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深入发展,但是目前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却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国际商务高技能人才。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了基于任务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并运用于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任务导向;教学改革;国际商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随着WTO的加入,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蓬勃发展态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贸易行业无疑将有一个更加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据IDG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要量超过200万人,同时我国有超过300家高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有数十万国际商务专业在校学生。本应是人才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可事实却刚好相反。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情况在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缘由耐人寻味,笔者认为,供需脱节是造成国际商务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国际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其中国际商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得当以及学生缺乏国际商务就业岗位的实践训练是阻碍学生就业的首要原因。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几年来针对就业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映的现实是,不少外贸类企业并不乐意接受刚出社会的外贸类专业毕业生,原因是他们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需求。而在此方面,大部分国际商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弱势,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定位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实训教学和现实的工作情境差别过大,学生难以将其对接等问题。
首先多数高职院校设置了15至20门学科的课程,意欲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但由于“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生所学课程大多不切合实际需要和落后于应用,造成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差悬殊,加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先天不足注定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困难。
其次就业方向不明确影响学生就业。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明确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方向,也不了解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割裂了供需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机联系,培养了很多社会不适用的人。社会上很少有标明招收“国际商务”人才职位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把国际商务人才包含在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市场推广、商务谈判、英语函电、货运保险、报关报检等职位里面而没有单独给予列出,国际商务学生在应聘时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解的不同,使学生在就业时普遍感到迷茫,这样一来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就与企业用人单位发生错位,造成专业不对口的假象,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对国际商务前景的信心。
第三缺乏职业规划造成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困难。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未能给予学生以有效的培训,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学校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教育,学生知识结构又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未毕业已处于失业状态;加上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不明确,社会又没有对国际商务给予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关部门也没有为该类专业提供职业辅导和指引,致使国际商务学生就业方向不明、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艰难的情况发生,与当前企业和用人单位急需来之能战的有用之才形成脱节,大量缺乏实际技能和知识过时的学生未能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是在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的确遇到问题。因为国际贸易本身就是一个商务流程,在该流程上的专业方向太多,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太多,而且每个岗位都会涉及到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自然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泛而不精的不良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关键技能入手。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并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招生是文理兼收,三校生与普高生并存,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根据他们的基础、兴趣、爱好,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语基础较好,对商务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另一类是英语基础薄弱,但有商务倾向的学生。显然,虽然他们同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但他们学习的重心和发展方向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国际商务的语言交流;后者应该是国际商务的流程运作。只有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业方向,他们才能学以致用。这是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急需改革之关键。
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方向的划分是由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该专业的专业定位特殊性决定的。但是专业方向的划分只是一种形式,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技能,在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还必须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培养市场需要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如果将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方法运用于此,就可能为我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其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任务课程链路”。每条链路课程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课程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一条链路课程也可以看成一个课程模块。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任务导向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为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同时在对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和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我们可以分析其各自不同方向的岗位专门技术,从而根据其职业专门技术设计系统化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和方法。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我们可以把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为两个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二是“专业能力模块”。关于前者,其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对于商务及国际商务有基础的认识。对于刚由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外贸行业,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到外贸类专业学科的学习,需要有一定准备,这一部分的理论教学将成为初入专业门槛的过渡学习。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将着重于以设计出相应直观的学习任务来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后者,其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个模块中,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学习领域,以学生的实施带动技能培养和素质形成。因此,对这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需要以不同的岗位所涉及的不同的具体工作为依据,归纳出岗位的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由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
“任务导向”法,就是在教学中以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并最终转化为专业能力。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商务的核心工作就是货物的进出口,其中包括了解商品、市场推广、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货运保险、报关报检、制单结汇、退税核销等流程。这些环节的学习分散在不同的课程里。这些课程对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很困难的。并且,这些知识是成体系的,由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许多学生在学习其中的某一课程时没有学好而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显然这种教学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被激起兴趣,学习中没有内驱力和应有的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为学生设计一个长期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完善,而且该任务与课程相关,同时该任务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多数学生毕业时货物进出口的技能将会自然形成。只有让学生有一个长期的任务,才可能设立更加明确具体的短期学习任务。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就业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合市场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能力。虽然在课程体系里有大量的英语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听说等等,可是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依然非常贫乏。原因何在?首先,英语教师可能并不是“商务人士”,他们只是英语教师,因此他们只教英语知识不教英语交流。其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英语交流的任务,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本人认为,商务交流应该贯穿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国际商务源于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实际上,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为国际商务的教学改革提供的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必须布置一些学生任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比如,讲授外贸商品的包装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去观察一些包装,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那些有意思的包装。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在日常生活自觉的去学习商品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标志、条形码等知识。
除了布置了长期学习任务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任务外,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一些专门的学习任务。以出口业务这一学习领域来说,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
五、结束语
这里的学习任务就是构建这样一个框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行动情景中通过动手操作自然形成的,其内化于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的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而教师是该工作任务的设计者、塑造者,是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贴切地服务于其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也更加真实,同时教学内容和考核更加贴近学生将来的实际岗位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处世能力得到锻炼;对于老师来说,也应该加强自己与外商客户的沟通能力和网上办理各种外贸业务操作的能力的实战能力,培养自己的“双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培养合格的国际商务高技能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教科版).2006(1,4).
[2]黄春麟.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技术(教科版).2005(31).
[3]池瑜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
当前,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波及全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中国的出口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从而使得主要面向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遇到困难,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便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三个部分。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主攻方向,例如:研究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应用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实务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包括:(1)外贸相关企业,包括外贸公司、有自主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等;(2)政府部门,包括商务部门、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3)高校。在上述三个去向中,以外贸相关企业的需求为主,岗位能力上又以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主。为顺应人才需求,国内很多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操作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然而,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必须重点把握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本文拟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1.人才需求趋势的需要。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由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经济贸易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正积极通过稳定外贸来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从2008年年初提出“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到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进出口额稳中有升,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谁最先从危机中恢复”的评选中,中国排名第二。从历史的经验看,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过一个恢复期、调整期,全球经济会在2~4年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新的经济增长必将带来人才需求的新高峰。经济的恢复离不开外贸行业的支撑,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外贸人才的加盟,2~3年后,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人才仍是最为走俏的人才类别之一。
2.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国际贸易活动具有程序复杂、操作性强、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外贸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合理的培养体系必须以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托。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要素,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要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
3.人才岗位技能的需要。国际贸易人员的从业活动通常会从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开始,而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又需要相应的从业资格。就目前而言,国际商务“六大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基本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工作,因此,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就业前就应该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为了保障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从业资格考试,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兼顾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
二、构建依据和构建目标
1.构建依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为支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围绕国际商务“六大员”从业资格考试和岗位要求展开,见表1。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选取其中的几个方向作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
三、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1.前期调研。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综合考虑学校招生就业情况,深入外贸企业和国内其他有相关经验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和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向。
2.确定方向。结合调研情况,综合学院设备师资等软、硬件条件,确定主攻方向。建议首先确定单证员、货代员两个方向,主要理由如下:(1)国际贸易实务中,单证是基础,货代是主流,其他4个从业资格考试均以单证员、货代员为基础;(2)可以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多个国际贸易相关专业;(3)国内针对这两个方向的实习软件的研发和实习设备的制造已经比较成熟。
3.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结合国际商务“六大员”考试要求,确定《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软件综合应用》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修订课程大纲,完善课程教案和习题集,并将部分应用性教强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共选课程。同时,围绕主攻方向构建国际商务“六大员”岗位能力课程模块。
4.师资保证。从满足核心课程和主攻方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出发,确定课程骨干教师,选派其到国内其他高校及知名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鼓励相关专业教师报考国际商务资格证书。
5.办学条件保证。扩大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主攻方向的招生规模,完善实践教学软件,加强与高校周边外贸企业及外贸主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影响,寻求社会和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办公室.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复习指南[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中心网[EB/OL].http://省略.
篇3
关键词 跨境电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06-02
1 改革背景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中职外贸专业课程改革最初的动因来自传统外贸专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为了给跨境电商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继续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跨境电商,2015年6月份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跨境电商发展,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考虑到国际商务专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而思考商贸服务类专业的转型升级,借鉴课改优秀专业的宝贵经验,诞生了把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培养方向调整为跨境电子商务的想法,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职业教育诉求。
2 跨境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日渐从“线下”发展成“线上”,跨境电子商务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跨境互联网贸易人才的培养成为目前捉襟见肘的问题。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做好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这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国内招聘网站上跨境电商企业的最新招聘岗位信息进行调查梳理,分析出目前跨境电商企业对招聘员工要求主要具有表1所示能力。
3 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向问题 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要把“专业与行业、专业与岗位对接,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向。要对产业和行业进行调研,明确具备专业跨境电商知识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并通过对课程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式以及专业教学队伍组建等方面的改革来促进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改革将根据外贸专业发展特色,培养扎实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电子商务技能,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能熟练应用英语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长期以来,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照搬照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课程结构,内容理论性强,知识深奥。本次改革将在课程设置上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本位课程结构,着重夯实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增加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课,使得课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和综合性,以适应当今选择性课改的新要求。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占比较低,出现“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不良现象。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课程结构的大幅调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减少过多的理论知识。通过建立专业实训室,配合专业综合实训软件完成完整跨境电商流程的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问题 在过去的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中经常会出现“校热企冷”现象,这一问题在商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上尤为突出。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就应该积极主动对接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课程资源,推动专业建设。如与速卖通、京东全球购、敦煌网等跨境电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4 跨境电商时代中职外贸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建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 抛弃以往国际商务专业以“理论概念”为主的特点,引进“强基础,重能力”的理念,构建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设置商务礼仪、电子商务基础、电商软件和国际贸易基础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强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在专业方向模块,拓展境外客户关系管理、进出口清关操作、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等跨境电商专业方向性课程。如表2所示,修订后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优化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基础课程体系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基础文化、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课程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综合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只能帮助学生初次就业,唯有学习和创新能力才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综合基础课程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心理、职业素养、商务礼仪、计算机基础、体育、艺术等通识性课程,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据国内某大学的调查显示:客户沟通技巧、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价值创新能力是外贸企业最需要、最重视的能力。
建立模拟实训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建立准企业化的模拟实训中心。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利用阿里巴巴速卖通软件、跨境购平台等跨境电商资源,在校内完成跨境电商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实训等。外聘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定期进校授课参与实训,让教师、学生了解行业新规、市场新动态,加大专业教学与市场结合的力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训到一定阶段,学校组织跨境电商模拟分组竞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跨境电商的模拟实训中,为他们毕业后走进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内外结合”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跨境电商新形势下通过政策引导,把跨境电商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实习走到跨境电商企业去,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商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之路。实践教学离不开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除了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培训外,更要注重企业能手的引进,建立企业人才“引进来”机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加强学生“走出去”的实践:学校经常带学生走出校门,到跨境电商企业去进行观摩;鼓励学生“走出去”逛市场、参观电商园与贸易展会等;组织学生参加政府或行业举办的展会、论坛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获得企业相关资源,又可以为企业输送“召之即来,来之即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邓莎莎.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5.
[2]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3]乔哲.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基于跨境贸易电商化背景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5(32):48-50.
篇4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和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这一专业的就业市场前景良好。据统计,2010年国内国际商务专业人才110万人,从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量估计,未来10年内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8万家左右,从辽宁地区来看,“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好,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国际商务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商务人才呈现短缺状态。但就在前不久,2015年第一季度的国内各省GDP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的GDP增速明显放缓,东三省整体状况不好,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擅长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国际性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辽宁省内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尚不多见,业已开设的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备受好评,积极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需人才,本文将着力于此,基于现状分析及沈阳大学该专业的建设分析,以提出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2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纵观目前国内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建设情况,可以分为高职高专、本科、硕士三个层次。其中,高职高专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数量最多,该类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注重进出口贸易实务能力的培养,建设思路以就业为第一标准,未来专业的谋算相对狭窄;国内本科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不多,以辽宁省为例,不足10家,已经开设的多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的;至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方面就更少,从目前存在的少数几家看,也多是在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基础上,适当增加部分理论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高端人才的培养仍有差距。进一步对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建设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思路不明;专业特色不凸显,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等,以下将结合沈阳大学该方面的相关分析,进一步阐释。
3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作为沈阳大学的专业方向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于2004年开始招生,迄今已经培养了360余名毕业生,2015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准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独立招生,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商务、跨国经营管理基础理论、业务知识、专业技能,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和国际商务文化,熟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要求,具备跨国经营、管理、策划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建设上看,该专业目前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紧紧围绕相关需求,努力培养既通晓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外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部门从事金融、贸易、会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国际型高级商务人才。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按照“引进嫁接合成本土化国际化”的五步走方略,通过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广泛地引进和借鉴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近70%实行双语教学,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并因此获得了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中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1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的称号,2名教师获得辽宁省教学名师的称号。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和培训逐步打造了由外语教师、专业课双语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三支教学团队,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毕业生工作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毕业工作后的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或成为部门主管,或成功实现职场拓展。
4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问题分析和沈阳大学办学经验的阐释,本部分提出具体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举措。
(1)教学课程需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设置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因此需要较广的知识面,课程应当包含经济与管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与一定的实习实践经历,可在通修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提高开放性选修课程的比重。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如强化小班讨论课程与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
(3)打造优秀教学师资队伍国际商务许多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使课程不至于大而泛。因此,打造一支合适的教学队伍对于保证课程质量尤为重要。
篇5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07-03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外经贸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出现了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转向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变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制单、进出口报关、涉外商务、货运、船务、商务文秘等中等专门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这种需求给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然而,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偏差: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少部分毕业生即使过了面试关,上岗后的表现也不如尽人意。这种偏差如果继续扩大,将直接影响和制约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国际商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劳动力“来了能用,用了放心”的需求已成为中职学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占主导地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模式占主体地位的仍是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学问化”。学科体系课程的实施使职业教育内容与真实工作情境相脱离,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无法使学生获得企业重点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基本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学生不适应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国际商务专业传统的课程特征是:(1)内容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知识匮乏,知识与技能分离;(2)方法以教师传授和学生理解、记忆为主,知识单向灌输,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学习,厌学情绪明显,课堂纪律差,甚至不肯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不合理中职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是各门科目考试合格,而对岗位资格证书的要求较低。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本人和团队评价;评价内容偏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忽略了对职业能力的考核。上述评价制度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行动体系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前提,而课程的模式、内容、实施方法是实现毕业生就业及决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原来以学科为本位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构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源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在重构课程体系时要考虑:第一,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清晰关系;第二,必须形成学生的任务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与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在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1.到外向型经济企业进行专业岗位调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曾到多家外贸公司、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外资企业、报关行、船公司、货代公司、大连海关、大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做了广泛调研,了解到在外经贸企业中,由于岗位工作任务不同,他们对员工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得出的不同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集中在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外贸公司文员等岗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应从岗位需求出发,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在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用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合作研讨的方式,明确职业行动领域中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业务流程,提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其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和顺序,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五大模块,各模块课程内容划分及其所采用的课程类型如表2所示。
3.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各模块课程学习的时间。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三年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1)第一、二学期打基础,学生完成职业基础模块的学习,重点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英语水平。(2)第三、四学期学专业,完成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的学习。其中第三学期加强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突出关键技能训练,重点学习商务英语、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学期加强证书的考取,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明确自己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顺利通过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全国外贸跟单员、物流员或中级营销员的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第五、六学期完成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实践模块的学习,有的学生还可以选修升学模块的课程。
实施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最复杂的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接着就要考虑如何实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协作与会话,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一般都是先讲理论再训练,而项目导向教学法则是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去教学,即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多个真实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工作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种融“做、学、思”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是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方法,其具体步骤可以如图1所示。比如,在讲授《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时,整个课程的内容不再是传统有序的章节,而是按照一个个项目,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学生以一个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完成实际全套工作任务。在整个项目和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建构学习情境,提供帮助和咨询。真正的学习心得与体验由学生自我消化、吸收,转化成实际能力,从而掌握就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构建与项目导向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方式与机制传统评价方式中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分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着重于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忽视了对学生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单以纸笔测验的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而应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他还认为,评价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境中自然地进行,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以获得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评价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构建与项目导向教学相适应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民主、感受进步和全程参与,从而培养出符合岗位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改革:(1)考核的重点不再是评价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而是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2)由学生本人、小组和教师构成多元的评价主体;(3)综合采用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和作品评价等表现性评价与笔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4)考核内容不仅涵盖外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包括对学习、工作的技巧性、策略性等方法能力,以及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与环境和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职教学必须强调实践,因此,可以在校内建设一个集模拟实训与多媒体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如模拟商贸公司),利用相关贸易软件,为学生搭建仿真的国际商务电子贸易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与岗位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培养其职业能力,而且也利于学生发挥长处,挖掘潜能,帮助学生重塑学习自信心。学校还可与相关企业制定合作协议,让学生定期到企业或港口进行观摩,以对岗位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多途径建设一支既懂教学,又懂业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也是职业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针对当前专业教师年龄普遍偏轻,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情况,一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每学期从企业聘任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专业课和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利用假期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下企业实习,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邱才训.中职教育课程模式建构略论[OL].(2010-07-24).http://blog.省略/cz4625485@126/blog/static/167610973201062
4105110237/.
[2]叶卫军.中职外贸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6-18.
[3]刘红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8):13-18.
[4]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摘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必须面对现实制定专业发展战略, 以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加强实践教学, 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变化, 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 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培养目标
我国加入世贸后, 社会上对能够使用外语直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目前, 全国大多数有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相关课程, 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社会需求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同时也使其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竞争会更加激烈, 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正在调整定位, 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方向发展, 这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现状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三资企业、涉外企业与私人企业, 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
密切联系市场、关注市场、适应市场, 专业建设要与人才培养规格为导向, 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依据。
(二) 分层培养人才
我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会使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类人才的规格与要求整体性提高, 大企业集团选拔翻译人才的标准一般为硕士生或具有高级翻译职称, 地、市级单位及大中型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对商务人才的要求则需本科以上学历。
(三) 关注人才就业的空间
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商务文员将成为我国企业业务人员需求的主流,大量的中小企事业单位为大专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涉外中小型企业星罗棋布,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归纳为四个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 英语语言课程+商科专业英语模式;英语+汉语商科课程模式; 英语+商科专业方向模式。高职高专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多采用了以上几种模式,但是,都没有明确各个模式准确的定位与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存在着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与标准相脱节的问题。如果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并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调查表明, 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方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 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 岗位群广泛, 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类, 我们还发现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大力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反应冷淡。同时, 商务英语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岗位群广泛的特点也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不利因素, 它要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 然而商务系统庞大而错综复杂, 受高职学生基础文化修养较低与学习时间有限的制约, 关于商贸知识应该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就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被调查公司对相关专业职务能力的描述中,100%提到英语和计算机应用两项能力, 95%提到与人沟通的能力。
目前劳动力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能力模块的基本定位是:
1、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
要求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且各项技能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 专业英语技能强调口语、应用文写作和口笔译。
2、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了解商务公司运作所需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要素, 掌握包括商务秘书、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程序。
3、较强的沟通能力
要求口头表达清晰、流利、得体、有思想、有条理, 文字表达规范、通顺、得体、有思想, 应掌握灵活、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商务沟通技巧, 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4、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Office 应用, 具有网络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以上能力目标的基本确定为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提供了现实和科学的依据, 除了公共课, 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通过三个课程组合来实现, 即英语课程组合、商务课程组合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组合。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研究
商务英语是一个交叉专业学科, 必须做好专业定位, 并据此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还要考虑朝哪个方向发展更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笔者认为,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涉外经济活动日趋频繁, 国内外企业对商务翻译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前者缺乏必要的商务知识, 而后者又没有足够的英语应用技能。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具有就业空间广阔、适应性强、发展前景好等特点, 目前从事商务和外贸翻译的多数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且为数较少, 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外贸业务方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会有大的发展, 国营或民营外贸公司对正规的、专业的进出口业务员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为适应市场需要,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可以立足商务, 向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 培养进出口贸易业单证员、报关员。主要技能为单证英文识别、单证处理程序、运输报验、报关、托运、投保等。这些技能重实践操作, 理论性要求不高, 比较适合大专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出口贸易理论和实务与商务关系密切, 可以相互促进, 专业知识可以融会贯通, 专业方向对口性强, 因此, 培养外销员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我国具有外销员资格证的人才十分紧缺, 而且今后将更加紧俏, “珠三角”地区的外销贸易呈上升趋势, 这为外贸人才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国际旅游方向旅游事业从广义上讲是商务的一个分支,而国际旅游更是与商务英语息息相关。目前, 从事旅游事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大多数是英语或商务类专业的毕业生, 而从事国际导游的大多数为职业高中和技校的毕业生, 学历和文化层次较低、英语交际能力不强, 不能满足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因而, 开发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旅游方向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应牢固树立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 其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应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 对岗位职业能力、完成岗位任务的程序以及各个程序的职业标准做出详细科学的描述, 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规范性与应用性。
篇7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培养方向和目标 教学模式 改革
近年来,随着英语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和细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在此专业下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与商务英语有关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等。特别是面向职业市场,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高专,更是普遍把《商务英语》作为学生三年学业中的必修课和核心课,重点进行促教和督学,大有学英语必学商务英语、教英语必教商务英语课程的趋势。
虽然高校流行商务英语热,开设的相关课程也不少,但什么是真正的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课程应该如何设计才能体现和反映出其“商务”的内容含量?“商务”和“英语”的关系如何契合才能匹配?至今还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老师尚未完全把握或有待提升优化的问题。
一、以工作实际为导向,坚持基于企业业务,又略高于企业需要,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培养方向和目标。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和一门课程的开立都必须有它的应用人才市场,否则这个专业或者课程就是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商务英语》本身就是一个面向企业市场的应用型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的未来就业目标就是前往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的各类公司企业就业而不是政府组织或科研机构任职。此专业各课程的设计就是为了培训学生具有将来能在企业的核心岗位承担相应职责和合格业务工作能力,并且除现有阶段的一般普通业务能力之外,还具有提升和适应业务发展的潜在能力,以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能够在步出大学校园之后顺利地找到“饭碗”并提升自己的“饭碗”。
什么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般职业岗位呢?从目前国内企业分类情况来看,应用商务英语专业最广泛的企业和职业岗位总体集中于国际贸易和进出口业务,以及为国际贸易服务的上下游企业,从职业岗位上分,仍然是进出口行业中的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国际商务翻译,以及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的国际货代、外轮船代、涉外保险、银行国际结算等。这些企业和企业间广泛应用的商务英语就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工作实际导向。离开了这些企业岗位的业务,所谓的“综合商务英语”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任何实用意义的。例如,如果执教的英语教师压根不懂进出口业务程序,不知道报盘、还盘、确认、成交等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规则,不知道货物贸易销售/采购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包括付款方式、装运条件、包装条件、租船条款等,如何能教授与此业务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商务英语?再如,教学生商务口语谈判,而教师连一般贸易、补偿贸易、加工贸易等不同贸易形式都不明白,更别说与其相关的国家法规条列、国别政策及限制许可制度了,如何能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引导对手达成协议呢?
商务英语所涵盖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总是离不开其所涉及的其他商务知识和业务技能,这与普通高校外语院系教授的公共基础英语、交际英语、文化英语、科技英语是不能等同比较的。
二、以国际商务为基础,摆正国际商务业务与英语的主辅关系,才能使商务英语学而有用,教有目标。
外语只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上的工具,而不是一门赖以谋生的专业技能,同样商务英语教学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如果没有国际商务业务,包括广义的国际商务知识与狭义的国际贸易业务,作为基础和承载物,商务英语就没有植根之壤。学生欲学商务英语,必先学相关可运用商务英语的商务专业知识,否则,要么所学的课程并非真正的“商务英语”,要么在学此课程时重修相关的商务专业课程。教师教授商务英语课程时,如果没有国际商务业务知识作为基础,要么所教与实际运用脱节,要么教出来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商务英语”。举例为证,教授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时,不可能不涉及讲授进出口业务的一些环节,而在不同的环节,商务英语都有自己的专有词汇和术语,非一般公共英语可替代。如:
This offer is 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
At seller’s option.
By Confirmed,irrevocable L/C payable by draft at sight to be established 30 days before the time of shipment.
因此,如果讲授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师不熟悉所教授课程涉及的商务专业知识,就很有可能出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残缺情况,无法全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就发现有些教师在翻译E.M.P术语时,将其翻译成“欧洲主要港口(European Main Ports)”,而实际上,国际海运界和国际贸易人士都习惯称其为“欧洲基本港”,因为从亚洲到这7个E.M.P港口的国际航线的集装箱班轮价格是大大低于其它非基本港的。
有了国际商务的各种业务作为承载物,枯燥无味的英语才会显得有生命和吸引力,因为语言已经融入了实际工作技能,成为一种活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特别喜欢听我讲案例的“故事”而不愿意死背单词和短语的原因。
三、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应该区别于普通英语教学,努力向实际业务工作靠拢并且跟上现代企业经营的发展。
在以往的普通英语教学模式上,近年来高校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革,有很大的进步,现已基本放弃了旧的语法分析模式,采用了一些诸如情景式、交流式、听说领先式、阅读领先式等较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方法从单纯的讲授法过渡到操练法、问答法、讲授加练习的方法,教学装备和技术也逐步从黑板加粉笔向多媒体投影加电子语音室延伸,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但这些改革和发展对于目前我们面对的现代企业所实际应用的商务英语来说,教学模式和手段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教学模式来说,我更推崇根据国际商务的不同业务程序所设计的“任务模式”,即彻底放弃语言教学的由浅入深、循序践进的原则而服从实际业务的任务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阶段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把商务英语中的函电、文字处理、口语翻译、商务谈判、交际接待等不同的课程串联成一个个不同的任务来实施教授和操练。如:
国际贸易出口任务:
函电/网上推销产品、介绍本公司,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接待客户来访,参观生产工厂,进行技术和商务谈判签约成交(当面成交或函电成交)修改、补充合同条款催开信用证或修改信用证租船定舱、备货、商检报关、装船、出货制单、议付、结汇处理索赔及合同执行善后问题
国际商务项目引进任务:
制订项目招标书/寻找海外投资人接待客户,开展谈判前考察进行技术谈判(翻译)进行商务谈判制定合同、签约办理银行间国际金融业务安排设备海运、商检与索赔和异议解决接待外方工程技术专家并协调现场工作产品返销等出口事宜
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单边独角色交流方式,让学生根据任务分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买方―卖方、出口人―船公司、投保人―承保人、翻译―外商等。以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实施商务英语教学,肯定会达到学以致用、教为成材的效果。
办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除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开展有益于社会和企业的科研,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所谓来源于实际工作水平,又有要略高于实际工作水平,这是每个高校教师时刻要谨记在心和孜孜追求的。如教授付款条款时,除L/C、D/P、T/T等常用方式外,还要注意研究和了解目前欧洲市场已广泛使用和流行的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 )方式。训练商务谈判口语过程中,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refuse”而不是“accept”上,因为商务谈判中双方斗智斗勇的难点就是如何掌握和运用拒绝的技巧。
除此之外,商务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改革,还要在考试形式、教具使用、网络技术应用,模拟商务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及深入企业参观观摩、见习等多方面有所变革和创新,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教为成材”的课程设置总目标。
总之,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以商务承载英语,将英语语言功能溶解在各项商务专业技能中,以商为主,商英并举,使商务英语真正成为国际商务各种业务活动和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手中利器,把学生培养成离开校园就能找到相应就业岗位,并且能基本胜任职业要求的复合性国际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伶俐.商务英语的教学法探讨[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论文,2007.
[2]杨盛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VOL16,(03).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4]刘云江.我国加入WTO后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
篇8
关键词:本科培养;实施效果;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61-02
国际商务专业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商务的职业要求,突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方针,设置两大类型的专业课程,并且有机贯通。一是涉及国际企业管理层面的课程,通过国际商务环境和战略研究、作业过程等知识体系,赋予学生较高的综合经济分析能力,并能够串联起从市场调研、生产、营销、物流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作业流程;二是涉及国际企业实务技巧层面的课程,通过贸易实务、投资技巧、金融工具运用等知识体系,赋予学生更好的实务操作能力。
总体上看,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方向以“跨国商业运营者”为中心,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密切的学科关联,目前全日制国际商务专业隶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而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科基本属于经济学学科,偏重理论研究,所以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培养效果考核时,测评指标就有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争论。
一、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按照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基础、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通晓国际商务惯例、相关国际法规和国际商务文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在跨国公司、涉外经济贸易部门、政府机构,从事国际商务管理、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人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国际商务专业坚持“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国际商务基础理论课程作业流程课程商务策划课程’+‘国际商务实验实践课程’”“‘国际贸易基础理论课程实务操作课程商务谈判课程’+‘国际贸易实验实践课程’”两大课程体系,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实际,构建国际市场开拓和国际商务操作两个特色方向,实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国际商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国际商务、跨国经营基础理论,熟悉国际商务惯例与规则;(4)掌握国际商务、跨国经营实务技巧,熟悉国际商务流程与运作方法;(5)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问题的基本能力;(6)掌握国际商务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7)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从国际商务本科培养目标来看,国际商务专业重视“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本科培养方案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对用人企业做了调研。首先,经过问卷调研,针对外贸相关企业招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企业录用要求条件选择最多的前4项是综合素质,外语、计算机水平,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可塑性。其次,用人单位认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用人单位认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毕业生在品德修养、观察力等方面表现较好,在理论知识、知识结构、开拓创新意识、英语、计算机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不佳。最后,因为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对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在实务操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英语水平、知识结构、理论分析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强化实务操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要,也给高校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对企业的调研中可以看出,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国际贸易的工作性质有关,另一方面国际商务已从原来单纯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所以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和外语沟通能力,外贸企业重视的是现实中所要运用的操作能力,多达60%的企业都认为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应该进行适应企业的训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推荐学生就业的时候,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反馈给我们学生,提高他们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希望学校在校内训练学生的谈吐礼仪、演讲口才能力,增加抗压受挫训练,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从用人企业的反馈来看,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在理论教育方面基本达到了培养目标,但在实践培养方面显然不如预期。
三、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评估指标设置的建议
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以往我们对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评判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很少接收来自用人企业的意见。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大多数集中在单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其应用在工作中是什么效果却很少被注意。从企业的反馈来看,我们的评估指标应该更多地向应用和复合倾斜。因此,国际商务本科培养方案是否有效,其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实用性课程的比例。课程设置中不仅需要有基础或者理论的课程,更应该多设置实务型课程,例如不仅应该有大学英语课,更应该有专业英语。第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企业重视的不是学生是否会考试,会背书,而是学生是否会学以致用。因此,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应该开设具有实际效果的课外教学,例如企业现场教学,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企业实践或者观摩。第三,多学科课程的比例。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虽然现在学校鼓励学生选修双专业或者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就业和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缺乏十足的依据,例如在听取企业的建议上对学生的辅修专业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篇9
外贸转型升级对外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具备更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必须对原有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和整合,而增设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有其必要性,能够培养与外贸转型适应的人才。
关键词:
外贸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报关与国际货代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78-01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发展由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和贸易规模、数量逐步转到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的均衡发展。随着十的胜利召开、“十二五”规划和2020年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实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将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高能耗型、资源类等出口商品为主,转为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低能耗等类产品出口为主,并不断拓展国内外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区域外贸转型升级伴随经济的发展,进程也在加快。
江苏省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的转变。常州处在全国外贸发达的苏南地区,2012年全市各项外贸总量指标均列全省第四位,增幅指标苏南领先。外贸的转型升级对外贸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单纯数量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对人才的内涵的提升方面。
1 外贸转型升级对外贸人才需求特点
1.1 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数量增长
外贸转型时期,各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许多企业提供了多个岗位。我国的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
目前人才缺口较大的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对学历要求并不高,但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从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人才的需求来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报关企业内部报关员人数不少于5名,以此人数要求计算,目前共有近百万个报关相关职位的空缺,报关企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所有二十多万家从事外贸的企业、专业报关行、国际货代公司中,我国专业报关与货代人员总共才有七万多人,缺乏专业报关与货代人才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瓶颈。常州乃至整个苏南地区外贸企业众多,许多公司都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大多数外贸公司都会选择报关,委托国际货运进行报关,这就急需报关与国际货代方面的人才。
1.2 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注重综合素质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求过硬的外贸专业知识,如要求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如草拟合同、审核信用证、制作单据等;还要求流利使用英文口语或信函直接与客户沟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谈等;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市场信息搜集处理;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如客户沟通、开拓市场、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如诚信品质、合作共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
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 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 英语,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1.3 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注重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个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外贸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热爱祖国,顾全大局;履行合同,恪守诚信;遵纪守法,文明经商;平等合作,互惠共赢;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担负责任,回报社会。企业要求外贸人才能够踏实苦干、立足于企业、能够与企业共进退。由于外贸流通领域的竞争性强,许多人才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会带走客户资源、商业秘密,使原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已经把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放在对人才要求的首位。
1.4 人才的需求层次向多元化发展,对学历要求不高
近年来,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外贸公司同时并存,因而对外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特征。
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较细,需要的人才层次比较高,专业化程度要求也高,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部门简单,需要的人员少,对应用型的人才更为迫切。调查显示:79%的民营企业更愿意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层次的从业人员来从事业务员、跟单员等工作。目前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状况。有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较差;而有些虽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却缺乏英语、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
总体上看,与其他行业对比,目前的外贸行业对人才的
学历要求不高,根据百才招聘网2012年6月外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占比最大的是大专,占57.85%。其次是本科,占20.79%。从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来看,以0到2年工作经验占比最大,达45.82%;3至7年经验者需求量也较大,占25.04%;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招聘职位占比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外贸业招聘趋向于中低端职位,高端职位较少,而且高职院校的才毕业或顶岗实习的学生从事外贸工作是有比较多的机会。
2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设置的必要性
2.1 原有国际商务专业已经不适应外贸转型要求
当前,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升级十年之后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适应经济贸易对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我国外贸发展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人才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国际商务(贸易)专业开设了报关实务和国际货代相关课程。由于这些课程本身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如何改革原有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下设置不同的方向,以及如何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培养外贸转型升级所要求的各类外贸人才。
2.2 能够推动专业和课程建设
学院目前处于骨干院校建设的重要时期,学院本着优化现有资源、提升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对原有的系部和教研室重新整合,新成立了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团队。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际商务专业作为国内高职院校开设较早的专业,近年虽然也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不断改革发展,但已经与当前和未来的经济贸易发展及外贸转型对该专业的要求、与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偏离,也落后于其他专业教学团队近年的发展,因此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3 可以明确专业定位,促进院校建设
我院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定位过于笼统,专业课程的
设置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一体化不断深化使岗位分工越来越明确,基于外贸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细化,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方向是必然性的需要。能够满足外贸转型升级企业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将完善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结构,还会促进学院的招生就业、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应当抓住外贸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不断充实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报关报检、国际货运的能力。所以,我院开设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是适应社会需求的。
2.4 为专业方向向专业过渡做准备
从长远看,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势在必行,但现在的时机尚未成熟。目前,学院的外贸方面的专业设置还只有国际商务,如果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可以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方面展开实践,借鉴国内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经验,为未来向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外贸转型期国际经贸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10):124.
[2]郭薇.转型升级下外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86.
[3]周瑾慧.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6):100.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群构建;路径
一、专业群的内涵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而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专业群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二、构建专业群的必要性
专业群建设对专业上水平、教学上规范、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专业群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切人点,所以高职院校抓紧构建本校的专业群是十分必要的。
1.有利于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
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能够较好地满足既要求专业相对稳定以进行专业建设与积累,又要求专业必须灵活适应市场需求这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通过专业群各高职院校才能够围绕区域或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各自的专业(群)布局,明确每个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并针对核心专业着力打造各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适应市场的优势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如果不进行专业群建设,一味追逐热门专业,则专业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专业拓展基础薄弱,难以推出新专业。相比之下,专业群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可以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拓展专业方向。
3.有利于节约投资形成实践教学低成本优势
高职教育的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维护。如果专业分散,为各专业配备的实训设施因使用率不高、专业的萎缩及淘汰而出现闲置和浪费,或由于专业面大,资金投入不足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相反,专业群由于专业相对集中,学校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训体系。由于专业的相关性,实训设施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效共享,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
4.有利于凸显师资优势、形成高职特色和品牌优势
高职学院“双师”队伍建设是其发展的瓶颈,专业群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在专业教学上可以灵活调用,既能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教学上的需要,增强各专业的竞争优势。另外,高职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长期努力,专业群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集聚起师资、实训、科研、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创出特色和品牌。
5.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生产和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岗位内涵不断丰富往往是综合性的,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群技术平台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而且相对稳定,有利于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专业群的原则
构建专业群十分必要,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拓展转变。利用专业间互为带动的关联性,发挥专业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超越“专业全而不强”,在一个大的框架内使原有专业获得生命力,形成学校专业的“精而专”,这是专业群所倡导的理念。目的是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与整体实力。
(2)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相结合。抓住核心专业建立专业群基础教学大平台,逐步形成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专业群布局。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并体现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促进学校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高职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业,没有一定的稳定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强调灵活性就是要使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变中求稳,以少变应多变。
(4)资源配置上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范围划分专业群,充分考虑布局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和迟效性要求专业设置的布局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作出整体规划,统一布局,“以明天的技术,培育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使专业设置更具有动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量力而行。专业群构建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办学条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利用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一拥而上,造成专业的拥挤和浪费,要尽量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四、构建专业群的路径
专业群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学院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构建专业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构建专业群的路径可以用左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1)学校办学定位与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每个高职学校的发展战略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专业群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
(2)系人才培养目标。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直接组织者与实施者,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系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群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构建专业群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系人才培养目标。
(3)监测外部环境。主要是监测人才市场环境,发现构建专业群的机会与风险。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各类人才供求的涨落、长短线的转换都会灵敏地给专业群的构建带来机会或风险。因此,要经常监测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结构和就业结构,密切关注人才需求新动向,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寻找构建专业群的机会。
(4)评估内部环境。主要是评估学校内以及系内部目前所具有的构建专业群的优势与劣势。评估的主要内容有办学历史经验积淀、专业数量与特色、“双师”队伍、实验实训实习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质量保证体系,等等。
(5)预测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主要是根据对外部人才市场环境的监测情况和对学校内部条件的评估情况,来预测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如果外部有构建专业群的机会,而且内部有构建专业群的优势,那么说明目前具有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反之,则没有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
(6)制定专业群构建规划。
当预测到目前具有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时,就可以着手制定专业群构规划。下面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例:
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对外经济贸易需要,既有较为宽广专业知识,又熟悉涉外经贸业务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群框架:整合现有专业,以“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为原则,形成“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核心专业,以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国际货运和国际商务 (中外合作)等多个专业为方向”的专业群框架。
构建计划:建成以4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外籍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达到建设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群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职业资格取证率100%;就业率 98%以上。建设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区域外向型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专业建成省品牌专业。
实施专业群规划:①经费投入。依据师资队伍建设支出、实验实训设备购置费以及设备修缮费等项目测算专业群总体费用,实验实训要建设成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企业管理仿真实训系统、物流工程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②师资建设。引进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9人以上,使高级职称教师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85%以上。③课程配套。提高国际商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质量,建立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④改革教学模式。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模拟设定的具体进出口商品交易作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各个业务环节,训练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建立内部教学督导和评估体系。⑤建设共享型资源。组建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建设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仿真实训系统,既满足国际商务专业群及经济管理系其他专业群实验实训的需要,同时又是一个辐射面广、实施效果好、资源共享性强的教学实验项目。
专业群的保持和更新:以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两个品牌专业为核心保持国际商务专业群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体系,经常性地开展专业跟踪调研活动,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建立教师下企业调研专业需求制度,作为对专业群进行评价更新的依据,并用以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单嵩麟,潘立本.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2]王天行等.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3]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 [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陶秋良等.关于专业归类与分流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