借幻想,对于设计艺术活动的发展是缓慢的。
4.现代设计艺术活动是时代不断进步的产物。
设计艺术活动是时代的产物,现代艺术设计活动是在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现代艺术设计活动要求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去发展。十八世纪后所诞生的“艺术设计运动”、“青春艺术运动”以及二十世纪初叶所诞生“包浩斯”运动就是基于现代社会人们对古代传统的、落后的、个体的,手工作坊式的艺术设计活动的一种反思。现代科学表明了人的一切活动(包括设计艺术活动)都是被人的意识所左右的。一定社会的人们都有着不同的美学观,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意识是“人化了的向然”。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迈进了数字技术、信息产业化时代、空间技术时代,古代人类对大自然对宇宙的种种幻想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与可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与现代人类更加协调与溶通。随着大工业的拓宽、人口急剧增加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城市景观污染。大自然的生态已失去平衡,人类已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最终将会面临生存的挑战,要取得生存环境就必须改善生存环境与环境对话与大自然对话。科学家及艺术设计家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开始探讨作品的环境意识化问题,设计家所设计的产品本身就是现代人与现代环境相沟通的媒介。而且当代社会中各种艺术流派已经反映到产品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典型环境当中来,设计家想要摆脱这种空间环境的制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环境意识的生活方式必须伴随新的设计方案”,“环境的认识和觉悟也是再生物品设计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的产品如果不更新换代是不可能占有更多市场的。
应该看到现代人类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去改造自然的,而不是靠手工劳动。现代人的设计观念,而是在更新。那种单一的,竖向的一元化设计已被多元化、多层次、横向、广义的设计艺术观念所取代。在高新技术基础上所产生的技术美、造型美、材料美、环境美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念,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它们的复合构成。这种全新的环境造型、设计艺术造型观念使得设计家必须从“纯”美学意识中解放出来,借助“现代美学”、“心理学”、“人因工程学”、“传达学”、“符号学”,以及“物理学”、“地理学”、“仿生学”、材料学等学科的知识去进行产品造型设计,利用技术美、材料美、造型美来取得得与现代人们心灵上的沟通,与环境共鸣。设计艺术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设计活动概念,它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空间装饰与陈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装与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展会设计”“动画产品设计”“游戏产品设计”等领域当屮。例如: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来改变烘托全景展示环境;利用3D-4D技术改变广场及室内外共享空间,利用设计艺术、利用产品造型与功能创造新思维方式,改变生存环境……。设计艺术家们想方设法利用现代创新思维模式和科学技术去设计创新型产品,在强调科学美、技术美、艺术美的同时也要赋予产品更多的智能性,趣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设计艺术活动必将更广泛地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广泛地深入到由创新产品组成的人类生活环境当中,只有那时艺术设计活动才真正脱离了“纯”艺术的关系。
5.传统设计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不断创新是设计艺术发展的法宝。
篇7
关键词:舞蹈 社会 大众化 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一、舞蹈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舞蹈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简而言之,舞蹈是有着重大的社会和文化效应的一种艺术。
目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使舞蹈这种特殊的文化已经开始了纵深发展良好态势,走向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家庭、社区、校园、企业等,还有一些大中小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之列,显现出独有的生命特点,蓬勃的生命力。因为舞蹈所具有的社会广泛性和大众化。近年来,舞蹈锻炼身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通过跳现代舞、街舞、民族舞等,增强体质,培养气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舞蹈这种文化才牵动着全社会的整个神经链条,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和人们的兴趣,而这种重视和兴趣使群众文化部门客观上自然成为舞蹈的平台,从文化站到文化馆再到群众艺术馆,都肩负着舞蹈从创作到传播、组织的使命。可谓意义重大。舞蹈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最好形式的载体。
二、舞蹈的社会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是一种非常有内涵的文化表现形式,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现今文化艺术界最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更是我国发扬和继承的一种传统美德。对于舞蹈的社会文化研究,仅从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从形式上讲舞蹈就是一种艺术。从形式上来讲,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依靠的是人体,通过人体的形象、行为动作、人体线条、身体姿态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美。美更是艺术的一种追求,因此说,舞蹈是通过美来表现的一种艺术。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美,同时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好多艺术家往往通过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来反映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感情,表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艺术活动境界。也可以说是艺术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把人的所有希望、思维习惯,日常观念和精神生活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成为文化因素的一部分,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方式,便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进而展现艺术美。
其次,舞蹈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人类经历了多年的历史考验,舞蹈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奥妙之处在于最大程度的保存了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精髓,无论社会经历过多少次历代的变迁,动荡甚至民族的融合,都没有脱离开人们的社会生活。就舞蹈的社会性而言,它是人们的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舞蹈有它广泛的社会作用和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广泛参与的一种喜闻乐见的通俗舞蹈形式,它体现了人民生活情趣的普遍爱好,有着大众化的美学韵律和艺术活动力。无论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同样都可在舞蹈中寻找到塑造自我的形体美、气质美、精神美和韵态美,通过这一文化享受,从而达到自我娱乐、自我陶冶、自我审美和自我实践及体现人生价值,进行感情抒发与互相交流的目的。为此说,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最后,舞蹈是一种非常有内涵和价值的文化。从历史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中得知:人类的舞蹈文化自古就与社会生活相融合而不可分,它们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抑或目的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是相互渗透的。舞蹈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它包含着武术、杂技和体育的成分,在人类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社会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也在不断提升,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生不息,会贯穿在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永不休止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就舞蹈文化来讲,它的本质是有完整的历史依据,它的外在表现有清晰可见的形态。在社会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舞蹈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自然会形成具有传承性、大众化、社会性及民族性等的特性。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经创造了一个术语:“异位”。那是来自拉丁语,意思指的是“另一地方”。他提到了舞蹈是“另一地方,但亦可指寺庙、博物馆、艺术学校和舞蹈营”。这里指的“异”,是指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舞蹈可以被看作是临时的自由自治区,身体、心灵和灵魂可以沉迷在日常的私人、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活动。足以可见,舞蹈作为文化的价值。
三、舞蹈的社会文化传承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经济为基础,同人类与大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人们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舞蹈自身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意识形态,是人类在史前社会里创造的最初形态的人体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初级形态和生命的自由表现方式。回顾历史,舞蹈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漫无依托和随心所欲的即兴冲动,而是对人类劳动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因为人类的社会劳动生活本身就是舞蹈最为直接、最为基本的内容,与其它的艺术一样,具有萌芽的文化娱乐性质和审美作用,当然还有明显的物质功利和实用价值,凸显了它重大的社会和文化效应。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记载方式。
当今世界,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世界文化呈现出愈加纷繁多彩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必然也引发当今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形成和传承方式。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舞蹈创作的形式发生千姿百态的变化,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是必须的,保存民族特色是第一位的。民族舞蹈作为生命力最顽强的舞蹈形式之一,在当代社会文化纷纭复杂,各种文化激荡冲撞的今天保持冷静的理性思考力度,要在各种时髦的舞蹈现象面前尽全力保持一份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尽管现在是一个民族形态在不断发展变化,现代化迅速扩展致使传承机制受阻,传载功能处于游离整合的阶段状态。但只要用心关注有生命力的舞蹈文化,相信我们就能从中获取原始与自然的文化积淀,进而达到传承舞蹈文化的目的。
舞蹈是人类净化的印记,更是人类文化的存储。身为舞蹈艺术文化传播者的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神圣职责,舞蹈作品作为继承民族文化的历史现象存在,创作必须牢牢把握住本民族文化特征精髓。舞蹈创作会不断探索,在求新、求变中获得创新。作为创作作品,是要与时代结合,有适度突破,但在这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传统,改变民族文化的内涵。因为它关系到作品的民族属性问题,是否能被人民群众接受。开拓民族舞蹈创作文化领域,扬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创作的风帆,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价值及其真正意义之所在。
舞蹈是社会历史真实文化的载体,这个特性体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保存积淀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素。可见无论在历代还是当代,多元的文化总是永恒地伴随人类的步伐而前进,并且真实的记录着人类创造的文明,其中包括舞蹈文化在内的民间文化也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尹宏.舞蹈的社会审美作用.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赵珲.浅谈舞蹈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肇庆学院学报.2001(3).
[3]袁莉茹.小型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艺海.2005(2).
篇8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六、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设计
篇9
舞蹈与文化既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范畴,又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
1、舞蹈是文化的载体
舞蹈在文化内涵方面拥有语言艺术与形体艺术两大基本特征,而且舞蹈主要以形体艺术的无声语言表现其文化特征与风格特征,所以,形体艺术是舞蹈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形体艺术的历史要比语言艺术的历史更为久远,在人类语言尚未形成的时候,人类已经开始用简单的声音变化、手势语言、体态特征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初期的形体语言是信息交流和人类文明的最初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程度的加深,形体语言无法承载过多的信息量,其信息传输功能逐渐居于次要位置而被弱化。随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形体语言又一次焕发青春,以其独有的形体符号的表现方式在艺术殿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体系中,舞蹈拥有情感要素、韵律要素和造型要素。舞蹈的情感要素描述着舞蹈者与舞蹈主题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人类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对舞蹈、对自我的审视与描述。舞蹈的韵律要素自然要和音乐节奏、运动规律协调一致,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由此可见,舞蹈在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三大本质特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信息。
2、文化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朵奇葩,记载着编舞者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思想意识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深度认识,可以说,舞蹈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艺术结晶,其中,编舞者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以及艺术创造力都能够对舞蹈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舞蹈生动诠释出编舞者对社会、对人生、对舞蹈的看法与体验,编舞者的个性化思想和艺术化创作使舞蹈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沉的思想内涵,从而赋予舞蹈生命和灵魂。不同的地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滋养着不同的舞蹈形式。以古典舞为例,古色古香的古典舞在欧洲大陆上一般都统称之为芭蕾舞,并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舞风格迥异的舞蹈特征。芭蕾舞是集音乐、戏剧、舞美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独特舞蹈形式,表演者绝大多数都是脚穿特制足尖舞鞋的女性,并且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主要通过以脚尖立地、身体笔直的形体姿态进行表演,所以,很多人喜欢把芭蕾舞叫做“脚尖舞”。芭蕾舞表演能够创作出亭亭玉立、风姿卓绝的舞台风格,究其原因主要是欧洲人开放的个性以及追求自然、浪漫、高雅的文化时尚,从而造就出芭蕾舞与众不同、别有洞天的艺术特色。
二、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有效策略
“现代舞蹈艺术研究的实质就是揭示艺术作品中的身体形态、动作语言形态的形成和变迁与时代的风尚、文化的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舞蹈艺术中的文化意义”。
1、强化舞蹈文化教育,助力舞蹈技能学习
教师要看到舞蹈文化教育的强大辅助作用,提升学生对舞蹈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层次,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主动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悟和把握,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主体基础,使学生的高效舞蹈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了解舞蹈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动机后,就会对舞蹈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舞蹈动作的思想内涵,实现舞蹈创作情感的回归与再现,为即将进行的舞蹈学习做好情感准备、思想准备,从而使学生在舞蹈学习时实现与舞蹈创造者在情感、心理、思想、动机方面的高度一致,能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舞蹈创造者的创作激情、创作心理产生共鸣,并能够完美展现舞蹈创造者倾注在舞蹈中的诸多情感元素,实现舞蹈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全面推进学生的舞蹈学习和艺术成长。
2、创新舞蹈文化教材,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教师不但要强化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积极意识,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全面理解,还要创新舞蹈文化教材,为表现舞蹈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创作情感准备好充足的文字材料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保持舞蹈学习的“原汁原味”,为舞蹈教学课堂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创造条件。另外,教师还要实现舞蹈文化教材的先进化和时代化,将时代元素和科技元素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以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舞蹈创造者当时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并以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和表现舞蹈,既做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继承,也实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创新和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有效促进舞蹈教学的科学发展。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07-01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
- 上一篇: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建议
- 下一篇:水产养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