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

篇1

关键词:服装的设计;人文主义;时代需求

人类服装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见证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服装设计是工艺美术的艺术范围之内,在实际意义和艺术美观上的有机的结合的产物。通过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思考来设计出满足人类的需求的衣服。一般的来说,符合要求的艺术品,既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也要表现出自己本身的艺术的特殊性质,人文精神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数服装人性化发展的根本。

1 服装设计的人文精神

服装设计的人文精神是服装设计发展的根本,每一种设计理念都需要具备广泛的设计人文精神。进行服装设计的前提是设计者本身要有一定的知识的积累,将时尚的内容人文化,其应用的重点在于使设计元素个国家时尚,设计形式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1]。人们精神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设计师要对世界的历史潮流、每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有一定的理解、对于各种新生事物的了解。总体来说,就是设计者本身要有一个综合性的知识面。第一,设计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设计的能力。类如绘画,产品构型等画法几何方面的能力。第二、作为设计师要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的能力,将服装的设计当成是一个进行艺术的创作的过程,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智。不断地设计出好的作品。服装的设计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生产衣服的过程,是需要设计师用心去创作的艺术品。图1 为大学夏季T恤设计草稿,体现人文精神的应用在于其字体的设计。

2 在服装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应用形式的解读

人文的精神,是指人类保留下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的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的一种珍惜和维护。人文精神的重点在于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思想上的体现,是人类的重中之重,是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各种的行为和活动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人类自身作为根本,一个真正的核心。在全方面体现对于人类本身的关怀,通过精神文明的发展来带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需要体现人本的思想,社会的本体是每一个构成这个社会的大众。要充分的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将人作为一切的中心思想。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规律,要理解我们所说的个人的观念。人类发展到今天,所有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向着一个最终的目标:自由!因此,人文精神也体现着自由的思想。在服装设计设计中,应用人文元素,是提升设计者在设计形式以及设计内容改变,其重点在于使服装在设计形式中加入更多的人文性元素,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2]。

3 服装设计人文精神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更好地促进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在创作的过程中体现人文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措施。服装设计的最终的目的是让顾客满意,让穿着的人满意设计者设计的衣服。这与人文精神的实质是相同的[3]。都是为了人本的思想。如何实现这个目的要进行策略的规划和布局,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服装设计的人文精神的应用主要由以下几点。

第一,设计的本身需要设计者理解人文精神的本质思想,有能力将人文精神体现到服装的设计当中来。将人文精神的核心的思想,反映在作品的效果上。服装设计针对的主体是人类自身,而对于人文精神的本体同样是人。二者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其结合的重点在于服装设计的中心是所有人长期关注的问题,加强对设计精神的解读也是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其设计精神的重要层面也是提升设计形式的重要举措,将设计精神人文化,是设计形式更具魅力[4]。

第二,人文精神的应用重点在于设计形式与物质形式相互结合在一起。合理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有机的进行。不能简单生硬的进行不合理的结合[5]。要有机的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既要满足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又要将人文的精神体现到服装的设计当中,做到两者之间更好地融合。人文精神融入到服装的设计当中,将进一步提高服装行业的发展,去结合形式的重点在于,应用的全面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整体的构成形式更具认为特点,注重人文的实际应用,逐渐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全民对服装设计的认知水平[6]。

结束语:

有机的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在服装的设计上体现出来,这是服装行业的一大进步,是服装设计行业更加贴近生活的根本,通过设计形式的应用,提升设计模式,使服装设计更加人性化。通过人文精神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在未来服装行业在设计方面,将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汤丽.中国人文精神与“中国风”――对于本土现代服装设计的反思[J].美术界,2013,(7):99.

[2] 齐德金,姬D远.中国传统图案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4):82-83.

[3] 张岩.服装潮流与服装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4):75.

[4] 温茗竹.服装设计中的中国画风格影响分析[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4):181-181.

篇2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通识教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前言

“专才”与“通才”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许多伟大的人物同时精通数理化和史地生。多才多艺不仅不会抹杀专业的光环,反而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历史教学应兼顾通识教育并阐述人文精神,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高校历史教学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思想不论是在古老的中国教育模式上还是西方教育模式上都很早出现过。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而言,过分强调以分数衡量学习成绩,造成了学校、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功利思想越来越强烈。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历史教育也是高校通识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可以从“通”和“识”两个方面理解,“通”即“精通”,博闻广记,通知古今,强调的是知识渊博,知识面广;“识”是“见识”,见多识广,卓尔不群,强调的是χ识的灵活运用。相对于当前教育模式中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的现象和教育与实践脱节,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实,通识教育无疑是一剂补救良方。

通识教育从本质而言是一种不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从内涵上而言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主旨而言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非凡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教学手段上而言可以分为类似哈佛教育中的专门设立多种体现通识教育内容的课程的方式和开设一定内容的必修课或者仅仅开设一定内容的选修课三种方式。

2.高校历史教学是通识教育的基石

历史与现实是高度融合的。高校的历史教学不仅强调牢记史实更要强调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人物。高校历史教学从内容上符合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博闻广记与真知灼见的要求。

当然,并不是在高校开展历史教学就等同于开展了通识教育。从根本性质而言,高校的历史教学还是一个学科的教育,当今高校的历史教学依然会强调本学科内的教学成果,学生理解、认识历史也不等同于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为人处世和学习、工作中来。但是,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历史教学给了学生更多更广的历史知识和多维度的分析问题的方式,高校历史教学不失为通识教育的基石。

二、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材料,历史教育也是通识教育的根基。通识教育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人文精神,但是,通识教育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本身,通识教育强调的是“通”与“识”的能力,人文教育则强调在“通”和“识”的认知能力之上形成“以人为本”的判断和表现能力。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教育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以“人”为根本,以“文”为升华,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人本观念、个人观念和自由观念三个方面理解。人本观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建国初期宣传的“某某某舍身救国家财产”的观念,现代的人本观念强调的是“财产有价,生命无价”;个人观念强调的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人是社会性的,强调个人观念必须要有社会性的限制,因此,现阶段完美的个人观念是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自由观念同样具有社会性,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自由都要受到社会性的约束,因此,现阶段的自由观念就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个体自由。

2.历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如前所述,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精神文化,历史教育本身所涉及的人文教育并不多,但是,历史教育对于人文教育意义非凡,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领悟人文精神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历史领悟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途径

高校历史教学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和理解方式基础,也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高校教育毕竟渗透了太多的功利思想,当今的社会也在追求着“多快好省”地实现物质层面上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对于这样的现实而言,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1.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通识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是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却是在近现代才形成的,通识教育的方法一经形成就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观念有助于提高高校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拓宽高校历史教学的视野。于此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2.改进教学实践,淡化功利模式

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当今的教学实践过多地渗入了功利思想,简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结果使得高校教学的大部分教学实践流于形式。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只有改善当今教学实践模式,淡化功利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结语

照铜镜可以正外表,对照人可以明事理,参考历史则可以探知时代兴衰,高校历史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懂知识,知得失与兴衰,但是,懂知识与明道理、通人文并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半部论语”可以很快读完,“感知天下”则是人生经验与个人修为的体现,高校的历史教学应为通识教育打下基础,通识教育更因为学生形精神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启栋.对高校历史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5).

篇3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培养 方法策略

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文精神,让他们理解人文精神的意义。从而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目标,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将人文精神的内涵传递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从心灵上给予他们一个正面的指导和改变。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的来源是人文学科,它所集中的表现的是人类文明中的价值观以及其精神的体现。在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里,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广义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所追求的是人在生活过程中的尊严与幸福;二是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精神指的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即关心人自身。掌握内涵是最基本的,不明白要学什么就不可能学好,化用兵法讲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这些内容有所了解,明确内涵,然后再徐徐而图之,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更进一步的了解,最终达到热爱,并全面了解的目的。

二、如何有效地给初中生传达人文精神

我们习惯将人文精神的培养统称为人文素养教育,要想有效的实现这种素养的教育和精神的建设,必须以优秀的文化作为基底。而这种优秀的文化基底是经受过历史的不断考验才积累形成的,而且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不断翻新。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要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文化和精神作为责任,让学生能更好的完善自身心灵、品格的成长。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经历,来简要论述如何有效的给传达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人文情怀的丰碑。

(一)精读历史文本,剖析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历史人文情怀的书籍,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本,精确剖析其中的所具备的优秀的人文文化,结合适当的教学案例,来将这种文化和精神有效的传达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细致,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的自己讲解,一个人在上面慷慨激昂,底下的学生却是面无表情,呆若木鸡,这样的教学是毫无效果的,是被动的。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抛出问题、设置悬念、组织表演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调动学生兴趣,让课堂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纳人文精神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初一语文上册中诵读欣赏这个课程时,在讲解孔子的《论语八则》时,我会首先和学生介绍论语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于论语有个基本的概念学习。在对每一则的语句进行讲解时,我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更加生活化的和学生传达一个精神,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要意义。

(二)定期开设以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活动

主题活动的开设,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整体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设计一个主题的班会或者讨论会,并且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这个活动,设计一些游戏的环节,来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和空间。

例如,我在教完初一语文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以后,我在班级还开展了一个以“不同民俗风情、文化交流”的班会。学生可以课后去搜集一些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来做成一个简单的演说节目,和学生们进行分享和交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一个小型的快板表演,十分有趣生动,整个课堂的讨论气氛达到顶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相当于乐队的指挥,要发挥自己指挥棒的作用,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什么时候该松弛舒缓,什么时候该紧张激烈,都要把握好。讨论环节,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发言,激起学生发言的欲望,而在出现言论激动,观点相悖,气氛过于激烈时,还要懂得调节氛围,放松学生的神经。

(三)灵活使用教学语言,传递人文精神

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对于人文精神的传递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灵活、生动的教学语言发挥出的教学效果往往比一个教学策略要达成的效果的还要显著。因为语言本来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我们知道单纯的精神素质教育,只通过一种乏味而单调的陈述是十分无味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的使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灵动性。而且教师的日常语言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时常在言语中注入人文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做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习的标榜,从而促进整个班级人文精神的建设。

【结 语】

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是人格塑造、自身修养上难能可贵的品格。然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从点滴做起,不急不躁,掌握以上人文教学的精髓和方法,用我们的心血浇之灌之,定能浇开人文精神这朵语文教学的奇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 渗透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对高中生群体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到对于高中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传递,让高中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促进高中生的全面成长。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学习过程,不同的语文知识按照各自的类别分配在不同的章节,这些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也不相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对于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的研究,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接受相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形成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开展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将人文精神和语文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促进高中生群体的高中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1.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渗透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对人文精神氛围的创设。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总结研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人文精神传递方式,通过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中语文内容中,更加有效的将人文精神和和高中语文内容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对于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有针对性的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氛围,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这堂课的知识点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我有一个梦想》这堂课的审美疲劳,加之《我有一个梦想》这堂课是要求背诵的,这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对《我有一个梦想》的学习兴趣度下降。这就需要在进行《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让学生进行对《我有一个梦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探讨,让学生讨论“马丁路德金面临的是怎样的美国社会结构?”“为什么黑人要团结起来赢得属于自己的权利?”“你从《我有一个梦想》体会到了怎样的人生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我有一个梦想》课堂上插入相应的文化精神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我有一个梦想》的人文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效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优化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的总结基础上,寻找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点,并在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高中语文教学状态的基础上,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注意到结合人文精神的传递内涵,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在享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忍让廉颇?”“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文化背景的认知,并了解到“将相和”对于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进行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的进行“秦桧陷害岳飞”、“宋朝重文轻武”等故事,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促进人文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3.完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式

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索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高中生参与到人文精神的探索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于高中语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促进高中生的语文能力的共同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切入氛围,为学生创设人文主义语境教学方式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到蕴含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能力,满足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湃. 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 申承燕. 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 文学教育(下),2009(01).

[3] 程红兵、李镇西.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J]. 语文教学通讯,2000 (20).

[4] 韩军. 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5).

篇5

【关键词】人文精神 初中美术 情感培养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人格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初中学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美术教学提供明确的要求,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尊严、价值、道德的人,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初中美术教育,除了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断强调自我意识的网站,培养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与追求,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思想太对,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其主要关注点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主义是以人为主的教育,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需要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尺度之一,人文修养水平与教育水平直接相关。

(二)人文精神的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将人文精神纳入学生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能够实现学生思考、感受与发现,体会人生哲理与文化价值。对于初中学生美术教学而言,人文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初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构建以学生为主的美术教学课堂,重视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二,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美术技巧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训练,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实现美术技巧与个性培养的和谐发展;第三,人文精神是由各种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务的情感意象,为了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需要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管径,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的体现

(一)人文精神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美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美术是人类文明在美学艺术上的体现,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画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感受,能够表达出人的理想、情感、尊严、生存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初中美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艺术的价值,同时了解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精神、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美术教育而言,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美术教育具有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美术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美术作品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美术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通过美术教育,面相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发挥美术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呈现适应学生的认知特征与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各种美术教育活动,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与人类情感,能够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初中美术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一)利用美术课程,开展阶段性人文精神教学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不同的年纪对于艺术学科的积极性以及人文精神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年纪的升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有所提升,但是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递减的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每学期的第一、二节课开展人文精神教学,通过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点,了解美术教学的乐趣。此后随着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采用激励性的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学,逐渐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精神以及艺术修养是美术学习的重要部分,通过艺术能够提升美的感受,养成更全面的人格。

以《中国优秀的雕塑作品》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第二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而言,该阶段的教学属于培养兴趣,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阶段。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针对课文中的“击鼓说唱俑”、“秦始皇兵马俑”等内容开展教学,结合历史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人文精神、民族风格以及艺术特色,让学生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通过人文精神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了解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美术技能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学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美术技能训练教学中,笔者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创作,一丝不苟的完成绘画人物,同时精益求精,提升学生对美的追求。在美术技能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学习习惯,让下j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与教育,明白其中的人文素质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笔墨的情趣》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演示,向学生展示中国花鸟画的魅力,同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学生传达中国画家注重人格的锻炼与个人修养,因此其花鸟画均具有相应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的喻义, 培养他们不怕困难,意志坚定,虚心劲节、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人格。在该堂课的激发训练中,笔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话会话技巧,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就可以完成,还需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人格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逐步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修养,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初中教育当中的政治教育也进行了细致的改革划分,现实意义要求初中的政治教育需要融入人文的理念,并以此来教导初中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初中学校更好的提升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其三观的正确确立,保证其在后期的成长当中能够以优秀的人格来步入社会。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政治教育当中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的时期,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教育改革,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的教育必须从教授学生做人开始,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加入人文精神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社会以及教育的要求。

 

目前状态下我国对于初中生的政治教育正处于发现问题的时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对其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致使少年犯罪事实的增加,打架斗殴事件也在初中的校园当中层出不穷。而学校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在考试当中不算是重点学科的政治教育来讲,学校通常都是采取不重视的态度,从而错失了教育初中生思想的最佳时间。

 

另外,在初中的学习当中,学生正在处于叛逆的时期,教师一味的采取中庸的老式教学思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学生已经对其的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面对这样的初中政治教育状况,在教育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校都应该积极配合,并整理出一套适合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的方案,并对其积极的贯彻落实。

 

二、政治教育当中人文精神的应用

 

1.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人文教育

 

现实的情况就是学生在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的状态下,其思想行为也都在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悄悄的发生转变,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的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变化。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应该积极组织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有意义的教育讲座和教育活动,使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初中的学生都还处于爱玩的年龄阶段,学校从学生的课外兴趣角度找到可以将人文精神灌输给学生的机会,并在正常的政治教学章程当中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政治课堂当中使学生与人文精神进行接触。

 

教师在政治课堂与课下也要积极的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了解其课余生活来侧面分析学生是否在思想方面发生偏移,保证学生的思维健康,保证学生的人文理念,以人文观念树立其三观,保证其在后期步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来自外界的影响,为了避免其受到外界复杂环境当中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利用教育之便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在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里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

 

同学们都愿意接受学校政治教育,学生本身也会随着身边人的行为从而顺应的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要更正自身的应试教育思想,保证自身对于人文思想的重视程度。

 

不要对于学生一味的强调学习文化知识就足够了,行走在现今的社会当中,不仅仅要求人才在专业素质当中达到标准,更看重的是人才在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只有二者双向培养,才能够塑造出综合实力强调人才,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教师给与的暗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营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帮助教师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当中增添一份助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关系融洽,目前我国的教育传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隔阂。传统意义上的尊师并不是说惧怕教师,而是从行为以及态度上对其的尊敬。

 

在我国的初中学校里,教师往往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更加偏爱,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则采取放任的态度,长期下去,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更不会对自己进行鼓励从而赶超优异的学生,也许其因为教师的放弃就会侮辱歧途。

 

为了不使这样的矛盾激化,教师不仅要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与奖励还要积极鼓舞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加关心其心理以及思想变化,保证引导其往好的方向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之间在课上是师生,在课下就可以当朋友,教师只有随时保持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保证从根源入手,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学校除了要对学生的政治教育重视以外,还要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从而保证其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教师要对学生遭遇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够通过政治学习获得更多的对其有益的知识,其在后期的学习当中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学校要多多方面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开始,学校方面组织各类的比赛项目,以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政治课堂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老式教学思路,利用创新的思想,将古板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多在政治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在传达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在课堂以及课后的学习都能够为教师的教育节省更多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对学生的新式教育。

 

三、结语

 

随着人文精神在初中政治教育当中的应用,初中生逐渐完善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面对初中生这样青春萌动的年纪,接受的改变就更加彻底。教育部门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理解人文思想,从而做一个队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篇7

【关键词】 本土;人文精神;渗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在尊重数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应该关注其特有的人文性。因为数学不只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体系,而且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数学不仅是一种演算技能,而且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技术;数学不仅是科学通用的语言,而且体现着人类普遍的认识范式;数学不仅是真理的化身,而且具有独特生动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蕴。同时,数学应用中的实在、生动、鲜明的人性闪光点及其文化内涵赋予了人文精神更为丰富和生动的气质。

尽管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和渠道,但是,两者如何有机地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其现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小学数学的科学性价值取向深信不疑,但对于人文价值普遍认识不足,这导致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学习氛围,让儿童对学习的鲜活情感和认知情趣逐渐消失;反复而单一的题海练习,让儿童的自由天性和潜在灵性逐渐丧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儿童的创造潜能和探索激情不断退化……从而使本应折射人文精神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本土人文精神与小学数学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华;人文精神是一种思想与境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来源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的精神理想;人文精神以对人的关注为根本,以诉诸于人性、人本价值的实现为基本的目标追求。

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是本地区人群共同具有并较为稳定的人文价值观及其规范。

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小学数学教育除了数学知识传授功能,还承担着对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内在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任务。比如,数学学习中理性认识的积淀、思维习惯的积淀、道德信念的积淀、个性品格的积淀等。因而,小学数学教育理应成为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推崇小学数学教育渗透本土人文精神基于以下立场:①本土的历史文化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②本土的名人轶事、历史记载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人文精神不是讲历史上的本土,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小学数学教育渗透本土人文精神,是儿童自身的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儿童通过体验、感受乃至直觉、顿悟等形式对本土人文精神的反应,是体现于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动力、调节、维持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本土人文精神于小学数学教育中,这需要教师具有主动意识与文化自觉,需要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相匹配。

(一)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前提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象征,也是道德的榜样。教师对儿童的影响远不只是数学知识,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人文意识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虽然,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浸润、影响甚至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文化背景,但如何将其转化为日常的数学教学行为,这既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丰富的人文知识,又需要有文化自觉意识。

教师人文素养的不足是影响数学教育人文性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要在自觉补充、提高本土人文知识的前提上,具备本土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并转化为持续的有效的人文实践。

数学本身虽然也具有人文性,但一方面,它是内蕴的,需要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挖掘与利用。另一方面,除了数学自身的人文因素之外,数学教育还需要从本土人文精神中汲取精神养料。由于本土人文精神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超验的,而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而,数学学习中本土人文精神要作用于儿童,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必须先行。

(二)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提醒我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已经注重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因素,需要我们去领会、体现。而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对课本的依赖应该转变为对课本的创造性使用。根据这种新的课程观,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再加工可以根据本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体现本土地域风格和特色。

鉴于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材渗透本土人文精神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利用教材内容作延伸;二是结合在各种教学内容中作渗透。

(1)教材内容的延伸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越来越显现出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强调现代意识的同时不忽视传统文化,将时代性与生活气息紧密相连等等。这些特点使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更具有人文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数学知识的引入都具有现实背景,数学知识的应用大多具有现实性。因而,将本土的历史、本土的文化、本土的发展等这些本土的人文因素适时地融入其中,既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也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如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你知道吗?”等板块,可直接与本土的历史和现状相结合。在长期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渗透本土人文精神。

(2)有机地渗透在所有教学内容中

小学数学教材中毕竟很少有直接的人文知识或可以直接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因为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人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意识,是一种思维活动,表现为人的一般心理状态。它不是可以记忆的知识,而是需要养成的人生的态度、观念和状态。而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认知,也需要创造;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需要独立研究,也需要团结协作。这些学习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处有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机会。

实际上,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营养,教师只要悉心组织就可以适时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踏踏实实,扎实掌握,精益求精,讲求实效;面对学习比较难的数学内容,鼓励学生面对困难不后退,知难而进,体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毅力等等。

总之,数学教学内容中处处是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土壤,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本土人文精神渗透的因素和途径。

(三)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保障

数学并不是表面能感受到的没有任何感彩的符号游戏,其抽象理论中隐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数学并不像人文科学直接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带给人们的美感、激情和享受。数学的人文内涵往往被其逻辑性、科学性所掩盖,需要教师透过这些学科形式去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色彩。

本土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自觉性原则。教师应该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使在课堂中融入本土人文精神成为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渗透性原则。教师应努力挖掘小学数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把本土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内化到儿童的心灵深处。

经常性原则。教师在所有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坚持人文教育行为,坚持不懈,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本土人文精神教育环境的熏陶。

1.建设课堂文化,渗透人文精神

本土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着力点是课堂文化的创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数学的逻辑严密等科学属性,留下了数学严肃、严格、严谨的印象,认为数学课堂就应该冷静、沉着、不拘言谈,学生学习数学就得是冥思苦想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公式、定理与解题的过程。这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枯燥、乏味、单调、紧张。其实,这既是对数学教育的误解,也是对小学数学学习者的误解,更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人文性的误解。建设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数学课堂文化是消除这些问题的根本。

“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提醒我们,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数学课堂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将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尊重的、友善的、信任的、理解的、关爱的、宽容的人际关系这些人文因素成为课堂的主流,营造出以接纳、支持、和谐为特征的数学课堂,使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时时感受到宽松、安全和愉悦。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绽放激情,形成独立、鲜明的个性。

其次,教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既要看到知识获得、能力形成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又要看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要多鼓励而非批评,多解放而非束缚。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独立的个性品质、大胆的探索精神,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结合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既可以利用本土人文历史的故事与情景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与浸润,获得激励与动力;也可以通过数学活动去领略丰富的本土文化,感受数学的文化气息。启迪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历史、体会人文精神。

具有本土特色的、积极进取的课堂文化能为渗透本土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而这种课堂文化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本土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

2.倡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习惯,权威主义的教育养成驯服而不是创造。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敢于质疑,以本土人文精神的力量激励、唤起创新本能,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强化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性数学学习,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激情。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处理各种数学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分析事物的习惯。

呵护奇异的想法。数学教学承认学生的各种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儿童的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尤其是当学生出现与常规相异的想法或行动时,教师更应该呵护这些即使是错误的思路。因为教师在呵护的可能是创造的意识与源泉。

赏识不同的处理问题方式。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从已有的基础出发构建知识体系的,这可能导致不同学生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方式虽然有优劣之分,有难易之别,但教师应该抱着赏识心态,而不是评判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成长,从而继承与发扬善于创新的本土人文精神。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

本土人文精神中既有追求卓越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更有海纳百川、包涵宽容的开放胸怀。作为学生学习交往、学习协作、学习共事的“社会环境”,数学课堂无疑承担着养成合作与包容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其中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展示合作与交流的技巧,更要引导学生间的协作。

教师要做真诚的倾听者,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做合作的引导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认识与感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质疑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既是科学精神的表现,更体现着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的重要能力。

4.根据数学特点,体现渗透方式

小学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其从科学的角度培养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能以数学的特点有机渗透。

探索与执著:吃苦耐劳、锲而不舍是本土人文精神代表性的特征。而数学学习恰恰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专心、踏实,忌讳浮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过程,学好数学需要不懈的追求、坚强的意志与持久的毅力。

敬业与责任: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这对于培养儿童求真务实的作风,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谨慎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责任感与高尚的诚信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理智与自律:数学结论是一种在有限条件约束下形成的逻辑性结果,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守相应的数学规则,这能使学生形成尊重规律和对秩序、公德、法律的内在自我约束力,养成自律的意识。

欣赏与美育:数学是瑰丽的,有利于高尚情趣的熏陶。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展示数学美,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进而达到激发儿童丰富想象、愉悦心情、涵养道德、热爱生活的目的。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意义;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由于一些浮躁和功利性的现象,使学生普遍缺少人文精神,审美素质下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美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使学生得到审美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1 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对于人和人的价值观进行高度重视一种思想态度,不仅关注人在生存中出现的一些自身的思想问题,也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自由和平等关系。同时人文精神也重视对人格的培养和人类理想的发展,另外也涉及各种精神文化现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艺术的创造力,艺术创造力能够促进对艺术文化的发展,是在人文精神的支撑下对艺术进行创新。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环境比较固定,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学生多元化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多元化创造力,实现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2 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美术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色彩人文内涵,在美术教学中的理论行为、道德和审美的要求都属于文化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充分符合我国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

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辩证性,进行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优势,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美术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人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品格。通过美术教育对艺术的思考和创造,学生能够对丰富的人类社会情感产生深刻的认识,加强自身的审美态度和情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观念。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特殊性在于,学生在进行艺术探索时,不仅能够体会美术表现的不断多样性的变化,还能认识到美术本身对于国家和社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辩证性表现在,除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培养之外,还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人们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是自身的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艺术之美能促进艺术和人之间的沟通,这种美的素养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所必须拥有的素质。

3 加强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美术教学时,美术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师应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表达出来,自主的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并让学生利用实践的机会,对自己的创新想法进行试验,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这种美术试验,能够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教学的关键,对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在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普遍不高,导致一些高校的美术师资力量有着明显的不足。对于教育来说,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专业教师。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越高,产生的研究成果质量就越高,社会效益也就越好。所以高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3)创设良好的美术育人环境,营造人文精神文化氛围。一个良好的与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的育人环境,是指校园设施要具有学府气息,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具有青春和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对生活充满的希望。学校也应积极的营造出一种人文、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师生之间能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由的谈论。学生在具有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4)结合其他学科,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要求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教师应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引导学生对美术相关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究,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自主地将其他的学科的内容与所要解决的美术问题向融合,使各学科之间知识进行相互联系和融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对艺术的审美素质,能够对人的个体素质和生存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就能够很好的协调情感、感性和理性,使自身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社会上的所有成员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会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流的氛围,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培养,人与人之间通过内心交流,实现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和谐社会环境。所以,只有提升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价值,才能加强人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通过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塑造学生的人格,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6)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美术教育的本身就属于人文教育,通过学生对美术的想象和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审美规律,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通过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对艺术进行分析和评价,发挥学生的思维技能,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艺术作品的感悟和想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实效性的教学途径,比较直观和形象地表现出艺术的特色,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加强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 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以人文精神为主的知识技能教学,让学生通过具有人文精神的美术课堂,充分发挥对于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平衡自身的理性和感性因素,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速.高校美术教育与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0).

[2] 芦景.高师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7(09).

篇9

关键词:生物学素养;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充满个性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接触知识、理念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对待事物的看法充满个性。但是无论社会如何改变,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永远是正向的。在这种时代下,在生物教学中提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一、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生物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个《标准》中,对生物科学素养提出了面向科学、社会、技术的要求。科学和技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本身的人与自然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决定了我们生存环境的优劣。社会本身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我们的学生不仅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还要能够把翻翻的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消化掉,这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困难所在。如果说发展是目的,那么学会就是方法,而如何心甘情愿的去学,则是学生动力所在。如果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人文精神,学习上拥有自觉的态度,愿意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对提升学习动力和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是人类自觉自发完善自己的一种本事,是可以自我提升的更新状态。

二、生物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在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长期而满足的幸福感,反而幸福指数不断下降,这些状态可以从学生自杀率飙升,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没有积极的精神状态,没有饱满的上进心中看出。如果在我们的课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刻意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所谓人的价值。真正理解《孝经?开宗明义》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是对生命产生敬畏感,对父母尽孝道的最直接方式。学会人类自我关怀,对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全面发展人格的肯定和重视,都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也需要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从学生时代抓起,从和自然联系最紧密的生物课程抓起,从学生的内心世界抓起,这就需要提倡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重要的人文精神培养。而生物课程主要阐述的是自然和人,是生命,是演化,在生教师教育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8-065-01物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践行。

三、生物课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1.提升生物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作为生物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养成科学的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熟练掌握课程中的技能,还要有探究精神,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对翻新的知识,提升的技能不断学习。还需要教师自身保有先进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社会、对文化深刻的理解,对生命诚挚的热爱,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生真讳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探索,这些是对新形式下教师的挑战,也是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

2.多元化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存在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与日俱增,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别样的挑战。教师不能单一的用传授,宣讲等传统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获取知识。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课《分子与细胞》中,第一章:走进细胞,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从自然中来,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从熟悉到陌生,引人细胞,形成理论,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教学思路;《稳态与环境》中,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到课堂上,做成小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予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时间,让平日里积累的环保知识跃然纸上,形成理论,再回到现实中去。生物课程又是一门实验课程,整个实验的过程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事物真知的兴趣,获得真理的印证,感受科学魅力的体会都非常重要,也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谨慎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还是利用网络自我学习,生物教师需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更重要的是从这门课程中理解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整个生物圈中对所有生命的敬畏感,生物科学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文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综上,生物课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保护,生命进程探索密不可分的科学知识,在这门课程中,既有理论宣讲,实验动手,又有情感交流,可以传播人类进化史,也可以讲解生命大爱,了解自我的同时还能了解世界、社会。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精神重要且有效。

[参考文献]

[1]肖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人文精神;渗透;大学;数学教学;必要性

作者简介:曹付华(1963-),男,汉族,湖南安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微分方程动力系统

由于人文精神能够体现精神文明现象,所以被教育界所重视。当今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需要健全学生的品格,而人文精神渗透进教育中恰恰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大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大学数学教学中,这样数学教学可以充分挖掘数学教学方法,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大学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高度体现精神文明的现象,它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为改变人类知识命运和提升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大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培养其品质,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大学数学教学中。当今社会,大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大了素质教育力度,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1]。大学数学教学中将文精神与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人文精神渗透进大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2.1人文精神渗透进大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快发展,与数学知识应用在其中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数学知识是人类客观的了解世界的关键,人类在利用数学知识开展创造性活动时,可以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大学将人文精神渗透进数学教学中,因为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单纯的培养其掌握科学技术能力并不是最终的教育目标,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注重人文精神渗透进数学教学中,才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人文观下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可以说,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早日完成教学目标,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2人文精神渗透进大学数学教学的原则

当前,一些大学充分意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将人文精神渗透进数学教学中。当然,在以人文精神为基础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遵循的原则主要如下:第一,渗透性原则。大学阶段,数学知识复杂性更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或者泛泛的讲解,而是将人文精神渗透进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有深刻的了解。第二,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教学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将人文精神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如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数学教学中

3.1通过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周密的解题思路

某大学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将人文精神充分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周密的解题思路,进而让学生对明确各章节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2]。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人文精神,因为在人文精神环境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明确其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然后结合人文精神教育去探索数学知识。数学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人文观、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学生只有在人文精神的作用下,才能更好的投入数学学习中。

3.2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大学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进数学教学中,要想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继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下降,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精神,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道德,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谦虚谨慎的精神去探索深奥的数学知识[4]。总之,在创新模式下进行数学教学,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提升综合素养。

4结语

为促进大学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能够以科学、端正的心态去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芳.论高校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大学教育,2013(19):15-16.

[2]张健.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与德育[J].科技信息,2013(14):23.

[3]魏淑丽,玄兆坤.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