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篇1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首先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笔者尝试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学习组织者、情境创设者、过程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角色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若干具体问题,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即主线。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收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能够有效地获取他人帮助,展开协助与会话。

二、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需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观念落后

教育心理学既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都会开设,且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地,任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理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课程,专业名词多且知识点分散,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纸上谈兵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学对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应用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单一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更要重视应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笔考试,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样的目标导向,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要采用的还是理论学习。

三、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法的改革原则

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革,努力发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一)主体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里,教师无疑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严重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应用性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出达到专业化标准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把学校的课程教学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重在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创新性

富有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差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培养模式可以遵循。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为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症结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笔者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灵活地应用于所任教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希望借助于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替代性经验,通过对一个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的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深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因此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完整,难度要适宜,要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任务形式要多样化,具有一定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情境创设是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在教学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直观和形象,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以当前学习内容为指向,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体验到理论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过程帮助是保障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适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当然,学生也要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依靠自主探索进行学习,并适当借助他人帮助。这样的过程帮助,才能够保证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评价反馈是促进

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结果重点检测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避免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去应付考试。强调学习过程的主要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当然,这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我相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会有更进一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少英,刘华山,郭永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篇2

【关键词】 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

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注 释】

[1] 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教法改革;理论教学;逆序教学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097-02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化类专业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极为密切的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设计》、《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特点是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数学理论深、与前续课程有交叉、工程应用背景强。因此,要想学好本门课程既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板书教学,利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记忆原理的内容和解题方法,也会显得比较乏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刻,且极易出现两个“脱节”和一个“重叠”。即:学生只为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使理论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无法建立起来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模式,本门课程与后续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的脱节;本门课程与前续课程理论内容交叉(如Z变换等理论)的重叠讲授。

综上所述,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前提,以项目为依托,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二、以实践为前提的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前提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提到的案例法有些类似,它是以具体工程背景为核心,兼与讨论法结合的逆序教学方法,符合哲学上人类的认识规律,也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相吻合。

(一)逆序教学的理论依据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实践才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人们也更善于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思考反应。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从“为什么”到“什么是”再到“怎么办”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似乎更为贴切。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曾提出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当然所谓的“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摆脱依赖。在实践背景下,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进行辅助引导,在此过程中要弱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实际项目教学法

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创新项目的平台,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以热门的应用为着眼点,单独开设若干选题,让同学们3―5人编为一组,在他们合作下完成一个“项目”的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

学生需要明确分工,组织协调,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并最后统一完成文字报告和项目成品。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实验拓展教学法

“实验拓展教学法”实际上也是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与“实际项目教学法”稍有不同。它不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它可以脱胎于教师申请基金的一部分,也可以来源于传统的自动化生产实验。

教师先从实践问题出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并自主地提出现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教师通过利用书本上的内容及自身经验,提出定义或定理,进而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最后师生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提出针对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将理论再一次回归到实践中去。

三、课程建设

(一)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

为学生开设实验,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能对书本上的知识“纸上谈兵”。给学生设置项目选题,也要求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随着高校在校本科生数量不断增多,使得师资相对缺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年教师长期负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无形的科研压力。但是若能很好地将这一压力转换为动力,甚至可以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用于教学”的良性发展模式,对青年教师来说将是教学和科研双赢的局面。

(二)仿真与开放实验平台的搭建

自动化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绝大多数都离不开计算机控制,从中截取适合学生拓展的内容开设实验不是难事,如电子节气门的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太阳能温室大棚集散控制系统等都是我校曾经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网点项目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留下来的实验装置,如果再配合Matlab和Adams等搭建起开放性的实验平台,便可以供有兴趣的同学选做实验,为实验拓展教学法提供便利。

(三)课程关联性的融贯通

在逆序教学中,同学们在完成实验或项目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仪表、电机、传感器,甚至是工业机器人和非线性理论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此时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从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应用的角度,将课程相关联的内容融会贯通。在引言中已经提到了本门课程与前续课程理论内容交叉的重叠讲授,建议在本门课程中可适当减少学时数,只需向学生交代清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过程即可。

(四)课后评价机制的完善

针对本门课程,过去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以开卷或是闭卷笔试的方式,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尝试以实践为前提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再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将课程的打分分成四部分:课堂的出勤、课后习题的演练作业、期末的试卷成绩、项目或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总结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z验,告别传统的“期末成绩一刀切”的片面考核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前提,以项目为依托,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逆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符合哲学思想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对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应用有机结合,并达到共赢。此外,该教学方法对机电类、电气类相关课程如《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设计》及《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元春,王德军,等.计算机控制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高金源,夏洁,等.计算机控制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丛玉良,王宏志.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其MATLAB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B.J.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湖南大学,2006.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in Practical Perspective

TANG Zhi-guo,GAO wei,LI Shou-tao,WANG De-jun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2,China)

篇4

个人专业发展年段目标:

1、第1-3年度目标:认真学习、知识储备,争取成为学校“书香型”教师。

(1)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大纲》精神,领会教学意图和教育目标。通读中学英语教材,明确知识体系和阶段性要求。深入研读文本,针对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教授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了解整套教材体系,熟悉新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住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展活动,会做相关的调整。

(2)科学备课: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及时的备课、上课。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进行深度的思考梳理,写好教学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育路线上走情感路线,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3)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4)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2、第4-5年度目标:厚积薄发,提升自我

(1)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3)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4)争取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勤学型教师。

总之,在这5年中,我要努力做到三坚持:坚持多看、多写、多动。

①多看:多看一些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多看一些教学刊物,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每学期至少研读一本专业类的书籍,还有其他的相关教育书籍。

②多写:多动笔,把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发现及时撰写下来,努力使自己的论文或案例等能发表获奖;每学年写读书笔记5万字以上。

③多动:这“动”包括自己多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外,“动”还包括多与学生互动,保持良好心态。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认真研究教材,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框架,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概念、特点、结构、法则等一些基本知识点,并根据从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2)掌握这一学科的学生学习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然的特点,然而我们的学科学习对象是学生如何能顺利的学习这一学科,学生如何能学会这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生怎样能学懂这些知识,完全需要教师的间接转嫁,通过教师将这一学科知识理解、消化、重组后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3)掌握与教学相关的知识、 教育和心理理论是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研究带有一般规律的教学问题,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自身对学生的认识和教学的认识,改变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4)参与学院、学校等各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学习,包括各种论坛,理论培训,讲座,沙龙等。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自我学习,阅读学校推荐及自己选择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着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前沿理论有一个应有的认识。

(2)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3)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4)青年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管理,跟随指导班主任学习并实践各项班主任教育及管理工作,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3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经常向身边优秀教师请教、交流,请领导听课,使领导能够更及时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3)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让比赛成为自己不断提升的舞台。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4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践行所学理论,寻找差距,查找自身的问题,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对比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撰写经验总结及论文,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提升,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篇5

关键词: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 课程 交互式 教学

一、引言

《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及相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几何量精度设计与几何量误差检测等两方面内容,其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实际机械图样中80%的符号与本课程有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中开展了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二、交互式教学的含义

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是目前西方所普遍采用和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交互式教学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境之间、情知之间和谐的良互,达到提高、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学究式”授课方式不同,交互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进行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主要特征是在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流和融合,实现教学相长,是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是合作与沟通的教学,是探究与创新的教学。

三、《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决定了开展交互式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具有术语定义多、符号代号多、公式图表多、具体规定及原则多、叙述性内容多、经验总结及应用实例多、量具量仪多,涉及知识面广的“七多一广”的特点,学生学习时感觉知识点孤立而繁杂,学起来比较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在下面听得心不在焉、昏昏欲睡。从某种角度来说,课程《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实际上是众多公差标准的解读。公差标准作为一种技术规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原则性,而机械品种繁多,性能各异,这对于缺乏实际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只能一知半解,难以做到标准规定原则性与使用要求灵活性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该课程理论教学结束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不能学以致用,理论严重脱节实践,甚至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Freire)在其所著一书《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说:“学生往往是被压迫者,没有一点话语权,只有死记硬背的义务,这种课堂教学怎么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鉴于此,有必要在《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中实施交互式教学。只有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互,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能动性,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才能提高、巩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四、交互式教学在《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中的组织实施

1.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善讲,更要善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采用“设疑”、“置疑”的问题式教学,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绪论课时,可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入问题。问题1: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的零部件坏了,更换一个就能正常使用。为何这些产品能够方便地更换零部件呢?问题2:在设计制造这些零部件时是如何保证其具有互换性的呢?问题3:为了协调零部件使用性能与加工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规定公差呢?问题4:为了贯彻实施公差标准,如何采取技术测量手段进行保证呢?教师通过如此设疑置问使学生懂得了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2.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联系生产实际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采用案例教学,既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以使学生清楚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懂得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仅靠教师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典型的几何精度设计的工程案例,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讨论、看标准、查表格,进行合理的精度设计,以便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题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主题探究是指教师或学生选择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辨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主题探究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为学生,主题是探究的“导火线”,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来实现教学的升华,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当地在《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教学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避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式讲授可能带来的枯燥乏味,还能通过探究辨析过程中思想碰撞加深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领悟。例如,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张阶梯轴零件图纸,利用该图纸可开展以下讨论与探究:采用何种加工方法能生产制造出这样合格的零件?如何确定该零件的设计及测量基准?零件图纸上所标注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轮廓数值是怎样规定的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的?该零件合格与否是如何判定的?这些探究问题并非简单罗列,而是由浅入深,按知识掌握的规律来确定的。

五、结语

《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需要其实施交互式教学。运用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篇6

【关键词】合力型 教学模式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22-0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new situa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how to establish combined teaching model. An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ourse as example, it researches the model through demonstration study. Finally, this article arguments the efficacy of the model.

【Key words】Combined type Teaching model Demonstration study

在中国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应该具备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只按书本讲授的方式早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近年来,各高校在教学环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些研究各有侧重点,有的重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有的是在教学中加强实训、实验环节,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的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利用生动的讲解和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因此,我们通过实践和摸索,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这条主线,创建教师以指导、引导、教导、诱导为主要服务方式的教学活动”的新模式,简称为“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将对“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介绍和剖析,并以国际结算教学为例,探讨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成效。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组织的活动。教学模式,就是符合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的、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种类很多,有些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来的,有些出自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之手,还有一些则来自理论家、哲学家,总之,不同教学模式的设计目的、着眼点不尽相同,大致上可归为四类:信息加工模式;个人模式;社会相互作用模式;行为模式。

信息加工模式重视教学的信息加工过程,重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及如何提高这种能力。个人模式重视个人及自我的发展,重视个人知识、经验的构建。社会相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体与社会或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通过提高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对学习的适应能力。

二、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职能是引导、指导,而不是简单的讲解、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学生不仅要参与到教学中,而且应成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之一,按照教师预先制定的教学任务和方式,学生“自己讲、自己学、自己评”,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你争我夺,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领会和运用。课堂再不是学习的唯一中心环节,课下成为比课堂更主要的知识来源,课堂是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指导的过程。

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美国研究者海恩和斯科普在其早期代表作《活动中的幼儿》一书中指出:“我们使用主动学习这一术语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不是指由教师手把手教或传递而进行的学习。”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吸取。

1.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由老师在课前提前一段时间(可以是一到两周,具体按照课程进度安排)根据将要学习的教材、大纲,提出一组有针对性的问题。

第二阶段:由学生围绕老师提问,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外查找资料,组成小组讨论,针对问题写出小组报告。

第三阶段:在课堂上由分组讨论的学生结合小组报告的内容,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予以陈述。

第四阶段:由学生自己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互评。

第五阶段:老师结合本章或本节内容,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

2.师生交往系统

在本模式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引导。

(1)在教学准备阶段,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出讨论的题目,这些问题的提出,要根据学生习得规律和大纲的要求,如果不符合习得规律的,教师应该重新组织。

(2)在课堂陈述和讨论阶段,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对讲解错误和疏漏之处给予指正。但不要一味指责学生讲解错误,应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按照本学科知识结构的安排进行。最好是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指正。

(3)在总结阶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总评,并比较各组,表扬提倡好的方式方法,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3.反馈方式

一方面,在学生讲解和互评时,教师要淡化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师”这一角色,将自己置于和学生同等的地位上,营造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摆脱教材定式的刻板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自己“当家做主人”。

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指导、引导的作用,使课堂进程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对学生的偏题或错误之处要及时指正,避免误导其他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4.支持系统

(1)学生的条件。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知识相互作用。因此,原有知识结构是学习者在学习前的必要认知准备。本模式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获取所需信息的渠道。

(2)教学环境。应具备多媒体设施,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演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些在刻板的照本宣科的课堂上是无法实现的。

(3)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首先,教师应对所教授的知识非常了解,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些知识不仅包括教材中的,还应当包括这些问题的世界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能力状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最后,教师应具备掌控课堂节奏的能力。在发现课堂进程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时,能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使其回到预定轨道。

三、合力型教学模式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

现以国际结算课程中第二章汇票为例,讲解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章汇票,要求学生掌握汇票的概念、内容、票样以及汇票的分类。

2.组织教学内容

(1)本章结构

第一节 汇票的概念

第二节 汇票的票面内容

第三节 汇票的种类

(2)教学内容的组织

主要内容按照教材所讲述的范围,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适当补充。

3.教学对象

本学期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07级本科班为实验教学对象。通过与以前教过该年级的教师沟通,了解该年级的学习态度为: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主动选择和阅读课外读物,积极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信息。07级本科共有4个班,合计约160人,学号按入学成绩排列,即一班的入学成绩好于二班,二班好于三班,三班好于四班。

07级学生已经学过的先行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具备教授国际结算课程的理论基础。

4.选择教学形式、方法、策略

(1)教学形式。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大约10人,4个班一共分15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通过交谈、交流资料来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按照有关论题呈现教材内容,组织讨论,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本章的学习中,由教师提前一周时间,将学生应该准备资料的论题布置下去。

1)汇票的基本概念。

2)汇票的票面内容。

3)汇票的种类。

4)汇票的应用举例。

每个小组集中准备一个问题的资料,并在课前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给老师。同时,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陈述。

(2)教学方法。采取演绎法与归纳法结合,即先采取演绎法对教材涉及内容进行定义,然后举例。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演绎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来完成,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在每一章轮流完成,教师不对学生的方式进行干预,由学生自行选择决定。

在学生对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在本章学习中,学生一般忽略汇票申请书的内容、格式;对于汇票的内容填写,无法具体说明填写的内容,尤其是不能结合实例进行解说。教师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同时,使学生了解讲解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多样化的,也提高了学生对以后课程进行准备的水平。事实上,在后面几章学生的准备中,可以明显发现学生的书面报告写得更有层次,不再是各种概念的简单堆砌,PPT也做得更生动,有的还加上了动画和音效。在陈述形式上也有更多创新,有的同学还结合教材内容自己编写案例,并由同学自己演示。

(3)教学策略。在不同阶段,采用指导与发现教学策略结合的方式即,学生准备阶段,主要由学生自己领悟、发现;课堂陈述阶段,先由学生陈述,然后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有计划的向学生提供诱发、引导性的线索;最后,由学生自己在课程中感受能力的提高。

四、对合力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应用,在学生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由于学习兴趣的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好。总之,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国际结算这一学期的教学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07级各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一班、二班及格率比较高,达到90%以上,三班、四班及格率较低。一、二班的成绩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三班成绩偏离程度较大,四班成绩属于正常水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距,分析有三个原因:①三、四班学生本身基础较差。由于学号是按入学成绩排,而分班是直接按照学号顺序分的,导致后面两个班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②一、二班学生每次都能认真对课堂内容进行准备,并每次都有创新亮点出现,说明他们真正对书本的内容进行了思考和加工,而三、四班同学在这一点上做的较差。③通过课堂点名发现,三班学生到课率也比较低。

五、合力型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对以上教学效果结合各班课堂表现,总结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1.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采取小班授课,在分组时,每组人数不应超过5人。

本学期由于教学条件限制,采用的是4个班一起上课的大班教学,总共有160人左右,为使每个组都能有一次进行课堂陈述的机会,一共分了15个组,每组人数均超过10人。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每个班都不可避免的出现“免费搭车”现象,即虽然人在这个组里,但并没有承担收集、整理材料的工作。如果小组人数少的话,这种现象教师是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进行控制的,例如在小组陈述的时候,向其他组员询问相关问题。

另外,由于课堂人数多,有的学生陈述声音较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也无法听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应把握课堂节奏,避免因学生讲述过快或过慢影响教学进度。

有的学生因为准备比较充分,在讲解的时候所花时间较长,这样一方面影响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下面听的学生也会感觉倦怠。每个学生陈述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3.教师应逐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写出条理清楚的书面报告。

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学生写的书面报告容易成为概念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教师在归纳讲解时,应告诉学生写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每次选出写得好的报告进行表扬,选出写得不好的进行指正,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20403

1 引言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在进行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渐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中实践教学质量是当前职业教学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高职学生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植物学》课程为例,旨在探索兴趣教学法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植物学》课程作为高职园林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职业能力的基础。《植物学》课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是该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验证和深刻理解植物学理论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1]。

2.2 高职学生学情

目前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包括普高生、对口生、单招生、“3+2”生等,绝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强,自我评价低,行为养成较差的特征 [2],但他们又有动手能力较强、好表达、善创新技术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有意思、不难学,学习内容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用处。

2.3 高职《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通过对各高职院校关于《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了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虽然开设《植物学》课程的高校较多,但因专业和层次的差别,所以《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②教材多样化,选择空间大,既有全国统编教材,也有少部分地方教材,但单列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较少,且实践部分的可操作性不大。③部分学校由于实践教学场地、安全性等原因的影响,存在压缩实践课程学时,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满堂灌的方式讲授。④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掌握绝大多数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但仍有很大部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甚至有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几乎为零。

2.4 兴趣教学法

西方心理学中,将兴趣的定义为:兴趣是一种感情体验;兴趣是指向未来的动力或内驱力;兴趣是感知的持久习惯[3]。高等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意识对一定客体产生积极的带有趋向性和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其中,趋向性包括外在趋向性和内在趋向性。外在趋向性指因为外在事物的吸引、诱惑而产生的,相当于外因;内在趋向性指因为内心的驱使,个体对客体给予优先关注,并伴随着对客体的渴望或向往的心情,以及满意、愉快兴奋的肯定性情感,相当于内因。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特指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其认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使兴趣与知识技能结合,可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综合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4]。

3 教学改革内容

3.1 教材改革

开设植物学课程的学校涉及综合型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等类别,涉及的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农林院校的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类别[5]。不同的专业对于植物学知识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林学类专业需要学习的植物类别以木本为主,而农学类专业需要学习的植物类别以草本为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类专业倾向于学习植物的微观结构,环境科学、农林院校则更倾向于植物的宏观结构和植物的应用。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有侧重点的教材。此外,植物的地域性特点明显,不同地区的院校培养的学生应面向当地需求,因此,植物教学的重点应该学习涉及当地地方性的植物种类,教材的选择最好能够是针对当地植物的教材。

3.2 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注意挖掘能提升学生兴趣的内容,更多开设实验、实习环节。同时由于植物本身的季相明显,因此应注意根据植物的生长期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和内容。

3.3 教学方法改革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在《植物学》实践教学授课中,最常用的是讲授法。这种方法在知识的传播速度和知识量上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弊端是学生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易产生学习疲倦,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前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4 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高职园林专业学生学情和《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运用兴趣教学法,在对本校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自编实践教学环节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灵魂”,长期以来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教材的建设。针对植物生长区域性,时间性以及高职学生的学情,编制了《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教材。自编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①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减少了植物细胞、组织等微观部分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植物识别环节的教学内容;②教材的内容较多的考虑了时间性,根据植物生长期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材内举例与植物的生长期相结合,方便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③教材内容体现地域性。教材中除了植物基础知识与其他教材类似外,其余内容包括植物种类识别植物举例、实验的安排均选择本地植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4.2 合理安排课程实践教学时间

由于植物生长的季相性明显,且植物的生长跟本地气候具有相关性。所以根据植物花期、果期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融合,因为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季,所以在春季尽量多的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实践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为基础,所以理论课的教学多安排在早春。在《植物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一周的停课实习,实习多安排在初夏,实习地点安排在植物园,由专业教师分组带领学生进行植物识别的实习。

4.3 教学方法体现趣味性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教学内容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穿插这部分知识点进入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授过程中将相似物种进行比较,重点讲授它们的区别;在进行植物种类介绍的时候,除了讲授该植物的形态特性外,还应讲授该种植物的运用,比如涉及到园林用途、食用特性、药用特性等,此类知识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利用高职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将一些知识融入其中。比如讲授凤仙花这个植物时,提到这种植物的种子借助自身的弹力传播;讲授紫薇时,提到其又名痒痒树,轻轻触碰其枝条,其余枝条都会如被挠痒痒一样轻轻飘动。通过这样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4 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标本制作环节、植物结构图绘制环节、简单植物检索表编制等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让学生作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仅为辅导。在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成果时,教师应多做正向的评价,这样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后学习兴趣会提高更多。在植物识别环节,教师采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属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鼓励学生采用手揉,鼻嗅,进行自主观察,启发学生将自身的体验和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学习木本植物女贞时,让学生采摘树叶,揉碎,感受叶子的质感和香味,同时建议学生点燃一片叶子,叶子发出 “啪”的脆响,这样一些特殊的体验会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能力显著提高。此外,在学期末,通过校内开展植物竞赛,使学生的兴趣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也是一条较好的教学途径。

4.5 增加课余交流空间

现今的学生大多为95后,被称作digital native,是受互联网飞速发展影响的一代人。学生非常欢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教师通过建立精品课程网站、聊天软件等建立课余交流空间,鼓励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手机等拍摄植物图片进行交流,可以提升知识的掌握能力。

5 结语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6]。通过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兴趣教学法,能够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今后应进一步探索,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操、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中注意挖掘学生的兴趣,使兴趣与知识技能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综合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苗 芳.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8~110.

[2]李 玮.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2~63.

[3]赵仲安.兴趣研究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1):123~127.

[4]蒋凌义.高职数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与高效课堂对学习兴趣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5):19~20.

篇8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想使他们的计算机课取得好的效果,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比例,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改变计算机的考试模式。

关键字:计算机课教学

目前各高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计算机课的恐惧心理,尽早走进计算机领域的大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他们学习考试的负担。那么如何使大学生毕业时对计算机有一个比较深的理解,能够更好的使用这个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问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应用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依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当前,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DOS操作系统已逐步被WINDOWS所取代,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继续简单地将文字处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就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因此,要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加大教学内容更新力度,增加动画的制作,比如FLASH的使用,以及Internet网络应用,比如如何查找资料、电子邮件的使用、软件的下载等等。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选学内容不断更新教材,比如美术专业可以增加AdobePhotoshop软件的学习,建筑专业可以增加AutoCAD的学习,保证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枝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二、合理安排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比例

一般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计算机基础和一些实用软件。也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这些都是实践性特强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实践;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忘记了教学的目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最低比例应为1:1,如果有条件者最好安排为2:1。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有条件,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如果有条件,理论课最好在机房上,用Newclass或者联想的神奇学习等多媒体教学系统,讲一个小任务,练习一段时间,这样比较直观,并且避免了讲了一节理论课,再上机,学生已经忘了的情况。教师上的理论课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讲述一些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在上机实践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让学生们自己去弄懂他们不懂的知识。教师不要手把手地教,教师在上机实践课中,应起到启发和点拨的作用。

三、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需要

计算机课程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其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采用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应选择最直观的知识导入教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可以设置悬念,以问题导入教学。如在教文字处理时,可先给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样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实现样稿中的格式,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2)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建立学习期望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习的成就呈正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真正的爱将导致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与学业的顺利成长与提高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会促使学生学习期望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期望,而不能带有歧视的态度,相信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取得成功。在教学中应该以表扬为主,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比如,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强,就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对已经学习了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编程的技巧,有能力的学生还可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等。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在要求他们学好当前课程的同时,要让他们建立奋斗目标,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适当的肯定。这样在一段学习结束时,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利用自我提高内驱力,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和成就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地位予以承认。计算机领域非常宽广。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突出的方面,这种能力和地位通常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联系,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动机。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这种地位的承认,会促使学生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迫求更大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表现能力的机会,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同时也能激发和带动大家共同提高。

(4)开展课堂竞赛和课外展览活动,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

适当强度的学习竞争,能提高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但是这种竞赛要适度,否则会给部分学生例如性格内向或学业不良的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在计算机实验课中,给学生一些任务,通过竞赛看哪些学生做得又快又正确,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课堂开展5分钟“打字速度”比赛,第一次比赛时,课下组织成果展示,如自己设计的程序展示、PowerPointer幻灯片展示、图形图像处理展示等,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并对学生的创新进行表扬和鼓励。还可组织学生将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技巧写成文章参加计算机学术竞赛活动,并在计算机成绩考核中作为参考等等都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总之,在教学中结合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就能变得积极主动,富有成效。

四、改变计算机课的考试模式

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检查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选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计算机课的考试应该包括笔试和上机两部分,它们之间的比例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大学都有自己确定的比例。另外各门计算机课又有所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的计算机课来规定它的笔试和上机之间的考试成绩比例。我个人的想法:上机的成绩最低不少于总成绩的30%。因为我们教计算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既然是使用,那么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上机课的考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例如,NIT考核中WORD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作业设计是由学员独立完成的一份大作业。作业要具有实际意义,内容健康,反映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业中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素材可以从相关网页下载或其他渠道获取。设计编辑一份报纸,要求4版,第一版有报头,其他各版均有主题,并且每版内容要和主题贴切。要求使用到的知识点包括:①文字编辑、文字排版、页面设置、图文混排等功能;②文档应包含非文本对象,如:剪贴画、图片、艺术字、公式、文本框、自选图形、组织结构图,并设置对象格式;③文档中应包含一至二个表格,表格中使用公式或函数计算数据,并设置表格格式;④设置页眉页脚,并适当添加脚注或尾注(或批注)。创新指标较好地使用了上述未提及的功能或教材中未提及的软件功能,视为有创新。

作业评分分为三档,分别为:不合格、合格、优秀。这样,在作业中既可以体现所学过的所有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这门课,有一定的收获,有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保存下来,到毕业时作为自己的成果展示。其他计算机课程,都可以用类似的考核方法。

总之,计算机教学应该适应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适当改变计算机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在毕业时真正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在人才市场中能够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篇9

首先,我们数学组成员集体学习了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以同一教学内容为媒介,由一位或多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一种课例研究。了解过后,我们数学组计划每学期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采用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便于教师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在2013年4月8日,我们在高一选择了3个班上午2、3、4节开展了组内已经准备半个月的一次“新课”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听完这几节课后,通过这种对比教学形式,大家深深体会到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大不相同。在严谨程度上,大家明显感觉到,高级教师对教材分析、知识点及其应用的解释细致透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数形结合、联立方程,课堂上讲究讲练结合。在创新程度上,一级教师很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职高班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较差,所以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点评中,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表扬、肯定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例题的讲解中,注重归纳小结,让学生了解到对于类似的题型,应该怎么思考,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做题正确率较高,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级教师上课,虽然有所创新,但在知识点的讲解及例题的过渡衔接上,明显不如前两位教师,同时在很多细节方面,也考虑不周,需要多加学习。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大家受益匪浅。为了再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为了更好地研究组课题,大家一致认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需做细,首先是说课,然后再上课,数学组所有成员进行说课(制作PPT),每人15分钟,课题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给予一周的准备时间。在紧锣密鼓中,我们在9月23、24日两天下午进行“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听完十几节课,大家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比起上次“同课异构”新课教研活动,大家更有主见,畅所欲言。经过激烈讨论后,我们也做出了排名,分为三个等级:优、良、中。

与梁老师制作PPT进行说课相比,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太会说课,感觉自己像是作演讲或报告,只是交代几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不像梁老师的说课,给人感觉有较新的教育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可见在备课中他学习了很多知识、方法和理论,并细致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反复推敲教学设计。梁老师的说课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形象、生动,这充分体现了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的心态。还有,他制作的课件精美,可见他不光具备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有制作课件的良好技能等等。

此次活动,呈现出太多的欣赏和感动,可以用“加、减、乘、除”来概括:增加了知识,减少了蒙昧,成(乘)为了朋友,除去了错误。

通过这次校本“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同课异构”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从教师的角度看,“同课异构”方式较多,“一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课堂教学;“多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师徒两人异构”,既能增进师徒之间的感情,也能增加师傅的压力、徒弟的动力,有了压力才能产生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激发能力,收到的效果肯定不错。

从教研组的角度看,“同课异构”是在学校学科教研组的统一组织下,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公用教案”,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在“公用教案”上可进行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教案”。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的“同”往往指的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异”往往指不同的教学设计或不同的教师与学生。

通过“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也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首先,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在这次“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中,梁老师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而他采用“做中学”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上他要求学生简单操作,师生总结提炼。柯老师任教班级和梁老师是平行班,但她的说课体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角色,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认为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就可以了,至于其他就很少关注了。柯老师说,这差距太大了,自己得好好学习一下教育理论。通过“同课异构”说课教研活动,对比反思,发现差距,能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任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案。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其次,促使教师充实专业知识。说课中各个环节和内容的设置都能体现出教师专业知识的水平。例如孔老师的说课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是无法说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育理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够连贯。通过“同课异构”说课的对比,他能发现说课过程不是教学过程,教师不能仅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如学科基础理论对教材分析的指导,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学情分析的指导,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对教法设计的指导,力求所说内容有理有据。说课应符合客观的教学规律、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恰当的教学说法,这样的说课可信度较高,也体现出说课的价值。最后孔老师说自己今后要多加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篇10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教育部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教育部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 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独立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法论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 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