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S-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63-01
山东省泗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常年处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状态,民间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旱作节水农业是泗水县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对策。
1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泗水县全年降水量为727.4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量中夏季占65.3%、冬季3.7%、春季13.8%、秋季17.4%。径流系数0.48,年径流量245.6万方,降水利用率较低。平均蒸发量为每年年20000多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2.8倍。除了每年的7月份蒸发量和降水数量比较接近意外,其余每月的降水量大都小于蒸发数量,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别最大,降水量比蒸发量低近600mm。所以,每年发生春季干旱的可能最大。
1.2 县内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泗水县境内丘陵山地较多,河流山川纵横交错,境内耕地大多是顺坡地、山坡梯田、土壤耕作层较薄,耕作层厚度大多数在40cm左右,地力不高,土壤质地较粗,保肥保水性能比较差,有机质含量低,速效养分少,地块散布,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约 8.8万公顷土壤收到侵蚀,侵蚀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80%以上。
1.3 欠缺水Y源。泗水县内水资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储量为1.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是泗水县的主要水源,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泗水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为58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1.4 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超量开采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多年以来,人为活动的不科学不合理,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县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水土流失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又致使泗水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农业旱灾频繁发生,甚至水井干涸,河流断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灌溉用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现状用水需求,到了干旱年份就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5 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旱作节水农业的增产潜力较大。一是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正常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有的甚至只有0.3,严重低于节水规范要求的0.68。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较低。受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5%上下,没有充分发挥降水利用空间。三是灌溉水定额过高。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严重,可是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浪费农业用水的现象。有些水浇地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溉定额过高,有的每亩高达1000立方米以上,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毛灌溉定额每亩662立方米的水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2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今后的发展建议
按照《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和布局要求,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现代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使用现代旱作节水技术和进一步建立健全旱作节水体制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能力。
2.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协调农业发展。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规范农业栽培技术,使农作物的“土、肥、水、管、密、保、工”达到合理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过深耕、改良土壤、和合理的种植规划规划 ,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的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使旱作节水农业能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2 综合集成各项措施,达到“三水合治”的。“三水”就是蓄水、保水、节水,首先是通过水利设施,能够蓄住天上降水;其次是通过改良土壤保住土壤水,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再次就是节约灌溉用水,改变灌溉方式。
2.3 建立旱作节水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农田旱作节水的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农田基础设施补贴、农田节水设施补贴、新型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改革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公益性工程采取定额补贴,产业化项目实行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增强农田节水的内在动力。加强舆论宣传和农民培训,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农田节水理念。激发农民投资应用农田节水技术的热情。加强典型培育和引导,最终实现由“我要农民节水”向“农民自觉节水”的根本性改变。三是坚持以集体为主力,建立农田节水管理机制。制定鼓励管理机构节水的政策措施,实行节水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与节水管理水平挂钩,帮助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给以经济处罚的管水用水机制。
2.4 中部的平原地区和南北丘陵地区科学规划,“两区统筹”。
在泗水中部的泗河冲击平原地区,建设现代微型田间水利设施设,进行现代基本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的灌溉管道、灌溉水渠,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利用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围绕我先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等农田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我县实际,在不同的旱作农业区建设相应的田间旱作节水工程,推广相应的旱作节水技术,建立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机制,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政策措施来发展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县农业缺水问题,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2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篇3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关键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44-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这些国家均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将中高职衔接作为教育均衡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并在法律、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加以确立。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已经非常成熟。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来,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相关的硕士论文近20篇。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和许多省、市、自治区已有近50项相关课题研究立项。2008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已将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结合教育部文件要求,许多省、市、自治区已将相关课题研究在省内立项。同时,《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已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上述课题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课程、教材、招生及其一体化教学管理方面,少数研究成果涉及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此看来,中高职衔接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政策、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尚为不足。
浙江省属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现有高职院校45所,中职校530所左右,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与相应中职学校联合举办“3+2”教学班,客观上形成了一体化办学的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需分析。主要包括:浙江省农业产业升级的主要特征,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规格、类型和要求,浙江省涉农中高职业院校的分布、专业布局、近三年招生及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缺口。
2 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沿革及取得的成果,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政府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设计、中高职衔接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作用,中高职衔接的成功案例分析。
4 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的脆弱性模型、指标因子、预警与防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在自组织作用下的技术与知识外溢效应。
5 浙江省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政策研究。主要包括: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及审批政策、经费投入政策、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分类指导政策、职业院校教师的资质与培养政策、办学水平评估政策、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发展政策。
6 浙江省涉农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调整。主要包括:农业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及融合的现状分析,职业教育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下涉农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原则、方式、政策和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群建设。
(二)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大样本将覆盖浙江省80%的涉农中高职院校。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3-4所高职院校,6-8所中职校进行重点考察和访谈。
2 比较研究。面向国内外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从制度、体制、机制、办学方式以及职业教育要素衔接等不同层面选择若干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3 数量分析。对中高职衔接的不同利益主体博弈模型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建立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囚徒博弈模型,进行相关利益主体的均衡分析。
4 规范研究。它包括总体和专项研究。总体研究包括:国内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政策研究。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创新。专项研究包括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关键课程的原则、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活动的对接等。
三、研究步骤
第一步,以浙江省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重点访谈、现场考察等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步,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采用上述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独立办学、中职与高职合署办学以及县级职教中心的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尤其是关键课程和教学模式衔接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第三步,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现状分析。采用资料查询等方式,系统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形成、政策支撑的特征,国内中高职合理衔接的成功做法,形成案例汇编。
第四步,浙江省中高职衔接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涉农中高职办学现状,提出一体化办学模式,集团式、联盟式的组织构建。
第五步,浙江省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下关键课程建设。该步骤为本课题研究的重心,课题组将组织相应研究团队,针对上述专业的关键课程进行课程衔接的总体研究,其中,衔接的原则、方式、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等课程要素的融合将是研究的重点。
第六步,中高职衔接下的浙江省涉农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是研究的重点。
第七步,浙江省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建议。
四、本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本项目有三大特色
第一,面向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研究紧密围绕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力求体现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的对接,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成果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课题研究。研究根据浙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需求,围绕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休闲农业专业的关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引领其他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第三,政策、理论和操作层面相互衔接的课题研究。研究既有政策层面的建议,又有理论层面的支撑和操作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最终落脚点在于面向浙江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二)本项目有三个创新点
篇4
洛龙区地处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洛阳市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全区辖5镇6个办事处,常住人口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43万人。耕地面积84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27hm2。2014年粮食总产量4322.1万kg,各类蔬菜2.3574亿kg,苗木种植面积1333hm2,瓜果1084.5万kg,食用菌749.4万kg,花卉100万盆。全区生产总值(GDP)1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3万元,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农业增加值7.7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6.1∶43.6∶50.3。
2取得成效
2.1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抓好林果花卉、蔬菜、休闲观光农业、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豫花博园、神州牡丹园、兰卉农业为主的高档花卉生产基地;以新村花卉市场、晶海花卉市场为主的花卉销售平台;以李楼蔬菜交易市场、四新蔬菜研究中心等为龙头的蔬菜产业;以福达美公司、奥吉特食用菌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双赢高科、太阳雨农业、春华秋实公司、龙恺农业为主的农业休闲采摘园区;以永生食品、九九龄醋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2.2依据区域特色定位,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依据区域特色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全区目前在建续建及建成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15个,农(渔)家乐12家,总投资9.9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等三大片区。
2.2.1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
重点是打造伊河生态廊道和李楼万亩连片高效农业观光园。伊河沿岸坚持生态优先,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园林景观,形成伊河生态廊道,既改善了洛阳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洛阳的城市品位,全市人民将得到了实惠。聂西路以北坚持发展高效农业,目前拥有国豫、双赢、兰卉、龙恺等一批中高档次的生态农业园,重点发展了以蔬果采摘、休闲游玩、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和以文化科普区、婚纱摄影、民俗风情展、酒庄(葡萄酒文化)为主体的主题文化游。
2.2.2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
重点打造丰李万亩核桃基地和平泉万亩生态屏障这两大万亩园区。目前,丰李镇万亩核桃基地引进华清心岛、国兴等公司已完成核桃种植867hm2;平泉万亩生态屏障引进太阳雨、阳光农业等公司,重点开发具有餐饮、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科研教育等功能,配套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疗养、康乐等一体化打造的生态人居示范区。
2.2.3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一是以河洛文化为载体,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二是以都市休闲农业为载体,融入独具特色的河洛文化。融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是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的一大特色。
2.3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
截止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通过多种方式,把工业、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2.4农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全区已发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入社会员人数达到3265人,带动农户2.1750万户,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扶持与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其中李楼蔬菜批发市场建有6万m2的交易基地,年销售额超1亿元;新村花卉市场和与之相邻的洛阳晶海牡丹花卉市场总占地4万m2,现有摊位549个,是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赏花场所。
2.5企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
2.5.1以科技为先导,突出特色产业开发中的科技创新
如春华秋实公司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雄厚的技术力量,加大名优林果的生产、加工、销售力度,建设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线,实现了采摘、预处理、分级、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国豫农林科技公司引进最先进的智能温控设施和尖端植物克隆技术,建成北方地区最大的珍稀花卉生产基地,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2.5.2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全区龙头企业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200人,研究生、博士生4人。人才的引进不仅对提高洛龙区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起到助推作用,创造了“国豫花卉、菇韵牌杏鲍菇、奥吉特牌褐蘑菇、永生面粉”等一批品质优良,在洛阳市乃至在全省、全国叫响的农产品品牌。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洛龙区在推动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缺乏区域整体规划、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工程量大,见效周期长,在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短缺。目前,洛龙区生态农业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生态设施建设都需要财政支持,政府在部分项目上虽有补贴,但补贴的范围和力度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生态农业建设难以全面地展开。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河南省、洛阳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资金缺乏问题已成为制约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2规划建议
3.2.1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合理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龙头、带动基地,政策支持、规模经营,科技先导、强化培训”的思路,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第二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做活第三产业,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实施农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开发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2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建设以国豫、双赢、兰卉、鑫通、四新、龙凯、帝鑫等农业企业为主的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以阳光生态、太阳雨、丰李万亩核桃基地、春华秋实、华清心岛等农业企业为主的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以隋唐遗址保护区为核心的的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3.2.3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航母”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围绕林果、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支持10个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导扶持境外市场运作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2.4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领导、协调、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作用,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重点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农产品加工等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建议由区财政列支从科技院校聘请林果、畜牧、蔬菜、花卉等方面常住专家,为全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实施领头雁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等培训工程,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等队伍的建设。
3.2.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财政设立奖励专项基金
篇5
关键词:弥勒;农村;土地;流转;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调控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弥勒市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全市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一、流转现状
弥勒市耕地总面积155.56万亩,承包地面积47.1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户13.5万户。截至2015年4月,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10个乡镇,流转面积92794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9.6%。其中,以转包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301亩,以出租方式流转土地面积90812亩,以互换方式流转土地面积428亩,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面积59亩,以入股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73亩,以其它方式流转土地面积20亩。从流转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的坝区乡镇,例如新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3620亩,占该镇承包土地面积47200亩的71.23%。从规模经营看,流转规模在50亩以上的达17833亩,流转规模在50-100亩之间的达4384亩,流转规模在100-300亩之间的达8151亩,流转规模在300-500亩的达4704亩,流转规模在500-1000亩之间的达1850亩,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达33080亩。从流转方向看,流入种田大户的土地面积41318亩,占流转总量的44.6%;流入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173亩,占流转总量的0.19%;流入企业的土地面积51253亩,占流转总量的55.2%。从流转服务看,农户间自发流转29755亩,占流转总量的32%;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16047亩,占流转总量的17.3%;委托乡村组织流转46963亩,占流转总量的50.6%。
二、主要成效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集中土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了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发展特色蔬菜22.01万亩、特色水果15.42万亩、特色中药材3.82万亩、景观苗木基地6个1.24万亩,流转土地面积7.16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至323户。
(二)农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弥勒市积极探索多样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土地规模种植实现集约化、集中化,有效解决农村“人散”、“地散”问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高,“永红模式”“牛背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已成为弥勒土地流转工作的成功典范。例如,弥阳镇永红村通过走“土地出回租”的流转经营管理模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租回村集体,村集体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理连片后,建成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农户以一定租金进行回租,同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整合技术、人才、产品等资源,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省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公司进行收购,以“抱团作战”闯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销售、市场风险等难题。
(三)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紧抓基地、龙头、市场三要素,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弥勒市玫瑰湾玫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弥勒市四园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都是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注册或建设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的涉农企业共190余家,其中,统计在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1家、省级4家、州级12家),资产总额64438万元,从业人员5399人。2014年,21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560万元,上缴税金5367万元,带动农户5.6万户,促农增收63665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山坝土地流转不平衡
全市山坝区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坝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7.2%,山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2.8%,其中,江边乡、巡检司镇尚未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山区受自然因素影响,水、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新型经济主体培育滞后,推动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土地流转速度慢。
(二)土地流转程序运作不规范
当前我市一部分土地处于无序流转状态,存在着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受农民契约意识不强、土地流转期限短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通常以口头协议、私定协议形式进行约定流转,土地流转后易发生纠纷。目前,弥勒市土地流转中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流转的土地面积达27838.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0%。
(三)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我市虽已成立了市、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但市、乡镇、村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加之相关人员缺乏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服务中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纠纷调解仲裁机制不完善,纠纷调解渠道相对单一、程序复杂,缺乏行之有效的调解途径。三是土地供需双方信息对接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工作建议
(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一是要完善市、乡镇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在土地流转中提供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管理、关系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登记、备案工作,及时调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保障土地流转双方权益。
(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
通过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对流转土地面积四至(或权属)、流转期限和起止日期、流转土地用途、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调价原则及方式、流转合同续签约定、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处理和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手续管理工作。
篇6
1基本内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是指利用工业优越的发展载体、良好的组织形式、优良的质量标准、创新的市场营销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工业发展思维和成功经验运用到农业发展上来,从而更大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个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提升个旧农业特色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农业产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效益、项目、科技和品牌的统一。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2现状与特点
个旧是一个工矿城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对城市供给和农村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个旧实际提出了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两个基础;建立完善农业发展的支撑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个结构,采取科技服务,市场信息、依法行政、山区和坝区分类指导、示范基地建设五大措施;发展以玫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以大草乌、灯盏花为重点的生物资源产业,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制种产业,以芦笋、青刀豆、洋蓟等中高档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奶牛、肉牛养殖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畜牧产业、烤烟产业等六大产业及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为个旧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的特色日益突出,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
2.1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个旧加大优质粮食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实施“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配套良种、良法和良技推广,促进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0hm2;2009年实施2667hm2超级杂交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量达850kg以上,比一般杂交稻亩增产200kg左右;同时在南部山区加大优质杂交玉米推广种植力度,带动全市旱粮种植面积达6666.67hm2以上,年增产粮食606万kg;推广粮食间套种技术1万hm2,年增产粮食1000万kg。大草乌种植面积达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区的特色产业;冬季杂交玉米制种规模稳定在666.67hm2,形成全国县级冬季最大的制种基地;以芦笋、“小铁头”、鲁沙梨、红梨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在9333.33hm2左右,年产值上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333.33hm2以上,鱼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烟种植面积1333.33hm2,农民烤烟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个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不但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而且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农产品外销问题。目前,全市拥有批发市场15个,年交易量1038万t,年交易额67809万元。
2.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力度,针对全市发生农作物病虫种类多的特点,强化防治措施和建立统防统治机制,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加强检验和检测,采取多点、广泛采样抽检形式,共对辖区5501个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7.91%。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666.67hm2,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2.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初具规模个旧市坚持以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如乍甸乳业、大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通过更新改造,实力更强,带动能力更大。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制定了大草乌种植标准体系、灯盏花GMP标准体系、滇屯502种植标准体系、玉米冬季制种标准体系、奶牛养殖标准体系等。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5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
个旧农业信息网自2004年建立以来,开辟了“农业资讯、农业政策法规、招商引资、特色农业、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病虫害监测预报”等栏目。实施“数字乡村”工程,通过平台实现以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市各地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每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3000余条,收到信息反馈500余条。3存在问题1)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由于种植规模不大,养殖方式落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北部坝区可用耕地逐年减少,给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带来了不确定因素。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以传统的种养殖业、林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靠传统的农业,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3)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够。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这种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格局,由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生产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4)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前瞻性的指导;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5)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虽然近些年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农业企业还不多,且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因此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6)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备。虽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集贸市场,但专业性批发市场少。市场信息反馈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难以分散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4对策和建议
4.1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预算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达5%以上,明确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5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用于乡村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建立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贷款担保制度,实行以财政贴息为主的方式,重点扶持竞争力强、带动性好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农业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项目与农民的土地、劳力合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体制,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4.2以新农村重点示范区建设为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1)提前规划示范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探索在示范区开发经营用房,优价置换给失去土地农户,发展第三产业;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示范区村组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的基地,发展壮大示范区集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2)按照“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农民新村,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良好的居所。
4.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个旧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优势产业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突出个旧“城郊型”农业特点,以效益为中心,特色产品、优良品种为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3)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无公害生产进程。引导龙头企业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名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篇7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现发展现状;对策建议;铜山区
近年来,铜山区农业委员会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打造区域农业电商特色发展模式的总体部署,充分研究铜山区位和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依托知名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实现了“互联网+”传统农业的融合,倒逼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初步形成利用数据资源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铜山模式”。2015年全区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21亿元,2016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30亿元,带动就业2000多人,其中鲜活农产品销售5.2亿元,比去年增加12%,“绿色”、“无公害”和“有机”认证各类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全国各地。
1发展现状
1.1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农业政产学研结合高地
为推动铜山农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区农委经过多方努力,与上海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达成技术支撑和帮扶战略,同上海1号店签订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在铜山成立上海1号店—徐州农产品特色馆,实现了区内农产品的集聚和网上销售。依托铜山国家园区创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铜山农产品特色馆”的公益平台建设,将铜山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及时出去,有效解决农民销售问题。区农委又与南京分点公司合作,通过“优鲜田园”微店,将单集粉丝、棠张萝卜及茅村香油等铜山特色农产品,销往江、浙、沪等地。鼓励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如茅村镇回乡大学生牛炳栋开办的绿野园艺公司,以培育销售多肉植物为主,2016年完成网上销售6300多万元。区农委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村电商积蓄人才,传授电子商务概论、运作模式以及电子使用等知识,帮助企业和个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各类网店,2016年新增网店和微店120多家,网上农产品销售5.2亿元,农资网上销售110万元。
1.2统筹整合资源,完善覆盖全区的电商服务体系区
农委立足为农村电商服务到位,融合铜山植保物联网技术应用、农产品供求、农业远程监控等为农服务平台,建设铜山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设立区级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健全了农业科技服务、设施农业智能化应用、农业技术推广、优质农资供应、农产品质量检测溯源和农产品仓储流通六大体系。和铜山邮电局合作,利用“邮乐购”电子商务平台和邮政物流配送优势,建设覆盖区、镇、村三级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在园区设立区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推广镇级农产品电商中心模式以点带面,在各镇(场、街道)建设镇级农产品服务平台,村级设立服务点,高效整合全区所有农业资源,第一时间共享全区名特优农产品供求信息,更加快捷高效地服务“三农”。
1.3强化业务指导,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
铜山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全区设施蔬菜、食用菌、奶牛奶业、农产品“三品”认证和龙头企业数量江苏省名列第一。全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的潜力巨大,引导群众通过网络购销农产品大有可为。农产品电子商务重在人才建设。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组织大学生村官、复员军人、农村青年、种养大户和合作社成员等人员,邀请省内专家系统讲授电子商务概论、农产品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以及电子标签技术使用等知识,指导企业和个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各类网店,并在培训期间安排现场参观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点,向他们传授利用电商模式的成功经验。2016年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接受培训人员在京东、淘宝、天猫和上海1号店等平台新注册网店500余家。
1.4突出政策引导,推动全区农业电商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区农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利用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项目和省农产品电子商务补助资金,鼓励、支持农产品电商企业和个人的创业发展。依托区、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同电信、银行、交通等部门合作,以物流配送、产品包装、金融支付、运营设计、宣传推广等为重点,引进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大力发展顺丰、中通、圆通等物流点建设,加大对传统农贸市场电商改造。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我们坚持“引导不主导,扶持不干预,服务不包揽”的原则,将企业、网商、服务商等主体推到前台,促进铜山农业电商企业、网店在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2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 宾川 葡萄产业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029-01
宾川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光照条件十分丰富,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相对湿度较低,无霜期较长,十分适合葡萄种植,并且宾川的葡萄具有早熟,色鲜、果肉细腻、口感好、耐储运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并远销新加坡、韩国、越南等国家,在宾川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下,发展葡萄产业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好产业。
1 宾川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出口登记工作不顺畅
国家要求地方在农产品出口时要进行必要的基地备案,宾川县积极响应主管部门的意见和政策要求,建立了农产品生产集体的质量安全示范区,并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之下,基地的建设已经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但是随着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葡萄种植户的数量不断增多,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农民的科学意识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宾川县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督管理部门冗杂,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规范化管理,导致了出口基地登记备案工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便。
1.2 葡萄产业化管理水平低,果品质量差
宾川葡萄虽然地处于有利地位,气候环境十分适合种植葡萄,但是在宾川县很多地区葡萄种植都是以分散的形式进行的,都是由种植户自行进行管理,由于农民群众自身的栽培技术不到家导致了整体的葡萄品质参差不齐,部分果农在生产过程中商品意识淡薄,管理不科学,生产技术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残次品,降低了葡萄的商品价值,在市场中核心竞争能力不高,葡萄的经济效益不能全免费发挥出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等级差别较大,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其次,葡萄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规范,存在过量使用的现象;再次,葡萄的成熟度不够时就提前开始采收,大大降低了葡萄的品质,影响了葡萄的口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葡萄的销售环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最后,葡萄的成熟期过于其中,还需要对成熟期进行必要的调整。
1.3 品牌意识较差,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宾川县的葡萄产业发展至今,虽然已经申请了相应的商标和质量认证,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消费者对宾川葡萄的认可程度比较低。此外,销售环节的经销商不注重品牌意识的建立培养,葡萄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波动现象。此外,在葡萄销售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不具备相应的品牌优势导致了宾川葡萄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在市场中缺乏有力的竞争能力,这样就难以形成销售规模,葡萄产业也就无法发展壮大。
1.4 土壤环境恶化不断加大,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
有许多葡萄种植户为了盲目的追求产量,早熟和高价,过量的使用了肥料、农药、调节剂和过度的产量负载,对农资产品的投入不讲科学,主观臆断,再加种植规模小、散、乱,技术措施良莠不齐真所谓“各自为阵,百花齐放”。由于这些因素的大量存在,导致了宾川葡萄产业的土壤环境严重破坏,酸碱化、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树势逐年衰退,产量和质量严重下滑,色泽和风味也受到严重影响。
2 宾川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宾川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因此,县委县政府应该积极的联合各个部门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始终树立科学发展的观点,将宾川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去抓,建立完善规划方案和规章制度,真正将宾川葡萄产业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峰。
2.2 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打造统一品牌
宾川在发展葡萄产业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建设发展无公害葡萄产业为生产的主要目标,积极的树立宾川葡萄品牌,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着力提高葡萄产业的品质和质量,使得葡萄产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宾川葡萄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具体说来,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因地制宜的优质葡萄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流程,定期对宾川地区的广大葡萄种植户进行专业生产技术培训教育,并向种植户积极的宣传绿色食品安全生产操作流程,提高种植户的商品意识,积极的树立宾川葡萄品牌;其次,加大葡萄先进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再次,对上市之前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把关,加强对水果产品的质量检测,防止农药超标的产品进入到市场中。对于已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应该贴上无公害标签,质量不合格的要禁止进入市场;第四,对于销售的葡萄产品应该采用质量追溯制度,一旦发现某一个批次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通过产品专用的包装箱和质量报告说明书就知道是生产地在哪里;第五,做好葡萄出口基地的登记备案工作,在政府的积极的引导下,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记工作,建立统一的品牌名称,切实提高宾川葡萄的商品知名度,打造宾川优质的葡萄知名品牌。
2.3 加强市场开发力度,规范市场管理
目前,宾川葡萄在市场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其销售范围比较广泛,但是销售途径还是比较单一,因此规范市场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时就需要建立专业的葡萄交易市场,这样方便外商来本地进行收购。此外,收购的质量应该与价格相统一,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另外,还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协会组织加基地合作的新模式,这样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葡萄产品。还有在进行销售过程中,还要做好包装换届的工作,借鉴外地葡萄销售包装的经验,对本地区的葡萄包装形式进行改革,在提高了外观装饰同时,也能够节约不小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孔庆山,刘崇怀,潘兴. 完善葡萄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葡萄产业质量管理[J]. 果农之友. 2010(11)
[2]修德仁,赵奎星,景宏,佟海恩,孙喜臣. 贮藏保鲜对辽宁省葡萄产业的拉动作用[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3(01)
[3]张世孝.哈密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疆农业科学.2013(01)
[4]杨志彦,李正勇,马惠光,黄健. 哈密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0(01)
篇9
关键词: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红枣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品,有着约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全国已有133.3万hm2枣树,主要集中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5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全国枣树共有800余个品种,主打品种为制干与加工品种,其中名优品种上百个,尤以金丝小枣、赞皇大枣、稷山板枣、临猗梨枣、交城骏枣、太谷壶瓶枣等著称。山西省是我国红枣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根据2006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全国红枣总产量为246.3087万t,其中山西省为50.3万t,约占全国总量的20.4%,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山西省从事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企业共有200多个,其中以太原市汉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山西恒丰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依托红枣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将生产、加工、销售连结起来,初步形成了红枣产业化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枣业经济的发展。而技术创新是指一种将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它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还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没有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带动,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在红枣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只有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经济、用工业生产方式推动红枣产业化发展,才能延伸红枣产业链,全方位提高红枣产业的整体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山西省的红枣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迎难而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创高效”的目标,增强和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并且有着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①做强做大龙头,增强带动作用;②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加工品质;③加强基地建设,形成产业特色;④不断研发产品,满足消费需求;⑤扩大营销网络,打造枣业航母;⑥投资高科技产业,谋求可持续发展。
2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监管不足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等方面。
2.1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促进果品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等的相关资金投入、信贷扶持、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枣产业快速发展。而红枣加工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基础不牢固,企业资金需求矛盾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红枣行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加之政府对红枣加工科技投入不足,社会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加工企业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较大的研发效益,致使企业科技实力不强,科研机构力量薄弱、规模小、人员少,最终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象。
2.2市场开发不足
红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在于市场,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的市场容量和对未来市场的开拓水平。这些年,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是发展数量大有成效,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市场开拓严重滞后。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一直局限于华人圈,在有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习惯,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去,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为l0717万美元,然而早在199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就达到过12468万美元。
2.3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农业及其上下相关产业的调节管理是分而治之、各自独立的,红枣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分别由农业、商业和轻工业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所在。调查中发现,涉及红枣产业的部门多而分散,每个部门只管其中的某一方面,要想了解有关红枣的全部内容,至少需要跑六七个部门,而且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工不清,导致有些职能相互重叠,而有些职能无人问津。显然,这种条块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是不利于红枣产业发展的。
3加快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的建议
通过对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走产业一体化发展道路,在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扩大红枣出口贸易、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建立红枣调控机制等方面狠下工夫。
3.1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的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鲜食枣产业。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要扩大金昌枣、骏枣1号、矮化梨枣、大果梨枣、不落酥1号等优良品种的面积,这些枣的平均单果重都在30g以上,最大单果重达80g,而且大小均匀,是我国目前红枣中优良的大型或特大型品种,有着很高的栽培价值。今后应合理调整干、鲜食品种的比例,逐步增大鲜食品种份额,同时注意不同成熟期的搭配。要把技术队伍培养列入议事日程,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红枣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3.2扩大红枣出口贸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枣在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胃肠恶性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并可使人精力旺盛、延年益寿。红枣加工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品种,以满足国际市场对红枣产品的需求。为鼓励企业出口,提高红枣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建立面向企业的进出口银行或在进出口银行中专门设立企业部,切实解决企业国际经营的融资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或者通过补贴利率发放出口信贷,减少企业产品出口风险,扩大企业出口比例。检验检疫应及时向红枣加工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出口商品信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政策引导、信息咨询,包括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且派员深入红枣加工企业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从对原料基地管理、生产环境布局、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的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等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保证红枣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性的同一标准生产、产品的同一质量指标要求成为必然趋势。
3.3加大对科技扶持的力度
在红枣产品的延伸加工方面,历史上中国北方以自然晾晒的干制品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其他主要红枣制品包括枣酱、枣粉、枣片、枣酒、枣茶、枣醋、枣泥等,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高附加值是发展方向,但技术瓶颈无法解决。比如枣粉冲剂,可以像咖啡一样速溶。已经有企业开发出了相关产品。但一直无法解决纤维素沉淀的难题。精深加工实际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至于从枣中提炼保健品、药品、胶囊等,都有产品线,但市场对此反应颇为冷淡。红枣加工企业应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一流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科技后盾。而作为政府来讲,应加大对红枣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资金,建立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与科技研发机构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府应通过发放技术改进补助金,给予红枣加工企业贷款,提供新技术企业保险;也可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投资等方式,为红枣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风险资本。同时,还应加强对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包括为红枣加工企业在专利申报及使用方面提供便利。
3.4建立红枣调控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发端的经营活动,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产业化不能完全置身于市场竞争中。它需要必要的政府调控,但政府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在市场发育不足和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应是因势利导地促进市场发育和帮助完善市场,并尽力为农业产业化的潜在参与者提供有关市场前景和供求潜力等方面的预测信息,以利于他们能更全面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有较多的了解,从而尽早作出恰当的决策。因此。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从总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红枣产业化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找到红枣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各环节得到互相协调,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共进镇;魔芋;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魔芋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唯一能大量提供葡甘聚糖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国家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对人体不仅具有降低胆固醇、抑制血糖质和尿糖质的作用,还可以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胃癌、直肠癌等疾病的产生,被誉为“食品新花”、“胃肠清道夫”、“天赐神药”等美名。汉滨区共进镇由于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非常适合种植魔芋,魔芋产业也是政府倡导和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近年来魔芋种植面积逐年下滑。为此,笔者分析了全镇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共进镇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共进镇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共进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以北,东与早阳镇接壤,南与关庙镇相连,西连茨沟镇,北与原包河乡接壤,属于潜山区乡镇,全镇12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2002户村民,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是魔芋生长的最适宜区之一。魔芋生产在20世纪80~90年代倍受群众青睐,但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正确的市场引导和技术保障以及成熟种植技术,加之生产投入不足、病虫害严重等原因造成魔芋产量低、质量差、市场销路不畅,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造成种植面积逐年下滑。目前,全镇魔芋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末约400hm2锐减到约100hm2自给自足状况。
1.2 共进镇魔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产业发展体制不健全
目前,该镇虽将魔芋产业列为主导产业,但富民幅度小,不是群众主要增收产业;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倡导支柱产业流于形式;群众依然采取传统种植方式,分散零星种植,没有统一规划管理和信息服务,因此,体制是制约的最要害因素。
1.2.2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辖区内群众文化程度低(小学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的80%以上),群众对魔芋种植技术认识不够,对技术培训兴趣不浓,科技投入低,粗放经营等原因制约了魔芋产业“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1.2.3 优良品种水平低
该镇种芋仍以野生种和农家种为主,历经多年传统种植的种芋没有采取栽培工艺,造成品种退化严重,软腐病、白绢病感染严重。因此,优良品种水平低是制约该镇魔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4 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近年来经济过快增长,外出务工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性收入,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造成务农群众减少,种植面积急剧下滑,魔芋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2 共进镇魔芋产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共进镇魔芋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个人多年来的经验摸索,现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本镇魔芋产业发展对策:
2.1 合理定位,正确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魔芋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推进这项产业发展时,必须合理定位,正确引导。既不能因为曾经遭受挫折而放弃,也不能盲目乐观,急于求成。要深刻认识魔芋产业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从而促使魔芋产业可持续发展。
2.2 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能
结合共进镇实际,通过实践总结,个人认为可采取以下办法改进培训效能:
2.2.1 培训重心下移
各级培训机构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可将培训重点放在田间地头,放在实验园,放在实体标本上,让群众接近农作物,将理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群众能学以致用。
2.2.2 个别重点培养
培训机构可将培训精细化,每村重点推荐培养几名能吃苦、遵纪爱岗的职业魔芋专家,先期学得过硬本领,然后采取传、帮、带等方法示范带动,从而促使其他群众也能学到过硬的技能和本领,以便指导更多群众,提高整体技能水平。
2.2.3 分类以赛养兵
科技推广机构可通过技能比武的方式,促使土专家与正规专技人员进行赛技,从而促使魔芋种植人员善学、勤学、好学种植技术,掀起群众学技术热潮。
2.3 培育专业合作组织,走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魔芋产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产业化经营中专业合作社是关键。涉农部门应整合资源,重点培育1~2家具有竞争力的合作组织,通过示范效应拓展市场,带动共进镇魔芋产业化发展。
2.4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
共进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对优良品种选育、良种基地建设、规范化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魔芋的深度开发等方面进行攻关,解决制约魔芋产业发展的技术症结,搞好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芋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2.5 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富余劳动力种芋积极性
共进镇地处全国富含硒元素地带,发展富硒魔芋是我们对农业发展的新定位。因此,镇农技推广人员要进村入户宣传,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机遇,为魔芋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调动群众种植魔芋的积极性,逐步恢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3 结语
本文仅就共进镇魔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了个人浅薄的见解,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进而为众多种植户提高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代明,刘佩瑛.中国魔芋种植区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12(1):1-7.
- 上一篇: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办法
- 下一篇:美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