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

篇1

1、科技创新中,实行产业研究一体化战略,使科技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力,三方面是否连接恰当,对科技创新的效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科研与教育投入的情况比较稳定,而产业研发的比重却在不断增加,那么,说明了我国的科技活动不光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付诸了实践,而科技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科研所产生了生产效益大大增加,证明了我国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光发扬了人类的知识储量,还懂得利用和创造更多的科技。

2、我国增加科技储里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依靠对外经济,逐渐缩小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水平差距。国际技术溢出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是国际贸易,二是国际投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国外购买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新科技产品,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企业也开始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技术积累,进一步学习和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自己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先我国利用国际贸易使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加,使更多的外来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健全和完善,创造了更多对经济发展有利的条件。在多年的努力以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并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的科技创新力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一改我国从前科技创新不足的局面,尤其是应用型与基础型的科技产出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突出表现是,各种专利授权数皿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科技论文不断增加。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的专利数翻了几番,增长趋势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储量增长也呈飞速发展之势,我国的科技产出也在这一基础上得到增加。由此可以推测出,我国的科技储量在未来还会不断增加,科技产出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重,而我国也会发展成为一个科技产出的大国。虽然我国专利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发明在专利中的比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国的发明、外观设计等方面所占比重还比较小,这也说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二、科技创新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1、科技创新改变了国际贾易的商品结构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材料上更加节省,也带动了一些新产业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结构也开始不断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但是,世界科技革命以后,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孔在出口的制成品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加上技术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国际贸易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在1993年,世界贸易额度就达到了一千五百亿美元,与商品贸易的增长相比,速度更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消费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它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存储、运输等功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完成,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焦

2、科技创新完兽了国际贾易的设施、改变了其交易方式科技创新的发展是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得到了发展,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国际贸易的物流速度越来越快。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在商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也开始不断改变。目前,在国际贸易中,主要的交易方式是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在以后的国际贸易中,将会实现无纸化的贸易形式。

3、科技创新改变了国际贾易的地理格局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依靠他们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力度不足,因此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及其小的。一个国家要想兴盛自己的对外贸易,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具有非常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产业结构与产品结都能得到优化和升级,而出口的这些国家的主要产品也是以资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非常高,对需求有比较高的层次,所以,进口的也主要是一些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很多发展中国家技术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的附加值也比较低,因此,出口的时候,也主要以这些附加价值低的产品为主,而进口产品则主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

4、科技创新提升了国际竟争力一些跨国大公司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也是科技创新中一股非常重要的力t,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科技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就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有能力改变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他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推动产业贸易的发展以及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一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二是实行产业转移。这些跨国公司的规模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非重要的比重。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科技实力、规模都不如跨国公司,因此,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弱的。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突飞猛进,但是,即使取得了很大成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是我国的很多倍,因此,我国要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一定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而科技创新就是企业所要做主要努力,而我国才能在国际地位中有立足之地。

5、国际贾易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国的贸易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也越来越难以前进,因此,我国就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我国的贸易发展才能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才能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因此,进行科技创新是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立足的最重要因素。

6、科技创新与国际贾易相辅相成我国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取得良好成就,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的,但是,科技创新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贸易这一基本大环境的。因此,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就不能取得优势地位,甚至会有可能会淘汰出局。所以,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贸易中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科技创新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大大提高,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以及良好环境,因此,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

三、我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1、健全我国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的建立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完成:一是企业,二是政府,三是学术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作用。在我国,创新系统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创新的设施还不是很健全、创新资源还比较缺乏、创新技术还有待开发,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创新体系还有待完善。一个创新系统的建立,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进一步配合政府,各种创新体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创立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我国的创新系统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进行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主要方法是进一步完善知识基础设施的建立,在体制以及文化观念上面建立一个创新系统。目前,我们要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建立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以企业为中心,把产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在知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院所或者大学院校,这样一来,科学创新与高等教育就能进行有效的结合;进一步完善政府的主体作用:可以在管理职能方面进行创新或者是在基础设施的建立方面创新等;把军队与民众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防科技体系二科技中介的建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二在不同的区域内建立特色创新;加强人民的文化与观念创新;使国际互动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

2、重视知识产权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式来看,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除了反倾销行为以及实施一些保护措施以外,知识产权将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一个重要资源,这也是一个国家对本国市场和产业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国只有认清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开创自主创新的模式,创造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打破贸易壁垒,与其他国家进行有力的竞争。主要的方法就是,政府要健全知识产权的立法,对知识产权加大行政与司法的保护,不断开拓创新,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变成重要的知识产权,使其具有产业化、规模化以及商业化的功能,为知识产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夕卜如果遇到涉外产权纠纷,要尽最大力t避免他国使用知识产权来打击我国的企业。主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观念要进步认清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明确知识产权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国家要加大力度投资科技创新,使投入产出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企事业单位就拥有了更多的知识产权。最后,把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结合在一起。在进行目标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用专利技术秘密以及非专业技术秘密,甚至可以用国家技术秘密的要求来制定。此外,可以在一些技术领先的领域中进行原始的创新以及集成的创新,这样,获得的专利权就是一系列的,最后还可以把这些专利权转变为行业或者国家的标准,企业应该与政府一起,对国际标准化的活动引起重视,积极参与其中,争取将我国的标准化转变成国际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标准可以被广泛使用,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引导、组织、协调高校科研工作,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务。也就是把握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需要,及时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将信息提供给教师和科研人员,引导、帮助他们选择课题并组织专家评审课题;第二,监督、保障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开展检查、监督、结项、评审等工作。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完成。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使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决策更科学化,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激发教师及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很多高校认为科研管理只具有简单的管理职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下发、申报课题、结题等简单的工作,没有将科研管理与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的创新发展结合起来。

(二)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是加快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高校已将计算机引入到科研管理的过程中,但只是用来做一些简单的文案工作,信息化程度很低,不能及时处理各种科研信息,给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不良影响。

(三)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来源复杂。相关领导多为兼职,具体的工作者更是缺乏专业知识,很多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大大降低了基础性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科研组织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校科研课题申报多以部门为但位,以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研究组织、研究队伍形式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与研究院和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优势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使科研组织形式更丰富。

三、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创新管理观念。

切实转变和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落实科研计划,引导科研工作者把握社会动态;通过加强对科研管理各个环节的协调,为高校科研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的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努力学习,了解校内外情况,强化全局性、战略性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

(二)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将高校科技创新目标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选题开始,引导方向,转化成果;还要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尊重科研的规律,不断改进科研管理制度,营造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管理方法。

要扬弃旧的管理方法,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使科研管理的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在坚持管理原则和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对柔性管理的应用,使被管理者自觉主动地为实现管理目标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绩效管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要努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在政策、预测和系统论证等方面的建议,为高校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行科技战略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制度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国际经济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科技创新已成为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基础内容。

1.科技创新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日趋紧密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以科技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振兴正在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轴心。

2.科技创新是企业创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国际大企业大多在使用先进科技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战将更加直接地表现在先进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实效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在科技创新上有大作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3.科技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结合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市场经济将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不能?在同一国家里,为什么一些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并成果显著,而在另一些企业里则不能?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即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

1.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他的概括揭示了创新所包含的两种类型:科技创新和制度(组织)创新。对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阿里斯坚持“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制度对科技创新只有阻碍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创新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拉坦认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互相影响,但一方不能决定另一方,二者是互不决定的,即主张“互不决定论”。美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即“制度决定论”。他指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不过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或者说派生物。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才有了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从而才会有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动态的科技进步是制度得以变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变迁;而创新后的制度又反过来给科技进步以决定性的推动,促使其飞速向前发展。

2.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为经济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激励,使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其次,为科技创新提供约束,为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等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可以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现存的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阻碍或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时,制度创新便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了。良好的制度安排通过减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性,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减弱不确定性来增加创新者的预期收益,鼓励创新活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生产力中内在的自发力量的推动。

例如专利制度,它能保护发明人对新成果在一定时期内的排他独占权,持续地激发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认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不能被研究出来,65%不能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被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制度的保护和支持,就没有今天如此高的科技水平。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九届北京科博会“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上指出,国际经验和中国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有科技创新而没有体制、组织和政策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推进,甚至是寸步难行。

三、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途径

1.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机制。这里,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区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与分工,政府应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完善宏观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其次,处理好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一,在科研上,国家科研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而大学更适宜于从事自由的科学前沿探索 ,促进以学科深入为主的科学发展。第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与行为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在技术创新领域不发挥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应与社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走社会化之路,实现规模产业化。

最后,应该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鼓励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中介服务系统。三是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服务与支持,形成全社会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中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将其同步完善。第一,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由科学家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第二,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适应的评价制度。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减少和简化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活动的监督体系等等;第三,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开发更多地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第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对有思考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的人物和青年人才积极给予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在国际科学前沿作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

3.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中心与研究院,是开展自主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水平。技术中心的定位不应局限在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技术供给,而是面向企业3年~5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创新,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从满足市场的需求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转化。技术潮流和科学进展的预见、开展技术集成和融合、研制新兴技术,甚至部分基础研究,应该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新任务。

同时,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这一进程,企业必须动态地确认自己的领先供应商及领先顾客,并永不间断地与之建立战略性的、真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型企业,除了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占尽优势外,也要拥有极强的社会资本,这包括建立与各类科研、教学部门,产业界,政府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冬梅:关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7期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尚林林泉: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四次技术革命中得到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1期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重要性;现状;问题;建议

1重要意义

1.1能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性提供精确的数据

为了使获得的农业数据真实可靠并且具有全面性,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快地发展,为国家的相关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所有要素和数据都进行采集,并进行科学保存和系统分析,以保证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并能以这些数据为依托制定出更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宏观决策。此外,做好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也能够同时解决农业环境、消耗资源、粮食产量、农业发展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能够准确跟踪并掌握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机制[1-2]。这不仅方便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工作,还能对未来农业的发展起到预警和预测的作用。

1.2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科学理论创新

从目前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究其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农业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存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应用综合集成技术,该技术整体性较强的特点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整体提升。同时还应该了解到,农业科学的试验性很强,因而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动态监测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掌握。这样不仅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对探索自然规律、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在多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有着较大的帮助。

1.3全面促进农业科技的资源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对于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突破有着关键作用。在此前提下,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也在朝着社会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相关的服务和数据资源建设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单项技术对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进行了科技创新,并使其呈现集成化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大量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整理,这就需要依靠系统的长期性监测数据的支持,从而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现状

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来说也同样适用。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也基于此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创新而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的要求下,我国先后在20世纪60要70年代建成了包括湖南祁阳、山西寿阳以及山东德州在内的多个环境科学实验站,并在“七五”期间投资近700万元建成数据标本库,从而组建了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对全国进行农业数据的监测和整理分析。编制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观测监测指标清单及标准规范,这些规范在作为后续观测工作的依据的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不仅在多个方面(如生态环境数据研究、土地质量数据分析等)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也使我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工作进入了系统化、全面化以及深入化的新阶段。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不充分

传统的农业数据监测通常是将其并到某一个科技项目中执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数据监测工作不是作为独立工作存在,因而对农学数据监测工作的规划就不够充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缺乏长远规划。再加上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众多,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机制,这就使当前的农业数据监测工作缺乏系统设计,继而在某些重要的学科领域有空白现象产生。

3.2各监测部门缺乏共用共享机制,监测网络尚未形成

由于各农业科研机构各自为战,严重缺乏合作和互动,这就使各机构不能进行数据互通并实现数据共享。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各监测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工作依据,共享方式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产出。

3.3对数据缺乏系统分析及正确的处理应用

虽然目前我国通过长期对各区域进行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农业科研数据,但还缺少一个能将科学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的平台,这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3.4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数据监测工作的投资机制还不完善,这就使监测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相关设备比较落后,限制了各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

4建议

4.1农业大数据前沿基础研究

各科研机构应对农业大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数据密集型的知识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并在结合当前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需求前提下,开展对于农业大数据的复杂性研究,从而更快地构建出复杂性模型,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3]。

4.2完善农业大数据的标准规范

应根据农业大数据的特点,基于协同方法对网络化农业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针对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化体系,使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有据可依。

4.3农业生物资源的数据构建

工作人员在进行监测工作时,要注意对农作物的品种、畜禽养殖资源以及产品效应进行数据监测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全面掌握其变化规律,以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育种效率。

4.4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

进行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主要是对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这其中包括使用的肥料和农药种类、田间的水分含量、养殖过程中喂养禽畜的饲料类型以及用过的兽药,在对这些要素的长期观测中应掌握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5农业灾害数据构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不同的农业灾害,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因此,要对可能会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数据整理,包括虫害、动物疾病、农作物病原等进行监测分析,以便为农业灾害预判和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4]。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链条主体科技资源机制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研究和挖掘适应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化科技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最强的生命力。

科技创新就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已达到缩小差距,后来者居上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昌盛的源泉。面对企业的新晴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是国家的发展需要,以科技强势占领国际市场,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手段。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是摆在企业员工面前的一个重要和难解的课题。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由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机体,是一个企业中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在这一体系中,各创新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

企业科技创新程序是由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组织绩效考核组成,形成科技创新动态体现。

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是促使科技创新出现的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结构功能及其所遵循规则。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要素来自企业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要素包含:企业可持续发展驱动、企业家精神影响力、企业文化动力、企业激励机制动力。企业外部创新动力要素包含:客户需求拉动、市场竞争、科技进步、政府推动行为等。企业外部创新动力一般会通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挑战而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是由决策主体、决策组织、决策方式构成的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出抉择的完整有机体。为了便于决策者更好地行使指挥权,在企业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评价系统、决策监督系统及决策反馈系统。只有完善以上五个系统,才能使决策机制趋于完善。从创新的本质和大量科技创新实践上看,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难题不是资金,而是对创新方向的正确判断。因此,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就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方向保障。

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一整套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广义上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是在企业集团的内边界范围内,以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企业集团在战略支持与组织、文化、技术以及对市场适应的交互作用,充分挖掘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各自优势,培育高质量共享行为,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创造而统一行动的行为能力。资源共享是企业集团重要的核心能力。

企业科技创新组织绩效考核是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科技创新绩效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属于企业科技创新约束机制,用于引导企业创新主体正确发挥各自功能,规范研发主体的创新活动目标。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等部分构成。

创新主体包括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三类。决策主体是指既具备创新决策能力,又具备创新决策权力的组织和人员。管理主体是指掌握企业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执行主体是指在执行管理权力过程中,依照执行相关规范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够引起执行程序发生、发展或终结的部门和个人。

创新资源是指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等各方面的投入要素,这些既是需要流动的商品,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重要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但只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转移的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关键资源有很多种,研究表明,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资源。

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企业创新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而企业创新机制主要由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在创建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体系主体地位,优化投入结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队伍建设,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为“makechange”(改革),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金陵科技学院树立“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光电等一系列热门专业,是21世纪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培养过程别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进行科技技术创新,担当起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立足于南京软件名城的需求视野,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培养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及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以南京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016年,学校关于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修订工作以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导,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加强了对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把实践环节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实验室,树立牢固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类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应用型大学发展方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学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加强了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任务的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金陵科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加入了学生的新兴的血液,可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产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提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校还一直开展大学生导师指导制,每年经过严格的选拨工作,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加入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中。根据大学生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通过科技讲座培养学生兴趣。大学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承担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也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校发展思路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去。学校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普宣传、教授面对面、专业认知实习、科技创新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活跃校内创新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本科生每学期参与2次以上的科技创新讲座,本项目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分享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对项目开展、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指导。在讲座举行后,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和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继续保持联系并交流,在大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组成由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参加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比赛和技能竞赛。每年学校组成都有一定数目的学生获得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指导项目资助,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美创客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竞赛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大力注重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转换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开展进行过程中,进行论文指导和专利讲座,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含软件著作权),在国家级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学生学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经验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大一的学生重在积累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启蒙,大二学生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和科研创新工作练习,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开展一定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四学生可以面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把关。当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的问题,现在高校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重视,总感觉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二是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忙,大二大三学业学习时间比较多,没办法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转到卓越班学习后,抽不出时间进行工作,耽误项目的进展。大四学生要实习、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科研类高校,实验设施相对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不足,希望未来可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园。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措施,总结了学校在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强,高婷婷,曹永成.应用技术大学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强,梁瑞宇.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63-164.

[6]黄景飞,刘忠.应用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1-52.

篇7

关键词:高校 ; 协同创新;形势;政策环境;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关于高等学校历史使命的阐述和对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新要求,是国家关于协同创新活动的战略部署,在肯定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为其深入开展科技协同与战略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高校参与协同的意义与方式,对于我们深刻分析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谋划战略合作中的共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题的协议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势,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协同创新的目的旨在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

二、高校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的形势与政策环境

(一)协同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同步发展,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

高等学校站在国际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最前沿,集聚了科技创新、多学科融合、国际科技合作、产学研深度合作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队伍的合作中,实现有限的科研经费、人员以及设施等科学资源与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理分配、协同创新,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科研效率提升,是高校作为引领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坚力量的使命与责任。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可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可以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实现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推进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学研究质量的关键。

“十一五”数据表明,高校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工业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其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和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协作构筑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效率和科学质量的关键。

(三)协同创新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对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及协同模式的有益探索,国家在政策、环境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成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有益补充。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1年4月,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2011年8月,在深圳举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刘延东同志和万钢同志重点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这充分说明了协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以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促进协同创新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早在去年下半年已开始酝酿,现已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能否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创新协同模式为支撑,全面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一轮高校竞争的核心与焦点。

在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表示,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发展将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强化科教结合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战略选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2012年,科技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联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家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国家宏观战略选择,还是具体政策实施,协同创新所必需的创新人才、协同机制体制、协同模式等,都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支持力度,高校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与创新氛围更为活跃与宽松。

三、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突破点

(一)高效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基于利益驱动,而自愿的协同创新较少,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机制上有突破性进展。目前,我们可从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各类科技资源高效共享的机制,完善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政策体系。

(二)探索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多元化模式。

篇8

内容摘要: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并具有效益外溢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干预,更加积极地保护知识产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力度,提升科技人才支撑能力;构建科技资源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经济学 政府干预 知识产权 财政政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各国政府不断把推进本国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本国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并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对科技创新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建议。

科技创新的性质

科技创新作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体,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并具有效益外溢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表明科技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失灵,导致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

(一)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及效益外溢性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因而也就无法排除他人共享的商品,一般包括公共设施、科学教育、环境保护、国防、外交等领域。一般而言,公共产品性包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非排他性是指该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更无法通过定价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人们可以不付任何费用就能享受到公共产品带来的所有益处。非排他性不可避免会导致“搭便车”行为,甚至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即对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在国际经济学界,无论是微观经济学家,还是宏观经济学家,多数学者都肯定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性。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最多的经济学教科书,如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以及格里高利•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都认为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即创造成本极高,传播成本却极低。极高的创新成本主要表现在其需要投入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而仿造的成本却极低。这极易导致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剽窃使用,使知识产品的生产者无法获得成本补偿和合理的回报。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的效益外溢性也还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因为一项新技术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私人效益。换言之,科技创新的外溢性虽然会伤害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但有益于全社会。

(二)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科技创新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过程,由于没有直接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其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环节和跳跃关键点,每个环节和关键点都可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各种角色共同参加的过程,受不同利益的驱动,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风险偏好,创新者往往也不能准确掌控研发工作的进度、方向、影响以及结果。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严重影响了私人企业独立承担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失灵,造成了科技创新时滞,即从最初的设计思想或者发明专利到最终作为实用化商品进入市场并为消费者所接受的过程延长。此外,由于风险过大和需要投资规模大,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往往是企业所回避的,或者是无力承受的。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干预,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一)政府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系统过程,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和商业运用等一系列经济技术活动阶段。由于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如果不能有效界定和保护产权,个人的积极性会大大地降低,那么创新的积极性只能靠一些零星的自发性来维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先后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并且加入了10多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主要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等,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基本能够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还大量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处罚裁量权不规范等问题。

总之,加强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打击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这不仅是中国开展对外合作,也是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二)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财政政策主要由支出政策、收入政策、预算平衡政策构成。

1.财政科技支出政策。支出政策是一种直接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公共政策手段。财政支出政策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

政府运用财政拨款方式从财力上直接支持科技进步与发展,是市场体制国家近年来普遍采用的主要财政政策手段。基础性科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创造该成果的人一般得不到经济补偿,私人不愿提供此类产品,因而基础性科研应由政府财政拨款承担。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既要注重在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科技先导部门,如计算机、航空、光电、精密机械、通信、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通过政府采购开发出一个有保证的市场,又要注重在民用技术领域采取政府采购方式,以促进民用科技的发展。在实施政府采购时,对科技发展的促进既要体现鼓励、照顾、倾斜的政策,也应体现公平原则。

财政贴息是政府财政为鼓励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其贷款利息给予的财政补贴。财政担保是指以政府信用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从事具有高风险的活动进行负责,承诺承担活动失败的责任。它们都是国家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帮助他们承担市场风险的常见形式。

2. 财政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政策引导间接实现的,它有利于按照市场规律引导资源的配置,而不是扭曲资源的配置。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对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税收优惠作为财政收入政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已普遍为各国所重视和运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可以激励纳税人增加研发经费,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促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3.预算平衡政策。包括支出及收入两个层面。政府支出包括国防、教育文化、公共建设、偿付公债利息等项目,收入面主要是各种税收及公营事业盈余缴库两大项。当收支相等时,称为预算平衡。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一般基础设施的作用正在下降,而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正在凸显。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已经不再由一般资源的占有量和一般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决定,更多地取决于对科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由于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发展科学而进行,而科学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增进全社会福利,不能直接为个人或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因而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使之在国家预算中占据更大的比重。

此外,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收益长期性,依靠传统的商业金融体系支持创新势必会受到制约。为此,可以做好以下工作:在现行金融政策和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设立科技支行;大力发展私人风险投资,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组织企业家协会建立 “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搭建银企沟通桥梁,积极推动银企合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有效防范企业因融资渠道不畅而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加大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力度且提升科技人才支撑能力

重视高层次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应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紧缺人才倍增计划”,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

加大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加速流动的契机,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完善柔性引进机制,推进海外留学人才集聚计划,促进国外高层次人才集聚,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各地应积极探索人才管理的新办法、新途径,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发掘人才潜能;完善科技人才梯队建设规划,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创造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四)构建科技资源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以促进产学研合作

随着投入的增加,我国科技资源越来越雄厚,但由于这些资源分属各个不同的部门,缺乏围绕发展目标形成分工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应加强政府的统一协调,建立部门联合会议制度,加强各种科技资源的整合,联手推动重大科技行动。尤其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进行整体规划,促进资源共享。

企业、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可按照共建共享的精神,加强合作创新平台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规则和标准,营造合作共赢的创新环境。应加强建设和完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制定科学数据共享的规范,协调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建成各类国家自然科技资源数据库群,并形成规范化、开放式的应用服务体系。同时,应整合科技文献资源,重点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报告、成果、专利、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与技术标准、方法、工艺等大型文献资源库,创建多功能的网络科技环境,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进程中,科技与经济尚未实现有机的结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国家科技创新整体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干预,更加积极地保护知识产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傅家骥等.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李健民.科学学与科技创新管理[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4.段万春,李耀平编著.科技创新的桥梁:科技中介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篇9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贡献。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十八世纪中叶以来的世界经济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强盛、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打造强大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最大的国家。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有经济学家感叹,如果离开了中国制造,国际商品市场的工业品价格可能翻一番。未来,制造业仍将是我国最具竞争力和最具国际化的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国际制造业发展新趋势。虽然,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服务业可能逐渐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从整体上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主要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比如,美国虽然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制造业聚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其核心部件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企业仍然保留在国内。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是将争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提出再工业化、振兴制造业和出口倍增计划。欧盟了《欧盟:2020战略》,提出实现就业、研发、气候变化、教育和减贫五大目标。韩国推出了《创造型经济战略》,提出从追赶型经济增长向领先型经济增长转变。

三、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谋划布局,踊跃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准备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未来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主要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双向挤压”。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同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等问题,在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四、用金融支持中国制造。用金融改革支持中国制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一是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和企业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可兑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用金融创新支持中国制造。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层结合,用金融创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壮大创业投资规模,支持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展。二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四是发展绿色金融,通过正向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发展;通过限制性金融政策,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资金投入。用金融开放支持中国制造。打破以产品输出为主的传统贸易模式,建立产品、技术和资本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上,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则是两者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首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相对滞后和守旧。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在教学观念上,我们始终坚持传授知识路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知识的一个存储器,在平时学习中,只能做到知识再现,而严重缺乏知识创新;在教育方法上,尽管近年来有着很大的改进,但始终没有走出“填鸭式”教学的困境,而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多媒体教学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只是某种形式上的普及,充其量只是手段的提高,而不是教学的提升。其次,实践环节或者说实践教学过于薄弱。目前几乎都有专业实习等相关环节,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级组织和老师对实践环节既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少配备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最后,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就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首先,在保障机制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一般都是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大型赛事,由共青团组织牵头成立临时机构,这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而开展,比赛结束便无果而终,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划。此外,资金保障也相当匮乏,即使在部属院校,这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在地方院校,这种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其次,在激励机制方面,大型赛事获奖和突出科技成果会在物质激励和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激励,但这与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获此殊荣。因此,目前状况是广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希望和期待很高,但往往缺乏客观的激励机制导致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最后,在评价机制方面,既缺乏一些符合实际的标准,又缺乏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往往过于注重最后的成果,而对相应的过程比较忽视,致使广大学生往往聚焦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效应。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首先,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科技创新整体氛围不浓。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指导,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学生科技创作的指导作用也不大。而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不够,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其次,成果突击现象严重,长期研究匮乏。参加大型赛事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都是学生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完全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科研而科研,因此,学生往往参加完比赛就完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对专业相关领域进行长期的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严重降低了一些重大发明和科技创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概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科技立项的项目不少,但高水平的成果却不多。

二、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建议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其中存在的一些情况,我们有必要实行相应的措施,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之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