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从在妈妈肚子里到出生都备受关注,家长的溺爱加上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包括自私、不关心别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依赖性非常强等。由于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存在,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因素主要是父母的素质和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教师的评价等,这些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三、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攻击、自卑及过度依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这些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以及强化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培养学前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
1.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方式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心理,也要做好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学前教育的组织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讲解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相关知识;第二,幼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将孩子的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这样通过双方的交流来帮助孩子;第三,对于教师发现的个别孩子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引起重视,多对孩子进行引导。
2.注重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规范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比如,早上到学校,教师可以先和孩子说:“小朋友早!”并让小朋友养成和教师打招呼的习惯;要教育孩子吃完水果后,不要乱扔果皮;吃饭前要洗手……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对于小朋友来说,长期坚持下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幼儿教师要记得经常提醒,同时给他们讲解这些好习惯的好处,这样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
3.通过游戏等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有趣的、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游戏类活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到自由、愉悦等。同时,通过愉快的游戏可以缓解儿童遇到的心理紧张问题,避免抑郁心理。另外,游戏类活动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互动,参与性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4.给单亲儿童更多的关注
从目前我国对离婚率的统计来看,离婚率逐年增多,这样单亲家庭的儿童也变得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和不幸福的家庭势必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因此,相比较家庭美满的儿童来说,单亲儿童的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很多都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对这些儿童必须要特别关注,必要时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给他们更多的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影响他们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心理素质也要特别好,要做儿童的榜样,使他们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关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志华.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篇2
关键词:新时期;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出生率有所下降,2017年新生儿数量约为1723万,在二胎政策的鼓励下,出生率并未出现明显的提升。同时,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儿童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为学龄前儿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构建了庞大的教学体系。另外,社会对于学前教师的期待也不断增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一、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学生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学生职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在针对学前儿童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其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等。首先,学前儿童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掌握儿童可以理解的表达的方式,是向其输出知识的基础[1]。其次,学前儿童对于歌、舞等艺术形式较为喜爱,通过此类学习学生也可理解到团队合作的基本逻辑。再有,当下的教育机构通常会在早期教育中融入一部分语文、数学教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较为重要。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其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具备更为专业的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讲解。其次,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对儿童心理认真揣摩。学龄前儿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其思维逻辑与成年人具有较大的差异。掌握儿童的思维逻辑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基础条件。再有,儿童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其肢体比例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歌、舞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变形处理,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责任感
责任感是教师理应具备的基础素质。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不具备责任感的教师,通常会以教学进度为借口,忽视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其次,部分学前儿童的课堂纪律较差,在纠正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并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天性。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学前教育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遇到耐心负责的教师,会使其学习兴趣得到增强[2]。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沟通能力
学前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其具体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与家长的沟通。学龄前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并且对于家长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儿童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其次,在与儿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可被其理解的语言与动作,这一技能是开展教学管理的基础条件。再有,教师应当与同事、领导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学前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与2—3位同事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良好的同事关系与有效的配合,是搭建教学平台的重要因素。
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会遇到诸多困难,合理控制自身的情绪,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当下的社会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帮助儿童理解这一问题,并做出合理的解读,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重要工作。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响,我国家庭的成员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于学龄前儿童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个别教师的恶劣行为也为社会所谴责。我国师范类院校应当牢牢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将心理健康作为本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得较为普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将艺术类课程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因此学生的艺术技能普遍较强。但我国院校的教育方法普遍较为僵化,部分课堂的学习效率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关注,并认为学生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文化知识较为牢固,因此无须加强此类教学。但教学与掌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儿童提供知识输出,必然需要其以教学的视角更为熟练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
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学生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首先,多数的学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其教学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但教学活动应被理解为知识输出的过程,因此学校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知识输出能力的培养。其次,部分学生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课程的关注度不足。这一问题,将使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难以与幼儿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其教学工作也将受到影响。
3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现状
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于学生的责任感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部分学校缺乏此项内容的教学手段。责任感是较难量化的心理状态,学校难以对其进行评估,因此相应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开展。其次,部分教育观念,将责任感与经济收入相挂钩,并认为在高收入的情况下,学生的责任感自然会得到激励,而在低收入的工作中,其工作付出也当对等。再有,部分学校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理论教育,并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奉献精神,与责任感相混淆,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4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通常较为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但由于教学模式的影响,其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这一问题是制约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言机会普遍较少[3]。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课堂纪律较为关注,因此课堂气氛相对沉闷,部分学生的表达意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其语言组织也不够规范。
5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现状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个别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轨,部分学校甚至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这一问题将严重降低该教育的有效性。其次,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部分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份理想的心理模型,并要求学生主动靠拢。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淡化了成长路径的重要性。同时,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人格发展的局限性。在人类社会中,心理完全健康的个体极为罕见。多数的居民处在相对健康的范围内。因此,以理想化模型规范学生的心理活动,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三、新时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策略
1新时期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各学校较为重视的工作,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利用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利用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在实践中,艺术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组建歌、舞类的学生社团。通过该社团,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得到更好的利用,其学习效率也将得到提升。同时,学校应当为社团学生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艺术技能将得到锻炼。其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负责运营的组织,日常的排练、演出等活动都需要学生进行调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对组织管理工作更为了解,并对各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产生清晰的理解。同时,教师可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各类表演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因此提升。在新时期,儿童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在多方面体现,因此教学活动需要采用更为平衡的教学理念[4]。
2新时期加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较为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并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儿童的日常生活普遍较为充实,因此教师应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这一观念不仅是教育机构的要求,也是学生家长的主要诉求。因此,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当加强儿童心理学的应用,并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出与实践工作相近似的教学场景。通过该场景,学生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效链接。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模拟学前儿童,并依据儿童心理学推断出儿童的思维与行为。同时,部分学生可模拟现实工作中的教学过程,并与模拟儿童的学生开展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内营造出了现实工作的场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可更为清晰地理解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通过此类教学,教师也可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省,并以学生的视角调整教学模式。
3新时期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新时期,教育领域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较为关注,此类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岗位认可度,这一观念影响了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付出意愿。其次是教师内心的责任范围,教师的责任较难考核,因此教师需对自身的行为加以约束。再有是教师的爱心,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杂,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教师会产生诸多的负面情绪,当教师真心热爱本职工作并喜爱自己的学生时,其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也将得到提升。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开展探望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怜悯心将被激发,并可了解到失去父母关怀的儿童,将逐渐偏离生活的正确轨道。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本专业的社会意义,并将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这样的讲解,学前教育教师将承担起家长的托付、社会的责任以及儿童的信任等诸多责任,其责任意识也将因此得到提升。
4新时期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促进其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可在该专业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该模式中,教师首先要依据教材规定的内容,制作教学短视频并将其公布在学校的信息平台中。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邀请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其次,学校可定期组织讲演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可根据本专业的特色以及学习心得进行选题并写出讲演稿。同时,教师可对学生的讲演稿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其讲演内容更加精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将得到加强,并养成认真思考后再进行发言的良好习惯。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讲演过程的仪态与语言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的表达方式更加规范。
5新时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的有效措施
在开展心理健康培训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周哈里之窗”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周哈里之窗”将人类的内心世界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在隐秘区与未知区,存在一定的阴暗成分。由于隐藏得较为隐秘,因此该部分内容难以被及时发现,其改进过程也较为艰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隐藏区的问题调整到开放区,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暴露。同时,教师应当邀请学生组建互助小组,通过相互扶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得到纠正。其次,学校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相关内容严格保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开放区将逐渐扩大。同时,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可为学生定期举办户外拓展训练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身心都将经历一定的磨炼,其抗压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 家庭文化 情感缺失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56-02
据调查,我国学龄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的学龄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心理专家认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社会、家庭、幼儿园是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主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造成了恶劣影响。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充实的今天,注重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对社会行为还处于好奇阶段,模仿是孩子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孩子喜欢模仿父母,以期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东西。父母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言谈举止以及生活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有一个公益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后,妈妈走了,孩子偷偷跟在妈妈后面,却看见妈妈端着盆在给奶奶洗脚……然后那个孩子端着盆,向妈妈走去,说“妈妈,洗脚”。这只是一个广告,却是一个最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儿童的心灵,塑造儿童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相反,问题儿童则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量调查显示:问题儿童多来源于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有:
1.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
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为孩子过分担心、包办代替、姑息迁就、许愿哄骗、百依百顺。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这就形成了“溺爱”。溺爱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从而限制了独立意识,容易形成任性固执、骄横跋扈的个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他们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凡事多从个人角度考虑,自私任性,并且过分依赖、胸无大志!
2.父母婚姻的影响
现在的学龄前儿童,父母离异率高,孩子在情感上就更找不到依靠,情绪容易低沉、抑郁寡欢;个性压抑,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一个家庭里,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家庭的和谐度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据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介绍,医院曾调查了600多个3岁到6岁孩子,其中30%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同时,根据医院的接诊情况,学龄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最多,占到看病总数的80%,学龄前的儿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3.教育观念的冲突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主要讲述了现代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的问题。教育是一种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有很多家长存在着“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教育观念,但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直接的伤害,这种伤害以爱的名义,但却产生了恨的结果。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则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这些经常发生教育观念碰撞的家庭里,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方严格教育,一方却倍加袒护;无法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拉锯式的冲突中被搁浅着,要知道家庭教育走向哪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王冠军认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不健康的家庭文化导致父母情感的缺失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泛滥,家庭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包围着孩子,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兴趣大于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有些家庭中父母主要的消遣、休闲的方式就是玩游戏、看电影等无节制的家庭娱乐活动。更有甚者,不愿孩子打扰自己,给孩子下载个游戏玩,找个动画片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又怎能喜欢学习?学龄期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该有心灵上的和情感上的寄托。相对于丰厚的物质条件而言,孩子们其实更期盼心灵上的关怀与慰籍。从调查来看,问题儿童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忙于工作、生意和应酬,逃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在情感上就疏远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教育形同虚设,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由于父母感情长期缺失和不健康的家庭文化的影响让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例如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孤僻、缺乏责任感等行为问题。
由此可见,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也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普及家庭教育常识,提升家庭教育环境水平,对子女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关注学前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篇4
2. 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 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5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幼儿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大,个体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幼儿心理健康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对其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科学的健康观
幼儿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统一于科学健康观的儿童观当中,它必然也应该是科学儿童观、科学教育观的基础。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追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康人格培养、个体社会化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建构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对幼儿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教育社会价值的肯定和有力支持,这对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在社会适应条件下的身心协调一致的健康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内容的本质要求和有效体现。
三、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依据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按照健康的新理念,幼儿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智力发展正常;2. 情绪反应适中;3. 人际关系正常;4. 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5. 性格特征良好。
第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幼儿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只有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和社会生活背景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心理健康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电视、电脑、网上交流的普及、独居住房造成不与人交往的状况、噪声等等,这些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它的目标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
(一)总目标
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并逐步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引导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初步的自我概念、独立性和控制能力;乐于与人尤其是同伴交往,并掌握初步的社交技能;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认识兴趣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年龄阶段目标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同的年龄班又具有不同的层次目标。
1.小班目标:(1)帮助幼儿尽快了解幼儿园环境和生活,让其逐步喜欢上幼儿园,克服入园焦虑,尽快适应新生活。(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生活卫生常识和自我服务方法,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喜欢洗头、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学习刷牙、吃饭时不说笑等等)。(3)满足幼儿独立的需要,教幼儿学习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扣纽扣,学习洗手洗脸,入睡时不要爸爸妈妈陪伴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4)引导幼儿逐渐习惯于集体生活,培养孩子乐群合群的性格。(5)知道抢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理解分享的含义和意义,能与同伴分享,初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6)教给幼儿日常礼貌用语,使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7)知道爱惜物品的意义,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8)教育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植物等,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爱心教育。(9)引导幼儿从小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10)保护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事物的兴趣。(1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成功后的喜悦,初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2)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幼儿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和周围环境的美,不随地扔垃圾,培养其初步的环保意识。
2.中班目标:(1)能自如的穿脱衣服、鞋袜;能独立洗脸、吃饭、睡觉、玩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2)能预见行动目的的合理性,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和行为,并能逐步克服任性。(3)学习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懂得并能做到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跟陌生人走;迷路了知道怎么办等。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及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4)懂得合作和谦让的意义,能体验到合作、谦让的快乐,并能自觉与同伴友好合作从事各种活动。(5)理解相互帮助的意义,能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并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6)帮助幼儿认识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培养其勇敢的性格。(7)逐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能力。(8)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9)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0)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以及喜欢动脑筋的良好习惯。(11)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自制力强,坚持到底的性格。(12)认识到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理解诚实的含义和意义,懂得应该从小事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篇6
一、打好性格基础,努力提高情商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造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形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养成的前期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做,从不迁就,慢慢习惯就会养成。幼儿期儿童意志行为还很差,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幼儿行动的目的性也较差,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往往与直接兴趣或需要、个人愿望相联系。例如:做好事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为了得到教师表扬。因此,要培养幼儿是先有目的,努力实现目标,自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并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们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会提高。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然而,家长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纵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着喂饭,生怕孩子饿着,或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样只能造成营养失衡;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责任心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学校里,教师是幼儿的领路人,应做到真心与他们做朋友,善于倾听,启发他们热爱生活和社会,关爱家人和朋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的处世习惯,从而产生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而,锻炼承担责任的能力。每一种能力的锻炼都应该来自于实践,因此,给予幼儿适当的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作业,如分发玩具、收交作品、整理书桌等,或者通过游戏、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养护、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负有许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而一个不会做事、无能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要鼓励孩子从小融入集体,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从而生出自豪感和责任心。
四、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7
论文关键词: 学前—小学教师 生活教育 人性
论文摘 要: 学前—小学教师的知识基础由目的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教育知识构成。生活教育知识是隶属于工具性知识的一类知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自主方法,通过生活中的自我建构,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儿童的学习、成长天地主要还是在生活中进行,生活教育就是探讨怎样传授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将目的知识生活化,生活游戏化。教育工作者要构建新型的知识基础观。
杜威在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应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价值,不要到教育之外去寻找教育目的,不要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考虑到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保证他们的成长和延续生命,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本身就应该具备教育的素质。当然这些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贯穿始终,如果我们再在其中与教育阶段相适应,那就是要兼顾家庭养育、学前保育、小学培育。
一、家庭养育知识
教育不仅是孩子出生以后才进行的,而且在儿童出生之前就有了教育上的准备,这点主要体现在父母身上。鲁迅从对儿童深刻的爱出发,提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①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揭示,一个人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家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社会对于准爸爸和准妈妈及他们的长辈亲友对于孩子的培养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指导或培训制度,结果是那些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子女都深受其害,社会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最重要的任务——抚育儿童,在现代被我们社会断定为根本不需要训练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出生就会自动地授予一个父亲或母亲的称号,就会自动懂得如何抚育孩子。幸运的是,大多数儿童都是天生健壮和感觉完善的。因此,我们才不会怀疑这件事情确实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就可以完成。既然正确地抚育儿童是这样重要,因此许多人建议,对于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必须有有关作为父母能力的合格证书,就像护士、教师和汽车司机持有合格证书一样。
父母和孩子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孩子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觉,这种天然的自觉的意识,使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长久的老师,教育也会产生最初的成效。我们要倡导,每个家庭在要孩子之前都应通过孩子养育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获得生活教育证。有证才有资格接触孩子,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对孩子实施教育才更得心应手。这更是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
家庭养育的基本知识包括所有与家庭养育子女有关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话,那么这门科学是以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与人有关的所有理论为基础的。
(一)家长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是一个过程,对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对于教育学要有所了解,包括教育目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向,等等。并非是一个教育学专家,但是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用此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教育知识类型不断丰富,教育知识体系不断成熟。家长既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又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比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更为复杂,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家长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需要仔细而耐心地探询孩子的心理反应和倾向,对孩子的思想和内心足够了解,才能对家庭教育做到游刃有余。
(二)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否实现正确有效的教育,取决于家长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对,就会出现教育偏差,甚至是教育失败。如果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学问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系统而全面地渗透,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往往有很多东西都不能一概论之。
在家庭教育中要巧妙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独特的缘分,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是必然的。为了帮助孩子,就要对孩子多施加积极、正向的影响,在行为上力求做孩子的榜样。必要时建立亲子契约,契约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不可违抗性,一旦违反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亲子契约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很有效地规范亲子双方的行为,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洋溢在家庭中,通过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环境和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孩子求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养成。
二、学前保育知识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该突破保育人员只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观念,还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能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强调生活中的渗透,在主要活动形式游戏中的体现。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保育教育,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能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懂得游戏和最能享受游戏乐趣的时期,游戏是自发的不学而能的活动。但是为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予以一定的指导,有计划地提供游戏材料和场地,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引导幼儿的发展。
(二)加强现代保育知识的学习。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细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学前教育场所的规划,要考虑合理的布局和合适的园址。保障幼儿园的某些物品和建筑设备的卫生,如,书籍、玩具、教具、桌椅等。儿童经常密切接触的外部环境,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证儿童的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讨,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学前保育措施,使学前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 转贴于
三、小学培育知识
进入小学是儿童开始系统学习的开始,不仅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人格特征、良好行为习惯的系统培养,以及各种文化素养的培养。儿童虽然还是幼稚的个体,但比起学前儿童,无论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性等方面都大有进步。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优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乐学是学会的前提,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想象、思考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善于主动参与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讲实效、讲梯度、讲形式,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我能行”。
(二)尝试开展小学生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儿童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其课程目标与一般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更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知识。小学生虽然年龄小,意识差,但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可以尝试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及早着手。
(三)借助知识的学习渗透培养学生习惯、养成个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这种需要满足不了,个体就会出现疾病或危机。但是这类需要的满足,可以通过有限的目标物来实现,饿了可以吃一定量的饭,渴了可以喝一定量的水。人的高级需要又称成长性需要,作为成长性需求,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是无限的,它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人的认知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儿童在认知过程中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和理解着既定的间接知识,探索和尝试着发现直接知识,在实现次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引发无穷潜力的原始教育价值。认知的意义即在于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使学生获得原始教育价值为指导思想。表明知识的获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建构健全的人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面对一个个有思想,能思维的生命力,教师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理解尊重学生,以实际行动丰富师德的内涵,树立崇高的师德,展现人格的魅力。
注释:
①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68-03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面对这样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如若不加以有效的手段,其中一些人或许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及观察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谈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理解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理解,我们应从四个要点来把握:父母或一方外出、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的时间,我们可能界定为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与孩子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交流,只是在生活费或其它费用上有一定的给予,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的任性,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但是,第一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谓授人以鱼更以渔,正能量的传递需要这些。
二、要了解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相应情感上的呵护和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G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应正确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由于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3)学习的压力大。“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
心理辅导,也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受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对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习心理辅导的简称,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辅导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质、自身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和知识的本质及作用等进行辅导,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动机的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辅导。
(2)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和记忆的策略(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策略)、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习习惯的辅导,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辅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困难的辅导,即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包括阅读障碍的辅导等。
(5)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以便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并且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6)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
(7)学习计划和监控的辅导,包括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分清学习任务的主次、科学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培养监控计划执行的能力等。
(8)考试心理辅导,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及应试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做好考前的心理自我调节,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轻松地面对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9)学习能力的辅导,即学习智慧的辅导。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
(10)学习情绪的辅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一般来说,如果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此外,学习风格辅导、学习成败归因辅导、协助个人充实学习内涵的辅导、有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辅导等都属于学习辅导的范围。
2、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情绪情感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1)情绪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现出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大部分是由情绪情感所左右的,尤其是儿童。所以说儿童是情绪情感的俘虏。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不是要设法消除、压抑他们的不良情绪情感,而是通过辅导让其会正确表达,合理的宣泄,有效的控制。做到适时表露、合乎节度。所以,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主要是使儿童的情绪尽量做到变化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的情绪情感为主。
(2)社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他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社会交往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多,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规范、和角色行为就越丰富、越容易掌握;甚至在自我认识方面就越深刻和容易定位。所以我们对儿童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并自觉的遵守。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角色行为的影响。
(3)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和满足工作、学习要求之后,由其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休息”。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作充分的准备。休息也是松弛身心、满足爱好、调节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休闲内容,方式的选择。
(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引导如何正确的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是必须的。总的说来,由于社会不良消费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导致儿童盲从、攀比、浪费等不良消费心理的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辅导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对象,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愉快地接纳自己和积极完善自己。
对于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心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品德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4)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4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70-03
【关键词】 学习障碍;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近30 a来,学业不良成为我国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教育、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者们在该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人们仍然时常听到优生、差生的称谓,学校仍然分着快班和后进班,仍然有不少学生不堪学业重压结束年轻的生命。表明学业不良研究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满足解决学业不良这一问题的需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影响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也阻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如果要使学业不良研究得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结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业不良问题,就有必要对现有学业不良研究进行梳理,找出不足。
1 国内学业不良研究现状
1.1 学业不良的概念和鉴定 学业不良分绝对学业不良和相对学业不良。前者指其学业成绩未达到各年级各学科教育所规定的及格标准;后者指其学习成就与其智力提供的潜力的差距。我国学者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相对学业不良的类似概念:通过作为基础性的、潜在性的能力的智力,与实际达到的学力之差,可以了解学生所拥有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1]。近年来理论界倾向于采用相对学业不良含义。鉴定相对学业不良的成绩―能力差异标准是国外鉴定学业不良最常用的方法[2],也是我国现有研究普遍采用的标准[3]。对这个差异的测量,主要有年级水平离差法、期望公式法、标准分比较法、回归程序法4种主要方法[4],但由于各自存在的问题,都未能成为鉴定学业不良的典型方法。研究者们只能继续努力,如沈烈敏以《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被试最近考试3门主课成绩单、自行设计的《学业不良主观认知问卷量表》为工具,从客观判定标准值、自我主观认知因素的测定和教师的观察判定3个方面研究了“智力-成绩差距”的测定问题[1]。由于该测定加入学习者个体主观认知因素,对学业不良的鉴定工作作了必要补充。
1.2 学业不良的特征 国内关于学业不良的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特征和社会性特征2个方面。
1.2.1 学业不良的认知特征 首先,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认知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5],在信息加工中存在缺陷[6]。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儿童抗干扰能力差,范畴化认知方式的缺失也极其明显,在事物的集群化方面和寻找相应规则能力方面表现出混乱和错误,在形成概念与题型归类方面的错误普遍较多。阅读困难儿童、数学学业不良儿童的认知存在不少问题:阅读困难儿童存在语音回路功能缺陷以及中央执行器功能等方面的缺陷[7],在语音提取时,丢失的信息率要显著多于正常儿童,单纯的语音保持能力正常,但不擅长利用语义编码来促进短时记忆效果[8];数学学业不良儿童的估算能力相对较差,他们不善于利用小数的性质和特点来解决估算问题,使用策略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较差,较多使用一些倾向于精确计算或其他错误的策略[9]。其次,学业不良儿童在元认知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在元记忆判断、元记忆监测方面与一般儿童存在差别,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均显著落后于一般学生且发展速度也慢,学习活动在方法性、计划性与总结性3方面表现很差[10]。整合学业不良的一般认知特征和元认知特征,可以认为学业不良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认知特征。
1.2.2 学业不良的社会性特征 在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交往方面,学业不良者都明显表现出不同于学业良好者之处。首先,在社会认知上,学业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11]、情绪表达规则认知[12]、归因特点[13]、情景认知特点[14]方面与一般儿童有所不同。学业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女生优于男生,小学六年级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儿童的自我概念优于学业不良儿童。学业不良儿童的表情调节知识水平也显著低于一般儿童,缺少根据不同人际关系类型灵活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对消极事件的归因,学业不良儿童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对积极事件的归因,后者高于前者。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下,学业不良儿童都存在认知缺陷,无论模糊情景还是意义清晰情景中,对权威社会情景进行编码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在模糊同伴情景下,他们的反应数量显著多于一般儿童[15]。其次,在社会行为上,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比较、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表现都比一般儿童差[15]。70%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比较频率和社会比较目标水平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前者更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在社会适应如亲社会行为、居家能力上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最后,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水平受到限制[16]。随年龄递增,社会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则有所不同,学业不良女孩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略高于男孩。学业不良儿童受到更多同伴拒绝,且男生比女生更严重。
1.3 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 首先,内因是影响事物的根本因素。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控制性观念,缺乏元认知调节能力及系统的认知结构是导致学业不良的最主要原因[17]。学业不良与自我妨碍预测因素即自我效能感、智力责任归因、自尊、抑郁存在相关[18]。盲目性投机心理、高学习懈怠倾向易导致学业不良[19]。小学、初高中各学段学业不良者的考试焦虑水平普遍高于学业优秀者[20]。大、中学生中,与胆汁质、抑郁质有关的气质类型与学业不良有关,其主要以任务坚持性和社会灵活性缺乏为特征影响其学习成就[21]。其次,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涉及父母养育方式、父母评价、家庭资源、家庭功能等[22]。家庭资源中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4个维度上显著低下。再次,学业不良与学校教学因素也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学生与教师、同学的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业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4 学业不良的干预 小组辅导活动是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吕柏盛[23]通过目标诱导、情感互动、动机强化、基础学力补救等干预措施,使30名研究对象的平均成绩与中优生平均成绩的差异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也有研究者提出,应该发展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对他们进行时间管理教育和训练,并指出发展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可从3个方面着手:在学习活动起点上,设立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增加成功体验;在学习活动终点上,加强归因训练。此外,刘艳虹等[24]还介绍了几种学习障碍早期发现的途径以及学习障碍早期干预的方法。
2 我国学业不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学业不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
2.1 学业不良鉴定标准不统一 现有研究未能给学业不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鉴定标准。我国目前对学业不良的鉴定基本上是基于能力-成绩差异标准,虽然这个标准是必要的,但并不充分,而且能力-成绩差异标准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测量能力时智力量表选用不一致,测量成绩时使用的自编量表内容也不相同。
2.2 学业不良特征研究不全面、不深入 目前主要用信息加工观点来揭示学业不良的认知特点,很多重要因素如内隐记忆、思维中的推理、决策等都被忽视。其次,现有研究忽视了人格在学业不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再次,学业不良社会发展特征研究不足。国外一项调查表明,学龄儿童的阅读困难发展轨迹存在异质特点,许多在幼儿园存在阅读困难的儿童,到三、四年级的二次抽查中并未显示阅读困难[25]。该研究启发人们去探究学业不良的阶段性存在,而国内至今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此外,现有研究也没有通过不同的学业不良类型来揭示其在社会认知和社会发展上的特点。
2.3 学业不良影响因素研究不系统 首先,学生自身非认知因素例如思维策略、情绪、意志、性格等与学业不良的关系没有得到探讨;其次,家庭经济、家庭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是否也是学业不良的成因,它们是如何影响学生自身因素进而造成学业不良;再次,社会因素如追星、网络成瘾、拉帮结派、不良社会信息是否影响学业不良,学业不良学生是否在某些人格上易于受这些社会影响。这些都未见探讨。
2.4 学业不良干预研究较少且与教学实践脱节 目前国内学业不良干预研究有的由于置身于教学环境很难实施而遭遗弃,有的由于严格控制而与教学实际脱节,使其研究成果实用价值不受人们青睐。目前我国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干预理论来指导学业不良研究;现有研究也没有形成让人普遍认同的干预方法、干预内容和干预模式,某些理论设想在干预实施时的可行性也有待商榷。
2.5 学业不良研究对象较为单一且研究视角较为狭窄 学习不良可以贯穿于毕生发展过程中。虽然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但教育和研究对于成人继续学习的学业关注和指导都很不足。近年来,成人学习不良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而我国成人学业不良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研究视角上,国外学业不良早已有生物学方面的探讨[26],现在研究的新趋势是从神经医学角度[27]和行为遗传学角度[28]开辟新的研究范式,而我国学业不良在神经医学、生物学、行为遗传学层面的研究涉及得很少。
3 对学业不良研究的展望
第一,改革现有成绩考核内容和学业测查工具,避免误诊学业不良。对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客观性将直接影响学业不良鉴定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首先应改革考核内容,既要测查学生的知识,也要测查他们获得的能力、策略以及学习效能感等,可以借鉴国外考题灵活、允许答案多样性、且融考核于授课过程中的考核方式,改变国内以期末成绩判定学业成绩的局限;其次,应该改革学业测量的工具。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开发除了学科考卷以外的学习能力问卷、学习效能问卷,分别制作分量表和常模等。
第二,以经典学习理论为指导,探寻学业不良内在机制。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应从理论起点出发,做到以理论指导研究方向。例如,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意义学习的欲望、必备的旧知识、积极主动建构,那么学业不良者是否不具备这3个条件;又如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并划分了8个学习阶段,学业不良者是否在某些环节上出了差错;此外,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经典理论中去寻找学业不良的原因,定能收到有效、系统、令人信服的结论。
第三,争取合作,加强学业不良有效干预研究。首先,干预应尽量多深入学科领域,采用教学实验进行研究。国外关于学业不良在学科领域的探讨已相当深入,特别集中在阅读困难儿童、历史、数学、外国语学业不良等[29-32]。后续研究应调动广大学科教师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在学科中找问题,在问题中干预,在干预中解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到那些学业不良学生。其次,目前国外学业不良研究的一个新走向是对尚未学业不良的学前儿童进行测查与预防[33],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研究取向,在我国目前进行干预研究效果不理想的情形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
第四,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视角。成人学业不良应该作为学业不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俞国良指出,首先应尽快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成人学习不良界定、筛查和诊断标准及工具,并对我国成人群体学业不良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它与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经济地位、民族等因素的关系。其次,将儿童、青少年学业不良与成人学习不良衔接起来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学习不良的毕生发展规律。
总之,我国学业不良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尚未能勾划出学业不良的整体面貌,许多问题仍待进一步探讨。综观已有研究,无论在选题、研究设计,还是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都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后续研究应不断改进、开拓。
4 参考文献
[1] 沈烈敏.学业不良的相对性涵义及测定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4,27(1):88-91.
[2] 张小将,刘昌,刘迎杰.学习不良鉴定的能力-成绩差异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6,4(2):71-76.
[3] 钟启泉.“学业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40(2):71.
[4] 辛自强,俞国良.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化定义.心理学动态,1999,7(2):55-56.
[5] 张登印,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2):52.
[6] 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信息加工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研究,2003,24(10):76-81.
[7] 王恩国,刘昌.阅读困难儿童工作记忆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18.
[8] 刘翔平,丁玎,杨双.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提取.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169-172.
[9] 张云仙.数学学业不良儿童的估算特点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10]胡志海,梁宁建.学业不良学生元认知特点研究.心理科学,1999,22(4):354-357.
[11]俞国良,翁亚君.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54-59.
[12]俞国良,侯瑞鹤,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特点.心理学报,2006,38(1):89-95.
[13]俞国良,王永丽.学习不良儿童归因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786.
[14]俞国良,曾盼盼,辛自强,等.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心理学报,2002,34(5):63-68.
[15]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30-33,797-800.
[16]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1997,20(1):31.
[17]刘丙元.心理因素对学业不良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3(7): 54-57.
[18]沈烈敏.关于学生自我妨碍策略与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6,29(3):108-110.
[19]沈烈敏.学习中投机与懈怠心理对学业不良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2,25(6):747.
[20]沈烈敏.关于学业不良学生考试焦虑及考试焦虑形成机制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839-842.
[21]沈烈敏.关于气质类型与相对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 091-1 094.
[22]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1999,22(5):389.
[23]吕柏盛.对高中生学业不良的干预实验.浙江教育科学,2003,(4):29-32.
[24]刘艳虹,唐春梅.学习障碍的早期干预.学前教育研究,2004,(1):13-16.
[25]ORLY L,NONIE KL,LINDA SS. Retrospective analyses of the reading development of grade 4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Risk status and profiles over 5 years. J Learn Disabil Austin,2006,39(4): 364-379.
[26]DENCKLA MB.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learning and attention: what is relevant to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 Devel Behav Pediatr,1996,17(2):114-119.
[27]SHAW-SMITH C,REDON R,RICKMAN L,et al.Microarray 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sation (array-CGH) detects submicroscopic chromosomal deletions and du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mental retardation and dysmorphic features.J Med Gene,2004,41:241-248.
[28]MURPHY KC,JONES RG,GRIFFITHS E,et al. An under-recognised cause of idiopathic learning disability.Br J Psych,1998,172:180.
[29]CYNTHIA MO,RALPH PF,CHARLES AM. Talking about history: discussions in a middle school inclusive classroom.J Learn Disabil,2007,40(2):154.
[30]SNORRE AO,PEER MS. Private speech ,et al: bidirec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mathematical difficulties i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J Learn Disabil,2007,40(1):2-15.
[31]PANAGIOTIS GS,JACK MF,SHIRIN S,et al.Intensive instruction affects brain magnetic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oral word reading in children with persistent reading disabilities.J Learn Disabili,2007,40(1):37-49.
[32]RICHARD LS. Is there a "disability"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J Learn Disabili,2006,39(6): 54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