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讲座内容全面新颖

通过大会项目委员会全球范围的协调工作及与学术研究机构、国际行业组织和专业活动组织者的深系,大会的主题论坛将由奥地利人造纤维研究院(Austrian Man Made Fibers Institute,AUSTRIAN-MFI)主席Weninger先生致开幕词。他的演讲将涉及行业面临的挑战及有待挖掘的潜力。接下来将由来自奥地利Vorarlberg和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的代表致欢迎词。在开幕式期间还将举办PAUL SCHLACK WILHELM ALBRECHT奖的颁奖活动并对获奖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欧洲人造纤维协会(European Man-made Fibres Association,CIRFS)将介绍欧洲人造纤维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随后韩国汇维仕(HUVIS)公司将介绍韩国人造纤维行业的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德国纺织和纤维研究院管理研究中心(German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Fiber Research,Center for Management Research)将以“纺织革命——纺织业新起点时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为题进行演讲;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可持续服装联盟(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 Inc)的题为“HIGG指数与服装行业的协作”的讲座将为上午的主题论坛画上句号。

以“市场概况”为主题的分会场将呈现104场讲座,包括对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土耳其等新兴市场的案例分析;“卓越中心”(Centers of Excellence)的创新成果;印度从绿色田野开始的世界级纺织生产。讨论最重要议题“纤维创新”的分会场将由欧洲服装和纺织联合会(EUROTEX)开场,介绍欧盟资助的纤维和纺织研究项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CPSC)将介绍其与纺织领域相关的一些活动。另外,还将首次呈现关于通过纺丝工艺优化产品性能的关键技术讲座。

题为“纤维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分会场将包括生物聚合物领域新研究成果方面的讲座;“染整”分会场的讲座将包括原料的有效应用、节能染整解决方案等内容;“非传统纤维应用”分会场的讲座将涉及医疗应用、碳纤维的创新应用及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的内容;“运动及功能性服装”分会场的讲座将涉及服装监测系统、耐气候服装(相变材料)、老年人服装和红外线反射服装等内容。

集聚效应概念变得日益重要

在本届多恩比恩国际人造纤维大会召开之前,ITMF将于9月8-10日在Bregenz召开年度大会。来自全球纤维、纺织、服饰、纺机行业的大约200名决策者将参加会议。大会旨在促进棉花用户与人造纤维用户之间的技术交流。

美国纤维生产商协会(AFMA)、日本化学纤维协会(JCFA)和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KOFOTI)等行业协会将组高级代表团参会。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和德国IVC认证中心将联合举办多恩比恩国际人造纤维大会的平行会议。兰精公司(LENZING AG)也将在多恩比恩为其客户举办培训营。

篇2

纺织工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纺织工业的发展受消费需求变化、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纺织业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点:项目注重高起点,产品注重高品质,技术注重快创新,产业注重大集群。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纺织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优势企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经营,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及本地优势产业,努力争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工业。

(二)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新创省级知名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00万元的纺织企业发展到15-20家。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达到25万元以上。

(三)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

1、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棉纺织: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纺锭生产能力,淘汰有梭织机,提高清钢联机组、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电子清纱器、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在室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以上,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要切实解决印染的环保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剂,制订较为合理的印染工艺,重点提高化学类(如重金属残留、含氯酚、气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纺织品生态检测项目的合格率。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整合优势

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两个重要环节的建设,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办厂和推行国际化营销。

通过联合、兼并等资产重组方式,支持化纤企业,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向下游整合发展,引导化纤面料开发较好、并有一定市场的占有率的纺织企业向上游整合发展,提高生产集中水平、技术先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上集中精力发展,而对那些不专长,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一个优秀企业与多个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这个共生体,共同打造我市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调整,形成2~3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业主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行业要想求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然转变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创优质品牌,以较高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小纺织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与配套协作;三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设计能力,逐步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瞬息万变,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纺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国际国内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原材料生产与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回避风险。

4、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在加快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全过程。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纺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模式入手,推广应用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项目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在生存、发展要求,我市纺织企业在今后3-5年要重点加快医用卫材和印染项目建设,拉长延伸纺织产业链,填补“印染链”的空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培植地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使我市纺织产业适当集中连片,发挥聚集效应;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发展项目。要把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对棉纺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

篇3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ituation of textile auxiliaries was analyzed underlining the major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this specific industry of China. Western Europe and Japan still play a dominating role. The gravity of textile auxiliary industry is in transition to bio-friendly products and ASEAN countries. China textile industry is one that has noticeabl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edge and also directly interrelated with the national livelihoo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extile auxiliary industry therefore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ity.

全世界纺织印染助剂有近 100 个门类,约 15 000 个品种,年产量 280 万t,市场销售额逾 160 亿美元。纺织印染助剂对纺织品的新颖化、高档化、功能化,提高纺织品附加值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综合体现出一个国家纺织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水平。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纺织印染助剂产量与纤维量之比为 15∶100,世界平均水平为 7∶100。近年来世界上大型印染助剂企业改变经营策略,使东南亚地区对纺织印染助剂的需求量增长很快,东南亚各国对纺织印染助剂的需求量已超过北美、西欧和日本之和,但纺织印染助剂生产的强势企业仍然集中在欧洲和日本。

我国印染布产量近年来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印染布生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还有一些问题,但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因此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前景广阔,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1国外企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近年来,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印染助剂企业为了在业内保持和获取更大的利润,制订或修订纺织助剂的发展策略,不断地改变经营策略,使当今世界纺织助剂工业发展呈现出新动向和特点。

1.1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印染助剂依然在世界市场上占

据支配地位

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四大国际化供应商中,DyStar(德司达)公司面临破产,已经被KIRI收购,Huntsman(亨斯迈)收购了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汽巴精化),Clariant(科莱恩)宣布关闭在瑞士的纺织化学品工厂,估计今后两三年也会把工厂建到亚洲来。BASF(巴斯夫)也宣布其纺织化学品业务将不再继续。其余的Lanxess(朗盛)、Cognis(科宁)、NovoNordisk(诺和诺德)、Wacker(瓦克)公司和日本的松本、竹本等公司在纺织印染助剂市场上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生产企业相比,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市场和技术优势,但为了追求纺织印染助剂领域更好的利润,就将业务集中到它们具有十分明显优势的特殊专用纺织印染助剂制造,而一般的业务不再继续。虽然世界纺织产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但由于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印染助剂由于品种多、质量好、服务全,因此西欧和日本依旧占据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市场的支配地位。

1.2国外设置“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力度加

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的取消,国际市场上设置“技术和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的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强。这些“绿色壁垒”对纺织助剂所涉及的禁用和限制使用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它们将极大地制约我国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的出口和发展。

1.3纺织印染助剂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纺织印染助剂技术的发展呈现以下 4 大趋势。

(1)采用复配技术,获得助剂的多功能性和高功能性。例如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有卓越的耐久柔软性,但吸水性差,通过复配聚氨酯类预聚物,可以获得有机硅特有的柔软性、滑爽性及聚氨酯预聚物特有的丰满感、柔软回弹感、吸水性所复合的风格。

Dow Corning(道康宁)公司在苏州2010年国际纺织品印花行业论坛上介绍了纺织印花硅胶的产品,具有卓越的延展性和柔软非黏性手感,持久耐用不褪色的特点,适用于难以印刷的优质体育服装。传化股份公司利用其研发的有机硅嵌段聚合技术,聚合制成一种以γ 哌嗪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为主要成分,经过科学复配制备的超浓改性氨基硅油乳液 ―― 高含固量改性硅油整理剂,含固量超过 60%。整理后织物柔软滑爽、耐洗、无黄变,避免了粘辊及织物上出现硅油斑现象,易于生物降解,不含欧美禁用的APEO,降低了运输包装和加工能耗成本,增加了下游企业纺织印染企业加工面料的附加值,提升了我国同类产品档次。

(2)根据新型纤维发展,超前开发相应的配套助剂。每种纤维的诞生,需要一系列新的染整工艺技术、染料与助剂产品。近年来,等离子体技术在染整工艺中的应用正日益引人注目,因为这是一种不需要水和化学品的干式加工,可大幅度节水、节能,减少污染。选择合适的等离子体处理织物表面,可改变织物表面特性。而按传统工艺,棉布在纺织染色印花前需添加强碱进行高温蒸煮后用水洗涤,经过退浆等工序,产生含大量COD的废水,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应用常压等离子技术处理后,棉布在轧染的前可省略退浆煮练等过程,提高纤维染色印花色牢度,提高羊毛防毡缩性能,改善织物手感风格,去除甲醛及过敏性气体。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自2004年开始合作研发常压等离子体设备以及纺织应用技术。经过 5 年的艰苦攻关,耗资 450 万元,先后攻克等离子体发生器设计、流程优化等多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平幅、连续、大功率、高效的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工业印染技术设备,提交了 7 件中国发明专利和 1 件PCT专利申请(3 件已获授权)。目前,常压等离子体示范实验基地已在位于绍兴的中纺院江南分院建成,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据该院王守国博士说,如该技术应用在国内的 1 000 条棉轧生产线上,每年可节水并减少污水排放 2 000 万m3以上,节省蒸汽消耗 300 万t以上,并且大幅减少化学品用量,节约的生产加工成本每年可在 6 亿元以上。

(3)根据市场要求,利用高新技术产品来补充传统的印染助剂产品。例如酶制剂是利用生物技术的产物,在国外近年来发展迅速。它对环境污染少,又有专一性,使用越来越广。现有用于退浆的淀粉分解酶、用于丝绸脱胶和羊毛防缩的蛋白质分解酶、用于棉纤维整理加工中的纤维素分解酶,经处理后棉织物表面光滑无绒毛,手感柔软丰满,有独特风格。

亨斯迈集团基于创新生物酶基础上研发制成的漂白技术,织物漂白温度仅为 65 ℃,pH值中性,使能耗及用水量降低 40%。

(4)大力开发环保型助剂。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ISO 14000的颁布实施,欧盟一系列的技术壁垒政策,环保型印染助剂是近年来国内外厂商竞相开发的主攻方向,它们涉及到印染助剂的各个领域。我国环保型纺织助剂的产量2006年只占全部纺织助剂产量的 1/3。发展环保型纺织助剂遵循效率性、经济性和生态性的“三E”原则。近 3 年世界市场开发的新型环保型纺织助剂不少于 1 100 种,都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低毒性、低甲醛或无甲醛,不含环境激素、可萃取重金属的含量不超过允许限量、经还原不含致癌芳香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以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不超过允许限量等特点。

亨斯迈集团最近开发的不含硅油和矿物油的多功能高效纺织染化渗透促进剂,用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染色有优异的润湿、消泡和除气性能,由于在整个染色过程中不使用硅油,不会在织物表面或在机器上形成斑点斑迹。日本伊藤忠商社利用绿茶作染料,成功开发出具有除臭、抗菌和防过敏的绿茶染色技术,其染织品做成的秋冬装、内衣、睡衣、床单、衬衫、牛仔裤等已在市场上销售。德国最近几年推出了无污染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染料是采用不含致癌物质的偶氮染料,方法是不用水,不需要化学助剂,染色后无需水洗、不产生污水,以确保不污染环境,不危害消费者的安全。我国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以Oeko Tex® Standard 100为参考,制定了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或限量标准,先后颁布了《纺织品通用安全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通用及特殊技术要求》,国家环保局起草的 HJB 30 ― 2000《生态纺织品》等几项纺织品生态标准。

2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印染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印染布产量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第一的印染布生产国。因此,快速、高效、环保、节能的纺织品印染工艺,符合发展的需要。纺织助剂尤其是后整理剂,是提高纺织品新颖化、高档化、功能化的工具,能够赋予织物柔软、抗静电、抗紫外线、防水、阻燃、防霉、硬挺等特种功能,作用最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还存在许多问题。

(1)国内纺织印染助剂成分不明,缺少固有特性数据。当前国际上迫切要求助剂应该有相应的固有特性(包括燃点、凝固点、沸点、相对密度、蒸汽压、表面张力、水溶性、分配、闪点、可燃点、爆炸性、自然点、氧化性、颗粒度等理化性质、毒理学性质和生态毒理学性质),但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固有特性指标缺少 3/4。固有特性缺少,说不清楚生产的助剂中含有哪些杂质,也就无法制定毒理学指标与生态毒理学指标。这不但增加了纺织印染助剂行业按照欧盟REACH 法规要求进行助剂注册的成本,而且有可能影响企业生产助剂的产品结构。

(2)国内纺织印染助剂标准落后。目前大部分国产纺织印染助剂的质量指标只有常规、通用指标,缺少特性指标,也无针对物性指标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国际市场上关心的生态环保质量指标(例如德国的EcoTexstandard 100、欧盟的Eco1abel、美国服饰和鞋类协会(AAFA)RSL等)所规定的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指标在国产助剂的标准中不仅不完整,而且有些方面根本没有。我国纺织印染助剂从检测方法标准到产品指标标准都严重滞后。

(3)天然纤维及性能相互弥补的各种混纺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多种纤维混纺产品的高质量、低流程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工艺和相关助剂,世界各国均未完全突破。至今,大部分仍沿用传统方法,难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此,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适应快速、高效、环保、节能这类工艺需求的配套助剂,国外相应产品正逐步产业化,而国内缺乏系列化、高质量的助剂。

(4)需要适用于多类新纺织纤维织物的新印染整理技术需要的专用助剂,国内至今尚未能完全攻克。如:新开发的超细纤维、异纤度纤维、异收缩纤维、异截面纤维、异材质纤维、弹性纤维、新纤维素纤维(如Modal、Lyocell等)、复合纤维、功能性纤维等,像Tencel® 纤维和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就需要在生产加工中使用浴中剂、酶制剂等特定功能纺织助剂。

(5)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高质量、高效率的各种印染助剂的需求量将日益增大,但我国己开发和生产的纺织助剂品种仅为世界品种数的 8%,专用高档助剂的比例更低,不得不依赖进口,如有机氟系列防油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功能性要求的日益增加和提高,现有助剂产品已不能满足要求,须加快开发各种功能性助剂。

(6)如何使国外优质产品适应中国市场并拓宽其应用范围,提高纺织品印染加工水平的问题有待解决。

(7)我国纺织印染业过于集中,2007年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占全国纺织业的比重分别是:产值占 82%,出货占 88%,从业人员占 73%,外资大于 90%,应该在全国布局上,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2.2我国印染行业形势好转

(1)印染业与纺织业趋势高度一致,2008年以前保持了 20% 以上的较快发展速度,2008年当年增速明显下滑,2009年虽然印染布总量有 7.58% 的增长,但销售收入因原材料价格的低位运行下降 6.26%。

(2)利润率相对平稳,2009年利润水平达到 3.51%,成为自2004年以来的最高点,随着经济回暖趋稳,石油价格的高企,对印染行业的利润水平会形成新一轮的压力。

(3)浙江的印染布加工重点省份地位日趋稳固,加工比重由2008年的 54% 提升至2009年的 57%,广东比重维系不变,但因山东的下滑已跃升为印染布加工的第三大省,福建地区的总量逼近山东。

(4)近几年非织造布市场发展较快(平均增幅为 40%),2009年非织造布占整个印染加工量的 5.4%,较之2008年的 4.5% 提升了 0.9%,同比增长 29.25%;且区域集中度迅速提高。

因此,整体来说,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形势已经好转。

3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发展方向

3.1纺织印染助剂行业特点

(1)固定投资少、附加值大、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对潜在竞争进入者的吸引力较强,助剂行业的竞争相对散乱。

(2)大量采用复配技术,配方的研究十分关键。

(3)多品种、小批量、间歇式生产,设备通用性强。

(4)对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物流配送要求高。

3.2纺织印染助剂行业竞争态势

(1)国内2009年底纺织印染助剂生产厂家大约 2 000 余家(许坤元:至2006年底全国印染企业 1 948 户),其中民营企业居多,合资和外商独资占 10% 左右,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年产量超过 5 万t的只有 3 家,年产量超过 2 000 t的也仅 41 家。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的全球经济低迷及环保力度的加强,导致部分作坊式纺织印染助剂生产企业暂时退出竞争,规模企业产值有所提高。国内纺织印染助剂市场容量大约在 170 亿 ~ 190 亿元。

(2)市场四分天下。国外跨国巨头利用其产品独特性、品牌、技术服务和新产品前瞻性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占据着高端产品市场;以传化、德美为代表的国内综合性纺织化学品企业,利用产品稳定性和快速的技术服务,控制着国内中端产品市场;一批专业化技术较强的企业分占了某些细分专业产品市场;大量家庭作坊式小型生产企业,利用低价和地域优势抢占部分低端市场。

3.3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利润向上游提供原材料的企业集聚,近 5 年内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存在着赢利水平下滑的风险。

快速开发新型纤维配套助剂的国内企业将更快地取得领先地位。部分高新技术被国内企业应用,新门类、新产品补充和完善传统的纺织印染助剂产品。全国上下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将促使功能型、环保型、节能型产品提速发展并成为主导趋势。目前传化股份还有符合欧盟和美国各项法规指标得各类阻燃涂层胶产品,适应退煮漂、练染同浴等短流程的染整同浴织物整理剂、练染同浴去油剂、酸性还原清洗剂、高效精练剂等产品,退浆酶、抛光酶、双氧水酶系列产品,无醛固色剂、无醛树脂整理剂,低甲醛免烫整理剂产品,以及适应低温加工的低温去油剂、低温载体、高效精练剂等产品。

宁波华科纺织助剂公司研制的纤维保色剂,能克服硅油使用时乳化剂对印染织物的剥色,保证色光;他们还推出了不含苯环结构原料的高温匀染剂、涤纶碱性染色助剂、低温练染一浴助剂等浓缩产品。广东德美公司推出了一种能改变各种纤维材料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及反应性的新型纺织助剂 ―― 色媒体TM,经其处理后的纤维可在无盐、无碱的条件下用活性染料染色,且可直接用于原棉、坯布,省去精练工序,为印染行业提供一种全新的环保型染色工艺。

商业模式发生改变。如前所述的KIRI收购德司达、亨斯迈收购汽巴精化、科莱恩宣布关闭在瑞士的纺织化学品工厂、巴斯夫宣布其纺织化学品业务将不再继续。国内,浙江传化股份控股江苏泰兴锦鸡染料兼并广东富联,上海助剂厂与江苏飞翔联合成立上海天坛助剂公司,广东德美入股辽宁奥克并与瓦克联姻等。都从助剂产品及技术服务的推广模式提速向提供染助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的模式转变。纺织化学品企业取胜将决定于对客户价值链的延伸。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将更有力地发展。2010年3月14日工信部印发《纺织染整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其中指出在纺织染整行业将大力推行三大清洁生产技术。即:染整高效前处理工艺(主要是机织物退染一浴法新工艺、冷轧堆印染技术、生物酶染整加工技术、短流程煮漂工艺、纯棉针织物平幅连续煮漂工艺),少水印染加工技术(主要是小浴比染色、染化料自动配送系统、数码喷墨印花系统、涂料染色技术、泡沫整理技术),印染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

4行业前景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成为必然,对纺织品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推动纺织业升级的新 动力。

我国的纺织工业是重要民生产业,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这两点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会改变。只有确保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才能确保纺织行业健康发展。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初国务院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突出强调了“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其重要意义一是从国内形势来看,纺织工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13 亿人口的庞大消费总量决定内需市场必须依靠我国自身纺织产业来满足。纺织工业吸纳了 2 000 万劳动力就业,其中 80% 来自农村,关系到近 1 亿农民的生计。二是从国际形势来看,纺织工业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之一,在全球纺织产业格局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不可替代的地位,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 1/3 左右,并且在相当长时间里,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国内市场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比重已由2000年的 67% 提高到目前的 77%。从衣着类消费来看,尽管我国人均纺织品消费量已从2000年的 7.5 kg增长到2007年的 16 kg左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纤维消费量 30 ~ 40 kg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家用纺织品来看,随着新居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每户平均都有 10 ~ 20 kg的家纺消费量。在我国广大农村,纺织服装消费量依然很低。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纺织服装内需市场还有巨大空间和潜力。我国内需市场还存在新的增长点。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药等领域可以广泛应用的产业用纺织品,目前在我国纺织大行业中只占到 15% 的比重,而随着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后产业用纺织品会以更快速度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今年,随着国内就业状况得到稳定,内需市场仍将实现稳定增长。同时,随着国家采取一系列促消费、惠民生措施,直接鼓励消费和增加在三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将进一步增加内需市场的活力。纺织印染助剂产品扩大内销形势也将更好。预计到2012年中国纺织助剂的产量可望达到为 116 万t,销售额约 232.9 亿元。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有 3 个层次。第一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2008年这个市场出现了很大波动,我国对美直接出口总量没有增长,但市场份额却增加了 1.75%,对欧盟出口总额增加了 37%。第二是东南亚邻国。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纺织业跟东南亚邻国产业链结合越来越紧密,2008年对其出口的化纤、纱线、面料等都大幅增长。第三是俄罗斯、拉美地区和非洲地区。这一新兴市场纺织服装需求量近年增长很快,但由于其自身加工能力不足,也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价格在出口中成为非常敏感的因素。目前国际市场高档名牌产品的消费比重大幅下降,而大众化产品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在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如能及时跟进,就可凭借质优价廉物美的产品在销售额增长方面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国际市场份额。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中国纺织品的国际份额还可以继续提升。同时,国家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也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积极作用。

每加工百公斤纤维,全球范围内助剂平均使用量为 7 kg,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平均使用 15 kg各种助剂,而我国仅为 4 kg,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印染助剂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较低,2004年我国纺织印染助剂的年产量只占世界纺织印染助剂的年产量 10% 左右,与我国染料产量约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 60% 非常不相称。今年,随着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下降,世界经济将有所好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GDP增长将由2009年的 -1% 恢复到 3%,全球贸易额增速也将由 -12% 回升到 2%。因此,纺织印染助剂产品外销形势也会更好。今年是《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的第二年,在全国上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将继续增强,我国的纺织印染助剂产品的发展动力也更加充足。

5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随着纺织印染助剂进一步向多功能、高性能和环保型推进,发展快速、高效、环保、节能的纺织品印染工艺和新产品,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纺织印染助剂是生产企业不可规避的历史重任。纺织印染助剂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庾莉萍. 纺织助剂行业升级正当时[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7 (7):23 25.

[2] 董奎勇. 携手共进深入创新[J]. 纺织导报,2010(4):3.

[3] 我国纺织助剂发展现状[J]. 有机硅氟资讯,2006(12):20.

[4] 许坤元. 准确定位创建供应链合作体系[J]. 印染,2007(11):1 3.

[5] 杨志明. 中国纺织助剂市场的现状及预测[J]. 化工科技市场,2008,31 (6):7 8.

[6] 道康宁在华力推纺织用有机硅[EB/OL]. 2010-4-29.

[7] 秦韵. 等离子印染新技术顺应低碳经济潮流[EB/OL]. 省略/zgzscqb/html/2010-02/24/node_4.htm,2010 02 24.

[8] 新华社. 中科院创新等离子纺织印染技术设备节能减排30%[EB/OL].省略/jrzg/2009-08/05/content_1384227.htm,2009 08 05.

[9] 张咏. 亨斯迈推出全新渗透促进剂[J]. 化工中间体,2010(4):35.

[10] 纺织品质量检验与纺织纤维检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及强制性标准实用手册[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11] 金枫. 纺织助剂发展现状和趋势[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4(5):11 14.

[12] 田利明,康宝祥. 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9,17(1):24 25.

[13] 亨斯迈纺织染化的创新环保技术亮相第十届中国国际染料展[J]. 纺织导报,2010(6):16 18.

[14] 夏建明. 前进中的中国染料助剂业[J]. 纺织导报,2009(5):87.

[15] 罗巨涛,毛为民. 助剂行业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印染行业的发展[A]. “上海化工供销”杯第二届中国国际纺织助剂、染料新专利、新成果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2009.

[16] 章杰. 我国纺织印染助剂的发展机遇和创新途径[J]. 上海染料,2010, 38(1):30 37.

篇4

【关键词】PTA;产业链;价格因素分析;化纤行业

一、PTA的概念及PTA产业链

二、从PTA产业链角度来分析影响PTA价格的各种因素

(一)替代品

化纤产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棉花价格所影响,而PTA是化纤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因此,如果国际棉花价格大幅上涨而造成众多服装企业不能承受棉花价格的高企而转向涤纶产品,这样会使得PTA的下游供不应求从而向产业链的上游进行传导;同样如果国际棉价大幅下跌将造成化纤产品的替代效应出现降低,从而影响其整体PTA产业链。2009年到2010年间,我国棉花价格大幅上涨,每吨期货价格突破6000元大关,国家储备棉低价抛售进行平抑市场价格,这使得全球PTA订单吸引到中国,带动了替代品化纤的需求,从而使得PTA的下游产业链聚酯行业迎来史无前例的丰收年,进而促使PTA期货价格每吨突破2400元的历史高点,PTA生产商获得了20%以上的收益。

(二)PX

(四)下游产品的供求情况

作为PTA下游产品聚酯类产品(PET)是服装制品的重要原材料,经过数年的低迷后于2010年逐渐走出困境,据美国顾问公司莱森特2010年的报告显示2010年后的10年内全球涤纶的需求将以6%的年均速度继续增长。从我国聚酯产能发展趋势可以看到,2011与2012年国内新增聚酯产能分别为439和373万吨,总产能分别达到了3417和3790万吨。据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统计,2011至2012年,服装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价格上升。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出口大国,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利润。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使许多企业对中远期订单表现出谨慎的态度。

三、结语

通过对PTA的产业链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目前处于人民币升值情况下的众多化纤企业而言,在PX价格稳定时,PTA价格受下游供求关系所影响,下游企业应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减少库存,获取利润;在由于PX价格大幅上升而下游企业订单充足,则会使整个产业链的价格都上升直至下游需求达到极限。同理PX价格大幅下跌而下游企业需求少时,整体价格都将下跌直到下游需求出现至大面积开工状态。由于PTA产业链在我国化工行业中地位重要,分析掌握其上下游的价格影响因素有利于市场进行适时调整,合理促进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玉如.国内外对PTA生产消费现状及市场分析[J].聚酯工业.2009(3)

篇5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产训融合 同基分向 创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46-03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广西区内、区外服装行业、企业培养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生产工艺、服装销售方面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及广西的区位优势和服装发展规划,为加快广西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服装企业行业急需一批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这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了更多地获取本地行业、企业对中职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开展多方向、多渠道的专项调研,准确定位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广西地区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分析

通过对广西地区服装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各层级用人情况及数量需求,参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岗位职责,结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本专业近17年的办学经验,现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面向广西区内外大中型服装企业培养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与生产管理、服装营销四个方向的技能型人才。

(一)服装设计方向

由于广西全区上规模、上档次的服装企业屈指可数,自主品牌、贴牌生产的服装企业更是没有,加上本地企业服装设计类岗位非常有限,要有一定的学历门槛,鼓励在设计方面有兴趣和有潜力的中职生升入高职、本科院校继续读书提高学历,为三年后作设计助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服装制版方向

广西本地区服装企业以中小型制服生产企业和外贸加工企业数量居多,对版师需求量也不多,但对版型技术要求较高,这类企业往往花重金聘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行家来担任版师,这方面的人才又是非常紧缺,所以培养的制版人才主要定位在制服版型设计这一块,要求能胜任从样衣量体―号型归类―纸样制作―推挡放码一系列技术工作。

(三)服装工艺与生产管理方向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跟踪调查,结合广西本地区服装行业企业对工艺与生产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把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样衣工、工艺员、质检员三类。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利用电脑绘图软件编制各种生产工艺文件,能独立完成样衣制作,能独立完成成衣的检验等。

(四)服装营销方向

通过分析广西服装营销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营销专业的办学经验,把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服装导购员、服装陈列助理、服装网络销售员;能胜任服装导购员、服装陈列助理、专卖店店助等岗位。

(五)民族特色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和艺术审美情趣,其蕴涵的无限商机给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广西本地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该行业目前急需一批具有一定民俗文化知识,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一线初级到中级的设计与制作人员、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来填补市场的空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思路

通过前期的广西本地区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分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通过“人才需求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分析岗位能力―岗位方向分类―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修正人才培养模式”的流程,创建“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各方向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采取“分类合作”策略:选择广西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特色企业参与设计方向产训融合教学;选择广西实力强、规模大的制服生产企业参与工艺、制版方向的产训融合教学,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真实产品,全程参与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选择广西乃至全国知名度较高的运动休闲品牌连锁服装企业参与服装营销方向的产训融合教学。如图1为“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图。

图1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图

三、“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产训融合,同基分向”的内涵是:将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与企业生产任务融合,学生专业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合一;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意愿和基础能力,进行专业分方向培养。

(一)第一学年:培养专业核心技能

同基培养: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和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

产训融合:服装工作室专业基础实训作品。

依托校企共建的“服装工作室”进行基础技能实训,学生在专业基础实训中生产出民族绣品、民族饰品、家居用品等简单的作品,通过服装工作室中的营销实训店进行展示和销售,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二)第二学年:培养专业方向技能

分向培养:学生根据职业兴趣和能力基础,选择岗位方向,进行分班培养。

产训融合:实训基地专业生产实训产品。

各方向的生产实训与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广西丝绸集团高华制衣有限公司、南宁圣祺纺织品有限公司、南宁乔威制衣厂、南宁聚冠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到服装生产型实训基地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实训,真正达到生产和实训的融合,使学生“作品产品化”,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方向能。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各方向产训任务是毕业设计,与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合作,民族服装服饰产品的设计制版制作陈列与销售,四个任务整合为一,将产训融合的产品推向市场。

(三)第三学年

岗位培养:根据岗位方向选择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最终达到分方向培养的职业发展目标。

产训融合:企业专业顶岗实训成品。

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成品生产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综合技能。

四、“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阶段性成效

(一)创新环节

1.构建了“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训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区域民族特色,渗入国家技能竞赛赛事内容,将三者相相互衔接、相互融通。

2.构建了“任务引领,产品导学”教学模式,以任务产品为载体,专业教师参照企业项目要求,制定教学任务工作页,下达教学任务;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施,参与技术指导和结果评价。

3.改革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竞赛、作业、参加各种职业活动的能力、成绩和证书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评、鉴、赛、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正是这些紧密相连的创新环节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实现了实践导向的教学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统一,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成效

1.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近两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98%以上。通过学校每年举办的校园服饰文化节、师生技能作品展等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

2.参加省内外服装技能大赛成绩优秀。近两年,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共获各类省级以上奖项达20人次。2013年获得全区服装技能大赛中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同年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民族技艺比赛,作品《民族进化论》获得荣获二等奖;2014年获得南宁服装技能大赛中1个一等奖,2014年获得全区服装技能大赛中2个二等奖,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大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一等奖,成为广西首个获得一等奖的中职学校。

3.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提高。2012级、2013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对口率、岗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就业质量上比两年前得以明显提提升,90%的毕业都能在省内外大型知名的服装企业从事对口的技术工作;在职业发展能力方面,许多毕业生经过锻炼,迅速成为企业一线骨干、中层管理者,有的走上创业之路,在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2011级毕业生李某现担任中山湛海时装有限公司的板房主管,他每天细心接待处理各种不同技术工作,公司的产品销往香港、日本等地,公司年产量过12万件,每月制出20个时装新版。

(三)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按照企业流水线生产模式,并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合理设计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工位、(下转第60页)(上接第47页)操作规程、人员配置等,提升实训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校内实训室有:服装制版实训室、服装特种设备实训室、服装展示实训室、服装电脑设计实训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服装绣织纺,每个实训室引进工艺一体化同步摄放实训教学系统。

(四)社会影响方面

1.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认可度和评价越来越高,满意率达97%以上。连续两年,报读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4个班增至2014年的8个班。

2.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日趋扩大。“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新闻网、广西八桂职教网、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多家媒体对学校的技能培养特色作过深入报道。2014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民族织锦及服饰表演”活动中展示。学生身着自己设计制作的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以T台走秀的形式,配以民族元素创意文化产品展示,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称赞这场民族服饰秀是一场展现了民族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发展相对接的民族文化盛宴,彰显广西民族文化魅力的民族服饰技艺。

综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产训融合,同基分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需要,使培养目标能向设计岗位中的设计助理,制版岗位的制版师、制版员,工艺岗位的质检员、工艺流程编排员,营销岗位的店长、店长助理等职位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

篇6

[关键词]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发展瓶颈;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9- 01

0 引 言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通信水平一直较落后,无论是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通信技术,还是新兴的无线数字网络通信技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通信人才的素质,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

1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我国高职通信技术的现状

随着企业对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政府部门加大了高职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近些年来,中、高端人才市场的趋于饱和,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困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及实践型技术人才是目前社会上最为急需的人才。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高职教育要比普通的本科高校教育水平差,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职类院校,导致了我国缺乏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实际的高职教育中,通信技术专业因为设备昂贵、更新较快等因素,高职院校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达不到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目前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做要求的能力脱节。

1.2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高职通信技术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虽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很多,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借助企业有效资源来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如果实习期间表现良好,可以直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而企业可以获取一批上班即可上手工作的员工,大大缩短了企业新招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约企业培养员工成本,从而达到校企互赢。对于通信行业来说,相关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学校如果建立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成本购入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设备就可能被淘汰,而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教学,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2.1 影响高职通信技术的因素

与普通的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学生在毕业后,通常只需要熟练工作的过程,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技术等。最直接影响高职通信技术教育的因素包括部分高职院校仿照本科院校办学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模式;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模糊不清,导致部分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和教学;老师自身的素质不强,动手能力差;实验设备落后,不能仿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等,此外学生自身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高职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通过调查发现,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到教学设备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这种情况。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中,由于整个行业人才的缺失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使得学校很难聘请到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素质的老师。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调整下,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通信技术发展较快,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器材无法赶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2.3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网络,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标准得到了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第四代通信标准LTE,并且开始在一些地区商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随着中兴、华为等公司的发展,网络相关设备的使用,也都是国内公司生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通信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员的主要场所,是通信网络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主要是在高职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实验室的设备不够先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熟练地操作最新的设备,这已经成为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3 结 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通信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第四代无线通信标准,因此急需大量的基层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瓶颈,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雷霆.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9):109-110.

篇7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品设计 人才培养

一、前言

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促使了市场对人才的升级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长三角纺织企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思考。

2.长三角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转型期,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比较优势,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将继续深化,并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梯度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优势突出,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管理成本大幅上升,采用新材料、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成为必然。虽经产业布局调整后,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研发水平、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的大部分纺织企业仍然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力密集、初步加工制造、依赖外单的发展模式;与中部、西部企业相比,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消耗成本等都处于劣势;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在高技术纤维的采用、高附加值的功能纺织材料的开发上做得远远不够;江苏的少数几个企业如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海澜集团等虽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进行了一系列研发工作,而大多数企业的生存风险很大,行业的发展还得“靠订单吃饭”。因此,江苏的纺织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率先进行功能性纺织材料与制品的研发,必然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二、长三角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纺织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装备设计能力、创意设计能力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纺织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纺织教育实施校企联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已是势在必行。以前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只要具备单一艺术设计能力或工艺设计能力即可,而随着纺织品时尚化、功能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更需兼具纺织品艺术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生产实践问题解决能力、产品市场推广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等于一身的高素质纺织品设计人才。

三、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品设计专业是江苏省同类专业唯一的特色专业。从1989年至今为社会输送了1800多名优秀的纺织品设计人才。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了以纺织面料设计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了“产品引领、技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引入课程体系,建立了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站点;与常州三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湖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联合初步共建了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参加了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面料技能大赛,5次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团队教师共同获得了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虽然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但是面对纺织产业升级、招生现状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从近三年的就业和企业需求来看,学生一次就业率很高为98%~100%,但毕业后半年的专业对口率稍低,比例为75%~82%;中小型纺织企业对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很高。在对学生满意度评价中,均认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较好,但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表达能力欠缺。其次,从招生情况来看,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这可以从近三年的报到人数中体现:2012年,100人;2013年52人;2014年46人。另外,在招生填报志愿时绝大多数人对纺织品设计不了解,仅从名称上给予简单的预估与评述;多数人对纺织品设计专业现代化的设计需求和环境还不熟悉,还停留在纺织工业环境“苦、累、差”的认知上。最后,从专业学生和教师的兴致度层面来看,学生虽然很清楚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但是多数同学对现有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兴趣度不高;多数同学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专业教师总是觉得面对这样的学材,沿用原来的方法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去教,面对原有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越教越没有自信。

面对产业升级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策略

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纺织品设计专业针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出了新的举措。

3.1服务区域,满足需求,定位培养新目标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长三角纺织企业及贸易公司,就业地区主要是上海、江苏常州、吴江盛泽、江苏苏州、江苏南通、浙江嘉兴、浙江海宁。从事的主要岗位为纺织品新产品研发、化纤面料分析、色织面料工艺设计、大提花工艺设计、床上用品花型设计、面料检测、面料跟单、面料销售。

因此,结合专业人才需求和社会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纺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机织物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具备纺织品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能的,能够从事面料设计、面料跟单、面料设计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技艺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2联合育人,多元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围绕“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三大核心技能,构建“技术、艺术融合,应用、创新并重,就业、创业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向企业开放办专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政校企社”四位一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共同制定纺织品设计专业动态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

3.3 转变方式,工学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全体专业老师应统一思想,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应不断提高自身“双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团队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作用,外聘企业专家、设计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并承担教学任务。拚弃原有强调学科性的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参照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技术与创意融合,教学与产业互动,“设计创造价值”,以真实的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为学生学习型工作任务,设立企业设计部课堂,聘请企业设计师现场指导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形成“产品引领+任务先导+学训交替+技艺结合”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和“项目驱动+大赛促练+课证融通”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和网络共享共建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自信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致;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设计技术与创意创优结合的职业发展潜力,让学生深刻体验知识应用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面料设计师”的职业梦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4整合资源,建好平台,集约发展

以“常州市新型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为平台,建设具有“开放+服务”产业特色的研发中心或技术工程中心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双重属性的纺织品科技贸易有限公司,完善校内外职业实境的实践教学基地。

确立纺织品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实施“模拟设计部、典型案例、角色体验、项目团队、大赛引领、创业实践、信息咨询、网络学习、市场导航、成果测评”的多维立体交叉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教师与学生通过产学研实战项目技术攻关,充分体验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实现教学实践和职业实践的“双重实践”交融,建立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从而加强专业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5文化育人,职教育人,丰富素养

实现人才素质教育与培养方案高度融合,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为规范为重点,将现代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风建设月、创新创业大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阳光心态、善于沟通、诚信协作的良好素养和品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人发展的需求。

3.6质量保障,过程监控,服务带动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政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专门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通过持续开展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百名教师下百企”活动,适时跟踪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动态提升打好基础。

搭建积极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积极为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研发,师生、企业专家共同组建项目攻关团队,实现专业建设成果与企业发展共享,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责任意识。

四、结语

面对纺织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传统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根据长三角地区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校企联合,实现人才培养新定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运用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将企业文化理念环境引入课堂等,最终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是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苏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人才培养[J].江苏丝绸,2012,(6):30-32.

篇8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features and design distinctiveness of knitted sweaters and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1针织毛衫概述

针织毛衫是用纱支较粗的毛纱、毛型化纤或棉线等编制成的针织服装,是具有毛型感的针织服装的统称,属于针织服装系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现今的针织毛衫除以羊毛作为原料外,还广泛采用羊绒、驼绒、兔毛、毛型腈纶等各种动物纤维及化学纤维,品种极为丰富,款式、色彩、装饰常随季节及时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现代的毛衫集时装与日常服为一体,穿着日趋广泛,就连礼服这样的领域也开始应用了。

1.1针织毛衫的分类

针织毛衫的花色品种繁多,通常可以按原料、织物组织、成形方式和纺纱工艺等几种分类方式分类。

按原料分类:纯毛类、混纺类、纯化纤类(包括化纤混纺类)和交织类等 4 大类。

按织物组织分类:平针毛衫、罗纹毛衫、双反面毛衫、提花毛衫、集圈毛衫、添纱毛衫以及多种组织编织的毛 衫等。

按成形方式分类:裁剪缝合、全成形和织可穿等 3 大类。

按纺纱工艺分类:精梳类、粗梳类、花式纱毛衫等 3 大类。

1.2针织毛衫的特点

针织毛衫是针织服装中最具特色的门类,相对于其他针织服装和机织服装而言,由于其纬向线圈串套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整体外观风格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设计方法、设计元素、工艺设计方面都有其独自的体系。

针织毛衫可使用的原料范围比较广,有羊毛、羊绒、羊仔毛、兔毛、驼毛、马海毛、牦牛毛和化学纤维以及各种混纺纱等。因针织毛衫的原料性能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其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回缩性、保暖性、透气性和吸湿性等特点。视觉上,外观雅致、色彩饱满、光泽亮丽,且悬垂贴身,有适度的变形感,平展而有层次;触觉上,蓬松而有体积感,柔软而有身骨,有良好的回弹性,细腻、轻薄而不乏丰满,穿着贴体、舒适、无束缚感,经久耐穿。如今,针织毛衫款式新颖、色泽鲜艳、花色品种繁多,既可内穿也可当作外衣穿用,并且男女老幼皆宜,且穿着美观大方,因此针织毛衫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可谓市场前景广阔。

2针织毛衫的设计特点

针织毛衫设计既是工艺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它带有艺术设计的特点,强调灵感和突破。了解针织毛衫的设计特点与规律,对于提高设计师的针织毛衫设计水平非常重要。针织毛衫设计是针对于针织面料或编织纱线的设计,具有多样性、面料特殊性和学科交叉性 3 大特征。

2.1针织毛衫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

服装设计师在设计针织毛衫时,可以先有设计构思、再选择相应的针织面料制作服装来实现其设计,或者根据市场上新出现的针织面料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展示其面料风格特征、发挥其相应性能优势的针织毛衫。同时还可以先有设计构思、再选择相应的纱线(包括花式线、普通纱线和新型纱线等)编织毛衫来实现其设计。更可以根据市场上新出现的针织纱线,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展示其纱线外观风格、发挥其相应的性能优势的针织毛衫。而且针织毛衫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的针织机械进行工业化生产,还可以针对毛衫的特殊设计进行手工编织,体现了针织毛衫设计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2针织毛衫设计要重视针织面料特殊性的特征

毛衫设计与机织服装设计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如关于服装设计基础、服装色彩配色与造型美的原则等;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本区别在于毛衫面料与机织面料的纱线形态不同,在组织结构、外观风格特征、织物性能和服装的设计、缝制工艺等方面有所区别。针织毛衫是用纱支较粗的毛纱、毛型化纤或棉线等编制而成,其特有的一些性质就决定了毛衫设计、加工工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款式设计的简洁性,款式变化的因素转向局部和面料的花色风格上,同时面料的性质也决定了毛衫独特的外观效果和色彩风格,充分体现了针织毛衫设计必须重视针织面料特殊性的特征。

2.3针织毛衫设计理论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特征

针织毛衫是针织服装系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发展、流行顺应了人们追求个性、舒适和随意自然的时尚,体现了休闲时代的特征。几乎所有最新的纤维材料都可以用于针织毛衫的生产,同样毛衫的产品也涉足于各种服装种类。针织毛衫的设计和生产从来就离不开针织工艺、针织设备等因素,如电脑辅助设计、先进的编织设备的采用可使毛衫质地改变得如夏季面料一样薄、露、透,带来了毛衫着装和设计概念的改变,使毛衫变得更加时装化。针织毛衫设计必须是将服装设计艺术与针织工艺技术完美结合并贯穿始终,针织毛衫设计理论是针织专业和服装专业的交叉学科,体现了学科交叉性的特征。

3针织毛衫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针织毛衫的现状分析

针织服装具有良好的生产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功能性等方面的突出优点为机织服装所不能代替,使针织服装迅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针织服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服装领域呈现出向针织服装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针织毛衫作为针织服装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如同一匹黑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于针织毛织物既有针织服装的一般共性,又有特有的个性,以其柔软、舒适、贴体又富有弹性的优良性能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别是进入90年代,针织毛衫的休闲化、时装化顺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现代服装行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人着装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得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衣着消费需求从保暖向装饰和美化延伸,加之国内外市场对针织毛衫需求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国内针织毛衫需求的稳步增长,针织毛衫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虽然从产品数量来说我国是毛衫生产和出口大国,但行业整体水平还不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水平不高,设备还比较落后,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行业标准制定与出台相对滞后,对服装设计重视不够,设计力量薄弱,国内知名品牌太少等。

3.221世纪针织毛衫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利用毛织物优越的舒适性能,把它作为针织内衣的原料和衬衣的原料,并对其固有的特性进行改造,致力于开发新的毛织物整理工艺,如机械耐洗羊毛整理、冷色系干燥凉爽羊毛整理、柔软有光羊毛整理,更加优化了羊毛的性能,使其能够满足多种服装的需要。目前,毛衫服装正呈现出向外衣化、时装化、民族艺术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图 1)。

3.2.1针织毛衫外衣化

如今,针织毛衫业正在进入一个多功能、时尚化的阶段,针织外衣是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针织毛衫质地柔软、吸湿透气性能好,具有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能满足人体各部位的弯曲、伸展需求,穿着舒适、贴身合体、无束缚感,并能充分体现人体曲线。同时,针织面料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组织和花纹, 完全能够满足外衣化生产的需求。不同的针织外衣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纱线来生产,以达到满意的设计效果和服用性能。

3.2.2针织毛衫时装化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针织服装的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近几年来,针织毛衫以它独特的织物风格特性在流行服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针织毛衫时装化的程度也不断加大。

3.2.3针织毛衫民族艺术化

随着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服装的“全球化”和“民族化”趋势也日渐突出。针织毛衫的民族艺术化并不是指某种民族服装款式,而是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毛衫服装,例如法国时装、意大利时装等。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悠久,花鸟印花、图腾刺绣、盘扣滚边等装饰艺术,都是针织毛衫款式、色彩以及图案设计值得借鉴的东西。

3.2.4针织毛衫生态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服装消费者崇尚回归自然的潮流,对休闲、舒适、绿色、环保和安全等越来越重视。人们新的着装理念,为针织毛衫拓展市场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国际贸易中安全、环保的新贸易规则对针织毛衫环保、安全的高度重视,为针织毛衫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但是科学技术、功能性及环保性纤维材料在针织毛衫上的广泛应用,使得针织毛衫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成为可能。因此,针织毛衫企业要能够游刃有余于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之中,就一定要重视生态生产,即新时期人们的着装需求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对产品的影响,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科学及时进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针织毛衫的高质化、时尚化、生态化,从而有广阔的市场占有率。

3.2.5针织毛衫品牌化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针织毛衫业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知识密集型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优化转变。虽然我国针织服装的产量和消费均居世界第 1 位,但却没有形成真正能与意大利的米索尼(Missoni),法国的索尼娅・里基尔(Sonia Rykiel)等相提并论的世界著名品牌,而是以代加工为主,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与世界级大师相比有很大差距,针织毛衫的品牌附加值也比较低。面对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针织毛衫品牌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针织毛衫的品牌路线将日渐凸现。

4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着装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注重结实耐穿、防寒保暖转变为需求轻爽柔软,富有弹性、延伸性和悬垂性好,透气性好,并且舒适合体,款式新颖,强调随意自然又色泽鲜艳的服装。由于这些需求正是毛衫服装的优越性所在,因此毛衫服装在整个服装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沈雷,吴艳,罗志刚. 针织毛衫设计创意与技巧[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 宋晓霞. 针织服装设计[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 郭凤芝. 针织服装设计基础[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9

摘要:**县纺织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县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资金状况的研究,找出制约纺织业综合水平提升的“瓶颈”,提出促进**县纺织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县域纺织业发展水平。

近几年来,**县纺织业在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给纺织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同时金融机构在信贷支持上对纺织行业也采取了审慎营销的调控政策,纺织业将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使**纺织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并找到应对良策,对**县经济发展致关重要。

一、**县纺织行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

纺织业属**县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xx年底**县共有45家纺织企业,占全县工业企业数量的5.5%,其中资金需求基本满足、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有**棉纺、**纺织等7家企业;资金缺口大、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有元一经编等4家企业;资金缺口大、设备老化的企业有三源纺织等6家企业;资金缺口较大、规模小、产品以中低支纱为主的有28家企业。20xx年全县纺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6%,实现利润13561万元,实缴税金3200万元,占全县的所有企业纳税的21%,纺织企业出口总额2.2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28%,就业人数1.5万人,占全县工业人数的35%。

(一)纺织业在县域经济中稳定增长

纺织业在县域经济中有所扩大,各项行业经济指标,主要表现在资产总额、产品产量、营业收入等方面,其各项指标为:

企业 企业个数

资产总额

产量

总产值

利税

(万元) (吨/年) (万元)(万元)

04年 35

43000 38000 60000 5100

05年 38

58000 51500 91000 10374

06年 45

89000 87000 151000 16761

20xx年**县共有纺纱厂34家,经编厂11家,印染有元一经编和**针织两家染整车间,床上用品加工生产有宝宇家纺有限公司,纺织行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生产的高、中、低支纱占比为3:4:3,近几年**县高支纱发展速度较快,高支纱生产主要有**纺织、**纺织、西施纺织等企业。

(二)纺织企业分布呈现集群化趋势

有90%以上的纺织企业集中在槐阳镇、东张乡等乡镇,有大小纺织厂40家。纺织品批发销售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南三条批发市场,其中**纺织品合线、手套、澡巾在市南三条批发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三)部分优势企业产品实现了定单生产

从**棉纺、**纺织等企业调查看,生产的纱线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主要用于合线、手套、澡巾生产,主要供应**县梨村、东正、北岩、大陈庄等地纺织企业使用,从元一经编、**针织等经编企业来看,以生产化纤布为主,面料尺寸多样,产成品有2/3销往我国广东、江苏、渐江等地,有1/3的产成品通过河北省纺织公司出口到韩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纺织品供需双方常年进行业务往来,企业之间签有购销合同并在外地设有若干个销售点,基本上实现了定单生产,销售渠道畅通。

(四)纺织业龙头企业基本形成

**县**棉纺、元一经编、**纺织、西施纺织、**针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规模, 5家企业资产总额2298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241万元,占地318亩,员工2029人, 20xx年销售收入24718万元,利税1658万元,已发展成为**县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纺织企业融资状况及特点

为搞清**县纺织企业融资状况以及融资对纺织企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县**棉纺、元一经编、三源纺织等10家较大的纺织规模企业进行调查,在融资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企业以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要的融资渠道

20xx年10家企业金融机构贷款较上年增加1847万元,增长24%,自筹资金较上年增加796万元,增长37%,集资及民间借贷较上年增加50万元,增长45%。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其融资总额的98.7%;20xx年10家企业金融机构贷款较上年增加1072万元,增长11%,自筹资金较上年增加552万元,增长19%,集资及民间借贷较上年减少42万元,降低26%,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其 融资总额的99%,贷款及自筹资金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集资及民间借贷等其他方面融资很少。

10家企业 融资总额 金融机构贷款 自筹资金 其他

20xx年 9902

7616  2174  112

20xx年 12595

9463  2970  162

20xx年 14177

10535  3522  120

(二)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面临融资方面困难

纺织行业竞争激烈,原料、能源、工资等成本费用不断提高,盈利水平逐年下降,企业不得不扩大再生产来提高盈利水平,如**县针织行业龙头企业元一经编有限公司20xx-20xx年投资1000万元筹建了衬布整理车间,引进先进的韩国定型机和台湾染机,20xx年投产,生产的衬布质量和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由于企业大规模扩张,新上项目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金缺口大,20xx年企业需要资金600万元上一套新设备。三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县纺织厂改制过来的旧企业,企业机器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低,盈利水平低,纺织品主要销往本县及周边县市,近几年企业从联社贷款100万元作为经常性周转资金,20xx年企业计划利用现有厂房,筹集资金投资4000万元增上2万精梳纱锭和对现有1万纱锭进行更新改造,从目前县域情况看资金筹措很难到位。有20余家小规模私营纺织企业反映资金紧张,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困难。

(三)企业设备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

20xx-20xx年10家企业中有7家进行了设备投资, 20xx年设备投资4153万元,较上年增加1860万元,增长81%, 20xx年设备投资3777万元,较上年减少376万元,降低9%。7家企业设备投资到位的资金中,银行贷款占60%,高于自筹资金占比20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设备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20xx年企业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比20xx年增幅提高了10个百分点,自筹资金比20xx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

(四)设备投资的总体水平较高,投资意愿与融资难矛盾突出

7家投资设备的纺织企业中,购买设备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80%,一般水平的占20%,购买的国产设备占53%,进口设备占47%。设备投资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成本、增添产品品种和设备更新上。7家企业反映设备投资比较顺利的有6家,其中有5家企业开始批量生产,2家企业处于在建阶段。7家企业均看好设备投资项目前景,设备项目竣工后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有60%的企业预计提升30%以上。

当前10家企业设备利用率在85%以上,设备利用率较高,一方面说明以前设备投资较为理想,同时预示着设备更新的紧迫性。在10家企业中计划未来2年中进行设备投资的企业有8家,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意愿,其投资主要动因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占80%、看好行业前景占60%。这种强烈的投资意愿是在企业融资紧张情况下做出的,因为有80%的投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难以满足需求,仅有20%的企业认为基本满足。

与10家县域规模企业相比,绝大多数县域小型纺织企业设备投资受资金来源渠道的限制,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及新产品开发上主要依靠现有的设备条件,所投资的设备科技含量较低。

三、**县纺织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需求、政策、国际环境、原料等因素影响纺织业的发展

一是需求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幅接近10%,内需扩大拉动了纺织品市场需求,刺激了纺织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 。二是政策因素。国家实行的银行加息政策对纺织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2次下调使纺织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因素。今年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案件时有发生,一些西方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影响了纺织品的出口;四是原料、能源等综合因素。受市场棉花、原油、煤、水、电、运输费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综合因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加大,而产品价格无法与成本同步提高,致使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如今年棉花市场需求扩大,价格每吨上涨了约1500元,达到目前的每吨14000多元。

纺织业一方面产能急剧扩张,原材料呈现供不应求状况,另一方面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产品市场价格不但没有与成本同步提高反而下降,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在原料涨价、成品降价的双重挤压下,今年上半年西施纺织有限公司总产值同比增长了67%,利润同比下降了24%。

(二)一些纺织企业设备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如**县规模企业三元纺织企业机器设备与国内高水平的纺织企业设备相比差距较大,生产无法实现优产、高产、自动化,只能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纺织品品种局限性较大。

(三)企业投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

处于竞争激烈的纺织企业设备投资需求特别强烈,调查有80%的企业设备投资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少企业存在设备老化与资金短缺并存现象,企业投资主要依靠自身筹集和银行贷款,两项占全部投资资金的90%以上,投资渠道单一,来自社会集资等外援性资金很少,未来县域设备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也越来越慎重。金融机构虽然对纺织企业信贷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投放重点是效益较好的规模企业,70%的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如槐中纺纱厂、东方纺纱厂及梨村一些小纺纱厂等企业由于贷款不及时经营资金不足错失了发展机会。

(四)大部分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无参加职工保险

目前除**棉纺、**纺织、元一纺织等几家规模企业自动化水平较高外,大多数企业自动化水平较低,整个工艺流程基本上靠工人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人整日和机器、成品、半成品在同一环境下运转,不少企业生产车间简陋,车间工人没有戴口罩、工作帽、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具。从调查情况看,除三元纺织等少数企业办理了工伤保险以外,大部分企业或因职工流动性大,或因保险意识差,没有为职工办理工伤或意外伤害保险。

(五)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

企业领导、财务出纳人员往往是同一家庭成员,家庭式经营管理占比大,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者从事纺织行业多年,学历及文化素质较低,决策随意性大,缺乏长远总体规划,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意识不强,管理结构薄弱,对企业员工教育培训重视不够,财务状况复杂,企业信誉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六)纺织企业技术工人较为紧缺

调查企业反映,纺织企业工人流动性较大,熟练技术工人较紧缺,已成为县域纺织企业发展的隐忧。为招到技术工人,企业你争我夺、互相挖人,形成恶性竞争。

四、发展**县纺织业的对策措施

**县纺织业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继续保持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将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纺织行业,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需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协调配合,上下互动,实现双赢。

(一)政府部门措施

1、要严格宏观调控,改善投资结构,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搞好项目管理和可行性论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优势产业发展和引进国际高新技术水平的投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环保、税务、工商管理等相关部门对中小纺织企业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先进设备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如对使用先进水平设备的企业,税务部门减免税收,简化审批程序,工商、环保部门减收管理费和环保费,对使用高耗能设备的企业应在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严格措施给予遏止和处罚,以提高设备投资的总体质量。

2、在政策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建立纺织行业预警系统,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实现行业自律,避免出现盲目扩大产能,企业外销纺织品受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的报复。

3、政府部门应牵头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金融、企业、纺织行业专家等人员参加的纺织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督、价格协调、工人报酬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更好地开展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纺织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贷款额度、贷款手续、贷款利率、结算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4、政府相关部门为纺织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用地、用电、用水、融资、用工、税收等方面,督促企业参加各种必要的职工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快**县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纺织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桥梁,以项目实施为切入点,加快**方中、梨村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厂房、道路及公用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资金向园区集聚,对园区内企业进行整顿规范,使企业更加便于管理和联系,促进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

6、培育发展**县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扶大带小,扶持一批大企业,带动一大片小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设备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多样性,提高企业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中高档纺织品,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二)金融方面措施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工作协调性,积极策应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信息网络优势,多方捕捉纺织行业发展的信息,对政府部门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多提出一些有指导性、建设性的建议。同时,积极做好政、银、企三方的综合协调工作,利用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银企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及时将县域纺织业的发展动态、资金需求信息及国内国外纺织业发展状况等向企业与金融机构,使企业、金融机构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确保企业盈利最大化、资金安全化。

2、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金融机构纺织业贷款风险的监管。开展纺织业贷款专项检查,掌握金融机构对纺织业贷款总额及还本付息情况,密切关注地方金融机构对纺织业贷款的集中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纺织业贷款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指导和加强纺织业信贷风险管理。

3、金融机构要坚持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县域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为纺织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研究纺织业市场供求状况,对名牌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研究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对经营管理水平高,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突出的纺织企业,在信贷资金以及信用评级、授信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三是研究纺织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特别关注企业的技术发展,支持企业抢抓机遇,在技术创新、品牌铸造、产业升级上多下功夫,增强纺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要通过信贷措施和金融服务促使纺织企业优化结构,开发高附加值、高差异性的产品,提高企业专有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高质量、高品位等,对资金往来比较频繁,要求时效性特别强的企业,利用“即时通”“一站式”服务等金融业务优势,为其提供资金结算便利。

(三)企业方面措施

1、纺织企业必须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注重创新,注重产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树立知名品牌,注重环境保护等措施,全面提高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国际化、市场多元化。

篇10

论文摘要: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环境,为了解决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我国纺织品行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以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纺织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寻求我国政府和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人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已踏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其中,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速度与纺织品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脱节,知识产权意识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成因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3月3日,我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人书。同年6月3日起,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2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在纺织品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创造了良好客观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并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也日益与TRIPS协议相协调,这些都对我国纺织品企业进驻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

(1)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甚至践踏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人只注重申请国内专利而不去申请国外专利,使得专利流失。

(2)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的新进展》白皮书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甚至出现条例内容、责任限定、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

(3)我国纺织品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下。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纺织品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10%左右,纺织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仅占科技成果总数的I S %-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

2、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成因

(1)内部原因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我国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

第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在纺织品出口的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的万分之三,先进的纺织设备70%依赖进口,作为原始积累的模仿就不再有生存空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2)外部原因

随着我国加人WTO以后,国外的跨国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排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人市场,有时会通过滥用其权利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受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使我国建立健全了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在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目前,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机制相互补充并通畅、有效运作,积极、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2)改善纺织品商品出口结构,冲破纺织品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体。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就纺织品材料来说,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纺织品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3)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量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我国纺织品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先进的纺织品技术的引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极大促进中国纺织品企业通过合资或其他合作方式获得技术。严格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将使国外的纺织品技术提供方减少对侵权行为的担忧,愿意向中国的纺织品技术受让方提供较先进的技术。

(5)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将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确立为国家战略。我国已经着手开展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实际可行、科学合理、充满创新的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在2008年,我国推出了“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它将基于纺织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交易三大平台的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人推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事业做大做强。

2、消极影响

(1)国外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纺织品行业发展。国外纺织品企业在纺织品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样的纺织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扩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纺织品行业之间的差距,技术差距愈加严重。

(2)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动辄提起纺织品知识产权争端和诉讼,国内纺织品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据统计,自我国人世以来,我国企业遭遇较大的国际专利纠纷有20多起,诉案赔偿额逾10多亿美元。知识产权诉讼已不仅仅是法律手段,而更是纺织品市场策略和竞争手段。

(3)助长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壁垒,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发达国家和跨国滥用纺织品知识产权独占优势,扭曲正常的纺织品国际贸易,比较典型的:通过特别立法措施的方式设置纺织品知识产权壁垒,如美国知识产权的“337条款,’:滥用纺织品技术垄断和控制。

三、我国加强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1、政府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1)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纺织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积极培育我国纺织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国纺织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纺织品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增进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2)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

2、纺织品企业自身加强知识产权知识保护的策略

(1)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纺织品企业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企业发展计划,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时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创意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申请知识产权注册,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树立品牌,增强意识。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充分吸取这些教训,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