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本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本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本知识培训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校本教师培训在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及独特作用;在转变培训观念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校本教师培训应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制订可行操作策略,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设计校本培训内容,引领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发展。

一、校本培训模式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校本培训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培训院校的弊端提出来的新概念,强调将继续教育从以培训院校为主转移到以任职学校为主;强调把培训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它由任职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自主设计培训内容、自主组织培训活动,其基本精神是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加快,打破了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终生管用的格局,而计算机教师职业特色与社会因素不可能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均等外出进修的机会和频繁集中培训的机会,因而校内培训不愧为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再就是新近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

二、校本培训的操作策略

计算机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细化实施完善校本培训,为我校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一)制订培训目标,落实校本培训理念

1.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引领全体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动态,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

2.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了解各学科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背景下的新变化,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把握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处理教材、创新娜学的课堂实践能力。 (二)优化校本培训方式,构建校本培训特色

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与培训相结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训的过程。基本形式有:

1.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学科教师集中研讨会,提前拟定研讨主题及主题发言人。全体学科教师集中研讨提供的教学案例或片断;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学习,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同时,结合研讨主题组织教师个人搜集相关学习材料,或组成小组学习或个人自学,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2.课题带动式: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解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引领教师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

3.外出观摩与回校汇报相结合。学校每学期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培训平台,组织多批教师外出参加省市级以上教研培训。外出观摩的教师回校把学习的收获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让全体教师都能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开阔全体教师视野,拓展研究思路。

篇2

一、培训目标

1、充分认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2、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和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对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3、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对办公软件的使用;

5、掌握卫星IP广播数据接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6、掌握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

7、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培训对象

主要培训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103名协管员和第一批新建站点的100名管理员。

三、培训方式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结业测试的培训方式,培训结束时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考核具体包括考勤、作业、笔试、实践等四项内容,其中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时间为2学时,其它三部分成绩采用合格与不合格计分制,四项成绩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考核总成绩不合格。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共40学时,其中教学38学时,考核2学时。

1、中央和省市有关远程教育的部署和要求(1学时)

2、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简介(1学时)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相关软件开发及资源共享知识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计算机基础知识(10学时)

计算机的发展、用途,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

4、WindowsXP操作系统(10学时)

WindowsXP的功能及特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WindowsXP的文件系统,WindowsXP的控制面板,WindowsXP的多媒体功能,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系统恢复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知识。

5、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12学时)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CBESAT)简介,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和防雷,IP接收原理简介,DVB数据接收卡(包括驱动程序、接收程序)的安装与调试、参数设置,IP接收软件的注册与使用,接收中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排除方法。

6、资源接收和利用(1学时)

远程教育资源简介,对资源的接收、存储应用知识。

7、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2学时)

Office办公软件的安装,利用Word进行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制作表格等应用,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电子教案等相关应用,利用Excel建立、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等应用,媒体播放软件、刻录软件、抓图软件的初步应用知识。

8、终端接收站点卫星专用频道资源管理软件的安装与资源接收、资源管理等。(1学时)

五、培训时间

培训采取分期分班的方式进行,第一批被培训人员共分五个教学班,每期时间为5天,约40学时。在**年3月底以前培训结束。

六、培训地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点。

篇3

【关键词】经济类院校 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 组织方式

Abstract : The student beginning different question appears which in view of the present computer teaching in,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economy 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public class teaching organization way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 Economy 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public class Teaching organization way

在经济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另外公共课教学面向的是全校的新生,水平差异及学生性格的差异使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完全依靠老师的“一言堂”,被动的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由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使学生会利用周围一切可用资源帮助自己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的作法是,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

在全面了解学习者本身能力、经验、性格、意志等条件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要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要更好的实施教学,对于计算机公共课所面向的学生群体应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首先,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计算机初始水平进行调查摸底。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实施问卷调查时注意调查对象应具有代表性: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既有男生,又有女生;既有城市来的学生,又有农村来的学生。

调查问卷应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其中应有权威的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的参与,如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可以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初始水平、和网络学习能力等。

问题一: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划分为4个层次:A、能够自己装机,对硬件熟悉,基本知识和操作都很熟悉;B、了解一般的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操作;C、具备中学学习的基本知识,接触过计算机,但操作不熟练;D、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会操作。

问题二:网络学习能力调查。

选择项如下:A、经常上网,以网络作为辅助学习工具,操作熟练;B、经常上网,以游戏、聊天为主,其他很少使用;C、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操作一般;D、偶尔上网,盲目浏览,操作不熟练;E、从没上过网,不会操作。

笔者曾经对以上问题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一,八成学生选择C选项,也就是说,中学曾学过,但操作不熟练;对于问题二,六成以上学生只是偶尔上网,操作很不熟练,两成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但以娱乐为主,对网络其他用途知之甚少。

其次,改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认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应该循序渐进,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网络教学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认为自己有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参加统一的计算机考核系统考试,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程,不合格者则必须采用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不论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都以参加计算机自动考试系统考核结果为准,合格者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不合格者则必须重修。

(2)根据调查结果,分几个层次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如对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结合的方式,通过老师课堂集中讲解,亲自示范,手把手的训练达到目的:其一,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如开机、关机及鼠标的使用等;其二,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知识,如IE浏览器的使用,资料搜索与下载工具的使用等。对于基础知识比较了解,但网络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公共机房进行网络知识培训。

(3)经过短期培训后,其余学习时间可以交给学生。利用已开发好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个人需求,采取自由学习方式。由于受中、小学十几年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己经习惯于被动接受,要想使学生一下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过渡,最终学会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

(4)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不同的模块,随时可以调整教学方式。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包括:基础理论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实用office软件,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对于基础理论部分学生学习中反映出的难点部分,可以集中安排时间进行面授讲解、面对面辅导;对于实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作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到指定FTP服务器上等。 让学生不仅要学会对信息的收集过程,还要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了解团队的精神,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总之,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采用多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在商业活动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估和使用;了解实践是对信息的高效率和有益的使用;在团队中学会在商务活动中配合的重要性和开展有效率工作的技巧。 学习信息和技术对道德,社会和个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6 (4).

[2] 吴永志,杜爱明,董榕,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工作新模式的理性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 孙昌达,基于宽带网的远程教学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 (8).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各领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设施与教材、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等多个环节的改革上,要充分体现以“技能应用”为主的这条主线,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总结了多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提出了一个面向社会新发展、岗位新需求,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三平台”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平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一学年安排各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个平台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二学年安排计算机软件基础和计算机硬件基础两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开发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语言程序设计”这个主题,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开发环境,阐述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该课程选择C语言(计算机专业)或VB语言(非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硬件知识和运用能力,对于常见的硬件设备,具有一定的日常维护、故障检测、问题排除水平。

第三个平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第三学年安排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两门课。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中,每一层次都有自己的内容和任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普及课,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侧重于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方法的训练和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体现实用性和技术上的先进性,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可采用校外出版的教材或校内的自编教材。

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统筹安排,使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计算机学习不脱节,第一平台到第二平台是从基本到基础,第二平台到第三平台是从基础到应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使学生毕业离校后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强调“边学边做、少说多做”的原则。教师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同时还增加课内外上机时间、强化上机指导。随着学院教学设备逐年改善,要将必要的课堂教学转入到多功能实训室。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既可以使用投影仪进行多媒体教学,代替过去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模式,也可以使用实训设备进行现场演示,讲解相应的操作步骤,还可以使用辅助教学软件或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边播边讲。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日常教学在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崭新的天地。教师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辅助教学,积极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将课程讲授、作业批改、指导答疑等传统教学活动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充分利用Internet上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让网络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教师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加强实训设施和教材建设

要想更好的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实训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包括图形图像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以及各种实训教学设备、实验箱和大量的教学、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实训室除满足白天正常教学外,每天晚上应面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的课外练习。

除了实训设施和设备之外,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教材建设。教材要体现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除了选择比较成熟的高职高专适用教材用以教学之外,还应结合不同专业和学生的特点,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一些适合上机自学的校本教材。

篇5

一、教师要分解计算机的知识,巧妙构思课程内容

中职计算机知识点比较多,许多是计算机理论知识,这部分知识不仅让学生感觉很枯燥,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难以在课堂45分钟内充分掌握其中的知识。教师需要将计算机的知识加以分化处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好地改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态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例如,计算机网络概念这部分知识,由于其重点是充分认识与了解计算机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计算机的通信以及局域网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基本知识点实施分化教学。

二、根据计算机教学中的重难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由于中职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只接受了基础性教育,他们初入中职学校,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缺乏适应能力。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优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更好地接受知识。例如,“Internet基本概念与应用”,教师可以在微课的指导下开展良好的学习方式,通过简短的视频资料展示其中的知识点,然后再结合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录制微课时,教师可以引入身份证唯一性的特点,将其与Internet中的IP地址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IP地址的含义。而在IP地址的构成中,教师可以借助电话号码中的数字帮助学生理解IP地址和电话号码一样,是一连串数字,它们之间的不同是IP地址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十六位字节,其格式为每四个十进制的数字之间用一个圆点符号加以分隔。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给客户提供便利性,通常将IP地址映射成一个名字(即字符串),这就是域名。域名的命名规则有如下几点:一个域名可以是单位的性质代码、商标名或者企业名、国家代码以及电子邮件(即E-mail)等,而当前使用最多的是电子邮件,它也是Internet在网上应用的重要项目。通常情况下,采用一个简单的邮件传输协议将相关信息传送到指定的接收方。学生对电子邮件并不陌生,许多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服务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意识的角度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具有的主体性地位,明确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像传统课堂中将大量时间放在课堂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积极地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在微课指导下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计算机知识,提高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对于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时间准备,使学生能够在展示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中获得成就感,这可以激发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例如,WWW(环球网)也被称Web,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如Web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中是以超文本的方式将用户需要的资料从世界范围内加以检索,用户通过鼠标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出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文本、视频资料等。又如,.cn中,“http”就是一个超文本的传输协议,后面紧跟的是单位名称。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后,就可以根据这一知识设计一个网址,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这部分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翻转课堂中充分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结束语

微课与翻转课堂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与角色,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对于计算机这门基础课程,教师需要突出计算机的操作性,而计算机在实践操作中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任务性,学生需要将其中的知识点加以理解与记忆。而在微课中,学生可以较好地攻克计算机中的难点知识。一方面,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与教师加以谈论。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需要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作者:何莺如 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阳亚平.远程教育环境下翻转学习模式的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

[2]李 燕,钟志荣.面向技能培训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05

篇6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新课程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所以要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还处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应用水平也停留在那个阶段,所以对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二、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让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欣赏、游戏软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在中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既可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又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除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仍是很重要的,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前提与保证。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3.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

2004年12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出台,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机会,它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一标准的出台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教育技术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这一标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4.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中小学生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篇7

一、在时间上和经费上予以保障和支持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长期坚持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在时间上和经费上予以保障和支持,我校今年教师培训费用达百分之九以上,高出教师培训经费要求的水平。

二、开展多样的培训形式

我校今年主要开展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多种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学历提高等多种培训。

1、加强班主任培训:良好的教学秩序与良好的学风与班主任的努力分不开,建设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是学校的一个工作重点,因此我校高度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交流,组织参加了榆林市班主任培训,提高了部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2、加强英语教师的培训:根据县教育局的安排,四到五月份组织我校英语教师参加了英语教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英语教师教学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高。

3、组织实施全校教师得全员培训,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

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学校积极创造机会让老师出去学习参观,8月份组织我校教师5人去县城学习参观,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此外,根据年初指定的规划,开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的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把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得最新动态,适应新课程标准得要求,

4、加强计算机应用培养

我校有一台计算机,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培训,目前我校教师基本上把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5、督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基本上完成了本轮的继续教育要求。

篇8

20世纪80年代,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数据库编程语言,熟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能力。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也陆续开设了普及性计算机课程,而大学阶段的课程与中学部分出现重复。同时,在大学阶段愈演愈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导向下,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以至于出现获得各级计算机考试证书的毕业生,到医疗单位见到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却无从下手的尴尬。我国医学信息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医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1978-1984年,多所医学院校根据本单位和社会的需求,自主设置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班。1985-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批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位。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列入“应用文理工科类专业”,定名为“图书情报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902)”。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专业名称改为“信息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60202),拓宽了专业口径。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若干相近专业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将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10102),隶属管理学门类[4]。各医药高校在此基础上针对医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设立了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方向。其中专业名称有多种表示,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和药学方向)、医药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等。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虽然已经在不同水平上建立起来,但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差别较大[5-6]。无论是普及性还是专业性,都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医学信息学教育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主要表现为:社会急需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新医改政策出台后,将需要大量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标准,甚至专业名称尚未统一;课程内容混乱,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现有医务人员医学信息学知识缺乏,与医院现代化管理不相适应。

推进医学信息学教学改革

刻不容缓各高校应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加大教改力度,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为医学信息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使医学教育真正面向未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契合。规范医学信息学教学管理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名称各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目前医学信息相关专业重新划分归类,明确医学信息学专业名称、学科划分和学位授予等相关问题;成立国家层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快组织制定出医学信息学专业基本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各层次学生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全国力量统一编写教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医学信息学专业认证办法,对于未来可能或有意愿从事医学信息学相关工作的其他专业学生,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学习,参加国家医学信息学专项认证考试。调整医学信息学相关课程根据医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信息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全部在中学阶段完成,医学院校取消计算机等级考试;将医学信息学列为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应用和信息素养培育上,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加强数字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PACS、LIS、社区医疗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此外,对于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还应掌握数据库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奠定基础[7]。考虑到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一个过渡期,在增设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同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幅压缩,或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调整为选修课程。拓宽医学信息学教育对象医疗卫生工作中,迫切需要经过医学信息学培训或有医学信息学知识背景的人员能系统地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对医学教育“5+3”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议在毕业后3年的培训中将医学信息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大力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人员队伍,提高医学信息专业人员整体水平[8]。同时,也应将医学信息学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提升现有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育应用软件研发体系医学院校应积极发挥在医学应用软件研发方面的独有优势。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以医学信息学及相关专业为依托,独立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在医学应用软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方面,明确任务分工,集中各自优势,形成医学信息学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运行体系,提高我国医学信息化研究水平,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寻求新突破,产生一批适用于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学信息学研究成果。

结语

篇9

[关键词]算法竞赛;软件开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53-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办学模式应该由粗放型向精英型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对学生在某学科领域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了考察,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学科软件类竞赛尤为如此。目前,计算机软件类竞赛一般分两类,一是算法类,类似于ACM/ICPC,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赛事组织者通过相关算法类题目来现场考查竞赛者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以组队形式或个人赛形式参赛。另一类是程序应用类,但此类应用程序是偏重于具有创新性的,一般以组队的形式参与,队员之间分工明确,参赛前将根据赛事方的规定将程序实现,由现场答辩环节来决定竞赛名次。

二、目前表现出的问题

(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考核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仅仅是对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且大多数为客观题,缺乏实例分析题和思考题,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考核的形式比较单一,在考核形式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模式对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课程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也单一,多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另外,考试题目也缺乏合理性,客观题占的比重最大,只有极少的案例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实际考试中,大多是以“笔试”为主,基本没有上机操作考试,实践部分在计算课程总成绩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甚少,甚至有些学校不将其算入总成绩。而且,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都比较高。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二)课内实验过于模式化

首先,受考试形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考试,课程结业之后,很少有学生会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描述性过重的实验、缺乏创造性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形成。其次,大多数实验都不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再次,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指导方法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指导书都由教师准备的,实验报告框架也都由教师设计的,学生只能在这种统一的方法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方案来进行实验。

(三)学生平时实践无从做起

有些学生有心学好实践课程,课余也有时间,但不知做什么题,遇到问题不知该怎么办。学生遇到问题时虽然能从网络上查找答案,但能够得到满意答案的很少。

(四)缺乏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完成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团队的协作精神尤其重要。每个工作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都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领导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工,使整个团队的力量得到最大发挥。然而,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虽然偶尔会有部分课程会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其中,自身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五)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上课只限于把课本知识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失去兴趣。而且书本中的例子过于程序化,大部分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难以选拔优秀的学生。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一) 以基础性教学为重点

对计算机专业来说,C语言的掌握程度决定着今后对计算机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实践编程能力。可以在新生入校之际对理工科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做程序类宣讲,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举办周末培训班,使其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同时指定高年级学生对其进行C语言基础的辅导,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给学生引进ACM竞赛模式的在线测试 OJ(Online Judge)系统,这可以使学生在平时实践过程中脱离书本上陈旧的习题,也可以解放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

由于我校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C语言学到一半的时候给学生做软件方面将来发展方向的专题讨论,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让学生在OJ系统上练习,对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题情况进行统计,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指标,以此促进教学的改革,使“教”和“学”得到相互促进。

(二)以赛代练,集中集训

篇10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科技群无不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和配合。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是困扰计算机教师的直接问题,本文就该问题做了新的观念论述。

计算机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但是现今培育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了解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许多的大学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是在入学前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也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利用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和QQ网络即时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没有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意识,搞清楚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和主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公共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为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在思维上、技术上和理论上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础部分,也就是理论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组成知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功能与作用、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多媒体基础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实践部分,也就是操作方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恰恰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如中英文录入技术、现在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2000或者是Windows XP的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里面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与Excel表格处理技术、常用软件使用技术和计算机维护维修技术、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术、简单的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内容是高职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其他类学科的教学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也有运用它、学习它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1.注重教学资源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颇具规模,组织学生通过授课课件(包括许多教学软件或者光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资源,把课堂教学(包括实训)与辅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学生个人自学

前面提到过,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进校时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另外,也有许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比较简单,没有必要教师都讲解和实训,要发挥学生自身学生积极性,许多内容可以采用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的办法完成。长此以往,会增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实际应用问题而总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综合运用,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消化和巩固以前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运用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将现实问题和书本知识紧紧地融合到一起,缩短了两者的差距。比方说,我是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需要将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Word和Excel结合运用,使用邮件合并的功能将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各项信息很快并且正确无误地显示出来。

4.注重实践演练

通过组织学生实际参加项目设计,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任务,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如讲授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Powerpoint幻灯片软件,就可以通过给一个公司做产品宣传方面的幻灯片的全过程来加强学习。这里面用到的不仅是平时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对这个幻灯片的构思、外观、内容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既要做到美观大方、内容充实,又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起到一个好的正面的作用。

5.注重模块教学方式

模块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专题间超链接的学习,即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实际学习中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确定知识点,组合成基础模块、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模块、选修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需求、对专业爱好而自觉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点

1.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各门课程中都独立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设丰富的多样化教学资源

建设和开发讲义和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可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3.培养一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