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商务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商务合同 准确性 翻译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王园,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法律翻译。

一、引言

国际商务合同翻译来说,准确性是一项基本且极为重要的要求。国际商务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对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规定。如果不能准确翻译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条款,造成各方对合同的理解存在偏差,则不可避免产生合同纠纷,影响双方对合同的正常履行。因此,了解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是极其重要的。

二、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

(一)使用正式用语

商务合同的庄重文体风格,首先体现在其措辞的正式性,因此合同的语言通常避免使用俚语、口语等非正式表达,而用正式程度较高的词取代正式程度较低的词,以便达到表述更加正式的效果。比如:Either par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is agreement upon negotiation.这句话当中用书面用语“terminate”来取代较口语化的“end”,大大增强了正式性。类似的例子还有purchase(buy), party(side), reserve(keep),render (make), residence (home) , state( say) , inform( tell) , deem(think),等等。

(二)使用古体词和外来词

为了体现庄重严肃的文体风格,商务合同中经常使用古体词,这些词主要来源于古英语,其中由一些复合副词构成的古体词最为常见,比如hereafter(此后,今后), hereby(特此,兹), herein(此中,于此,本合同中), thereafter(此后,后来),thereby (因此,由此,在那方面), therefrom(由此、从此),whereas(鉴于),whereby(因此,由是,据此),wherefore(为此,因此)等。商务合同中外来词语的使用也较为频繁,基于历史原因其主要来源是拉丁语和法语词汇。拉丁语词汇如:versus(对抗),ad hoc(专门的);法语词汇如:debt(债务),proposal(建议)。

(三)使用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具有表意精确、固定、无歧义、不可随意更改的特点,因此商务合同通过使用专业术语使其内容表述更加精准、专业、规范,有效的避免了当事双方因理解上的差异产生的误解。下面为某独家购买权合同的有关条款,其中就有一些商务和法律专业术语。

Relevant parties(相关方)shall sign all other necessary contracts,agreements(协议)and documents, receive necessary approval(批准)from government and take all necessary ac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without any binding security interest(担保权益), the said parties shall transfer all purchased equity(股权)to the Designated Person(被指定人)and make him a shareholder of record(在册股东)of the purchased equity.

(四)词语并列

商务合同中有词语并列使用的现象,即用and或or连接两个同义词(近义词)或相关词,这种词语并列的表达效果不仅体现了商务合同文本的古体性、正式性,而且还体现了合同文本的严谨性、准确性,杜绝漏洞或避免一词多义可能产生的歧义。例如: This Share Purchase Agreement (this“Agreement”) is concluded as of [ ]201X by and between the following Parties.

本例中“by and between”的用法即属于同义词或近义词并列。只用“by”可以交代出“该股权购买协议是由各方共同订立的”的意思,但是 “between”的使用还反映出了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合约缔约人关系,两词并列使用更加贴切原文意旨。

(五)使用模糊用语

所谓模糊性,即概念外延的不分明性,事物对概念归属的亦此亦彼性。国际商务合同是贸易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签订的一种协议,使用的语言规范、严谨、专业,属于精确度较高的法律语言文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模糊语的有意或无意使用导致双方理解不一致而产生合同纠纷。

The buyer loses the right to rely on a lack of conformity of the goods if he does not give notice to the seller specifying the nature of the lack of conformity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after he has discovered it or ought to have discovered it.

此条款中的“reasonable”是模糊语,因为并没有确定到底多长时间内。这样一来,合同双方就有可能对这个时间概念有不一致的理解,从而产生纠纷。 三、提高翻译准确性的策略

(一) 分析语法规则

正确地分析句子的结构是理解原文的基础。合同英语的句式长,句式复杂。相对其他文体,其语法现象较复杂。但如果能利用语法分析结构复杂,各部分关系不甚清楚的句子,就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以达到有效提高翻译准确性的目标。

例如:The Contractor shall not be entitled to payment for costs incurred in making good any deterioration, defect or loss caused by faulty workmanship or materials or by the Contractor’s failure to take the measures specified in Sub-Clause 25.5.

译文A:承包者无权取得因补救有缺陷的工艺或材料所造成的损蚀、缺陷或损失,或者由于承包者未能按照副条款25.5的规定采取措施,所承担的费用的偿付。

译文B:承包者无权获得由于补救因有缺陷的工艺或材料,或因承包者未能按照副条款25.5规定的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损蚀,缺陷或损失招致的费用。

这是关于有条件限制承包商获取补救工作费用的条款。翻译本条款时语法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cause”一词的修饰范围。译文A将“by the Contractor’s failure……”理解为与“incurred”一同引出的定语来修饰“costs”,于是,“所造成的损蚀、缺陷或损失”与“未能采取措施”构成并列关系。如此一来,承包商无权获得因补救有缺陷的工艺或材料所造成的损蚀、缺陷或损失,未能按照第 25.5款的规定采取措施所承担的费用。但令人费解的是: 补救有缺陷的工艺或材料怎么会造成损蚀、缺陷或损失;未能采取措施为何要承担费用。译文B将“by the Contractor’s failure…”看作与 “by faulty workmanship”一样同时由“cause”引导的并列成分,即引起损失的是因为有缺陷的工艺或材料以及承包商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两者是并列关系,同时与损失等构成因果关系。如此理解,则与工程承包合同中关于承包商获取补救工作费用的附加条件相符合,即承包商对补救工作负有责任,如果承包商对由工作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则自己承担其中所支出的费用。

(二)利用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合同涉及到的当事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恰当地转换不同的文化内涵,力求从文化层面上提高合同翻译的准确性。

例:在中国,为了在合同中表现对对方的尊重和公平,经常使用如“by the two sides through friendly consultations (经双方友好协商)”的表达,而西方人则认为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双方当事人若是接受了条款就有义务执行相关规定。因此,他们常常直入主题,略去客套的语言。例如:Party A and Party B reach the following agreement against Party B buy** from Party A: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乙方向甲方购买撞芬皇滤酱锍上铝性级ǎ?

此句话在翻译时遵循了中国的习惯表达,增加了“友好协商”,同理,甲乙双方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本着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原则,达成如下合约:

Armor second grade both sides achieve the following contract: 此句话译成英文时,需删除“本着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原则”,以便符合西方直接明了的风格。

(三)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时特定的环境,语境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决定着词义。因此,作为译者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进而选择符合语境的词汇意思。

例如:Disney will retain a 51 percent controlling interest in the venture.

迪斯尼将保留该项目 51% 的控股权。

Suppose the Buyer fails to pay any amount when due, the Buyer shall be liable to pay to the Seller overdue interest on such unpaid amount from the due date until the actual date of payment at the rate three percent per annum.

如果买方未能按期支付到期款项,那么买方应支付卖方从到期之日起算至实际支付之日的年利率为3%的利息。

The articles of our interest are the machines of your own brand.

我们需要的商品是你方的自主品牌机器。

篇2

摘 要:专业硕士是与学术硕士相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行业专业类院校区别于综合类院校学科综合实力突出的特点,往往在某一行业领域形成特定优势。因此,行业专业类院校在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方面,应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立足于服务本行业发展需求,与行业紧密结合,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战略。

关键词:专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2009年以来,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迅速发展,招生比例大幅提高,招生专业逐步增加。2010年,为适应社会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在参照国外高校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新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MIB,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完善了我国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体系,创新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0年教育部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之初,首批有78所高校获得授权。这些学校中,有25所是经贸类专业院校,69所院校设有经贸专业博士点,其中50所为“211”院校,呈现出经贸专业学科背景突出,学校综合实力强的特点。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20所院校为新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经贸类专业院校3所,外国语类专业院校5所,其余还包括政法、海事、理工、邮电、交通、服装、民族等各专业类院校。与第一批获授权的院校相比,新增的培养院校多为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类院校,综合实力不如第一批院校突出,且多数为非经贸类院校。这些院校如何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MIB人才培养体系,确保MI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明晰国际商务的学科定位

MIB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企业与高校、教师与学生对MIB的认识仍处于初期阶段。新增MIB培养单位应首先明确国际商务的学科定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学科框架及课程体系,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

一般来说,人们对国际商务的认识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商务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投资的综合,因此属于经济学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商务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国际扩展,因此属于管理学科,其课程设置应该以国际营销、跨国经营与管理、全球竞争等课程为主。国内各高校由于自身学科传统与背景的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偏向经济学或偏向管理学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向。然而,国际商务是一门整合学科,不能将国际商务简单地等同于国际贸易与金融,也不能将其局限为国际企业管理。赵忠秀指出,国际商务并非简单地将企业的商务活动扩展到国际空间,而是在全球性、区域性、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多个层面上开展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活动。邓宁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确实,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国际商务研究都要使用到各门学科的方法论,但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Oded Shenkar教授也将国际商务比作医科中的“儿科”来说明国际商务是一个整合学科。上述学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国际商务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宽广性和整合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各学科的方法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立足行业需要制定培养方案

与综合性和财经类院校承担为各行业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任务不同,行业专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行业急需的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行业专业院校应紧密结合本行业国际化特征,突出行业自身特点,在提供国际商务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行业相关及行业急需课程。当今世界,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竞争进入新的时期,国际市场的日益复杂和瞬息万变使各行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不同的行业,其国际化的阶段和方式各不相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强调立足行业需求来培养MIB人才,既能利用和发挥各行业专业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也能提升专业院校MIB人才的竞争力,更能为行业和企业输送更多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根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现行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国际商务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微观、宏观环境分析;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战略和操作技能,如市场、运营、管理、财务和人力资源;跨文化交流和管理,尤其是外国语言的应用能力等。课程类型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学位课包括政治理论(2学分)、商务外语(3学分)、经济学分析与应用(3学分)、国际商务(2学分);专业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2学分)、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2学分)、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2学分)、国际商务谈判(2学分)、国际商法(2学分);专业选修课分为自由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其中单个方向至少修6个学分,全部共需修满8个学分。由此指导性方案出发,行业专业院校在制定MIB培养方案时,可在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丰富的特色课程,突出行业背景,使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相应课程。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MIB;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2-02

为适应社会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我国在参考和导入发达国家模式的基础上,设置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是我国唯一直接面向国际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是针对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是指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能够迅速进入实践岗位的国际商务人才是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之一。

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决策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一、MIB的学科属性与定位

国际商务并非简单地将企业的商务活动扩展到国际空间,而是在全球性、区域性、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多个层面上开展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活动。因此,国际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它涉及面很广,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有很多交叉,其学科属性可定义为商学学科。

邓宁曾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确实,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国际商务研究都要使用到各门学科的方法论,但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所以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科范围都开始出现明显的相互交叠,例如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地理和企业国际战略、商业历史和跨境企业的进入模式、公司治理及伦理和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国际关系、营销技巧和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人类学、外商直接投资及腐败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些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知识的宽广性和整合性是国际商务的学科特点,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才能学好国际商务。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并非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因对其认识的不同,其开展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从“教”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本质特点是“问题导向”和“集成性”。“问题导向”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将所要传达的重要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的过程。“集成性”体现在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很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从“学”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根本特点是“情境化学习”(contextualized learning)和“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情境化学习”是学生通过完整的案例故事,了解决策情境,结合所学理论和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将自身置于情境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决策过程。“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为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决策问题,不断碰到新知识,需要带着问题学习,边用边学,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MIB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传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讲解为重点,考核也主要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快速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最新的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传统教室里的教学也受到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的冲击与挑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甚至越学越僵化,缺乏创造力。

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心,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各种方法,例如通过案例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演讲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在一般本科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仍是主要方面,软能力的培养作为补充。

作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来说,能力培养是核心。除了具备相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国际商务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考核方面,测评重点在于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技巧等等,而不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从而提升其领导力和决策力,这是学生日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需具备的根本素质。因此,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分析、缜密决策的能力,以使其能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

四、MIB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无需赘述,而前述分析也说明,国际商务需要整合多学科方法,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来学习,因此,案例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以领导力和决策力为最终目标的培养要求下,案例教学是最适合MIB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和“情景化学习”的特点通过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决策过程的真实场景中,通过模拟的管理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贴近现实的、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碰到知识链断裂、沟通不畅、观点冲突等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修复自身知识链;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的沟通力和说服力也得以提升。总之,案例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锻炼和塑造。

其次,由于MIB学生已完成了本科学业,有些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更适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MIB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MIB学生往往对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其进一步学习的目的就是提升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因此更乐于表现自我,也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愿意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同学间的互动思辨展现自己,这也更好地保障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MIB人才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的难点

案例教学的成功受制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是否拥有优秀的案例,以及教师是否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由于我国于2010年刚刚开始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相比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MIB课程建设还在逐步完善中,MIB课程案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适应教学内容需要的优秀案例,尤其是国内企业的优秀案例还非常稀少,而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MIB授课教师也十分稀缺。这都制约了MIB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的开展。为克服这些困难,MIB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积极开发案例,编写案例,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案例开发方面,案例故事是关键。找到能够适应课程所需的案例线索及选择合适的议题,是案例开发的首要步骤。在选用国外企业的经典案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和选用我国企业的案例。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贸易与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涉及各个产业领域,企业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和自身的国际化程度都逐步提高,因此可以开展相应的研究与跟踪,为课程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案例。一个优秀案例的开发很难由一人完成,如果能够组建案例开发的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案例开发的持续机制,就可以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准备方面,教学设计是关键。案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借由案例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主角,但教师却承担引导与掌控的任务。为此,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需明确知识点、确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最好能够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学案例,并布置阅读题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问问题,以及问问题的顺序,以便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间的互动与争论,使案例教学课堂产生热烈的氛围。在问题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方面根据案例补充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总之,案例教学过程的课堂环节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案例教学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炜瀚,王健,梁蓓.国际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1-38.

篇4

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部就设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商务硕士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其培养的一流国际商务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我国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设置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它是为“职业型”学生而设置,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位。但是,这个在欧美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极受欢迎和重视的学位在我国的认可度却不高,其招生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如会计专业硕士和金融专业硕士。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十分活跃,国际经济合作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大批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总结归纳了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法,针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美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扩展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培养国际商务领域的领导者[1]。美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的课程设置都是两年,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处理复杂国际商务问题的能力。美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也不同,绝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在所修学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突出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2]。例如,芝加哥大学在课程体系中突出财会与管理方面的课程,选修课程较多;南卡罗来纳大学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政府和政治在国际商业运行中的作用,课程设置面较广,涵盖了经济、管理、财务、营销、政治、文化等内容;西北大学国际商务硕士的课程设置独特,开设了具有交叉课程性质的国际医疗保健系统课程。

美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方案由四个部分组成:国际商务课程、外语学习、交叉学科及第二专业、地区研究和商务实践[3]。国际商务课程主要涵盖一些商科功能领域的国际化课程,如国际财务、国际投资、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营销、企业进出口、企业国际化管理等[4]。外语课程的学习是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重心之一,大多数高校会经过严格的考核以保证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特征,美国高校很重视交叉学科及第二专业的学习。许多美国高校还要求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内容,这一训练内容通常是结合当地的商务实践来完成。

二、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85%的时间是学生在讨论和发表意见,教师只负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控制案例教学的进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在上课之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案例,然后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与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讨论案例,学生在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可行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中的反思过程,让学生将已有认知与案例学习结合起来,在高效思考、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决策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具备团队协作意识的能力。

(二)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又称作“干中学”,即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的运作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提升能力。行动学习法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案例教学法,在这种授课方式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国际商务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主要方式是参与各种商务模拟、案例大赛、企业实习,或者参与国际机构、跨国公司等组织机构的运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性质、提出行动方案、采取有效行动,?M而创造性地解决国际商务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优点是以结果为导向,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三)团队学习法

团队学习法中的“团队”是指一群学生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的课外小组。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以团队经验共享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讨论、演讲等活动。首先,团队成员需要制定领导力实践方案,例如参与社区服务或为学校举办一个新活动,创建一个新项目或开展商业计划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拟定的方案,最后由老师对团队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团队学习法考察的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和达成共同目标的水平,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对最终结果(不论好坏与否)负责。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学习法培养出的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更强,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般均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缺乏明晰定位,导致学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我国各高校要做到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就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人才定位要充分考虑区域需求、行业标准和职业定位,构建以培养高校为核心,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协同、立体交叉的培养体系,要突出国际化,突出商务特色。各高校要抓住机遇,与跨国企业合作,紧密联系相关行业,共同制定国际商务行业的人才标准。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设定培养目标。教育部直属的985、211高校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地方211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发展战略。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合当地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商务人才。为了准确设定培养目标,地方院校需要认真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未来经济的增长点是什么?本区域有哪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居于什么地位?本区域重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校的影响力有多大?本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受欢迎等等。

(二)完善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的培养类似,职业特点不显著。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我国高校应密切关注国际商务发展的最新趋势,构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为不同学习背景和层次的学生设置符合其实际情况和职业发展的课程,将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或第二专业,打造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我国高校也应该强化实践培养,加重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高校可以开设商务实践类课程、引进具有职业特色的商务教学软件、开办工作室和研讨会、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还应该推进外语应用,注重地区研究。我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但却忽视听说方面的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英语学习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强化听说训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学习新兴国家的语言,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各高校还可以考虑开设地区专题课程,或者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与实习等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及商业惯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符合特定地区需要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上,我国高校应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美国高校培养国际商务人才采用的案例教学、行动学习及团队学习等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硕士时,要强化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团队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还可以尝试采取商务模拟、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商务模拟教学法为例,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进口商和出口商两个小组,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谈判角色进行模拟谈判,经过询价、报价、还价、磋商及达成交易等各个谈判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际商务谈判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篇5

1.1“商务(business)”的定义

“商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的词典意义至少有20多种。那么,在商务英语中的“商务”到底指的是什么?它的界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都具有重大意义。有学者认为“商务”这个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申报报告中写道,狭义的商务指做生意,广义的商务是指包括贸易、金融、投资、旅游、外事等在内的业务和公务活动。但这种定义太过宽泛,并没有对商务英语中的“商务”进行准确定义。在英语中,“business”这个词在商务用语和普通用语中含义不同。《剑桥商务英语词典》网络版的解释是“买卖商品或服务的活动,或以从事此类活动的组织、公司或个人以求赚钱的工作”。在这种语境下,“business”的特点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这也是“business”最初始的内涵意义,即我们汉语中“商务”的意义范畴,可以称其为狭义上的“business“。例如:?Ourfirmdoesalotofbusinesswithoverseascustomers.(business:theactivityofbuyingandsellinggoodsandservices)?Sheownsseveralbusinessesinthecity.(business:狂companyororganizationthatbuysandsellsgoodsorservices)?He''''sinthefrozenfoodbusiness.(business:workthatyoudotoearnmoney)在《剑桥英语高级词典》?这部普通英语词典(网络版)中,"business"除了表示以上含义外,还能表示个人所做的事情或只涉及个人的事项,或是个人参与其中并给出意见的情况或活动。这种用法中的“business”的特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能把它翻译成“商务”,只能译成“事务”。例如:?Whatshedoeswithherlifeisherbusiness.(business:thethingsthatyoudoorthematterswhichrelateonlytoyou)?Imakeitmybusiness(=Ifeelitismyparticularduty)tocheckthemonthlyaccounts.?Arrangingatripabroadisatime-consumingbusiness.(business:asituationoractivity,oftenonethatyouaregivingyouropinionabout)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中的“商务”应该指狭义上的“business”,即与盈利相关的商务贸易活动、组织或工作。而“以盈利为目的”是“商务”的重要特征,因为正是这一特征,最终从性质上确定了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差异。这一意义的确定,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1.2“英语”的定义

商务英语专业中的“英语”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的“英语”并非同一个概念。在现行的英语教学中,英语专业是以文学英语为文本进行的普通英语教学。而商务英语中的“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中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由于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具有国际商务活动的特性,所以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中的“英语”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如正式、准确、精练、专业性强等。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研究应该是以合同、信函、演讲、报告、货币支付、保险等商务内容为文本,教学研究重点是商务交际中所使用的英语语言特点,包括词、句、篇章、语体、语用、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所存在的差异(张武保、严新生,2008:102)。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来,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文本与英语专业的并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改进。

1.3“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的定义

“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一词的定义在目前也存在很多争议,主要分歧在于作为专业的定义与作为课程名称的定义的混淆。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对商务英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张佐成(2008:28)认为:国际商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其活动参与人采用/化用商务惯例和程序,选择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以及视觉、听觉符号资源,通过书面、口头或/及多种模态,以实现其交际目的。商务英语就是以这个策略际系统为内容的教学活动。翁凤翔(2009:7)认为:商务英语是人们在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以及国际商务学科所1涉及的英语。简单来说,商务英语就是普通英语+国际商务行业英语。从学科角度看,商务英语是研究商务英语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以及英语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所使用的规律的科学。陈准民、王立非(2009:5)认为:商务英语指在经济钱化的环境下,围绕贸易、投资开展的各类经济、公务和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贸易、管理、金融、营销、旅游、新闻、法律等。总结以上观点,“商务英语”一词主要指的是两种概念:(1)指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语言概念;(2)指商务英语的专业概念。当“商务英语”指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语言时,它实际上是一种交际工具,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传递知识信息的语言载体。根据之前提到的“商务”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商务英语”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个人在买卖商品或服务的国际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语言”。当“商务英语”指商务英语专业的时候,它指的是以涉及贸易、管理、营销、金融、法律、外事、旅游等方面的国际商务活动为内容的英语专业教学。商务英语作为满足特殊商务目的的学科在语言层面上有自己的术语和形式,在需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大纲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亚敏、张武保,2011:160)。至于我国的“商务英语"是否应该叫做“国际商务英语”,正如翁凤翔(2009:98)所说,我国的“商务英语”其实已经等同于“国际商务英语”了。对中国人来说,英语本身就是一门外语,我们通常所提及的商务英语就是指在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英语,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就必然会涉及国际支付、国际金融等涉外领域,因此商务英语自然就具有国际性。换言之,在我国,“商务英语”就是指“国际商务英语”’而“商务”就是指“国际商务”,“国际”二字只是被省略了。

2.商务英语专业中旳概念

目前我国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英文表达方式主要有“BusinessEnglish”和“EnglishforInterna-tionalBusiness”两种。虽然中文同为“商务英语”,但这两者的关注点是否相同?另外,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是什么?下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2.1“BusinessEnglish”与"EnglishforInternationalBusiness”的异同

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它具有应用于特定职业领域的特殊目的性以及内容专门化的特点,而ESP的教学理论就是要针对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需要进行英语教学。在ESP理论下,商务英语还可以分为普通商务英语(EnglishforGeneralBusinessPurposes,简称EGBP)和专业商务英语(Eng-lishforSpecificBusinessPurposes,简称ESBP)。EGBP是以各种不同的商务背景为综合教材内容的商务语言培训,而ESBP则对商务专门知识的要求较高,是指特定行业的专业语言培训(张武保、王维,2011:306)。前者的培训对象是粗放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中各个学科领域的商务英语有所了解,掌握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而后者的培养对象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生以学习普通商务英语为基础,同时学习较为系统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以及某一国际商务学科的专业知识。目前’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外的语言培训模式,其特点是短期性、针对性、课程性、商业性等,属典型的ESP理念研究范畴。中国早期的商务英语教学取名为“Eng-lishforInternationalBusiness",就是受了ESP理念的影响。这一类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不同职业领域进行英语培训,也更利于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做推广,属于专业商务英语。而另一类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就是我国大学里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具有全日性、复合性(语言与专业并重)、专业性、服务性等特点,属于普通商务英语。商务英语专业的英文名称虽然为“Busi-nessEnglish",但实质上只是“English",其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的没有太大区别,有些甚至连教材都是一样的,这就导致了概念的混淆。因此我们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等方面着手,彻底从“English"转变为“BusinessEnglish"。为了更好地区分普通商务英语和专业商务英语,我们提议可以把普通商务英语称为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如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就属于这个范畴;而把专业商务英语称为EFX(Englishfor...),如“EnglishforMarketing"、“EnglishforManagement"等,以便于研究和区分。

2.2商务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的比较研究

2011年底,教育部把商务英语专业正式列入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商务英语成为了与英语专业平行的一门专业。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下称“《要求(试行)》”),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能力课程、商务知识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的比重是6:3:1。然而,通过对比商务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①可以发现(详见附录一),商务英语专业有55学分的英语课程与英语专业的相同或相似,有34学分的商务课程与管理专业的相同或相似,它们分别占了商务英语专业总125学分的44%和27.2%,合计超过70%。所以说,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是把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和管理专业的商务课程进行了拼凑的结果。虽然这是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初期的必然现象,能够帮助一个新兴专业快速成型,但如果商务英语专业一直保持这种借鉴已有专业课程设置的过渡时期产物,而没有自己的独创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失去生命力。一旦英语专业加大商务课程的比重,或管理专业加大英语课程的比重,那商务英语专业的存在性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外,?要求(试行)》中英语语言能力的课程约占了总比重的60%’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我们应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英语作为一种技能,是一种载体,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大家都将其称之为工具。如果把工具与专业内容的比重倒置,这样合理吗?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英语专业中获得一些启示。根据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下称“《大纲》”),此前的问卷调査早已证明,参加调査的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和教育部门等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对英语专业的大纲进行了修订。2000年的《大纲》把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专业技能课程占总学时的65%,专业知识课程占总学时的15%,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总学时的20%。虽然相关专业知识(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的比例得到了增加,但从2010年开始,英语专业连续3年都被教育部列为中国大学十大“红牌”专业?,成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月收人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英语专业这个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却变成了“红牌”专业,它是否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是否偏重?如果把语言这种工具当做是本科专业的核心,是否欠妥?毕竟只有在大专或中专这些培养层次才是以工具或技能为培养核心的。相比之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与英语专业如出一辙,除比例上有少许差异外’内容上几乎趋于一致,这样又是否恰当?从英语专业的《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的英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却大量需要英语与其他学科,如管理、法律、科技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顺应时代新需求应运而生的商务英语专业,其专业核心内容应该是“商务”,即以英语为载体的商务学科知识。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文3.3中评述。

2.3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根据《要求(试行)》,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陈准民、王立非,2009:5)。而英语专业《大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那么,商务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到底有何差异呢?如果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也能满足《要求(试行)》所提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又何必另设商务英语专业呢?此外,“英语人才”指的是什么人才?是否只要能够用英语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就算是英语人才了?如果是的话,以此类推,只要能用汉语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也算是汉语人才了。这显然不合乎逻辑。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国际化的商务人才,而非英语人才。英语只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技能,而非他们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知识范畴。英语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高校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英语为载体,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为主修内容,培养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直接有效地进行各种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较权威定义是:“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多元化的吸收,并具备良好的文化“免疫力”,注重综合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并善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这个培养目标很宽泛,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关注点应该更为集中,即培养国际化的商务人才。那么,何谓国际化的商务人才?为了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需求,我们进行了一个《国际化商务人才知识技能调査》(下称"《调査》”),收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108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二)。调査结果发现’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管理知识、跨文化商务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经济学知识、中国商务模式知识以及国际金融知识是国际化商务人才必备的重要专业知识,而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执行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商务英语听说能力等,则是国际化商务人才应该具备的技能。总的来说,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国际化商务背景下,掌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跨文化商务知识、中国商务模式知识等商务专业知识,具备跨文化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技能,了解中国国情,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直接有效地从事以国际商务服务、国际商务运作、国际商务管理为主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化商务人才。

2.4关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讨论

在讨论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前,有两个定义必须理清,那就是“curriculum"和“sylla-bus"。“curriculum"可以翻译为“全部课程、必须课程”,它是对一个学科或专业的总体课程规划,包括学科或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等;而“syl?labus"则可理解为“教学大纲、课程大纲”,是某一门课的教学计划,重点是在一门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上,同时还规定了课程的进程安排。可以说,“syllabus”与“curriculu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是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可混淆。根据《要求(试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主要由语言能力课程、商务知识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4个模块构成,各课程群开课时数的大体比例为:语言能力:50%~60%,商务知识:20%~30%,跨文化交际能力:5%~10%,人文素养:5%~10%。虽然“试行”中的课程设置体现了跨学科的特性,但从英语语言、商务知识以及跨文化知识的课程约为6:3:1的比例中可以看出,英语语言这个“工具”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商务专业知识的比重偏少。在上文我们巳经提过,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是把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和管理专业的商务课程进行了拼凑的过渡时期产物。为了突出商务英语专业所应有的独特教学模式,其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目标集中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国际化、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趋势;(2)商务名著原则: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国际流行的商务教材与专著;‘(3)中外兼顾原则:教学应兼顾中外商务理念、商务实践和教学模式;(4)专业突出原则:教学应突出本专业特色和独创性;(5)动态变化原则:中国以往的国际化教育以“引进来”为主,现在应兼顾“走出去”。根据以上原则,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可以调整为三大主要模块’即商务英语知识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和商务文化课程。其中,商务英语知识课程包括综合商务英语、商务写作、英语语言学等课程。笔者认为,此模块的教学应定位为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将目标内容域的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因此,将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渗透到基础阶段的语言学习当中是极为必要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在英语教材中加入经典商务内容为教学文本,如MichaelPorter^AdamSmith等的名家名著,通过对商务知识与语百技能的合并交融,使学生在商务内容学习中“习得”语言,在商务语境下实际使用和操练语言。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商务知识,而商务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水平,两者相辅相成。第二个模块商务知识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是我国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化商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根据调查所反映出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本模块的专业知识应该包括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等;而且,本模块课程应该采用灵活的双语教学模式。例如,采用全英课本、双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以求帮助学生把中英双语的商务知识融会贯通,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老师也可以用中文解释,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学生一知半解,或只懂英文不识中文的尴她局面。最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现在的中国除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因此,第三个模块商务文化课程除了有跨文化商务、西方文化、企业伦理等课程,还应该加人中国元素,如中国文化、中国商务模式等,以达到中西结合,突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特点。另外,“6:3:1”这种固定的课程比例设置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其实是不利的,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阶段侧重、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比重,从输人和输出两个阶段入手培养学生,将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开发(张武保,2011:9)。如图1所示,在大学一、二年级的语言能力培养阶段,商务英语知识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和商务文化的比重为6:3:1,对学生进行大量密集的英语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突破英语的听、说、读、写关;同时,在这一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量的商务背景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商务专业词汇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为第二阶段的专业教学奠定基础。此为“输人”阶段。而在大学三、四年级的商务专业学习阶段,课裎比重则调整为“3:6:1”,并采用灵活的双语教学方式。此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实战中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为“输出”阶段。商务英语专业动态教学模式体现了“双重复合”的特征和“知技并举、阶段侧重、先知后行、转识为智”的专业发展理念,也体现了“先英后专、由浅人深、先利其器、后善其事”的实施战略。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能够突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独特性,也是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成功保障之一。

3.结语

篇6

关键词:外贸技能大赛;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已成为出口第一,进口第二的世界贸易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因而各高职院校广泛开设国际商务类专业,但据麦可思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没能就业对口,国际商务专业已经列为“黄牌”专业。究其根本原因,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外贸技能水平和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脱节。所以,把握市场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国际商务专业的特点,提高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外贸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国际贸易技能大赛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大赛来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国际商务专业的特点及外贸技能大赛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制单能力、国际货运能力和进出口报关能力等,能够胜任外贸行业系列岗位群工作及相关经贸工作的内外兼修型应用人才。国际商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学科实践要求强的特点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更加高。而外贸技能大赛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做合一,更新了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做合一就是要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突出了“做”字,强调了实践,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诠释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近两年,在专业人才方案制定的过程中,结合几年来竞赛式教学实施的经验教训,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入了竞赛教学的课程安排。将教学竞赛科学合理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竞赛式教学方法融教学作为一体,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为学生能力训练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专业向心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贸易技能竞赛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我带队参加了三届,在确定正式比赛学生前,在学校里都会举行校内选拔赛,通过校内选拔,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超强专业向心力。在每一次竞赛的过程中,因为目标明确,任务单一固定,学生对任务的把握较好,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也是普遍高涨。大赛除了学生具备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之外,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有极大促进作用,只有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有利于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竞赛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直接地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专业性较强,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比赛强烈的竞争性促使教师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才能顺利投入到比赛中。这就促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会更注重实用性,参与实践,并从中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以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应用的熟练程度,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改善实践教学效果。从我自身来说,专业教师带队指导比赛,对今后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创新改革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标准

高职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高职院校应直接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重在技能应用的专门人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应时代和企业要求、培养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能迅速适应实际岗位需要的对外贸易专业人才。国际商务专业可以建立由外贸技能大赛组委会专家、相关参赛外贸企业和软件公司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授课与学生的上岗操作能同步进行,随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二)运用项目教学法构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探索创新技能模块项目课程体系,摆脱“学科中心”的课程论思想束缚。根据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领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将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模块之中,以技能为核心形成模块。学科竞赛只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以外贸技能竞赛机制为导向,充分研究当前的参赛内容,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书的编写,与外贸企业合作,开发校级项目化实训教材或讲义。实现国际商务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商务问题完全融合。

(三)融合外贸技能竞赛,完善专业“工学结合”实践专业教学团队

除本校的专业老师参与实践教学外,再根据外贸技能大赛中真实的外贸业务问题需求,合理聘用企业业务人员。融合学科竞赛,从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深入行业一线参与挂职锻炼,为行业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养成并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主力。同时,在上述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学历与职称层次,使专业教学团队成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

(四)通过外贸技能大赛,改革现有专业教学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综合成绩考核标准,实施以大赛获奖或参与大赛中项目的水准,进行考核,实现学生参赛业绩与学习成绩双向融合。融合学科竞赛进行课程考试与考核改革。专业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的考察方面依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融合学科竞赛采用灵活有效的考核考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竞赛与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融合[J].时代经贸.2008

篇7

【关键词】国际商务 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 立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72-02

一、经济贸易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实施改革开放,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步入世界经济大国、贸易大国之列。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达2.04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达1.81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虽然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存在贸易发展方式粗放的突出问题,因此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开展技术创新、创造品牌价值以提高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转折。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也有相应的转变,应努力提高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比重。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是外贸发展的关键因素,做好对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外贸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目前外贸转型升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研究主要从高等教育院校的角度着手,阐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要求。任金秀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的外贸人才,但是目前众多的外贸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说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它们已经与社会的需求脱节,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石国锋指出从外贸企业就业需求来看,高职外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不仅要能适应现实社会,还要对未来社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超前意识和销售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孙华平和徐建伟则针对浙江省的外贸人才现状进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对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提出培养建议。王义明分析了广东省外贸人才的需求趋势,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对策。刘曼琴对广东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分析,对广东省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国凤兰分析了我国经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高端技能型经管人才动态培养的思路。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太成熟,针对培育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研究仍显不足。

三、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素质特征

之所以提出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概念,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规格普遍被定位为岗位性技能型人才,着重强调培养操作技能,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倾向于专业研究与理论研究,相对而言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比较欠缺。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应该是以国际商务专业能力为基础、以对外贸易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职业综合素质基础牢固的、具有一定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商务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包含对外贸易政策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涉外会计、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对外贸易岗位综合能力以进出口贸易业务操作(谈判、跟单、进出口单证、国际结算)能力为主,辅之以报关报检、国际运输与物流(含保险)等关联业务处理能力、扎实的商务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包括经济管理的专业基本知识、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与能力及诚信的职业品格与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表现为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包括创造性,包含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只有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具有高度创造意识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四、建立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立体模式:职业本科教育

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都设置有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但这些专业在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各有长短。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要联系密切,十分注重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学习实践,在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方面尤为扎实。但由于学习时间过短,表面上虽为三年,然而就业的压力及专业实习实践的要求使得学生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多为两年,这样一来,在国际商务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只能以培养岗位工作一线的技能为主,难以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科院校的学制虽然有四年之长,但教学偏重国际商务专业理论,加之教师们多以理论研究见长,相对缺乏对专业及职业操作能力的了解,使得学生培养偏重理论。虽然近年来不少本科院校都加大了学生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但又因此产生了与高职教育混淆的困惑。由此可见,要培养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可考虑实行职业教育改革――设立四年制职业本科教育,设立职业本科学士学位,将高职教育中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与本科教育中提高人文素质与专业理论学习、增强职业发展后劲的突出特点有机结合,形成以人文素质提高为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专业理论)提高为目标的立体化职业教育模式,有利于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

(一)设立职业本科教育的可行性

设立四年制职业本科教育,设立职业本科学士学位,这在现实中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如下:首先,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除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狠下工夫,大力开展“双师”素质建设并取得成效外,在提高教师的理论学习及研究能力方面也获得明显进展,很多专业教师通过各种进修与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为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实习实训建设方面获得国家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取得较大进展,加上大批来自企业的、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补充到教学队伍中,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实践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生培养扎实的专业操作能力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条件。最后,学制的延长从根本上克服了高职教育中学习时间有限的主要短板,使学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加强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与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大大促进了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适应经济贸易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相应学位的授予对于当今重视“文凭”的就业要求而言,从形式上增强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自信心与竞争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激励方式。

(二)设立职业本科教育的策略建议

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设立国际商务职业本科教育,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进行精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设计。围绕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素质要求,国际商务专业职业本科教育应首先进行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心设计。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属性主要有两种意见,有些院校将其划归为管理学科的专业,有些院校将其划归为经济学的专业。实际上,国际商务专业是上述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既涉及商品、资本、服务的流动,也涉及相关要素的管理。因此,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将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以充分体现专业知识融汇的特点,为培养高端国际商务人才构建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也必须着力设计,通过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设置开展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保证专业人才掌握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尽快适应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还应增强人文知识与素质的教学内容,通过特定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开放的胸襟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是加强教材建设。经过多年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已经自成体系,编订出大量适合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的教材;本科院校使用的各类教材则已经过长期的、充分的教学检验。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本科作为新生事物,在教学中使用的专业知识理论教材及专业技能操作教材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填补的空白。但这并不等于完全需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而是可以在现有的高职教育教学适用教材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延伸、完善与补充,在完善的过程中将部分本科教学的内容加以融汇整合,并注意吸取国外商科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材中适用的内容,形成内容丰富、博采众长、特色鲜明的高职本科教材系列。

三是开展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在国外商科教学中早已普遍采用,也为国内教育界所推崇与称道;我国高等教育也积累了符合自身特点与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高职本科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探索与改革既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商科教学模式,也不能原样沿袭国内本科教学模式,而应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与条件,围绕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素质要求开展,结合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灵活主动的探索。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程,尽管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已经取得成效,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教师队伍的来源仍然主要以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为主,相对缺乏专业实践的经验,因此,在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放松“双师”素质建设仍将是高职本科师资队伍建设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洪燕.基于熵值法和SEM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2

[2]查贵勇.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5)

[3]周婷.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识别与排序[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4]吴勤.N市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李文浩.高端商务人才的必备素质和培养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6]周龙军,李早.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11)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建议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全球化和网络化环境并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复合式、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发展及其启示

1.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教育” (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主要创始人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的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教授。他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理念、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 ,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通过一门课甚至小到一节课附加有关民族的内容,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这种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在全球范围内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性的思维,使他们成为能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人才。

多元文化教育的重心不仅在教育,也在文化。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话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和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早在2009年了其成立65年来第一份关于文化的世界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UNESCO关于治理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近十年已经从较为重视“差异”的多元文化教育,转向更为强调基于尊重差异的“一体”的文化互动教育。在看待文化差异上,文化互动教育理念将多样性视为一种有意义的资源,对文化差异价值充分重视,因此倡导文化互动。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差异的存在,各异质文化之间才有相互吸取、相互借鉴的可能,并在相互映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从“他者”视域中反观自己;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人们的创造性灵感才被诱发而导致革新求变。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对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国家、族群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和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2.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和发展的启发性要点

多元文化教育是全球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话题,从多元文化教育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有启发性的要点。

多元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在多元认知基础上的自我意识。在多元文化课程实施中,由于尊重差异、尊重多元,使教育者能辩证看待所有的文化;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学习各国各民族文化,能形成多元文化意识。

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融入各科教学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来看,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点。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将各民族文化精华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过程,它不仅是课程形式的改换,最根本的是课程观念的创新。

国外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经历了单一种族取向、多元种族取向、多元文化教育取向、多元文化教育重建取向的发展历程。

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必须能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社会所必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中,要增加活动课程的比例等。

3.多元文化教育对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把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和多元文化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运用到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及各种文化背景下商务文化与习惯的差异,增进对国际范围内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进而让学生适应国际商务环境、提高国际商务能力。

二、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在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氛围营造方面已有如下途径和措施:①通过与个别国家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使学生了解和接触了合作国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和合作国的文化;②通过开设“沟通与谈判”“商务礼仪”等相关课程,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多元文化教育;③通过外教开课使学生感受国际多元文化。

但是,尚存以下不足:①国际文化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不够多元。目前主要通过与个别国家合作来实现,学生了解和接触国际上其他文化的机会不多;②国际多元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不够丰富,国际化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少;③国际多元文化氛围不强;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学生对世界其他文化所知甚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学生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对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非常必要。

三、国际商务专业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建议

1.确定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发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营造多元文化氛围,使学生了解并理解国际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培养和提升其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具备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商务合格人才。

(1)理念培养――国际多元文化理解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多元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其对其他文化的价值、规则、风俗与惯例的敏感度以及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宽容和尊重意识。

(2)行为规范培养――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养成。 培养及提升学生应对多元文化问题的能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与人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协同合作、处理冲突的能力,以及能以国际规则和惯例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

(3)环境建设――国际多元文化环境与氛围的营造。 基于视觉识别系统的可视环境、网络环境及硬件设施建设等环境建设,营造国际多元文化的氛围,为师生提供体验国际多元文化的有效途径。

2.实现目标的具体建议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与不同国家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多方引进国际商务文化方面的教育资源,国际商务专业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一起,共同构建国际化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和模式,将多样化的国际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到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训、研究、服务、管理、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

(1)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宣传。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与学院和专业共同构建的国际化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下,设立国际化多元教育研究项目,厘清和探讨国际商务专业开展国际多元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运用于专业教学实践中。

同时,通过学校多种宣传媒介(如学校校报、网页、学院的刊物和网页、微信群)等宣传介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楼、实训楼、走廊楼道、学生宿舍等张贴有关国际多元文化的海报、开设宣传栏,营造国际多元文化氛围。

(2)增设体现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国际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主要落脚点。建议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设“世界主要文化传统”“国际商务文化”“跨文化沟通”等课程。

(3)加强教师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和能力的培养。 为迅速有效地建立教师的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和能力,构建国际多元文化知识结构,建议将专业教师轮流派到多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国际交流和短期培训。前往交流和培训的国家不宜太集中于个别发达国家,而应该散布世界各大洲,如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或地区。那种组织二、三十个教师集中去一个国家的做法,不利于国际多元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的形成。

(4)开办国际多元文化专题讲座。教师前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流和培训后,就可回校开展各种不同文化的讲座,介绍东西方文化体系、思维方式、语境文化、时空观念、家庭伦理、宗教禁忌等方面的内容,以扩大师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培养他们,对其他文化的敏感度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包容与接纳意识。

(5)设立学校的“国际(商务)文化节”。目前已有高职院校设立了“国际(商务)文化节”,即以国际(商务)文化为主题,以“交流、创造和文化”为中心,以“学校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跨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体验不同思维方式及习惯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与特点,在校园内营造国际多元文化氛围。这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国际化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国际化意识,同时向海内外展现中西文化交融下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特色,从而扩大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6) 鼓励学生参与对口接待与交流活动。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国际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供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机会,国际商务专业可挑选学生组成涉外接待小组,从接机、安排入住、校园导览、文体活动安排、风景名胜游览到企业认知实践、合作完成项目等,强化学生诸如接待、交谈、着装、餐饮、交往禁忌、文化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国际礼仪基本素质及技能。

(7)加强国际文化社团建设。以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为主体,成立诸如“模拟联合国”“国际商务文化促进会”等学生社团,来介绍和推广多样性的国际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随着国际商务不断发展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商务英语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成为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必不可缺的课程.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及商务英语特点,本文讨论商务英语的内涵、需求分析及方法,提出其课程设置应遵循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进而推动区域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发展,旨在使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更为规范、科学和合理。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区域经济;复合型人才

一、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在区域经济视角下的重新定位

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社会功能变体。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领域。复合型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基础, 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 交际活动的能力。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基础,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企业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英语功底,更要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为外语只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来看,更多需要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人才。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区域特点,本着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区域大众需要的原则,积极开设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构建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教学理念:以复合求立足,以特色谋发展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和制定培养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首先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对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教育的促进,又要看到其带来的冲击。要防止市场的短视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对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针对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的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办学方向:立足本土,面向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

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把国际化、本土化结合起来,必须顺应社会的趋势,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培育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而在当前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增长日益放缓的情况下,促进本土经济发展尤其重要。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教育和本土经济的结合是促进本土经济的有利因素,可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与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的再生性要素(主要指人力、科技)、牵动性要素和制动性要素直接对区域经济的运行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同时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高级复合型人才

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与国之间、多目标、多方式的交流方面,不同经济、贸易、政治、文化背景的交往空前广泛。网络贸易、电子商务使信息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充当主角,而英语作为世界各地的“通用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信息载体角色。这种国际商务特征对商务人才的培养有了更全面的要求。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并规定必须开设的三类课程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就是指除外语专业知识之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包括外交、经贸、法 律、管理、旅游、新闻、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商务英语设置课程必须以《大纲》 为指导,其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必须凸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原则。

2.需求性原则

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大纲规定的培养方向,付诸实践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各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各校本专业发展状况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因此,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教学内容与形式自然会有所区别,各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社会需求与本土化选择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培养口径上,根据所处区域的需求和变化及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设置多个相关专业课程群,其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科学性原则

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又要遵循课程设计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并且还要考虑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客观因素,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要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文学与经济类各专业交叉的学科,在课程和教材内容上要妥善处理英语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 各门课程的有机结合。

4.系统性原则

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要求课程设置不仅要遵循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还要求遵循两者知识体系结合过程中的系统性,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还要注重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在商务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充分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商务英语专家 Brieger(1997)曾指出,商务英语范围主要包括语言知识、交际技能、 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文化意识等核心内容。因此,完整系统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涵盖以 上几方面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根据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需要和商务方向, 将课程设计成几个模块,如语言技能模块、商务知识模块、跨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几门核心课程。所有这些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

5. 发展性原则

商务英语不是一种静态的系统。随着国际商务不断发展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商务英语 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商务英语课程除了原有的纵横两方面的课程安排,还会涉及更多经 济类以及其他跨学科领域或知识。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化,学习者的需求在变化, 高等教育也在变化。因此,课程设置不可能一成不变,应该随着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 形成一种动态发展模式。

四、优化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课程设置

篇10

摘要无论是跨国进行商务交流还是文化交流等,文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我们对文化差异谈论最多的是中西间文化的差异,但事实上,中国与亚洲的其他国家之间也存在较为凸出的文化差异,关于这些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因为它可能会造成两国企业之间商务交流的失败,甚至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对此,本文以国际商务交流为背景,分析了国际商务管理中的文化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国际商务管理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务文化问题

一、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一)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使得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和谐、团结、诚信等价值观,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主流思想。但各国之间不同的发展史,使得各国人民并非全部接受或认同他国的价值观。如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中个人主义则占据了文化的核心地位,从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中,我们则可以窥见西方文化中所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自由、个人尊严等思想突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成为了国际商务交流中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二)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现代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翻译人员,但对于国与国之间语言的翻译并非简单地将他国语言机械地翻译成我国语言,而是要融入他国的风俗特点、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例如,中日两国交流中,日本国对诸如猪、犬、龟等动物是十分崇拜的,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所代表的是健壮、忠诚与长寿的意思,而在中国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理解则为蠢笨、下贱与窝囊的意思,两国之间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易给两国在商务交流中造成一定的误会。因此,在国际商务交流中需要十分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三)不同国家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

各国长期形成的不同的生活习惯、教育模式、民族渊源、和自然环境等,使得各国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中西方商务交流中,中国人习惯以先对合同中双方应遵守的原则和所享受的利益进行讨论,而西方人则习惯先开门见山地对合同中所涉及的细节进行讨论,两国之间不同的思维交流方式,使得两国企业在商务交流中也形成了一定的问题,双方应对两国思维差异引起重视,避免在商务交流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二、解决国际商务管理中文化差异的措施

(一)重视商务管理中的翻译工作

商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则是翻译工作,两国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精确地翻译两国语言成为了国际商务工作中的重点事项。翻译是一项需要具备相当扎实的翻译专业知识的工作,翻译人员需要在受到良好的专业化教育的情况下,充分了解对应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准确地融入对应国家的文化背景,将翻译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确保用准确的翻译助力商务活动中的交流问题,以达到国际商务活动成功开展的目的。

(二)做好商务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商务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一要求商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积极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人情和文化背景,避免在活动交流过程中因不了解他国语言及文化而闹出笑话;二要求商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准确掌握他国的法律法规,对于商务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要了如指掌,随时能准确地应对商务活动中合同所呈现出的问题,及及时准确地答复对方在合同谈判过程中提出的系列问题;三要对活动内容及谈判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提前做好活动及谈判策划,储备多项应对策略。

(三)摒弃商务管理中的种族主义

在国际商务管理活动中要对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无论对方国家或企业实力强弱,或是对方的文化风俗及行为特征等荒诞到难以理解,都必须尊重对方,根据对方的礼仪和文化在正确的活动意识下,充分尊重彼此的文虎,并客观理性地与对方达成活动的一致性意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商务活动因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故对国际商务管理工作中的文化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的不同导致各国之间价值观、审美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等均有所不同,但这些不同之处如果缺乏充分的理解和准确的翻译,那么会给双方的商务活动带来一定的阻碍,甚至导致活动的失败。因此,商务活动管理人员应积极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熟练掌握对应国家的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M行国际商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卫春丽.日语口语翻译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